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能力

2024-09-22

跨文化交际能力(精选12篇)

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1

摘要: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在全球化趋势明显的今天, 正确认识跨文化交际教育的重要性, 提高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地位,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 英语教学应该实行语言教学和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相结合的方式, 认识和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形式的沟通, 而且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 而英美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使得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休克 (culture shock) 现象屡屡出现, 成为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一大障碍。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 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因此, 我国的英语教学, 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 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体验和实践, 培养他们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开阔视野, 加深对世界的了解, 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 提高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 (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 和社会文化能力的总称 (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也是目前每个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1. 加强教师自身文化修养。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是关键。因为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主要还是依靠英语教材、课堂和英语教师的传授来获取知识。所以, 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 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时刻明确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除此之外, 英语教师还要利用周围一切条件, 不断为学生组织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对比文化差异。

董亚芬指出, 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 语言材料中, 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通过文化对比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文化差异包含的内容庞杂繁多, 下述四方面尤其值得重视。

(1) 词汇差异

词汇是英语表达的基础。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喜欢把每个单词都与一个汉语词汇联系在一起, 以便记忆。然而我们在使用某个英语单词时不能只注意其语意层面, 还要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揣度。比如“red” (红色) 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崇尚色, 体现了中国人民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 被赋予喜庆和吉祥之意。而在西方文化中, 红色带有很强的贬义色彩, 带有“危险”、“激进”、“流血”、“暴力”的意思。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翻译《红楼梦》时, 为了保留“红”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 把标题直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引起英美读者对“red”一词产生不好的联想。后来英国汉学家霍克斯将该标题意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石头记》) 。因此, 在平常的词汇积累中注意从文化异同的角度加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2) 语用差异

任何语言都是某种社会文化的反映, 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语用差异。中国人在彼此见面时常常会问对方:“吃了吗?”“去哪儿啊?”这样的问候在中国人看来非常亲切, 然而在西方人看来却非常难以理解甚至是气愤。中国人认为这样的问候能体现对对方的关心, 而外国人则认为中国人想要了解他们的隐私。还有“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不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 很难理解它的文化内涵, 就会导致交际失败。可见,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先了解该语言民族的社会文化。

(3) 思维差异

文化的不同通常引起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含蓄、谦让、儒雅, 而英美人崇尚自由, 勇于表现个性。所以, 对别人的赞美, 中国人会说“哪里哪里”“不敢当”“过奖了”, 西方人一般说“谢谢”;表示感谢时, 中国人往往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不用客气等, 英美人则会说:It’s my pleasure/Thank you。这都反映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两种文化, 一个是以“你”为中心, 一个是以“我”为中心。

(4) 体态文化差异

肢体语言也是人类进行交际活动的重要工具, 中西方不同的肢体语言体现了不同的体态文化。如拥抱、握手、亲吻、手势语等属西方人的体态语言, 而中国的体态文化不包含这些过于亲昵的动作。了解并学会运用体态语对文化交际是大有益处的, 如耸肩表示“I don’t know”;掌心向上伸开双臂则表示无能为力或无可奈何。

3. 重视本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

了解并熟知本民族文化是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的前提。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刘润清教授曾经指出:“文化教学, 这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西方文化, 而且要懂得本族文化, 二者并重。”这是因为跨文化交际是双方的。作为中国的英语学习者, 我们必须在了解和熟知中国文化特点和表达方式的基础上, 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 并学会用英语表达本族传统文化, 宣传本族优秀文化, 让西方人了解更多的中华文化, 比如中国的太极拳 (Taiji) 、武术 (Wushu) 、功夫 (Kongfu) 、气功 (Qigong) 、衙门 (Yamen) 、曲艺 (Quyi) 、二胡 (Erhu) 、麻将 (Mahjang) 等。我们要夯实本族文化的功底, 不失时机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让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 这样有利于双方的相互理解,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时效性。

中西文化的比较性学习是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的关键。跨文化意识敏锐度是一种对有别于母语文化的他国或他族文化的反映度和感知度, 它是以母语文化为参照体系。敏锐度的加强有赖于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的同步提高。然而敏锐度的高低并不与文化知识的多少成正比, 而是有赖于对中外文化的对比性研究学习。

4. 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文化渗透。

(1) 讲解法

讲解法是课堂文化教学最为直接的方法。教师直接结合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讲解。

(2) 对比法

对比法是文化教学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比, 学生可以发现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 了解异族文化的特殊性。比如从称呼、招呼语、告别、做客、谦虚、道歉、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 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敏锐度。

(3) 阅读法

阅读文学作品是文化学习的一个主要方法。因为文学作品是社会文化的反映, 所以, 要想了解英语国家文化, 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的帮助, 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4) 实践法

实践法是实现文化教学目的最直接的方式, 文化教学的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 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各种资料让学生对中西方不同民族在价值观念、政治信念、宗教信仰、社会准则、道德标准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有所了解, 然后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脱离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既教授语言, 又传播文化, 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使学生跨越文化差异障碍, 减少文化休克现象, 增加交际的有效性和成功交际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徐冰.试析跨文化交际与高校英语教学.英语教学, 2009.

[2]王宗华.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外语交际能力.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3]谭玲.跨文化交际意识与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成人教育, 2009.

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大面积、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到外语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作 者:敖玉文 Ao Yuwen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外语系,内蒙古,海拉尔区,021008刊 名:呼伦贝尔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LUNBEIER COLLEGE年,卷(期):13(3)分类号:G04关键词: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 文化

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3

一、培养语言技能,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习大学英语的目的是要掌握更多的语言技能。同时,也应该审视当今世界大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交际能力。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对于大学生来说,面临着就业时的社会选择。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技能,关系到是否能够顺利就业的大事。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明确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将来人生的重要意义。其次,对于教师自己来说应该多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的教育理论。当今时代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理论。最后,在教学中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语言综合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是英语这种语言教学与实践的最大基地。我们的教学蕴含着丰富的跨国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英语语言技能训练的最佳阵地。所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不同文化下的传统与习俗、礼仪与习惯等。这样,才能切实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教学贴切实际,掌握基础英语语言知识

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小学教学存在一定的区别。大学英语教学既要传授基础知识,也要掌握一定的交际用语,学会如何沟通、如何谈判等。大学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妨增加一些涉外或跨国实习实训的机会。努力给学生商务英语学习的氛围,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在商务谈判时一位美国官员对中方人员表示赞同:“It's a great idea,Mr. Li,but who's going to put wheels on it?”美国的意思是这个想法挺好,但谁来启动呢?而翻译官却翻译成:美国官员就汽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样,美国人与英国人却很难顺利的沟通。我们知道,美国与英国这两个国家都说的是英语。但是,这这两个国家很多语言表达习惯却不一样。因此,很多时候会造成语义差异,甚至产生歧义。如:“ ground floor”这个词在英国表示“第一层”,而first floor在美国就是“second floor”。其次,东西方人对数字的喜好也不一样。如西方人对数字13不喜爱,原因是“13”这个数字源于一个宗教典故:出卖耶稣的犹大是耶稣的在13日那天告密的。所以,在西方很多国家的电梯摁13层不要写13这样的数字,而是用字母M来表示。因为英文中有26个字母,中间的数字正好是13。

三、遵守交际准则,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存在一定的交际规则。社会学研究告诉我们,人是社会动物,其行为必须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行为与交际的准则的对立统一的。东西方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不同的民族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并且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具体体现在礼貌、习惯、行为、语言等各个方面。这在中学阶段学生已初步了解到这方面的差异。而在大学英语中,已经深入到了像文体、修辞、语体等更为深层次内容了。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渗透关于西方人的价值观,以及人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理解西方人的文化心理,从而在交际过程中遵守其交际准则。应该说大学英语课本中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编写的更多,这是中学教科书中不能比拟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适时的进行渗透。例如:在教学《大学英语》中的“The Present”时,在西方长辈看望晚辈也会送一个礼物。一位母亲准备给女儿礼物是“a little clock,with clear black numbers”。这样的礼物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中国人忌讳给别人送“钟”,尤其是长辈不能给晚辈“送终”,这就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所在。

