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国际礼仪(共8篇)
中国文化与国际礼仪 篇1
1.本公司将接待10位来自美国的客商,请详述进行商务宴请(便宴)应优先考虑的问题。
设便宴优先考虑的问题是菜肴的安排。最重要的问题,不是客人吃什么,而是他不能吃什么,有什么食物是忌口的。如美国人在吃午餐和吃晚餐之前,通常要喝点鸡尾酒,但在加利福尼亚州,人们大都喝葡萄酒。同时,在吃主食之前,一般都要吃一盘色拉。炸蘑菇和炸洋葱圈可作为开胃食品,牛排、猪排和鸡(腿)为主食,龙虾、贝壳类动物以及各种鱼类,甚至包括淡水鱼被统称为海鲜。
引导者与客人行进时前后顺序的基本原则是,纵向上前排高于后排,横向上内侧高于外侧。所以,在客人认路的情况下,应让客人走在前面,使其有选择权。若客人不识路,引导者应站在客人的左前方进行引导。
讲究规范性,如自助餐基本礼仪是:多次少取。饮用咖啡礼仪:喝咖啡时一般调羹不用,让其平躺在碟子里就行。最不能出现的错误是,拿调羹舀食。介绍主人与客人认识时的先后顺序:第三人介绍主人与客人认识时,需按照主人与客人的定位来介绍,属于宾主介绍。标准的作法是先介绍主人,因为客人有优先知情权,让其优先了解情况,以免造成尴尬。
2.如果您代表我公司与华为公司在嘉辉会谈判交换机胶袋和合同事宜,请结合所学商务礼仪,细述着装、入座、介绍方面的礼仪以及如何离开,送客。
1.着装
商务谈判之前首先要确定谈判人员,与对方谈判代表的身份、职务要相当。谈判前应整理好自己的仪容仪表,穿着要整洁正式、庄重。男士应刮净胡须,穿西服必须打领带。女士穿着不宜太性感,不宜穿细高跟鞋,应化淡妆。
2.入座
首先从自我检查开始,安排好会议室或接待室;自我定位,自己坐在什么位置,华为公司的代表坐在什么位置,商务礼仪的座次原则是右高左低,而左高右低是政务礼仪,这一点千万不能搞混。
3.介绍
谈判之初,谈判双方接触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言谈举止要尽可能创造出友好、轻松的良好谈判气氛。作自我介绍时要自然大方,不可露傲慢之意。被介绍到的人应起立一下微笑示意,可以礼貌地道:“幸会”、“请多关照”之类。询问对方要客气,如“请教尊姓大名”等。如有名片,要双手接递。介绍完毕,可选择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谈。稍作寒暄,以沟通感情,创造温和气氛。
4.离开送客
将具体谈论的事宜谈好后,客人先起身,与客人握手告别,同时选择最合适的言词送别,如希望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与客人在门口、电梯口或汽车旁告别时,要与客人握手,目送客人上车或离开,要以恭敬真诚的态度,笑容可掬地送客,不要急于返回,应鞠躬挥手致意,待客人移出视线后,才可结束告别仪式。
中国文化与国际礼仪 篇2
一、文化差异的体现
文化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包括一个社会特有的风俗、习惯、信仰及社会结构。简单的讲, 文化就是社会实践和信仰的总和。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的内容通过民族形式的表现, 映射出鲜明的民族色彩。由于中西方 (在这里西方主要指讲英语的英、美等国) 地理位置不同, 历史发展和社会制度也不一样, 所以制约着人类整个活动过程的文化规则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体现在语义的不同
含义是词的隐含的附加的意义。据《新编韦氏大学词典》, 含义即“一个词明确指称或描写的事物之外的暗示的含义”。也就是说, 词的含义不同于它的字面意义——基本的和明显的意义。对于从事对外商务活动的人来说, 要正确地掌握并运用英语词语的真正含义, 以免在对外商务活动中令人贻笑大方甚至引起误会和不快。例如, dragon (龙) 这个词, 在汉语中“龙”是伟大、吉祥的化身, 但在英语中dragon却是凶恶、残忍的象征。再如old (老) 一词, 在中文中“老”表达尊敬的概念, 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 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受到别人的尊敬。但在西方人眼中, 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 他们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 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 尤其是女士。同样的一件事物, 不同的文化背景, 看法大相径庭。中国人蔑视狗, 有“狗腿子”、“狗东西”、“癞皮狗”、“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等之说。西方人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 对狗的赞誉也不胜枚举, 如“a lucky dog” (幸运儿)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以及“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等等。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不仅言简意赅, 而且形象生动, 妙趣横生。由于中西方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英汉习语产生的背景和深刻寓意也不尽相同。首先,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 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 大手大脚,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 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 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 ,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等等。其次,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因此汉语中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 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 特别是在英美, 人们信奉基督教, 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 也有Go to hell (下地狱去) 这样的诅咒。另外,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 这些习语结构简单, 意义深远, 如汉语中的“东施效颦”、“叶公好龙”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 如Achilles’heel (惟一致命弱点) 、meet one’s Waterloo (一败涂地) 等等。
2. 体现在思维模式的不同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思维方式的差异, 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具有中华民族特定的历史、文化特色, 具有含蓄、委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而西方人的思维则是非此即彼, 具有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的特点。例如, 当受到表扬和赞美时, 中国人习惯上总要说“不敢当”、“过奖了”之类的客气话;而西方人则会说“谢谢你的鼓励”之类的话, 表示肯定了对方的评价。西方人对中国人这种间接、委婉的回答方式常常感到困惑不解;而中国人对西方人的这种直截了当的方式也同样难以理解和接受。再比如, 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和象征着喜庆、欢乐和热情, 所以新娘在婚礼上身穿大红嫁衣;而在西方人眼中白色是纯洁无瑕的象征, 因此新娘在婚礼上身披洁白的婚纱;而在中国白色则被视为不祥之兆, 是葬礼服饰。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形成的原因, 主要是因为东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一样。长期的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 造成了我国独特的民族心理, 强调一种乡土情谊、一种乡邻情谊。我们不是常说人生有四大喜事, 即“久旱逢甘雨,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在西方是淡漠, 西方人一般没有同乡会。而我们常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落叶归根等等, 本乡本土观念很强, 这些都跟我们的社会有关, 带有浓厚的情感。这种感情因素在西方, 恰恰表现得很淡薄。从哲学和文化体系角度说, 我们受影响最深的是儒家哲学, 而他们是基督教文化。
