数据来源

2024-09-05

数据来源(共5篇)

数据来源 篇1

1 工厂模式

Factory Method模式是一种对象创建型模式,它把类的实例的创建延迟到子类中完成,父工厂类只定义创建对象的公共接口,而子工厂类则负责生成具体的类的实例。在大规模的系统开发过程中,考虑系统的灵活性,低耦合性,可扩展性等因素,常常不直接使用new来生成类的实例,而是通过一个叫前述工厂(Factory)的模式来专门生成类的实例。

2 ado.net中的工厂模式

在程序中要访问数据库一般需要给出提供数据提供者信息,数据库服务器类型,数据库名称,用户名,密码等,在ADO.NET中是用连接字符串来实现,这样做法是对于不同的数据库类型,需要不同的代码。Ado.net在System.Data.Common命名空间为创建用于特定数据库的DbProviderFactory实例提供类。在创建DbProviderFactory实例时,为其传递有关提供程序以及连接字符串的信息,实例可以根据获得的信息确定要返回的正确强类型对象。这样,可以编写不依赖于数据提供程序的代码,并可以在运行时选择提供程序。

也就是说,不同类型数据提供者的命令格式可能不尽一致,如果不用工厂模式,则client程序要达到能适应种不同数据提供者,就需要对可能的每种格式写出相应代码来,用工厂后则不必,客户端代码可以只用一种的形式就能适应各种不同的数据提供者。

3 本文的工作

Ado.net提供的数据工厂,可以在编写代码时不考虑具体的数据来源类型,但不同的数据来源类型在参数、格式等多方面仍有一些区别,即使使用了数据工厂这一工具,仍需要在代码中考虑各种不同数据来源的参数和格式问题,本文试图制作一个类,将常见的数据库访问功能都封装到一个类中,希望能屏蔽这些细节上的不同,提供一个统一的数据访问类,在提供必要参数的情况下,直接使用这个类来访问各种数据来源。

4 总体设计

4.1 功能

这个类应该能实现依据用户提供的数据提供者创建数据工厂及相关各种对象,提供输入方法以供用户输入各种参数,并且实现访问数据库的各种功能,用户通过类的方法进行调用。

4.2 功能模块

4.3 类设计图

如图1所示。

5 设计

1)创建:实现构造函数,通过DbProviderFactories创建一个DbProviderFactory对象,其中providerInvariantName参数可以从config文件中获取,也可以考虑利用重载实现一个带参数的构造函数,从参数中输入providerInvariantName。然后用DbProviderFactory的方法创建一个DbConnection对象,其中的连接字符串可以从config文件中获得,或者把连接字符串作为类的一个属性让用户通过属性设置来输入连接字符串,在实现这一功能时,应注意代码访问安全性,有关代码访问安全性的讨论不在本文主线里,不展开讨论。还要创建DbCommand和DbDataAdapter对象,同样是用DbProviderFactory的方法,DBcommand对象的相关属性需要在执行具体任务时确定,这里先不涉及。

2)撤消:为实现各种功能所创建的对象都是这个类的成员,这个类撤消了,它的成员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3)连接:与数据源连接,这个函数与下面的断开都设为私有,只供本类的内部调用。

4)断开:与数据源断开。

5)执行SQL命令返回dataset:类的一个方法,用户可以用这个类的方法调用来使用这一功能,返回一个dataset对象,在方法过程中用DbDataAdapter填充这个dataset,但这里涉及到DBcommand的CommandText问题,考虑到用户在使用这个类的时候是清楚要访问什么类型数据源以及数据源中的哪张表,用户把这些东西写在config文件中,在执行本模块时从config中的指定位置读出即可,这种处理比较简单明瞭。

6)执行SQL命令返回datareader:方法,返回一个datareader对象,命令对象的参数处理过程与前一方法类似,然后执行DB-command对象的ExecuteReader方法,结果给一个datareader,返回这个datareader。

7)执行SQL命令无返回:方法,同前面一样,先确定DBcommand对象的CommandText,然后执行DBcommand对象的ExecuteNonQuery方法。

8)执行SQL命令返回单值:方法,先确定DBcommand对象的CommandText,执行DBcommand的ExecuteScalar方法,定义一个object对象用于装返回值,要注意空值的处理。

