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文化知识

2024-08-05

交际文化知识(精选12篇)

交际文化知识 篇1

在英语教学中, 交际法是一种教学方法, 是培养学生能够利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交际法主张句型加情景来引导学生学习语言, 采用的是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 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鼓励学生使用外语, 鼓励学生多接触外语。长期以来, 我国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笔头表达能力, 忽视了学生的听说教育, 从而导致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很低。而为了提高英语交际法教学的质量, 在英语交际法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是当前改进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 也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借鉴。

1 英语教学中运用交际法的重要性

在英语课堂上, 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教师要为学生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学英语的环境, 坚持用英语讲课, 坚持用通俗易懂的英语和学生们对话,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听的能力, 还能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 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英语世界。同时, 用学生已经掌握的英语讲课, 又能使学生巩固和复习所学的知识, 使师生都进入到角色中, 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交际沟通, 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

2 交际法中渗透文化背景的必要性

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 不但包括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传统风俗, 还包括一个国家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以及价值观念等等。在英语教学中, 在语法方面, 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 尽管能够正确的将英语, 但是也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因此, 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能够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对英语的使用和理解是非常有用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英语国家生活习惯, 才能使学生能够使用得体的英语进行交流。并且为了能够使学生用地道的英语进行交流、表达, 英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等, 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徐云, 2010)

3 交际法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3.1 能够引导学生获得外来文化信息, 树立学语言即学文化的思想

一种语言就是一种思维模式, 学生汲取的文化思维模式信息越多, 语言就掌握得越好。在英语教学中, 受到本国语言文化背景的影响, 一部分学生认为坚持热爱本土文化, 是爱国的表现, 对待事物头脑中固有一种看法和观点, 认为接受英美国家的文化习惯, 就是摒弃了自己民族的文化。因此, 对于这部分学生, 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开心扉, 拓宽他们的视野。不但要传授知识, 还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 给予及时的调整和引导, 注重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绪。另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 学生对互联网上的信息都非常敏感, 认为互联网上外来事物都是时尚的、前卫的, 进而很多学生对一些非主流文化进行模仿, 对一些非课堂获知的外来文化信息来者不拒, 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对待异国文化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一种学语言即学文化的思想, 鼓励学生对异域文化采取“吸取精华摒弃糟粕”的积极态度。

3.2 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外文化背景的认识, 正确使用语言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 在话语层次上和区分中外文化背景中, 能够正确地使用语言。如:当我们在路上碰到一个熟人的时候, 我们经常会问:“你要去哪里?”或者“你吃饭了吗?”来表示我们的礼貌, 但是碰到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 要是我们问他:“Where are you going?”并不能代表我们礼貌, 相反他会认为我们在干涉他的私生活。而如果你问他:“Have you had your lunch?”则会误会你要请人家吃饭。以英语母语的人通常会说:“What a lovely day, isn’t it?”。而当某人夸奖你某件事情做得好的时候, 按照我们中国的习惯我们会表示谦虚:“我做得不好”。当某人称赞你的衣服很漂亮的时候, 会说:“你今天很漂亮”, 你会说:“没什么的”, 但是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 人家为了表示欣赏和感谢对方的赞美“You 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时, 会说:“Tank you.”或者“Tank you for your compliment.”。再如, 在我国问朋友挣多少钱, 是一件很平常的时候, 但是在英语国家, 这是绝对不可以的。由此可见, 一个国家的文化差异会影响到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因此, 教师要在话语层次上, 帮助学生区分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性, 帮助学生正确使用语言。

3.3 引领学生比较异同, 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

在英语交际法教学中, 教师要引领学生比较英语国家文化和我国文化的差异, 充分挖掘教材中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如:在西方人眼中, 沉默是一种无能的表现, 而我国则认为是一种有礼貌和修养的行为表现。因此教师要改变学生“沉默是金”的中国式价值观念思维模式,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鼓励学生学习西方人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热情奔放的特质。再如:对“狗”的认识上, 中西方的差异也很大, 一般情况下, 我们用狗喻人, 都是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等贬义词, 但是在西方国家中, 则把狗比喻成幸运儿 (lucky dog) , 或者比喻成最重要的人物 (top dog) 以及爱屋及乌 (Love me, love my dog) 。因此, 教师当讲到这些词汇的时候, 不但要对词的意义、用法以及搭配进行传授, 还要对词的文化内涵和母语的差异性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注意这些词汇的正确学习。而在知道学生写英文书信的时候, 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语篇和文体方面上英语和汉语的差异, 为了使学生学到形象具体的文化知识, 要尽量符合英美两国的表达方式和习惯, 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

3.4 利用情景创设, 锻炼学生纯正发音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为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应当利用情景创设, 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能够以情景再现的场景尽量让学生去演绎。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扮演的是“导演”的角色, 是为学生创设模拟交际环境, 如:宾馆、圣诞节、机场、售货员以及邀请客人等情景。而在这写情境中, 教师为了调动起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可以分配学生演商人、服务员、老板、医生以及狱卒或者警察等不同的社会生活角色, 使学生在这些实际的语言环境中, 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 还能更容易地把学到的语言运用到其中, 提高了口语的表达能力, 培养了学生符合英语交际准则的行为习惯。另外, 学生都喜欢看影片, 教师可以利用英语影片中的角色, 让学生自己表演喜欢的片段, 真实地体验英语国家的文化, 从而锻炼自己的发音。同时,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已经融入到了学校教育的每一个方面, 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因此为了增加英语教学的文化氛围,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给予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真实的文化氛围感受。如:听英文歌曲、看英语影视作品或者通过一些图片、影像资料等等, 把异国风土人情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 也能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语言文化特征理性的认识。并且还可以定期剧本展览、组织相关的文化知识讲座等活动, 帮助学生提高对英语国家语言文化特征感性上的掌握, 从而增强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张海峰, 2010)

4 总结

综上所述, 英语教学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因此, 围绕着这个中心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并且在英语交际法教学的实践中, 要注意文化背景的差异性, 逐渐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从而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方式和词语的选用上, 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 有效地运用自身掌握的语言知识技能。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 交际法教学方法主张通过句型加情景来学习语言, 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 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鼓励学生多接触和使用外语。而为了提高英语交际法教学的质量, 在英语交际法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是当前改进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分析交际法教学的重要性和文化背景的必要性, 主要探讨了英语交际法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关键词:英语教学,交际法,文化背景知识,渗透

参考文献

[1]徐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背景知识融入初探[J].学生之友 (初中版) , 2010 (12) .

[2]张海峰.浅析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新课程 (中学) , 2010 (9) .

交际文化知识 篇2

为什么谈法国礼仪?法国礼仪可以视为西方礼仪的代表,因为法国礼仪在17至19世纪,跟当时的沙龙文化一起风靡欧洲,当时大家都以法国这种高雅的礼仪作为行为的典范,所以大家都去学习。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法国在那个时期是被视为礼仪的中心。如果大家熟悉法国礼仪,可能对其他西方礼仪的理解也比较容易。那么,法国近现代礼仪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法国礼仪强调的根本是什么?

