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能力测试

2024-09-21

跨文化能力测试(共12篇)

跨文化能力测试 篇1

一、序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正如美国语言学家Kramsch(1998)所说“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不可分。”著名的语言教育家拉多(Rado)也认为:“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我国著名英语专家邓昌民也曾经指出,学习外语就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熟悉有关的文化知识有助于保证使用外语的整体性。外语学习中的文化习得主要包含对所学语言的国家、民族、人民的历史、政治、经挤、文学、艺术等知识。鉴于掌握目的语文化对第二语言习得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各级英语课程教学已逐渐重视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教育机构对文化意识的培养逐渐重视,好处显而易见。与语言教学紧密相关的一个学科是语言测试,语言教学指导语言测试,语言测试则检验语言教学并对语言教学起到反拨作用。外语教育者已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并给文化教学以足够多的重视,但对文化教学起到重要作用并与之紧密关联的文化测试却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与重视。正如Nida所言,“要掌握两种语言,就必须熟知两种文化。”然而,正如Morain做过的一项研究,他列举了25篇与文化相关的文章,其中只有三篇文章与文化测试或评估有关。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文化测试相比文化教学受重视的程度相差甚远。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测试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一整套一致的行为、态度及政策,交合在一种制度、组织里,使得这一制度或者组织能够在跨文化环境中有效地运作。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仍在不断讨论中。布卢姆提出它应由态度(attitude)、知识(knowledge)与技能(skill)三方面构成。1、态度。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中所包含的“态度”,主要是指对交际对象不同于自我的观念、价值观与行为的看法和表现。为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交际者需要对交际对象的社会文化持有好奇与开放的心态,有意识地发现其他文化的特征,并主动通过与交际对象的接触与社交加深对它们的认识。2、知识。交际场合需要的社会文化知识包括两方面:一是本人与交际对象的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文化知识;二是在交际过程中如何根据实际需要恰如其分地运用已学的社会文化准则控制交际进程的知识。3、技能。学习者需要掌握的社会文化技能包括两方面:第一种技能是在接受信息以后,根据已掌握的社会文化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以达到理解与说明的目的;第二种技能是在此基础上发现新信息,并将它们连同第一种技能处理的(即已理解的)信息一起提供交际使用。这两种技能的结合便使已掌握的社会文化知识得以运用到交际的实际中去。

要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测试,Nostrands指出了九种需要测试的能力。第一,在交际情形下,合适地作出反应的能力;第二,能够描绘人们正确的文化或社会行为模式;第三,能够认识到所表现的模式;第四,能够解释一种模式;第五,在特定环境下,能够预测如何正确运用一种模式;第六,表明一种重要的态度,这种态度使得自己被外国社会所接受;第七,能够评价有关文化模式的语言陈述形式;第八,能够描绘或者展示出分析一种社会文化整体的防御方法;第九,能够意识到文化间互相理解的重要性。

现今,我们处在地球村,跨文件交际在所难免,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其目的是什么,有何意义?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是为了解释海外的种种挫败;为了预测未来海外生活、工作、学习等的成功;为了促进人事选拔策略;为了设计,实施,检验海外寄居训练和制备方法途经。

在语言测试中,只有三方面能够被测试,即跨文化知识、跨文化的理解力和跨文化中的行为举止。

依据Bachman的分类方法,跨文化能力测试方法可被分为选择反应评估及建构反应评估。选择反应评估可以出的题型包括多项选择题、判断正误题和连线题。建构反应评估可出的题型包括简答题、翻译题及面试。在这些题型里面,像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及翻译题等题型都为考试所熟知,笔者想着重谈谈面试这种方法来测试跨文化交际能力。面试测试方法重点在于面试所涉及的问题上。面试官(即考官)可以问到很多与目的语文化即跨文化交际相关联的问题。例如,为了实现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你认为哪些能力非常重要;你在多大程度上发展这些能力;为什么要发展这些能力,为什么不发展这些能力;学目的语语言对你将来的成功重要吗,为什么;你过去有没有跨文化交际服务经历,如果有,你认为对你的人生有何影响;你怎样将这些跨文化交际能力应用在你自己的工作及生活中;有没有其他评论等等。或者如Straffon所说,面试官还可以问下列问题,例如,对你来说文化差异或是文化共性,哪个更值得重视;假如你遇到了文化差异,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对你来说,文化意味着什么等。

三、结语

当今,我们处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互相融合,相互影响的大环境下,任何人都不能忽视与自己有交流的外国文化。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文化与交流紧密联系,文化知识是促进交际能力的基础,正如Pearce所说,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我们必须掌握这个国家的文化,在精通本国文化的同时,还要了解并熟悉他国文化,这样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才不至于出现跨文化休克,跨文化交际失败等问题。作为外语教师,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但作为对教学起到反拨作用的测试也同样不容忽视,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能够极大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同时检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林木森;;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忽视文化差异[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2]郭继东;中国EFL学习者中介语交际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江玉清;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问题探讨[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跨文化能力测试 篇2

摘要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设置的目的就是为汉语国际推广事业输送合格的教师,所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关重要。在教授“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这门课程时,我们要在以理论串实践案例的教学原则指导下,强化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讲授双向沟通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

三、双向沟通的教学内容

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跨文化能力测试 篇3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这决定了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的教学,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跨文化外语教学任务的承担者,除了具备良好的外语语言功底之外,还应该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跨文化培训,提高教师的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外语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一、语言—文化—交际

语言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依赖于该语言群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在人类交际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文化—语言—交际组成一个庞大的人类活动系统。语言是一种主要的交际模式,文化构成交际的环境,交际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它不仅传递思想内容,而且传递有关交际双方之间关系的信息。前者主要是通过语言传递,后者往往能够通过非语言手段传递。

语言、文化和交际之间的这种关系的认识,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跨文化交际学与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学与语言教学不同,它的起源不是正式的教育环境,而是来自于政府的特殊需要(如和平军和外交官的培训)和教育交流,以及国际商务和跨国公司的实际需求。参加这些培训的学员往往目的明确,动机强,这一点对培训十分有利。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跨文化交际学家们往往忽略了外语教学对跨文化学习和体验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不学外语,用自己的母语(尤其是英语作为母语)同样能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学习。殊不知,缺少外语学习和外语交际体验的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就如Fantini所言:

没有经历过第二语言学习的人,就不可能通过与异族文化的人进行交际来获取深刻的认识和益处。只说一种语言的人,纵然对异族文化有很多的了解,如果不经过直接亲身的体验,那么他们关于这些语言文化的知识就只限于认知层面的努力。如果不具备多种形式交际的能力,他们就只能从单一角度来感知、理解、形成和表达思想。尽管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讨论跨文化的概念,他们的理解仍然是间接的,这种单一视角会导致狭隘的自满和自满的狭隘(narrow smugness and smug narrowness)(Fishman,1976)(Fantini,1997:5)

与跨文化交际学家们自以为是的狭隘思想相比,外语教学工作者的优势非常明显,他们不仅已经具备相当的外语水平和文化能力,而且早已认识到文化教学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性。由于语言学的发展历史远远长于跨文化交际学,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关于语言、思维、文化和交际之间关系的研究,为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很大的启示,成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外语教学的意义在于不仅帮助学习者获取一个表达思想的新的工具,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一门不同于自己母语的外语,学习者可以开拓视野,学会从不同角度、立体地去感知和理解社会现象和事物,并在各种跨文化交际情况下,能够调整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做到恰当有效地交际。外语教学的这一优势是由语言与世界观和思维,语言与文化和交际的关系决定的。

三、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必要性

跨文化外语教学无论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和外语教学的需要来看,还是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方面,文化作为外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语言学习提供了真实而丰富多彩的环境,使语言学习与真实的人和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刺激学习者外语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外语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符合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只有学习目的语言,才能有效地参与交际实践,才能在情感和行为层面达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

