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指导

2024-07-25

非言语指导(精选7篇)

非言语指导 篇1

体育教学是在教师主导下, 有组织、有系统的传授体育技能以及体育知识的专门教育过程, 是学生和老师不断地进行非言语、言语交流活动的过程 (赵汉华, 2013年) 。在体育教学中, 非言语指导跟言语指导同等重要, 尤其在讲解示范动作时, 教师如果合理运用非言语行为与学生进行交流, 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拟通过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探讨非言语指导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非言语指导的概念及分类

在体育教学中的非言语指导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无声言语将信息传达给对方的行为 (王汝田, 2004年) 。一般而言, 体育教学中的非言语指导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1 体语

体语是以人的面部表情、手势、眼神与体态变化等来传递信息并作为非言语指导的一种表达方式, 主要包括身体各部分的无声动作 (王汝田, 2004年) 。例如:在教授铅球投掷时, 教师可以用身体来演示投掷动作, 帮助学生对铅球的技术动作建立起直观的空间概念, 快速加以领会。

1.2 人际距离

人际距离是人与人之间互动时的空间距离。在体育课中, 师生间空间的每一变化都反映出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 (杨乐, 2009年) 。例如:当学生表现优异时, 教师可以拍学生的肩膀以示鼓励, 或者学生违反上课纪律时, 教师只需走近学生便可以起到提醒作用。

1.3 辅助语言

辅助语言主要指声音的音调、音量、节奏、变音转换、停顿、沉默以及哨音的运用等都属于辅助言语 (胡加辉, 2006年) , 它能强化言语的质量, 具有诱导、吸引的功能, 可以用来辅助词语的表述, 以便准确表达意义和具有的情感。例如:教师上室外体育课时, 口哨就是最常运用的辅助言语工具, 教师利用口哨可以传达集合、列队、解散等不同的指令。

1.4 其他形式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运用音乐作为运动节奏的信号, 不仅让学生体会轻松愉快的感觉, 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陶冶情操。此外适当运用标志, 可以引起学生良性的反射。例如:进行立定跳远测验时, 教师运用标志, 在跳远区域内画好相应距离的标志线, 这样往往能使学生跳出更好的成绩。教师还可以通过巧妙地运用不同颜色, 比如:红、黄、蓝、白等鲜艳的颜色来布置教学场地, 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果。

2 非言语指导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在乌鲁木齐市6所中学 (市一中、市八中、兵团一中、兵团二中、师大附中、农大附中) 随机抽取240名学生、50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 合计290人。发放教师问卷50份, 回收50份, 回收率100%;有效问卷48份, 有效率为96%;发放学生问卷240份, 回收232份, 回收率96.6%;有效问卷214份, 有效率为89.1%。运用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法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与分析。

2.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2.1 非言语指导在不同体育项目中的运用情况

问卷结果表明,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非言语指导主要用于操类课程 (35%) 和球类项目 (31%) 中, 而在田径 (12%) 、武术 (14%) 及其它 (8%) 项目中运用的比较少。这与这些课程的不同特点有关。操类课程需要体育教师运用大量的非言语指导, 诸如手势、面部表情、动作示范、标志物以及音乐等, 将所要教授的动作套路直观的向学生展示出来。球类项目同样要求体育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运用大量的非言语指导, 如战术的手势暗示和口哨、技术动作的身体演示等, 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相比而言, 田径、武术及其它项目中, 非言语指导在体育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就比较小, 这说明教师认为这些项目不需要过多的非言语指导。

2.2.2 非言语指导的运用形式

问卷结果表明,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非言语指导是体语 (39%) , 这是因为眼神、面部表情、动作示范、手势等非言语指导, 可以及时、准确地表达老师的意向, 既可以和言语指导同时使用, 也可以单独使用, 所以是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非言语指导。辅助语言和人际距离基本居第二位, 分别占18%和16%。例如:体育老师上课一般都会借助哨音来集合和整队, 教师的语调高低、快慢也可以对学生产生不同的注意效果。人际距离更多表现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调整变换自己与学生的空间距离, 以便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 使教学活动有序进行。例如:教师可以靠近需要帮助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较少的非言语指导是标志物 (11%) 、音乐 (9%) 及颜色 (7%) , 就教师而言, 在体育课堂上运用标志物等非言语指导会浪费很多课堂时间。但是, 学生的问卷则反映出希望教师在体育课堂中多运用标志物、颜色及音乐, 他们觉得这样可以使课堂更生动有趣。

2.2.3 教师采用的非言语指导和学生心里期望的非言语指导对比

课堂上, 教师经常会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出相应的反馈。一般分为表扬和批评。通过分析问卷, 我们发现教师采用的非言语指导和学生心里期望的非言语指导是有一定差距的 (见表1和表2) 。

当学生取得进步时, 教师采用的非言语指导和学生期待的非言语指导是不一样的。从表1可以看出, 对于教师而言, 口头表扬 (41%) 是体育课堂上最常采用的方式是, 究其原因, 教师都认为口头表扬在课程进行中既可以及时激励学生, 又可以节省时间。至于其它几种类型, 教师认为, 根据不同的情景需要, 他们会适当采取一些翘起拇指、点头、拍肩膀之类的非言语行为。但是, 学生并不是很愿意教师采用口头表扬的非言语行为来肯定自己的进步, 他们最希望得到的表扬方式是教师对自己满意的点头 (39%) 。这应该与青少年的社会心理相关。他们不希望当众得到老师的表扬, 感到老师如果当众表扬自己容易招致一些同学的闲言碎语, 甚至有些学生受到当众表扬就会感到窘迫 (戚慧明, 1995年) 。学生认为教师只要对自己满意的点点头, 通过目光让自己感到被表扬和得到肯定就可以了。这说明教师所采用的表扬方式和学生所期望的表扬方式还是有一定的分歧。