由于种种历史、地理、人文因素的冲击和沉积, 中国和西方的思维模式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过程, 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点。既然语言体现思维方式已为人们所共识, 那么学习一门语言而不知其思维特点就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在学习英语时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有利于我们实现对英语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 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 培养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以英语的思维方式学习英语, 便于我们进行国际交往, 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对外商务礼仪中的体现
礼仪属于道德范畴, 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它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 外在表现的行为规则和形式的总和。换言之,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 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这种行为规则和形式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在风俗习惯基础上形成的人们共同遵守的品性、程序、方式和体现的风度等。礼仪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礼仪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沟通人们之间的感情, 感受人格的尊严, 增强人们的尊严感;它有助于发展我国人民同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友谊。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的形象往往是通过其成员和民众对礼仪的重视及履行程度来体现的。因此, 在对外交往中, 良好得体的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 也决定了他国人士对自己国家的文明程度的评价。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礼仪、重视礼仪、善用礼仪。
不同的文化特性往往集中地体现在一个国家独特的民族性上。所谓独特的民族性, 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共有的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上, 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特性, 其基础就是其特有的文化根基。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文化观念的不同, 因而都有表现自己民族特色的习俗礼仪, 在对外交流和谈判中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容易产生对立或误解。中国独特的民族性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 那就是十分爱“面子”。在谈判桌上, 如果要在“面子”和“利益”这二者中做出选择, 中国人往往会选择“面子”;而西方人则不然, 他们则看重利益, 在“面子”和“利益”之间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很显然, 只有正确地认识并妥善地把握中西方存在的独特民族性的差异, 才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及时纠正自己的缺点, 强化自身的优势, 利用对方的缺点, 瓦解对方的优势, 在对外商务合作中做得更好。
三、国际商务活动中应注意的礼仪
“细节决定成败”。很多时候国际商务合作的失败就在于礼仪细节的缺位。在国际商务活动中, 懂得并掌握必要的礼仪与礼节是对外商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1. 尊重习俗和禁忌。不尊重客人, 是最大的失礼。例如, 伊
斯兰教徒不吃猪肉, 也忌谈猪, 连猪革制品也要回避;有些佛教徒不吃荤;印度教徒把牛当“神”, 绝不吃牛肉;吃抓饭的国家, 如印度、马里、阿拉伯等国家, 认为左手不清洁, 不能用左手与他人接触或用左手传递东西;天主教把“13”和“星期五”看作是不吉利的数字和日子, 等等。在国际商务活动中, 在遵循国际惯例的基础上, 尊重对方国家的习俗和禁忌, 这才是成功之道。
2. 女士优先原则。
在对外商务活动中, 要做到女士优先, 这是一种美德。乘车、下电梯时, 请女士在先;在用餐或宴会席上, 如果邻座是女士, 请女士先行入座;进出大门主动帮女士开门、关门。这些都应养成习惯。
3. 遵时守信。
参加各种对外商务活动, 一定要按时到达, 不能提前过多, 更不能迟迟不到。如果不能赴约, 必须事先通知对方。如确实因某种原因迟到了, 也要表示歉意。不遵守时间, 无故失约, 在国际上是失礼的行为。
4. 举止端庄, 言行适当。
不要做一些异乎寻常的动作, 如不要用手指指人, 不喧哗, 不放声大笑。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站立时, 身子不要歪;坐着时腿不要乱跷、摇晃, 更不要把腿搭到椅子扶手上或把裤管撩起。手不要搭到邻座的椅背上。女同志不要叉开双腿。
5. 其他细节。
切勿随地吐痰。不乱扔烟蒂或其他废弃物品。在公共场合不可修指甲, 剔牙齿, 掏鼻孔, 擤鼻涕, 挖耳朵, 挖眼屎, 搓泥垢, 搔痒, 摇腿, 脱鞋, 打饱嗝, 伸懒腰。参加对外商务活动前不要吃蒜、葱等味大的东西, 等等。
四、结束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 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实现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对外商务合作也日益增多和频繁, 礼仪在对外交往中的作用愈显突出。我国是礼仪之邦, 学习礼仪、遵循礼仪、弘扬民族文化是大学生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 彬彬有礼, 待人接物恰如其分, 诚恳和善, 就必定受到人们的尊重。在国际商务活动中, 遵守国际惯例和一定的礼节, 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有利于展现中国礼仪之邦的风貌, 也有利于自身事业的发展和成功。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大和经济的迅猛发展, 对外商务活动日趋频繁。商务谈谈是对外商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然会受到谈判者所处的不同文化的影响和干扰, 从而形成风格迥异的谈判风格。本文拟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在对外商务活动中如何克服文化差异障碍, 以及怎样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相关的涉外礼仪。
