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乐

2024-10-11

工作之乐(通用7篇)

工作之乐 篇1

《 庄子·秋水 》 中一同出游的庄子和惠子有这样一段对话———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 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 ”每每看到这句话, 我都不禁会想, 倘若庄子和惠子都来养鱼的话, 一定是庄子的鱼比较快乐。 道理很简单, 庄子懂得鱼儿只要自由自在生活在水里便会很快乐, 而惠子既然会认为身为人的庄子一定无法体会鱼之欢乐, 那么想必他自己更加不会懂得鱼儿真正的快乐之源。 若将学生看做那小鱼儿的话, 身为老师的我们, 究竟扮演的是庄子还是惠子呢? 七年的教学, 特别是近两年班主任的工作, 让我体会到了“我非鱼, 亦知鱼之乐”。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 也有人说:班主任是学校里最苦的岗位。 在班主任工作中, 有几分劳累, 几许收获, 咀嚼过失败的苦涩, 也品尝过成功的甘甜。 虽然每天早出晚归, 但和孩子们一起经历一次次心灵的历程, 一切都变得有意义, 一切都变得值得了。 下面我就班主任工作谈谈看法。

一、放下架子, 走近学生

要真正关心学生的感受和学生的发展, 我们就应该放下所谓“师道尊严”的架子, 把学生当做平等的人来交往, 要像尊重自己的朋友一样尊重他们, 这是构建新型良好师生关系最重要的基础。 然而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很难。

本学期接了一个陌生的初三毕业班。 开学第一天, 我对学生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大家的最后一年了, 很荣幸, 我能陪伴你们一起走过。 学生往往会把班主任定位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 没错, 班主任确实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 但我认为, 对于毕业班而言, 更多的应该是引路者和陪伴者。 每天早上, 到了学校就进班, 督促班级学生交完作业赶紧背书自习;中午的时候, 只要我在学校, 都会陪他们去食堂, 虽然这段路学生再熟悉不过; 午餐后让学生在教室自由一点时间, 稍微放松一下;放学后, 我每天走之前都会去一下教室, 看看卫生, 问问他们今天的作业多不多, 最主要的是想和他们聊聊。 学生也都愿意说, 你一言我一语的, 有的时候, 有的学生还会开开玩笑、撒撒娇, 很是乐趣。

二、换位思考, 理解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他们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 正是要求师者有这样的意识, 试着发现每个孩子的不同, 理解他们的思想, 选择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 只有当教师真正试着站在他们的位置, 用他们的方式思考和理解问题时, 才有可能走进他们的心灵, 与他们交流。

在班主任工作中, 我用得最多的方法应该就是谈心了, 各种谈, 有的谈学习、有的谈品行、也有的谈心理。 下面列举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则事例。

在我的班级中, 有这样一位男生, 成绩尚可, 但脾气很倔, 冲动毛躁。 本学期他已经在班里与同学发生两次打架事件了, 起因都是小事。 最近的一次是上次周三教职工大会的那节自习课上, 与班级另一位男生因为一句话而发生了肢体冲突, 好在及时被同学拉开。

其实这位同学这种冲动倔强的性格, 一来可能是与生俱来的, 二来跟他所受的家庭教育应该有关系。 他的爸爸很严厉, 从小到大因为各种事情, 不知道打了他多少次。 他曾经对他父亲说:我现在的成绩, 全是你打出来的。 我还听说, 初二期末前一天, 他爸爸打了他, 结果考试时他交了白卷。 与他们父子接触下来, 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位同学本性不坏, 人很善良, 但和他父亲之间有很大隔阂。 他的父亲出于威严、忙于工作, 也没有跟儿子好好谈过心。