第一,平等、对抗权势。不管你的级别高还是低,我们是平等的,级别不影响我们的关系。他们基本上是用名字相称。法国老板不会讲你是我的下属、我的部下,他会说是我的同僚、同事,他向别人介绍都是这样讲。因此,礼仪是平等、对抗权势。

第二,真挚、真实。比如一件事你做出了成绩,你说这不是我的功劳,是大家的功劳。在法国就会觉得你很奇怪,明明是你做的,为什么说不是你的功劳呢?所以他觉得这个就不真实了。

第三,个人主义、竞争。打开法国人的礼仪书,前面有三分之一专门讲一个人应该怎样打扮自己、表现自己。把这个放在书的前面是为了让大家知道,一个人应该通过表现自己怎样得体、怎样符合场景、情景,该说什么,该做什么,该怎么化妆,来强调我能够在别人中间通过礼仪脱颖而出,与众不同,这就是个人主义。

不但如此,还要尊重别人,法国在礼仪方面非常强调尊重别人,比如在法国餐厅,环境非常安静,大家讲话都非常小声,不影响别人,因为他觉得应该尊重别人。

交际文化知识 篇3

交际法也叫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或意念(Notional Approach)交际法,是70年代根据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和韩礼德(Halliday)的理论形成的,是全世界影响较大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交际学派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语言结构,还要包括表达各种意念和功能的常用语句。交际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主张句型加情景来学习语言,鼓励学生多接触和使用外语。

多年以来,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对听说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注重笔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运用语言能力低下。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我们外语教学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英语交际法的提出和渗透文化背景的尝试为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借鉴。

一、英语交际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及与文化背景的关系

1通过英语听、说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培养听说能力是培养交际能力的关键。教师应坚持用英语讲课和与学生对话,在课堂上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学英语的环境;坚持用通俗、易懂、学生已掌握的英语讲,如果出现生词就写出来,这样不仅锻炼、提高了学生听的能力和反应能力,也使学生复习、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这种授课活动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英语世界,师生都进入角色。都在听、说英语,用英语进行现实的交际活动。学生在接受输入的同时,亦在配合老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着输出。许多学生感到听英语困难,是因为他们不会从语流中去理解意思,而试图听懂讲话人所讲的每一个词。当他们听到一个不熟悉的词,或听到词的连续、弱化和简缩说法的时候,往往不是继续往下听,而是抓住那个词不放,顾不上听后面的内容,以致于不能整句或整段地理解句意。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训练学生跟上讲话人的语速,在昕的时候遇到自己不理解的词要照常听下去,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然后让学生学会预测和取舍技能。当学生能听清教师或磁带所讲的英语时,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就会提高,学习兴趣就会愈来愈浓,进而提升语言交际能力。

2英语交际法教学的运用与了解文化背景的关系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加深世界意识。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要使学生能够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流,教师就应当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英、美两国的生活习惯,包括谈话的习惯。只有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表达习惯、思维模式,才能够地道地用英语表达、交流,达到交际目的。否则。尽管学生能够在语法方面正确无误地讲英语,但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二、在英语交际法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1在话语层次上认知、区分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正确使用语言

教师除了教会学生掌握常用的词汇和句型之外,还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英语为母语的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比如,当有人夸奖你某事做得好时,按照中国的语言习惯会说:“我做得不好。”以示谦虚。又如,你今天穿了一件很漂亮的衣服,人们会说:你今天很漂亮。You 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你会按我国的传统习惯说:没什么。而按照英美两国的习惯,则应说:Thank yOU,或Thank you for your compliment,以表示欣赏和感谢对方的赞美。我们在路上遇到了熟人,为了表示礼貌,我们经常要问:“您去哪儿?”如果在中午,就要问一声:“您吃了饭吗?”但是如果我们在路上遇到一位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我们如果问他Where are you going?他会很不高兴,认为你在干涉他的私人生活。他们习惯说:What a lovely day isnt it?如果你问他Have you had your lunch?他会认为你要请他吃午饭。如果我们的朋友买了一件东西,按我国的习惯,我们常会问他(她)所买东西的价钱。在我国,问对方挣多少钱,似乎没什么不可以,但在英、美是绝对不可以的。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也各不相同。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对待异国文化的态度

在英语语言习得过程中,受本国语言文化背景的影响,在头脑中形成了固有的对待事物的观点与看法。有的学生坚持热爱本国文化,不愿意接受英美国家的文化习惯,认为自己是发扬民族文化。就这类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学外语,先学会打开心扉,放开眼界。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但要教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情绪以及内心世界,给予及时的引导和调整。同时,有的学生对于外来文化来者不拒,尤其对一些非课堂获知的外来文化信息。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学生对于外来事物相对较敏感,认为外来的就是前卫的、时尚的、可模仿的,尤其对于一些非主流文化,教师应该给予引导。

一种语言就是—种思维模式,语言掌握越好,汲取的文化思维模式信息就会越多,应鼓励学生对于异域文化采取“吸取精华摒弃糟粕”的积极态度,树立一种学语言即学文化的思想。

三、渗透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尝试

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存在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比较他们与本国文化的异同,如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信仰、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时空观、风俗习惯等等。

如在中国,沉默被看作是有修养、有礼貌的行为表现,在西方人眼中,沉默更多地被看作是无能的表现,所以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不要沉浸在“沉默是金”的中国式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中。学英语,要学习西方人勇于创新、独立思考、热情奔放的优秀特质。再如讲词汇,不仅要讲词的意义、用法、搭配,也要讲词的文化内涵及与母语的差异。如对狗的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汉语中,用狗的形象比喻人,都是贬义,如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仗人势;而在英语中用到“dog”的成语都是褒义,如luckydog(幸运儿)、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要引导学生注意词汇学习的这一重要方面。再如在课中可以比较英语与汉语在语篇与文体方面的差异,指导学生在写英文书信时尽量符合英美两国的习惯与表达方式,既让学生学到形象、具体的文化知识,又可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

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角色扮演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能情境再现的场景尽量让学生去演绎,为学生创设模拟交际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是导演。如圣诞节、宾馆、超市、生日聚会、机场、面试、邀请客人等,让学生演商人、售货员、服务员、老板、狱卒、医生、警察等社会生活真实角色。最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这些实际语境中,学生会较容易地融入到语言的运用中,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更有效地提高口语能力,在实践中培养符合交际准则的行为习惯,也可以让学生观看影片。对影片中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进行表演,能更真实地体验英语国家的文化,也能锻炼纯正的发音。

其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能给予学生视觉、听觉真实的文化氛围感受,这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教师可以介绍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影视作品,通过影像资料、图片等尽最大可能展示异国风土人情;还可以定期组织相关文化知识讲座、举办展览、开展课外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上对英语国家语言文化特征有所了解与掌握。

交际文化知识 篇4

多年以来, 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教师对听说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只注重笔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导致学生运用语言能力低下。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也是我们外语教学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英语交际法的提出和渗透文化背景的尝试为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借鉴。

一、英语交际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及与文化背景的关系

1. 通过英语听、说训练, 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培养听说能力是培养交际能力的关键。教师应坚持用英语讲课和与学生对话, 在课堂上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学英语的环境;坚持用通俗、易懂、学生已掌握的英语讲, 如果出现生词就写出来, 这样不仅锻炼、提高了学生听的能力和反应能力, 也使学生复习、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这种授课活动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英语世界, 师生都进入角色, 都在听、说英语, 用英语进行现实的交际活动。学生在接受输入的同时, 亦在配合老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着输出。许多学生感到听英语困难, 是因为他们不会从语流中去理解意思, 而试图听懂讲话人所讲的每一个词。当他们听到一个不熟悉的词, 或听到词的连续、弱化和简缩说法的时候, 往往不是继续往下听, 而是抓住那个词不放, 顾不上听后面的内容, 以致于不能整句或整段地理解句意。针对这种情况, 首先要训练学生跟上讲话人的语速, 在听的时候遇到自己不理解的词要照常听下去, 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 然后让学生学会预测和取舍技能。当学生能听清教师或磁带所讲的英语时, 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就会提高, 学习兴趣就会愈来愈浓, 进而提升语言交际能力。

