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的来源

2024-06-15

欧姆定律的来源(精选8篇)

欧姆定律的来源 篇1

人力资源之接班人计划的定律和模型来源:考试大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0年1月31日

皮尔斯定律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已经超出其他一切资源,成为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对于一个健康、持续发展的企业来说,关键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机构和体系;而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体系,其中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完善的培养接班人制度。

英国宇宙航行组织总裁奥斯汀 皮尔斯指出要追寻有效的企业经营发展前途,企业的未来继任者人选是件相当重要的事。公司执行主管应该将此提到与企业财务收支同样重要的层面上。后继有人,才能保持长久生命力。这就是皮尔斯定律。

罗思韦尔模型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人力资源开发教授威廉 J 罗思韦尔,创立了十步骤接班人计划模型。

步骤一:澄清对高管的期望

接班人计划的成功的关键在于董事长和CEO的支持和亲自参与。董事长、CEO、包括直接向CEO汇报的企业高管们,必须亲力亲为让一切成为现实。董事会不仅要指导公司的政策和流程而且必须注意总裁是否亲自参与了接班人建设。

步骤二:建立能力素质模型

这对接班人计划至关重要,它提供针对目前和将来需要的理想员工的描述,以这种方法清楚地显示每个级别的人才都需要在哪方面得到发展。它还把选择哪些人员以及如何培训他们同组织战略目标统一起来。

步骤三:进行360度评估

能力模型描述了员工应该具备什么能力,但它没有指出与能力模型相比较这个员工做得怎么样。完成这个工作的一个方法是进行360度评估。通过360度评估查明某接班人目前的全部技能和承担更高级别责任(纵向晋升)的能力之间的差距。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

步骤四:建立绩效管理系统

绩效管理是衡量接班人在他的责任级别上对绩效期望完成的情况。如果不进行绩效考核,组织领导就无法知道接班人目前工作做得怎样,于是就会打破接班人计划的最重要原则——只提拔那些在目前责任级别上取得成功的人。

步骤五:建立潜能评估系统

尽管绩效管理系统说明了现在的绩效,但它不能比较个人和较高级别的要求。尽管360度评估可以做到部分,但还必须采用某些方法来比较个人和较高级别的要求,如评估中心法、心理特征描述法等,可单独使用,也可综合使用。潜能测试也提供给个人一个机会,让他们了解自己愿望。如果确定的接班人不希望承担更高级别的职位,那就没有意义。

步骤六:建立个人发展计划(IDP)

对接班人计划的评估应该揭示两个不同差距:一个差距存在于目前绩效和期望之间,这可通过绩效管理来加以区分;第二是未来潜质和目前绩效之间的差距。缩小发展差距需要个人发展计划(IDP),确定哪些发展活动来帮助个人为未来做准备,该计划应该清楚地给出个人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怎样衡量成功,什么时候衡量和完成这些工作。

步骤七:执行个人发展计划

当很多经理被要求想一想如何做发展培训计划时,他们首先想的是“派整个人去参加一个培训项目或一个高管研讨会”。但事实是90%的人员发展发生在工作岗位当中。如果一个人打算学习预算技巧,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负责部门预算,然后安排导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指导;如果一个人打算了解公司,那么派他做长期的岗位轮换或短期工作任务安排。

步骤八:建立能力储备公式

能力储备的公式化表述为决策者提供了针对目前工作队伍的实时能力,整个系统与技术支持相联系。人才储备必须围绕员工已经在组织里实际展示的能力来建立,并用在组织工作流程、文化和产业相关问题中所特有的语言来描述。

步骤九:树立个人和组织的责任感

如果一份个人发展计划超过一年没有被施行,会发生什么事情。如果答案是他们不负责任,那么接班人计划肯定会失败。相反,如果员工因为完成了发展目标而受到奖励,而没有完成的受到惩罚,同时主管们也会因其下属的可测量发展目标的完成情况而相应地受到奖励和惩罚,那么接班人计划项目就很可能成功。

