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精选8篇)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 篇1
出国为留学生全程报道海外留学相关新闻:《在澳留学如何提高英文口语交际》03月18日报道。 身处澳洲社会,拥有良好的英文口语是一个必须的要求,而如今随着大量中国移民定居澳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懒得说英文、没有机会说英文,认为只要会说国语或者粤语到哪里都行的通。这样的“中国圈”情形对于年长的中国人来说可以算是一件好事而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可能就是一股违背留学初衷的反力了。如果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的英文而没有太大进步的话又应该怎么办呢?出国留学
寻找澳洲本地人练习出国留学
既然拥有这样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同本地人交流是提升英文的最直接、最有效方式。找一份需要和澳洲人对话的工作、在教室里同澳洲人交流、要求他们和你说话。学生的英文会因此突飞猛进。学生也可以和他们进行语言交换,你教他们中文而让他们来教授你英文。出国留学
倾听英文的韵律出国留学
倾听英文的韵律并不是说让学生去听英文歌曲。而相对的,是去领会英文对话中的节奏、旋律以及连贯性、腔调。即使学生能说一口“技术上”完美的英语,但是如果学生说话的时候像机器人一样那就是没有在用正确的旋律说话。出国留学
观察人群。观察人们说话时的嘴型。观察人们在说话时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观察在某些特定句子中人们是怎样进行强调的.,而这样的强调又是如何提供了语境。在破译语言之外,注意澳洲本地人使用幽默、情感以及正式语言的不同方式。出国留学
慢下来出国留学
总的来说,如果学生想要被理解,那就慢下来。学生说得越清晰,倾听者就更有机会能够理解你。非英文背景的学生很容易变得紧张并且想要用较快的速度把语言“糊弄”过去,但是这是不可以的!清晰的语言是对于包括本地人在内的关键所在。出国留学
倾听者会对你很耐心的,不要担心。学生只需要对自己有耐心。相比起和一个你不理解他在说什么的人交谈,一个你能够理解但是说话慢一点的人比较能够让人宽心。用很快的方式混杂的说话并不不令人觉得优秀。出国留学
给自己录音出国留学
尽管我们总是能听见自己说话,但是我们实际上并不知道我们听起来是什么样的。所以给自己录音吧!发现在自己的演讲中有哪些弱点及强点之后学生就可以集中注意力在需要提高的地方努力改善了。出国留学
一个不错的方式是找到一本有声读物。录下自己阅读的声音。(出国 ),然后拿自己的声音和录音比较。这样的话,学生可以一遍又一遍的做,直到得到正确的发音。出国留学
当录音对学生来说需要花费太多力气的时候,就把书大声读出来。学生将会同时提升阅读及口语水平。一半的战役其实就是能够舒服的使用语言。出国留学
在家说英文出国留学
想要提升英文就必须以一种英文的思维方式来想问题。学生需要把自己沉浸在一种英文的环境之中,不然很难能够真正的做到自如的使用英文。可以试着只是在餐桌上使用英文、只是收看英文电视,把说英文变成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出国留学
和自己说英文。
叙述你的动作。当学生在洗盘子的时候,说出来你在做什么、想什么、感觉如何。这听上去有点愚蠢(出国 ),但是这样的方式 会在学生使用中文前锻炼大脑的英语思维。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一旦学生可以自如的做到和自己说英文,余下的只是继续保持那么就一定能看到进步。(出国 )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 篇2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已是外语界广泛接受的观点。然而, 长期以来, 由于受教材、教法及应试教育等原因的影响, 我国的外语教学存在着“费时低效”现象, “高分低能”者普遍存在。相当数量的英语学习者在与外国人交流中, 由于缺乏对不同文化背景、文化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 往往出现交际障碍或失误。如何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网络的普及, 英文电影被大量引进, 作为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 它具有其他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本文仅就利用英文电影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一探讨。
2. 利用英文电影开展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优势
2.1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英文电影能从视觉、听觉与感觉等各方面同时刺激学生的神经系统, 融视、听、说教学于一体, 使文化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实践化。学生在接触真实语言的同时, 通过画面、背景、音乐等可直观地了解文化的各个方面, 突破了教师在课堂上展示文化知识的局限性。同时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于有意无意中强化了学生的英语意识, 进而成倍地提高学习效率。
2.2 能形象地展现生活中的交际场景, 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
电影的故事情节取材于生活, 其中的场景、道具及其他方面都充分展示了生活的真实。看电影时, 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等于把语言学习放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进行, 使语言学习真实自然, 有利于学生学习在不同情境中得体地使用语言。同时, 还能亲眼看到各种具有文化特征的场景, 如表情、手势、着装等超语言线索, 使学生更容易、更准确地理解语言和阐释影片, 体会非语言交际手段的作用。此外, 影片中人物的对话也是生活的真实语言, 词汇量大、内容广泛, 很多俚语和非正式表达法是传统教材上没有的, 经常看电影能学会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 无形中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2.3 能真实地呈现语言的民族传统文化, 架设学习者与目的语使用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从某种意义上说, 电影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英语电影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英语民族的文化, 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学、宗教、伦理、民俗风情等更直观、形象、便捷的窗口。中西方在文化方面有很多差异, 通过对电影故事情节的了解、经典台词的学习, 可以挖掘出它们所反映的思维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念、风土人情、审美情趣等与中国不同的文化内容, 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3. 英文电影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作用
3.1 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电影中的语言多为真实自然、丰富鲜活的口头语言, 能使学生接触和感受到英语语流的节奏、重音、语调,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 成为语音教学的课堂。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影片中大量地道的英语口语, 逐渐掌握英语重读音和非重读音相间的节奏、词重音和句重音的特点及变化、各种语调的运用范围及其具有的语义功能等英语的语音知识, 并要求学生不断模仿、练习正确的发音方式, 使学生的发音日趋标准。另一方面, 学生能积累词汇, 掌握地道的表达法, 学习俚语和经典句型, 尤其是加深对词汇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如在电影《乱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中, 斯嘉丽和瑞德推着孩子散步时向几个贵妇人打招呼后说了这么一段话:“If you’dthought of the position years ago, you wouldn’t have to do this.But as it is, we’re going to cultivate every dragon of the old guard in this town. (如果几年前就考虑到你今天的地位, 你就不必这样做了, 但实际上, 我们要设法博取镇上这些顽固的母老虎的欢心。) ”又如, 在影片《假结婚》 (The Proposal) 中, 女上司马格瑞特由于对下属要求严厉, 被下属骂作dragon lady。这时, 教师应适时讲解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猛的怪兽, 是“恶魔”、“邪恶”的象征, 说一个人有点像dragon, 是说此人飞扬跋扈、令人讨厌。而在中国文化中, 龙象征着权利、吉祥。只有了解了中国龙和西方dragon的内涵差异才能真正理解影片语言。教师应以此引导学生来关注了解词汇体现的英语文化背景, 并关注其对汉语对等词在联想意义上的差异, 培养学生对词汇的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
3.2 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语用能力包括实施语言功能的能力和社会文化语言能力。由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差异, 汉英两种语言间的语用含义也有所差别。比如汉英语言在社交应酬方面, 诸如与相识的朋友打招呼、分手道别、对恭维与赞扬的反应、邀请、道歉和道谢存在着明显的语用差异。在人际关系方面, 诸如家庭成员和非家庭成员的称谓、禁忌语、隐私等也体现出语用差异 (何自然, 1988:192-202) 。如果学生对这些语用差异缺乏了解, 他们在实施语言功能时 (比如道歉、致谢等) , 就有可能产生母语语用规则迁移而出现语用失误。在英语角,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 几个学生围着一个外籍教师, 连珠炮似地问:“Where do you come from?”“How old are you?”“Do you like China?”……当外籍教师夸奖说:“You speak English well.”这些学生会谦虚地回答:“No, my English is poor.”在社会文化语言能力方面, 对语体运用的无意识和语体知识的欠缺是学生面临的一大问题。在具体语境中交际双方的关系决定了语体应该是正式的、随便的或者是亲密的, 但由于中国学生的语言学习和应用主要集中在教室内的师生之间, 很容易掩盖这方面的问题。经常观看电影中待人接物的场景, 会使学生意识到, 平时说英语只注重意思的表达而常常忽略了礼貌和文化;同时经常观看英文电影有助于学生学习语言形式与其交际功能之间的交叉对应关系, 并学会如何采用得体的语言形式实现特定的交际功能。
3.3 对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之为非语言交际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讲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 (胡文仲, 2004:79) 。有学者认为在人们的直接交际活动中, 30%的信息通过语言传递, 70%的信息依靠非语言手段, 甚至有人认为90%的信息来自非语言交际。由此可以看出非语言交际的重要。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 因文化背景不同, 也存在文化差异, 即意义及感情色彩上的差异, 并容易造成交际者之间的误解甚至反感情绪。这些因素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难以展示的, 而英文电影则可以借助影片中人、景物、声、色的集合, 让学生了解非语言活动在交际中的意义和作用。如《阿甘正传》 (Forrest Gump) 中, 当Dan上尉和他的未婚妻出现在Forrest与Jenny的婚礼上时, Jenny主动向前和Dan轻轻拥抱, 并贴一下脸, 说:“见到你真是太高兴了。”在影片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丹上尉的未婚妻 (亚洲人或许是中国人) 表现出典型中国人的礼节, 她对Forrest微笑、握手并用简单的“Hi!”来问候, 这与Jenny形成反差。因此, 通过观看英文电影, 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人们的习惯行为, 观察他们对谁, 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候, 怎样实施手势语、目光语、身势语及接触等行为;观察他们如何利用空间和时间因素以表达意义和维持社会关系。只有在实践中特别注意语言与非语言行为对情境的适应性, 才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4 对学生目标语民族价值观感受与理解能力的培养。
熟悉、了解外国文化知识并不等于能理解该文化。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 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进程中逐渐获得的, 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动, 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可以说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在不同的习俗中贯穿着该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例如, 中国的习俗中贯穿着集体观念、面子观念等, 而英语国家的习俗中却贯穿着个体观念、独立精神等。不理解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就不能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观看英文电影是学生比较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最好途径。以电影《刮痧》为例, 影片中的许大同来美8年, 事业有成, 可却远远未融入西方文化。他五岁的儿子丹尼斯 (Denis) 闹肚子发烧, 在家的爷爷由于看不懂药瓶上的英文说明, 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疗, 在丹尼斯背上留下了淤痕, 因此被美国医生误认为是家长虐待所至, 许大同夫妇也因此被告上法庭。在举行特别听证会时, 许大同的老板兼朋友约翰说出了大同曾经打过丹尼斯的事实, 致使这个案件被庭正式受理。大同对此非常生气, 认为约翰的行为是出卖朋友的行为, 并愤然辞职。中国人的价值观里要求对朋友要忠诚, 崇尚“为朋友两肋插刀”。相对于中国人感性的朋友观, 西方人的朋友观更为理性。在许大同看来, 在这关键时刻, 作为朋友, 约翰不应该把这件事情说出来, 而且他打孩子是出于对他的上司的尊重 (因为丹尼斯打了约翰的儿子保罗) 。站在约翰的角度, 他无法理解大同打了丹尼斯是对他表示尊重这一中国文化, 只一味地看成是对小孩的虐待, 为了尊重事实, 他必须向法庭反映这个事实。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 教师应因势利导, 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
4. 英文电影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策略
4.1 教学影片的选择。
英文电影种类繁多, 但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用来学习英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难易程度恰当、文化内涵丰富、内容健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影视题材,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可以领略不同国家的文化魅力。如观看美国影片《飘》 (Gone with the Wind) 有助于学生了解美国内战爆发的始末及美国人民斗争的过程;观看影片《阿甘正传》 (Forres Gump) , 可从阿甘的视角, 饱览美国50年代至70年代的社会历史:越南战争、中美乒乓外交、种族斗争、女权运动、水门事件、总统暗杀、毒品文化等;观看《当幸福来敲门》 (Pursuit of Happyness) , 则可使学生深刻地体会美国价值观中倡导的平等 (equality) 、物质本位 (materialism) 、个人主义 (individualism) 等核心内容, 了解美国人所普遍信仰的“美国梦”。