2. 英语交际法教学的运用与了解文化背景的关系

在外语教学中, 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 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有益于加深世界意识。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 要使学生能够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流, 教师就应当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英、美两国的生活习惯, 包括谈话的习惯。只有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表达习惯、思维模式, 才能够地道地用英语表达、交流, 达到交际目的。否则, 尽管学生能够在语法方面正确无误地讲英语, 但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二、在英语交际法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1. 在话语层次上认知、区分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 正确使用语言

教师除了教会学生掌握常用的词汇和句型之外, 还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英语为母语的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比如, 当有人夸奖你某事做得好时, 按照中国的语言习惯会说:“我做得不好。”以示谦虚。又如, 你今天穿了一件很漂亮的衣服, 人们会说:你今天很漂亮。You 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你会按我国的传统习惯说:没什么。而按照英美两国的习惯, 则应说:Thank you.或Thank you for your compliment.以表示欣赏和感谢对方的赞美。我们在路上遇到了熟人, 为了表示礼貌, 我们经常要问:“您去哪儿芽”如果在中午, 就要问一声:“您吃了饭吗芽”但是如果我们在路上遇到一位以英语为母语的人, 我们如果问他Where are you going芽他会很不高兴, 认为你在干涉他的私人生活。他们习惯说:What a lovely day isn’t it芽如果你问他Have you had your lunch芽他会认为你要请他吃午饭。如果我们的朋友买了一件东西, 按我国的习惯, 我们常会问他 (她) 所买东西的价钱。在我国, 问对方挣多少钱, 似乎没什么不可以, 但在英、美是绝对不可以的。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也各不相同。

2.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对待异国文化的态度

在英语语言习得过程中, 受本国语言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头脑中形成了固有的对待事物的观点与看法。有的学生坚持热爱本国文化, 不愿意接受英美国家的文化习惯, 认为自己是发扬民族文化。就这类学生, 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 学外语, 先学会打开心扉, 放开眼界。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 不但要教授知识, 更要注重学生情绪以及内心世界, 给予及时的引导和调整。同时, 有的学生对于外来文化来者不拒, 尤其对一些非课堂获知的外来文化信息。现在是互联网时代, 学生对于外来事物相对较敏感, 认为外来的就是前卫的、时尚的、可模仿的, 尤其对于一些非主流文化, 教师应该给予引导。

一种语言就是一种思维模式, 语言掌握越好, 汲取的文化思维模式信息就会越多, 应鼓励学生对于异域文化采取“吸取精华摒弃糟粕”的积极态度, 树立一种学语言即学文化的思想。

三、渗透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尝试

在授课过程中, 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存在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比较他们与本国文化的异同, 如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信仰、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时空观、风俗习惯等等。

如在中国, 沉默被看作是有修养、有礼貌的行为表现, 在西方人眼中, 沉默更多地被看作是无能的表现, 所以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 不要沉浸在“沉默是金”的中国式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中。学英语, 要学习西方人勇于创新、独立思考、热情奔放的优秀特质。再如讲词汇, 不仅要讲词的意义、用法、搭配, 也要讲词的文化内涵及与母语的差异。如对狗的认识, 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汉语中, 用狗的形象比喻人, 都是贬义, 如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仗人势;而在英语中用到“dog”的成语都是褒义, 如luckydog (幸运儿) 、top dog (最重要的人物)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要引导学生注意词汇学习的这一重要方面。再如在课中可以比较英语与汉语在语篇与文体方面的差异, 指导学生在写英文书信时尽量符合英美两国的习惯与表达方式, 既让学生学到形象、具体的文化知识, 又可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

创设情境, 角色扮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进行角色扮演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能情境再现的场景尽量让学生去演绎, 为学生创设模拟交际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就是导演。如圣诞节、宾馆、超市、生日聚会、机场、面试、邀请客人等, 让学生演商人、售货员、服务员、老板、狱卒、医生、警察等社会生活真实角色, 最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这些实际语境中, 学生会较容易地融入到语言的运用中, 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 更有效地提高口语能力, 在实践中培养符合交际准则的行为习惯, 也可以让学生观看影片。对影片中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进行表演, 能更真实地体验英语国家的文化, 也能锻炼纯正的发音。

其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能给予学生视觉、听觉真实的文化氛围感受, 这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教师可以介绍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影视作品, 通过影像资料、图片等尽最大可能展示异国风土人情;还可以定期组织相关文化知识讲座、举办展览、开展课外活动, 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上对英语国家语言文化特征有所了解与掌握。

交际才是英语教学的目的, 不能本末倒置。我们要回归英语教学的原有目的, 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英语交际法教学的实践中积极渗透文化背影知识, 注意因文化背景的差异在表达方式和词语选用上的不同。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有效而得体地运用自身掌握的语言知识与技能。

参考文献

[1]邓炎吕,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初晓娜, 郄洪欣.用交际法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大学英语, 2007, 4 (2) :209-210.

交际文化知识 篇5

由于地理位置、文化历史背景等千差万别的.缘故,中西方文化之间自然而然会在诸如问候语、时间观念、餐饮习惯、亲情观、称谓、赞扬、比喻用语、颜色词的使用等诸多方面产生细微或较大的差异.只有了解了这些差异,我们才能有意识地、在尊重西方民族的社会习俗、生活习惯等的基础之上,实现跨文化交际.

作 者:全辉霞 全凤霞  作者单位:全辉霞(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长沙,410116)

全凤霞(北京工商大学,北京,100037)

学好文化,提高交际能力 篇6

【关键词】文化 交流 文化内涵 交际能力

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研究者也很难给出明确的定义,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认为文化是“知识、经验、价值观、行为、态度、意义、等级观念、宗教、时间、时间观念、角色、空间关系、宇宙认识的沉淀积累以及某群人通过漫长时代的筚路蓝缕后积累下来的斗争观念”。文化是对现实世界的反应,语言体现文化。许多事实表明,文化御用方面的失误比单纯的语言错误更容易在交际过程中造成困扰和误解。纯粹的语言错误对于交际能力的影响并不大,人们可以通过手势或其他身体语言来辅助理解,但如果交流者语言顺畅而出现文化失误,别人就会认为不友好或不礼貌,留下不好印象。因而,文化学习在交流中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我们该如何学习文化,提高交际能力呢?文化学习任重道远,这不仅需要了解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出正确的判断,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而且文化涉及内人丰富,所以文化学习的策略也因根据具体的内容具体选择,灵活应变。

一、学习西方地理历史知识

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变迁深刻影响其文化的发展,所以学习文化的第一步就应对其地理和历史情况加以了解。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西方人物传记或者历史记录片等方式来开阔眼界,加以了解。比如《拿破仑传》在记录拿破仑一生的辉煌外,书中必然也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法国以及欧洲的地理状况,风土人情等,我们在阅读书籍时就能对当时的情况有一定了解,而法国历史如此重要的时期必定也对当今的法国和欧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样我们也能对今天法国人的文化渊源及生活习惯进行理解,在交流时,就能理解别人所讲述的相关信息。