在外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培训可谓一举两得,既满足了语言学习的需要,又促进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从而充分发挥外语教学的潜力。

四、外语教学中的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现今外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学校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外语教师是从事跨文化教育的主体,除了语言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必须达到一定标准,外语教师还应具有丰富的目标语国家的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背景知识,成为一名文化的传播者,使学生从容面对无可避免的与外来文化的接触。

然而,几十年来,受中国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影响,目前的外语教师中大量存在对目的语文化的缺失,或是一知半解,目前中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外语教学的要求。据中国外语教育中心对48所高校的900多位外语教师进行的调查,有33%的语言教师承认他们从来没有在目的语国家生活或学习经验,30.8%的语言教师承认他们对掌握并传授相应的外语文化知识力不从心。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中,跨文化教育成分严重短缺。

这些调查反映了教师在跨文化意识方面存在着以下普遍问题:教师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比较片面、肤浅;教师对文化教学的意义和目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入;文化教学依附于语言教学,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外国文化的掌握随心所欲地对待文化内容,缺乏系统大纲的指导;文化教学内容以外显的文化行为和零碎的文化信息为主,深层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的动态特征被忽略;教师缺少文化教学培训。如何扫除这些障碍是文化教学研究应该尽快解决的问题。对教师进行文化知识和文化教学培训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2.跨文化培训的目的

对教师进行跨文化培训,其目的在于,帮助教师补充文化知识,提高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敏感性,进而调整自己的文化行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教师跨文化意识与能力提高的途径

跨文化教学培训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使隐含的东西明确化”(Nissila,1997:71),这就是说,文化、文化差异以及外语教学的文化教学潜力都已经客观存在,现在最重要的是让教师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和作用,即要提高教师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教学的意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文化冲撞、文化现实的培训、体验式学习、反思学习等跨文化培训的方法。

文化冲撞:文化冲撞可以是真实的体验,也可以是模拟练习,其目的是让受训者通过经受心理和情感上的震荡,对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冲突有一个强烈的感性认识,培训者趁机向受训者教师介绍跨文化交际中的困难,然后自然过渡到对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探讨。

文化现实培训:培训者通过讲座、录像、电影、阅读、案例分析、关键事例、文化包、戏剧表演、问答和讨论等手段,向受训者传授目的文化各个侧面的知识,这是一个较为传统的培训方法。

体验式学习:与文化意识培训不同,这是一个具体文化的培训,目的是通过调动学习者的情感、行为和认知等各个层面,使他们从亲身经历中去学习。角色游戏、情景练习、实地考察、文化浸入等都是常用的体验式学习方法。

反思学习: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培训者应该反复强调反思的重要性,受训者正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体会、不断反思才能有效地增强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对外语教师的文化能力和文化教学能力培训是一项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活动,需要来自外语教学、文化学、社会学、跨文化交际学等众多学科的专家共同参与与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跨文化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单靠一次或几次培训不可能塑造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教师培训不可能将教师需要的所有知识和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灌输给教师,因此教师培训的重点应该是帮助教师学会自我提高的方法,如反思教学和课堂教学研究等。

五、结语

跨文化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更是文化教学。外语教师,作为跨文化外语教学任务的承担者,具备了丰富的语言知识,也在有意无意中掌握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如何在教学中提高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在教学中充分体验外语教师的优势,就要对教师进行跨文化能力的培训。在提高自身跨文化能力的基础之上,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更有效地有针对地进行跨文化教学。

[1]Fantini,A.E.An expanded goal for language education: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n M.L.Tickoo (ed.),Language and culture in multilingual societies:Viewpoints and visions,pp37-53.1995.

[2]Nissila,S.Raising cultural awareness am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trainees.In M.Byram and G.Zarate(eds.).1997.

[3]Samovar,L.A.&Porter,R.E.(e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Belmont:Wadsworth.1991.

[4]陈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5]顾嘉祖.语言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跨文化能力测试 篇4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试卷的编制

1. 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的概念

任何考试都要对考试的概念与意义进行分析,要了解考试所要测查的内容,测查的特质,被测人员在考试中展现出来的能力等等。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主要是为检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展现在哪些方面,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制定一套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的调查问卷。通过回收的问卷调查,笔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进行了梳理,也了解了影响跨文化能力的因素。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试卷的制定有重要的影响。

2. 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试卷的制定

(1)试卷的结构。跨文化交际测试的试卷。分为知识卷、技能卷与情感卷,知识卷是比较重要的部分,知识卷里有跨文化尝试与交际尝试,考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中知识卷中跨文化常识有30题;交际常识有25题,一共55个题,建议答题的时间是30分钟,技能卷一共有30题,答题时间为20分钟,情感卷为50题,答题时间为15分钟,所有的梯形都是客观题,知识卷与技能卷是选择题且是多项选择题,在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在情感卷中要求学生根据每个问题的描述选择是与不是。

(2)试卷题目的制定。首先,在知识卷中,上文说到有文化常识与交际尝试两个部分。文化常识部分的命题,不要太容易、也不可以太简单,太容易的话,试卷的区分度不明显,很难分在学生之间分出能量的高低,试卷太难的话,学生很难作答,不能有效的考验出学生的能力。在当前的试卷制定与改革中,大部分的文化知识考察的是学生的基本的跨文化的知识,学生如果能够发出来这些问题,说明学生具有基本的跨文化交际的知识,达到了基本的标准。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试卷的制定中,区分度不是考虑的首要因素,要考虑试卷内容的多样性与代表性,对学生的知识范围进行深入的调查,这对学生交际能力的测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是技能卷。在这部分,主要是考察学生对所学习到的知识的运用情况,考察的是被试人员对某些跨文化交际现象的合理解释,提出合理的交际措施。在技能卷中主要有案例分析题与情景题,这部分的知识主要考察的是被试能够了解学生理解某些文化现象,能否根据交际双方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交际策略,能够进行得体的交际,能否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第三,情感卷。情感卷主要是考试被试人员对不同文化的态度,对两种文化不同的敏感性,主要考察的是被试人员的自我认知、交际意识与交际的欲望。

二、试卷的是实施与测试

笔者将编制的试卷实施于自己大学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大一的学生有128人,三年级的学生有133人,在测试之后,通过数据分析得到结果,大一年组与大三年组的学生平均数非常接近,在知识与技能两个方面两个年组的学生水平比较接近,在情感态度上基本上也保持一致。但是刚刚入学的大学生与学习了两年的大学生,英语能力还是有差距的,但是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却没有显著的差异,说明英语学习的能力与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不是一样的,他们并非属于一种能力,因此语言能力与社会能力并不一样,需要区别对待。

三、对跨文化交际试卷的质量进行分析

从被试的答题质量来看,知识卷的难度起伏比较大,知识卷平均的通过率为60%,这部分考察的内容难度起伏比较大,其中有13个题目全队的人超过80%,这些题目比较简单,有5个题目全对的人有20%,这部分的题目是非常难的,知识卷太难或者太简单的题目比较多,题目的区分度不够高。因此知识卷的难度比较大,考试编制内容有待加强,什么样的知识是跨文化交际知识,什么样子的知识会影响跨文化交际。技能部分的知识难度参数比较好,没有特别难或者特别简单的题目,总体上的质量比较好,但是这部分的试题在得分上是最少的,说明被试人员的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改进,但是这部分的知识是学生跨文化交际最重要的部分,是在书本上没有办法获得的知识。情感意识部分得分率较高,说明被试人员普遍具有较好的跨文化的意识,愿意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

