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之言语

2024-07-15

中国礼仪之言语(共6篇)

中国礼仪之言语 篇1

言 语 上 以 礼 待 人

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敬。如果遭到他人言辞上的无礼挑衅或诋毁攻击,通常会程度不同地,运用语言来自卫和还击。依我们的生活经验,在日常交往中所造成的不和,大多也与出言不逊有关。因此,在与人交往时,言语有礼是很重要的。

古人云:「诚于中而形于外」。要做到言辞上以礼待人,其核心就是对他人的真诚尊重。语言上,如何做到礼貌待人呢?我们分述以下几个方面,供大家参考。

不说脏话、不语恶言

脏话、恶言最容易把人激怒,与人结怨,君不闻:「利刀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所以,我们与他人谈话时,要用温和之语、真正关心他人之语。

不道人短、不耀己长

《弟子规》言:「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寻错揭短会使对方非常难堪。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抓住别人的一点过错、短处不放,数落、埋怨,会因此与人结怨,失去人缘。

言谈时,沉湎于夸耀自己的长处、优势,不仅无益于达成良好的交谈气氛,还可能会招致对方的反感。

融洽和谐 好话好说

口是心非乃做人的大忌,心是口非是交谈的大忌。

所谓的心是口非就是有好心肠没有好的表达,「刀子嘴,豆腐心」指的就是这类人。心是口非,在亲朋好友中交谈较为常见,家庭成员中此类对话更是司空见惯,明明是为对方好,说出的话,却很不中听。好话好说,就能免除许多误会和不快,使对方如沐春风。

善控情绪 免造口祸

无论是对什么人,无论在何种场合,带有严重情绪的话,尤其是气话,都是让对方难以接受的,甚至会引发各种矛盾。

《弟子规》言:「言语忍,忿自泯。」因此我们千万要控制不满情绪,免造口舌之祸。不妨采取倒杯水、到户外走一走等方法抒缓情绪,让自己平静下来,免造口舌之祸。

倘若对方生气时,我们也应该从和睦相处的大局出发,在语言上予以忍让和劝慰。

使臣以礼平等相待

这就是说,当自己的职务比对方高,工龄比对方长,或者事理在自己这方,慎勿以势压人。而应把自己摆在与对方同等的位置上,以商讨的口气,温和的语调,用容易被对方接受的言辞与对方交谈。下面就是一个「君使臣以礼」的好例子:

一位星级饭店的总经理,在一个阴冷的雨天,匆匆走进大堂。当他发现地板如此得光洁无渍时,他主动握着清洁工的手,亲切地赞美说:「你维护的是我们饭店的门面,你的工作是一流的!」清洁工的周身刹时传遍暖流。这位心无高下、懂得礼待下属的总经理一定能带出一个各个部门都一流的团队。

不争强胜、谦和为怀

在交谈中争强好胜,不肯输人往往会把交谈变成争辩,争辩发展为抬杠、强词夺理,甚至是人身攻击。争强好胜在年轻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刻薄、有伤仁厚的表现。

谚云:「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平时注重涵养谦和之心,言语之时,自会谦光流露。

主动检讨 真诚相待

如果发现自己有过错,能主动地、实事求是地检讨自己,求得对方的谅解,是尊重对方人格的切实表现。同时也能唤起对方的谅解和同情,继而作出友好合作的表示。

言谈时,要说实话,道真情,才能得到对方的理解和帮助。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谁也不喜欢受假言假语或花言巧语蒙骗。因此,一定要以心换心,说真话、讲实话。人心都是相通的,以诚敬相待才是最上之道。

默想:中国人自古重视言语的修持。在人际交往中,言语起

很重要的作用,甚至大到有「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之功效。言语更 是一个人内在德行的外化表现。从诚敬内心、优雅气质中,自然流露的以 礼待人的言语,定能为和睦家庭、温暖同事关系、调和工作氛围、减免社 会冲突,作很好的增上缘。

本文参考:《说话的艺术》(雷池编著)

《人生宝典》(高占祥编著)

中国礼仪之言语 篇2

一、出家

出家, 指的是为解脱尘世的苦难, 舍弃人世间的贪爱而出家修道。这一制度其实并非出自佛教, 在印度古已有之且非常风行。在形式上, 作为出家人的基本标志便是剃除头发。其用意在于舍弃装饰, 甘于朴素清苦的生活。在中国, 僧人的僧装, 素食, 独身制度自古延续至今。一般来说成年的男性还要剃除胡须, 但也有例外, 一些有名望的人如弘一大师出家后依然蓄须。

“和尚”一词是对出家人中师长的尊称, 有德有才, 堪为人师者才有资格接受。一般来说, 一座寺庙中唯有住持一人可被称作“和尚”。在寺院里见到的普通僧人可用“法师”来称呼, “法师”是指精通佛法可以为人讲说的出家人, 用在此处既得体又可表示尊敬。其实按僧人精通经藏的差异还有不同的称呼, 但在现在“法师”已作为对一般出家人的通称了。现代人在这类称呼上面还常有误会, 可以此作为参考。

出家制度在世界不同地区有所不同。在南传佛教区, 如我国云南傣族地区, 泰国等, 基本实行人人皆须出家一次的规定。这并非佛教规定的制度, 在修行上这种临时性的出家也与长期出家的僧人有所不同。日本的佛教出家制度的特殊之处在于僧人可以娶妻食肉。这也是社会发展导致的佛教变革。

二、戒律

释迦牟尼自三十岁成道, 即开展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弘法传教活动。随着这个过程中门徒的增多, 为了团体内部的规范, 便渐渐地有了戒律的体系。而在中国, 据劳政武论, 禅宗之后千多年来的基本组织结构与生活规范, 在道信时初创, 在弘忍 (公元601-674) 时确立;正式把禅宗的规范法制化、条文化的人是百丈怀海 (720-814) 。百丈怀海根据禅宗的特性, 针对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 融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宗法礼制, 折衷了佛教大小乘戒律的精神, 制定了著名的《禅门清规》。禅宗后又分出几大派系, 现存的“清规”典籍尚有《百丈清规证义》、《幻住清规》等, 日本还有《莹山清规》、《大鉴清规》等。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法令来对佛教进行规范, 实际上与之同时, 佛教礼仪对中国古代的法制也有所影响。佛教的“中国化”是与中国固有法制紧密相关的。其中儒家的“仁”“礼”的思想与佛教的相关性最大, 产生的影响也最大。政府出于为政治服务的目的对佛教进行规范, 导致了佛教的一些变化, 变得更加“中国化”。较为典型的如唐代, 《唐会要》中有记载:“开元十二年举行僧尼考试, 不合格者还俗。”以和科举考试类似的形式来进行僧尼的选拔和考核, 充分融合了当时的中国的特色。行政干预僧道事务的事例还有很多, 这一个算是积极的方面。到现代, 我国也制定有专门的宗教规范制度, 在尊重宗教自由的基础上进行管理。慈悲思想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精神之一。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慈”与“悲”是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佛教对众生的关怀: 慈是给予众生乐, 悲是拔除众生苦。基于这样的慈悲思想, 佛教有不杀生的根本之戒。在慈悲思想的指引下, 佛教逐渐形成“断屠月”和“十斋日”的传统。从南北朝到唐代, 这样的传统渐渐深入到政府的行刑制度当中。中国自古而有的“秋冬行刑”的传统与此不无关系。在社会影响上, 佛教的戒律鼓励民众修行向善, 以其道德性和教育性客观上对一般性的犯罪起到了一定预防作用,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我国现行的宗教管理制度也提倡宗教与社会现实相适应, 共同发展。

