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原则

2024-10-04

跨文化交际原则(共12篇)

跨文化交际原则 篇1

一、委婉语的定义

“Euphemis” 一词源自希腊语, 词头“eu”的意义是“good” (好) , 词干“phemism”的意思是“speech” (言语) , 整个英文单词的意思是 “word of good Omen” (好的说法) 。委婉语最初源自于文化、宗教、政治、习俗等各个方面的禁忌, 采用温和的、不触犯他人的词语来替代那些表达残酷的或令人不快的事实的词语。它属于一种修辞格, 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二、委婉语的跨文化交际功能

委婉语的功能主要有三大类:首先是避讳避俗功能。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谈到禁止或忌讳说 (或写) 的某些词语 (或话语) 时, 即可使用委婉语来避免交际中可能出现尴尬和唐突现象。其次是礼貌功能, 即在交际中避免冒昧和无礼。第三大功能便是掩饰功能。当涉及令人不快或尴尬的事物, 用委婉语来表达, 则较为中听。

三、跨文化交际中使用委婉语的三个原则

1 . 对“合作原则”的违背。合作原则 ( Cooperative Principle ) 是美国哲学家格莱斯 (Grice) 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首次提出的。他认为要使交际顺利进行, 说写者应遵守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 (Grice, 1975 ) 。而实际上这些准则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必须遵守的交际规则。委婉语涉及到历史、文化、民族、心理语境目的等多方面的内容, 从其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委婉语的使用恰恰违背了合作原则的四个次准则。因此, 听话人须从委婉语的背后领会“话外话”, 从而推断出说话者的实际意图。

(1) 对数量准则的背离。数量准则的第一次则要求说写者提供的信息不能低于交谈所需要的信息量, 而省略法、首字母缩略法和缩写法都是构成委婉语的基本方法。如execute代替execute death penalty, S.O.S.代替son-of-a-bitch。为收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委婉语会因需要而采取省略手段, 省去某些字眼, 使其语义含混或隐去卑俗、刺耳或不礼貌的部分。

(2) 对质量准则的背离。质量准则要求说话要真实。有时说写者有意不说真话, 以便让话语产生特定的语境效果:或幽默、诙谐或掩盖动机、粉饰现实。如掩盖战争的委婉语有Military operation (军事行动) , international armed conflict (国际武装冲突) , strategic withdrawal (战略撤退) 等。三个委婉语中没有一个包含英文 “war” (战争) , 实际上这是政治上别有用心。由反语构成的委婉语违反了质量准则, 听话者要经过揣摩才能明白说话者的用心所在。

(3) 对关联准则的背离。关联准则要求说话要与谈话有关, 但委婉语的使用有时恰恰表现为交际的一方有意回避话题, 说一些貌似与谈话无关的内容, 答非所问。

John: When some grounds from the coffee beans are left stuck in the grinder, how do you get them out?

David: I don’t grind coffee beans anymore.

“I don’t grind coffee beans anymore.”这个貌似与问题无关的回答在隐性的前提下能与对方提出的要求建立最佳关联性。因此, 在交际中托辞、答非所问以避免正面回答或表态的语言行为是间接拒绝对方的一种交际策略, 可以为说话人自己提供托词和退路。

(4) 对方式准则的背离。方式准则的总则要求说话要清楚明白、直截了当。这一总则之下的几个次则分别是:①避免晦涩;②避免歧义;③避免罗嗦;④井井有条。但是委婉语背离了前3条次则, 表现出用语模糊、晦涩, 贬义褒说, 语符值大的特点。

2 . 对 “ 礼貌原则” 的遵守。 英国语言学家里奇 (Geoffrey N·Leech) 提出一套各社会、各群体所遵循的礼貌原则极其相关的准则。 (1) 得体原则, (2) 慷慨原则, (3) 赞扬原则, (4) 谦虚原则、赞同原则、同情原则。前面阐明了委婉语的定义, 它是出于尊重、礼貌、同情或顾及受话人感受的心理。因此在交谈时人们尽量遵守礼貌原则, 减少对别人消极面子的威胁。例如一些形容人外貌特征的委婉语-:用plain looking代替ugly, 用plump代替fat等体现了礼貌原则中的赞扬准则。

3.对“自我保护原则”的遵守。Leech认为整个人类的言语交际活动是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交替下进行的。通过对委婉语使用的情况分析, 束定芳提出了自我保护原则。其内容为:人们在交际中更多地考虑自己的身份与地位, 保护自己的利益, 维护自己的尊严, , 顾及自己的面子, 不用粗俗字眼或表达法谈论有关事物, 而尽量用好的字眼来描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自我保护原则与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相互补充, 相互制约。当礼貌原则与自我保护原则发生冲突时, 礼貌原则应服从自我保护原则。在英美社会里, 属禁忌语的绝大部分是有关性、排泄等人的生理机能, 人体的某些部位、不容亵渎的神灵鬼怪的词语。用委婉语代替这些禁忌语可以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

四、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 为了保证交际的成功进行, 人们首先考虑的是语言的得体, 即礼貌原则和自我保护原则, 而不是合作原则。只有深入研究指导委婉语使用的语用学原则, 才能对其本质有正确、深入的认识, 为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Cambridge:CUP, 1983.

[2]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

[3]束定芳.委婉语新探[J].外国语, 1989, (3) .

跨文化交际原则 篇2

1、遵守的原则

礼仪规范是为维护社会生活保持稳定而形成和存在的,实际上是反映了人们的共同利益要求。社会上的每个成员不论身份高低、职位大小、财富多少,都有自觉遵守、应用礼仪的义务,都要以礼仪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果违背了礼仪规范,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自然交际就难以成功。

2、 敬人原则

孔子说:“礼者,敬人也”,敬人是礼仪的一个基本原则,礼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尊重,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同事是一种本分,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客人是一种常识,尊重对手是一种风度,尊重所有人是一种教养,当然,我们强调的尊重不仅仅是尊重他人,也包括自尊。

3、宽容原则

宽容就是要求人们既要严于律己,又要宽以待人,要多容忍他人,多体谅他人,多理

解他人,而不能求全责备,斤斤计较,过分苛求,咄咄逼人。惟有宽容才能排除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障碍。

4、适度原则

凡事过犹不及,人际交往要因人而异,要考虑时间、地点、环境等条件。如果施礼过度或不足,都是失礼的表现。比如见面时握手时间过长,或是见谁都主动伸手,不讲究主次、长幼、性别;告别时一次次地握手,或是不住地感谢,让人觉得厌烦。礼仪的施行只是内心情感的表露,只要内心情感表达出来,就完成了礼仪的使命。

5、真诚原则

跨文化交际原则 篇3

关键词:肢体语言文化差异交际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 · 马洛比恩发明了一个原则:总交流量=7%的文字交流 + 38%口头交流 + 55%的面部表情交流,这说明了肢体语言的重要性。在日常交际活动中,我们都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相互交流。肢体语言是非言语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际交往中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并非所有的肢体语言都表达了同一种意义,它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有差异。

一、肢体语言文化差异存在的根源

具有不同的信仰是肢体语言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美国人类学家Barnettt Pearce, Verrion Cronent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行为和思考问题的方式等等都受它们自身的信仰影响。并且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信仰体系。在一种文化中被认可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就会被误解为是粗鲁的,不可接受的。东方世界的国家崇尚谦虚,宽容,忍耐,相互支持和团体责任感。就是由于我们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集体主义;而西方国家的人崇尚独立,自尊,自由发展,尊重隐私,要求有个人空间等等。这是因为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是个人主义。

二、肢体语言在不同文化中的区别

我们将从五个方面来介绍肢体语言的文化差异:

1.目光语

我们通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对方的眼睛来读懂说话者的心思。目光语可以用来表达多种复杂的感情,而且也是判断交际双方亲密程度的一种重要方式。来自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中会使用更多的目光交流,美国人讲话就会非常注意目光接触的时间和方式。在普通对话中,他们会对看一分钟然后再挪开。如果两个美国人互相凝视,那就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很亲密。在北美,孩子们必须学会直视对方的眼睛,否则就会被认为缺乏激情和自信。他们坚信这样一句话“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s.”

