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中模糊语言分析

2024-05-17

交际中模糊语言分析(精选8篇)

交际中模糊语言分析 篇1

一、模糊语言

自1965年Zadeh教授提出了著名的模糊概念, 标志着模糊学的诞生以来, 许多语言学家都对模糊语做了不同的解释。美国当代语言学家Lakoff于1972年首次提出了“模糊限制语”这一术语。认为模糊限制语是指一些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 (words whose job is to make things fuzzy or less fuzzy) 。Crystal在《现代语言学词典中》指出:模糊限制语指按其一般涵义用于语用学和话语分析, 表示不确定概念或限定条件的词语 (1997:170) 。根据John I.Saeed的观点, 模糊语被定义为:某词的语境为其系统意义添加了新的信息, 使其词义得以引申并适用于新的语境。总而言之, 模糊语言就是有意地使用一种不明朗或模糊的表达。而这种表达能被听者完全理解, 一般不会导致歧义或含糊。

二、模糊语言在商务交际中的语用功能

众所周知, 在商务交际中如书写商务合同, 进行商务谈判, 创作商务广告时, 其语言要求应具体简洁、准确严谨、清楚明白, 避免含混不清、模棱两可, 以致造成交易双方的误解。但事实证明, 人们的语言交际其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在特定场合中, 若一味采用清晰精确的语言, 往往满足不了交际的需要, 甚至会觉得语言单调乏味, 影响交际目的的实现。这时适当使用模糊语言, 不仅能够扫清商务交流中的障碍, 还会比使用精确语言表达得更恰当、更意味深长, 在很大程度上, 起到了交际润滑的作用。商务交际中, 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话语的客观性, 准确性

语言是一门艺术, 是交际的一种手段。而“模糊”并非指“含混不清”。语言模糊是一种艺术上的含蓄的体现, 主要运用语言技巧来干扰人们的正常思维, 达到思维的模糊性, 进而取得言语表达的效果。在一些特定的商务情境下, 很多言语交际既需要精确也需要模糊。有时用模糊语言来表达反而显得更加准确, 这就是模糊与精确的辩证统一。模糊语言表面上模糊, 但实际上却显示了语言的严谨性和客观性。它们以一种笼统而综合的形式, 含蓄地传达丰富而精确的信息, 对事物进行真实准确的描述, 从而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在商务英语信函中, 人们经常使用模糊词语来模糊自己的观点, 如:“似乎”, “尽快”, “大概”, “据我所知”, “酌情”, more or less, somewhat, to some extent, quite, somehow, a bit, I suppose, wonder, could, according to等等。这样既能够向对方表达自己此时的不确定性, 将一些接近正确, 但又不敢完全肯定的话语说得更模糊一些, 与实际情况更加符合, 从而避免武断, 保持话语的客观准确。又能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增加话语的预留空间, 使交际双方避免产生误解以及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和争议, 促使其合作的顺利进行, 从而达成最终的共识。

2. 提高商务交际语言的含蓄性和委婉性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是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讲究礼貌是言语交际中的普遍现象。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语用学原则》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一书中提出“礼貌原则”就是在交谈中说话人要减少表达不礼貌的信念, 或者尽量表达礼貌的信念。他将礼貌原则划分为六条准则:即得体准则 (tact maxim) 、慷慨准则 (generosity maxim) 、赞誉准则 (approbation maxim) 、谦逊准则 (modest maxim) 、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 和同情准则 (sympathy maxim) 。

模糊语言的使用可以帮助说话者将话说得得体委婉, 是恪守礼貌原则的常用手段。何自然认为“说话人有意含糊其词, 使用模糊语或模糊限制语, 把话说得模棱两可”就是一种“间接礼貌策略”。尤其在进行商务谈判时, 模糊语言的运用可以使表达更加委婉含蓄, 避免话语过于生硬而令对方感到尴尬, 常起到缓和矛盾、避免冲突、迂回谈判的作用, 有利于建立和维护交易双方良好的关系。如:

A:I’m afraid that the proposal you put forward just now isn’t up to much.

B:Your presentation makes me feel a little too--you know what I mean.

这段商务对话中, 谈判双方A、B都使用了模糊语言, 包括“I’m afraid”, “isn’t up to much”, “a little”, “what I mean”, 这些词语都是说话者出于礼貌待人的考虑而适当使用的, 既可以维护自身利益, 委婉含蓄地缓和了尴尬局面, 又可以避免与谈判对手产生争论, 保全对方的面子, 对商务交际的双方都是有益的。

3. 提高自我保护功能, 避免承担责任

Channel在Vague Language一书中探讨了模糊限制语的自我保护功能。认为模糊限制语的应用是一种保护措施, 以防止自己的观点被证实为谬误。换句话说, 模糊语言保护人们避免做出可能错误的论断, 为其提供一条退路, 使其论断不过分绝对, 避免为自己的话承担责任, 进而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实际上, 模糊语言的这种自我保护功能在商务合同和商务广告中效果十分显著。模糊语言避免了精确语言造成的武断和绝对, 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使自己在担当与不担当某一责任之间有选择的余地, 同时又能避免别人指责自己的话语不负责任。如:

(1) Impossible is nothing.

(2) Anything is possible.

在阿迪达斯和李宁运动品牌的广告中, 广告商就使用了impossible、nothing、anything、possible这些模糊词语来宣传商品, 它们并没有精确地介绍产品的特征、材质、功用, 却赋予了商品一种精神、一种个性, 从而迂回曲折地表达了广告的真实意图。这样模糊的表达一方面营造了一种融洽的交际氛围, 虽没有确切的数字、明确的表态, 却留给消费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更能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另一方面, 给言语接收者以考虑选择的余地, 同时又减轻了说话者对自己观点和结论所承担的责任, 使说话者立于不败之地。正如纳什所说:“模糊限制语在帮助说话者保护自己的声誉方面起到保险的作用。”

三、具体语用策略分析

人们在进行商务交际时, 不仅需要语言的精确性, 而且需要语言的模糊性, 正确使用模糊语言是一种语用能力, 更是一种交际策略。因此, 在语言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模糊语言的意识, 通过阅读、写作等训练来培养学生掌握模糊语的使用原则及条件, 从而增强语言的准确、灵活以及客观性, 使语言含蓄得体、生动形象, 达到顺利自然的语言交际目的。

1. 言语要刻意含蓄朦胧、避免直言不讳

人们在进行商务交际时常受到场景、目的、对象的制约。因此, 当交易双方对一个论断不能进行精确评价时, 就需要运用模糊表达, 使话语比较婉转、含蓄, 避免直言不讳所带来的尴尬或麻烦处境。

2. 表态要模糊、不明确

美国计算机科学专家格·哥根说得好:“描述的不确定性并不是坏事, 相反, 倒是件好事, 它能用较少的代价传递足够的信息, 并能对复杂事物做出高效率的判断和处理。也就是说, 不确切性有助于提高效率”。交际过程中, 模糊的表态能使话语稳妥周全、礼貌客气, 又可保护说话者免受一些批评与责难, 可以有效地调节和维系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平等合作关系。

3. 谈判要留有回旋余地

商务谈判中使用模糊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功进行商务交际, 适当使用模糊语言, 能使谈判双方在清楚表达意思的情况下, 避免把话说得太死、太绝、过于武断, 给各种情况的发生留有缓冲的余地, 从而能更加增强买卖双方合作的信心, 促使商务交流顺利进行。

摘要:模糊语言是商务交际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恰当的使用模糊语言能使语言表达更富有表现力, 更加客观严谨、礼貌客气, 从而获得良好的交际效果。本文在界定了模糊语言定义的基础上, 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商务交际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并进行了具体语用策略分析。

关键词:模糊语言,商务交际,语用功能,语用策略

参考文献

[1]CRYSTAL D.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 (4th.Ed.) [C].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7.

