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移情能力

2024-06-14

文化移情能力(精选8篇)

文化移情能力 篇1

摘要:外语学习离不开对文化的理解, 文化移情能力的缺失势必对外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本文从教和学的角度论述文化移情能力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分析了影响学习者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因素, 最后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移情,外语教学

1. 移情及文化移情的定义

移情一词源于德语, 英语为empathy, 即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 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移情说”是德国的罗勃特·费肖尔在1873年首先提出的美学概念, 是指主体将主体的精神情感赋予客体, 使客体的印象负荷和主体情思融为一体, 从而成为主体体验的情感表现。近年来随着外语教育的深入和对语言本质认识的变迁,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教育逐渐引起了外语教育界的重视。

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涵盖了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何谓文化移情?通俗地说, “文化移情”是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 为保证不同文化之间顺利沟通而进行的一种情感位移和认知转换, 即有意识的超越民族本土语言文化定势的心理束缚, 站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进行思维的心理倾向 (高永晨, 2005) 。运用移情, 把自己投射到对方的立场, 尽量从对方的角度看世界, 这样就会缩小与异域文化的距离, 更好地理解说话人的心态和意图。

2. 影响文化移情的因素

2.1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和语言一样, 文化不能先天习得, 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许多中国学习者只注重对语言形式的掌握, 却忽视了语言形式的运用以及文化背景、文化差异的重要作用, 其结果就是常常犯理解上的差错和运用上的不得体。试看下列中国学生与外籍教师的对话:

中国学生:Hi, Jack, where are you going?

外籍教师 (内心) :I wish he weren’t so curious aboutwhere I am going.

从以上对话中, 我们不难看出, 一句语法完全正确的话, 如果不了解其文化内涵和隐含的隐蔽文化就会引起尴尬或误会, 从而引发交际困难。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世界观、价值观、行为和思维方式上有偶合更有差异, 了解这些方面的差异对语言学习尤为重要。比如, 西方的商业经济由于较早脱离了氏族家庭的宗法社会, 形成了以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契约制社会, 重个性、独立、平等、竞争、自由和个人隐私, 推崇个人主义。因此, 在英语中, “I”无论在什么位置都要大写;再如, 西方人说话或写文章喜欢直线式的因果思维, 往往一开场就直奔主题, 然后再举例加以论证;而中国人常常是陈述原因、条件、背景, 然后才切入正题。

由此可见, 学习一门外国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这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过程。美国外语教学法专家H.Douglas Brown (2006) 曾经说过, 第二语言的习得就是第二文化的习得。因此,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要掌握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要使语言使用得体, 就必须了解并熟悉目的语国家的文化, 同时培养文化移情能力。然而, 移情能力同时也受后天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2.2 对特定的种族或文化的偏见或歧视

对特定种族﹑文化的偏见或歧视构成文化移情的一大障碍。比如认为所有美国人都性格开朗, 英国人都拘谨保守, 德国人都严肃刻板, 而忽视团体中个体的差异, 无疑打上了偏见或歧视的烙印。此外, 教条主义构成阻碍移情能力的另一大障碍。教条主义者看待事物先入为主, 对他们自己的观点不容辩驳, 而对他人的观点则持怀疑态度, 从而阻碍交际者的交际欲望, 抑制移情能力的发展。

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交际就必然会出现从一种文化跨越另一种文化的过程, 也就是理解并接受对方文化、从而有意识地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语言交际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语用移情的过程。影响语用移情的因素有:

2.3 对词汇内涵意义的误解

这些词在在中西方文化的词汇中, 有许多概念意义 (conceptual meaning) 相同而内涵意义 (connotative meaning) 大相径庭的词汇, 这些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约定俗成, 具有固定的联想意义, 而这种联想意义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或文化色彩。比如: (1) 动物词汇。在中国文化中, “鹤”是长寿的象征。在传统的中国画中, “鹤”一般是和松树同时出现的, 所谓“松鹤延年”, 但对英美人来说, crane是不能导致产生类似联想的。 (2) 颜色词汇。以“蓝”为例, 英语的blue常和“忧伤”联系在一起, blues即为一种忧伤而缓慢的黑人歌曲, 而in a blue mood就是“忧郁的心情”。另外, blue还可能让人联想到贵族, 因为blue-blooded即为“出身高贵的”。Blue这两种内涵意义都是汉语“蓝色”所不具备的。

2.4 对语用差异的文化特征缺乏了解

在跨文化交际中, 人们往往自动地、无意识地使用自己的交际方式, 这种方式可能会引起对方的误解, 甚至引发冲突, 语言学家称之为语用失误 (Pragmatic failure) 。外国人很容易谅解我们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语法错误, 而语用失误的后果则严重得多, 一个外语说得很流利的人, 常常使人误认为他同时也具有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他的语用失误, 有时令人怀疑是一种故意的言语行为, 因而导致冲突发生的潜在的危险性也更大。从另外一方面说, “西方人如能理解中国人问这类问题后面隐藏的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中的秘密, 我们相信他们听到中国人问这类问题是就不会那么抵触、反感了, 因为人类相互间友好的表示总是受人欢迎的” (顾嘉祖, 2000) 。

3. 提高文化移情能力的途径

3.1. 激活与文本相关的文化图式

本文所讨论的文化图式可以理解为文本之外的文化知识, 包括由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内容构建而成的知识结构, 它在语言理解和文本解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教师或学习者应根据文本 (教材或学习材料) 的题材和内容, 激活文化图式, 文化图式的激活是培养文化移情能力的基础。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3.1.1 激活背景知识

以大学英语学习为例, 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基本上都是原汁原味的英语材料, 其中也包含了许多跨文化因素, 这为培养文化移情能力创造了条件。例如, 在学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4》中的Longing For a New Welfare System一课时, 如果教师课前先给学生简要介绍美国社会福利制度方面的背景知识, 必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促进沟通。再如, 《大学英语精读教程3》第一单元A Brush with the Law描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反主流文化一员的“我”, 在等待上大学期间, 由于受警察怀疑“到处游荡, 企图作案”而被捕、受审, 最后在法庭上被判无罪释放的全过程。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反主流文化及其特征, 介绍英国的相关法律, 帮助学生弄清冲突的前因后果, 这样, 学生就会对当时英国人的文化规约和价值取向有大概的了解。

3.1.2 熟悉自身文化, 了解异域文化

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意识首当其冲地影响词汇的意义, 使这些词汇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如美国著名科普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 (Issac Asimov) 在“What is Intelligence, Anyway”一文中谈到智力的相对性时, 举例说自己每逢汽车出故障, 总是匆忙找到修车师傅检查, “and listened to his pronouncements as though they were divine oracles” (聆听他的见解, 如领神谕) 。oracles对于英美人而言, 常引起这样的联想:the oracle of Apollo at Delphi, 指古希腊神话中Apollo神在Delphi地方发布的神谕;极聪明可靠的预测;或是意义模糊而模棱两可的论断。比较汉语表达“如接到圣旨”, 虽然也表示了一种恭敬的心态, 但少了几分虔诚, 多了几分诚惶诚恐的畏惧心理。

3.1.3 提高教师自身的移情意识

教师在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主导角色。曾有学者形象地指出:语言+文化+教师 (催化剂) =语言交际能力 (有机化合物) 。“名师出高徒”, 英语教师绝不是掌握了一些语法知识, 熟悉了几千个词汇就能够胜任的, 只有当教师具备了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移情意识以及对中西方文化比较深厚的了解, 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外语教学。

3.1.4 改革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英语课传授给学生的不应仅仅是语言形式, 而应是鲜活生动的语言, 以及语言中所隐含的深层文化。为适应此要求, 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都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改变过去只重视语言点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创设各种语言环境, 采用多种方式, 如:role play, pairwork, group discussion, seminar等, 鼓励学生尽可能地置身于这种虚拟的情景之中, 现学现用, 学以致用, 从而更好地体会到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下说什么话的规则, 使学生在实际演练中学会运用英语思维, 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需要注意的是, 在培养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同时, 应避免过度强调不同文化的“异”而忽略了“同”。毕竟, 不同的民族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 每天经历的生活从本质上说是相似的, 只是表现形式存在差异, 从而形成了各自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 我们在强调本质一致的同时, 也要避免过度移情而丧失自我, 做一个既有移情意识又不丧失本民族文化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H.Douglas Brown.2006.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and Teaching[M].Boston:Allyn&Bacon.