9)执行存储过程:存储过程可以包含程序流、逻辑关系和对数据库的查询。它们可以接受参数、输出参数、返回单个或多个结果集以及返回值,非常的灵活多变,并且很大程度上要与存储过程本身的SQL命令联系才能顺利工作,它的SQL命令与访问者的代码耦合性比较强,要全部实现其功能比较困难。这里设计了两个过程,执行存储过程不返回值和返回结果集,存储过程名称从过程参数输入。执行存储过程不返回值,设置DBcommand的相关属性,执行DBcommand对象的ExecuteNonQuery方法。执行存储过程返回结果集,设置DBcommand的相关属性,用DbDataAdapter填充一个dataset,返回这个dataset。

10)执行多条SQL命令同时启动事务:类的方法,返回逻辑值,表示执行成功与失败。首先,多条SQL命令的来源,用一个字符串数组作为参数输入,字符串数组里面就是多条SQL命令,一条命令一个字符串,过程中用循环逐条取出SQL命令,设置DBcommand对象的CommandText属性,执行DBcommand的ExecuteNonQuery方法,循环完成后返回True,当然要用try和catch结构,一旦出现问题,即回滾,并且返回Flase。

6 总结

这个类能自动适应种数据源,能满足大多数数据访问的需要,用户在编程时,只需创建一个本类的实例,然后就可以调用本类的方法了,当然在程序运行前要设置config文件,不足在于没有处理参数相关功能,原因在前文中也有涉及,就是参数处理很复杂,并且与数据源的耦合性比较强,比如各种数据源的命令格式,参数值的位置等。

7 部分源代码

1)结构函数

2)执行SQL并返回数据集

3)执行多条SQL语句并启用数据库事务

4)执行存储过程并返回结果集

摘要:该文尝试制作一个通用类,它通过参数获得数据源信息,封装了访问数据源的各种功能,包括直接数据访问,生成数据适配器,执行存储过程等,可以适应多种不同的数据源类型。

关键词:数据访问,类,多种数据源

参考文献

[1]MSDN Library-Visual Studio[Z].2005.

数据来源 篇2

1.采集数据的限制。由于外界因素,使得某些会计资料不在会计报表中列示,但它们对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非常有必要。这些会计资料都是表外信息。例如,由于竞争对手将某种新开发的产品投入市场,结果使本企业的存货变得过时成为滞销,这时企业以原始成本作为存货的计价基础,其计算结果就会变得不可靠。例如,在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时,分子是“销售净额”,它是销售收入扣除现金收入、销售折扣与折让,以及销售退回的余额,然而现金收入不可能在报表上列示。因为大多数报表的格式是固定的,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导致销售净额增大,高估了应收账款周转率,给信息使用者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2.可比性的不足。不同的企业由于会计处理时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例如,不同的计算方法、计价标准等以及各自经营规模的不同,使得彼此的财务比率缺乏可比性。例如,甲企业与乙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类似,甲企业存货计价采用先进先出法,而乙企业采用后进先出法,这将导致两个企业同期成本数据的差异,进而使利润数据缺乏可比性。再例如,在采用比率分析时,虽然某一企业连续两年的资产利润率均相等,但据此很难判断哪一年的品质较佳。

3.货币计量的制约。因为那些难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事实不易在财务数据上体现出来,这种缺乏完整性的财务数据影响了其计算出的财务比率的综合说服力。例如,A、B两家企业的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乃至利息保障倍数等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财务比率完全相同,但有可能A企业的信誉远远好于B企业,这使得A企业的实际偿债能力大大强于B企业。因此,其财务比率不能综合体现A、B两企业的偿债能力。

表后,马上再举借新债l00万元。这时的资产负债表可谓是“数字游戏”。因此,财务指标的可信度往往受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全面性的制约。

