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来源于生活

2024-10-12

浅谈数学来源于生活(精选11篇)

浅谈数学来源于生活 篇1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课前导入

“新课标”中提到了:“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兴趣是创新的源泉, 思维的动力,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一开始就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积极性, 这对整个教学效果有着非常好的铺垫.

例如有一次外出听课, 在教学关于“用字母表示数”时, 其中有位老师设置了这样的情境:教师首先对学生提出:“将你的年龄乘以5后加上19, 再把结果乘以2减去38, 将最后的结果告诉老师, 老师会在1秒钟说出你的年龄.”此时, 学生都会感到万分惊异, 认为老师是多么的了不起, 学生对问题感到奇怪, 心理产生悬念,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二、说做统一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课中教学

1. 创设讨论情境, 在讨论中创新

教学中我注意给学生创设讨论的机会, 多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教学, 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大脑总是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也是思维的结果, 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生出更多的问题, 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思维.

2. 以学生为主体, 在实践中创新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 不要求学生创造数学知识, 只要求学生能用数学的思维在实际活动中去观察、分析、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在探究学习中, 教师要把自己当做“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 改变原来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摆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认为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在先学教学中, 带领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后明确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 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 鼓励学生不要局限在教材列举的“从平行四边形一个顶点向对边做高, 再沿高剪开, 平移后拼成长方形”的方法, 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找出不同的剪拼方法.学生积极动手亲自实验得出:“只要沿平行四边形内任意一条高剪开, 平移后都会拼成—个长方形的结论.如图: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自主参与, 促使他们的思维活跃, 不仅品尝到了创新成功的喜悦, 而且创造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 创设开放性情境, 在训练中创新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这样, 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就会逐渐释放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 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 这样正好能满足小学生好奇、好胜、好表现的心理特点.

例如教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时, 首先让学生回想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之间的进率, 以及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然后复习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猜想:1立方分米里面究竟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呢?当学生纷纷猜测是1000时, 问学生: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想办法, 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进行合作、交流.大部分同学想到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去摆一摆, 沿着长摆了10个, 沿着宽摆了10个, 这样就算出一层摆了100个, 然后沿着高摆了10个, 也就是10层, 这样一共就是1000个.还有少数同学把边长1分米换算成10厘米来计算体积, 即10×10×10=1000 (立方厘米) .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但解决了问题, 对数学知识进行了再创造, 而且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以及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均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拓展性习题, 在练习中创新——课后巩固

课本中的思考题是小学生培养创新思维的良好材料, 它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 进行综合思考、分析, 提升突破, 最终寻求问题的解法.在课后习题中, 我经常通过改造思考题的原题来提高自己的数学素质和教学水平, 并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求异性.

其中有一位老师在上“元、角、分的认识”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在一个盒子中有许多1分、2分、5分的硬币, 一次只能摸出3枚, (1) 最多摸到多少钱? (2) 最少摸到多少钱? (3) 还可能摸到多少钱?学生通过猜想, 出现不同层次多种水平的解答, 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

这样的开放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和创新个性的形成, 能有效地预防学生的思维定式, 拓宽学生的思路, 开发学生的潜能.另外, 设计开放题要注意适时性和适用性, 不要过多过滥, 同时要使用到位, 真正发挥每一道开放题的价值

另外一题多变也是常用的一种编题方式, 将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加以改变或者倒置,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同时还应强调一题多解, 诱导学生进行发散性创新思维.

例如:“学校购进图书200本, 发到各班共160本, 还剩多少本?”教师引导审题后, 要求学生改编成新的应用题, 学生改编后形成如下:

(1) 学校购进图书200本, 发到各班共160本, 还剩几分之几?

(2) 学校购进图书200本, 发到各班共160本, 发出了几分之几?

(3) 学校购进图书200本, 发到各班共160本, 购进的比发出的多几分之几?

……

让学生畅所欲言, 自由地展开创新思维活动,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向纵深发展.

