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适应

2024-11-17

跨文化交际适应(精选10篇)

跨文化交际适应 篇1

随着世界政治多元化、经济一体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留学生教育事业得到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各国语言和人文背景的差异, 造成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

一、“文化休克”的概念及其心理症状

1960年美国人类学家Oberg提出文化休克 (cultural shock) 的概念, 它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 因失去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 甚至恐惧的感觉。留学生来到一个语言和文化环境不同的国家, 对异国风情产生短暂新鲜感后, 由于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加上性格、语言、文化背景以及受教育程度等的不同, 必然会遇到文化冲突并产生各种心理波动。

1. 孤独无助。

由于缺乏亲友的倾听和理解, 留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得不到认同时, 会产生一些孤独情绪。大部分学生能努力融入班级和社会, 克服孤独情绪, 而小部分学生会更加封闭自己, 导致恶性循环患上心理疾病。

2. 焦虑担心。

当留学生发现自己原有的行为模式与当地人存在较大差异, 而这种差异在他们已形成的价值观中又得不到解释时, 会产生焦虑、担心、急躁情绪, 语言障碍更会加深这种情绪。

3. 精神紧张。

如果学生的焦虑情绪得不到缓解, 再加上学习压力, 就可能导致精神紧张、学习效率低下, 他们甚至觉得文化差异无法跨越, 最终失去信心放弃学业。

二、“文化休克”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

留学生是个多元群体, 他们适应异国文化环境的努力程度、心态表现都各不相同。文化休克期的表现大致有以下四种。

1. 语言文化冲突。

语言文化冲突是指由于中文语言能力不够及文化差异等因素带来的冲突。语言不通不仅限制了留学生与当地人的交流, 更阻碍了他们尽快适应并融入中国文化的进程。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eech曾把词汇意义分为概念意义、联想意义和主题意义等7种意义[1]。留学生进入新的文化环境, 不能体会许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语义差别, 这是引起语言冲突的直接原因。 (1) 使用概念意义相同而内涵意义大相径庭的词汇。例如, 韩国学生常用“完了?”来询问某事是否结束, 但他们不了解在中国文化中, “完了”有时还表示“糟糕”、“完蛋”的意思。 (2) 使用表面上意义相同, 但实际语义差别很大的词汇, 特别是不规范的口语词汇。有部分留学生在社会上学到一些不规范的口语, 常因分不清正确使用的场合而引起冲突。曾有学生在课上举手提出要去“尿尿”, 这种过于口语化的表述惹得年轻的女教师脸红不已。 (3) 使用语言缺项的词汇。由于文化差异, 某些词汇在概念意义上对一个非本族语言的人是陌生的, 从内涵意义角度看, 在另一种语言中根本无法找到专门对应的词汇, 造成了语言使用者的词汇缺失, 造成了语言上的冲突。例如, 中国文化的宗法人伦结构复杂, 三代以内的三大类称谓词语在汉语中至少有60种, 而英语中不足20种。这就致使西方学生对汉语中的亲属关系及其称谓非常头痛。英语里“uncle”一词涵盖了所有叔伯关系, 但文中却不尽相同, 这就使得英语国家的学生完全搞不清楚叔伯、舅舅等称谓。

2. 课堂文化冲突。

(1) 教学目标上的冲突。留学生的话语体系常常来自日常交流和生活, 是约定俗成的非规范化话语体系, 这与课堂上书面化规范的话语体系必然产生冲突。经常有学生抱怨中文口语课的教学过于侧重语法, 不能体现口语课特色。 (2) 教学管理理念上的冲突。留学生普遍认为课堂教学, 特别是非学历教育的环境应比较宽松, 他们很难适应繁重的作业和严格的考勤。当老师向留学生询问某学生缺勤原因时, 他们会觉得这是侵害隐私的行为。他们讨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更要老师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平等独立观念的冲突。

这类冲突常表现在课堂与宿舍管理上。留学生一般不习惯老师以命令的口气要求他们不要在课上打电话、迟到。他们希望取消宿舍门禁规定, 能自己决定晚上回宿舍时间, 甚至要求男女朋友同宿。

4. 心理和性别因素产生的冲突。

有些学生因汉语水平提高太慢, 不能很快融入本土文化, 就怀疑自己能否达成留学目标, 产生焦虑无助的心理冲突。不同年龄、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对教师的性别和年龄有不同的喜好。例如, 韩国女生偏爱男老师, 而欧美学生更喜欢活泼年轻的女老师, 觉得更容易交流和沟通。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对策

“文化适应”一般是指处于不同于本体文化的文化氛围中的主体初步调整、接受、适应, 融入该文化的渐进过程[2]。文化适应过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蜜月阶段 (honeymoon phase) , 休克阶段 (cultural shock phase) , 调整阶段 (adjustment phase) 和适应阶段 (adaption phase) 。异国文化的适应不仅取决于留学生的个人因素, 也与他们周围的社会因素相关联。留管人员有责任引导学生自我调整, 尽快渡过文化休克期, 顺利进入文化适应期。

1. 加强汉语培训, 调动学习积极性。

语言培训可采用课堂讲授、结交语言伙伴、到当地居民家作客等方式。目的是让留学生沉浸在形式多样的汉语语言学习环境中,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尽快提高汉语水平。

2. 建立交流平台, 营造多元文化环境。

教师可通过展示中国文化、介绍风俗习惯、教留学生唱歌、观看电影、练习书法、参加汉语演讲比赛等形式营造平等活泼的教学氛围。职能部门可组织各种文体、旅游、联谊活动, 构建中外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平台, 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3. 增强适应能力,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留管部门在新生入学时, 应从以下方面加以关心和引领, 积极创造条件使其较多接触中国的人文地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 (1) 提供快捷周详的生活服务和信息咨询。如介绍校园周边的交通工具, 校内的学习和生活设施, 介绍课程设置和时间安排, 提供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信息, 以减少留学生对异域文化的不适应, 增强他们对管理人员的心理认同感。 (2) 进行中国法制教育和校纪校规教育。提前明确告知学生宿舍的门禁时间及各项规章制度, 以预防留学生的犯罪行为和违反校规行为的发生。 (3) 发挥老同学的传帮带作用。发动老同学带领他们熟悉校园环境和设施, 帮助新同学解决生活、学习问题, 使新生能够尽快适应新环境。 (4)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指导学生从中国人的角度去看待周边发生的事情, 认同具有差异性的异域文化, 而不是用自己原有的标准去衡量对错。多了解中国, 正确认识中国, 做到入乡随俗, 尽快适应中国的学习环境。

4. 尊重学生的风俗习惯, 完善后勤保障工作。

(1) 尊重学生的风俗习惯。在不违反我国法律和学校规章的前提下, 学校与教师应尽量尊重学生的风俗习惯。比如, 来自伊斯兰教国家的学生, 要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 禁酒、不吃猪肉、男女有别;周五要上清真寺进行大礼拜活动。每年4月14~16日是泰国、老挝学生的新年“泼水节”, 其重要性相当于我国农历新年。学校开放喷水池供他们泼水, 帮助他们按本国风俗购买新年食物, 让他们在异国他乡欢度新年, 减轻思乡之情。 (2) 向留学生宣传灌输中国文化。在与留学生交流过程中, 学校和老师必须尊重他们本身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同时也应向其灌输中国文化, 让他们了解中国、适应中国。留管人员要认识和尊重解决文化冲突的不同世界观和方法, 以宽广的胸怀来包容和关心留学生的生活问题[3]。学校可组织各种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如体验赛龙舟、赏圆月、吃年夜饭等, 使学生体会到更多中国文化的精髓。 (3) 安排好留学生的食宿。留学生的饮食习惯往往不同于中国学生, 比如日韩学生不喜欢太油腻;欧美学生晚餐时间较晚, 就餐环境要好;伊斯兰教学生信奉清真食品。为此学校想办法开设了印度餐厅和韩国餐厅, 调整并相对延长了营业时间。一些留学生希望到校外租房住宿, 管理人员提醒学生注意事项, 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总之, 留学生作为进入异域国度的一个新群体, 文化休克在所难免, 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比对其管理更重要。通过加强语言培训, 实行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 尊重和包容留学生的文化习惯, 同时潜移默化地灌输中国文化, 及时疏导留学生的不良情绪, 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制度和规范化引导, 是帮助留学生克服文化休克, 尽快适应异域文化的有效方法。

摘要:留学生因不熟悉中国的语言和文化, 在中国学习和生活期间会遇到“文化休克”, 并由此产生不良情绪。通过加强语言培训, 实行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 尊重和包容留学生的文化习惯, 同时潜移默化地灌输中国文化, 及时疏导留学生的不良情绪, 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制度和规范化引导, 是帮助留学生克服文化休克, 尽快适应异域文化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留学生,跨文化交际,“文化休克”,“文化适应”

参考文献

[1]杰弗里·N·里奇.语义学[M].李瑞华, 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296.