步骤十:对接班人计划进行评估

对接班人计划的评估可以使得相关决策者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有见地的决定,而这些决定反过来又引导接班人计划工作的持续改进。接班人计划的评估可以从财务角度和非财务角度两个方面进行。

欧姆定律的来源 篇2

欧姆定律 ( 初中学习的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 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 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 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

欧姆定律这节课的特点是, 十分重视科学方法教育, 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 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 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安排是通过实验探究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 从而得出欧姆定律。这样安排比较好, 但实际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 学生的科学探究有效性不高, 有点照本宣科, 对欧姆定律不能真正实现探究的思想。究其原因有三点:

1. 本实验是用欧姆定律来研究欧姆定律由于学生还没学习欧姆定律很难理解为什么调节滑片的位置就能改变或保持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

2. 学生很难正确区分一段电路和整个电路两个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本实验中研究AB这段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不容易将这段从整个电路中分离出来, 更不会分析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在一个电路图中却要分次研究两个实验规律先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后又更换电阻, 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学生很难理解, 更别说自己设计这个电路来探究其中规律了。

以上是学生探究实验和分析实验电路的障碍, 如何来解决呢?

在教学中笔者对实验教学做了适当的改变。让学生自己分两步实验来设计电路探究规律:先激疑, 后激智, 引出正确的电路设计, 再完成正确的实验操作。

第一步, 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他们的设计是: 保持电阻不变, 用改变电池节数来改变电池两端的电压。 ( 因为学生很容易想到串联电池越多电压越大) , 于是我说, 那你们就按你们的思路去探究, 结果是能得出: 电阻一定时, 电压越大, 电流越大, 却得不出: 电阻一定时, 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的关系。此时, 他们反问:问题出在哪呢? 我接着反问: 你们怎么知道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是在成倍数的变化呢? 学生马上回答, 因为电池是成倍的增加啊, 我说, 那你们用电压表测测看, 一测发现电压并没随电池节数的成倍增加而成倍增大, 学生反问: 那怎么办? 有学生很快想到上节课学到滑动变阻器可以调节电压, 立即就串联了滑动变阻器上去, 结果, 水到渠成, 完成了该实验, 而且不用改变电池节数。现在再反问学生这两种电路设计的区别在哪, 问题在哪, 优势在哪, 这时老师点拨一下: 因为导线也有电阻, 学生就会豁然开朗, 会心一笑, 经过一次挫折他们重新设计出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电路, 同时也自行将这段电路从整个电路中分离出来, 研究出这段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电阻一定时, 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的关系。

第二步, 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起初他们的设计是: 保持电池节数不变, 再改变电阻。 ( 因为学生很容易想到串联电池节数不变, 电压也不变) , 很快, 有些学生就想到在第一步中出现的问题, 于是想到可以用滑动变阻器控制电压不变, 只要在原来的电路图上改变电阻就行了, 并想到如用电阻箱来改变就更好了, 因为不仅改变方便, 能多次成倍数改变电阻, 并且能知道电阻的值, 这样也更方便找到电流与电阻的更具体的关系。

这样分两个实验电路图分别设计, 分别实验, 避免了照搬照抄, 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 实验从开始设计到实验障碍, 再到改进实验, 总结规律, 都是学生亲身实践, 学生真正理解了:

1. 两步实验中为何要用滑动变阻器, 如何用滑动变阻器?

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 如果不用滑动变阻器, 虽然能够测量出R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但该电路只能测量出一组电压和电流的值, 而从一组电流和电压的数据是无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的, 应该再测几组电压和电流, 因此就需要改变R两端的电压, 用滑动变阻器可以成倍地改变R两端的电压, 简单方便, 当然也可以采用改变电池节数的方法, 但因为导线有电阻, 很难成倍地改变R两端的电压, 比较下来, 当然是用滑动变阻器更方便快捷。同时, 滑动变阻器还可以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2. 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电流I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实验中, 应该如何操作? 探究电流I与电压U之间关系时, 应该如何操作?