浅谈数学源于生活 篇2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其實离我们很近。为此,在教学数学知识时,我尽量创设一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且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的领悟新知识。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而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会给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氛围,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如:教学数学与交通这一内容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和他爸爸、妈妈与小红和她爸爸、妈妈星期天一起乘车去科技馆看展览,车票每人2元,门票每人8元,问一共多少元?有的学生很快便算出共需60元。然后我提出:你觉得这个结果是否符合生活实际?如不符合,你能给这道题加上什么样的条件,使它符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这时学生会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到,儿童乘车或购买门票一般是大人的一半,如果年龄更小的话,甚至可以不需买票。这样,解决这道题会出现三种情况,小明和小红买全票、半票或不买票。在解题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考虑,逐渐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而且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重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善于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掌握了数学知识,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方法处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去研究,学生就会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体会到数学的巨大价值,而且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后,我组织学生对我们教室墙壁粉刷涂料的情况进行了测量和计算,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白,粉刷的面积实际上是5个平面,即四壁和屋顶,教室的地板不在粉刷的范围内,门窗也应排除掉。并提出如果每平方米粉刷的价钱是2元的话,粉刷我们这间教室大约需要多少钱。通过这一教学活动,让学生经过对数据的测量、整理、分析和计算的过程,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使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再如:教学完比例的应用这一内容后,学生在理论上明白了应用比例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但涉及到具体问题有时会无从下手。为此,我专门组织了一次实践活动,想办法测量计算校园内旗杆的高度。学生想到,显然,爬到杆顶去测量是行不通的,放倒也不符合实际。于是,我取了几根2米左右的竹竿,和旗杆并列排在一起,在阳光的照射下,旗杆和竹竿的影子都出现在地面上,经过测量地面上旗杆和竹竿影子的长度,以及竹竿的长度,然后引导学生用比例写出求旗杆高度的关系式:竹竿长:杆影长=旗杆长:旗杆影长,最后通过计算得出旗杆的实际长度。这样的教学实践,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用生活实践弥补课堂内体验不到的知识,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作为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在联系,恰当组织教学。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又把数学知识进一步升华,让学生切实领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不断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力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一、创设情境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引题不仅可以很快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精力集中,从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基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巧设导语,为学生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其兴趣,启动其思维显得非常重要。为此我利用听音乐、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接着讲故事,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规律,并且饶有兴趣地接着讲故事。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中,我很快将学生的思维拉回新课:今天我们学习一种类似这个故事的数《循环小数》,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这样导入新课,学生就以极高的兴趣进入到教学中,调动了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兴趣。

浅谈数学来源于生活 篇3

作为一名当代数学教师,如果能够熟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技能,并能依据教学标准,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调从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将实际问题抽象化,与学生价值观等得到进步和发展。再者,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及常规教学手段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迁移,并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体现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已得到相当的实践,并体现出诸多优势,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图、文、音、像并茂,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

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 篇4

上了大学,挺怀念高中的的日子的。

那个时候,我闲暇的时候写写文章,用的是黑色签字笔,而不像这样般,键盘,键盘,还是键盘。

老师希望我们写写有关素材积累的几分心得,于是写了这篇东西。我不想从另外的资料,大吹特吹素材的重要,写一堆挺不错却不是我自己使用的方法。虽然我有过积累素材,却没怎么系统地把生活中可积累的点点滴滴记录下,可是,这些点点滴滴却几乎都有个醇香的味道,写作的时候,看看,心情舒畅,如今,依然回味无穷,至少,高中写作的日子没有白过。

这一次,是我第一次,稍稍系统地整理了一下,我积累素材的心得。

积累素材,有两样东西是必须的,笔和一本笔记本。它们将是陪着你们走完高中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的好伙伴。握起手中的笔,记下自己想记下的点点滴滴。时间会把一个人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一切都冲淡,没有记录,曾经引起你共鸣的一句话,一个故事,一篇文章会从你的记忆中从醇香的白酒淡成无味的白水。无需过得太久,你想回忆起这些话,故事,文章的时候,嘴里只能无奈地吐出:“我好像记得。”

为了看的条理清晰一点,以下文字会比较系统。

生活中处处皆是素材。先说说素材的来源:

课外:

1. 报纸。

泡在习题的海洋里太久,看下报纸,是一种不错的享受。报纸的内容,大都只是新闻,我们只需稍稍记录一下特别有兴趣的时事即可。但记录时事,有个好处,当时用起来是个亮点,可过上几年就没啥价值了。瞧瞧我当时记录的一个例子:“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在与对手鸠山竞选下一任日本首相时,不经意地说出青年男女没钱就不要结婚的话,这严重打击了倍受金融危机的压力的日本民众的心,以至于麻生的前景无比黯淡。”