1. 试卷的信度分析

首先考虑的是试卷各个部分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通过数据研究显示,知识与技能部分的相关度较高,但是他们两个部分与情感部分的相关度较低,这说明知识与技能考察的是同一个方面的内容,情感卷考察的是另一个方面特质,根据考试的原则不应该在一起进行考察,但是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考察跨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考虑考察被试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笔者认为,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试,可以将意识情感的部分融入进来。其次,就要对试卷的信度进行有效的分析。从结果分析来看,整套试卷的信度为0.6,属于正常的范围内,其中情感部分的信度较高,说明情感部分的内容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知识与技能部分的信度较低。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知识与技能部分内容涉及的范围比较大,在取样的时候容易产生误差,技能部分的题目较少,系数较低,知识与技能考察的是被试的不同方面,因此内部上的一致性比较低。

2. 试卷的效度分析

效度是衡量考试质量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效度是多方面收集资料的过程,是一个救灾的工作过程中。从学生测试的记过来看,一年租与三年组的学生成绩没有显著地差异,说明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语言能力并不是一种能力,要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分开来看。

四、结论

语言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属于两个不同的方面,不能用学生的语言能力来评价他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跨文化交际的测试来讲,知识与技能部分考察的是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情感部分是考察期情感态度与交际潜力。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就测试的形式、范围、题目类型、分数体系等等进行了分析。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对跨文虎交际的初步尝试,在以后的工作与学习中还要多多尝试,以提升跨文化交际测试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对学生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对其能力进行有效的测试,找出他们存在哪些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同时还需要主要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并不是一个方面,教育工作者要有清醒的认识,这样才会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Davies Alan.语言测试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2002.

[2]刘宝权,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语言测试的交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04.

[3]刘建达.中国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测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8):259-265.

[4]王振亚.社会文化测试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跨文化能力测试 篇5

由于地理位置、文化历史背景等千差万别的.缘故,中西方文化之间自然而然会在诸如问候语、时间观念、餐饮习惯、亲情观、称谓、赞扬、比喻用语、颜色词的使用等诸多方面产生细微或较大的差异.只有了解了这些差异,我们才能有意识地、在尊重西方民族的社会习俗、生活习惯等的基础之上,实现跨文化交际.

作 者:全辉霞 全凤霞  作者单位:全辉霞(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长沙,410116)

全凤霞(北京工商大学,北京,100037)

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的构建 篇6

关键词:国际化;产学合作;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50-02

进入21世纪后,英语教学已经普及到小学,至大学毕业,学生英语学习的时间长达10~15年,这与西方国家学习第二外语的时间相比长了很多。可是效果如何呢?据笔者在教学一线和国际交流工作的实践证明,多数学生的语法都掌握得较好,甚至高于英语国家的母语使用者水平,但是他们的交际英语能力只停留在中等水平以下的阅读和简单水平的口头表达上。学生在课堂的口语互动环节上表现为缺乏词汇和思维能力,通常显得对话简单、生硬,不够生动。在与国际友人交流时,由于词汇量小,表达不流畅,常常造成交际信心不足,导致对话失败。可见,传统的“复习-导入-讲解-巩固-作业”这一模式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一、国际化背景下的产学合作

产学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是学校与产业部门合作,学生除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外,还要以“职业人”的身份到企业进行定岗实习以达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获取必要的生产技能的目的。它是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赫尔曼·施奈德(Heman Shneider)于1906年最先提出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国际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我国在1985年开始尝试产学合作教育模式。随着信息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到来,职业教育国际化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职业教育要培养能胜任国际间竞争的人才,必须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国际化举措,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师生国际化视野。具体到笔者所在学校来看,由于学校是一所工科类为主的院校,主要教学模式是实行产学合作教育。为了同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标准接轨,我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打通到国外进行产学合作的渠道,在国外进行两周左右的实践。截至2012年10月,笔者所在学校有多个国际化产学合作基地,各个国家都采用英语作为沟通语言。我校在进行国际合作办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口语、写作能力较差,不能满足要求,一般需要筛选、挑取口语好的同学参加国际化产学合作和国外专升本合作办学,这大大限制了参与国际合作的学生数量和质量。

二、如何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概念最早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被广泛关注。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用英语沟通、学习和生活。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下面分析一下近年来英语教学趋势。

1.跨文化教学转向。在21世纪,中国的外语教学更多强调文化转向,即从单元文化走向多元文化。在本质上,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异域文化的理解、领悟、宽容和使用能力。英语教学不仅要给学生提供语言基础知识,还应该成为他们了解外国文化、吸收西方文化精髓的桥梁。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和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提升语言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渗透跨文化意识,可推荐学生研读西方文化的发源性著作,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历史的了解,也能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2.多元立体化教学主导。多元立体化新型教学模式要素包括:学生学习主动化、资源整合多元化、课程讲授多样化、学习支持立体化。“立体化”教学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目前,各高校的校园网建设,计算机的配备为推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供了物质基础。一般教室均配备有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校园有局域网或无线网络。教师上课时,可以充分利用自制或网络资源给学生补充最鲜活的、最有兴趣的知识,让学生在趣味和参与中提高英语能力。很多学校都有视听实验室,并购买先进的自主学习设备,学生可以按需学习,实现更理想的学习效果。

3.重视交际环境的构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重视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影响,认为“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个基本要素。“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如果英语的使用能满足人的交际需要,那么学习这种语言的动力就会大大增加。因此,在构建学习环境时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强调要把学习者作为活动的主体,从而在主观上形成情感交融、气氛适宜的学习环境。在客观因素上,可以从现有教材、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着手。多数教材瞄准学生交际能力设计,但是实际效果并不明显。马克思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口语训练应该贯彻交际性的原则,把学生放在仿真训练的交际环境中培养。除了构建虚拟的网络环境和局部的校园环境,还要大力开展各类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保证第二课堂活动的日常性和普及性。产学合作的初衷是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检验,英语教学也是如此,也要尽量提供学生实践英语知识的机会,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举办英语角、担当外教助理、参加英语社团、到国外进行交流、参与合作办学。其中,国际化产学合作是检验学生英语知识掌握程度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案例操作

英语教学具体实践过程中可借鉴CDIO方法,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笔者除了教授大学英语,还兼做学校的外事交流工作。其中,对于学生到国外进行产学合作颇有心得。鉴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不足,笔者拟会同教务部门和英语教研组,结合CDIO方法,共同制定出一套新的教学方案,开始作为试点,主要用于提高到国外进行产学合作学生的英语能力。有了成功的经验之后,再推广到所有学生,以此来提升学校整体英语教学效果,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和生活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笔者所在院校每年均派出至少20名学生赴国外进行产学合作。为了保证国外产学合作的效果,拟针对20名学生进行为期3个月的英语课堂外培训。步骤如下:①构思(conceive):成立指导小组,思考学生英语交际薄弱环节和国外常用情景,分析学生交际障碍的原因,如何提高学生英语使用信心,让他们敢于开口、勤于开口、脱口而出、口若悬河;如何正确导入文化因素,引起学生对异国文化的尊重、运用并且能包容异国文化;如何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扬中国文化、维护民族自尊心。在不影响学生正常上课的前提下,定于每周五下午进行2个课时的训练,总计24课时。②设计(design):根据国际化产学合作整个运行过程,选取教材或资料,制定符合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教学方案,分12个模块完成,即2课时一个模块。包括专业课程的英语简介、个人信息的构建、机票保险的预定、护照签证的办理、机场办理、交通询问、酒店住宿、购物问询、上课互动、参观实训、归国报告等。③实施(implement):硬件设施保证,运用多媒体、自主学习平台、仿真设备和自制简易道具。软件资料要丰富和具有代表性、时代性。印发选定学习材料,要求学生按参考书目进行课外阅读,每天背诵100字左右文字资料,强化记忆力。④运作(operate):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最大程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实施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教学模式。课堂四分之一的时间为教师讲授要点和要求,四分之三的时间用于学生实践任务和情景练习。必要时,要求学生在课后到真实环境进行锻炼,并做必要记录和报告。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teamwork)合作精神,采用小组学习、伙伴学习、角色扮演等手段,要求成员精诚合作,高质量完成课堂各项任务。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定期开展英语角,扩大学生参与规模,举办英语演讲竞赛,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结合学校社团活动,指导英语话剧社工作的展开,给予技术支持。赏析外国影视作品,要求学生挖掘其中文化因素和撰写书评,提高艺术修养。考核方案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前者占70%,后者占30%。形成性评价主要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过程和任务完成效果,包括学习态度、思维能力、文化知识、协调能力等。终结性评价主要在培训结束时进行,使用试卷、朗读、即兴对话等形式,考察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通过撰写教学日志和备课后记等记录上课情况,每堂课均有照片或录像资料记载,从而督促教师和学生参与的严肃性和积极性。这种模式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明确学习具体需求,并以此作为依据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四阶段”即CDIO简单明了地概括了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把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能够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帮助同学培养今后生活和就业中所需要的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

文化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英语作为现代大学必修公共课,在产学合作国际化背景下更加凸显出它的工具性和沟通功能。大学英语教学应该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将语言基础能力的培养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使学生置身于英语语言和英美文化之中,要用英语文化来思维,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语言的同时也理解英语文化,从而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杨坚.以通识教育为路径的高职英语教育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4).