二、通过词汇寻找文化联系

词汇是最明显的文化信息载体,反映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学习运用词汇可以有以下方法可以选择:

1.习惯使用英英词典。相对于英汉词典,英英词典的解释更贴近以英语为母语人的思维,以及对词语的联想意。例如:red-hand许多英汉词典解释为“染鹿血的手,红手纹章”,看英英字典会发现它其实还有联想义“现行犯的”,“当场”的联想意。

2.多关注主流媒体。对学习者来说,英美主流媒体包含着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料。它们影响力大,紧跟时代潮流,并且权威性大。英美两国的主流媒体有:①报纸:Times,The Guardian,The New York Times, Washington Post;②杂志:Nature,The Economist;③Readers Digest,Time等。

3.注意典故和谚语。英语中有许多有文化内涵的词,这些词的形成与使用与很多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有关系,谚语更是反映语言使用者的价值观和文化精髓的典型,平时对这些词或谚语多加积累对文化的理解与学习十分有利。

三、学习西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对英语学习者来说这可能是最难得部分,需要我们耐心并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所收获。但这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作为语言学习者我们必须学会对应的思维方式,理解其价值观,这样才能更好的交流,更好地运用语言。

1.阅读西方文学作品。阅读西方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捷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水平选择相对合适的文学作品来阅读,在扩充词汇的同时也能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是不可多得的好方法。

交际文化知识 篇7

一、高职法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知识导入的必要性

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一个国家的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语言的表达呈现出来,所以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表达、评价身边发生的事情,语言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影响,所以要想很好地运用语言就必须对语言的文化非常了解。所以说在高职法语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完成基础教学的基础上更加侧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讲解,通过对这方面知识的讲解使学生交际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样学生再加上课堂的法语学习就能很好地将法语运用到交流中。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法语教学的目的。相反,如果老师不注重这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就会使学生陷入学习语言的被动境地,致使大部分学生对语言失去兴趣,最终达不到法语教学的目的。

法国的文化在人类历史的文化中也有一定的地位,法国文化历史悠久,在不断变化的西方文化中,法国文化起到了带头作用,甚至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是欧洲的文化交流中心。法语和法国文化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高职日常的法语教学中,法国文化方面的详细介绍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学生从各方面了解法国,学生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法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从而快速、全面地学好法语。

在高职日常的法语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让学生了解法国的各方面文化,而忽略对本国文化的输出。在这种情况下,高职法语教学中就会涉及跨文化的层面,跨文化知识的导入在高职法语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的作用,那么如何在日常的高职法语教学中将这些知识进行高效的导入呢?

二、高职法语教学过程中跨文化知识的导入途径

虽然学习一种新语言时,语法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在日常的学习中,只学习语法知识,会使得教学枯燥乏味。如果在这种无趣的学习氛围中进行文化因素的导入就能使无趣的学习很快地变得生动、活跃。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社会活动的结晶,它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其背景文化的影响。而我们对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社会活动来掌握了解的。中国和法国的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高职日常的法语教学过程中,在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侧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习语与法语教学

习语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载体,也是语言的精华,它带有浓重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它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想和文化。所以说在高职日常的法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先通过对法国习语的学习及对习语的解读了解法国的文化背景,学生只有全面地了解法国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语言,不至于因为自己的断章取义造成对法国文化的错误理解。

(二)文化价值观与法语教学

法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和促进,法国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在文化的熏陶下也使法国人的性格有自己的特征,一般我们经常提起浪漫就会想起法国人,所以说这就是法国的一大文化特征。在文化价值观上,中国和法国在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教师要在日常的法语教学中应注重对文化价值观的介绍和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法国的文化价值观,从而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法语。

(三)思维方式与法语教学

中国和法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就造成了文化差异,中国受东方文化体系影响较大,而法国受西方文化体系影响比较大,所以在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审美习惯等方面。思维方式是人们在思考问题和办事前的一种脑力活动,因此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就造成人们的办事方式和方法的不同。例如,中国人在说话的时候都是比较委婉的,但是法国人却不一样,一般说话都是直截了当的。所以在日常的高职法语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对中国、法国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进行比较分析,然后进行研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日常的法语教学过程中加以讲解和完善,使学生能够很快地接受法国的思维方式,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法语。

(四)本土文化知识与法语教学

跨文化知识不只局限于对法国文化的全面讲解和认识,老师应该在完成法语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本土文化知识的讲解,这种方式的讲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对于法语的了解和认识比较全面,而对一些本土文化不是很了解,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的困难,无法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去。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在教学外国文化的基础上也加强对本土文化的教学,例如通过阅读一些外文版的本土优秀的作品,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双重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一味地注重法语的文化的传授和引导,而忽略对本国文化的表达,就会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只有对外来文化的输入和吸收,却缺少对本国文化的输出和传递,这样就严重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交流,无法更好地锻炼和提高跨文化的交际能力。这样会造成在全球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文化无法更好地发展和传承,从而在跨文化交际的大环境中失去自我,造成中国文化的缺失,所以说老师在法语的教学过程中也要加强对本土文化知识的学习。

三、结束语

高职学校之所以开设法语专业就是为了使跨文化交际更加畅通,所以教师要在日常的法语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知识的引导,加强对跨文化知识的重视。这样就会使学生在法语的学习过程中不再无精打采,从而在法语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法国的文化背景,提高学生学习法语的热情,从而主动学习,实现了高职法语教学的目的。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人类的生活和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任何语言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特定的氛围,所以在高职法语教学中,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导入,分析和研究在高职法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知识导入的重要性,并从几个方面介绍了其导入的途径。

关键词:语言,高职法语,跨文化,交际知识,导入途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中国对外出版公司,2003.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薛建成.大学简明法语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交际文化知识 篇8

一、中职英语中跨文化交际知识渗透的意义

通常情况下,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双方对彼此的文化背景缺乏足够了解的话,将很难进行正常沟通,即便两人交流的媒介是同一门语言,也会因为一些语用上的失误而产生误解或矛盾。所以,这就意味着仅仅掌握一门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是无法保证跨文化交际者能够顺利完成交流的。在中职英语教学中,依然需要教师在保证基本的语言知识的教学情况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具体来说,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渗透,对提高中职学生的语言能力具有较大帮助,而且还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毕竟,当今社会对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许多中职学生毕业后都会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尤其是那些前往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的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需要把英语作为一项重要的交流工具。而中职英语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强调语言的实用性,便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满足职场的工作需求。其次,从短期的作用来看,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跨文化知识的培养,对于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了解到说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等,从而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通过这些内容的增添,也能改变以往枯燥沉闷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中职英语中如何渗透跨文化交际知识

当前,中职英语教学普遍面临着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和教师跨文化意识缺乏等问题,这不仅制约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且阻碍了学生综合英语水平的提升。本文试图从专题教学和角色扮演法两个角度,对中职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跨文化交际知识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专题教学:传达文化背景知识

