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交际中的模糊性(共9篇)
言语交际中的模糊性 篇1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文明与和谐的交流方式更加受到人们的亲睐。就交际言语来看, 女性的言语普遍被认为比男性更得体, 也更为人们所接受。而女性的交际言语之所以得体,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句法的模糊性。因此, 研究女性交际言语具有指导言语交际的重要意义。本文以Leech的礼貌原则为基础, 从句法层面着手, 分析女性交际言语中句法结构的模糊性, 旨在提出如何使用得体语言、促进人们友好交流的建议。
二.女性交际言语的模糊性与礼貌原则
语言具有许多特征, 如以索绪尔 (Saussure) 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学派把符号性和系统性看作语言的本质特征, 以乔姆斯基 (Chomsky) 为代表的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具有转换生成性。自1965年美国札德 (Zadeh) 教授于《信息与控制》杂志上的“模糊集”一文问世后, 语言的模糊性引起了不少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重视。
不少学者认为, 女性交际言语中模糊语言的使用违背了格莱斯 (Grice) 的合作原则, 如质量原则和方式原则, 违反这些原则的原因则是出于礼貌。英国人类学家布朗和列文森 (Brown&Levinson) 于1978年首次提出礼貌原则, 并于1987年再次系统地阐述了该理论。新理论包含了三个概念:面子、威胁面子行为以及礼貌策略。语言学家利奇 (Leech) 从语言学角度出发, 对礼貌原则进行了重新归纳和分类:机智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同意准则和同情准则。下面我们就将通过探讨女性交际言语中句法结构的模糊性, 分析女性是如何遵守礼貌原则和使用得体语言的。
三.句法结构的模糊性
女性交际一般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 注重细节和情感交流, 其句法结构主要体现为祈使句、虚拟结构、附加疑问句和话语标记语。
(一) 祈使句 (Imperative structure)
祈使句是用于表达命令、请求、劝告、警告、禁止等的句子, 也被称为命令句。在男性的交际言语中, 我们经常听到的是“Give me the pen.”或者“Come here on time.”而在女性交际言语中, 我们更常听到的是“Give me the pen, please!”或“Can you give me the pen?”或“Could you give me the pen?”不论是从语言表达还是口气方面, 都比男性要委婉客气得多, 更为听话人所接受, 但实际意义上并无区别。这种祈使句模糊语的使用, 使女性在交际中显得更礼貌, 给人一种注意细节、彬彬有礼的感觉。
当一位女士邀请一位朋友参加聚会时, 她往往会说“Would you like to come to the party this weekend?”而不是“Come to the party this weekend.”哪怕是关系密切的邻居, 她们也趋向于使用前者来进行邀请。这样的交际言语的使用, 符合了礼貌原则中的机智原则和赞誉原则。
(二) 虚拟结构 (Subjunctive structure)
虚拟结构是谓语动词的一种形式, 用来表示非真实的假设, 或表示命令、建议或说话人的主观愿望, 还可表示惊奇、惶惑、怀疑、不满等。女性交际言语中虚拟结构的使用, 使其在交谈时, 尤其是陈述个人意见或提出建议或者请求时, 减少命令和武断的意味。例如在女性交际言语中我们经常听到的“If I were you, I would…”“I I was there, I would…”这样的虚拟结构既得体地表达了说话人的意思, 又不失礼节, 达到了委婉地表达说话人建议和看法的效果, 遵循了礼貌原则中的机智准则。
(三) 附加疑问句 (Tag question)
附加疑问句是对陈述句所说的事实或观点提出疑问, 起证实作用, 一般用于证实说话者所说的事实或观点。Lakoff (1975) 认为, 女性更喜欢用一种试探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附加疑问句, 因为附加疑问句可以减少语气肯定的力度。例如“Let’s go shopping, shall we?”表示委婉的建议或是征求听话者的意见, “This one is better, do you think so?”表示征求听话者的意见。有时尽管她们认为某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却还是会用“He is a gentleman isn’t he?”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以免别人认为自己武断。
(四) 话语标记语 (Discourse markers)
话语标记语是说话人为引导和制约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而选择的语言标记。女性交际言语中的话语标记语多表现为弱化话语语力的话语标记语, 主要表现形式有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和感叹语, 如“perhaps, some, about”或者“well, you know, like”等等。例如, 在回答“Will you come to see me next week?”这样的问题时, 女性往往会在答案前加上诸如“perhaps, maybe”这样的词, 用“Perhaps I will.”来回答, 或者“Maybe I will, but I’m not sure.”既不过于肯定, 又不会伤害主人的面子。话语标记语的大量使用, 是女性交际言语中句法模糊性的特色, 遵循了礼貌原则。
四.结语
本文从句法的角度, 探讨了女性交际言语的模糊性。女性使用模糊语的目的和功能在于使表达更委婉含蓄, 更易于被听话者所接受, 符合了礼貌原则。英语学习者应该注意语言使用中不同性别的差异, 从而更加得体地使用语言。
摘要: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与男性相比, 女性交际言语中模糊语的使用更为普遍, 其目的在于使语言更委婉, 表达更得体, 更易被听话者所接受。本文通过探讨女性交际言语中句法结构的模糊性, 分析女性如何遵守礼貌原则和使用得体语言。
关键词:模糊性,句法,女性交际言语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2]何自然等.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
[3]伍铁平.模糊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言语交际中的模糊性 篇2
浅议模糊性理论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浅议模糊性理论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江苏省射阳县实验小学 徐芳馨(224300) 由于客观物质世界中诸多事物及其属性之间界限的不明确性,致使记录它们的语言符号也不可能有确定的外延,从而使语言的内涵呈现出精确性和模糊性相对并存的特点。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模糊性是指概念外延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繁荣思维判断的不确定性。这种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于1965年提出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交流活动,最终是理解和感受语言传达出的潜在信息。传递和接受的效果,受制于教学双方对语言等媒体的感性体验、理性分析水平、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模糊性。教育教学中的这种特殊的模糊现象已经引起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尝试着运用模糊性理论来解决,力求一种新型的模糊性教学方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模糊性理论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谈些浅见。 一、古典诗歌意思的模糊感知 诗是高度概括地反映生活的。它的语言凝练含蓄,又常常具有跳跃性,存在着较大的空白,规定的格式内,容纳了大量的潜在信息。儿童因受学习水平的不均衡发展、生活阅历的深浅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对诗义的理解会出现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因此,教者应联系儿童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实际去创设情境,抓住传神的关键字眼从诗歌的整体上去理解诗文,而不能固守所谓的“标准答案”。如理解查慎行的《舟行书所见》中的“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一句,关键是理解“簇”这一字眼。字典中对“簇”字的解释有:“丛聚,聚成一团”,也有解释为“量词”,还有解释如“聚集和聚集成的团或堆”等,义项粗略不一。死守字典,学生的理解会生硬僵化。