四、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作为一个现代大学生应该多与外国人交流,只有语言的交流才能更加深的解外国文化。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跨文化交流活动越来越多。拓宽了自己的文化视野,在交际中才能收获成功。例如:世界各国在不同文化背景对时间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的民间谚语:如美国是Time is money;西班牙:跑得快死得快;巴西:五点时就会说正好2:14;法国:超前则太早,落后则太迟。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谚语,就会产生笑话,甚至造成误解。世界各国的人们对颜色也存在喜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其意义也不相同。如巴西不喜欢棕黄色(brown)他们认为棕黄色是凶丧之色;法国人因为憎恨纳粹而讨厌dark green;我国人把红色当作是吉祥之色而喜欢红色(red)。不同文化下礼节与礼仪也不一样,如中国人用握手表示友好;西方人通常是拥抱或亲吻;在日本与韩国等东南亚人一般用鞠躬表示尊重与友好。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要不断的拓宽文化视野。才能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

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4

一、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 (C r o s 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指行为源与反应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即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的经济社会、地理环境及风俗习惯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的语言思维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等等诸语境,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习惯用自己的语言思维交谈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造成话语推论错误, 造成冲突和故障。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注重讲授语言知识结构, 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作用。一些教师教学方式单一, 外语课成为教师的讲演课,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 尤其是交际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 还要让学生掌握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 既要求人们掌握正确语法, 而且还要求准确地把握语调节奏。在国际交往中, 不仅要学会讲得体的话, 写出符合英语写作规范的文章, 而且要懂得做得体的事。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建构是必要的。然而给他们提供课本中语言知识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更为重要而迫切。

二、改进课堂教学, 加强跨文化意识培养

当前《大学体验英语》课程成为许多高校本科生的教材。该教材的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让我们来选取很有代表性的课文为例子, 分析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课本知识和其他资源理解“文化差异”, 进一步具体分析跨文化交流中的“困难和理解差异”。探讨如何合理安排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 从而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培养跨文化意识呢?

比如, 每当新生入校, 第一堂课老师通常会跟学生打招呼, 了解学生的一些情况。与其让学生一个个站起来做自我介绍, 不如通过一个简单的玩笑来比较中、西文化中打招呼的方式:中国学生常以中国式的问候与老外打招呼:“Where are you going?”或“Have you eaten?”。这对中国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问候语“你上哪儿去?”或“你吃过饭了吗?”。但在英美文化中就有讲究了。“Where are you going?”通常是一个要求给予准确回答的问题。从涉及个人私事的角度来讲, 这个问题是一个典型的“上级对下级”询问的问题或非常亲密的朋友之间才提的问题, 因此这样的问候语在西方文化中就会招来多管闲事的嫌疑。而“Have you eaten?”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像一个建议对方共进午餐的邀请, 西方人往往对这样的没有下文的邀请深感不解。一堂课当然不能以简单的问候语结束, 在引入这个话题之后, 教师不妨通过小组活动或配对的练习,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西方在问候语, 自我介绍, 各种场合介绍的方式等存在的差异, 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 在第二次课上来进行对话练习和公开演示表演。

社会语言能力是指能够在不同的社会语言环境中 (如话题、交际参与者的相互地位和关系、交际的目的和意图、交际的习俗和规约等等) 恰当地运用与理解适宜于不同社会场合和环境的言语的能力。社会语言能力, 实际上就是掌握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规约与习俗。准确地说, 社会语言能力本身就是文化。文化差异对外语学习者社会语言能力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的了。比如, 《大学体验英语》第二册第七课《家庭纽带》。教师可以先以自己的家庭为例, 给学生示范性的演示一个家庭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 然后请学生来讲述最熟悉的自己的家庭。由于文化的差异, 各个家庭对各个成员间关系的侧重不同, 从而引入诸如“大家庭”、“单亲家庭”、“混合家庭”、“丁克家庭”等概念, 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家庭概念及伦理方面存在的差异。教师在课堂呈现方式上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和教师参与探讨的方法, 让学生来探讨东西方在家庭责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伦理方面存在的差异, 从而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大学体验英语》第四册第二课“文化”是一篇直接探讨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流的文章。课堂教学的导言部分可以来通过多媒体系列教学手段, 形象的给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比如, 儒家文化要求子女在父母面前要必恭必敬;基督徒在用餐前要祷告;伊斯兰教徒在一天特定的时候祈祷等等。由此让学生对“文化”的概念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再通过第二篇课文“文化存在差异吗?”中作者自己所遭遇的令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作者在俄罗斯旅行时, 在一次与俄罗斯人就餐的过程中误以为男士给女士剥香蕉是非常有礼貌的行为, 并到处宣讲自己的错误观点, 结果在另一次旅途中被人纠正说:“在俄罗斯, 如果男士给女士剥香蕉就意味着他对她想入非非!”, 让学生最终了解:有关文化差异的概括性的推论方面的好心的文章和讲座可能弊大于利。随后可以运用一系列文化差异方面的例证进一步强调注重风俗习惯和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在讲解第四册第一课《男女之间的偏见》的时候, 作者先通过从网上下载的一段录像资料, 让学生了解到现代妇女解放运动的起源和进程, 然后通过听录音的方法引入了这篇课文的主旨:男女在社会角色方面的转变和趋势。然后, 让学生分组谈论男女在社会角色方面存在的差异, 最后由教师来做出评价。学生对自己熟悉的话题的探讨非常的投入, 课后作业是一篇作文“男女真的有别吗?”。作者通过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发现, 有许多学生的见解非常的独到, 对该问题的讨论非常的深入, 还利用了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非常有用的词组和例子, 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现代外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 即交际能力。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中, 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是所有外语教师都非常关注的事情。作者认为有趣的课堂活动和设计合作性的活动规则是课堂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学习体验《大学英语》第一册的第八课“爱和友谊”时, 第二篇课文讲了一个非常感人的爱情故事, “超越坟墓的爱情”:一位妻子在情人节的时候收到了已故丈夫的玫瑰花。作者通过布置预习, 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的方法, 收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学生的表演天分受到了极大的鼓励, 同时又促进了学习者之间的合作。课后作业是布置学生自己寻找有关西方的节日及来源。在第二次课上, 学生通过课堂报告的形式, 给大家介绍节日。由于第一次课堂热情的感染, 由许多同学都积极地做了准备, 都抢着要发言。作者就鼓励那些平时不太积极或胆子较小的同学做报告, 有一个学生竟然带来了面具来表现“万圣节”。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教学策略

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的方法也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做出调整。

1. 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强化文化情景感悟。

学生不仅要从课本中学习和掌握异质语言文化内涵, 而且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阅读相关报刊杂志和其他媒体进一步了解目的语源国的文化习俗、人文哲学。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提供信息扩大学生英语知识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英美文化, 教师授课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学生文化交际材料。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章、报刊杂志, 了解文学典故等语言背景知识。

近年来, 各种多媒体英语资源蓬勃出现, 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多媒体可以创造出具有浓郁西方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 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感性认识, 深刻体会英语文化, 从而增强跨文化意识。除了利用已有的资源多收听英语广播、英语歌曲, 观看电视节目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 浏览网络资料, 观看原版电影, 领略英美本土文化风情。

2. 加强课堂交际实践, 提升语言运用层次

课堂活动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途径, 教师精心设计、创造出具有英语文化特色的交际情景, 组织学生在这种特定的语言情景中开展语言交际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提高交际能力。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英美文化情景中, 进行诸如打招呼、介绍、祝贺、告别、致谢、道歉、约会、购物等特定情景的语言练习。还可组织学生进行role-play (角色扮演) 、group-discussion (小组讨论) 、pairwork (结对练习) 、short-play (短剧) 等课堂活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具有英语文化氛围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来, 大胆运用英语进行语言实践。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 师生互相配合, 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感性认识。我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经常会受到本民族文化定势的干扰, 从而出现交际过程中的文化错误, 在英美人看来, 这种文化错误比语音、语法错误更无法忍受。因而教师在教学中, 要注意分析中西文化差异, 进行文化对比, 帮助学生排除英语学习中的文化障碍, 获得文化敏感性, 增强跨文化意识。