[2]LAKOFF G 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J].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Papers, 1972 (8) .

[3]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NewYork:Longman Group Limited, 1983.

[4]JOANNA CHANNEL.Vague Languag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ZADEH L A.Fuzzy Sets[J].Information and Control, 1965 (8) .

[6]SAEED I JOHN.Seman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7]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交际中模糊语言分析 篇2

[关键词] 商务信函模糊语言结构型模糊语言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

一、引言

美国控制论专家札德(L.A.Zadeh)以模糊集合论为工具来研究自然语言的朦胧含蓄特性,从而开创了模糊语言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模糊语言是“词语的所指范围的边界是不确定的这种属性。具体地说,它是符号使用者所感到的他使用的某个符号同他所指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对象之间的不确定性。”语言的使用是十分复杂的语用过程,语言的人际功能、施为功能、感情功能等决定了出于不同社交目的、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为了自己的表达需要,常常使用模糊语言,以便在不明确之中准确的诠释自己的动机,实现预计的交际目的。随着经济日趋全球化,人们开始高度重视模糊语言在国际商务交流中的运用,在一贯要求明确简洁的国际商务信函中,模糊语言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结构型模糊语言与模糊限制语

在国际商务信函中,结构型模糊语言与模糊限制语是最常用最典型的模糊语言。结构型模糊语言是信函书写者为了语言表达的委婉含蓄而构成的句型,主要包括模糊型被动结构和模糊型否定结构;模糊限制语是“words whose job it is to make things fuzzier or less fuzzier”(一些把事物弄得更模糊或不那么模糊的词语), 模糊限制语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在商务信函中,它们得到广泛地应用。

1.模糊型被动结构:为了语言表达的委婉含蓄,人们在商务信函中使用结构型模糊语言。在涉及对方义务的情况下,为了避免直接提及对方应该做什么或还有什么没做,人们时常模糊行为主体而使用被动句,这样可以弱化语气。让我们比较以下两例:We’d like to remind you that the payment for last shipment hasn’t been made yet. 如果将这一例句中的被动语态改为主动结构“…youhaven’t paid off the last shipment yet”则明显带有责备的语气,矛头直接指向you。被动结构虽然模糊了主体,但对方心里有数,就事论事,语气委婉得多。

2.模糊型否定结构:模糊型否定结构不仅语气委婉礼貌而且语义含蓄,常用的结构有I am afraid (not), I hope (not), I don’t think, I’mnot sure等,它们是在模糊结构中加上否定词not构成的;另一类是在否定结构中加上一些表示程度的模糊限制语如really, always, quite, too, particularly等。I’m afraid I could not agree with you for such a big discount.如果不用I am afraid (not)这一否定结构,语气就显得太强硬,不利于双方做进一步的磋商。

3.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指能够改变命题的真值的模糊限制语,它能再分为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揭示语义差异,在商务信函中,我们可以把一些接近正确但又不能肯定完全正确的话语说得更具体,与实际情况更符合。例如:Nearly all the models you saw at our fashion are obtainable.模糊限制语nearly的使用显然使整个表达变得不那么肯定,这不但与实际情况更接近,而且能避免武断,即使出现个别无法供货的情况,也是有言在先,不必承担责任。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则限制话题所指范围,例如:We offer firm FOB Yokohama for your telegraphic reply here by Monday our time. 模糊限制語 monday是连续型的时间客体,只要在这一天的24小时范围之内就行,我们不必精确到几点几分。

4.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不能改变命题的真值,其主要功能是揭示话语是说话者本人的观点还是第三方的观点,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包括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和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表达说话人对某事的观点或所持态度,通过使用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可以使语气趋于缓和,避免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强加于人,例如:As far as we know, they are sound enough, but we have no certain knowledge of their true financial position.对于提供其他公司的信用状况,因为说话人所提供的信息是尽其所知,说话人用as far as we know进行主观限制,从而减轻应承担的责任。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引用第三方的话来间接地表达对某事的看法,它将说话人排除在外,极大限度地保护自己,例如:From their reports it seems clear that there is a good demand for polyester textiles in this area.卖方用from their reports来减轻对此论断所承担的责任,将自己的观点隐含于their reports,为自己留够余地。

三、国际商务信函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分析

关联理论认为,在语言交际中,对于说话人所生成的话语,听话人需付出一定的努力进行理解,才能获取说话人所传递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在国际商务信函交流中,作者运用关联原则,在判断读者的推理能力和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模糊语言,这是一种语用策略,这使读者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寻找语境关联,让他们能不太费力地理解信函中的隐含信息,实现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在国际商务信函中,模糊语言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语用功能:

1.客观准确。“模糊语言充分利用语言本身的模糊性传递信息……一定程度的真实信息就隐藏在模糊语言之中”模糊语言以概括综合的形式,记叙简略,能传达大量的客观准确的信息。例如:According to the market investigation, there is a steady demand for silk garments in the market. According to 这一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将作者本人的主观分析隐含于市场调查的客观结论中,使该结论更具客观可信性,避免武断地将个人观点强加于读者;另外该词的运用使这一陈述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而市场需求也同样具有模糊性与复杂性,用模糊限制语能对这一现象做出相对准确的描述,模糊语言的客观准确性的语用功能由此可见一斑。读者不必付出很大努力就能找出语境关联,自然地接受隐含的信息并与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

2.机动灵活。由于受特定语境的影响,我们无法准确地说出时间、数量、具体措施等,但又不能把话说得太绝致使双方毫无回旋的余地,这时我们常常用模糊语言来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例如:It is at the disposal of the board. We’ll give you our reply as soon as possible. as soon as possible 是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它的使用实际上起到了缓兵之计的作用,也许已有明确的答复暂不便明说,也许确实要等待董事会的处理意见,最终什么时候怎样答复对方,就可以视商情的进展而定了。这一用语既使作者能够灵活地表达真实意图,又让读者不费力地寻找到语境关联,理解对方的交际意图。

