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网言语交际

2024-07-25

知乎网言语交际(通用3篇)

知乎网言语交际 篇1

一、知乎网言语交际主体的角色系统

(一) 社交关系和信息交流的联结机制

知乎网言语交际中主体的关系模式的构建依靠人和信息的联结。信息的交互和人的交际相互交织延伸。知乎的言语交际在人与人的关系基础上发展了人与话题、话题与话题的关系并对某些关系打上了标签。知乎网言语交际的过程包含问答讨论、话题关注、用户关注等相互联系的环节。这一过程中用户相互交流加深了解, 互相对自己感兴趣的用户进行关注, 以加深交流。下面我们用两张图的比较进一步说明其具体的联结机制:

图A到B表示知乎网中甲乙两个交际主体的知识、经验和身份信息 (在后面简称为背景信息) 在交际过程中的变化。背景信息的差异是言语交际行为的基础。a和c是二人言语交际话题的拓展空间。而背景信息的相似之处是社交关系联结的基础。言语交际行为使得双方吸纳对方的背景信息并为二者共有, 这使得二者在交际效果达成的同时通过共同背景信息的延展强化社交关系。

知乎的话题关注功能使主体间信息背景的差异之处成为交际的拓展领域。而用户关注功能使主体可以进行多次言语交际, 促进知识背景相互吸纳, 深化主体间社会关系。

(二) 主体间“一对多”言语交际模式

研究按照参与交际主体数量的不同将一对一言语交际行为和一对多的言语交际行为 (一个提问者多个回答者) 。日常的言语交际多是一对一的言语交际行为, 一对多的交际行为有围绕某一话题进行的小组讨论、沙龙等。在网络环境中, 一对一言语交际行为主要存在于QQ双人会话等聊天室中。一对多的言语交际模式主要有贴吧、QQ群聊等。知乎网属于一对多言语交际模式, 但是有三个特殊性:

首先, 知乎网的言语交际过程是开放的, 即参与交际的主体数量时刻变化。在知乎网开放性的言语交际模式中, 除了提问者主动邀请部分用户, 其他用户都是通过话题被吸引进来的。这使得最终的交际效果往往会超出交际主体的认知期待和心理预期, 交际效果也相应地增强。

其次, 知乎网的一对多言语交际模式具有双层重叠性。知乎网一个完整的言语交际过程包含两个一对多的言语交际行为:一问多答和一答多评。知乎网中一对多言语交际行为是围绕一个话题而非多个, 同时其回答反馈都是延迟的。这使得回答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取代话题的话轮转换成为影响言语交际过程的重要因素。根据知乎的问答呈现机制, 用户的交际行为会受大众认可度较高的答案 (按赞排序) 或在他之前编辑的答案 (按时间排序) 影响。交际主体间影响表现在使受话者改变自己的话语内容和方式, 甚至暂时跳出回答者这一角色作为一个评论者进行反馈。下面举个例子来进行分析:

问题:“哪些专业问题在本专业是常识, 但在日常生活中却不为人所知?”

甲:“黑曜石没有假的, 造假出来要比实物还贵……虚心接受一些人对我的误解。珠宝行业有争议性的话题颇多, 不作反驳。”

乙:“反对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其中谬误颇多……不错, 黑曜石确实没有人工合成的假货, 但是这图不是‘质地不好的黑曜石’, 而是前些日子网上很火的‘冰种黑曜石’。”

由上可以看出乙对甲的答案进行了反驳和批判。甲也受到“子暮”答案的影响, 删除了饱受争议的“宝石能量”内容。

二、知乎网言语交际者的心理因素系统

知乎网用户按照交际行为可分为提问者、回答者、反馈者和浏览者四种。他们分别基于信息获取、娱乐、情感、社交、自我价值提升等交际目的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参与交际。不同角色之间和交际目的之间存在复合和交叉。个人目的往往始于主体需要。知乎网言语交际目的和交际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分两种路径进行解释:

