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与策略

2024-06-01

跨文化交际与策略(共10篇)

跨文化交际与策略 篇1

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与应对策略

由于各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思维模式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常给跨文化交际造成障碍.排除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多种选择、求同存异、走出本文化中心的误区是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几项基本原则.

作 者:万石建 WAN Shijian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刊 名: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6(3)分类号:G04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障碍 对策

跨文化交际与策略 篇2

一、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强调学习语言技能而忽视文化背景介绍, 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运用语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各国交流日益密切, 这要求我们的英语教学思想要调整到适应新的时代发展的轨道上来。李岚清曾经说过:“我国的英语教学已不是一般的教育问题, 而是影响到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重大问题。”众所周知, 一个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不了解或了解很少的人, 即使语音、语法正确, 词汇也学了几千, 与英美人交际起来仍然有许多障碍。只学习语言材料, 不了解文化背景, 就会只抓了外壳而不能领悟其精神。只有深入地理解和体会英语国家的文化, 才能进行跨文化交流, 才能在联系日益密切的国际社会中站得住脚, 才能跻身到全球化的行列当中。

二、中西文化交际的差异

1. 由于地理因素和历史渊源的不同, 导致语言上的差异

由于地理位置和发展历史的不同, 世界各民族在语言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今天, 以希腊罗马为母体的西方文化和黄河长江流域孕育出来的东方文化对世界影响最大。西方作家往往从《圣经》或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中引经据典, 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而中国作家则常常借助于成语和谚语。中国的成语大多来源于历史故事、古书文句, 而谚语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 是劳动人民经验的总结。历史文化的不同导致语言的差异性很大, 如“纷争的苹果” (an apple of discord) 是“争斗之源”, “迷途的羔羊” (lost sheep) 指“误入歧途的人”。一个不了解英语文化的中国人听到“You are a lucky dog”会误认为别人在骂自己, 而这个英文句子的真正意思是“你真是个幸运儿”。因此, 中国学生如果对此缺乏了解, 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就会犯一些令人尴尬的错误。

2. 由于传统习惯的不同, 导致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个人主义”在中西文化差异上表现得很突出。西方人的“个人主义”是带褒义色彩的, 而中国人所说的“个人主义”绝对是贬义。西方人对隐私非常敏感, 不喜欢被问及年龄、工资、婚姻、宗教信仰、个人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的问题, 因为这些问题在西方文化中被视为敏感区, 即使要涉及也要谨慎、委婉, 以免被认为是喜欢打听、干涉别人的隐私, 从而造成令人尴尬的局面, 使交谈无法顺利地进行下去。而中国人一直把助人为乐、关心别人视为传统美德。中国人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 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 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 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因此,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向学生讲述中西方在交际方面存在的差异, 从而使学生能够选取适当的话题与外国人顺利交谈。

3. 由于思维习惯的不同, 导致语言的理解和使用上的差异

由于各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习俗和观念上的差异, 各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各异。句子结构排列存在很大差异, 人名、地名的排列顺序也是不同的。如果不弄清楚这些语言上的差异, 我们会常常因为谈话的方式不恰当而造成误解, 使交际不能顺利进行。例如“爱屋及乌”的英文表述为“Love me, love my dog”, “力大如牛”的英文表达为“as strong as a horse”, “落汤鸡”为“a drowned mouse”, “胆小如鼠”的英文则是“chicken hearted”等等。这些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必须积极思考并记忆, 了解英文的文化背景, 才能避免犯中式英语的错误。

4. 由于东西方社交礼仪的不同, 导致两者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

(1) 在问候方面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你吃饭了吗?”或者“你到哪里去?”而西方人则喜欢单纯的问候或者谈论天气。如果问西方人“Have you had your meal?”他们会认为被邀请去吃饭, 同样的, 如果问“Where are you goin g?”则会被认为是干涉他们的私事, 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因此,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中西方的问候语不同。

(2) 在称呼方面

在汉语里, 只有很熟悉的人之间或地位较高、年龄较长的才可以用名称呼对方。但在英美社会里, 用名直呼对方是很普遍的, 因此要适应这种称呼方式。另外, 中国学生用英语称呼老师时, 常会套用汉语习惯, 如用Teacher Li来称呼李老师, 这是不正确的, 正确的表达方式应该说Mr/Mrs/Miss/Ms Li。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也要注重称呼方面的差异。

(3) 在电话交际方面

中西方国家在电话用语方面也存在差异。一句简单的开场白“喂, 我是小李”, 英语中却不能说“Hello, I’m Xiao Li”, 而应该说“Hello, this is Xiao Li speaking”。如果要问别人“你是谁?”英语中不能说“Who are you?”而应该说“Who is that/speaking?”。因此, 英语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打电话方式进行英语交流和会话。

(4) 道别的习惯差异

中国人到朋友家去做客, 道别时常表现为行为方式太突然, 有时说走就走, 这往往使英美朋友认为中国人的道别不得体。如“I’m leaving now./I must go now.” (我现在要走了/现在我必须走了) , 这种表达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告别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在交谈结束时, 进一步巩固交谈双方的关系, 这一功能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结束语来实现。如对此次交谈作评价——Thank you for a lovely morning;说明结束谈话的原因——Well, I’ll really have to get on my way;对别人的关心——Take care now;期望再次见面——See you next week, then;提及谈话双方都熟悉的人——Give my regards to your parents等中国学生要特别注意。

