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共8篇)
跨文化交际中语言 篇1
一、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
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鲜明性
某些环境不适合使用语言交际,反而非语言交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结婚时新娘穿婚纱穿秀和,新郎穿西服,马路上的交通指示牌等等,特点十分鲜明。
2.隐含性
非语言行为的隐含性在许多场合得以体现。特别是军事行动或警察办案为了隐蔽用手势表达信息,有利于战场行动效果。以上这些都是非语言符号的隐含性所在。
3.普遍性
非语言交际行为普遍性的特点是超越文化、民族和国家的范围,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交际手段:比如足球比赛和篮球比赛裁判的手势各国球员都能明白,交通讯号,红灯停绿灯行各国也都公认。
4.辅助性
非语言行为在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非语言交际处在辅助的从属地位。
5.原始性 非语言交际的产生早于有声语言交际。喜怒哀乐都会表现在每个人的面部表情上,我们通过面部表情可知道这个人的心情。
二、非语言交际的作用
“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因此,非语言交际不只限于某一种行动或者某一种信息,而是涵盖了多层面的行为和信息。具体来说,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有五个方面的辅助作用:
1.重复(Repeating)在告诉别人某一地点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用手指向地点所处的方位,用手势加以重复。2.补充(Complementing)补充通常能够对语言行为起到修饰和描述的作用,提供更多的信息。3.代替(Substituting)有时我们用非语言行为代替讲话,可以传达同样的信息。有时在比较嘈杂的环境中见面说话听不见大家需要打招呼问候,大家会用招手等肢体语言来代替。4.调节(Regulating)在交谈中,人们可以利用点头、摇头、保持沉默等非语言行为向对方传达信息并且以此来控制交际的进一步发展。
5.强调(Accenting)这个功能主要用来强调语言信息或其他非语言信息的特别或重要之处。比如,看足球比赛时你支持的球队进球了,你呐喊的同时可能伴随着跳跃、握紧双拳等姿势庆祝进球这些体态间的差别,显示了语义程度轻重差别,其作用是强调。非语言沟通可以大致分为:身体的行为,空间距离,时间。
1.身体的行为 身体行为的人的身体动作传递信息,包括以下方面:
(1)外观及衣着。我们常说不要以封面判断一本书,但是事实上,自古以来,人们注意他们的外表或服装来判断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特别是对于一个陌生人,我们倾向于外表和服装来确定是否与其交谈。
(2)身势。身势指的是全身的短暂动作,就是人的一举一动,说白了,就是肢体语言,这些动作是可观察到的。中国、日本属于动作较少的国家,而中东、拉美地区属于动作比较多的国家,有人戏称意大利人若是没有上肢就不会说话了,可见臂膀对于他们十分重要。
(3)手势。手臂姿势,通常称为手势。各个名族国家都用手势表达一定的意义,但是同一种手势在不同文化中却可以表示不相同的意义。比如:将手放在脖子下面,在我国是警告、咸胁、恐吓的意思,而在意大利、法国表示否定,我这儿没有(你要的东西)的意思。
(4)面部表情。面部表情往往能最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情感和态度。西方人面部表情多,亚洲人喜怒哀乐不行于色,在面部表情上确实存在民族种族区别。
2.空间距离 不同的文化群体对空间使用具有不同的看法。这包括个人的领域、体距、对拥挤的态度、位置的定义等。欧洲国家的人在人多拥挤的时候会尽力回避,中国人可以接受,不会特别在意。
3.时间观念 人们早已注意到不同民族对于事件有不同的概念和态度。德国人特别准时,迟到在德国被认为是一件很没素质的事,人人都要准时。人们说“节省时间或是消磨时间”,似乎把时间看成是可触摸的实物。这种模式要求人们做事情要严格按照日程安排,即使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也不能影响下一步的进行,因此,事先的约定和日程安排对这种模式下的人们至关重要。多样性时间的日程安排和事先的约定对人们来说没有那么重要,因为他们可以随时因为未完成的事情而更改之前的计划。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非语言交际不是独立存在的,脱离非语言行为配合的孤立的语言行为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而脱离语言行为,片面地理解或研究某一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及功能也往往是不科学的。非语言行为作为一种交际的重要手段,作为信息交际的辅助方式,其功能是语言无法替代的。
跨文化交际中语言 篇2
一、非语言交际的界定和表现形式
非语言交际是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通过人的手势、身势、微笑、表情、服装打扮、身体接触、讲话的音量和距离、时间的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表现方式如下:
1. 身势语, 又称肢体语言, 是非语言交际中一种很重要的表现方式。
包括首饰、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目光语言以及其他可以传递信息的肢体动作。身势语可以辅助语言交际的使用, 来完成交际活动。在语言出现之前, 人类交流主要是通过简单肢体动作完成的。从“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 (孟子) 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 身势语可以辅助语言交际的使用, 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
身势语在中西文化差异中的主要表现:首先, 相同的身势语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示不同的意思。如: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这个动作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表示吃饱了的意思, 而在我国则表示杀头的意思。又如:左右摇头这个动作, 欧美人的文化中表示反对, 而在土耳其则表示“我不明白”。其次, 意思相同但身势语不同。如:表示自己时, 中国人用食指指自己的鼻尖, 英语国家的人用食指或拇指指胸口。最后, 身势语在某一文化中独有, 表达特定的涵义。如:英美人把中指放在食指相互交叉, 表示希望事情顺利。
2. 副语言也称为伴随语, 包括音色、音高、音调、音量、音频以及重音等。
时间间隔较短的称为“停顿”, 较长的称为“沉默”。谈话双方的话轮转换是通过停顿来实现的。中国人习惯“三思而后行”, 这就使得中国人和欧美人谈话时经常以欧美人更为主动, 并且掌控谈话的节奏。在欧美人的眼中中国人比较内敛, 谈话时比较木讷, 初次交谈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达成话轮转换的默契。
沉默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由于文化的差异, 沉默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尽相同。中国人比较注重沉默在交谈中的作用, 习惯赋予沉默积极意义。表达赞同、理解, 有时也表达反对。而英语国家的人认为沉默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因此在同英语国家的人交谈时, 最好不要保持沉默, 以有声的回应为好。
3. 客体语, 主要通过交际者的相貌、衣着打扮、化妆以及随身物品等来传递信息。
客体语主要表现:一, 身体信息。在交际双方见面时, 最先感受到的身体信息就是外貌特征。如:中西方的头发颜色差别很大。中国人的发色一般为黑色, 而英美国家的发色有金色、棕色等。二, 服饰物品。日常着装方面, 美国人的衣着比较休闲, 英国人比较讲究庄重。在讲台上的英国教授经常是一身西装, 而美国教授则有时穿西装, 有时穿牛仔T恤。
4. 空间信息和时间观念。
空间信息主要指因空间的使用和控制发出的交际信息。如:由于中国人口稠密, 个人空间有限, 所以中国人较英语国家的人更安于拥挤的环境, 而英语国家的人常常对拥挤感到无所适从。时间观念, 则是指人们理解和使用时间时传递的信息。如:在中西文化中“准时”的意义不同。中国人习惯比规定时间早些到达, 而英语国家的人习惯晚些到。
二、非语言交际的功能
非语言交际的功能有:重复、补充、调整、替代和否定。如:在说“我家有五口人。”时用手势表示数字五, 来重复相同的意思。在表达感谢时如果用诚恳的语调和表情加以补充, 会更有诚意。在交谈时, 我们可以借助对方语言声调的不同去判断人的情绪状态, 来调整谈话的方式和节奏。在嘈杂的环境中想要引起某人的注意, 这时挥一挥手代替大声叫喊可以事半功倍。某人在和你说话的时候, 而且双脚的拜访十分不自然, 那么说明他在说谎。
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 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者相互协调使用才能达到交际的最佳效果。非语言交际可以使表达更直观, 理解性更强。在文化背景有差异的情况下交际容易产生障碍,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自觉理解双方文化背景的基础上, 共同努力搭建交流的平台, 为跨文化交际活动做好铺垫。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当中, 人们常常对语言交际倾注很多精力, 却忽视了非语言交际的运用。事实上, 非语言交际在交际过程中同样可以传递大量的信息。本文着重于非语言交际的角度, 浅析其在交际过程中的特点、表现方式和功能, 从而提高人们对于非语言交际的重视。
关键词:跨文化,非语言交际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陈俊森, 樊葳葳, 钟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跨文化交际中语言 篇3
关键词: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
1引言