[2]Kramsch, C..1993.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Teach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Lyons, J..1981.Language and Linguis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McArthur, T..1998.The English Languag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McCarthy, Michael and Carter, Ronald..1994.Languageas Discourse:Perspectives for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gman.

[6]Nida, E.A..1997.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7]Stafford, J.R., Bowman, R., Ewing, T., Hanna, J., &Lopez-De Fede, A..1997.Building Culture Bridges.Bloomington, IN:National Educational Service.

[8]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9]顾嘉祖.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0]顾嘉祖, 陆升.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1990

教孩子孝顺不如教他们移情能力 篇2

儿童教育的一个重点就是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所谓亲社会行为,就是与人为善,合群乐群,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等。

这种亲社会的行为是怎么来的?是天生的吗?

亲社会行为跟人的移情能力(也称同理心)有很大关系,所谓移情能力,简单说就是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感知他人的痛苦。这种能力,有些人强一些,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善解人意,体贴同情他人等等。而有些人弱一些,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比较冷漠,缺乏同情心,不懂得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等等。

美国心理学家普拉捷克说,移情能力强的人,看到别人踩到尖东西,他会不由自主地喊“哎哟”,好像他自己踩到一样。

英国学者做过一个实验,发现与学工程的学生相比,学心理的学生在移情测试中得到的分数更高。

可见,移情能力不仅跟先天有关,后天的培养与教育也有很大关系。

有些攻击力强,喜欢欺负别人的孩子,往往有着比较弱的移情能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霸气十足,可千万别以为这是什么好事情。而要及时发现问题,看看孩子是不是缺乏移情能力,如果缺乏,就要及时培养。

心理学家认为:“解决攻击性冲突的一个方法,就是让攻击者明白对方的痛苦”。

有个家长,孩子打了别的孩子,他并没有沾沾自喜孩子的霸气,而是用同样的方式揍了自己的孩子,然后问孩子:“你的感觉怎样?是不是很疼?记住,这就是你打的那个孩子的感受。”

当然,这个做法显得有些不专业不妥当(备注:本刊也不赞成这种做法),效果如何不好说。但这个家长的态度无疑是正确的。研究表明,如果孩子的父母经常表现出对于别的孩子痛苦的同情,那么,孩子的移情能力就会更强一些。

我从小身强力壮,每次欺负了小朋友,我妈从来都是先打我几下,然后再去哄那个孩子。我妈不懂教育学,她这么做是出于善良的本能。但她的这种善良感染了我,让我以后再欺负别人的时候就会觉得愧疚。

关于这个问题,心理学家Feshbach提供了一些专业的建议,我们不妨参考一下:

首先,让孩子识别人的表情。看看哪些表情是痛苦的。

其次,给孩子讲他人的感受。比如有人欺负了另外一个孩子。让孩子说出那个挨欺负的孩子他的感受是什么。孩子说完后,家长可以进一步渲染,告诉孩子被欺负的孩子有什么样的感受,有多么的痛苦。唤起孩子同样的痛苦感受。让孩子自己领悟出“欺负别人不对”的观念,产生内疚感。

第三,做角色扮演的游戏。让那个打别人的孩子扮演被打者,让其亲自尝尝被打时的那种恐惧、痛苦,感受到厌恶和愤怒。实际上,上面那个家长打孩子的做法就有点类似这种“游戏”,如果孩子尝到了挨打时的痛苦滋味,在打别人时就会心有余悸。

上面这种“移情训练”的方法可以举一反三,用到其它场合。比如,有的孩子借了人家的东西不及时归还,可以先给孩子讲对方的心理感受,然后让孩子角色扮演那个被借东西的人,进一步体会对方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受。

移情能力培养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消除歧视,培养孩子对他人的尊重。

有件事我记忆犹新,我读小学时,班里有个小儿麻痹的孩子,我不懂事,经常跟在后面学她走路。这事简直成了我妈的心病,时不时就会提起这件事,言语中流露出很大的愧疚,每到这个时候,我都感到无地自容。

《爱的教育》里有个细节,父亲为了培养孩子的同情心,每次遇到乞丐都会给予施舍。这么做,实际上也是在进行“移情训练”。可我们的许多家长并不懂得这个道理,见到乞丐便露出一种鄙夷的神情,让孩子避之惟恐不及。即便有的乞丐是年幼的儿童,同样如此。

成人可能有自己的理由,比如,这些乞丐是骗子,他们能赚好多钱云云。我们姑且认为这种想法有道理,但,孩子并不懂得这个道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一次次失去了培育孩子移情能力的机会。

今天的许多孩子,自我为中心,冷漠,缺乏同情心,攻击性强,不善人际交往,不尊重老人。家长却对孩子的这些个性特点不以为然。这种孩子长大之后,内心很容易扭曲,对于社会上的成功者,由于看不到这些人奋斗的艰辛,只是放任自己的嫉妒;而对社会上的弱者,由于理解不了他们的痛苦,就会放任自己的歧视。对于家庭,他缺乏责任感,甚至对于自己的父母,也缺乏应有的孝心。家长最终会为自己的教育不当咽下苦果。

西方的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识。

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在推出多元智能理论之后,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善”的研究。他提出一个观点,要想培养善良的孩子,就要让孩子对于恶行有认识,让孩子多看到别人的痛苦,知道痛苦是怎么回事。所以,他建议老师多给孩子们介绍纳粹集中营的史实。

看过一个感人的故事,澳大利亚有个男孩,化疗之后去上学,发现全班同学都理了光头。同学们这么做,就是怕这个男孩有失落感。

文学阅读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通过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体会贫困无助女孩的痛苦。通过阅读《白雪公主》,体会友爱互助、共同战胜邪恶的脉脉温情。看一些充满人文情怀的电影和纪录片也会起到这样的作用。

所谓功夫在诗外,一个人文学鉴赏能力的高低,不是从小看过多少名著、背过多少名篇。如果你有很强的移情能力,就能很好的理解这些作品的人文内涵。所谓人文内涵,并不是什么深奥的概念。就是指人类那些美好的情操,善良、友爱、尊重、互助、分享、合作、理解、慈善、同情、关心、谦让等等。所以说,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前提就是培养移情能力,家庭教育在这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家长具有“移情训练”的意识,生活中到处都是训练的机会。看到有小朋友摔倒了,就可以让孩子把他扶起来。看到有人生病了,可以给孩子讲述生病的痛苦。然后让孩子想想,如果你生病了,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你?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篇3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经济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正在促进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跨文化交流成了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自从1972年Hymes提出交际能力观以来, 跨文化交际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当前, 国内外语界已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许多著名学者都在这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如胡文仲、邓炎昌、刘润清、高一虹等, 他们有效地解决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文化教学要教什么, 以及如何教的问题, 并强调教学中的文化对比, 注重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文化差异概念的构建及实际交际能力。

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文化移情能力 (cultural empathy competence) 的高度关注, 是跨文化交际学从表层研究进入到深层研究的转折点和重要标志。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已经成为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进程的关键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对于文化移情能力的教育和训练, 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重要内容。