4.2 教学手段的应用。
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精看与泛看影片相结合的手段。组织学生泛看影片, 可耳濡目染地培养语感, 使学生更多地感受电影的文化艺术氛围、了解文化背景、适应各种场合、各阶层人士的语言。精看影片, 可引导学生挖掘影片隐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开展中西文化对比, 培养学生识别文化差异的能力, 并能正确评价, 以达到灵活地应付与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目的。同时, 在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运用多媒体回放、中英文字幕的显示等功能。
4.3 教学程序的设计。
4.3.1 观影前
在观影之前, 教师要向学生们介绍一下影片发生的背景、历史年代、地点、主要人物及故事梗概, 提示学生观看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对影片中出现的俚语、重点生词、表达法可进行适度的讲解, 为学生扫除语言障碍, 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影片中的语言和文化。同时, 教师可以适当地根据剧情设计一些问题, 要求学生看片后做好发言准备, 如对故事梗概进行总结、对人物形象进行勾画、对文化现象进行阐释等, 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观看电影, 这样更便于学生抓住重点。
4.3.2 观影中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教师可视影片内容、长短等具体情况采取全片通看和分片段欣赏等方法, 尤其是经典片段可重复播放, 并在有文化信息点的地方停顿,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 开展文化对比, 找出异同点。
4.3.3 观影后
观影后,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全面检测学生的语言、语用能力及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如, 或要求学生交流观后感, 展开讨论、角色扮演、背诵经典对白, 也可要求学生就影片中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文化现象开展中西文化对比, 并写出评论等, 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英语国家人们思维方式、文化习惯、价值取向的了解, 增强他们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处理能力。
5. 结语
英文电影欣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一个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知识, 同时也可以获取文化知识, 了解非语言交际形式和手段, 了解英语国家的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土人情、审美情趣等, 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并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提高。
摘要: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分析了利用英文电影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优越性, 并从语言能力、语用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价值观等方面论述了其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同时提出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英文电影,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龙千红.电影与英语听说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 2003, (1) :48-51.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3]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4]王朝英.电影语言情景教学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1, (2) :62-66.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英文禁忌语 篇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英文;禁忌语;相同点;不同点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由于文化特征不同,语言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遇到语言禁忌的问题,某种语言在某个国家很正常,但在另一个国家可能就成了人们需要注意的语言禁忌。语言禁忌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和底蕴。中英国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禁忌存在着一些相同点,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点,只有掌握了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同国际友人有效的进行交流。
一、跨文化交际下中英文禁忌语的相同点
1.疾病和死亡的禁忌语。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的会经历“疾病和死亡,但是人们都非常忌讳有关疾病和死亡方面的词语,希望能够远离疾病和死亡。
由于人们在生病的时候身体会觉得非常痛苦,因此东西方人都非常忌讳疾病,觉得疾病是不幸的象征。在英语里通常用"long illness"或是"the big C"等词,避而不用“癌(cancer)”一词。在中文里,当人们谈论到生病的话题时,通常使用“身体不舒服”、“身体不适”等词,尽量避免说“病”一词。
死亡是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字眼,在中英文中表达死亡的词都比较隐晦。如在英文中通常用“be gone,be no more,?ent off,?ent the?ay of all flesh”等词。汉语中仅在《汉语委婉语词典》中表示死亡的别称就有481条之多,有升天、归天、谢世、辞世、与世长辞,寿终正寝、仙逝等。在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特定的语言表述指代特定人的死亡,以表示对他的敬意和尊重。
2.宗教信仰禁忌语。英美的文化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即使那些不相信神鬼的人,也不会用不敬的语言来冒犯上帝。首先,上帝的名字耶和华是最大的禁忌,人们一般都不会随便称呼上帝的名字。在英语中,各种宗教词语,如heaven,Christ,devil,hell,God等只有在严肃的讲话中使用。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神崇拜的国家,所以中国忌讳亵渎神灵,不能对自己信奉和崇拜的神仙有任何的轻慢和无礼。中国人信奉各路神仙,有门神、财神、灶神等等,相信他们可以保佑全家平安。
二、跨文化交际下中英文禁忌语的不同点
1.数字禁忌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往往会偏爱某些数字和日期同时又忌讳某些数字和日期。虽然这是一种迷信思想,但对某些数字和日期的宠信和禁忌仍然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现象。
在中国文化中,四因与中国南方话中的“死”相似而让人忌讳,“由四的语音联想到死之影响所及,四一直被认为是不吉祥的数字。所以在一些医院为顺应病人的心理忌讳,一般都没有第四栋楼或第四号病房;一些地方的公共汽车也没有四路,因为它和死路是谐音。另外,中国人年龄忌讳55和66。俗话说:人活五十五,阎王数一数;人活六十六,不死也要掉块肉。
在西方最富神秘性和迷信色彩的禁忌数字是“十三”,相传有十二位北欧神祇聚餐,煞神不请自来,于是一桌坐了十三位尊神,餐后煞神恶作剧,害的一位最受人尊敬的神灵丧生。另外,圣经上介绍,出卖耶稣的犹大因为迟到,在最后的晚餐上也是第十三个人,因此“十三”便成为不吉利的数字。人们作任何重要的事情都不愿遇到十三,有些航空公司没有第十三号班机,旅馆没有第十三号房间。然而对不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就不特别忌讳十三了。
2.称谓禁忌语。英汉语言禁忌的另一个差异表现为称谓差异。汉语当中对祖先、长辈、上级不能直呼其名,在人际交往中,一般出于对对方的尊敬,也不直呼其名。对于没有血缘关系的长者可随意叫他(她)“爷爷”、“奶奶”、“叔叔”等。但西方文化遵循的是“平等”的原则,在英语国家,不论男女老幼,职务高低,在绝大多数非正式的场合都可以直呼其名。
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世界上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活动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到中国,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用到语言,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镜子。禁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体现了各民族不同的传统观念和价值体系。本文主要对中英文禁忌语进行了研究,阐述了中英文禁忌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的进行沟通和交流,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君富.跨文化交際背景下的中英文禁忌语对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
[2]蒋亚媛.中英禁忌语的异同及变化[J].海外英语,2013,19:272-273.
[3]刘娜娜.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中英文禁忌语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4]徐宜良.英汉交际中的禁忌问题[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57-61
交际能力与交际文化 篇4
[作者] 谢亚群
[内容]
一、培养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
我们进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学习、研究语言本身,还是掌握语言这
个工具?大家知道,语言具有社会交际功能,是一种交际工具。我们外语教学的
目的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认真严格的听、说、读、写训练的基
础上,培养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的被明确写进了国家教委颁
布的英语教学大纲。
几十年来,我国的外语教学走过不少弯路。解放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种种原
因,我国的外语教学只是偏重语言形式(语音、语法、词义)的讲解传授,培养
出不少的学生,他们精通语法规则,却只会认读,不会听说,不能真正具备交际
能力。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先进的语言教学理论与教学手段得以引进,我国的外
语教学水平提高得很快,尤其是明确提出了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
际能力,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二、交际能力与交际文化的提出
那么什么是交际能力?它的内涵是什么呢?交际能力是一个语言学术语,它是针
对语言能力而言的。语言能力通常是指语言规则内在化的体系,即语音、词汇、
语法等语言规则体系;而交际能力的概念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还包括语言运用,
说通俗一点就是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看来要完成某一门语言的交际能力
的培养,就不可避免地要对使用这种语言的国家的文化进行了解与学习,因为语
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文化是一个涵义极广的概念。《辞海》里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从广义上说,文
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但为便于
区分,人们习惯上将文化分为两类,把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
哲学、科技成就等称为知识文化;把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
等称为交际文化或常识文化。本文着重探讨的是交际文化。
当然,人类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共性的东西。但也不可否认,不同的民族、不同
的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交际文化方面,东西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
异,这给我们学习与正确使用英语带来一定的困难。有时对同一个词汇,对同一
个称呼,对同一个手势,对同一句话,英美人的理解与中国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样。
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学,几乎是从第一天起就开始接触东西方两种交际文化差异这
个难题。
三、要注意识别和了解英汉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
交际文化涉及面非常广,从日常见面问候、称赞、致谢、道歉到了解掌握委婉语、
禁忌语乃至体态语言等,所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
力的同时,更多地让同学们识别和了解英汉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见到老师总是称呼:“老师,您早”;而像我们中学英语课堂上常用的“Good
morning, Teach-er“就不是太正确,因为在英语里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一
般不用作称呼,应改为”Good morning, Sir“或”Good morning,Madame“。
“小张、小李”在汉语里是很亲切的称呼,而用“小米勒”称呼一位英国青年却
是不礼貌的;用汉语称呼“张老、李老、老人家”,中国老人听得心里美滋滋的,
很自然地接受年轻人对他们的尊敬和照顾。可是英美老人对此却不习惯。
几年前一个美国退休教师讲学团来我系讲学十天,我们的接待工作热情周到。有
一位老先生临别对笔者说:“I have been spoiled these days”。因为在美国,
个人均讲究独立,老人也不例外,否则他的自尊心将受到伤害。
笔者见到我系年轻的外籍教师,称赞他“You speak very good Chinese“时,
他总是笑着回答:”Oh,thank you!“,其实他只会说一点极简单的汉语;而
当笔者称赞中国学生”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他不管心里多高兴,嘴里