探究电流I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时, 如何保持电压U不变? 即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的同时, 该电阻两端的电压就发生了变化, 因此, 要及时调节滑动变阻器以保持电压不变, 观察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随电阻的变化关系。

探究电流I与电压U之间关系时, 要不断的改变电压, 即保持定值电阻的阻值不变的同时, 要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 因此, 要及时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成倍地变化, 观察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随电压的变化关系。

总之, 这样改进充分发挥了实验的作用, 降低了教学环节中学生遇到问题的难度,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了知识。既培养了思维能力, 又培养了实验能力, 进一步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 开阔了学生思路, 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摘要:“教然后而知困”。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

关键词:欧姆定律,有效性,反思,电路设计,滑动变阻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实验稿) .

[2]邢红军.论科学技术发展与中学物理课程改革.中学物理教考.

欧姆定律的教学体会 篇3

欧姆定律有效性反思电路设计滑动变阻器教材安排是通过实验探究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从而得出欧姆定律。这样安排比较好,但实际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有效性不高,有点照本宣科,对欧姆定律不能真正实现探究的思想,如何改变你?

欧姆定律(初中学习的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

欧姆定律这节课的特点是,十分重视科学方法教育,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安排是通过实验探究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从而得出欧姆定律。这样安排比较好,但实际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有效性不高,有点照本宣科,对欧姆定律不能真正实现探究的思想。究其原因有三点:

1.本实验是用欧姆定律来研究欧姆定律由于学生还没学习欧姆定律很难理解为什么调节滑片的位置就能改变或保持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

2.学生很难正确区分一段电路和整个电路两个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本实验中研究AB这段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不容易将这段从整个电路中分离出来,更不会分析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3.在一个电路图中却要分次研究两个实验规律先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后又更换电阻,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学生很难理解,更别说自己设计这个电路来探究其中规律了。

以上是学生探究实验和分析实验电路的障碍,如何来解决呢?

在教学中笔者对实验教学做了适当的改变。让学生自己分两步实验来设计电路探究规律:先激疑,后激智,引出正确的电路设计,再完成正确的实验操作。

第一步,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他们的设计是:保持电阻不变,用改变电池节数来改变电池两端的电压。(因为学生很容易想到串联电池越多电压越大),于是我说,那你们就按你们的思路去探究,结果是能得出:电阻一定时,电压越大,电流越大,却得不出: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的关系。此时,他们反问:问题出在哪呢?我接着反问:你们怎么知道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是在成倍数的变化呢?学生马上回答,因为电池是成倍的增加啊,我说,那你们用电压表测测看,一测发现电压并没随电池节数的成倍增加而成倍增大,学生反问:那怎么办?有学生很快想到上节课学到滑动变阻器可以调节电压,立即就串联了滑动变阻器上去,结果,水到渠成,完成了该实验,而且不用改变电池节数。现在再反问学生这两种电路设计的区别在哪,问题在哪,优势在哪,这时老师点拨一下:因为导线也有电阻,学生就会豁然开朗,会心一笑,经过一次挫折他们重新设计出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电路,同时也自行将这段电路从整个电路中分离出来,研究出这段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的关系。

第二步,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起初他们的设计是:保持电池节数不变,再改变电阻。(因为学生很容易想到串联电池节数不变,电压也不变),很快,有些学生就想到在第一步中出现的问题,于是想到可以用滑动变阻器控制电压不变,只要在原来的电路图上改变电阻就行了,并想到如用电阻箱来改變就更好了,因为不仅改变方便,能多次成倍数改变电阻,并且能知道电阻的值,这样也更方便找到电流与电阻的更具体的关系。

这样分两个实验电路图分别设计,分别实验,避免了照搬照抄,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实验从开始设计到实验障碍,再到改进实验,总结规律,都是学生亲身实践,学生真正理解了:

1.两步实验中为何要用滑动变阻器,如何用滑动变阻器?