二、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重要性

1. 文化移情能力的概念

“移情”首先是西方美学中的概念, 是指主体在主观意识中将主体的精神情感赋予客观物象, 使客观外物的映象负荷和主体情思成为主体体验的情感表现。移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指通过对情感的知觉而自身产生与他人的情感相接近的情感体验, 这相当于情感的共鸣。日本语言学家库诺 (Kuno) 最早把移情的概念移植到了语言学领域, 按照库诺的说法, 所谓移情就是说话人与其所描写的事件或状态的参与人或物的关系的密切程度。何自然 (1991) 首次在国内学术界提出了移情的概念, 认为语言习得者应该理解、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 并设身处地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关于文化移情的概念, 众多学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Samovar&Porter (2001:284-286) 认为文化移情涉及两个层面:其一是感情基础, 要肯定自己的积极感情并能够以积极方式驾驭自己的感情, 避免对他人采取偏见和刻板化的态度;其二是认知层面, 包括译解和区分自我与他人的逻辑、意图、思维方式、批判思维, 以及修辞可能性。顾嘉祖 (2000:220) 在界定了多种多样的移情概念后认为:“对移情的界定应该分为两个方面:知觉技能和交际技能。移情不仅指觉察和认识他人的情感、情绪状态, 而且还包括对他人情感、情绪状态的正确反馈或反应, 两方面都不可偏废。”高永晨 (2005) 将文化移情视为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为了保证不同文化之间顺利沟通而进行的一种心理体验、感情位移和认知转换, 即有意识地超越民族本土语言文化定势的心理束缚, 站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进行思维的心理倾向。笔者认为, 文化移情通俗地说, 就是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 在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俗套和框框, 摆脱原来自身文化的约束, 置身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 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即在跨文化交际中站在对方的文化立场上与之交际, 从而保证双向沟通的实现。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层面是语言语用移情, 指的是说话及听话人从说话人的角度准确领会话语的用意;另一个层面是社会语用移情, 是指交际双方要设身处地地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话语的用意 (2008) 。

2.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内容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 表现为一个内容丰富、构成要素复杂而多样的能力系统。Ruben (贾玉新, 1997:474—476) 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是具备一种与某一环境中的个体为了实现其性格、目标及期望所应具备的同样的独特活动的能力, 一种可以达到人的基本要求, 满足其性格、实现其目标及期望的相对的能力。他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七种要素:一是向对方表示尊敬和对其持积极态度的能力;二是采取描述性、非评价性和非判断性态度的能力;三是最大限度地了解对方的个性的能力;四是移情能力;五是应付不同情景的灵活机动能力;六是轮流交谈的相互交往能力;七是能够容忍新的和含糊不清的情景, 并能从容不迫地对其作出反应的能力。如果我们进行逐项解读, 就可以发现Ruben的有效七要素, 归根到底即交际者要尽量站到对方的立场来进行交际, 从这个意义上说, Ruben七要素下的交际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移情下的交际过程。文化移情能力是影响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关键因素。无论是著名交际学Gudykunst (1984:181-183) 的有效交际能力的三要素理论, 即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理论, 还是贾玉新在上述基础上又增加的语用能力和情节能力的五要素理论, 都突出了文化移情能力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总而言之, 不具备文化移情能力或者文化移情能力低下, 其他交际能力决不可能有效形成并发挥积极作用。

跨文化交际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移情的过程, 跨文化交际能力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文化移情能力, 它是文化沟通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任何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由于社会制度、民族传统、地理环境、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在交际中就有着各具个性的语言模式、文化模式和交际模式, 这种模式由于产生的背景不同, 有时会出现绝然的反差和根本的对立, 常常具有不可通约性。因此, 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要想取得交际的成功, 就必然要进行文化移情。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 对于文化移情能力的教育和训练, 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内容。为此, 只有遵循和熟谙文化移情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外语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文化移情, 从而熟练地掌握所要学习的语言。

三、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文化移情能力不是天生的, 而是后天训练培养出来的。文化移情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 而是通过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刻苦努力, 逐渐积累形成的。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 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及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文化移情完全是可行的。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

首先, 要通过文学作品赏析和影视鉴赏, 学习自然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目的语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一种学习外国文化知识的重要方法。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 是传统文化的积累, 是学习者无尽的语言源泉。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主要人物作本质性的分析, 使学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 增加知识, 扩大视野, 自觉地了解西方文化, 对比中西文化的异同,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接受能力。观看英文原版影视作品就是将学生置身于欧美人的语言、思维、习俗、文化和社会生活中, 慢慢浸泡。一部好的英文影视作品往往涵盖语言学习中的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维、感情等几大要素。通过观看这些影视作品, 学生能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习俗和礼仪、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等, 从而培养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应具备的跨文化意识, 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和电视片,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 穿什么, 住什么样的房子, 如何与朋友交往, 进行什么娱乐活动, 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 在节日如何庆祝, 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

其次, 教师在教学中要传授文化知识, 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 培养其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向学生讲授文化相对性的规律, 在教学中不断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与传授, 注意文化导入的三个原则: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和适合性原则 (1996)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使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的异同, 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如在英美等国家, 人们举行葬礼时一般穿黑色礼服, 表示庄重和对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国, 人们多穿白戴孝表示对亲人死者的怀念。这种文化的对比观察, 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 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 以期达到语言、情感上的沟通。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应该从教学的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做起。在日常生活中, 寒暄、问候、致谢、祝愿、抱歉、礼让、委婉、禁忌等都带有一定的受民族文化制约的固定模式。如:中国人在日常交往中该说“不”的时候往往用不置可否或模棱两可的说法来搪塞, 因为我们的交际模式认为拒绝朋友的邀请或请求常常会导致友谊破裂, 因此中国人宁可许诺也不愿直截了当地拒绝。但对于英美文化来说, 这却意味着违背诺言, 背弃所承担的义务。了解了这些, 学生在听读的语言输入学习过程中, 就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 理解对方的讲话意图, 领会篇章的语意内涵;学生只有自觉地进行文化移情, 在心理和情感等方面超越本土文化的羁绊, 做一个多元文化人, 才能减少文化磨擦,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后, 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增强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实践。英语教学可以超越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为学习者创造各种各样的语境。交际能力不只是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的简单相加, 更是大量实践的结果。实践是获得文化知识、进行文化移情的主要途径。英语教学可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文化教学,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进行文化移情。如:开展竞赛活动———举办英语演讲、英语文艺节目、英语征文等;文艺活动———观看有关英语录像片、学唱英语歌曲、做游戏、练习英语书法、背诵小诗歌、举办英语晚会、外语节等;新闻媒体———开设英语广播节目、英语手抄报、英语板报等, 使学生天天耳濡目染, 置身于英语知识的氛围中;组织外语沙龙、辩论会、专题讲座, 使学生完全沉浸在目的语的文化环境中, 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构造, 是系统地说明一个整体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 同时可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还有社会参与, 如组织英语角、邀请外籍教师来校指导、任教, 与外国友人会晤、交笔友、上网聊天等, 使学生将所学的语言以多种形式进行操练、巩固提高, 感受外国文化的氛围, 置身于异国文化的生活中, 提高自身的文化顺应能力。

四、结语

“达到移情的理想境界”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 而是一个心理适应和行为认同的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 因此决定了文化移情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但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对待文化差异, 冷静地剖析文化成因, 在坚持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的同时, 更多地变换视角来理解、尊重既已存在的文化差异, 在求同存异中逐步增强对异国文化的宽容和吸收, 就能培养出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复合型人才。但是, 我们在注重培养学习者文化差异意识的同时, 不能一味强调文化之间的区别而忽略了人类基础之大同。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强调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同时, 也必须重视人类共性的东西, 在强调本质一致的同时, 可以把重点放在解释不同的原因上面。我们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 既具备理解他国文化的能力, 又有文化移情的意识, 能正确地理解对方并表达自己, 同时又不会过度移情从而丧失自我, 做一个既有情感意识, 又不会迷失自己的成熟的交际人。

摘要:外语教学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跨文化交际的复合型人才。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进程。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不仅仅要传授语言知识, 还必须传授文化知识, 引导学生认识中西文化模式的差异性和共同性, 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帮助他们自觉地进行文化移情, 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从而取得最佳的英语学习效果。

关键词:文化移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Gudykunst, W.&Kim, Y.Y.Communicating with Stra ngers: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New York:Random House, 1984.