2. 杂志。

收集素材,重在平时。所以呢,杂志的东西虽然多且精彩,但建议不要在自修的时间,尤其是在上课的时间看。我挺喜欢《百家讲坛》这份杂志的,写的是历史,而以历史作为素材,既能以史讽今,也不会引起政治纠纷。下面是我摘下的一段话:“晚清时期,中国的GDP位居世界第一位,是当时日不落的大不列颠的数倍。然而,战争,中国一败涂地。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的无数珍宝,就是清朝统治者把本可投资于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奢侈的皇家珍宝。”

《格言》的最后一页,有不少值得思考的话。“对于一只盲目航行的船而言,所有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作文与考试》,虽然这是一种应试杂志,不过真的挺不错的。有不少考试的材料,也有一些比较轻快的文字。“我送你一株忘忧草,再为你逮只幸福鸟,当幸福鸟含着忘忧草向你飞来时,请把心情准备好。”

还有《读者》《青年文摘》我都看过不少,这些杂志应该没几个人没听过吧。有许多挺适合高中生闲暇的时候阅读的文章。

3. 课外书。

我是一个爱看书的孩子,尤其喜欢看小说,我看的小说不少,也不局限于不少老师推荐的那些好学生应该看的名著。即使是一本流行小说,能在书中寻到自己所得,便没有白费。其实,我记下的素材中,确实有着不少是玄幻小说,或者武侠小说的。

“所有的一切权势和富贵,在生命被剥夺的瞬间都会显得微不足道。而我,却付出了后者去获得了前者,这是多么的可笑!”(《镜》沧月著)

“武夫的个性,不吃亏,不受辱。傲王侯,慢公卿。一怒之下,血溅五步。淡笑风生,急行千里。大丈夫快意恩仇,一腔性子,都随着自己的喜好来办。但是,这样的性格,这样的豪情,必须要在有实力的情况,才能发挥出来。”(《龙蛇演义》梦入神机著)

“在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老师是生存,作文指导《浅淡作文素材》。为了一块土地,为了一座房子,为了一块肉,为了在这个世界上多活一天,熟悉杀戮的技巧,无需催促,无需劝说,在每一天的生死的较量中,懂得生存,懂得如何去生存。”(《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

4. 歌词。

或许,不少同学都有着抄写歌词的兴趣。以适合的歌词为题,可以令人眼睛一亮,达到题好一半文的效果。以适合的歌词开篇,可以为全文奠定基调。以适合的歌词穿插,为文章主题增添许多文采。以适合歌词结尾,令人流连曲中文中,久久忘返。

这个,我就不举例子了。我怕你们说我喜好的歌不好听,呵呵~

5. 网络。(这个可不推荐~~所以也不多说了。)

课内:

在高中紧张的日子里,花太多的时间放在课外,终究不是太好。所以,我强烈建议,收集素材的重点应当放在课内的学习之中。

1. 课本。

课本可以积累东西有很多,也有很多优秀的段落。而古文和古诗,也是大家必须掌握的内容。特别是那些古诗词,我们背了那么多,难道就只为了默写那几分吗?写作上不尝试用一下多浪费啊!其实,写作用上诗歌也不是很难啊。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否你总向往着能在一个宁静的月夜,独自漫步于松林中,泉水叮咚是内心的旋律,诗情画意的时间在此刻为你停留”

乡村是“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美丽,乡村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悠闲,乡村是“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

2. 试卷上的阅读材料。

在应试教育之下,我们遇到的试卷多如星数。我们必须阅读的文章不少。而,这些文章,可以记下的东西实在太多,不少散文可以摘下许多文笔优美的句子,但,却往往被我们忽略。

“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子同愤,跟太白共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的秋雨和茸茸的芦花交织成的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心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成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裂,也要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心中的芦苇》张弛)

3. 试卷上的作文题目素材。

我们的语文试卷那么多,材料作文必定不少。那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是个不错的积累对象。这一篇写亲情的文章的材料作文的材料:

“在香港某次问卷调查中,问题是你最喜欢哪首诗,得票最高的`是孟郊的《游子吟》。”