交际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借助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来实现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深入研究。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非言语交际是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根据相关调查,在直接的面对面交际中,只有大约35%信息是通过语言来传递的,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来进行表达和传递的。由于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在文化上存在差异,这也使得非语言交际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带有强烈的国家或地域文化色彩。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缺少对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的了解,就会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甚至造成人际交流的障碍。在我国英语教育中,由于受到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印象,非语言交际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利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交际时,往往过于注重语言交际,而忽略了非语言行为的信息传递。通过英语语言学习与应用实践,可以发现,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协调使用的,尤其是在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的情况下,非语言交际可以使表达更直观,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实现,使交际效果达到最佳。因此,在英语教育中,必须要充分重视非语言交际的积极作用,强化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以提高英语教育的效果与质量,促进学生英语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 跨文化交流及非语言交际的概念与特点
2.1 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就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手段,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活动。这种活动是跨国家、跨地域、跨种族的。当今,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及科技、信息、交通的日益现代化,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趋密切,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日益频繁。可以说,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何促进跨文化交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2.2 非语言交际的概念
交际离不开语言,语言也是实现交际的重要手段。但是,语言并非是唯一的交际手段,非语言在很多特定环境下,比语言交际具有更强大的信息传递功能。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是基于文化基础之上的、不用言词来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具体就是指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主要包括眼神、手势、体态、表情、服饰、声调、音量等,作为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非语言交际能够传递无法用语言直接表达意念、感情。总的来说,非语言交际有四种类型:(1)体态语:又称“身体语言”,主要指人们在交际中,借助身体动作进行信息表达的行为方式,比如,点头表示认同,摇头表示否定和不满意,握手或拥抱表示欢迎等等。体态语可以辅助语言交际的使用,补充语言交际的不足,对有声语言的信息传递起到辅助作用(2)副语言:这是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过程中的一种辅助语言,比如一些没有固定意义的声音或伴随语言等,包括音色、音高、音调、音量、音频、重音等。在交流过程中,时间间隔较短的称为“停顿”,较长的称为“沉默”。由于文化的差异,沉默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比如在中国,沉默是表示默许、理解,但是在英美却是缺少自信的表现。(3)客体语:客体语具有明显实用性和交际性两个显著特点,主要包括人们的容貌、服饰打扮、辅助工具,甚至书面文字等,如头发的颜色,西方人多为金色或棕色,中国人多为黑色;服饰的风格,欧美比较休闲随意,英国人比较绅士庄重等。服饰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它体现着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国家与国家的交往中,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TPO原则是国际公认的着装原则,“T”就是time,强调服饰衣着要符合时代、季节和特定时间;“P”就是place,要求服饰衣着要入乡随俗地符合当地要求或场合要求;“O”就是指对象和目的,也就是通过服饰衣着要表达或传递的信息内容和要达到的目的。(4)环境语:非语言交际的环境语,一般包括空间信息、领地观念、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声音、颜色和标识符号等十二个层面的内容,比如,英美国家非常注重个人隐私保护,强调自由;符号语言作为人们交际的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作用也非常重要,如果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对符号的理解也就存在差异,甚至迥然相异,比如,龙是中国人的图腾,代表着神圣、尊贵、权力,但是,在西方圣经中,龙却是凶恶和罪恶的象征。
3 英语教育中进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的必要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应用,能促进人际沟通交流更加顺畅、高效。非语言交际有五种主要的功能,即重复、补充、调整、替代和否定。在交际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对方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来判断其心理、情绪状态,调整谈话的方式和节奏,从而增进交际的和谐与畅达。因此,在英语教育中,教师除了要加强英语语言教育外,还要注重非语言交际的教学与应用指导。我国开展英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将非语言交际教学引入英语教育中,切实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没有特定的规则,有些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手段是约定俗称的,有些是特定环境中使用的,在实际交往中,只要求行为得体就可以,以表示对对方文化的了解、尊重和认同,增进交际的和谐、愉快,避免文化误解或冲突。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手段,使其学会正确、得体地处理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尽量排除母语文化对跨语言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影响。以餐桌文化为例,中餐与西餐用餐过程中的礼仪是不同的,其非语言行为也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西餐刀叉的摆放顺序、喝汤是否发出声音、对穆斯林国家女士问候的要求等,教师要对此进行详细的指导。
4英语教育中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4.1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对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往的英语教育,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注重知识点与英语技能的培养,在新形势下,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英语教育中的一个新兴的课题。从教师角度来说,英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教学指导。
首先,教师应开拓思路,与时俱进地进行广泛学习,在充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提高对非语言交际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储备,能够助学生准确分析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文化的异同点,使学生能够明确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非语言交际的异同。由于跨文化非语言教学没有特定的模式和教材,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增加跨文化交际知识方面的语篇,然后,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向学生介绍英语文化中非语言交际手段,帮助学生养成准确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习惯,科学处理非语言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其次,由于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协调使用的,因此,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非语言交际内容融入到语言交际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更真切地理解和掌握非语言交际行为。为了更形象准确地表现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的特点,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视觉文化教育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理解英语中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手段,以提高对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培养质量。