[2]Samovar, L.A.&Porter, R.E.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4thedition) ,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001.

[3]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5]赵桂华.语言·文化·外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 (4) :134-136.

[6]陈二春, 袁志明.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 (5) :138-140.

[7]束定芳.语言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人问题[J].外语界, 1996, (1) :45-47.

[8]何自然.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1, (4) :22-24.

幼儿移情能力的培养初探 篇4

关键词:幼儿,情绪情感,体验,移情培养

移情是指一个人感受到他人的情感、知觉和思想的心理现象, 主要包含认知和情绪两个成分。本文所探讨的移情主要是情绪情感的移情, 从幼儿家庭、幼儿园活动两个角度来探讨如何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1 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1.1 在婴儿期, 与孩子建立积极的亲子依恋关系

心理学家研究了处于隔离状态的孤儿院儿童, 里面的婴儿很少有机会与人交往, 而保育员也只是每天履行公事式地与孩子接触, 没有目光的交流, 没有亲吻、逗乐、游戏。这些孩子的社会性刺激极端缺乏, 最主要的是缺乏应答性的环境。这样就使婴儿早期涌现出来的需求、种种情感表示都因得不到及时反馈而减弱。这些儿童在以后的成长中, 若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加以矫正, 他们将对他人的情感也同样缺乏“应答性”, 即对他人的情感表达采取冷漠的态度。因此, 建立一种积极的亲子依恋关系对幼儿移情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所以, 在婴儿期, 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息应及时回应, 经常与孩子发生肢体的接触、目光的交流, 经常对孩子微笑, 亲吻或拥抱。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 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2 家长要创设具体的情境以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霍夫曼曾指出, “由于大多数移情唤醒的过程取决于直接的情境和个人线索, 人们很容易受到直接情境中受害者所偏爱的移情倾向的影响”, 因此, 直接情境中的个人忧伤可能比不在眼前的个人忧伤更能唤起移情。因此, 在培养幼儿移情能力时, 家长要善于创设和利用具体情境。家长要借助具体媒介的力量, 在具体的、形象生动的情境中引导幼儿尝试体会他人的情感。电视节目中有相关的故事情境、动画片中有相关的剧情时, 孩子身边有需要关爱的人, 家长应当抓住时机, 应时应景的与孩子交流, 帮助幼儿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情绪情感的表达。

1.3 形成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 增进与孩子间的情感交流

在家庭生活中, 家长应该与幼儿进行积极、民主、平等、友好的互动和交流, 进行心灵的沟通。通过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 帮助幼儿获得对情绪、情感的体验和认知, 包括对他人情绪、情感的正确理解, 准确分析情绪、情感产生的原因, 进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观点采择能力。研究表明, 婴幼儿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来获得情绪情感体验的, 最典型的是看到别人哭笑时, 他也同样跟着哭笑。婴幼儿通过观察父母的情感表达, 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和认知。因此, 在日常的亲子互动和交流中, 家长要敢于在幼儿面前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这对于幼儿获得情绪情感认知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家长在表达情感是要保持适度的原则。“过度”的情感表达, 不仅不利于幼儿对情绪情感的认知和体验, 还会对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甚至会造成幼儿的心理创伤。因此家长在幼儿面前需要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的认知和体验, 以利于幼儿的移情的产生。

亲子间情感交流的方式有很多, 如绘本阅读、亲子游戏等。在绘本阅读过程中, 父母可以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提问关于故事主人公的情绪情感的相关问题, 如“他怎么了?”“他为什么哭 (笑) ?”等问题。这样不仅会让幼儿理解他人的感受, 获得对他人情绪情感的体验和认知, 促使移情的产生。在亲子游戏中可以让幼儿和家长互换角色, 幼儿扮演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扮演幼儿, 从而让幼儿体验父母的情绪情感, 理解父母的感受。

2 在幼儿园中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2.1 教师要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培养幼儿移情能力

这种方式与家长利用和创设具体情境是相类似的。由于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生活时间比较长, 这要求教师善于抓住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情境, 增强幼儿的移情体验。在吃饭和午睡时, 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幼儿的互助、分享、谦让等行为, 并对幼儿的这些行为予以表扬, 发挥榜样的作用, 更好的培养幼儿的移情。另外教师要利用幼儿的“泛灵”心理, 即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让幼儿学会关心其他的事物, 比如幼儿园里的动植物, 以此来培养幼儿的同情心, 增强幼儿的移情能力。

2.2 在角色游戏中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角色扮演进行的游戏活动。在角色游戏中, 幼儿充当成人的角色, 按成人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从而使幼儿理解他人的感受。就是通过换位思考或替代想象, 站在别人的处境思考问题, 理解他人的情感。通过角色扮演, 幼儿能切身体验他人行事的方式和态度, 进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 提高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游戏, 让幼儿通过对不同社会角色的扮演, 使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状态, 从而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 以提高其移情能力。

2.3 在人际交往中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马卡连柯曾指出, 集体的教育力量是巨大的。孩子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 会真切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情感变化。这里所说的人际交往, 主要是指幼儿同伴交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活动、交往、探索、游戏等, 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 并加以指导。”

已有研究表明, 幼儿同伴关系是否良好对幼儿的移情具有重要的、直接的影响, 即能够积极参与活动、愿意与他人合作、易被同伴接受的幼儿具有更高的移情水平。

因此, 在家庭和幼儿园中, 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幼儿活泼、外向的性格, 让幼儿可以更好的融入集体生活, 更好地为同伴所接受, 更好地促进幼儿移情能力的发展。幼儿的集体生活多半是在幼儿园中发生的, 因此, 幼儿教师关注幼儿同伴交往的状况。对于那些孤僻内向的幼儿, 教师应该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 使幼儿能很好地融入集体, 养成关爱、分享、谦让、互助、尊重、同情心等品质。因此, 集体生活或者群体性的活动对幼儿移情能力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移情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现今社会, 从长远来看, 移情能力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它不但能激发和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还能有效减少和避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此, 探讨如何培养幼儿移情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心理百科全书 (上中下卷)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

[2]马丁.L.霍夫曼著.移情与道德发展——关爱和公正的内涵[M].杨韶刚, 万明, 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3]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教基[2001]20号.