4. 作文范文。

在高中三年里,写过的作文不少,看见的范文自然也不少。花点时间,积累一下,未尝不可。能用,可用,就算不用,也可以用来激励自己。例如,我特别喜欢的一段话:“有人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而我要说,人最好的朋友是自己。有人说,人最有力的竞争对手是自己;而我要说,人最好的合作伙伴是自己。有的人捶胸顿足地埋怨上天让自己怀才不遇,而我要为自己当一次伯乐。因为,我了解自己。”

还有一些我只记录下材料的片段:“家园如梦,如一弯新月,悄然挂在情感的枝桠,如一缕微风,轻柔地吹拂着漂泊的灵魂。流淌的岁月,如梦的家园,似浮雕镌刻于心灵的丰碑,读不尽那深刻的内涵,因为家园滋养的那份亲情,总是那么悠远绵长。”

5. 自己,还有同学的文章。

有些时候,作文书里的例文的写法太过罕见,而功力也十分深厚,我们一般人学习不,毕竟那是上报型的文章!这是我同学写的一段话的开头,显然,他写这段话时用了他积累的素材!而这段话也成了我积累的素材:“岁月就象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年华,中间飞快流淌的,是年轻隐隐的伤感。世间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但真正属于自己的却并不多。看庭前花开花落,荣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在这个纷扰的世俗世界里,能够学会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也是一种境。淋过雨的空气,疲倦了的伤心,我记忆里的童话已经慢慢的融化!”(张君寿)

积累的内容可以是包罗万象。个人觉得呢,积累引起自己共鸣的材料为主,积累考试容易使用的为辅。而积累的内容简单点就分成三类:

1. 文笔类。

2. 事例。

3. 哲理类。

这个分类可不怎么严格,文笔好的素材,可以哲理深刻,好的事例,也可以有深的哲理。由于我懒,就不举例子了,反正大家都懂!

创意来源于生活的作文 篇5

几乎所有的人都吃过方便面,可以说,它是一种人人都爱的食品,因为它省时又省力,还好吃,然而方便面的发明人安藤百吉,他是个日本人。他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也常常为工作忙忙碌碌,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后来,他开动脑筋,尝试将面饼油炸之后,然后到第二天上班时用开水泡一下。这个十分有创意的想法经过他的多次尝试之后,日渐成熟,他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相当大的提高,当安藤的同事们用惊讶的目光看着他的午餐时,又一个富有创意的点子出现在他的脑海中:何不将这种速食面加以推广,然后大规模生产?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安藤的这一创意变为现实,于是他由一名普通职员变成了富翁,他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

也许你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安藤的成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并不能完全归功于他的创意,这种说法也有道理,但是,尽管如此,他的创意对于他的成功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有创意的生活不仅能带给自己乐趣,也能带给别人快乐。

南京鼓楼广场附近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英语角,每天周末晚上,都会有一大群人聚集在那里用英语交流、对话,是一个练习口语的绝佳场所。然而,英语角起初只是某所大学的大学生在忙碌的课程学习之后,突发奇想得到的创意,也就是每周末晚上在某处用英语对话交流,增加人们对英语学习的乐趣,同时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时过境迁,也许当初将这个创意付诸实践的大学生们早已各奔东西,但是,这个创意却作为一个传统延续至今。

数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篇6

一、源于生活,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使学生保持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因此, 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 使学生高高兴兴地致力于学习。

数学离不开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 以教材为版本, 注重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如教学“认位置”, 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 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互动、主动的探索过程。例如教学“比一比”通过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蓝猫邀请大家参观客厅来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发现猫大哥客厅里的数学秘密, 学生兴趣高涨。

又例如教学“统计”, 借助媒体播奥运会颁奖的情境, 并以此为线索展开学习活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让数学回到生活中去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 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 学生只有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如在教学“比一比”时, 通过教室周围的物体长短高矮的比较, 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如在学习“认位置”后, 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 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 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

又如在学习了“统计”后, 问学生你们准备统计什么?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解决了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