因鼓励向善而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只是佛教戒律对社会影响的一个方面。事实上, 随着多年以来佛教在中国的普及, 佛教的思想与儒家思想融合, 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大部分中国人的是非判断, 价值判断, 乃至处世态度。

关于犯戒的处罚, 《四分律》规定了比丘二百五十戒, 列出处罚名与罪章名若干。经研究发现, 除了“除名”性质的处罚, 许多的犯戒行为必经“忏悔”即可“出罪”, 属于非常纯粹的道德性制裁。原因在于佛教所重视的“果报”, 让其对于犯戒行为更为强调的是长劫性的果报。劳政武提出犯戒处罚的本质问题即“忏悔”。忏悔的性质与种类复杂, 据释圣严研究, 忏悔法共有两类三种, 两类分理忏和事忏, 理忏下有无生忏, 事忏下分取相忏和作法忏。这是按照罪名的层次来划分的, 在此不多做分析。这些忏悔的种类包括的各种行为层次和精神层次, 由此观之, 在佛教中, 广义的“忏悔”其实效用极为广泛, 个人修持、禅坐、念咒, 包括为众祈福等佛事都囊括在内。

戒律所依据的因果报应论, 在历史中逐步渗入世俗社会, 影响人们的生活。在佛教的社会观中, 社会共同体无不基于众生的“造业”, 那么众生无一能回避对社会的共同责任。佛教认为在社会交往中, 利他教化是核心内容。交往的发生, 本身就是佛法教化的大缘之所在。佛教对“慈悲”的信仰与儒家的“仁爱”思想十分相近, 二者融会共同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佛教思想已经融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就现代人而言, 不论是否真正信仰佛教都会受其浸染, 因为佛教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礼仪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充分认可并继续发掘其积极的方面, 如“诚信”这一问题自古以来就受佛教教义的规范, 到了现代, 在推进诚信建设的过程中, 更多的是着眼于诚实守信的社会化行为规范和市场的规则意识, 而非信仰建设和信仰教育, 本人认为这是值得再研究的。

戒律当中值得一提的还有佛家的素食制度。素食制度为汉地佛教所独有, 已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南传佛教国家和中国的西藏内蒙地区均无禁止食肉的规定。原本佛教里说要禁的“荤”是指的荤辛, 即味道重的几种蔬菜, 并非通常概念上的肉食。戒律中规定出家人可食“三净肉”, 即“不见”“不闻”“不疑”。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当中, 中国的大乘佛教秉行慈悲戒杀, 而素食是与之相吻合的。素食制度的形成, 除了教义经典, 还有外力因素。梁武帝对此做了大力的推行, 僧人们激烈争论后达成共识, 后此戒律一直持续至今。

三、仪式法会

(一) 课诵

课诵是中国的佛教寺院最基本的日常行事之一, 于获功德准则之中, 也被称为功课。由于课诵一般是早、晚各举行一次, 因此佛门里也称“早晚功课”“朝暮课诵”等。论其来源, 最初是由西域等地的佛教翻译家们传来的。而中国的念诵仪制始创于东晋道安, 后佛乐取得长足进展并广为传播。这也是佛教在艺术上会合当地文化的一大例证, 尤其在南北朝的梁代, 梁武帝对念诵梵呗大力提倡且亲自参与制出佛乐中的名篇, 将其宫廷化。清代的《禅堂规约》规定“行坐、课诵、受食、山坡等不随众者罚”, 成为被普遍遵循的基本制度。从修行的角度来看, 课诵本就可以发扬大乘教义, 陶冶个人修养, 有这样的礼制规范, 方能真正深入人心。现代的课诵与古制并无大异, 并且成为普通民众了解佛教的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二) 水陆法会

佛教的法事众多, 这里介绍一下规模最大, 最隆重的一个——水陆法会。它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 流传至今。这是一种超度仪式, 宋代最为流行, 特别在战争以后由朝野举行。该项仪式经过多年流传与演变, 现行的会场的布置、念诵经典及人数、牌轴的规定、进行的程序和法事所用的时间等项内容是依据《鸡园水陆通论》。坛场分内坛和外坛, 法事以内坛为主。内坛布置有严格轨制, 力求庄严。而外坛佛事七日, 共设大小六个坛场。从进程上来看, 法事的完成一般在七昼夜内。水陆法会的圆满是由最终的僧众皆参与的“放焰口”来完成的。放焰口的来源本是为饿鬼道众生超度, 到了现代则主要是为了对死者追荐。其布施过程仍与食物有关。

四、小结

佛教的文化深厚, 在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佛教文化的最主要外在表现形式之一便是礼仪。中国佛教的一大特点就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 从古至今皆是如此。佛教礼仪的传统与现代, 反映了文化思想的演变, 以及其与世俗社会的相互影响。佛教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接受行政上的管理, 同时因其教义的广泛传播在客观上也影响着政治尤其是法制。佛教既吸收俗世的文化也在以本身的理念影响改变着俗世。大众对于佛教的接受度一直颇高, 礼仪成为普通人了解佛教的直接方式之一, 这也是佛教仪制不断变革的一大动因。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在客观上是极为广泛的, 影响也是深远的, 其演变也都是为了与社会相适应。在现代中国, 佛教的影响力仍然巨大, 在礼仪方面既有对传统的坚守也有为适应社会所做的革新。学术界对其仪轨的研究也不断发展壮大, 这也是佛教进一步继续中国化的表现。将一些基本的与普通信众息息相关的佛门礼仪进行普及, 也可有助于规范众人在寺庙等佛教场所的举止, 同时由内及外地对佛教礼仪进行研究也是协助规范, 共促社会和谐的推动力, 这些是研究佛教礼仪的现实意义。总而言之, 中国佛教礼仪的传统与现代, 都体现了佛教教义中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社会现实, 对这方面的研究都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赖永海.中国佛教百科全书——仪轨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2]陈永革.佛行人间——佛教社会观[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8.

[3]夏金华.中国佛教的制度与仪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0.

[4]冯修齐.晨钟暮鼓——佛教礼仪[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

[5]劳政武.佛教戒律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9.

[6]关剑平.《敕修百丈清规》与佛教茶礼[A].禅茶:历史与现实, 2009.

