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教学法

2024-10-11

移情教学法(共12篇)

移情教学法 篇1

“移情”是近百年来影响较大的一种西方美学理论, 本是审美与创作中的现象, 意为人们对于作品情节出现的各种形式的模仿, 即“移情身外”, 成为想象中的人物或事物。这种“移情”现象, 在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或多或少地运用后, 收效甚佳。现从三方面来浅析“移情”对教学的作用。

一、运用“移情”就是因材施教

“移情”的本质是“由物及我”向“由我及物”的认识转化。在教学中的内涵是学生通过老师的教学, 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故事情节及主题思想中, 产生一定程度的联想, 这种联想, 可使学生置身教室, 神游物外, 在无穷的想象空间中获取知识, 思想得到升华, 情操得以陶冶。

如, 我在《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中, 首先对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条分缕析, 使学生对朱自清及其生活的时代有个粗浅的认识和了解, 然后调动他们想象的空间, 诱发他们的相关知识, 让他们的思维进入那个腥风血雨的大革命时期。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焕发出对作者的崇敬、理解, 整个教学过程便轻松自如, 兴味盎然。这时的学生, 似乎不在课堂而是徜徉在曲折的荷塘边, 用双手抚摸着无边的荷叶, 在无边的荷香月色中深深地呼吸, 从而对作品深邃的思想, 荷塘优美的意境得以充分理解和把握。这样一来, 学生的思想情感从有限到无限, 游离于文字之外, 驰骋于天地之间, 在掌握文字、文史知识之际, 加深了对社会的责任感, 情感与道德得以升华。

另外, 教学中穿插一些课外知识, 或针对课文博引旁征也是“移情”的较好手段, 如“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峰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让学生对岁月产生追忆, 触发怀古幽情。此时的课堂, 学是享受, 教是享受, 没有了煎熬和烦恼, 尽是肃穆与美好, 师生共鸣, 情景交融, 其乐不一而足。

二、运用“移情”促进学生素质提高

技校学生大都处于16~19岁的年龄段, 虽说是他们人生如花的季节, 但在他们的情感世界中, 现实社会的激烈竞争, 人与人关系的商业气息的影响, 使其对未来既充满渴望与追求, 又呈现出某种惶惑与不安, 正像歌词所云“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他们既成熟又幼稚, 既热烈又失落, 既有对生存规则的顺从, 又有对人性的逆反心理, 这种矛盾的心境往往表现出厌学、焦躁, 甚至表现出与校园生活的格格不入与叛逆。要想改变这种现状, 在语文教学中, 应不断地把思想道德教育与语文知识相联系, 把社会知识与文化知识相联系, 循循善诱, 让他们置身于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之中。这样的语文教学, 使学生对未来的前程充满了美好的向往。

三、运用“移情”加速教学相长

“移情”表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教师也同样要做到物我两忘, 自觉地与学生相融。在教学中设身处地、深入浅出、厚积薄发。古语说“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不失时机地把知识、智慧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田, 使他们觉得你是父辈, 是兄长, 是朋友, 什么也是, 什么也不是, 水乳交融, 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同类相聚, 建成了一条紧密的感情链, 这样的师生关系, 这样的课堂教学, 还有什么不能成功的呢?

“移情”不是机械地模仿, 在教学中, 移什么情, 为什么移, 都是本着教学目的, 为教学相长而设计的。它既可蕴含于教学之中, 又可游离于教学之外, 于细微处见精神, 于无声处听惊雷。使师者自然天成, 自得其乐, 使学生超然物外, 日见其高。当然, 要做到这种“移情”则需要教师自身素养的不断提高, 它是一种境界, 一种文化底蕴的沉淀, 也是整个教学和时代的进一步需求, 当时代的发展淘汰了部分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后, “移情”的教学方式, 或许可以填补某些空缺。但愿它于人有益, 于教学有益。

移情教学法 篇2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目标:

了解中国花鸟画的社会意义及审美价值和多种体裁、表现手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理解花鸟画家缘物寄情的特点,认识花鸟画的欣赏价值不在于形似,而在于得意,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激发人们爱美、爱生活的感情。

3、创新能力目标:

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开阔眼界。

教学重点:中国花鸟画注重寓意,但画家的艺术表现、情感的表达是更为主要的。

教学难点:花鸟画的表现技法。

教学关键:教师的知识面以及引导、堂演示和学生的投入程度

二、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调试多媒体、检查教具、师生问候。

(二)导入:

教师:以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蔓不枝,亭亭净植”的生长特点,另人联想到洁身自律的高尚人品,因而受人们喜爱,也是花鸟画中常见的体裁。

(三)新授:

1、欣赏以荷花为主的典范作品:《出水芙蓉图》

《映日》潘天寿

《荷塘》齐白石

教师介绍齐白石、潘天寿的作品和各自的特点,从而引出花鸟画的一些特征

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爱的荷花题材的作品及其喜欢的原因。

2、通过“胸有成竹”启发学生说出古代画竹著名人物以及文人画中“四君子”

请学生分组讨论几幅美术作品。图片展示有

(北宋)文同《墨竹图》(清)郑燮《兰竹石图》

(明)徐渭《墨葡萄图》(明)徐渭《牡丹蕉石图》(五代)黄荃《写生珍禽图》(清)虚谷《松鹤》

(每作品都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教师通过放映一个小短片让学生了解花鸟画的特点

3、花鸟画的最高境界“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以古代画家画虾出名是谁?引出本重点移情草木--花鸟画家齐白石,简介生平及绘画特点。

欣赏齐白石的作品《青蛙》、《虾》、《花卉册页》

古代画论:绘事不难于写形,而难于意,得其情而点出之,则万物之理挽于尺素间矣(教师解释)

幼儿民间舞蹈与游戏移情教学 篇3

关键词:游戏移情;民间舞蹈;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52-01

一、情节化、趣味化的活动内容是幼儿学民舞的基石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驱力。《纲要》也多次指出:“幼儿很容易对艺术活动表现自发的热情和兴趣,但是这种自发的兴趣多属于浅层兴趣,往往带有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要使幼儿对民间舞蹈感兴趣,就必须有趣味性的,适合幼儿的活动内容,使幼儿的兴致导向内化,将表面的热情转化为幼儿主动从事民舞活动,所以我会选择一些形象性强、节奏感强的舞蹈作品,如:傣族舞《金孔雀》,蒙古舞《绿洲小骑兵》等,以形象地表现动物为主的舞蹈,激起幼儿喜爱动物的本能。

1、视听结合,充分激发幼儿对民舞的兴趣

在民舞教学中,我会结合舞蹈内容,从网上搜集相关的资料,制作成PPT向幼儿介绍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帮助幼儿了解少数民族的服装、生活习惯、民俗民风,增强他们的感性知识,为幼儿学舞蹈打下基础。