4.2 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我国的英语教学更注重实用性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根本上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综合素养的体现,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也需要学生充分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不仅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法、词汇及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也需要学生具备在特定环境和语境下,应用这些技能的能力。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多接触一些外文作品、报刊等,增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积累跨文化交际知识;要对不同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比较,特别是英语和汉语之间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别,积极引导学生探讨不同文化态度与理念,逐渐形成多样化的文化视角,降低母语文化对英语中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影响;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沟通交流,使其能通过具体实践,加强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及特点的理解和掌握;多为广大学生播放英文经典电影,在视觉文化语境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宽其英语文化视野;鼓励学生改编并表演英语课文中的小品、情景片段等,使其在身临其境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外教的作用,通过外教的指导,让学生能获得更多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技巧。
4.3 开设非语言交际课程,促进理论转化为技能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新兴起来的一项课题,目前还没有系统的、实用的理论研究体系与科学的课程设置。为了提高英语教育的质量,各级学校可以根据英语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兴趣特点,借鉴国外非语言交际成功的教材与案例,有针对性编纂适合我国英语教育的非语言交际课程教材,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纳入到英语教育体系和课堂教学中来。在教学方面,要不断加大对文化背景、习惯、风俗和文化禁忌等内容的讲授,同时,为了提高跨文化非语言能力的教学效果,学校与英语教师要创新非语言交际模式与策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语境,让学生学会得体使用非语言手段进行交际,促进理论知识向实际技能的转化。
4.4 提升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学习的主动性
现代英语教育中,学生是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引导者,因此,在进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中,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和兴趣,投其所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可以通过巧设问题、构建交际情境、小品表演、游戏、观后感等多种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学习中来。非语言交际技能对于跨文化交际具有关键的作用,在人们的交际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教师要鼓励学生成为交际型的学习者,在通过各种途径学习英语语言基本技能的同时,也注意积累积累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知识,多参与利于开展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活动,提高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技能和英语综合素养。
5 结语
一言以蔽之,交际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开展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人们的交际行为包含了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语言交际尽管非常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非语言交际对信息的传递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只有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协调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交际效果。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由于文化、语言、习惯的差异,极易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产生交际障碍。但是,借助非语言交际,则能有效消除这种障碍,使沟通交流变得轻松顺畅。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地的人们交际日趋频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加大对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力度,真正提升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尹玮.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探析[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13,01:77-79.
[2]尹丽丽,徐军.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及其作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5:157-158.
[3]隋金平.中西方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差异——以体态语为视角[J].学理论,2012,32:178-179.
[4]田俊.从非语言交际角度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2:172-173.
[5]李可贞.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16:2059-2060.
试析跨文化社会语言交际 篇4
语言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尤其是在交际行为中.跨文化社会语言交际主要包括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和促成社会和谐交往,说话者/作者和听话者/读者都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的社会语言能力及其行为能力.
作 者:邓卉 潘飞南 作者单位:邓卉(宜春学院)
潘飞南(宜春学院外国语学院)
跨文化交际中语言 篇5
已发表
提
要: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来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的,即语言交流与非语言交流,而非语言交际交流被广大专家学者认为比语言本身还要重要。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文化的碰撞,这样就要求教育者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注重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对教学的影响,如果把握得当,非言语交际行为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教学效果也会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大学英语教学
Intercultural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Factor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interculture;non-verbal communication;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引言
2007年7月27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的通知,这是对三年前试行版修改后的正式版,其中更详细地提出了对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的定义是: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也就是说,大学英语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操作能力,同时更强调了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实际的交际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懂得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和日常礼仪,不至于出现文化休克的尴尬局面。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学英语教师除了具有较好的言语能力外,还要重视跨文化非言语交际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让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语法和词汇,而是多方面发展,知识和交际能力并重,使英语真正成为一技之长。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概述