却说“No, no,My English is not gOOd enough,“其实他英语说得真是不错,
但谦虚是美德嘛。然而如果这样回答英国老师的赞扬,就不太得体了,因为在这
种场合他总是希望得到Thank you这样一类肯定的答复。
反之亦然。英美学生学汉语也要首先了解中国的交际文化。笔者一同学在某大学
给外国留学生讲授汉语。一天,他请新同学作自我介绍,一位同学很认真地用汉
语说:“我没结婚,没有孩子。”这句话中国人听起来总觉得那么别扭。老师纠正
他说,汉语只要说没结婚就够了,在中国人印象中没结婚一般是不会有孩子的。
这位留学生对中国的交际文化了解不够。
禁忌语和体态语言也属于交际文化范畴。我国电影的“金鸡奖”,先译成Golden
Cock Prize,谁料到cOck一词除”公鸡“外,还有”雄性器官“的意思,在英
语里属于禁忌语,后改译为Golden RoOster Prize。伸出食指和中指,中国人
表示”二“,可美国人表示V(胜利);我们用大拇指和食指表示”八“,可我
们的”八“字造型在美国人的眼里却是”二“,就这个”二“和”八",在中美
交往中闹出过不少笑话。
英汉交际文化上的差异很多,这里只信手拈来几个例子,不--赘述。
四、关于中学英语交际文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1、要明确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时刻不忘培养学生的为交际初步运用外语
的能力这个根本目标。
2、《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990)对英语交际文化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
求,即教学大纲的附表一--功能意念项目简表。我们的英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
这个附表的重要意义,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3、教师要理智地对待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在介绍一种文化内容时,要持中立态
度,不要轻易他说别人的如何不好,我们的如何好。反之亦然。
4、要充分利用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Junior English for China,这套教材将中
跨文化交际教案 篇5
《跨 文 化 交 际》
主讲人:殷树林 电子信箱:yinshulin@126.com 第一章
文化与交际
一、文化
“文化”是跨文化交际学中的核心因素之一,有必要界定它的概念。文化的定义是中外学者们争论不休而又见仁见智的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1871年文化人类学的创始人英国学者泰勒(E.B.Tylor)提出文化的定义以来,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出发给文化下定义,至今有150多种之多。尽管这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但是作为本学科的基础研究对象之一,我们又必须面对它。
(一)文化的概念
1、文化一词的来源。在我国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的意思。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与“武功”相对,含教化的意思。在西方,“文化”一次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在英文中为culture,原义是指农耕以及对植物的培育,从15世纪以来,逐渐引申为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在近代,日本人把英文的culture翻译成文化,我们又借用了日本人的译法。(经济,编辑,逻辑,主义等等)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2、文化概念的界定。文化是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中国学者对文化的界定为: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包括语言、文学、艺术以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西方学者对文化的各种界定中,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鲁克洪在1952年发表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提出的定义为多数人所接受。他们在分析了100多种文化定义后,把文化定义为: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于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3、文化与亚文化。在一个大的文化群体里,由于各种社会和自然因素造成了各地区和不同小群体文化的某些特殊性。例如,因阶级、阶层、宗教、民族以及居住环境的不同,在统一的大文化之下,会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群体文化或地区文化即亚文化。(各地的婚丧习俗最明显)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56个民族既有共同的文化特征,又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亚文化。(美国也是,移民国家)当一个国家内的某种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冲突时,这个亚文化就称为“反主流文化”。
(二)文化的要素
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1、认知体系。认知体系指的是认识论和“知识”体系。认知体 系是由感知、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信仰、宗教、艺术、伦理道德、审美观念以及其他具体科学等构成,其中世界观和价值观最为重要,是认知体系的核心。他们是一个文化群体的成员评价行为和事物的标准。认知体系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认知体系成员用以观察世界、了解现实的手段,评判是非、辨别好坏的标准,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是跨文化交际学特别关注的文化要素。
2、规范体系。规范是指社会规范,即人们行为的准则,包括两类:一是明文规定的准则,如法律条文和一些规章制度(学生守则最早接触的),二是约定俗成的准则,如风俗习惯。规范规定了一种文化群体成员的活动方向、方法和式样,是一个文化群体为满足需要而设立或自然形成的,是价值观念的具体化。每个社会的人都面临大量的社会规范。规范体系有外显性,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一个群体的文化,常常是从认识规范开始的。
3、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彼此结成的关系,是上述各文化要素产生的基础。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这些社会关系既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创造文化的基础。社会关系的确定,需要有组织保障。社会组织是实现社会关系的实体。一个社会群体要建立诸多社会组织来保证各种社会关系的实现和运转。家庭、生产组织、教育组织、宗教组织、政治组织、娱乐组织、立法组织、行政组织等等都是这样。
4、物质产品。物质产品是指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环境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它是文化的具体有形部分。从古老的弓箭到现代的火 箭,从马车到超音速飞机,从笔墨纸砚到现代的打印机。在它们上面凝聚着人们的观念、智慧、需求和能力。一种物质产品,既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也有它实在的用途。
5、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中,语言语和非语言语起着交流信息的作用。人们只有借助它们才能沟通。上述的文化要素也只有通过它们才能反映和传授。一个文化群体常有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这往往成为跨文化交际中最明显的障碍。(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之一,回族,满族)
(三)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自然创造物不是文化,只有经人类加工创造出来的物品才是文化。如土不是文化,用土堆起来的墙是文化(元朝北京的外城墙是用土堆成的,现称“土城”,是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水不是文物,人修的水道是文物(京杭大运河)。
2、文化是人们后天习得的。
文化(指精神文化)不是人们先天的遗传,是经过学习得到的知识和经验。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学跳神”,都是说文化是学来的。人一生下来,就受到文化的影响,开始了文化化的过程。中国婴儿放到日本,在纯粹的日本文化的环境中成长,那他学到的就是日本文化,长大后他的言行举止等都表现出日本文化的特征(川岛芳子)。文化是后天习得的,在跨文化 交际如此发达,外路文化冲击如此强烈的今天,儿童市的文化传统教育至关重要。(京剧进课堂,传统节日放假)等。
3、文化是一个体系。
文化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的一个复杂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各部分在结构上互相联结,功能上互相依存。它犹如一颗大树,一些文化的要素是树的跟,一些是树的树干,一些是树的枝叶,一些是树的果实。如一条美国产的戒指就体现了几个方面:是人类的劳动产品——物质文化,美国某工厂生产的——社会组织,戴在手上上体现了对美的追求——认知文化,是男性还是女性戴,什么年龄戴,戴在什么位置,在一定的民族中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规范文化,它上面印有“Made in USA”,这是语言文化的体系。
文化体系的任何一个部分变动,常会影响到别的部分。由毛笔变为钢笔等,就出现了硬笔书法,如果被电脑取代,(写字——敲字?)那么书法就会慢慢消失,成为一种少数人的艺术。
文化各个部分的相互关联性是“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核心。美国向其他国家输出文化节日,会对该国家文化的方方面面带来影响。情人节、圣诞节等等。
4、文化在一个群体中具有共享性。
文化是一个群体共同创造的社会性的产物,它必须为一个群体、一个社会的所有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即它具有共享性,才能成为文化。纯属个人的东西,如怪僻等,不是文化。(精神文化)一个朋友不吃鸡。
5、世界文化是丰富多样的。
世界上有上千个民族,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传统和绚丽多彩的世界文化。美国人吃牡蛎不吃蜗牛,法国人吃蜗牛不吃蝗虫,祖鲁人吃蝗虫不吃鱼雷,犹太人吃鱼雷不吃猪肉印度教徒吃猪肉不吃牛肉,俄国人吃牛肉不吃蛇肉„„许多民族的行为准则重视女人的贞操,印尼的一种门大维人却要求妇女先要怀孕,才有资格结婚。阿拉伯的女人必须裹住全身,美国的女人可以穿比及尼,非洲许多地区的女人可以露胸部和后臀,菲律宾的塔萨戴人则中日赤身裸体地生活。没有一条行为准则是世界上出处适用的。人类可以相互交流,共享文明的成果。
6、文化是发展变化的。
文化受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历史的继承性,但是文化又是发展变化的。生产力的发展和新的发明创造、新的观念是原因之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红人,天仙妹妹,芙蓉姐姐等等。不同文化的交流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身边的牛仔裤,肯德鸡,卡拉OK等等。
7、文化常有本民族文化优越感的倾向。
对各个民族来说,常有把自己文化放在被尊重程度的中心地位。也就是说,民族文化优越感成为一种感知上的曲光镜,各个文化是通过它来解释和判断其他文化的。这种民族文化中心主义常是无意识的。因为生下来之后,我们就被要求用本民族的文化尺度去衡量种种行为。是潜移默化的。(中国人看欧人见面是亲吻)
二 交际
(一)交际的概念
1、交际一词的来源。
“交际”一词在汉语中出现至少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语里交际的“交”有接合、通气、赋予的意思;“际”有接受、接纳、交合、会合、彼此之间等意思。是同义连用的双音化。(国家,文章,眼睛,头颅)《孟子·万章下》:“万章曰:‘敢问交际何心也。’”朱熹作注:“际,接也。交际,谓人以礼仪币帛相交接也。”可见,在中国古代,交际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换,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精神性交接,如信息传递、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等。
“交际”一次在英文中的对应词,人们通常认为是communication,而该词又可以译为“交往”、“沟通”、“交流”、“传播”等,但就汉语而言,这些词语在内涵和习惯用法上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凡是发生在人和与人有关的一切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之间的活动,都属于“交往”。“交往”可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人与物之间。其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即人际交往,等于古代汉语中谈到的交际——以礼仪币帛相交接。实际上,在现代学术界,人们研究的交际更多的只限于“人与人之间的精神性交接”这一部分,此时的交际与交流最为接近,但交流的重点在于相互理解,交际的重点则在于行为和行动。“沟通”与交际基本相当,不同的是,交际的重点在于行为和行动,沟通似乎更强调结果或者效果,因此“沟而不 通”通常不被认为是严格意义上的沟通。“传播”尽管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但一般来说偏向大众传播,与“交际”的区别就比较明显了。
2、交际的定义。
由于交际的复杂性,国内外对交际的界定也有100多种,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是“说服”派,如卡尔·霍夫兰认为,交际是信息发送者通过渠道把信息传给信息接受者,以引起反应的过程。另一为“共享”派,如亚历山大·戈德认为,交际是使一个人或数个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目前,共享派较多,《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都属于共享派。两者的差异在于前者强调了发送者的意向。事实上,尽管在跨文化交际这,有意向的交际占多数,但仍存在无意向的信息交流。如不了解风俗习惯的情况下,在宴请印度教客人时上了水注牛肉。这道菜作为信息刺激了客人,引起消极效果。因此,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可定义为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共享信息的过程。
(二)交际的层次
信息交换大致可以分为3种主要的层次,即人际交际、组织交际和大众传播。我们这里一般只考虑人际交际。
(三)交际的模式。
1、最早的模式是美国政治学家Lasswell提出的5W模式:“描 述传播行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是回答下来5个问题: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的,取得了什么效果。”
who says what to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 谁 说了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 取得什么效果
发送者 信息 渠道 接收者 效果
该公式注重的是交际或传播的效果,尽管简单,至今仍是指导人们传播过程的方便的综合性方法。特别是分析政治性传播与宣传十分适用。这是一种直线性传播模式。
2、数学家 Shannon及助手1949年提出了自己的模式:
信息 信号 接收到的信号 信息 信源 发射器 接收器 信宿
噪音来源
在这个模式中,提出了噪音概念,指明发出信息和接受者受到的信息并不总是相同的。
3、较为流行的人际交际模式是维尔博·施拉姆提出的环式模式。
编码 信息 解码
发送者 阐释 阐释 接收者
解码 信息 编码
在该模式这,发送者和接受者在解码、阐释、编码、传递、接受时,形成一种环形的、相互影响的和不断反馈的过程。施拉姆提出了编码、解码、反馈等概念;参加交际的人既是信息发送者,有事信息 接受者的双重角色概念;对信息的编码和解码构成了人们的交际。该模式更注重交际的过程,而不是交际的结果。有较强的概括性和适应性。对跨文化交际也很适合。
描绘大众传播过程比较完整的模式是德夫勒提出的大众传播双循环模式。这里就不说了。
(四)交际的要素。
1、信息。传播学中的信息指能够传递并能被接受者的感观所接受的刺激。信息可以是思想、知识、能力、感情等。信息是交际活动能得以进行的最基本的要素。你要向朋友写一封信,进行一次人际交际,最重要的是写点什么。没有信息,即使有再好的笔和纸,再便利的信道——邮政系统,你的这次交际活动也不能实现。信息是交际的灵魂。
2、发送者。发送信息的主体,可以是个人、群体、组织、国家。有意识——无意识,自觉的——不自觉的,有目的的——无目的的都可能。
3、编码。这是指发送者通过自己“码本”中对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选择,将它们根据所选用的语言的语法和句法规则,依据一定的思维方式组合起来,从而构成外在形式的信息。
4、渠道。是信息得以传递的物理手段和媒介,是联结发送者和接受者的桥梁。空气。信件、电话、传真、通信员、信鸽等是常见的个人媒介。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是常见的大众传播媒介。
5、接受者。收到信息的主体,可以是个人、群体、组织、国际。
6、解码。这是指将接受到的信息通过自己“码本”翻译出来,赋予意义。前后的信息有重合、增加、减少、矛盾等情况。
7、接受者的反应。它指接受者有意或者无意对信息采取的行动。在成功的交际中,接受者的反应与发送者的意愿基本相似。
8、反馈。指信息接受者把自己的信息加以编码,通过某种渠道回传到信息发送者。
最重要的有3个:发送者、接受者和经过编码的信息。
(五)交际的特点。
1、社会性。交际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社会性。人类的交际都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构成和影响交际的各个因素都摆脱不了当时的时代和社会烙印。
2、个体性。交际是不同个体之间的具体行为,具有个体性。无论哪种形式的见澳籍都要通过具体的个人来实现,离开了个体,任何交际都无法进行。
3、对象性。交际是信息、思想的交换或感情的交流,必然需要交换或交流的对象。对象可以是一个,可以是多个,还可以是自己。
4、动态性。交际是一个动态过程,前一分钟还风和日丽,后一分钟就可能乌云密布,甚至雷雨交加。交际内容、环境气氛、交际者的心情等的动态变化最终构成了交际的整体的动态性。
5、不可回收性。交际的过程是信息传递、思想碰撞、情感交流 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不可回收性。交际一方一旦把信号投送出去,就如同泼出去的水,无法再收回。交际可修复,不可回收。
6、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主观因素:交际意图、信息掌握、交际技巧、情绪状态、知识经验、信念偏见、思维心理等等。客观因素:交际内容、交际渠道、交际者之间的关系、社会背景、相互之间的文化差异、时空场合等等。
韩信遣使来见汉王刘邦。来使呈上书信,汉王展视未终,不由怒道:‚我困守此地,日夜盼他来助,他不发一兵一卒,却想自立称王!‛
张良、陈平闻言,忙走到汉王面前,暗中踢了一下他的脚。汉王本是敏感之人,忙停止了骂声,将书信递给张良、陈平。二人见书中写道:‚齐人多诈,反复无常,且南临项羽地界,恐有所变,请封假王以镇抚。‛
两人看罢,附耳汉王道:‚汉军不利,怎能禁住他称王?不如因势利导,封他为王,否则恐生变。‛
汉王已明其意,遂佯叱道:‚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做就做真王,何必称假?‛
三 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一)双方文化共享性差
共享性是指人们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在交际学中是指人们对同一客体给予和享有的共同编码。同文化交际和夸文化交际的基本区别在于前者的交际双方共享同一文化,而后者的双方则是来自不同文化 背景的主体,其各自的文化中的认知体系、规范体系、社会组织、物质产品、语言符合与非语言符号系统的相似与不同混淆在一起,文化共享性差。当双关用语言符合和非语言符号对信息进行编码交际时就会发生障碍。这与同文化交际有巨大的差别。(码本的同与不同)
码本的不同表现在多方面。以语言符号为例。
1、编码的发音和形状不同。
汉族人把自然界中的清晨东升,傍晚西落的发光的球状天体编码为“太阳”,而英国人把它编码为“sun”。
2、词汇量不同。
不同语言的词汇量不同,同一语言在不同时期词汇量也不同。汉语中表示烹调方法的字有50多个,如烤、烧、蒸、煨、炖、煮、炸、煎、炒、烩、熏、煲、烘、焙、熬、涮、熘、汆、烙„„(美食文化最发达,老外头晕),而英文表示烹调的词大约只有10余个,如bake(烤)、broil(用猛火烤)、barbecue(烧)、steam(蒸)、stew(用文火慢慢炖)、boil(用白水煮熟,汤通常不要)、simmer(用文化短时间的炖煨)、deep fry(炸)、pan fry(介于炸与煎之间)、stir fry(炒)等。烩、熏、煲、烘、焙、熬、涮、熘、汆等等在英文中都没有相应的编码。
3、甲乙编码本中共有词语的文化涵义相同与不同参杂在一起。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对相同的事物或人的行为,有时有相同的文化内涵,有时却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英国人说“他像一只狐狸”。中国人对此话的理解是“他这个人 非常狡猾”。这样的理解符合原意。就是说两种文化对“狐狸”赋予相同的文化内涵。
英国人说“她像一只猫似的”。中国人对此话的理解是:“这个女人很温顺”。这种理解与英国人的愿意大相径庭——“她是个脾气不好爱骂人的女人”。对“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在印度,老鼠沾了一幅湿婆神像的光,在这幅神像中只有老鼠和牛两种动物,所以在印度老鼠很自在。而在中国,老鼠是四害之一,“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各种颜色在不同的文化中也有不同的内涵。黄色书刊:色情书刊(中国),无所顾忌制造耸人听闻消息的报刊(美国)。美国的色情电影是blue movie,直译就是蓝色影片。
传说和神话中的动物更是如此。“龙”是灵兽,有褒义。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就是体现。龙还是帝王的象征,皇帝是真龙天子。基督教文化中,则是贬义。在《圣经》中龙是恶兽,是邪恶和恐怖的象征。
“亚洲四小龙”——“Four small tigers of Asia”.(新加坡 韩国 泰国 台湾)。
数字全世界通用,但也逃脱不了文化的影响。
5、编码词序不同。
中文里的“早晨好!”其编码的词序是“早晨—好”;英文里是“Good morning”,词序是“好—早晨”。两种语言词序的不同是其语法不同的一种表现。语法不同是思维方法的一种反映,而思维方法不同又会 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理解。(马蹄)
(二)各种文化差异程度不同。
在跨文化交际中,各种文化的差异在程度上是不同的,产生误解的可能性也是不同的。
具体的例子。菊花作为菊科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叶子有柄,边缘有缺刻或锯齿,秋季开花。从植物学的角度对它进行描述,在各个文化中都是一样的。但文化内涵却大不相同。
中国 日本 英国 拉美 草本植物 草本植物 草本植物 草本植物 高雅 高贵 鬼花
中国:人们喜爱,北京的市花,父母给女孩起名(秋菊)日本:白色的菊花是皇室的象征。拉美:祭灵时用,过鬼节。
整个文化而言,差异也不同。美国~印度~日本~新加坡。相距遥远,没有历史联系。在长相、语言、思维方法、行为举止、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等都明显不同。
西汉末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世界、轮回、重生、觉悟、实际、清规戒律等生活用语源于佛教。季羡林说:“弄不清印度文化和印度佛教,就弄不清我们自己的家底。而且印度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决不仅限于汉族,其他兄弟民族特别是藏族和蒙古族,都受到深刻的影响。”
中日同在东亚文化圈内,体貌特征相似,同属黄种人。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自秦汉以后到明知维新,日本学习和吸收了大量中国文化。双方在哲学、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社会面貌、生活习惯等方面都许多相似之处。现在的日本年号“平成”出自《世纪·五帝本纪》“内平外成”。日语词汇的大部分由借入的汉语构成,汉字有训读和音读两种发音,音读就是古汉语的借音。现在听不懂日语,但许多词的意义时一样的。(朋友)中国也向日本学习,吸收了日本文化。现在常用双音节词中有1/3借自日语。(国际文化交流理论)
与新加坡差异最小。华人占76%。他们与中国人有着相同的民族渊源和文化渊源,保留了许多的风俗习惯。普通话、英语、马来语、泰米尔语是官方语言,提倡简化汉字,在学校学普通话。(闯南洋)
(三)无意识的先入为主。
在跨文化交际中,缺乏对对方文化背景了解的人,常常无意识地用自己文化的种种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对方的行为。人们自出生以后,大豆成长和受教育于某一单一的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为的准则。大多数人不能冲破单一文化的束缚,以多种文化的眼光看待不同文化的人们的行为。一是大多数人很少有机会直接与多种异文化接触,扩大自己的阅历;二是有些人即使和异文化接触,却偏好自己熟悉的文化;三是有些人会在与异文化接触的机会面前退缩。总之,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在头脑中形成的文化成分,到成年之后难以改变。
一位中文教师到美国的华文学校教华裔子女汉语。在教《罗盛教》一课时遇到了麻烦。罗盛教为抢救落水的朝鲜儿童而光荣牺牲的事迹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因此在她备课时觉得很轻松。
在讲课时本打算用三言两语将事情发生的背景轻轻带过,没想到简单的背景介绍却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提问:‚中国军队为什么要到朝鲜去打仗?‛‚中国军队是帮着美国军队打吗?‛望着他们迫切的眼神,她心中明白学生们多么希望他们的血缘国和他们的居住国是两个和平友好的国家。然而历史就是如此残酷。当她告诉学生史实后,只见他们个个像被霜打了似的,耷拉着脑袋,有的自言自语道:‚Sad‛,有的则不断地唉声叹气。看到眼前这种‚惨状‛,积聚在她胸中的那股豪迈之气顿时荡然无存。
课文中精彩的一段是描述罗盛教如何3次钻进冰窟窿中救出朝鲜儿童而献出自己的生命的。她让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文是如何具体描写罗盛教3次钻入水中的情景的,并感受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这时,一个学生却振振有辞地发问:‚罗盛教在水中待了多长时间?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停止呼吸后,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温度下,还是可以救活的。‛其他学生听到这话精神也提起来了,纷纷加入了讨论,眼看一堂中文课就要演变成一场科学讨论会。为什么学生们不为这种精神感动却争论死人是否还有复活的可能?
(四)误解、矛盾和冲突增多。以上3个原因,增加了跨文化交际误解的机会。在群体层面上,国内不同社会集团,不同民族之间有时因为无谓的矛盾 以至激化成流血冲突。
在国与国之间,文化上的冲突会导致政治冲突。如英国人拉什蒂写的《魔鬼诗篇》,引起了伊斯兰国家的普遍愤怒。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1989年2月发出了对他的追杀令,导致了英国和伊朗两国关系的紧张。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3国发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投降。首相铃木宣布他的政府愿意“默杀”(mokusatsu)波茨坦公告。“蔑视或不理睬”+“高明老练地不作出反应”。
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个人层面上,交际者的心理上往往会产生“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现象。文化休克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际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符号不熟悉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症。也有人把这种定义扩大到由持续不断的不适应而产生的精神疲劳,失去不熟悉的食品、伙伴等之后的感觉,对东道主的反感,被东道主反感,对自己价值观遭到亵渎、价值观和身份角色的混乱引起的不舒服,对应付环境无能的感觉。
《子夜》中吴家老太爷从农村来到上海后,因受不了光怪陆离的文化的刺激而死去。这实际上就是具有农村封建文化的吴老太爷适应不了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都市文化而产生的文化休克现象。第二章
思维方式与跨文化交际
一、不同文化中的思维方式
(一)不同文化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1、思维与思维方式
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上是相对于物质而与意识同义的范畴;狭义上是相对于感性认识而与理性认识同义的范畴”。(《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卷》)我们这里所说的思维相当于思维活动,指获得理性认识的过程。
思维方式:是人们的思维习惯或思维程序。
思维以感觉器官的感觉和知觉为基础,同时借助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可以概括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例如,一个苹果,人眼的视觉会感受它的光泽,手的触觉会感受它表皮的温度和光滑度,口的味觉会感受它的味道,这些都是感性知识。当人综合这些感性知识,并且借助以往关于水果的经验知识,得出“这是苹果”的判断时,就经历了抽象思维的过程,达到了理性的认识。
2、文化与思维方式
(1)思维能力的普遍性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思维是大脑的功能。人类大脑的生理构造都是一样的,没有民族性,因而大脑的功能——思维能力也没有民族性,全人类都一样。正因为如此,不同的民族的人都有能力认识相同的事物,同一部著作或同一部电影可以译为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在国际性的运动会 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都了解一场球赛的经过和结果,在紧张关头异口同声地喝彩或表示惋惜。
但是,思维能力的全人类共同性不等于各民族想问题的方式都一样,相反,它们之间可以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例如,中国人写信时,地址的顺序是:
国名省名城镇名街道名门牌号码收信人 而美国人的顺序却恰恰相反,其顺序是:
收信人门牌号码街道名城镇名省名国名
这里就包含着两种文化的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中国人思考问题的程序是从大到小,而美国人思考问题的程序则是从小到大。
(2)不同文化中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虽然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但是各国在思维方式上又各有特点。普瑞布莱姆在1949年出版的《冲突的思维模式》一书中,提到了4种思维方式:
A 归纳推理。它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式。人们认为没有离开人的思想意识和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共性”,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英国人和美国人就习惯于这种思维。对于美国人而言,世界是由事实构成,而不是由概念思想构成的。它们的思维过程一般是归纳推理:从具体事实出发,进行归纳概括,从中得出结论性的东西。