3.集成度水平的禁锢。集成度反映数据和信息描述事实的综合程度,集成度水平越高,信息的综合程度越大。一般说来,总括财务数据计算出的财务比率的集成度水平要高于局部财务数据计算出的集成度水平;加权计算出的财务比率的集成度水平要高于个别财务比率的集成度水平,如集成度水平过低,易导致使用者片面注意企业某一方面的情况,而曲解整个经济事实。反之,如财务比率的集成度水平过高,会掩盖局部已经发生的问题。例如,“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中的所有者权益报酬率高度综合地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而通常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内外多种因素的函数,例如,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会使企业的盈利水平上升,企业管理状况恶化会使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在两者的综合作用下企业所有者权益报酬率有可能不会发生显著变化,若只看到这一集成度较高的财务比率,企业的有关方面就不能及时发现企业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4.财务比率分析滞后性的局限。财务比率分析是一种事后的分析活动,针对分析中发现的问题,尽管有关方面采取了补救措施,但是有可能因为情况已发生变化而为时已晚。

数据来源 篇3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经验研究;研究前沿

全球价值链是当前国际经济研究的热点,其复杂性和世界性对经验数据提出了较高要求。故本部分以数据来源为脉络对全球价值链经验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与评述,并指出未来可供研究的方向。

一、 传统国际贸易数据

1. 零部件或中间品贸易数据。最早使用也是最简单的测度方法是使用零部件或中间品贸易数据。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零部件数据主要是指SITC7(机械和运输设备)和SITC8(杂项制品)两类。联合国广义经济类别分类(BEC)将贸易产品数据按主要用途分为消费品、资本品(投资品)和中间品三类。Yeats(1998),Ng和Yeats(1999)最早使用这类方法进行国家层面的研究。相关研究主要通过统计描述的方式分析(某行业的)全球或区域生产分工及其演变情况(如Lall et al.,2004;陈勇,2006;Kimura et al.,2007),少数计量检验研究了全球生产分工的影响因素(如陈静等,2009;Orefice & Rocha,2013)。SITC和BEC分类标准针对国家层面,尽管简单直观、涵盖范围广、可用于国际比较和考察双边贸易,但通常只能在国家层面的制造业展开,限制了研究范围。该方法没有考虑中间品在各国(国内)不同行业流动产生的循环效应并存在重复计算问题,准确性不佳。

2. 加工贸易数据。加工贸易是指企业进口全部或部分中间品材料,经加工或装配后,再将制成品出口的经营活动。主要数据来源有美国离岸外包组装项目(OAP)、欧洲加工贸易(EUPT)数据库和中国海关统计数据(CCS)。美国和欧洲的加工贸易大量转移至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故使用OAP和EUPT的文献较为陈旧(如G?觟rg,2000;Egger & Egger,2001)。中国CCS数据更新及时且内容丰富,学者们开始通过数据匹配法获得“企业—产品”层面的加工贸易数据展开研究(如余淼杰,2011;田巍和余淼杰,2014)。海关统计保证了加工贸易数据的准确性,但加工贸易使用的进口投入只是进口中间品的一部分,以其他方式进入的中间品同样在国内各部门循环使用,故用加工贸易测度全球生产分工存在误差。

二、 投入产出表数据

1. 基于国家投入产出表的测度。传统贸易数据通过中间品贸易描述全球生产分工现象,难以在细分行业层面展开分析,无法确认中间品的流向和生产使用情况。投入产出表能够反映各国家以及各部门之间产品的生产消耗关系。国家投入产出表以单个国家内部的投入产出关系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测度总生产、总进口或总出口中进口投入品所占比重来测度生产分工。文献中常用的方法有两种(Hijzen,2005):一是考虑国内生产的国外含量,其考察了生产或总投入中的(直接)进口投入品的比重,即“外包指数”;二是考虑了出口中的(直接和间接)来自外国的进口含量,即“垂直专业化”。使用国家投入产出表可以在细分行业层面测度分工程度,有充足的数据用于计量检验,因而相关经验研究集中在单一国家的行业层面:一是外包或垂直专业化程度的定量描述(如Amiti & Wei,2005;平新乔,2006),均发现国际外包或垂直专业化水平稳步增长。二是对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如胡昭玲,2007;Amiti & Wei,2009),都发现国际外包或垂直专业化对生产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三是对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影响研究(如Feenstra & Hanson,2003;Bailey & Lawrence,2004;Geishecker和G?觟rg,2008),发现国际外包对国内就业或员工工资水平的影响没有一致性结论。