而如果是两个阿拉伯人在对话,他们会温和的看着对方,因为他们认为眼睛是他们存在的关键。但是这在美国人眼里是不合适的,甚至会认为这是同性恋。一个有教养的英国男士会认为直视讲话者是有绅士风度的,法国人则喜欢用崇拜的目光专注的看着对方。日本人在交流中通常会看着对方的脖子,他们认为目光交流是不礼貌的。我们中国人则认为盯着他人是不友好的行为,而会认为是一种挑衅。

2.手势语

手势语是指我们通过手及手指的动作和方式来交流。如果没有手势语,我们的世界将会停滞和黯淡无光。当我们谈论打扫房间时,可能会抡起袖子,紧握拳头时则是为了表达我们内心强烈的感情。但是不同文化的手语是不同的。美国人会点点他人的太陽穴来赞扬他的聪明,但在中国文化中,指指太阳穴则表示某人的脑子坏了,或是表明他很愚蠢。中国人也会很惊奇得看到当美国人吃饱饭时,会把手横在自己的脖子上来表示;而这个动作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刺杀行 为,中国人常常用手来拍拍肚子来表示自己已经饱餐。

在美国文化中的“ok”手势,意思是好的,是的;而在日本这表示某人被老板炒鱿鱼了。来自英语国家的人如果在不断的转动自己的戒指,这说明他们紧张不安,但是如果中国大陆的人这样做,就会被认为是在炫耀自己的富有。很显然,同一手势可能会表达不同的含义,而不同文化国家的人会通过不同的手势来表达同一含义。这就要求我们熟悉文化的差异,从而避免误解。

3.面部表情

脸被称作为“感情的器官”, 因为我们通常能从他人的面部表情读出他或她的内心感受。脸为我们自己的感情向周围的人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在所有非言语的交际方式中,脸是我们感情最重要的广播员。在许多文化如美国和中国文化里,微笑是幸福或友好的象征。当我们向别人微笑时,别人也会回报以微笑;但如果对方拉着长脸,并不友好时,我们也会停止微笑。

当我们有客人在家时,我们会微笑以示欢迎。但美印第安人则用哭来表达欢迎。微笑不仅表示友好和快乐,而且还可以表示歉意和理解。例如,当我们在公交车上因急刹车而踩了他人的脚时,我们就会朝对方笑笑,意思就是“对不起,非常不好意思”。但有时西方人会对中国人的微笑感到厌恶,例如,一个外国人在餐馆就餐时打碎了一个盘子而感到非常尴尬,当时在场的一位中国人向他微笑了一下,意思就是“没关系”以示安慰。没想到这个善意的微笑让这个外国人更加的生气,或许在他心里,意味着双重的耻辱。

另一个面部表情就是吐舌头。当中国人感到自己行为不合时宜或非常尴尬时,他们经常会吐吐舌头,同时缩一下脖子(这个动作在女孩子中间比较普遍)。但在美国人看来,这个表情非常的粗鲁,并且从来不去做。

三、避免交际障碍应遵循的原则

1.正如谚所说的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这是我们交际活动的主要原则。这个原则就是说交际一方应该尊重所在国家的文化并尽力消除自身文化带来的干扰。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就应该熟知风俗文化的差异,信仰和他们的肢体语言的含义。

2.我们对于不同的文化应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包括信仰,风俗习惯等等,从而避免歧视和盲目崇拜。从而保持一种开放理解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徐小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2)

[2]管延祥.非语言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经济师,2004(2)

[3]李树刚.非语言交际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及其文化差异.琼州大学学报,2004(3)

[4]张建青.浅谈身势语.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4,6(2)

跨文化交际原则 篇4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化, 中西方社会这种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以及文化交流将与日俱增。然而, 表达礼貌的方式有很多种, 用语言表达礼貌则成了最为简单也最为重要的交流方式。因此,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来探讨礼貌原则, 将会对跨文化交际起到促进作用。

一、礼貌原则概述

礼貌是社会文化中的一种现象, 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遵循的一项道德伦理行为准则, 是人们所需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体现出来的有教养的行为规范。表达礼貌的方式有很多种, 通过语言表达礼貌则成为许多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 成为了以语言使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语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Leech在《语用学原则》中根据英国文化特点列举了六条西方礼貌原则, 每条原则中又附加两条准则: (1) 策略准则:即尽量缩小对别人的损失, 尽量增加对别人的利益; (2) 慷慨准则:即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 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 赞誉准则:即尽量缩小对别人的贬低, 尽量表扬别人; (4) 谦虚准则:即尽量减小对自己的赞扬, 尽量加大对自己的贬损; (5) 赞同准则:即尽量缩小自己与别人的分歧, 尽量夸大自己与别人的共识; (6) 同情准则:尽量缩小自己对他人的厌恶, 尽量夸大自己对他人的同情。从Leech的礼貌原则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说话人总是要尽量多给听话人一点好处, 要让自己吃亏, 从而使对方感到受尊重, 从而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 这就有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

我国学者顾曰国回顾了礼貌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起源, 在修改Leech的礼貌原则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中国文化的礼貌准则: (1) 贬己尊人准则:当说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提倡“贬”和“谦”;当说到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抬”, 要“尊”。 (2) 称呼准则:要用适当的称呼语主动跟对方打招呼, 并遵循“长、幼、贵、贱”等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 (3) 文雅准则:交谈中应选用文雅的语言, 禁用污秽的语言;多用委婉语, 少用直言。 (4) 求同准则:双方应在交流过程中力求和谐一致, 尽量满足对方的欲望;当需要批评别人或发表不同言论时, 往往是“欲扬先抑, 先礼后兵”;接受时则尽量是“恭敬不如从命”, 以取得和谐一致的效果。 (5) 德、言、行准则:在行动上要尽量减少他人的付出, 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在言语上, 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 并且少说自己付出的代价。

二、从礼貌原则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 西方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中西双方的礼貌准则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 不同的语言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衡量标准及表现形式。事实上, 礼貌本身既有文化的普遍性, 又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性, 通过Leech的礼貌原则我们不难看出, 他认为在与人交谈中我们尽量要使自己受惠最小, 使他人受惠最大;或是使自己受损最大, 使他人受损最小。因此, 我们可以发现“受惠”和“受损”是西方文化中礼貌原则的本质现象, 策略准则也被认为是六条准则中最根本的一条 (胡淑兰;2010:48-50) 。在Leech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国家人对于他人的尊重, 但是这种尊重是建立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之上, 这一点不同于中国文化中“贬己尊人”的思想。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总是将自己放在很低的地位。

Leech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交流与谈话明确分成了自己和他人两部分, 他强调每个人在谈话中都应注意自己与他人的受益或受损情况。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将自己与他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分得十分清楚, 即使在语言交流中人们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和周围所处的世界是分离开来的, 每个人都是个体的存在。他提出的“赞同准则”也是强调尽量减少与他人分歧;而中国文化中的“求同准则”则是提倡尽量使双方达成一致。他们强调个体差异、个体独立、个体意识等。这种个体存在思想在西方生活中十分常见,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西方人的姓名表达, 他们将表达自己不同的名字放在最前面, 将与整个家族有关的姓氏放在了姓名的最后面, 这与我们中国人的姓名表达方式截然相反。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孔子的儒家思想则占据了主导地位。孔子在儒家思想中, “仁”字当先, 以“仁”为本。“仁”字是由“亻”和“二”组成, 意味着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仁”意味着人性特征、人心、灵魂, 它意味着对人赞誉德的最高理想。对于“亻”左半部分, 它意味着作为一个人, 你应当独立、应当依靠自己;对于“二”右半部分, 它代表作着集体, 代表社会的绝大部分主体。所以, 在中国文化中, “仁”可以解释为:首先, 作为一个人需要独立、自强自立;另一方面, 要多为其他人考虑, 要将自己与社会集体紧密联系起来, 要考虑他人利益。我们常见的仁字词语有:仁义、仁厚, 其深层含义都代表着“吃亏是福”的思想, 正是基于这样的特点, 中国人更加谦逊而内敛, 同时契合了礼貌原则中“贬己尊人”的核心思想。

道家的中庸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 中国人求同去异的思想也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中庸文化决定了中国传统社会道德的价值观。中庸思想强调集体原则, 它提出社会应当是统一的, 不应有个体差异存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 也就意味着统一和一致。集体主义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根深蒂固流传至今。“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集体利益高于一切”。这些句子都是体现中国集体原则的名言警句, 都意味着社会价值应该放在第一位。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 自我牺牲被认为是衡量利弊之后的最佳方案, 这也是中国礼貌原则中“求同准则”的思想根源表现。

三、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在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第十四章刘姥姥入大观园中有这样的描述, 当刘姥姥从王熙凤那里接过礼物时, 刘姥姥说:“让你破费这么多我可真是不好意思, 我们都在这打扰了这许多时日了, 如果我还要再带走这许多礼物回家中去, 那我可真是无地自容了。”然后王熙凤试图降低自己礼物的价值便贬低说:“这些都是不值钱的小玩意, 哪里称得上什么礼物呢!”刘姥姥说:“让你破费这么多我可真是不好意思……我可真是无地自容了”, 她尽量贬低了自己的地位;而在王熙凤的谈话中“都是些不值钱的小玩意”也充分体现了贬己尊人的思想。然而在将小说译成英文版本的过程中, “破费”仅能被译成“cost”, 字面上是花费的意思, 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则体会不到说话者谦卑的态度。这就是文化差异对文学作品传达意义的阻碍作用, 也是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交际过程中的交际障碍。

中国人的谦虚方式在很多场合下也会给西方人带来不快。如我们在宴请外国嘉宾时为表谦虚也许会说:今天承蒙各位光临非常荣幸, 我们没准备什么可口的东西, 仅备有粗茶淡饭聊表寸心, 不成敬意, 请大家包涵。贬己尊人准则可以说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礼貌现象, 在西方文化里没有贬低自己抬高别人的现象, 而中国人在听到赞美之词时, 往往是否定对方的赞美之词, 贬低自己一番, 以示自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大家都习以为常并且欣赏这种谦虚礼貌的行为, 然而外国人听到就会觉得用简单的菜肴宴请宾客是主人无礼。这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造成的, 因此我们只有重视中西文化差异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四、结论

在跨文化交际中, 若忽视价值观念在交际中的潜在影响, 就会造成交际障碍。在英语教学中如何积极导入中西方礼貌语言并对待其差异, 对提高学生、特别是涉外专业的学生的交际能力十分重要。加强中西方文化背景, 提高文化差异敏感度, 提高文化差异容忍度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归根到底重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则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

摘要:礼貌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礼貌的原则与现象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研究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 具体探讨了礼貌原则在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差异与成因, 并且强调说明了这一原则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顾曰国.礼貌语用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 :11-17.