我将网上收集来的民族服装的图片进行归类,并制作了三个课件:《傣族服装展》、《新疆服饰展》和《蒙古服饰展》,并配以相应的曲目,分多次让幼儿欣赏。在欣赏过程中,孩子们大声讨论,发表着自己的见解,“啊,这个衣服真漂亮,像孔雀的羽毛。”有的说:“啊,像多漂亮的花”……在视觉的冲击下,孩子们感受到民族服饰的美。在活动中,我不仅让幼儿欣赏,还提供机会让幼儿感受一番,我让小朋友带来了碎花小棉布,用简单易行的方法让幼儿打扮自己,做了回“傣族小姑娘”和“傣族小伙子”,孩子们被自己的打扮感染了,拍着手欢呼着:“啊,真好看……”通过游戏的转化,使幼儿成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者,成功的将幼儿对游戏的热情移情到民舞的学习中来,大大提高了幼儿对舞蹈课的兴趣,使幼儿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投入了老师的“圈套”。

2、通过角色扮演让幼儿感受音乐,激发学习民舞的热情

幼儿对民舞的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就应该对舞蹈的音乐有充分的感知,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学习舞蹈,幼儿会变得更为主动、积极。如大班舞蹈《骑上我的小毛驴》是一个新疆舞蹈,动作韵味相对难领会,还有特定的诙谐的感觉。在指导这一舞蹈时,我就充分让幼儿感受音乐本身的趣味性。我和着音乐生动地讲述了《阿凡提的故事》,让孩子从心里喜欢阿凡提的聪明勇敢,幽默诙谐,孩子们笑的前仰后倒的,在轻松的氛围中,幼儿欣赏了欢快活泼的新疆舞旋律,感受到了新疆民族乐的优美与动听,使幼儿产生兴趣。除了通过故事让幼儿感受并熟悉音乐,我还让幼儿亲身体验音乐,我为幼儿自制了简易的“小毛驴”体育玩具,让幼儿听着音乐,骑上“小毛驴”做一回“阿凡提”。在活动中孩子们的情绪高涨,很快进入角色,能深刻体会到音乐的哪些地方比较有趣,哪些地方比较优美。这一游戏性的角色扮演,使幼儿真正喜欢上了音乐,喜欢上了舞蹈。适合孩子的,孩子喜欢的,才是最好的。

二、道具的使用是幼儿学民舞的推力器

幼儿在接触学习民舞的过程中,我还注重舞蹈的道具及服饰的使用,使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会用最简易的方法制作一些头饰、服饰什么的,让幼儿穿上它们学舞蹈,这样幼儿对动作方位的把握、力度的掌握更易理解。

1、服饰可以帮助幼儿感知动作的到位与否

在幼儿学习舞蹈时,我们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小朋友,要出胯。手上举,动作要到位。”但是在幼儿的世界怎么能明白“到底什么是到位呢?要怎样做才到位呢?”对他们来说没有明确的参照物,是很难达到老师的要求的。幼儿的思维是具体而直观的,只有明确的可以参照的标准给他们,才能明白什么才是到位。如幼儿在学习“三道弯”时,我让每位幼儿准备了一块小棉布,为每位幼儿制作了一条小筒裙,“小朋友穿了筒裙,要做到你的屁股、腿不能往前动了,就说明你的动作到位了。”我这样跟小朋友说。由于筒裙的包裹,孩子们就能体会到胯应该出到哪里?腿应该出到什么地方了,动作到位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

2、道具能帮助幼儿感受作品情感

蒙古舞《绿洲小骑兵》节奏欢快、活泼,充分表现了辽阔的大草原上一群活泼欢快的孩子,其中一组双手挥动摔跤的动作,幼儿很难掌握,表现不出动作豪放的气势,于是我让小朋友拿了条尾巴,一方面可以当缰绳使用,另一方面要求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把尾巴从前往后甩,小小的一条尾巴让幼儿很快掌握了从前往后的甩臂动作,而且能很好地将动作的力度表现出来,我在教学中这样引导小朋友:“怎么样甩才会把尾巴甩起来呢?”有的说:“要很用力”,有的说:“要从前往后甩,这样才好看。”“蒙古的小朋友在大草原上跳舞就是这样感觉,很用力的,很有热情的,所以蒙古舞蹈比较豪放……”一个小小的道具,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增添了教学情趣。自那以后,我经常会使用一些小道具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如新疆舞《快乐的阿衣古丽》,我让小朋友戴上帽子,拿上铃鼓来练习,小小的道具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而且很容易地让幼儿体会到动作的要求,幼儿在这种“玩”道具的情景中学的不亦乐乎。当然,在使用道具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道具使用的要求明确,知道怎么拿,怎么使用才能让幼儿挥洒自如,然后将要求明确给孩子,并一一指导孩子使用,道具使用的好也为幼儿学民舞起到了鼓舞的作用。

浅谈移情式英语教学 篇4

1 英语移情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外语习得活动中, 移情因素包含丰富的内容。其反映在语言及思维上就表现出丰富的差异性。不同的语言, 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质, 但通过移情这一中介, 学习者在文化认知上能够获得其相同的特性。中国的外语学习者一般都在非外语环境下学习外语, 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注重语言本身对语言内部规律的解释, 但在外语习得活动中, 由于目的语与学习者母语之间言语符号的呈非对称性。因此, 以字、词、句为基础的线性思维不可能成为言语习得中的思维模式。简单的实体、语义与形式三角也不能达到外语教学的目的。因此将移情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英语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 学习语言就是为了更好的交际。具体到课堂教学就要交流, 在课堂的提问与回答中, 学生的学习情况会完全暴露在同学、教师面前。有些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害怕自己学不好或得到来同学嘲讽、老师的否定评价。因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比如紧张, 退缩, 羞怯。这种学习焦虑的典型表现就是教师经常会听到学生抱怨学习英语非常的困难。英语学习者的这种心理状态倘若不及时调整与引导, 就会产生对英语学习的抵触、逃避、厌恶。因此要缓解这种心理压力“移情”就成为必然。具体到教学实践中, 要求教师易地而处, 学会换位思考, 去认识、体验、理解学生的思想维度, 从而选定最佳的教学方法及合理的沟通方式, 以便课堂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由此可见移情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2 英语中移情式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进行“移情”式教学, 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 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英语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教育学知识, 才能通过观察学生的外显行为, 对学生真实的想法, 内在的情感和行为动机进行准确的把握, 充分体验问题学生的复杂心理过程。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 教师才能了解学生学习水平, 关心、体谅学生从而了解学生的需要, 进而提出学生感兴趣、有话可说的话题。这样, 教师以移情这一方式作为中介通过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 安排各种任务, 进行反馈性指导, 从而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与此同时为了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要提供相关材料, 帮助组织课堂活动, 提出建社性的意见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馈。