[7]方立天.佛教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中国古老的文化礼仪之见面礼 篇3

按辈份、性别不同,满族的见面礼分做跪叩礼、抱腰礼、擦肩礼、握手礼、抚鬓礼等等。跪叩礼为青年男女向长辈人所行的大礼。老人坐在炕上,年轻人一跪三叩首。男子叩头时,手须扶地;女子叩首称行“万福”礼,用手按腿三叩首后,手抚鬓角后起身,后以平辈人抚鬓点头行礼称之为抚鬓礼。抱腰礼也是满族大礼,至亲相见或贵宾来临时行此礼。行礼者右腿抢上一步,两手张开,双手抱住受礼者腰部,如受礼者年长,则左腿半跪;受礼者以抚下拜者后背做为还礼,

擦肩礼,俗称“碰肩膀头”,即平辈男子相见时相互拱手致意后,互碰双肩,以示亲近。此外,男女青年相见时,多以握手或拉手致意,不必更多拘礼,俗称握手礼或拉手礼。

行测之言语理解表达总结 篇4

众所周知,一道标准的片断阅读试题可分为三部分,即1正文,2问题,3选项。那么,按照一般的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方式,我们会习惯性地按照“1-2-3”这样一种顺序,而这样一种阅读方式也符合国人的正常阅读习惯。可这恰恰陷入了一种误区。

公务员考试的特殊性质已决定了试题的“非常规”性,大纲中对应考者“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已有清晰的阐述,即“迅速而又准确地理解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这种要求在一般性的常规考试中体现得不太明显。可以说“迅速”二字道破天机,非常规的考察目的和考察方式就需要我们用非常规的手段来应对和破解,那么“2-1-3”模式正是我们针对公务员考试言语题的特性提出的一种特殊的解题方式。它的内涵即先看问题部分,在头脑中快速反应出题的考察点(是归纳主旨还是细节的判断等),然后根据考察点回到语段中阅读理解寻找答案,从而达到兵贵神速,避免迂回。

以04年B类第24题为例

尽管国际上对此存在很多争议,意大利文化部门还是决定用蒸馏水清洗米开朗基罗的旷世杰作——《大卫》雕像。这项工程的目的之一是除去这座高达4.5米的雕像上的尘土和油污。佛罗伦萨博物馆的负责人说:“这项工程并不是为了让雕像变得更好看。”意大利文化部长已经排除了干洗的可能性。

“国际上对此存在很多争议”的“此”指的是()。

A.《大卫》雕像是米开朗基罗的旷世杰作

B.这项工程是为了让雕像变得更好看

C.决定用蒸馏水清洗《大卫》雕像

D.要除去这座高达4.5米的雕像上的尘土和油污

如果考生答此题时,以“1-2-3”模式来进行阅读分析,就会浪费时间。因为和答案相关的关键信息只为语段的第一句(48字),从头到尾阅读完全段(133字)再看问题(20字),势必还要回到语段中的第一句话(48字)寻求答案,这样一来,来回迂回的阅读量是133+20+48,共191字。

以“2-1-3”模式解题则不同,先看问题(20字)后,马上反应出这是道“代词指代”类题,那么迅速在文中找到代词的位置,进行阅读分析第一句(48字)后,即可做出正确的判断。那么运用这样一种模式,我们的阅读量是20+48,共68字。

当然,这一模式的优势绝不是68字比191字这种单纯的数量比较就能道明,但“言语理解与表达”确实应成为公务员考试中考生应拿分的部分,而且是“迅速”拿分的部分。“2-1-3”模式是我们在应对言语理解类试题时必备的招式。

攻克片断阅读的四种实用技巧

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片段阅读题型中,每道题包含一段话或者一个句子,后面是一个不完整的陈述,要求你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来完成陈述。题目的答案可能是完成对所给文字主要意思的提要,也可能是满足陈述中其他方面的要求,应试者的选择应与所提要求相符合。KUk聚考网

专家分析认为在解答阅读片段的过程中,应试者应充分运用自己的言语知识和经验,根据有关材料的语法、语义及修辞所提供的线索进行一定的分析、综合与推理。因此,要求应试者在阅读片段过程中,掌握关键词语、关键句子,以提高对材料的概括能力,把握材料作者的写作动机。KUk聚考网

二:攻克片段阅读的四种实用技巧

技巧一,从整体上把握片段的内容。要把片段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不能只找问题对应的内容,只有对整段内容有全面的了解,把握住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出题的角度和目的,才能找出正确的答案。

技巧二,找到关键语句。关键语句是指在文章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在意义或结构上起衔接、照应作用。拿到题目后,除了需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所给材料的意义以外,还要找出关键句子,进而概括出材料的主题或主要内容。关键语句通常是指以下几种语句: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影响的语句;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材料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技巧三,阅读要迅速、准确。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时间非常紧,对于片段阅读来说要一分钟做完一道题,因此要在平时训练快速阅读的技巧,做到既快又准。

技巧四,使用排除法。在确定正确选项时,即便某项的观点或内容是正确的,但与短文的陈述无关或不是短文主要内容的,也应排除。只有这样才能选出正确答案。

三: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型主要有两大类

要求应试者花费一定时间来阅读,因此合理安排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共给应试者120分钟的做答时间,每一部分试题都标出了参考时限,以帮助应试者合理分配时间。但在试题中有一些是很容易的,短时间内就能正确作答;还有一些是比较难的,需要长时间的推理分析。因此建议应试者不要在一道题上思考太久,遇到不会作答的题目,可先跳过去,待做完了那些容易的题目后,如果有时间,再去思考较难的题目。否则,应试者可能没有时间去答后面的题目,而这些题目对考生来说可能更容易些。

在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部分建议大家在考试进行到中途时作答,一般一道题用时40秒左右。如果超过一分钟,建议大家跳过此题继续下面的问题,待有剩余时间再回来作答。

应试者在复习言语理解与表达时要紧紧围绕真题进行,不仅仅要选对答案,还要知道为什么选,道理在哪,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出题人的出题脉络。另外还要比较另外三个错误的答案,错在哪儿,错误的答案有何特点。这样围绕真题进行展开,不仅坚实了应试者的基础知识,还扩大了应试者的知识面,锻炼了应试者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阅读理解要掌握八大原则

1、从弱原则:指我们在做阅读理解时选项当中有一些话是相对说得比较绝对的,有一些话是相对说得比较婉转的。那么我们应该偏向选择那些说的婉转的,而排除那些说得过于绝对的话。

它的特点就是含有了一些确定化的词,这样的词主要有:必然、一定、肯定、全同、等同、相等、根本、最等。当我们在选项中看到了这些词我们就一定要注意,看看原文当中是否真得有如此绝对的描述。

而相对来说一些词就把一句话弱化了,比如:也许、可能、大概、差不多等等。另外我们需要注意,一旦一个词用引号标注了,在一定程度上,这个词的词义就泛化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句话的绝对性。

2、无偏反混

无偏反混是命题人在确立错误选项时常用的一种原则,理解好这一原则对我们快速排除错误选享有很好的帮助。

无:就是指材料中没有的内容。有些选项,说得很有道理,似乎也和给定文字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其中有一些概念或内容是材料中没有给出的,这样的选项是要排除的。

