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议(精选8篇)
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议 篇1
口语交际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
口语交际是九年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正确把握口语交际的目标和内容,研究口语交际的教学方法,对贯彻落实《语文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意义重大。
一、 关于口语交际的目标和内容
过去有的大纲是将“听”和“说”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分成两个系列,《语文标准》中将这两个系列合在一起,改成了口语交际,这绝不是一个名称变换的问题。关于口语交际的认识有一个变化过程。过去习惯把“听”“说”分开,采用“听说读写”四条线并行的提法。在公布的试验修订版大纲中,虽然根据现代社会口语交际能力日益重要的认识,已将“听”和“说”合成口语交际,但在表述时仍是将听和说分开。在《语文标准》中,关于口语交际的理念更为明确了,这就是“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一理念贯穿于关于口语交际目标的表述和教学建议之中。
《语文标准》明确地提出了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阶段口语交际的总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并按九年一贯的思路,整体设计,分四个学段提出了阶段目标。这些目标,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对于口语交际的课程目标应注意到如下一些特点:
1. 前瞻性。作为课程目标五个方面之一的口语交际目标,充分体现了课程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如“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积极参与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努力用语言去打动他人”,“尊重对方,理解对方”,“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明力”等目标,都体现了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语文标准》要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实现这些目标,实际上就是着眼于学生的明天,为学生的将来着想。
2. 三维设计,整体提高。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整合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的要求,三个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既然是交际活动,双方在应对中的情感态度就非常重要,表现为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自信心、勇气、诚恳、尊重对方、有主见、谈吐文雅等。《语文标准》的口语交际交际目标,第一学段要求“有表达的自信心”,“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第二学段要求“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意见与人商讨”,第三学段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第四学段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都体现了情感态度方面的导向。口语交际还重在参与交际过程,第一学段目标“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三学段目标“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第四学段“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分别体现了这样的要求。只有在以上的前提下,《语文标准》关于口语交际的技能要求,才有了意义。课程目标将多方面的要求整合交融,为的是真正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人格素养和生存能力。
3. 操作性。口语交际的课程目标,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
[1] [2] [3] [4]
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议 篇2
一、明晰教学目的
明晰教学目的是有效进行课程教学的前提。跨文化交际课程是文化类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体系内其他文化类课程有相异之处。从教学目标来看,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目的首要服务于交际,所以重点不在传授具体文化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这里要指出的是,商务类跨文化交际教学一般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如对商务基本礼节礼仪等的介绍,但师范类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主题性还不够突出。师范类学生毕业后将主要从事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工作。《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均提出文化意识是英语课程总目标的一个重要构成方面,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的基础。为适应中学英语教学的需要,英语师范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不仅要从理论的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的认知与思考,更应该结合现行中学教材对文化话题和素材进行分析与渗透,为师范生将来从事基础英语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二、厘清教学内容
《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所以课程教学内容不应该局限为政治、历史、地理、宗教、风俗礼仪、文学等基本社会文化常识,而更多应该聚焦于文化现象和文化差异背后的根源研究,如交际的基本原理、行为模式、思维方法、价值观念等等。相对英美社会文化类课程而言,《跨文化交际》既要对外国文化进行梳理又要兼顾母语文化,且着眼点不在政治历史等大事件上而在于言语和非言语等与人际交往密切相关的生活文化,如对中西方饮食文化、道歉用语以及微笑等具体行为差别的渗透以及对这些关注意识的渗透。只有做到这些,《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目的才能真正实现。