关键词:文化差异,国际商务,礼仪,障碍,对策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2
[2]Earl and Katharine Willmott.Western Manners[M].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1986
[3]李荫华主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4]顾嘉祖陆主编: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中国文化与国际礼仪 篇3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礼仪;高校礼仪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在高校礼仪课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很好的渠道。高校礼仪教育中充分重视、吸纳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不仅可以丰富礼仪的人文内涵,而且可以提升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高品质的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礼仪的关系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华,其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个性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等思想特点,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礼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仪礼》《周礼》《札记》等礼乐文化的经典被先后列入学官,成為古代文人必读之书。传统礼仪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我们要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就非要了解“礼”不可,而学习礼仪,也必然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丰厚的基石,只有融入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把握礼仪之精神内核。
二、在高校礼仪教育中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
1.对传统文化认知的缺位。近现代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基本持否定态度,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社会对传统文化重视不够,传统的礼仪文明当然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改革开放后,原来的思想意识已得到了很大纠正。但是由于历史的惯性,一些人仍缺乏对青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的充分认识,这种欠缺不仅影响到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也影响着学生个人的素质与修养,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甚至国家的未来发展。
2.“礼”的教育的缺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理应在大学之前就已经养成的礼仪素养教育被延迟到大学教育中。进入大学,高校礼仪教育仍呈现出薄弱状态,尤其理工类学生更是少有接触礼仪知识的渠道。有的学校虽开设了礼仪课程,但尚未形成相关的礼仪教育体系。由于专业设置、学生就业的原因,高校礼仪教学中较注重操作性、实践性,知识传授停留在实用的表层,很少将礼仪学习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从教与学的过程看,大部分学生是为了美化个人外在形象,获得更好的工作,学习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教师为了适应学生的实际,也忽视了在礼仪教学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使礼仪教学缺少了应有的传统文化的根基。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礼仪教育的有效融合
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礼仪教育内涵。在高校礼仪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不是让学生简单、机械地因袭传统,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的特点和“重义轻利、内省慎独、宽厚谦虚”等主张对培养当下大学生的礼仪美德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许多有关礼的经典、诗文,格言、故事、音乐等都是丰富礼仪教育的文化资源。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对礼仪养成的作用,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礼仪的精神源头,让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礼仪教育手段。在礼仪课中传授传统文化,一方面,要避免说教式,应深入浅出,要善于将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渊源、核心理念等基本元素渗透到礼仪教学中,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应理论结合实际,可以模拟现实生活中具体的礼仪实践场景,还可充分利用校园各种社团资源,举办多种形式的礼仪讲座,开展多种内容的校园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礼仪的效用。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实践,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
3.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当前大学生礼仪修养存在着与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对等的情况,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可以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礼仪修养对自己、对社会的价值,并从感情上认同、重视,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切实提高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我国有着丰厚礼仪文化底蕴和丰富礼仪教育经验,在高校礼仪课中有效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改进和发展大学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弘扬传统礼仪文化、重建礼仪之邦、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蒋锐航.传统文化在高校社交礼仪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2008(5).