一是需要——目的——动机——言语交际行为启动。二是需要——动机——言语交际行为的改变。

路径二主要体现为出于安全需要 (防止透露隐私) 或者受认可和尊重的需要 (维护“面子”) 进行的匿名发布和修改答案的行为。

三、知乎网言语交际的交际环境

不同性质的网络社区的交际氛围存在很大差异。如作为兴趣社区的百度贴吧和作为社交平台的人人网的交际氛围存在很大不同。表现在贴吧的虚拟化程度更高, 社区用户受到社会规则和道德责任等背景语境的制约较少。整体氛围松散随意, 人人网则相反。整体以“情境——个人认知选择 (对个人知识、经验、身份信息的调动) ——交际结果 (交际内容、话语形式及手段) ”这一循环递进的脉络展现。

知乎网兼有社交平台和兴趣社区的共性, 在社区氛围上呈现一种“半虚拟”状态。这使得主体的交际行为既受到主体间关系的制约, 遵守社会的交际规则;又由于交流的虚拟性对社会规则构建的背景语境有所超越。

参考文献

[1]刘焕辉.言语交际学的性质及其他[J].语言文字应用, 1992 (4) .

[2]吕明臣, 李伟大.网络语言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8:97-112.

知乎网言语交际 篇2

根据知乎用户“李季”于2012年1月进行的数据采集, 知乎上所有成员的占比大概是:互联网行业56%, 大学生26%, 广告传媒7%, 专业服务业5%, 房地产建筑业3%, 交通运输行业2%, 文化教育1%, 金融服务1%, 政府0, 医疗0。[1]从上述的统计当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 知乎的用户呈现出重要的“圈子文化”特点, 缺乏一些活力的同时缺乏一些多元化的特质。

截止2015年3月, 知乎大概有1 700万注册用户, 且大多数为实名制用户。在2014年4月左右, 知乎网站出现了大批的优质用户流失现象, 并且网站内部掀起了大量的争论, 在4月19日知乎用户张佳炜发文指责知乎运营之后, 几十个知名的专栏作者纷纷跟帖表示赞同。知乎网站的内部也爆发了一场论战, 大量的用户离开了知乎, 关闭其专栏。该事件最终以知乎运营团队临时开辟专栏刊发表改进声明, 知乎创始人刊发一篇道歉信结束。但许多优质用户却永远流失, 整个网站的活跃度明显比之前有所下降。

1 用户视角下存在的问题

表面上看, 知乎运营问题在4月19日爆发的原因是开放注册带来的网站迅速扩大, 内容质量下降, 讨论氛围变差致使情绪化的答案日益增多, 个人情感化问题以及回答日渐增多。同时, 人身攻击的出现、审核效率低下, 广告帖出现等一系列原因, 最终导致用户的集体不满。仔细分析这些结果, 事实上可以从传播学角度总结出来三点原因:

社交网站的最基础构成便是用户。而知乎在开放注册之后导致井喷的重要原因就是线上知识社区引入社交网站的人际网络建构属性, 形成了新的网络社区形式。问答型社交网站在不断吸纳新的用户的同时, 保持了信息和内容的高水准, 在以共同知识和兴趣构建的人际网络之上, 不断促使知识信息等社会资源形成正向的循环, 在传播和互动当中产生价值, 带来社会资本。

以知乎用户“梁边妖”为例, 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职业是一名编剧, 在知乎上的回答也通常是以一个故事的形式呈现, 知乎无疑给他提供了这样一个展示的绝佳平台。像“梁边妖”这样的用户, 可以称之为知乎网站上的“大V”, 这些用户, 无一不是一呼百应, 在网站上有着实际的话语垄断权。在知乎上, 关注者数量前五名的人分别是:李开复, 张佳炜, 黄继薪, 周源, Yolflim。这些人当中绝大部分都是实名注册的用户, 也是最早被邀请进入网站的创始人员。而“大V”在各个社交平台上的存在也是非常有趣的现象, 如用户“张佳炜”, 既是微博的著名“大V”, 也是知乎的著名“大V”。所以, 很大程度上这部分用户是将原有平台的粉丝迁移到了知乎上, 与之类似的还有豆瓣上的知名用户“gayscript”, 在知乎上同样也是著名的用户。