同样的分歧也表现在对待学生违反纪律时, 教师采用的非言语行为和学生期待的非言语行为是有差异的 (见表2) 。

和表扬行为一样, 当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违反课堂纪律时, 教师通常会采用口头批评 (35%) , 而学生最期待的提示方式则是眼神暗示 (42%) 。出于省时省力原则, 教师认为口头批评在纠正学生的不适当行为方面可以取得良好的警戒和震慑作用。但是对于学生而言, 在众目睽睽之下受到批评, 学生的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并且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这种情感障碍还可能造成该生拒绝接受教师的教育, 同时还会影响整个课堂纪律, 所以学生最不愿意接收的批评方式是直呼其名 (4%) 和口头批评 (8%) 。学生希望老师能够用眼神暗示 (42%) 自己, 这样不会伤害到自尊心。

由此可知, 不论是表扬还是批评, 教师和学生都倾向于用非言语行为来实施, 但是教师采用的非言语指导和学生期待的非言语指导仍然有很大差距。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在体育教学中非言语指导主要运用于操类课程和球类项目中, 田径、武术和其它项目中运用的非言语指导比较少。

(2)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非言语指导是体语、辅助言语以及人际距离, 对音乐、标志物和颜色的运用的比较少。

(3) 在体育课堂中, 教师采用的非言语指导和学生期待的非言语指导有很大差异。教师常用的表扬方式是口头表扬, 而学生期待的表扬方式是教师给予自己满意的点头。当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 教师通常会采用口头批评, 而学生期待教师通过眼神暗示。

3.2 建议

(1) 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多运用非言语教学手段, 将言语手段与非言语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这样有利于维护教学秩序, 提高学生学习效益,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 除了操类课程和球类项目, 教师也应在其他体育项目中多运用非言语指导, 因为非言语指导比言语指导更直观、易懂, 对组织体育课的课堂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教师根据不同的课型, 可以适当运用音乐、标志物和颜色的非言语手段, 来布置教学场地、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积极性。

(4)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运用非言语指导时, 应充分注意学生的心理期待和个体差异, 运用不同的非言语手段, 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运用非言语教学是体育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乌鲁木齐市体育教师的非言语指导在体育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情况进行调查和数据分析, 以期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更好的运用非言语教学手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关键词:非言语指导,体育教学,运用

参考文献

[1]赵汉华.非言语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其运用原则[J].学校体育学, 2013 (8) .

[2]胡加辉.非言语沟通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 2006 (9) .

[3]王汝田.试论非言语行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体育科技, 2006 (6) .

[4]杨乐.非言语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 2009 (32) .

[5]戚慧明.浅谈表扬学生的技巧[J].江西教育, 1995 (12) .

如何最佳运用非言语行为 篇2

其实,无论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哪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信息沟通和教学管理,其目的都在于能使师生的信息顺利地传递,情感及时地交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而要达到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自如的运用非言语行为,还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一、提高认识

非言语行为可以在不中断运用语言进行教学活动、不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的情况下,对个别思想不集中的学生进行调控,也可以补充加强甚至代替教师的语言,使教学语言的含义更加明确。还能配合语言传递,能增强语言的直观效应,使学生感染到教师的热情和兴奋,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作为教师,只有自己对非言语行为的使用达到足够的重视,才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使教师向学生传递的信息更加有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教师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幻灯机,而应该是最新的多媒体,以动感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和精彩的互动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还保留那种传统的站在讲台上单纯讲解的方法,即使语言规范得体,如果不发挥非言语行为的优势,课堂也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只有在课堂上把语言讲解与非言语行为的完美及有机结合,才能为学生创设一个高效的学习气氛。

要想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兴趣和注意力,防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分散现象,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借助非言语行为来控制。教师在课堂上的非言语性行为是一种暗示因素,它通过手势、表情或其他暗示等间接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情绪产生迅速的影响,从而实现课堂的调控,达到优化课堂的目的。

二、自觉领会

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中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沟通师生感情、增强师生联系的工具,教师必须自觉领会到教室里除了有一个言语交流的空间之外,还存在一个非言语交流的环境,教师必须认真对待,高度重视这两种不同的环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目光相交和举手投足,学生和学生间的目光相交及其他细小的动作都在进行着信息沟通和感情交流。老师必须领会到这种无声的语言的效果以形成这种交流的共鸣,如果教师领会不到这种交流的存在,或者不顾这种交流情况,就会很难继续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

事实上非言语行为往往和有声语言搭配着使用,这就必须考虑合理搭配和最佳的选择。如果同时使用多种非言语行为,还要考虑他们的最佳组合,最好是做到协调一致。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非言语行为方式的使用方法,对各种非言语行为在教学内容中的相互关系要详细了解,针对课堂上出现的具体问题准确把握,从而对非言语行为具有准确选择的能力。

三、协调统一

非言语行为的表达要与语言表达协调一致,要符合语言表达的特定情景,切忌牵强附会,矫揉造作。它可以增进人与人间的和谐,且有鼓励、支持的效果,老师带着笑容和颜悦色的上课,也能带动学生快乐的情绪,达到良好的效果。

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作为教学系统的一部分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师内心情感表达的需要和其他教学行为紧密配合,只有达成与其他教学行为的合理搭配和最佳选择,才能以取得最佳的效果。教师在运用非言语交流时,必须做到与课堂气氛、教学情境和谐统一,周密部署每一个细节。当在教学中遇到某种突发事件时,如果熟练运用这一原则可使教师化被动为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熟悉对象

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对非言语交流的影响是很大,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非言语行为必须是学生能接受和领会,因此,教师要想理解和使用非言语行为,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背景和行为规范等,并要了解其社会心理的变化。教师要了解学生,知道教学对象籍贯、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年龄特征,对优秀学生与成绩稍差一些的学生,对性格内向、拘谨与性格外向、开朗的学生,对与自己沟通较多或沟通较少的学生都要因人而异。根据课堂教学的教学情景,力求采取适宜的非言语行为表达教师的情感、意图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协调一致的非言语行为,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运用非言语行为时,除了要了解学生的基础,教师还要注意与教学内容气氛,课堂的具体教学情境形成最佳协调状态。也就是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喜怒哀乐气氛设计非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教学环节而设计运用、在教学中要注意个别差异,做到因人而异,采取适宜的非言语行为方式表达出教师的意图和要求,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五、把握标准