其次换位思考与角色互换是至为重要的。移情是沟通人们内心情感的纽带, 是交往的情感因素。师生换位策略即易地而处的方式。教师应试着从教师的角色转换成学生。站在一个普通的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融入到学生群体,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 面部表情活跃程度, 来判断学生的心理感受以便发现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培养换位思考的能力, 感受学生的内心, 从而思考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引起共鸣, 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焦虑调动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提出学生感兴趣, 有话可说的话题组织安排课堂教学活动。再有换位思考不仅要求教师尽量的从学生的角度去体会老师的教学策略, 积极配合老师教学, 还要求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备课。教师在课堂上充当一名学生, 学生担任临时的老师, 师生双方增进了解开阔了视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换位策略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英语教学课堂, 实现了教与学的统一。

3 英语中移情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应该合理提问。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 畏难的因素之一就是课堂提问。如何提问, 何时提问, 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反之则会增加学生的紧张情绪, 影响学生语言习得。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进度, 课堂的氛围, 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提问。提问时要注意时应该遵循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提问时教师应该时刻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对提问方式做出调整, 以便课堂活动能够正常的进行。具体要求是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提问。比如对那些外语水平差、性格内向, 对外语学习冷淡、对教师提问敏感的学生, 教师应该根据这些同学上课时的表现, 对其进行提问, 以便吸引其注意力, 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

其次, 在坚持换位思考与角色互换时应该坚持移情与外位相统一的原则。所谓的外位就是移情之后必须回归自我, 而不是一味的迁就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移情体验教师在换位的教学过程中能准确的把握课堂上学生的心理状态, 认知结构。在课堂上教师通过降低语言知识点的难度及鼓励赞扬的话语扫清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 降低学习焦虑感。但是作为英语教育者我们不能为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而一味的迁就学生, 故意降低语言知识点的难度, 这样不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教师应该把移情体验作为一种过渡手段, 在英语学习的初期为了减少任务的难度, 避免学生心理压力过大, 可以使用简单的英语对话, 但在英语学习的中后期由于学生已经储备了英语学习的知识, 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学习技巧技, 英语学习压力逐渐减小, 此阶段教师应该逐步增强知识的难度。在师生换位思考课堂模式中, 教师要求学生既要从从教师的角度去备课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讲好课, 如果一味的体会学生的苦楚则太迁就, 英语教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课后, 教师和学生要共同讨论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通过移情与外位相统一的角度对课堂效果进行评判。

移情是提高外语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移情教师能够全方位的把学生的心理动态, 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着想,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移情式英语教学打破了传统填鸭式英语课堂模式, 真正使英语课堂走向民主化。移情式英语教学将情感因素引入课堂, 教师通过移情把知识传给学生, 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

摘要:随着英语教育课程的推进和发展, 情感因素被认为是影响英语教学的关键因素。情感的最深入即所谓的移情。将移情应用到英语教学中有利于消除教学活动中学与教的矛盾, 学生移情有利于提高其学习效果, 教师移情有利于提高其教学水平。该文主要阐述了移情式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遵循的原则,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运用移情式英语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英语教育改革,情感因素,移情,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Brown H 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New Jersey Prentice-Hall.Inc., 1987.

[2]陈蔼琦.移情理论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1) .

[3]段卉.论语言交际的文化与移情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7) .

[4]何自然.言语交际的语用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1 (4) .

浅谈移情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篇5

本文以情感教学理论中的移情观点为依托,简要分析了移情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较为系统地探讨了移情策略在口语教学各个环节中的.具体运用.

作 者:董天 黄耀华 作者单位:董天(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河北 保定,071003)

黄耀华(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 保定,071003)

“移情”教学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篇6

【关键词】移情;教育;美读;美赏;美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学语文教材,文学作品占的比例很大,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古今中外名篇,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有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其对于学生的教育价值不可估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一千次的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注重美的教育,注重学生进行审美情感的培养。

美育的根本特点是其直观性、可感性,它以情感活动为中介,把对象和主体连接起来并且贯穿过程的始终。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如果将情感活动这一中介淡化或去掉,单纯采用分段讲解的方式,把文学作品活生生的肢解,分割成段、句、词、字,把生动优美的意境和形象抽象成干巴巴的几条筋,这样必然会使文学作品的教学陷入一种枯燥乏味、呆板无趣的泥沼之中。

古人云:“诗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泣鬼神。”可见,语文教师就是要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去熏陶感染学生,塑造学生的灵魂,丰富与净化学生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应学习并遵循“移情”式教学法,只有这样,才能原汁原味地品尝文学作品这道精神大餐,才能走进文学作品的深处,获得审美的愉悦。

一、“移情”的概念

移情就是教师将学生的感情引入诗文中去,使诗文中的形象也和自己具有同样的情感,让审美客体(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欣赏者)的情感上交流融合、升华共鸣。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移情”的方法

(一)美读——渲染情感的场景

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地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断和神韵会通过朗读这个媒体,形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例如: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前,教师反复教学录音带,仔细揣摩发音、语感、情思。上课时朗读声音舒缓、浑厚、沉静、无奈,把朱自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想超脱的彷徨,把渗透在朦胧的月光及模糊的荷塘中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朗读感染思绪好久不能稳定,眼前总是一片碧绿的荷塘。这样学生的情绪就会被调动起来,学生就会有欣赏后的满足感,学习气氛异常活跃。有表情的朗读要求语文教师有较高的艺术功底,有真情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漪,形成 “物我统一情融融”的意境,产生求知的渴望。

(二)美赏——步入优美的意境

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以景寄情、情景交融的精美篇章,散文的意境,小说的氛围,诗歌的画面感,是需要通过绘声绘色的渲染描绘并艺术地再现出来。所以老师在钻研教材时,要努力发掘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正确把握作者创作的情感,引导学生步入美境之中,尽情地投入,全身心去领会,达到文情融汇的境界,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美的升华。例如《驿路梨花》,这是一篇富有浓郁诗情画意的小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采用以景入情,寓情于景的表达方法,热情地讴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揭示了雷锋精神深入人心的社会本质。教学中,老师要从文中景物描写入手,创设意境,把学生导入意境中去,使学生受到感染。文章开头,作者以重彩浓墨描写故事发生的自然背景,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群山起伏、茫茫苍色的雄伟画卷。老师要指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梨花美景的精彩片断。其中一段写道:“一弯新月升起来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花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教师在这段文字中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性语句,充分渲染梨花林诗一般的意境,从视觉、触觉、感觉多方面去引发学生美的感受。对于“这天夜里……歌唱”和“我们正在劳动……一定是梨花”这两段文字,要突出作者刻画人物的妙笔,使学生领会到“景美、人更美”的深刻含义。最后以“驿路梨花处处开”作结,使景、人、情三者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对此,老师应着意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深刻寓意,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艺术境界,受到优美意境的陶冶。