交际能力涉及包括文化、交际和能力等很多层面,它是以交际和交际能力为基础的,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拥有基本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在异文化背景下的有效交际能力。根据跨文化交际学的观点,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基本交际能力系统、语言和非语言的能力、文化能力、相互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等等。
关于语言和非语言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也许很多人认为语言交际更加重要,因为交际和语言都是靠说话来表达的,而且我们大学英语教学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传授语言交际能力,即语法和词汇,但实际上恰恰相反,非语言能力在交际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而并非语言能力。美国语言学家萨莫瓦肯定地说: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Samovar L 1981: 145)。体语学的创立者伯德惠斯特尔也认为,仅依赖文字语言我们永远也不会明白一个人说话的完整含义。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同样,我们中国人常讲的“举止谈吐”也属于非语言范畴。以上这些都证明,在日常交际中,一个人的举止和谈吐风格所提供的信息量远比谈话内容所提供的信息量要大。那么,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同文化的人就只有在互相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态度,顺畅地进行交流,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含义,而非语言交际指的就是这方面的能力。关于非语言交际比较具体的一个定义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发出,由接收者有意识地接收并有可能进行反馈(Malandro 1989: 7)。非语言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探讨教学方式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我们的教学对象。大学英语教学所面对的是非英语专业的大
一、大二的学生。这类学生在英语教学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进大学之前所接触的英语课程都是讲授语法和词汇,侧重于读和写的能力,却忽略了任何语言作为交流工具最重要的听和说的能力;第二,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虽然增加了听说训练,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堂等进行模拟演练,但这种方式仍然仅仅局限于语言交际,而且精读课仍然沿袭了之前的传统授课方式,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仍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很多同学见到外国人的时候都会很矛盾,心里很想上前说话,但是又怕说完了“--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 –I’m fine,too.”这些初中就背下来的对话之外就哑口无言了,最后只得以“I’m sorry, my English is poor”结尾;第三,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对英语学习的态度以及课程设置方面的差异。英语专业学生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首先就是因为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听说等方面也相对占优势,而且英语专业的课程涉及英语国家的方方面面,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对比汉语和英语国家的差异,当然也包括跨文化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内容。而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认为英语只是属于工具性课程,语言交际能力与今后的工作没有太大关系,只是为了过四六级而学英语,认为学好语法和词汇就是学好了英语,只注重语言学习,却忽略了语言交际。在课程设置方面,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没有很多的机会去了解中英文化的不同,没有意识到跨文化交际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与授课方式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以确保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也能够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非语言交际因素对教学的影响
非言语交际是教学实践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教学手段,这已经成为中西方学者的共识。在课堂以及课外环境中如果能满足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多种条件,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对教学效果也会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甚至比教学本身起到的作用还大。毕继万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提到,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手段可以分为三种,即教室环境与桌椅排列、教师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和学生的非言语交际行为(毕继万1999:153)。
4.1 教室环境与桌椅排列
教室环境在课堂非语言交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宽敞明亮的教室可以给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因此我国大学的教室一般都以白墙和黄褐色或蓝色的桌椅为主,简单朴素,适合学生思考学习。
教室里学生的座位与老师的位置安排体现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和地位差异。我国的大学英语课堂,尤其是大班教学,基本都是传统的排列方式(traditional arrangement),即老师站在教室前方的三尺讲台上,学生一排排地坐在下面听讲。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有利于教师掌控整个课堂,了解每个学生的听讲情况,有助于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消化吸收,但众所周知,英语和任何一门语言一样,是靠大量的口语练习和师生间、学生间的语言互动来提高语言水平的,因此这种传统方式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并不利于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这也是形成哑巴英语的因素之一。
4.2教师自身的交际行为
教师自身的交际行为至关重要。库珀说:必须记住,每一信息都包含内容和关系两个方面。„„姿势、面部表情、体触行为等等,都会对信息内容产生影响。除此之外,传递交际关系的信息主要是通过非语言形式。所以学生会通过对教师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分析去辨明教师对师生关系的看法。(Cooper 1988:57)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教师对师生关系的看法会最先体现在非语言交际方式上。中国的课堂主张传统的尊师重教,课堂是严肃正式的学习场合,授课也是以老师传授知识、学生认真听讲为主要形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学生的信息输入量远远大于其信息输出量,这势必会造成“茶壶里煮饺子——有嘴道不出”的尴尬局面。
4.3 师生间的非语言交际
师生间的非语言交际是一种体现两者间非言语行为的过程,它加强了语言交际的意义表达,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内在关系。按照传统,中国文化强调“尊师重教”,教师要体现出师生之间的不同的身份及地位,讲课要循循善诱、亲切和蔼,像是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亲近却有一段距离。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在心理上和老师产生距离,不利于语言的自由表达。提高教学水平的非语言交际策略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到其智力潜能的发挥。在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变化受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制约,教师的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课堂上积极的学习氛围以及教师恰当的非言语行为会激发学生的正面情绪, 积极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智力活动。针对以上提到的课堂上三种非语言交际行为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我们下面将逐一探讨改善与提高的方式:
5.1 改善教室环境
英语作为一门需要口语实践、师生互动的课程,非常需要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那么传统的教室环境与桌椅排列方式就会让学生感觉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难以进行有效的互动和交流。我们不妨可以借鉴一下工科实验课的桌椅排列方式——模块式,也就是教师不被限定在三尺讲台上充当主角,学生分成小组面对面围坐,可以随时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反馈,而教师在课堂上只充当教学实践的参与者,教学的内容与习题答案都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自己解答,这样就相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带有跨文化交际知识方面的语篇。在授课的过程中除了讲解语言点外, 应重点讲解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在教学内容中潜移默化地介绍和讲解英语国家的非语言交际文化,尤其是不同于我**语文化的交际手段、表现形式和含义及功能,让学生在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同时掌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在与外国友人交流或今后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能正确得体地进行交际活动。