在使用非言语行为时,标准的控制和分寸的把握又都以师生沟通效果最佳为取舍标准。教师在运用非言语行为时要把握好度,对于不同的情况,不仅在使用的种类上要有所选择,在使用频率上也须有所控制,因为不同的使用方式有着不同的效果,不同的表达方式传达着不同的信息,教师必须能恰如其分的使用。一般情况下,要防止非言语行为在某一时间段运用过多,种类变化过于频繁,最值得注意的是更防止一种或多种非言语行为充斥课堂,让学生感觉到反感,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教学效果。

同时,在使用非言语行为时还要大方得体、时机恰当,注意不能矫揉造作,不注重使用非言语行为,会使课堂教学呆板、缺乏生气,过分地使用非言语行为会让人生厌。只有恰当地将各种各样的非言语行为与教学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学氛围结合起来,才是最佳的选择。

非言语指导 篇3

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启迪智慧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选择和运用规范的言语和学生交流, 让学生清晰、明了地接受知识。因此, 教师应该特别重视言语在学生中的作用, 教师自身的言语就是丰富的强化源。

1. 善于运用请求的言语调控课堂气氛。

我们的学生往往不善于用客气婉转的言语请求别人, 这不符合英语会话的基本规则。因此, 在表达同一意思有几种说法时, 教师要注意言语的规范性, 要选择合乎英语习惯的说法。如果教师注意到这一点, 就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英语习惯用法的观念, 缩小汉语对他们的影响, 学习地道的英语。在课堂上让学生参加一些课堂活动, 这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课堂上要少用命令句, 多用请求句, 这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2. 善于用言语调控来培养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同一个意思可以用几种说法表达, 教师则应灵活变换句型,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 促使学生大脑兴奋。如果老师总是用那几句话, 不仅学生感到乏味, 有时老师也有同感。

3. 善于用言语调控来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注意力, 我觉得她像一只极易受伤的小鸟, 当你想接近它的时候, 它马上就从巢里飞走;当你终于抓住这只鸟的时候, 那你只好把它抓在手里或关在笼子里, 可是当它变成被关起来的‘囚犯’以后, 你就别想听到她唱歌了。”由此可见, 巧妙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开启他们心灵的门户, 是教学中需要特别精细处理的问题。当我在上课时发现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时, 我就说:“我有一个句子, 不知道如何翻译, 请大家帮助:‘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halfaboy, threeboysnoboy。’”这时大家都在思考, 包括那些想睡觉的学生。知道答案的学生就抢先回答:“一个和尚挑水喝, 两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有些学生问:“老师, 为什么用boy不用girl?”有学生抢着回答说:“和尚是男的。”大家都笑了起来, 学生的注意力又集中了。

4. 善于用言语来调控教学节奏。

教学节奏是指教学进程的快慢、缓急和张弛。它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速度和节奏。这里我主要谈谈教师的言语调控。教师的语言应简洁、规范, 表达的意思应清晰易懂, 让学生易接受。这样我通过言语调控把握了教学节奏, 课堂上就不会出现学生跟不上老师思维的被动局面。

二、非言语调控在课堂上的策略

所谓教学的非言语调控,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体态、手势、表情、眼神等非言语因素进行的教学表达活动, 它是对教师教学言语表达的重要补充。非言语调控具有传递信息和美化教师形象的功能。非言语直接受控于大脑, 是教师内心活动自发的真实反映, 眼神、表情及手势等无声语言能充分反映出教师的气质和人格, 也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目中, 可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学中应充分利用非言语调控来提高教学效果。经常用于教学的非言语有以下几种:脸部表情、眼神和体态。

1. 利用脸部表情调控课堂教学。

面部表情是由脸的颜色、光泽、肌肉的收与展, 以及脸部的纹路和脸部各器官的动作所组成的。研究表明, 教师的脸部表情往往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地方。教师拉长面孔板着脸, 学生就会感觉压抑、恐慌, 唯恐“今夜有暴风雨”。而教师温和可亲的面部笑容, 却有神奇的教育功能:教师的微笑, 是阳光, 可以排除脸上的冬色;是春风, 可以催开心灵的蓓蕾;是桥梁, 可以沟通师生的心灵;是军号, 可以给人力量, 整节课的气氛非常愉快。因此, 教师要学会调控面部表情, 有效传递信息和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2. 利用眼神调控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 教师对眼神的艺术调控, 能使师生在无声的交流中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教师可通过目光来观察和控制学生, 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上课时, 教师的视线不应该固定在某个地方, 而应将视线落到每个学生身上, 对学生加以观察。发现走神或搞小动作的学生, 就用眼睛注视, 学生在接到这个信息后就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可以用信任的眼神期待他、鼓励他, 如果发现确实有病容倦怠的学生, 教师可作眼神示意他趴在桌子上小憩。有的教师在上课时眼睛只看着几个学生而忽视其他学生, 这就容易给有的学生“开小差”的机会。从学生角度说, 自己受到教师的注视, 会感到获得教师的重视, 因此就能提起精神, 认真听课。当然, 教师在变换视线时, 不能过于频繁, 否则也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

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研究 篇4

1 国内室内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研究

在室内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方面, 我国学者有的根据已有研究提出了训练要求, 有的提出了操作要领;还有许多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而这些方案是以他们的实践为依据的。如陈璐 (1999) 的立体训练法提出对学生进行从意识培养到行为实践、从口语到态势语、从适应客观到主观创造、从自我外省到自我内观的立体式训练, 是非言语行为训练的有效尝试。高顺斌 (2001) 提出在实际教学当中, 应把有声语言与态势语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对说话者的身体姿态、表情、动作以及仪表进行强化训练。徐青 (2006) 认为态势语言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掌握熟练自如的态势语是对师范生的基本要求, 并从课堂教学的角度针对师范生进行态势语言训练进行了探索。