四、结论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应该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各地域、各国家的文化不仅在内容上是多样的, 在形式上也是丰富多彩的。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化都渗透其中, 道德、政治、军事、宗教、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活动都是典型的重大的文化表现形式。由于各个民族, 各个地区生态环境不同, 文化积累和传播的不同, 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等的不同, 各个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 如果忽视了这些文化差异, 就难免会产生误解、冲突或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交际能力的培养, 应成为大学英语教学关键性课题, 对此我们务必要努力研究, 深入探索。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交际能力, 努力造就具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传授英语语言文化知识, 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来加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听跨文化交际能力讲座心得体会 篇5

外语学院 英语系B1202 16 孙洋

听了院长赵丽丽的语法,语用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讲座后,学到了很多交际的知识。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叙述,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隐私方面的冲突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时间观方面的冲突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客套语方面的冲突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培养学生现代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6

关键词:文化教育 跨文化 词汇教学

如今,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认识到,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在教授外语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既涉及文化又涉及交际。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应遵循语言分析和文化比较相结合的原则,要让学生在比较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实践基础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从而达到准确理解和正确灵活运用英语的目的。

一、中国学生在跨文化知识方面犯错误的表现及其原因

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外语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不管是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还是转换生成语言学,都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胡春洞,1996:88)。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教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老师,习惯接受“填鸭式”的教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目前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很少利用课余时间读有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书籍,大部分时间用于记单词、做练习上。

3.外语教材一直受到国内政治气候的影响。当时的教材讲述的主要是工人、农民中的英雄人物,所以尽管学生学的是英语,但是思想内涵却还是中国文化,语言和文化被人为地隔离了。

二、导入文化教育的方法

(一)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称呼语:在JEFC Book 3 Lesson 34 Uncle Wangs Factory中,学生们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 Wang”,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2.赞美: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

3.隐私: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

4.打招呼: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5.介绍: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6.节日: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7.词汇的文化内涵: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二)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2.利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还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邀请中外专家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等,创造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3.教师应通过学习多种方法,学习和掌握文化教育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的真正目的。

结论: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们必须把语用能力提到跟语言能力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著名语言学家Thomas曾这样说过:“语法错误从表层结构上就可以看出,听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听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像语法错误那样被看待。如果一个能讲一口流利英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流中的失误会被认为是粗鲁和故意的。”

现在我国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地运用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教师把英语当作一种语言交际工具来教,学生把英语当作一种语言交际工具来学,业务主管部门把英语当作一种语言交际工具来考。笔者认为,认真思考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导入的作用,界定其地位和内涵,并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内容及策略上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培养出真正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胡文仲、高一虹,1997:68)。

参考文献:

Kluckhohn:A. L,Kroeber and Elyde Kluckhohn.(1952)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New York:Ranclom House.PP 1-139。

David. Munro(英)编著《体育与竞技》.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

熊子量.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如何评估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7

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包括知识、技巧和态度三个方面:

知识:个别文化与大众文化、本土文化与他人文化、语言、文化与沟通的关系。

技巧:在跨文化交际中分析、联系、发现、反映、掌握新知识、运用知识、技巧、态度的能力和技巧。

态度:尊重本土及其它文化、对跨文化能力学习的积极的态度、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对他人文化辩证的认识和理解。

也就是说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仅指对文化知识的了解, 它还包括对其它文化和本国文化的一种好奇心、尊敬和理解, 同时愿意并有能力运用这种能力协调、分析和掌控跨文化交流。

2 我国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现状

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是一门跨多学科的课题, 尽管它在商业等领域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我国, 多数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出现在外语教学研究中。“文化素养”一词1999年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同年出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 从此, 国内掀起了对文化教学的关注。在2004年出版的试用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 “跨文化交流”第一次被正式列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之一。虽然, 大纲并没有对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出详细的指导和规定, 但是它为大学外语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方向。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者开始致力于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根据CNKI网的一项统计结果显示, 国内学者从1999年开始陆续展开了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的研究, 从2004年至今, 这项研究得到了更加迅猛的发展。

由于国内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相对西方国家比较晚, 国外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被大量借鉴和引用到中国。上面提到的Byram, Sercu和很多其他学者的理论被国内大量文章引用。国内学者在引用这些理论的同时也支持了这些理论, 也就是说, 在中国, 大多数学者们都采纳了国外专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既包括对文化知识的灌输和讲解, 也包括培养被测评者正确理解自我文化和他人文化的态度和跨文化沟通的技巧和能力。

3 现流行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评方法

Ruben的IBAI是Ruben在1976提出的, 后来又经过多人的发展和改善。他的测评方法叫跨文化行为测试指数, 英文是Intercultural Behavioural Assessment Indices (IBAI) 。这一测评方法由七种元素构成, 它们包括表示尊敬、互动的身体语言、知识导向、共鸣、行为得体、控制互动和宽容。他认为这些元素是保证跨文化交流正常进行的基础。他所设计的方法在实施中需要融合23项自觉意识等级测评 (self-consciousness scale) 、18项互动等次测评 (interaction involvement scale) 、10项交流适应力等级测评 (communicative adaptability scale) 和26项社会情形问卷调查 (social situations questionnaire) 等等。, 虽然有些人认为这一测评方法是可靠的, 但是它的理论和操作方法过于复杂, 不易于理解, 很难大范围的应用到学校及企业的测试中。

Fantini在1995年制作了一套十分系统的YOGA (Your Objectives, Guidelines, and Assessment) 问卷来测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他指出这是一套用于自我测试的问卷。他说这份问卷可以帮助人们辩证地检测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同时这一测试结果可以为人们今后的跨文化活动给予指导, 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这一问卷由五部分组成, 它们包括:意识 (awareness) 、态度 (attitude) 、技巧 (skills) 、知识 (knowledge) 和语言熟练程度 (language proficiency) 。每一部分包括四个等级的评估内容。Fantini还指出除了自我评估外, 最好同时由目标文化的本国人对被测评者进行这种评估。这样被测评者不仅可以从他们自己的视角看问题, 而且还可以从其它文化所有者的角度进行测评。然而, 这个问卷毕竟主要用于自我测评, 而且一个人可能不是很清楚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问卷中的很多问题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例如:技巧部分等级一中的一个问题是“做客时, 我采用了合适的文化交流方式, 我尽量在行为、穿着等方面避免冒犯主人。”通常, 在做客的时候, 不同文化背景的客人很可能在短期内不会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或穿着是否在文化方面冒犯了他人, 这通常需要一段长期的认识过程。而且, 这也不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点。跨文化交际能力强调的是互相理解和尊重, 更重要的是不同文化的人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而不是过度的去否认自己的文化或接受别人的文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强调如何在冒犯他人的情形下, 运用这种能力进行协调和与对方沟通, 以达到互相理解的目的。这一问卷中的许多问题都有着类似的问题, 因此这一测评并也存在不足。

Byram建议既然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态度、能力和知识几个方面。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评也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他指出对文化知识的测评也许会相对简单和可行一些, 对文化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可以通过论文写作的方式进行测评。但是对态度和技能的测评是十分难的或者说是几乎不可能得到完全可靠的、精确的结果的。对态度和技能的测评要建立在长时期的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 不能单凭某一次经历就决定某个人的态度和技能等级。他建议对技能和态度的测评应该由被测评者自己通过行为分析, 对自己过去的经历进行总结从而达到测评的目的。

Byram的测评方法强调的并不是强硬的测评手段和结果, 而是提示人们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评应该谨慎。它所涉及的各个方面都应该被考虑到, 否则不正确的测评会导致错误的教学理念和方向。从Byram的建议中可以看出, 跨文化交际能力实际上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我们是不可能像测评英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一样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各个方面进行打分的。百分制的考试方式并不适合于这种测评。

4 结论

世界上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评的研究还在进行着, 目前还没有十分完美的测评方案。上面提到的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合理的一面但是同时也存在着矛盾和困难。正如Byram所指出的, 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评并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具体的分值性的考核结果, 而是应该利用相对合理的测评方法鼓励培训方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和激发员工和被培训者的跨文化意识。错误的测评方法可能导致教学方向的偏差, 所以测评一定要经过认真设计和试验后才能够被应用到实践中。在成熟的测评方法形成之前, 作者建议人们也许可以尝试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评分为三个部分, 也就是对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测评。对知识的测评可以采取问卷分析, 但是问卷中的问题需要被精心设计。文化内容包括世界文化或某一特定群体在特定工作和学习环境中所针对的某一文化, 将文化内容盲目地指定为英美文化是不切实际的, 也是错误的。英语作为一种世界语言, 传达和表达着世界文化, 跨文化交流也不局限于和英美国家的人进行交流。对态度和能力的测评也许需要研究者针对某些被测评者进行长期的观察, 以做出详细的个案分析。这种分析要比单一的分值更具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Byram M.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1989.