5.2 提高教师自身的非语言交际能力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人物,因此也是整个环节的关键所在。库珀认为,在教学环境中,教师的非语言交际可以从许多方面配合语言交际起到特殊的辅助作用(Cooper 1988:58),包括行为表现、态度与感情、课堂控制等。这就需要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对教学的信息反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时代进步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提高自己在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能力,更好地引导学生学好英语。
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与学生之间的人际距离调控作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控制手段,通过掌握与学生的不同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来达到所需的教学效果。如果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太过亲密,比如说无话不谈或者过于放任,就会让学生态度散漫,课堂纪律和气氛难以控制;如果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不苟言笑,过于严厉,又会让学生在精神上产生紧张情绪,在教学活动中难以自由思考、充分发挥潜质。因此,把握好师生之间的距离和关系对于教学活动的进行和教学效果的提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
5.3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这就涉及到了两个教学主体:教师和学校。
首先,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有意地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在课外多接触一些外文作品、报刊, 同时留心和积累有关的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背景材料,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把课文改编戏剧以及排练外文小品、戏剧等方法来深刻地充分地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的更多时间接触英语,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些课外资料涵盖了英语国家跨文化交际的方方面面,在接触课外资料的同时学生可以在无形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非语言交际能力。
《教学要求》中还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总体要求: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各高校为教师教学活动的进行提供良好的设施和环境。
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开设英语口语课。口语课在英语专业学生看来是很普通的课程,但这却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奢望。学生们很想像口语好的同学一样能流畅地进行演讲、辩论或是和外国人谈笑风生,但他们在回答具有创造性问题的时候最经常说的一句英语就是“My English is poor.”这不得不让我们英语教育者进行深刻的反思:为什么学生们学了六七年的英语却连嘴都张不开?因此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开设口语课,长沙理工大学就探索性地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开设了口语课,让学生在第一学期适应了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新视野视听说课程之后逐渐摆脱了哑巴英语的阶段,从学习语法、词汇的时期跨度到跨文化交际的高度,让教师在口语课上有充分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语言、非语言交际指导和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结束语 非语言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道重要的沟通桥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教师如果能熟练掌握交际理论并把它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那么它会辅助语言教学,达到良好的、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也就是说,我们对非言语行为的研究为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也为教学方法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当然,语言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内容,非语言交际起到了积极地辅助作用,两者缺一不可。正如David Abercrombie说过:“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教学实践中的非言语行为同言语行为是一个整体,两者只有相互结合起来才能最充分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和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网络交际中语言的失范与思考 篇6
【论文关键词】网络交际 语言 失范 规范 汉语规范
【论文摘要】互联网的发展给人类的交际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网络交际从现实交际中分化出来,为现代人的交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对话方式。本文首先阐述了网络交际中的各种语言失范现象,然后从网络交际的语境和主体两方面对语言失范现象的成因加以深入分析,为避免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负面冲击,最后对网络交际中语言规范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探讨。
200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中国内地网民已经达到1.37亿,网民总数占总人口比例为10.5%。网络交际是指网民以屏幕文字、音频及视频等形式进行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它与现实交际的最大区别在于交际主体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匿名性,网民彼此隐去真实身份,基本不受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的制约,自主程度大大提高,产生被解放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因此他们对现实交际中所要求的语言规范不屑一顾,不时打破常规的表达形式,标新立异,语出惊人,造成网络交际中出现语言失范的现象。
一、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失范现象
(一)语言运用规则的失范
1.谐音的滥用。如数字谐音,用“886”代指“拜拜了(再见)”、“7456”代指“气死我了”、“837”代指“别生气”、“3344”代指“生生世世”、“521”代指“我爱你”等等;如汉字谐音,用“美眉”代指漂亮妹妹、用“斑竹”代替“版主(电子公告版管理员)”;利用数学算式的读音谐汉语词音,如(≈1.414)代指“意思意思”;英语“音译”,如用“伊妹儿”代指“电子邮件(E-mail)”、用“瘟都死”代指“视窗操作系统(W indows)”、用“屁兔”代指“奔腾处理器芯片第二代(PII)”、用“酷(cool)”表达一种时尚、风格和个性。如果这样的字词层出不穷,势必对汉语的语音构成负面影响,造成日常用语的混乱,由于这些莫名其妙的谐音字词让人难以会意,会对正处于语言学习阶段的学生带来不良影响。
2.词汇的畸变。如将“我”写成“偶”、将“美国”写成“米国”、将“这样子”写成“酱紫”、将“用心写”写成“造砖”、将“随意写”写成“灌水”、用“扁”表示“揍、打”,甚至把拼音字母进行随意简写,将“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写成“GG、JJ、DD、MM”等,这样再造的怪异词汇、简写甚至是错别字增加了信息的噪声,让人不知所云,使用时既不经济,修辞效果也不好,甚至是对网络资源的浪费。如果不加以规范和引导,学生极有可能养成不规范运用汉语的坏习惯,很多生造的词汇在汉语中原本就有对应的规范词汇,人们耳熟能详,现在却让读者费尽心机、难以琢磨,造成一定的认读困难。
3.语法的背离。如“他很阳光”、“她很淑女”等病句在网络聊天室或电子公告版(BBS)中是司空见惯的了。又如“有事短我”,其实际意思是“有事给我发短信息”,这里的形容词“短”充当了动词;再如“joking de”,极具“洋泾浜”色彩,意思是“开玩笑的”,“开玩笑”用英语单词“joke”的现在分词形式“joking”,而助词“的”用汉语拼音,英语和汉语混杂在一起使用,实在是不伦不类。还有“I服了U”(意思是“我服了你”)、“IC(I see)”(意思是“我明白了”)、“这次考试能pass(及格)就好了”、“你真让我感到好jealous(嫉妒)”等等,这些不符合语法规范的语句在网络交际中随处可见,既违反汉语正常的构词规律和语法规则,又破坏汉语的语言完整性和纯洁性。
(二)语言表达内容的失范