1.1 石红训练方略

石红 (1998) 针对中学物理教学实习过程中高师生出现的生硬型和随意型非言语行为, 指出要加强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训练。他提出的三种训练方略为: (1) 基本功训练。分为开讲前的非言语行为训练和教学过程中的非言语行为训练。开讲前的训练有:塑造整体形象和进场过程中的步伐训练;教学过程中的训练具体分为面部表情训练、头部动作训练、眼神训练、手势走姿训练等。 (2) 非言语行为设计训练。即把单一的非言语动作组合起来, 根据教学内容自行设计非言语行为, 目的是让学生丢掉“拐杖” (即老师的扶持) , 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非言语行为。 (3) 非言语行为自然化训练。

在这三方面的训练过程中, 都重视教师的示范、学生逐个表现和师生共同评价等措施。尤其是第三方面的训练, 尤其独特之处。他的训练策略有:观摩全国中学物理教师演讲比赛的录像;观察优秀教师上课时的非言语行为运用方法;指定自选内容, 自行设计非言语行为, 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进行试教并录像, 再由教师进行讲评。

1.2 刘一承操作要领

刘一承 (2001) 对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运用不仅提出了运用原则, 而且提出了操作要领。他认为, 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服从内容表达需要;服从情绪表现;服从对象、场合的需要;服从审美需要。他提出设计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六条操作要领:自然、雅观;准确、鲜明;简练、协调;富于变化;动静结合;富于个性。其实他的这些论述都涉及定性的原则性要求,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

1.3 刘春芳训练法

刘春芳、苏高岩 (2002) 提出师范生非言语行为训练的四步法, “入门、过渡、实践和提高”。在教师非言语训练的四个步骤中, 入门阶段主要是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教师非言语行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 选好切入点, 提高理性认识。介绍中外名家有关非言语行为的重要论述, 一开始让学生在较高层次上充分认识到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 明确“身体即信息”。 (2) 展示多种形式的非言语行为, 捕捉其中的信息。从报刊、生活中搜集多种典型的非言语行为, 绘成图表形式, 或参观雕塑、观看录像等, 让学生推测、想象其中所传达的信息。 (3) 感知教师的不同非言语行为。学生根据教师不同的非言语行为, 谈谈老师是如何运用的, 以及运用效果如何。 (4) 呈现具体内容, 设计教师非言语行为。选择形象性强、难度小的内容让学生尝试设计。在过渡阶段主要是模仿和评析教师不同的非言语行为。在实践阶段, 让学生设计好非言语行为并运用它。

1.4 林化君模式论

林化君 (2002) 认为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训练有自己的模式, 他们分别是系统教学、学科渗透、专题研究和经验交流等。系统教学模式指在语文课中增加非言语行为的内容, 或结合礼仪课、形体课和交际课等进行系统训练, 教学过程一般是由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讨论、实践等环节构成。学科渗透模式是指教师结合所教学口进行非言语教学的一种模式, 这一模式不仅要求各科教师能够为学生学习运用非言语行为做出示范, 而且要求教师将非言语行为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专题研究模式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需要, 采用专题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 其形式既可以是教师就某个问题为学生做专题报告, 也可以邀请一些有经验的专家为学生举办讲座, 还可以研究课、活动课的形式组织学生自行研讨。经验交流模式是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就学习运用非言语行为的经验与体会进行交流和探讨, 从而提高运用能力的一种模式。

2 国外学者对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的研究

借助于微格教学, 除了可以训练形成必须的体育教师非言语行为外, 还适合克服体育教师不良的行为习惯。这是因为微格教学的创立者之一的D.Allan (爱伦) 博士在20世纪80年代对所倡导的微格教学模式进行了调整, 调整后的微格教学模式非常灵活, 并且简便、实用, 可随时随地进行。微格教学方法的引人, 提供了一种培训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开创了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新天地。

2.1 美国学者的研究

在美国, 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研究是和师生交往研究联系在一起的。J.奇尤在20世纪初, 提出交往技能作为教师的一种素养, 几乎是师资培训中必须加以关注的主要方面。从20世纪50~90年代期间, 学者们围绕教学中的交往课题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 前期以重视学生、承认学生的天赋研究为主;后期重视在教育性交往方面培训教师, 重点是语言交往技能, 非语言技能训练不是很多。但是, 也就在20世纪70年代, 美国提倡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新思潮、新方法逐渐兴起, 比较有代表的是Protocol Reserch (雏型研究) 、Microteaching (微格教学) 、Classroom Simulation (教学模拟) 、Sensitivity Training (感受性训练) 等。其中, 感受训练中情意性演习 (Affec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 实际上就是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人类开发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70年代初, 人们把这种方法系统化, 称之为“Arica Approach” (阿利卡演习) 。阿利卡演习主要内容有: (1) 提高身心机能的演习, 如唤起感受、听觉练习、苦思冥想、瑜伽术等; (2) 改善社交关系的演习。如自我介绍、身体接触练习、上下级关系的模拟演习等; (3) 语词方面的基础演习。对有关语词的听说等进行重述、改述演习; (4) 自我演习。

2.2 前苏联学者的研究

在前苏联, 也有一些研究涉及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在20世纪80年代Ц.A.Зязюна (贾雄) 对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进行了研究和实践。训练目的是借助于专门的练习, 克服自己的紧张心理, 形成用手势、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反应的技能。训练所使用的媒介有相关的图片、照片、录音、电影等。一般情况下, (1) 检查对有关教师非言语行为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 即了解教师非言语行为的有关知识。 (2) 进行控制心理紧张感训练。 (3) 发展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表现力的训练。 (4) 进行微格教学, 分解每个需要获得的技能, 通过微格教学方式来评价和改进动作姿势。

3 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的可行性方案

国内关于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方面的文献和报告非常的少, 通过各种数据库模糊搜索查找, 类似的报告有关于示范动作技能训练的内容描述。如韩桂凤等 (2001) 提出关于动作示范技能的训练。认为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直观演示手段。示范是: (1) 示范目的明确, 应围绕课的内容而展开示范。 (2) 动作示范正确、熟练、轻松、优美。 (3) 示范的位置、方法、时机要合理。 (4) 示范要与讲解相结合。