处理完打架事件, 我把这位同学单独留了下来。 我很真诚地对他说:同学之间因为一句话, 大打出手, 伤了感情, 是否值得? 如果能忍一下, 不就过去了吗? 从小到大, 你的冲动不知让你犯了多少错, 吃了多少亏, 挨了多少揍, 对吗? 他想了想, 点了点头。 我继续说:我知道你对你的父亲一直都有看法, 觉得他对你太严厉、太苛刻了。 但是其实他真的很爱你, 只是不善于表达。 上次打架, 你的父亲也跟我谈了很多你以前的事, 他的愿望很简单, 就是希望你好, 希望你以后不要像他们这么辛苦。 所以他们两个人辛辛苦苦的上班, 存钱买房供你上学, 真的很不容易。 比起你的妹妹, 你不知道有多幸福 (他的妹妹跟着爷爷奶奶在老家) 。 你的父亲说, 每次打你, 打在你身上, 疼在他心里。 听到这里, 他仰起头, 想要强忍住泪水, 但是终究是没有忍住, 哭了出来, 哭得很伤心。 我递了一张纸过去, 对他说:哭吧, 让这么些年对父亲的不理解随眼泪流走吧。 其实说心里话, 看到他哭的那一幕, 我也感动了, 很心疼这个孩子。 等他平静下来后, 我故意问他上周的优秀学生家长座谈会, 他父亲有没有来, 他说不知道应该没来, 因为我之前问过他, 他说家长说工作忙走不开。 我记得我在学校网站通讯里看到的照片中有他爸爸, 于是我打开了学校的网页, 他看了之后有点吃惊。 我跟他说:你看, 你爸爸来参加的, 虽然工作很忙, 但还是来了, 足以说明对你的重视。 老师真的希望你从今以后能改改自己的脾气, 把精力用到学习上, 你的潜力很大, 我很看好你, 希望你能加油, 不辜负我们的众望。 看到外面天黑了, 考虑到他家又住在千灯, 我就让他先回家了。

第二天, 他给我一张纸条, 写得很真诚, 第一句话就是:老师, 我真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最后写道:老师, 从今以后, 我要学会忍耐, 认真地学习, 一心一意地学习, 定不辜负家长和老师们对我的期望!

通过这次事件后, 他的变化真的挺大, 不再那么浮躁, 一门心思地学习。 本学期成绩的变化也挺令人欣慰:从年级的49名到36名再到26名。 我相信经过这次事件后, 他还能有所提高。

三、关注两头, 尊重个性

对于毕业班, 优生应该一开始就要树立明确的目标, 勇往直前。 所以开学第一节班会课, 我就单独找了这部分同学。 分析他们每个人的成绩现状, 要求他们确定中考目标, 鼓励他们树立信心, 扬长避短, 争取有所突破, 平时也定期找他们了解学习情况, 谈心等。 半个学期下来, 效果不错。 年级前30名中, 有近一半来自3班。

每个班级, 都有令人头疼的后进生。 我们班也有, 而且很多。 我平时在关注优生的同时, 一直关注他们, 定期找他们, 问问近期的学习情况, 掌握他们的学习动态, 提出一些要求。 虽有懒散, 但好在整体还平稳。 说实话, 对于学习, 他们可能难有突破, 但绝不能让他们堕落, 要让他们在班级找到归属感。 我平时比较注重观察这几位同学, 一旦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我就加以利用。 比如我们班的金同学, 对于班级的卫生很热心, 于是我就把班级卫生交给了他。 实行走班制后, 我又安排他做了物理课代表。 又如陈同学, 经过观察后, 我把班级的讲台和黑板交给了他, 他也管得不错, 每次班级要出黑板报, 他都会主动帮忙擦黑板。 还有周同学、谷同学专门负责班级的拖地。 郝同学主动请缨, 包揽了文艺汇演的节目等。 其实对于这些后进生, 我们可能需要的是更多的包容、更多的鼓励。 他们对于学习, 估计都是兴趣不大的, 与其逼着他们学, 还不如换一种方式提醒他们、鼓励他们。 在他们干好活、表扬肯定的时候提出一些学习的要求, 也许效果会更好。

以上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做法, 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比如学生的自觉性仍有待提高, 很多细节还是需要不断提醒;对于班级中等生的关注不太多;班级的常规评比经常落后;班级学生参加各项活动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等。 教育本来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不可能感化所有人, 我深知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可能对所有学生有效, 但我坚信在众多学生中, 只要能影响一个人都很成功。

品读经典之乐 篇2

从记事起, 每隔一段时间, 妈妈都会带上我去书店转转。还不认识字的我, 最喜欢的是书店里设置的茶座, 在那里点上一杯苹果味汽水, 再来一盘冰桔片, 听着若有若无的音乐, 再看看外面的车流, 我想, 天堂也不过如此吧?