(三)美想——引发感情的升华

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当学生驾驭联想的骏马纵横的时候,心中的爱憎感情就会不可压抑地迸发出来。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满怀深情地描摹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抱”“掐”“摁”“衔”“扣”一系列动词去叩击自己的心扉,使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这时,学生就会被志愿军战士与敌人殊死搏斗的壮烈场面深深感动,热爱、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当学生的感情泛起涟漪的时候,教师可以推波助澜,满怀深情地说:“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战士不愧为最可爱的人。为了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为了保卫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的战士用自己的青春、鲜血和生命在历史的里程碑上镌刻着不朽的篇章。”这样真挚的话语能够引起学生的翩翩联想。于是,董存瑞、黄继光、徐良……一个个英雄人物就会在学生眼前闪现,热爱、崇敬、自豪的感情波涛就会在学生心际澎湃。

移情式教学法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具体体现,是“披文以入情”,力图把情感教育渗透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之中;是从“润”字出发,在“潜”字上下功夫,诱导学生进入情感教育的最佳境界,获得思想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以达到“潜”之心扉,“润”之心田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万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M].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8(01).

[2]洪文龙.移情教学艺术初探[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9(06).

移情教学法 篇7

一、移情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移情教学法能够将教师、学生、语文教材三者从心灵角度上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 教师全面掌握教材后, 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 激起学生情感的波动, 引导学生积极的体验作品的内涵并不断获得新的认知。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的情感有机统一, 促进了师生之间有效互动的形成, 师生之间关系更为融洽, 有利于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 而语文教材也充分实现了熏陶学生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

二、移情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 设置有效的导入环节, 激发学生的情感波动

课堂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 教师要重视对课堂导入的设计, 尽量发挥其先声夺人的作用。导入语的设定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 这样才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在情感波动的趋势下, 顺利进入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中。例如, 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 教师可首先为学生播放一段歌曲《父亲》, 让学生在舒缓的旋律中回想一下自己与父亲之间发生过哪些事, 父亲是以怎样的方式表达对自己的爱, 等等, 然后让学生们说说是怎样理解父爱的。实际上, 对于父爱, 学生的内心感受都是一致的, 联系到自己的感受, 学生的情感被轻易的调动起来, 这时再带领学生体验一下朱自清笔下的父爱, 学生就会更容易的体会到作者对父亲的感情, 与作者达到情感的互动。

2.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认真阅读语文文本, 并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学生创设各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到文章描写的情境中,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 在学习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 同学们可能多数没有去过苏州园林, 自然也无法体会苏州园林带给人“如在图画中”的美感, 这时教师可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 为学生展示出一幅幅美丽的苏州园林图片, 让学生在欣赏苏州园林的建筑、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的时候, 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将自己置身于文章描述的情境中, 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饱含深情的朗读文本, 促进学生的情感转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传达情感的有效方式, 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途径, 结合教材中的文章, 来向学生传达恰当的情感韵味。这就要求教师在朗读文章时, 不仅要具备扎实的阅读基本功, 还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避免平铺直叙的阅读方式, 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朗读余光中的诗《乡愁》时, 教师要选择一种低缓又略带忧伤的语调, 来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 同时, 教师也可借助音乐的特有效果, 来渲染教学气氛, 播放一曲《送别》, 学生在婉转的音乐和深情的朗读中, 更能体会作者那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再如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 教师可让学生尝试着诵读“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典型句子,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体会杜甫在安史之乱尚未平息时, 流浪在成都, 然而茅屋却遭到了暴雨袭击, 那时那刻的忧思之情。这样会帮助学生将情感转移到诗中, 与作者表达出的感情相互渗透。

4. 将教材与实际相结合, 推动学生的情感升华

语文教师在使用移情教学法时, 要时刻立足语文教材的实际内容, 确保将正确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学生, 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 切实地感染学生的思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智慧, 随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 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体验真情。教师可以从文字表达方面切入,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例如, 《过零丁洋》这首诗, 诗中概述了作者的身世命运, 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 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 然而文天祥当时的爱国思想与当前的爱国思想还是有区别的, 文天祥的爱国之情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教师可借助正被大家关注的“钓鱼岛争端”, 让学生将文天祥的爱国之情与那些勇敢的保钓人士相比较, 更能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再如讲解《七根火柴》时, 重点选择那位牺牲同志的话和当时恶劣环境的描写来让学生阅读, 让学生读出这位无名战士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于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再联系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使学生明白, 我们今天能吃得饱、穿得好, 又能在温暖的教室里读书, 都是由无数这样的革命先烈为我们用生命营造的, 让学生更容易读懂文章的教育意义, 实现情感的升华。

三、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初中语文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 还要善于使用移情教学法, 在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 设置有效的导入语、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并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向学生传递情感, 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波动, 实现情感的共鸣, 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显慧.谈“移情”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2) .

论移情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8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缺失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并且应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1]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除传授知识外, 更应善于挖掘情感因素, 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令人遗憾的是,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中一个个富有深刻情感内涵的教学内容被演绎得支离破碎, 繁琐的纯逻辑的冷静剖析取代了对教材情感的挖掘和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与培养, 这是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 语文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缺乏对教材中情感因素的挖掘

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都凝聚着作者的爱憎, 深蕴着作者的感情。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启发学生对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和体验, 达到真正培养学生素养的目的。但当今的语文教学为了应付考试, 教学内容局限在教科书中, 教学场所局限在课堂里, 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 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

2. 语文教学中不重视对情感教学的研究, 对情感教育理念缺乏认识

当前, 困扰我国语文教学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关于语文教学理论的研究相当贫乏, 至今还未形成权威性的母语教学理论和科学完整的语文教学指导思想。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许多教师根本没有树立起情感教育的理念。因此, 在教学中, 他们既不善于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资源, 也不善于感染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 结果导致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教学效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尤其是没有达到语文教学的本质, 即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目的。

3. 语文教学中无视学生的认知规律, 忽视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当前,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无视学生的认知规律, 片面强调智力因素, 忽视对学生的人格素质、价值观、审美能力、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扼杀了学生活跃灵动的思想, 禁锢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中缺乏将支持认知活动展开的情感、意志融入认知过程, 其教学效果不佳也就可想而知了。