B 演绎推理。它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式。由已有的一般普遍的概念,通过三段论式的推理而得出结论。人们认为思想理论具有真 实性和重要性,对自己信仰的思想理论比英美人具有更多的信心。法国、地中海国家习惯于这种推理。对法国人而言,没必要想英美人那样去搜集大量的事实和数字,他们倾向于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从一个概念推导出另一个概念。
C 直觉推理。重视直觉的程度要大于前两种。它强调整体和部分有机联系,并利用来自权威的思想。这种思维方式在帝国和斯拉夫语的民族中盛行。
D 辩证逻辑方法。这是由黑格尔创立,由马克思发展的方法。认为对立统一规律不仅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规律,而且也是辩证逻辑最根本的规律。要求分析和综合相结合,归纳和演绎相结合,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相结合。这种方法在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中间流行。
思维方式是影响人们修辞技巧的原因之一。修辞技巧不是指辞格,而是指话语组织。(谭学纯《广义修辞学》)。美国语言哲学家卡普兰对在美国的使用不同母语的留学生用英语写的短文或段落进行了系列分析,指出不同文化之间在修辞方面的差别,从中看出其思维方式的差异。
优秀的句子——糟糕的段落
中国人和韩国人的写作和思维方式是曲线式的。作者围绕着主体绕着圈子,从不同的不切主题的观点来说明主题,而不是直截了当地谈及主题。
以语为母语的人,其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开门见山,直奔主 题。
以拉丁语(法语和西语)为母语的学生,用英文写作文时表现出的思维方式是以文章中穿插一些离题的句子为其特色。
以俄语为母语的学生用英语撰写的文章的段落中常有一系列猜想式的平行成分和一些并列成分,至少有一半与句子中心思想毫不相关,从本质上说,它们在结构上是与从句有关的插入式的补充材料。
以闪米特语(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为母语的学生,似乎用各种各样的平行线式的思维方式。在阿拉伯文中,段落的发展是基于一系列复杂的平行式的结构,无论是肯定式还是否定式的都是如此。这种平行式的句法结构在《旧约圣经》中有充分的体现。
(二)形成一种思维习惯的原因
影响一种文化的思维方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思维方式受生理基础,首先是脑结构的制约和影响。例如大脑受到性别的影响。上个世纪70年代,加拿大学者发现惯用右手的女性的胼胝体的峡部比惯用右手的男性的同一部位大20%。胼胝体是左右大脑沟通的主要桥梁。——女性第六感的由来。
思维方式更多地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具体来说,它受到生产方式、历史传统、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综合影响。
1、生产方式。有的学者认为,英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经验论”,在很大程度上与“店小二之国”和商人社会历史有关。对商人和小贩来说,清点发出货物和收到货物的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对通过 直接经验感到的事实的关切是非常重要的。
2、历史传统。有人认为,美国人的实用主义与美国的历史有关。美国是个移民的国家,移民多是从旧大陆出走,为了摆脱旧大陆的各种束缚到新大陆来寻求自由的。到了之后,他们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因而形成了有用就是真理的思维倾向。
3、哲学思想。在一定意义上说,思维方式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民族文化和其他实践活动的一种抽象。由于哲学包含较多的方法论的内容,所以哲学与思维方式有紧密的联系。一个民族的哲学,往往很强烈地体现着该民族的思维方式。英美分析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中国哲学的不同面貌。
4、语言文字。关于“萨丕儿—沃尔夫假说”我们后面详谈。
二、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英美人偏好抽象思维。
1、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也叫感性思维。它是通过感性形象和观念形象来反映和把握客观事物的思维活动。具有形象性、相似性的特点。
报社老总气急败坏地说:‚我不管你们屁股坐在什么地方,但我要你们的心在报社,要让你们的屁股坐在马桶上也要想着工作。‛(处处、时时)
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它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事物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具有抽象性、间接性、逻辑性的特点。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而董卓可是的确给貂蝉害死了。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密切联系、互相渗透的,人在解决问题时经常要运用各种思维。由于职业的需要,人们可能有所偏重。语言学家偏好抽象思维,文学家偏好形象思维。
鲁枢元与伍铁平关于《超越语言》的争论。
2、中国人形象思维发达抽象思维不发达的表现
中国人形象思维很发达。例如,中国文学史中形象类比的手法很丰富。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始,到屈原的《桔颂》,魏晋南北朝的骈体文,唐朝的律诗,明清的对联,形象类比的方法,运用得很普遍。以至于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说:
盈天下而皆象也。《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之仪,《乐》之律,莫非象也。而《易》统会其理。
《论语》105次讲到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仁”但“仁”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孔子没有明说,使得后来的学者众说纷纭。
中国的第一部语法著作是1898年的《马氏文通》,而印度公元前500年,帕尼尼就写出了《梵语语法》,古希腊公元前100年斯拉克斯就著有《语法术》。后者被奉为准则千余年,对现代语法仍有巨大的影响。
马建忠(马相伯):
因西文已有之规矩,于经籍中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征繁引,以论华文义例之所在,而后童蒙入学可以循是而学焉。其成就之速,必无逊于西人。
乾嘉学派(戴震、段玉裁、王念孙、桂馥)熟读百篇,其意自现
中国先秦墨家和名家的逻辑学没有发展起来,因此缺乏严密的形式逻辑。魏晋南北朝随佛教传入我国的“因明”就包括逻辑学。玄奘曾翻译了《因明入正理论》等因明著作,并讲授因明论,可到了弟子窥基之后就中断了。被尊为中国因明最高权威的窥基,对于形式逻辑的核心问题完全缺乏理解。鸦片战争之后,逻辑一词由严复译自英文logic,由于当时汉语词汇中没有相应的词,因而采用音译。
3、造成差别的原因
象形文字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文字在人类文明的进步过程中作用巨大。文字、冶炼术、城市的出现有野蛮过渡到文明的3大标志。
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汉字是唯一的表意文字,具有很强的象形性。古代汉字尤甚,如日、月、木、亦、从等。虽然警告几千年的发展,象形的程度有所减弱,但与其他文字相比,象形扔不可忽视。安子介1970年,希腊——鸡、马——狗、鸟——挺胸凸肚——throw out ones chest and raise the belly。
汉字的象形特点,充分表现在中国的书法上。书法展现的是文字的形象美,独一无二,且书画不分家。著名的兰亭序就是如此。26 个“之”。
神经心理学的一些成果,对上述观点也给予了有力 的支持。(1)左脑负责逻辑思维右脑负责形象思维的发现
思维的物质基础是大脑。大脑两半球的相应区的功能不尽相同,这种现象在婴儿期开始出现,随着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语言的学习而日益发展和稳定。在生命的早期阶段,具有一定的代偿性。而大脑半球功能单侧化定型以后,这种代偿性发生的难度就大得多。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之一的美国医学生理学家斯佩里发现,左脑负责理解语言及数字计算,能将复杂的事物细分为单纯要素,有条不紊地进行条理化思维。右脑负责鉴赏绘画、观赏自然风光、欣赏音乐等。简言之,左脑负责抽象思维,右脑负责形象思维。
(2)汉字认知中的两大神经心理特点——双重编码和复脑文字 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脑认知汉字时,不像拼音文字那样偏向左脑,而是左右脑并用的。因而可以说,汉字是复脑文字,拼音文字是单脑文字。
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且音同形异的字多,字形和字义的关系密切。因此,汉字形、义之间的联系强于音、义之间的联系,这是有别于拼音文字的显著特点。这种特点使得大脑对它们信息处理方式可能一方面需要有如同对拼音文字认知一样的语音转录,另一方面由于汉字具有很强的方块图形性,使人们在汉字认知过程中对“形”的依赖特别大。
复脑文字是后天形成的,汉字的形象性是形成的原因。中国人 在汉字识别上的大脑两半球均势并非在学龄儿童一开始就如此。儿童先口语后书面语。因此,一开始只有音、义的联系。但在学习书面语后,由于汉字形体与意义的密切关系,加上老师在教学上对这种关系的特别强调,形、义之间的关联就慢慢建立并得到强化。这样就导致左右脑并用了。
旁证:
同一语系的汉族和藏族,由于使用的文字不同,脏族是左脑优势,而汉族是双脑平行。藏族在公元7世纪时借鉴了印度梵文,创造了属于拼音文字系统的藏文。
属于不同语系的汉语和日语,由于文字有相似之处,日本人也有双脑平行的特点。日本人公元5世纪使用汉字,公元7世纪借鉴汉字创造了假名,汉字和假名是日本今天的文字。
总之,象形的汉字,对大脑的思维过程发展了不同于拼音文字的影响。由于汉字是左右脑均势,促进了右脑的发展,右脑是负责形象思维了,所以使用汉字的人形象思维发达。拼音文字是左脑优势,促进了左脑的发展,左脑是负责抽象思维的,所以使用拼音文字的人抽象思维发达。
印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达罗毗荼语系、乌拉尔语系、高加索语系、闪含(阿菲罗—亚细亚)语系、班图(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科依桑(布须曼)语系。
印第安语群、澳洲土著语群、西伯利亚语群。(《中国大百科全 书 语言文字卷》)
(二)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英美人偏好分析思维
1、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
综合思维是指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等结合起来。
分析思维是指在思想上将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或者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等区分开来。
分析和综合是对立统一的。如果人们不能在思想上将一个客体加以分解,就无法把握其本质,而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同样,如果人们不能将事物的各个部分结合起来,就无法在整体上把握一个事物,而只能有片面的认识。
在这对基本智力操作中,中国人偏好综合,英美人偏好分析。由于中国人偏好综合,导致了思维上整体优先,而英美人偏好分析,导致了思维上部分优先。
2、差异的表现
中医理论是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的典型例证。中医认为,人体是各部分器官有机联系起来的一个整体,并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就是一种综合思维。中医的脏腑理论,主要是讲功能整体,而不是解剖学意义上的器官实体,重视的是功能之间的联系,不是某些器官的实体状况。中医的这套理论和西医根据人体9大系统的生理结构来解释病理现象有很大的不同。从观念上看,中医是综合思维的产物,西医是分析思维的结果。
京剧是我国戏剧艺术的典型,从其表演特征上看,它是一种综合化的表演。京剧讲究唱、念、作、打。唱就是歌唱;念多是诗、赋等的朗诵;作是一种“文”舞,京剧中无动不舞;打是一种“武”舞,一种舞蹈化的武术。唱、念、作、打实际上是4种艺术的综合,在西方的艺术中,可以分解为歌剧、舞剧、话剧(西方没有武术)。在西方,歌剧是歌者不舞;舞剧是舞者不歌;话剧则不歌不舞。西方没有类似中国这样的综合性剧种。中国的歌剧、舞剧等都是“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芭蕾舞引进的最晚。这种艺术形式引入不久,在60年代就开口唱歌了。中国的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都是如此。这种添加不是偶然的,是中国人审美情趣中的综合思维使然。
国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精华。在国画的画卷中,不仅有图画,而且常配有诗词、书法、篆刻等多种内容。这也是中国人综合思维的一种流露。西洋画中,绝没有这样的内容,顶多实在画中签上作者的名字。
在时间、空间和姓名上也都能体现两种思维方式。
3、差异的原因
汉语没有形态变化,语序固定,要正确理解一句话,就要从整体结构上去看,而不是把目光集中在个别词汇上。
我爱你
古汉语中没有类似今天使用的标点(今天使用的新式标点是模 仿西方的书写习惯而借用的,在清朝末年才开始使用,1920年由教育部正式颁行),所以历来认为学会断句是读书的基本要求。在阅读文章时,只有对整个文章理解之后,才能准确断句。应该说,这是综合思维的一种表现,但它又促进了中国人的综合思维的偏好。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孟姜女庙前的诗
汉字是图形文字,要把感知的图形复现出来,首先注意的是整个图像,然后才注意细节。这也促进了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倾向。整体储存。膏、真等。
美国学者霍尔把不同的语言分为高上下文(high context)语言和低上下文(low context)语言。他认为,汉语是高上下文语言的典型代表,一句话的意思要靠上下文才能确定,而英语是低上下文语言,大多数信息被包含在明确的语言代码中。
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谁在问?谁在答?谁在此山中?谁不知道谁的去处?
(三)中国人注重“统一”,英美人注重“对立”
1、差异的表现
中国古典哲学的辨证法和西方哲学的辩证法有相同之处,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都是经过斗争产生的,中国儒家经典《易经》用阴和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但也有不同之处,中国强调对立面的和谐和相互渗透,即对立中的统一;西方文化强调对立面的斗争和转化,即统一中的对立。
中国哲学不否认对立,但比较强调“统一”的方面。传统文化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古代哲学还认为,整个世界是统一体,整体与部分严格区分是不必要的,部分不能作为一分子流离出整体。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统一观念表现于政治领域,就是中央集权。(不集权则乱)在伦理上表现为顾全大局,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这与英美等强调个人迥然有别。
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思维方法中有把一切事物分为两个对立面的倾向,工作——娱乐,好——坏,和平——战争,成功——失败,原因——结果分得很清楚。比如,他们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将宇宙作为外在物和客体加以研究,视大自然为征服对象。再如工作和娱乐分得很清,工作是工作,娱乐是娱乐。他们对一个行为、事件或行动也常常要求一个“原因”,或要求一个机构对该事件负起相应的责任,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对美国人是难以接受的。
我们呢?