[2]孙璐.中国留学生在瑞典的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J].学术探讨, 2010, (7) :384.

[3]莫骞.广西大学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4) :75.

跨文化交际适应 篇2

摘要: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对非语言行为的忽视或非语言行为使用失误往往会引起交际双方的误会和交际的失败,甚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了解中西方在非言语交际方面的差异对促进跨文化商务交际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

交际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对语言交际非常重视,而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的了解却很少,但根据有关学者研究发现,非语言交际占整个交际过程的70%。心理学家赫拉别思也提出过这样的一个公式:信息传播总效果=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和动作。这也就是说“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而不同文化下的非语言交际形式与内涵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交流的成败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商务交流扩大,跨文化下的商务活动越来越多,非语言交际差异所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本文化中的善意的表示,在对方文化中却可能是敌意的表示,小到引起客人之间的矛盾和误会,影响一份合同的签订,关系的破裂;大到影响国家 的经济利益甚至政治利益。由于非语言行为总是在无意中表达出来,当存在语言障碍时,人们更倾向于求助于非语言表达,因此,在商务活动中了解对方的非语言交际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二、几种非言语交际行为的中西差异

非言语行为包括体态语、眼神交流、身体接触、体味、副语言(沉

默语)、时间语、空间语等。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呈现出一定的共性,如微笑、大笑、皱眉、哭的表达方式全世界的人都非常类似,而不同文化的非言语行为的个性特点是交际中的问题之所在。错误的非言语行为或对非言语行为的误解可能会导致交际失败,会使我们失去友谊,严重者可能会丢掉做生意的机会。下面着重介绍中西方在体态语、眼神交流、时间语以及沉默语方面的差异。

1.不同文化中体态语含义不同

体态语是非言语行为中非常重要的行为,有的学者认为体态语是整个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基础,有的学者认为“体态即信息”。这里将介绍手势、、拥抱、亲吻三种体态语。

⑴手势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手势有不同的含义。在美国文化中的“OK”动作,在日本文化中却是指“金钱”,同样的动作在拉美等国则表示“猥亵”、“诲淫”之义,在阿拉伯人中这一动作常常伴随以咬紧牙关,用来表示深恶痛绝。如果不了解手势的意义因文化而异,不了解手势的多义性,我们在跨文化交往时势必会犯错误。一个典型例子就是V 形手势。现在我们都知道掌心朝外的V 形手势代表胜利。但是,常常有人用掌心向内的V 形手势来表示胜利,却不知,这样会表达完全相反的意思,即下流的、猥亵性侮辱用法。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适度地引用手势能够让对方清楚地了解交际的内容和目的。

(2)拥抱

拥抱是一种表示关系极其亲密的体态语。在中西方文化中,其文化差异很大。拥抱是西方的常见礼节和风俗。在西方国家,包括俄罗斯、东欧、法国、意大利和阿拉伯等国,拥抱是一种较通用的体态语。夫妻、亲人和熟人之间多使用拥抱。西方人在生人或一面之交的异性之间或同性之间不拥抱,男女之间可以拥抱(不是恋人或夫妻)以示亲密。中国人之间不实施这种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在对方主动实行拥抱时,我们才“随俗”,实施这种体触行为。

(3)亲吻

亲吻是西方人表示关系极其亲密的体态语,受到性别、地位、年龄、亲疏、道德、法律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欧美,辈分高的人吻辈分低的人的额头,男子对女宾吻手背,而辈分相同的朋友、兄弟姐妹之间,只是脸颊相贴,只有情人之间才嘴对嘴亲吻。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吻并不限于男女之情,它还表示尊敬和关心。在苏联的沙皇时代,赐吻是表示一种奖赏。在中国,这种体态语的使用范围极其有限,限于夫妇和恋人之间。

2.眼神交流

眼神交流是体态语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西方,谈话中的目光接触十分重要。盯着对方的眼睛,留下的直接印象是坦率、自信、诚实;如果目光不断从对方身上溜过,唤起的感觉则是缺乏自信并对谈话不感兴趣;而中国人则习惯于在与人谈话中尽可能短地与谈话对象进行目光接触,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尊重对方,免得给人以咄咄逼人的印象。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自信是关键,如果回避对方的目光会让对方感觉缺

乏自信。美国人相信这样一句话:不要相信那些不敢直视你的人。因为对他们来说,不直视对方眼睛是不诚实、蔑视、恐惧、冷淡、心不在焉、内疚、虚伪等的表现。

3、沉默语

在东方文化中,对于沉默给予了更多的积极意义,而在西方文化中则给予了更多的消极意义。中国人重视交谈中沉默的作用,认为沉默有丰富的含义,它既可表示无言的赞许,也可以是无声的抗议;既可以是欣然默认,也可以是保留己见;既可以是附和众议的表示,也可以是决心已定的标志。而在北美和北欧国家,沉默具有阴郁的、消极的含义。在交流过程中,中国人对令人发窘的或难以对付的问题,就以沉默作答。而英美人则认为这是侮辱别人,他们认为即使对方答语与问话毫不相干,或干脆给予否定,也是一种礼貌,也比沉默不语好。

三、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语用失误的规避

综上所述,同言语交际一样,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人们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非言语行为引的误解不在少数,因此,要保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我们不仅应注意言语行为的使用,也要重视非言语行为。而实施符合目标语言文化习惯的非言语行为要求我们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意识:

第一,应了解目标语文化中的行为习惯,从而保证在跨文化交流中运用非言语行为时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第二,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在交流中,应尊重对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入乡随俗,入国问禁,避免因不了解对方文化而导致的非言语交

际失误。

跨文化交际适应 篇3

关键词:语言 文化 交际方式 社会关系 称谓 非语言交际 习语

随着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外交往日益频繁,因此人们愈来愈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与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甚至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实际信息被误读轻则双方不悦,重则产生严重后果。我们必须了解并区别使用英语的国家与中国的主要社会价值观和社会习俗,懂得不同社会交往形式的主要差异,获得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我们必须能够在与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民族交往中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各种误解,这样才能拥有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西方与中国在交际方面的主要差异多数是由不同的价值观引起的,这些差异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 语言、文化与交际

语言从来都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文化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尽管人们民族不同,语言不同,但都必须进行思想交流。如果仅懂得对方的语言而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就不能真正互相理解和交际。我们不可能脱离文化,脱离社会,脱离风俗习惯,单纯地学习语言,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能熟练使用外语,而且还要积累文化素养,同时也要把自己国家的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有益的对比。