4. 语文教学中忽视对学生作为有情感的“人”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 教师一切要按“标准”进行, 成了知识、道德、规范和秩序的化身;学生除了记忆知识外不会动手、动脑, 更不会交往、生活。语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与获得, 片面地将语文教学理解为字词、句子、段落大意和文章中心思想的模式化教学, 而忽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造成学生知觉、识别、理解和评价各类情感的能力不高, 情绪、情感体验贫乏, 泯灭了学生的天性和灵性, 忽视将学生作为活生生的有情感的“人”的培养。

二、语文教学中移情运用的策略

移情 (Empathy) 亦称同理心, 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罗杰斯提出的。罗杰斯认为, 同理心是设身处地地理解, 指教师在考察学生时, 以同情的态度体验学生本身的所感所想来达到理解的方法, 即指设身处地地以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心理历程, 是“感人之所感”和“知人之所感”的统一。[2]

教育教学中的移情是指教师必须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待问题, 在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中, 感学生之所感, 知学生之所知, 思学生之所思, 并能根据其要求适时地调整教学目标并改进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3]由此看来, 移情是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只有具备移情能力的教师才能真诚地了解、研究学生, 尊重、信任学生, 与学生平等地互动和交往,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这些都是符合我们新课标的要求的, 因此, 研究语文教学中移情的运用策略尤为必要。

1. 唤醒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

语文教学首要的任务是唤醒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 通过精心的引导, 让学生发现文本中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语言文字美, 培养学生对文字和语言的敏锐感, 从而投入到文本所蕴含的丰富思想中, 逐步形成语文能力。唤醒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语言教学能力。教师的语言教学能力不仅是其语言表达的能力, 而且是其思想、智慧的体现。如在教学《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时, 教师可通过教学语言的巧妙引导, 让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营造的语言美, 桂林的水:静、清、绿, 桂林的山:奇、秀、险, 并找出相关句子反复诵读体会, 让学生好像走进大自然, 从而引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唤醒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 并逐步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2. 创设情境, 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材中的记叙文、小说、诗歌等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情境, 教师充分研究教材, 想方设法营造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融入教材的情境中。教师可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自己在生活中亲身感受到的各类情绪、情感体验, 如快乐、高兴、生气、伤心、难过、害怕等, 引导学生对情感体验产生的情境、原因和事件的联想, 增强一定情绪体验与特定社会情境之间的联系。这样就为教学中的移情埋下了积极的铺垫。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和同情小女孩不幸的遭遇, 教师可做如下引导:同学们, 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 (学生畅所欲言) 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 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 却有家难归, 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 在这个大年夜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这样就与生活自然联系起来了, 不仅提高了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又引导学生诅咒那个冰冷黑暗的社会, 从而更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社会里, 激发起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3. 巧妙运用角色扮演, 做好以情移情

学生的天性活泼好动, 喜爱表演。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学习理解课文或相关材料的基础上, 分角色进行表演。学生在表演中通过对话、独白和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在展示课文内容的同时, 也体验着文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这不仅让学生生动地体验到了不同角色的不同情感, 也加强了学生知觉、识别、理解和评价不同的情绪、情感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语言的引导, 做好以情移情, 既要让学生领悟到文中作者的情感, 又要明白课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将“情“引入生活, 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感悟生活。如在教学《你们想错了》一文时, 在将国民党士兵对方志敏搜身的经过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时, 选一位个子较高的同学演方志敏, 选两位个子较小的同学演国民党士兵。当两位“国民党士兵”一跳一跳地去搜身的时候, 让学生从惟妙惟肖的表演中感受到“他们”滑稽可笑和无耻贪婪的本性;而“方志敏”的傲然屹立、大义凛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他的正直勇敢, 为革命不计个人利益的崇高品德。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更易使学生受到教育, 从而产生移情, 体会到文中的情感。此时, 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国民党士兵“怎么错的”、“错在何处”?体会文中“我们革命不是为了发财”这句话道出的共产党人的崇高品德, 并进一步层层深入,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做一个诚实、正直、敢于伸张正义的人, 使学生从文中获得的情感升华到生活中去。

4. 与文本直接对话, 进行换位情感体验

教材文本中的事例皆来源于生活, 取自生活,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与文中的主人公对话, 从主人公的角度看待、思考问题, 体验他们的感受, 进行换位情感体验。在此过程中, 可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 从视觉、听觉、触觉与感觉多方面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 并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 边播放录像, 边听录音范读 (邱少云像千斤重巨石一般, 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 , 感人的面画, 动人的叙述, 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时, 教师因势利导, 进一步引导他们进入“角色”, 移情体验:你们平时感受过被火烫的滋味吗?你能想象一下烈火中的邱少云的痛苦吗?烈火中的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不动?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样做?此时此刻, 巧妙的情感换位, 使学生对英雄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综上所述, “移情”是教师把握学生内在需求和主体价值的一种基本素质。教师应在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 不断学习了解学生需求和个别差异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学习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分析教学, 将移情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 真正做到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本”, 实现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 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逐步养成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赵同森《.解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

移情教学法 篇9

移情研究最早出现于西方国家。20世纪初,移情理论才传入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理论,吸引了国内大批学者的关注,因此国内学者对语用移情从各个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刘心爽从文学作品中来分析语用移情的实现手段,并总结了语用移情的语用功能。王先霈从对比研究的角度分析了中西移情理论的差异。李虹从诗歌翻译的角度说明了移情现象。移情作为一种交际手段也可以运用于外语教学。

二、移情与语用移情

“移情”(empathy)是出现在德国美学领域的概念,它是指直观与情感直接结合从而使知觉表象与情感相融合的过程。1897年,德国哲学家兼心理学家利普斯将移情引入到心理学领域。心理学中的移情被称为感情移入,是一个人设身处地想象他人,并从中识别、体验别人的情绪。它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产生移情行为。继移情被运用于美学、心理学之后,日本语言学家库诺首先将移情引入语言学研究中。他指出,所谓”移情”,就是说话人与其在语句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状态的参与人或物的关系的密切程度。移情最早由何自然教授引入语用学领域,并提出了语用移情的概念。他指出,在交际中,语用移情是指,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的用意。语用移情有四个原则:等同原则(equalityprinciple)、合理原则(appropriateness principle)、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信息原则(information principle)。

三、语用移情理论与外语教学

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倾向于语言知识的传授与积累,这就造成了许多小学生因为应试、并非兴趣而学习英语的普遍现象。因此小学生的精神需求、情感需要经常被忽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把移情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移情来表达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与实际意图,让学生以能够接受的方式来理解老师,进而互相理解。

1.等同原则下的外语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在平等原则上的教育关系才是成功的。在教师与学生的语言交流中,等同原则指的就是在他们交际的过程中要尊重对方。其中说者要把自己置身于听者的群体中,并认为两者是有共同点的。教师对孩子的教育要出于关爱,关心。