[2]Sercu, Lies.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M].Multilingual Matters, 2005.

[3]沈玲.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对外语教学启示[J].外语教研, 2008 (33) .

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篇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国际间的交往和交流日益增多。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人们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因在某些方面有着近似的表现, 从而使得交际双方能够顺利地传达思想, 达到交际目的, 但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人们的文化差异却极易造成交际中的障碍和误解。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 提高年轻一代的文化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1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

从英国的拜卢姆先生 (M.Byrum) 首次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到目前为止, 国内外学者对于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日趋广泛。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 可以简单地概述为: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环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Ruben先生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更为具体, 他认为跨文化交际的概念是具备一种与某一环境中的个体为了实现其性格、目标及期望所应具备的同样的独特活动的能力, 一种可以达到人的基本要求, 满足其性格、实现其目标及期望的相对的能力。在Ruben提出的有效交际七要素中, 强调交际者必须尽量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 (目光语, 身势语, 语调等) 向对方表示感兴趣, 以建立有效的交际基础;强调交际者应尽量多描绘别人的行为, 采取非评价、非判断式的态度, 不要以自己的文化标准为依据对别人的行为评头论足;提倡最大限度地了解对方的个性, 在交际中, 首先要把对方当作一个有个性的个体, 他有自己独特的交际风格。这要求交际者要对其个性要十分敏感, 并能正确解释其行为。另外, 交际者还应具有能够应付不同情景的灵活性, 在交际过程中能合理地对对方的要求进行评估, 并且对新的、陌生的环境表示出高度的宽容并能够很快适应。Ruben先生的理论对于我们来说更有启示作用, 为我们研究跨文化交际奠定了基础。

2 文化与交际的关系

文化是座冰山, 由于大多数冰山隐藏在水下, 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浮在水面上的极小一部分。所以, 在跨文化交际中, 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所能听到的只是别人所讲的言语。在英语文化中, 希腊神话、圣经故事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信仰的最根本的源泉;女性主义、民权运动反映了历史的变迁、文化的碰撞、融合与发展;流行文化、企业文化让我们感受到现代社会的脉搏。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由于文化差异而极易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和误解。就拿小小的握手为例, 在西方文化里, 握手要有力, 这是礼貌和自信的表现, 但在中国文化中握手要轻, 这是礼貌和含蓄的表现。西方人对于握手太轻, 会视为不自信和轻视对方, 英文中对于这样的握手专门有个形容词叫“dead fish”, 而在中国, 如果握手太重, 会被认为不礼貌、甚至是挑衅的表现。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 我们一定要了解对方的文化与习俗, 关注文化的差异, 避免文化冲突。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交际的基础, 交际是促进各族文化繁荣进步的动力。

3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很多, 但是, 在具体教学中不能仅考虑以新颖或多变的形式吸引学生, 而应明确社会文化知识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与外语有关的社会文化知识的内涵, 让学生在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同时, 对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进行思考, 培养对文化现象的洞察力, 为跨文化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充分利用资源, 广泛构建校际合作

目前, 在无锡地区各级各类学校都与国外相应的学校建立了学

生交流 (Exchange Students) 项目。每年都组织一定数量的学生以homestay的方式去国外学习、生活一段时间。由于学生吃、住在外国友人家, 这使他们能够亲自体验异国独特的生活和文化。感性的了解国外生活方式, 这种方式是十分有效的。据曾参与过丹麦homestay项目的Linda介绍, 当她充分融入丹麦友人的生活、学习、社交等方方面面时, 文化的差异和魅力能够更直观更完整地被展示。同时, 在国内没有机会被挖掘的语言交流潜能也能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迸发出来。

2) 以节假日为主线,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对外国社会文化知识一般没有亲身的体验, 仅依靠阅读书面材料或讲解抽象的概念很难达到掌握社会文化知识的目的。因此, 为使学生感受到外国文化, 理解其真实含义, 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将抽象的概念与形象的异国文化有机结合。根据外国文化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节假日, 我们可以以点带面, 从每一个独特的文化假日出发, 将文化学习融入到富有活力的节日背景中, 继而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 引导学生自主积极研究文化差异, 以强化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如在讲解感恩节时, 教师可以预先布置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感恩节的具体时间?为什么这一天美国人都要回家团聚?感恩节为什么一定要吃火鸡?感恩节与中秋节比较等, 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实践证明这样的讨论, 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为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3)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仅靠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掌握外语的需要。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辅助手段。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 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如播放一些专门介绍社会情况的记录片等, 让学生直接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

4) 开展多种活动, 激发学生的交际潜能

利用在校外国专家的有利资源, 积极开展英语周活动。活动可以通过图片展示、讲座和晚会等的形式。这些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 也能使学生近距离体验和实践跨文化交际。由于这些活动是在师生之间举行, 学生会感到轻松、亲切, 这对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文化意识提供了便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提高提了胆识, 增长了见识, 激发了他们的交际潜能。

社会文化知识不可能自然习得, 它必须通过大量的学习、实践才能获得。因此,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多动脑、勤思考。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活动, 积极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只有了解了不同文化的背景知识, 不断提升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才能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应对自如。

摘要:该文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 论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 并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一些策略及可行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概念,交际能力,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Byram M, Fleming M.Language Learning i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3]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7) .

[4]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 .

英文电影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篇9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已是外语界广泛接受的观点。然而, 长期以来, 由于受教材、教法及应试教育等原因的影响, 我国的外语教学存在着“费时低效”现象, “高分低能”者普遍存在。相当数量的英语学习者在与外国人交流中, 由于缺乏对不同文化背景、文化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 往往出现交际障碍或失误。如何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网络的普及, 英文电影被大量引进, 作为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 它具有其他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本文仅就利用英文电影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一探讨。

2. 利用英文电影开展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优势

2.1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英文电影能从视觉、听觉与感觉等各方面同时刺激学生的神经系统, 融视、听、说教学于一体, 使文化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实践化。学生在接触真实语言的同时, 通过画面、背景、音乐等可直观地了解文化的各个方面, 突破了教师在课堂上展示文化知识的局限性。同时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于有意无意中强化了学生的英语意识, 进而成倍地提高学习效率。

2.2 能形象地展现生活中的交际场景, 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

电影的故事情节取材于生活, 其中的场景、道具及其他方面都充分展示了生活的真实。看电影时, 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等于把语言学习放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进行, 使语言学习真实自然, 有利于学生学习在不同情境中得体地使用语言。同时, 还能亲眼看到各种具有文化特征的场景, 如表情、手势、着装等超语言线索, 使学生更容易、更准确地理解语言和阐释影片, 体会非语言交际手段的作用。此外, 影片中人物的对话也是生活的真实语言, 词汇量大、内容广泛, 很多俚语和非正式表达法是传统教材上没有的, 经常看电影能学会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 无形中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2.3 能真实地呈现语言的民族传统文化, 架设学习者与目的语使用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从某种意义上说, 电影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英语电影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英语民族的文化, 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学、宗教、伦理、民俗风情等更直观、形象、便捷的窗口。中西方在文化方面有很多差异, 通过对电影故事情节的了解、经典台词的学习, 可以挖掘出它们所反映的思维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念、风土人情、审美情趣等与中国不同的文化内容, 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3. 英文电影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作用