另外, 人们在室内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的可行性方案, 比较典型和有启发意义的有王丽娜 (1996) 三步训练方案、黑龙江农垦师专 (1997) 的“师范生教师行为分解训练”方案和陈璐 (1999) 的立体训练方案。这些方案对于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来讲值得参考和借鉴。

根据体育教学的直观性、示范性特点, 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的要求及操作要领可以有以下几方面。

3.1 借助室内课堂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训练要求及要领

就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的训练而言, 可以首先从室内课堂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方面的研究入手, 因为教师非言语行为特点和内容是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研究的基础, 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研究的内容中的主要部分是一般室内课堂教师非言语行为中的内容, 那么研究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的训练可以在室内课堂教师非言语行为训练研究方面继续深入和扩大。如石红的三种训练方略用到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操作上可以这样设计: (1) 在“基本功训练”内容中加入体育教师专项能力的基本功训练。 (2) 在“非言语行为设计训练”方面, 把体育教师的示范性动作、触摸性动作等加入设计范畴中。同样, 对刘一承、刘春芳和林化君的非言语行为训练要求及要领等, 根据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自身的特点都可以很好的设计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的操作要求及要领。

3.2 针对体育教师示范性非言语行为特点的训练模式

区别于室内课堂教师教学的是体育教师教学直观、开放, 示范动作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 因此, 对体育教师示范性非言语行为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 体育教师都会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 选择录像、书籍图片等作为示范动作的训练参照, 而不会选择向优秀教师直接学习, 接受训练的方式。在室内课堂教学非言行为训练研究的基础上, 针对体育教师工作的特点, 可以从以下方面对示范性动作非言语行为进行训练。 (1) 集中训练。即召集单位所有体育教师, 通过录像、图片和专家讲授的方式, 进行统一培训、讨论和练习, 使体育教师教学示范动作规范、统一、到位。集中训练能让所有体育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避免闭门造车, 自以为是。 (2) 组织现场看课, 课后演示。 (3) 融室内课堂教师的非言语行为的表达于示范动作中的训练。示范动作是体育教师以身体的行为向学生传授体育技术内容的方式, 而这一过程不可避免的有体育教师丰富的非言语行为和情绪情感的表达。在体育教学改革的今天。我国体育课堂教学中还是需要体育教师用动作示范的方法来展示运动技能。模仿永远是学习运动技能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良好的动作示范非言语行为表达能力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保证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基本要求。

摘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以及对一般非言语行为训练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对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的训练可行性进行论证, 提出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的几种方法, 以便体育工作者在教学效果方面得到改善和提高。

关键词:体育教学,非言语行为,训练

参考文献

[1]刘一承.试论态势语运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2) .

[2]刘春芳, 苏高岩.师范学生体态语训练初探[J].岱宗学报, 2002 (2) .

[3]林化君.论体态语言教学的模式或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 (15) .

[4]周鹏生.教师非言语行为研究简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6.

[5]陈璐.高师教师职业态势语立体训练法初探[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9 (1) .

[6]高顺斌.略论口语课中态势语的训练[J].固原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5) .

[7]徐青.师范生态势语言训练浅析[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 .

浅析与初中学生非言语交流的技巧 篇5

一、做一名“微笑教育”工作者

一位教育心理学家说过: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 教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 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教师若时常面带微笑, 则不仅反映教师的乐观和自信, 对教育事业的自觉和忠诚, 更展现对学生的热爱和宽容。面露微笑说明心情愉快、充实满足、乐观向上, 这样的教师才会产生吸引学生的魅力。“亲其师, 信其道”, 教师只有用心爱学生, 用微笑感化学生, 课堂之上师生就不会有隔阂, 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走向良性互动。唯有如此, 教师才能为学生授业解惑。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全部奥秘, 就在于爱儿童。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集中体现在爱心上。教师给学生一个微笑, 学生必定回报一个温暖的春天;教师给学生一片爱心, 学生必定回报一片宽广的海洋。微笑教育对教师来说不仅是一种职业姿态, 更有独特内涵。正如大诗人杜甫所说的“润物细无声”, 教师通过自己的微笑感染、带动学生微笑, 在微笑中领悟生活真谛, 学会面对挫折, 增强自信, 以“笑”对人生。从教多年, 不敢夸言自己业务有多娴熟, 但我的课堂上从不缺少微笑, 学生也是在欢笑声中积极乐观地学习。

二、学会倾听

听是人们用以沟通、交往的基本方式之一, 倾听是人们在沟通、交往时表示对讲者尊敬或重视的一种行为方式。学会倾听, 意指要掌握, 会运用听这种沟通交往方式了解对方, 让对方在你的倾听中感受到被尊敬或被重视, 并在你的倾听鼓舞下尽情倾诉。在教育引导学生, 与学生沟通交往的过程中, 作为一名教师, 一名班主任, 你会不会听, 能不能够听;你会不会倾听, 能不能够倾听, 直接决定你对学生是否了解, 直接决定学生对你是否亲近, 直接决定教育引导的效果的优劣。记得, 十多年前, 一名成绩很差的学生在期中考试后兴冲冲地对我说:“老师, 这次考试我思品得了85分, 您不失望了吧?”作为班主任兼思想品德老师的我一脸不屑地打断道:“其他同学都90分以上, 你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这名同学一脸愕然, 不知所措。后来, 他考试再也没有及格过, 后来竟然走上了辍学的不归路。时至今日, 我懊悔不已, 正是由于我的不会倾听打击了他的自尊心。在倾听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轻视对方的问题或做负性评价。面对上述场景, 其实并不需要言语的表达, 只需要认真用心地听完, 最多点点头, 就是对学生的最大肯定。

