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数学教学源于生活

2024-10-11

高效数学教学源于生活(精选12篇)

高效数学教学源于生活 篇1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并随着人类长期的实践活动而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儿童思维的教育,其目的是启迪儿童思维,培养儿童思维能力,改善儿童思维品质。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简而言之,它是将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优化二者和谐统一的课堂。

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问,是孩子们解决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我们如果可以基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地将课本中的数学知识同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从而将小学生眼中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转化为一门想得通、用得上的学科。这样,学生们不但夯实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而且其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感到亲切、真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最终使孩子们形成学校中专心听讲,生活中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良性循环,进而达到教学上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优化。这对于培养学生们的自主思考能力,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因此,在每个知识点开始的时候,通过合理的设计与安排,从实际的生活情境之中引出所要讲的问题,给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场景,继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开启思维的闸门。例如:在“平移与旋转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中,教师可描述如下一个场景:盛夏季节的下午,雨过天晴,教室里闷热难当,老师让同学们打开门窗通风,这时我们就可以认识到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教室门的打开即是一种旋转现象,窗户的推拉则是一种平移现象。接着,老师立即引导孩子们的发散思维,鼓励同学们找出更多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现象,最后总结说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大家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而使同学们燃起更浓的兴趣去寻找课堂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养成自主思考与学习的优良习惯,许多学习上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谈到在教学中引入生活的方法,我们很自然地就想起了一种现成的实例——“解决问题”,这便是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书面化了的一种形式。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所存在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讲解往往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却仍然是学生眼中的“头痛题”。究其原因,我们发现不少习题的类型与内容大同小异,而实际生活中所存在的丰富的数学问题并没有被有效利用。这是由于我们所做的所谓的“解决问题”往往是人为编造,脱离生活实际,缺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沟通,而学生也仅仅是为了解题而解题。鉴于此种情况,我们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设计问题。例如:“五(1)班周末要组织去公园春游,班委会负责购买纯净水,要求每个同学有一瓶水,而8个空瓶可以换一瓶水,问周末大家要买多少瓶水可以使每个同学都有水喝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节省班费的消耗?”让同学们经过计算拿出自己的方案并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了解到他们的确是在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踊跃地思考,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众所周知,学生的亲身体验要比从他人口中听来的经历印象深刻,因此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自己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利用起来,教师的任务则是引导和帮助同学们去完成这项工作。于是,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够被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举个例子来说,在学习了简单统计以后,我们组织同学们在课外活动时到体检室去采集身高和体重数据,绘制一张分布图,并根据《青少年身高体重对照表》统计同学们的肥胖现象。经过比对,大家相互交流,谈一谈对青少年肥胖现象的看法与预防办法。同学们认为多吃蔬菜,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是保证身体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并且班上一些体重超标的同学也经过这次活动意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立志要在今后的生活中加强运动,合理饮食,解决自己的肥胖问题。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和感受自己周围的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的统计知识,又领悟到数学可以揭示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还增添了许多健康知识,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数学的无限魅力融汇于生活的多姿多彩之中。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数学思想处处在,重要的是教师是否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中的数学,让枯燥无味的数字课堂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生活课堂。只有使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与知识水平,把数学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到一起,并注重培养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正确对待身边的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成长过程中自觉学会数学,这样的课堂才有生机,有活力,才能成为高效课堂。

摘要:高效课堂是将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优化二者和谐统一的课堂。在数学教学中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数学教学,高效课堂,生活情境,解决问题,实践活动

高效数学教学源于生活 篇2

杨玉枝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节课属于美术四个领域中的“欣赏评述”领域,以往学生对一件美术作品的评判标准往往是像与不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的一种浅显而朴素的理解,其实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与生活总的真实原型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更不知如何评述。这节课属于美术的基础理论课,学生在课前就跟我商量“老师咱们还是画画吧”。这说明他们对于这样的理论型的课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让学生理解老师的授课意图,并对这样的话题产生兴趣呢,我觉得导入很重要,经过推敲之后我设计了故事导入法。我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道:“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打下很多疆土。凯旋以后由于受过伤所以一只眼睛瞎了,一条腿瘸了。一天他想找人给自己画像,第一个画家忠实地把他的形象画了下来,可以说画得很像,但国王大怒把他杀了,第二个画家把他的双眼画的炯炯有神,腿也不瘸了,国王又大怒,命人把他也杀掉。第三位画家很聪明,他是怎么做的呢?(注意停顿几秒钟给学生思考时间)他画了国王单腿跪地屈膝,眯起一只眼睛拉弓射箭的姿势,结果国王很高兴赏给他很多金银财宝。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艺术不是生活的忠实再现,要经过艺术家能动思考。