读书, 好比认识一个人, 他可能成为终身的好友, 也可能成为让我受教无穷的良师, 也可能成为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我佩服蒲松龄先生的想象力丰富, 无论是什么故事, 都情节离奇, 跌宕起伏, 细节逼真。

《聊斋志异》, 小时候看过, 印象中就是一本薄薄的册子, 比起四大名著差远了, 算是可有可无。近日, 妈妈购回厚厚三册的《聊斋》全本, 我才惊讶地发现, 三本摞起来有半尺厚, 里面共有491篇故事。故事精彩纷呈, 其中不乏口说无凭怪力乱神的鬼故事, 也不乏对普通草民生活疾苦的描述。通读下来, 我发现, 大部分故事还是有共同点的, 譬如狐狸精都是好的, 鬼却有一多半是坏的, 男主角大多数是落榜多年的书生, 既无耕种的意愿, 也无经商之才能, 爱读书却无用武之地, 真正的“百无一用是书生”, 因无人赏识而陷入贫苦, 这些男主角无一例外都是作者蒲松龄自身的投影。蒲松龄19岁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中秀才, 算少年得志, 颇富文名, 但成为贡生时已经71岁, 一生热衷科举却郁郁不得志。也许是“缺什么写什么”, 在蒲松龄笔下的书生, 虽不得志却遇到美丽善良拥有法力的狐仙们, 她们帮书生脱困好让书生专心读书考取功名, 拯救书生于危难之时。但书生们即使如何感恩狐仙, 但人狐殊途, 等书生即将功成名就之时, 狐仙们就会善良地帮书生牵一段良缘, 通常是找一位太守之女, 姑娘温柔又善良, 书生虽同意结下人间良缘, 又苦劝狐仙留下一同生活甚至“痛哭相留”, 到最后, 狐仙或者突然消失不见, 或者就成就了“三人行”。果然, 封建的“一妻一妾”已经深入作者的骨髓了, 就像农村里“一亩地一头牛, 老婆儿子热炕头”的幸福一样是有固定模式的。

这些故事中, 既有我小时候看动画片熟悉的《促织》, 也有通过电影而知道的《画皮》《聂小倩》, 其中, 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仇大娘》。按现在的观点, 仇大娘是一个十足的“女汉子”, 得知娘家有难, 虽然那时候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她不顾他人的闲言碎语, 一手撑起了娘家。在书中, 她被人称作悍妇, 敢和乡邻理论, 敢到官府告状, 为捍卫同父异母的弟弟和后母的权益, 和所有人开战。是什么造就了“悍妇”或“女汉子”?我想, 是因为男人的懦弱, 因父亲的逃离, 因为长子的不负责任, 一介女流, 不得不站在风口浪尖, 与世界为敌。如今是个盛产女汉子的时代, 是不是意味着, 这个时代的女子已经觉醒和进化, 而男子却没有进化甚至退化, 因而无法担当, 只能由得女人强大呢?

我喜欢《娇娜》里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娇娜间的真诚友谊, 男女之间会有真正的友谊吗?在这个故事里, 作者完美地虚构了一个不论哪个时代都很难存在的第三种感情, 一男一女彼此相知, 相伴, 但无关男女之情, 在现在看来都如此珍稀, 如此难得, 所以作者的有些观念还是很前卫的呢。

我喜欢《小翠》里的狐狸报恩的故事, 感恩的情怀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

我喜欢《于去恶》里的友谊天长地久的故事, 因知遇之恩, 而投胎成为朋友的兄弟, 相伴一生, 这也只有《聊斋》里才可能出现的跨越式的故事结构啊!

读《聊斋》, 让我快乐的不仅仅是故事, 更是故事背后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社会黑暗的各种批判。

读《聊斋》, 能看到古代科举制度的黑暗, 充分感受作者心中的不得志, 深深庆幸自己不是生在那个年代。

鸡兔之乐 篇3

一位住一楼的农民,在自家阳台的荫蔽处建一鸡埘,养母鸡两只,家兔一对。在山里,鸡兔是不同笼的,但到了楼宇之后 , 因无隙地,也只好随遇而安。它们处得很好,各自行止,互不打扰,就像这里的居民,虽同楼而栖,却像陌生人,兀自生息,不相往来。

小兔好养,城镇的菜叶子总是多的,如果主人能放下身价 , 邻人遗弃的,也能捡回来,即便不储备,也不至于饿。母鸡更好养,粗粮身贱,花有限的钱就能从农贸市场买回旬月所需。那母鸡的叫声能勾引童年的记忆,所以特感亲切。有时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家的小杂粮拿给这家居民, 他们也不推辞,只是从此亲热起来,喜欢唠几句家常。鸡似乎比人懂得感恩,因为吃得好,就拼命给人下蛋,一只母鸡,有时一天里会给主人下两枚鸡蛋,最后那枚蛋,竟往往还带着缕缕血丝。