在这个语言环境中,我让学生借助彩图,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口述微风吹拂水面时的生动情景。在各自不同的叙述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将“簇”理解为“吹起”。我再让学生想象并口述没有月亮的夜晚,灯光照耀下水面起伏、水波粼粼的样子,学生便水到渠成地对“散作满河星”的情态和比喻内涵,有了一定的感受,从而使诗义前后融会贯通。这样,不但激发了儿童学习古诗的热情,同时也提高了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能力以及表述能力。 二、古典诗歌意境的模糊感悟 诗,美在意境,教学古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学生带入诗境之中。意境是一种“意会”的境界,感悟意境是对诗人心灵的触摸,是建立在客观信息上的个体主观心灵感受。这种感受及过程,是难以用准确无误的科学概念来进行具体描绘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左脑主于语言及与语言相关的功能,右脑主于综合、整体的听辩,包括想象、感知、直觉等等。可以说,意境的感悟关键在于激活儿童的右脑,使学生在音、图、声等多种显性手段结合的形象环境中,加强对诗句语言的咀嚼体味,利用儿童与诗句相通或相关的生活经验,唤起儿童的亲切感,缩短诗与儿童的心理距离,让儿童带着一种朦胧的抒情的情绪,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意境。如:教学杨万里的《小池》一诗,可采用电教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配合教者的语言铺垫,在轻柔的音乐的渲染下,泉水细细流淌、树阴映照水面、小荷初绽、蜻蜓独立荷花枝头。学生对全诗有了一定的`感性理解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一幅夏日荷池图,学生便会兴趣盎然,完全沉浸在诗境之中。又如教学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教者可将学生带入春天的大自然中,让学生在那菜花金黄,蝴蝶翻飞的美好境界中看一看,闻一闻,跑一跑,跳一跳,学生对“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诗境便能豁然感悟。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还开发了他们的右脑,促使左右大脑的均衡发展。 三、古典诗歌情理的模糊领略 诗,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表达出诗人对生活中的人物、景物、事件等的爱憎或感叹。有的古诗直抒胸臆,如李绅的《锄禾》中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句。但更多的是将丰富的情感及哲理蕴含在诗句之中,要通过由表及里的剥笋一样的层层推进的思维活动,才能有所体味。这样,儿童的体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样性及多层次性。因此,教者要善于抓主干,去枝叶,引导学生用诗的韵律、节奏来激荡其间的情感,将诗的语言化为有声的图画,从整体上去体味、领略诗的情感及哲理。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教者要启发诱导学生由彩图上的“一枝红杏”,在头脑中形成“春色满园”的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由“扫兴”到“欣慰”的心理变化过程,从直观上领悟到事物发展规律的客观性。教学陆游的《示儿》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将二者两相对比,一“喜”一“悲”,鲜明突出,再联系“祖国统一大业”这一共同主题进行情感升华。这样,学生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在心中播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 四、古典诗歌学法的模糊迁移 “教材无非是例子”,学习是为了应用。教者要对学生学习完古诗后反馈回来的信息加以模糊控制,将学法模糊迁移到相关的或相似的古诗拓展阅读中,巩固知识,掌握学法,提高能力。如,学习完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后,可让学生拓展阅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通过古诗学法的整体迁移,使学生从整体上大致掌握诗歌的意思,然后再根据两诗情感上的相似点引导情感上的迁移,使学生感受到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进而升华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这样,学生在学用结合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也受到了心灵的洗礼。 需要强调的是,“模糊”不是含糊不清,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根据语言的特点充分地应用系统科学理论上的“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观点,从语言文字符号整体所呈现出来的模糊性上,总体地去把握对象,为儿童思维的发展创设一种良好的宽松氛围,激发个性化的描述及处理,培养创新精神。所以,模糊性理论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应用时,要把理解诗意,感悟情境,体味情理,学法运用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能割裂他们之间的潜在联系。要在水乳交融的和谐环境中进行总体的把握与体会,以求在模糊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言语模糊信息的语用功能探究 篇3
【关健词】言语 模糊信息 语用功能
一、引言
资料表明,言语模糊信息可以概括为三种典型的功能:语用功能、修辞功能和文体风格功能。本文将主要语义格和修辞格的模糊性方面,探讨言语模糊信息的语用功能。
二、从语义格角度来论述言语模糊信息的语用功能
自从美国语言学家Fillmore在1968年提语言学家们大都是
运用“是非”的二值逻辑,对英语的语义格进行了系统的“确定性”研究。理论虽多,但大都是对语义格的总括和归类,其目的为界定语义格的标准、功能和原则。语义格的“确定性”研究受到了不少著名语言学家的批评。那么,语义格模糊关系在人们的思维中和在言语信息的传递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1.合格的和不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在语义各方面的体现。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人们自然而然地运用语义格的模糊关系。一方面,人具有运用界限不明确的要领的能力;另一方面,人又具有通过这种模糊的要领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本领,亦即人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其本质也是模糊的。这正是带有语义格模糊关系的言语模糊信息能够在交际中顺利传递的内在原因。
试比较下面的几个例子,它们虽属言语模糊信息,但凭借直觉,我们会理解其含义,分辨合格或不合格的模糊语句。
(1)The chimpanvce is eating up the car.
(2)The rust is eating up the car.
可推断:言语模糊信息与言语交际者有直接关系。模糊信息的模糊程度与交际者的有意或无意的态度也有关系,因为言语表达实际上是客观实况和交际者主观态度不同程度的结合。在言语交际中,如果交际者无意违反合作原则,就会引起语义病句或语用失误,形成一种我们姑且称这为不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
不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可以定义为完全破坏了合作原则的含混句子,因此,是妨碍有效交际的病句。
例如:
(3)The rust is eating up the car.
这句话是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针对二次大战后在维也纳的美、苏、法、英四国占领军在会议室内饮酒品茶,进行无休止的辩论来拖延谈判这一语境,则不失为精辟的讥讽。
2.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的特征。在语用学的合作原则意义上,我们不仅需要区别出“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和“不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而且还必须区别出合格的模糊言语具有两特征。其一,交际者立足于修辞的高度故意造成模糊明显地偏离“合作原则”,以便提高言语表达的效果。这种言语表达式我们称之为“显性”模糊信息。其二,带有语义格模糊关系的词语,它们的涵义是包围在中心意义外面的一层感觉、暗示或联想。这种在特定的语境或者真实背景制约之下发生的、能够收到模糊效果的真假难辨的信息传递,我们姑且称这为“功能”模糊信息。下文将分两个层次来解释。
(1)交际者人为地利用修辞手段和违反各种修辞要求,明显地偏离“合作原则”。例如:He’s a machine.