[2]胡淑兰.礼貌原则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5) :48-50.

[3]刘润清.关于Leech的礼貌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7 (2) :42-46.

言语交际原则(写写帮推荐) 篇5

(一)合作原则

言语交际是一种双边的或多边的言语行为,为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语言应用者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这就是美国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于1967年提出的“合作原则”以及利奇(G.N.Leech)等人提出的“礼貌原则”。

格赖斯(H.P.Grice)认为,言语交际总是要相互合作的,通过合作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合作原则内部有四条准则,即

适量准则

质量准则

关联准则

方式准则

1、适量准则

适量准则指信息量要适度,以实际需要为标准:

⑴言语交际时说出的话应当包含交际所需要的必要信息。

⑵话语信息量不超过所需要的信息。

信息量少于交际目的所需要的数量,会造成话语的含糊、晦涩,形成理解困难。例如下面的例子里回答者就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

例1

问:昨天一天你去哪儿了?

答:上午去学校上课。

只回答了“上午”做什么了,没有回答其他时间都做什么了。所以,信息不完全。例2

信息量超出交际目的需要的数量,会造成话语的重复、罗嗦,使人厌烦。例如马季的相声《打电话》中的“罗嗦”先生。

例3:

(假如你最近遇到了一件烦恼事儿,正巧在路上碰到一位朋友,他正有急事出去。)他跟你打招呼:

——“很久没见面了,你好吧!”

如果回答:

——“还好。”

这样模糊地回答,符合当时情境下对方的话语意图,属于正常的交际行为;如果回答:

——“好什么呀,最近倒霉透了。”

这种情况下,他就要停下来表示关心地询问你。

这实际上违背了对方“打招呼”的交际目的。

因此,信息量的适量与否,要根据语言应用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这不仅取决于发话人提供的信息,而且也取决于受话人的信息期待和需要。另外,在特定的语境中,人们可能有意识地增加多余信息。例如:火车上乘务员反复报站名,就是为了给乘客提供需要的主要信息。

2、质量准则

质量准则指发话人保证发出信息的真实性:

⑴发出的信息不虚假。

⑵信息有足够的证据。

诚实是一种美德,言语交际也不例外。在交际时,不能把虚假的话当作真实的话说,否则就是欺骗。

例1:

从前有十个人,相约每人带一壶酒来聚餐。其中一个人想:我带一壶水去,和他们的酒放在一起,谁也不会知道是谁带的。殊不知,别人也和他想的一样,都带了水来当白酒。结果到喝酒时,每个人倒了一杯,发现一点儿酒味也没有。都以为是自己那壶水,也不好说酒淡,反而啧啧称赞:“好酒!”“好香啊!”

这个笑话中,每个人喝的都是水,却称赞“好酒!”“好香啊!”,隐含“我喝的是真正的好酒”的意思,因此每个人发出的信息都是虚假的。证据不足的话不能说得太绝对,否则就是武断甚至是污蔑。有时,为了维护信息的质量准则,必须委婉地进行信息传递。有时在外交场合,经常会遇到一些敏感的问题。不能正面回答,又不能不回答。这时只好采用迂回曲折的方式以确保信息的质量原则。

例2:

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有位外国记者问:

——你们一直强调海峡两岸都是中国人,那么,你们是否把李登辉看作中国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从容不迫地答道:

——真正的中国人都拥护祖国统一,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

这个问题十分敏感。李登辉搞台独,企图分裂祖国,人所共知。

但是,在外交场合,面对记者的提问,不好正面回答。

采用肯定句方式表达正面的观点,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又坚持了正确的立场。质量原则的变通

信息的真实性可以根据语言应用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在寒暄时,可以而且有时应该不必提供真实信息。

例3

——最近好吗?(不过随便问问)

——挺好!谢谢。(其实并不好,不过应付一下而已)

——看起来你今天气色不错。(其实病了好几天了)

——还好,谢谢!(刚到医院打完针)

3、关联准则

关联准则指发出的信息与话题和对方的谈话内容有关联性或相关性。

交际中,谈论的话题一般应该与上文或正在发生的事件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

发话人不能说对方不感兴趣的话题,受话人不能频繁转移对方的话题,或者避而不答,答非所问,更不能离题万里。

例1:

甲说:“你贵姓啊!”

乙答:“我坐汽车来的。”

甲说:“叫什么名字?”

乙答:“我肚子不疼。”

上面这段相声中,乙答非所问,违反了关联准则。

但有时候为了传递语用信息,也可以故意与语境拉开距离,在允许的范围内把话题扯远,以便让受话人从外部去检索相关信息。

例2:

(一个醉鬼在酒馆喝多了)

醉鬼对招待说:“快拿点醒酒的东西来吧!” 招待说:“好,我这就去拿帐单。” 醉鬼要的“醒酒的东西”,是茶水、饮料之类的东西。招待的回答“我这就去拿帐单”显然不符合关联准则。但他目的是要让醉鬼知道,他已经喝得太多,钱也花得太多了。帐单一拿来,看到花了那么多钱,醉鬼肯定就会吓醒了酒。这样的言语行为常常会收到幽默讽刺的语用效果。

4、方式准则

方式准则指选择对方能够顺利理解的方式设计编排信息:

⑴尽可能显豁,避免晦涩。

⑵尽可能明确,避免歧义。

⑶尽可能简洁,避免罗嗦。

⑷尽可能有序,避免杂乱。

交际时,如果所说的话晦涩难懂,含有歧义,或者重复罗嗦,杂乱无章,都会造成误导,使人无法了解,影响交际。

例1:

甲:你会下围棋吗?

乙:下不过聂卫平。

其实乙刚学会下围棋。他把自己跟棋圣相比,本身就是不恰当的。

尽管他的回答确是实情,但给对方造成一种假象:好像乙的围棋水平很高。这就使对方无法获得真实信息,可能影响进一步的交际。

例2:

相面的人常用“父在母先亡”这样有歧义的话让自己左右逢源。这句话可以有多种解释:如果父母只有一位在世,这句话可以作为过去事实的断言:

“父在,母先亡”(父亲健在,母亲先去世)

“父在母先亡”(母亲健在,父亲在母亲的前面去世)

如果父母双双都健在,则可以作为未来事实的一种“预测”,未来的两种“可能”:或者母亲先去世、或者父亲先去世。两种解释同样符合“客观实际”。

例3:

“父母双双不能孤独一支”一句话可以概括应对三种情况:

解释1:“父母双全,不能孤独一支”(父母都健在)

解释2:“父母双全不能,孤独一支”(父母不能双全,只有一位健在)

解释1:“父母双全,不能孤独一支”(父母都不在世,因为“不能”只剩一个人孤独在世)

这些会话方式都不符合显豁、明确的准则。

(二)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是对合作原则的完善和补充。

言语交际的本质,是通过信息传递,达到对受话人的影响,实现双方的互动。

在交际过程中,除了合作原则以外,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在言语行为中渗透尊重对方、保护对方自尊心的礼貌信息,是信息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这就要求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社会礼貌规范。

这些社会礼貌规范就是礼貌原则的内容。礼貌原则包括六条准则。

1、得体准则

2、慷慨准则

3、赞誉准则

4、谦虚准则

5、赞同准则

6、同情准则

1、得体准则

得体准则指交际双方的言语要减少对别人不利的信息,尽量符合共同的习惯和心理,不要让别人感到不舒服。

例1:

在饭店里吃饭。

服务员:——溜肝尖来啦!

顾客甲:——我看看,我看看。嗯,这是健康的猪肝。如果这猪得了肝炎或肝硬化,颜色就不这样了。

例2:

服务员:——口条来了!

顾客甲:——我看看,我看看。嗯,这就是猪舌头。你看,这上边的点点,就是乳突,专门分泌唾液的。唾液你们知道吗?就是哈啦子。

上面两个例子的说法都很不得体。

2、慷慨准则

慷慨准则指交际双方的言语要减少利己的信息,尽量让对方从掩护行为和话语信息中获得有益的信息。

例1:

奥地利电影《希西公主》中,希西公主的公爹——老国王处处跟别人“打岔”,一问三不知。不管别人说什么,他都说“太棒啦!”。大家都以为他耳朵不灵。实际上他是:“听喜欢的话就不聋,听讨厌的话就聋。”

能够做到听了讨厌的话像是没听见一样,这的确是极端的“慷慨大方”。试想,和这样的人交流,一般不会有什么尴尬和不快。

3、赞誉准则

赞誉准则指在言语交际行为中要尽量避免贬低对方、而应当多赞誉对方。

否则,就会导致交流失败。

例1:

有次某影视摄制组到一所大学与高校学生交流、座谈。

剧组人员没有按时到会,千余名大学生等了一个多小时。

会议即将结束时,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责问:

——你们是否觉得我们的时间不值钱?