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如果不用滑动变阻器,虽然能够测量出R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但该电路只能测量出一组电压和电流的值,而从一组电流和电压的数据是无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应该再测几组电压和电流,因此就需要改变R两端的电压,用滑动变阻器可以成倍地改变R两端的电压,简单方便,当然也可以采用改变电池节数的方法,但因为导线有电阻,很难成倍地改变R两端的电压,比较下来,当然是用滑动变阻器更方便快捷。同时,滑动变阻器还可以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2.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电流I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实验中,应该如何操作?探究电流I与电压U之间关系时,应该如何操作?

探究电流I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时,如何保持电压U不变?即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的同时,该电阻两端的电压就发生了变化,因此,要及时调节滑动变阻器以保持电压不变,观察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随电阻的变化关系。

探究电流I与电压U之间关系时,要不断的改变电压,即保持定值电阻的阻值不变的同时,要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因此,要及时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成倍地变化,观察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随电压的变化关系。

总之,这样改进充分发挥了实验的作用,降低了教学环节中学生遇到问题的难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了知识。既培养了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实验能力,进一步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开阔了学生思路,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邢红军.论科学技术发展与中学物理课程改革.中学物理教考.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教案 篇4

太湖二中

梅洁华

一、教材分析:知道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理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教材地位: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恒定电流一章的核心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本章知识的高度总结,又是本章拓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既能使学生从部分电路的认知上升到全电路规律的掌握,又能从静态电路的计算提高到对含电源电路的动态分析及推演。同时,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能够充分体现功和能的概念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是功能关系学习的好素材。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理解了静电力做功与电荷量、电势差的关系、了解了静电力做功与电能转化的知识,认识了如何从非静电力做功的角度描述电动势,并处理了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相关电路问题,已经具备了通过功能关系分析建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并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问题的知识与技能。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推导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公式,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

2、理解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并能用来分析有关问题。

3、掌握电源断路和短路两种特殊情况下的特点。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4、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的U-I图像,认识E和r对U-I图像的影响。

5、熟练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进行相关的电路分析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在电路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2、通过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实验,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思路和方法。

3、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的U-I图像,培养学生利用图像方法分析电学问题的能力。

4、利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探究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3、通过实际问题分析,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推导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应用定律进行相关讨论是本节的重点,帮助学生理解电路中的能量转化关系是基础和关键。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讨论路端电压与负载关系是本节难点。

五、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1、什么是电源?

把其它形式的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

2、电源电动势的概念?物理意义?

定义:在电源内部非静电力把单位正电荷从电源的负极移到正极所做的功。意义:电动势表示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本领。

3、如何计算电路中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W = I U t

一、闭合电路

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连成一个闭合电路。外电路:电源外部的用电器和导线构成外电路。内电路:电源内部是内电路。

1、闭合回路的电流方向

在外电路中,电流方向由正极流向负极。

在内电路中,即在电源内部,通过非静电力做功使正电荷由负极移到正极,所以电流方向为负极流向正极。

内电路与外电路中的总电流是相同的。

2、电路中的电势变化情况

(1)在外电路中,沿电流方向电势降低。

(2)在内电路中,一方面,存在内阻,沿电流方向电势也降低;另一方面,沿电流方向存在电势“跃升”。3.讨论闭合回路中的能量转化关系

用电器都是纯电阻R,在时间t内外电路中:

1、若外电路中的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内能?

2、内电路也有电阻r,当电流通过内电路时,也有一部分电能转化为内能,是多少?