(5) 致谢的方式

致谢是为了感谢他人, 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增进。按照英美的文化习俗, 受到称赞的一方一般情况下总是很愉快地接受并向对方表示感谢。而中国人则会表现得很谦虚, 说“哪里哪里”、“您过奖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受到他人赞扬时, 往往要自贬一番, 把谦虚作为一种美德, 而英美国家的人听了会觉得十分奇怪, 如果不了解这种文化差异, 势必导致文化交际的障碍。因此,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文化意识。

(6) 在禁忌方面

禁忌是指在一些特定的文化或在生活起居中被禁止的行为。各民族文化不同, 禁忌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同。例如英国对有关宗教的语言, 如G o d (神) 、devil (魔鬼) 、Christ (耶稣) 等, 除了认真谈话以外, 是不可以随便说出口的。星期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 因为耶稣基督于那一天受难, 因此有“黑色星期五”之说。按照中国传统文化, 4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 因为4是“死”的谐音。凡此种种说法都反映了人们期望平安好运、避免灾难的社会心理, 在跨文化交流中要尤为注意。

(7) 对老年人表示关心和照顾

在中国, 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 “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入人心, 青年人理应照顾老年人。然而, 英美国家注重个人的独立性, 认为只有弱者才需要别人的照顾, 凡是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们从不求别人, 也不希望别人帮忙。当我们主动向年长的外国人提供帮助时, 会使其感到难堪。如果这位年长者是中国人的话, 则会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以上说明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 常使用固有的思维方式, 或把中西方文化等同起来, 忽略了其存在的巨大差异。

三、导致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经常犯错误的原因

1. 教师缺乏对英语文化的了解

中国的英语教师大部分都是由当地英语专业毕业生组成。这些英语教师对不同文化的差异也或多或少地缺乏了解, 因为他们中很少有人有机会走出国门去感受真正的英语文化氛围, 彻底地融入英语国家的风俗人情、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以及伦理道德和是非标准, 因此, 教师对英语文化缺乏了解成为学习英语的一个重要因素。

2. 汉语思维的植入

在学英语的过程当中, 习惯于把汉语的思维直接迁移到英语表达当中, 没有从英语思维角度进行学习, 没有认真体会中国与西方存在的文化差异和表达差异, 产生的后果就是学生不自觉地依赖汉语思维, 用本族文化和汉语思维模式来学习英语, 所以导致了错误地理解英语。

3. 语言环境的缺乏

语言环境是学习语言的土壤, 而地道的英语环境在中国是极为缺乏的。因此,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没有真实的语言环境。并且受传统英语教学法的影响, 学生习惯于在课堂上把每一个英语句子都对应成汉语翻译出来, 通过背诵的方式被动地接受, 缺乏语言环境, 再加上学起来枯燥无味, 自然收不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4. 英语教材忽略了语言的应用性

大部分传统英语教材在编写时侧重于对学生的“语言输入”, 而忽略学生的“语言输出”, 即侧重于阅读理解, 而忽视语言的交际功能。高中的英语学习一切以高考为导向, 高考考什么, 学校就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 导致学生掌握众多的孤立知识点, 但没有形成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 这就很难把英语应用到实际当中, 学到的只能是“哑巴英语”, 听不懂老外讲话, 更不敢用英语与外国人交际。

四、结论:英语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

1. 发挥英文阅读的作用

教师应通过英语课堂教学尽可能让学生接触英美文化, 将英文原著结合背景让学生阅读, 这些作品涉及英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文化以及该民族的心理状态、气质, 提醒学生注意有些注释部分是着重解释文化上的差异, 要强化记忆。通过课内外广泛的阅读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并正确对待外国文化, 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掌握跨文化交际中应避免的问题。

2. 语用能力必须和语言能力同等对待

作为一名从事英语教学三十多年的一线教师, 我深知通过英语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各种文化意识, 还要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教学, 帮助学生在国际交往中能理解和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避免出现一些语用失误。因此, 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一定得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通过听说读写各项活动的反复训练, 让学生掌握地道的英语, 以利于学生将来交际能力的提高, 为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搭建一个平台。

3. 语言和文化必须同步传授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在语言系统上。我认为英语教师应当本着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原则, 找出影响语言有效传递的文化部分, 密切结合语言知识点, 对学生进行同步的跨文化知识传授。

总而言之, 文化融入语言能力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方式进行, 英语课堂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渗透, 应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还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初步了解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将来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避免犯低级错误, 更好地发挥英语交际水平, 为以后的事业和人生的顺利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浅谈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策略 篇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文化现象 翻译理论 联系 策略 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35-02

随着国家之间往来政策的逐渐开放,国际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人们对翻译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因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交流,最主要的还是文化之间的交流。而文化则是一个国家、一个群体的历史的沉淀,包括知识、文字、信仰、风俗习惯等。人类之间的交际是受语境制约的,所以交际与文化息息相关,人们交往的背景与基础往往是文化。然而文化的不同也会导致人们行为习惯以及背景的不同,影响了他们之间的交际行为,而这种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翻译这项工作就是将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相互的转化,并且这种转换是靠语际转换进行的。所以翻译既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又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所以跨文化的知识在翻译中的地位是很高的。能胜任翻译工作的人,必须是一个真正具有真才实学的文化人,必须精通跨文化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真正的等值,跨文化做到真正的等值。