3.自我保护。使用模糊语言可以在商务交易实现以前既透露信息又保守商业秘密:例如:It is said that demand for art and craft goods is returning. It is said这一模糊性被动结构让人隐约感到作者对商品销售和市场行情的观点,但因消息来源于It is said,作者对此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自然减轻不少;同时这一模糊性被动结构的使用掩盖了得出结论的依据,对方无法弄清这一结论是否确切,既透露了点信息给对方又在很大程度模糊了其准确性和来源的可靠性,从而极大限度地保守了商業秘密。

4.促进合作。模糊语言可以使表达更含蓄婉转,特别是对一些敏感性的话题,如涉及双方利益,模糊语言可以起到掩饰真情、避免冲突、迂回表白的作用,在矛盾面前有礼有节,既维护自身利益又保全对方面子,以便双方能够一如既往的保持贸易伙伴关系。例如:We shall revert to the question of sole agency when the business between us has developed to our mutual satisfaction.整个句子的表层意思是肯定的合作的,但 mutual satisfaction这一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实际上隐含否定意义,即拒绝对方作“独家代理”的要求,这既让读者能毫不费力地读出这一隐含信息,又友善地照顾了对方的面子,诚恳的维护了双方的合作关系。

5.体现商务素养。商务函件的写作必须遵循礼貌友好等一般原则,因此很有必要使用模糊语言,这是礼貌表达的最佳方法之一。模糊语言的恰当运用也是衡量公司人员语言及业务素质的标准之一,是商务素养的外在表现,能提升公司及其人员在大众中的形象。例如:I’m afraid that the proposal you put forword isn’t up too much. 使用这一模糊型否定结构来委婉含蓄地表示不同意,完全避免了生硬地说“I do not agree with your proposal”给对方留下的粗鲁印象,这样的信函无疑给公司做了最好的免费广告。

四、结语

在信函交流中,模糊语言有其独特的丰富的语用功能,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语言的模糊性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动机或潜在意识,客观严谨地表达某种观点、观察和预测,从而含蓄地表达真实思想和内心世界,提供合乎逻辑的正确可靠的信息。模糊语言是商务信函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商务信函中模糊语言的研究并自觉运用,对进行有效的商务交流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促进语义学和语用学的进一步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治安等:模糊语言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7

[2]Lakoff,G.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A].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Papers[C].Chicago:Chicago Language Society,1972

[3]程同春:论模糊语言在国际商务英语中的语用功能[J].国际经贸探索, 2000,(5)

[4]董娜:模糊限制语的界定及分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

[5]刘永强:国际商务沟通中模糊语言的应用模型[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2)

[6]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曾文雄:模糊限制语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研究[J]外语教学,2005,(7)

交际中模糊语言分析 篇3

关键词:模糊语言,英语教学,应用,意义

一、引言

传统思想认为语言的表达形式应该且必须是精确的。但现在人们越来越发现, 在实际语言交际中, 由于主客观原因, 存在着许多的模糊的表达形式。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和普遍现象。英语, 作为一种自然语言, 也就具有模糊性。在英语交际教学中, 如果教师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将探讨下模糊英语在英语交际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二、模糊语言

英语的模糊性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未知性

说话者对客观世界未知性是指人的主观认识对客观世界的把握是有限的, 说话者无法用有关的词或短语来表达他所想要表达的概念。如:Idon’tlike the taste ofthis kindoffood.

说话者可能从未吃过这种食品, 不知道食物的名称, 故不知该如何表达, 故用了“this kindof”这一模糊概念。

(二) 隐私性

隐私性即说话者有意隐瞒真实情况或不愿意告知准确的信息。如:

How old are you?

Uh, I’m in m yfortie s.

说话者, 尤其是女性, 当被问及年龄时, 往往习惯提供大约数字, 不愿说出自己确切的年龄, 因而她们喜欢使用模糊的表达形式。

(三) 交际性

交际性指有时交际内容的性质或出于某种特殊的需要要求使用模糊语言, 尤其是当涉及敏感话题时。如:

Whe re is J ohn?Oh, he pas s e d aw ayye s te rday.

由于说话者对“John”的死表示一种惋惜与悲伤, 就用了“pass aw ay”模糊语。在此情况下, 模糊语可起到掩饰或回避的作用, 使话语的表达更委婉和含蓄。

(四) 记忆性

记忆性即说话者一时想不起准确的用词或概念。如:

How m anys tude nts atte nde d yourclas s?

About thirty-e ight s tude nts atte nde d m yclas s.

由于说话者没有具体去数听课的人员, 故无法提供具体的数字, 只好凭印象给了个表示模糊概念的前置限定词“about”。

三、模糊语言在英语交际教学中的应用

在英语交际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进行教学, 就会使教学效果大大地提高。为此, 教师应做到以下三方面:

(一) 教师应正视英语模糊性的存在

在教学交际过程中, 教师不能把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强加于学生, 只能给学生以引导或参考, 因为教师、学生、作者三者对语言信息的理解不可能完全一致。为训练学生的言语技能,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交际过程中暂时允许存在含糊不清乃至错误等现象, 以此来激发学生敢于去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 开拓创造性思维。

(二) 教师应培养学生英语模糊性的意识

在教学交际过程中, 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掌握部分语言信息, 而部分语言信息, 由于其本身存在模糊性, 要完全明确往往是不可能的。所以应让学生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形成语感, 最终理解语言, 养成用英语的思维方式。

(三) 教师应扭转教学交际中的错误导向

在教学交际过程中, 教师应了解学生对知识认知的整个过程是模糊——精确——模糊的积累过程。尽管学生对模糊状态所作的努力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其对英语学习潜移默化的帮助意义却是不容忽视的。因此, 应将模糊英语教学贯穿到整个教学交际过程中。

四、模糊语言在英语交际教学中的意义

(一) 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使表达更含蓄和礼貌

教师在教学交际过程中使用模糊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减少交流的阻碍。在课堂问答过程中, 模糊语的使用能够减少学生的心里负担, 并给其回答前足够的心理准备, 从而使课堂活动能够顺利的进行。如:

OK, I’d like s om e bodyto s hare his opinion w ith us.

例中指代模糊语“somebody”的使用, 为学生准备了足够的心理空间及时间。由于教师使用了模糊语, 既使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时减轻了压力, 又提高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但目前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经常采用点名提问的方式, 缺少模糊语的使用, 使得课堂气氛过于紧张, 从而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需要尽可能多的互动以及学生的口头表达, 模糊语的使用就可以增强教师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使表达更委婉。

(二) 扩大了语言表达的效率和准确性

教师在教学交际过程中使用模糊语言可使教师话语更加准确和得体, 保持良好的教师形象。语言交际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 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交际过程中, 为使语言表达准确得体, 运用模糊语有准确而有效等优点, 在教学交际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如:

Ithinkthe ans w e ryou gave is not ve ryright.