3、电流流经电源时,在时间t内非静电力做多少功? 以上各能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非静电力做的功应该等于内外电路中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总和。

W=E外+E内

即:EIt=I2Rt+I2rt

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表述:闭合电路中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内、外电路的电阻之和成反比

EIRr

三、路端电压跟负载的关系

外电路两端的电压叫路端电压,电路中消耗电能的元件称为负载。

路端电压U随电流I变化的图象 图象的函数表达: U

两个特例:

(1)外电路断路时;(2)外电路短路时;(3)图象的物理意义

①在纵轴上的截距表示电源的电动势E ②在横轴上的截距表示电源的短路电流

③图象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电源的内阻,内阻越大,图线倾斜得越厉害

EIr例题: 如图所示,电源电动势为E,内电阻为r.当滑动变阻器的触片P从右端滑到左端时,发现电压表V1、V2示数变化的绝对值分别为ΔU1和ΔU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灯泡L1、L3变暗,L2变亮 B.小灯泡L3变暗,L1、L2变亮 C.ΔU1<ΔU2 D.ΔU1>ΔU2

分析方法:

(1)局部—整体—局部(2)串反并同

六、课后作业: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理念下展开,旨在以“问题引领”形式,启发学生思维、发动集体力量,克服学习困难。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提出的必要性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困惑,能激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或理解,为解决下一问题做好铺垫,而不是学生已有知识的简单反应。

欧姆定律的来源 篇5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文/赵媛媛

摘 要: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既是之前所学习的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延伸,同时是电学中分析各种电路的基本基础和规律之一,运用此定律来分析电路现象和解决问题,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在此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这个难点、重点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欧姆定律;教学难点;问题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电路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对于思维能力尚不是很完善的高中生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的换位思考,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尝试多种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切实掌握相关知识。此知识点之所以成为难点的重要原因和问题主要为:概念抽象,理解困难;传统教学方法单一;知识点容易混淆;应试教育,不能活学活用。所以,对以上问题提出一些突破教学难点的思路和方法,以供参考。

一、激发兴趣,打破抽象

在本章的教学内容中,对这一定律的概念和相关知识较为抽象,偏重理论的数学分析和推理,并且缺少直观的实验,使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只是一贯地依靠教师的讲解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反而有可能会适得其反,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首先应该通过巧妙有效地向学生导入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营造一个可以使学生提出问题的学习情景。

通过简单实验和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为下面对此难点的讲解分析做了良好的开头。使学生能主动地进行实验研究,在探索中产生学习兴趣,了解物理研究方法,增强综合实践能力。

二、分组实验,总结结论

在传统的教学中,常规的是先在之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推理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公式,再以此对其进行分析,得出变化规律。在此,应大胆地打破这种常规,这种方法只是简单的数学演绎推理,无法让学生感知认识到物理的规律变化。所以,接下来就要以更为具体、多样的实验,探索其中的规律。让学生分组实验,每组进行多种不同的实验进行对比,然后组员之间进行自由讨论,

再通过组员代表进行发言,(www.fwsIr.com)最后通过教师的总结得出结论。在这样的通过分组实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总结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中,不但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知识规

律,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深入解析,避免混淆

通过以上的实验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基本知识,由于在学习闭合回路欧姆定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欧姆定律,这使得学生很容易产生概念混淆。所以,接下来教师应该对此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分析,为学生讲解电动势、外电压、内电压、外电阻等概念,且其核心内容是了解闭合电路与部分电路的不同,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实际的理解闭合电路以及分电路、

内电路、外电路等等相关知识。这些内容较为复杂,学生容易混淆,在有了前面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再进行这些知识的讲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避免了知识点的混淆。

四、领悟思想,学以致用

通过实验提出问题进行导入,进而通过学生主动积极实验、观察、交流和讨论分析,加以教师的归纳总结,对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知识学生基本已经掌握,对课程的难点、重点也得到了直观的分析和解答。在此之后教师应该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扩展,结合到生活中,在课后作业中尽可能联系到实际生活环境,家庭中常见电路现象,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领悟物理的思想方法和认识规律的本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达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效果。不仅及时巩固知识、查漏补缺,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学习速度和学习质量。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方式也在随其变化。物理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地“灌输式”的应试教育,应该让学生主动起来,把课堂归还给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点拨、启发和激励,这样自然而然的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找到解决问题有效的方法。尽管教学有一定的方法,但“教无定法”,怎么教学,怎么上课,也视学习环境和学生情况而定,更在于教师本人的长处和短处。所以,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通过不断地优化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陈锡仓。浅析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难点教学。新课程学习:中,(01)。