三、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启发性、讨论式、发现式、研究式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方式。《跨文化交际》课程目的不是教授知识点,而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动脑,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教师必须要摆脱传统的教师填鸭式授课方式,尽可能组织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如小组学习、讨论辩论、项目调查、采访等,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还可以为学生的毕业论文创设灵感。如讲到中西方在时间使用上的差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就两种观点“生活应该是严格按照日程安排来”还是“生活应该是自由和灵活的”进行辩论。学生在辩论中能体会“单向计时制”和“多向计时制”两个概念的差别,并能在辩论中实现珍惜时间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2.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者所在学校所处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对外交流相对闭塞,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多,语用环境的缺乏使得学生所学理论比较难以运用于实践,从而使得该课程教学有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在教学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市面上现有的适合英语专业学生采用的容量和难度适中的课程教材并不多。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做以调整和取舍,突出实践性特点。大量引入文化对比、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释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增加对跨文化差异的感知和体验。并适时邀请外教和留学生等做文化专题演讲。鼓励学生观察生活,探索发现和总结,如组织其到基督教堂等地与西方朋友过圣诞节和感恩节等,使跨文化教学落到实处。
3.课外活动和课内教学相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可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定期举办中西主题系列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外教、留学生等参与探讨,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更多与英语文化人群接触的机会,使其获得真实情境下的素材,增加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减少因信息来源不足而产生的思维定势与偏见,促进文化包容性与跨文化交流活动更加有效地进行。在《文化和言语交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课外活动,让学生针对言语行为在来自不同英语国家的外教和留学生中进行调查,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交流实践中完成学习任务。另外,鼓励学生经常举办角色扮演、小话剧汇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4.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内陆地方性高校缺乏多元文化氛围,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太多接触异文化的机会,缺乏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的交往和相处的经历。绝大部分的教学素材都来自书本或是网络媒体,文化和交际均具有变化性特征,许多在过去合理的信息可能到当下业已过时,再将间接获得的实用性不强的信息传授给学生,显然不能很好地做到与时俱进,也就谈不上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因此,在教学素材匮乏的情况下上好跨文化交际课是有难度的。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内容也要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因此,在网络高度发达的新时期,教师要善于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及精品课程网络共享平台等资源,将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新的案例材料用听力音频、影视片段和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引进课堂,并同时建立习题库和相关学习网站,提高课程信息含量,与时俱进,改善教学效果。
四、探索考核方式
《跨文化交际》课程可以依据学生水平,参考学生发言与讨论和课堂陈述等平时表现,采取多种多样的期末考核方式。可以是一张试卷,也可以是一篇课程论文。条件允许下还应将情境测试等口试环节纳入考核范围内,以实现课程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真正目的。
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议 篇3
关键词:敏感问题;跨文化交际;教学建议
一、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从中国的民间禁忌和其他国家的禁忌两方面著有关于禁忌问题的专著。关于中国禁忌的有任聘(2004)所著的《中国民间禁忌》万建中(2004)撰文的《图文中国民俗,禁忌》齐涛(2005)编写的《中国民俗通志·禁忌志》等。关于外国禁忌的著作有赵锦元、丁文楼(1999)主编的《世界民族知识丛书:形形色色的礼仪与禁忌》王秀琳(2006)主编的《海外旅游禁忌》等。这些文献对我们了解各国禁忌有一定帮助,但就对外汉语教学来说,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现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和语言教学中出现的敏感禁忌话题。
关于语言教学中的禁忌语和敏感话题也有学者研究过,甚至有学者提到了应对敏感问题的教学方法。比如李杰(1997)的论文《语言禁忌问题与外语教学》分析了禁忌问题的类型,还提出了教学中面对敏感问题的部分教学方法。张静(2007)在《浅谈语言教学与禁忌》中摆出了支持和反对教师教授禁忌话题的理由,并讲述一定讲授禁忌话题的办法。亓华(2013)发表的文章《论汉语国际教学中的“敏感话题”及其应对策略》给出了教学中的敏感话题的分类,并且提出了教学中处理敏感话题的五大失当做法和教学中应对敏感话题的五大策略方法。
二、研究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一些所谓的“敏感话题”长期困扰着部分对外汉语教师,虽说老师们一般采取回避策略,但其结果对跨文化交际的进行造成很多消极的影响。因此,正确地处理教学中出现的敏感问题不仅能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能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对敏感问题的学习能提升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效率,因为敏感问题当中恰恰蕴含丰富的语言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相关的俚语、多义词、政治术语等内容。同时,学生对所涉及话题的深层探究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无论是听力上还是口语表达上的锻炼。