高质量的内容容易引起注意力, 但同时, 高活跃度也会较为分散注意力。但是对于海量的用户, 网络注意力分布不均衡。通常而言, 高活跃度用户往往意味着发言经历过于旺盛, 而同时却并没有进行认真思考的一部分人, 他们有更高的发言动机, 更低下的发言质量, 其结果就是庸俗化。具有更高发言动机的用户试图抢占注意力, 他们总能成功, 而内容质量却并不高。因此在社区当中下层成员的大量活动下, 知乎和一些网络论坛一样, 走向了小众论坛——高质量内容——帖子传播——更多人关注——话题无意义——劣币驱逐良币的道路。知乎上的网络暴力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 在网络上, 伤害别人的成本很低, 所以这一态势也会持续存在。出言辱骂的一般也都是中下层成员, 这些成员本身的问答质量并不是很高, 因此从另一个方面来讲, 又加剧了社区向着整体无意义、庸俗化方向的发展。

2 用户视角下的发展建议

2.1 提升用户媒介素养

在保证用户的参与同时, 用户的媒介素养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方面。知乎粉丝量排名第五的Yolflim就认为知乎倡导的平权理念存在着极大的问题, 他提出知乎的精英团队抱有愚蠢的、盲目信心, 认为他们的机制, 只要有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加入, 就不怕高质用户的出走, 所以保障平权成了他们的迷思, 愚不可及。

另一社交网站豆瓣的“东西”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考。它是一项允许用户推荐自己喜欢的商品服务的应用类型。然而, 这种应用并非是无序和开放的, 而是需要官方的审核和授权。只有有资质的用户才能够发布相关信息, 其他一般的用户则不行。因而, 从开办至今, 这个应用类型一直保持着一个比较高的水准。只有适当的审核和接纳, 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信息源的纯粹和符合规则, 才可能尽量避免杂乱无效或者低俗的信息流入。

对于知乎而言, 不仅需要对这种方式进行深挖和仿效, 还应该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适当进行某些层面的细化。比如, 针对不同级别用户设置相应的回复权限。权限的设置, 既可以保证回复的质量, 也可以从宏观层面对用户的需求进行更为准确的把握。除此之外, 还有许多层面的权限需要细化, 比如浏览级别、查看相关信息等等。完全的平权在互联网的去中心化这一核心思想之下, 事实上造成了更大的不平等。对于低层级用户的平等, 实际上是对于大部分用户的不平等。

这一点, 在2014年知乎的实践当中已经看到, 一些答案因为遭遇到太多的反对被沉到了底部, 这也是利用技术化手段对相关信息进行把关的很好方式。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 把关人在信息传播过程当中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 只有符合他们认知要求的信息才会被接受、被加工从而流向公众。[2]那么, 对于知乎而言, 在有大量的新用户和新增的问答出现的时候, 运营方面就更应该加强这种把关以保证社区问答的质量。很多没有意义的问答反而得到了过多人的追捧与回应, 有的甚至数以千计。比如“长得坏是怎样一种人生体验”、“眼睛大是怎样一种人生体验”等等, 这些问题的提出很大程度上背离了知乎的“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这一理念。这些问题当中, 有很多又因为未通过审核后来关闭, 无疑降低了用户对于社区的信心。

2.2 完善实名制以及用户资料

对于不完善的用户需要有惩戒措施。知乎对于用户档案的运营实际上并不是很完善。一个用户在社区的档案越完善, 越真实, 他就会更加约束自己的言行并且更好的判断其他用户。用以建立人际关系, 过滤垃圾用户的骚扰。很多用户在长时间不完善自己的个人档案仍然能够长时间使用, 并未对用户体验造成丝毫的影响。这说明知乎在用户的管理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漏洞。可以在实际中增加发言成本, 一位用户就提出了对点赞进行收费的想法, 目前为止还并未实现。当然, 长远看来, 只有增加发言的成本, 让每个人能珍惜发言的机会, 这样才能逐渐催生出优质的评论内容。