销售管理中的定律:麦吉尔定律 篇6

对于不同的客户,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推销员在进行推销的过程中,要仔细分析客户的类型,然后再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和客户达成交易。一般来说,客户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是拖延型客户。这类客户的特点是能拖则拖,直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才作决定。这类客户也许有购买的意愿,但是不到有迫切需求的时候,是不会购买。因此推销员应该强调产品的重要性,唤起客户的购买意识,让他们自觉地意识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针对这类客户所做的说服工作中一定要注意投其所好,要弄清楚客户拖延的真正原因或者目的。

二是当机立断型客户。这类客户往往是遇到危急情况,实在没有多余的时间搜集和分析相关资料,只能立即作出决定。针对这类客户的要诀就在于,在平时和他们保持联系和良好的关系,以使他们在一产生产品需求时,便想到了本推销员,进而购买产品。吉尼斯世界记录最高推销成就创造者乔·吉拉德就有这样一个习惯;他经常把名片送给陌生人。因为对于他来说,一张名片的成本相当的低,但是对于客户来说,一张名片意味着在产生需求时,有一个可以满足需求的途径,所以他最后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

三是人情型客户。这类客户往往因为人情关系而购买产品,即使产品价格并不低。对于这类客户推销员所采用的最基本办法就是和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客户欠你人情。比如,当客户有某种产品需求时,你告知他怎样做可以满足这种需求,或者即使客户不买你的产品,你仍然送给客户小礼物,表示感谢或者仅为了维持一种关系。这种做法在日本比较普遍。

四是主观型客户。这类客户的主观意识非常强,对产品往往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产品的质量或者价格等相关因素,也对推销员所推销的产品的竞争对手产品了解比较透彻。遇到这种客户,推销员千万不要自作主张,认为自己非常专业,对产品的了解远非客户所能比。对于这类主观型客户,推销员只有先认同该客户的某些看法,然后恭维他,适机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求和客户达成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千·万不要和客户发生争执,这样对销售并没有什么好处。

五是比较型客户。这类客户对购买哪位推销员的产品常常表现得犹豫不决,虽然他们有产品的需求,有时候需求也十分急迫,但是他们仍然试图通过不断地搜集信息,来决定应该购买什么产品和向谁购买。针对这类客户应该准备好充分的资料,尤其是竞争对手的资料。在产品介绍的过程中,也不适宜一个劲儿地贬低竞争对手的产品,应该给予适度的褒扬,但是这种褒扬只局限于产品的次要方面。

六是流行型客户。这类客户为了不落人后,喜欢购买流行性商品。面对这类客户,推销员对产品的最好介绍办法就是证明该产品的人气相当旺。可以通过报纸报道和电视广告来佐证推销员的说法。针对这些客户,推销员还应该告知客户,现在已经有很多客户都在购买,这样往往会让客户产生“赶流行”的想法。

七是利益型客户。这类客户在购买产品时,往往考虑其产品的背后利益。他们所看重的是该产品能否满足自己的需求,能否有助于自己完成一个很特别的目标。针对这类客户,推销员所要做的说服工作是基础说服工作,要将产品的性能和质量进行详细介绍,而且在介绍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强调产品确实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

八是疑心病型客户。这类客户之所以犹豫不决,是害怕承担作出决定后的后果。他们担心万一购买不当,会遭到别人的奚落或者责备。针对这类客户,推销员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向他们说明产品的基本功能,绝对能确保安全。一般来说,推销员要和此类客户建立友好的、稳定的和长远的关系。推销员一旦与这类客户形成了稳定的关系以后,产品销售就不成为问题了,因为这类客户往往对熟悉的推销员产生很强的依赖。