某演员回答道:

——我觉得这位同学有点像《有话好好说》里的张秋生,把小事夸大了。

又说:

——我还觉得你像记者,记者就是这样,喜欢猜测,猜测别人心里想什么。显然,这位演员的话违背了赞誉准则。

他的话刚说完,场内立刻大哗。

现场有多位记者甚至围追不放,一定要讨个“说法”。

4、谦虚准则

谦虚准则指在言语交际行为中要尽量保持谦虚的态度。

谦虚包括耐心听对方说话、对自己的评价要尽量保持谦虚和低调,不能夸大自己的优点、忽视或者掩盖自己的缺点。

如果违背这一准则,就会得到相反的效果。

例1:

在人才市场上,招聘单位的主考官问:

——请告诉我你的一次失败经历。

应聘者回答:

——我想不起我曾经失败过。

这样说显然既不合逻辑,而且也十分不谦虚。

例2:

——你有哪些优缺点?

——我没发现自己什么缺点,可以胜任任何工作。

这样说既不符合实际,更违背了言语行为的谦虚准则。

5、赞同准则

赞同准则指在言语交际行为中要尽量减少与对方的分歧,在非原则问题上尽量靠拢对方的观点,以增加一致性。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赞同自己的观点。

在交谈中如果我们能够发现对方观点合理性的方面,并加以充分的肯定,交流就会进行地很顺利,反之,则容易导致交际失败。

例如:

——你说得对,我们应该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看。国家不能**。国家不安定,最吃亏的还是老百姓。

又如:

——工资要发、奖金也要发、大家的要求都是合理的。我完全理解你们的实际情况。现在,需要我们冷静地对待这个问题。厂子是大家的。厂子有困难,就是咱们大家的困难。谁家过日子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困难是暂时的。如果什么也不干,就这么争论下去,说破大天也不会掉下馅饼。只要咱们想办法把库存积压的产品推销出去,厂子有救了,大家也有救了。

面对工人罢工,提出补发工资的要求,先表示理解和赞同,然后再劝阻,就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当然,赞同应当有原则,讲究方式方法。

要有联系实际,不能曲意逢迎。

发自内心的赞同往往能得到意外的效果。

6、同情准则

同情准则指交际双方应减少与对方的情感对立,尽量增加双方的谅解。

否则,如果感情对立,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例如:

——我的钢笔怎么不见了?

——我不知道。

——真是活见鬼了,我的钢笔放在这里怎么就不见了呢!

——没有人来过这里,你再找一找。

——我找了半天了,哪儿都找遍了也没见到影子。

——谁看见我的钢笔了?

——这个鬼地方,连个钢笔也有人偷!

——你说谁呢?

——我也没说你!

——那你说谁呢?

——你这个人真怪,没说你就是没说你,你接什么话茬?

——这屋子现在就咱们两个人,你到底说谁呢?

——这可就怪了,我说了没说你,你怎么还没完没了呢!

——你别话里有话,以为别人都是傻子,就你聪明。谁不知道谁呀!

心理学家卡耐基在其著作《怎样赢得朋友,怎样影响别人》一书中总结出六种途径:

(1)真诚地表示对对方感兴趣;

(2)保持微笑;

(3)多提对方的名字;

(4)做耐心的听者,尽量让对方谈他们自己;

(5)谈符合对方兴趣的话题;

(6)以真诚的方式让对方感到他很重要。

其中主要是围绕“礼貌原则”展开的,可以作为成功有效的言语行为的参考。

(三)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的关系

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是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原则。礼貌原则往往与合作原则交叉使用,于是就常常出现谁主谁次的问题。

如果两个原则发生冲突,发话人会根据当时的交际情况,决定突出哪个原则。

1、在比较正式、庄重的交际场合,合作原则会让位于礼貌原则。

经济原则与俄语口语交际 篇6

关键词:经济原则;俄语口语;实现条件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21-01

一、前言

经济原则即用最少的语言单位传递最大量的信息,它符合人们为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而追求简约的的心理,这一原则现如今已成为人们日常交际过程中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因此,对口语经济原则的研究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经济原则在语言的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最为突出的的要数俄语口语,然而,以往的国内外学者和专家更加倾向于以书面语为语料,分析经济原则的具体表现形式,对口语方面的表现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口语中的经济原则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意义。

俄语口语中实现经济原则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大部分表达手段能够在保证信息完整的前提下体现出经济性,但有一些手段因为过于求简而造成交际失误。作为俄语学习者理应了解交际用语中的这种不良语言现象,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加以避免,以提高言语实践能力。基于这一初衷,本文简单阐述经济原则在口语中的实现条件,并分析影响经济原则实现预期效果的因素。

二、经济原则在俄语口语中的实现条件

(一)口语的基本特点

口语交际具有无拘束性、直接性的特点。较之书面语,口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于交流的语言,对语言的形式、规范要求较少,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自己习惯的简单的表达方式。

(二)口语交际的实现形式是对话

口语交际即人与人面对面的言语对话,言语的内容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且上下句必然有联系,这就使承前省略成为可能。此外,由于是面对面的交际,语境、表情和手势等副语言手段经常出现在交际过程中,这均为经济原则的运行提供了条件。

(三)口语交际主体的记忆能力有限

口语交际双方在处于最适于接受信息的的对话环境中,在有限的时间内记住并理解对方的言语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说话人应该而且也愿意使用尽可能短的言语片段。

(四)口语交际双方的求简心理

人都有惰性心理,在允许的范围内,能简单的事情绝不复杂化,在语言表达上亦是如此。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更加希望省时省力,提高效率。而口语作为人们使用最多的语言,省时省力的心理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这进一步促使经济原则的深化。

交际者可以最大限度简化言语表达手段,以最少量的言语单位传递最大量的信息,从而达到省时、省力的目的。离开这些基本条件,经济原则在口语中的运行就无从谈起。

三、影响经济原则实现预期目标的因素

(一)影响经济原则实现预期目标的语言因素

语言因素指交际双方为表达自己的思想而选择的言语表达形式和手段,包括语言单位、语法形式、发音、话语组织等。这是言语表达的基本内容,人们为了省时省力,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表达自己的想法,通常会使用简短的词语,简单的语法形式,容易的发音,易于理解的话语组织。但口语交际由于其无准备性,往往因为过于“经济”而使对方无法正确理解自己,进而造成交际失误。

(二)影响经济原则实现预期目标的非语言因素

非语言因素包括交际环境、交际者、共知经验、交际情景等。非语言因素在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交际环境即口语交际发生时所在场所的外在条件。任何事情的顺利与否,外在的环境都发挥着一定作用,不是决定性的但却不容忽视。一个良好的交际环境必定有助于经济原则的实现。

交际者即言者和听者。言者的交际意图,听者对言语的理解与反应都是交际正常进行的决定性因素。交际过程中,为实现交际意图,言者一般会选择合适的语言单位,然后进行组织语言,此外,还要考虑双方的接受理解能力,而听者则应运用各种方法对言语信息进行加工理解。也就是说,在交流时要尽量保持相互合作,选择恰当、简洁的言语手段,以保证信息传递的通畅。总之,交际者自身素质,理解能力,交流中使用的言语手段都是影响经济原则表达的重要因素。

共知经验,又称共同基础,指交际双方共同拥有的知识和经验,包括两部分一般共知基础和个人共知基础。前者指大多数人所共有的普遍性知识与背景知识;后者指个别、少数人的知识和经验,是在具体的口语实践中得出的知识和信念。交际双方的共知经验越多,听者对用于承载信息的言语的需求量就越少;相反,两人的共知经验越少,听者对言语需求量就越多,经济性体现的就越不好。

交际情景,也可称作语境。它是口语的基本特征,是语言经济原则得以实现的条件。许多言语形式、句法结构所包含的具体语义只有在语境中才具体化。如果不了解话语使用的语境,人们便无法理解整个话语,交际失误的产生就在所难免。

共知经验和语境可以大大提升经济原则在俄语口语中的实现。在具体的语境中如果言者能够正确地预测听者的共知经验,即做出正确的预设,那么其言语投入量就恰当无误,也就是说可以用较少量的语言单位实现最大化的交际效用。相反,如果预设错误,对听者理解内容估计过高,就会投入不够充足的信息,从而造成交际障碍;如果过低估计听者的知识经验,其投入的信息量就会过多,造成信息冗余。

结语

在当今俄语口语中经济原则占据主导地位,掌握它在俄语口语中的实现条件和影响其发挥作用的因素,对于观测口语的发展趋势以及进行有效的口语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不了解经济原则的实现条件和影响其发挥作用的因素,在实际交流中,就会因过于追求经济性导致歧义现象,例如:省略必要词语,语义紧缩词、截短词、缩略词的任意使用,代词、副词指代不明,使用不恰当的语法手段,语音不清,交际双方词不达意等等。这些现象都会造成交际障碍,甚至是交际失误。经济原则的本质是人们追求言语的简洁性,而这也是语言的根本特征,但必须明确语言的任务是传达信息,因此,为实现理想的交际效果,要做到既不浪费语言资源,又避免过度的减缩,即要在省时、省力和明白易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只有这样,经济原则才能完成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崔位.俄语口语与语言的经济原则[J].中国俄语教学,1990(4):39-42.