2. 基于国际投入产出表的测度。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基于多国投入产出模型建立的国际投入产出表更能深入揭示世界经济现实,这也是全球价值链研究的主流方向。国际投入产出表能够反映世界各国的各部门之间产品的流向和消耗关系。常用国际投入产出表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全球投入产出表(GIOT)、欧盟的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日本经济研究所(IDE)的亚洲国际投入产出表(AIIOT)、美国普渡大学的全球贸易分析数据库(GTAP)和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全球投入产出数据库(GIOD)。

OECD和WTO于2013年联合开发了贸易附加值(TIVA)数据库并对外公开,并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全球价值链的实证和政策研究,尤其是与全球价值链相关的贸易和投资政策。其他使用该数据的经验研究包括Newby(2013)对芬兰,Duprez和Dresse(2013)对比利时,以及Baldwin和Lopez-Gonzalez(2014)对世界主要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参与情况的详尽分析。TIVA数据库的不足在于时间区间较短,仅有1995年、2000年、2005年、2008年和2009年这五年的数据。

GTAP成立于1993年,主要提供世界经济数据库、实用型一般均衡世界贸易模型、软件等的开发和改良,目前最新的是2004年的版本7。不同于TIVA数据库对外开放,也不同于WIOT是成型的国际投入产出表。使用GTAP需要结合单国投入产出表和双边贸易数据构建所需的国际投入产出表。经典研究大都采用这种方法。比如Johnson和Noguera(2012)提出出口附加值指標来测度全球生产分享程度,并以此计算贸易失衡度。Koopman等(2014)综合现有分工测度指标和贸易附加值概念提出一个完备的分解框架,将官方统计出口分解为不同的附加值部分;引导大家重新认识显示性比较优势、双边贸易平衡与贸易成本等问题。

AIIOT是全球最早的国际投入产出表,其共有七年数据,1975年~2005年间,每5年编制一份。由于数据更新缓慢,而且覆盖的经济体有限,使用AIIOT的机构主要是日本经济研究所,研究方向也以案例分析和统计描述为主(如Oikawa & 小井川広志,2008;IDE & WTO,2011)。

WIOD是目前对外公开的范围最广(全球主要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和时间跨度最长(1995-2011)的国际投入产出表。WIOD被研究者广泛用于分析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不同特征(如Foster-McGregor et al.,2013;Foster-McGregor & Stehrer,2013;Johnson,2014)。

UNCTAD汇集世界各国的国家投入产出表、供给使用表、各机构的国际投入产出表,构建了全球价值链数据库(UNCTAD-Eora GVC Database),覆盖187个国家和地区,25个~500个行业,时间跨度1990年~2010年,是目前覆盖范围最广、时间跨度最长的全球价值链数据库,但未对外公开,目前只有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全球价值链:投资和贸易促进发展》利用该数据对全球价值链的世界情况进行了描述,并结合全球生产网络检验了世界投资和国际贸易的联系,并描述性分析了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和潜在的风险。

三、 企业经营与调研数据

1. 企业经营数据。

(1)跨国公司经营数据通常由研究者收集整理。使用该数据的文献主要检验了跨国公司内部生产活动的国际转移,通过子公司生产活动的相对重要性测度外包。常用指标是子公司的就业人数占跨国公司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相关研究探讨了外包对技术密集度(Head & Ries,2002),劳动力结构(Hansson,2005),不同工资类别(Ebenstein et al.,2014)等的影响情况。这类数据仅捕获了跨国公司的部分外包活动,排除了所有公平交易(Arm's Length)。

(2)出口企业贸易数据主要来自海关统计。文献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进口中间品来量化外国投入在每个公司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分工指数的分母可用总投入、材料购买额、销售额、工资账单、附加值和总产出,而分子即进口中间品通常使用物料投入或同时考虑物料投入和服务投入(如G?觟rg & Hanley,2005;G?觟rg et al.,2008;Mion & Zhu,2013)。相关研究主要探讨了国际分工对生产率(G?觟rg & Hanley,2005),工资结构(McCann,2011),企业就业增长、退出市场和技术升级的影响(Mion & Zhu,2013)。虽然进口中间品同时涵盖公司内交易和公平交易(Arm's-Length),但两者的产生原因和导致的结果截然不同。Hijzen等(2010)使用两种不同外包指数首次进行了区分:一是总外包指数即跨国公司将业务外包给国外供应商的花费与跨国公司获得的附加值总额之比;二是公司内外包指数即跨国公司向国外子公司的购买费用与跨国公司获得的附加值总额之比;发现:后者对母公司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更显著并影响程度明显大于前者。