当面对客户时,推销员首先应该注意的是判断客户是什么类型的客户,然后才能针对客户采取相应的措施。

定律释义:

欧姆定律的来源 篇7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的双边活动。对于物理规律的教学, 从物理规律形成的过程来看,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的感性材料, 通过有关的定量实验和观测, 创造一个理想的物理情景,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及时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下面, 笔者结合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以及“欧姆定律”的定义, 探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欧姆定律公式

1.公式I=U/R中, I、U、R三个物理量的单位分别是安培、伏特、欧姆, 不能错用或乱用单位。

2.公式I=U/R反映的三个量的关系, 是对同一段电路而言的。如通过某段电路的电流, 就必须由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大小和这段电路本身的电阻大小共同决定。在运算中, 切不可张冠李戴。

二、探究性教学方法的引入

1.巧妙引入, 发现问题, 调动求知欲。

演示实验:将一个小灯泡分别与新、旧两节电池串联, 发现小灯泡的亮度明显不同。提出问题:为什么电池用久了, 小灯泡就不亮了呢?谁能说出新旧电池的差别在哪里吗?学生的回答是电池没电了。新电池电压1.5V。旧电池电压变小了。 (显然学生对电源的认识仍停留在初中的水平)

学生实验:分别用电压表直接测量新、旧电池两端的电压, 结果几乎都是1.5V, 这让学生非常诧异, 教室里一片哗然, 学生都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2.实验研究, 理论分析, 解决问题。

(1) 学生自主实验与教师分析相结合得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根据学生测量的结果, 新旧电池两端电压都是1.5V, 教师引出电动势的概念。电源电动势是由电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与其它因素无关。同一种类的电池电动势都是1.5V, 蓄电池电动势都是2V。

学生实验:按图1所示电路图连接电路, 闭合电键测量电池两端电压。测量结果大约为1.4V, 学生会疑惑减少的电压哪去了呢?

教师对照1所示讲解, 让学生明确外电路、内电路、外电阻、内电阻的定义, 指出减少的电压为内电压。为使学生看到电压存在真实性, 让学生改用可调内阻蓄电池, 按图2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 改变滑线变阻器的阻值测量内、外电压, 并把测量数据填入表1中。

学生由实验记录可发现, 外电压减小时内电压增大, 外电压增大时内电压减小, 但内、外电压之和始终等于2V。这表明电源电动势数值上等于内、外电压之和, 即E=U内+U外。

教师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电路人手, 分析探索电动势数值上和内、外电压的关系。

设想电源无内阻r=0, 这种电源称之为理想电源, 则内阻上没有电势降低, 在电源内部由负极到正极电势升高, 数值上等于电源电动势, 外电阻上沿电流方向有电势降低, 即为外电压。无论电流如何变化, 因为内阻上无电压降, 外电压均不变始终等于电源电动势。对于有内阻的电源可等效为一个电动势为E的理想电源与一个阻值为r的电阻串联。

同样, 电源内部由负极到正极电势升高, 数值上仍为电源电动势, 同时在内阻上有电势降U内 (U内=Ir, 此时外电压U外等于电动势减去内阻上的电势降U内, U外=E-U内。闭合电路中电势升、降情况如图3所示。

到此学生完全明确了电动势数值上与内、外电压的关系, 很容易推导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内+U外。

由欧姆定律可知:U外R, U内=Ir, 代入上式E=IR+Ir, 电流可以写作I=E/ (R+r) 。

由公式可知闭合电路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 跟内、外电路的电阻之和成反比。

(2) 实验观察, 理论推导, 掌握恒定电流问题的处理方法。为进一步讨论外电压与外电阻的关系, 由学生完成以下实验: (1) 滑线变阻器的阻值增大时, 外电压的变化; (2) 滑线变阻器的阻值减小时, 外电压的变化; (3) 外电阻R无限大时 (即外电路断开时) , 外电压为多少?