美术作品的创作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再现性的,一是表现性的。举再现性的例子:齐白石的国画作品《虾》对比真虾引导学生讨论,艺术作品典型性集中性的特点。以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对照当时照片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得知艺术不是生活的复制品,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虾》体现的是传神的美,体现了画家热爱生活的态度。而《开国大典》用壮阔的场景和浓丽的色彩烘托出了庄严历史时刻带给人的内心感受。而凡高的《夜咖啡馆》则体现了色彩的美。表现性的题材以吴冠中的《松魂》等为例。画面用夸张变形的处理表达作者主观精神。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篇3

一、源于生活,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使学生保持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高高兴兴地致力于学习。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版本,注重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互动、主动的探索过程 。例如教学“比一比”通过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蓝猫邀请大家参观客厅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发现猫大哥客厅里的数学秘密,学生兴趣高涨。

又例如教学“统计”,借助媒体播奥运会颁奖的情境,并以此为线索展开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让数学回到生活中去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如在教学“比一比”时,通过教室周围的物体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如在学习“认位置”后,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

又如在学习了“统计”后,问学生你们准备统计什么?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了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高效课堂源于适宜教学方法的选用 篇4

一、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师有计划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所体现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评价高效课堂的条件之一就是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和顺利达成。任何教学目标的达成都离不开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的选择, 同时每种教学方法又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教学目标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起着方向性作用。

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有课程总体目标、课程具体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教师明确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之后, 就可对各种方法完成教学目标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再结合教学实际, 选择出适宜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如学习人教版教材“练习使用显微镜”这节课时, 其教学目标定位为:1.说出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2.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3.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 爱护显微镜。选择观察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方法较适宜。

二、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有五种不同版本的生物学新教材。这五种版本教材编写体现出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多元化的精神和理念, 在具体的内容选择和编排上也是风格多样, 各有特色。即使同一版本的教材, 各个单元、各个章节、各个课时的教学内容也不相同。教学方法都是依据教学内容而存在的, 教学内容制约教学方法的选择。因此,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 应尽可能考虑不同教学内容的具体特征。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后, 对所教知识进行重新加工和创造, 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思想体系和自己的语言, 并结合学生认知规律, 才能选择出较适宜的教学方法来。如学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这节课时, 吸气与呼气的原理很抽象、课文文字也很枯燥, 本节课适宜选用讲授法, 结合胸廓和膈肌变化模型进行讲解。

三、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特征, 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智能水平与潜力、认知方式、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等都影响着学生的认知过程。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也表明, 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处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所以, 教学过程中, 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依学生实际情况而定, 使它既在学生的认知范围之内, 又能为学生发挥潜力, 提高认知水平创造条件。

如学习《陆地生活的动物》这节课时, 教材中的哺乳动物———家兔, 很多学生都见过, 甚至有许多农村学生还饲养过, 因此学生对家兔并不陌生。在分类学上家兔与人同属哺乳动物, 学生在前面已学过有关人的消化、呼吸、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等知识, 教师适宜选用自学辅导法, 并对学生加以点拨, 学生就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自主概括出哺乳动物的特征和总结出陆地生活的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四、根据教学设备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设备是选择教学方法的基础。当教学设备落后时, 它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施:当教学设备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时, 它又能开拓教学方法的功能与适用范围。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该最大限度地运用教学设备和发挥它们的功能与作用, 使教学效益最大化, 同时还要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如学习《水中生活的动物》这节课时, 实验室内鱼类、腔肠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的图片、标本和模型比较多, 图书室内这些水生动物的资料也很丰富, 教师选用直观教学法或情景教学法都比较适宜。学习“细菌”时, 需用多媒体技术把细菌分裂过程和芽孢的形成过程通过动画展示给学生, 教师选用电化教学法更加适宜。

五、根据教师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 也是教学方法的编导者和执行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表达能力, 思维品质、教学技能、个性特长、教学风格、组织能力、课堂调控能力等都影响着和决定着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有的教学方法虽好, 但教师缺乏必要的素养, 结果不能使它在教学实践中产生好的效果。

教师要结合自身优势, 扬长避短, 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力争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如有的教师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把生物学知识描绘得形象、具体, 且富有直观性, 选用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宜;有的教师不善于口头语言表达或表达能力较差, 但擅长运用直观教具, 通过直观演示来说明生物学概念与原理, 则选用直观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宜。有的教师在多媒体制作与应用方面有所爱好和特长, 选用多媒体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宜。

让生物教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篇5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课程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用生活化的内容充实课堂教学,为我们的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生物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巧妙自然地把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变枯燥为生动,把新理念推向班级课堂教学层面,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释放创新潜能。

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生活问题走进课堂,以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1.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高中生物课堂上运用: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 提出问题 → 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 →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模式,创设生活化的生物课堂教学。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我们在收集、整理教材生活资源(两位老师分工合作,收集、整理了高中生物课本中的生活化内容整理成资料卡见附件)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堂上通过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和解决生活中的知识,使学生学以致用。

案例一: [“蛋白质”一节的教学片段] 师:妈妈早上要煮鸡蛋给你吃,即使你不想吃,她也要想尽办法哄你 吃,你知道妈妈的良苦用心是什么吗?