这样一个比喻的说法,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含意,它可以含蓄地表示某人工作效率很高,或者说他工作勤恳,任劳任怨,或者说他缺乏感情,待人冷漠,或者就他工作方法机械呆板,缺少灵活性等。因此,会话具有不固定性,在不同的场合,因交际的主体不同,同一句话可能有不同的含义,这一点是语用所研究的含义与语义理论所研究的那种稳定的、固定的意义所不同的地方。
(2)交际者利用片段语言本身存在的模糊性,也可以造成合格的模糊言语。这时,发出信息者没有确定的所指意义,接受信息者无从抉择,无从判断;或者说,接受信息者会因人而异,加以领悟词语的“情感意义”。下面试举例:
Mary developed a headache.这句话可以有几个不同的语义格结构:(a)如果头痛是控制不住的,这个句子是“呈现结构”,Mary是方位格或受事格。(b)如果Mary是为了争取同情而装头痛,这个句子是“使令结构”Mary是施事格。(c)如果Mary既要争取同情同时又真的头痛,晕个句子是“使令结构”,使她自己成为受事格。同样:He showed his interests.
这也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语义格结构:(a)如果有意表示感兴趣,那是使令结构,he是施事格。(b)如果不是存心掩盖自己的兴趣,那是允许结构,he是与格。(c)如果是其他情况,那是呈现结构,he是方位格或是受事格。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应注重在特定语境下,对言语模糊信息所表达的会话含义进行具体分析,这样才能达到真正交流的目的。从而,也使人们交际的方式多样化,使得交际的言语丰富多彩而不贫乏。
参考文献:
[1]Leech, G. Principle of pragmatics[C].London: Longman.1983.
[2]许国璋.语言的定义、功能、起源,《许国璋论语言》[M].外研社,1991.
[3]熊学亮,语用学和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6.
模糊限制语在言语中的交际功能 篇4
1 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及其分类
1.1 模糊限制语的定义
不同的语言学家对模糊限制语有不同的阐释与定义。拉可夫(George Lakoff)[1]把模糊限制语定义为: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words whose job is to make things fuzzier)。如:sort of,somewhat等一些令听者得不到确切信息的词语,或是I think,I wonder等一些表达不确定含义的词语。Hübler则认为模糊限制语是一类语用小品词,以表达不确定观点。文莱奇(Weinreich)[2]将处理模糊限制语现象称为元语言操作语。尤尔(Yule)[3]在Pragmatics中把其定义为“话语怎样被给予理解的谨慎的注释性表达,例如:as far as I can tell所提供的某种信息”。
1.2 模糊限制语的分类
模糊限制语从语用角度可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pproximators)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shields)[4]。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属于语义范畴,能够改变说话者话语结构的原意,它侧重的不是说话者想要暗示的某一假设的真实性或是确切程度,而是可以让句子变得模糊的词、词组或句子结构。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又可以分成两类:一是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daptors),指的是根据实际对原话语意义进行程度修正的词语,如kind of,somewhat,a little bit,more or less;二是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rounders),指的是限制变动范围的模糊词语,如:around,roughly,approximately等。在交际过程中,这两类模糊限制语可以避免会话武断,增强话语客观性。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属于语用范畴,其不改变话语结构的原意,而是通过使用模糊限制语,说话者对话题内容做出主观估测或间接评估。它可以分为两类: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plausibility shields)和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attribution shields)。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表示对话题做的猜测或所持有的观点,包括这样一些词,如I think,I guess,1 suppose,I assume,as far as I can tell等。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指的是引用第三者的看法,从而间接的表达自己对某事情的态度。这样的词语包括:according to somebody,somebody says that,It is believed that,It is said that,It is reported that,It is assumed that等。下面本文将分别从会话含义和合作原则两方面对模糊限制语的交际功能进行分析。
2 模糊限制语的交际功能
言语具有表达讲话者思想和内心活动的概念功能功能以及对事物进行的推断等的人际功能。言语主体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在交际过程中控制着交际场景[5]。而话语总需要面向一定的交际对象,说话者的言语态度须是讨论或商量,以引起对方的回应和配合,有时候为了避免言语武断,他们就会使用模糊限制语,使言语交际礼貌客气,周全,或增强其客观性。模糊限制语在交际中的理论依据便体现在此。
2.1 会话含意与模糊限制语
2.1.1 格莱斯的会话含意理论
根据格莱斯,含意可以分为规约含意(conventional implicature)与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不用考虑语境因素,探究说话者的字面意义即可,而后者则受语境因素制约,同一句话在不同语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
格莱斯[6]的会话含意具有五个特征:可取消性(cancellability),不可分离性(non-detachability),可推导性(calculability),非规约性(non-conventionality)和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其中可取消性和不确定性与模糊限制语在言语交际中有着紧密联系,下面我们将对这一联系进行讨论。
2.1.2 模糊限制语在会话含意中的可取消性体现
可取消性,指在一定的语言或非语言语境中,一个句子原有的会话含意可能会消失掉,也有可能在原话语上附加某些前提,则某种会话含意可能被取消[7]。模糊限制语发挥的就是这个附加前提的作用。
模糊限制语通过使用模糊限制语修饰限定整个句子,表明自己要取消原话语的会话含意。例如:
1)Tom is an orphan.
2)Tom is an orphan,to some extent.
例1“汤姆是一个孤儿”。这句话的含意就是“汤姆没有父母”。但在例2中,加入了“to some extent”后,原有的“汤姆没有父母”的这个含意就被取消或削弱了。例2“在某种程度上,约翰是个孤儿”。这个句子就可能有多种含意,也许他的父母都还活着,但对他不照顾,不关心,不管他,使得汤姆就像孤儿一样,或者说汤姆品质恶劣,伤害身边所有的人,弄得众叛亲离,从这个角度讲,汤姆就好似个孤儿。
第二种是插入模糊限制语去修饰、限定句子的某一成分,使得该词汇本身含义发生改变。例如:
3)Jack is naughty.
4)Jack is a little naughty.
例3的意思就是杰克淘气调皮捣蛋,不是个乖小孩。但在例4中附加上模糊限制语“a little”后,整个句子明显发生改变,句子语气变得活泼明快,所表达的意思就变成了“杰克很可爱,有时可能会调皮捣蛋,弄点小恶作剧什么的”,这样就取消了原话语的含意。
在交际过程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可以取消原话语中的会话含意,从而保护自己,免于承担责任。如:
5)A:What she said is true?
B:Yes,I guess.
B用了“I guess”这个模糊限制语,使自己避免承担由判断话语的真实性而引起的某种责任,同时又可免遭对方指责自己的不作答。在对话中,B通过使用“I guess”这个模糊限制语取消了原句的会话含意,反映出B不愿承担责任的潜在意图。
2.1.3 模糊限制语在会话含意中的不确定性体现
不确定性是指说话人描述事物或谈论问题时,使用了模糊限制语,从而使话语变得不确切。例如:
6)The man is not the killer.
7)I suspect that the man is not the killer.