二、 中西方交际方式的差异

在社会交往中,中国人与西方人有各自的待客方式,尤其是在宴请客人时。在西方国家请朋友吃饭,重在交际而不在宴请时食物的丰盛与否,因此宴请方式比较简单、随意。西方人崇尚节俭,不喜欢铺张浪费,同时尊重客人的意愿,也不强行要求客人多吃多喝,而在中国,请客人吃饭就要有丰盛的菜肴,讲究高水平的烹饪技术,高营养,价值昂贵,这样才能表示主人的热情好客,在酒席上,主人反复劝酒,还为客人夹菜,这些都与西方文化完全不同。

人情往来,送礼物是必不可少的社会环节,送什么礼物,怎样送,如何接受礼物,中国和西方的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异,在中国,朋友、同事、上下级都有赠送礼物的情况,中国人常说“礼轻情意重”、而在实际交往中,人们还是很在意礼物的价格和质量的,在中国,礼物样数越多越好,只送一个礼物显得小气,而接受一方要反复推让,然后接受。和中国一样,西方人也送礼,但他们是真的“礼轻情意重”,一般不会送昂贵的物品,如果礼物很贵,接受的人会觉得心里不安,让人觉得另有所图,在西方,礼物不在贵重,而在心意,他们认为亲手制作,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花时间准备的礼物才是最珍贵的,接受礼物的人一般会当场打开,欣然接受,并表示赞赏和感谢,而在中国是不能当面打开礼物的。

三、 中西方处理社会关系的差异

首先是中西方对待个体的观念和对待集体的观念的差异,集体主义强调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强调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个人主义充分要求个人利益和权利,注重个人的追求,主张自由平等。中国人偏向于集体主义,个人的意志要服从集体的要求,个人也就没有什么隐私可言。在中国的家庭中,孩子依赖父母,父母义不容辞。而在西方国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密空间,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朋友式的,孩子从小就学会打工挣钱,孩子长大成人后不再和父母住在一起,年老的父母也很少会依赖子女。

四、 英汉姓名与称谓的不同

汉英姓名的排序是不同的,汉语姓名姓在前名在后,而英语国家名在前,姓在后,在中国亲属间的称谓非常复杂,在讲英语的国家,称谓相对简单,如uncle可以表示中国文化中的叔叔、伯伯、舅舅、姨父、姑父等。在中国平辈之间或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可以直呼其名,但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必须有礼貌地称呼,而在西方国家,无论是平辈还是长辈,上级还是下级都可以用名字称呼,在中国,为了表示亲切,常会在姓前加上“老”或“小”,如“老李”“小张”。在英语中,人们不会在名字前加上“老”字。关于职务的称呼,在中国一般都会用姓加上职务,比如张厂长、李局长、陈部长,但在英语国家使用职务称谓远远不如汉语普遍,一般都称某某先生,某某夫人,但是有博士头衔或学术职称的人喜欢别人用学位或职位加姓氏来称呼自己,比如说Doctor Smith, Professor Peter, 而不愿意接受先生加姓氏的形式,因为先生一词是对社会上一般人的称呼,而对于有职称的人来说,用Mr称谓有被贬低之嫌,而在汉语中“先生”一词是尊称,可以用在任何男士身上。

五、 英汉两种语言中,习语、谚语的对比

习语也叫成语,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习语最能反映一个社会的文化,因此习语的使用和掌握,反映了一个人语言水平的高低,如“Pull a person??s leg”是表示嘲弄某人,戏弄某人,而不是中国文化中的拖后腿。谚语是哲理的浓缩,有很深的寓意,同时谚语反映了一种文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要学好语言,并能成功交际就要好好了解英语谚语。

学习跨文化交际,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不仅能避免不同文化交往中的冲突,而且是一种愉快的文化享受,这就是成功交际带来的快乐。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跨文化交际,使我们与其它民族的交往更加极积主动,更加卓有成效。

跨文化交际适应 篇4

黑龙江是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 近年来来黑龙江学习汉语的俄罗斯留学生数量也呈上升趋势, 据人民网2014年7月2日报道, 黑龙江省13所大学与俄罗斯18所高校合作举办各类办学项目39个, 招收合作培养学生近5万人, 黑龙江省已成为我国接收俄罗斯留学生人数最多的省份。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学习与生活期间因文化差异而引发的跨文化适应问题逐渐增多。跨文化适应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由于双向的跨文化接触而产生的心理变化, 个体进入新的文化时会做出跨文化适应方面的调整。跨文化适应可以分为社会适应、心理适应、跨文化交际适应和学习适应四个方面,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跨文化交际适应, 分析俄罗斯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对策, 从而提高俄罗斯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本次调查选取的样本是黑龙江大学和佳木斯大学的俄罗斯留学生。发放问卷112份, 最终收回的有效问卷为112份, 回收率为100%。本文主要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并适当运用spss软件和社会学理论对调查材料进行分析。

2.研究结果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个人基本信息, 包括性别、年龄、学习汉语的时间、汉语水平等。第二部分主要是关于跨文化交际适应的调查。

(1) 有关被调查者基本信息的调查

现将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进行简要介绍。

从性别结构看, 男性为46人, 女性为65人, 分别占被调查者的41.4%和58.6%。从年龄结构看, 20岁以下的占30.8%, 20~25岁的占66.5%, 26~30岁的占2.7%, 这表明被调查的俄罗斯留学生的年龄与中国大学生的年龄基本相当。

从汉语水平来看, 中级汉语水平的学生占一半以上。从学习时间看, 有40.5%的被调查者在华时间超过了两年。一年以内的留学生人数占28%, 一年以上的则占72%。从学习类型看, 学历生101人, 占被调查者的91%, 其中全日制本科生90人, 研究生11人;非学历生 (进修生) 9人。两种学习类型的人数比例差异很大, 大部分的俄罗斯学生更侧重于学历教育的学习。

(2) 有关跨文化交际适应的调查

根据调查资料, 我们可以发现被调查者的跨文化适应情况整体较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影响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

从对目的国了解程度的问题来看, 仍有41%的留学生认为不够了解中国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这就给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适应带来一定的困难。从与目的国交流愿望的问题来看, 有29.6%的留学生不愿意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有37.5%的学生不经常用汉语同中国朋友交流, 社会交往中的沟通和交流是提高汉语水平的有效途径, 而这种状况显然说明了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不适应的问题。从对跨文化交际的态度的问题来看, 在跨文化交流时, 有62.5%的留学生担心自己听不懂, 有50%的留学生不能尽量避免偏见和成见, 有41.1%的学生担心自己说错被对方笑话, 这说明在实际交流过程中, 这些问题仍然影响着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3.教学对策

(1) 开展跨文化导入教育

对新入学的留学生进行短期的跨文化入学教育, 侧重介绍目的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法律法规、饮食文化、生活方式、社交规则等内容。这能够帮助外国留学生较早地适应目的国的生活, 减少在日常交流中因文化差异引发的矛盾, 有利于外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

(2) 组织跨文化交际活动

外国留学生初到一个陌生的国家, 常常局限在自己本国朋友的“小环境”内, 所以建议组织各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比如汉语角、中外学生联谊会等, 扩大留学生的朋友圈, 在活动中逐步建立交流的基础, 促进他们与中国朋友的沟通与交流, 引起留学生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重视、鼓励留学生积极参与跨文化交际活动。

(3) 采用将跨文化交际理念融入汉语课堂的教学方法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 是传播文化的载体, 将跨文化交际理念贯穿于传统汉语课堂教学中, 为学生布置跨文化交际任务,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训练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让学生在汉语学习中自然地参与到跨文化交际活动中, 将所学汉语知识应用到实际交流中, 提高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与管理对策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 2009.