生:可以补充蛋白质,使身体长高。

师:有人说早餐时要“啃面包前先喝几口牛奶”;也有人说要“喝牛奶之前要先啃几口面包”。你们是这么做的呢?到底那种吃法科学一些呢?

生1:我平时都是“啃面包前先喝几口牛奶”,面包干巴巴的,先喝几口牛奶,既补充一下水分,也能够增加食欲。

生2:牛奶主要是蛋白质,而面包主要的糖类,补充能量主要用糖类(面包)。

„„

师:到底谁说得有道理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蛋白质”方面的知识。师:你能说出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吗? 生:鱼、肉、蛋、大豆、牛奶等

师:你吃下去的这些蛋白质对你有什么用处呢?(学生总结“蛋白质”的功能)

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教师将情境创设在学生熟悉的平时生活经验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实际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案例二:在讲“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时,先让学生说说发烧的感觉,学生说出发烧的症状:四肢无力,吃不下饭,头脑发昏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发烧,人体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一旦发烧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学生马上想到发烧使新陈代谢混乱,而新陈代谢是一系列的酶促 反应,发烧影响了酶的活性。

2.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过去在课堂上,学生对老师的意见只有言听计从,对学习的回应也只有不断地听、写、背。现在整个课堂充满生机,不断迸发生命活力,是一个洋溢青春气息的,散发求知欲望的课堂,是一个师生和谐,相互成长的课堂。教师变了,学生也变了,他们对生物有了一种新的体验,不再感觉生物是枯燥的了,不再认为学生物只是为了完成作业,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感受到生物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要依靠生物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案例三:有人认为“歪瓜劣枣”更好吃。在学习“植物的激素调节”这一内容后,请学生探究产生“歪瓜劣枣”的原因。因为发育中的种子会产生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由此得到正确结论:种子发育不良导致了果实发育的不良,“歪瓜劣枣”属于果实发育不良,与口味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案例四:糖渍、盐渍食品为什么较长时间保持而不会变质?学生要运用生物课上学到的知识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糖渍或盐渍食品在食品的外面具有很高浓度的溶液,使进入食品中的细菌因失水而无法生存。所以经过糖渍、盐渍的食品能保存较长时间而不变质。3.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使学生把生活中的信息与生物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对生活中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把信息转化成生物问题,用已经掌握的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并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生物生活化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鼓励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学生就是在教师的引导辅助下,通过操作实验、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观察、分析、判断等思维品质得到了发展,同时提高了生物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五:学习了“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的知识后,课后布置学生进行如下的社会实践活动:(1)调查当地农民种植哪些转基因农作物?(2)调查当地超市里卖哪些转基因食品?(3)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调查心得。又如学习了“植物的激素调节”的知识后,还可以布置学生进行如下的社会实践活动:水果市场里出卖的香蕉、菠萝大多用乙烯利催熟,菜市场里的马铃薯、洋葱、大蒜等使用青鲜素抑制发芽,这些植物生长调节剂会损害人体的健康吗?

学生对这些现象的疑惑与好奇,能使学生的思维振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结合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4、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效率。

把书本上抽象的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巧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所掌握的知识,减少了学生的死记硬背和大量单一的练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他们感到生物是真真切切存在于生活中,而有效地积累生活经验则有益于帮助他们打开知 识的大门。

细胞呼吸”这节内容与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很多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活习惯和方式中就有蕴藏了很多生物学知识。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尽量给学生创造生活化的情境,便于学生理解。

案例六:[“细胞呼吸”教学片段] 师:这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呼吸的理论知识,请大家结合一下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分组进行讨论,提出一些与细胞相关的生活细节供大家讨论。

生1:我们看到有人为了美化居室,在室内摆放了许多花草,这样能使室内的空气更清新吗?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经过我们四人小组的讨论认为,可能是因为晚上植物进行的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因而要消耗大量的氧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夜间这些花草要与人争夺氧气,使人没有充分的氧气,因而不利于身体健康。

生2:超市里的罐头食品,有安全提示:当罐装食品罐上的安全钮鼓起时,禁止食用,这是为什么?我们认为这和我们今天讲的内容有联系,经过我们四人小组讨论认为细菌通过无氧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的这些气体使罐里面的气压增加,细菌同时也会产生许多有害物质,食品此时已经被污染,不能食用。

生3:农村冬天把地瓜、马铃薯储存在地窖中能延长储存时间,为什么这样处理?经过我们四人小组讨论认为地窖中二氧化碳浓度高,能够抑制大白菜的有氧呼吸,减少营养物质的分解,这样就能储存更长的时间。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渗透生活化的知识,还积极发掘学生的兴趣,开展与之有关的校本课程,引导学生编写《生活健康小报》,真正融知识于生活。