数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篇7

关键词:数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数学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教师只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他们有更多机会体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生活原形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很多问题都是数学知识的具体化。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要进行教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白,我们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要掌握的数学技能是有用的。老师用很自然的方法把学生引入生活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二、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比如在学习函数这一章的时候就有很多生问题在生活中体现。企业进行诸如建筑、饲养、造林绿化、产品制造及其他大规模生产时,其利润随投资的变化关系一般可用二次函数表示。企业经营者经常依据这方面的知识预计企业发展和项目开发的前景。他们可通过投资和利润间的二次函数关系预测企业未来的效益,从而判断企业经济效益是否得到提高、企业是否有被兼并的危险、项目有无开发前景等问题。常用方法有:求函数最值、某单调区间上最值及某自变量对应的函数值。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三、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的;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如今,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在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譬如,社区和机关大院门口的“推拉式自动伸缩门”;运动场跑道直道与弯道的平滑连接;底部不能靠近的建筑物高度的计算;隧道双向作业起点的确定;折扇的设计以及黄金分割等,都是利用我们学过的平面几何中有关知识的应用。由于这些内容所涉及的高中数学知识不是很多,在此就不赘述了。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来自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数学不仅变得简单易学而且在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源于生活反映生活 篇8

源于生活反映生活

 

浙江省绍兴市陆游小学潘文晋

【摘要】

新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本文试图以生活化作文这一概念为基础,探讨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加强生活化教学。

【关键词】

生活化作文 意义 特点 途径

一、生活化作文的背景及意义

新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可是一提到写作文学生往往就会垂头丧气,认为“作文难,难于上青天”.作文难,难在何处呢?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重知识传授轻情意培养,重技能训练轻自由表达,导致作文教学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生活化作文教学,正是致力于改善作文教学的现状,让小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二、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特点

生活化作文教学为学生搭建了作文与生活的桥梁,实现了作文与生活的一体化。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深信“他们是一些种子,如果给他们适当的发展条件,他们便会成长而有所表现”.这是建立生活化作文教学新模式的首要前提。

有了这个前提,教师还要做到因材施教。因自身生活学习经历的不同、性格的差异、学习习惯与兴趣的不同,每个学生在作文写作方面的能力和知识的积累、作文学习的优势与劣势,必然不会是整齐划一的。因而,要采用多种要求,多种标准,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

(二)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生活化作文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自身现实生活基础上的,它要求作文充分反映学生现有的和以前的知识、个性,包括价值观、生活态度等方面的积累。我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发现一位学生虽然只是写了一件非常“小”的事――理发,然而写得十分生动、真实。我想主要是因为这件小事源自他的现实生活,发自他的内心。

(三)建立对话型的师生关系

生活化作文教学要求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去参与教学过程,并获得成长的愉悦。生活化作文教学目的的实现,以老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尊重为基础,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当作一个具有能动性、主动性的独特个体来对待。学生与老师是相互平等的主体关系,即师生关系具有对话性。

三、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在充分认识了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意义、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再来探讨一下生活化作文教学实现的途径。

(一)开放作文课堂

作文与生活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作文需要生活,生活需要作文,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必须学会从生活中取材。

1.作文教学与学校生活

学校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增长见识,获得生活情趣,还可以丰富学生情感。生活化作文教学要求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各种活动中,都做到“身入生活,心入生活,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受”(于漪语),真正地“参与”学校生活。带上“耳朵”和“眼睛”, “身入生活,心入生活”,学生获得的就不仅是一堂课的知识,而是一份生活的感受。只要用心,学校生活中的各种体验都可以成为作文的材料。

2.作文教学与家庭生活

家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另一个重要天地,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很大程度来源于家庭。要让学生更多地与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交流,亲情、友情随时都在发生,都在吸引着青少年学生们的注意力。而这一切也同时都是写作最好的素材,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感受力、点燃灵感的火花,激发学生写作乐趣的最好起点之一。

3.作文教学走向社会生活

生活化作文教学同时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用审视的眼光关注社会上的事物、现象,让学生走向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的素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重视生活经验积累,将会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媒介关注社会热点,了解身边的城市,使之对整个社会生活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获得了开阔的眼界,作文思路变得宽广,取材与思考也有了新角度,作文水平自然得到提高。

(二)转换教师角色

生活化作文教学中,教师由一个权威型的、严厉的长者,变成一个可以倾听学生心声的朋友。通过对话性的交流,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去发掘生活中点点滴滴可写的亮点。

1.师生共同体验生活

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经验引发学生的认知和体验。李镇西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与学生建立起了平等交流的关系,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启发的氛围。在一节作文指导课上,李老师先讲述了自己的感受,从过去谈到了现在,进而谈到了将来,40分钟的作文课,学生“实实在在地听到了祖国前进的足音,他们也因此更加充满信心地憧憬着祖国灿烂的未来。”随后的学生作文“大多写得很不错,内容真实,感情朴实”,可以说是收到了很好的指导效果。