跨文化交际适应 篇5

关键词: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

1引言

交际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借助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来实现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深入研究。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非言语交际是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根据相关调查,在直接的面对面交际中,只有大约35%信息是通过语言来传递的,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来进行表达和传递的。由于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在文化上存在差异,这也使得非语言交际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带有强烈的国家或地域文化色彩。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缺少对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的了解,就会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甚至造成人际交流的障碍。在我国英语教育中,由于受到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印象,非语言交际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利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交际时,往往过于注重语言交际,而忽略了非语言行为的信息传递。通过英语语言学习与应用实践,可以发现,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协调使用的,尤其是在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的情况下,非语言交际可以使表达更直观,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实现,使交际效果达到最佳。因此,在英语教育中,必须要充分重视非语言交际的积极作用,强化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以提高英语教育的效果与质量,促进学生英语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 跨文化交流及非语言交际的概念与特点

2.1 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就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手段,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活动。这种活动是跨国家、跨地域、跨种族的。当今,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及科技、信息、交通的日益现代化,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趋密切,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日益频繁。可以说,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何促进跨文化交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2.2 非语言交际的概念

交际离不开语言,语言也是实现交际的重要手段。但是,语言并非是唯一的交际手段,非语言在很多特定环境下,比语言交际具有更强大的信息传递功能。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是基于文化基础之上的、不用言词来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具体就是指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主要包括眼神、手势、体态、表情、服饰、声调、音量等,作为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非语言交际能够传递无法用语言直接表达意念、感情。总的来说,非语言交际有四种类型:(1)体态语:又称“身体语言”,主要指人们在交际中,借助身体动作进行信息表达的行为方式,比如,点头表示认同,摇头表示否定和不满意,握手或拥抱表示欢迎等等。体态语可以辅助语言交际的使用,补充语言交际的不足,对有声语言的信息传递起到辅助作用(2)副语言:这是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过程中的一种辅助语言,比如一些没有固定意义的声音或伴随语言等,包括音色、音高、音调、音量、音频、重音等。在交流过程中,时间间隔较短的称为“停顿”,较长的称为“沉默”。由于文化的差异,沉默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比如在中国,沉默是表示默许、理解,但是在英美却是缺少自信的表现。(3)客体语:客体语具有明显实用性和交际性两个显著特点,主要包括人们的容貌、服饰打扮、辅助工具,甚至书面文字等,如头发的颜色,西方人多为金色或棕色,中国人多为黑色;服饰的风格,欧美比较休闲随意,英国人比较绅士庄重等。服饰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它体现着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国家与国家的交往中,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TPO原则是国际公认的着装原则,“T”就是time,强调服饰衣着要符合时代、季节和特定时间;“P”就是place,要求服饰衣着要入乡随俗地符合当地要求或场合要求;“O”就是指对象和目的,也就是通过服饰衣着要表达或传递的信息内容和要达到的目的。(4)环境语:非语言交际的环境语,一般包括空间信息、领地观念、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声音、颜色和标识符号等十二个层面的内容,比如,英美国家非常注重个人隐私保护,强调自由;符号语言作为人们交际的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作用也非常重要,如果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对符号的理解也就存在差异,甚至迥然相异,比如,龙是中国人的图腾,代表着神圣、尊贵、权力,但是,在西方圣经中,龙却是凶恶和罪恶的象征。

3 英语教育中进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的必要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应用,能促进人际沟通交流更加顺畅、高效。非语言交际有五种主要的功能,即重复、补充、调整、替代和否定。在交际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对方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来判断其心理、情绪状态,调整谈话的方式和节奏,从而增进交际的和谐与畅达。因此,在英语教育中,教师除了要加强英语语言教育外,还要注重非语言交际的教学与应用指导。我国开展英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将非语言交际教学引入英语教育中,切实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没有特定的规则,有些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手段是约定俗称的,有些是特定环境中使用的,在实际交往中,只要求行为得体就可以,以表示对对方文化的了解、尊重和认同,增进交际的和谐、愉快,避免文化误解或冲突。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手段,使其学会正确、得体地处理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尽量排除母语文化对跨语言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影响。以餐桌文化为例,中餐与西餐用餐过程中的礼仪是不同的,其非语言行为也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西餐刀叉的摆放顺序、喝汤是否发出声音、对穆斯林国家女士问候的要求等,教师要对此进行详细的指导。

4英语教育中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4.1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对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往的英语教育,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注重知识点与英语技能的培养,在新形势下,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英语教育中的一个新兴的课题。从教师角度来说,英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教学指导。

首先,教师应开拓思路,与时俱进地进行广泛学习,在充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提高对非语言交际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储备,能够助学生准确分析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文化的异同点,使学生能够明确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非语言交际的异同。由于跨文化非语言教学没有特定的模式和教材,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增加跨文化交际知识方面的语篇,然后,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向学生介绍英语文化中非语言交际手段,帮助学生养成准确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习惯,科学处理非语言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其次,由于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协调使用的,因此,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非语言交际内容融入到语言交际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更真切地理解和掌握非语言交际行为。为了更形象准确地表现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的特点,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视觉文化教育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理解英语中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手段,以提高对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培养质量。

4.2 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我国的英语教学更注重实用性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根本上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综合素养的体现,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也需要学生充分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不仅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法、词汇及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也需要学生具备在特定环境和语境下,应用这些技能的能力。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多接触一些外文作品、报刊等,增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积累跨文化交际知识;要对不同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比较,特别是英语和汉语之间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别,积极引导学生探讨不同文化态度与理念,逐渐形成多样化的文化视角,降低母语文化对英语中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影响;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沟通交流,使其能通过具体实践,加强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及特点的理解和掌握;多为广大学生播放英文经典电影,在视觉文化语境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宽其英语文化视野;鼓励学生改编并表演英语课文中的小品、情景片段等,使其在身临其境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外教的作用,通过外教的指导,让学生能获得更多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技巧。

4.3 开设非语言交际课程,促进理论转化为技能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新兴起来的一项课题,目前还没有系统的、实用的理论研究体系与科学的课程设置。为了提高英语教育的质量,各级学校可以根据英语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兴趣特点,借鉴国外非语言交际成功的教材与案例,有针对性编纂适合我国英语教育的非语言交际课程教材,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纳入到英语教育体系和课堂教学中来。在教学方面,要不断加大对文化背景、习惯、风俗和文化禁忌等内容的讲授,同时,为了提高跨文化非语言能力的教学效果,学校与英语教师要创新非语言交际模式与策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语境,让学生学会得体使用非语言手段进行交际,促进理论知识向实际技能的转化。

4.4 提升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学习的主动性

现代英语教育中,学生是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引导者,因此,在进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中,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和兴趣,投其所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可以通过巧设问题、构建交际情境、小品表演、游戏、观后感等多种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学习中来。非语言交际技能对于跨文化交际具有关键的作用,在人们的交际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教师要鼓励学生成为交际型的学习者,在通过各种途径学习英语语言基本技能的同时,也注意积累积累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知识,多参与利于开展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活动,提高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技能和英语综合素养。

5 结语

一言以蔽之,交际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开展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人们的交际行为包含了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语言交际尽管非常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非语言交际对信息的传递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只有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协调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交际效果。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由于文化、语言、习惯的差异,极易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产生交际障碍。但是,借助非语言交际,则能有效消除这种障碍,使沟通交流变得轻松顺畅。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地的人们交际日趋频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加大对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力度,真正提升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尹玮.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探析[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13,01:77-79.

[2]尹丽丽,徐军.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及其作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5:157-158.

[3]隋金平.中西方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差异——以体态语为视角[J].学理论,2012,32:178-179.

[4]田俊.从非语言交际角度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2:172-173.

[5]李可贞.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16:2059-2060.