高效数学教学源于生活 篇6

数学教学 情境创设 灵活运用

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的基础,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是数学终归还是数学,它不能永远在生活中徘徊,数学有应用的广泛性,又有严密的逻辑性,生活化的数学只有上升到逻辑化的数学才能广泛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而数学教学既要有生活化作基础,又要有数学化作保障,实现生活化和数学化的统一,这样才能体现数学的工具性和普遍适用性。

一、合理选择生活材料,创设有意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1.选择适合于数学教学的生活材料,创设有意义的生活情境,凸现有用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素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提供有趣的、具体的、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如游戏)活动,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合理选择生活材料不仅要从知识系统出发,考虑前后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更要关注数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选择生活化学习材料既要关注现实性,又要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既要体现适度的开放性,又不宜过分繁杂;既要关注趣味性,还应减少生活经验对数学思考的干扰和影响。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利用动画展示狗熊掰玉米的故事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了解、感知0的产生和意义。再如,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时,分别让学生用“米”作单位来描述、估测两条彩绳的长度,使学生经历不够整米的长度无法再用整数表示的过程,凸显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同时激发了学生研究小数的兴趣。再比如,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时,课前可以先引导学生到银行、商店去调查,了解关于存款、取款、利息、折扣等方面的一些知识。课堂上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有关利息和折扣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研究解答。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既学会了知识,又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2.学会对教材进行合理重组与加工,凸显有效性

数学问题需来源于生活,但有时又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教材中的许多素材相对于现实生活而言是比较单纯的,大多条件与结论的信息都是相匹配的,而且许多素材都比较有地域特点,不一定适合当地地域的生活习惯。所以,教师应学会读透教材,在正确理解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进行充实、重组和处理教材,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使原来十分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学生感兴趣,而且使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可问:“同学们经常喝牛奶,有没有留意牛奶盒上标有‘脂肪≥3.1%,蛋白质≥2.9%……’这些内容?你们知道3.1%,2.9%等表示什么意思吗?”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学生的探索变得生动有趣,富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

二、数学知识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能服务于生活

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链接与交互”,可以使封闭的书本文化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自我发展过程。操作与实践是学生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最主要的手段,它既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如学习了《比例》后,引导学生思考:你能用所学的知识测量出学校旗杆的高度吗?学生们通过讨论:用一根竹竿立在阳光下,先量出竹竿和它的影长,再量出旗杆的影长,用“竹竿的影长:竹竿的长=旗杆的影长:旗杆的高”解比例,很快算出旗杆的高度。再如,在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我创设了“美丽的图案”的情境活动:我们的校园缺少绿化,现在想用36米长的栏杆在教学楼前设计花圃,请你帮帮忙,画出你设计的草图,并求出它的面积。校园是学生所熟悉的环境,所以学生的兴趣很浓,创造性思维被激活。有的设计成圆形,有的设计成正方形,有的设计成长方形,有的设计成平行四边形……一个个都很投入,在纸上画图,认真的演算,调动一切创造性思维和已有知识经验去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这样让教材内容“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切实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勤于估算。如学过“面积和面积单位”后,一方面,要求学生建立相应面积单位的“概念”,另一方面,让学生联想实际并通过两者的结合估计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面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三、让教师的教学行为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1.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

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要从小做起。如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认位置》一课,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还可以想到什么地方有“位置”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联想到影院、列车、书架等生活中与“位置”有关的问题。如果一个小学生(7岁左右)有了这种意识,当和父母一起乘车时,就会高高兴兴地手拿车票帮助父母找“位置”。可以看出,使学生从小就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其呈现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在挖掘各种资源的同时,不要忽略了现行教材中的有效资源。如一年级教材“生活中的数”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其优点并不在于资源本身,而在于由此可以使学生联想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数,并以此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像这样的生活实例教材中比比皆是,而且这些资源又都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的,因此这些非常宝贵的可利用资源,要注意充分地利用。

3.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可以说处处可见,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特别要留心收集那些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资料,供教学中采用。如新闻或报刊中有关小学教育、科技发展、儿童活动方面的内容,商店广告中有关儿童生活用品、儿童玩具、学习用品的内容,校园中有关儿童的一些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等。

4.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从而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再通过回顾这些问题与结论的可行性来推动数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统计》,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用到统计知识?请你提出一个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并用刚刚学过的统计知识来解决你所提出的问题。如一个月的天气变化情况、全班同学家中电器的拥有情况等。这些问题都可以用统计的知识来解决,而且大家在合作的过程中并不感到有什么太大的困难,这样的问题就比较切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总之,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就是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能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就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师.