一、跨文化交际与翻译

1.跨文化交际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美国著名语言学家E. Sapir曾在书中说过,语言是不可能离开文化而单独存在的,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在跨文化交际中,它主要包括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语言或者动作的交流过程,它指的是一个动态的信息的传播过程。当交际者将意义与信息赋予在这些肢体动作与非语言符号中时就产生了交际。交际会收到很多文化心理因素的影响,不以主观意识为转移。一个群体,可以是一个国家,也可以是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一个家庭,在长时期内形成的风俗习惯、理念、思想以及行为、代表人物以及这个群体所散射出来的一切活动,都是文化。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群体之间、不同文化之间产生交际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由于文化信息的不同、所传达的符号的不同以及感知能力的不同而产生不同交际结果的一个过程。

2.翻译与跨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

翻译类似于写生,被要求一定要逼真、传神、生动、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一个好的翻译工作,首先要研究原作的感情、思想、神韵与风格,然后用同样的感情基调、风格将原作用另一种文字表现出来,而且必须要与原作有一样的感情表达效果。翻译又好比摔跤,翻译者要有能力将对手举起或者抱起,并且还要具有将他翻译过来的力量,这种将之翻译过来的力量就是翻译者对原作的一种操纵力。翻译出的新作如同一个新生儿,外国的文作与本国的语言相结合,产生的这个新生儿就必须要继承原作的精髓,而产生于本国的母语中。若是翻译者仅仅只是知晓两种文字的表面,而不懂两个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成语典故、著名人物、天文地理、俚语方言、著名事件与人物等这些知识,那么所做出来的翻译工作就会闹出笑话。举个例子,例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正确的翻译过来,意思是“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若是翻译者不知道这句话中其实存在一个典故,那么就很有可能将这句话翻译成“约翰为人可靠,他不吃鱼而且经常玩游戏。”而事实上并非如此,“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出自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的一个典故,为了表示对政府的忠诚,耶稣教徒拒绝遵守罗马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所以,“eats no fish”其实是表示“忠诚”的意思。to play the game 和 to play fair是一个意思,是“为人正直”的意思。再例如,翻译“South African leopard?鄄spot policy came under fierce black fire”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南非实行的豹斑式的种族隔离政策受到了黑人的猛烈抨击“。在这个句子中,“leopard?鄄spot”是一个专门术语。“豹斑”这个词出现在六十年代中期,南越的人民武装力量在站口区建立了很多小块的根据地,在美国的军事地图上就显示除了诡异的“豹斑”状的标示区,以后“豹斑”这个词就用于了政治术语,指的是白人种族主义者将黑人驱逐到小块的根据区的种族迫害政策。

二、跨文化交际翻译策略

1.不可避免的文化差异模式下的翻译工作

在进行翻译工作时,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需要着重注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文化背景、思想模式、风俗习惯、心理和生理上的差异都会导致思维模式的差异,尤其是在不同的文化的背景下,思维模式的差异更为突出,差异也更大,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这些因素都要被考虑在内,不能忽视任何一项。当对外文进行中文翻译的时候,要着重考虑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由于不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要深入的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与西方国家的人的思维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比较偏向于形象思维,在思考时善于在整体上进行分析与融合,在看待问题的角度上也比较形象化与整体化;而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他们比较倾向于将一件事情细化分一个一个小的模块,再逐渐的进行分析与解读。这样的一种思维差异直接导致了语言上的差异,所以在翻译时要着重考虑。

第一,在汉语中,比较注重“意合”,而外语中更注重“形合”。汉语的意思中更加重视一句话中的意思的重合,每句话所表达出的内涵都比较统一,因此文章中的句子多比较松散,同时具有很大的可变化的空间,虽然含蓄但是韵味十足;而西方语言注重思维型,一句话或者一段话中用多个关联词与结构联句显意。所以句式结构多很严谨,逻辑思维性较强。

第二,中国文化与西方国家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上。中国的文化默认都是从整体来考虑与观察事物,习惯性的将多种事物看作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主观与客观统一的认识方法同时体现在语言心理上,也就是行为主体表现在行为事件中。因此,在中国的惯有论述方式上,往往将行为主体当作一个概念,被隐藏在语言表达中,并不会直接的体现出来。而在西方的文化思维中,往往将主观与客观放在两个对立面上,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将主语和谓语区分的非常清楚,除了祈使句外,每一个句式中都不能少了主语的存在。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就需要有意识的对汉语添加主语。

2.文化习俗差异下的翻译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民族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差异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风俗习惯的不同会给不同文化的人们带来交流与理解上的困难,例如在西方国家,当人们形容某个地方人特别多,特别拥挤的时候,会说“It was packed like sardines”,意思是人挤得像沙丁鱼的罐头一样;而中国人看到这样的场景则会说“人挤得像是下饺子一样”。由于大部分外国人都不知道“饺子”是一种什么东西,而中国人也很少知道什么是“沙丁鱼”,所以文化习俗的不同则造成了双方在理解对方意思时存在很大的困难,对于这些差异,在进行翻译时就要注意同化。笔者在这里举个例子:中国人所说的“天生有福”,在俄语中的说法是“穿着衬衣生下来的”,在英语中的说法是“生来嘴里就喊着一把银钥匙”,在德语中的说法就变成了“梳好了头才出生的”。如果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前根本不懂这些文化的差异,那么所翻译出来的作品就会让读者产生疑惑,同时也会扭曲了翻译原文的意思。