三、调查与分析
1.“敏感”的界定
在对于敏感问题的界定方面,很多学者提出了“这类问题一旦被触及,就会引起特定的人或群体较为过激的反应”。笔者却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敏感问题,主要是由于留学生国家和中国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引起的子文化冲突。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教学中的文化冲突导致了敏感问题的产生,同时,敏感问题包括了文化冲突。另外一个问题即敏感程度也是值得探究的,也许中国人觉得不敏感的事情,留学生却认为达到了他们敏感的界限。所以敏感程度的调查也是有利于跨文化发展的。
2.受调查者的情况
第一次是开放性的调查,由笔者和10名具有不同汉语水平以及来华学习时间的泰国留学生面谈,并整理出敏感问题。敏感问题的敏感程度调查对象为40名不同年级的泰国留学生,男生5人,女生35人,其中华裔有10人。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下表:
3.对留学生的调查
根据第一次调查结果,将泰国留学生的敏感问题分为:个人敏感问题,如年龄、收入、家庭、性取向等;泰国特性的敏感问题,如宗教信仰、国王、内政等;中国社会问题引起的敏感,如国人不排队,公共厕所脏、国民素质不高等问题;文化冲突出现的敏感问题,如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礼尚往来的行为习惯等。以上敏感问题的表格分析如下:
4.对教师的调查
经过与十二名老师交流总结后得出的敏感问题大致为以下几个方面:个人隐私问题,如年龄、收入、家庭、体重等;国情方面的敏感问题,如台湾问题、西藏问题、国际关系等问题;中国社会现状、人民素质等问题,如食品不安全、公共厕所脏、国人不排队、随地吐痰等素质低下的问题;泰国特性的问题,如人妖、同性恋话题、泰国的宗教、国王、内政等问题。
第二步将以上敏感问题整理为一份问卷,调查老师的敏感程度以及面对敏感问题所采取的措施。调查对象为12名对外汉语教师,他们都是教授过泰国留学生的老师,其中男老师3名,女老师9名。只有一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遇到过敏感问题,其他老师都在面对泰国留学生的教学过程中遇到过敏感问题。敏感程度和面对敏感问题的做法见下表:
5.结果分析
综合上述调查,笔者发现留学生和老师的敏感问题有很多是相同的。一是隐私问题:年龄、收入、家庭等问题对于老师来说比较敏感,而泰国学生对“性取向”这个问题比较敏感。二是中国社会现状和国民行为素质方面的问题:泰国学生看到共厕所脏、中国人不排队等问题都感到很敏感,而老师面对学生关于这些问题的提问也感到有点敏感。三是泰国特性的问题,如泰国的宗教、国王、内政、人妖文化、不能被摸头、不能形容人与“牛”相关的话等等这些问题。泰国学生认为这都是他们比较敏感的问题,而老师如果不了解这些问题无意间评论到以上问题,学生感到反感,老师也会感到有些敏感。对于老师来说,我国的政治、国际关系等问题是敏感的。泰国学生对于中泰的文化差异产生的行为习惯差异感到有些敏感,比如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表达方式很委婉等。
四、应对敏感问题的教学建议
1.正视敏感问题在教学中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泰国和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国际关系也很友好,但是不能认为在教学中不会出现敏感问题。留学生来华留学就是想自己真实地了解中国,所以他们想了解一些中国的“敏感问题”是很正常的。教师应该正视敏感问题的出现,并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敏感问题。
2.“回避策略”并不是应对敏感问题的最好办法。回避学生的敏感提问,会使老师的个人魅力在学生心目中大打折扣,而且会使这类问题因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引导,造成不良的后果。留学生来华就是想亲自了解中国,证实或打破来华前对中国的印象,对他们来说最有话语权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如果老师采取回避的策略,就相当于放弃了话语权,放弃了师生间自由平等对话的机会。将敏感问题的提问以理性客观的表达传递给留学生,这对文化的交流传播,以及师生感情的促进都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3.多了解学习我国和留学生国家的各方面的知识,有一定量的知识准备,以避免某些敏感问题的产生,或者当敏感问题出现时,不会出现更尴尬的局面。对外汉语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学习一些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知识,对文化的交流传播是很有利的。同时了解泰国的一些文化知识或者是习俗禁忌,比如泰国的宗教,泰国宗教信仰自由,主要以小乘佛教为主,泰国人不喜欢对比各种宗教,也不喜欢有人让他们改变宗教信仰。国王是泰国人非常爱戴和崇敬的人,不允许说国王的坏话。泰国的内政比较复杂,每个人支持的政权也不同,不能轻易的询问他们支持的政党。“头”在泰国人眼里是非常神圣的部位,不能随便碰别人的头部。“牛”在泰国是形容人很笨的意思,而中国却是夸奖的意思。老师多了解一些知识对于避免和应对敏感问题的产生都是非常有效的。
4.对于两国文化差异带来的行为习惯的差异产生的敏感问题,教师应该担当起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给学生讲解产生差异的历史文化原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眼光,做到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如中国人以礼待客、过分客气的行为方式让留学生感到缺失原则的礼貌,教师就应该像学生解释,中国文化注重“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所以中国人会把自己最好的东西那来招待客人。用生动形象的例子解释原因,传播文化,促进交流。
5.对于我国的国情政治方面的敏感问题,教师应该发挥教师身份优势,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表明立场,传播文化。在面对学生对于西藏是否属于中国的质疑时,可以让学生看中国地图,学习中国城市名称。也可以用句法操练的方式告诉学生“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亓华.论汉语国际教学中的”敏感话题”及其应对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45-52.
[2] 高俊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敏感问题教学[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1.
[3] 姚俊玲.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问题[J].云南: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3.
[4] 李红华.泰语语言禁忌研究[D].广西:广西民族大学,2012.
[5]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 焦燕.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9.