只不过,小区的管理者前来干预,说这是楼宇,不可饲养, 既扰民,又污环境,不仅要拆除, 还要接受罚款。鸡兔的主人很委屈,找我求助。因为我是区里的干部,说出的话,能占位置。小区居委会的主任,正是我的一个酒友,我对他说,鸡兔安静,并不扰民,即便是母鸡时有咯咯声, 也是喜人语调,让人热爱生活。 至于饲养带来的粪便,可令主人勤于打扫,环境之污也会迎刃而解。他说,我倒无妨,就怕居民不允,若众人皆怒,会成为事件。 我说,这你也不要担心,因为这栋楼房的居民成分我了解,除新搬来的住户,老住户基本上是离退休机关干部,尚在职者唯我一人。新住户都是草民,他们疲于为生计奔波,不会计较细节;会计较的,主要是这些干部,但这些干部我都熟,他们不会更多地反对,因为去职的干部都比较隐忍,身上的浮火已渐渐熄灭,与一般百姓日渐趋同。他说,既然这样,我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说,这就对了。在我的观念里, 自我意识太强,喜欢多事的人 , 多是权贵,而这是个平民小区 , 居民多自卑、悯人,不会鸡蛋里挑骨头,更不会节外生枝。

于是,鸡兔无恙,得以平安生存。

但是,小区的居民生活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以前甬道冷清,很少见到人影,而现在我每一下班归来,都能看到鸡兔的笼旁总有数人簇拥, 他们有说有笑,不是品评小兔的长相,就是夸赞母鸡的产蛋之勤, 都觉得鸡兔给他们带来生气与乐趣,让他们又见到土地上的生活。

由于鸡兔,居民有了自然的来往,陌生的人们也渐渐相识 , 再见面,都能礼貌客气地打招呼, 小区多了人声与人气。

更可喜的是,居民多了对鸡兔的牵挂,好像鸡兔活得好不好, 都跟他们每个人有关。于是,他们主动把多余的米谷和菜叶拿给鸡兔的主人;到河畔遛弯儿,也留心柳树的新芽和可食用的野菜, 适时地采回来,也交给鸡兔的主人。有时鸡兔生病,许多居民不仅问询,还拿出医治的建议,甚至从动物医院买回相关的药剂, 殷切地叮嘱鸡兔服下。鸡兔虽然不是人,却比人更牵动人的情怀, 大家关切在一起,彼此都亲近了。 同时,这情景还大有深意,起初的鸡兔,属于“私人饲养”,到了后来,就变成了“公共饲养”,虽然鸡兔不为自己所有,却比实际的拥有 , 更具有 “ 拥有 ” 意识———凡俗的小区,居然很有哲学韵味。

由鸡兔的启示,这之后,一个小区的居民,竟有了多余的心思,不仅居住,还要居住得符合自己的心意。纷纷找我,说:我喜栽桑,能否栽桑存茧?我喜植杏,能否杏挂东南枝?我都是允的。于是,楼前楼后,都有了随性的栽植,渐渐地,虽居住的是楼宇,却居然一改刻板,有了山林模样,葳葳蕤蕤,兴盛得一如山间形态。桑熟,我能看到抽丝之难;杏黄,我能尝到儿时的滋味;香椿长成,我能品到既往的幽香———虽与乡土隔绝,却也如还在垄亩上耕耘;虽生活于市井, 却也如亲炙于旧时桑梓,一举一动好像都对应着出身的来路。大家都有同感,生者熟 ,熟者近, 你我与共,一片和谐。

如是,鸡兔虽小,却也有大牵引,生态的善化 ,从兹展开 。 可谓,无心者,怨处境,有心者, 顺时势,便居小看大,俗处看雅, 乘势而为,渐进佳境。不是我等心胸开阔,而是现实不可拂逆 , 一旦顺生,鸡兔健旺,人心归一, 孤独之我,也融于众人,乐在其中,心地就阔大了。