[2]王晓娟.语言经济原则——俄汉口语对比研究[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跨文化交际原则 篇7

在跨文化交际中, 一般认为专有名词的翻译不影响文本阅读, 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没有关键性影响, 其实不然。英语名词可以分为专有名词 (Proper Noun) 和普通名词 (Common Noun) 。专有名词 (a name used for an individual person, place or organization spelled with an initial capital letter即“人名、地名、机构团体名和其他具有特殊含义的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英国的Cambridge, 前半按照广东话音译, 后半意译, 译作“剑桥”;美国的Cambridge则按照新的规定, 使用音译“坎布里奇”。而日本和韩国同属汉文化圈, 其人名地名有另一套规则, 要按照其写的汉字日韩语发音来译:Matsushita是松下, 而不是“马茨希塔”, Kitakami是“北上”, 而不是“凯塔卡密”, Busan是“釜山”, 不是“普山”。Nippon漆的名字使懂日语的人立刻想到日本, 商家从商业的角度不愿意让人想到“日本”, 译成“立邦”漆, 在中国得以广泛使用。翻译采用音译的部分通常是专有名词, 这部分却是译者最易忽略的地方.关于音译的准则, 台湾翻译家张达聪提出6条:

1. 音义兼顾, 如“乌托邦”;

2. 音义参半, 如“剑桥”;

3. 舍音取义, 如“好望角”;

4. 音中取义, 如“翡冷翠” (佛罗伦斯) ;

5. 舍义取音, 如“巴黎”;

6. 截长取短, 如宾州“费城”。

二、英语专有名词翻译的原则

一般来说, 在进行英语专有名翻译时, 要遵循符合标准, 名从主人, 约定俗成和灵活创新等四项原则。

1. 符合标准原则

英语专有名词翻译要符合国际标准,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本国官方制定的罗马字母拼写地名的统一形式, 如韩国有“韩语罗马转写方案”, 日本政府颁布“训令式”法定转写方案, 用于日本国家地图集、国际百万分一世界地图、海图和海上保安厅的其他出版物。我国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法的国际标准获得了国际认可, 不仅使推广普通话和实行以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汉语有了依据, 而且还可促进英语专名汉译的规范, 避免当前因语音差异, 同一专名, 不同地方有不同译法的混乱, 如美国总统Bush、英国首相Blair, 内地媒体译成“布什”、“布莱尔”, 香港媒体译成“布殊”、“贝理雅”, 澳大利亚的著名海港Sydney, 大陆译成“悉尼”, 香港译成“雪梨”, 美国的Hollywood, 内地译成“好莱坞”, 香港译成“荷里活”等。

英语专名汉译时, 必须依据国家标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和《汉语拼音方案》, 须用普通话的标准语音和规范的汉字译写英语人名地名和所有英语专名中的英语地名人名, 实行国家的有关法规, 坚持国家标准的原则。

行业标准是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在全国某个行业内统一实行的标准。中国地名委员会制定有《外国地名汉字译写通则》, 国家民政部和国家测绘局制订了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等6种外语地名汉字译写规则和意大利语、瑞典语、印地语等55种语言汉字译音表、新华社译名室编有《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等行业标准并参考中国地名委员会编的《外国地名译名手册》、《美国地名译名手册》等工具书以及中国地名委员会组织新华社、总参测绘局等单位审定的《世界地名录》以及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等工具书。各国形势不断发展变化, 大量新出现的人名地名和组织名应以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译名为准。

2. 名从主人原则

名从主人原则是指以专名各自所在国家的官方或通用语言的标准发音为准音译, 以便忠实于主权所有者、忠实于原文。如:Potsdam Proclamation波茨坦公告, Souel首尔 (原译汉城) , Aeroport de Paris Charles de Gaulle巴黎戴高乐航空港, Goodman Fielder Wattie Limited古德曼-菲尔德-沃蒂公司, Nobel Prize诺贝尔奖, Palais de Versailles凡尔赛宫, Szalay Ferenc绍洛伊·费伦茨 (匈牙利人名) , Szolnok索尔诺克 (匈牙利地名) 等。此外, 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有不少英语人名地名, 即使拼写相同而读音在英国、美国却不一致, 相应的译名也不一样, 如Greenwich英国标音为[′grinid3], 译为“格林尼治”;美国标音为[′grinwit∫], 译为“格林威治”。如Berkeley英音为[′ba:kli], 美音为[′be:kli], 所以应分别译为“巴克莱”和“贝克莱”。对这些专名, 最好括注其所属的国家或地区, 以示区别。

(2) 还有一些名字读音不规则, 如Maugham不应译成“毛格姆”或“毛汉姆”, 因其中的gh不发音, 应译成“毛姆”。其实, 著名球星Beckham的规范译名是“贝克姆”, 因为h不发音, 不过现在的流行译名是“贝克汉姆”, 只得“将错就错”罢了。

(3) 名从主人这一原则, 只能原则性地说译名与原名“音同”。可是各种语言文字本身在发音上就因人因地因时不同而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而且又是从一种语言文字转成另一种语言文字, 要达到绝对的“音同”是不可能的, 只能相对“音同”或“音近”、“音似”。为了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对音译冗长难记的人名地名, 从汉字译名特点出发, 常采取省略轻读音的方法, 如Scotland译为“苏格兰”, William Shakespeare译为“威廉·莎士比亚”, Worcester译成“伍斯特”等, 要力求译得音同意合。

3. 约定俗成原则

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某种事物的名称、形式或某种社会习俗称为“约定俗成”。专名的翻译必然要考虑到译者所处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影响, 反映出时代、文化特色, 并且, 不同时代的专名翻译又呈现出不同的历史特征, 使专名翻译具有历时性与共时性。如Gone with the Wind译成“飘”, Hamlet译成“王子复仇记”, 英国外交官、汉学家Herbert Allen Giles译成“翟理思”, 其编著A Chinese Biographical Dictionary译成“古今姓氏族谱”, Matteo Ricci?译为“利玛窦”, Citibank译成“花旗银行”, Standard Chartered Bank译成“渣打银行”, Fleet News Agency“英国快讯社”, 等。那些在规范和统一之前的专名翻译, 与其改为规范翻译可能引起人们对已习惯的旧译产生新的混乱, 还不如顺其自然, 按国际通用的约定俗成原则来处理, 以免引起混乱。要经常查阅有关的权威词典来处理这类问题。

4. 灵活创新原则

创新是任何事物的灵魂。近年来出现的与时俱进的缩略名音译和直接用英文缩略名的融入新译法即是一例。如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石油输出国组织, 首字母缩略为OPEC, 音译成“欧佩克”,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贸组织, 缩略为WTO等等。“欧佩克”、UN、UNESCO、SARS、GDP等, 在我国媒体已广为采用。英语专名汉译的创新, 体现了我国各方面与国际接轨的现实和汉英两种语言相互融入的包容性。

遵循开拓创新原则, 译者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解力、艺术欣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又要考虑到译语读者的接收力。如The Waterloo Bridge译成《魂断蓝桥》, Love at First sight译成《一见钟情》, Star Wars译成《星球大战》, As You Like it译成《皆大观喜》, Pretty Woman译成《风月俏佳人》, Ghost译成《人鬼情未了》, Forest Gump译成《阿甘正传》等等, 都是专名译得富有开拓创新性的典范。

三、结语

笔者在英语专业翻译课上要求学生翻译一整份China Daily, 而学生们所问的问题80%是有关专有名词及相关背景的。专有名词的翻译看似简单, 实则是一件很复杂的事, 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译者应该坚持符合标准、约定俗成、名从主人等原则, 具备广博的知识, 务必避免歧义, 注重文化契合。

参考文献

[1]Judy Pearsall.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秦贻:专有名词翻译的原则和技巧[J].湖北工学院学报, 2004.12

[3]张达聪:翻译原理与技巧[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4]新华通讯社译名室.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华 (修订版) [M].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7.4

跨文化交际原则 篇8

关键词: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语用迁移

1 概述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 “礼貌”对有效交际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人际交往中极为重要的社会规范, 约束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他人的感受。尽管Leech提出了具有相对普遍性的礼貌原则, 但在对“礼貌”的内涵解读上,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存在不同的理解。因此, 礼貌是个程度问题, 礼貌原则的应用与文化背景及语境密切相关。