例中“Ithink”的使用, 扩大了教师话语的准确度, 使教师的话语表达效率更高, 避免了给学生过于武断的印象。在教学交际过程中, 教师话语中大量出现诸如此类的模糊语, 如:Ithink, Iassume, Isuppos e, Do you think s o, probably, s e e m, m ore or le s s等等。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增强了教学交际效果。

(三) 提高了交际的成功率

教师在教学交际过程中使用模糊语言能提高课堂的交际效率。课堂上的信息量一般都很大, 学生不可能对老师传授的所有内容加以掌握, 对那些不太重要的信息, 只需提示下就可, 而对课程的重点信息, 则需反复强调。模糊语在引导学生接收和掌握课程的重点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OK, we willnot discuss it.If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it, you can re ad the re le vant books about it.

例中“it”等的使用, 教师意在表示该信息不太重要, 学生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其他信息上, 去掌握课堂的重点信息。因此, 通过模糊语的使用, 学生的注意力被教师引导到需要掌握的信息上, 从而提高了课堂的交际效率。

五、结语

日常交际中模糊修辞的语用分析 篇4

语言是符号系统。符号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要用有限的语言符号表达无限的事物, 这样的矛盾使得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应运而生。此外, 由于语言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而客观世界很多客体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 客体之间存在模糊边缘, 因而反映这些客体的词语含义外延也必然是模糊的。语言具有模糊性是模糊修辞产生的基础。模糊修辞是“根据题旨情景, 采取某些技巧和方法, 调动语言积极因素, 用提高言语的模糊度来提高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张潜, 1998:53) 。在日常交际中, 模糊修辞是人们常常用到的表达手段。在特定的语境中, 模糊词语的表达效果比精确词语的表达效果还好, 或者说可以起到精确词语起不到的作用。本文拟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角度模糊修辞现象。

二、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说话人如果不是故意愚弄人的话, 总是希望受话人能完整地接收到自己所发出的信息并给予积极的反馈。而要保证交际的成功, 说话人和受话人必须进行合作, 遵守一些约定俗成的准则。格莱斯认为在交际中遵循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 每个范畴又包含一条准则和一条次准则 (Grice, 1975) 。

A.量的准则 (Quantity Maxim) :尽量提供对方所需的信息, 但不超过所需。

B.质的准则 (Quality Maxim) :努力使话语真实。

C.关系的准则 (Relevant Maxim) :要有关联。

D.方式的准则 (Manner Maxim) :努力使话语清楚, 避免含混不清和歧义。

格莱斯还对运用合作原则分析了会话含义。他的学说逐步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 并成为语用学重要理论。人们很快发现, 日常交际中也有合作原则解释不了的现象。作为对Grice (1975) 合作原则的修订和补充, 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并将其分为六类, 分别是得体准则 (Tact Maxim) 、慷慨准则 (Genorosity Maxim) 、赞誉准则 (Approbation Maxim) 、谦逊准则 (Modesty Maxim) 、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 和同情准则 (Sympathy Maxim) 。每条准则下面又有两条次准则。面子是礼貌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 指个人公开的自身形象。在Brown&Levinson看来, 礼貌就是保全面子。

三、模糊修辞的分类及语用分析

模糊修辞分常规修辞和艺术修辞两类。我们主要讨论常规模糊修辞。常规模糊修辞就是实用性模糊修辞, 指在交际中有意采用含混笼统的说法取得准确生动的交际效果。

1、清晰语言传达模糊意义

清晰的语言语义是清楚的, 但在交际中有时说话人并非要表达语言固有的语义, 而是另有所指, 言外有义。如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夸张地表达了深切的愁绪;还有诸如七上八下、五颜六色等词语都是用精确的数字表达了模糊的意义。

五十年代, 在一次周总理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上, 一位西方记者问道:“请问。你们现在银行的库存有多少?”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十八块八角八分。”众皆叹服。那位记者不是不知道国家银行库存是国家机密, 就算不是国家机密, 中国刚解放不久百废待举, 国库本就不甚雄厚, 其意不过是使周总理出丑。没想到周总理能马上想到用人民币面值之和这个精确数据模糊银行库存, 既保住了国家机密, 又巧妙地回答了记者提问, 虽然违反了量的准则, 但却体现了礼貌原则中的得体的准则, 展现了周总理的机敏和超凡的语言才能。

2、模糊词语构成的模糊修辞

模糊词语指词义的外延没有明确界定的词语。自然语言中有大量的模糊词语, 如表示色彩、年龄、空间、时间等的词汇。在英语中如red, thirty something, over there, morning等词都是模糊词汇。模糊词汇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提供恰当的信息。比如要登一则寻人启事, 在描绘此人特征时若精确地写出:身高170cm, 体重63kg, 腰围25, 脚码39., 人们看了一点概念也没有, 在脑海中难以很快勾勒出这个人的图示来;还不如用模糊修辞来进行描述:中等身材, 五十来岁, 微胖, 腿短, 脚穿一双棕色大头鞋。按照合作原则, 寻人启事运用模糊修辞提供相关的恰当的信息。再看下面这则对话:

A:You’re in high spirits!What’s the good news?

B:I just received from my boyfriend the roses as my thirty’s birthday gift.

A:Really?It’s incredible.I thought you’re just at your early twenties.

B:Were I?Thank you.

B用early twenties与A提供的信息thirty’s birthday相对比, 慷慨地称赞对方年轻, 符合礼貌原则, 直说得A心花怒放, 收到了极好的表达效果。

再如小李向领导打听自己和小张竞争副主任的结果, 领导说:“你和小张都很优秀, 不过你比小张晚来一年, 你的情况我们还得研究研究。”“研究”应经成了官场惯用的模糊语, 是领导为了保全小李的面子而采取的修辞策略。

3、用模糊限制语构建模糊修辞

何自然把模糊限制语分为两类, 一类是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如kind od, almost, more or less, about, something between A and B;一类是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如I think, I’m afraid, as is well known。前者是根据实际情况对话语进行某些修正或者给出一个变动范围, 这样做时为了避免说话武断, 使话语更具客观性。后者是在原话上增加一个说明, 指出这是说话人或者第三者的意思, 从而使原话的语气趋于缓和。这样的修辞在广泛用在解释病情、法律法规、外交会客等场合。说话人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 不提供确切的信息, 原因有二——其一客观世界本来并非一成不变的, 它有很多种可能性, 其二给说话人留余地, 给听话人留下思考的空间。所以医生可能会对一个重症病人家属说:病人可能还有三到六个月的生命, 但他如果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再多活个两年三年也不是没有可能。法律条文常有这样的规定:违反某某条例的, 视情节轻重处以2000到5000元罚款。