2.3 进一步完善社区的规划

豆瓣网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在分区当中针对不同模块的特点, 做出了很多具体的改变。如有的偏重于理性, 有的偏重于个人化和情感化, 这样的用户体验, 并不影响网站的总体发展, 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所以, 可以看到的是, 虽然各类的豆瓣小组层出不穷, 呈现出来纷繁复杂的一面, 但实际上在电影、读书等板块, 依然有着专业化的特征, 并不会影响用户的体验。

摘要:作为一个诞生了四年有余, 有着1700万注册用户的社交网站, 知乎是互联网问答型网站的典范和代表。但随着注册用户的增多、网站的扩大, 一些讨论使得网站的氛围变得不再如从前那么具有黏性。本文从用户角度进行分析, 试图找到知乎网站现在的问题, 同时对相关问题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知乎,用户体验,建议

参考文献

[1]李季.知乎现在的用户群的构成是怎样的[EB/OL].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02328.

知乎网言语交际 篇3

1 我国网络科普的概况

作为青少年课外学习基地的中国科普博览 (http://www.kepu.net.cn) 依托全国科学资源, 采集全国各具特色的科普信息, 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 其日访问量约57000人次。而由科技部政策法规司主办, 科技日报社和中国科技网承办, 力争打造成为具有权威性、知识性、趣味性与服务性, 有较强影响力的科学传播平台的中国科普 (http://www.cpus.gov.cn) 日访问量仅有1140人次。其他各地方政府或者组织所创办的科普网站日访问量更少, 如上海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上海科学技术协会所主办的上海科普网 (http://www.shkp.org.cn) 日访问量则是360人次。

另一方面, 一些具有社交功能的科普类网站异军突起, 不但继承了科普网站的科普功能, 而且由于可以使科技爱好者和对科普有兴趣的网友们通过网站社交功能的使用来建立起自己虚拟的网络人际圈子而吸引了一大批网民的关注。其中知乎网和果壳网最为典型。知乎网 (www.zhihu.com) 的口号是“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 经验和见解”。截止于2013年5月20日, 该网站日平均访问量已经达到了690000次, 果壳网 (www.guokr.com) , 日平均访问量也有282000次, 均远大于中国科普博览和中国科普网的总和。 (上文数据均来自于站长之家http://tool.chinaz.com/)

2 知乎网基本特点

知乎网是参照美国网站Quora而创办的, Quora是一个问答SNS网站, 由Facebook前雇员查理·切沃 (Charlie Cheever) 和亚当·安捷罗 (Adam D'Angelo) 于2009年6月建立。“知乎网”的定义是一个真实的网络问答社区。社区中氛围友好、理性、认真, 吸收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分享着彼此的专业知识、经验、见解, 为中文互联网源源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在这里, 发现更大的世界”。不难发现知乎网的定位并不是单纯的科普网站, 而是一个网络社区。自2011年1月26日创办以来, 知乎网以其独特的内容分享模式, 新潮的页面设计以及人性化的使用体验从一大堆仅仅将纸质刊物或者是图片和文字放在页面上的科普网站中脱颖而出。在知乎网上, 每一个网民不但是受众, 而且本身也可以作为一个科技知识的传播者来参与传播, 而实现这种传播者地位的正是网站特有的社交网络般的交互功能和分享机制。这也是知乎网可以在众多科普网站中一枝独秀的秘密。