[4]肖琼华.幼儿移情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国内文化移情研究综述 篇5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文化移情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文化移情来源于文化美学, 是心理学概念, 近年来由于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不断进展, 移情的理念转入跨文化领域。学者们将文化移情能力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 是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质量、效果和进程的关键因素 (陈二春, 袁志明, 138) 。并将移情能力的研究视为对跨文化交际领域又表层转入深层次的标志 (高, 1995) ;文化移情是不同语言模式、文化模式和交际模式之间的中介与桥梁, 对研究跨文化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移情能力相关研究现状

对文化移情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 但近年来中国在文化移情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最先将移情用于语用学领域的广州外国语学院的何自然《移情与语用学研究》 (1996) , 它将语用学中的移情定义为“言语交际双方情感想通, 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 并分别从语用-语言、社会-语用两方面对言语交际的移情现象作一些探讨, 并指出后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交际十分普遍。并要求学者应尽可能合乎英语的语用原则和哪个对方的民族文化习惯。

高永晨开启了对文化移情能力研究的先河, 其他学者与外语类研究生们的研究纷至杳来;接之, 国内众多学者纷纷撰文, 研究探索移情在语言学领域, 特别是跨文化交际领域中的作用, 如赵冬升, 高永晨等。我国著名文化学者高永晨专门对文化移情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首先为其准确地作了定义, 为后来的学者纷纷转引。她认为移情能力就是在跨文化交际中, 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 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框架模式, 摆脱自身原有文化的传统积淀和约束, 将自己置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 在主动的对话和平等的欣赏中达到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的目的 (高, 138) , 并指出了提高文化移情能力的两种有效途径:一是提高文化顺应能力;二是注意适度原则。高永晨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详细论述了文化移情在知觉移情与交际移情的适度性。顾嘉祖 (2000:220) 在分析了前人提出的各种移情概念后, 认为移情应从“知觉技能”与“交际技能”两方面定义。移情不仅指察觉和认识他人的情感、情绪状态, 而且还包括对他人情感、情绪状态的正确反馈或反应, 两方面都不可偏废。 (转自高永晨, 2005)

陈希洁进一步阐释了跨文化交际移情研究的两个层面:语言语用移情研究和社会语用移情研究, 并运用Fauconnier早期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对大学英语汉语知识和已习得的英语知识进行研究。调研结果发现, 当汉语知识或结构与学生待掌握英语知识的习得相一致时, 移情能力就会发挥积极作用。因此, 发现汉英两种语言的共同点, 并对共同点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扩展, 指导学生有意义地进行文化移情能力训练是必要途径。此外, 在硕士论文中以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调查中国大学生目前的移情能力状况, 移情能力的影响因素, 以及用何种方式方法提高移情能力等。

(三) 英语教学中移情能力培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对于文化移情能力的教育和训练, 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学者们根据移情能力的特点与重要性将学生移情能力的培养策略分为若干方面:移情能力的获得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而是一个心理适应和行为认同的漫长过程。高永晨认为, 提高文化移情能力首先要培养交际主体的文化敏感性, 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学会对不同文化所奉行的社会规范、文化规则和语用规律等的基本了解, 在跨文化交际中自觉地遵循和顺应它, 就能逐渐地提高自己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移情能力, 达到减少文化摩擦和文化矛盾, 增进处在多元文化背景中的人们的相互理解、协调和沟通。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教授英语文化知识, 培养学生进行中英文化对比。第二、创造语言环境, 增强学生进行文化移情能力。第三、要培养文化的顺应能力。陈二春在《四川外国语学报》中总结了提高移情能力的四项原则:实用性、渐进性、系统性、时代性和合适性。

三、不足与展望

这些文章对文化移情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细致地阐述, 对如何提高文化移情能力探讨上, 主要体现在一些硕博论文上。文化移情毕竟是在交际中进行的, 交际主体是人, 如何提高个体的实际能力和如何对文化移情能力进行教学应该是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需要反复实践, 不断论证是一项长期且意义重大的工作。

虽然硕博论文中, 结合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提高班与实验班做了研究, 但学生数量的样本不足, 很难达到普适性, 在对具体因素的理解上也缺乏系统的分析。王巾在《通过移情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文中指出移情能力的研究有期待之处, 移情能力与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相结合;从不同视角研究同一问题, 努力拓宽文化移情的应用领域, 通过具体手段增强移情能力和移情在交际中的具体影响和作用也有待研究的。

四、结论

通过以上对跨文化移情能力的分析, 跨文化交际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移情过程, 跨文化交际能力最显著的特征局势文化移情能力, 揭示出文化移情的心理机制, 就能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规律。不具备文化移情能力或者文化移情能力低下, 其他交际能力决不可能有效形成并发挥积极作用。然而, 我们可以看到学者们对文化移情的研究多为泛泛之谈, 其移情能力的培养多鉴于理论, 其提高实践能力上的培养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和调研。

参考文献

[1] .陈希洁.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合作原则的遵守与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 (11) .

[2] .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J].外语与外学.2005 (12) 17-19

[3] .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11)

解析外国电影赏析中的文化移情 篇6

1、外国电影文化传递作用

电影是一个国家向世界展示本国文化的一个小窗口, 受众可以通过外国电影, 对外国的一些文化、民族精神、社会风貌、民俗人情以及历史发展等情况有浅层次的了解。《勇敢的心》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英雄, 一个英雄的自尊以及灵魂, 向观众传达一种炙热的爱国情怀。《辛德勒的名单》该篇呈现了一段震撼人心的历史, 影片演员的精湛演技以及充满感染力的画面以及情感表达, 深深震撼着每位观影人, 通过精彩的配乐, 仿佛让人会到了那个时代那个悲惨的时空中。《冰河世纪》这一整个画面唯美, 让人们在获得视觉享受的同时, 也能感同身受人们对自然的破坏, 唤醒人们对自然的保护以及爱护。《美国丽人》这部片中主人公最后一席话“世界如此之美, 应该平静地去欣赏”, 启发了我们用另一种角度去审视观察我们的世界, 在物质不断充足的当代, 也给人们带去了诸多不便, 多少人看不穿, 看不透, 而后我们慢慢的迷失。充满希望, 扬帆而起, 开拓人生的另一番天地。《肖申克的救赎》教会我们秉持一种信念, 坚定一种信念, 人们对自由总是有着无限的向往, 所以为了自由, 我们努力突破束缚, 寻求自我。

2、影片赏析中的文化认知与移情

从对外国影片的欣赏, 受众做好对一个民族的文化以及精神进行透彻的了解以及尊重, 才能真正感悟到电影的魅力所在。西方人注重抽象死亡, 喜欢寻求对立以及差别, 凡事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而且, 他们多数人, 尤其是美国人的性格集中表现为直率、外露以及好动。他们强调独立、自主以及个人主义, 在交际过程中注重“言传”, 为一种弱交际环境文化。而我们中国以儒家理论为基础, 更注重形象思维, 强调一致统一, 他们认为万事万物之间是和谐统一的。一般来讲, 我们中国人更为含蓄, 喜静, 强调团体之间的合作性, 讲究意会, 我们的文化为一种强交际环境文化。在影视作品中, 东西方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有集中体现。最近新上演了一部电影为《惊天魔盗团》, 该篇是讲述四个魔术天才, 被神秘人召集到一起, 共同发挥他们的团体协作精神, 为人们展现惊天的魔术表演, 与此同时, 他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华丽的舞台掩饰下, 成功完成偷天换日盗窃, 他们在众目睽睽之下将巨额资金劫走, 劫富济贫。同时直接打击了那些黑心敛财的集团以及银行, 通过非法律途径为众人讨回公道。影片高科技以及绚丽的舞台让人惊叹, 该片中将四个“盗窃者”冠上“魔术师骑士”的称号, 在他们的魔幻双手下, 我们看到一场智慧与高科技的精彩展现, 真正的贯彻了盗亦有道的原则。同样, 在中国影片中, 影片《藏龙卧虎》等武侠电影中, 周润发将侠之大者淋漓尽致的展现, 这一系列武侠电影中, 充分体现了“义”和“侠”, 展现了“道”“儒”“佛”境界, 仁为儒家哲学思想的精髓, 是孔子所倡导的交际准则以及道德标准, 可达成理想的人际关系。在中国道家思想仍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道家倡导“无为”, 提倡逍遥出世、万物皆空的理念。他们认为世界是矛盾对立, 应保持矛盾和谐, 做到无为, 顺其自然。