在6)中,说话人所传达的意思是“他不是杀人者”。在7)中,说话人也不相信,但因没有充分证据,客观起见,便运用了模糊限制语“I suspect”,表达出自己对事情的不确定性,免于下结论。
2.2 合作原则与模糊限制语
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准则:一、质的准则(Quality Maxim),努力说的话是真实的;不要说不真实的话和缺乏足够证据的话。二、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使自己的交谈尽可能的提供交际所需的信息;不应超出所需的信息;三、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话语与话题内容相关;四、方式准则(Manner Maxim),说话要清楚明白,避免晦涩、歧义;要井井有条[8]。
由于模糊限制语的不确定性,使得它与质的准则和量的准则有相违背的部分,看似违反了合作原则,实际却并非如此。下面就模糊限制语在使用过程中遵守质的准则和量的准则进行分析。
2.2.1 质准则
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有时可能对所交谈的内容有不确定的地方,因而不能给出明确的说明或答复。这时,说话者就可能会采用某种策略来维持这个交际,此时模糊限制语使的用就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遵守合作原则中的质准则。例如:
8)There was some evidence that he died of the murder.
9)According to the weather report,it will rain tomorrow.
10)A:How many people died in the earthquake?
B:It is reported that one thousand.
在8)和9)中使用了模糊限制语“some evidence”和“according to the weather report”,给受话者的信息是:由于说话者没有充分的证据,所以对其表达的信息不能确定。这两个模糊限制语都起到了削弱或取消会话含意的作用。在说话者看来,他提供的信息只是所需的一部分,他只需对这部分信息的真实性负责,从而遵守了质的准则。根据合作原则,受话者认为说话者在提供信息时是遵守合作原则的,这样受话者就能推断出说话者提供的信息。如果日后证明与事实有出入,说话者对所提供的错误事实也无需承担全部责任,这样说话者的利益就得到了保护。在10)中,受话者使用了“It is reported that”间接地回答了问题,使用“据报道”对说话者进行答复,同时也暗示说话者这并非受话者的主观猜测,从而避免了自身应承担的责任。
2.2.2 量准则
量准则要求说话方提供给受话方足够信息量,即既能满足受话方的需求,同时不提供不必要的信息。这时,模糊限制语便能够在交际顺利进行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削减信息量,同时突出说话方传达的主要信息,促进交际。如:
11)A:The braclet is so beautiful.It could be very expensive?
B:Six hundred or so dolloars.BA
对话中B的身份是女上司,A是职员。从A的话语B可以猜测出A在恭维她,并非真的想知道这个手镯有多贵。B当然清楚这个手镯的价钱,但如果此时B给出了手镯的确切价格,就误解了A的用意。在这种情况下,虽然B给出了详尽的信息,但因为A的意图没有被B很好地领悟,因此说双方的言语交际是不能成功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B就使用了模糊限制语“or so”,传达相关信息,而非手镯的确切价格,维系了双方的言语交际,这样也就恪守了量准则。因此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能帮助说话者最大程度上遵守合作原则中的量准则,增强交际者的言语表现力,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
3 结束语
在言语交际中恰当的使用模糊限制语去完成某一特定的交际,不但不会违反合作原则,还可以间接地表达会话含意,使话语更加准确,因此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在言语交际中,如何使用模糊限制语来达到交际目的,更好地维系人际关系。
摘要:模糊限制语作为模糊语言家族的重要一员,被广泛地运用到人们的交际中。交际者在语言交往中会使用模糊限制语不断做出选择以实现交际目的。该文从会话含意和合作原则来分析模糊限制语在语言使用中的交际功能,探讨模糊限制语在日常交际中使用现象,旨在提高言语交际能力,以更好地完成不同交际目的下的言语交际过程。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会话含意,合作原则,交际功能
参考文献
[1]Hedges L G.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M].Chicago: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1972.
[2]Weinreich.On the Semantic Structure of English[M].Universals of Language[M].2nd ed.Cambridge/Massachusetts:MIT Press,1980:142-217.
[3]Yule.Pragmatic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8.
[4]李蕾.模糊限制语及其交际功能[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6.
[5]代阳.从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看模糊限制语[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7(5):107-108.
[6]李小玉,饶谋.浅议英语模糊限制语分类及其语用功能[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5):96-97.
[7]谢丽丽,曾凡钰.英语模糊限制语的合作原则分析[J].文学界·语言研究,2011(2):121-122.
言语交际中的模糊性 篇5
传统观念认为, 人们用来表达自己的语言越精确越好。但更多的时候, 人们会大量使用模糊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图。模糊语言作为语言的—种重要的表现形式被广泛地使用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 其恰当的使用可使语言表达更缓和含蓄、礼貌客气、灵活有效, 从而更好的改善交际双方的关系, 使交际顺利进行, 达到交际的目的。自从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德提出模糊理论以来, 模糊引起了人们在诸多领域的广泛关注。
二、模糊语言
对于模糊现象, 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就引起人们的注意, 1965年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Zadeh教授在《信息和控制》杂志上发表论文“模糊集”, 才真正提出了模糊概念和模糊理论。之后, 模糊概念广泛地运用于诸多领域, 如数学、哲学、逻辑等。90年代以来, 模糊语言学作为研究模糊语言的主要学科引起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
模糊语言是一种内涵丰富、中心意义明确但又缺乏清晰范围边界的语言表达形式, 从语用学的角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模糊语言是指语言的模糊性;狭义的模糊语言则指模糊性的语言单位:模糊词语和模糊结构。它的模糊性缘于对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性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确定性, 是通过模糊词语、模糊限制语及隐含意义的使用来实现的[1]。但正是自然语言的这种模糊性.使它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更富有表现力。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具有的开放性、包容性、不稳定性、多意性等特点被广泛使用在跨文化交际中。当人们不能够或不愿意表达准确信息时, 或是认为没有必要也不合适时, 使用模糊语言会产生出奇制胜的效果, 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进行, 达到交际的目的。
在跨文化交际中, 文化对模糊语言的使用有很大的影响, 不同的价值观、风俗习惯、地理位置、民族心理、权利等级观念及文化语境等都将左右模糊语言在交际中的使用。选择不同的模糊词语和表达的特殊方式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传统习俗特点和民族个性。
四、模糊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功能
(一) 使言语表达的委婉含蓄、礼貌客气
英国著名学者Leech将礼貌原则划分为6类: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这6条准则清楚地解释了人们在交际中为什么总喜欢间接的、委婉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意愿。
在跨文化交际中, 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 能使说话人在清楚表达会话含义的情况下, 避免与听话人的想法和意愿相冲突, 使交际在和平友好的氛围中进行, 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同时, 在交际中, 特别是一些敏感话题, 使用模糊限制语能帮助顺利的掩饰或回避过去, 有利于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例如一位美国的男孩喜欢上了一名中国女留学生, 他表明自己的心意后, 想知道女孩的答案时的对话:
(1) A:I really love you.Do you love me?
B:I like you very much.