3.地域文化差异下的翻译

由于地理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不同而带来的地域的、文化上的差异,是在进行翻译工作时,进行处理与选择时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不同地域上的人们,对于同一件事物的理解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首先对于比喻上,东西方对同一件事物会有不同的比喻。例如狗,DOG一词,在东西方的理解上差异是很大的。在中国人的理解中,狗往往是一种比较低贱的动物,经常用狗来代表贬义词与带有侮辱性的词语来形容那些地位较低的人物,一次来羞辱、讽刺他们。这些从带“狗”的词语中就可看出,例如“走狗”、“狗急跳墙”等。而在西方人的理解中,狗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动物,而且地位也比较高,西方人常常用狗来形容自己非常喜欢或者自己非常尊重的人,以表示敬爱的感情,在词语中有“top dog”一词,意为“最重要的人物”,“lucky dog”一词表示的是“幸运的人”。又例如在中国,“龙”是神圣的象征,中国人将龙视为权威、高贵、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国家中,龙指的是一种怪物,代表凶残的意思,从这些就可以看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多么的大。

通过以上对于翻译与跨文化交流之间的讨论,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跨文化交际对于促进双方沟通方面的重要作用。所以,当翻译工作者进行翻译工作时,要着重考虑两个或者多个文献中的地域差异、文化差异、民族差异以及生理与心理上的差异,了解了这些,在构件沟通的桥梁时,翻译工作者就可以排除文化上的障碍,采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法,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在客服文化差异的同时,做到尊重他国的文化,保留本国文化的精髓,从而达到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初华.翻译与跨文化交际[J].人资社科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0.26(10):270-271.

[2]王丽娜.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策略探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0.27(05):69-71.

[3]姚柳虹.翻译中跨文化交际因素浅议[J].考试周刊.2011.(7026):43-44.

跨文化交际与策略 篇4

一、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概念

交际(communic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eommonis一词,commonis是common的意思。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依附于言语或非言语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有效的交际只有在发出信号的人和接受信息的人共享统一或相近的语码的系统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交往双方使用同一种语言说话。但是因为交际行为是社会行为,它必然发生在社会之中,它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并受交际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只共享同一语言系统还不够,交际双方对其他相关因素的理解和掌握也十分必要。交际环境分广义和狭义两种,义的交际环境指交际的现场环境和国家、时代、民族、文化等大背景以及目的、对象、内容、时间、地点等近的语外环境,狭义的交际环境指上下文。交际环境对语言运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规定了言语的含义;规定了言语的表达方式,如语气、口气、词语色彩等;有助于突出语言表达效果。说话者如果不注意交际环境,话语就不会协调,难以达到交际效果。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讲,信息的编码、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交际或沟通成功。但愿望和现实是有距离的。《中外文化差异与经贸合作》一书的作者唐菊裳认为: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交流比语言的范围更广,它涉及到参与交流者的文化背景问题,而文化背景的范围又是十分宽广和复杂的,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内容,都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在这种条件下,有时即使同一种行为,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对于它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比如在电影《刮痧》中,小丹尼斯闹肚发烧,在家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但是第二天爷爷不幸出事,而这时小丹尼的头被嗑破,父亲许大同送小丹尼斯去医院急诊。认真的美国大夫在给孩子做全面检查的时候,发现了孩子后背刮痧时留下的紫痕,以为孩子是受到了虐待,直接打电话报了警。儿童福利院更是认定许大同有暴力倾向,在医院当场禁止大同夫妇接近儿子,并试图以法律手段剥夺其对孩子的监护权。又比如,在电视剧《迷失洛杉矶》中,孙子旺在Peter家照看他的“孙子”,小孩玩的皮球滚到了一片草地上,孙子旺就跑过去捡球。谁知竞跑到了邻居家的草地上。邻居却认为他不经允许进入到自家草地,严重侵犯了自己隐私权,感到非常愤怒差一点起诉孙子旺,后来经过调节而幸免于一件官司。而孙子旺却感到委屈不理解,认为自己就是为了捡一个球而踩到了他的草地而已。这两次失败的跨文化交际事件说明:交际是一个双向过程,交际双方必须结合交际环境,才能对对方的行为或语言作出适当的评价和反应。

二、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三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语言是社会交际的一种工具,交际环境(社会文化知识)是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文化中交际有依赖于它所处的交际环境。这里所说的交际环境包括宽泛的交际环境和具体的交际环境:宽泛的交际环境指的是文化、民族心理、物理(城市建筑和所处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具体的交际环境指的是交际情景、角色关系、人际关系等因素。这些环境因素影响着跨文化交际双方的交际质量,为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故障,交际双方必须具备上述社会知识;反过来,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人们对于交际环境认识愈来愈深刻,人们对于交际环境的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也随之增加,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表现出来的交际策略也日益灵活。外语教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文化,二是交际文化。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不仅学生是掌握知识文化,.而且又要掌握交际文化,即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当从文化的角度去教语言,并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由此看出,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交际环境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发现交际故障并能及时补救的能力)的提高得益于对交际环境的认识。交际是双向的过程,只有具有交际对方的背景知识,才有可能达到交际的目的。所以外语教学应与交际环境(社会知识)相结合,把交际环境(社会知识)作为外语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外语教学中应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外语界的共识。现阶段高职高专“够用”原则和“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要求:外语教学要突出外语的实用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外语实际运用能力和涉外交际能力,突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也有人认为,要实现跨文化交际,只要很好地掌握交往对方的语言就行。笔者以为这有失偏颇。由于交际双方对文化环境或情景因素缺乏共识,或是由于双方在这两方面存在差异,也就是说,交际双方缺乏有效的交际环境,因而在交际时可能出现诸如政治、文化、宗教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障碍,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跨文化交际必须依赖交际环境。