[4]Krashen S 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2012年度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高职高专英语类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产学合作国际化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阶段性成果编号:2011030

如何评估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7

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包括知识、技巧和态度三个方面:

知识:个别文化与大众文化、本土文化与他人文化、语言、文化与沟通的关系。

技巧:在跨文化交际中分析、联系、发现、反映、掌握新知识、运用知识、技巧、态度的能力和技巧。

态度:尊重本土及其它文化、对跨文化能力学习的积极的态度、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对他人文化辩证的认识和理解。

也就是说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仅指对文化知识的了解, 它还包括对其它文化和本国文化的一种好奇心、尊敬和理解, 同时愿意并有能力运用这种能力协调、分析和掌控跨文化交流。

2 我国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现状

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是一门跨多学科的课题, 尽管它在商业等领域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我国, 多数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出现在外语教学研究中。“文化素养”一词1999年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同年出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 从此, 国内掀起了对文化教学的关注。在2004年出版的试用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 “跨文化交流”第一次被正式列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之一。虽然, 大纲并没有对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出详细的指导和规定, 但是它为大学外语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方向。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者开始致力于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根据CNKI网的一项统计结果显示, 国内学者从1999年开始陆续展开了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的研究, 从2004年至今, 这项研究得到了更加迅猛的发展。

由于国内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相对西方国家比较晚, 国外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被大量借鉴和引用到中国。上面提到的Byram, Sercu和很多其他学者的理论被国内大量文章引用。国内学者在引用这些理论的同时也支持了这些理论, 也就是说, 在中国, 大多数学者们都采纳了国外专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既包括对文化知识的灌输和讲解, 也包括培养被测评者正确理解自我文化和他人文化的态度和跨文化沟通的技巧和能力。

3 现流行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评方法

Ruben的IBAI是Ruben在1976提出的, 后来又经过多人的发展和改善。他的测评方法叫跨文化行为测试指数, 英文是Intercultural Behavioural Assessment Indices (IBAI) 。这一测评方法由七种元素构成, 它们包括表示尊敬、互动的身体语言、知识导向、共鸣、行为得体、控制互动和宽容。他认为这些元素是保证跨文化交流正常进行的基础。他所设计的方法在实施中需要融合23项自觉意识等级测评 (self-consciousness scale) 、18项互动等次测评 (interaction involvement scale) 、10项交流适应力等级测评 (communicative adaptability scale) 和26项社会情形问卷调查 (social situations questionnaire) 等等。, 虽然有些人认为这一测评方法是可靠的, 但是它的理论和操作方法过于复杂, 不易于理解, 很难大范围的应用到学校及企业的测试中。

Fantini在1995年制作了一套十分系统的YOGA (Your Objectives, Guidelines, and Assessment) 问卷来测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他指出这是一套用于自我测试的问卷。他说这份问卷可以帮助人们辩证地检测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同时这一测试结果可以为人们今后的跨文化活动给予指导, 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这一问卷由五部分组成, 它们包括:意识 (awareness) 、态度 (attitude) 、技巧 (skills) 、知识 (knowledge) 和语言熟练程度 (language proficiency) 。每一部分包括四个等级的评估内容。Fantini还指出除了自我评估外, 最好同时由目标文化的本国人对被测评者进行这种评估。这样被测评者不仅可以从他们自己的视角看问题, 而且还可以从其它文化所有者的角度进行测评。然而, 这个问卷毕竟主要用于自我测评, 而且一个人可能不是很清楚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问卷中的很多问题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例如:技巧部分等级一中的一个问题是“做客时, 我采用了合适的文化交流方式, 我尽量在行为、穿着等方面避免冒犯主人。”通常, 在做客的时候, 不同文化背景的客人很可能在短期内不会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或穿着是否在文化方面冒犯了他人, 这通常需要一段长期的认识过程。而且, 这也不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点。跨文化交际能力强调的是互相理解和尊重, 更重要的是不同文化的人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而不是过度的去否认自己的文化或接受别人的文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强调如何在冒犯他人的情形下, 运用这种能力进行协调和与对方沟通, 以达到互相理解的目的。这一问卷中的许多问题都有着类似的问题, 因此这一测评并也存在不足。

Byram建议既然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态度、能力和知识几个方面。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评也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他指出对文化知识的测评也许会相对简单和可行一些, 对文化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可以通过论文写作的方式进行测评。但是对态度和技能的测评是十分难的或者说是几乎不可能得到完全可靠的、精确的结果的。对态度和技能的测评要建立在长时期的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 不能单凭某一次经历就决定某个人的态度和技能等级。他建议对技能和态度的测评应该由被测评者自己通过行为分析, 对自己过去的经历进行总结从而达到测评的目的。

Byram的测评方法强调的并不是强硬的测评手段和结果, 而是提示人们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评应该谨慎。它所涉及的各个方面都应该被考虑到, 否则不正确的测评会导致错误的教学理念和方向。从Byram的建议中可以看出, 跨文化交际能力实际上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我们是不可能像测评英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一样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各个方面进行打分的。百分制的考试方式并不适合于这种测评。

4 结论

世界上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评的研究还在进行着, 目前还没有十分完美的测评方案。上面提到的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合理的一面但是同时也存在着矛盾和困难。正如Byram所指出的, 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评并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具体的分值性的考核结果, 而是应该利用相对合理的测评方法鼓励培训方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和激发员工和被培训者的跨文化意识。错误的测评方法可能导致教学方向的偏差, 所以测评一定要经过认真设计和试验后才能够被应用到实践中。在成熟的测评方法形成之前, 作者建议人们也许可以尝试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评分为三个部分, 也就是对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测评。对知识的测评可以采取问卷分析, 但是问卷中的问题需要被精心设计。文化内容包括世界文化或某一特定群体在特定工作和学习环境中所针对的某一文化, 将文化内容盲目地指定为英美文化是不切实际的, 也是错误的。英语作为一种世界语言, 传达和表达着世界文化, 跨文化交流也不局限于和英美国家的人进行交流。对态度和能力的测评也许需要研究者针对某些被测评者进行长期的观察, 以做出详细的个案分析。这种分析要比单一的分值更具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Byram M.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1989.

[2]Sercu, Lies.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M].Multilingual Matters, 2005.

[3]沈玲.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对外语教学启示[J].外语教研, 2008 (33) .