2.师生共评,体验成功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的批改、讲评都是由教师承担,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我觉得应采取学生和教师共同评改的方法,引导学生评价他人的作文时,不只简单地评价文章的好坏,而是立足于发现文中的闪光点。同时,作为老师要“蹲下来”读学生们的作文,回归学生的世界,重拾童真;欣赏学生的作文,写出热情洋溢的点评。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篇9

课程名称:美术 任课教师:王燕 课题: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课型:欣赏·展示

教学时间:45分钟

授课班级:初一

(七)班 授课时间:2012年3月16日

教学内容与目标:

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 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2)难点: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方法:启示法、演示法、观察法 教具:图片、教材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京剧吗?京剧里的动作与我们生活中的动作一样吗?美吗?有艺术性吗?这些动作是不是从我们生活中来的了?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这说明艺术创造和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生活原形或者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小事或者发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所以,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四页。

一、欣赏国画作品《虾》(齐白石)(教材P4)

1、齐白石简介: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

2、齐白石画的虾与真虾有什么不同?

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齐白石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由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构成的。正是由于画家集中和强化了虾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画家根据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的形象,它离不开对象的特征,但由于画家的夸张和取舍,使观者对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强烈了,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3、他画的虾表现力什么样的美感? 写神的美,墨色的美

二、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董希文)

它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

它是以1949年的开国大典为原型创造的。

这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1952年至1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1、思考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样的一件事情,艺术家还能创造出这样的作品吗?

2、两幅作品相比,哪一张图中的毛主席像更突出?画家是用什么手法突出毛主席形象的? 油画,运用了油画表现手法,强调了空间感;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

3、油画中有菊花,说明了什么?两张作品哪一张更明确表现了季节的时间性?

油画作品,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直金秋丰收季节

4、在对人物的表现上,油画《开国大典》与照片相比较,哪个更集中、更典型地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

作者曾经亲身参加过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他把自己的切身感受倾注于作品之中。作品不是照相式地复原当时的情景,而是根据自己的深切感受,对真实的情景作了必要的强调和删繁就简,特别是大胆地将国家领导人群集中在画面的左侧,同时衬以一排顶天立地的大红柱子,画面的右边集中表现了宏大的游行队伍和辽阔的天空,从而突出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宏伟的气势。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借鉴了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和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强调色彩的单纯和强烈对比,从而增强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气氛。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红旗与蓝天、绿树相对比,黄色的菊花与金灿灿的灯穗相呼应,使人感到即富丽堂皇,又热烈亲切。

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三、马

徐悲鸿一生以画马闻名,你看!那六匹马的神态、动作各不相同。有的四脚腾空;有的前脚落地后脚翘起;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

在构图上,徐悲鸿将马的身体从生物学的角度“解构”了,让画作中的马富有立体实感。特别是这幅《奔马图》用笔大气、笔墨到位、刻画深刻,可谓是徐悲鸿的“马中精品”。同齐白石的虾一样,徐悲鸿笔下的马已经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宝库里极其辉煌的一笔。由此可见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四、凡高的油画【向日葵】

画面的色彩以黄色,橙色为主调,背景是旋转不停激情奔放的大笔触,泛有捉模不定的黄绿色调子,与画面中的向日葵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感人的魅力和辉煌的色彩效果。凡高把心中全部的爱赋予了金色的向日葵。画面上朵朵葵花夸张的形体和激情四射的色彩,使人头晕目眩。他内心充满激情地去画那些面朝太阳而生的花朵.花蕊画得火红火红, 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球;黄色的花瓣就像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画家用奔放不羁、大胆泼辣的笔触,仿佛使其中的每一朵向日葵都获得了强烈的生命力。由此可见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五、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

齐白石的国画作品《虾》的传神美

凡高的油画作品的色彩美

列宾的油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悲壮美

《公牛头》《纸版画》材料的美

六、美术作品创作的表现形式

再现性:以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逼真写实的。

图例:油画《父亲》(罗中立)、《开国大典》

表现性:以客观对象为媒介,重在表达作者的精神和内心情感,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或 以夸张、变形处理,或以荒诞的组合,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表现性艺术具有抽象的特点,那么抽象画也是源于生活吗?