数学源于“生活” 篇7

一、让新授前的导入与生活紧密联系,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到处充满着数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我十分注重创设教学情境, 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 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 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知识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 是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学“8, 7, 6加几”的时候, 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近段时间学校大队部在评选“弯腰小使者”, 以下是我们班五位小朋友一天捡废纸的张数.

然后教师提问:“请大家帮我算算谁是今天的‘弯腰小使者’?”从而引出课题.用这样的情境引入课题, 让学生发现原来数学问题就在我们的身边, 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二、让例题与生活紧密联系, 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

数学来源于生活, 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为了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作用, 增强学习的目的性, 我们在教学过程是就要通过开展实践性活动,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区中的数学问题逐步感受到现实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如,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 就可以通过学生们常买东西的场景, 为同学们创设一个购物的情境, 在桌上摆一些学习用具并标上价钱, 找两名同学做售货员, 然后其他同学则用模拟钱币到售货员那里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对这样的实践活动, 学生们感到很新鲜, 积极性相当的高.通过这一活动同学们知道拿一元钱可以买到哪些东西, 同时也学会了找钱.创设这样的购物情境, 让学生在模仿购物活动中认识了人民币,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购物活动, 使学生在买卖商品的过程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 提高了他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让练习与生活紧密联系, 做到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点之一.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学习数学知识, 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学以致用.因此, 在平时授完新课后, 我经常出一些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题目进行练习,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后, 我就在班中开了一个“小超市”, 在每件物品上都标好价格, 一部分学生当营业员, 一部分学生当顾客, 进行了买卖活动.最后让学生交流各自在买卖过程中收付款的情况.通过把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引进数学课堂, 经过买卖双方的交易很自然地学习巩固了人民币的兑换, 使生活常识数学化.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现实生活和数学知识确实息息相关, 两者之间是一座相通的桥梁.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 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 学了即可用得上, 是实实在在的知识, 从而体会到数学本身的强大魅力, 感觉到数学课堂充满着智慧和乐趣,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如学完“认识钟表”一课后, 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调查你最喜欢的电视台每当整时和半时会播放什么节目?你最喜欢的动画片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样拉近了学习活动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践的时空利用率.在学完“比较长短”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小明和小红是好朋友, 经常在一起玩耍, 但是他们两家之间只有一条弯曲的小路, 路很远, 来去很不方便, 如果现在请你造一条路你会怎么造, 画出你的设计图.

高效数学教学源于生活 篇8

八年级第一学期的《角色游戏》一课, 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面具, 然后进行面具表演, 最后进行集体展示。这是一堂基于合作背景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综合课, 合作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 分工合作完成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是针对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 相对的是“个体学习”, 其中需要学生运用美术、音乐、劳技等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 我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 每个小组完成一个“面具”节目。在整个活动中, 每位学生按分工进行设计、寻找制作材料、制作面具、美化装饰、整体调整等工作。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分歧, 学生要协商地解决。对于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小组成员要分头寻找解决的办法。完成作品后, 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作品。可以说“合作学习”给美术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 但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怎么分组

我一开始按小组分, 这样一来人数太多, 学生在面具的选材、制作的方法等方面容易产生分歧, 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如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 而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甚至因不同的意见而产生矛盾, 影响面具的制作进度, 最后被迫停止合作学习, 可见这样的分组是不科学的。而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 因为在合作中我发现每一组或者每一次不同的活动都会有一两个相对弱势的学生, 其他学生对他们排斥、冷漠。我想教师如果充分利用弱势学生的存在, 教育学生从学习体谅他们开始, 让弱势学生从体谅中感受温暖。这样当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能够友善地接受异质的同伴时, 才能在小组中真正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团结的关系。成员之间有了这样的关系, 才能以诚相待, 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 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因此, 成功的分组应以4~6人为宜。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合作学习的内容来确定合作的组别。应对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 符合靳玉乐《合作学习》理论中的“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相互促进, 而且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二、如何把握合作学习的时间

一开始, 我担心合作过程会花费过多的时间, 而拖延教学。但在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在“合作学习”之前, 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合作学习的效果会更好。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中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保证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交流、发言补充、辩论表现的时间, 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交互合作中找到感受、表现美术的方法, 这样远比教师中断学生的合作讨论, 由教师或个别优秀学生说出他们的感受效果好, 学生获得的对美术的体验, 对学习过程的体验, 对学习方式的感悟也将截然不同。例如:在制作面具时, 有的学生为了使制作的面具新颖, 想了很多方法, 多次进行制作不同面具的尝试。经过反复酝酿, 他们制作的面具很有创意———如根据京剧中变脸的启示创作的《人生成长三部曲》 (如下图所示) , 少女———充满活力, 中年妇女———成熟稳重, 老年妇女———安详慈爱。可见给予一定的时间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证。