2. 问卷调研数据。调查数据通常涉及生产活动的国际区位选择问题,外包信息通常是定性信息,而且调研往往是一次性的,难以用于分析外包的动态特征。各国对数据统计的保密性和信息收集与记录方法迥异,使得难以进行国际比较和全球生产网络层面的细致分析。目前较全面的是欧洲中央银行和国际组织于2011年合作建立的竞争力研究网络(CompNet),其涵盖11个欧洲国家58个行业700 000个企業超过15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但目前并未对外公开。

欧洲布鲁塞尔智库构建了全球经济中的欧洲企业(EFIGE)数据库,包括七个国家(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制造业企业样本,涉及15 000家企业的特征和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定量和定性信息,时间跨度为2007年~2009年。Altomonte和Ottaviano(2011)使用该数据在企业层面和行业层面都发现,国际生产分享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Veugelerset等(2013)使用该数据发现,仅有少数企业密集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而且这些企业往往规模较大,参与国际贸易程度较高,创新性较高,生产率也较高。

日本的经济、贸易和产业研究局(RIETI)的调研中涵盖了制造企业的制造和服务的外包行为,并区分了不同类型的供应商,但它仅仅包括了外包地位的定性信息数据。Ito等(2011)使用该数据发现,同时进行制造活动外包和服务任务外包的企业对生产率有显著影响,但对只进行其中一种外包行为的企业无显著影响。由此可知参与分工的方式对企业生产率至关重要。Tomiura等(2013)将RIETI调研数据与企业层面数据结合起来,检验发现外包显著促进就业结构向高技能劳动力转变。

意大利的跨国公司外包调研每三年进行一次,涉及国际化活动、投资、研发以及劳动力特征。Crino(2010)检验了服务外包对国内就业水平和技术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服务外包对就业水平无显著影响,但改变了就业结构,企业转向雇佣更多的技术熟练度较高的工人。Antonietti和Antonioli(2011)研究了跨境生产再配置对企业技术结构的影响,发现生产外包降低非熟练劳动力的需求,进而导致产生潜在的技能偏向影响(Skill-bias Effect)。

法国在1999年进行的工业跨国公司的国外活动调研数据,对每笔进口交易都统计了价值、产品分类、来源国以及交易模式等信息。数据库中的交易模式包括垂直FDI,来自第三方的合作外包和国际外包。学者们利用该数据研究了企业国际化模式。Jabbour(2012)发现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更可能通过公平交易方式进行外包,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往往进行垂直一体化生产。Defever和Toubal(2013)发现生产率最高的跨国公司向不相关的供应商进口生产所需中间品,而生产率较低的跨国公司向关联第三方进口中间品。Corcos等(2013)发现,公司内贸易更可能发生在资本和技能密集型企业,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及司法体制健全的国家。

四、 经验研究评述

按照数据来源对经验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可以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利用全球价值链分工指标来定量描述和分析全球、区域、国家或行业四个层面的生产分工及其演变情况,部分计量检验探讨了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因素。这类视角的研究多是采用零部件数据进行跨国研究和国家投入产出表数据进行细分行业层面的研究。二是研究全球价值链分工对生产率的影响。这类研究主要采用企业经营和调研数据、加工贸易数据以及国家投入产出表数据,从行业和企业层面检验并几乎都得出了全球价值链分工对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三是研究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就业结构和工资水平的影响。这类研究也主要采用企业经营和调研数据、加工贸易数据以及国家投入产出表数据,从行业和企业层面进行了检验,但并未得出一致性的结论。四是计算贸易附加值以及应用其分析宏观经济。这类研究的基础是通过国家投入产出表和国际投入产出表来计算参与全球分工获得的真实价值。但通过国际投入产出表,能够更细致和更准确地分解出各种类型的贸易附加值,进而更有效地分析世界经济形势,比如经济失衡情况(Johnson,2014)、贸易收益分配(Noguera,2012)、产业国际竞争水平(Koopman et al.,2014)等;但其主要使用贸易附加值通过统计描述的方式准确展现影响程度,没有深入讨论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其的影响机制,更没有进行严谨的计量检验。谭人友和葛顺奇(2014)开始弥补上述不足,并结合中国经济现实,展开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在实证方面,至少有三个研究方向值得关注:一是使用附加值数据检验经典理论(如要素禀赋理论)的适用性或验证经验法则(如“微笑曲线”)的有效性;二是使用跨国公司与全球供应商的生产与交易数据,挖掘全球价值链的微观特性;三是将全球价值链与区域经济合作结合起来,比如在全球价值链框架下来分析“一带一路”战略。