2 礼貌原则提出的背景及内容

言语交际过程中, 人们总要遵循一定的会话原则, 以保证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美国哲学家及语言学家Grice提出了系统的合作原则:包括数量准则 (Quantity Maxim) 、质的准则 (Quality Maxim) , 关系准则 (Relation Maxim) , 及方式准则 (Manner Maxim) 。然而, 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 存在着大量违背合作原则的语言现象。为此, Leech提出礼貌原则, 合理的解释了言外之意和间接言语行为等问题, 挽救了合作原则。

从本质上讲, 礼貌是非对称性的, 从听话人角度感受到的礼貌言语对说话人而言可能是不礼貌的。因此, 说话人为了表达礼貌言语, 就必须有所付出, 反之亦然。礼貌概念中又存在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 (positive and negative politeness) 。积极礼貌可能包括承诺性 (许诺、帮助、保证等) 和表情性 (感谢、祝贺、抱怨等) 言语行为。借由积极礼貌, 拉近与他人的关系, 使他人把自己当做同一群体的一员, 以达到寻求共识的目的。消极礼貌常包括指示性言语行为 (命令、指示、请求、建议等) , 涉及到打扰他人之时, 并尽量委婉或策略地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尊重。

Leech仿照合作原则, 列举如下礼貌原则 (Politeness Principle) 。 (一) 得体准则 (Tact maxim) :尽量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尽量少让别人吃亏, 尽量多使他人受益; (二) 慷慨准则 (Generosity Maxim) :尽量减少自己的受益, 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三) 赞誉准则 (Approbation Maxim) :尽量缩小对别人的贬低, 尽量增多对别人的表扬; (四) 谦虚准则 (Modesty Maxim) :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尽量贬低自己; (五) 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 :尽量缩小自己与别人的分歧, 尽量增加自己与别人的共识; (六) 同情准则 (Sympathy Maxim) :尽量减少自己与别人在感情上的对立, 尽量增加对别人的同情。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语规则与交往规则均不同, 包括说话人开口说话的时机, 说话的内容, 开始和结束会话的方式等等。如果忽略语境及文化背景等因素, 语用规则迁移往往导致语用失误或语用失败, 使得跨文化交际受阻。尽管Leech的礼貌原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但各社会群体在遵循礼貌原则上所使用的具体准则、实施方略因其文化差异而各有区分。

3 中西社会之礼貌原则差异

礼貌是各社会群体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 其内涵大相径庭。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 重视伦理道德。中国社会是一个以群体为主要取向的社会, 这是长久以来封建社会“身份制”和差序格局影响的结果。正如礼记中所述“夫礼者, 自卑而尊人”。显然, 中国式的“卑己尊人”与西方的礼貌原则基础有着本质区别。对西方而言, 人们追求自我实现与自由平等, 重视个人权力及隐私, 追求人际间的平等一致。

由于中西礼貌原则的社会文化内涵不同, 因而在礼貌原则采取的方略, 礼貌在言语行为方面的分布, 相同情景中礼貌方略的选择, 积极和消极面子, 礼貌与人际间社会地位的关系, 涉及的话题等方面中皆体现出不同的应用特点。现仅就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恭维言语行为及反应方略进行对比分析, 阐释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不同应用。

根据美国学者Herbert, Holines和Wolson等的调查, 英语恭维语除了表示欣赏外, 主要用于协同交往双方关系的“一致性”, 加强巩固交往者间的平等性关系。受我国社会差序格局的影响, 汉语恭维语主要用于使对方感觉良好、欣赏、利用他人, 这是受中国文化及和谐取向的必然结果。恭维语所涉话题包含两方面, 一是“相貌”及“所有物”, 二是“成就”和“能力”。

英美社会视评价女性外貌为普遍现象, 是促进平等性关系、拉近距离的有效话题。但在中国, 尤其在正式场合中, 恭维女性外貌会被视为禁忌话题;西方人喜欢变化和差异, 暗含某种新意的变化都会受到恭维, 而中国侧重相同与和谐, 对变化的恭维远低于西方;在成就和能力方面上, 英美社会通常是社会地位较高者对较低者或上级对下级进行评价。对西方人而言, 评价一个人的能力与成就是极严肃的事, 因此对能力与成就的恭维言语只能由具有评价能力的人来进行。而在中国, 对他人能力与成就的恭维言语通常发生在下级对上级的交际过程中, 其目的是获取上级的好感, 取悦他人。

有这样一则笑话:一对中国夫妇和一名美国朋友碰面, 美国友人对中国男士说道:“Your wife is so beautiful.”。中国男士回答到:“哪里哪里。”美国友人对其回答感到很诧异, 思索片刻后回答到“Everywhere, everywhere”。上则笑话隐含着中西方对恭维语反应方略的不同。根据Herbert总结, 恭维语反应方略包括欣赏标志、赞扬升级、评价性接受、历史评价、转移、回敬、怀疑、贬低、修饰、不同意、无视、请求解释等。“Thank you”是英美社会提倡使用的回复言语, 以示受恭维者的礼貌与修养。与英美习俗相反, 中国人习惯拒绝或贬低恭维语的语义内容, 因此就出现了笑话中“哪里哪里”的答语。

除上述恭维语外, 中西在隐私、称呼、谦虚、邀请、接受及拒绝等言语行为中均体现出巨大的差异, 这就要求英语学习者要充分了解中西文化, 在达到双语能力的同时提高文化交际能力, 避免语用迁移。

4 结论

Thomas曾指出 (1993) , 语法错误可能使人不愉快, 但当意识到说话人的语言能力时, 是可以容忍的。然而语用错误可能反应出说话人的粗鲁和无理, 会被视为人格缺陷。礼貌的表象是社会深层文化折射的结果, 只有在把握中西文化内涵、夯实言语交际能力基础上, 礼貌原则才能更好的应用于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规避语用失误, 达到有效交际之目的。

参考文献

[1]Leech.G.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Press, 1983

[2]George Yule Pragmatics[M].北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何自然.语用学讲稿[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99.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跨文化交际原则 篇9

一、合作原则的运用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认为, 为了保证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交际双方必须共同遵守某些基本原则, 即“在参与交谈时, 根据你所参与交谈的目的或方向的变化而提供适切的话语”, 这就是合作原则。

1. 合作原则由四条准则构成。

(1) 量准则——信息量要适中。

(1) 使你的话语 (交谈的当前目的) 如所要求的那样信息充分。

(2) 不要使你的话语比所要求的信息更充分。

(2) 质准则——设法使你的话语真实。

(1) 不要说自知虚假的话。

(2) 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 关系准则——要有关联。

(4) 方式准则———要清晰。

(1) 避免含混不清。

(2) 避免歧义。

(3) 要简短。

(4) 要有序。

交谈参与者可能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也可能在交谈中逐渐明确目的和方向, 也可能在交谈中逐渐明确的, 但参与者总要遵循合作原则, 交谈才能符合公认的目的和方向。

2. 合作原则的运用。

(1) 运用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则, 设计贴近生活的话题, 展开有效交际。

高中语文课堂上的倾听与表达训练, 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要求, 遵循相应的交际准则, 应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 选择适宜的内容作为话题, 让学生愿意去倾听, 乐意去表达。

高中学生大都十六七岁, 正处在生理、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的阶段, 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 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彩的外面世界充满着向往、迷惘。设计话题时, 要贴近他们的生活、思想动向, 注重与日常的教学、生活相联系, 既让他们感到愉快亲近, 觉得有话可说, 又能增进了解, 引发思考, 互相促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设计以下话题:《我最好的朋友》《我喜爱的老师》《我喜爱的一位明星》《一件有趣的小事》《我喜欢的文学形象》《趣说成语》等等, 这些话题涉及到学生生活、学习、爱好、个性诸多内容, 是学生对自我的一次审视和发现, 也是对他人经历的了解和分享。

(2) 运用关系准则、方式准则, 丰富话题内容,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系准则要求话语与话题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性, 语句之间要衔接。每一个话题都有多种切入方式, 选择的内容、切入的角度, 能够判断出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和对生活感受能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话题, 将话题分解为若干个内容相关联的子话题, 交流才能顺利有效地完成。如《我喜爱的一位明星》这一话题可有许多切入点:这位明星是谁?他在哪一个领域发展?主要有哪些业绩?“我”为什么喜爱他?他的人生经历对“我”有何启发?如果有机会见到他, 最想对他说什么?

进行口语的表达时, 不仅要注意语句与语句之间内容上的内在联系, 语言表达还要准确明晰、简洁有序, 才能给听者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 达到交际的目的。

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我们为了训练的方便可行才加以分解的。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反规则练习, 故意语句与语句之间、答句与问句之间, 风马牛不相及, 故意说出不真实的信息等等, 颇具喜剧效果, 帮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合作原则对维持正常交际的重要意义。

二、遵循礼貌原则, 比较内容相近的话语, 实现最佳交际

利奇在格赖斯合作原则的基础上, 提出了会话的礼貌原则。他认为, 人们在交际中不仅要遵循合作原则, 同时也要遵循礼貌原则, 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即说话人要注意遵循礼貌原则, 说话人认为听话人也要注意遵循礼貌原则, 并且说话人肯定听话人也注意到了这一点。礼貌原则是对合作原则的有益补充, 实际上具有更大的约束力, 通过语言来表达礼貌是最常用的手段, 它是成功交际的一条语用原则, 它包括六条准则。

1. 得体准则。

2. 宽宏原则。

3. 赞誉准则。

4. 谦虚准则。

5. 一致准则。

6. 同情准则。

比较下面一组句子:

(1) 帮我提一桶水。

(2) 请帮我提一桶水。

(3) 帮我提一桶水, 好吗?