偏:是指那些材料中出现过,却故意的把一些细节理解偏了的内容。

反:这样的选项相对比较容易排除,就是材料中说是,而选项中说非的。

混:主要针对材料中出现的概念,故意的把一些概念杂糅在一起或是混淆两个概念的选项也要排除。

3、抓关键词

在材料中,有一些词是我们应该注意的,他们往往会引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像重中之重、重要的是、根本原因、因此、所以、但是等。这些词的后面大都是作者的主要观点。

4、抓关键句

同样,在文章和段落中,还有一些句子也是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比如首尾句、启承句、感叹句、引用句和发表议论的句子。这些句子大都表达了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

5、不定性原则

我们要把握,一些选项是要仔细推敲的。“作者认为什么什么是正确的”形似这样的选项多数都是错误的选项,也就是说我们不要轻易的给作者的观点定性。

6、推论慎选

还有一些选项,也是我们应该尽量避开的,像是“因此,我们不得不„„”、“所以,我们一定要„„”、“我们应该„„”这些选项一般看起来很有道理,也有让我们不得不去选择他们的蛊惑性,但我们一定要分清,这些推论,是谁的推论。如果是作者在材料中就已经表明了的,当然没有问题,但如果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它就算命题人的推论,是要排除的错误选项。

7、确定语境

有的时候,材料讨论的范围是比较明确的,而有时,一些选项故意的夸大了材料所讨论内容的范围。比如材料中只是说中国的一些现象,而选项给出的是世界环境都怎样怎样,这样的选项就值得商榷了。一般我们可以确定,超出语境范围的选项不选。

8、责任原则

最后一条,简单得说,就是命题人他对正确答案一定是高度负责的,反过来说,命题人对错误答案是不负责任的,换句话说,正确答案是更经得起推敲的。所有有些时候我们用带入法,把选项带到材料当中,推敲一些,一些看似迷惑性很强的选项也就可以排除了。

五:言语理解与表达中选词填空的答题思路

1、理解词义

对词义理解的基本原则是词不离句。也就是说,前者构成了后者的语境,只有依靠具体的语境,才能把词义理解准确、透彻。所以解答这种题目时最重要的是能够对整个句子的意思或需要表达的意图进行分析,准确地把握,这样才能判断应该选择什么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把一个词汇理解得准确、具体、透彻。因此,对付这种题型的一个关键是考生头脑中应当拥有大量的词汇,而且对常用词汇的词义、用法等等都是比较熟悉的;关键之二是考生能够在最短时间里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整个语句试图表达的意思,也即应当有比较好的语感才 行。

2、先易后难

先选出根据上下文可直接确定的、明显的答案。如:固定用法、语法结构、习惯用语等。对于修饰性词语或模棱两可的答案先放一放,等把会做的全部填完后再做,就会降低难度。

3、代入原文

选词时要考虑与上下文关系,注意所选词在句子中的意思和功能。选词有困难时要依据整个句子进行合理推断,可以将所选的词代入原文,通读一遍,检查从语义 到语法是否合理。选词填空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词义的辨析,而被辨析的词主要是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造成了辨析词义的困难。同时,考生应该清楚,一个词只 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有确切的意义。

4、强化语感

中国礼仪之言语 篇5

1.网络作为()的新兴媒体,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在网络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同时,由于对其管理和控制的难度大,因而网络总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成为“垃圾新闻”的集散地。

填入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A鹤立鸡群,B标新立异,C异军突起,D独树一帜,【答案】C 【解析】A、B、D都是褒义性质的,C是中性的,但是结合文章来看,说了好的和不好的两层意思,而且有“发展迅速”、“传播速度快”等词,与“异军突起”意思符合。

2.成都是全国闻名的“休闲之都”、“娱乐之都”,处身锦城,你可以看到美丽的府南河玉带般穿城而过,也可以看到河畔老人相携、儿童嬉戏的动人画面。可是,近几年来,由于市民饲养宠物狗的增多,府南河畔以及很多街边绿化带中,狗的粪便处处可见,清新的空气有了丝丝异味,散步的老人们也不得不时刻警惕“恶狗”的“偷袭”。很多市民认为,成都已狗多成患。

由语段可知作者对狗多成患的态度最确切的是: A反对

B泾渭分明 C支持

D不置可否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在对狗多成患的观点进行提问,这点一定要注意!第一句说道成都美好的一面,第二句话一个“可是”转折,再说过多带来的不便。第三句话则借用市民观点得出结论--狗多成患,因此无论从写作手法上还是用词上都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即认为狗多成患,因此是支持的。

3.伟大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一个艺术家族的杰出代表,有如百花盛开的园林中一朵更美艳的花,一株茂盛的大树上的一根最高的枝条。()艺术家族背后还有更广大的群众的复杂而无穷尽的和声。()有了这一片和声,艺术家才能成其伟大。正像植物只能在适合的天时地利中生长一样,艺术的品种和流派只能在特殊的精神气候中产生,()说明艺术家必须适应社会环境,满足社会需求,()就要被淘汰。

A而是,然而,因为,从此,要不;

B因为,何况,只有,进而,要么; C而仍是,因为,只有,正由于,不然;

D而只是,而,正因为,从而,否则;

【答案】D 【解析】本题注重关联词语的考察,第一、二分句间存在明显转折关系,由此排除B、C项;A、D项相比较,A项“而是”强调了并列关系,D项“而只是”突出转折意味,故选D

4.语言文字是信息的载体,在诉诸人类理智的同时,她又具有美感,诉诸人类的感情和对美的感受。有“熏陶后一代手眼胸怀”之谓的汉字书法就是如此,是写出来的艺术,浓缩着千姿百态的美,人们从中可以领略到无穷无尽的享受与乐趣。她所造成的影响,波及四海,经久未衰。世界上还没有哪一种文字像汉字这样成为一种地位很高的艺术对象,可以这么说,只要汉字存在一天,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她的影响就绝不会消失。

下列关于语言文字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如果汉字作为一门艺术的影响消失了,那么汉字也不复存在了;

B与世界上的任意一种文字相比,汉字的艺术成就很高;

C语言文字有“熏陶后一代手眼胸怀”的功能;

D语言文字既能开启人类心智又具有美感;

【答案】C 【解析】“熏陶后一代手眼胸怀”是汉字书法的功能。

5.北伐战争开始,国民革命军在广州邀请瞿秋白给全军的政工人员作报告,瞿秋白登上讲台说:“宣传关键是一个„要‟字,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拳拳打在要害上!”说完走下讲台,全场愕然,寂静几秒钟,突然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报告就这样结束了。

关于这哲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下面论述最恰当的是:

A做事要果断,不要婆婆妈妈的;

B时间很宝贵,做事要精打细算;

C话少有时胜过话多;

D应抓住事物间的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来解决问题;

【答案】D 【解析】提问的是“启示”“最恰当”,因此应适当升华原句,而又不脱离原句原理,故选D

6.台湾女诗人淡莹曾经这样说过:“赋予文字新的生命,创造一种诗的语言,乃是当前诗作者急需之务。如果一味()陈腔乱调,那么,终有一天,连你自己都会觉得诗已无存在的必要,从事诗创作是一件艰辛的工作。虽然作者不一定要为它(),但至少应该抱着严谨的态度,相信这也是读者对诗作者的要求之一。一个好的诗作者不能说他只对自己的作品负责,他同时也要对读者负责。