2.1 页面设计中的社交功能体现

知乎作为一个新兴的科普网站, 其时尚又功能齐全的页面设计不但在网站的最初就吸引了不少观众, 同时也充分地发挥了其社交的功能。

图1为中国科普博览的主页截图, 属于典型的门户网站的浏览页面类型。网民可以通过页面上方的搜索栏搜索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或者直接点击页面上的网站推送和热点来进行阅读和参考。这种页面设计所依照的角度完全来自于网站的制作者, 即单向传播的角度, 是以传播者 (即媒体内容提供者) 本身的喜好来上传网站所供查阅的内容, 同时依靠网站自己的编辑部进行内容的更新和完善。对于浏览网站的网民而言, 这种页面设计很难让其找到可以参与到科普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的入口, 作为一个网站, 其优秀且便捷的交互功能在中国科普博览上并没有体现。同时在页面的设计上, 较为复杂的内容堆砌以及小字体大量使用, 也使人有一种难以选择的犹豫感。

尽管中国科普博览网站的制作者和编辑部门下了较大的功夫, 但是由于其制作和编辑内容时所处的角度依旧没能避免一般媒体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在面对网民们五花八门的需求时, 其覆盖面就相当有限了。同时, 网站几乎放弃了互联网上便利的交互功能, 无法使网民充分参与网站主持的话题与讨论中来。

图2是知乎网的主页面截图, 可以看出知乎网的主页面设计已经和一般的科普网站完全不同了, 它更像是一个社交网站而非一个单纯的科普网站。主页面并非可供选择的阅读材料和内容的单纯堆砌, 而是一个由网站用户所独有的个人页面。从页面的配色到布局, 知乎网力求的是发挥网站的交互功能, 并且给用户最大的自由度来参与到网站的内容更新中来。在知乎网中, 用户不单单扮演的是一个阅读者的身份, 同时可以通过解答问题, 参与讨论或者创办话题等方式, 来成为网站内容的更新者和制作者。知乎网仅仅只提供一个平台和框架, 而每个用户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喜好, 来将自己的主页制作成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集合。

不难看出, 无论是占据了主页面三分之二的左侧更新栏, 或者是右下角的用户感兴趣的人或者话题的官方推送, 知乎网给予使用者的是极大的自由, 这种高自由度首先带来的是用户的兴趣和忠诚度的上升。受众在使用这类网站时, 必须先经过网站的注册和爱好统计, 然后系统就会生成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个人页面。使用注册后的账号登陆页面后, 用户首先获得的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分享, 这比单一从制作者本身的角度提供大量内容来供受众浏览要更加的人性化。同时后台也会将用户在注册时所填写的资料:包括用户本身所处的知识层面和工作行业, 感兴趣的科技内容和科技话题等进行统计, 并且生成符合用户喜好的内容并推送到用户的主页面上。不仅如此, 在网站的使用过程中,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加入自己所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提出自己所想了解的问题, 并且能够通过网站的标签加入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用户在知乎网所获得的内容体验和在传统科普网站完全不同, 这种类似于社交媒体的使用体验让用户在网站的使用中逐步加入一个或者多个自身感兴趣的话题, 并且认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使用者, 逐渐形成有关该网站的线上虚拟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形成后, 用户将花费更多的时间来维持和拓展这个圈子, 这种行为便可以为用户忠诚度的提升以及网站的访问量的上涨做出贡献。

知乎网这类科普网站, 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体的概念, 更多地发挥了新媒体的优势。主页面上大量的交互机制和讨论平台, 以及从受众角度出发的内容推送和分享使得网站充分发挥了使用者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用虚拟的社交关系圈来培养用户, 从而吸引了大量的使用者。

2.2 及时更新的分享机制和广阔的讨论平台

知乎网的内容更新和微博、人人网等社交媒体一样, 采用的是无限刷新页面的更新机制。用户不需要任何操作, 只需要将滚轮滑动至页面最底部, 网站将会自动加载之前用户所关注的内容更新。这种分享机制具有相当高的即时性, 不同于传统媒体和一般网站的固定更新制度, 在这个分享机制下只要你想阅读那么内容就会无限的更新。更新的内容包括用户在之前已经关注的人的最新分享和问答, 还有网站官方针对该名用户所喜爱的内容整理出来的最新消息和讨论。从用户的角度来说, 知乎网的个人页面已经成为了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实时更新的媒体, 是一本属于自己的不断更新的科普杂志。