(4) 我想提一桶水, 可是太重了。

(5) 你的水从哪儿提来的?

这五句话要表达的目的是相同的, 就是要得到帮助, 不过礼貌程度依次增加, 表达得越含蓄, 就越有礼貌。礼貌原则在实际交际中, 体现为语句的选择来表现内心的态度。

口语交际教学, 对于教师而言, 也是严峻的考验, 是对教师的语言修养和人格修养的综合检验。课堂既是教师展示语言能力和个人风采的窗口, 也是学生掌握交际规则和增长交际能力的舞台, 愿这个舞台越来越流光溢彩。

摘要: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运用语用学的交际原则——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设计话题, 围绕话题进行交流, 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口语交流, 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

关键词:口语交际,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交际的最佳关联与合作原则 篇10

合作原则是指交际双方为使会话、合作顺利进行, 以达到共同的沟通目的而必须相互配合、共同遵循的一些准则。人们在会话行为过程中, 总有一系列的假设形成一种准则使会话交际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所有的人类交流, 无论其文化背景如何, 都会遵循这种原则。人们在实际言语交际中, 能够遵守“合作原则”, Leech所提出的礼貌原则正是遵守合作原则的典型体现。但是出于其他的需求, 人们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 格赖斯把这称为“特殊会话含义”, 即通过表面上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言外之意。但是并不是所有对合作原则的违背都可以产生言外之意。交流中的双方可能会违反合作原则: (1) 说话者可能故意违反合作原则, 但是听话者并没有意识到。 (2) 说话者可能很明确地告诉听说者表明其并不愿意合作。如果说话者提出问题, 听话者可以表明自己不想回答或者不想再多说。 (3) 说话者可能会面临会话困境。 (4) 说话者可能会故意违反其中一原则, 或者试图遵循某一原则的时候失败。他可能是想告诉听话者一些新信息, 而并不是想欺骗或误导听话者。

二、关联原则

关联原则是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提出来解释交际的第二法则:隐含推断。人类大脑本能地对它认为相关的信息进行信息编码。所谓的关联也就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不管要传达何种类型的最新信息, 都必须以传达此信息所需的最低消耗为基础。关联原则要求会话双方都对会话主题能够有足够的控制能力, 这种控制过程也是心理进行语言加工的过程。

(一) 认知关联。

认知关联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心理特征的过程, 它的存在和作用形式都不具备典型性。语言不参与认知关联的心理解码过程。它重点研究人类认知的实现和产生作用的过程。在认知关联过程中, 人的心理过程起到主要关键性作用。一般情况下都是在交际双方通过一些可能性行为进行观察, 通过观察的过程产生一个心理反馈, 也是对相应行为进行分析, 使双方达到交际的最终目的。

(二) 交际最佳关联。

关联理论中最大关联假设包括: (1) 互鸣刺激对于听话人的会话理解加工来说是有足够关联性的。 (2) 互鸣刺激是与交流者的能力和喜好有最大关联的。交际的关联性是要求话语双方都对交际内容作相关分析, 对话语进行加工后, 完成交流过程, 达到交际目的。交际的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 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语义场”。交际者通过自己的语言经验或者推理能力使语境内化或者认知化, 使语境内的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以增强或改变话语意义, 达到预期的语言交际效果。语境确定了交际双方话语主题的相关性。交际行为没有典型性特征, 而语言所具备的独特的信息传达功能使得它在交际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语言如何使交际行为生效, 并且产生最大效用是交际的主要存在基础。交际要取得最大关联必须使多个方面协调, 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效用。

1. 交际双方。

交际双方要对语境及会话的及时情况进行动态分析, 得出相关结论后, 进行会话交际, 才可能取得交际的成功。由于语境的动态性, 会话双方都必须很积极地配合对方的变化及语境的变更, 寻求相互认知的最大关联。由于会话双方是角色相互置换的过程, 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交际过程中不断转变角色, 会话的主动性不断置换, 对相关性的分析在话语过程不断考验着话语双方以动态的方式分析语境和话语, 使交际达到最佳关联, 向对方传导最大信息量。当然上述为话语双方处于对等交际情况下。

2. 交际能力。

交际双方要具备足够的交际能力, 才可以使会话达到最佳关联, 话语双方的交际能力也是话语是否能够取得最佳关联的基础。如果话语双方在认知层面存在差异, 尽管听话者在内化过程中很积极寻找关联, 但交际的最佳依旧会失败。例如:

会话者:今年的黎蔗 (老百姓) 如何?

听话者:今年的梨树好, 只是虫子吃了。

对话中听话者和说话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会话者是位秀才, 而听话者是穷苦老百姓。在交际过程中, 文化的差异使同一语境中有交际愿望的会话双方, 交流受到阻碍, “黎蔗”变成“梨树”。针对不同的交际对象, 交际双方的交际能力要进行平衡的掂量后, 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最佳关联。

3. 交际内容。

交际内容也就是交际双方交流的目的信息传递。交际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为了获取信息的。交际双方在“旧信息” (双方共享的信息) 的基础上, 通过寻求最佳相关性, 使“旧信息”加工演化成“新信息”。新信息可能在交际双方交际过程中都能获得, 有可能是一方能得到, 但整个交际过程都是以信息为载体, 使交际围绕一个中心展开, 并达到旧信息向新信息进化的过程。

4. 交际形式。

交际形式要求交际双方都可以接受或习以为常的交流方式, 在这样的情况下交际才能达到最佳关联。不同的交际语会形成不同的交际形式。当话语双方在同一语境, 以不同的目的为出发点, 将实现不同的交际效用。为了达到会话双方的交际目的, 寻求最佳关联, 交际双方在对话过程中, 都以自己的目的为出发点寻求最适合自己的交际形式, 并最终完成各自交际任务。

交际的最佳关联在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使会话双方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达到交际目的, 实现各自的交际效用, 使交际在动态的语境中也能达到其最佳关联, 传导交际信息。

三、合作原则和交际最佳关联的相互关系

由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所制约的合作原则, 是交际双方都努力实现其交际的目标的规范。在交际者的会话层面上所可能出现的交际语分为两部分:符合合作原则的话语和合作原则之外的话语, 而在交际最大关联中分为非关联性话语和关联话语。最佳关联是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始终都努力着向双方可能出现交集的话语程式发展。

(一) 寻求最佳关联也是合作原则的最终交际目标。

话语最佳关联的出发点和基础就是合作原则。当最佳关联出现失误时, 话语没有达到最佳关联度时, 它可能属于非关联话语, 或一般关联性会话, 在这种情况下, 话语的合作原则归属性就要论情况而定。

(二) 合作原则的受限性实际低于最佳关联准则。

合作原则并不可能限定或解析所有的交际状况。如:在人事部门招聘过程中, 招聘方与应聘者就处于严重的不均衡状态。在某一环节中, 应聘人可以违背最佳关联准则, 但这并不表示应聘人就违背了交际最佳法则, 而是选择了合作原则, 同时很有可能也遵守了礼貌原则。在这类情形下的特殊交际不对等模式都被认为是最佳交际。因此在不同语境中, 交际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准则来完成交际, 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三) 不论合作原则, 还是最佳关联准则, 都受交际双方努力程度和客观能力的制约。

当交际双方在同一语境中, 交际者可能都期望达到交际效用最大化, 但交际主体间的努力程度制约着交际双方的话语进程。也就是交际一方在知道对方遵循最佳交际原则的情况下, 交际另一方也可能只能找到关联性话语, 甚至出现话语的非关联性。在这种情况下, 话语双方的主观努力与客观能力都会制约对话, 使话语双方处于不对等形式, 但随着话语进度的变化, 或语境的转移, 对话可以又步入最佳关联的轨道, 即整个会话过程都是处于动态变量中。

四、结语

在话语解码过程中, 随着语境的动态发展, 交际双方都产生相关的变化, 交际话语在最佳关联情况下, 会向合作原则转化, 或者在合作原则下, 进步为最佳关联话语。总而言之, 交际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原则转化过程, 我们在交际过程中, 为了达到各自交际的目的, 在最佳关联与关联, 甚至非关联的话语中徘徊, 最终达到会话效用最大化。以交际目的为中心的交际话语, 以不同的交际法则进行。无论是就个体还是交际双方, 最终都可以达到自己交际的目的, 获取相关度不等的需求信息。

摘要:在日常交际行为中, 认知的关联性原则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认知所产生的关联使语言交际更和谐、合理。交际要在对应语境中发挥最大效用, 则要使交流双方的话语达到其最大的关联性。作为有语境依赖的话语含义中的合作原则, 为了使交际效果最佳化, 它同样是在交流过程中寻求最大关联度的交际模式。

关键词:合作原则,交际最佳关联,交际效用

参考文献

[1]高晓芳.英语语用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庄淑霞, 孙文霞.话语含义的语境解读.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唐德根, 阳兰梅.语言模因与话语含义.外语学刊, 2008.