参考文献:

[1] 陈静,胡昭玲,白雪飞.东亚零部件贸易影响因素及特点分析:基于引力模型的测算(1992-2006)[J].世界经济,2009,(11):83-96.

[2] 陈勇.区域生产网络:东亚经济体的新分工形式[J].世界经济研究,2006,(2):82-88.

[3] 胡昭玲.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工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财经研究,2007,(4):35-42.

[4] 平新乔.垂直专门化、产业内贸易与中美贸易关系.世界经济[J],2006,(5):22-35.

[5] 谭人友,葛顺奇.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世界经济再平衡[A].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入选论文,2014.

[6] 田巍,余淼杰.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和企业研发: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14,(6):90-112.

[7] 余淼杰.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率和关税减免[J].经济学(季刊),2011,10(4):1251-1280.

[8] Foster-McGregor N.,Stehrer R.and de Vries G.J.,Offshoring and the skill structure of labour demand,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2013,149(4):631-662.

[9] Geishecker I.and G?觟rg H.,Winners and losers: A micro-level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 and wages.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8,(41):243-270.

[10] G?觟rg H.,Fragmentation and trade: US inward processing trade in the EU, Weltwirtsc- haftliches Archiv,2000,136(3):403-422.

[11] G?觟rg H.,Hanley A.and Strobl E.,Productivity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 evidence from plant-level data,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8,41(2):670-688.

[12] G?觟rg H.and Hanley A.,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 and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the Irish electronics industry,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5,16(2):255-269.

[13] Hansson P.,Skill upgrading and production transfer within Swedish multinational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5,107(4):673-692.

[14] Head K.and Ries J.,Offshore production and skill upgrading by Japanese manufacturing firm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2,58(1):81-105.

基金項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0批面上项目(项目号:2016M600830)。

作者简介:谭人友(1983-),男,汉族,四川省南充市人,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全球价值链、企业商业模式与内在价值。

数据来源 篇4

一、GPS系统的误差来源

(一)卫星钟误差

虽然卫星上采用的是原子钟(铯钟和铷钟)。但是,这些钟与GPS标准时之间还会有偏差和漂移发生。而GPS定值所需的观测都是以精密测时为依据的,卫星钟的误差将会对伪码测距和载波相位测量产生误差。卫星钟偏差总值达1毫秒,产生的等效误差将达300千米。

GPS定位系统通过地面监控站对卫星监测,测试卫星钟的偏差,用二项式模拟卫星的误差,并保证卫星与标准GPS时间同步在20纳秒之间,由此引起的等效偏差不会超过6米。要想进一步消弱剩余卫星残差,可以通过差分技术来实现。

(二)卫星星历误差

卫星星历是GPS卫星定位中的重要数据。卫星星历是由地面监控站跟踪监测GPS求定的。由于地面监测站测试的误差,以及卫星在空中运行受到多种摄动力的影响,地面监控站难以充分可靠地测定这些作用力的影响,使得测定的卫星轨道会有误差;另外,由地面注控站给卫星的广播星历和由卫星向地面发送的广播星历,都是由地面监测的卫星轨道外推出来的,使得由广播星历提供的卫星位置与卫星实际位置之间有误差,对于长基线,广播星历误差将是影响定位精度的重要原因。另外,卫星历误差对相距不太远的两个测站定位影响大体相同。因此,采用同步观测求差,即采用两个或多个测站上对同一卫星信号进行同步观测,然后求差,就可以减弱卫星轨道误差的影响。