三、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不要参与其中

实践中我发现小组内学生参与不均衡和小组长说了算的局面较普遍。为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教师非常有必要参与其中, 以期了解情况, 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及时改变小组内学生参与不均衡和小组长说了算的局面。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 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同时, 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记得有一个小组在制作面具时, 原想做一个眼睛突出的夸张的面具, 他们用了很多种方法, 可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时, 我直接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 指导他们可以用一些突出的球形物品。后来, 他们中有人想到用乒乓球来做眼睛, 结果制作的面具很夸张、生动。还有的组在剪面具时不小心剪坏了, 我就指导他们根据形状巧妙地设计成葫芦形等夸张变形的脸形, 这样反而使面具个性鲜明。可见用巧妙的构思来弥补制作中的失误, 有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还发现生活中人们的惊奇表情, 同龄人夸张的照片, 都是理解夸张的好材料。这样久而久之组内学生对美术的见解、个性、思维方式会相互影响, 每个组员也会越来越感到自身的价值, 合作、探究的兴趣愈来愈浓厚。实践中, 我感到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老师要做学生的“参谋”, 不做“管家”。

四、“合作学习”会不会扰乱课堂秩序

我在教学中感到小组合作学习虽然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 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在教学中我就碰到过这样的事情, 在我刚开始尝试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上课的时候, 学生由于很新奇, 在兴致勃勃的学习过程中, 一下把纪律等要求抛到了九霄云外。还有, 开始制作的时候也是最容易产生“混乱”的时候。比如, 我在一个班上课时, 就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我让各组去选择面具制作材料的时候, 他们担心抢不到好的材料, 这样, 有的学生甚至就产生不管对自己的面具制作有用还是没用, 先抢过来再说的想法。这一局面的产生, 真使人想到商店里哄抢购物时的情景。有的学生因意见不同而产生争吵等。分析原因, 我认为“合作学习”要形成一定的制度, 这样才能使“合作学习”产生高效、有序的效果。因此, 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一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避免“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养成做事先计划好, 然后再行动的习惯;三是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养成遵守课堂纪律和遵守合作规则的习惯, 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在以后的“合作学习”教学中, 我是这样做的:在小组内设立小组长、记录员和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 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学生给自己的小组共同取一个名字, 编一个口号, 以增强凝聚力。这样, 他们在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只有相互依赖、体谅, 才能完成共同的任务。我还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 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 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 发挥团队精神。实践证明, 引导得法, 分工明确的“合作学习”不但不会扰乱课堂秩序, 反而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另外,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我坚持在组间巡视, 适当参与小组活动, 针对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点拨、引导, 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和能力, 并注意观察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表现, 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如:及时制止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话语霸权、沉默寡言等。

总之, 通过实践探索, 我认识到“合作学习”本质上就是“学习合作”。学生要主动地参与合作, 主动探究合作, 友好地合作, 真正明白合作的意义。同时, “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指出, 就美术课程而言, 就是要改变教师传授、学生模仿、训练的被动练技法的状态, 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通过美术活动“学会学习”。学生学会合作, 掌握与人交往的技能, 才能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 才能学会从他人的智慧中获得启迪, 更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 进行新的创造。而美术课堂, 正是给“合作学习”提供了这一大舞台。互助、互帮、团结、协作、共同提高, 这是高效合作学习的保证。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 不仅提高了学生对面具的认识, 增强了学生创编、想象、表演、交流的综合能力, 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予人玫瑰手可留香”的快乐。

摘要:“合作学习”给美术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给予一定的时间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证。引导得法、分工明确的“合作学习”不但不会扰乱课堂秩序, 反而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合作学习,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4.

[2]王大根.新课程初中美术教学案例.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4.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篇9

关键词:数学,生活,结合

一、巧用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引入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 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例如:在教学“数字的用处”时,课始,执教者创设了这样一个的情景:生活中的一些数字代表什么? 如120、114等等,生活情景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努力地去探索新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 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 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 把学生引入到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在教学“平均数”时,我请一名同学唱歌,请五个小组长和老师当评委. 当评委亮分后,学生发现分数不一致,究竟按谁的意思办? 经过争论只有通过进一步计算得出的分数才最公平. 这时, 就可以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这样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适合孩子的心理需要,使他们知道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 比如,学习小数时,我带着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实际测量时,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积.

经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挖掘现实生活中多样素材,巩固新知

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 在教学中, 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例如:执教者让学生观察邮编号码,身份证,说说这些数字的含义.

四、深入现实丰富的生活,应用新知

多年以来, 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 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例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等等. 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 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学习了“圆的基础知识”,可请学生思考车轮为什么不能做成方形、三角形、椭圆形,而要做成圆形呢? 又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问学生为什么电杆支架、自行车支架等要做成三角形而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呢? 再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后,请学生计算如果给教室铺地砖,需要多少块地砖等等,这样学以致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事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 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有价值的数学源于生活 篇10

一、借助生活, 感受数学魅力

1. 联系生活实践, 提出实际问题, 体现“数学现实”原则.