综上所述, 在交际中说话人因为认知的不足, 出于礼貌或者为自己留下余地, 在运用模糊修辞时可能会违反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 但却保全了对方的面子, 同时也达到了较好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潜.修辞语法论稿[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3]Leech, G.Principle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

从语用角度看模糊语言的交际功能 篇5

人类思维的模糊性决定了人类语言的模糊性, 对模糊语言的研究却是近几十年来才开始的。自从1965年美国学者札德在其模糊集论文中提出了模糊的概念和理论以后, 引发了各个学科的模糊研究。语言学也是其中之一。语言作为人类社会交际最基本的工具, 其模糊性有着极为丰富的语用功能。刘勰在《文心雕龙·征圣篇》中说:“虽精义曲隐, 无伤其正言;微词婉晦, 不害其体要。体要与微辞偕通, 正言共精义并用。”这里所说的言辞婉曲、文章隐晦, 但无害文意表达之观点, 实质上已谈到了语言运用中模糊言语的功用问题。唐代刘知几《史通·言语篇》赞美周代古人文章“语微婉而多切, 言流靡而不淫”;司图空的《诗品·含蓄》也谈到了“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语不涉己, 若不堪忧”的语言现象, 并称之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所有这些均从不同的角度肯定了模糊言语的语用功能。

模糊语言是指是指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与精确语言相比, 模糊语言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这种概括性与灵活性集中反映在语言外延上。在交际中使用模糊语言可以起到含蓄委婉加强语气缓和语气等作用, 下面我们通过对在实施建议拒绝恭维命令等言外行为时使用的模糊语言的分析, 看其如何优化交际效果。

二、建议时使用模糊语言

以交际实例中的语言来看, 建议所用的语言越精确, 语气就越强硬, 交际效果也远远不如模糊语言。例如:

A:At 7 o’clock You and I go to the zoo by bus, ok?

B:I don’t want to the zoo.

A:I wander if you have time to hang out with me?

B:I am really busy these days, I’ll call you when I have time.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第一句话非常精确, 时间、地点、人物都明确给出。然而这种建议态度强硬、内容直白, 似乎完全不考虑对方有没有时间, 愿不愿意去动物园, 对各种细节的预设完全没有给对方选择的余地。不仅被拒绝的可能性大, 而且给人以没有礼貌、不懂社交的印象。而第二句话由于其模糊性就含蓄得多。不仅给对方留下充分选择权, 而且如果对方想拒绝的话, 也可以拒绝得很婉转。质量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也使双方的交际变得礼貌。质量模糊限制语 (hedges) 是指那些用来使信息量不确定、语气婉转和留有余地的模糊限制语。如:Ithink perhaps you should..., if you don’t mind..., according to the doctor...等 (陈林华、李福印, 1994:59) 。质量模糊限制语并不改变话语的真值条件, 其语用功能是使说话者得以遵守礼貌原则。使用这类模糊限制语, 既可以清楚地表达会话含意, 又可尽量避免专断, 取得好的交际效果。

三、拒绝时使用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在实施拒绝这一言外行为时发挥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可以使拒绝变得委婉, 令人容易接受。如上例中第一个回答是拒绝, 拒绝得非常直接, 似乎没有任何回旋余地。而第二个回答虽然也是拒绝, 却避免了与提议者正面的冲突。既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 又起到了拒绝的作用。后半句还为提议者留下面子, 不会伤到对方的感情。例如:

A:Honey, would you go to a party with me tomorrow night?

B:Oh, I would really love to, but I have some work to do, maybe next time.

格赖斯 (H.P.Grice) 的“合作原则”理论认为, 人们语言交际要遵循以下准则: (1) 量的准则 (所提供的信息量包含所需信息但不多余) ; (2) 质的准则 (所说的话力求真实) ; (3) 相关准则 (所说的话与话题相关) ; (4) 方式准则 (简洁、明白) 。“合作原则”的各条准则都很重要, 交际中应该遵守。同时格赖斯也认为, 人们有可能不遵守这些准则, 如故意违反或利用某一准则来传递某种会话含义。例中的回答可以说几乎违反了所有的准则, 但其所传达出的会话含义却很清晰, 就是即使不能去聚会, 对于对方的感受还是非常在意。这样通过使用模糊语言既达到了拒绝的效果, 又显示了对于对方的尊重。

四、恭维时使用模糊语言

在言语交际中, 因为称赞大都属于抽象概念范畴, 恭维时所使用的基本上都是模糊语言。但是在恭维时使用模糊语言要注意模糊度的把握, 因为恭维也要显得自然得体。否则不仅达不到原有的恭维效果, 还会使对方不快。例如最常见的对于女性的恭维莫过于称赞对方美丽。

a) You are the most beautiful lady in the world.

b) You look great today.

c) In my eyes, you are the most beautiful lady in the world.

如果对方并不是容貌很出众, 却受到a句式的恭维, 使得语言的模糊度与事实差距过大, 反而起不到恭维效果, 听上去像是在讽刺了。b句式的恭维因模糊度较大适用范围也相对较广, 成为日常交际中很常见的恭维方式。而c句式的恭维只因为添加了质量模糊限制语, 比a句式的恭维语气较为缓和, 也就自然了许多。而比起b句式的恭维, 在实际交际中的恭维程度加强许多, 效果也更为明显。

五、请求时使用模糊语言

请求时使用模糊语言可以使得语言交际更加符合礼貌原则, 也更加清晰地反映出模糊语言优化交际的功能。当我们使用模糊性问句来含蓄表达请求时, 说话者的施为用意 (illocutionary force) 通常隐含在其中。所以听话者必须在其字面用意 (literal force) 的基础上, 利用有关言语行为 (speech act) 、会话含义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情境语境 (context of situation) 等的知识和推断能力才能悟出。例如:

a) Please close the door.

b) Today the wind is too strong.

a句中的表达非常清晰准确, 但语气是比较生硬的。相比之下, b句表面看起来是在陈述一个事实, 但是在实际交际过程中的特定环境下, 却可以含蓄得表达出说话者的施为用意。也就是说既可以起到和a句同样的作用, 又给说话者和听话者都留下了比较大的回旋空间, 即使听话者不想实施说话人请求的行为, 也不会使双方交际出现僵持的局面。

六、结语

综上所述, 人们在实际交际中所使用的模糊语言增强了语言的灵活性和表现力, 可以使语言交际变得更为礼貌含蓄、自然得体。合理使用模糊语言不仅可以起到优化交际的功能, 还可以使语言交际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

摘要:人类语言的模糊性不仅可以使其更为精确地表达客观世界与主观思想, 而且在人类社会交往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优化交际的功能。本文意在以实际交际中出现的模糊语言为依据, 结合语用学原理, 分析其是如何提高语言表现力和优化交际效果的。

关键词:语用角度,模糊语言,交际功能

参考文献

[1]Geoffrey 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gmanGroup Limited, 1983.