对于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设立专题的方式来有针对性地介绍这些文化特色。专题的内容,则应该是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样既能够保障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感受浓浓的文化氛围,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加强自己语言意识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将西方传统节日文化设为一个主题,向学生展示形式多样的节日文化。以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为例,在介绍这个节日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观看视频资料和做游戏的方式,来引导大家体验感恩节的独特文化。首先,教师可以运用感恩节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导入课堂;然后初步介绍感恩节的起源和人们对它的庆祝方式。如集会表演、吃火鸡、节日购物等。这些内容都可以运用图片资料进行展示,而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渗透一些与节日相关的词汇,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二)角色扮演法:体验跨文化交流语境

鉴于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中职学生都缺乏接触英汉跨文化交际的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模拟一些跨文化交际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场合下的英语会话者,进行日常问候、旅游问路和看病、电话预约、送生日礼物等活动。在这些交流活动举办下,学生将进一步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礼仪和英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从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敏感度,以更为宽容、理解的态度感受这种文化差异。例如,在学习Book 2的Unit 1 What a wonderful time这一单元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Part B“Have A Nice Trip!”话题,开展分角色对话,鼓励学生认真揣摩人物的语气以及当时的语言环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大帮助,同时也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较为真实的跨文化交流语境,让学生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英语文化的魅力。

中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跨文化交流就是运用语言的最主要方式。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知识的渗透不仅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水平的提升。因此,中职英语教师应该注重创新教学方法,从专题设置和分角色扮演的角度,有效渗透跨文化交际知识。

摘要: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下的人们,通过缩小文化差异所进行的交流和沟通。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有效渗透跨文化交际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交际能力。从意义阐述和具体做法两个角度,对中职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跨文化交际知识做了重点探讨。

关键词:中职英语,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义,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交际文化知识 篇9

口语交际教学的以上特点, 决定了我们不仅要知道“是什么”, 还要知道“如何做”。即, 我们不仅要知道“与别人交谈, 态度要自然大方, 有礼貌”, 能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更要知道如何教学, 才能使学生在与别人交谈时, 态度自然大方而且有礼貌, 并且可以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这就是程序性知识。

理念再好, 也不能代替真实的教学。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体验、感悟等直觉去教学生, 这样的口语交际教学是不符合其自身特点的, 是没有效率的口语交际教学。所以, 笔者认为, 目前, 程序性知识已成为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软肋”。

既然口语交际教学能够提供的应是一些策略性知识或如何做的知识,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用书、教师培训中是否充实了这些相关的内容。

一、课程标准

这里我们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为例。在研究、比较国内外口语交际教学的基础之上,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对“口语交际”概念的表述很笼统, 没有规定限制所听、所说的范畴或类型, 听说能力没有具体的指称。课程标准的模糊导致在语文课程和教学中无法形成清晰的目标, 口语交际教学的课程目标粗化。

以英国中小学阶段的国家课程标准的听说教学要求和我国颁布并实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口语交际的要求作一比较, 我们可以发现, 首先, 英国的听说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它明确规定了听、说的范畴和类型, 甚至提出言语心理上的目标, 在教学目标中还有内容、内容处理, 在内容部分还规定了开展的语言活动。其次英国对听说教学目标作出了既详尽又细致的规定, 每个阶段既有总体目标, 还有分类目标;在分类目标下又设基本目标和拓展学习。可见, 英国听说教学目标比我国更详细。

由此可见, 我国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有些粗化, 口语交际中最关键的程序性知识, 即如何做的问题没有清楚、详细地表述。

课程标准作为指导性、纲领性的文件, 应该在口语交际教学方面细化, 对如何教、内容是什么应该给予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定要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 口语交际教学的程序性知识不可缺少, 否则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一定是随意的、盲目的。

二、教材

教材是师生教学的基本依据。随着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随着口语交际新理念的提出, 与之相配套的教材也得到了更新, 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本, 就新增加了“口语交际”专题。

但是教材中所谓的“表述指导”实际上大多为空洞的教条, 这就使口语交际教学缺少实质性的指导。例如小学四年级上册《说说你喜欢的动物》的要求提示是:

高傲的白鹅, 性格古怪的猫, 慈爱、尽职的母鸡……在作家笔下, 一个个小动物栩栩如生。你一定也想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吧, 那就来试试。先说说自己最想说什么动物, 想说同一种动物的同学组成一组, 分别说说这种动物的特点。可以讲它的外形、脾气, 也可以讲它怎样进食、怎样嬉戏、怎样休息等。然后各组推出代表在班上汇报。

在口语交际基础上, 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完成初稿后, 写同一种动物的同学一起交流, 学习彼此的长处, 互相提出修改意见, 然后修改自己的习作。

这样的“表述指导”只是提出了活动开展的形式, 而对如何开展只字未提。而且从中可以看出, 这里的口语交际活动是为习作服务, 是习作的附庸。

语文教材是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依据,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展开口语交际教学, 教材必须提供指导性、策略性建议和意见。对于如何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应有详细说明, 使教师有“本”可依。少一些口语交际教学的陈述性知识, 多一些程序性知识。

三、教学用书

教学用书、教参, 甚至一些口语教学的案例, 都可以被看作辅助性的教学工具, 它们可以为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相应的参考。但是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用书、教参对口语交际教学板块的指导, 也多是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怎样, 教师应该怎样, 却没有详细描述如何做, 即没有相应的策略性、指导性建议。

例如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讲名人故事》。在口语交际过程中, 要求学生把搜集来的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结果学生上讲台之后, 几乎都在念故事。教学用书上也没有告诉教师, 怎样指导学生把搜集的故事用学生自己的话复述或讲解出来, 因此教师也束手无策。最后的教学效果是学生很活跃, 争相上讲台“念故事”。

在教参之外, 虽然研究者费尽精力、花尽心思搜集口语交际教学的相关案例, 但经典的案例仍然太少。尽管如此, 我们只单纯看案例的简评, 就可以发现一些问题。例如:

“本课的教学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们能做什么’一个务实的话题, 从身边的环境展开到人类的生存环境, 涉及的内容广泛, 给学生提出了较丰富的交流互动资源。但把学生定位在‘环境大使’后再提出‘你最想做什么’欠妥, 而且在设计中学生个人表述较多, 交际互动较少。”

从这则简评, 我们可看出, 简评者已经认识到教学的不足, 但是他没有给执教者相应的建议, 也没有给执教者提供如何做才好的提议, 那么执教者只能自己摸索了。

因此, 教学用书、教参、相关的口语交际教学案例都应该加强参考性, 给一线的语文教师以指路和引导。口语交际教学应该多借鉴与引进一些程序性知识, 以备执教者翻阅、参考和运用。

四、相关教师培训

有人曾做过调查, 结果不容乐观:82.4%的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往往感到力不从心。笔者认为力不从心的原因可能在于:许多语文教师本身是在“重文轻语”的教育形式下成长起来的, 在“如何更好地与别人沟通”方面从没进行过系统的训练, 进了师范好不容易开设了《教师口语》课程, 但接受的也只是普通话语音训练。教师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只是自发形成的, 没有经过系统训练, 其水平可想而知。

教学比赛中我们也很少看到口语交际课的身影。语文教学比赛中, 更多的是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的展示, 口语交际教学的展示太少太少, 更不用谈及就口语交际教学如何教的问题进行教师培训了。