3.1 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电影中的语言多为真实自然、丰富鲜活的口头语言, 能使学生接触和感受到英语语流的节奏、重音、语调,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 成为语音教学的课堂。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影片中大量地道的英语口语, 逐渐掌握英语重读音和非重读音相间的节奏、词重音和句重音的特点及变化、各种语调的运用范围及其具有的语义功能等英语的语音知识, 并要求学生不断模仿、练习正确的发音方式, 使学生的发音日趋标准。另一方面, 学生能积累词汇, 掌握地道的表达法, 学习俚语和经典句型, 尤其是加深对词汇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如在电影《乱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中, 斯嘉丽和瑞德推着孩子散步时向几个贵妇人打招呼后说了这么一段话:“If you’dthought of the position years ago, you wouldn’t have to do this.But as it is, we’re going to cultivate every dragon of the old guard in this town. (如果几年前就考虑到你今天的地位, 你就不必这样做了, 但实际上, 我们要设法博取镇上这些顽固的母老虎的欢心。) ”又如, 在影片《假结婚》 (The Proposal) 中, 女上司马格瑞特由于对下属要求严厉, 被下属骂作dragon lady。这时, 教师应适时讲解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猛的怪兽, 是“恶魔”、“邪恶”的象征, 说一个人有点像dragon, 是说此人飞扬跋扈、令人讨厌。而在中国文化中, 龙象征着权利、吉祥。只有了解了中国龙和西方dragon的内涵差异才能真正理解影片语言。教师应以此引导学生来关注了解词汇体现的英语文化背景, 并关注其对汉语对等词在联想意义上的差异, 培养学生对词汇的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

3.2 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语用能力包括实施语言功能的能力和社会文化语言能力。由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差异, 汉英两种语言间的语用含义也有所差别。比如汉英语言在社交应酬方面, 诸如与相识的朋友打招呼、分手道别、对恭维与赞扬的反应、邀请、道歉和道谢存在着明显的语用差异。在人际关系方面, 诸如家庭成员和非家庭成员的称谓、禁忌语、隐私等也体现出语用差异 (何自然, 1988:192-202) 。如果学生对这些语用差异缺乏了解, 他们在实施语言功能时 (比如道歉、致谢等) , 就有可能产生母语语用规则迁移而出现语用失误。在英语角,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 几个学生围着一个外籍教师, 连珠炮似地问:“Where do you come from?”“How old are you?”“Do you like China?”……当外籍教师夸奖说:“You speak English well.”这些学生会谦虚地回答:“No, my English is poor.”在社会文化语言能力方面, 对语体运用的无意识和语体知识的欠缺是学生面临的一大问题。在具体语境中交际双方的关系决定了语体应该是正式的、随便的或者是亲密的, 但由于中国学生的语言学习和应用主要集中在教室内的师生之间, 很容易掩盖这方面的问题。经常观看电影中待人接物的场景, 会使学生意识到, 平时说英语只注重意思的表达而常常忽略了礼貌和文化;同时经常观看英文电影有助于学生学习语言形式与其交际功能之间的交叉对应关系, 并学会如何采用得体的语言形式实现特定的交际功能。

3.3 对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之为非语言交际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讲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 (胡文仲, 2004:79) 。有学者认为在人们的直接交际活动中, 30%的信息通过语言传递, 70%的信息依靠非语言手段, 甚至有人认为90%的信息来自非语言交际。由此可以看出非语言交际的重要。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 因文化背景不同, 也存在文化差异, 即意义及感情色彩上的差异, 并容易造成交际者之间的误解甚至反感情绪。这些因素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难以展示的, 而英文电影则可以借助影片中人、景物、声、色的集合, 让学生了解非语言活动在交际中的意义和作用。如《阿甘正传》 (Forrest Gump) 中, 当Dan上尉和他的未婚妻出现在Forrest与Jenny的婚礼上时, Jenny主动向前和Dan轻轻拥抱, 并贴一下脸, 说:“见到你真是太高兴了。”在影片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丹上尉的未婚妻 (亚洲人或许是中国人) 表现出典型中国人的礼节, 她对Forrest微笑、握手并用简单的“Hi!”来问候, 这与Jenny形成反差。因此, 通过观看英文电影, 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人们的习惯行为, 观察他们对谁, 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候, 怎样实施手势语、目光语、身势语及接触等行为;观察他们如何利用空间和时间因素以表达意义和维持社会关系。只有在实践中特别注意语言与非语言行为对情境的适应性, 才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4 对学生目标语民族价值观感受与理解能力的培养。

熟悉、了解外国文化知识并不等于能理解该文化。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 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进程中逐渐获得的, 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动, 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可以说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在不同的习俗中贯穿着该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例如, 中国的习俗中贯穿着集体观念、面子观念等, 而英语国家的习俗中却贯穿着个体观念、独立精神等。不理解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就不能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观看英文电影是学生比较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最好途径。以电影《刮痧》为例, 影片中的许大同来美8年, 事业有成, 可却远远未融入西方文化。他五岁的儿子丹尼斯 (Denis) 闹肚子发烧, 在家的爷爷由于看不懂药瓶上的英文说明, 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疗, 在丹尼斯背上留下了淤痕, 因此被美国医生误认为是家长虐待所至, 许大同夫妇也因此被告上法庭。在举行特别听证会时, 许大同的老板兼朋友约翰说出了大同曾经打过丹尼斯的事实, 致使这个案件被庭正式受理。大同对此非常生气, 认为约翰的行为是出卖朋友的行为, 并愤然辞职。中国人的价值观里要求对朋友要忠诚, 崇尚“为朋友两肋插刀”。相对于中国人感性的朋友观, 西方人的朋友观更为理性。在许大同看来, 在这关键时刻, 作为朋友, 约翰不应该把这件事情说出来, 而且他打孩子是出于对他的上司的尊重 (因为丹尼斯打了约翰的儿子保罗) 。站在约翰的角度, 他无法理解大同打了丹尼斯是对他表示尊重这一中国文化, 只一味地看成是对小孩的虐待, 为了尊重事实, 他必须向法庭反映这个事实。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 教师应因势利导, 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

4. 英文电影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策略

4.1 教学影片的选择。

英文电影种类繁多, 但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用来学习英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难易程度恰当、文化内涵丰富、内容健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影视题材,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可以领略不同国家的文化魅力。如观看美国影片《飘》 (Gone with the Wind) 有助于学生了解美国内战爆发的始末及美国人民斗争的过程;观看影片《阿甘正传》 (Forres Gump) , 可从阿甘的视角, 饱览美国50年代至70年代的社会历史:越南战争、中美乒乓外交、种族斗争、女权运动、水门事件、总统暗杀、毒品文化等;观看《当幸福来敲门》 (Pursuit of Happyness) , 则可使学生深刻地体会美国价值观中倡导的平等 (equality) 、物质本位 (materialism) 、个人主义 (individualism) 等核心内容, 了解美国人所普遍信仰的“美国梦”。

4.2 教学手段的应用。

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精看与泛看影片相结合的手段。组织学生泛看影片, 可耳濡目染地培养语感, 使学生更多地感受电影的文化艺术氛围、了解文化背景、适应各种场合、各阶层人士的语言。精看影片, 可引导学生挖掘影片隐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开展中西文化对比, 培养学生识别文化差异的能力, 并能正确评价, 以达到灵活地应付与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目的。同时, 在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运用多媒体回放、中英文字幕的显示等功能。

4.3 教学程序的设计。

4.3.1 观影前

在观影之前, 教师要向学生们介绍一下影片发生的背景、历史年代、地点、主要人物及故事梗概, 提示学生观看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对影片中出现的俚语、重点生词、表达法可进行适度的讲解, 为学生扫除语言障碍, 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影片中的语言和文化。同时, 教师可以适当地根据剧情设计一些问题, 要求学生看片后做好发言准备, 如对故事梗概进行总结、对人物形象进行勾画、对文化现象进行阐释等, 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观看电影, 这样更便于学生抓住重点。

4.3.2 观影中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教师可视影片内容、长短等具体情况采取全片通看和分片段欣赏等方法, 尤其是经典片段可重复播放, 并在有文化信息点的地方停顿,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 开展文化对比, 找出异同点。

4.3.3 观影后

观影后,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全面检测学生的语言、语用能力及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如, 或要求学生交流观后感, 展开讨论、角色扮演、背诵经典对白, 也可要求学生就影片中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文化现象开展中西文化对比, 并写出评论等, 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英语国家人们思维方式、文化习惯、价值取向的了解, 增强他们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处理能力。

5. 结语

英文电影欣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一个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知识, 同时也可以获取文化知识, 了解非语言交际形式和手段, 了解英语国家的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土人情、审美情趣等, 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并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提高。

摘要: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分析了利用英文电影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优越性, 并从语言能力、语用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价值观等方面论述了其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同时提出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英文电影,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龙千红.电影与英语听说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 2003, (1) :48-51.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3]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4]王朝英.电影语言情景教学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1, (2) :62-66.