[7] 任聘.中国民间禁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8] 万建中.图文中国民俗,禁忌[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9] 齐涛.中国民俗通志·禁忌志[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10] 赵锦元,丁文楼.世界民族知识丛书:形形色色的礼仪与禁忌[M](1999年版).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口语交际”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4
第一册教材的口语交际自成体系,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让学生动手
本册口语交际注重语言实际,强调在动手实践或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听、说的训练。因此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如《我会拼图》、《我爱画画》《有趣的游戏》等内容,要让学生动手拼、动笔画、亲自做游戏,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说、同桌互说、小组比赛、全班交流。
二、要让学生动脑
在学生亲自实践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一想怎样把动手操作或活动的经过说清楚。如《有趣的游戏》,在学生进行贴鼻子游戏之后,先启发学生想一想,参加贴鼻子游戏的都有谁,自己在贴鼻子的时候眼睛怎样,有什么感觉?当把小丑的鼻子贴上时大家有什么反应?自己贴的结果怎样?这次游戏玩得怎样?等等,然后再让学生练习说话。
三、要让学生动口
口语交际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动口说,给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
四、要让学生动耳
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议 篇5
【摘 要】目前,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新时代公民必备的能力之一。然而,我县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和信息传递的落后,人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却相对很匮乏。针对这一特点,本文将从农村小学生入手,展开口语交际教学问题与改进的探讨。首先,让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其次,简述当前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存在问题提出个人改进意见。
【关键词】农村;问题;口语交际;意见
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思想情感的基本手段。
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社会交际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生活化,而口语交流作为社会交际的最基本最便捷的工具日益受到重视,成了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比写更重要,更实际,更为人们迫切需要。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质。” 1.口语交际的重要性
首先,学生通过口语交际能习得人际交往规范,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场合的不同,对象的不同,内容的不同,都会带来口语交际策略的变化。在家庭,他们面对的是亲友,交谈的主要是生活方面的话题;在学校,面对的是老师和同学,交谈的主要是学习方面的话题;这就要求学生有明确的角色意识,是什么的角色就用什么样的语气说话。
其次,口语交际的过程,是学生情感态度、人格品质个性化体现的过程,也是它们不断丰富和健全的过程。在倾听中,学生可以感受和体验到他人的情感和态度,这些情感和态度,或在学生心中引起美感,或在学生心中引起恶感,让它引发的审美鉴别和体验。在表达时,学生不仅说出自己的生活感受,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在应对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通过自我监控和对方的反馈,及时地调整心理世界中出现的相互矛盾的心理冲突,使它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总的看来,口语交际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然而,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和落实,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美好。
2.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的教。很多学校把它当作教学的附庸、课堂的点缀,甚至眼光从未顾及并正视过它,它成了语文教学中可有可无的一项内容。综合性学习中的口语交际,很多教师更是忽略而过,或者只是提一提、说一说,如果硬要说有,那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问答。偶尔看见教室里有几只小手举起来,让这几个同学说一说就可以了,没有整体性,或者是问答不能进行下去时教师一人的独白,几乎没有对话交流的机会和气氛。
2.2 学生的学。首先,农村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小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日常的交谈中很难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另外,他们平时与外界的交流也相对较少,缺少了口语表达的机会。第三、农村学生受其独特的文化与生活环境影响,惯用方言,造成用普通话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不佳。长此以往,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使他们缺乏口语表达的勇气和信心。
其次,出外打工的父母不断增多,留在家里的孩子多半都随着祖父母过。由于年龄的差距,孩子们和他们的沟通很难正常化。加上祖辈对他们一般都比较溺爱,一般只管穿暖吃饱,在他们的语言表达上是不是合乎交际规范一般是很难顾及到的。“留守儿童”还面临着和他人交往自信心不足的问题。由于自己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们往往在别人面前感到自卑,不愿意张口说话。
在农村,本来人口就比较稀少,加上现在青壮年劳力基本上已经出去打工,孩子们见到的人就少之又少了,交谈的机会那真是微乎其微了。
第三,而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年级的升高,就越来越不敢说,越来越不想说,越来越不会说。课标对小学三个学段的口语交际都有明确的学段目标,虽然现在集中办学,走出小山村时,已习惯了低着头,默默地听着、记着。偶尔站起来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是羞羞答答、扭扭捏捏,不能启齿,或者憋老半天,涨红了脸,也说不上几句话。
第四、教学内容。虽然教材中的口语交际编排图文并茂、便于因地制宜。例如二年级的《学会祝贺》四年级的《帮他出主意》中的两个话题既满足了平时信息获取渠道多并留心关注新闻的同学,也满足了对于在校寄宿的基本上没有信息获取渠道的同学,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对生活在农村的儿童来说是可想而不可及的,他们无法就这些内容去交际。口语交际则演变成为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成为了听众。
3.提高农村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建议:
3.1 转变教师的观念。要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以提高,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对这一教学环节认识,打破以往的教学方法——一问一答或者是教师的一个人独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教师要与时俱进,掌握新词,新语,新技术,新观念,关注大众媒体,关注学生正在读的书,真正实现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同时成为学生口语交际的楷模。
3.2 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对新鲜事物都充满的好奇心,我们可以利用他的好奇心,采用题目新、内容新、手段新的教学方法进行口语交际教学,从而引发学生说话的源泉,打开学生说话的话匣子。3.3 围绕课本知识,挖掘我们身边的教学资源
3.3.1 充分利用好地方教材。地方教材讲述了本土的乡土人情、饮食习惯、民族风俗。我县的少数民族比例大,有的村完小还需要进行双语教学,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让这部分同学介绍自己的民族风俗,从而建立他的自信心,也达到了练习说话的效果。
3.3.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教学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因为,贴近生活的话题,可以激起学生倾听和表达的欲望,同时,选择生活中的话题,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实践能力。农村孩子,没有经历游山玩水的乐趣,但是但他们拥有得天独厚的大自然,如乡村芬芳的泥土气息、千姿百态的鱼虫鸟兽、美丽的花草树木;他们没有拥有太多的芭比娃娃、海绵宝宝、玩具手枪、陀螺、、、、、、但是他们亲手制作玩具的快乐感和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我们与其让他们介绍他们拥有的玩具,不如让他们说一说制作的过程,既动手、动脑又口,何乐而不为!我们与其教她们要热爱劳动、爱惜粮食,不如让他们说一说亲身经历的劳动过程,说一说种植到收获的不容易。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我们可以适时的根据学生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展开讨论,例如:“学生用电话的利与弊”“你觉得应该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值日生”等。这样既能让农村的孩子乐说,而且也能让他在他成功的面前更加自信,更有表达的欲望。
只有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创造宽松、愉悦的交际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更好地激起他们交际的欲望。
3.3.3 口语交际是听说读写的整合。在人们日常的言语活动中 听 45%,说 30%,读 16%,写 9%,听说,占到了 75%,我们也可以利用课前小演讲,说成语故事、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书或电视节目等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其次,据此数据显示,我们应重视课堂上的朗读,有基于农村孩子方言化比较严重,所以长期的朗读训练不仅可以积累丰富而规范的语汇,而且能增强语感,促使学生水到渠成的准确用语。
3.3.4 爱心能架起师生关系的桥梁;爱心能春风化雨,浇灌每个莘莘学子;爱心能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正如高尔基所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现在的农村,基本就是老人和孩子最多,年轻力壮的中青年都外出打工,在教学中,我们应多关心留守儿童,多和他们交谈,经常让他们和父母通电话。有意识地提供机会,多加鼓励,树立交际的信心
总之,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农村小学教学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应提高认识,不断探究,我们不仅要凭借教材,把握课堂这一学习的主阵地,还应该把说话训练的领域延伸到教材规定的内容之外,善于挖掘和利用农村特有的教学资源,让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显出他的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徐世贵.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M].开明出版社.