跨文化能力测试 篇8

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总结了影响读者对语篇理解程度的三种变量。 (1) 作者变量; (2) 语篇变量:一般指语言知识 (语音, 词汇和语法) ; (3) 读者变量:指读者已有的文化知识、内部信息或非视觉信息、阅读水平、智力、动机、能力倾向等。其中, 文化知识是读者变量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它包括消极的文化模式, 如政治、经济、教育、历史、地理和积极的文化模式, 如思维模式、观念体系、行为礼仪等。在作者变量和语篇变量相同的情况下, 学生越是有较强的文化意识, 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典故、历史和风土人情, 越是能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深层次含义, 从而正确获取信息。《英语课程标准》强调, 要帮助学生扩大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 拓宽学生的视野, 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力, 减少乃至消除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但在实际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往往更注重词汇和句子理解分析, 忽视文化知识背景的介绍, 孤立地分析语言知识, 使学生丧失英语学习兴趣。学生即使很好地掌握了语言知识, 也会由于对文化知识的误解, 错误地理解信息。同时, 近几年的学业水平测试不断加强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考查。例如:2013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英语试卷阅读c, 就是一篇关于肢体语言因各国文化差异而各不相同的文章, 如果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做题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因此, 在学业水平测试备考阅读教学中, 尤其要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1.通过词汇学习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汉英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不同, 词语承载的内涵意义可能是不相同的。词的内涵意义在日常交谈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分析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 可增加学生的背景知识, 达到正确理解文本的目的。英语里的statesman具有loyalty, devotionto public welfare之类的内涵意义 , politician具有deceit, bragging, villainy之类的内涵意义, 这个区别类似于汉语中的“政治家”和“政客”。汉语中“狼”的内涵侧重好色, 英语里的“wolf”侧重凶残;汉语中的“龙”是帝王吉祥的象征, 英语里的“dragon”是喷火吐焰的标志, 同一个词承载的内涵意义不尽相同。例如:汉语中的“喜鹊”与“喜事、吉利、运气”等相联系, 英语中的“magpie”却常跟“唠叨、饶舌”等相联系;汉语中的“猫头鹰”常跟“厄运”有关, 英语中的“owl”却常跟“冷静、智慧”相联系。如果学生在阅读中仅仅从汉语角度体会词语的意义, 就会出现理解偏差。在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查词典, 从词汇的英语释义中理解词汇的文化含义和细微的语义差别。

2.通过对教材文本的延伸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材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话题内容, 包括日常生活、社会、文化、历史、健康、地理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以教材为载体, 恰如其分地介绍知识文化, 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跨越阅读中的文化障碍, 丰富语言, 培养文化意识, 提高面对考试的解题能力。

例如: 外研版必修四Moudle3“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的课文阅读讲述了不同国家的肢体语言因风俗文化的差异含义而各不相同。在讲解文章时,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其他肢体语言的不同含义,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例如:补充OK手势的不同含义, 在美国表示同意;在日本, 这个手势表示钱;在法国, 这个手势表示“0”, 在巴西和德国, 这则是一种粗鲁的手势。又如, 在我国, 竖大拇指是表示“好”的意思, 用来称赞交际对方干得好、了不起等, 这个意思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相同的。但是, 在有些国家, 其还有其他意思, 在德国, 竖大拇指表示数字“1”;在墨西哥、荷兰等国, 表示“祈祷幸运”;在美国、法国、印度等国, 表示“拦路搭车”等。通过适当的拓展延伸, 使学生意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通过让学生感受不同文化的丰富内涵,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扫清阅读障碍, 提高阅读能力。

3.通过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的熏陶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学作品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凝聚璀璨的文化和艺术光彩, 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缩影。报纸杂志与时俱进, 反映一个国家最新的意识形态、文化趋势。利用它们让学生了解西方的社会制度、历史、民族的习性及价值观等知识文化, 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例如: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书虫双语系列丛书非常适合学生阅读, 语言浅显, 长度适中, 包含了许多著名的英美文学作品。《21世纪报》不仅包含国内的大事小情, 而且及时传递欧美流行文化和信息, 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可以截选, 改编内容, 通过设计相关习题帮助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三、结语

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篇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国际间的交往和交流日益增多。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人们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因在某些方面有着近似的表现, 从而使得交际双方能够顺利地传达思想, 达到交际目的, 但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人们的文化差异却极易造成交际中的障碍和误解。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 提高年轻一代的文化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1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

从英国的拜卢姆先生 (M.Byrum) 首次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到目前为止, 国内外学者对于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日趋广泛。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 可以简单地概述为: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环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Ruben先生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更为具体, 他认为跨文化交际的概念是具备一种与某一环境中的个体为了实现其性格、目标及期望所应具备的同样的独特活动的能力, 一种可以达到人的基本要求, 满足其性格、实现其目标及期望的相对的能力。在Ruben提出的有效交际七要素中, 强调交际者必须尽量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 (目光语, 身势语, 语调等) 向对方表示感兴趣, 以建立有效的交际基础;强调交际者应尽量多描绘别人的行为, 采取非评价、非判断式的态度, 不要以自己的文化标准为依据对别人的行为评头论足;提倡最大限度地了解对方的个性, 在交际中, 首先要把对方当作一个有个性的个体, 他有自己独特的交际风格。这要求交际者要对其个性要十分敏感, 并能正确解释其行为。另外, 交际者还应具有能够应付不同情景的灵活性, 在交际过程中能合理地对对方的要求进行评估, 并且对新的、陌生的环境表示出高度的宽容并能够很快适应。Ruben先生的理论对于我们来说更有启示作用, 为我们研究跨文化交际奠定了基础。

2 文化与交际的关系

文化是座冰山, 由于大多数冰山隐藏在水下, 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浮在水面上的极小一部分。所以, 在跨文化交际中, 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所能听到的只是别人所讲的言语。在英语文化中, 希腊神话、圣经故事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信仰的最根本的源泉;女性主义、民权运动反映了历史的变迁、文化的碰撞、融合与发展;流行文化、企业文化让我们感受到现代社会的脉搏。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由于文化差异而极易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和误解。就拿小小的握手为例, 在西方文化里, 握手要有力, 这是礼貌和自信的表现, 但在中国文化中握手要轻, 这是礼貌和含蓄的表现。西方人对于握手太轻, 会视为不自信和轻视对方, 英文中对于这样的握手专门有个形容词叫“dead fish”, 而在中国, 如果握手太重, 会被认为不礼貌、甚至是挑衅的表现。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 我们一定要了解对方的文化与习俗, 关注文化的差异, 避免文化冲突。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交际的基础, 交际是促进各族文化繁荣进步的动力。

3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很多, 但是, 在具体教学中不能仅考虑以新颖或多变的形式吸引学生, 而应明确社会文化知识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与外语有关的社会文化知识的内涵, 让学生在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同时, 对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进行思考, 培养对文化现象的洞察力, 为跨文化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充分利用资源, 广泛构建校际合作

目前, 在无锡地区各级各类学校都与国外相应的学校建立了学

生交流 (Exchange Students) 项目。每年都组织一定数量的学生以homestay的方式去国外学习、生活一段时间。由于学生吃、住在外国友人家, 这使他们能够亲自体验异国独特的生活和文化。感性的了解国外生活方式, 这种方式是十分有效的。据曾参与过丹麦homestay项目的Linda介绍, 当她充分融入丹麦友人的生活、学习、社交等方方面面时, 文化的差异和魅力能够更直观更完整地被展示。同时, 在国内没有机会被挖掘的语言交流潜能也能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迸发出来。

2) 以节假日为主线,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对外国社会文化知识一般没有亲身的体验, 仅依靠阅读书面材料或讲解抽象的概念很难达到掌握社会文化知识的目的。因此, 为使学生感受到外国文化, 理解其真实含义, 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将抽象的概念与形象的异国文化有机结合。根据外国文化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节假日, 我们可以以点带面, 从每一个独特的文化假日出发, 将文化学习融入到富有活力的节日背景中, 继而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 引导学生自主积极研究文化差异, 以强化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如在讲解感恩节时, 教师可以预先布置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感恩节的具体时间?为什么这一天美国人都要回家团聚?感恩节为什么一定要吃火鸡?感恩节与中秋节比较等, 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实践证明这样的讨论, 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为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3)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仅靠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掌握外语的需要。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辅助手段。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 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如播放一些专门介绍社会情况的记录片等, 让学生直接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

4) 开展多种活动, 激发学生的交际潜能

利用在校外国专家的有利资源, 积极开展英语周活动。活动可以通过图片展示、讲座和晚会等的形式。这些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 也能使学生近距离体验和实践跨文化交际。由于这些活动是在师生之间举行, 学生会感到轻松、亲切, 这对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文化意识提供了便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提高提了胆识, 增长了见识, 激发了他们的交际潜能。

社会文化知识不可能自然习得, 它必须通过大量的学习、实践才能获得。因此,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多动脑、勤思考。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活动, 积极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只有了解了不同文化的背景知识, 不断提升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才能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应对自如。

摘要:该文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 论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 并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一些策略及可行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概念,交际能力,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Byram M, Fleming M.Language Learning i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3]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7) .