女孩没有直接回答男孩的问题说“Yes, I love you.”or“No, I don’t.”她非常礼貌的告诉男孩虽然喜欢但没有到爱上他的程度。这样既表明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又不过分伤害对方的感情, 遵守了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和一致准则。
(二) 提高言语表达的灵活性和得体性
美国语言学家Grice认为, 在交际过程中, 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 说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 即“合作原则”, 并提出了判断或具体实现合作原则的四大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一般来说, 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交际双方应彼此合作, 共同遵守这些基本原则。[2]
然而, 在实际的跨文化言语交际中, 有时会使用模糊语言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某一准则, 其目的是使话语与实际情况更接近, 更真实。例如, 一名外国人向一个北京当地人问路时得对话:
(2) A:How far is The Great Wall from here?
B:More or less 1000 metres.
这名当地人因为不知道确切的距离, 但也不能拒绝回答, 所以用了“More or less”。从合作原则的角度来说, 似乎违反了四大准则中的数量准则, 而实际上他却遵循了质量准则。由于语言的模糊性特点, 它使得交际更加灵活, 使我们能更灵活的应付经验的不确定性
(三) 自我保护, 避免承担责任
Grice认为经由语用推理而得到的会话含义具有5个特征, 即可取消性、不可分离性、可推导性、非规约性、和不确定性。[3]在某些特殊的场合, 人们为了保护自己, 避免承担责任时就会使用模糊的语言削弱话语原意的真实程度。例如, 一位中国学生向他外籍教授的助理询问时的对话:
(3) A:When will our professor come back?
B:Maybe two or three days. (B知道教授回来时的时间)
从该对话中可以看出助理知道教授什么时候回来虽然, 但是在回答A时考虑到也许会发生某些状况教授不能准时回来, 所以故意使用了“maybe”, 将话语说的模糊, 避免自己承担责任。
五、结语
模糊语言是自然语言的一部分, 在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言辞手段和交际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 模糊语言虽然具有模糊性, 但如果恰当的使用, 其丰富的语义内涵和语用功能往往可起到精确语言所不能及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P131-134, 1983。
[2]胡华芳:跨文化交际中的模糊限制语[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言语交际中的模糊性 篇6
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自然属性, 任何自然语言在不同层次上都有一定的模糊性。1965年美国著名控制论专家Zadeh发表了论文《模糊集》, 第一个提出了模糊理论的概念。这一理论对语言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那以后, 一系列新的学科诸如模糊逻辑学﹑模糊数学及模糊修辞学相继出现, 并且在各自的领域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模糊理论对语言和语言学的研究也有深刻的影响, 近年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在我国也是方兴未艾, 出现了像陈治安﹑文旭和刘家荣的《模糊语言学概论》﹑张乔的《模糊语言论集》, 以及武铁平的《模糊语言学》等著作。
二、模糊限制语的出现和界定
客观世界的模糊性和人类主观世界的模糊性决定了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模糊性。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语言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个体差异导致的模糊性和理解上的模糊性以及语言功能引起的模糊性。英语模糊限制语是模糊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模糊限制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该术语首先是由Lakoff在《模糊限制语和语义标准》一文中提出的, 他指出模糊限制语的功能是要限制模糊语言的模糊程度, 将其定义成为“一些有意把事物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语。也有语言学家把它解释为“是话语怎样被给予理解的谨慎的注释性表达”。近二十年来, 随着语言哲学中“语言转向”向“语用转向”的过度和发展, 人们对英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从语义学的角度转向了语用学的领域。
语言的模糊性主要是指语言的不确定性。客观世界事物和现象是丰富多彩的, 思维能力和想像空间的无限与表达思维的语言词汇的有限这一矛盾必然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因此, 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 模糊与精确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
三、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及其商务交际中的应用
语用学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研究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 使语言更为得体、规范、恰当。根据Prince (1982) 及其他语言学家的观点, 从是否改变陈述命题或原语内容的语用学角度看英语的模糊限制语可以分为两大类: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指能够改变命题的真值的模糊限制语, 它能再分为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揭示语义差异, 而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限制话题的范围。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不能改变命题的真值, 它的主要功能是揭示话语是说话者的观点还是第三方的。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也可以再分为两类: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和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表达说话人对某事的观点或者他/她所持的态度。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引用第三方的话来间接地表达其对某事的想法。
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有really, to some extent, kind of, quite, almost等。看下面例句:We are confident that we can deliver consignments to our customers by the middle of next month. (你方可以理解这将会耽误一些时间, 但是我们相信能够得到原材料并在下月中旬之前把货物运到客户) 。
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有about, or so, over, roughly等等。如Prompt delivery of orders we place with you is essential. (如你方希望保证市场占有率, 对于我方定购货物及时装运是非常必要的) 。该模糊限制语在这里使用与实际情况更加符合, 也使信息的传递更为有效、快捷。范围变动语指给话题限定某种范围的模糊限制语。它是测量事物时经常使用的词语, 在使用这类模糊限制语时, 听话人不必考虑具体情况与所说的话题的接近程度如何, 而只考虑范围大小, 因为在话语中往往谈及了具体的数字, 听话人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去理解话题意义。
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有wonder, I guess, I believe等等。如We are sure you will be more than satisfied with the goods, looking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我们相信你方会对这批货物非常满意, 我们也很期望再次得到您的来信。
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有according to, it is said that, it is believed that等。
模糊限制语能用在各种场合, 例如在外交场合中;新闻报道中;委婉语中;权利地位较低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中;医生﹑律师及科技工作者所使用的专业语言中以及商务英语中等。
四、模糊限制语在商务交际中的语用功能
国际商务英语需要精确, 但是模糊限制语的使用, 其语言会显得更精确﹑更礼貌﹑更缜密﹑更恰当。可以说,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在商务英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模糊语言可以使商务英语表达得更生动、形象
例如“Ask for More”
这是More牌香烟的广告, 该商务广告利用More的双关意义:“更多”和“摩尔”香烟, 幽默地起到了促销的作用。
另外有些广告阐述了药品的多种疗效, 广告商在广告中做了有关疗效的承诺, 但他们又在承诺中加进模糊词语, 因此, 即便药物无效, 广告商也不必承担责任。
2. 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 有时用模糊语言来表达反而显得更准确。Grice在1967年曾提出合作原则, 提出判断或具体实现合作原则的四大子准则:量准则, 质准则, 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质准则要求努力使提供的信息是真实的, 不说缺乏证据的话。商务英语中的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正是遵循了此准则, 如:
As far as we know, insurance companies accept goods packed in cartons. (盗窃及不能交货险) 。
供货商意欲向对方提供有关货物保险的信息以使对方放心, 但又不能肯定提供的信息是否确切, 故使用了这种模糊语言, 表明这只是我方所了解到的, 不代表别人了解的也是如此, 以免所提供的信息被证明是缺乏足够证据的, 提高了表达的准确性。
3. 表达礼貌, 缓和尴尬局面
Brown&Levinson在1978年提出了面子理论, 区分了两类面子: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根据其观点, 几乎所有的言语行为都是威胁面子的行为。因此他们提出了两个礼貌原则:一个就是尽量少用不礼貌的表达法, 另一个就是尽量多用礼貌的表达法。与人交流时, 我们应该注意礼貌策略, 尽量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 同时也为自己挣点面子。因此, 如果人们不得不表达可能会威胁到其他人面子的信息时, 往往使用会使语言显得更委婉﹑更礼貌﹑因此也更容易被接受的模糊限制语, 如:
We shall revert to the question of sole agency when the business between us has developed to our mutual satisfaction.