涉外导游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篇10

一、 涉外导游工作中常面对的跨文化差异

(一)跨文化交流中价值观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价值观是一个影响交际效果的重要因素,虽然学术界没有一个关于价值观的确切定义,但都毫无例外地认识到了价值观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如世界著名的跨文化研究专家Samovar 和Porter认为:“价值观通常是规定性的,告诫人们什么是好的和坏的,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什么是真实的和虚假的,什么是正面的和反面的,等等。文化价值观确定什么是值得为之献身的,什么是值得保护的,什么会使人害怕,什么是应该学习的,什么是应该耻笑的,什么样的事件会使人们团结起来。最重要的是文化价值观指导人们的看法和行为。”我国著名的跨文化研究专家胡文仲先生也认为“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由此可见,价值观的差异会导致民族文化的差异,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必须对这个民族的价值观有深刻的理解。

中西方由于历史传统、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由于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等级取向、集体主义、人治、礼治等观念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相反,西方由于受科学主义、理性主义以及基督教“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等观念的影响,其价值观长期以来奉行个人主义、平等理念和法制意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人人平等与等级制度、法治与人治等核心价值体系构成了中西文化差异的三个侧面。正是由于文化深层次的这些差异,在中西方人们交流时表现出来就是交际的不适应,乃至文化冲突。在交际中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擅于迂回应答,绕圈子做事,间接交际,竭力避免人际冲突,强调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常常是看人区别对待,看人做事;因而中国人在处事中形成了强调中庸,面子观念、秩序意识,先公后私或者公私不分,关系情理取向,讲究繁琐的礼节等处事风格。而西方人则惯于直率处事,直奔主题,不怕冲突,坚持原则,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在处事中形成了推崇个人主义,尊重个人隐私,公私分明,信守诺言等处事风格。因此,在中西方交流中,中国人常常被西方人认为模糊不可捉摸,好事,不讲原则;而西方人也常常被中国人认为其处事不灵活,不给人颜面,甚至“不可理喻”。

(二)语言交际方面的差异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表达和传递思想的载体。语言能力对导游员来说尤其重要。导游语言是导游从事导游职业的主要手段,它直接影响着接待效果和服务质量。这要求导游在工作中能够熟练地运用目的地国家的语言,做到发音规范,表达清晰,传意准确。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语言。而涉外导游在工作中常常由于导游的外语功底不扎实导致一系列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导游服务质量。在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发生歪曲一个地方的民族文化,引起游客的误解,甚或纠纷。如生活在云南丽江泸沽湖的摩梭人存在着一种特有的原始社会母系走婚制。有些导游由于缺乏对英语的深刻理解,按照字面意思将摩梭人的这种男不婚女不嫁的走婚制翻译成“walk marriage”,殊不知,“walk marriage”在英语里面是类似于妓女的职业。因此,当游客听见导游介绍摩梭人的走婚制后,把摩梭人原淳朴、原始的生活习俗想象成现代西方社会中的堕落、腐朽的生活方式,这无疑给当地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导游在做涉外翻译工作时一定要在理解中外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准确翻译,正确引导,使客人对本地文化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

(三)非言语交际方面的差异

在人们的交际中,除了语言外,人们往往还使用其他的交际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递各种信息,如:眼神、手势、衣着、交往的时空观念等等。这些除了语言外影响交际效果的其他因素被称为非语言交际。美国著名跨文化研究专家Samovar 和Poter 将其定义为“在交际的环境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者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据有关专家统计,人们在日常交流中更多的是靠非语言交际,约7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非言语交际获得的。可见,非言语交际在人际沟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导游在涉外服务中更应该充分发挥好非言语交际手段的作用。弄清楚中西非言语交际的差别,准确地使用这些非言语交际,对于促进导游跟游客的沟通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1.体态语言的差别

体态语言是非言语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等。中西方人在这些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这些体态语言的误用、误解往往会导致交际的失败。比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讲话时直视对方是不礼貌的,尤其是下级在跟上级交流时,下级眼睛往往向下看以示对上级的尊敬,而许多西方国家则强调“eye-contact”,听话者直视着对方则往往表示你对对方的尊重和专注,否则被认为是心不在焉的表现。又如,在中国伸出大拇指表示赞许,而在澳大利亚则被认为是一个下流的动作。

2.时空观念的差别。

时空观念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原始也是探讨最为多的一个概念。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时空观念。首先,中西方在时间观念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著名跨文化交际专家Hall将时间观念分为单时制和多时制。“单时制的人通常认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只能处理一件事情,一件处理完以后再处理第二件”,而多时制的人则“习惯于同时处理几件事情,强调人们的参与跟任务的完成”。一般来说,中国和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属于单时制的国家。尽管如此,中西在一项具体活动中对于活动的筹划、开始、延续以及结束也都有不同的观念。提前计划是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他们往往在活动开始的几个月甚或几年前就对活动的开展制定了相当周密的计划,并且严格按照计划开展活动。中国人虽然也有类似的计划,但是在活动开展中却往往强调灵活处理,很多事情强调“现场发挥”,否则被认为过于死板。再如在聚会中,西方国家往往强调守时,他们会很准时或者提前达到。而中国人则没有强烈的时间观念,一般会迟到几分钟,否则被认为“过分热心”。

在空间使用方面,中西也存在着差距。在人际交流的过程中西方大多数国家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并认为在1.5米左右的距离为安全距离。而中国人为了表示亲近,往往站得比较近。又如,中国由于人口密度等因素,对于公共场合的拥挤往往表现出超人的容忍态度,在有些场合甚至是人们乐意接受拥挤的状况。如人们往往习惯于紧紧地围成一圈看人家下象棋,人们毫不顾忌地跟认识的不认识的人挤在一起慢慢欣赏别人下围棋、打麻将等。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有的人也会凑过去跟不认识的人一起看报纸。在鲁迅的小说中所描述的中国人围观的场合屡见不鲜,而这些在西方人眼中都是不可接受的。

三、提高涉外游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课堂教学中导入跨文化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

涉外导游专业是一个跨文化性很强的专业,这要求教师在传授必要的语言和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加大对跨文化知识的传授。通过对西方国家文化的介绍,让他们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如课堂内容可结合真实的语言材料(authentic materials),向学生输入涉外交往的礼节,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交流及文化差异,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中的语用表现,讲解西方国家中称呼、介绍、访问、宴请、告别等社会交往的文化因素,潜移默化中帮学生提高语言形式的正确性,重视语言应用的得体性,从而逐步获得跨文化的敏感,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自主性。

(二)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涉外导游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学要突出“实践性”。教师一定要突破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旅游英语运用性的特点,发挥好涉外导游的交际特性。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力求体现灵活性、趣味性,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注重内容的实用性、新意性及丰富性。例如交替采用情景教学法(situational approach)、任务教学法(task approach)、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沟通交流能力,使学生在交流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进退自如。教学中可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的作用,运用图文并茂的资料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可适当看西方影视作品,增加对跨文化交际技巧的感性认识。

(三)加大对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丰富学生的讲解素材

旅游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活动,体验异国文化风情是不少游客出游的初衷。这要求导游不仅有着丰富的外语表达能力和涉外交流技巧,还需要有渊博的中国文化知识。而在目前的高校涉外专业教学中人们在强调西方文化的同时却忽视了对本国文化的学习。这使得在与西方人交流中无法完整地介绍中国的文化传统,自然跨文化交流效果受损,如“一些人说起国外的情人节、圣诞节侃侃而谈,但是对外国人介绍起自己的节日如中秋节、春节时则支支吾吾,词不达意,有些甚至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的来龙去脉,更别说用英语表达,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了。”可见,在涉外导游教学中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如让外国人感到神秘的道教、中国的武术、中药等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更好地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要。根据目前的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课程安排上加大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学习力度。其次,在涉外专业教材的编写方面增加中国文化方面的介绍,通过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中西文化差异的意识,另一方面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掌握扎实的本国文化知识,再加上对外国文化的理解,才能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感同身受。

涉外导游专业集导游知识与外语语言的学习于一身,融语言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于一炉,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知识与能力并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并举,这样才能适应涉外导游服务工作的要求,从而应对新世纪旅游业所面对的挑战。

参考文献

[1]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2005.166—200.