[4]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 .

跨文化能力测试 篇10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认识,重要性,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1 关于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通过上百年的传承, 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 各具特色, 千姿百态, 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象徵, 它反映了一个社会较为复杂的一种现象, 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社会、生活、事物的思维模式、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体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来往越来越密切, 为了发展, 哪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继续闭门造车, 目前各国都向世界敞开了自己的国门, 迎接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惠, 生活和经济活动向全球化方向快速发展。在这一各国文化交流过程中, 必然要遇到沟通方面的问题, 比如语言不通、思维方式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等等,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需要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 最基本、最常用的交流工具就是语言, 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形成不一样的语言表达习性, 从而导致整个社会、民族的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能力首先要加强对所要接触的国家及民族语言的学习和认识。在学习外国及外民族语言的时候, 不能把语言看成只是简单的词汇和语法, 应当在学习过程中, 将语言的学习与这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紧密的结合起来, 对这个国家语言的底蕴和文化风俗进行深刻的了解和探究, 最终形成所要接触国家对语言的思维方式, 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从而为实现更好的跨文化交际创造良好的平台。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 国门正式向国外敞开, 在欢迎外国友人来访的同时, 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与国外各个国家、地区、民族开展跨文化的交流。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度不断加大, 这种跨文化交往变得更加频繁。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面对新鲜的国外文化以及不同的思维理念、生活方式, 难免会发生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冲突。为了避免这种冲突的发生, 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我国需要针对国外的文化背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的人才, 不仅能够熟练的掌握交际国或民族的语言, 更要清楚和了解这个国家的语言文化和观念信仰, 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能力。

2 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1 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意识一般是指拥有差异性文化背景的国家之间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 由于文化的差异、语言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 可能会对同一种词语或句型产生不同的看法, 从而导致误解和思想上的冲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对于多元性文化的差异性建立一种融合、包容、理解、学习的一种态度, 这就是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1) 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意识在与国外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在交流的过程中, 交际人缺乏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对交际国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词语表达方式没有足够的掌握和了解, 那势必会造成文化上的冲突, 对整个交流产生影响。例如, 有一个英国的留学生小高, 他在英国的过程中, 曾经回忆开始工作的时候, 不管是他的上司还是他的同事, 对他的评价一直是比较强势, 而且不太尊重别人的看法和意思, 他深深的陷入了沉思, 为什么会给他这种评价。后来他在一次和上司争吵的过程中, 明白了原因所在。有一次, 小高英国的部门经理说他不尊重领导的意见, 总是否定领导, 小高解释道:I didn’t mean that..., 不管小高怎么解释, 英国的部门经理还是不听。后来回想, 发生这种事情是由于中国与英国之间文化有差异造成的, 中国人一般喜欢直来直往, 当听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 就直接说:“不是!不对!什么呀!不可能!”之类的, 所以小高在外国当与同事和领导出现不同看法时, 就习惯直接用语言表达, 如:NO...Wrong...或者说I don’t think so..., 而英国人的语言表达习惯则正好恰恰相反, 英国人当听到不同意见的时候, 一般比较含蓄, 不直接进行反驳对方, 常常说:I am afraid I can’t agree with you...或者in my opinion...或者I am sorry I couldn’t...。小高经过反思, 将原来的习惯逐步的改掉, 试着去理解、包容和学习英国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 很快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与外国人交流的过程中, 首先要清楚交际国的文化价值观、语言文化特点, 跨过两个国家之间文化的“鸿沟”, 把握好语言表达的适应性, 为交流创造良好的环境。由此可见, 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一般是指在与交际国、交际民族、交际地区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 所体现的维系和建立交际国、民族、地区良好关系的能力, 以及在交际过程中, 最大程度的去解除两个不同国家彼此之间文化上所产生冲突的能力, 此外, 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具备对于交际过程的控制能力。而在我国不管是社会上还是学校里, 都只是把重心放到了对外国文化的听、读、写三个方面, 而十分缺乏对人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具备跨文化交际的相对性, 很容易无意中违反了交际国的语言表达形式和生活方式, 而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例如, 在美国工作的王女士, 在参加一个朋友的大型聚会的时候, 为了表示对主人的尊重, 特意穿了一身十分华丽的晚礼服, 在聚会上许多朋友都对她表示:

“That’s a lovely dress you have on!”

你穿的裙子真是太美了!

王女士听到后, 马上谦虚的说:

“No, no, 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

不, 不, 它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裙子而已。

在我国当别人夸奖你的时候, 王女士的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属于一种谦虚的态度, 是中国人含蓄、内敛的一种表现。而在美国, 则恰恰相反, 当别人赞美你的时候, 美国人一般会用:“谢谢你!我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之类的语言进行表达, 他们认为王女士的回答是对他们个人欣赏水平和审美价值观的一种否定和嘲弄, 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使本来愉快的场景, 变得尴尬, 严重时导致交际的停止。由此可见, 要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要对交际国的语言文化和心理思维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将其融入到语言学习中, 才能真正的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达到与交际国顺利交流的目的。

2.2 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1) 培养跨文化语言语境的理解能力

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就是如何达到与交际方之间文化的有效沟通和交流, 这需要交际人具备对交际方的语言语境能够正确理解的能力。一般我们把语境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强势语境, 另一种是弱势语境。强势语境一般是指交际过程中, 表达方式习惯以间接、含蓄、内敛、温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于直接、强硬、果断的表达方式他们认为是不负责任或过于仓促的。强势语境交际一般交际人的言语较为婉转、不喜欢直接冒犯被交际方, 他们希望被交际方能够理解和体会到他们话语中所表达的内在含义, 将交际的责任推给了被交际方, 这种使用强势交际形式的国家主要有中国、朝鲜、英国和意大利等等。而与其相反的弱势交际语境, 语言的表达形式直接、清楚, 将所要表达的观点和看法全部体现在语言之中, 他们认为含蓄、模糊的语言表达, 会造成沟通上的困难, 同时还可能会让被交际方认为交际人不够诚实、坦诚, 交际人在交际过程中将主要责任归于自己, 认为自己有责任将要表达的事情说清楚, 因此交际人在交际过程中, 语言的表达都是直截了当, 清楚明白。采用弱势交际语境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等等。所以, 交际人要想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必须对所要交际国家的语境文化进行理解和掌握, 才能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

2) 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注重对文化转移能力的培养

文化转移能力一般是指交际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自觉的将自身的本土文化摆脱, 转移为交际国文化, 使自己完全置身于交际国的文化环境之中, 进行正常、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一种能力。文化转移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 它是交际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象征。文化转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交际人在跨文化交际中, 能否从自身的本土文化中成功脱离出来, 成功融入到交际国文化中的可能。培养交际人文化转移的能力, 我们可以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观看大量交际国的宣传片、文化片等影视作品让交际人通过影片内容, 了解到交际国的语言、思维和习惯特点等文化;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为交际人创造良好的跨文化交际平台, 例如, 针对交际国的演讲比赛、文化晚会以及游戏活动等等, 让交际人仿佛身临其境, 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交际人的文化转移的能力。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全球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得到深化, 跨文化交际将成为今后与世界各国交流的一把利器, 它能够很好的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误会。总之, 为了更好的实现与世界上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来往, 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 培养国民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李润新.论第二语言培养与第二文化学习[C]//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2]程晓莉.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5) :105-107.