[2]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3]何自然.模糊限制语与言语交际[J].外国语, 1985, (5) .

法律语言中模糊性的功能分析 篇6

(一) 模糊的概念

模糊 (Fuzzy) 作为一个专有的学术用语是指“界限不分明”。对于模糊性的定义, 《辞海》中是指事物所具有的归属不完全的属性, 表示事物属性量的不确定性。扎德教授认为, “模糊集合论这个分支的起源是从语言学方法的引入开始的, 它转而又推动了模糊逻辑的发展”。

(二) 法律语言的特点

1.语言风格的庄重性;法律语言的使用异于一般文体的语言, 不能采用诸如比喻, 夸张, 借代等修辞手法, 要求采用书面语、规范用词。2.确切性;即明确、严密、清楚。要求概念清晰, 明确界限, 用词不能模棱两可、模糊不清。法律语言要严谨的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准确无误。

二、法律语言模糊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 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语言学家霍克斯认为“空间和时间事实上是一个连续体, 没有固定的不可改变的界限或划分, 每种语言都根据其自身的特殊结构去划分时间和空间。”世界上的事物远比用来描述它们的词语要丰富的多, 即使人类对主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入, 不断加强, 模糊现象是始终存在的。

(二) 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

语言是法律的载体, 而语言本身具有概括性与不确定性, 从而也会使法律概念变得模糊。人类语言尽管丰富多彩, 但是自然界千变万化, 瞬息转变, 因此也不能够完全反映自然界发生的一切。由此, 模糊语言的使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 立法原则的概括性要求

张文显认为“法律具有概括性, 它是一般的、概括的规范, 不针对具体的人和事, 可以被反复适用。”因此, 法律就更加关注其适用对象的一般性而不是特殊性。这就使得法律语言的用词为了达到准确和清楚而追求高度的概括性, 以保证法律规范所涵盖的法律内容的完整和普遍适用性。

三、法律语言模糊性的功能

(一) 补缺性功能

法学家季卫东曾指出:“就立法而言, 模糊性有时候恰好是一个优点, 因为它能够确保立法条文在不经常修改的情况下, 法律对社会变化便显出更强的适用性, 而且这种模糊性可能下号更有适用性。”例如, 《民法通则》规定了平等、自由等一系列民法的基本原则, 当现实生活中发生一些民法法条中没有规定的情况时, 这些用模糊语言规定的基本原则将发生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 客观事物和现象是无限的, 而有限的法律语言会很必然的出现一些法律漏洞。但是, 模糊语言的采用就可以缓和人类认知能力的不足与认识对象的复杂之间的矛盾。事实证明, 模糊语言的运用可以更好的应对社会的复杂性、变化性, 从而维护法律的完整性、稳定性和涵盖性。

(二) 弹性功能

模糊语言的概括性较强, 表达的范围较广, 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有较强的适用性, 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可以有更大的调节空间。语言的有限性和模糊性使得法律语言需要将“空白”或不准确的地方加以解释和补充, 这将需要以模糊语言的弹性为基础。

英国法学家哈特说:“在一些边缘地带, 语言则是根本不确定的, 对法律的解释和适用不存在绝对或惟一的正确答案, 解释者或者法官拥有自由裁量权, 需要在多种可能的解释和推理结论中作出选择, 甚至可以扮演创建新规范的角色。”因此, 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 面对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或者法律的规定只是原则性的、模糊性的, 法官就可以通过辩证推理的方法进行选择。

(三) 礼貌功能

从语言学的语用功能角度来看, 法律语言中的模糊语也体现了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中的礼貌功能。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在法律英语中, 为了尊重他人, 律师或法官经常使用委婉语或模糊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My lord, I take the strongest possible objection to the course proposed by my learned friend.”“possible”的使用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并且照顾了对方的积极面子, 虽然是反对, 但是委婉的表达可以缓和正面冲突, 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四) 消极功能

法律规定了主体的义务与权利, 使得人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在这一点上, 法律语言就必须达到准确无误, 明确清晰。立法者在立法时使用一些模糊词语或采用模糊表达来适应新情况、新问题。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而法律法规却不能与之同步。如果仍旧引用原来的模糊法律条文, 法律就失去了其价值, 更谈不上法治了, 就会偏离法制之道。

四、结语

模糊语是法律语言的特点之一, 以其自身的独特性, 逐渐引起法学界和语言学界专家和学者们的重视, 并对其进行的深刻和全面的研究。法律语言中的模糊语言是一把双刃剑, 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希望通过本文对法律语言中模糊性的简单探讨, 为法律工作者和语言学相关人士对法律语言的模糊性提供一些新的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交际中模糊语言分析 篇7

关键词:模糊语言,英语商务合同,语言特征,合作原则

商务合同语言具有准确、明确、简洁的特点, 但模糊性亦是其隐晦特色。我们努力使商务合同语言准确、清楚以避免歧义, 然而含糊不清的现象仍然常见。本文首先回顾了模糊语言的相关研究, 包括它的定义、起源等, 接着介绍了本文的理论框架:合作原则。然后本文介绍了商务合同的语言特征以及模糊语言在英语商务合同中的运用。最后本文运用合作原则分析商务合同中的模糊语言, 并进一步分析商务合同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一、相关研究及理论框架

(一) 模糊语言

1965年, 美国科学家L.Zadeh在Fuzzy Set in Information and Control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模糊”这一术语。从此, Peirce, Ullmann, Bertrand Russell和Joanna Channell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定义了“模糊语言”。“模糊”的定义可以概括为思想、表达及理解上的不精确或不确定。但是“模糊”一定要与“歧义”区分开来。“模糊”和“歧义”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从起源上来讲, “模糊”源于认知的局限性、客观实体的模糊性以及语言符号的根本属性等, 而“歧义”起因于语言本身及语言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模糊”主要体现在词汇和短语层面上, 但“歧义”却是语音和语法结构的体现。

在实际交流中, 模糊语言的使用涉及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客观因素是指物理世界和自然语言的内在不确定性, 而主观因素是指记忆力减退、认知不清、隐瞒真相和沟通需要等与语言使用者密切相关的因素。

(二) 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赖斯于1975年在他的著作Logic and Conversation中提出的。格赖斯认为, 在人们交际过程中, 对话双方似乎在有意无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 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因此, 格赖斯提出了会话中的“合作原则”。格莱斯认为人们在谈话中遵守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 每个范畴又包括一条准则和一些次准则。

1. 量的准则。

a) 所说的话应该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量;

b) 所说的话不应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

2. 质的准则。

a) 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b) 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 关系准则。