实验完毕后, 选两组同学回答实验结果, 并在全班统一认识。实验结果表明, 外电压随外电阻的变化而变化, R增大, U外增大;R减小, U外减小。当外电路断开时, 外电压等于电源电动势U外=E

教师提问:能否用刚学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理论推导得出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呢?

外电压可表达为U外=E—Ir, 对某个电源来说, 电动势和内阻是一定的,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 外电阻R增大时, 电流减小, U内减小, U外则增大;相反, 当R减小时, U外减小。

当外电路断开时, R无限大, I变为零, U内为零, U外=E。

老师继续提问:如果外电阻为零 (即用导线直接把电源正负极连接) 外电压又为多少?@��@��@��@��@��@��@��@��@��

学生很容易推导得出, I=E/r, U内=E, 外电压U外=0。

教师要提醒学生, 由于电源内阻很小, 短路电流很大, 所以不允许实验操作中把电源正负极直接相连。@��@��@��@��@��@��@��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 学生对电动势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有了清楚的认识, 教学效果较为明显。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 虽然外电压在数值上可以等于电源电动势, 但电动势是由电源性质决定的, 而外电压由电动势和内电压共同决定, 即U外=E一U内, 它只是电源的输出电压, 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三、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应用实例

为巩固本节知识,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由学生讨论:手电筒里的电池用久了灯泡会变暗, 为什么?调节台灯亮度旋钮, 灯泡也会变暗, 为什么?两者变暗的原因相同吗?学生积极讨论, 踊跃发言,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解释了生活中以前无法理解的问题,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本节课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 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为学生今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珍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应用中的错解分析[J].物理教学探讨, 2008, (9) .

浅析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难点教学 篇8

关键词:高中物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难点教学

虽然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之初中生而言要强一些,但是由于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相关知识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仍然存在很大的难度。因而,在进行这一定律的教学时,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能力水平,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切实掌握相关知识,尤其将之与之前所学的欧姆定律的知识区别开来,避免混淆。那么,在高中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教学中,教师如何具体完成这一难点的教学呢?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在进行这一定律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要通过有效的导入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将学生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

针对于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小实验来进行导入。教师先准备好几节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不同型号的干电池及蓄电池,然后在干电池上标明1.5V,蓄电池上标明2.0V,然后准备15V的电源及一个小电筒灯泡,然后进行实验:先将小灯泡接到2V的蓄电池上,学生观察到小灯泡发出很亮的光。之后让学生猜想,如果将小灯泡接到15V的电源上,会发生什么情况?结合生活经验,学生们通常会以为小灯泡会被烧坏。接着教师就进行这一实验,却发现小灯泡安然无恙,而且发出光的亮度反而比之前2V的还要暗。这就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什么会这样呢?教师就可以顺利导入新课的学习——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这样,学生必定兴趣大增,积极投入之后的教学中,为这一难点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借助实验,突破难点

上文说到,这一内容的知识较为抽象,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单靠讲解的话,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而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借助实验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知识,从而有效地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电路来确切了解闭合电路以及分电路、内电路、外电路等知识,并且掌握电源的外部电流流向及内部电流流向,从而为之后的学习扫除一定的障碍。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仿真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记录改变电阻值、

闭合开关后电动势、电流以及电阻的关系,认真分析后,获得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三、积极拓展,学以致用

在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后,教师可以进行及时的知识拓展,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并掌握这一定律,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两种较为特殊的情况(短路及断路)并进行解决:如,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如果发生短路现象,常会导致电源被烧坏甚至引起火灾,因而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可以安装保险丝等。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拓展了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当然,对于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这一难点的教学,自然不止这一方法,并且难点是相对的。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这样方能有效突破难点,最终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孙殿乔.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教学难点突破[J].新课程学习:中,2010(8).

[2]呵泓.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教学难点的分析与突破[J].物理通报,2000(5).

[3]陈海斌,许开刚.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探讨[J].中学物理,2008(10).

上一篇:四元八步教学法下一篇:学校传染病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