[3]许果、梅林,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 8 (6) :121-123

跨文化能力测试 篇11

关键词: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9-018-2

当前许多学校受传统的英语教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对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理解不够全面,片面强调语言知识,掌握一般的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技能,但学生在真正运用英语时还是困难重重,错误百出。英语是一门语言科学,我们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发展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也指出:“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下面笔者简要谈谈为什么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发展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是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禁忌幽默等。语言离不开文化,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离不开文化而存在。就像一座冰山一样,语言是露出海面的显性的一小部分,它离不开海面以下隐性的文化的支撑。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理解语言也必须了解文化,理解和掌握语言的深层基础是文化。脱离文化来学语言是不能真正掌握语言的,永远也不能形成良好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文化和语言应受到同样的重视。英语是英语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英语国家的文化又是英语语言形式所负荷的内容。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个英语学习者,如果仅仅掌握英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而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不懂得何时、何地、何种场合对谁用什么方式和态度说什么话,不能正确理解英语和得体地使用英语达到交流的目的。在与英语本族人实际交往中还可能产生误解、尴尬甚至格格不入。外族人在语音、语法等方面的错误往往受到英语本族人的宽容,但违反文化常规被认为是不礼貌、不道德的,甚至是冒犯的。

英语学习涉及到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坚持英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并能依据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恰当地表达思想——交际,这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把交际能力分为四个要素:语法性(possibility)、可行性(feasibility)、得体性(appropriateness)和现实性(actually performed)。得体性是指在说话的对象、话题、场合、身份等不同情况下,能够使用不同的得体的语言;现实性是指使用真实地道的语言。得体性和现实性都和文化有关,这单靠语言知识是解决不了,就必须依靠知识和文化结合来解决。英语课本中就有许多有关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随时注意挖掘和传授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政治制度、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礼貌礼仪、心理概念等文化知识。《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进而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有的学生在向老师问好时说:“Good morning, Teacher Xie!” 笔者就会讲解给学生听,按英语国家习惯,teacher不能用在姓前面作称呼语,而应该说“Mr. Xie!”;在教How old are you?时,让学生懂得英语国家的人士,特别是妇女,通常把自己的年龄看成是自己的隐私,所以不要轻易问他们的年龄,如果问了,得到的答案是Its a secret!也不要大惊小怪;在教江苏牛津英语7A Unit 5 Going shopping (Welcome to the unit—Happy birthday!) 这一课时,笔者向学生解释说,英语国家的人接受礼品时在征求送礼人同意后一般当面打开,并在事后给送礼人写信、打电话或口头表示感谢。如果你送给他们礼物,他们当面打开,不要以为他们不懂礼貌。如果他们送给你礼物,你也要当面打开,不然他们会以为你不喜欢他们的礼物。如果他们送给你钟、蜗牛、乌龟等礼物时,你也不要太在意,这并不代表他们对你有恶意;在教数字时,告知学生英语国家的人很忌讳13这个数字,在吃饭时不要刚好是13个人,也不要叫他们住13层楼或13号房间等,他们都会觉得不吉利;在教学生信件的书写时,更要强调,英语国家信封的书写和中国的格式正好相反,地址从小到大,寄信人的姓名写在左上角。信件正文的日期是写在右上角,而不是中国人习惯的右下角;在他们表扬或赞美你时,应回答Thanks! 等;根据所学的生词,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成语或俗语,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s strong as a horse(体壮如牛);black sheep(害群之马)等;我们还有目的地选用一些浅显易懂、符合学生目前英语水平的涉及英语国家文化方面的阅读材料,如电影、电视、广播节目、网上材料、歌曲等,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规范和言语行为等,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去吸收英语国家的文化,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发展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其实,语言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学习过程,只是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被人为地割裂开,一味地去满足“应试教育”的需要,导致学生不能得体地使用真实地道的英语来进行交流,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欠佳。我们应该把英语的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看成英语文化导向(cultural guides),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建立和发展文化敏感性(cultural sensitivity),在任务型教学的真实活动中使用英语时根据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逐步克服英语文化学习和使用中产生的文化诧异感(cultural shock),并逐步形成自己对英语文化的文化认同感(cultural identity);同时我们还必须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本国文化的敏感性,加深他们对本国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意识到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的异同,提高他们对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的比较、认识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参考文献]

[1]梁文君.英语文化意识培养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1).

[2]王秋菊.加强英语文化学习,提高英语文化意识[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4).

英文电影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篇12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已是外语界广泛接受的观点。然而, 长期以来, 由于受教材、教法及应试教育等原因的影响, 我国的外语教学存在着“费时低效”现象, “高分低能”者普遍存在。相当数量的英语学习者在与外国人交流中, 由于缺乏对不同文化背景、文化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 往往出现交际障碍或失误。如何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网络的普及, 英文电影被大量引进, 作为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 它具有其他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本文仅就利用英文电影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一探讨。

2. 利用英文电影开展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优势

2.1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英文电影能从视觉、听觉与感觉等各方面同时刺激学生的神经系统, 融视、听、说教学于一体, 使文化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实践化。学生在接触真实语言的同时, 通过画面、背景、音乐等可直观地了解文化的各个方面, 突破了教师在课堂上展示文化知识的局限性。同时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于有意无意中强化了学生的英语意识, 进而成倍地提高学习效率。

2.2 能形象地展现生活中的交际场景, 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

电影的故事情节取材于生活, 其中的场景、道具及其他方面都充分展示了生活的真实。看电影时, 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等于把语言学习放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进行, 使语言学习真实自然, 有利于学生学习在不同情境中得体地使用语言。同时, 还能亲眼看到各种具有文化特征的场景, 如表情、手势、着装等超语言线索, 使学生更容易、更准确地理解语言和阐释影片, 体会非语言交际手段的作用。此外, 影片中人物的对话也是生活的真实语言, 词汇量大、内容广泛, 很多俚语和非正式表达法是传统教材上没有的, 经常看电影能学会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 无形中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2.3 能真实地呈现语言的民族传统文化, 架设学习者与目的语使用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从某种意义上说, 电影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英语电影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英语民族的文化, 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学、宗教、伦理、民俗风情等更直观、形象、便捷的窗口。中西方在文化方面有很多差异, 通过对电影故事情节的了解、经典台词的学习, 可以挖掘出它们所反映的思维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念、风土人情、审美情趣等与中国不同的文化内容, 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3. 英文电影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作用

3.1 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电影中的语言多为真实自然、丰富鲜活的口头语言, 能使学生接触和感受到英语语流的节奏、重音、语调,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 成为语音教学的课堂。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影片中大量地道的英语口语, 逐渐掌握英语重读音和非重读音相间的节奏、词重音和句重音的特点及变化、各种语调的运用范围及其具有的语义功能等英语的语音知识, 并要求学生不断模仿、练习正确的发音方式, 使学生的发音日趋标准。另一方面, 学生能积累词汇, 掌握地道的表达法, 学习俚语和经典句型, 尤其是加深对词汇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如在电影《乱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中, 斯嘉丽和瑞德推着孩子散步时向几个贵妇人打招呼后说了这么一段话:“If you’dthought of the position years ago, you wouldn’t have to do this.But as it is, we’re going to cultivate every dragon of the old guard in this town. (如果几年前就考虑到你今天的地位, 你就不必这样做了, 但实际上, 我们要设法博取镇上这些顽固的母老虎的欢心。) ”又如, 在影片《假结婚》 (The Proposal) 中, 女上司马格瑞特由于对下属要求严厉, 被下属骂作dragon lady。这时, 教师应适时讲解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猛的怪兽, 是“恶魔”、“邪恶”的象征, 说一个人有点像dragon, 是说此人飞扬跋扈、令人讨厌。而在中国文化中, 龙象征着权利、吉祥。只有了解了中国龙和西方dragon的内涵差异才能真正理解影片语言。教师应以此引导学生来关注了解词汇体现的英语文化背景, 并关注其对汉语对等词在联想意义上的差异, 培养学生对词汇的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