跨文化交际适应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形式的沟通, 而且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 而英美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使得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休克 (culture shock) 现象屡屡出现, 成为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一大障碍。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 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因此, 我国的英语教学, 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 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体验和实践, 培养他们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开阔视野, 加深对世界的了解, 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 提高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 (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 和社会文化能力的总称 (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也是目前每个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1. 加强教师自身文化修养。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是关键。因为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主要还是依靠英语教材、课堂和英语教师的传授来获取知识。所以, 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 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时刻明确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除此之外, 英语教师还要利用周围一切条件, 不断为学生组织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对比文化差异。

董亚芬指出, 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 语言材料中, 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通过文化对比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文化差异包含的内容庞杂繁多, 下述四方面尤其值得重视。

(1) 词汇差异

词汇是英语表达的基础。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喜欢把每个单词都与一个汉语词汇联系在一起, 以便记忆。然而我们在使用某个英语单词时不能只注意其语意层面, 还要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揣度。比如“red” (红色) 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崇尚色, 体现了中国人民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 被赋予喜庆和吉祥之意。而在西方文化中, 红色带有很强的贬义色彩, 带有“危险”、“激进”、“流血”、“暴力”的意思。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翻译《红楼梦》时, 为了保留“红”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 把标题直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引起英美读者对“red”一词产生不好的联想。后来英国汉学家霍克斯将该标题意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石头记》) 。因此, 在平常的词汇积累中注意从文化异同的角度加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2) 语用差异

任何语言都是某种社会文化的反映, 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语用差异。中国人在彼此见面时常常会问对方:“吃了吗?”“去哪儿啊?”这样的问候在中国人看来非常亲切, 然而在西方人看来却非常难以理解甚至是气愤。中国人认为这样的问候能体现对对方的关心, 而外国人则认为中国人想要了解他们的隐私。还有“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不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 很难理解它的文化内涵, 就会导致交际失败。可见,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先了解该语言民族的社会文化。

(3) 思维差异

文化的不同通常引起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含蓄、谦让、儒雅, 而英美人崇尚自由, 勇于表现个性。所以, 对别人的赞美, 中国人会说“哪里哪里”“不敢当”“过奖了”, 西方人一般说“谢谢”;表示感谢时, 中国人往往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不用客气等, 英美人则会说:It’s my pleasure/Thank you。这都反映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两种文化, 一个是以“你”为中心, 一个是以“我”为中心。

(4) 体态文化差异

肢体语言也是人类进行交际活动的重要工具, 中西方不同的肢体语言体现了不同的体态文化。如拥抱、握手、亲吻、手势语等属西方人的体态语言, 而中国的体态文化不包含这些过于亲昵的动作。了解并学会运用体态语对文化交际是大有益处的, 如耸肩表示“I don’t know”;掌心向上伸开双臂则表示无能为力或无可奈何。

3. 重视本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

了解并熟知本民族文化是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的前提。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刘润清教授曾经指出:“文化教学, 这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西方文化, 而且要懂得本族文化, 二者并重。”这是因为跨文化交际是双方的。作为中国的英语学习者, 我们必须在了解和熟知中国文化特点和表达方式的基础上, 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 并学会用英语表达本族传统文化, 宣传本族优秀文化, 让西方人了解更多的中华文化, 比如中国的太极拳 (Taiji) 、武术 (Wushu) 、功夫 (Kongfu) 、气功 (Qigong) 、衙门 (Yamen) 、曲艺 (Quyi) 、二胡 (Erhu) 、麻将 (Mahjang) 等。我们要夯实本族文化的功底, 不失时机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让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 这样有利于双方的相互理解,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时效性。

中西文化的比较性学习是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的关键。跨文化意识敏锐度是一种对有别于母语文化的他国或他族文化的反映度和感知度, 它是以母语文化为参照体系。敏锐度的加强有赖于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的同步提高。然而敏锐度的高低并不与文化知识的多少成正比, 而是有赖于对中外文化的对比性研究学习。

4. 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文化渗透。

(1) 讲解法

讲解法是课堂文化教学最为直接的方法。教师直接结合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讲解。

(2) 对比法

对比法是文化教学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比, 学生可以发现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 了解异族文化的特殊性。比如从称呼、招呼语、告别、做客、谦虚、道歉、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 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敏锐度。

(3) 阅读法

阅读文学作品是文化学习的一个主要方法。因为文学作品是社会文化的反映, 所以, 要想了解英语国家文化, 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的帮助, 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4) 实践法

实践法是实现文化教学目的最直接的方式, 文化教学的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 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各种资料让学生对中西方不同民族在价值观念、政治信念、宗教信仰、社会准则、道德标准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有所了解, 然后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脱离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既教授语言, 又传播文化, 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使学生跨越文化差异障碍, 减少文化休克现象, 增加交际的有效性和成功交际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徐冰.试析跨文化交际与高校英语教学.英语教学, 2009.

[2]王宗华.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外语交际能力.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跨文化交际适应 篇7

一、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 (C r o s 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指行为源与反应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即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的经济社会、地理环境及风俗习惯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的语言思维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等等诸语境,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习惯用自己的语言思维交谈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造成话语推论错误, 造成冲突和故障。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注重讲授语言知识结构, 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作用。一些教师教学方式单一, 外语课成为教师的讲演课,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 尤其是交际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 还要让学生掌握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 既要求人们掌握正确语法, 而且还要求准确地把握语调节奏。在国际交往中, 不仅要学会讲得体的话, 写出符合英语写作规范的文章, 而且要懂得做得体的事。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建构是必要的。然而给他们提供课本中语言知识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更为重要而迫切。

二、改进课堂教学, 加强跨文化意识培养

当前《大学体验英语》课程成为许多高校本科生的教材。该教材的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让我们来选取很有代表性的课文为例子, 分析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课本知识和其他资源理解“文化差异”, 进一步具体分析跨文化交流中的“困难和理解差异”。探讨如何合理安排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 从而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培养跨文化意识呢?

比如, 每当新生入校, 第一堂课老师通常会跟学生打招呼, 了解学生的一些情况。与其让学生一个个站起来做自我介绍, 不如通过一个简单的玩笑来比较中、西文化中打招呼的方式:中国学生常以中国式的问候与老外打招呼:“Where are you going?”或“Have you eaten?”。这对中国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问候语“你上哪儿去?”或“你吃过饭了吗?”。但在英美文化中就有讲究了。“Where are you going?”通常是一个要求给予准确回答的问题。从涉及个人私事的角度来讲, 这个问题是一个典型的“上级对下级”询问的问题或非常亲密的朋友之间才提的问题, 因此这样的问候语在西方文化中就会招来多管闲事的嫌疑。而“Have you eaten?”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像一个建议对方共进午餐的邀请, 西方人往往对这样的没有下文的邀请深感不解。一堂课当然不能以简单的问候语结束, 在引入这个话题之后, 教师不妨通过小组活动或配对的练习,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西方在问候语, 自我介绍, 各种场合介绍的方式等存在的差异, 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 在第二次课上来进行对话练习和公开演示表演。