这主要是指网络交际中使用不文明语言的现象。有人曾通过百度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发现:包含“狗屁”字眼的中文网页高达4681个之多,与现代文明极不相称。频繁出现的网络脏话,如“TMD”(国骂,“他妈的”三个音节的第一个字母)、“你BT”(“变态”两字的第一个字母)等,趣味低俗、叫人生厌。光怪陆离的网名,如“性感妞、重色轻友、非礼、裸奔”等,格调不雅。现实生活中的不文明语言在网络交际中不断地变形翻版,呈有增无减的趋势,蒙上了“俗气”的阴影,造成精神污染,对汉语的规范使用造成危害。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言,“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围墙,更深刻的讲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和下意识等。语言文字又是审美的重要内容。网络语言的异化倾向,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严谨和精致,并给我们的民族语言带来了冲击,甚至造成了一定的‘烧伤度’”。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传承过程中重要的载体,因此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失范现象,无疑是对语言文字的交际和传承功能的挑战,对现代文明的健康发展形成冲击,让人不能小觑。
二、网络交际中语言失范的成因分析
互联网及其派生出来的交际方式正改变着现代人的生存和文化状态,包括语言在内的一切人类活动,都经受着数字化时代的冲击。语言不是超脱的、静止的,它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因而不可能做到单纯划一。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失范现象究竟源自何处,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成因:
网络交际的语境特点为语言失范现象提供了客观条件。和现实中面对面聊天、书面交际的语境不同,网络交际的语境特点为各种语言“出格”现象提供了土壤和新材料,是促成语言发生变异的客观条件。
1.网络交际的便捷性。在当今信息时代,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网民们为了信息交流的迅速,文字输入的便捷快速,特别是在聊天时为应答对方的话语或做出快速反应,在网络交际中就有了大量的数字或汉字谐音及中英文随意简写,如“JJ, 8858,我急需支援, 3Q”(姐姐,帮帮我吧,我急需支援, thank you)。另外,某些畸变词汇的出现,竟源于中文输入法的将错就错,在最初寸秒寸金的网络上,网民没耐性保证打字的准确。比如大部分网民在使用智能ABC输入法输入“版主”这个词时,输入“banzhu”后敲一下回车键或空格键,显示在屏幕上的是“斑竹”两个字,而不是“版主”。若需正确输入该词,由于输入时选字困难,就需击键三次,进行两次选择,然后才能得到“版主”这个词。网民们为了迅速快捷地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来,就将以最快、最简捷的方式敲击出来的字作为首选,将错就错以弥补上网计时收费、网速慢的缺陷,省时又省钱,而所表达的意思网友也能明白,这样程序自动生成的词汇“斑竹”等一些词汇就似乎约定俗成,很快被网民认可和运用起来。追求便捷性是网络交际中语言失范现象产生的催化剂。
2.网络交际的虚拟性。在网络社区中交际对象一般是无定的、随意的,你不能确切地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性别、年龄也许是相反的、倒置的,可以改变和隐藏自己。人人都可以在这特殊的语境中实现真正的平等,彼此“不识庐山真面目”,全凭电脑屏幕上的字符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充分表现出网民们“不重对象重沟通”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网络交际“避实就虚、避形就神”的独特性。因此在语言运用上就呈现出纷繁多样、变化不定、委婉含蓄、追求趣味的特点,如用“菜鸟”指刚刚上网的新人;用“@生代”指以SOHO的方式工作、以Email的方式交往、以一键(见)钟情、一网(往)情深的方式恋爱的群体。在网络交际中,语境是虚拟的,青年网民们对此情有所钟,因此将最前卫、最新鲜的社会信息注入到网络这个全新社区里,语言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施展空间,所以有这么一句话:“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在这种语境下,语言的自由度最大,约束性最小,可以语所欲语,言所欲言,为网络交际中语言的自由和随意发挥提供了一个载体。
3.网络交际的全球性。网络是一个不受限制的开放环境,人们可以在这个电子空间里自由地漫游。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人种和性别,只需进入互联网就可以遨游其中。这里未设红灯,毋要护照,无需签证,只要你愿意,何时何地你都可以登录网站,到你喜欢的网络社区聊天、发帖子、写文章,可以用网上QQ来给好友留言,能够与身处网络之中的任何一个人联系交往,网络给人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网络实现了信息交流的时空无阻碍化,不需要统一的时间,也不必限定哪个地点,人人可以利用网络来平等地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由于这种交际的全球性,为减少语言障碍,更好地实现个人对其交际关系的自由占有,青年网民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依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将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生造和使用了大量特殊的“洋泾浜”混合语。这不利于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反而会成为人际交往的语言障碍。网络交际的主体特点是导致语言失范现象的主要因素。
据有关机构调查, 80%的网民年龄在35岁以下,青年人是网络交际的主流群体。青年人这一群体中大多数人在某种程度上拥有共同的心理特征和情感意识状态,使网络交际中语言带有鲜明的“年轻特色”,充满朝气并富于反叛意识。同时,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青年人追求简便省事、开放直接,刻意疏离传统文化的含蓄与严谨。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及反抗欲,青年网民们乐此不疲地去创造、设计、推广和使用不规范的语言,这是导致语言失范现象的主要因素。
1.语言失范现象是青年网民人生观的一种表达。
语言是青年网民内心世界真实情感的直接流露,语言的变化是他们价值观念变迁的真实记载。处在当今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的背景之中,青年网民受国内外各种哲学精神、文化观念,特别是庞杂的现代思潮的影响较深。当代青年中不少人信奉这样的人生态度:生活是为了开心,而不是为了承担责任,更不是为了痛苦。因此,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上,青年网民在自己的键盘上敲敲点点,实现着思想上的放松和自由。说话就是为了寻求快乐,为了有趣搞笑,自以为幽默、制造幽默或分享幽默等等,常常成为他们上网交流的主要动机,成为他们发泄内在感情的重要途径。他们虽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但文化底蕴相对浅薄,对网络交际中出现的特殊语言现象,没有很强的辨别能力,越怪异越能引起他们的注目,只要是方便快捷、利于交流的,就容易采取全面接受的态度。
2.语言失范现象是青年网民现代性的直接写照。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交际手段,社会生活中的任何变化,哪怕是微小的变化,都会或多或少的在语言中有所反映。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了竞争和挑战的时代,学习压力、职业压力成为青年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面对来自外界的种种压力,渴望自主、轻松的生活方式,解放承受多种压力的心灵是他们的最大愿望。网络交际中出现的特殊语言现象,为青年人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提供了现实可能,成为他们“心理降压”的媒介和工具,对这些语言现象的欣赏、认同和模仿成为他们当中的时尚。青年人沉浸其中,暂且可以摘掉作为一个社会人的面具,抛开一切烦恼,回避现实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以隐匿的身份留连忘返于虚拟的人生体验,使用这些和传统比较起来显得怪异的语言,自由自在地说着想说的话,放纵在真实世界中有所顾忌的思想,以此获得心理郁闷的释放和解脱,企望缩短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人们之间的距离。
3.语言失范现象是青年网民“自我”意识的表现。
当代青年人的主体精神具有从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偏移的倾向,思考问题和行动的出发点是“自我”。他们觉得人应该为自己而活,主张个性独立、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实现、自我负责;渴望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过自主选择的生活。折射出这些处在非主流地位的社会群体渴望社会注意、理解和认同的迫切心情,反映了他们希望成为具有社会话语权力主体的积极努力,同时也透射出他们特有的复杂心态。因此在网络这种极大自由空间里,青年人为了将体现自我的心理需求最大限度地放大,对不合理社会现实表现出反抗、对无奈痛苦的消解,就首先表现为对现存语言规则的破坏,他们故意偏离传统的语言规则,对现有语言要素进行变异,寻求另类的语言表达,寻求刺激来体验快感,于是语言的失范现象出现了。
4.语言失范现象是青年网民叛逆心理的体现。
过去,人们的从众心理比较普遍,而今,追求个性、弃旧图新、忌同求异成为以青年人为主的网络社区的时尚,桀骜不驯远比文质彬彬更易获得当代青年人的首肯和认同。青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决定了他们还只是权力作用的客体,而不是权力主体,属于被支配者。他们希望自己早日成热,渴望与众不同,以获得一种成熟感。观念的冒险,言辞的出轨,是青年人经常采用的一种炫耀性的社会互动行为。青年人特有的反传统性,对权威以及一切固有标准的拒绝和挑战,只要一有空便会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反抗,这就为语言失范提供了可能。因此在网络这一个性飞扬的特殊语境里,现实世界中所要求的语言规则在这里被忽视,而传统的权威越想维护的一切,他们就越是轻视和反对。他们追求全新的信息情感交流形式,渴望新奇、热衷怪异,以出格的语言表达来表现一种独立不羁的姿态和快意,来实现对传统的颠覆。因此,语言失范现象是青年网民叛逆心理状态的一种折射。
三、网络交际中语言规范的几点思考
从上文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是新时代的交际媒体,也必将成为最强势的交际媒体。语言是进行网络交际活动最首要、最基本的手段,是文化的载体,是传播文明的工具。在网络交际中,语言是直接从发出者到接受者,没有中间环节的编辑作用,言语者难免有疏漏和欠缺之处。我们无法想像,由一种无序的、失范的语言支撑下的互联网如何去承担起它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由此可见,网络交际中语言规范工作必须从现在做起!