不仅如此, 知乎也为用户提供了广阔的讨论平台和探索未知的空间。知乎的宗旨是要求用户在知乎网上不断“发现更大的世界”, 所以其页面顶端设有一个快捷的提问栏目, 在文字输入框内键入自己所想知道的内容然后点击提问, 问题就将被上传到知乎的主页上, 你的提问将在被你关注的人的页面上显示, 同时关于这个问题最新的讨论和解答也会在你的个人页面上显示通知。若是该话题得到了广泛的参与, 知乎网还会给予线上公开的通报并将该话题引入热点, 从而引发更多的讨论。同时在知乎页面的顶端分别有“话题”和“发现”两个按钮, 点击进入后则是两个有关于全网最新最热的讨论话题的综合整理板块。“发现”栏目是整合了当下科技和其他相关行业最热门的热点话题所开设的讨论专区, 这个栏目所参与者一般是该行业的从业人士和其他相关的内幕人员, 尤其是在一些最新科技行业的发展近况的讨论中, 大批的开发人员, 研究人员以及工程师都会在这里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以供探讨。由于这些讨论的参与者本身对这个行业的诸多接触和了解奠定了讨论的高质量和高水平, 所以知乎网整个发现区的水准也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线上。可以说, 知乎“发现”区关于某些行业的讨论已经是互联网上网民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 而这样的水准自然也能吸引足够的用户前来阅读。而“话题”栏目则是用户参与过的或者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知乎网将会按照用户的个人喜好推送用户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并将用户曾经参与过的话题固定在页面上方便其日后查阅和进一步参与。

可以看出, 知乎的每一个栏目着重的都是用户广泛的参与度, 这也是知乎网安身立命的根本。相比一般的科普网站而言, 知乎网更加明确网民参与的重要性。科普虽然字面上是一个单方向的词, 解释为科学技术普及, 是指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 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 传播科学思想, 弘扬科学精神, 倡导科学方法, 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但是若失去受众的参与和讨论, 科普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所以, 在建设科普网站的过程中, 单方面考虑需要普及的内容和栏目是不足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在网站建设者主观的选取内容进行传播的同时, 也应该考虑到用户是否对该内容有足够的兴趣和认知度, 尤其是在网站这种新媒体的制作上, 应充分的发挥新媒体方便传播者和受众交互反馈的特性, 围绕用户来打造整个媒体内容的传播链和分享机制。

2.3 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的推送机制

知乎网的社交功能不单单体现在网站本身使用过程中无处不在的参与和分享机制, 同时也在用户关闭网页后如何继续收到来自网站的信息做了很多文章。知乎网的创办者很明白在用户离开网页后, 必须通过对用户在网站中的浏览和使用栏目进行整理, 从而得出用户可能感兴趣和愿意参与的内容来推送到用户的手机和邮箱中, 进一步增进用户对网站的了解, 满足用户对新知识新发现的需求, 于是知乎网在用户离开了网站页面后, 仍继续提供知乎日报和知乎每周精选两个服务。

从字面上不难理解, 这两个服务都是对知乎网上高质量内容的整合和精选。不同的是, 知乎日报发挥的是移动终端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媒体, 移动传媒有空间的无限性、主体的二元性、客体的广泛性、经济性和时效性等优势。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变, 接受方式从固定到移动的转变, 传播实时化, 从单一到交融。这里笔者想强调移动传媒终端的另一个特点, 即收视的强制性。知乎日报是针对用户每天推荐几条到几十条数量不等的高质量的问题解答, 内容涉及方方面面的手机应用。而知乎每周精选则是通过用户在页面上参与或讨论过的话题所整理选取的热门话题的综合, 以邮件的形式发送到用户注册的邮箱中。这两项服务有其共同的特点, 第一, 他们都是整个网站内容的精华讨论和内容, 这对离开网页后的用户仍旧可以起到一定的吸引力。第二, 他们都可以及时并准确地推送到用户, 由于知乎注册所需要的邮箱验证制度, 知乎所推送的每周精选将会准确的投放到用户常用的邮箱之中。而手机应用更不必说, 要想获得知乎日报则必须主动的下载这个应用到用户的手机里, 所以推送的准确度自然是百分之百。