社会语言能力是指能够在不同的社会语言环境中 (如话题、交际参与者的相互地位和关系、交际的目的和意图、交际的习俗和规约等等) 恰当地运用与理解适宜于不同社会场合和环境的言语的能力。社会语言能力, 实际上就是掌握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规约与习俗。准确地说, 社会语言能力本身就是文化。文化差异对外语学习者社会语言能力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的了。比如, 《大学体验英语》第二册第七课《家庭纽带》。教师可以先以自己的家庭为例, 给学生示范性的演示一个家庭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 然后请学生来讲述最熟悉的自己的家庭。由于文化的差异, 各个家庭对各个成员间关系的侧重不同, 从而引入诸如“大家庭”、“单亲家庭”、“混合家庭”、“丁克家庭”等概念, 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家庭概念及伦理方面存在的差异。教师在课堂呈现方式上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和教师参与探讨的方法, 让学生来探讨东西方在家庭责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伦理方面存在的差异, 从而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大学体验英语》第四册第二课“文化”是一篇直接探讨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流的文章。课堂教学的导言部分可以来通过多媒体系列教学手段, 形象的给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比如, 儒家文化要求子女在父母面前要必恭必敬;基督徒在用餐前要祷告;伊斯兰教徒在一天特定的时候祈祷等等。由此让学生对“文化”的概念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再通过第二篇课文“文化存在差异吗?”中作者自己所遭遇的令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作者在俄罗斯旅行时, 在一次与俄罗斯人就餐的过程中误以为男士给女士剥香蕉是非常有礼貌的行为, 并到处宣讲自己的错误观点, 结果在另一次旅途中被人纠正说:“在俄罗斯, 如果男士给女士剥香蕉就意味着他对她想入非非!”, 让学生最终了解:有关文化差异的概括性的推论方面的好心的文章和讲座可能弊大于利。随后可以运用一系列文化差异方面的例证进一步强调注重风俗习惯和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在讲解第四册第一课《男女之间的偏见》的时候, 作者先通过从网上下载的一段录像资料, 让学生了解到现代妇女解放运动的起源和进程, 然后通过听录音的方法引入了这篇课文的主旨:男女在社会角色方面的转变和趋势。然后, 让学生分组谈论男女在社会角色方面存在的差异, 最后由教师来做出评价。学生对自己熟悉的话题的探讨非常的投入, 课后作业是一篇作文“男女真的有别吗?”。作者通过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发现, 有许多学生的见解非常的独到, 对该问题的讨论非常的深入, 还利用了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非常有用的词组和例子, 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现代外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 即交际能力。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中, 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是所有外语教师都非常关注的事情。作者认为有趣的课堂活动和设计合作性的活动规则是课堂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学习体验《大学英语》第一册的第八课“爱和友谊”时, 第二篇课文讲了一个非常感人的爱情故事, “超越坟墓的爱情”:一位妻子在情人节的时候收到了已故丈夫的玫瑰花。作者通过布置预习, 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的方法, 收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学生的表演天分受到了极大的鼓励, 同时又促进了学习者之间的合作。课后作业是布置学生自己寻找有关西方的节日及来源。在第二次课上, 学生通过课堂报告的形式, 给大家介绍节日。由于第一次课堂热情的感染, 由许多同学都积极地做了准备, 都抢着要发言。作者就鼓励那些平时不太积极或胆子较小的同学做报告, 有一个学生竟然带来了面具来表现“万圣节”。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教学策略

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的方法也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做出调整。

1. 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强化文化情景感悟。

学生不仅要从课本中学习和掌握异质语言文化内涵, 而且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阅读相关报刊杂志和其他媒体进一步了解目的语源国的文化习俗、人文哲学。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提供信息扩大学生英语知识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英美文化, 教师授课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学生文化交际材料。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章、报刊杂志, 了解文学典故等语言背景知识。

近年来, 各种多媒体英语资源蓬勃出现, 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多媒体可以创造出具有浓郁西方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 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感性认识, 深刻体会英语文化, 从而增强跨文化意识。除了利用已有的资源多收听英语广播、英语歌曲, 观看电视节目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 浏览网络资料, 观看原版电影, 领略英美本土文化风情。

2. 加强课堂交际实践, 提升语言运用层次

课堂活动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途径, 教师精心设计、创造出具有英语文化特色的交际情景, 组织学生在这种特定的语言情景中开展语言交际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提高交际能力。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英美文化情景中, 进行诸如打招呼、介绍、祝贺、告别、致谢、道歉、约会、购物等特定情景的语言练习。还可组织学生进行role-play (角色扮演) 、group-discussion (小组讨论) 、pairwork (结对练习) 、short-play (短剧) 等课堂活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具有英语文化氛围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来, 大胆运用英语进行语言实践。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 师生互相配合, 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感性认识。我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经常会受到本民族文化定势的干扰, 从而出现交际过程中的文化错误, 在英美人看来, 这种文化错误比语音、语法错误更无法忍受。因而教师在教学中, 要注意分析中西文化差异, 进行文化对比, 帮助学生排除英语学习中的文化障碍, 获得文化敏感性, 增强跨文化意识。

四、结论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应该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各地域、各国家的文化不仅在内容上是多样的, 在形式上也是丰富多彩的。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化都渗透其中, 道德、政治、军事、宗教、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活动都是典型的重大的文化表现形式。由于各个民族, 各个地区生态环境不同, 文化积累和传播的不同, 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等的不同, 各个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 如果忽视了这些文化差异, 就难免会产生误解、冲突或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交际能力的培养, 应成为大学英语教学关键性课题, 对此我们务必要努力研究, 深入探索。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交际能力, 努力造就具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传授英语语言文化知识, 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来加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跨文化交际适应 篇8

若是仅谈论跨文化交际,对读者来说或许是一个稍显陌生的词汇,但跨文化交际却在我们平日生活中频繁的出现,只是我们没有注意而已。在学校与外国留学生交流,与少数民族老师同学相互学习生活,生活中与少数民族相互交流,在影视娱乐书籍报刊中,理解外国作品的过程中都属于跨文化交际。

在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交通和通讯方式的不断便利,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交流和接触越来越多,因此跨文化交际的足迹便会越来越明显。跨文化交际实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1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是核心,2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礼仪、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会针对该对象从各个因素解读和分析,从而更深刻的理解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冲突及其形成原因。

在胡文仲编写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一书中,将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分为了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经营管理五个部分。本文主要从笔者较为熟悉的与维吾尔族间的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和社会交往方面进行分析。

一、语言交际

案例一 :一次舍友(维吾尔族)怒气冲冲地回到宿舍,说 :“今天我在清餐吃饭,旁边的两个汉族女生在聊食堂的饭菜味道,她一直说清餐里的饭菜不如汉餐好,维吾尔族厨师只会炒白菜、土豆、萝卜,红烧肉一点儿也不正宗,最正宗的红烧肉应该是用猪肉做的。他们还说在内地时就听说新疆比较落后,维吾尔族的小偷也很多……这些话让我非常生气,饭没吃完就走了。”

维吾尔族是新疆从游牧民族较早转为定居农耕的民族之一,现虽以粮食为主要食物,但在其饮食文化中至今仍保留许多游牧民族的风俗。3大多维吾尔族以面食为主,喜欢食用肉类、乳类,虽然现在食用的蔬菜种类不再单一,但仍然以土豆、胡萝卜、白菜等易存储的菜类为主。在案例一中,汉族学生说维吾尔族厨师只会炒土豆、胡萝卜、白菜,这是他们不了解维吾尔族民俗文化。另外,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穆斯林民众是禁食猪肉的。普遍情况下,只要在他们面前谈及猪肉等不清真的词汇,都会让他们认为是对方不尊重其风俗习惯。

近几年,新疆的社会稳定局势较为严峻,但现在出现了“标签”现象,只要谈论到新疆和到维吾尔族,人们就会给他们贴上像“暴恐分子”“小偷”等标签。尽管这样,也只是少数的不法分子的歹行,并不能代表整个民族。案例一中汉族朋友就毫无忌讳的说维吾尔族是小偷等这样的敏感词汇,尤其是面对着一个新疆人是极为不妥的,这样不仅会影响相互间的和谐、信任、友好,加大二者间的心理距离,更为严重的是会影响到各地区、民族之间的友好感情。

二、非语言交际

通常人们谈交际时,总是首先想到语言交流,但语言交流只是人们进行交际的手段之一。除了通过语言,人们还可通过其他方式进行交际。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语言交际,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讲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4

案例二 :一位维吾尔族朋友到宿舍找我解释一些不懂得词语,我就先让她坐在椅子上等一会儿,接着我收拾了一下床铺,把地下扫干净,又觉得宿舍里有点闷热,就打开了窗户。但是当我过去解释词语时她却不高兴,之后她很不高兴的离开宿舍。

案例三 :在南疆有一次我和朋友去乡里理发,那位维吾尔族男理发师看了我们一眼之后,就继续忙他的工作,刚开始我以为是他听不懂汉语,所以清楚的说了好几遍我要剪头发,但他一直都不理我,我便生气的到另一家,也是同样的情形。