而规范的口语交际不仅有很强的实践性, 而且又有很深的理论知识作基础。虽然教师们在实际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教学心得体会、经验, 但由于与口语交际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如交际学、语言学等知识的匮乏, 以至于无法科学地指导口语交际教学, 因此在教学中难免出现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身份 篇10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在我国,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始自80年代初期,参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包括外语界、对外汉语界、语言学界和心理学界的学者,他们的研究角度虽然不同,但是都对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确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对于跨文化交际,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其中贾玉新在《跨文化交际学》中对“跨文化交际”下的定义是: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

人类文化学家霍尔于1959年在著名的《无声的语言》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跨文化交际学”这一词语,自此开创了跨文化交际学研究领域的先河。自1961年到1969年,霍尔的《无声的语言》一书的发行量高达50多万册,并被译为6 种语言畅销世界。霍尔的主要贡献是他把传统的单一的文化的研究扩展到不同文化的对比研究;把宏观的跨文化研究发展成微观的跨文化研究;把文化对比研究扩展到跨文化交际研究。但是在这一学科的理论建设方面,古德昆斯塔是公认的而且是最享有盛名的理论学家。他在任《国际与跨文化交际年刊》主编时,在《年刊》上开辟了跨文化交际理论专栏,并在《年刊》第七卷上发表了论文《跨文化交际理论》,该文从新的视角审视了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之后他与KIM合作,在《年刊》上发表了《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理论》,这两篇论文都被学者公认为经典之作,至今仍有重大意义。1966年,史密斯主编了论文集《传播与文化》,反映了知识界将文化研究与传播学结合起来研究跨文化传播现象的集体努力。

20世纪70年代,全美传播协会与国际传播协会均成立了跨文化传播分会。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传播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1974年,《国际与跨文化传播年刊》创刊;1977年,《跨文化关系国际杂志》创刊。跨文化传播专业出版社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其中包括影响至今不衰的Intercultural Press、Sage Publications等。大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和教学著作陆续问世,最有影响的是萨默瓦等主编的《跨文化交际学》。该书对跨文化交际学中宗教、家庭和历史等的文化深层结构进行了剖析,对世界观、价值观,语言与非语言的行为对交际的影响作出了深度的阐释,对文化多样性作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是跨文化领域中的经典之作。1972 年首版后每隔3 年就重新修订,成为长期通用的专业教材。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美国高等院校广泛设立跨文化交际相关课程,1977 年,全美有450 所教育机构开设了这门课,部分院校开始授予跨文化交际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在我国时间不算长,但发展的速度却相当快,学术杂志发表的论文在中国知网检索目前已达数万篇,专著也已有三四十部。1982年,留美学者汪琪在我国台湾地区出版了《文化与传播——世界村的沟通问题》,这是第一本在我国出版的跨文化交际著作 。1983年我国内地学者何道宽教授在《外国语文教学》第2期发表了《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的交际》一文,第一次向我国内地学者介绍了这门新兴学科,此后,跨文化交际学受到了我国外语界、传播学界等多学科的关注。1988年胡文仲教授主编了《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一书,这是内地学者第一次编写的跨文化交际的论文集(英文版)。1995年,中国召开了第一届跨文化交际研讨会,与会学者中我国学者230人,国外学者四十多人,这是我国首次将跨文化交际作为会议的主要议题的会议。在会上成立了全国性的跨文化交际研究组织——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会议决定每两年召开一次大会。到目前为止,已举办了六次研讨会。在这个阶段除了翻译介绍国外著作外,我国学者具有原创性特点的著作也陆续出现,其中包括:关世杰著的《跨文化交流学》,贾玉新主编的《跨文化交际学》,胡文仲主编的《跨文化交际概论》,王宏印著的《跨文化传通——如何与外国人交往》等等。这些书籍在吸收借鉴国外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基础上,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语用学、交际民族学、语篇分析等相关学科的视角,对社会和文化规范、语言的哲学观以及交际行为和非语言的交际行为进行了多方位的文化对比和分析。这些书籍还较全面地论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及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技巧。从已经发表的著作和论文来看,我国学者的研究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语言与交际的关系;非语言交际;中西习俗对比;中西经营管理模式探讨;国民性研究。对于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也有一些探讨。从参与的学术背景来看,大致有外语教师、对外汉语教师、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等等。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我国几个大学开始设立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这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文化之间的交融和冲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愈加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特别关注的对象,研究议题也变得更为多样,全球化趋势与本土化的矛盾分析、文化多元与文化霸权已成为探讨的焦点之一,现代性、反思性和文化认同危机等问题正在被广泛关注。近年来,跨文化交际研究取得长足的进步,这个学科日趋成熟,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该研究领域的研究视角越来越宽泛,理论越来越深刻系统,理论框架越来越多样化,多学科或跨学科性越来越强,研究内容越来越丰富而且越来越微观化或个性化。从文化的角度看,跨文化交际研究开始由较大群体的文化为中心向较小的 群体乃至个体的文化为中心转移;从交际的角度看,学者们开始重视更具体的或更小的群体之间,乃至个人之间的交际,把研究重点移向人际之间的交际方面。

二、文化身份理论的历史及发展

“文化身份”是指某人在特定文化中的身份,在形成文化身份的同时,也就形成了他所属文化的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准则, 因而不同文化身份人群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也就形成了圈内人和圈外人。将文化身份作为一个问题来研究,要追溯到19世纪殖民主义时期。欧洲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开始对殖民地的所谓“落后”民族进行研究,以便为制定殖民政策提供依据。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民族内部文化身份的存在,以及不同民族之间文化身份的差异。20世纪上半叶,美国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则把注意力转向美国社会自身,开始研究美国人民在行为上的共同特征,各族裔群体文化身份的差异和冲突,少数族裔身份转化的问题,以及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如何同化少数族裔文化。二次大战后,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捍卫和重建民族文化身份成了反对殖民主义和消除殖民主义影响的一面旗帜。文化身份的研究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去解决不同文化相遇所产生的问题。1988年库勒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处理文化身份的 “解释性”理论。理论中提出了6个假设,5个公理和一个定理。 阿巴汉姆在身份与跨群体交际一文中回顾评述了有关身份和跨群体交际研究的理论,并从跨群体交际的视角,重申了身份和交际相互作用的观点。在交际过程中,身份不仅影响交际,交际也影响身份,身份是人们通过交际产生的。文化身份,并不是已经完成、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认识与建构的过程,是多元的、动态的、开放的。无论一个人、一个集体,还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身份,实际上都要经历从无到有、从自发到自觉、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三、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身份

交际在构建文化及文化身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个文化群体的交际行为或交际事件都具有该文化特征。交际是文化功能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实现的资源。同时在交际过程中,交际不仅影响身份,身份也影响交际。身份是人们通过交际产生的,因而在研究中身份与交际是密不可分的。文化身份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分析不同文化群体的传播行为模式,以加强跨文化沟通。由于文化的分类可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一个人可以同时具有几种文化身份,依不同的环境需要而显现出来。对于任何一种文化群体的文化身份特点,公众皆有一定程度的共识。在跨文化传播活动中,当公认与自认的文化身份特点相符时,交际双方容易互相适应,建立第三文化,使传播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解释自己文化身份的特点和行为规范有助于彼此建立信任,并减少偏见。文化身份的研究为我们解释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行为规范、客观感知、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提供了一个渠道。