知乎在建站之初所累积的大量的精华内容和讨论在日后又演变为推送给用户的消息, 来进一步的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对网站的了解, 相比其他一大批连注册用户都省略掉的科普网站, 这方面知乎是走在了前面的, 而知乎的高人气很大一部分功劳也正来自于这些从不间断的主动传播。这也可以为日后的科普网站建设提供建议:不但需要在页面上展示所需要传播的内容, 还应该将这些内容整合打包, 主动推送到用户的眼前, 从而提高传播的效果。

3 知乎网社交功能所带来的问题和思考

知乎网依靠自己独特的建站方式, 充分满足用户分享的欲望, 同时满足了个人建立威望的人性需求而获得了相当大的关注度和访问量。但是知乎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掣肘着其快速发展。

3.1 过多的强调用户的参与, 导致议题重复率增大

经典的问题永远是大多数人想要了解和讨论的, 但是一些经典相似问题被提问了相当多次数后, 人们依然不时可以看到这个问题的重复。知乎网在问题的重复性上所面临的选择是两难的, 从用户的公平性上来说, 每一个用户所提出的问题虽然有其不同的价值, 但是地位都应该是平等的, 网站不可能对其加以评判, 来剥夺一部分参与度不高的用户的发言权。另一方面, 对用户的一视同仁则会造成用户所参与的讨论的各类重复, 而这些重复一方面会影响到用户在浏览时的体验, 另一方面则会耗费网站过多的资源。

3.2 有价值议题比重缩小, 观点偏颇性加大

由于用户的扩大和参与话题的增多, 一些特别热门的问题将会得到充分的讨论和参与。而科普所需要的全面性将会被不经意的忽略, 而这正是知乎和一般科普网站相比所缺乏的地方。一个问题要么就经过大量的讨论, 要么则无人问津, 这对于科普来说是完全不正常的反应。科学普及的活动, 无论所受关注的大小, 其话题本身的含义都是平等的。

同时放宽了用户注册机制后, 以前的精英群体, 例如开发研究人员, 工程师等所占的用户比重在不断的下降, 而一般网民的比重则大大增加。这导致知乎的话题讨论的质量渐渐向百度知道和天涯问答等平民问答栏目靠拢, 观点偏颇性风险也随之加大。如何保持知乎讨论一直以来的高水平, 也需要网站创办人员进行进一步的思索。否则知乎失去了这些最开始建站时在网站上发表高水平文章, 进行高质量讨论的各行业尖端人才, 那么也将失去在科普网站中的权威性和水平标杆。

摘要:目前互联网上科普类网站增多, 一些网站在向网民展示科学奥秘的同时引入社交网站功能, 力求吸引更多网民参与科普活动。这些科普网站在和同类网站的竞争中凭借其独有的吸引力获得了关注, 为推动互联网科技传播做出了贡献。其中“知乎网”颇具典型性。“知乎网”的社交功能在页面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 构建了及时更新的分享机制和广阔的讨论平台, 形成了从用户角度出发的推送机制。但需重视因过多强调用户参与而导致议题重复率增大, 有价值议题比重缩小与观点偏颇等问题。

关键词:网络科普平台,知乎网,社交功能,科技传播

参考文献

[1]翟雪.试探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的态势和机遇[J].科技传播, 2009 (2) :58-59.

[2]王大鹏, 谭彦伟.移动传媒终端的科技传播之路[J].声屏世界, 2011 (6) :59-60.

上一篇:生活化下一篇:工商企业中长期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