说话要有关联。

4. 方式准则。

说话要清楚、明了。

二、英语商务合同中模糊语言的运用

根据Steven H.Gifts, L.B.Curzon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对商务合同的定义, 我们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合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签订的、由法律强制执行的、合法有效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本文中的英语商务合同主要指国际商务合同。英语商务合同的种类很多, 可根据领域、类别和内容等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但是由于符合国际公约和惯例, 各种商务合同在结构和形式上有着相似之处。在结构方面, 一般都包括三个部分:序言、正文和附录。商务合同被认为是一种最正式的庄严文体。一般而言, 它有如下三个特征:准确、明确、简洁。虽然商务合同语言具有准确、明确、简洁的特点, 但模糊性亦是其隐晦特色。下面我们讨论英语商务合同中模糊语言的运用。

英语商务合同中模糊语言的使用是有条件的。一方面, 模糊语言在商务合同中的使用是为了更准确表达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使条款更加严格紧密以避免漏洞产生。另一方面, 合同是受法律强制执行的, 因此它很容易引起法律纠纷或经济损失。所以当制定合同时, 合同制定者会尽可能考虑所有可能出现的偏差, 使用模糊语言就是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三、合作原则下英语商务合同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一) 合作原则的遵守

人们在不确定或是不想表达清楚某事时, 就会使用模糊语言。因此, 在某些情况下, 模糊语言的使用就是为了遵守合作原则。

Channell认为模糊语言的使用在两方面与合作原则相关:一方面, 说话者使用模糊语言是为了遵守合作原则的准则;另一方面, 说话者故意使用模糊语言隐藏信息以违反合作原则来产生言外之意。

(二) 合作原则的违反

在现实中, 人们为了满足一定交际的需要, 很少忠实地遵守合作原则的这四个准则。在合同中, 合同制定者通常采用以下一些模糊术语如best、satisfactory、may、generally等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这些模糊词就违反了质的准则。

英语商务合同中的简称和缩写是商务合同语言违反量的准则的两个重要途径。此外, 在很多情况下, 合同制定者清楚所有的细节但他却不能在合同中把所有的信息都表达出来, 通常他会违反量的准则从而使用模糊词以概括所有的信息。

商务合同中的模糊语言很少违反关系准则, 因为商务合同语言有着简洁的特点, 不可能涉及到与合同无关的内容。换句话说, 英语商务合同语言遵守关系准则。

如果说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和关系准则是“说什么”, 那么方式准则就是“怎么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考虑到周围的环境、参与者或主题说了一些随机或任意的事情, 他可能会造成讲话内容和方式的不协调。因此, 朦胧、模糊、混乱和冗余就是四种违反方式准则的情况。这四个准则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叠。这就是说, 讨论合同中的模糊语言时, 我们可能会发现有模糊语言既违反了质的准则又违反了量的准则。

四、英语商务合同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英语商务合同中模糊语言的使用主要用以完成以下五种功能:1.提升合同的客观准确性;由于一些合同条款的不确定性, 模糊语言被用来确保合同条款更加精确和严谨。2.确保合同条款的周密与完备;有时, 我们在签约时会使用一些模糊表达来限制条款。合同双方都明白使用这些模糊语言是为了确保合同条款的精确和完整。3.使合同语言简洁明了;正确地使用这种高度概括和广泛描述的语言能达到更好的效果。4.增强商务合同的机动灵活性;语言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不一定是消极的。合同双方想要表达的信息可以通过模糊表达来传递, 这样可以提高合同语言的有效性。这些模糊表达包含丰富的信息, 同时可以避免直接表达, 能为未来的协商留一点余地。5.保护合同双方的利益;在商务合同中, 模糊语言的使用是带有目的性的。这主要是为了以后发生纠纷时避免尴尬, 预留余地。因此在商务合同中使用模糊语言是保护合同双方的有效途径。

五、结论

基于对大量语料的分析研究, 本文发现:1.虽然商务合同语言具有准确、明确、简洁的特点, 但模糊性亦是其隐晦特色;2.商务合同英语中模糊语言的产生一方面是遵循合作原则的结果,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 它是在故意违背合作原则;3.商务合同英语中模糊语言的使用主要用以完成以下五种功能:提升合同的客观准确性;确保合同条款的周密与完备;使合同语言简洁明了;增强商务合同的机动灵活性以最终保护合同双方的利益。

参考文献

[1]Channell, Joanna.Vague Language.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2]Grice, H.P.Logic and Conversation.In Cole.P and Morgan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3.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5.

[3]胡庚申, 王春晖.国际商务合同起草与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4]林海.国际经贸合同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J].琼州大学学报, 2005, 2 (1) :66-68.

[5]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交际中模糊语言分析 篇8

对于语言模糊的相关问题,国内外的争论声一直络绎不绝。Lewis从语用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个观点:模糊与非模糊语言的差别取决于语言和语言使用者的关系(Lewis, 1981)。此观点说明人们在进行言语交往过程中,通常更倾向于采用一种准确方式表达其思想和观念;但在日常交际中,难免碰到词不达意的情况,而说话者对此并非十分在意, 或是有意识地迂回一下,用一些模糊的表达方式。具体说就是,人们通常从语言交往的目的和效果层面去分析语言模糊问题。

从语用学角度看,语言模糊问题是否能通过某种手法变得清晰和明确并不是研究重点。重要的是语言在模糊的状态下具有什么样的表达功效。

二、模糊语言与语用学原理

Morris把语用学定义为研究符号与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学科,这武艺为语言研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定义揭示了语言符号与使用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非常复杂的认知关系,语言交际实际上也就是纯语言符号和人的认知机制断断续续合力作用的过程。(熊学亮,1999)由此可见, 认知和推理在这一过程中对语言符号的使用和理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值得指出的是,影响语用学框架下语言模糊性的因素绝非认知和推理,而实际上有着多种极其复杂的语用因素。

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可以简略地概括为指别、预设、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关联理论、顺应论等。这些语用学理论都从各自不同的关注角度拓宽了语言研究的视野和维度, 把语境、认知、社会和文化等因素都纳入其研究范围。下面我们将以指别、言语行为、关联理论和顺应论这些语用学基本理论为依据,探讨模糊语言与语用学原理间的关系。

2.1模糊语言与指别

指别是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可以简单概括为时间、地点、社会和话语指别等四个层面。

在语用学中,正是指别这种特性使语言与周围的现实世界对应起来,从而具有了丰富的意义。但是,这种指别关系并非总是一一对应的,也绝不是静态不动的,脱离了特定的语境,其所指或意义也就会无法确定。由此,指别主要涉及语言与语境的关系。

指别是指语言能够在特定的语境条件下,围绕实际想要传达的现实信息或意义而上下波动,但又不会完全脱离这一现实。当具有指别意义的语言和依赖于现实语境中的信息或意义不一致,甚至矛盾时,必然会导致模糊语言的产生。这一点在赵本山的小品中有多处例子

如 :2011年央视春晚《同桌的你》

李琳 :你要干啥呀你!

赵本山 :我走!