现在,在外语教学中,移情越来越重要,也成为国内很热门的研究话题。这引起了教师的足够重视,移情理论也常常被有意识地运用于英语教学中。例如,老师在学生犯错教育孩子时会说”We are children,and children makemistakes.“事实上,众所周知,学生是孩子,老师不是孩子,但这样说,教师把自己跟孩子等同起来,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觉得亲切与随和。教师的这种移情,会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动力。

2.合理原则下的外语教学。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教师应该合理适当地与学生交谈,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与情感需求,急学生之所急、想同学之所想,挽救学生的积极面子。如学生上课迟到了,教师不应一顿劈头盖脸地批评,或是体罚。为了缓解学生迟到的尴尬,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替对方着想。在这个时候,教师要很合理地对学生说“Maybe there’s a reason for your being late.Please sit downfirst,and I hope you can come earlier next time!“来挽救学生的积极面子。如果教师的反应是”How can you be late again!Wha’s wrong with you on earth?“这位学生是不是有可能再也不喜欢这个老师,从而导致再不喜欢学习英语了呢?

3 . 礼貌原则下的外语教学。礼貌原则就是尽量夸奖对方、肯定对方,尽量赞扬对方和理解、同情对方。

当然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在移情的时候,是不是也需要考虑对方的感受,理解对方的想法,尽力融入对方,多给对方积极向上的暗示,让对方心情愉悦,让对话顺利进行,从而让对方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或建议,促进教学质量,增进学生与老师的情感交流呢?比如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这时可以说“Very good! But I think if youanswer like this,it will be better!”

4.信息原则下的外语教学。教学的任务是教师传递新知识给学生,传递信息的过程应当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转移,从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谈论的话题也即是我们移情的对象,从而便于我们接受新的信息。如果Mike和Nancy是兄妹。(1)Mike is older than Nancy.(2)Nancy is younger than Mike.

在句(1)中,我们讨论的话题是Mike,如果听话者只认识Mike,就以Mike来讨论,让Mike成为我们的移情对象。在句(2)中,我们讨论的话题是Nancy,如果听话者只认识Nancy,那么以Nancy作为讨论的对象,方便听话者移情于Nancy。

小学英语教学在中国非常普遍,现在甚至幼儿园都开始学习英语。对孩子的关注不应只停留在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教师需要做到设身处地地考虑孩子的情感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与关怀他们。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移情理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情感爆发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和谐的学习氛围与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有效提高英语教学。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移情与语用移情的概念,并提出语用移情的四个原则:等同原则、合理原则、礼貌原则、信息原则。从语用移情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语用移情四个原则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如果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能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合理运用语用移情理论将对小学英语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移情教学法 篇10

移情研究最早出现于西方国家。20世纪初,移情理论才传入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理论,吸引了国内大批学者的关注,因此国内学者对语用移情从各个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刘心爽从文学作品中来分析语用移情的实现手段,并总结了语用移情的语用功能。王先霈从对比研究的角度分析了中西移情理论的差异。李虹从诗歌翻译的角度说明了移情现象。移情作为一种交际手段也可以运用于外语教学。

移情最早应用于德国的美学,后来逐渐地从美学中脱离开来,渗入到了心理学、心理治疗学及语言学应用研究中。移情被何自然等学者应用到语用学中,并出现了语用移情,他认为:人类在交际当中,会存在着不同的矛盾,为了缩短双方之间距离,需要采用语用移情,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思考对方能够接受的情感方式。语用移情又可以划分为语用-语用移情和社会-语用移情两部分。语用-语用移情,这就要求说话人要站在听话人的角度来组织自己的语言,而听话人在站在说话人的立场上理解话语的意识。举例说明,中国人之间打招呼一般都询问对方:“吃饭了吗?”在中国的传统习俗很容易理解,这其实就是在慰问对方,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关心。而对英国人打招呼,可以使用“你好”,“今天天气真不错,你认为呢?”站在对方的国家习俗上思考含义,对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很有帮助。而社会-语用移情要求交际双方在交际中充分尊重及对方的思想感情和观点,培养交际中的默契,以促进交际能够顺利完成。社会-语用移情属于跨文化移情,说话人要尊重听话人的地方习俗,要求在交际中入乡随俗,例如,在中国,学生向老师问好,会说:“good morning,teacher”,而国外的学生向老师问好就会说:“good morning,mrs/miss”,所以当国外的教师来到中国任教后,就会注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移情,逐渐习惯这种方式。语用移情的使用有三条策略,第一是平等策略,交谈双方的社会地位、文化习俗都是平等的,不存在贵贱之分,这就要求在交际过程中充分尊重对方,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中,说话人要按照对方的文化习俗发起对话,让交谈顺利进行。第二就是礼貌原则,在交际过程中使用语用移情其实也是一种文明礼貌的表现,对他人表示尊重有利于表现说话人的涵养与德行。第三是合理原则,为了顺利完成交际,使用语用移情非常具有合理性,所以说话人要考虑到对方的思想态度、情感兴趣,这样能调动对方说话的欲望,促进交谈顺利进行。

二、语用移情策略与初中英语口语教学

初中生学习英语的方式几乎集中在英语教学中,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显得尤其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合理的使用语用移情,调动学生的思想感情,训练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下面就语用移情的三种策略在初中生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举例说明。

(一)运用平等原则,消除师生的心理距离

众所周知,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努力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并不是一种服从与管制之间的关系,而是地位平等的两个关系。为了让教学过程中有着平等和谐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积极的采用语用移情手段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在一般课堂上,教师往往命令学生:“你们把书后面的单词记一下!”学生会认为自己是被强迫学习的,情感得不到尊重,自然无法主动的融入到教学当中。教师在应用到语用移情策略后,会说:“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这样就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位置。

(二)运用礼貌策略,避免或缓和师生矛盾

有时候为了顺利地达到说服教育,合理的使用语用移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英语教师发现小明抽烟,如果他说:“smoking is bad for your health,and which is in violation of the rules of a way,on your image in the eyes of the students is not good”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为学生考虑,能有效的对学生进行说服。假如教师说:“Throw the cigarette away.Go to the office with me.”让学生感受到的不是关心,而是惩罚。

(三)运用合理策略,正确得体的使用课堂英语语言

在教师教学中,合理的使用准确、生动、幽默的话语,让学生能够理解自己表达的含义,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一方面维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维持了良好的师生的关系。例如当学生提出了教师不同的观点,教师应该说:“Maybe you’re right,I will correct my mistake.”而不应该说:“You shut up,my answer will never be wrong”

三、结语

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合理的使用语用移情,能极大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积极的采用平等、礼貌、合理三项策略,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发展学生英语水平具有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伶,李淑华.文化移情: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的优势载体与导入策略[J].高教探索,2013,03:88-90.