首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语言失范现象,树立正确的规范理念。人类语言其实一直就处在规范与失范的对立统一中。试想语言在产生之初,肯定也是散乱和无章法的,人类只是在摸索中不断地淘汰杂质,摒弃混乱、矛盾的因子,才建立起基本明晰、严密的语言规范。但是一种语言规范即便建立以后,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它还要不断地受到失范语言现象的挑战,并在对各种失范语言现象的回应中不断地加强和完善自己。网络交际带来的某些新词汇简单快捷、生动形象,既满足了网络交际的需要,给人以新鲜活泼的感觉,又对语言规范构成了一种补充,可以从新的语言现象中汲取有生命的东西,从而增加自己的活力,这其实就是语言永葆青春的一个必要条件。著名语言学家陈原说:“对语言的变异一概吸收或一概拒绝都是不妥的。正确的做法是加以区分:对有利于语言发展的积极的变异,要加以吸收;对不利于语言发展的消极的变异,要加以摒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语言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当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被网络联接起来之后,网络交际中语言的规范也就越来越重要了。失范的语言现象至于能否存在下去,则是需要经受时间检验。我们不能因噎废食阻止语言的发展,也不能对语言失范现象听之任之。正如国家语委原研究员于根元所说:“规范是要推动发展,限制了发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规范。”
语言测试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 篇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正如美国语言学家Kramsch(1998)所说“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不可分。”著名的语言教育家拉多(Rado)也认为:“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我国著名英语专家邓昌民也曾经指出,学习外语就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熟悉有关的文化知识有助于保证使用外语的整体性。外语学习中的文化习得主要包含对所学语言的国家、民族、人民的历史、政治、经挤、文学、艺术等知识。鉴于掌握目的语文化对第二语言习得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各级英语课程教学已逐渐重视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教育机构对文化意识的培养逐渐重视,好处显而易见。与语言教学紧密相关的一个学科是语言测试,语言教学指导语言测试,语言测试则检验语言教学并对语言教学起到反拨作用。外语教育者已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并给文化教学以足够多的重视,但对文化教学起到重要作用并与之紧密关联的文化测试却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与重视。正如Nida所言,“要掌握两种语言,就必须熟知两种文化。”然而,正如Morain做过的一项研究,他列举了25篇与文化相关的文章,其中只有三篇文章与文化测试或评估有关。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文化测试相比文化教学受重视的程度相差甚远。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测试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一整套一致的行为、态度及政策,交合在一种制度、组织里,使得这一制度或者组织能够在跨文化环境中有效地运作。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仍在不断讨论中。布卢姆提出它应由态度(attitude)、知识(knowledge)与技能(skill)三方面构成。1、态度。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中所包含的“态度”,主要是指对交际对象不同于自我的观念、价值观与行为的看法和表现。为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交际者需要对交际对象的社会文化持有好奇与开放的心态,有意识地发现其他文化的特征,并主动通过与交际对象的接触与社交加深对它们的认识。2、知识。交际场合需要的社会文化知识包括两方面:一是本人与交际对象的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文化知识;二是在交际过程中如何根据实际需要恰如其分地运用已学的社会文化准则控制交际进程的知识。3、技能。学习者需要掌握的社会文化技能包括两方面:第一种技能是在接受信息以后,根据已掌握的社会文化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以达到理解与说明的目的;第二种技能是在此基础上发现新信息,并将它们连同第一种技能处理的(即已理解的)信息一起提供交际使用。这两种技能的结合便使已掌握的社会文化知识得以运用到交际的实际中去。
要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测试,Nostrands指出了九种需要测试的能力。第一,在交际情形下,合适地作出反应的能力;第二,能够描绘人们正确的文化或社会行为模式;第三,能够认识到所表现的模式;第四,能够解释一种模式;第五,在特定环境下,能够预测如何正确运用一种模式;第六,表明一种重要的态度,这种态度使得自己被外国社会所接受;第七,能够评价有关文化模式的语言陈述形式;第八,能够描绘或者展示出分析一种社会文化整体的防御方法;第九,能够意识到文化间互相理解的重要性。
现今,我们处在地球村,跨文件交际在所难免,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其目的是什么,有何意义?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是为了解释海外的种种挫败;为了预测未来海外生活、工作、学习等的成功;为了促进人事选拔策略;为了设计,实施,检验海外寄居训练和制备方法途经。
在语言测试中,只有三方面能够被测试,即跨文化知识、跨文化的理解力和跨文化中的行为举止。
依据Bachman的分类方法,跨文化能力测试方法可被分为选择反应评估及建构反应评估。选择反应评估可以出的题型包括多项选择题、判断正误题和连线题。建构反应评估可出的题型包括简答题、翻译题及面试。在这些题型里面,像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及翻译题等题型都为考试所熟知,笔者想着重谈谈面试这种方法来测试跨文化交际能力。面试测试方法重点在于面试所涉及的问题上。面试官(即考官)可以问到很多与目的语文化即跨文化交际相关联的问题。例如,为了实现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你认为哪些能力非常重要;你在多大程度上发展这些能力;为什么要发展这些能力,为什么不发展这些能力;学目的语语言对你将来的成功重要吗,为什么;你过去有没有跨文化交际服务经历,如果有,你认为对你的人生有何影响;你怎样将这些跨文化交际能力应用在你自己的工作及生活中;有没有其他评论等等。或者如Straffon所说,面试官还可以问下列问题,例如,对你来说文化差异或是文化共性,哪个更值得重视;假如你遇到了文化差异,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对你来说,文化意味着什么等。
三、结语