“天伦”不等于“天伦之乐” 篇4

文中“尽享天伦”一句说得含糊其辞, 令人捉摸不定。“天”的一个重要义项是天然的, 天生的, 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 天资、天赋、天险、天堑、天性、天分、天生等。“天伦”是指父子、兄弟等关系。这种关系是与生俱来的, 不管你是“享”还是“不享”, 它都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要说“尽享”的话, 那就必须“乐在其中”。如, 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一诗中写道:“会桃李之芳园, 序天伦之乐事。”若在“天伦”一词后面加上“之乐”二字, 文中的这句话就会变得通顺了。天伦之乐是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具体包括:长辈慈祥, 晚辈孝顺;平辈互敬互爱, 互相关怀;夫妻关系和谐, 互相体谅;家庭和睦, 家人能够做到互相尊重。

俗话说:反目成仇, 六亲不认。六亲指的是什么呢?《春秋左传正义》云:“六亲谓父子、兄弟、夫妇也。”六亲包括在家庭亲属之内, 天伦之乐则包括母亲、妻子及儿媳在内。这是现代、广义的天伦之乐。

丰富阅读方式,享受阅读之乐 篇5

一、充分诵读, 以境激趣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功训练, 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 也有助于增强语感, 发展语感。学生学习书面语言, 其主要途径是范文语言的内化, 教学时, 教师应该让学生直接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一年级的学生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 所以, 读书之前, 教师可以精心设置一个导入过程, 用简洁生动的导语, 借助色彩鲜明的贴图、实物、音像手段等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 产生好奇心、求知欲, 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阅读。在整个阅读过程中, 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教《看菊花》这课时,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课文插图、录像资料、背景音乐为学生创设下美的情境, 引导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培养语感。一开始, 笔者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初步感知哪些语句把菊花写得美。在具体学习朗读描写菊花颜色美、数量多、不怕冷的语句时, 再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听读, 进入情境;接着又在自由试读、指名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总结出朗读的方法, 并再次美读课文;最后, 采取开火车读、轮读、小组朗读、师生合作读、比赛读等形式,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掀起朗读高潮。这时, 对学生语感培养也比较到位了。

二、媒体辅读, 以美激趣

语文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创造者,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 要用信息技术丰富的表现手法, 在教学内容中突出已有的新颖的信息和对学生情绪有正面激励作用的信息;利用信息技术高效的集成, 将重点内容和关键词、句等, 运用色彩闪烁、动画等技术方法使之和其他信息区别开来, 吸引学生注意, 利用呈现方式增强新奇性和趣味性, 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合理整合。

在学习《大海睡了》这课时, 未读课文前先让学生欣赏一段风平浪静的画面, 使学生进入意境中, 问学生:“读了这首小诗, 看了刚才的画面, 深夜里, 大海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学生答道:“我觉得深夜里, 大海很安静, 不像白天那么闹了。或者我觉得很平静, 海浪声轻轻的, 听起来很温柔。”我就接着问学生:“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在学生朗读后, 让其他学生评一评刚才的小朋友读得怎样。有的小朋友说:“他读的声音太响了, 大海睡觉了, 应读得轻一点, 温柔一点。”“那你能读一下吗?”通过学生的朗读、评析, 学生明白了大海已经睡了, 我们要轻轻地读, 千万别吵醒了大海, 进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以及句子的优美、形象, 从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三、动作助读, 以乐激趣

如果说媒体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那么动作助读则更能增强学生对这种美的感悟。因此, 在教学时笔者用了加上动作助读的方法, 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 在指导学生读好《东方明珠》中的“头顶蓝天, 脚踩大地, 像一个巨人”时我不但出示了文字, 还出示了图片, 让学生有感可依。同时, 还叫学生加上动作, 读“头顶蓝天”时, 把手向上举, 读“脚踩大地”时, 跺一下脚, 读“像一个巨人”时, 双手向前伸, 摇一摇身体, 并把这一段的两句话男女生分读, 男生读第一句, 女生读第二句, “刚”“柔”结合, 在动作及角色的配合下很好地读出了“东方明珠塔”的气势。又如在教《冰花》这课时, 冰花的形状“像宽大的树叶, 像柔嫩的小草, 像丰满的牡丹”, 学生总也搞不清, 有的颠来倒去的。在教“像宽大的树叶”时, 笔者让学生用双手在胸前画大大的树叶, “像柔嫩的小草”时, 双手合并向右侧轻轻一摆, “像丰满的牡丹”时, 叫学生用双手在胸前画个大圈再做花朵的样子。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读, 兴趣盎然, 在朗读中也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 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再背诵, 问题也就不大了。