中国文化与国际礼仪 篇4
本文由汇师经纪网提供
课程背景
我国从贫穷到富有,由富有到富贵的时期。人际交往不断扩展,社会上掀起了学习礼仪的热潮,礼仪培训机构和职业礼仪师就相应而生,一时间,礼仪培训网站,礼仪培训机构,礼仪培训教师,礼仪培训课程铺天盖地的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静悄悄地改变着人们几十年生活惯例,迎来了和谐社会与文明时代的到来。好一派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洲尽舜尧的景色。崇尚礼仪的人们好似潮水般的涌来,有识之士的学者专家们起着领航的作用,抱着一颗责任心做着普及、推广、教育、培训工作。
中国历来称之为礼仪之邦,遗憾的是至今还处在群龙无首,学者各居一方。礼仪教育还没成体系,礼仪培训师们学到用到全都是一知半解甚至是东拼西凑的礼仪教材和伪知识,瓶颈的出现已成必然。
为了中国礼仪事业健康成长,北京国智美礼仪文化工作室举办了数期《中国礼仪师》和《国际礼仪培训师》资格认证培训班,培育着影响着来自全国各地从教礼仪工作数十年的老教师和热爱崇尚礼仪的人们明辨真伪,传道真礼,突破瓶颈,学好教好纯真礼仪课是我们的天职。
课程大纲
一、何为礼仪。礼仪是什么?什么是礼仪?
1、礼仪学伴随人类发展史的全过程:先古人求生存必狩猎和农耕,求得风调雨顺平平安安。祭祀礼仪因此产生。
A、礼仪学是人类发展中的母科学。
a、没有语言和文字就有了礼仪。乞求上苍,保佑平安,风调雨顺,稻谷满仓,驱魔驱鬼,身体健康…… b、祭祀是最最古老的礼仪活动。
c、人类自穿上了衣服,从此走向了文化和文明的时代。d、礼仪是人际交往的通道,也是和先辈交流的平台。
B、礼仪教课书一定要集古、今、中、外礼仪之大乘。
a、中国古代礼仪博大精深,中国礼仪万古流芳。中国礼仪巨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精细最权威的教科书。
b、西方礼仪是全人类文明素养的瑰宝,也是全人类文化精粹中的财富。
c、礼仪师们在学习和教学中应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为我所用。
d、古代礼仪全继承会迂腐,西方礼仪全接受会成洋奴,站在现时代和现代人的基点是才是与时俱进的文明。
二、礼仪学是人类自律与敬人净化心灵的学科:
1、礼仪是人类独有而动物植物不可能有的文明高尚的文化。A、礼仪的定义是:精神的文明和行为的规范。
a、中国自古就是礼法合一的国家,礼仪师应把礼仪和法律合二为一还得一分为二辩明而用。b、中国自古就是礼德合一的国家,礼和德自古是制约人们品行的标尺,礼仪师要明白两者关系和分责。
c、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核心。
d、中国当下能做到仁义礼智信,和谐社会很快就会到来。B、礼仪是自律与敬人的哲理。
a、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律和敬人的具体体现。
b、自律是世界上最最难做到的品德。做人难,难以上青天。礼仪师率先做到就是率先垂范和为人师表了。
c、礼仪培训师要培训他人应该先培训好自已。力争达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最高境界。
d、礼仪培训师要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列入培训课的重要地位。
C、礼仪是尊重自已和尊重他人的一本最好教科书。a、学习礼仪全在于运用,礼之用,和为贵。
b、学会尊重他人是衡量做人的首项标准。尊重他人的习惯,尊重他人的信仰,尊重他人的隐私,尊重他人的人格等等,一切的一切实际就是尊重自已。