这两个词组表达了一些积极的模糊性。它听起来像是一个积极的陈述, 但实际上它含蓄地表达了对对方要求的间接拒绝。因为“revert to”的先决条件是双方的生意要发展到“双方都满意”才行, 但是“双方都满意”这个先决条件是非常不明确的。这种说法不仅给了对方面子, 而且也维持了双方的贸易伙伴关系, 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4. 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在日常交往中, 由于受像话题和语境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人们常常使用模糊限制语来传达他们的交流意图。这类模糊限制语的这种功能增加了交流的灵活性。在国际商务英语中, 为了促进生意的达成﹑加深贸易伙伴间的友谊, 人们根据市场行情及贸易利润的变幻而使用模糊限制语, 如:It seems that your quotation is acceptable.
由于模糊限制语的使用, 我们无法确切知道对方是会接受我方的发盘还是拒绝它, 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灵活的回答, 如果市场行情有变, 买方可以有一些调整的余地。
五、结语
模糊语言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作为模糊语言家族中的一分子, 模糊限制语还是语言中最普遍、最典型的模糊语。言模糊性是任何语言的自然属性, 它与语言的精确性相互依存、对立统一。有时候模糊的语言比精确的语言更具有表现力。在商务交际中, 强调准确使用语言的同时不应排斥在特定的商务语境中适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模糊限制语能够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和灵活性, 使语气更为委婉柔和, 充分发挥商务语言的交际沟通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建荣: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J].外语教学, 1986, [2]
言语模糊信息的语用功能探究 篇7
资料表明, 言语模糊信息可以概括为三种典型的功能:语用功能、修辞功能和文体风格功能。本文将主要语义格和修辞格的模糊性方面, 探讨言语模糊信息的语用功能。
二、从语义格角度来论述言语模糊信息的语用功能
自从美国语言学家Fillmore在1968年提语言学家们大都是
运用“是非”的二值逻辑, 对英语的语义格进行了系统的“确定性”研究。理论虽多, 但大都是对语义格的总括和归类, 其目的为界定语义格的标准、功能和原则。语义格的“确定性”研究受到了不少著名语言学家的批评。那么, 语义格模糊关系在人们的思维中和在言语信息的传递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1.合格的和不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在语义各方面的体现。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 人们自然而然地运用语义格的模糊关系。一方面, 人具有运用界限不明确的要领的能力;另一方面, 人又具有通过这种模糊的要领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本领, 亦即人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其本质也是模糊的。这正是带有语义格模糊关系的言语模糊信息能够在交际中顺利传递的内在原因。
试比较下面的几个例子, 它们虽属言语模糊信息, 但凭借直觉, 我们会理解其含义, 分辨合格或不合格的模糊语句。
(1) The chimpanvce is eating up the car.
(2) The rust is eating up the car.
可推断:言语模糊信息与言语交际者有直接关系。模糊信息的模糊程度与交际者的有意或无意的态度也有关系, 因为言语表达实际上是客观实况和交际者主观态度不同程度的结合。在言语交际中, 如果交际者无意违反合作原则, 就会引起语义病句或语用失误, 形成一种我们姑且称这为不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
不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 可以定义为完全破坏了合作原则的含混句子, 因此, 是妨碍有效交际的病句。
例如:
(3) The rust is eating up the car.
这句话是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针对二次大战后在维也纳的美、苏、法、英四国占领军在会议室内饮酒品茶, 进行无休止的辩论来拖延谈判这一语境, 则不失为精辟的讥讽。
2.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的特征。在语用学的合作原则意义上, 我们不仅需要区别出“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和“不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 而且还必须区别出合格的模糊言语具有两特征。其一, 交际者立足于修辞的高度故意造成模糊明显地偏离“合作原则”, 以便提高言语表达的效果。这种言语表达式我们称之为“显性”模糊信息。其二, 带有语义格模糊关系的词语, 它们的涵义是包围在中心意义外面的一层感觉、暗示或联想。这种在特定的语境或者真实背景制约之下发生的、能够收到模糊效果的真假难辨的信息传递, 我们姑且称这为“功能”模糊信息。下文将分两个层次来解释。
(1) 交际者人为地利用修辞手段和违反各种修辞要求, 明显地偏离“合作原则”。例如:He’s a machine.
这样一个比喻的说法, 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含意, 它可以含蓄地表示某人工作效率很高, 或者说他工作勤恳, 任劳任怨, 或者说他缺乏感情, 待人冷漠, 或者就他工作方法机械呆板, 缺少灵活性等。因此, 会话具有不固定性, 在不同的场合, 因交际的主体不同, 同一句话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这一点是语用所研究的含义与语义理论所研究的那种稳定的、固定的意义所不同的地方。
(2) 交际者利用片段语言本身存在的模糊性, 也可以造成合格的模糊言语。这时, 发出信息者没有确定的所指意义, 接受信息者无从抉择, 无从判断;或者说, 接受信息者会因人而异, 加以领悟词语的“情感意义”。下面试举例:
Mary developed a headache.这句话可以有几个不同的语义格结构: (a) 如果头痛是控制不住的, 这个句子是“呈现结构”, Mary是方位格或受事格。 (b) 如果Mary是为了争取同情而装头痛, 这个句子是“使令结构”Mary是施事格。 (c) 如果Mary既要争取同情同时又真的头痛, 晕个句子是“使令结构”, 使她自己成为受事格。同样:He showed his interests.
这也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语义格结构: (a) 如果有意表示感兴趣, 那是使令结构, he是施事格。 (b) 如果不是存心掩盖自己的兴趣, 那是允许结构, he是与格。 (c) 如果是其他情况, 那是呈现结构, he是方位格或是受事格。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应注重在特定语境下, 对言语模糊信息所表达的会话含义进行具体分析, 这样才能达到真正交流的目的。从而, 也使人们交际的方式多样化, 使得交际的言语丰富多彩而不贫乏。
参考文献
[1]Leech, G.Principle of pragmatics[C].London:Longman.1983.
[2]许国璋.语言的定义、功能、起源, 《许国璋论语言》[M].外研社, 1991.