四、读背结合, 以本激趣

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 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背诵结合。背诵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 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 增长知识, 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淀语感经验。例如, 在指导背诵《秋姑娘的信》这课时, 先通过师生谈话的方式让学生阅读。秋姑娘现在已经写了几封信了呀? (四封信) 分别是写给谁的?写了些什么呢?请小朋友看着书自己读一读这四封信, 等一下老师请你们到上面来看着图介绍, 可以加上动作。学生先自由练习, 然后指名上台看图介绍, 在此基础上一起介绍。

本课设计的这一背诵环节, 没有提到背诵二字, 但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却完成了背诵的任务。这样, 规范的书面语言反复进入学生的口语, 就会自然地同化、改造学生的语言, 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了语言模式。

五、续编故事, 以思激趣

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内容之后, 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 给课文续编故事, 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 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 而且会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延伸, 从而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例如, 教《坐井观天》一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展开想象, 续编故事。想象青蛙会在什么情况下跳出井口?跳出井口后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还可能发生什么事?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给故事续编一个完美的结局。从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角度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同时也满足了自己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感受到了阅读的美妙和精彩, 体验到了读书的快乐。

六、内外结合, 以阅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抓住课文, 实行精讲多读, 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 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随着阅读教材的进度, 我们坚持“一篇带多篇, 课内得法, 课外受益, 课内打基础, 课外求发展”的目标。学生在课内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读书方法, 教师要引导他们在课外阅读的实践中得到运用。记得学完课文《松鼠》后, 笔者根据课后资料向学生推荐《森林报》一书。学生被大自然中那无穷的奥秘所吸引, 学生阅读积极性高涨, 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被书中有趣的现象吸引, 纷纷购买借阅。笔者还利用晨读时间进行连续森林播报, 共同感受大自然的无穷奥秘。如此的课外阅读,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增加了他们的知识, 同时加深了他们对课内知识的理解, 效果颇佳。

“孔颜之乐”与企业“幸福管理” 篇6

在企业这一组织内, 培养员工建立正确的幸福观和让员工有幸福感是企业管理的新课题。企业家除了给员工提供物质报酬外, 还要给员工提供精神报酬, 这是对企业管理者更高的要求。毕竟, 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求, 西方管理学更多的是关心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员工的外在表现, 而要想做到幸福管理, 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 走中国化幸福管理之路。传统的儒家哲学很重要的理念就是, 人最重要的是追求物质外的精神幸福, 在企业中用儒家文化管理和引导员工建立正确的幸福观, 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员工幸福管理, 这是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幸福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往往是超越物质之上的, 无论儒家还是道家、佛家, 均把精神上的满足作为人生幸福的最终追求, 把道德和气节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之一。中国的文学作品把神仙的生活往往描述为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神富足者, 物质只是人生在世的一个基本生活需求, 这其实与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金字塔图”是相一致的。马斯洛把对尊重的需要作为人生的最终需求, 他只说出中国传统幸福观的一部分, 中国人更多的是在意自修, “心外无物”是修的最高境界。

儒家经典故事——“孔颜之乐”其实是中国人幸福观的集中体现。《论语·雍也》里有一段孔子对弟子颜回的评价, 子曰:“贤哉, 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这段话的意思是:“一碗饭, 一瓢水, 住在简陋的小屋里, 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 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的实际意图并非是要人们刻意追求清贫, 而是通过对颜回的赞扬, 表达了儒家对快乐和幸福的理解和衡量标准。孔子认为, 幸福与快乐与否和物质没多大关系, “安贫乐道”就是儒家的幸福观。孔子认为, 一个人即使居住环境简陋, 吃着粗茶淡饭, 只要精神富足, 人生也能乐在其中, 仍能孜孜好学, 仍能感到幸福, 而且这种幸福是来源于内心深处的。孔子在《论语·述而》对这种幸福哲学理念做了进一步阐述:“饭疏食, 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意思是, “即便是吃简单的食物, 喝白水, 弯起胳膊就能当枕头, 快乐自在其中。非道义手段得到的富贵, 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孔子这种对快乐和幸福的论点和阐述被后人称为“孔颜之乐”, 这是儒家幸福观的典范。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 人最大的追求与幸福就是“乐道”, 这里的“道”就是人生理想。只有把人生的快乐和幸福建立在对理想的追求上, 这个人就能“安贫”。而人生的理想源于每个人内心的追求, 每个人的理想又不一样, 但人生理想绝不是单纯的“吃喝玩乐”, 而一定是泛众的, 每个人的理想不一定多高远, 但一定是建立在道德之上。