李琳 :你过两天好日子,你作啥呀你。

小沈阳 :哼!

王小利 :儿子,你回来!

赵本山 :你管谁叫儿子呢?

小品中,见小沈阳走了,饰演小沈阳父亲的王小利着急地把小沈阳叫回来,喊了一句“儿子”,而在该情境下,“儿子”的另一个义项被激活,这就使具有指别意义的词语“儿子”与王小利所要表达的信息和意义不一致了,由此产生了幽默效果。

2.2模糊语言与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侧重于“言”则“行”的语言观。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的观点,人在说话时会同时实施三种不同的言语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是指把话语说出来的一种行为,也就是指发出语音,说出单词、句子等的行为。言外行为通常指人们通过实施言内行为, 做出许多事情,以便实现各种希望达到的目的。对于言外行为而言,“说”就等于是“做”,如传递信息、问候、命令等。言后行为则指说话带来的后果,即话语对听话者产生的效果,如听话人接受了承诺,受到了欢迎或警告等。言内行为表明了话语的字面意义,言外行为则强调话语的意图或目的,而这种意图或目的一旦被听话人接受并付诸行动的话, 也会形成言后行为。其中,言外行为是这个言语行为理论的重点。”(1)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说”和“做”总是伴随着语言使用的过程而进行的,但同时又会受到语境、说话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说”和“做”的不一致、甚至是矛盾,体现为一种话语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言外之意,即语用模糊现象。

尽管说话人言外之义只有一个,但是话语之义往往多于一个,由此,语言就产生了模糊。

如 :2009年央视春晚《不差钱》

赵本山 :澳洲鲍鱼四只。

小沈阳:对不起没有。

赵本山:四斤的龙虾一只。

小沈阳 :对不起,没有那么大的。

赵本山 :有多大的?

小沈阳 :有一斤多的。

赵本山 :一斤多的有吗?

小沈阳:是有……还是没有啊?

赵本山:我跟你说,这是你开的店,你说了还不明白, 这不差钱

小沈阳:哦…那没有。

例子中前两句,由于赵本山和小沈阳的约定,而顺利进行。而从第五句开始,对话略微偏离了约定,赵本山一句: 有多大的?让小沈阳误以为他要买一斤多的龙虾,于是他犹豫地问:是有……还是没有呀?真是由于“说”和“做”的不一致,让语言产生了幽默感。

从语用学的言语行为理论来看,这种语用模糊主要是由于言外行为(说话人的所做行为)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语言因语境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为多种不同的言外之意,以便在动态地寻求一致和平衡的过程中最终实现交际的意图或目的。

2.3模糊语言与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的核心是认知与交际,而语言交际本身被认为是一个认知推理的过程。关联理论由两条关联原则构成(Sperber&Wilson,2001),一条是认知原则,即强调人的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最大关联性,体现在对话语理解是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另一条是交际原则,着重强调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体现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的足够语境效果。”(1)

关联理论是一种“明示(说话人)—推理(听话人)” 的模式,言语交际双方都在努力建构足够的关联性,但由于其心理认知空间、知识结构等的不同,即使对于同一信息, 也会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在语境等因素的化下,交际中的语用模糊性就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特性。在赵本山的小品中, 有很多幽默元素真是利用了这一特性。

如 :2011年央视春晚《同桌的你》

赵本山 :在那个情圈初开的年龄。

王小利 :情窦初开的年龄,那窦字儿不会写,画个圈儿。

小沈阳 :爹呀,你咋这么笨呢,斗地主的斗都不会写。

赵本山 :你俩一个学校的吧。

王小利:我经常辅导他。

赵本山:我看出来了,这都你辅导的结果呀。

小品中赵本山:你俩一个学校的吧。是想明示他们爷俩的文化水平都不高。而王小利却只解读了字面意思,没有明白其言外之意,

所以说了:我经常辅导他。引发全场哄堂大笑。这就是王小利没有正确推理赵的言外之意产生的幽默。

关联理论把对语言模糊性的讨论纳入到了认知语用学的领域中,对于语用模糊的讨论不再仅限于语言使用者、语境或是“言”与“行”的对应关系,而是更深入地关注到了语言现象背后深层次的认知和心理因素。

三、模糊语言在小品中的语用功能

在小品中,模糊语言是一种随处可见的语言现象。其语用功能与精确的语言相比,两者是互补的,因而模糊语言的特有表达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模糊语言在小品中有哪些语用功能。

3.1模糊语言的社会功能

语言模糊的社会功能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一种表示客套、 寒暄或称谓的语用功能。

如 :2011年央视春晚《同桌的你》

小沈阳 :你说那孩子是我不?

赵本山 :你猜呢?

小沈阳 :是!

赵本山 :猜对了!

小沈阳 :大爷呀!

赵本山:别管我叫大爷了,叫叔吧,你爹下手比我早。

称谓语是华夏文化的一大特点,是隶属于社会功能的。 当称呼一个人是,我们会根据自己的年龄、资历来选择合适的词语称呼他人,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大爷”往往是对比自己父母年龄大或资历人的人的尊称。“叔叔”是对比自己父母年龄或资历小的人的称呼。小品中,赵本山说的“别管我叫大爷了,叫叔吧,你爹下手比我早。”这句台词就是利用了这一特点,达到了理想的幽默效果

3.2模糊语言的“经济”功能

模糊语言的“经济”功能是可以通过较少的语言传达出值得人们回味的信息。

如:央视春晚2010年《捐助》

王 :三万都捐了?那我那一万五呢?

赵 :没你那一万五也不够三万呐。

王 :那你不是把我的钱也给捐上了?

赵 :那咋整呀。

王 : 你说我明天还得相老伴儿呢。

赵 :那咋整呀。

王 :你是不是自愿的?

赵 :嗯。

王:那你就说捐错了,把钱拿回来。

赵:净扯淡,这全球都知道这点儿事儿了,还捐错了呢, 要钱?要脸?

王:我要老伴儿!

小品中王小利没有直接对赵本山的问题作出二选一的回答,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了第三者,因此就用较少的语言否定了赵本山的观点。

四、结语

赵本山小品中的许多幽默语言都或多或少的应用到语言的模糊性。模糊语言的运用使语言具有了独特的魅力,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从语用角度研究这些模糊语言,不仅可以让我们领略赵氏小品的精髓,而且也让我们学会如何运用语言化尴尬为开怀。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研究小品中的模糊语言,从某种程度上是拓宽了模糊语言的研究范围。从认知角度讲,研究小品中的模糊语言,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小品中的幽默语言从何而来的问题。因此,从语用角度研究小品中的模糊语言是十分有意义的。

摘要:语言的模糊性是其基本属性之一。在赵本山小品中许多幽默语言也与模糊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从语用学角度研究分析赵本山小品中幽默语言的模糊性,从而解释其在小品语言中的语用功能。

上一篇: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下一篇:网络传输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