摘要:跨文化交际学已经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历史不长,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参与的有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及外语工作者,研究角度也越来越宽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化趋势与本土化的矛盾分析、文化多元与文化霸权已成为探讨的焦点之一,现代性、反思性和文化认同危机等问题正在被广泛关注。国与国之间的界限逐渐消逝,文化界限逐渐凸现,文化身份的问题也进入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视野。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身份,文化身份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交际文化知识 篇11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文化因素 语用失误 成因分析

在不同民族形成以及相互接触和融合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在这一交往过程中,同时融合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最易犯的毛病是误以为对方与自己没有什么两样。一旦发现对方的行为与自己的预期甚远,就会困惑、失望,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在跨文化交际中,差异现象多种多样,从文化方面来讲,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中西方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1 文化传统不同

语言作为文化的反映和载体,其文化传统是构成语言运用的重要因素。无论汉语、英语,亦或其他任何一种语言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蕴涵。经过数千年的不断的积累和发展,在今天看来,英语、汉语的表层结构形式已经迥异,同样,在文化结构、蕴涵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两种文化传统的内涵是熔铸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文化因素。

1.1 汉民族文化传统特征

汉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自商周时期开始直至五四运动,数千年来汉民族文化精神可谓一脉相承,从未出现断裂与缺失,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鲜明的传统特色,在汉民族文化中,浓厚的封建礼教色彩最为主要,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建立、推崇“仁义礼智信”的观念,在汉语文化中,“君臣,父子”的等级观念占据主导地位。受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人们往往注重名分、讲究理论,同时强调人之间的关系,以及长幼有序,名正言顺,上下有别等。所谓君就是一国之父,臣就是国君之子。等级分明基础上的人际关系和谐,对汉语语用的影响非常深远,直到今日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现代人类的语用。

1.2 汉英文化传统的差异

相比较而言,与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相比,汉民族文化传统有着本质的不同。与汉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传统不同,英美国家并不崇尚等级分明与人际和谐,在这些国家崇尚人际关系的平等性与竞争。对于英国来说,由于其封建社会时期比较短,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并且社会形态要求人们讲究民主、自由和平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相互独立,崇尚冒险和竞争,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进一步改变生活。在英美人眼中,“平等性”大于“权势性”,没有绝对的权威。英美人做事讲究效率,不拘小节,对任何人都平等相待。在美国,无论什么级别,什么背景,人们都会直呼其名,他们相信“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2 价值观念不同

汉语价值观念中最主要的是集体主义取向,强调群体,贬低个人, “与集体保持一致”这是汉文化的传统美德与要求。在汉语文化中,如果个人脱离集体,那么将会受到蔑视。在价值观方面,汉语主张以心换心,以仁待人。长期以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逐渐成为中国人民的最高道德标准规范。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中国人往往通过“自谦”的方式进一步表示谦虚。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我观念主要体现为对自我进行否定,倡导保持无我的精神状态。对于某人因某小事取得成绩或者做了件好事受到别人的赞美时,在不同的国家,受表扬者的态度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在西方,通过迎合对方的方式,受表扬者予以接受,以此肯定和尊重对方;然而,在中国,人们通常情况下通过“否认”或“自谦”的方式予以拒绝,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上表示礼貌、谦逊。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美国,这种价值观主导一切。这种突出自我的思想意识,在西方的交际中,人们敢于标榜和突出自我,并且敢说敢做,积极表现自己。在这些国家, “隐私”是公民不可侵犯的权利,如果询问打听别人的年龄、收入、婚姻等私事,那么将会被视为干涉个人的隐私权,在这种情况下,侵犯别人隐私权将会令人难以容忍。

再有,汉民族文化受到儒家学说的长期影响,对于汉民族的文化来说,忠恕、中庸等已经成为心理积淀,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形成汉族文化求稳的价值取向。日常生活中,人们重视家庭和乐安宁,追求社会稳定,“父母在不远游”。反映在语用上,就是“安分守己”、“知足常乐”、“小富即安”等,这些都是该价值观的直接外化。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正好相反,在各个方面体现求变的价值取向。对于既有的秩序,美国人往往难以满足,喜欢标新立异,在“变”的过程中,力求体现他们所推崇和追求的新意。在美国人心中,变化就是不断创新,就是打破常规,不管变化的结果如何,他们都愿意去进行不断尝试。美国人重要的价值观念就是“万物皆变”。

3 思维方式的不同

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苏格拉底开创的逻辑思辨方式有着很深的渊源,崇尚个体思维,认为在个体对立中才能存在整体。在思维习惯上,西方人经常表现出在“同”中求“异”。以重形合而有别于东方重意合的特性,在语言上得以充分的反映。在日常交往过程中,人们多用非人称主语和被动句,主语很少省略。而在中方的思维方式中,通常情况下,偏重形象思维,在中西方文字形式上,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思维方面,汉语往往倾向于整体思维、情感思维,注重主客体融合。在语言上这种思维方式重意合。

4 宗教信仰不同

汉英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差异表现的十分明显。汉语受道教和佛教的影响最大,而英语则主要受基督教的影响,在英汉两种语言的表层都留下了不少反映各自宗教信仰的词语。汉语中有菩萨、修行、红尘、取经、慈悲等。英语有God,angel,confession,holy land 等。更重要的是,两种语言的宗教信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深层文化语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其语用,从而使语用的面貌形成了差异。在《圣经》中,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耶稣和他的十二个门徒逾越节聚会。在晚餐时,耶稣说:“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果然,门徒中的犹大向统治者告发了耶稣,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当时晚餐桌上正好是十三个人,人们就认为是这个“13”带来了不幸。在北欧神话中也有一段故事:一天,在天堂的一次宴会上,有十二神上座就餐。突然,凶神洛基闯入了宴会,使宴席上人数成了“13”。由于洛基搞了阴谋,结果使最高的神奥丁的儿子——代表“善”的巴尔德尔中箭身亡。人们认为,这也是“13”带来的灾难。所以,欧美国家的人非常忌讳“13”这个数字。在这些国家的电影院里,没有编号“13”的座位。在一些住宅区,没有13号门牌,编号从12号一直跳到14号,或者用12号A、12号B来表示。

5 语言意象的不同

在语言中,语言意象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沉淀,同时也是组成文化语境的重要部分。在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方面,由于汉英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汉英语言意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典故作为引发语言不同意向的重要因素,在汉语的背后,丰富的历史故事形成众多的成语,通常情况下,这些成语多为四个字,并且语言精练,例如“叶公好龙”、“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画蛇添足”等等。英语中也有许多意象是由历史或典故而来。如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木马的故事,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再如“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就源于希腊神话传说,这个短语的意象是:“灾难、麻烦和祸害的根源。”语言意象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本民族的人对此都会有大致相同的感悟,而其他民族的人则可能产生理解上的距离,也会造成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唐红方.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1).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许果,梅林.论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及表现[J].渝州大学学报,2012(12).

交际文化知识 篇12

一、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 (C r o s 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指行为源与反应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即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的经济社会、地理环境及风俗习惯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的语言思维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等等诸语境,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习惯用自己的语言思维交谈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造成话语推论错误, 造成冲突和故障。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注重讲授语言知识结构, 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作用。一些教师教学方式单一, 外语课成为教师的讲演课,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 尤其是交际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 还要让学生掌握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 既要求人们掌握正确语法, 而且还要求准确地把握语调节奏。在国际交往中, 不仅要学会讲得体的话, 写出符合英语写作规范的文章, 而且要懂得做得体的事。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建构是必要的。然而给他们提供课本中语言知识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更为重要而迫切。

二、改进课堂教学, 加强跨文化意识培养

当前《大学体验英语》课程成为许多高校本科生的教材。该教材的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让我们来选取很有代表性的课文为例子, 分析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课本知识和其他资源理解“文化差异”, 进一步具体分析跨文化交流中的“困难和理解差异”。探讨如何合理安排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 从而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培养跨文化意识呢?