(三)电离层延迟误差

从地面70千米向上直到大气层都为电离层。在太阳的紫外线及高能粒子作用下,该区域中的气体分子和原子将产生电离形成自由电子和正离子。带电粒子的存在将影响天线电信号,使传播速度发生变化,传播路径产生弯曲,产生所谓的电离层延迟误差。对于电离层延迟的影响,可以利用电离层模型加以改正。在导航电文中提供电离层改正模型。

(四)对流层延迟误差

从地面向上至40千米为对流层,大气层中质量99%都集中在此层中。这一层也是气象现象主要出现的地区。电磁波在其中的传播速度与大气的折射率有关外,而且有电磁波传播方向有关,在天顶方向延迟可达2.3米,在高度角10°时可达20米,而与频率无关。减少对流层折射对电磁波延迟影响方法,可以利用模型改正。实测地区气象资料利用模型改正,能减少对流层对电磁波延迟达92%至93%。

(五)多路径效应影响误差

GPS卫星信号从2000千米高空向地面发射,若接收机天线周围有高大建筑物或水面时,建筑物和水面对于电磁波有强反射作用。天线接收机的信号不但有直接从卫星发射的信号,还有从反射的电磁波,这两种信号叠加作为观测量,定位会产生误差,该误差称为多路径效应,为减少多路径效应影响,在安置天线时,应避开强反射物。

二、GPS数据采集与处理的方法

数据采集是采集、记录观测资料和其他有关信息的过程。在GPS测量中采集的数据一般有:一是各种观测值;二是卫星导航电文;三是相关点号、点名、地理与平面坐标、高程等。外业观测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完成数据采集工作。

(一)数据采集的方法

数据采集时应注意的方面有很多,在观测时段上,从测站上开始搜索、接收卫星信号起至停止观测间的连续工作时间段,不同等级的GPS测量对时段长度及时段数有不同的要求。在采样的间隔上,接收机中一般设有多种采样间隔供用户选择。静态定位一般可选用较大的时间间隔,如15秒或30秒;动态定位一般应选用较小的采样间隔,如5秒或1秒,取决于用户的运动速度及精度要求。另一方面是在截止高度角上,数据采集中设置的截止高度角有一个限值,只有当卫星高度角接近此限值时才能观测,当卫星高度角过小时对流层延迟,对流层延迟将迅速增大且难以准确确定;截止高度角过大时,卫星的几何图形将变坏,许多有用的观测值将被丢失,都会对定位产生不利影响。

站址的选择上,一是要选择在地质条件良好,点位稳定,交通方便,点位易于长期保存。便于安置仪器设备及安全方便地进行操作的地方。二是测站上空视野开阔,高度角在15°以上无成片障碍物,以保证卫星信号的顺利接收。三是要远离电视台、微波中继站等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的距离要大于400米以上,离高压线、变压器等的距离要在100米以上。四是选站时应尽量避开在面积水域、广告牌、建筑物等信号反射物,以避免产生多路径误差。五是要充分利用原有控制点的标石,有利于用常规方法进行、扩展和平面控制网的加密。

(二)数据的处理的方法

在数据采集好后,还要进行数据的检验。检验的方法有几种方法:

1. 使用独立基线向量检验。

若一组基线向量中的任何一条基线向量皆无法用其他基线向量的线性组合来表示,则该组基线向量就是一组独立的基线向量。用n台接收机进行同步观测时可求得n条独立的基线向量,但其中最多只能选出(n-1)条独立的基线向量,通常只有独立基线向量才能参加控制网平差。

2. 使用同步环检核。

当有三台或三台以上的GPS接收机进行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称为同步环,同步环闭合差从理论上讲应等于零,但由于计算环中各基线向量时所使用的观测资料并不严格同步,数据处理软件不够完善和计算过程中的误差的影响等原因,同步环闭合差实际上并不等于零。同步环闭合差只从某一侧面反映GPS测量的质量,由于许多误差(如对中误差、量取天线高时出现的误差等)是无法在同步环闭合差中得以反映的,因此即使同步环闭合差很小也并不意味着观测质量一定很高。

3. 采用多基线解。

将同一时段中参加同步观测的各台接收机(n>3)的观测资料一并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站的从标及协方差阵(其中一站的坐标应已知)的数据处理方法。这种方法可得出惟一解,理论上较为严密。参加网平差时可任意选择(n-1)条独立的基线向量。由于解算的工作量较大,对计算的要求较高,故一般用在精度较高的规模较大的GPS测量控制网中。