[2]杜丽娉.论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69-70.

移情教学法 篇11

一、言传:用教学语言移情

在高度熟悉教材、在高度熟悉学生、在高度重视配合的氛围内,语言的发挥是达到移情的重要手段。言传,包含了讲述、解释、语言渗透等多方面涵义,教师要为学生讲解动作、传递知识、渗透思想。因为舞蹈教学既是形体动态的传授,也是舞蹈文化内涵的传授过程。

比如教学藏族舞。教师首先要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依据不同地方文化,呈现出不同的舞蹈特征,各具特色,各有风采。而藏族民间舞蹈的训练,是学习我国民族民间舞的一块“敲门砖”。继而,教师结合认知内容再向学生介绍有关藏族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藏族服饰、生活习惯、民俗风情,增强他们的感性知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为通过移情来促进其技能的掌握和表演能力的提升打好情感基础。在教学时,教师应该经常告诫学生:“要会用心去跳舞”,也就是“以情带动,动中有情”。因为藏族舞是以情感宣泄为主要目的,是情感发展到极致时身体的表现,所以它必须是由真实的情感贯注始终的,而真实的情感是引导藏舞表演不断获得美感的源泉。通过启发学生自身的美感意识,使他们情绪激动起来,思考下去,把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参与,然后回归课堂,将自身的情感体验与严密系统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作用,互为补充,成为一体。同时,在课堂中,教师要常常强调学生“要听音乐做动作”、“要寻找舞蹈的感觉”、“联想表演的情境”,“以境带情,由情入境”等等,这些其实都是移情暗示,可以使师生一直处在一个情感的交流中,无论是融洽的顺向交流、还是严厉要求所形成的逆向情感刺激,都是为培养美感所采取的一种移情教学手段。

教师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提示,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活跃的思维和艺术联想的移情,可使教学達到“看景有景、看花有花、看河有鱼、看山有岭”的至高境界。

二、身教:用肢体语言移情

舞蹈是身体的语言、动作的艺术。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肢体语言亲自塑造让学生最容易效仿的形象,并把舞蹈动作全面示范、完美演绎,要求学生模仿得越象越好。

如教学幼儿舞蹈《迷路的小花鸭》时,教师示范:一位小朋友,无意中看见一只小花鸭,顿生惊喜、欢欣之情;接着,轻轻抱起迷路的小花鸭,四处望望,到处找找,终于将迷路的小花鸭送回了家,露出满脸的欣慰和开心。教师通过“看、抱、望、找、送”这一系列的行为动作,加上“惊喜、欢欣、焦虑、欣慰、开心”等神态表情,恰到好处地用肢体语言具体而又细腻地表达了纯真可爱的小朋友爱护小动物的过程。学生被深深感染了,很快就进入了角色的情感之中,积极模仿、练习,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舞蹈是一门最擅长抒情的艺术。当学生逐步掌握了身体运动规律后,模仿的对象开始淡化,这时再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想象,学生就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理解去塑造她自己,并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角色情绪之中,散发出舞蹈独具的顺达、流畅的艺术感染力了。

三、实践:用教学成果移情

舞台实践,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生的舞蹈技能将在舞台上得到最充分的检验。而舞台上的成功体验,又将反过来成为学生学习舞蹈的最大动力。因此,用教学成果移情,教师可收“一箭双雕”之奇效。

以组织学生创编大型幼儿情景剧《拳击大王》为例。我给出了第一场的情节:红蓝两组小猪们进行拳击比赛,蓝队战胜了红队,获得了冠军;接着,大灰狼突然来袭……要求学生续编第二场的情节。学生们各抒己见,最终意见集中于两种:其一,“红蓝两队协作,战胜了大灰狼”;其二,“蓝队在危机关头只顾自己逃生,而红队却与大灰狼展开了英勇搏斗并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听到这里,我继续启发学生们:“节目最后要让观众明白谁才是真正的拳击大王呢!”经我提示,学生们继续展开热烈讨论。最终大家一致推选出最富启迪意义的结局应该是:“蓝队逃跑,红队战胜大灰狼。最后,大灰狼把头饰卸下。原来,大灰狼是猪爷爷假扮来试探红蓝两队小猪的。所以,真正的拳击大王属于红队小猪们!”经过学生们积极思考、用心演绎的这两段舞蹈,运用出人意料的对比手法,将蓝队的怯懦和红队的英勇进行对照,将武力的胜利和本性的强大进行对照,创新设计情节,大肆渲染情感。演出的学生更是通过形式多样的舞蹈表现手段,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小猪们在戏剧的矛盾冲突中的表现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带给观者情感上的强烈震撼和思想上的高度共鸣,使演出获得了圆满成功。

成功的舞台实践让我们看到:移情不光是教师移学生之情,同时也是学生移教师之请,两者之情同时移到一条路子上,移情的教学成果便显而易见了。

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舞蹈教学中合理运用移情法,对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舞蹈内涵、掌握舞蹈动作、创造性地表现舞蹈艺术等都有积极意义。移情,既为学生创设了艺术的情境,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移情教学法 篇12

1.1 弗洛伊德生平简介

弗洛伊德出生于摩拉维亚的弗莱堡的一个犹太毛织品商人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他幼时非凡的天资和平时的努力自修,他九岁的时候就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中学入学考试,这比标准的中学入学年龄提前了一年。弗洛伊德对于职业的选择,和其他年轻人一样,也经历了彷徨和苦恼,最终创立了经典精神分析学派。

1.2 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

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了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的精神分析学说。精神分析学作为一种精神病的治疗方法,它主要研究人的病态行为,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主要有:

(1)心理结构论:他把人的精神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前意识是没有浮现出意识层面的部分,前意识内容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有意识的知觉;第二个来源是潜意识。

(2)心理动力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生来有两种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他认为生本能是生活和生长的原则,是爱和建设的动力;死本能是衰退和死亡的原则,是恨和破坏的动力。

(3)人格结构论:弗洛伊德把人格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基本、最原始的部分,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处于人格最高层面,按道德原则活动。

(4)心理发展论:弗洛伊德把儿童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口腔期、肛欲期、性器期、青春期和生殖期。

1.3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批判与继承弗洛伊德本能模式的基础上创建和发展起来的,是精神分析学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新发展,它在精神分析理论的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尤其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是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及人格发展的一种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客体的寻求,即人类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而非弗洛伊德所强调的快乐的寻求。