思维方式不同可能产生矛盾。美国教师的评价:中国学生常常
未能把主观与客观加以区分。而这是西方人所需要的。在他们的思考和写作中,常出现本人经验与客观事实互相替代的情况,而且把本人的经验、客观事实与从权威人士引来的概念相提并论。
2、差异的原因
汉语汉字是重要的原因。
在句法上,英语明确区分主语和谓语,句子必须要有主语和谓语。这就是形式主语产生的原因。而在汉语中,有时既不需要主语,也不需要谓语,没有主谓对立的要求。研究表明,主谓对立是一种最基本的对立。汉语缺乏这种对立,显然对中国人有很大的影响。(逻辑上的“主目”和“谓项”,哲学中的“本体”概念)
汉字是象形文字,主体和客体关系密切,没有完全分开。而英语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显然要大得多。试比较日和sun,月和moon等。
三、思维方式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多人都倾向于认为对方也用与自己同样的方式进行思维。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常使跨文化交际难以顺利进行。由一种思维方式组织起来的一套信息发出后,接收者以另一种思维方式去解码,就可能发生歧义或误解。
向计算机输入同一信息,由于程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如在键盘上输入NENG,在中英文两种输入状态下得到的结果是不
同的。
一篇文章,甲文化的人看来是符合逻辑的,乙文化的人看来就不那么符合逻辑;甲文化的人看来是思路清晰很好理解的,乙文化的人看来就可能显得思路混乱比较费解;甲文化的人看来是有说服力的,乙文化的人看来可能就不那么有说服力。
阿拉伯的平行式写作方式在现代英国人读来就现得陈旧和粗俗。日本人讲话含糊不清和没有逻辑常使美国人感到糊涂和沮丧。
我们呢? 石定栩的例子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就中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击中日军的70%和伪军的95%。
请大家先看看《普通逻辑》,然后找政治课的资料分析分析。
(二)思维方式对信息编排的影响
1、思维方式影响说话和行文的遣词造句
中国人习惯于形象思维,在文章中,为了是文章鲜明、生动,多用比喻,辞藻华丽,特别喜欢用形象的词汇。
张志公《汉语修辞》:
在汉语修辞中大量用‚比‛,用得多,用的方面广。‚比‛的方式有种种,总的就是不直说,而以此喻彼,让听者或读者自己去理解。一般修辞学上讲的‚明喻‛、‚隐喻‛、‚借喻‛等都是比,就连‚夸张‛、‚移就‛等,往往也是比或者包含比的因素;各种成语,许多都是‚比‛
的运用。
段连成说:
我国有许多读者喜欢华丽、抒情的文体。报纸、电台常发这类的通讯和特写然而,对于外国读者,由于感情基础的差异,阅读习惯的不同,华丽辞藻一般只能减少传播的清晰性和效果,甚至被视为空话冗词和夸大宣传。尤其是英语读者,更惯于低调陈述,而不惯于用词强烈。
下面是某市举行龙舟比赛的新闻稿:
中华大地,江河纵横;华夏文化,源远流长(然后才讲到本地,再讲到龙舟节)轻快的龙舟如银河流星,瑰丽的彩船似海市蜃楼,两岸那金碧辉煌的彩楼连成一片水晶宫,是仙境?是梦境?仰视彩鸽翩飞,低眸漂灯流霓,焰火怒放火树银花,灯舞回旋千姿百态,气垫船腾起一江春潮,射击手点破满天彩球,跳伞健儿绽空中花蕾,抢鸭勇士谱水上凯歌
段连成翻译后特意请一位美国新闻工作者看看并坦率写出他的评语。他说:Full of hyperbole(充满了极度夸张),不仅不知所云,而且令人发笑。
2、思维方法影响到人们说话写文章的谋篇布局,影响人们说服人的方法、讲话和写文章的结构形式
文章的文体有多种类型。无论什么文体的文章,由于中国人有整体思维的倾向,都习惯于写得有头有尾,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楚,起承转合不可颠倒,注重结构的完整性。在文学作品中,人物描写也以
“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整体刻画为特色。
西方的文学作品则可以由任一局部开始,整体时空感不强,倒叙、插叙、意识流较多。任务描写是以从头到脚直至睫毛的颤动等细节刻画为特色。
请大家课后看看司汤达的《红与黑》。
西方传统的演绎推理是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如: 什么地方有烟就会有火(大前提)山上有烟升起(小前提)山上有火(结论)
典型的印度演绎推理由5个部分构成:命题、理由、例证、施用、结论。如:
山上有火(命题)
因为山上有烟升起(理由)什么地方有烟就会有火(例证)山上的情况就是如此(施用)所以山上有火(结论)
作业:
《劝学》和《Of Studies》之比较分析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for ornament, is in disccourse;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e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ation;to make judgement on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ur of a scholar.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Crafty men contemn studies, simple men admire them, and wise men use them;for they teach ont their own use;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 and above them, won by observation.Read not to contradiet and confute;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Some books also may be read by deputy, and extracts made of them by others;but that would bu only in the less important arguments, and the meaner sort of books;else distilled books are like common distilled waters, flashy things.Reading makes a full man;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And therefore, if a man write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great memory;if
he confer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present wit, and if he read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much cuning, to seem to know that he does not.Histories make men wise;poets, witty;the mathematies, subtile;natural philosophy, deep;moral, grave;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Abeunt studia in mores.Nay, there is no stond nor impediment in the wit, but may be wrought out by fit studies;like as diseases of the body man have appropriate exercises.Bowling is good for the stone and reins;shooting for the lungs and breast;gentle walking for the stomach;riding for the head;and the like.So if a mans wit be wandering, let him study the mathematics;for in demonstrations, if his wit bu called awy never so little, he must begin again.If his wit be not apt to distinguish or find differences, lit him atudy the schoolmen;for they are cymini sectores.If he be not apt to beat over matters, and to call up one thing to prove and illustrate another, let him study the lawyers cases.So every defect of the mind may have a special receipt.38 第三章
价值观与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价值观
在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们都认为价值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可以是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不理解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就不能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
Prosser:
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主要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它们是最深层的文化,我们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价值观。
Hofstede:
喜欢某种事态而不喜欢另一种事态的大致倾向。Kluchhohn:
个人或群体所持有的一种显性或隐性的认为什么是可取的观念,这一观念影响人们从现有的种种行动模式、方式或目的中做出选择
Samovar和 Porter:
价值观通常是规定性的,告诫人们什么是好的和坏的,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什么是真实的和虚假的,什么是正面的和反面的,等等。文化价值观确定什么是值得为之献身的,什么是值得保护的,什么会使人害怕,什么是应该学习的,什么是应该耻笑的,什么样的事件会使人们团结起来。最重要的是文化价值观指导人们的看法和行为。
Rokeach: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最好的行为的一套持久的信念,或是依重要性程度而排列的一种信念体系。
二、价值观的特点和分类
(一)价值观的特点
1、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价值观形成以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一个人的信仰和为人处世的原则可能持续一生。个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从未放弃。
但在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人们的价值观往往也会随之变化。杨国枢在1964——1965年对1389名台湾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他们最喜欢的第一种生活方式是“保持人类最好的成就”。二十年后的1984年,杨国枢和黄丽莉对969名台湾大学生进行了同样的调查,结果发现他们最喜欢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他们喜爱的程度排列如下:
轮流体会欢乐和孤独
将行动、享乐及沉思加以综合 在无忧而卫生的享受中生活
而“保持人类最好的成就”却称为台湾大学生喜好程度较低的一种生活方式。
‚现代化的社会变迁足以改变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念‛——杨
国枢
2、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中国文化尊重老年人,美国文化注重青年人。(奥巴马在中国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当主席的,资历太浅)
下面是美国和日本在言谈方式上的价值观对照:
美国 日本
赋予言语较高的价值 赋予言语较低的价值 言语是必需的 言语不那么必需 不喜欢沉默 喜欢沉默
普遍倾向于言过其实和夸大 普遍倾向于言不足实和缩小 喜欢明确和直率 不喜欢明确和直率 偏好相互对立以推动工作前进 偏好相互依靠以保持人际和谐 主张平等的人际关系 主张有等级的人际关系
3、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有相同的成分,也有不同的成分 儒家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基督教也有类似的主张;儒家崇拜祖先,而基督教则不。
佛教的“十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鬘、不听视歌舞、不坐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基督教的“十诫”:
不可拜别的神、不可制造和敬拜偶像、不可妄称上帝的名字、须守安息日为圣日、须尊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
可作假证陷害人、不可贪恋别人妻子财物
(二)价值观的分类
1、积极、消极和中性的价值观
积极的价值观指的是一个人或一个文化群体必须坚持的价值观;消极的价值观指的是一个人或一个文化群体必须否定的价值观;中性的价值观指的是可以自由对待的价值观。
上帝、祖宗、谦虚
2、非常重要、重要、不重要和无所谓的价值观 裴多菲: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Sitaram 和Roy对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在不同文化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对比:
E东方文化,W西方文化,B美国黑人文化,M穆斯林文化,A非洲文化
价值 非常重要 重要 不重要 可忽略 个人主义 W B E M 和睦 E B WA M 金钱 WAB M E男女平等 W EB A M 爱国主义 BMAE W--
三、学者们对价值观的一些研究
(一)Hofstede的研究
荷兰心理学家Hofstede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对IBM公司50种职业、66种国籍的雇员所回答的11.6万份问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比较不同文化价值观的4个方面:
1、权利距离
衡量的是人们接受权力不平等状况的程度。在各种群体中,权力上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功能性的。(群居性生活需要,动物也如此)这种不平等通常以等级制的形式出现。每个社会在处理权力不平等的问题上方式不同,形成了价值观上的差异。在权力差距大的社会,人们接受较强的等级制,安心于自己的位置。(菲律宾、墨西哥、委内瑞拉、印度、巴西等)。权力差距小的社会,人们接受较弱的等级制。(奥地利、澳大利亚、以色列、丹麦、挪威等)
2、回避不确定性
指的是一种文化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容忍或要避免不确定性。一些文化在心里上难以忍受模模糊糊的事情,对事情比较较真,他们以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来减少不确定性。(希腊、葡萄牙、日本、比
利时等)而有的文化很有能力对付模模糊糊的事情,对此没有心理的压力。(新加坡、丹麦、瑞典、香港、美国等)。
3、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衡量的是个人与集体的联系是松散还是紧密。该尺度描述的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反映的是人们生活在一起的方式。个人主义强调的是自我和个人的成就,与集体的关系松散,相互依赖称帝弱;(美国)而集体主义强调群体的和谐,与集体、社会的联系紧密,相互依赖程度高。(委内瑞拉)
4、男性化——女性化
性别上的二元性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事实,而不同的文化对此采取不同的态度。问题的实质是,性别上的生理差异是否应该运用于社会活动的角色之中。占优势的社会模式是男人呢占主导地位,女人抚育后代。所谓男性化——女性化是指该文化中代表男性的种种品质(例如竞争性、独断性)更多,还是代表女性的种种品质(例如谦虚、关心爱护他人)更多。(日本——瑞典)
Rokeach1979年对10个国家的1000名心理学系的大学生的调查基本一致。这使得该结论更加有说服力。
(二)Bond的研究
心理学家Bond与22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合作进行了一项新的调查。这项调查由他所组织的中国文化小组进行。首先他们请几位中国社会学家每人写出10条他们认为是中国人最根本的和最基本的价
值观念,然后他们去掉很少重复的部分,共得出33条,再加上它们从阅读中国哲学和社会科学著作中得出的7条,总计列出40项中国文化价值观念,并把它们译为英语。
1、孝
2、勤劳
3、容忍
4、随和
5、谦虚
6、忠于上司
7、礼仪
8、礼尚往来
9、仁爱(恕、人情)
10、学识(教育)
11、团结
12、中庸之道
13、修养
14、尊卑有序
15、正义感
16、恩威并施
17、不重竞争
18、稳重
19、廉洁 20、爱国
21、诚恳
22、清高
23、俭
24、耐力(毅力)
25、耐心
26、报恩与报仇
27、文化优越感
28、适应环境
29、小心 30、信用
31、知耻
32、有礼貌
33、安分守己
34、报仇
35、要面子
36、知己之交
37、贞洁
38、寡欲
39、尊重传统 40、财富
调查对象被要求在每项下用9度的标尺表明他认为该价值的重要程度(9表明极为重要,1表明毫不重要)。调查对象是22个国家或地区的大学生,每一国家或地区100名,男女各半。根据调查对象的打分,计算出每个国家或地区的平均分,再经过因子分析等计算方法得出4个因子:
(1)融合(integration)
(2)儒家工作动力(Confucian work dynamism)(3)人心(human-heartedness)(4)道德纪律(moral discipline)
他们发现,凡是儒家工作动力这一项得分高的在经济方面的发
展(以1965——1984年间的GDP为依据)都很快。在这一项得分最高的前8个国家或地区是:香港、台湾、日本、韩国、巴西、印度、泰国、新加坡。
四、价值观的跨文化比较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人合一还是天人相分
1、中国文化认为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在中国,先秦孔子提出的“天河言哉”,并把天与神分开,把天当作自然。到了汉代,这一思想得到完善,形成“以类和之,天人和一也”和“天人感应”的思想观念。天人合一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将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变换与人们的活动和生活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出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这还是你的妈太糊涂了,我早该想到的,然而天,这谁又料得到,天底下会有这种事,偏偏又叫我的孩子遇着呢?