回到企业组织, “孔颜之乐”告诉我们, 在企业组织中要想做到幸福管理, 首先要让员工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让员工有理想和追求, 要改变员工的心态模式。员工的心态模式很重要。只有员工有了一颗超然的心态, 才能对人生有幸福感。要让员工明白幸福来源于每个人内心的感受, 来源于对理想的坚持和追求, 而并不取决于拥有多少物质。如能建立一种像“孔颜之乐”一样“安贫乐道”的幸福观, 员工就能经受物质利益诱惑, 减少虚荣带来的内心折磨。无论面对如何复杂多变的环境, 都能保持一颗恬淡、安然的内心。这样的企业就会形成一个人人都能感知的幸福环境和氛围, 幸福管理就会开花结果。

在革命战争时代, 许多家境优厚的知识青年奔赴西北的小镇——延安, 甘愿过清贫的日子, 并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 他们却感到很幸福, 只因他们有理想、有正确的幸福观。解放后那些从国外回来的科学家, 他们在国外过着优越的生活, 但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没有抱怨, 脱下西服穿上粗布中山服, 马上变成了一个普通劳动者, 并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着国家的命运。今天的企业员工无论在什么企业, 比起他们, 艰苦程度和所处环境要好得多, 却为什么一些人没有幸福感?关键是没了理想, 没了追求, 更没了正确的幸福观。所以, 幸福管理的关键要从员工的人生价值观入手。

幸福管理还要培养员工建立乐天豁达的包容观。孔子和颜回之所以在任何环境都能有幸福、喜悦的感受, 是因他们不但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更因他们有乐天豁达的包容观, 对当下的环境和处境有一颗乐观的包容心态。从不挑剔环境, 而是用强大的内心世界去包容和接受当下, 每时每刻内心与外部发生的一切形成一体, 不批判、不抗拒, 贫乏就享受贫乏, 疼痛就享受疼痛, 简陋就享受简陋, 在乐天的同时, 他们也积极去改变环境和不利氛围。如果在一个企业中, 我们的员工能像孔子和颜回一样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岗位, 都能在每时每刻与自身所处的环境和谐相处, 安住当下, 少一分幻想、浮躁, 多一分专注、钻研, 自然就能从内心深处流露出喜悦的力量, 并以积极心态通过自己努力去改变当下环境, 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忧人——这便是幸福管理的目的。

幸福管理还要教育员工树立“幸福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 而不是靠别人得来的”理念。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成功与幸福从来都是光顾努力奋斗和辛勤耕耘的人。人生在奔向幸福之路上的种种奋斗历程本身就是幸福, 幸福有时是一个结果, 有时也是一个过程。历史和现实中, 任何人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都有一部酸甜苦辣的奋斗史, 却没有人会从别人那里获得幸福。幸福管理要教育员工树立知足常乐的人生理念, 有幸福感定要知足常乐。每个人由于家庭、文化、社会环境及其他因素, 客观上造成一些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公平, 但如何看待这些, 也是每个人是否幸福的关键。能改变的积极去改变, 不能改变的顺应它, 但在心态上须有一颗知足的心。知足并不是让员工不上进, 幸福管理就是既要让员工积极努力创造幸福, 又要让他们有知足常乐的人生理念, 这样, 员工的幸福指数就会提高。

幸福管理还要教育员工树立质朴、自然就是幸福的理念。孔子想做些平天下的大事, 但一生都不太如愿, 过着“丧家犬”般的生活, 但从他的谈话中除了有一些报国无门的无奈外, 并没有不幸福的感觉。原因在于他并不刻意追求外在环境的条件, 在简朴自然中寻求生命的质感, 不被虚荣所累, 简单生活同样能承载厚重情怀, 在箪食瓢饮中享受快乐。现代人之所以离幸福越来越远, 是因有一个错误的价值观, 认为“幸福是繁荣, 幸福是别人的崇拜, 幸福是自我的高人一等”, 因有这个错误理念, 人们在不断的追逐中难以满足虚荣心, 带来精神上的压力, 幸福感荡然无存。引导员工正确地认识自己, 放弃一味追求外在身份的标签, 树立质朴且自然的幸福理念。