[3] 王明.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策略[J].上海教育.
[4] 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5] 王守恒.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
跨文化交际 篇6
1、跨文化交际概念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2、中西服饰差异
中西服饰受其各自不同哲学和文化的影响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儒家思想和大陆文明使中国服饰呈现出繁冗,宽博的特征。它不注重外表的装饰,以宽松的衣服遮掩身体的曲线,在思想上追求人格的完美,以“谦谦君子”的风范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西方属于海洋文明,强调主观与客观的分离,理性看待服饰,主张释放个性,利用各种剪裁,色彩搭配等手段来完美身体曲线。
说起东方服饰文化,人们一定会想起雍荣华贵的唐装,含蓄隽永的旗袍,而对于西方服饰文化我们却知之甚少,能想到的除了近代的西装,便是中世纪欧洲隆重华丽的贵族服饰。其实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并不如此简单,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西服饰经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1)图案
中西服饰在对图案的选择上也呈现五花八门之势。中式服装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到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样运用极为广泛。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等图样,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象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希望。
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代多流行花草放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形或旋涡形的藤草和轻淡柔和的庭院花草放样。近代有影响的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的杜飞花样,利用几何绪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案等。
随着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服饰文化融合趋势也空前加强。中国服装界正在努力同世界接轨,走一条时尚加民族特色道路,在传统服饰设计中融入西方时尚元素,同时中国元素正在影响着国际时装界的发展。我们在探讨中西服饰文化差异的同时,更应该思考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保持民族特色的重要性。关键在于找到这个点,找到民族文化和大同文化切入的融合点。
(2)外形
在外形特征上来讲,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和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手法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清代服装相对来说比较肥大,袖口、下摆都有向外扩张之势。然而,清代妇女那高高的旗髻和几寸高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至脚面的旗袍,使旗人比历代妇女都显得修长。服装外形的修长感是对东方人较为矮小的身材之弥补,在感官上产生视错觉,在比例上达到完美、和谐。平顺的服装外形与中国人脸部较柔和的轮廓线条相称。
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等,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西洋服装的外型特点与西方人热情奔放的气质,起伏明显的脸部轮廓以及比东方人高大挺拔的体型相适应。
(3)色彩
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好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在上古时代,黑色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夏、商、周时天子的冕服为黑色。后来随着封建集权专制的发展,人们把对天神(黑色)的崇拜转向对大地(黄色)的崇拜,所以形成“黄为贵”的传统观念。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它们被称为正色,其它颜色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在民间,正色也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白色代表纯洁、正直,紫色象征高贵。中世纪时奇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饰得辉煌灿烂,引导人们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被人们向往。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
4、中西饮食习惯差异
(1)“讲排场”VS“简单、随意”
中国有句古话,“持家要俭,待客要丰。”中国人在请客吃饭时讲究排场,重视饭菜的质量和数量。菜肴越丰富、越珍贵,就越能体现出主人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且饭菜一般要大大超过主人和客人所能消耗的量,否则就不足以显示主人的好客。比如清朝出现的“满汉全席”.菜至少108种,全席计有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品,点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计肴馔三百二十品,合用全套粉彩万寿餐具,配以银器。富贵华丽,要分三天方可吃
“十六会签”是台州传统的高档筵席,由冷盘16碟、热菜l6碗、茶点l6种组成,山珍海味,成辣酸甜齐备,蔚为大观。而在西方.人们将吃饭看成是聚会和交流的机会,是重温旧谊和结交新人的机会,也是获得信息的场所。吃的东西固然必不可少,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不需要摆阔气、讲排场。因此,西方的宴会并不重吃,而重宴会形式的自由化、多样化;主人要千方百计地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欢快的气氛,让客人们享受一段自由自在的美好时光。因此.西方人举行Pot—luck,即在聚餐会上每人都带一样菜,让大家共享。或者是开Pany,在聚会上,主人只提供饮料、酒和一些简单的食物,如奶酪、炸薯条、三明治等,并不提供饭菜。甚至在胡锦涛主席2006年4月访美抵达西雅图接受比尔·盖茨家宴时,这位全球首富、微软公司董事会主席提供的晚餐也不过是精选的三道菜:前菜是烟熏珍珠鸡沙拉.主菜是华盛顿州产黄洋葱配制的牛排或阿拉斯加大比目鱼配大虾(任选其一),最后是甜品牛油杏仁大蛋糕。全球首富接待大国元首,竞只上三道菜,或许很多人认为盖茨太小气,而这正是中美文化的差异,美国国宴不超过四道菜,盖茨上三道菜已经算是盛情款待了.而中国宴席,动辄山珍海味、名酒名烟,一年吃掉2000亿,“吃文化”极尽奢华浪费。
(2)“集体主义”VS“个体主义”
在中国.“饮食所以合欢也”的集体主义思想.强调突出一个“合”字。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众人群箸齐下,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场景好不热闹,最后结帐也是争相付钱。而在西方,受个体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不必考虑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时也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付钱也往往采取AA制,各人自付各人帐。
(3)餐具的差异:“筷子”VS“刀叉”