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和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以及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
2、西方认为认为天人相分
西方主张天人相分,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西方的哲学家一开始就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对立的,一切
二分: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等。人出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或地位,他们相信,这不是天命,而是由于自己的懒惰和缺乏斗争精神所致,顺从命运的人受到人们的唾弃。
天人相分决定了美国人一切二分,对待事物习惯分析、重逻辑的的思维方式和求“精确”的言语观。
(二)人际关系:集体主义取向还是个人主义取向
1、中国文化提倡集体主义取向
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强调集体主义。《礼记》中就有对大同社会的描述,叫做“礼运大同”。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已,后天下之乐而乐。”
近代,西方思想传入对传统文化带来了一些影响,但集体取向仍是主流。林则徐:“苟利国际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孙中山“天下为公。”毛泽东推向极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集体主义取向有两个表现:群体取向和他人取向。
中国人提倡以家庭、社会和国家等群体的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必要时可以牺牲个人利益。
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
中国人在做事情时首先要考虑别人怎么看,怎么说。这使中国人养成了不愿意得罪人,逢人说好话的习惯,有时甚至不惜说假话。
结果:
谦虚、谨慎、相互合作、讲究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成功时功劳不在自己,失败时怨天尤人。性格内向,好静,习惯于忍让,缺乏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
2、西方文化提倡个人主义取向
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包括个人的身份、个人的作用、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选择的自由。英语是世界上唯一将“我”大写的语言。在英语中,以self为前缀的单词有100多个:Self-control, self-esteem, self-confidence, self-respect等等。这种情况在其他语言中是少见的。
Stewart: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是首要的和肯定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美国可能是主导一切的。美国人有生以来就受着全力竞争、努力争先的教育、取得成就可能要牺牲别人,甚至是家人和朋友为代价。
西方的个人主义取向渊源于15世纪的文艺复兴,至20世纪发展到顶点。
17世纪英国哲学家Lock: 生物的个体是自然的基本单位。Churchil 我们从我们的父母那里得到的只有我们的名字而已,不是财产。我们必须寻找机会。我之所以特殊不是继承来的,而是我通过拼搏取
得的。
结果:
追求自由、差异。与前面的相反。林语堂《林语堂著译人生小品集》:
人们不哀鸣虑忧,他们尽力迈步向前,他们不等待别人援助,他们自助;他们不等待机会,他们制造机会。
但你该牢记,你们的出路就在你脚下。在你认为出路是在别处或别人身上时,你是要失败的你的机会,你的成功就包裹在你的人格中,你的成功是在你自己的生命中。
(三)对变化的态度:是求变还是求稳
1、美国文化求变
美国文化的真谛在“变化”二字,核心思想是“无物不变”。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变化体现出不断打破常规、不断创新的精神。对美国人来说,变化——发展——改善——进步——成长——未来几乎都是同义词,没有变化就没有进步,就没有未来。
美国人永远不满足于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不管变化好也罢,还是变化坏也罢,他们都要不断变化,而且不怕从头再来。美国历史的每一章都充满了某某人如何从一地迁徙到另一地、某某人如何从社会最底层或职业升迁至社会地位高的职业之类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海外移民的事例。(洛克菲勒、乔布斯等等)当然,变化也可能带来危险、**和破坏,然而美国人把这些东西看作是创造性的破坏。所谓
不破不立。
变化才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著名的青蛙实验。
2、中国文化求稳
与之相反,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信奉“万物不变”或“万变不离其宗”。中国历代朝代更迭,然而本质是“一乱一治”的天道循环,很少出新,统一和稳定是历朝历代的头等大事。
人们习惯于在一派和平景象中相安无事,知足常乐,讲究“安居乐业”、“家和万事兴”、“国泰民安”。一切发展的前提是家庭、家族、社会的稳定。没有稳定就没有统一;越是稳定,越是统一,越是进步。
中国人的故乡情结、对固定工作的偏好都是求稳定的反映。正是在稳定中求生存,求发展,求进步,所以中华文化得以延续并保持其完整性。
因为美国人求变,所以他们强调做事(凭本事说话);因为中国人求稳,所以我们强调做人(凭关系说话)。
(四)对本性的看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1、中国文化主张性本善
跨文化交际全书总结 篇6
绪论部分总体介绍了文化与交际、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知识。
1文化成员分享着行为模式以及世界运行模式,然而,尽管在不同文化的冲击影响下,人的行为和习俗会发生快速的转变,但是人的价值观却很难因文化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2. 交际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存在三个因素影响着人们的交际。一是人的个性,二是所处的文化,三是所处的物理环境。交际是一种互动的行为。
3. 跨文化交际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作为研究领域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跨文化交际的鼻祖,EdwardHall于1959年发表了《无声的语言》一书。也有研究发现是四种趋势----便捷的交通系统、创新的交流系统、经济全球化以及大范围的移民(Samovar & Porter,2003),促进了地球村全球化的发展。
第二、三单元:日常言语交际二、三单元介绍日常言语交际,主要介绍跨文化日常交际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如称呼、话题选择、拜访礼仪、赞语与赞语应答等。
1. 称呼。中西称谓语分为两种,一是亲属称谓,一是社交称谓。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无论亲属称谓还是社交称谓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杂多样,而英语亲属称谓则相对贫乏,指称宽泛,语义模糊,比如一个Cousin就相当于汉语的“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八个词。中英语在社交类称谓方面差异也较显著,汉语的身份类称谓种类多,范围广,尤其表现在头衔性称谓的偏好,英语身份类称谓种类少。中文中身份类称谓可细分为三种:(1)姓+职务;(2)姓+职称;(3)姓+职业。类似王院长、李教授、肖律师等称谓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在英语中,头衔性称谓一般只局限于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或法律界人士,可以是衔称+姓氏,也可以是衔称+教名,如Queen Elizabeth,Father White 等。
2. 问候语。问候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或者保持社会联系而不是交换信息。英语中的问候语一般有“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 are you ?”之类的。而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一般会问“上哪去?”“吃饭了吗?”这对外国人来说会觉得是侵犯人隐私的问题,在中国确是司空见惯。
3. 话题的选择。中国人大多喜欢以询问人家籍贯年龄等较隐私的话题开始一段谈话,然而外国人对此却较为反感。一般以兴趣、节日、工作、天气或者书籍等话题作为陌生人之间的交流话题是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应当尽量避免涉及隐私跟政治宗教的话题。
4. 年龄。一般来说,在西方文化中,询问陌生人的年龄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特别是询问30岁以上女性的年龄。
5. 拜访礼仪。中国亲朋好友以及同事之间的串门是很随便的,邀请别人来访也无需对方确定具体时间,自己去探访别人也无需郑重其事征得同意。而美国人则没有串门的习惯,美国人则没有串门的习惯。一年内遇到大节日,亲朋好友才到家里聚一聚。平时如果有事上门,要有时间确切的预约。没有得到对方的应允,随时随地随便上门是不礼貌的行为。
6. 赞语与赞语应答。赞美某一个人身上的具体一件东西或者一种品质等,接着,用一些理由去支撑你的赞美,最后再问一个跟赞美对象有关的问题。这样可以让你的赞美令人易于接受。对于赞语的反应,中国人一般是比较谦虚的回应,而西方人则是大方的感谢人家的赞美。赞语具有一系列的社会功能,例如作为问候语,或表达感谢之情或者庆贺等等。
第四单元:语言交际
第四单元介绍语言交际,着重讲解词语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思维模式。1. 文化负载词。在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的词汇就是文化负载词。由于文化的差异性,一种语言中的一个词或者短语的意思或文化内涵在另一种语言里有着不同的意思或者文化涵义。例如,中国人把龙当做是一种权利的图腾,也是吉祥如意的象征,然而龙在西方人眼里中却是一种恐怖恶心的怪物,代表着邪恶。又如,同样表达“副”,英语中根据不同的职位有不同的表达,例如vice-chairman , associate professor , deputy director , lieutenant governor, undersecretary。中英文主要的语义差异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一种语言的词语可能在另一种语言里找不到对等的相似的词语(例如“三伏”“三九”)。2>、在中英文中都存在一些短语中在表面上指同一事物或概念但实际上指代不同的事情(例如“social science”不等于“社会科学”)。3>、某件事情或者概念在一种语言里只有一两种表达方式但在另一种语言却又许多不同的表达。(例如“wife”和“湾”)4>、有些对等表达的词组只是部分对等(例如family不一定等于“家庭”)。
2. 谚语的文化反映。谚语展示了中西方文化人类经历和观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一种语言的有些谚语可以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明显的对应谚语,也有些找不到对应的,也有些是不精确的对应表达,还有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是对应的,但是实际上有种不同的使用语境。
3. 禁忌。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禁忌。有语言上的禁忌,有动作上的禁忌也有颜色跟数字上的禁忌等等。中西方文化都对讨论性交际和特指身体某一部分的言语非常禁忌。另外骂人也是一种禁忌。
4、文化思维模式。西方人思维模式呈直线型,而东方人则呈圆圈性,犹太人是切线和半直接结合的方式,罗马人是比较迂回的思维模式,而俄国人是直接跟迂回相结合的方式。每一种文化都有特有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美国人趋向于归纳事实,俄国人主要是推论演绎,阿拉伯人主要是依靠直接。
第五单元:非语言交际
第五单元介绍非语言交际,主要概述非语言交际的三大内容:身体语言、副语言和环境语言。非言语交际包括在交际中认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简单地说就是“不用语言的交际”,被称作”无声的语言“。非语言交际在人类交际中非常重要。因为它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情感或情绪状态。
身体语言。身体语言包括各种表情、动作、姿态。口头表达是伴随着眼神、面部表情、姿态等身体语言的,通过理解身体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思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副语言。包括语速、音量、停顿、沉默与非语义声音。
环境语言。包括时间,空间、颜色、城市规划以及人对自然的影响等,即影响生理与心理的环境因素。
其中环境语言主要包含着时间语言和空间语言。1>、时间语言。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时间观。有三种时间指向:过去时指向、现在时指向和将来时指向。不同的文化也有不同的安排时间方式。Hall提出两个时间系统:单向计时制和多向计时制。北美、西欧和北欧文化是典型的单向计时制文化,这些地区的人一般都比较重视日程安排、阶段时间和准时。而拉丁美洲、非洲、阿拉伯和大多数亚洲地区的文化属于多向计时制文化范畴,他们可以同时进行好几件事情,强调人们参与并做完事情,不僵守预先安排的日程表,安排比较灵活。这些地区的人们的时间比较灵活和人性化。
2>、空间语言。根据Hall的研究,美国社交和商务圈子主要有四种主要的身体距离:亲密距离
(0-45cm)、个人距离(45-80cm)、社交距离(1.30-3m)和公共距离(>2or3m)。不同国家的人交往过程中身体距离也不一样。日本人会站得离交流对象较远,其次是美国,而拉丁美洲和阿拉伯人则喜欢靠近交流对象。空间距离又分为两种广义的文化目录:接触文化和非接触文化。接触文化指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较于频繁地进行身体接触,例如握手、拍肩或者拥抱等。非接触文化指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不习惯甚至不喜欢与交流对象有较多的身体接触。阿拉伯人、南欧和西欧人、犹太人和拉丁人都属于前者,而美国人、北欧人和东方人属于后者。
第六单元:跨性别文化交际
第六单元介绍跨性别文化交际,介绍中外男女性别意识的差异所导致的文化差异,如谈话风格、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如何跨越这些障碍而达到彼此的沟通与理解。
性别可以分为社会性别和自然性别两种。
社会性别(gender)是指社会造成的基于性别(Sex)之上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是后天习得的社会性角色,是由社会建构的差别即性构(gendered),是基于可见的性别差异之上的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是表示权力关系的一种方式。社会性别(Gender)有别于自然性别(Sex),自然性别(sex)是男女的自然属性,即两性的先天的生物差异。对社会性别的两个最初影响分别是家庭沟通,特别是母亲与孩子的沟通,还有孩子之间平时的娱乐互动,研究表明女孩和男孩喜欢玩的游戏有很大的不同,女孩通常喜欢玩扮家家,捉迷藏或者跳绳,而男孩一般比较喜欢竞争性体育活动像踢足球打篮球之类的。六大有效的跨性别沟通原则:
(1)、不要过早对跨文化交际差异性作出判断。(2)、认识不同沟通类型的多样性。(3)、提供让对方理解你说话意图的线索。(4)、寻找对方说话意图的线索。(5)、扩大自己的交际类型。(6)、不要评价别人和防范自己。
第七单元:谈判风格的文化差异
第七单元介绍谈判风格的文化差异,着重分析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同谈判风格,介绍了中西方谈判氛围、谈判人员的组成、决定方式等方面的异同。1. 各国谈判氛围的对比。
A.美国人。注重获取的利益,热衷展示“美国人的专业性”,不在乎与对手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希望通过展示自己的能力获取威望,也愿意在谈判过程信任对手。
B.法国人。在谈判之初是不会信任对手的,并自视是经验丰富的谈判者。C.日本人。注重社交关系,关注长期合作关系和个人关系。D.中国人。与日本相似,注重相互利益和社会关系。
E.中东、巴西和墨西哥人。注重个人关系,热情是其首要考虑,信任和尊重是谈判成功的关键。
2.各国谈判者对于谈判细节的态度对比。
A.美国人。注重结果和书面协议以及合同。注重数量而不是质量。B.法国人。跟美国人一样注重书面协议以及合同。
C.日本人。较少注重细节,依赖较简单的书面协议,注重谈判双方原则性的东西而不是协议书上具体的要求。
D.中国人。跟日本人相似,注重书面协议,在信任和常识之间留有余地。E.中东、巴西和墨西哥人。他们认为书面协议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比口头理解更具有约束力。3. 交流类型。
A.美国。美国人擅于表达出温暖、真诚、自信和积极性。做好讨价还价和妥协的准备。表达趋于直率,喜欢威胁警告对手和一意孤行,常导致谈判不欢而散。B.英国。英国谈判者一般都比较友善,擅于交际,易于协商,处事灵活并且责任心强。C.日本。日本人易于说服。喜欢较为含蓄的表达意愿,在谈判过程经常处于沉默状态。注重谈判的平和顺畅。交流富有积极性,较少说“不”和提出要求。D.中国。不希望发现正面冲突,尽量避免反对建议的谈判。中国人很爱面子,不会一下子就做出大妥协。
E.法国。在谈判过程经常说“不”并经常坚持使用本国语言。据说是欧洲谈判者中最难搞的,比较注重原则性的东西。
F.德国。德国人喜欢钻牛角尖。重点关注谈判的投标环节。不喜欢妥协。跟日本人相反的,德国人习惯于清楚坚定果断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谈判中不会问很多问题,但是会透露很多事情并频繁的打断谈话。
G.墨西哥。墨西哥谈判者喜欢用夸张的言语表达空泛的思想,很少坦诚的交谈。他们倾向于推论的方式,注重思考和直觉。另外,墨西哥人喜欢跟人有身体接触以此显示其自信。
H.巴西人。巴西谈判者具有挑衅性的。在谈判桌上经常提出许多要求并频繁使用“没有的”和“你的”等词。4. 谈判人员的组成。
A.美国。美国更趋向于选择技术型精英作为谈判队伍的代表。在美国人看来,社会地位、教育和年龄都不是主要的选择依据,他们更看重的是候选人的实际能力。因此美国谈判团队中生力军主要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B.法国。法国谈判团队通常会选择德高望重的人作为谈判代表。社会地位、职业、学业和家庭背景都是主要的选择依据。在法国人看来,谈判双方能力和背景的对等有助于谈判的进行。
C.日本。日本的谈判者平均年龄在30多岁,谈判领队最少要40岁。日本女人很少参与谈判。大多数是根据社会地位跟学识来挑选谈判者。年长是挑选队长的最重要的标准。
D.中国。中国谈判者希望跟有权威有地位的人进行谈判,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们会觉得是受到侮辱。
E.中东。中东选择谈判队员跟日本相似,也很注重年龄。年长的经常受到器重而年轻人常常受到忽略。沙特阿拉伯人主要依据社会地位跟忠诚度进行挑选。F.墨西哥。个人能力和熟人关系通常是选择谈判队员的标准。5. 决定方式