4. 采用异步环检核。

由独立基线向量组成的闭合环称为异步环。我们可以根据GPS测量精度要求,为异步环闭合差制定一个合适的限差。这样就可以通过此项检验较为科学地评定GPS测量的质量。对于一些不合常理的数据,可以进行数据剔除,以提高测量的精度。

摘要:GPS是通过地面监控站对卫星监测, 测试卫星钟的偏差, 并使用二项式模拟卫星的误差, 保证卫星钟与标准GPS时间同步, 进一步消弱剩余卫星钟残差后, 使用差分技术来实现定位的一种方法。定位时在伪距单点定位、载波相位测量和整周跳变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 对于分析其误差来源, 进而采用正确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 确保定位的精度具有十分重要有意义。

关键词:GPS系统,误差,数据采集与处理,定位精度

参考文献

数据来源 篇5

本文样本来源为知网文献数据库。以篇名项为检索项, 以“档案馆服务”为检索词, 共检索到文献178篇, 占同期17297篇档案馆文献的1.03%。共涉及到5个不同的数据库。

以篇名项为检索项, 以“图书馆服务”为检索词, 共检索到文献6882篇, 占同期211919篇图书馆文献的3.25%。共涉及到7个不同的数据库 (详见表1) 。

从相关文献的数据库来源看, 图书馆的文献来源数据库要多于档案馆的文献来源数据库, 在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没有涉及档案馆服务的文献。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是档案馆与图书馆有关服务问题研究文献的主要来源, 同为这一数据库, 图书馆的占比要高于档案馆近10%。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 有关图书馆服务问题的论文数要高于档案馆服务问题的论文数, 但从占各自有关服务问题文献的总量比例来看, 档案馆却高于图书馆。在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其中在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发现这种情况与档案界有《中国档案报》这一专业报纸有直接关系。

从涉及的数据库数、文献的总数和与同期档案馆图书馆的比来看, 图书馆均高于档案馆。这说明图书馆对服务问题的关注度要高于档案馆。由于涉及档案馆与图书馆的文献总量的差异, 仅仅使用题名中是否包含“档案馆服务”和“图书馆服务”来比较档案馆与图书馆对服务问题关注程度, 不够准确。使用这些文献在同期与档案馆、图书馆相关文献总量的比例来进行比较, 就相对准确一些。从现有数据来看, 图书馆文献中涉及服务问题的论文数要高出档案馆文献中涉及服务问题的论文2倍。

二、文献获得基金资助情况比较

从文献所获得的基金资助情况看, 涉及图书馆服务的全部6882篇文献中有100篇来自基金项目资助的项目, 占1.45%。其中5个国家级的基金项目60篇, 占0.87%;17个省的22个基金项目40篇, 占0.58%。有组织的系统性研究已经有一定规模。同期, 涉及档案馆服务的全部178篇文献中只有4篇来自基金项目资助的项目, 仅占2.25%。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2篇, 占1.12%;省级基金项目2篇, 占1.12%。虽然在与服务相关的文献总量比上档案馆要高于图书馆, 但有组织的系统性研究与图书馆相比有非常大的差距。从国家级层面看, 图书馆有关服务问题的研究得到过5个不同的国家级基金项目的资助, 而档案馆有关服务问题的研究仅仅得到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从地方层面上看, 图书馆服务问题研究得到了17个省的22个省级基金项目的扶持, 而档案馆服务问题的研究只得到过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项资助。对服务的关注与研究无论从政府的层级上、涉及范围的广度上、还是资助文献的数量上, 档案馆与图书馆都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 (详见表2) 。

三、结语

从上面二个不同角度的数据分析来看, 档案馆与图书馆有关服务问题的研究上存在着一些规律性差距, 这就从特定角度反映出档案馆在对服务问题的研究上与图书馆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加大向图书馆学习, 借鉴图书馆有关服务问题研究最新成果的同时, 加大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为完善档案馆服务体制, 提高档案馆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 做出积极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吴雁平.99—2005年档案馆与图书馆总体发展速度比较研究[J].档案管理, 2008, 03:55-57.

上一篇:素描美术教育下一篇:起源和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