当今,我们处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互相融合,相互影响的大环境下,任何人都不能忽视与自己有交流的外国文化。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文化与交流紧密联系,文化知识是促进交际能力的基础,正如Pearce所说,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我们必须掌握这个国家的文化,在精通本国文化的同时,还要了解并熟悉他国文化,这样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才不至于出现跨文化休克,跨文化交际失败等问题。作为外语教师,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但作为对教学起到反拨作用的测试也同样不容忽视,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能够极大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同时检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林木森;;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忽视文化差异[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2]郭继东;中国EFL学习者中介语交际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汉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因素—汉字 篇8
关键词:汉字;跨文化交际
随着科技发展,世界的经济全球化,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以及多元文化主义的发展,整个世界成为一个越来越相互依赖的“地球村”,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越来越频繁。不同人的文化各不相同,在交际时,对同一信息的理解不完全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人际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交际不仅需要学习者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也需要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以及跨
文化交际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了解。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讲述汉字对跨文话交际的影响。
一.外国人眼中的汉字。
法国教育部汉语总督学白乐桑眼中的汉语最大的特性就集中在中国文字上,他曾说过:“汉字对我们的感触呢,不像有些中国大陆学者所想象的那样难学。对我们来讲中文是远距离语言、远距离文字,正好是一门远距离学问,就愿意去学。汉字文化因其独特性,在西方特别是在法国,一直有一种比较大的吸引力。 ”白乐桑还认为中国大陆对外的汉语教材,违背了汉语的内在规律,把汉语完全西化了,没给汉字作为一个单位足够的认识、足够的重视,大大歪曲了汉语的独特性。
白乐桑发现的成果是:有相当的法国汉语学者和汉语教师们同修过哲学和汉语,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思考的话题。同时主修哲学与汉语法国汉学界泰斗汪德迈说,汉语和哲学有共性。都是从较高角度去认识去观察其他学科或者其他外语,学了汉语,可以对自己的母语或其他的语言,包括其他语言和文字之间的联系才会有一定的认识。
在瑞典很少有人不知道林西莉女士的《汉字王国》,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中国文字的起源的特点,选粹取200多个与人的生活有关的字进行细致的讲解,如与人的身体、住房、器皿、丝和麻、家畜、农具、车船、道路等有关的字,同时分析和描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从而使人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既有深度,又很好读。出版以后,很快就被翻译成英文、德文、法文,还有芬兰文和挪威文,现在又有了中文版,可见它受欢迎的程度。书中的最后一页写着“汉字是一种美丽的文字,但是我怕它会失传,所以汉字应该列入联合国文物保护的名单。我希望中国的青年人好好学习汉字,好好保护汉字。”
正是汉字这样的强大的魅力,引起了很多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浓厚兴趣。
二.汉字文化圈
以儒家文化构建基础社会的区域的统称,又称为儒家文化圈,为文化圈的概念之一。 其指历史上受中华政治及中华文化影响、曾经或现在仍然使用汉字、以汉语文言文(日韩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并不使用口头语言的汉语官话作为交流媒介)、文化、习俗相近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中国、日本(包括未归还的琉球)、朝鲜、韩国、越南东亚及东南亚等。
根据字符和语言单位的语义和语音联系得出世界文字大体分为三类:
1.记音素的是音素文字,如德语、英语等语言文字,用字符来表示语言的音素,例如 good、German。
2.记录音节的是音节文字,每个字母表示一个音节,如日语的假名a i u e o。
3.记录语素的是语素文字,每个符号都表示意义,如汉字:山、水、草、木。
很显然,汉字是语素文字,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首先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其次是汉字特殊的造字理据。
三.汉字的演变过程
首先,汉字最初来源于结绳记事,发展的趋势也是从简单到复杂。我们可以一起来看几个汉字发展的例子:结绳记事时期,如“十”、 “世”,打一个结为“十”,打三个结就是三十,三十年为一世,所以世的最初的写法是“卅” 。关于汉字还有一个传说,那就是“仓颉造字”,但这种说法显然是不科学的,汉字是在人民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并非一人之力可以创造,在我们看来,仓颉应该是对已经出现的汉字做了归纳和总结。
其次,汉字是一种具有图画特点的文字,这与西方的文字有所不同,因此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障碍。例如古代的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文字,都是特点鲜明的象形文字,这是西方人所难以想到的。
再次,不同时代为了国家的统一和治理,也对汉字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如秦朝的“书同文”将汉字统一为小篆,后来发展为现代的楷书,这都是为了书写方便和沟通便利所做出的改变。西方文字则没有这么多的变化。同时,“隶书”是当时地位低的人才使用的文字,这也反映了中国的尊卑观念,西方文字则不会有这种体现。
四.汉字与中国文化的联系。
首先,一些汉字反应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如汉字“姓”等。
其次,汉字随着时间的发展,开始出现了一些反应“父系氏族”社会的汉字,如“婚”字源于强夺婚,即男方在黄昏时分以抢夺的方式将女子娶入家中,反应男子地位渐强,父权制逐步确立。而“奴、嫉、妒、妄、婪”等有贬义的汉字都带女字,也表现了女人地位卑微受鄙的社会风气②。
再次,中国汉字最具特色的文化发展便是独具一格的“书法”和“诗歌”的押运。这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项差别,在中国人看来平仄押运的诗歌,在西方人看来确实不能理解的③。我们一起看一下几个例子。(幻灯片)④
此外,汉字也与中国的禁忌文化相关。例如,唐代诗人李贺,父名晋,与“进士”之“进”同音而避讳,因此李贺终生不能考取进士。
最后,汉字还有一定的趣味性,比如民间的歇后语,还有一些汉字演变的汉字图画,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幻灯片)这些歇后语和图画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有趣的,也是一看即懂的,可是对于其他国家的人来说可能就很难看明白了。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年.
[2]吴淑琼.词汇与文化[J].青海师专学报.2007 年第 2 期.
[3]文化语言学(修订本)》邢福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胡文华.汉字与对外汉字教学[M].学林出版社,2008.
[5]http://wenku.baidu.com/view/c61cc41bfc4ffe473368ab79.html
[6]http://www.chinadaily.com.cn/gb/doc/2004-05/30/content_3349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