A.美国。美国人视谈判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依赖理智的思维和具体的数据。B.法国。法国人较为保守顽固,决定一般有高权威人士做出。
C.日本。日本人根据具体的信息下决定而不是有说服力的争论。他们做出决定的过程很缓慢,但是一旦做了决定就会很快实施。
D.中东。中东人一般根据直觉作出决定,在询问下属相关事情后由领导做出决定。
E.墨西哥。墨西哥是一种集中化的做决定方式。
第八单元 跨文化交往中的幽默认知
第八单元介绍跨文化交往中的幽默认知,介绍在跨文化交往中如何理解幽默、欣赏幽默和使用幽默。
幽默语言的魅力既基于表达者独特的语言技巧,同时也有赖于交际双方在共知语境的前提下领悟幽默语言的潜信息,也就是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要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准确理解欣赏英语中的幽默并非易事。除了丰富的语言知识外,要熟悉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还要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说本族语的人跟说非本族语的人分享幽默需要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需要制作一个新的谈话规则,即说非本族语的人要敢于询问有关幽默的问题。第二步是利用亚里士多德的三段省略式推理法解释幽默,通过解释非本族语的人无法理解的大前提,再加上显而易见的小前提从而帮助他们得出结论。大前提是指推论演绎的一般性知识的前提。
第九单元
跨文化人格:中西方文化观的融合
第九单元以跨文化人格形成为内容,讨论中西方文化观的融合,介绍了中西方世界观在对宇宙、自然、知识、社会、时间及交际等人事方面上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提出随着中西方文化不断交流与融合,培养跨文化人格成为一种必然需要。
世界观。西方出现多元并立的各色世界观,其中尤以天人相分观念形成的二元对立的世界观最为突出。而中国则多为天人合一学说,形成一元论的整体传统世界观。中西方人们的世界观在早期就已出现了相当不同的认识定势和框架基础,它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成为人们思维活动的基础、核心和深层特征。
知识。东方趋向于通过直观的概念和思考强调同一性的直接经验,西方认为才智非凡之人的天赋是取得世俗优势的原始工具。东方在思维上,趋向于用比较灵活的模糊的不精确的论据得出结果,而西方思维是通过分门别类和演绎推理的线性逻辑分析得出清晰明确的观点。当东方还在天人合一的寻找突破时西方人追求的是物质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时间。传统上东方认为时间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移动的车轮,而西方认为时间是来自过去遥远的地方,像箭头或者流动的河流向着将来同样遥远的地方前进。可见,东方的时间观是循环的圆形,较为灵活,而西方的时间观呈直线型的,因此,在西方人看来,事情总是朝着某一个方向发展的。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 篇7
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了解目的语文化,意识到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差别和各自的特点,更加重要的是,学生们应该懂得如何合适地进行交际。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是在文化教学中运用真实的材料,即所谓真实的材料是指那些“用于真实的世界里的真正的交际,而不是特别为教学而设计的材料”。多媒体教学利用电影为文化教学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因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目的语多姿多彩的文化。在外语教学的环境里,学生会很自然地就电影中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第一,在英语课堂中利用电影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借助电影的教学环境丰富、多元的影像资料为学习者创设了语言、文化同步学习的平台,教学中融进文化因素,将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学习看作文化素养形成的实践历程。学习语言、关注文化、强调文化、提高学习者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与适应性,是实现电影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通过丰富的视听材料,体现跨文化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特点,加深他们对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而英语原版影视作品本身就是英美文化的某个侧面的缩影,具有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充实的社会习俗,学生通过观看演员表演,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了解和学到许多与英语文化有关的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例如,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在节日如何庆祝,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
第二,在英语课堂中利用电影可以提高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应培养学生在视听过程中的语言吸收和语言理解,提高口头连贯的自由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借助英文电影丰富的影像资料,结合交际教学法与情景教学法,为学习者创设一个学习、实践、交流、合作的平台,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完成语言材料的视听、了解、理解、吸收、表达与交流,提高语言交流的准确性与连贯性,促进口语能力的提高。电影把真实或较真实的西方文化带到了英语听力课堂上,把纯正的英语口音或美语口音带到了学生面前,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语言环境中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不同口音,这无疑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扩充学生的词汇量、以及对学生的语音语调的形成有很大的益处。通过看英文电影可以使大学生接触到大量最常用的英美口语词汇,以及生活中各种场合真实语言的表达形式,他们在视、听、说的过程中把说话者的表情、动作及所处的环境情景与会话形式和表达的内容直接联系起来,使听觉、视觉,以及言语运动觉都积极地活动,进入“英语思维”的状态中,逐渐找到语言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的感觉。电影是非常生活化的艺术形式,口语本身就是生活化的语言,必须有生活的气息在里面,电影就在语言和生活中间架起一座桥梁,使语言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利用英文原版电影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首先在选材上,英语原版电影种类繁多,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用来学习英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难易程度恰当、文化内涵丰富、受主流观众认可的影视题材。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领略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的魅力。做到这一点,教师课下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筛选影片,熟悉内容并对情节进行深层次挖掘。其次,在电影放映前可对相关文化进行介绍,尤其对影片中所涉及的文化差异进行渗透,这样学生在欣赏相关片段时印象会更深刻。特别注意的应是语言的词汇内涵,因为学生社会文化能力中最薄弱的环节在于语言本身所涉及的文化因素。在电影放映过程中,教师可对重点需要学习、领会的画面进行回放,挖掘影片中重要的文化信息,创造学习情境,启发和调动学生的跨文化思维,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对英美文化的感性认识。同时通过影片可以更直观地进行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目光接触是一种重要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也是英汉文化中共有的一种非语言交际行为。然而,目光接触的方式和频率则因文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英美人交谈时,双方往往是相互直视,因为直视对方意味着诚实与正直,而缺乏目光接触则意味着心不在焉或不信任。英美人有句格言: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at you in the eyes.而中国人在交谈时, 双方不一定要不时地直视对方, 有时还有意地回避不断的目光接触, 以表示谦恭或尊敬。
大学英语教学中利用影片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语言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真实、生动和形象的语言,它是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佳途径。它能使大学生在欣赏英文电影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逐渐培养大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应具备的跨文化意识,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Kramsch, C.Language and Cul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党兰铃.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3, (2) .
[3]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 (6) .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 篇8
【关键词】新课改 职教 政治 有效教学 实践思考
政治课是一门德育功能很强的重要学科,它在向学生宣传理论知识的同时,承担着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这种特殊的功能要求政治课教学必须承担起对学生人格培养的重任。那么,在新课改下如何让思想政治课成为人性养育的圣殿,让人格的光芒在职教政治课中闪耀呢?
一、从生活出发来进行政治教学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兼具时代性实践性的学科,由于大多数的学生对枯燥政治理论提不起兴趣,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将政治教学与具体事件结合起来教学,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同时还需要联系实际生活来教学。如:在讲述“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各自所在的居委会、村委会去了解选举权、选举方式,候选人的资格、选举的程序等内容,最后根据调查的材料在课堂上进行模拟选举。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教师,需要以新课标为指导,大胆创新,将真实生活融入到课程中,带给学生社会生活的真知灼见,达到了最理想的教学目的。
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和理念的转变
1.提高教学能力。政治课是思想性较强的学科,大多数学生对政治课是不感兴趣的。因此,我们需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们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较强的政治敏感力,还要有一定的思维发散能力,给学生广泛的思考空间。
2.深化教学目标。新课程强调“从生活逻辑到知识逻辑”的构建,要以学科知识为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对教学目标重新定位,增强教学与实践的关联,这也成为了改革政治课的重要内容。首当其冲的是在保证学生掌握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改变当前的政治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
3.改革师生关系。在改革的新课堂教学中,倡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只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进一步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估与指导。真正的做到把学生作为教学中心,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摆在首要位置。因此,这种针对政治课师生关系的改革工作是新课改成败的关键因素。
三、新课程新模式引导学生在辩论中自主的学习思想政治
授课环节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导”师,不是“教”师。作为导师,应视学生为“演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相互学习、创新学习提供引导,构建主动学习的氛围。下面分三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1.在探究中学习。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变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学而有思,思而后疑,疑有所问,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
2.在辩论中学习。给学生以舞台,引导学生讲解、质疑、点评,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内容是学生的生活,学习充满了乐趣。最后再由教师解决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组织学生就“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这一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学生旁征博引,引据说理,据理力辩,在你来我往的争论中明确“什么样的消费心理是不科学的”、确立“做理性的消费者,就要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的结论。
3.在自主课堂中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做好诱导质疑,鼓励求新的工作。允许学生对现有结论的产生质疑甚至持否定态度,不满足于现成的方法和答案,勇于超越。
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新生活化模式
教学活动“生活化”:“生活(导入)——教学(生活化)——生活(回归)”。“从生活中来”,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情境着手,把课堂变成学生感悟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把书本知识导向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惑悟生活。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如耳闻目睹的事件,社会热点话题,再导入新课,进而引发思考,让学生身受感染,从而激发心灵共鸣。通过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可以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
2.摸拟生活化情境,激活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我更多的用身边的实例来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简单的说在家要委父母亲人着想,在学校要为老师同学着想,在社会上要为他人着想。这样才能真正回归生活,让学生体悟生活、提升思维。
五、结合社会热点和焦点,走近社会来进行思想整治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将教材知识与现实的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把鲜活的时政知识融入到课堂中。
1.教材与时政热点有机结合。作为政治教师,需要对党和国家的基本的路线和方针政策了解贯通,同时及时把时事政治热点和教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联系,实现本课程的实效性教学目标,富于课程浓厚的时代气息。
2.课前开展五分钟时政演讲。教师不能单靠在教学中自己的组织来联系实际,还应通过引导、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手段(如电视、报纸、网络等),让他们自己主动关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材料收集再利用上课前五分钟进行演讲,就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对自己收集的时政热点进行总结分析。
随着现在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意识变化也是很快的,职教思想政治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做出调整转换,这样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陈俊. 职教思想政治创新教学之我见[J].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08).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推荐阅读:
跨文化交际案例和解析(英文)08-15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11-09
谈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论文07-06
中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别论文10-02
跨文化交际技能01-17
教师跨文化交际05-21
跨文化交际因素09-05
跨文化交际障碍09-12
跨文化交际能力09-22
跨文化交际原则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