三、以身示范做榜样

初中学生年龄小, 模仿能力极强。他们模仿的对象往往是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针对这一特点, 班主任要加强自身修养, 做一名好的示范者。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这句话正是教师示范、榜样作用的最好写照。几年前一节晚自习, 外面大雨滂沱, 正在家准备去学校的我有些举棋不定。其实晚自习有专门的值班教师, 可以不去。但想到和学生约定好那晚一定去时, 我勇敢地冒雨前往。当到达10余里外的学校时, 我已经浑身湿透。全班学生把我围在中央, 惊讶地问我是怎么来的。已经冻得瑟瑟发抖的我并没有回答, 只是顺手指了指墙上“诚信做人”的标语。同学们若有所思, 经此以后, 班风为之一振, 原先最懒散的那几名同学不再迟到、早退, 都能做到言出必行。可见,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四、目光注视

目光注视在促进师生沟通及交谈后维持其过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课堂上, 如果教师常向某同学投去温情的一瞥, 等于是告诉他 (她) :“我的交往大门对你是敞开的, 我对你是信任的。”有一名上课始终在睡觉的学生, 开始时我严厉批评, 引起他的激烈反抗, 最终不欢而散, 甚至变本加厉。有一次趁着他还没睡着, 我试着问他:“赵成尧 (化名) , 其他班一些成绩比你差的学生都在努力学习, 而你为什么不能呢?”赵成尧非常惊讶, 他反问道:“还有不如我的学生?你找一个来我看看!”我说:“等期中考试后, 我会给你答复的。但我相信, 只要稍微努力, 在你后面的人不止一个。”看到我信任而坚毅的目光, 赵成尧若有所思, 之后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期中考试居然考及格了。我给他看全年级的成绩单, 当发现200多个人成绩比他差时, 赵成尧高兴极了。如果没有这种信任的目光注视, 甚至用怀疑的眼光审视学生, 某些所谓的“差生”就会丧失前进的动力, 变得更差。

五、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促进心灵沟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挖掘学生的潜能, 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 最终使学生教育自己。他突出了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随着21世纪的到来,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世界的信息化都向我们显示了教育的世界趋势———情感教育。新时代的中学教师必须适应这一形势。情感教育既可以单独进行, 又可以融入课堂, 后者效果更好。课堂上的情感教育甚至无需言语, 创设一种情境即能达到目的。当讲到教材中有关孝敬父母的章节时, 我特意搜集了几个典故和格言, 诸如:卧冰求鲤、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等。当同学们看幻灯片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格言时, 一名坐在最后排的男生竟然哇哇大哭。他因为经常违纪, 没有人愿意与其同桌, 他只得自己坐在最后一排“形影相吊”。该同学父亲出车祸去世, 母亲根本管不住他。我几次找他谈话, 他总认为上天对自己不公, 基本抱定破罐破摔的态度。经过这节穿插着情感教育的课堂, 该学生发生了质变, 他开始学着从母亲的角度看问题, 把来不及对父亲表达的爱转嫁到母亲身上。之后, 他不仅成绩突飞猛进, 而且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融洽很多。两年后, 他考上了重点高中。其实, 我煞费苦心设计的这个教学环节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他的。对于这位上课大哭的学生, 教师无需安慰、无需劝解, 默默站在他身边静静等待其将情感宣泄出来就是最好的做法。

据科学统计, 人的一生70%的精力用于沟通协调人际关系, 只有30%的精力用于从事专业技术研究和开发。由此观之, 沟通与交流是多么重要。新时代的教师只有努力发掘自身资源, 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与学生交流, 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8.

[2]尚致胜著.沟通的魔力.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1.

非言语交际中的身势语 篇6

一、非言语交际的概述

1. 非言语交际的定义

所谓非言语交际, 就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 非言语交际的形式很多, 不像言语交际那样只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 它包括除使用语言和文字以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 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他装饰等, 甚至没有表情的表情、没有动作的动作, 都是非语言交际的有效途径。

2. 非言语交际的作用

非言语交际通常与言语交际结合进行, 大体上起到补充、替代、调节、重复、否定的作用。作为言语范畴外的一切表现形式, 非言语交际不仅能产生听觉方面的效果, 更能产生视觉、感觉、触觉等效果。同时, 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补充形式, 非言语交际能够传达出言语交际不能表达出的情感, 人与人之间的态度等重要信息, 能增强语言交际的效果。

二、身势语的定义及特点

1. 身势语的定义

身势语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身势语是人类重要的交际手段之一, 是辅助性的交通工具, 它以表达感情信息为主, 也表达一定的理性信息。所谓身势语是指由人体发出的具有表情达意功能的一套图像性符号, 包括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身体位置的变化。

2. 身势语的特点

(1) 与生俱来与后天习得的身势

本能的身势与生俱来。例如:笑、微笑、哭、婴儿饥饿的时候会吮吸手指, 或者当一样东西突然朝眼睛飞来时眨眼, 都是由自主的神经系统控制, 不学就会的。

习得的身势是指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而学会的视觉身势或听觉身势。它们已成为说话者文化的一部分, 就像他们的词汇一样, 其中包括词汇的身势和“图像的”身势。

(2) 身势可以单独出现, 也可以随口头的言语出现

我们可以只通过身体的姿势, 手势, 或者是面部表情等身势语来传达出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 也可以伴随着这些身势说出内心那刻的感受, 或激动, 或悔恨, 或气愤等的一些话语。值得注意的是, 所说的话和当时的身势语一定要一致, 否则将令对方迷惑, 误解或者是使谈话没有任何意义。

(3) 不同文化可能会使用完全不同的身势语言

英语国家表示“指示事物”的身势是把手伸出, 手掌向下, 只用食指朝向所指的物体;而在亚洲国家, 这是不礼貌的动作, 尤其是用来指人的时候, 通常是用整个一只手来示意;但是在马来西亚人们更喜欢只用大拇指来指示。

(4) 同样的身势语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意义不同

我们通常会用食指在太阳穴附近画圈, 表明要开动脑筋, 动动脑子, 但是在英语国家这一动作确是表达发疯, 抓狂;手指放在喉咙上, 俄国人表示吃饱了, 而日本人表示被炒鱿鱼了;竖大拇指的动作在我们看来表示太棒了, 真厉害, 做的很好, 而在日本确是表达数字五, 同样的动作在中东和非洲的一些国家使用有冒犯的意思在里面。