[2]Language and Culture.Deng Yanchang,Liu Runq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9,3.169-177.

[3]My Country and My People.Lin Yuta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94—123.

高职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方法;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101-03

一、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语言不是人与人之间唯一的交际工具,但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英语课程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强调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明确: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和使用这种工具的能力。然而,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势必会产生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甚至是误解与冲突。因此,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时刻注重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英语交际能力并不仅仅指使用语言的能力,还包括其它能力。社会语言学家海姆认为,交际能力并不表现在一个人对语言形式掌握得有多好,而在于他运用语言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有多强。这里面包括诸多社会因素,如语言以外的表达方式(像体态语和辅助语)、不同任务的语言风格(语体问题)、不同场合使用的不同语言形式(语域问题)等。卡纳尔和斯韦恩对交际能力进行了更具体的阐述,并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筹划(或策略)能力。因此,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涉及到英语语法和结构特征,也包括训练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如训练学生在交际时借助手势、表情等进行交流;在交际中遇到困难时,有效地寻求帮助;在交际中注意并遵守英语交际的基本礼仪,等等。需要指出的是,要想正确地与他人进行交际,最起码要了解与熟悉交际对象的文化环境,以保证即便在交际中需要借助非语言知识也能有效地完成交际任务。

在笔者所执教的高专学校里,大多数的学生学习英语是迫于在校学习的压力,他们本身的英语学习兴趣不浓,在无高考压力的环境中,学生在思想上对英语学习有所懈怠,不能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课外不会花较多的时间去用于英语学习,课堂上也不会有学习的热情。多数学生对未来并无明确目标,而且对自己认识不清,不能正确地自我定位,对学习英语失去信心。部分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差对英语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导致英语口头表达、篇章阅读、写作等能力差。大部分学生认为语法、阅读枯燥。然而,在笔者对本班英语学习者(共45人)的学习现状调查中,可见学生对英语文化有极大的兴趣。在此列举有关文化的部分调查题目以及统计结果,见下表。

通过调查可见,至少有78%以上的学生对英语交际能力有一定的认识与渴求,同时能认识到此能力是职业的需求。有62%的学生认为英语文化知识更会影响交际能力,说明他们对文化颇感兴趣。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兴趣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

三、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1. 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现象,强化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外语教师有责任为学生辨析母语与外语形式上和功能上的差异,强化其“跨文化意识”,从而获得真正的外语交际能力。

教材中有一个单元的主题是festivals,其中speaking的部分提到了许多西方节日,如Christmas,Thanksgiving Day,Valentine's Day,April Fool's Day等,笔者在课堂上先请学生谈论这些西方节日,之后详细介绍了这些西方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以及有关的节日文化,并向学生展示相关的视频、图片,扩充了学生的背景知识。在巩固阶段,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介绍一个西方节日,并在下堂课上进行抽查,在训练英语口语的同时有效地检验了学生所学的非语言知识。

在“Family”一课中,比较中西方家庭成员称呼的异同,重点理解“half-brother”、“half-sister”、“step brother”、“step sister”、“biological parents”、“blood relatives”的英文含义,了解西方家庭文化,并与学生就中西方对“divorce”的理解进行讨论。

教材中有一篇题为“Cambridge,UK”的阅读文章,课文的第一句话是“Cambridge lies in Cambridgeshire County,about 50 miles northeast of London,among smaller towns and villages.”学生最初对此句中的“Cambridge”理解为他们所熟知的剑桥大学,但是经过反复推敲后觉得不对,因为句中有“among smaller towns and villages.”剑桥大学包含小镇和村庄,显然不通。这时,跨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笔者向学生解释:Cambridge有多重意义,可以指剑桥郡,也可以指它的首府剑桥市,亦指剑桥大学,还可以指康河,而文章中的Cambridge指剑桥郡。

2. 要在英语教学方法上进行变革与创新

教师可以使用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交际化应该做到师生交流,学生之间交流,用真实的语言材料,用英语教英语和学英语。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用所学的英语解决问题,在真实情景中运用语言、锻炼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交际与合作。教师鼓励学生在说英语时带表情,伴以手势、动作,把生活中的交际场合搬进课堂。无论何种教学方法,如果只是千篇一律地重复,学生也会厌烦。因此,任务要具有多样性。任务活动可以是做游戏、猜谜、制作海报、唱歌、跳舞、采访、表演、写信、读报,等等,活动形式可采用个别回答、两人操练、多人讨论、小组合作,等等。当然,在真实语境中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要突破教材,进行拓宽加深。

如教授“Food and Drink”这个单元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学习完中式和西式食物名后分组为自己的餐厅制作菜谱,并在课堂上向其他学生介绍本组的菜谱,以此来巩固复习单词,锻炼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运用英语文化的能力。在教授完Lesson66,Milu Deer Return to China,Unit17 Nature,Students'Book 1 B,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的一篇关于自然和动物的课文后,教师训练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输出,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形式。在post-reading阶段中,教师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每组制作一份小报作为家庭作业,一周后展示活动成果。教师对任务作明确要求:小报必须介绍动物及它们的生活环境。学生可以从书本、杂志或网络上搜集信息,小报的内容具有科学性。小组成员分配角色,比如编辑、设计者、绘图、抄写员等。在7天之内,学生认真地为小报做准备,若有必要教师可给予帮助与指导。一周后,每小组把他们的作品张贴在墙上。教师要求每组派代表介绍本组的作品并且对每幅作品做出评价。在此活动中,学生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还通过其它途径学到了相关知识。在制作小报的过程中,学生拓展了关于动物与环境方面的知识。制作设计小报的过程使学生展示了自己的个性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

3. 要注重对语言的理解能力的培养

不能过分强调语法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的理解。书面语交际能力应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语言知识和技能是培养交际能力的基础。如果学生的语言输入不够,其语言输出,即交际能力也将是有限的。桂诗春认为,语言的应用能力就是把各种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都运用起来,进行交际活动。交际中用到很多方面的知识,而有很多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都来自于语篇阅读。笔者对学生英语阅读的教授向来重视,每个单元中较多的课时都分配在阅读课上。通过阅读技巧训练、语言点的讲授、阅读任务的实施,学生在学完文章后,基本能保持对文章内容的记忆与理解,并能在语言输出时适当运用文章里的知识。

总而言之,我国新兴的高等职业教育重在人才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学的地位在高职高专的教育教学中越显其突出作用。英语是高职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其在今后工作中不可缺的一项技能。大部分学生也能够看到英语在未来事业和工作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又显现出一些问题。教师需要正确认识跨文化交际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且运用多元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Canale,M.& M.Swain."Theoretical base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1980,(4).

[2]Colin Cambell&Hanna Kryszewska,(张民伦).'Learning-bases Teaching'[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Hymes,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n J.B.Pride &J.Holmes(eds)Sociolinguistics,Harmondsworth:Penguin,1971.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张伊娜.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阅读课教学[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3).

[6]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9]史宝辉等.语言交际研究与应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0]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1.C.Jacques,刘道义.高级中学教科书《英语》第一册(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浅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篇12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 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际时具有的强烈的跨文化意识, 善于识别文化差异和排除文化干扰并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在跨文化环境中必备的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转化能力、文化适应能力四个方面。

首先是语言交际能力。语言使用者要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 了解词语的概念、意义, 有分辨语句是否合乎语法的能力, 即语言的正确性。同时, 应该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意义, 有判断语句是否适合交际环境的能力, 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对谁说什么, 即语言的得体性。

其次是非语言交际能力。它包括体态语 (如姿势、身体各部分的动作、体触行为等) 、副语言 (如沉默、非语言声音、话轮转换等) 、客体语 (如衣着、妆容、个人用品、身体气味等) 和环境语 (如身体距离、领地观念、对待拥挤的态度等) 。

接下来是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的转换能力。语言规则包括语言、词汇、语法规则体系, 而交际规则指的是指导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准则。比如汉语的常用问候语:“干嘛去呀?”如果不注意交际规则的转换, 直接翻译成英语的“where are you going?”就会容易引起误解。在英语中, 这一问题一般用于了解信息的要求, 而询问别人的具体情况属于询问个人隐私, 所以这一类的提问很容易触犯西方人。