中国人自古以来大部分以农耕为主,通常以谷类为主食.倾向于安居乐业、和平与安定.强调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而西方很多国家其祖先为狩猎民族,饮食以肉类为主,为了能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必须善于捕猎.富于进攻性,形成了争强好胜和乐于冒险的性格特征。中西方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也造成各自在饮食特别是餐具使用方面存在差异:中国人使用筷子时温文而雅,很少出现戳、扎等不雅动作.在餐桌上对待食物的态度是亲和的、温柔的。而西方人使用刀叉时又切又割,让人感到一种残酷和暴虐,是毫不掩饰地蹂躏食物。
(4)出席时间的差异:“迟到”VS“准时”
人类时间观念大致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是单一性时间(Monochronic—time),要求做任何事都要严格遵守H程安排.该干什么的时候就干什么;注意严格遵守约会时间,不能失约这种模式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时间模式.正式的宴会要求准时到达,一般不超过lO分钟;否则将被视为不合礼仪,是对主人以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另一种是亚非拉地区普遍使用的模式,多样化时问(Polychronic—time)模式,持该观念的人没有安排fj程的习惯,该干什么的时候没有按时去干;不注意遵守时间,不重视预约。对于“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有时主人甚至故意将宴会时间定得“早”一些.以便为客人们的“迟到”提供更加充裕的时间。
(5)座位安排的差异
座位安排方面,主要有两个差异:其一是“南北”Vs“左右”。中国人认为宴会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为上,以面向北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最尊重的位置是坐北朝南或正对门厅处.称为上席、首座等。西方人在安排座位时将主宾席放在主人的右侧,形成了餐桌座位以右为上、左为下的规矩。其二是“男尊女卑”vs“女士优先、男女平等”。中国人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宴会或多或少地缺乏对女性的尊重.许多地区有“女人不上席”的习俗,即使上席.女性所坐位置一般也不显著。而西方人将女士优先、尊重妇女作为宴会排座位的标准,同时也作为宴会上其他行为的标准。在宴席上,男女宾客必须交叉而坐,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其实这也是人们将基督教文化对圣母玛利亚的虔诚尊敬扩展和延伸.而产生的尊敬世间妇女的社会风尚。
9、中西家庭观念差异
“父为子纲”是中国家庭几千年来延续下来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子女必须服从父母长辈,否则被视为“大逆不道”、“不孝”。父母是绝对的权威,发展到当今社会,父母又成了孩子的庇护神、债务人,父母辛苦一辈子就是为了孩子,使得中国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大多数孩子从一出生就很少离开过父母。
通常,孩子出生后的几年里与父母同居一室一床,母亲外出或走亲访友总要带着孩子,长期如此的母子间的亲密使孩子在感情上依赖母亲;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存能力低下,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在西方,尤其在美国,孩子与父母的距离较远,孩子一出生就和父母分开,单独有自己的房间,父母走亲访友或购物时,通常用婴儿车推着孩子;父母鼓励孩子自己走路,摔倒了自己爬起来,自己学吃饭;有的父母干脆把孩子托付给保姆,培养孩子从小不依赖父母。
父母比较尊重孩子的意愿,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独立是对孩子的基本要求,同时父母又是孩子的朋友,父母同孩子相处关系融洽,孩子成年后不再依赖父母生活,即使是上学也靠自己打工挣钱完成学业,否则,会被视为丢人的事。中国人辛苦了一辈子,就是为了孩子。父母省吃俭用,一辈子积蓄买一套房子,该享天伦之乐了,自己也已走到生命的尽头。房子成为留给子女的遗产。祖祖辈辈,世代如此。
中西文化观念差异无处不有,除上述外,还表现在诸多方面,如饮食习惯、家庭生活习惯、教育观、人生价值观等等。著名外语教育家王佐良先生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由于社会历史和发展背景不同,中西文化观念差异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同时还要适当引入一些中西文化对比的讨论,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加深印象,增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课堂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之中,做到既教语言又教文化。
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议 篇7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民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来自不同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下的人们,他们在各自的语言环境中有着不同的语言使用习惯,不尽相同的社会文化及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说话方式及话语习惯。因此,人们在国际交流中,总是倾向于用自己所处文化下的话语行为来理解对方的话语,这样会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话语者说出的话产生误解,从而产生交流冲突和障碍。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某个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反映。人类的生活与其文化息息相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之上,语言是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语言不能脱离其文化而存在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并且反映该民族的信仰和情感。在某种程度上语言是由文化而产生的,同时,语言也孕育了我们的文化,文化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承载着文化,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进行着文化的交流,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很难进行交流的关键主要取决于没有理解或曲解了这种语言所在的文化。脱离了文化的语境,就不会有语言的存在,形成及发展,语言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思维方式和想法。语言和文化彼此相互依赖并紧密的关联在一起。
三、拓展课程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输入是密不可分。因为在大学英语的授课中不但要讲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实践中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学是跨文化教育的重要的一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稳步增强,在国际上有了一定的影响力,逐步的参与到了国际事务中。在这种形势下,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语言实际应用的能力。但是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单纯地着重基础知识的讲解,比如词汇和语法结构没有重视语言背后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造成学生与外国人实际交流的能力较差,与实际人才的需求有着较大的差距,在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的今天这种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此,为了使学生既能学到语言方面的知识,还能在符合目的语文化习惯下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必须在进行语言基础讲授的同时对学生输入相关的目的语文化方面的信息。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不同的文化持有积极的态度,才能在交流时有一定的适应力和跨文化交际的技能,并能充分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实际技能。