三、身势语的文化内涵

1. 目光接触

目光接触是非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国家的人比亚洲国家的人目光交流的时间长而且更为频繁。他们认为缺乏目光交流就是缺乏诚意。亚洲国家的人却为了表示礼貌、尊敬或服从而避免一直直视对方。在交往中, 英语国家的人会为亚洲国家的人回看时间过短而反感;亚洲国家的人却因英语国家的人在交流过程中总死盯着人而感觉不舒服。

2.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形体动作中最能表现人的情绪的非语言行为。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 人们内心的各种情绪不可避免地会从面部反映出来。人们可以用语言来编谎话骗人, 但内心的情感是难以用面部表情来掩饰的。心理学家们指出, 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表情展示规则”, 这些规则限定人们在某时某地应如何表现自己的情绪。这一点在不同文化中有比较大的差异。

3. 手势表达

手势也是常用的非言语表达方式, 打手势的动作稍有不同就可能会与原来的意图不同。在日常交往中, 人们也有两种基本手势, 手掌心朝上, 表示真诚或顺从;手掌心向下, 表示压制。利用手和手指可以组成各种简单的形状, 表达思想, 传递信息。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英美人习惯伸出食指并用食指弯曲这一手势表示“请过来”, 但在日本等一些亚洲国家这个手势万万使不得, 因为他们常以此来召唤一条狗或别的动物, 而在大部分中东和远东国家, 用一个手指召唤人是对人的极大侮辱。

4. 身体姿势

人的姿势、态度等身势语传递了更多被掩饰的信息。由于后天习得的许多形体语言具有可控性, 因此, 一个人可能成功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 从而显得平静和克制, 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 紧张和急切的迹象正从他的身体姿势中泄露出来。不同国度的姿势是有差异的。英国人将两臂交叉放在胸前表示旁观或不准介入, 恰似中国的“袖手旁观”;美国人着重随意与潇洒的个性, 常常大大咧咧地坐下来或是站着时一幅松松散散的样子, 而在中国, 人们讲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人际交往中举止得当才会显出对别人的尊重。

5. 身体接触

在交际中, 人们应当注意体触的方式以及体触行为与人际关系的文化差异。例如, 在社交场合, 文化不同, 体触行为就有许多区别。在交际中, 最常见的体触行为当然是握手、拥抱和亲吻。在英语国家, 一般朋友和熟人之间交谈时, 要避免身体的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 即使是仅仅触摸一下也可能引起不良的反应。除了轻轻触摸外, 再就是当众拥抱的问题。在许多国家, 两个妇女见面时拥抱亲热是很普遍的现象, 夫妻之间或久别重逢的亲朋好友也常常互相拥抱。除此而外还有其他许多体触行为。而作为交际者应谨慎对待, 认真了解每一体触行为的含义及其文化差异。

四、结束语

身势语具有社会性、民族性、时代性、真实性、无意识性和掩饰性等特点。身势语受民族文化的影响, 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内涵。正确的非言语动作可以起到加强信息交流的作用;而错误的动作, 不但起不到这种作用, 而且可能是冒犯的, 会引起误解甚至发生冲突。因此, 必须正确地理解文化差异, 对交往国的非言语有所了解, 做到入乡随俗, 只有这样, 才能成功达到交际的目的。

摘要:在实际交际过程中言语和非言语的信息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人们交流思想感情除了用语言, 还可以用目光接触、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空间距离这种非言语行为来传递。文章通过介绍英语身势语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使人们在学习语言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身势语这种非言语形式的重要性。

关键词:非言语性交际,文化,身势语

参考文献

[1]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3]史菊桂.身势语简说.[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 第一期

[4]张治英.英汉身势语的语用特征及文化差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 第七期.

[5]况新华.曾剑平.身势语—非语言交际.k[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 第五期.

应聘面试中的非言语印象管理策略 篇7

在组织中, 人们最常用的印象管理的策略主要有三种:获得性、保护性和非言语印象管理策略。

在面试情境中, 应聘者更多地运用获得性、非言语印象管理策略, 而不大使用保护性印象管理策略。当应聘者置于尴尬、危机境地时, 他们会通过各种补救措施将造成的消极影响降至最低, 从而达到降低、否认、中和已留下的消极印象的目的。应聘者除了使用各种言语性印象管理行为来影响面试考官的评价, 很多非言语性行为也能够有效地影响应聘者给面试考官留下的印象。其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自觉调控应聘者的方方面面, 以希望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赞同, 并期望最终被聘用。

本文将就第三种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 为招聘者在面试中更好的甄选出合适的应聘者提供理论依据, 更重要的是帮助应聘者在短期内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增进人际吸引, 获得工作机会。

非言语印象管理策略对应聘面试的积极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比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 于1968年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 只有7%的情感交流是通过精确的语言表达的, 38%是通过简单的言语 (如哦、哟、嘿、嗨等惊叹词) 表达的, 有55%是通过非语言方式进行的。因此, 非语言交流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面貌。

美国著名形象设计师莫利先生曾对美国财富排名榜前300位中的100位执行总裁调查, 97%的人认为懂得并能够展示外表魅力的人, 在公司中有更多的升迁机会;100%的人认为若有关于商务着装的课, 他们会送子女去学习;93%的人相信在首次面试中, 申请人会由于不合适的穿着而被拒绝录用;92%的人认为不会选用不懂穿着的人做自己的助手;100%的人认为应该有一本专门讲述职业形象的书以供职员们阅读。