图例:油画《开花的苹果树》《灰色的树》《红树》(荷兰)(蒙得里安)、中国画《松魂》(吴冠中)《夜咖啡馆》

课堂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美。然后他们以各种艺术手段为媒介,再现或表现美。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

浅谈数学来源于生活 篇10

数学教学 情境创设 灵活运用

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的基础,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是数学终归还是数学,它不能永远在生活中徘徊,数学有应用的广泛性,又有严密的逻辑性,生活化的数学只有上升到逻辑化的数学才能广泛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而数学教学既要有生活化作基础,又要有数学化作保障,实现生活化和数学化的统一,这样才能体现数学的工具性和普遍适用性。

一、合理选择生活材料,创设有意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1.选择适合于数学教学的生活材料,创设有意义的生活情境,凸现有用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素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提供有趣的、具体的、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如游戏)活动,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合理选择生活材料不仅要从知识系统出发,考虑前后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更要关注数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选择生活化学习材料既要关注现实性,又要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既要体现适度的开放性,又不宜过分繁杂;既要关注趣味性,还应减少生活经验对数学思考的干扰和影响。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利用动画展示狗熊掰玉米的故事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了解、感知0的产生和意义。再如,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时,分别让学生用“米”作单位来描述、估测两条彩绳的长度,使学生经历不够整米的长度无法再用整数表示的过程,凸显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同时激发了学生研究小数的兴趣。再比如,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时,课前可以先引导学生到银行、商店去调查,了解关于存款、取款、利息、折扣等方面的一些知识。课堂上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有关利息和折扣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研究解答。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既学会了知识,又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2.学会对教材进行合理重组与加工,凸显有效性

数学问题需来源于生活,但有时又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教材中的许多素材相对于现实生活而言是比较单纯的,大多条件与结论的信息都是相匹配的,而且许多素材都比较有地域特点,不一定适合当地地域的生活习惯。所以,教师应学会读透教材,在正确理解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进行充实、重组和处理教材,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使原来十分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学生感兴趣,而且使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可问:“同学们经常喝牛奶,有没有留意牛奶盒上标有‘脂肪≥3.1%,蛋白质≥2.9%……’这些内容?你们知道3.1%,2.9%等表示什么意思吗?”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学生的探索变得生动有趣,富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

二、数学知识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能服务于生活

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链接与交互”,可以使封闭的书本文化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自我发展过程。操作与实践是学生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最主要的手段,它既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如学习了《比例》后,引导学生思考:你能用所学的知识测量出学校旗杆的高度吗?学生们通过讨论:用一根竹竿立在阳光下,先量出竹竿和它的影长,再量出旗杆的影长,用“竹竿的影长:竹竿的长=旗杆的影长:旗杆的高”解比例,很快算出旗杆的高度。再如,在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我创设了“美丽的图案”的情境活动:我们的校园缺少绿化,现在想用36米长的栏杆在教学楼前设计花圃,请你帮帮忙,画出你设计的草图,并求出它的面积。校园是学生所熟悉的环境,所以学生的兴趣很浓,创造性思维被激活。有的设计成圆形,有的设计成正方形,有的设计成长方形,有的设计成平行四边形……一个个都很投入,在纸上画图,认真的演算,调动一切创造性思维和已有知识经验去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这样让教材内容“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切实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勤于估算。如学过“面积和面积单位”后,一方面,要求学生建立相应面积单位的“概念”,另一方面,让学生联想实际并通过两者的结合估计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面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三、让教师的教学行为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1.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

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要从小做起。如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认位置》一课,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还可以想到什么地方有“位置”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联想到影院、列车、书架等生活中与“位置”有关的问题。如果一个小学生(7岁左右)有了这种意识,当和父母一起乘车时,就会高高兴兴地手拿车票帮助父母找“位置”。可以看出,使学生从小就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其呈现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在挖掘各种资源的同时,不要忽略了现行教材中的有效资源。如一年级教材“生活中的数”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其优点并不在于资源本身,而在于由此可以使学生联想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数,并以此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像这样的生活实例教材中比比皆是,而且这些资源又都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的,因此这些非常宝贵的可利用资源,要注意充分地利用。

3.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可以说处处可见,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特别要留心收集那些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资料,供教学中采用。如新闻或报刊中有关小学教育、科技发展、儿童活动方面的内容,商店广告中有关儿童生活用品、儿童玩具、学习用品的内容,校园中有关儿童的一些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等。

4.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从而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再通过回顾这些问题与结论的可行性来推动数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统计》,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用到统计知识?请你提出一个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并用刚刚学过的统计知识来解决你所提出的问题。如一个月的天气变化情况、全班同学家中电器的拥有情况等。这些问题都可以用统计的知识来解决,而且大家在合作的过程中并不感到有什么太大的困难,这样的问题就比较切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总之,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就是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能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就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师.