三、注重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在外语教学中,必须注重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查清造成语言表面形态差异的深层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一)利用课堂,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注重英语国家文化的导入

利用课堂,创设交际环境。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一方面充分利用课本知识和练习,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知识的介绍。比如在讲解雪莱的名诗OdetotheWestWind中,这时就要比较theWestWind(西风)和汉语中“东风”之意。这要从中国和西方国家所处地理环境说起:中国西面环山,东部临海,从那吹来的和风叫东风,东风象征新的生机和希望,它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warm”和“hope”。而“西风(thewestwind)”往往给人以凄凉、忧伤的感觉;但英语国家(英国)西临大西洋,东接欧洲大陆,所处地带为海洋性气候带来自大西洋的“西风(thewestwind)”是温和逸人的。所以这些国家对它的理解与中国人对“东风(theeastwind)”的理解亦如出一辙。这样分析不仅使学生获得了交际必须的语言基础知识,并且逐步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培养跨文化意识。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多地开展交际活动,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日常的英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从而增加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如讲到大学英语精读(TheSampler)一文中,在介绍完中国的春节sprigFestival和西方的(Christmsa)之后,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人物,通过这种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二)拓宽阅读面,掌握阅读方法

学生毕业后能够到国外并生活在当地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都要留在国内,他们了解英美社会主要靠间接地阅读有关资料。学习者可以在平时有意拓宽阅读面,阅读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和报刊等。然而关键在于如何阅读。如果读文学作品只是为了了解故事情节,阅读报刊只是了解国外一些新闻动态,那就所得甚少了。改变这种状态需要师生两方面的努力:从教师方面来说,要引导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报刊时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从学生方面来说,在阅读原版外国材料时,应从作者所在国家人们的思维模式人手,有意识地注意了解跨文化交际知识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注意收集有关材料。

(三)举办各种英语活动,创设“准交际环境”

如邀请外国朋友或外教举办英语讲座,介绍国外风俗文化,特别是其中与中国不同的文化习俗;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小品比赛、圣诞晚会等活动;举办国外节日(圣诞节、万圣节)让亲身学生感受国外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

(四)培养学生实际社会生活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工作也逐渐涉人与外国交往的范围。因此,外语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的语言基础知识,也要涉及实际生活,如文秘、医学等方面内容。教师要注重英语的实用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讲解这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先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写出报告,然后根据所学内容,设置具体社会交际场景。比如讲解Myifrstjob时,为学生提供英语求职信的格式,并让学生模拟写出英语求职信,最后模拟求职场合,告诉学生在接受外国(特别是美国)老板的面试时,要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一向被国人推崇的拐弯抹角式的提问方式,往往会使对方觉得你不够诚实。

四、结束语

对外汉语教师与跨文化交际 篇5

摘要:

对外汉语教师是我国对外的一个窗口,其自身良好的素质和修养也是必须的。况且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涉外的学科,教师代表的是我国的形象,这就对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要求。在笔者看来,对外汉语教师需具备较为专业的知识和自身素养之外,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备这一点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开阔的胸襟 情感基础 环境 相互性 正文: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项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对对外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其必要性。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发生的,极具挑战性的难点,往往并不是教师的语言本体知识的问题,也不是教师的教学问题,而是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交织所带来的冲突。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涉外的汉语教学,其显著特征的教学的对比性和跨文化性。正如袁新(2003)所说,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其次才是一个汉语教学的行为,欧阳祯人(2009:108)也曾指出,“一定程度上,对外汉语教学还是中国外交事业的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就包含了跨文化交际的内容,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中国文化与学生的母语文化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有效的避免文化冲突,以更好地展开教学。总而言之,对外汉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是密不可分的。

既然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如此重要,那么对外汉语教师要如何做呢?笔者认为,作为一位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具备开阔的胸襟,要有文化多元性的意识,能够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宽容的对待各种文化差异。教师不仅要熟悉、了解我国文化及其内涵,还要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在对待文化差异上,要求教师以宽容的态度去接受、理解其文化,尊重差异。要做到这些要求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不仅我国的文化异常丰富,且各国文化皆有其特殊性,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位教师对世界各国文化都掌握。因此笔者认为对外汉语教师需对世界文化、各国习俗有一个初步地了解,且需对其中一至两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有深入地了解,尤其要对其民族的习俗、禁忌等有所认知,在教学中也主要针对这些文化背景之下的学生,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需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的生活,时常沟通,建立一定的情感基础,但是在学习上要求要严格,切不可“各自为政”。融洽的师生关系会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师,对学生付出关心,及时沟通,不仅能使彼此关系融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这样做也能防止学生跟不上教学的整体进度,避免其因此而灰心丧气,游离于课堂之外。通过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的课外活动,如包饺子、放风筝等,不仅能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接触,同时也可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建立一定情感基础,甚至能够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在海外的对外汉语教师,需要融入所在地的环境,如社区、学校等。郭瑞(2010:82)说:“为了有效沟通,发挥社区对汉语教学的促进作用,教师必须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而学校作为最基本的教学环境,教师更需要对其有一个深入了解。这种了解有助于教师自身对当地文化的适应,理解学生的文化、生活背景,以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文化、生活观念上的冲突;也有助于教师有效地利用当地的资源展开汉语教学。教师可以将社区与学生的课外活动结合,带领学生在社区服务,教授社区人员一些简单的汉语,还可以开展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活动,如剪纸、太极等。通过社区服务不仅能使教师融入当地生活,了解当地文化,也能拉进教师与学生和社区成员的关系,为学生学习汉语营造一个良好的坏境。