填入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继承,披肝沥胆;

B沿袭,呕心沥血; C继承,呕心沥血;

D沿袭,披肝沥胆;

【答案】B 【解析】披肝沥胆: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也形容非常忠诚。用在此处不合适;呕心沥血,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因为有“一味”限制,故选带有贬义词性的“沿袭”。

7.下列句子中括号内成语用法正确的是:

A事故的隐患越来越明显,厂领导还是认为(不足为训),最终酿成火灾。B马克思对自己的研究和写作真正地做到了(厚积薄发),他对学术界的浅薄浮夸之风表示厌恶。

C在反法西斯胜利五十周年到来之际,“二战”成了时下影视文学作品创作中(炙手可热)的题材。D我对他那(不舍昼夜)的工作态度和集思广益的民主作风一直非常敬佩。

【答案】B 【解析】“不足为训”,足:够得上;训: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A中望文生义了。“厚积薄发”在本句中的意思是广泛地积累材料,慎重地发表文章,用来形容严谨的治学态度,故恰当。“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威大,是一个贬义词,用在C中不适合。“不舍昼夜”指的是夜以继日,用来形容工作态度不是很合适。

8.(1)就此事件,我新华社_____发表声明。(2)他们两位素未谋面,还要请你_____一下。(3)病人2:55时的_____只有27次/分。

请从下列选项中找出使用了正确用法的一组: A受权,引见,心率; B授权,引见,心律; C受权,引荐,心律; D授权,引荐,心率; 【答案】A 【解析】“受权”是指接受国家或上级委托,有权力做某事,“授权”指把权力委托给他人或机构代为执行,故(1)应选受权;“引见”指引导介绍,而“引荐”则指一方向另一方推荐,故(2)句选引见;“心律”指心脏跳动的节律,“心率”中的率是指频率,其反映形式应该为比例式,故(3)句选心率。

9.可以说,前几年很多大学生不从自身实际出发,而是“一窝蜂”地盲从考研。如今,一些大学生能够不再盲目追逐高学历,不再“一窝蜂”地盲目考研,而是基于现实,在比较中作出更为理性、慎重的选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意思的是:

A如今,很多大学生不考研是因为他们能力不济;

B如果大学生不注重实际,盲目考研后果可能会很糟糕; C如今,大学生不盲目考研是基于现实;

D大学生考研热“降温”彰显理性; 【答案】D 【解析】主要干扰在C项,C只说明了文中的一部分意思,不如D项更直接更全面。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如果国家有计划地多生产这类配件,就可以把省下来的外汇,进口我国暂时还不能生产的仪器。

B“海外华人”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企业家群体,据估计,全球华人的资产总额在二至三万亿美元之间。

C由于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增长,老人生活、保健用品的需求也将不断增长。D这项研究还具有与众不同的历史意义在于:爱国中学的这一课题研究成果,从分地显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蔡元培先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答案】B 【解析】A中的“把”应该改为“用”;C中的“人口结构”与“增长”搭配不恰当;D中“这项研究还具有与众不同的历史意义在于”是结构杂糅,“显示了”无直接宾语。

第四期答案整理

1.生物学家正在发动一场生物技术的革命,他们借鉴“人类基因组规划”,也在绘制“动植物基因图”。由于有了新的基因标志,靠考察胚胎和幼苗的染色体,就可以知道一种生物具有什么基因。育种专家将能很快找到抗疾病、抗虫害和提高产量的理想基因,很容易发现哪些物种相互交配可以产生最理想的新物种,从而农作物和牲畜的品种改良速度将大大加快。

指出不属于生物技术革命内容的一项是: A 绘制“动植物基因图”

B 考察胚胎和幼苗的染色体 C 利用生物基因培育新品种 D 加快生物品种的改良速度

【答案】D 【解析】A在文章第一句中能找到。B在文章第二句。C在第三句的前半句,D项中“加快生物品种的改良速度”只是生物技术革命的结果,而非生物技术革命的内容。

2.___人类有着一种把知识传下去并将其发扬光大的欲望,教育就注定会是一个永恒的事业。____在道理上人人都明白,效益最高的投入是教育,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对基础教育的投入____很不够。

A如果,不仅,还

B只要,尽管,却 C只要,不仅,还

D如果,尽管,却

【答案】B 【解析】本题又是连接词考察问题,解答方法是带入法+排除法。可以先先前半句,也可以先看后半句。我是先看后半句的,有个转折连词“但”,所以一般和尽管可以搭配。排除A、C。“只要”一般和“就”可以搭配,所以选B。

3.(1)虽然他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没能_____住对方凌厉的攻势,痛失奖杯。

(2)那些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人,不仅为正人君子所____,还很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A遏制,不耻

B遏止,不耻 C遏制,不齿

D遏止,不齿

【答案】C 【解析】“遏制”指制止,控制;“遏止”指用武力阻止;根据文意应选“遏制”。“不耻”指不感到耻辱,“不齿”则表示鄙视,不愿意提到,根据文意要选“不齿”。4.下列语句中括号内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本来还不错的文章,让你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B为了这个新产品的问世,他可是(不遗余力),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成功的喜悦;

C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瓷的细润秀英、古玉的丰腴有泽和古钱的(斑驳陆离)吧; D每天清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面,(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答案】D 【解析】

“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候兼用手势示意,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用在句中不妥,这个很容易判断出来。另外再把其他几个成语解释一下,加深理解。

“不三不四” 解释是“不象这也不象那,不象样子。与不伦不类意思相似。指不正派或不规范”。为什么不三不四就是不象样子呢?原来在天数三四之间有一个“阴阳界”,不三不四就象:不阴不阳。符合语境。“不遗余力”,遗:留;余力:剩下的力量。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不保留。符合语境。“斑驳陆离”,斑驳:色彩杂乱;陆离:参差不一。形容色彩纷杂。符合语境。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B我虽然和他只有一面之缘,但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包括他的学识和人品;

C可惜,这部在他心中酝酿了很久,即将成熟的巨著未及完篇,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D公园里展出的有象征中华民族腾飞的“中华巨龙”等冰雕艺术品,也有取材于《西游记》、《海的女儿》等神话和童话故事。

【答案】B 【解析】A句式杂糅;C表意不明;应该在就过早前面加“他”;D搭配不当,“展出”所辖的宾语有问题,说展出神话和童话故事不合适。

6.(1)刑事案件要由公安机关进行____.(2)当时只知道看见的都要画上,哪里懂得虚、实、疏、密这许多____的道理。A侦察,深刻;

B侦查,深奥; C侦察,深奥;

D侦查,深刻;

【答案】B 【解析】“侦察”指为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与作战相关的情况而开展的活动;侦查指司法机关、公安机关等为了弄清犯罪事实,对犯罪嫌疑人所进行的调查;深奥主要说的是道理不容易懂。