四、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中的文化输入
1. 英语拓展课中文化教学意识的形成
在语言的教学中,当学生遇到课文中涉及的文化差异时,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注意这些文化现象和差异,针对这些文化差异进行讨论,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目标语文化的好奇心。在解释课文和词汇时也应介绍相应的文化知识。这样的文化教学要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采用英语视频材料,听音乐等方式这样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言及文化。也可邀请外教参与到教学中,使学生更能够有身临其境体会其语言的文化。增强学生文化意识。
2. 英语拓展课中的文化教学的目的
曹文提出:“文化教学存在两个层次,即文化知识层和文化理解层以及联结这两个层次的文化意识教育,主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文化教学必须跨越文化知识层,达到文化理解。”在多样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理解语言和文化的个性,对英语及英语国家要有客观积极的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帮助学生在理解自己文化的基础上,站在英语的角度去思考文化现象,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化差异,唤醒英语学习的兴趣,扩大学生对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的知识面。
3. 明确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
在语言的教学中强调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互交织在一起,没有文化知识的学习,语言教学就无法实现,因为语言使用需要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刘新义,张京生在《文化导向性英语教学模式》中说,“Alptekin把语言文化知识分为系统以及超结构性两种。前者指句法和词法等,后者指从社会中习得的与特定文化相关的认知特点等等。”因此,教师应具有明确的语言教学和文化输入的意识,除了具备教授语言知识的能力外,还应具有教授文化知识的能力。
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是培养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人才,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因此,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应进行文化的输入和讲授。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尽量减少因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导致交际失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自身能力,充分结合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的任务要求是培养出能够与来自不同国家人们之间进行无障碍交流的人才,所以要求在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教学中要强调文化知识的讲授。语言教学及文化知识讲授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两方面,所以在英语拓展课程中教师除了教授语言知识外,还应该重视文化知识方面的输入,使学生不仅提升了语言技能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拓展课程
参考文献
[1]胡文仲.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
[2]王宗炎.自我认识与跨文化交际[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议 篇8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 跨文化交际 课程 商务活动
著名的学者Mcluhan曾以“地球村”(global village)一词形容当今这个越来越小的世界。正是当今地球上时空的紧缩,不同国度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之间交往越来越密切。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我国的跨国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尤其是在加入WTO以后,商务国际化的进程愈发加快。商务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让参与商务活动的各方实现有效的信息沟通,因此商务活动离不开语言的交际。而在各国商业交往中使用频率最多的语言就是英语,因此商务英语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大专院校都相继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为社会培养商务专业人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将全面参与国际竞争。激烈的竞争将对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尤其是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上提出新的挑战。既精通英语又掌握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的“双高”复合型人才是我国未来十年急需的十类人才之一。笔者的一位学生在她的实习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这周的主要任务是去宁波接一老外,因为在上星期我们邮件上已经确定这周周二去宁波喜来登酒店接他。风风火火赶到宁波,那老外说不来我们工厂参观了,他说我迟到了,我那时个郁闷啊。明明在邮件上说好about ten o’clock,我到那是10点11分。没办法,只能带这老外给我的样品回来报价。回来居然被老板骂了一通。”这是一个由于学生没能够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并准时去接客户,从而导致商务交际失败的典型例子。可见跨文化交际在商务活动中的重要。而在人才培养中,课程设置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学实施的基础,跨文化交际课程是商务英语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特色
首先商务英语专业坚持英语本位的原则,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是有较扎实的语言能力,即在培养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听说能力的培养。强调在基础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其次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中的职业用途英语,所以在抓学生基本语言技能时,应把语言能力的培养放在商务背景下,加强商务英语交际与操作能力的培养。再次,高职商务英语又是跨学科专业,所以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既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又必须掌握够用的商贸知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在商务知识上要求不太深,以够用实用为度。主要突出在商务情景下商务英语的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