最后,教师不仅自己要具备跨文化的意识,还要引导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首先,这种意

识可以激发学生对汉语的热情以及对中国文化认知的需求。其次,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是相互性的,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利于其以积极的态度快速吸收中国文化,提高教学效率。倘若学生不具备这种意识,对中国文化采取排斥的态度,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种情况下教学是无法正常进行下去的。只有当师生双方同时具备跨文化意识,互相尊重,妥善沟通,才能使教学顺利进行

对于对外汉语教师的要求其实非常多,而且很严格,以上所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要达到其标准是非常不容易的。若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其所需付出的远远大于一名普通教师。从教学环境,专业素质,职业技能,到个人修养,甚至是个人生活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都需要对外汉语教师源源不断的付出和努力。笔者认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的第一步就是要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这样能有效地避免文化冲突,使得汉语教学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汉语教师发展》郭瑞著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透视》欧阳祯人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跨文化教学意识与国际汉语师资培训》姬建国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作者袁新 云南师范大学学,2003年第一卷第二期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观》作者白朝霞 德州学院学,2006年4月第22卷22期

浅析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 篇6

和英语国家的人们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际是学习英语的重要目的之一.然而有效的交际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技巧问题,还涉及到许多文化因素.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 者:黄远卿  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应用科技学院,福建,泉州,36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8 “”(13) 分类号:H3 关键词:文化   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下英语语用策略探讨 篇7

1. 提升英语语用的意义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增加, 人们更加关注交际的有效性[1]。所以提升英语语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其具有以下几方面意义:第一, 提升英语语用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有效性。基于跨文化实际交流角度, 只有英语语用准确性不断提升, 才能够使跨文化交流效果得到保证。第二, 有效推动英语学习。为了有效避免英语语用失误, 人们需强化英语学习, 增强英语运用能力, 这样就能够有效促进英语学习。第三, 跨文化交际中提升英语语用能够增强英语学习效果。当人们重视跨文化交际中英语语用的准确性, 就会更加关注英语学习效果, 进而实现英语学习成效的提升。

2.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语用失误

西方语言学者托马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指出, 跨文化交际里经常存在文化语用失误, 也就是语用违例。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没有了解对方社会文化传统, 习惯在理解对方话语时语用自己的说话方式, 但在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人的说话习惯或方式是不同的, 进而对有效交际造成影响, 最终导致交际失败。托马斯认为语用失误的本质是未能理解词语的含义, 并将跨文化语用失误划分为社会语用失误和语言语用失误两种。出现语言表达失误包括忽视或不了解双方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和误用语言表达结构、语言表达方式。跨文化较集中语用失误是社交语用失误, 造成这种语用失误的本质原因则是不同价值观、社会距离、社会文化规则。所以, 我们应当全面认识跨文化交际中英语语用失误[2]。在了解跨文化交际中英语语用失误形式的基础上, 掌握产生跨文化交际中英语语用失误原因, 进而有效分析其失误的具体原因, 推动英语语用能力的提升。

3. 出现英语语用失误的原因

3.1 没有充分考虑英语语言习惯。

汉语国家和英语国家的交际背景不同, 这样跨文化交际中就会带入本方说话方式、语言使用习惯, 进而削弱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在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 人们有不同日常习惯说法, 在跨文化交际中会以自己说话方式为基础解释对方话语, 并在跨文化语境中将本方语言使用习惯带入, 引发英语语用失误, 最终出现跨文化交际障碍。由于受到不同背景、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因素长期影响, 双方利益表达、思维模式、价值标准均存在差异。例如很多中国人向老师打招呼时常用“Hello, Teacher Li”, 但英语中称呼别人时通常不会将姓名和职业连起来, 这样表达甚至会让他们感到不受尊重。

3.2 过于关注英语单词含义, 刻意对等英语单词和汉语词汇。

跨文化交际里一些人存在死扣文字的问题, 将中文和英语的句法结构、词汇完全对等起来, 但实际中很多英语句法结构、词汇与汉语是无法完全对应的, 进而引发跨文化交际英语语用失误。与汉语词汇相比, 一些英语词汇具有更加宽泛的语义, 一些英语单词表达涵义往往覆盖多个汉语词汇, 同时有些汉语词汇具有宽泛于英语单词的语义。所以汉语和英语两种不同语言的语义结构是不同的, 实际中有一定区别存在于两者之间, 概念系统的表达是不同的。例如很多人将请勿吸烟翻译为“Please don’t smoke.”或者“No smoking, please.”, 这些翻译没有充分考虑英语中要求和请求的差别。又如“May I borrow your book?—Yes, of course.”, 其中of course在汉语中经常译为“当然”, 很生硬。