人们在欣赏外国电影时, 多倾向于结合自身的文化倾向对外国文化进行审视, 结果是不能准确的了解中西方电影文化所体现的文化差异。为了更好解读外国电影, 进行文化移情是相当重要的。德国罗勃特·费肖尔提出“移情”这一概念, 从单纯的美学领域延伸到不同文化领域。文化移情, 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 交际主体自觉更换文化立场, 突破自我本土的文化框架模式, 重新理解对方的文化模式, 通过平等的欣赏以及主动沟通交流, 感受、领悟以及理解其他文化。在观看外国电影时, 也是一种对外国文化的理解, 是双方文化沟通交流的一个过程。通过文化移情, 观众可对外国文化有较好的领悟理解, 更好的感知他们所传达文化信息。

不管是西方的弱文化交际环境还是东方的强文化交际环境, 还是演绎思维的西方文化和圆周式思维的东方文化, 或者是团体协作的中国文化和个人主义源头的美国文化, 都明显体现了一种定式化分类。这种整体式集中体现的文化取向, 可将其称为文化定势。一般情况下, 人们会倾向于自我民族、国家的边界区域内的文化, 并按照统一的标准从事跨文化交际。但这种整齐在界定文化时, 忽视了文化的多样性, 对交际文化的认知局限于某有层面上, 不利于进行文化移情, 这严重影响人们对外国影片中的外国文化的准确解读。在进行外国影片赏析时, 因存在的文化障碍, 导致文化偏见固定, 民族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形成, 忽视了多层面的文化。在一些精彩的外国影片中, 一些华人加入到影片中, 往往会出现这些情况, 扮演反面角色、卑微贫寒、丑陋,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社会被扭曲。这具有明显的民族自我中心的倾向, 观众脑海中形成固定的带有民族中心主义倾向, 导致外国电影中所呈现的文化不能被认可理解, 观众不能以平等的眼光去欣赏外国文化, 导致影片文化不能被正确解读, 而不能准确理解影片所包含的艺术灵魂。作为电影文化, 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以及艺术灵魂。电影《喜宴》中, 西方的强调个性解放观念与东方传统的道德之间的冲击, 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传统的道德在面对个人追求时, 也不得不让步, 该影片在跨文化交际中让人们不得不深刻反思。在理解解读不同文化差异时, 人们应学会适应不同文化, 促进多种文化的融合发展。

3、影片中的多元文化融合

电影语言中可以清晰反映地区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文化渊源, 这是因不同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 风俗习惯以及思维习惯。这些并不能对当前文化之间的包容以及转化产生阻碍。在一些外国影片的名字翻译中, 就集中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三傻大闹宝莱坞》若直译, 为三个傻子, 名字显得过于直白无内涵, 不能较好的吸引观众区观影, 但采用“大闹”, 让人一下子联想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这一大家所熟知的故事, 极易引起共鸣。文化具有开放性以及发展性的本质, 在相互交流中, 不同文化会相互补充融合, 同时会随着时代而不断发展变化。当前的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文化融合时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在跨文化交际中, 人们在寻求一种共识, 求同存异。当前外国电影在全球化市场的畅销, 说明了人类文明的可融合性以及共性。身处于这个地球的人们应该认识到, 尽管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 但我们可以文化移情对不同文化进行准确领悟解读, 缩短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同时不能背弃本土文化, 应做到相互交融,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4、总结

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 其集中体现了民族灵魂。随着当前全球一体化的到来, 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 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作为集中体现民族精神的外国电影, 观众可在欣赏娱乐同时, 通过移情, 更好理解他们所传达的艺术感染力, 引发共鸣。

摘要: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表达, 而电影是一个较易被人们接受的载体。通过电影中的配乐、画面以及语言, 将鲜活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传递到各个角度, 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宣传手段。受众在欣赏同时, 也可以对影片进行思考, 同时引发受众的共鸣。

关键词:外国电影,文化移情,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肖琦姝.外国电影赏析中的文化移情探究[J].电影文学, 2010, 42 (21) :752-753.

[2]陈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与外国影片名的翻译[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43 (14) :125-126.

[3]刘畅.外国电影理论发展轨迹浅析[J].电影评介, 2011, 42 (22) :223-224.

文化移情能力 篇7

著名外语教育家H.H.Stern说过:“情感对语言学习的作用至少与认知技能同等重要, 甚至更重要些。”[2]在语言交流过程中, 移情是成功进行交流的重要情感因素之一。交流中的移情指的是“双方情感相通, 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说话人运用语言刻意对听话人表达心态和意图, 听话人从说话人的角度准确领悟话语的用意”[3]。教学实践证明, 移情的实践可以使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 在交流中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情感体验, 实现多向信息交流, 在信息交流中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学会尊重, 在小组交流讨论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很明显, 移情理应为学生建立情感上的纽带, 从而实现双向或多向信息交流。移情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有效策略, 它不单纯是一种理论, 更是一种技巧, 是一种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的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尝试运用不同的目标、要求, 在平时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 努力使学生做一个积极主动、受欢迎的有效沟通者。

一、换位思考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移情意识和行为。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移情教学活动来互换角色, 换位思考。如在《英语 (新目标) 》九年级Unit 4 What would you do?教学时, 笔者设计了一个“If I were you”的游戏。发给每个学生一张问卷 (见表1) , 让他们填空。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不能询问同伴, 只能凭感觉填出同伴最有可能的反应。完成后, 让他们对比答案, 相互评价答案的准确性。

在进行以上活动中, 学生在练习虚拟语气的同时, 也通过猜测、判断同伴的兴趣、爱好、做事方式等, 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来看问题, 彼此尝试着了解同伴的情感和观点, 更深地了解同伴的思想行为, 从而能形成一种小组成员间相互支持的融洽氛围。

二、移情倾听策略

“移情地倾听就是理解他人看问题的角度。你从对方的角度出发, 用他们的方式去看这个世界, 你就理解他们作出的反应, 明白他们的感觉。”[4]在课堂小组合作中, 一个学生首先集中精力去理解他人, 才能努力让他人理解自己, 这样移情的交流才有可能会实现。移情性倾听者应该做到:

(1) 下意识地努力去对对方还没有说出口的东西做出回应;

(2) 把自己的个人好恶和成见放到一边;

(3) 尽量贴近他人的感情, 不要刻意疏远对方;

(4) 尽量给他人一个充分解释自己意思的机会;

(5) 不分心, 集中精力专注于谈话本身。

如在《英语 (新目标) 》九年级Unit 10中关于April Fool’s Day的教学时, 笔者设计了一个“How did you feel?”的教学游戏。先给全班学生诵读一篇有关April Fool’s Day的英语短文:

Mr Lee was in bed and was trying to go to sleep when he heard the bell ring. (Pause) He turned on the light and looked at his clock.It was twelve o’clock.“Who can it be at this time of night, ”he thought. (Pause) He decided to go and find out.So he got off bed, put on his clothes and went to the door.When he opened the door, there was nobody there. (Pause) Then he went back to his bedroom, took off his dressing gown, got back into bed, turned off the light and tried to go to sleep. (Pause) A few minutes later he heard the bell again.Mr Lee jumped out of bed very quickly and rushed to the door. (Pause) He opened it, but again he found no one there. (Pause) Suddenly, he saw a piece of paper on the floor.He picked it up. (Pause) There were some words on it:“It is now after midnight, so it is April Fool’s Day.April Fool to you!”“Oh, it was the English boy next door!”Mr Lee almost smiled. (Pause) He went back to bed and fell asleep at once.The bell did notring again