维吾尔族是非常忌讳家里来客人时扫地、拖地,他们认为这样会把家里来客的幸福、喜悦赶出门外,这样客人会以为主人不欢迎她来做客,是非常不礼貌的。此外维吾尔族认为在交谈过程中突然开窗户、开门等,会让客人以为是他们带来不好的气味或是本身客人身上的味道,自然客人会心里不舒服的。

维吾尔族很是注意男女之间的身体接触,他们认为没有夫妻关系的男女是不能有任何身体接触的,尤其是南疆地区的维吾尔族。理发师要给客人洗头发、剪头发,过程中会触碰到客人的额头等,所以案例四中维吾尔族男理发师始终拒绝我们两个女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应当注意体触的方式以及体触行为与人际关系的文化差异。但是在乌鲁木齐的一些维吾尔族经营的发型机构对这方面却不是很注重,这也体现了区域间的文化差异。

三、社会交往

人们的社会交往遵循一定规则,例如在宴请招待中,各个国家、民族之间都会有习俗的差异。如菜品的分量、种类、招待方式等方面都无不显现出社会习俗。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应太过追究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的原因,因为这里面已贯穿着这一民族价值观念和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5

案例四 :在一次同学聚会中,班委专门选了一家清真餐厅,吃饭时照顾到维吾尔族同学不喝酒,就让他们以茶代酒。后来有个女同学喝多了,那时我看到几个维吾尔族同学在悄悄地议论,看上去还很生气。我又看他们没吃多少菜,就帮周围的几个维吾尔族同学夹菜,可是他们一直到聚会结束都没有吃我夹給他们的菜。

维吾尔族自信仰伊斯兰教以来,是严禁喝酒的,醉酒后难免会由于失去理智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这会被真主视为罪行的。在穆斯林眼中女性酗酒更是不雅行为,喝酒的女人酒后有失体态,会被视为不正经的女人。案例中的汉族同学在维吾尔族面前没有任何顾虑的喝酒,在他们看来是没有尊重维吾尔族的民族习惯。同时维吾尔族认为即使桌上的饭食是清真的,但只要饭桌上出现了酒,他们在心里也会认为这些酒玷污了清真的饭食。另外维吾尔族是很忌讳别人用吃过饭的筷子给自己夹菜,如果要给维吾尔族朋友夹菜就用一双没有用过的筷子,或是直接把那盘菜端到对方面前让他自己夹菜,这样就可以了。

结语

人和人的交流是如此丰富多样、错综复杂、千变万化,所以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我们定要摆脱其片面性和局限性去研究分析它。6在祖国的文化宝库中,维吾尔文化如珍珠般闪耀异彩,正如历史学家刘志霄所说那样,“维吾尔族的历史功绩是庄严宏伟的。”7汉维两个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各种因文化差异等而出现的问题,或是宗教法则,或是禁忌文化,亦或是生活习俗,处在这样与维吾尔族多接触的环境中我们更应该多学习,多研究,多探索维吾尔族的历史、文化、习俗等,避免在与维吾尔族群众交流过程中出现矛盾,并且做到在不失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情况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认同民族间的习俗、观念差异。

摘要: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古已有之,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人们已不能再用旧有的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来理解日新月异的各种文化间的碰触。这种现象必定在交际过程中滋生出众多交际间的矛盾、冲突等,使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加大。本文拟从笔者亲身经历的跨文化交际案例为切入点,从跨文化的视野角度分析其案例中跨文化间的差异,并且审视和思考一些跨文化交际研究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希望能从中获得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有益启示。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 篇9

一、非语言交际的界定和表现形式

非语言交际是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通过人的手势、身势、微笑、表情、服装打扮、身体接触、讲话的音量和距离、时间的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表现方式如下:

1. 身势语, 又称肢体语言, 是非语言交际中一种很重要的表现方式。

包括首饰、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目光语言以及其他可以传递信息的肢体动作。身势语可以辅助语言交际的使用, 来完成交际活动。在语言出现之前, 人类交流主要是通过简单肢体动作完成的。从“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 (孟子) 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 身势语可以辅助语言交际的使用, 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

身势语在中西文化差异中的主要表现:首先, 相同的身势语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示不同的意思。如: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这个动作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表示吃饱了的意思, 而在我国则表示杀头的意思。又如:左右摇头这个动作, 欧美人的文化中表示反对, 而在土耳其则表示“我不明白”。其次, 意思相同但身势语不同。如:表示自己时, 中国人用食指指自己的鼻尖, 英语国家的人用食指或拇指指胸口。最后, 身势语在某一文化中独有, 表达特定的涵义。如:英美人把中指放在食指相互交叉, 表示希望事情顺利。

2. 副语言也称为伴随语, 包括音色、音高、音调、音量、音频以及重音等。

时间间隔较短的称为“停顿”, 较长的称为“沉默”。谈话双方的话轮转换是通过停顿来实现的。中国人习惯“三思而后行”, 这就使得中国人和欧美人谈话时经常以欧美人更为主动, 并且掌控谈话的节奏。在欧美人的眼中中国人比较内敛, 谈话时比较木讷, 初次交谈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达成话轮转换的默契。

沉默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由于文化的差异, 沉默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尽相同。中国人比较注重沉默在交谈中的作用, 习惯赋予沉默积极意义。表达赞同、理解, 有时也表达反对。而英语国家的人认为沉默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因此在同英语国家的人交谈时, 最好不要保持沉默, 以有声的回应为好。

3. 客体语, 主要通过交际者的相貌、衣着打扮、化妆以及随身物品等来传递信息。

客体语主要表现:一, 身体信息。在交际双方见面时, 最先感受到的身体信息就是外貌特征。如:中西方的头发颜色差别很大。中国人的发色一般为黑色, 而英美国家的发色有金色、棕色等。二, 服饰物品。日常着装方面, 美国人的衣着比较休闲, 英国人比较讲究庄重。在讲台上的英国教授经常是一身西装, 而美国教授则有时穿西装, 有时穿牛仔T恤。

4. 空间信息和时间观念。

空间信息主要指因空间的使用和控制发出的交际信息。如:由于中国人口稠密, 个人空间有限, 所以中国人较英语国家的人更安于拥挤的环境, 而英语国家的人常常对拥挤感到无所适从。时间观念, 则是指人们理解和使用时间时传递的信息。如:在中西文化中“准时”的意义不同。中国人习惯比规定时间早些到达, 而英语国家的人习惯晚些到。

二、非语言交际的功能

非语言交际的功能有:重复、补充、调整、替代和否定。如:在说“我家有五口人。”时用手势表示数字五, 来重复相同的意思。在表达感谢时如果用诚恳的语调和表情加以补充, 会更有诚意。在交谈时, 我们可以借助对方语言声调的不同去判断人的情绪状态, 来调整谈话的方式和节奏。在嘈杂的环境中想要引起某人的注意, 这时挥一挥手代替大声叫喊可以事半功倍。某人在和你说话的时候, 而且双脚的拜访十分不自然, 那么说明他在说谎。

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 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者相互协调使用才能达到交际的最佳效果。非语言交际可以使表达更直观, 理解性更强。在文化背景有差异的情况下交际容易产生障碍,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自觉理解双方文化背景的基础上, 共同努力搭建交流的平台, 为跨文化交际活动做好铺垫。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当中, 人们常常对语言交际倾注很多精力, 却忽视了非语言交际的运用。事实上, 非语言交际在交际过程中同样可以传递大量的信息。本文着重于非语言交际的角度, 浅析其在交际过程中的特点、表现方式和功能, 从而提高人们对于非语言交际的重视。

关键词:跨文化,非语言交际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陈俊森, 樊葳葳, 钟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跨文化交际适应 篇10