跨文化交际原则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语文教学;遵循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43-01

初中学生正处在语言感知和表达的最佳年龄段,初中三年也正是学生走出封闭自我、狭隘天地而去拥抱精采外界的重要阶段。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很强烈,只要抓住这种心理,对口语交际教学是很有帮助的。为了增强学生在现代社会的生存能力,学会与人文明和谐的交流沟通,着力研究初中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与误区,有的放矢地提出因应策略,使口语交际教学切实符合新课程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初中口语交际教学训练不能任意为之,要遵循训练原则,确保训练的实效性。

一、结合实际的原则

人由于先天素质、后天社会环境以及所受教育的不同,每个人的性格、气质、兴趣、能力是有差别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俗话说,众口难调。作为厨师要做出一道适合让所有人口味的菜是不可能的。既然不行就只能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做出适合不同人的口味的菜。初中的语文老师就像厨师,要做出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口味要求的“菜肴”,一道“菜”显然不行,必须研究学生的不同需要、喜怒哀乐、特长技巧和不同的追求。比如有的学生“能说会道”,作为老师就可以发掘其口语交际方面的特长,可以让其带动其他学生进行主动交流;对于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做足思想工作,启发开导,消除其恐惧和自卑感,抓住时机显露其闪光点。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的工作方法就该不一样。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和其他能力的形成一样,主要靠经常性的循序渐进的练习才能形成,其具有梯层性。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口语交际训练中,我们应该根据《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有序的训练,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然后才是综合性训练。训练的度要根据学生的身心承受的具体能力而定。课程目标坚持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对于口语交际教学也是在这个设计之下进行的,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注重思维训练的原则

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虽然是一种言语行为的训练,但言语和思维是有密切关系的。思维是“大脑皮质上一种特有技能,此技能是以外在对象及其复杂的关系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分析、综合,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推理和想象”。思维是语言通向现实的桥梁,而语言则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之一。

在整个认识活动中,思维始终占着绝对的主动权,如果它自身能动活动的结果需要表达点儿什么,它将从储存着的词汇中选择适当的词语,再指使口腔音带等器官,给这些概念信息穿上语言这一物质外衣,发射出去。言语是我们所说的话,我们的任何一句话都不是没缘由的,都是通过思维运行后才表达出来的。你自己想下我们说话时没思考过吗?人在进行交际活动时的思维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口语交际的逻辑性,条理性和概括性。言语的准确,连贯,得体要求思维快速准确地思考和组织言语。因此,口语交际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思维训练的程度。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辨力,想象力,应变力和调节力。有意识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恰当地传授一些思维方法技巧,从思维的各个方面如观察、联想、推理、归纳,分析、判断等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十分重要的。

四、互动性原则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双向的行为活动。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训练中要培养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个人与群体间的互动。他重在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鼓励发展合作精神。我们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五、实用性趣味性原则

我们对初中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最终是使学生获得更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我们在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要利用有限的时间达到最大的效果。口语交际是一种言语行为,其是要用在生活中去的。作为老师,在教学中浪费一分钟就浪费学生一两个小时的时间,这就是在间接谋杀学生。因而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老师应给学生教实际有用的。同时,要注意有趣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许不一定是真理,但也有它的合理性。“兴趣是人们倾向于认识、研究和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老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去了解、发现和研究学生的兴趣点,抓住这个点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有趣的东西才有可能激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动机。

六、激励原则

在口语交际训练中每次都让学生体验到快乐,尝试到成功,享受到尊重,品尝到胜利的甜果。学生怎么会不积极投入到口语交际的乐趣中去呢?

跨文化交际原则 篇12

目前网络系统不断完善, 网络交际语也在不断发展, 在网络互动交际 (CMC) 中所应用的语言己经有了自己的风格, 形成了一种新的独具特色的语言变体。本文以BBS、网上论坛、ICQ、OICQ等为语料, 从合作原则的角度, 对网络语言这种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进行探讨。分析网络交际遵循新的补充性语用原则, 以达到交际成功。

一、合作原则中的补充性语用原则

美国哲学家Herbert Paul Grice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了合作原则 (CP) 。Grice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 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 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 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 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简称CP) 。

二、幽默性准则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它不同于现实社会, 具有自由开放虚拟等特点。质量准则 (QM) 中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話;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夠证据的話 ( (Grice, 1975:307-308) 而网络交际语境在某些方面跟日常交际语境很不相同, 不是进行面对面的交际。交际双方并不知道对方真实的身份, 对彼此的信息也不甚了解, 所以不具有客观真实性无从验证。因此在网上聊天的交际过程中对质量准则的要求比较低。现代网络聊天中人们为了打发时间, 吸引对方的注意在违反质量原则的同时, 也在无意中使用着幽默性准则作为其补充性语用原则。有时甚至会调侃或说一些幽默的话只为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像我们所使用的反语 (irony) 隐喻 (metaphor) 夸张 (hyperbole) 便明显的违反了质量准则, 但却在同时将幽默性准则表现的淋漓尽致。

Sally:Wht d u thk of her?

Bill:She is a fox, a stone heart.o (︶︿︶) o

三、经济性准则

日常交际中要求我们遵守数量准则 (QP) 使自己說的話达到[交谈的现时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不能使自己说的話比所要求的更详尽 (Grice, 1975:307-308) 现代社会网络聊天中不再用冗长、累赘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要求网络语言使用简约缩略的语言传递人们的思维与情感, 这就要求我们遵循经济性准则, 对信息进行最大程度的所见传递信息体现效率, 避免多余信息。网络语言不拘于书面形式, 可以用简约的字母, 符号等成功的表达自己的思维。为了交流的方便, 把网络聊天、论坛中常用的词语中形成缩略语, 如CG (哥哥) 、JJ (姐姐) 、MM (美眉) 、PMP (拍马尼) F2F (face to face) 886 (拜拜了) CUL (see you later) BTW (By the way) 那些在BBS上私人聊天, 只和少数人聊人而不接受别人加入的所谓“潜水”者更是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

四、娱乐性准则

合作原则中, 方式准则 (MP) 在表达方式上提出了要求要求说话人简明扼要, 不用语义含糊的词语避免冗词赘句, 说话有条有理 (Grice, 1975:307-308) 。在日常网络交际中并不依据方式准则进行网络聊天, 由于我们在计算机面前可以用简短的词语或句子随心所欲表达自己, 虽然会引起双关语带有歧义性但这却并没有妨碍对方对已知信息的理解。相反, 大家都会使用娱乐性准则这一补充性语用原则表现自己。

Chandler:I was thinking, what if I unpack here?

Monica:Then all your stuff would be here.

Chandler:What if all my stuff is here?

Monica:Then you’d be going back and for all the time.It doesn’t make any sense.

Chandler:OK.What is we live together, and you understand what I’m saying.

Monica:Yes!!

Chandler和Monica从Vegas庆祝相恋一周年纪念日回家后, Chandler想提议同居, 但没有明说, 而是拐弯抹角地暗示说:“如果我在你这打包呢?”由于说话晦涩, Monica没有理解他的意图, 最后他不得不直接说了出来, 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引自《老友记》)

五、不规则话轮准则

Grice关系准则 (RP) 中明确指出说话要贴切;说的话要与你的对话人的话语相关 (Grice, 1975:307-308) 。在网上聊天的交际过程中对此准则的要求却日趋少见, 交际者双方会突然转换话题或交互出现, 说话的一方说些不相关的信息以岔开话题。按萨克斯的说法, 就是:“每次至少, 并且最多, 有一个人说话” (转引自Coulthard 1985:59) .或称“既无间隙, 也无重叠” (No gap, no overlap) 不规则话轮准则 (turn-tanking) 在网络交际中普遍存在, 话轮转换频率高, 节奏快, 这样就会避免冷场或停顿现象出现, 进行成功交际。

<Guest_341_15>ni men hui shuo han yu ma?

<Stepherd>blochshines gud to know.

<Stepherd>Guest998 chakwal mircal, check kia?

<Joker_76>wo hui

<messi>MU rocks chelsea s.u.c.k.ssssssssssssss

<Reg|ster>wahaha i like that

(http://www.icq.com/icqchat)

结语

网络语言是一种语言系统, 是在网络语境中产生的一种语言变体。网络为人们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社会, 它不同于现实社会, 因此也导致在现实生活中普遍适用的合作原则在网络语言交际中有了变化。

参考文献

[1]刘静, 李文波.网络评论的语用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4 (3) .

[2]Leech, 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gman Group Limited.1983.

[3]王盈秋.网络交际的语用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5) .

上一篇:围手术期出血下一篇:传播思想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