第一遍诵读时中途不停顿。在第二遍诵读时, 笔者让学生闭目想象, 并努力去理解当事人所面临的特殊情况和他当时的感受。期间, 笔者在标有Pause的地方突然停住, 询问学生在听到相应句子后的感受。在示范完毕后, 教师再让学生两人一组相互讲述、感知、记录彼此愚人节的经历。在此项活动中, 合作的双方尝试设身处地并相互理解, 从而使交际双方达到情感上的沟通。

三、移情表达策略

移情倾听过程肯定要从向他人表达移情开始。在倾听他人的过程中, 如果能够使对方感觉到自己在被专注地倾听, 移情就已经表达出来了。然而, 如果只是纯粹地听, 还不能够创造出移情的交流, 学生就必须通过对他人所面临的特殊情况做出回应来表达移情, 这样才能使得他或她觉得自己被透彻地理解了。

1. 重新表述对方的话

要表示自己正在仔细倾听并愿意去理解对方, 合作的一方可以复述或者逐词逐句去重复对方说的话或最后几个单词。这样可以让对方觉得自己在被他人倾听、理解, 并得到积极回应。特别是在谈话刚开始的时候, 如果想让对方讲下去, 先重复对方说的内容再提问, 然后保持沉默, 直到对方作答。这样能够建立一种恰当的心理氛围, 有助于讨论更深入地进行。如,

A:Hi, Tina.You look stressed out today.

B:I am.I had a bad morning.

A:A bad morning?What happened to you?

...

我们也可以重新表达对方的话。重新表达比单纯模仿更为积极, 因为在这种回应方式中包含了更多思考的成分。使用这一技巧可以调动对方的积极性, 使他更愿意认真考虑并体会双方谈话的内容。如,

A:What are people supposed to do when they meet in Brazil, Jim?

B:Well, do you mean when people meet for the first time?

2. 开放式提问

实践证明, 移情的问题应该是开放式的。一个简单的“是”或“不是”的回答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 而没有足够开放的信息就无法做出更深入的、移情性的回应。因此, 移情的交流者应该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能够诱导讨论深入下去的技巧, 比如在开放式的提问中说“What do you mean?”或“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more about that?”这些会谈或提问技巧能够使对方愿意与我们分享自己的兴趣和体验, 它们确实能够把谈话从死板的“提问与回答”转变为一个交流经验的活动。

3. 运用自己的经验

在人际交流中, 我们都会有意无意地运用自己的经验。如果能够把移情的反应, 特别是对他人没有表露的内容所做的回应, 建立在我们的经验基础上, 我们就会具有极强的移情能力, 在与对方的交流中就能“正中靶心”。人们的经验都是相通的, 我们可以说“Yes, I think so”或者容所做的回应, 建立在我们的经验基础上, 我们就会具有极强的移情能力, 在与对方的交流中就能“正中靶心”。人们的经验都是相通的, 我们可以说“Yes, I think so”或者“You know, I also have such an experience”, 如此这般诚恳地与对方分享我们的经验能够让对方觉得我们真正了解了他。须注意的是, 如果我们想通过与对方分享自己的经验或背景, 以此来加深理解的话, 一定要注意不要让谈话的重心从对方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移情并不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去做的, 它更关注了解对方, 所以一定要以他人为中心。如,

A:Where are you going, Larry?

B:To Tom’s party.

A:Lucky you!I’d love to go to that party!

B:Yeah, well, I’m a little nervous.I don’t know what to wear.

A:If I were you, I’d wear a shirt and tie.

4. 鼓励对方吐露心声

实际上, 要判断自己听到的事实是否充分完整, 并基于这一判断去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这是一门艺术。但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鼓励对方按照自己的心理节奏, 逐步为我们揭示新情况。在英语交际中, 用更具试探性的条件问句可进一步了解对方的具体情况, 典型的条件问句如“What...if”和“If...then”这两个句型。如:“What will you do ifyou want to be friends with a new student?”在交际中, 尽可能去获取更多信息的努力几乎永远都是有价值的。

四、移情的评价策略

教学实践证明, 没有评价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活动是不完整的, 是没有活力的。教师可通过移情性评价机制不断引导小组成员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可以不断矫正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

1. 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小组合作中, 学生的移情自我评价是被评者按照一定评价目的与要求, 对自身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合作能力和基本能力 (主要是独立寻求信息的能力、完成任务的活动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表达能力等) 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 (见表2) 。

学生通过自评, 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 也学会检查自己、评价自己, 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合作状况, 有助于学生情感策略的调整。

2. 组内互评

组内成员的互评是充分发挥评价教育功能的重要一环, 移情能力评价的侧重点由评小组成员个体移情能力表现到与他人合作态度, 再到合作质量等 (见表3) 。

3. 教师的激励评价

(1) 对学生个人移情表现进行评价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对个人的移情表现评价包括个人参与的态度和表现的能力等。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心灵, 欣赏每一个学生, 与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每个学生把小组合作学习当做展示自我的舞台,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一种自我的满足和成功感,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体验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励。

(2) 对合作状况及效果进行评价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要关注各成员之间是否能相互合作, 彼此之间有无遇到矛盾, 是否能相互帮助, 是否人人都有机会参与活动。对于合作表现优秀的小组, 教师要及时表扬, 及时作出合理的评价, 从而为其他小组树立榜样。其他小组在先进小组的鞭策下, 也积极调整自己的合作方式, 迅速得出探讨的结论。

英语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视为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情感因素, 充分利用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完善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果, 从而实现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情感素质的和谐发展。英语教师应在小组合作学习组织中注意学生移情能力的培养, 努力达到合作双方情感的“共振”, 力求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HADFIELD J.Classroom Dynam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2]STERN H 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3]王国华.英语交流中的语用移情[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1 (6) 70-71.

文化移情能力 篇8

1 子语用移情与文化和翻译

1.1 语用移情与文化

维索尔伦 (Verschueren) 指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一个语言选择的过程, 这是因为语言具有一定的顺应性, 这样才能在言语交往中相互默契, 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语用学里, 这种交际顺应策略为"移情" (何自然, 1991) 语用移情主要涉及语言和社会两个方面, 前者主要涉及话语交谈时看对象和环境进行的换位思考和表达, 后者则主要是在跨文化交际中, 能够以熟知对方的文化思想、思维习惯为切入点, 尊重对方想法、人际关系和语境, 摆脱自身文化习惯的恰当的言语行为问题。在异国文化交织的时代, 无论对于说话人还是听话人, 这都是一种能力, 是一种"入乡随俗"的交际能力的表现。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移情不仅涉及美学, 心理, 更离不开文化。从心理的角度看, 它首先要求说话人从对方的角度来想问题, 其次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表达话语。从文化的角度看, 它首先需要说话人根据文化确定对方的角度、立场是什么, 其次应该以怎样的思维习惯来交际, 所以只要以文化为导向, 真正的"入了乡, 随了俗", 才会获得恰当的、成功的交际。

1.2 语用移情与翻译

公式语是面对公众、旅游者、海外宾客、驻华外籍人事、在华旅游经商的中国公民等, 涉及食、宿、行、游、娱、购行为与需求的基本公式文字信息、与标准图形标识配合使用的文字内容都在公式语研究范畴之内 (吕和发, 2004) 。可见, 公式语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 是对外宣传的一种形式。鉴于它的作用, 公式语翻译可以归属于功能翻译学派, 因为它不仅传递信息, 同时起到劝诱和诱导的作用, 即"信息型"、"诱导型"功能文本。因此, 公式语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对外宣传的一种途径, 自然离不开语用移情。国际翻译家联盟主席黄有义提出"外宣三贴近"原则, 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 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 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黄友义2004) 。其中, 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对外宣翻译尤为重要。同时他指出要做到"三贴切"要注意两点, "一是努力跨越中西方文化鸿沟"、"二是熟知外国语言习俗, 防止落入文字陷阱", 这两点为有效的语用移情提出了方法, 不仅是为了西方人能够合情合理的理解我们所表达意思, 更重要的是不会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影响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对东方文化的向往。