欣赏数学之美,感受数学之乐 篇7

一、简洁美

爱因斯坦说过:“美, 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他还认为, 只有借助数学, 才能达到简单性的美学准则.朴素、简单, 是其外在形式.只有既朴实清秀, 又底蕴深厚, 才称得上至美.例如, 牛顿用F=ma概括了力、质量、加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爱因斯坦用E=mc2揭示了自然界的质量和能量的转换关系.这里F=ma, E=mc2就外在形式而论, 都是非常简洁的, 不失为数学形态美的范例.

有许多数学题, 其表面形式很复杂, 但其本质总是存在简单性的一面, 在解题过程中, 只要我们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找到问题的本质, 寻求简洁解法, 就能体验出数学的简洁美.

例已知方程 (a2-2b2) x2+ (2b2-2c2) x+2c2-a2=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求证:a2=b2+c2.

分析这类题的常规思路是运用判别式定理证明, 但那样运算繁冗, 所以寻求别的更为简洁的方法, 经过观察可发现各项系数和为零, 从而知方程必有一根为1, 又因为已知方程两根相等, 故两根均为1, 由韦达定理可得:

这种证法抓住了问题的要害, 达到了“一变道破”、“一针见血”的境地, 证题过程流畅、明快、简洁,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二、对称美

对称通常是指图形或物体对某个点、直线或平面而言, 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在数学中, 对称的概念略有拓广 (常把某些具有关联或对立的概念视为对称) , 这样对称美便成了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称美是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而在数学教学中, 有很大一部分题目亦是从对称性的角度提出来的, 如等式两边成分相同、式中已知元素的地位等同等等.

“对称”在数学上的表现则是普遍的, 几何上平面的情形有直线对称 (轴对称) 和点对称 (中心对称) , 空间的情形除了直线和点对称外, 还有平面对称.

比如正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 (以过对边中点的直线为轴) , 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对角线的交点为对称中心) , 圆也是.

正六面体 (正方体) 、球等都是点、线、面的对称图形.

善善于于发发现现已已知知条条件件的的对对称称性性, , 由由此此获获得得解解题题思思路路, , 并并迅迅速作出工整、正确的解答, 是数学教学中经常使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 加法的交换律a+b=b+a, 乘法的交换律ab=ba, a与b的位置具有对称关系, 但也是可以变化的, 变化的结果与原来的位置反而形成一种整齐的美感、均衡感, 简洁明快, 一目了然.代数式是的对称式, 结构严谨、特殊, 决定了解这类问题一定需要特殊的方法, 从而显示了它的神秘感、奇妙感.

另一种是图形的对称性, 整体美、简洁美.图形的对称是指组成图形的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整体之间的一种统一和谐关系.例如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等, 这些图形匀称美观,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用途非常广泛, 许多建筑师和美术工作者常常采用一些对称图形, 设计出美丽的装饰图案.对称的建筑物, 对称的图案, 是随处可见的.绘画中利用对称, 文学作品中也有对称手法.在数学中则表现在几何图形中有点对称、线对称、面对称.在几何图形中对称的图形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不对称的现象中同样存在着美, 这就是黄金分割的美或者更深层次的对称美.

如:一条线段关于它的中点对称, 这条线段若左端点的坐标为0, 右端点的坐标为1, 那么中点在0.5处.

在数学的发展中, 由于对对称美的要求与实际需要相结合, 从而可引出新的概念和新的理论.如, 从正数到负数、从整数到分数、从有理数到无理数、从实数到虚数等一系列数域的扩充, 都与对称美的追求密切相关.加法的逆运算是减法, 乘法的逆运算是除法, 微分的逆运算是积分, 这种种逆运算的建立, 也都与对称美相联系.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 应该具备发现美的能力, 应善于从生活中、周围环境中、各种媒体中捕捉数学知识, 从小处、平常处着眼,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快乐走进数学课堂, 有利于建构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 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在快乐中发展, 在快乐中创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教育质量, 提高学生素质.

摘要:针对中职生的学习实际, 探讨了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 让学生享受数学所带来的快乐, 从而将这种快乐带到课堂, 进而乐于学习.

关键词:中职,数学,快乐

参考文献

[1]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高效数学教学源于生活下一篇:移情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