7.在人性论上,孔子作为“人性”理论的首倡者,奠定了以后儒家思想中对人性问题叙述和理解的基调,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关这一问题的基本框架,后来的孟子、荀子将人性问题从善恶两个方面做了极端性的发挥。

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孔子对中国传统思想讨论人性问题进行了规定

B孔子的人性理论是诸子百家对人性问题叙述和理解的基础; C在孔子之前曾经有人提出过人性论;

D孟子主张人性本善

【答案】D 【解析】A明显错误,文章说的是“奠定了以后儒家思想中对人性问题叙述和理解的基调”,并不是“规定”;B不是“诸子百家”应该确切地说是“儒家”;C文章没有提到,而且是后世受其影响,自觉地在这一范畴内讨论问题

8.现代文化的失败乃在于利己主义的颓废与变迁。这种危机不是由于人们过分关切自己,而是因为人们迷失了自己的心灵,对真正的自我利益没有充分的关切;更非由于人们太自利,而是他们执迷于物欲,不懂得关爱自己。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

A利己主义导致现代文化很失败 ;

B人们关注自我满足引发现代文化的危机; C为了关爱自己而沉迷物欲是文化危机的起因;

D现代文化失败是真正利己主义迷失的结果;

【答案】D 【解析】A应该为“利己主义的颓废与变迁”导致文化失败;B人们迷失了自己的心灵(即没有保持真正的利己主义)是文化危机的原因;C不是为了关爱自己,而是执迷于物欲不能自拔。

9.中国历史上有两次翻译高潮,一次是东汉以来的佛经翻译,到唐朝达到高潮,一次是明末以后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的“西学东渐”。相比之下,第二次的规模和深度远非第一次可比。第一次主要集中在佛经、佛学,第二次是全方位的。第一次翻译大潮虽也对中华固有文明形成某种冲击,但中华文明的主体性没有被动摇,第二次翻译大潮则远不止于文字思想方面的引进,而是偕同政治、经济、日常生活的全面改观铺天盖地而来。

下列说法符合段落主旨的一句是:

A汉唐时期的佛教翻译达到中国翻译史上的全盛状态;

B第二次翻译高潮不及第一次; C中华文明的主体性没有受到第一次翻译高潮的影响;

D第二次翻译大潮席卷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答案】D 【解析】文章只说有两次高潮,并没有说在哪一次是全盛,所以A不正确;B说反了,应该是“第二次的规模和深度远非第一次可比”;C应该说受到影响,但是没有被动摇;D从“第二次是全方位的”、“全面改观铺天盖地而来”可知D对

10.拿西方基督教的观念当作西方学术的象征,是与现在的西方学术精神背道而驰的。西方现代人文学术的主要特征,就是以学理的力量对抗宗教神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力量,正是在此前提下,才有了独立的学术,自主的学术、追求普遍真确性的学术。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的观点:

A不受外来强加干扰影响的现代学术得以自由地追求真理;

B西方现代学术完全摆脱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束缚;

C现代西方学术精神与西方宗教神学势同水火;

D独立的学术、自主的学术是学理对抗神学的原动力;

【答案】A 【解析】C完全曲解原文本意,属于论述过度;B原文并为提及;D说反了,应该为“在此前提下,才有了独立的学术,自主的学术、追求普遍真确性的学术。”

第五期答案整理

1.彼特拉克有一句名言:“哲学啊,你是贫困地光着身子走进来的。”尼采也曾在相同意义上建议,不给哲学家发薪金,让他们在野地上生长,藉此赶走那些想靠哲学牟利的假哲学家。

这段话不支持的观点是:

A彼特拉克的建议与尼采不谋而合; B尼采主张哲学家义务为哲学服务;

C社会上存在一群为自己牟利的哲学家; D哲学家功利心很重;

【答案】D 【解析】“尼采也曾在相同意义上建议”说明A对。“不给哲学家发薪金,让他们在野地上生长。”说明B对。“那些想靠哲学牟利的假哲学家”说明社会上存在一群为自己牟利的哲学家,C对。D犯了以局部代整体的错误,文章说的是一些,而不是哲学家这个类别是牟利的。

2.一个世纪前,张之洞为清朝廷拟定大学章程,视哲学为无用之学科,在大学课程中予以削除,青年王国维即撰文指出:“以功用论哲学,则哲学之价值失。哲学之所以有价值者,正以其超出乎利用之范围故也。且夫人类岂徒为利用而生活者哉,人于生活之欲外,有知识焉,有感情焉。感情之最高之满足,必求之文学、美术。知识之最高之满足,必求诸哲学。”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的观点: A张之洞看问题鼠目寸光; B王国维面对权贵正直敢言; C哲学高于文学、美学;

D轻视哲学无疑是目光短浅之举;

【答案】D 【解析】本段话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哲学不可废弃,A、B的说法都停留在对原文肤浅的认识之上,而且比较片面,都只涉及了一个方面。C文章只说“人于生活之欲外,有知识焉,有感情焉。感情之最高之满足,必求之文学、美术。知识之最高之满足,必求诸哲学。”并没有对两者进行比较。

3.近来关于禅学的书大行其道。走进书店,这类书林林总总,大约不下百十种吧。不过令人失望的是,这些书绝大多数是把禅宗的公案写成一个个故事,或稍加渲染,或略作解说,在漂亮装潢的外衣下,掩盖不住的是内容的浮泛和浅陋。真实目的只有一个,不是为了介绍禅学,而是把两只眼睛紧紧盯住市场。

能够准确复述原文的一句是: A禅学市场表面繁荣

B市面上的禅学书籍构思浅显,内容粗糙; C禅学一旦沾染铜臭就庸俗之极;

D有关禅学的书籍在市场上销路很不错; 【答案】A 【解析】B、C、D都只说了文段的一个方面,不够全面

4.如果我们对没有见过大海,又不会有机会见到大海的人,拿起一杯水,再滴入几滴蓝墨水,告诉他,大海就是这个样子,或许勉强说得通。如果大海就在眼前汹涌,铺展着,溅起雪白的浪花,我们还要用一杯水来代替大海,就不仅仅是滑稽可笑,而是令人悲哀了。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 A不要欺骗没见过大海的人;

B说话前要先分清自身所处的环境; C做事情要讲究实事求是;

D用一杯水代替大海是可悲的;

【答案】C(这个题目解析的不是很清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什么高见)

【解析】A、D都不是文章要表达的意思;B项如果能换成比要欺骗鄙人或许会好些,与C相比原没有C能够点题

5.媒体的职责是高扬社会主旋律,积极宣传与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和谐一致的事件,而非一味地去搬弄一些网络“红人”、明星的花边新闻无谓的进行炒作。对媒体来说,坚守职业道德、守住精神家园最重要。

这段话反映了:

A存在恶意炒作新闻的媒体; B媒体要守本分;

C炒作花边新闻破坏社会和谐;

D有必要让某些媒体清醒一下,明确自身职责;