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工具, 但人类之间的交流并不局限于语言这唯一的形式, 伴随着语言出现的还有一系列非语言交际形式, 如表情、手势、动作等, 甚至也会依靠一定的环境、时间、空间、颜色、气温等。Schweda指出, 对话语的理解, 不仅依赖于话语的言语特征, 同时还取决于特定语境内的非言语特征。 (曹合建, 1997) 因此, 了解人类各种非言语交际手段的形式及功能, 对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意义。

2 非言语交际的定义和分类

毕继万认为“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 ” (毕继万, 1999) 李杰群认为“除语言之外的交际手段称之为非语言手段。” (李杰群, 2002) Samovar的定义:“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 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人为生成, 也可由环境造就”。 (高蕊, 2009)

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非言语交际进行分类, 最早的时鲁希和基斯指出的根据非语言交际的基本成分进行的分类, 如手势语言、动作语言、客体语言。纳普根据有关研究分为七大类:身势动作、体语行为、身体特征、体触行为、副语言、近体距离、化妆用品和环境因素 (毕继万, 1999) 。李杰群根据信息载体分为表情、动作、界域、服饰、副语言、时间、场景等 (李杰群, 2002) 。而云贵彬在《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中将其分为身体语、动作和表情、眼睛的使用方法、副语言、时间、空间和距离、色彩等 (云贵彬, 2007) 。

毕继万从跨文化交际出发, 借鉴中西方学者比较统一的认识, 将非语言交际粗略地分成四大类以进行中外对比研究: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 (毕继万, 1999) 。笔者认为毕继万的分类方法比较合理有效, 既包含了具有直接交际作用的非言语交际行为 (体态语和副语言) , 又有具有间接交际作用的言语手段 (客体语和环境语) 。

下面笔者将从毕继万的分类出发, 从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这四个方面探讨非言语交际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3 非言语交际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1) 体态语

体态语指的是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和动作 (毕继万, 1999) , 如表情、姿势、动作等。表情主要指的是面部表情, 由于文化的差异, 各个国家的人们在交往中的表情及其所指代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如在一些国家, 点头表示同意、赞同, 而在有些国家则正好相反:点头表示否定, 摇头表示肯定。还有些国家, 用眉毛、眼睛的一些变化表达是与非。在中国等一些东方国家, 通常对赞美自己的话表现出害羞否定的表情以示谦虚, 西方国家的人对此很不理解, 在他们看来, 赞美就应该接受并表示感谢, 没有理由否定自己。中国人, 特别是女子, 在长者或上级面前习惯于目光下垂, 认为这是一种尊从或恭敬的态度。英语国家的男子认为中国女子目光下垂“是中国大男子主义文化的间接凭证” (毕继万, 1999) 。姿势即身势指以躯干为主体的身体各部位作出的各种姿势及呈现的不同状态 (李杰群, 2002) 。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 不同的姿势可传达不同的意义, 表达不同的感情, 是一种重要的非言语交际行为。例如, 轻浮女子的走路姿势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可能既迷人又雅致, 但在中国人心目中却是轻浮放荡的表现 (毕继万, 1999) 。再如西方国家在面对无可奈何的事情时通常会作出耸肩的动作。在一些正式场合, 中国讲话者一般会正襟危坐或是沉稳庄严地站立, 西方讲话者则喜欢来回走动, 甚至增加一些手势动作以感染听者。中国人见面时习惯用握手表示友好, 日本人习惯点头哈腰以示尊重, 西方人则更倾向于互相碰鼻、亲吻、碰脸等一些较为亲密的方式。

各个国家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体现出各式各样的文化差异, 这些文化差异可以通过不同的体态语表达出来, 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中, 我们不仅要掌握好以书面口头语言呈现的言语形式, 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各种体态语所传达的非言语交际形式, 要善于察言观色, 正确理解不同国家的人用体态语所传递出的各种信息。

(2) 副语言

副语言通常被定义为有声而没有固定语义的语言。是人际交流过程中信息传递的一种重要方式 (李杰群, 2002) 。副语言包括音质、音长、音量、音调、哭、笑、叹息、咳嗽、沉默等。如在近距离交谈时, 中国人的音量和音高大多要比英语国家的人高。中国人打电话的嗓门也比英美国家的人大 (李杰群, 2002) 。英语国家的人感到冷时, 会抱双臂并发出Brrr的音, 中国人感到冷时所发出的咬紧牙关吸气音在英语国家却用于表示疼痛, 尤其是烧伤疼痛 (毕继万, 1999) 。在中英交往中, 英语国家的人感到很不习惯的是中国人经常采取的沉默态度, 常见的表现是:报告人不回答听众的问题, 听报告人只是静静倾听, 不爱提问;交谈中听话人不以明确的声音做出反应 (毕继万, 1999) 。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深层根源, 中国人和英美国家的人在副语言上存在着种种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 在中西文化对比中了解自己、了解他人, 从而避免在跨文化交往中的尴尬误解, 不无裨益。

(3) 客体语

客体语言指人工用品, 包括化妆品、修饰物、服装、衣饰、家具及其他耐用和非耐用物品。这些物品可以具备双重功能:实用性和交际性。从交际角度看, 这些用品都可传递非语言信息, 展示使用者的文化特性和个人特征。因此客体语也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媒介 (毕继万, 1999) 。如服饰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国外的服饰差别很大, 印度人喜欢着纱丽, 日本人喜好穿和服, 英美国家人穿着大胆、随性, 中国人则打扮得比较简洁、朴素。西方人习惯于在化妆间、卫生间整理装束或补妆, 而我国的一些女子则在大庭广众下化妆也无所避讳。在西方, 男人每天都要刮胡子、刮脸, 认为不修边幅是一种不整洁的生活习惯, 而很多中国的男士则认为一脸络腮胡是艺术家的特征, 性感的标志。

不同的地区、民族、国家的人们对服饰、家具、修饰物等有不同的理解, 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往中, 要特别注意, 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

(4) 环境语

从非语言交际角度看, 环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 而不是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 因此我们所要研究的是人们为自己所创造的环境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而不是自然环境的作用。环境语包括时间、空间、颜色、声音、信号和建筑等。这些环境因素都可提供交际信息, 所以环境语也可展示文化特性。 (毕继万, 1999) 如在空间距离上英语国家的人不喜欢过度亲密, 而中国人之间却经常靠得很近, 比如在公车上经常发生触碰的情况, 而英语国家的人则极力避免, 或者遇到时会感到个人隐私受到侵犯。时间上, 西方国家大多是单一性时间模式, 表现在严格遵守时间, 但过时不候。亚非拉地区人们常常持多样性时间模式, 常常该干什么事的时候没有去做, 该结束的时候又迟迟不结束 (高蕊, 2009) 。不同的颜色也代表着不同的言语交际功能, 如黄色在中国是权威的象征, 绿色代表绿帽子, 而在英语国家, 蓝色表示忧郁, 绿色表示和平。

语言是文化的镜子, 非语言交际手段更是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 我们在跨文化交往中, 要努力正确对待文化差异, 坚持不懈地排除文化优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偏见的干扰, 只有这样, 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毕继万, 1999) 。非语言交际是伴随语言并补充语言信息的。了解非言语交际行为手段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同时能够提高我们国家的形象, 增强我国在跨文化交往中的魅力。

4 结语

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构成了人类交际的系统, 由于不同国家和种族之间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各个种族之间的非言语交际手段也不尽相同, 因此, 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 要特别注意不同的非言语交际手段所传达的不同信息, 这样, 才能够促进各个种族之间更好地互相理解, 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 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手段互为补充, 共同支撑着交际行为的顺利进行, 本文拟从体态语、动作、副语言、环境语一系列非言语交际手段出发, 探讨非言语交际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以期对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提供指导。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曹合建.副语言与话语意义[J].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报) , 1997.

[2]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高蕊.谈跨文化交际与非语言交际[J].外语教育教学, 2009.

[4]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全瓷冠修复下一篇:血小板减少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