浅谈数学来源于生活 篇11

但是现实如何呢? 大量有关调查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初中学生已经过多年数学学习, 却积累浅薄, 数学基础知识较薄弱;学得很苦收获却很少, 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越来越少, 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 厌学情绪较重。究其原因, 我们发现有学生自身的因素, 但认真审视, 不难发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面对这种现状, 我认为, 要真正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就必须扩大学数学和用数学的时空, 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 到生活中广泛运用, 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应用能力;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变狭窄的课堂教学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所指出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在具体的教学中, 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课堂的基本要求可概括为三句话:从生活中来, 在生活中学, 到生活中去。

一、营造生活环境, 提高学习兴趣———从生活中来”

“学习的动力在于兴趣。”这句教育家的名言如今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只有将兴趣点燃, 才能使学生成为积极的进取者和知识的真正主人。所以数学与生活接轨, 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在这里关键就是教师要转变角色观念, 营造生活氛围。教师应通过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 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营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 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不偏不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 才能产生较强的感召力, 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 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 并适当鼓励,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二、挖掘生活因素, 促进个性发展———“在生活中学”

教学实践证明: 凡是和学生生活贴近的, 形象直观的内容, 学生都容易接受。这就告诉我们:学生个性的发展, 数学素养的提高都离不开生活。我们应该善于挖掘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因素, 让学生在生活中“点击”数学。

(一) 创设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感悟。

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 贴近学生认识水平的情景, 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自生活情境中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在讲解教材中例题、练习、习题等时, 渗透建模思想, 教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技巧,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例如解应用题的教学, 我们可以试着把问题情景化, 适当地把一些问题转化成对话的情形。以下具体看个例子:

原题:李小波带100元去买奖品, 计划购买10支钢笔和15本笔记本, 已知每支钢笔比每本笔记本贵2元, 最后找回5元, 问钢笔和笔记本的单价各是多少?

改编后题目:七年级三班在召开期末表彰会前, 班主任安排班长李小波到商店购买奖品, 下面是李小波与售货员的对话:

李小波:阿姨, 您好!

售货员:同学, 你好, 想买点什么?

李小波:我只有100元, 请帮我安排买10支钢笔和15本笔记本。

售货员:好, 每支钢笔比每本笔记本贵2元, 退你5元, 请清点好, 再见。

请根据这段对话你能算出钢笔和笔记本的单价各是多少吗?

这样变枯燥的应用题为学生较感兴趣的、熟悉的生活情景, 使学生有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 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 学生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自然而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 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做快乐的享受。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 从教材中适当地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 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现象, 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 模拟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教学之中, 除了提供给学生感悟外, 还应引导学生深入其中, 合作探究。如刚才那个小波买奖品的情景可以让学生表演, 在小组内通过讨论、合作交流解决这个问题。这样问题更生活化, 学生也能更深切体会情景的涵义。同时可以培养学生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与同伴密切交往, 热心互助, 真诚相待等习惯, 其社交意识和社交能力也得以发展。

三、拓展生活空间, 培养实践能力———“到生活中去”

数学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数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资源, 构建课内外联系, 校内外沟通, 学科间融合的数学教育体系, 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数学, 用数学。因此, 我们要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中, 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正如生活需要数学,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必须依靠数学。只有学以致用, 知识才能内化为能力。因此, 我们必须放开学生的手脚, 让学生投身于生活,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在生活中学数学的同时,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数学, 运用数学为社会服务,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与能力。

具体的, 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 拓宽数学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 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丰富知识, 提高能力。如在课内外组织参观访问、办数学报、演数学剧、开数学故事会等。

初中数学生活化思想是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 课堂与生活联系, 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 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当然, 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 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用生活取代教育, 而是要在学科本来的系统性、科学性的基础之上增添生活气息, 使学科更具活力。能使学生将所学运用于生活, 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 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拨叉专用夹具设计说明书下一篇:12月24日夜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