【答案】D 【解析】本文意在说明有些媒体的浮躁行为,希望其能重拾职业操守。都是围绕“职责”展开的。A、B、C都没有提到职责。

6.科学家经过观察发现,大象死了以后,很快就被其他动物所分食了。因为象群一般要流动数十里甚至近百里寻找足够的食物,年老和患病的象追随象群感到吃力,就脱离了象群,去找隐蔽的地方藏身,悄然死去。如果遇到热带的大雨或河水泛滥,尸骨和象牙也可能被洪水冲散,或隐于泥沙。此外,热带成群的腐食者如鬣狗、豺、兀鹰等,用不了两天,就会把象的尸体分食净,甚至连象牙也难免被豪猪所啮噬。即使有留下的象牙,也会因炎热、潮湿而被腐蚀掉。

能够准确复述原文的一句是: A大象死后尸体很快就消失了;

B科学家取得的有关大象死后情况的新发现;

C气候、肉食动物等因素影响着大象尸体的保存状况; D大象死后的尸体被处理的情况很复杂;

【答案】C 【解析】A、B都比较笼统,D原文的意思不是说情况复杂,目的在于揭示多重因素使得大象尸体保存很困难.响尾蛇和蝮蛇一类的蛇,它们的“热眼”都长在眼睛和鼻孔之间,叫颊窝的地方。颊窝一般深5毫米,只有一粒米那么长。这个颊窝是个喇叭形,喇叭口斜向朝前,其间被一片薄膜分成内外两个部分。里面的部分有一个细管与外界相通,所以里面的温度和蛇所在的周围环境的温度是一样的。而外面的那部分却是一个热收集器,喇叭口所对的方向如果有热的物体,红外线就经过这里照射到薄膜的外侧一面。

下列叙述有误的是:

A颊窝的具体位置在眼睛与鼻孔之间的区域; B颊窝呈喇叭形状,喇叭口正面朝前; C喇叭口其间被薄膜分隔,分为两部分; D喇叭口外部功能在于收集热量信息;

【答案】B 【解析】原文是“喇叭口斜向朝前”。

8.七、八世纪时的中国,即盛唐时代,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和技术各方面都有很大成就,因此周围国家都派遣使节、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日本当时处于奴隶社会,封建制的萌芽已逐渐增长。7世纪以后随着和中国交往的增加,他们直接向中国派遣使团和留学生,学习中国的经验。743年,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到扬州请鉴真东渡弘法。荣睿、普照是733年由日本派遣,来中国邀高僧去日本传法授戒的。他们经过10年的访察,才找到了鉴真。鉴真当时已55岁,为了弘扬佛法,传播唐代文化,欣然接受了荣睿、普照的邀请,决定东渡日本。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

A盛唐时代,中国佛学取得了很大成就,涌现出以鉴真为代表的佛学家; B日本派出遣唐使积极促进文化交流,并邀请高僧访日; C鉴真不顾年迈毅然东渡讲学,传承佛学; D鉴真在促进中国佛学的传播方面功不可没;

【答案】C 【解析】前几句已在介绍鉴真东渡的历史背景,后面才引出鉴真东渡。A属于无中生有;B交代不够清楚,没有讲清鉴真这个人;D本段话没有提到东渡的意义,而只是意在突出鉴真东渡的具体情况。

9.架设室外天线,特别是室外电视天线,在贵州各地广大农村非常普遍。为了获得较好的收视效果,天线安装一般都要比周围建筑物高出许多。在种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采取避雷措施或避雷措施不完善,就很容易因发雷击事故,从而造成财产损失,甚至导致人员伤亡。电视天线如此,其它电器设备如收音机等室外天线亦然。

这段话反映的问题是:

A农村室外安装天线弊端甚多;

B农村室外电视天线有待相关部门整顿; C农村室外树立的大量天线存在安全隐患

D农村室外避雷装置亟待完善;

【答案】C 【解析】对于A;不是说室外安装天线弊端问题,而是相应装置和安全措施不全所引发的隐患问题;B说得很笼统;D只是其中的一个隐患,还应该有避雷措施等等。

10.一只红军部队路过一个村庄,一名小战士因受伤无法继续行军而被安排在老乡家里养伤。伤不久便养好了,于是小红军就在老乡家里等待别的部队经过这个村庄自己好随队行军赶上部队。结果,他一直留到了今天,长征路上的中途岛就这样成为了他人生的终点站。

这则故事所揭示的哲理最恰当的应是:

A抓住机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B侥幸心理是人生大敌; C自我姑息是人生大敌;

D贪图安逸容易使人丧志;

【答案】B(这个题目我觉得思考的角度还是比较多的,所以答案我也不是很肯定)【解析】文段的主要用意是不要怀有侥幸心理对待事物,要进取才不致沉沦。

第六期答案整理

1.喜剧是世俗的,悲剧是超世俗的;喜剧是以宽慰或轻蔑的态度对历史文化的凝重所做的释解,悲剧则是人类使命的重负所压出的呼号声和颤抖声。一切伟大的文化都或多或少地浸染着悲剧精神;对一种文化,只有进到它的悲剧境界,我们才能感受到它的崇高伟大。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 A悲剧要比喜剧伟大;

B喜剧用于娱乐,是对历史的注解; C悲剧是不堪重负之后的呼号;

D要从悲剧角度来感受某种文化,才能触及其实质;

【答案】D 【解析】A作者有倾向悲剧的意味,但是光说悲剧比喜剧伟大是片面的,因为后文还说道“对一种文化,只有进到它的悲剧境界,我们才能感受到它的崇高伟大。”提到了体味“文化”。B、C很片面。

2.教白话文,白话白话,明白如话,会认字都懂都会。实在没有什么可讲的,只好领读提问混时间,到点就下课,语文水平不下降才怪哩!最能准确复述原文的一句是:

A教白话文不能混时间; B教白话文没什么新意; C教白话文会起到负面效果;

D教白话文应警惕语文水平下降;

【答案】D 【解析】A、B、C都很片面,D较全面。因此选D

3.集体教学只能因集体之材施集体之教,不能因个别之材施个别之教,因此,必须限制集体人数,要求水平基本一致。

最能准确复述原文的一句是:

A集体教学人数要适当,人员水平要接近; B个别教学要因材施教,注重个人个性特质; C集体教学有别于个别之教;

D集体教学要求比较多,应考虑多个因素;

【答案】A 【解析】文章强调的是集体教学,个别教学只供参照,因此B不合适;C本身无误,但是不是全面的;D比较笼统不及A

4.与常规的计算机相比,生物计算机具有密集度高的突出优点。____用DNA分子制成的生物电子元件,将比硅芯片上的电子元件要小得多,____可小到几十亿分之一米。____,生物芯片本身具有天然独特的立体化结构,其密度要比平面型硅集成电路高10万倍。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由于,甚至,所以;

B只是,也许,可见; C如果,甚至,而且;

D虽然,也许,然而;