商务英语是以适应职场生活的语言要求为目的,内容涉及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强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掌握够用的商务管理知识和行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商务操作技能,能够胜任外贸、合资企业的涉外商务,语言服务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是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特点而制定的。
2.培养规格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规格可确立为“较强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够用的商务管理知识与熟练的商务操作技能和了解相关行业的能力。”
3.课程设置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核心。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语言交际能力+商务管理与商务操作技能+行业知识技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随着国际商务活动的不断发展,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国际商务活动操作能力。从而要求学生了解并熟悉西方的企业管理理念、工作心理,甚至是如何和外国人打交道,如何和他们合作、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只开设了综合英语、听力、口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英美文学史及选读、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市场营销等课程,而没有开设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
三、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差异
1.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差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国际商务谈判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谈判与文化密不可分,二者的关系水乳交融。国际商务谈判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许多的文化差异构成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为了使谈判能够顺利地进行并取得成功,要求谈判双方认识并了解国际商务谈判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合理地避免和解决这种文化差异。
首先,在谈判前必须要了解谈判对手的民族习性、谈判手段和语言文化等信息。因为场地布置方面的文化差异对合作可能会有微妙的影响。在等级观念较重的文化中,假如房间安排不当、较随便,都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安甚至恼怒。同时了解对手的谈判方式,因为谈判方式也因文化而异。美国文化倾向于众人一起来“敲定一个协议”;而日本文化喜欢先与每个人单独谈,假如每个人都同意的话,再安排范围更广的会谈;俄罗斯人喜欢累计的方法,和一方先谈,达成一项协议,然后前面的两方再邀请第三方,如此进行下去。谈判时限的控制也很重要,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时间观念,如北美文化的时间观念很强,对美国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而中东和拉丁美洲文化的时间观念则较弱,在他们看来,时间应当是被享用的。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对时间观差异应有所预备。
其次,在谈判过程中,美国人在谈判桌上会讨论一些与生意无关的话题,如天气、家庭、体育、政治等,但他们这样做更多地是出于友好或礼貌而已,通常在五、六分钟以后就会进入下一阶段。相反在看重相互关系的日本文化中,却经常在这一阶段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费用,着力于先建立舒适的私人关系,然后再谈业务。
2.商务英语函电中的跨文化差异
商务英语函电是一种在商务环境下利用函电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户进行交流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它是对外商务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由于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环境与背景各异,思维方式和交际方式有别,产生误解在所难免。函电中的文化差异处理得当,就有可能达到目的,促成生意;若处理不当,则会引起外商误解,交易失败等。因此,揭示并掌握英语函电中的文化因素,对于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顺利达成交易是极为关键的。
商务英语函电中,恰当的称呼是非常重要的。在奉行个体主义的西方国家,主体上平等是他们的主要文化模式,人际关系是平行的。上下级、长辈与晚辈、同事、父母与子女之间都可以直呼其名。一般情况下是在姓氏前加Mr./Mrs./Ms/Miss,诸如“Manager Lee”“Chairman Johnson”之类的称呼在英语商函中是不可取的。同样西方个人价值至上,把自贬作为一种交际策略营造一种和谐的交际气氛的做法也行不通。因此在英语信函中诸如“Respected Mr. Chairman”、“Your distinguished company”等汉语习惯的说法应直接用“Your company”、“You”、“Your bank”, 去掉表敬、谦的词语。
另外,西方人人际交往和做生意,注重的是利益,而非人情或感情,因此函电中理性、客观没有强烈情感诉求的措辞才让对方信服。而且西方人都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中国文化中的委婉、含蓄及模糊的信函措辞让他们觉得不知所云、罗里罗嗦、难以理解,而且不尊重他们个人的权利和利益,说出的话故意让他们听不懂。
又如,我方即使对货物质量很有信心,但为了表示谦虚,供货后我们会这样写,“We hope the goods will turn out to your entire satisfaction.”由于对“hope”一词不同的理解,这一表达在英美人士听来却是对货物质量不敢保证,底气不足而加的说明。因此我们应该用很肯定的词如“We trust”,“we are sure”,“we assure you that” 等来表达我们有信心的事项。
根据以上分析,无论从商务英语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还是在商务英语活动中,我们都可以看出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肖靖.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5,(451).
2.李萍.商务英语函电中的文化因素初探[J].贺州学院学报,2007,(2).
3.孙莹.探析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J].法制与社会,2005,(15).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曹菱.商务英语谈判[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