研究结果发现, 对印象进行管理的人, 在面试过程中的表现明显好于不做任何准备的人, 并且用人单位也倾向于录用这些人。另外, 应聘者是否对自己进行了印象管理, 在他们的应聘信件、履历等书面材料也会有所体现。专家们因此得出结论, 印象管理对面试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而是否称职对面试结果的好坏是没有多大关系的。研究结果还发现, 非语言策略使用的程度越高, 招聘者越能肯定应聘者的能力, 给予面试者的分数或者录取的意愿越高;应聘者使用非语言策略程度越高, 得到主试者的肯定获得二次面试的机会就越高。包括服饰、微笑、点头、面部表情、手势以及与主试者目光的接触、面试的距离等非语言行为对主试官的面试决策呈现正相关。非语言印象管理行为在面试人际互动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有效、促使双方互动过程更加和谐的角色。非语言策略产生的行为很难伪装, 所以很容易透过传达与认知就可以搜集到应聘者的有效资讯。许多过去的研究都证实了非语言策略会影响面谈结果, 应聘者在使用非语言策略时可以加深主试者对应聘者正面印象的影响, 因此而可以得到工作机会或再次面谈的机会。应聘者会使用非语言策略来传达本身对主试者的影响, 进而让主试者做出最后面试的决策。

在面试印象管理中, 非言语印象管理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由于面试的过程以及结果的评定都是由“人”实施, 注定了面试的结果与实际情况会有很大误差。应聘者和面试考官之间信息是不对称、地位是不平等的。这正是应聘者实施印象管理、试图赢得考官认同和喜欢的动机所在。良好的非言语印象管理能帮助应聘者展现各方面的能力和优势, 在面试的各个环节中给招聘者留下深刻而良好的印象。应聘者可以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 加深和面试官的人际关系, 消除紧张气氛, 从而对面试官的评定和判断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可以积极地影响招聘者对应聘者适合性的知觉, 更能唤起招聘者对应聘者的工作胜任感, 为自己顺利通过面试提供更多可能。

运用非言语印象管理的原则

1.适度

适度是最好的原则。非言语印象管理的有效运用可以很好地影响面试考官的决定, 而过度使用则会适得其反。心理学家巴朗作了一项很有意思的研究:他分别请一些男女大学生对一名女性应聘者 (实际上是由巴朗的助手扮演的) 进行面试, 这位女性应聘的是一个初级工作岗位。在所有的面试程序中, 她使用的是完全相同的语言信息, 但在非语言信息的使用上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大量使用积极的身体语言, 如面带微笑、点头、身体前倾、认真注视考官等;另一种情况则不使用任何积极的身体语言。另外, 她身上还有另一项自变量的变化, 即擦香水和不擦香水。结果发现, 如果这位女性应聘者只使用积极的身体语言或只是擦香水, 男性面试考官对她的评价相比不使用任何身体语言要高。但是, 如果她既使用积极的身体语言又擦香水, 男性面试考官就会降低对她的评价;而在女性面试考官身上却没有发现这种差异。巴朗的研究表明, 印象管理在面试过程中的作用是比较复杂的, 过犹不及, 重要的是恰如其分。

例如, 走进面试场所后, 有的应聘者喜欢表现亲密, 总是把椅子往前挪。殊不知, 主考官是讨厌这种行为的, 因为他们不喜欢别人坐得太近, 侵犯私人空间;坐得太远了, 则会使主考官产生一种疏远的感觉, 这就会影响沟通的效果。游离的、善变的目光让主考官认为这个人不老实。面试时化点妆会让女生显得精神焕发, 不会给主考官留下刚睡醒的感觉。不过不要浓妆艳抹, 化浓妆反而会弄巧成拙, 会降低考官的评价。

2.准确有效

如果考官意识到一些应聘者使用了过分虚假的印象管理策略, 他们就会对后者的印象大打折扣, 对他们的任何表现都会持嘲笑鄙夷的态度, 至于他们真正的优秀品质也会“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例如, 应聘者为了表示真诚和友好, 长时间看着考官, 这种方式不仅会令人尴尬, 还会造成考官的防御心理, 难免给人压迫感, 引起考官不悦。目光在考官的某一局部区域内上下翻飞, 也会使对方感到莫名其妙。面试时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显得心不在焉;含胸埋头, 显得胆小萎缩或者对谈话不感兴趣;高高昂起头, 两眼望天, 显得傲慢, 这些都是失礼和缺乏教养的表现。应将坚定、自信的目光集中在对方眼睛与鼻子之间的三角形位置间, 以表示对对方的讲话十分重视。

3.自然得体

一份由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大学生面试压力调查》显示, 95%的面试官着重考察的是应聘者的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而82%的应聘者在面试时会出现表情僵硬、挠头等压力“微表情”, 对其面试结果造成了负面影响。应聘者要善于使用自然得体的非语言与招聘者进行交流, 才能达到良好的面试效果。以微笑为例, 面试时应聘者的微笑必须真诚、自然, 使对方感到友善、亲切和融洽。要笑得有分寸、不出声, 含而不露, 恰到好处, 当笑则笑, 不当笑则不笑。否则会适得其反。

部分应聘者为了让自己在不适应的环境中感觉到舒服, 往往会有一些摸鼻子、紧握双手、挠头、搓腿等自适性的动作, 这些无疑会给招聘者留下没有自信、缺乏修养的印象。而晃腿、玩笔、摸头、伸舌头等习惯性小动作, 则很容易给考官一种幼稚、轻佻、不拘小节的感觉, 自贬身价, 使面试形象大打折扣。自始自终使用斯文有礼、不卑不亢、大方得体的非语言印象管理策略, 不仅可大大地提升自身的形象, 而且会使面试成功机会大增。

运用非言语印象管理策略, 提高面试成效

印象管理策略的运用应该说是一门艺术。掌握面试中的非语言印象管理技能是面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是个人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也是应聘者面试制胜的法宝。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应聘非言语印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规范, 通过面试这个过程, 让用人单位了解、信任、青睐、直至聘用, 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用人单位的大门并与之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是应聘者最容易掌握的印象管理策略, 也是招聘者最接受、最认可的策略。掌握熟练、自然的非语言技巧的应聘者将更多的得到录用的机会, 最终帮助应聘者完成应聘择业, 获得应聘成功, 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在面试现场, 面试官每时每刻都在根据应聘者的服饰、发型、手势、声调、语言等对其加以判断, 从而产生一个或好或差的最初印象。并且这个印象又在毫不留情地影响着应聘的最终结果, 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应聘者的自尊和自信, 还会影响到面试官的评定和最终判断。

上一篇:药品物流成本管理下一篇:操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