比如, 每当新生入校, 第一堂课老师通常会跟学生打招呼, 了解学生的一些情况。与其让学生一个个站起来做自我介绍, 不如通过一个简单的玩笑来比较中、西文化中打招呼的方式:中国学生常以中国式的问候与老外打招呼:“Where are you going?”或“Have you eaten?”。这对中国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问候语“你上哪儿去?”或“你吃过饭了吗?”。但在英美文化中就有讲究了。“Where are you going?”通常是一个要求给予准确回答的问题。从涉及个人私事的角度来讲, 这个问题是一个典型的“上级对下级”询问的问题或非常亲密的朋友之间才提的问题, 因此这样的问候语在西方文化中就会招来多管闲事的嫌疑。而“Have you eaten?”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像一个建议对方共进午餐的邀请, 西方人往往对这样的没有下文的邀请深感不解。一堂课当然不能以简单的问候语结束, 在引入这个话题之后, 教师不妨通过小组活动或配对的练习,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西方在问候语, 自我介绍, 各种场合介绍的方式等存在的差异, 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 在第二次课上来进行对话练习和公开演示表演。

社会语言能力是指能够在不同的社会语言环境中 (如话题、交际参与者的相互地位和关系、交际的目的和意图、交际的习俗和规约等等) 恰当地运用与理解适宜于不同社会场合和环境的言语的能力。社会语言能力, 实际上就是掌握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规约与习俗。准确地说, 社会语言能力本身就是文化。文化差异对外语学习者社会语言能力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的了。比如, 《大学体验英语》第二册第七课《家庭纽带》。教师可以先以自己的家庭为例, 给学生示范性的演示一个家庭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 然后请学生来讲述最熟悉的自己的家庭。由于文化的差异, 各个家庭对各个成员间关系的侧重不同, 从而引入诸如“大家庭”、“单亲家庭”、“混合家庭”、“丁克家庭”等概念, 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家庭概念及伦理方面存在的差异。教师在课堂呈现方式上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和教师参与探讨的方法, 让学生来探讨东西方在家庭责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伦理方面存在的差异, 从而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大学体验英语》第四册第二课“文化”是一篇直接探讨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流的文章。课堂教学的导言部分可以来通过多媒体系列教学手段, 形象的给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比如, 儒家文化要求子女在父母面前要必恭必敬;基督徒在用餐前要祷告;伊斯兰教徒在一天特定的时候祈祷等等。由此让学生对“文化”的概念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再通过第二篇课文“文化存在差异吗?”中作者自己所遭遇的令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作者在俄罗斯旅行时, 在一次与俄罗斯人就餐的过程中误以为男士给女士剥香蕉是非常有礼貌的行为, 并到处宣讲自己的错误观点, 结果在另一次旅途中被人纠正说:“在俄罗斯, 如果男士给女士剥香蕉就意味着他对她想入非非!”, 让学生最终了解:有关文化差异的概括性的推论方面的好心的文章和讲座可能弊大于利。随后可以运用一系列文化差异方面的例证进一步强调注重风俗习惯和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在讲解第四册第一课《男女之间的偏见》的时候, 作者先通过从网上下载的一段录像资料, 让学生了解到现代妇女解放运动的起源和进程, 然后通过听录音的方法引入了这篇课文的主旨:男女在社会角色方面的转变和趋势。然后, 让学生分组谈论男女在社会角色方面存在的差异, 最后由教师来做出评价。学生对自己熟悉的话题的探讨非常的投入, 课后作业是一篇作文“男女真的有别吗?”。作者通过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发现, 有许多学生的见解非常的独到, 对该问题的讨论非常的深入, 还利用了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非常有用的词组和例子, 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现代外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 即交际能力。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中, 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是所有外语教师都非常关注的事情。作者认为有趣的课堂活动和设计合作性的活动规则是课堂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学习体验《大学英语》第一册的第八课“爱和友谊”时, 第二篇课文讲了一个非常感人的爱情故事, “超越坟墓的爱情”:一位妻子在情人节的时候收到了已故丈夫的玫瑰花。作者通过布置预习, 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的方法, 收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学生的表演天分受到了极大的鼓励, 同时又促进了学习者之间的合作。课后作业是布置学生自己寻找有关西方的节日及来源。在第二次课上, 学生通过课堂报告的形式, 给大家介绍节日。由于第一次课堂热情的感染, 由许多同学都积极地做了准备, 都抢着要发言。作者就鼓励那些平时不太积极或胆子较小的同学做报告, 有一个学生竟然带来了面具来表现“万圣节”。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教学策略

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的方法也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做出调整。

1. 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强化文化情景感悟。

学生不仅要从课本中学习和掌握异质语言文化内涵, 而且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阅读相关报刊杂志和其他媒体进一步了解目的语源国的文化习俗、人文哲学。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提供信息扩大学生英语知识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英美文化, 教师授课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学生文化交际材料。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章、报刊杂志, 了解文学典故等语言背景知识。

近年来, 各种多媒体英语资源蓬勃出现, 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多媒体可以创造出具有浓郁西方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 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感性认识, 深刻体会英语文化, 从而增强跨文化意识。除了利用已有的资源多收听英语广播、英语歌曲, 观看电视节目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 浏览网络资料, 观看原版电影, 领略英美本土文化风情。

2. 加强课堂交际实践, 提升语言运用层次

课堂活动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途径, 教师精心设计、创造出具有英语文化特色的交际情景, 组织学生在这种特定的语言情景中开展语言交际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提高交际能力。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英美文化情景中, 进行诸如打招呼、介绍、祝贺、告别、致谢、道歉、约会、购物等特定情景的语言练习。还可组织学生进行role-play (角色扮演) 、group-discussion (小组讨论) 、pairwork (结对练习) 、short-play (短剧) 等课堂活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具有英语文化氛围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来, 大胆运用英语进行语言实践。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 师生互相配合, 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感性认识。我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经常会受到本民族文化定势的干扰, 从而出现交际过程中的文化错误, 在英美人看来, 这种文化错误比语音、语法错误更无法忍受。因而教师在教学中, 要注意分析中西文化差异, 进行文化对比, 帮助学生排除英语学习中的文化障碍, 获得文化敏感性, 增强跨文化意识。

四、结论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应该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各地域、各国家的文化不仅在内容上是多样的, 在形式上也是丰富多彩的。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化都渗透其中, 道德、政治、军事、宗教、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活动都是典型的重大的文化表现形式。由于各个民族, 各个地区生态环境不同, 文化积累和传播的不同, 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等的不同, 各个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 如果忽视了这些文化差异, 就难免会产生误解、冲突或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交际能力的培养, 应成为大学英语教学关键性课题, 对此我们务必要努力研究, 深入探索。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交际能力, 努力造就具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传授英语语言文化知识, 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来加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上一篇:上市公司并购下一篇:文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