1.4 从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到客体关系理论

弗洛伊德在其著作《性学三论》中,第一次提出客体这一概念,认为客体是满足性的冲动,客体不一定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是一件衣服或一件艺术品;弗洛伊德的理论核心是俄狄浦斯情结和阉割情结,强调父亲的作用,然而随着精神分析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对于人格的形成应该追溯到俄狄浦斯期以前的母子关系,孩子一出生后遇到的第一个客体是母亲的乳房,克莱茵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死本能的概念,提出了客体关系理论,她强调母子关系。客体关系理论则认为,客体指人类,即与他人的关系,这些关系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他们的本质都是基于与他人的互动。

2 生命中的第一年如何在治疗中出现:移情与反移情

2.1 弗洛伊德经典理论对移情和反移情的认识

2.1.1 移情

在精神分析学上,移情被定义为:“移情是个案(来访者)无意识地指向他的治疗师的各种非现实的角色和身份,精神分析的退行过程中,个案对那些角色和身份的回应,通常起源于他们早年的经历。”

弗洛伊德第一个发现移情,认为移情是全部人际关系,即在童年时与重要他人的经历会影响日常交往,会产生一种和治疗师的“错误联结”。最初弗洛伊德认为移情妨碍了治疗,是一种阻抗,但很快他发现移情也是治疗动力,积极的移情可以使来访者做深度的自由联想,从而揭示出潜意识中的“情结”;而消极的移情可以通过“解释”,让来访者明白移情的实质而变为积极移情,从而促进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2.1.2 反移情

治疗师在成长过程中因某种个人体验而存在着潜在心理问题,在遇到有相近情境的病人时,因处理不适所引发对来访者的一种情感体验,就是反移情。1910年弗洛伊德发现了反移情,他认为反移情源自分析师自己,是分析师过去经验的重复,与病人无关,反移情也是被视为一种干扰治疗师理解病人的因素,他有一句名言:分析师的理解永远宵能超过他自身的局限性,其意思就是分析师由于受到反移情的影响,对病人的理解势必有限。

2.2 客体关系理论对移情与反移情的认识

2.2.1 移情

在客体关系的术语中,移情指来访者的投射性认同在临床环境中的表现,将移情看做内在客体关系的表达,内在客体关系通过投射性认同在治疗中得到外在的体验。移情分为两大类:背景移情和焦点移情,背景移情是指来访者对于我们提供的治疗空间的反应,这个空间与“环境母亲”提供的照顾有关。焦点移情是来访者用治疗师来替换亲密关系中的客体的这种感受,与婴儿自体相联系的“客体母亲”相关。

2.2.2 反移情

客体关系将反移情视作治疗性交流的媒介、以及理解和解释的基础,认为反移情在治疗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对治疗过程可以产生积极影响也可以产生消极影响,治疗师对反移情的觉察与处理能力决定治疗的好坏。

2.3 两者在治疗中的运用

2.3.1 移情在精神分析治疗中的作用

(1)移情对治疗的积极作用。移情除了是求助者将早年对父母的感觉、想法、情绪等表现在咨询治疗师身上,移情也包括求助者将其与重要他人的人际关系,重现在咨询治疗师身上。求助者对咨询治疗师的移情现象普遍存在于咨询治疗关系中,不论咨询治疗师是哪一种理论学派,咨询治疗师会遭遇来自求助者的各种移情问题,因此,咨询治疗师必须重视移情现象,并要学会辨认和处理。移情的分析可以说是心理咨询治疗的重点,移情的分析帮助求助者区别幻想和现实、过去和现在,让求助者了解自己内心深处潜意识的欲望和幻想是如何影响其现在的生活适应和人际关系的。

(2)移情对治疗的消极作用。移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治疗工作的深入,咨询治疗师在助人的工作中,会对求助者产生各种情绪和感情,这种现象是很自然的,但是却值得咨询治疗师深入去觉察和作适当的处理,以免干扰对求助者的专业服务。

2.3.2 反移情在精神分析治疗中的作用

(1)反移情对治疗的积极作用。反移情是指咨询治疗师在咨询治疗过程中,因求助者而引起的想法与感觉,包括正面与负面的反移情。正面的反移情,包括咨询治疗师喜欢或欣赏求助者的感觉;负面的反移情,包括咨询治疗师讨厌、生气或挑剔求助者的感觉。首先,反移情是了解求助者潜意识的一个窗口,咨询治疗师根据反移情来了解求助者。其次,反移情容易污染对求助者移情的观察与辨认,在咨询治疗关系中,求助者的移情与咨询治疗师的反移情是同时存在的,咨询治疗师一方面要觉察和处理自己的反移情。再者,求助者令咨询治疗师厌恶的事情,正是他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最后,以更大的包容,来处理求助者的问题行为,节制自己的反移情,包容求助者的言行。

(2)治疗过程中对反移情的正确处理方法。在咨询治疗的过程中,咨询治疗师处理反移情的方法有:首先,咨询治疗师随时审视自己对求助者的感觉与情绪是否属于发移情现象。其次,咨询治疗师要自我反省,咨询治疗师借着自我反省,澄清反移情的来龙去脉,并且做适当的处理,使反移情不至于干扰心理咨询治疗的进行。再者,咨询治疗师可以请督导或资深同事来协助自己处理,咨询治疗师只能通过督导或资深同事的协助,来处理自己的反移情。最后,转介。

3 结论

精神分析理论重视治疗关系,治疗师与求助者的关系是心理治疗最重要的方面。从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到客体关系流派的梳理可以发现,移情与反移情一直是咨询治疗的关键,它们是精神分析的重要工具,在探索病人的内心世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总之,无论哪个理论流派,无论它们是否重视咨询治疗关系,移情和反移情在治疗中所起的作用是普遍和客观的。这两个概念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摘要:弗洛伊德创立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学史上影响深远。客体关系是精神分析的新发展,是精神分析由传统的驱力模式向现代的客体关系模式转变。两者都属于精神分析领域,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对移情与反移情的关注。本文旨在对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和客体关系中的移情和反移情给出一个简明的分析,并简要探讨两者在治疗中的运用。

关键词:弗洛伊德,客体关系,移情,反移情

参考文献

[1][美]彼得·盖伊.弗洛伊德传[M].福建:鹭江出版社,2006(6):2-13.

[2]郝敬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人性观[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9(6).

[3][美]吉尔·萨夫.客体关系入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3-99.

[4]谢尔登·卡什丹.客体关系心理治疗[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2.

[5]王慧.心理咨询中的移情探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71-273.

[6]Thoma.H,Kachele H.Psychoanalytic practice.Springer-verlag,1985:81-97.

[7]Wood.R.D.H.Countertransference.Int.J Psychoanal,1990.80:797-818.

上一篇:工作之乐下一篇:数据仓库模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