3.2 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语用能力包括实施语言功能的能力和社会文化语言能力。由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差异, 汉英两种语言间的语用含义也有所差别。比如汉英语言在社交应酬方面, 诸如与相识的朋友打招呼、分手道别、对恭维与赞扬的反应、邀请、道歉和道谢存在着明显的语用差异。在人际关系方面, 诸如家庭成员和非家庭成员的称谓、禁忌语、隐私等也体现出语用差异 (何自然, 1988:192-202) 。如果学生对这些语用差异缺乏了解, 他们在实施语言功能时 (比如道歉、致谢等) , 就有可能产生母语语用规则迁移而出现语用失误。在英语角,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 几个学生围着一个外籍教师, 连珠炮似地问:“Where do you come from?”“How old are you?”“Do you like China?”……当外籍教师夸奖说:“You speak English well.”这些学生会谦虚地回答:“No, my English is poor.”在社会文化语言能力方面, 对语体运用的无意识和语体知识的欠缺是学生面临的一大问题。在具体语境中交际双方的关系决定了语体应该是正式的、随便的或者是亲密的, 但由于中国学生的语言学习和应用主要集中在教室内的师生之间, 很容易掩盖这方面的问题。经常观看电影中待人接物的场景, 会使学生意识到, 平时说英语只注重意思的表达而常常忽略了礼貌和文化;同时经常观看英文电影有助于学生学习语言形式与其交际功能之间的交叉对应关系, 并学会如何采用得体的语言形式实现特定的交际功能。

3.3 对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之为非语言交际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讲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 (胡文仲, 2004:79) 。有学者认为在人们的直接交际活动中, 30%的信息通过语言传递, 70%的信息依靠非语言手段, 甚至有人认为90%的信息来自非语言交际。由此可以看出非语言交际的重要。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 因文化背景不同, 也存在文化差异, 即意义及感情色彩上的差异, 并容易造成交际者之间的误解甚至反感情绪。这些因素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难以展示的, 而英文电影则可以借助影片中人、景物、声、色的集合, 让学生了解非语言活动在交际中的意义和作用。如《阿甘正传》 (Forrest Gump) 中, 当Dan上尉和他的未婚妻出现在Forrest与Jenny的婚礼上时, Jenny主动向前和Dan轻轻拥抱, 并贴一下脸, 说:“见到你真是太高兴了。”在影片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丹上尉的未婚妻 (亚洲人或许是中国人) 表现出典型中国人的礼节, 她对Forrest微笑、握手并用简单的“Hi!”来问候, 这与Jenny形成反差。因此, 通过观看英文电影, 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人们的习惯行为, 观察他们对谁, 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候, 怎样实施手势语、目光语、身势语及接触等行为;观察他们如何利用空间和时间因素以表达意义和维持社会关系。只有在实践中特别注意语言与非语言行为对情境的适应性, 才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4 对学生目标语民族价值观感受与理解能力的培养。

熟悉、了解外国文化知识并不等于能理解该文化。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 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进程中逐渐获得的, 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动, 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可以说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在不同的习俗中贯穿着该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例如, 中国的习俗中贯穿着集体观念、面子观念等, 而英语国家的习俗中却贯穿着个体观念、独立精神等。不理解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就不能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观看英文电影是学生比较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最好途径。以电影《刮痧》为例, 影片中的许大同来美8年, 事业有成, 可却远远未融入西方文化。他五岁的儿子丹尼斯 (Denis) 闹肚子发烧, 在家的爷爷由于看不懂药瓶上的英文说明, 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疗, 在丹尼斯背上留下了淤痕, 因此被美国医生误认为是家长虐待所至, 许大同夫妇也因此被告上法庭。在举行特别听证会时, 许大同的老板兼朋友约翰说出了大同曾经打过丹尼斯的事实, 致使这个案件被庭正式受理。大同对此非常生气, 认为约翰的行为是出卖朋友的行为, 并愤然辞职。中国人的价值观里要求对朋友要忠诚, 崇尚“为朋友两肋插刀”。相对于中国人感性的朋友观, 西方人的朋友观更为理性。在许大同看来, 在这关键时刻, 作为朋友, 约翰不应该把这件事情说出来, 而且他打孩子是出于对他的上司的尊重 (因为丹尼斯打了约翰的儿子保罗) 。站在约翰的角度, 他无法理解大同打了丹尼斯是对他表示尊重这一中国文化, 只一味地看成是对小孩的虐待, 为了尊重事实, 他必须向法庭反映这个事实。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 教师应因势利导, 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

4. 英文电影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策略

4.1 教学影片的选择。

英文电影种类繁多, 但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用来学习英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难易程度恰当、文化内涵丰富、内容健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影视题材,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可以领略不同国家的文化魅力。如观看美国影片《飘》 (Gone with the Wind) 有助于学生了解美国内战爆发的始末及美国人民斗争的过程;观看影片《阿甘正传》 (Forres Gump) , 可从阿甘的视角, 饱览美国50年代至70年代的社会历史:越南战争、中美乒乓外交、种族斗争、女权运动、水门事件、总统暗杀、毒品文化等;观看《当幸福来敲门》 (Pursuit of Happyness) , 则可使学生深刻地体会美国价值观中倡导的平等 (equality) 、物质本位 (materialism) 、个人主义 (individualism) 等核心内容, 了解美国人所普遍信仰的“美国梦”。

4.2 教学手段的应用。

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精看与泛看影片相结合的手段。组织学生泛看影片, 可耳濡目染地培养语感, 使学生更多地感受电影的文化艺术氛围、了解文化背景、适应各种场合、各阶层人士的语言。精看影片, 可引导学生挖掘影片隐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开展中西文化对比, 培养学生识别文化差异的能力, 并能正确评价, 以达到灵活地应付与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目的。同时, 在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运用多媒体回放、中英文字幕的显示等功能。

4.3 教学程序的设计。

4.3.1 观影前

在观影之前, 教师要向学生们介绍一下影片发生的背景、历史年代、地点、主要人物及故事梗概, 提示学生观看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对影片中出现的俚语、重点生词、表达法可进行适度的讲解, 为学生扫除语言障碍, 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影片中的语言和文化。同时, 教师可以适当地根据剧情设计一些问题, 要求学生看片后做好发言准备, 如对故事梗概进行总结、对人物形象进行勾画、对文化现象进行阐释等, 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观看电影, 这样更便于学生抓住重点。

4.3.2 观影中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教师可视影片内容、长短等具体情况采取全片通看和分片段欣赏等方法, 尤其是经典片段可重复播放, 并在有文化信息点的地方停顿,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 开展文化对比, 找出异同点。

4.3.3 观影后

观影后,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全面检测学生的语言、语用能力及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如, 或要求学生交流观后感, 展开讨论、角色扮演、背诵经典对白, 也可要求学生就影片中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文化现象开展中西文化对比, 并写出评论等, 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英语国家人们思维方式、文化习惯、价值取向的了解, 增强他们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处理能力。

5. 结语

英文电影欣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一个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知识, 同时也可以获取文化知识, 了解非语言交际形式和手段, 了解英语国家的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土人情、审美情趣等, 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并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提高。

摘要: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分析了利用英文电影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优越性, 并从语言能力、语用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价值观等方面论述了其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同时提出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英文电影,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龙千红.电影与英语听说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 2003, (1) :48-51.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3]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4]王朝英.电影语言情景教学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1, (2) :62-66.

上一篇:软件工程人才培养链下一篇:财经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