3.3 没有充分了解英语国家思维方式。

英语国家具有不同于我国的价值观、社会观、语言习惯、文化背景, 导致其存在和我国严重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跨文化交际里人们需要依据实际情况深入了解英语国家思维方式,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英语语用运行的调整。现阶段很多人还没有深入掌握英语国家的思维方式, 进而引起一系列跨文化交际的英语语用失误。因此, 避免跨文化交际中英语语用失误的重要途径之一, 就是深入了解英语国家思维方式。

3.4 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不充分。

产生跨文化交际英语语用失误的另一原因就是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了解不透彻, 英语国家具有和汉语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发展、文化底蕴、文化背景, 这些现实差异决定了跨文化交际里存在的障碍。不对跨文化交际的相关英语文化背景进行透彻了解, 就无法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通过总结分析不难发现, 英语语用失误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对英语文化背景的充分了解。例如在美国种族歧视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在日常交流中如果使用一些带有种族歧视的语句, 例如“they are niggers or Indigenous people”, 会被认为是对黑人和印第安土著居民的严重冒犯。

3.5 没有深刻了解英语国家风俗习惯。

实际中不仅以上原因能够引发跨文化交际英语语用失误, 不了解英语国家风俗习惯也是造成英语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我国人民对传统节日具有深刻的认识, 新年、中秋等节日已经深入人心[3], 对于英语国家风俗习惯了解很少, 例如很多人就没有深入地了解英语国家圣诞节风俗, 仅仅掌握关于节日的浅层知识, 这部分人在跨文化交际里就很容易出现英语语用失误。例如Christmas, Halloween等节日具有自身独特的起源, 人们应当对这些英语国家重要节日进行全面了解, 这样在跨文化交际中可避免因此造成的语用失误。又如英语国家人民很少食用Animal Offal, 如果交际中提到Edible animal innards, 就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

4.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语用策略

4.1 充分考虑英语语言习惯。

通过分析当前跨文化交际中的英语语用失误不难发现, 英语语用中产生很多失误的原因正是对英语语言习惯没有充分考虑, 进而对跨文化交际最终效果造成影响, 使英语语用应有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出来。因此, 要想增强英语语用有效性, 就应当进一步强化跨文化交际实效, 充分贯彻英语语言习惯的各项要求, 促进英语语用效果的强化, 实现高效的跨文化交际。例如称呼教师等熟悉的人时通常直接用对方名字, 称呼上级或不太熟悉的人用Ms, Miss, Mrs, Mr加上姓氏就可以。

4.2 有效掌握英语语法, 避免刻板翻译。

在学习和使用汉语过程中, 因为每个汉语字符和词组都和一定含义对应, 所以一些人认为在跨文化交际英语语用中也需要进行单词的逐个翻译。在深入了解英语知识后能够发现, 这并不是正确的翻译方法。为了改变跨文化交际里英语语用失误严重的现状, 人们应当通过正确掌握英语语法, 提升跨文化交际里英语语用合理性和沟通成效, 进而实现跨文化交际中英语的正确使用, 达到提升英语语用成效的目的。

4.3 基于英语国家方式进行思维。

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下, 我国思维方式显著区别于英语国家思维方式, 进而引发跨文化交际中的英语语用失误, 而且很难避免这种失误。所以, 为了提高跨文化交际里的英语语用准确性, 人们应当充分了解和掌握英语国家思维方式, 使得英语语用在全面性和准确性方面满足要求, 进而推动提升英语语用水平, 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有效实现。可见对英语国家思维方式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 是强化跨文化交际英语语用成效的重要前提。

4.4 认识英语国家文化背景。

跨文化交际中影响英语语用失误的重要因素就是文化背景差异, 汉语和英语的文化背景是完全不同的, 在文化内容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很多差异。人们要想统一两者, 就需要全面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 以实现英语语用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通过发挥英语语用综合效果, 推动跨文化交际积极效果的产生。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里的英语语用中, 提高语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充分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例如在和黑人、印第安人交流中避免使用niggers, Indigenous people等带有种族歧视的词汇。

4.5 有效掌握英语国家风俗习惯。

对比我国和英语国家风俗习惯不难发现, 有一定共同点存在于两者风俗习惯中, 对关键传统节日都非常重视, 但是在两者风俗习惯中存在风俗习惯形式、风俗习惯手段等方面的差异。所以人们要想提升跨文化交际里英语语用准确性, 就应当全面深入了解英语国家风俗习惯。一方面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英语国家风俗习惯, 进而有效理解和掌握这些习俗。另一方面要比较我国风俗习惯和英语国家风俗习惯, 分析两者的异同。只有这样, 人们才能够强化英语运用, 实现英语语用综合效果的强化。例如了解英语国家人民具有pray before meals的习惯, 用餐中避免提及Edible animalinnards。

5. 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可知我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是引起跨文化交际中英语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 这对跨文化沟通的高效、有序实现造成严重影响。所以人们要想避免英语语用失误、增强英语语用成效, 就应当充分认识和了解我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的异同, 进而通过提升英语语用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本文分析了跨文化交际里英语语用产生原因和提升英语语用策略, 但仍存在一定局限希望人们能够强化重视, 通过各项有效措施提升英语语用, 通过高效、有序的跨文化交际实现沟通目标。

摘要:当前跨文化交际中存在英语语用失误现象, 只有人们充分重视它们的存在, 并找出产生语用失误的原因, 才能够有效避免这类问题。本文对跨文化交际中提升英语语用的意义和英语语用失误产生进行分析, 研究产生跨文化交际英语语用失误的具体原因, 对跨文化交际英语语用策略进行探索, 以期推动高校英语教学成效的提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语用,语用策略

参考文献

[1]郑灶兴, 赵国栋, 李佳明等.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语用失误及应对策略[J].广西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06:81-84.