日常交际中模糊修辞的语用分析 篇8
语言是符号系统。符号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要用有限的语言符号表达无限的事物, 这样的矛盾使得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应运而生。此外, 由于语言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而客观世界很多客体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 客体之间存在模糊边缘, 因而反映这些客体的词语含义外延也必然是模糊的。语言具有模糊性是模糊修辞产生的基础。模糊修辞是“根据题旨情景, 采取某些技巧和方法, 调动语言积极因素, 用提高言语的模糊度来提高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张潜, 1998:53) 。在日常交际中, 模糊修辞是人们常常用到的表达手段。在特定的语境中, 模糊词语的表达效果比精确词语的表达效果还好, 或者说可以起到精确词语起不到的作用。本文拟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角度模糊修辞现象。
二、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说话人如果不是故意愚弄人的话, 总是希望受话人能完整地接收到自己所发出的信息并给予积极的反馈。而要保证交际的成功, 说话人和受话人必须进行合作, 遵守一些约定俗成的准则。格莱斯认为在交际中遵循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 每个范畴又包含一条准则和一条次准则 (Grice, 1975) 。
A.量的准则 (Quantity Maxim) :尽量提供对方所需的信息, 但不超过所需。
B.质的准则 (Quality Maxim) :努力使话语真实。
C.关系的准则 (Relevant Maxim) :要有关联。
D.方式的准则 (Manner Maxim) :努力使话语清楚, 避免含混不清和歧义。
格莱斯还对运用合作原则分析了会话含义。他的学说逐步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 并成为语用学重要理论。人们很快发现, 日常交际中也有合作原则解释不了的现象。作为对Grice (1975) 合作原则的修订和补充, 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并将其分为六类, 分别是得体准则 (Tact Maxim) 、慷慨准则 (Genorosity Maxim) 、赞誉准则 (Approbation Maxim) 、谦逊准则 (Modesty Maxim) 、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 和同情准则 (Sympathy Maxim) 。每条准则下面又有两条次准则。面子是礼貌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 指个人公开的自身形象。在Brown&Levinson看来, 礼貌就是保全面子。
三、模糊修辞的分类及语用分析
模糊修辞分常规修辞和艺术修辞两类。我们主要讨论常规模糊修辞。常规模糊修辞就是实用性模糊修辞, 指在交际中有意采用含混笼统的说法取得准确生动的交际效果。
1、清晰语言传达模糊意义
清晰的语言语义是清楚的, 但在交际中有时说话人并非要表达语言固有的语义, 而是另有所指, 言外有义。如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夸张地表达了深切的愁绪;还有诸如七上八下、五颜六色等词语都是用精确的数字表达了模糊的意义。
五十年代, 在一次周总理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上, 一位西方记者问道:“请问。你们现在银行的库存有多少?”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十八块八角八分。”众皆叹服。那位记者不是不知道国家银行库存是国家机密, 就算不是国家机密, 中国刚解放不久百废待举, 国库本就不甚雄厚, 其意不过是使周总理出丑。没想到周总理能马上想到用人民币面值之和这个精确数据模糊银行库存, 既保住了国家机密, 又巧妙地回答了记者提问, 虽然违反了量的准则, 但却体现了礼貌原则中的得体的准则, 展现了周总理的机敏和超凡的语言才能。
2、模糊词语构成的模糊修辞
模糊词语指词义的外延没有明确界定的词语。自然语言中有大量的模糊词语, 如表示色彩、年龄、空间、时间等的词汇。在英语中如red, thirty something, over there, morning等词都是模糊词汇。模糊词汇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提供恰当的信息。比如要登一则寻人启事, 在描绘此人特征时若精确地写出:身高170cm, 体重63kg, 腰围25, 脚码39., 人们看了一点概念也没有, 在脑海中难以很快勾勒出这个人的图示来;还不如用模糊修辞来进行描述:中等身材, 五十来岁, 微胖, 腿短, 脚穿一双棕色大头鞋。按照合作原则, 寻人启事运用模糊修辞提供相关的恰当的信息。再看下面这则对话:
A:You’re in high spirits!What’s the good news?
B:I just received from my boyfriend the roses as my thirty’s birthday gift.
A:Really?It’s incredible.I thought you’re just at your early twenties.
B:Were I?Thank you.
B用early twenties与A提供的信息thirty’s birthday相对比, 慷慨地称赞对方年轻, 符合礼貌原则, 直说得A心花怒放, 收到了极好的表达效果。
再如小李向领导打听自己和小张竞争副主任的结果, 领导说:“你和小张都很优秀, 不过你比小张晚来一年, 你的情况我们还得研究研究。”“研究”应经成了官场惯用的模糊语, 是领导为了保全小李的面子而采取的修辞策略。
3、用模糊限制语构建模糊修辞
何自然把模糊限制语分为两类, 一类是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如kind od, almost, more or less, about, something between A and B;一类是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如I think, I’m afraid, as is well known。前者是根据实际情况对话语进行某些修正或者给出一个变动范围, 这样做时为了避免说话武断, 使话语更具客观性。后者是在原话上增加一个说明, 指出这是说话人或者第三者的意思, 从而使原话的语气趋于缓和。这样的修辞在广泛用在解释病情、法律法规、外交会客等场合。说话人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 不提供确切的信息, 原因有二——其一客观世界本来并非一成不变的, 它有很多种可能性, 其二给说话人留余地, 给听话人留下思考的空间。所以医生可能会对一个重症病人家属说:病人可能还有三到六个月的生命, 但他如果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再多活个两年三年也不是没有可能。法律条文常有这样的规定:违反某某条例的, 视情节轻重处以2000到5000元罚款。
综上所述, 在交际中说话人因为认知的不足, 出于礼貌或者为自己留下余地, 在运用模糊修辞时可能会违反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 但却保全了对方的面子, 同时也达到了较好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潜.修辞语法论稿[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3]Leech, G.Principle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
言语交际中的模糊性 篇9
自1965年Zadeh教授提出了著名的模糊概念, 标志着模糊学的诞生以来, 许多语言学家都对模糊语做了不同的解释。美国当代语言学家Lakoff于1972年首次提出了“模糊限制语”这一术语。认为模糊限制语是指一些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 (words whose job is to make things fuzzy or less fuzzy) 。Crystal在《现代语言学词典中》指出:模糊限制语指按其一般涵义用于语用学和话语分析, 表示不确定概念或限定条件的词语 (1997:170) 。根据John I.Saeed的观点, 模糊语被定义为:某词的语境为其系统意义添加了新的信息, 使其词义得以引申并适用于新的语境。总而言之, 模糊语言就是有意地使用一种不明朗或模糊的表达。而这种表达能被听者完全理解, 一般不会导致歧义或含糊。
二、模糊语言在商务交际中的语用功能