小学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 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比如, 在进行单价、数量、总价关系教学中, 让学生准备列车时刻表, 了解乘车信息:我要去北京开会, 一行四人, 应乘坐哪趟车?他们就找开了, 有的是到火车站买时刻表, 有的是上网查询的, 告诉我从本地开往北京的39次列车, 一张硬座票价108元, 4张就是:由108×4=432 (元) 得出.总的钱数一下子就得出, 非常自然, 帮了老师大忙,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知识又在不知不觉中学会.

2. 联系生活实际, 加强数学应用意识.

学习“垂线”一节时, 我给学生提出了个问题:如何安装最省料? (并出示了图) 同学们讨论很热烈, 很多方案, 哪个方案最好?经过争论、探究、动手量, 最后得出结论, 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同时还学会了运用数学知识的要领.再如, 学习比例以后, 把孩子们带到旗杆下提出:这根旗杆大约有多高?七嘴八舌, 有的提出用绳子量一下, 有的孩子说把旗杆放倒不就行了.我拿出准备好的2米长的竿笔直立在操场上, 地面上有竿的影子, 他们一下子热闹起来, 知道怎么做了.

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空间数学知识无处不在, 运用数学知识能解决的问题比比皆是, 增添了乐趣, 也把知识变成了智慧, 体现了数学的巨大魅力.

二、从生命的高度, 用动态的观点看课堂教学才能体现数学的价值

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活经历, 是孩子们生命的构成部分, 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所以数学课堂上不仅在内容上反映生活, 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 不能忘记学生本身的生活;课堂生活对学生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丰富的、多方面的, 也可能是贫乏的、萎靡不振的、单调的.只有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有效发挥, 才能有助于孩子的学习, 因此情感要素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经常在亲切、自然的和谐的氛围下, 孩子们能最大限度地接受新知识, 能让他们乐学、爱学, 从而逐步的会学.

语文教学,源于生活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是学习生涯的开始和基础,是积累知识、养成习惯、形成观念的重要阶段,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强调要与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更加重视语文学科课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语文教学生活化是现代教育理论下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小学语文生活化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局限

很多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的标准就是在规定的时间段完成教学课程,在课堂上的教学目的就是传授一篇文章让学生接受并理解其中的意思,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使教师不思考怎样能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实现教学的目标就是完成教材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来说也只是掌握教材固定的知识,教学内容单一局限,并且与生活实际相互脱离,这样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不能发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无法做到学有所用[1]。

(二)教学方式单调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方式已逐渐被淘汰,虽然教师也在尝试着运用新的教学方式,但成效却不佳,对大多数的教师来说,传统教育方式仍在沿用并占据教学的主导地位。造成学生认为学习语文就是分析文章、背重点、做习题以及应付考试,忽视了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对文章内容产生的体会与感悟,学生也无法体会到文章中所表达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无法在学习中融入自身的情感。

(三)教学场所单一

课堂是所有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大多通过课堂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与技能,而这种局限于课堂而且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学,导致学习氛围枯燥死气沉沉,因此要将学习空间尽力拓展到生活、家庭以及社会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让原本只存在于书本上的理论,真实的发生在学生周围,让教学气氛更加亲切、真实、生动,使学生摆脱了45分钟的局限。

(四)教学评价简单

大多教师评价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的方式都以考试分数为主,而考试都以笔试为主,通过读、写来测试学生的阅读、解答和写作能力,而听、说则被严重忽视,仅凭一张试卷来断定学生学习情况,是不完整、不科学的。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仅容易对教学产生消极影响,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语文课程的教学资源已经不单单局限于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但不是全部,教材中涉及的知识不能面面俱到,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节,开发更多、更新的教学资源[2]。主要方式就是增加课外阅读量,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思维能力。将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生活化中课内知识的拓展与补充,以及社会生活的扩展与延伸。网络是全人类智慧与知识的储藏库,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应该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运用网络的力量来为课堂增添新鲜的教学资源,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

(二)转变教学方式

课堂生活是学生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这段经历对学生一生中各阶段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随着教育对人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逐渐增强,也印证了课堂生活对人未来发展的作用,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抛弃了从前封闭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注入新的教学元素,让学生在生活经验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让学生在教师传授知识前就拥有在生活中积累对事物的理解与看法,再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入更深入的挖掘和探索。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注重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生活中积累的情感和经验去解读作者所表达的情境,能够充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理解,自由地发表见解与感受[3]。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提高语文素养。举个例子:在讲解《匆匆》一课时,学生在生活中并没有着重注意到时间的流逝,而简短的课堂也不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课前作业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细心指导学生运用不同方式观察时间如何流逝,然后在课堂上分享自己体会到的感受,再开始《匆匆》一课的教学,这样学生不仅容易接受课文内容,也从生活中得到更深的体会。