[2]李成雨, 张向平, 刘家强等.关于商务英语中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探析[J].企业导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06:156-157.

小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策略谈 篇8

一、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1.逻辑顺序不同。汉语和英语在逻辑顺序上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英语时难以理解语句的含义,习惯按照我国传统的文化顺序对英语语句进行翻译。汉语在语言逻辑顺序上注重因果关系,一般都是由大到小、由强至弱、由远及近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而英语中主要借助连接词来构成逻辑,具有巧妙灵活的特性,存在很多不同的表现方式。例如,在时间表达上,汉语为2015年9月27日下午13点30分,在时间单位上由大到小、循序渐进,英语则表示为At 13:30 in the afternoon of September 27, 2015,逻辑顺序比较灵活巧妙。

2.语法结构不同。汉语和英语在语法结构上也不相同,其中汉语主要是由词语、短语和语句结合之间的联系构成语言,体现出意识组织形态特点,“我昨天看见她了”一句中,“昨天”就已经表明了时间,而“看见她”则是对事情的具体说明。而在英语语法中,则需要表示为“I saw her yesterday”,其中“saw”作为动作的具体表达形式,因为描述的事情发生在昨天,需要将一般现在时“see”转化为一般过去时“saw”,以表明这件事情已经发生在昨天。在英语语法中,一般存在多种语法形态,主要包括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一般过去时、过去时及过去将来时等。在语法结构上,汉语更加注重功能表达,英语则注重形态表达。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策略

1.正确使用英语词汇。单词是英语语言的基本组成单位,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词汇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英语熟练程度和水平。提升学生的词汇量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基础策略。同时,学生在扩展词汇量时还需要结合交谈情境正确使用词汇。例如,英语中常用的打招呼语言形式包括“Hi”“Good morning”“How are you”“How do you do”...但不同语言情境下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也不同,其中“Hi”“Good morning”适用于两者关系较好时的情境,比较常见,“How are you”则可以作为老友重逢时的问候方式,“How do you do”则说明两者之间还不是很熟悉。

2.重视英语惯用语法。在英语交谈中,俚语和习惯用语比较常用,但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学生通常会按照汉语思维理解俚语,从而产生很大的歧义,影响了学生正常的英语学习。在英语中,常见俚语包括small potato、big fish、milk way...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很多学生就会翻译为小土豆、大鱼和牛奶路,的确发挥了小学生特有的活跃思维和创造性天赋,然而其实际意思分别为小人物、大人物和银河。在认清中西方文化差异时,将那些难懂的俚语和习惯用语结合句子上下文进行理解,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3.区别英汉句式结构差异。在英语语言中,句式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文化本身存在很大差异,语言逻辑顺序和句式都存在明显的差异。“It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new tern”一句翻译为“这是新学期的第一天”,英汉语序完全相反,英语中由“of”实现了对语序的正确对调。而在汉语中,“这个穿红衣服的男孩是杰克”,按照汉语思维应该翻译为“This in red boy is Jack”,而按照英语思维则翻译为“This boy in red is Jack”。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耐心讲解英汉句式间存在的差异,加强学生对句式结构的训练和认识。

4.结合生活学习英语。实现语言的正常交流和沟通是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之间的情景交流教学,加强学生之间的情景联系,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效结合实际生活,以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例如,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中购物场景,两名学生一组,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

学生A:Excuse me.

学生B:What can I do for you?

学生A:I would like some pencils.

学生B:What about these one?

学生A:No,thanks.I would like those red one.

学生B:OK.Here you are.

学生A:Here is your change.

通过学生之间的情景交流,还可以鼓励那些口语好的同学上台表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总之,小学英语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基本英语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对西方国家关于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及风俗习惯等方面产生一定的认识。小学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正常成长和发展。◆(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丹凤小学)

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篇9

词汇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词汇是文化的载体,它与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词汇教学就是文化教学.在词汇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和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同等重要.本文运用跨文化交际的知识结合词汇进行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文化敏感度,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

作 者:王华 刘洋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3 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 年,卷(期): “”(17) 分类号:H3 关键词:词汇教学   跨文化交际   文化教学  

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策略 篇10

习作指导过程中要重视口头训练,引导学生有条理、有表情地进行讲述。这为学生的书面习作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而语文阅读教学课便为学生口语交际与习作能力发展的提供了用武之地。(1)利用插图,想象“说”与“写”。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一种强有力的“催化剂”。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色彩鲜明,形象直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唤起学生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

(2)转换角色,表演“说”和“写”。游戏表演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特点的课文,创设游戏或表演的情境,化静为动,让学生在特定的场合中体会人物的语言、内心,从而产生表达交往的需要。如《桂林山水》《草原》《鸟的天堂》等写景类文章,我们创设“当导游”的情境,凭借课文内容创编导游词,让学生分别充当“游客”和“导游”等角色,进行互动交流,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内化,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口语交际训练。

(3)续编课文,补白“说”与“写”。学生是编故事的天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设置过多的条条框框,限制学生的创造力。

上一篇:会说话会办事会做人下一篇:永不言弃_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