最后是文化适应能力, 具备这一能力的人应当善于克服文化休克, 客观了解和认识新文化, 对自己固有的行为举止、交际规则、思维方式、思想感情等做出必要的调整, 并对自己的文化身份做出必要的改变, 以使自己适应新文化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环境并为具有新文化的人所接收, 还应当善于预见并处理跨文化环境和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差异的干扰, 避免或顺利排除文化冲突。

二、无处不在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有不少人存在这样的误解, 他们认为自己不出国或者不与外国人接触就不会有跨文化交际的问题。事实上, 跨文化交际不仅仅存在于不同国别的人之间, 这种活动可谓无处不在。

首先我们以南方人和北方人的相处为例。一所大学里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自然会出现带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接触交流, 这也便出现了跨文化交际, 这一点在南方人和北方人的交往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在饮食方面, 北方人喜欢吃面食, 南方人则偏向于米饭。吃粽子, 北方人喜欢吃甜的, 而南方人喜欢加一些肉, 偏好咸的口味。微博上也出现过豆腐脑应该是咸的还是甜的热门争论。在冬至那一天, 北方人的习俗是吃饺子, 而南方人的习俗是吃汤圆, 还有一些地方的人是喝羊肉汤。总的来说, 在吃的东西上, 北方人口味偏重, 喜欢有味道的东西, 也普遍比较能吃辣, 而南方人则以清淡为主, 尤其是广东人, 注重滋补, 认为一吃辣的东西就会上火。所以南北方人相处时吃东西的选择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同样, 许多南方人认为北方的冬天很冷, 所以北方人就应该抗冻不怕冷, 殊不知, 北方的冬天室内都有暖气, 许多北方人到了南方反而受不了室内比室外冷的湿冷天气。反之, 北方人的性格比较豪爽, 关系好的人之间也不拘小节, 甚至不分你我, 这样的风格就容易使得北方人对南方人个人安全距离较大、个人物品意识较强的处事风格不理解。在两种人相处时, 我们并不是要求谁一定要去适应另一方的行为方式, 而是大家相互适应, 寻求一种让大家在保持各自风格的前提下舒服的中间位置。

或许你的生活里并不会出现南北方人的交流, 那么男女之间的交流相处自然是不可避免的。有一句有名的话是“男人来自火星, 女人来自金星”, 由此可见男女之间的差异是不容忽视的。

从交谈时的动作与方式来说, 女生之间在交谈时, 往往喜欢面向对方, 眼睛看着对方, 并且时不时地发出“嗯”、“哦”、“啊”这一类的无意义但是表示自己在听的声音。在女生抱怨或是倾诉一件不好的事情的时候, 另外的女生的回应通常是表示同情, 并且告诉说话者自己也有过同样的经历, 所以很能理解她的感受。男生间的谈话却不是这样的。男生在说话的时候, 往往只会随便坐着, 眼睛随便看向某处, 时不时地看看对方, 在一方讲话的时候, 另外一方也只是保持沉默聆听。当男人叙述自己的烦恼的时候, 另外的男生则是倾向于提出比较实际的解决方案来帮助他走出困境。男女生迥异的交流方式就使得女生在与男生交流时常常觉得男生没有在认真听自己讲话, 而男生又觉得女生讲话过于啰唆, 且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这样的境况便是遇到了跨文化交际中的坎儿。

除了交谈方式以外, 男女维持友谊的方式也相当不同。女生之间的友谊主要靠秘密的交换来维持, 而男生之间不需要太多的交谈, 他们之间的友谊往往是因为一起做事完成任务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很好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不明白对方的行为习惯, 男生和女生之间就很难顺利的交往。

从以上两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 跨文化交际无处不在, 这项能力的培养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个对外汉语教师, 无论是在本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 还是在异国教授汉语, 首先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行为, 其次才是一个教授汉语的行为。对外汉语教学行为是基于跨文化平台上的语言操练, 更重要的是, 跨文化交际因素是内嵌于对外汉语教学之中的, 它是对外汉语教学内在的结构的一部分。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与文化的适应过程密不可分。文化休克与第二语言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是相互作用的, 文化休克挫伤了第二语言学习的积极性, 而语言学习的困难又加深了文化休克的严重程度。大部分的人都表示, 在交往过程中, 出现了语言的知识性错误时是可以原谅的, 然而触及了对方文化等方面的禁忌就会让人比较难以接收。

举例来说, 你可以不会说乌尔都语, 但是对于巴基斯坦人来说, 不能给他吃猪肉, 同时交往的时候应该用右手。如果安排他们的男生和女生单独相处一室就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愤怒。更为常见的一个现象是, 我们喜欢管外国人叫“老外”, 调查表明, 几乎没有一名“老外”真正从心底接受这一称谓。“老外”的大量使用给人的感觉是“中国人把他们看作是一种供中国人欣赏的奇异物体”, 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就会把这个称谓认为是他们仍然被排斥在中国社会之外的标志。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 传播汉语和汉语文化, 自然也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所谓外交无小事, 在教学中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使得教师灵活得体地处理各种情况, 避免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四、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为了达到有效交际的效果, 保证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的双向沟通顺利实现, 移情是十分必要的。移情又称移情体验, 指“设身处地”的行为, 即超越自我, 对别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也就是指能够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尽量设身处地, 将心比心, 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去体验、去表达感情, 即使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进行移情, 向对方表示充分理解了他的思想与感情。跨文化交际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交流, 要保证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之间的沟通交流顺利实现, 还必须了解文化, 进行文化移情。也就是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 在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俗套和框架模式, 摆脱自身文化的束缚, 置身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 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

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 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我们首先应该意识到, 每个国家、民族, 每种语言的背后都有其自己的文化, 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天生就处于崇高或低下地位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精华的一部分, 也有其糟粕的一部分。我们要尊重别人独特的文化, 不盲目接受, 而是吸收其可取的一部分。同时, 我们有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 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强迫别人接受并喜爱我们的文化。弘扬并不等于文化侵入。所以如何对待别人的文化, 如何对待自己的文化, 我们首先得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要尊重文化, 要吸收文化精髓, 可以弘扬我们的优秀文化, 同时也要注意别人的接受程度。

(二) 克服从自身文化的角度去解读他人言语与行为的倾向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 我们要试着学会暂时搁置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 带着比较超然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去摆脱自己文化所养成的价值判断和偏见, 尊重客观事实。很多时候, 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中感到理所当然的、正确的事情在其他文化中看来或许就是不够合理的。比如中国的大人看到可爱的小朋友的时候就喜欢有一些肢体接触, 并且不断称赞其可爱, 还伴有一些逗乐的行为。这些行为在部分西方人眼中看来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不礼貌。这时候有些中国人就会不服气, 认为自己是喜欢那个孩子才会这样做, 这就是典型的用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惯常的思维模式来评判他人的行为。在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中, 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这些所谓的“想当然”, 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 尝试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 也便了解了对方的意图, 从而使得交际更顺利地进行下去。

(三) 充分认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要想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好地做到文化移情, 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而是一个心理适应和行为认同的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每个人接受自己本族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形成了本民族文化认同的认知方式、行为模式、交际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等, 这些深层结构都具有排他性, 对万事万物都容易以自己的模式为参照点和出发点来进行评判, 认为自己的观念与想法才是合乎自然的、正确的。所以要做到文化移情是具参考有艰巨性和长期性的。

(四) 实践是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佳途径

现代社会中出现了哈韩族、哈日族, 有疯狂追美剧的, 也有对欧美执着向往的, 这些人都或多或少地为自己提供了提升自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机会。平日我们可以阅读外国文学著作, 学习外国的艺术、绘画, 观看外国的电影、录像和戏剧, 来了解各国不同的风土人情。我们应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采取合作的方式与人沟通, 重视交际中的情感因素并努力促成移情现象的发生, 从而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的情况无处不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培养这项能力具有长期性和艰苦性。但是, 通过努力, 在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辅佐之下,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必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98.

[2]夏伊.试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4, (增刊) .

[3]袁新.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5) .

[4]毕继万.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 2005, (1) .

[5]赵桂华.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障碍及其克服[J].学术交流, 2006, (3) .

上一篇:系统保障下一篇:话语连贯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