(三)改善教学评价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单是为了考查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程度的好坏,更重要的是为了优化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生活的发展。要使新课改有显著的成果,就必须一改以往评论形式单一化,评论内容的局限化、评论方式的简单化以及评论结果的死板化。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模式特点是把以往的教师评价发展为师生、生生和自我评价,鼓励家长也发表评价,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听取评价并全面的认识自己,让学生边听取、边发展,在评价内容上也不要只局限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要加入学生知识内容的情感、看法、价值观、学习方式等方面,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指导。

三、结论

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经验的积累都对学习语文有着重要作用,如果抛弃生活与教学的关系会让教学内容与学生渐行渐远,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生活的主人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何先成.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基于武汉市H小学作文教学实践[D].湖北大学,2010.

[2]邓华琼.对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9):435-436.

[3]杜晓娟.关于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J].读与写(上,下

旬),2014,6(23):155-158.

高效数学教学源于生活 篇12

如何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我认为, 教师必须真正理解课改的新理念, 以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来支持。在这个探索中, 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实施课堂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兴趣, 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

一、创设生活情景教学内容生活化

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而创设生活情景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 把生活搬进课堂, 用生活情景再现教学内容, 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 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情感上产生共鸣, 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 引发学生的体验。通过创设生活情景, 在课堂教学中再现生活,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引发学生体验的愿望与需求, 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境界, 置身于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 进而达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内化效果。师生身边发生的故事、新闻时事、影视片断等都可以为课堂教学生活化源源不断地提供素材。

二、教学流程生活化

(一) 课前引导的生活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挖掘生活化的资源

新课改强调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自主获取新知识;主张用富有生活意义的案例呈现问题, 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 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活化知识;注重以学生生活逻辑为主导,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 态度和情感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 教学生活化首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才是更好的教科书。教师在课前要经常指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中查找相关资料, 核实整理成文字材料, 带到课堂中与同学、老师进行展示、交流。例如学习长征时, 让学生去搜集长征的故事, 然后在课堂上就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完成教学活动。

(二) 课中教学的生活化———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及活动, 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生活

教学是教与学的系统工程,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选取一个学生生活和发展的大系统, 来考虑教学意义与价值。实施生活化课堂教学就是需要以学生未来生活这个大系统作为进行教学的参照坐标。因而,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 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 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开展各种有利于学生积极学习的活动, 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 促使他们主动积极的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 并达成生活体验。

(三) 课后作业布置生活化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说过:“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 不指向社会现实, 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 是非道德教育。”在学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后, 布置学生实地考察学校附近的河流污染情况, 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方法调查水质变坏的真正原因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最后根据所调查的情况写成调查报告和建议书, 交给当地的环保部门。参与这样的实践活动,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资料整理和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 还能使学生实实在在、确确切切地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使他们能自觉地在现实生活中落实环保行动。

三、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的策略研究

(一) 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思想品德实践活动

使学生成为思想品德课的主体。思想品德课实践活动应该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联系, 增加道德人文关怀成分, 善于在最现实、最本质的生活中, 拨动学生心灵深处那根善良之弦, 让正直之举、同情之心成为他们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生活行为。如开展“一日家长”“一日校长”“一日班主任”等活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家庭的联系, 参与学校的常规管理, 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等, 使他们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对生活充满憧憬, 对生命学会尊重、关怀和爱护。在宣扬生活真善美的同时, 要敢于让学生面对和剖析生活中的矛盾和丑恶现象。如开展“关于学校收费问题的调查”“影响家乡经济发展的社会调查”“单亲家庭生活状况调查”“家庭体罚情况的调查”等活动, 通过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形成过程, 来促使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和内化。

(二)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班集体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班集体内一种生活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人生初期思想品德观形成的重要支柱和基石, 教师可以用自己的遗憾警示学生, 用自己的人格感染学生。可以以班级、年级、学校为单位, 开展有关德育生活化的大讨论、沙龙等活动, 组织指导学生走进生活, 探究、思考人生发展的道路, 感悟生活中的欢乐和苦恼。

(三) 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品德课文化活动, 培养学生高雅的文化情趣

由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只注重道德的说教和灌输, 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因此, 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通过举办校内广播、校刊、报告、参观、集会、访问、绘画、书法、工艺制作、戏剧等文化艺术方面的活动, 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缓解学生的压力和生活情绪。进而培养他们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培养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还有, 在设计生活化的活动时, 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如模拟法庭、幸运45、开心一刻、小品表演、故事会、角色扮演、角色阅读、辩论、座谈会、演讲会、等都是学生喜欢的生活化的好形式。

上一篇:实践教学平台商务英语下一篇:工作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