众所周知, 在商务交际中如书写商务合同, 进行商务谈判, 创作商务广告时, 其语言要求应具体简洁、准确严谨、清楚明白, 避免含混不清、模棱两可, 以致造成交易双方的误解。但事实证明, 人们的语言交际其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在特定场合中, 若一味采用清晰精确的语言, 往往满足不了交际的需要, 甚至会觉得语言单调乏味, 影响交际目的的实现。这时适当使用模糊语言, 不仅能够扫清商务交流中的障碍, 还会比使用精确语言表达得更恰当、更意味深长, 在很大程度上, 起到了交际润滑的作用。商务交际中, 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话语的客观性, 准确性
语言是一门艺术, 是交际的一种手段。而“模糊”并非指“含混不清”。语言模糊是一种艺术上的含蓄的体现, 主要运用语言技巧来干扰人们的正常思维, 达到思维的模糊性, 进而取得言语表达的效果。在一些特定的商务情境下, 很多言语交际既需要精确也需要模糊。有时用模糊语言来表达反而显得更加准确, 这就是模糊与精确的辩证统一。模糊语言表面上模糊, 但实际上却显示了语言的严谨性和客观性。它们以一种笼统而综合的形式, 含蓄地传达丰富而精确的信息, 对事物进行真实准确的描述, 从而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在商务英语信函中, 人们经常使用模糊词语来模糊自己的观点, 如:“似乎”, “尽快”, “大概”, “据我所知”, “酌情”, more or less, somewhat, to some extent, quite, somehow, a bit, I suppose, wonder, could, according to等等。这样既能够向对方表达自己此时的不确定性, 将一些接近正确, 但又不敢完全肯定的话语说得更模糊一些, 与实际情况更加符合, 从而避免武断, 保持话语的客观准确。又能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增加话语的预留空间, 使交际双方避免产生误解以及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和争议, 促使其合作的顺利进行, 从而达成最终的共识。
2. 提高商务交际语言的含蓄性和委婉性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是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讲究礼貌是言语交际中的普遍现象。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语用学原则》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一书中提出“礼貌原则”就是在交谈中说话人要减少表达不礼貌的信念, 或者尽量表达礼貌的信念。他将礼貌原则划分为六条准则:即得体准则 (tact maxim) 、慷慨准则 (generosity maxim) 、赞誉准则 (approbation maxim) 、谦逊准则 (modest maxim) 、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 和同情准则 (sympathy maxim) 。
模糊语言的使用可以帮助说话者将话说得得体委婉, 是恪守礼貌原则的常用手段。何自然认为“说话人有意含糊其词, 使用模糊语或模糊限制语, 把话说得模棱两可”就是一种“间接礼貌策略”。尤其在进行商务谈判时, 模糊语言的运用可以使表达更加委婉含蓄, 避免话语过于生硬而令对方感到尴尬, 常起到缓和矛盾、避免冲突、迂回谈判的作用, 有利于建立和维护交易双方良好的关系。如:
A:I’m afraid that the proposal you put forward just now isn’t up to much.
B:Your presentation makes me feel a little too--you know what I mean.
这段商务对话中, 谈判双方A、B都使用了模糊语言, 包括“I’m afraid”, “isn’t up to much”, “a little”, “what I mean”, 这些词语都是说话者出于礼貌待人的考虑而适当使用的, 既可以维护自身利益, 委婉含蓄地缓和了尴尬局面, 又可以避免与谈判对手产生争论, 保全对方的面子, 对商务交际的双方都是有益的。
3. 提高自我保护功能, 避免承担责任
Channel在Vague Language一书中探讨了模糊限制语的自我保护功能。认为模糊限制语的应用是一种保护措施, 以防止自己的观点被证实为谬误。换句话说, 模糊语言保护人们避免做出可能错误的论断, 为其提供一条退路, 使其论断不过分绝对, 避免为自己的话承担责任, 进而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实际上, 模糊语言的这种自我保护功能在商务合同和商务广告中效果十分显著。模糊语言避免了精确语言造成的武断和绝对, 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使自己在担当与不担当某一责任之间有选择的余地, 同时又能避免别人指责自己的话语不负责任。如:
(1) Impossible is nothing.
(2) Anything is possible.
在阿迪达斯和李宁运动品牌的广告中, 广告商就使用了impossible、nothing、anything、possible这些模糊词语来宣传商品, 它们并没有精确地介绍产品的特征、材质、功用, 却赋予了商品一种精神、一种个性, 从而迂回曲折地表达了广告的真实意图。这样模糊的表达一方面营造了一种融洽的交际氛围, 虽没有确切的数字、明确的表态, 却留给消费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更能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另一方面, 给言语接收者以考虑选择的余地, 同时又减轻了说话者对自己观点和结论所承担的责任, 使说话者立于不败之地。正如纳什所说:“模糊限制语在帮助说话者保护自己的声誉方面起到保险的作用。”
三、具体语用策略分析
人们在进行商务交际时, 不仅需要语言的精确性, 而且需要语言的模糊性, 正确使用模糊语言是一种语用能力, 更是一种交际策略。因此, 在语言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模糊语言的意识, 通过阅读、写作等训练来培养学生掌握模糊语的使用原则及条件, 从而增强语言的准确、灵活以及客观性, 使语言含蓄得体、生动形象, 达到顺利自然的语言交际目的。
1. 言语要刻意含蓄朦胧、避免直言不讳
人们在进行商务交际时常受到场景、目的、对象的制约。因此, 当交易双方对一个论断不能进行精确评价时, 就需要运用模糊表达, 使话语比较婉转、含蓄, 避免直言不讳所带来的尴尬或麻烦处境。
2. 表态要模糊、不明确
美国计算机科学专家格·哥根说得好:“描述的不确定性并不是坏事, 相反, 倒是件好事, 它能用较少的代价传递足够的信息, 并能对复杂事物做出高效率的判断和处理。也就是说, 不确切性有助于提高效率”。交际过程中, 模糊的表态能使话语稳妥周全、礼貌客气, 又可保护说话者免受一些批评与责难, 可以有效地调节和维系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平等合作关系。
3. 谈判要留有回旋余地
商务谈判中使用模糊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功进行商务交际, 适当使用模糊语言, 能使谈判双方在清楚表达意思的情况下, 避免把话说得太死、太绝、过于武断, 给各种情况的发生留有缓冲的余地, 从而能更加增强买卖双方合作的信心, 促使商务交流顺利进行。
摘要:模糊语言是商务交际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恰当的使用模糊语言能使语言表达更富有表现力, 更加客观严谨、礼貌客气, 从而获得良好的交际效果。本文在界定了模糊语言定义的基础上, 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商务交际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并进行了具体语用策略分析。
关键词:模糊语言,商务交际,语用功能,语用策略
参考文献
[1]CRYSTAL D.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 (4th.Ed.) [C].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7.
[2]LAKOFF G 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J].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Papers, 1972 (8) .
[3]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NewYork:Longman Group Limited, 1983.
[4]JOANNA CHANNEL.Vague Languag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ZADEH L A.Fuzzy Sets[J].Information and Control, 1965 (8) .
[6]SAEED I JOHN.Seman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