2 文化差异对公式语翻译的影响

英汉民族分属东、西两大文化体系, 加上各自生活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等差异, 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在主观情理和客观物体的关系上, 汉民族更强调客观融入主观, 喜欢托物寄情。如"红豆生南国, 此物最相思",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葡萄美酒夜光杯, 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审美角度看, 中国的文化和文学强调心情、思绪和意境的传达。"红豆、明月"是一种统筹的表达, 能代表它们范畴之外的很多东西, 这便形成了富有东方特色的哲理美学思想。而西方的哲学历来强调抽象的分析型理性思维, 从美学角度看, 它们的文化传达美的最高境界就是"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摹仿", 它们的哲学思维也强调"天人各一", 偏重理性, 突出个性, 主客观对立的特点 (贾文波, 2005) 。

这种迥异的文化底蕴, 便导致了语言思维、审美、交际等一系列的差异, 具体体现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是:汉语表达重意境、重含蓄、重感性;英语的表达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可见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情感抒发, 对于西方人是很难理解的。而西方的客观、理性的, 不掺杂主观情感的语言翻译对于中国人来说也是有困难的。因此对于公式语这种简明、重功能性、中性的翻译来说, 通常会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如翻译冗长繁琐问题;主观性强, "扬短避长"问题;脱离西方文化, 英译汉化。

3 有效跨文化语用移情对公式语翻译的启示

3.1 利用模糊语, 突出"功能写实"策略的应用

对于公式语的指示性作用来说, 传递信息不仅要准确, 而且要快速节省。而汉语在表达时, 为了精准, 习惯使用较多的修饰限定词, 在宣传、广告、旅游等各个方面都存在, 常给翻译带来误区。而西方的公式语通畅突出功能性, 修饰词较少, 以简明为主。正如英国语言学家舍乃尔在《模糊语言》一书中提出了模糊语的十点语用功能, 1) 提供恰到好处的信息, 2) 不想详细说明, 3) 具有劝导性, 4) 词义中断的过渡, 5) 缺少具体信息, 6) 置换作用, 7) 自我保护, 8) 有利和礼貌, 9) 非正式的气氛, 10) 女士语言。从语用移情角度来看, 对于指示性公式语翻译来说, 1) 和4) 较为常见。例如:蓝梦美容美发按摩保健中心, 被译成"Lanmeng Hair Dressing and Massage", 就没有"Lanmeng Beauty Salon", 更突出美容院的功能性。快运中心"Rapid Delivery Center"这种"快递'的描述同样没有"Express"来得更得体, 禁止下湖游泳被译为"Prohibited Under the Lake Swimming"、禁止自由垂钓"Prohibited the Free Fishing"更不符合西方思维, 会让老外觉得这是不允许"潜泳", 正常的游泳是可以的。同样, 没有经过允许的钓鱼是不可以的, 得到允许, 自然就可以了。这种情况下, 词义中断过渡的模糊表达"No Swimming"、"No Fishing"则会更好地实现公式语的指示、参照功能。所以, 公式语翻译中利用模糊语进行"功能写实"的策略不仅准确、快速节约的表达信息, 同时从语用移情角度, 更体现了对目标语文化和思维的尊重。

3.2 基于文化, "扬长避短"策略的应用

在2012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的《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2012》的发布会, 中国高级研究员柯银斌在《国家形象调查与公共外交战略》的发言中指出。国外民众对中国人的主要印象为"幸福、温顺、理性、神秘", 而"个性、冲动"却相对较低, 这与西方价值观念中的"以自我为中心, 突出个性"截然相反。同时, 调查指出相对于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 外国民众更关心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所以, 对外宣传的载体如互联网, 电视, 杂志, 旅游业等都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和民众生活的主要途径。可见, 在公式语翻译中的"扬长避短"策略能够避免文化、价值观内外不同而产生的误解和不相符的印象。

基于以上观点, 国内很多公式语的翻译, 尤其是提示性和限制性公式语在翻译时忽略了语用移情, 过于直白的翻译, 通常伤害到某一群体或公众的感受。如:民族园被译成""racist park", 一下子成了"种族主义者公园", 估计老外肯定不敢进。"对外国人出售中国点心"被译为"Chinese cake for foreigners", 估计老外肯定觉得这个点心也内外有别。可见中国很多指示性、限制性话语都是针对人, 所以通常惯用思维的使用遏制, 批准, 允许等口吻来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如请自觉购票Please buy your tickets consciously.", 请勿践踏草坪"Prohibited stamping the grass", "游客止步、读者止步""Guest go no furtherNo reader allowed"等。而西方文化则更多的是强调客观, 把行为分类, 所以他们会分别译为"Ticket Only", "Keep off the grass", "Staff only"。先从翻译出发点来看, 我们惯用的公式语翻译更倾向于"揭短"的警告方式, 西方人也会觉得中国公民的集体素质是"经常不自觉买票, 践踏草坪, 自律性差", 其次, 从翻译的准确性来看, 还需要摈除一些落后的思维习惯, 多使用较为中性、直观、悦人的提示, 如:"Better life, Better city", "Let's make things better", "We lead, Others copy"等。因此, 我们在公式语翻译中强化的"扬长避短"策略不仅能够提升国民的国际文化水平, 还能更积极的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

3.3 基于对等, "内外有别"策略的应用

德国功能派翻译学家费米尔指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理论中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 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 因为, 翻译本身就是"为目的语目的和目的语环境中目的语对象创造出的目的语背景中的文本"。所以, 涉及文化和国情制度差异的内容, 就需要语言层面上的应用技巧。例如"改革开放""reform and opening up", 参考了一些书籍才发现"Opening up"的选词大有讲究, up中包含"向上/向外"之意, 是我们主动向外, 是对主权的突出。可不能简单的翻译成"open door", 虽然也有"开放"之意, 但也可以理解为别人帮你开门, 那主动被动的含义可大相径庭了。所以对于中国特色的制度, 如"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路一带"、"以点带面"、"春运""反腐倡廉"等特色的公式语进行翻译时, 除了清楚的传达内涵信息外, 可以存在适当的"内外有别", 这种"中国味儿"的差异性也是体现中国文化的神秘, 吸引世界瞩目的原因吧。

可见, 跨文化交际中的公式语翻译应该基于它的功能性、对目的语文化和对象尊重, 进行对等、快速、有效的信息传达。同时, 基于文化的"内外有别", 公式语翻译中的语用移情也不仅仅局限于对说话人的要求, 听话人也应该有一颗"移情"的心, 去了解说话人的文化、背景和立场, 有意识的进入对方的文化, 否则他变不能真正地体会到"中国味儿"的文化精髓。

摘要:本文阐述了语用移情与文化、翻译的关系, 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审美和文化的差异性来看公式语翻译中的误译、歧视和英译汉化等问题, 进而以"移情"、"模糊语"、"功能派翻译"等理论为指导, 提出有效跨文化语用移情对公式语翻译策略的启示。

关键词:语用移情,文化差异,公示语翻译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1 (4) .

[2]吕和发.公式语的汉英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 2004 (1) .

[3]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教程[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4]杨旭明.浅析绝望的主妇中的语用移情[J].语文建设, 2015 (29) .

【文化移情能力】推荐阅读:

移情05-31

移情说07-03

语言移情08-18

移情教育08-25

道德移情09-07

移情设计11-27

移情性理解06-02

英语语用移情09-17

语用语言移情10-27

交际移情视角11-06

上一篇:海上施工设备的管理下一篇:左心功能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