【答案】C(靠语感了,我做错了,555)【解析】本题注重关联词语考察

5.(1)国际社会强烈谴责美军对伊拉克的军事进攻,美国企图____其侵略事实的这一行径在国际交流与发展中是行不通的。

(2)今年元旦,久居国外的张老先生回到祖国,他深有感触地说:“叶落要归根,那____他乡的滋味不好受啊!”。

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掩盖,做客

B掩饰,作客 C掩饰,做客

D掩盖,作客

【答案】B 【解析】“掩饰”强调手段,“掩盖”强调结果,“做客”指当客人,“作客”指客居他乡

6.(1)好风景固然可以打动人心,但若几个情投意合的人,相与____其间那才真有味。(2)追忆往事的功用____是用幻想来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徜徉,常常

B徘徊,常常 C徜徉,往往

D徘徊,往往

【答案】C 【解析】 “徜徉”意为“安闲自在的步行”,而“徘徊”一般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常常”是(事情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隔不久;“往往”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2)强调的不是数量、时间、频率,而是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故这空要添选“往往”。

7.(1)年轻人面对挫折与困难,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切不可_____用事。

(2)这种见不得人的勾当,_____不是一个堂堂发号施令的高级干部所为,然而成克杰却恰恰起劲地做了。

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意气,绝然;

B义气,绝然; C义气,决然;

D意气,决然;

【答案】A 【解析】“意气”常指因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而“义气”常指因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因此应选意气;“绝然”有断然、绝对的意思;而“决然”有两种意思:1.形容很坚决,2.表示必然,一定;(2)中表示“绝对”之意,应选绝然。

8.(1)几家上市公司的倒闭,引发了股市的大幅_____,证监会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2)AB两国之间的边界划定问题,经过多次谈判,虽然有些进展,但就其根本问题,参与谈判的国家至今还未达成_____。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振荡,共鸣

B振荡,共识 C震荡,共识

D震荡,共鸣

【答案】C 【解析】 “振荡”意为震动,多指自然之物;“震荡”意为动荡,多用于社会之事;“共识”意为共同的认识与“达成”相搭配

9.在改革方面,我们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还要努力_____利用外资的_____,继续_____投资环境,为外商在华提供法律_____,_____他们在我国的合法经营_____。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拓宽,范围,完善,保障,保护,权力;

B扩大,区域,改善,保护,保障,权利; C拓宽,领域,完善,保障,保护,权利;

D扩大,领域,改善,保护,保障,权益;

【答案】D 【解析】固定搭配。

10.(1)2004年前两个月,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继续增长:出口316亿美元,增长41.2%;进口287亿元,增长54.2%;1-2月,我国累计实现外贸_____29亿美元。

(2)2004年12月26日,印度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大海啸,给印度洋地区带来了空前的大劫难。这一劫难强烈地_____着众多失去亲人的民众。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差价,冲击

B顺差,冲击 C顺差,刺激

D差价,刺激

让言语之花常开 篇6

同学们能把广玉兰的所有重要特点一一列举出来, 我甚是欣慰。随即, 我把这些关键词语都罗列在黑板上, 想让他们再读读背背, 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内容。可是耳边突然传来了一阵细小甜润的声音:香气四溢飘四方, 洁净高雅真美丽。千姿百态显生机, 绿叶衬托真神奇……

这声音一定是坐在第一排的倪子睿同学发出的!因为他上课反应快, 发言踊跃而又独具创见。平时他还喜欢改编打油诗, 丰富闲情逸致。我转身一看, 果真是他!瞧, 他一个人正轻声念得津津有味, 周围几个同学也被他的诗作吸引了。他巧妙地运用黑板上的那些词汇, 用诗的形式记忆这些重点词语, 编了一首朗朗上口的小诗, 具体而又形象, 同时融入了自己的加工创作, 真不简单!

作为老师, 我心中充满了惊喜。

我迫不及待地请他将这首小诗诵读给全班同学听, 他有点腼腆, 可还是自信地大声朗读了!读罢, 教室里响起齐刷刷的掌声。孩子天生就是诗人, 为何不能像这样以写小诗的方式整体把握文本、深化课文的主旨呢?

于是, 我趁热打铁:“倪子睿同学可以写出这样的课文诗来概括文章的主旨, 这是他对文本主题理解的一种表达方式。每个人理解表达的方式可以不一样, 对于同一主题, 我们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课文诗, 我们也可以试着写写。”考虑到刚开始学写, 不同孩子写作能力有差异, 便降低了孩子们写诗的难度, “同学们, 我们来试试将刚才倪子睿的这首课文诗修改一下, 注意诗句的押韵及遣词造句的精练, 好吗?”

话音刚落, 小手林立, 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表达。

嗓门向来很大的周子木首先发言:“‘香气四溢飘四方’这句虽写香气, 但不够诗意, 特别是‘飘四方’这三个字。文中有直接描写香气的句子:‘这股幽香在空气中荡漾’, 可以改成‘香气四溢空中漾’啊!”

这就是学生自主生成的学习智慧, 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能。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大家对这首诗批判修改的话匣子打开了。

温文尔雅的朱逸凡发现第二句诗还可以表达得更妥帖些:“洁净高雅真美丽中的‘真美丽’有点俗气、空洞, 这部分主要讲花瓣的颜色、质感无法用语言表达, 内涵深厚。因此可以改成‘洁净高雅内涵深’。”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 看到第一个孩子能结合课文内容精修细改, 第二个孩子也能抓住课文内容字斟句酌。这样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 是自我习得的, 这个过程诱发了十足的学习力。若是天天经历这样的言语实践, 唤醒对语言的认知、感悟、理解和体验, 良好的语感就能得到培育, 自主学习能力就能得到提升。

在这种氛围中, 孩子们的智慧碰撞一下子激起了浪花——

“我不同意他的修改意见, 这里洁净高雅的特点是指盛开的花瓣的特点, 所以一定要点明它的花瓣, 可以改成‘花瓣洁净高雅内涵深’。”

“不行, 不行, 第一句诗是7个字, 第二句诗也应该达到字数相等的要求。”

“其实我觉得‘花瓣洁雅内涵深’这句诗还不够有诗意, 内涵深不就可以说成含有无限的诗意吗?可以改成‘花瓣洁雅蕴诗意’!”……

思维在生发, 语言在生长, 辨析中精练明了, 争论中拔高提升。孩子们逐渐步入诗的国度, 品赏语言的芬芳。就是这样通过提炼关键词语、重组词句、推敲炼字, 孩子们自主修改成了属于自己的那首课文诗:

香气四溢空中漾, 花瓣洁雅蕴诗意。多姿绽放生命旺, 绿叶衬托显清丽。

就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写课文诗的活动中, 孩子们经历了语言理解、辨析和运用的过程, 这是语文课堂学习的整体升华。

课文诗是诞生了, 一个孩子突然站起来, 举起手, 原来她想给这首课文诗加个题目, 就叫《广玉兰赞》, 真是个画龙点睛的题目!一切都出乎我的意料, 又在我的意料之中, 因为语文学习情动而辞发, 孩子的生成是一发不可收而又充满智慧的。为了深化文章的主旨, 采用写课文诗的形式, 既是对课本重点内容的一次回顾, 又是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中心与主题。学生在这样的言语实践过程中, 静思默想, 动笔充分, 将文本的学习进一步深化。

上一篇:小学数学目录冀教版下一篇:教师校外兼职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