c、尊重好说不好做。尤其是急功近利,拜金主义,自我中心,公德缺失的时代是要付出代价的。需要修炼。
2、礼仪能够广结人缘。
A、只有尊重自已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a、相信因果关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机一到,统统都报。b、礼仪品质好的人就会有好人缘,教人求真,教做真人,人格魅力由此而生。c、礼仪就是尊重别人的艺术,尊重与不尊重是天壤之别。
B、古人曰:有礼走遍天下,无理进一步难行。b、圣人荀子曰:民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世间凡事若不讲礼,肯定不成也。
c、礼仪能化干戈为玉帛,学习周恩来如何使用礼仪的魔力征服敌人。学习伟人们用礼仪团结人的成功经验。
d、有礼带来广结良缘:有的人因巧用礼仪而受人拥戴,有的人因善用礼仪而受人崇敬,有的人处处施礼获得阵阵掌声,有的人只是一次礼让而令他人终身难忘。
e、无礼造成恶果可怕之极:有的人因称谓不对而被拒之门外,有的人因手语做错而结束了政治生涯,有的人因两礼并用而遭到攻击为背叛国家……
三、礼仪培训师是怎么炼成的:
1、礼仪培训师分四种层面:
A、效仿型:鹦鹉学舌,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忽悠别人(占70%)B、二传型:买书,看碟,蹭课,模仿,克隆,偷学(占18%)
C、实操型:学理论,学实操,能文能武,能说能做,言行一致,深得欢迎(占8%)D、领悟型:刻苦钻研,求师学艺,有宽度,有深度,有高度。明礼知仪,能举一反三(占4%)
2、帮助礼仪师们看清形势,了解实情,订制职业生涯规划,刻苦修炼自已,具体做法是: A、教育A型群:教会礼仪的文化和实用礼仪:个人习俗礼仪,社交礼仪,公关礼仪,职场礼仪,名片礼仪……
B、帮助B型群:培训政务礼仪,商务礼仪,办公礼仪,接待礼仪,迎送礼仪,电话礼仪,握手礼仪…… C、提升C型群:严格培训实操礼仪,会务礼仪,座次礼仪,乘车礼仪,宴会礼仪,酒会礼仪,舞会礼仪……
D、激发D型群:研发礼仪学,礼仪策划学,礼仪管理学,礼仪应变,礼仪创新,撰写礼仪……
3、礼仪师应静下来,认识礼仪学的真谛。
A、礼仪学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母学科。人类没有语言、文字、文化、著作等就有了礼仪,礼仪是最最古老的学科。
B、礼仪学是与时俱进最最先锋的学科。紧跟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确实是一门最年轻的学科。
C、礼仪学包涵着: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语言学,行为学,心理学,逻辑学,天文学,地理学,数学,化学,几何学,形象学,美学,音乐,体育……
D、要成为一名礼仪培训师必须是一名:活的“百科全书”,“万能博士”,难不倒的“全能之师”。必需刻苦修炼!
四、礼仪培训师的授课能力与水平就是专业的实力。
1、语言学的修炼:
A、语言是第一教学工具,礼仪教学首先要求“精准”二字。表达精确,表述准确,不可用模糊语言。
B、学会语言的技能、技术、技巧、艺术。还得使用敬语、暖语、谦语、妙语,文明用语应放在首位。
C、授课必需使用普通话,若能掌握各地方言与乡音则更好,这是礼仪交往中的情感素养能力。D、语音发声很重要,还要学会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快慢结合。语音功底决定职业的寿命。
2、行为学的修炼:
A、“仪”是仪容仪表仪态仪式等纯属行为学。礼仪师教不好课的瓶颈是明礼不知仪,也就是不会表现礼仪。
B、只说不做的礼仪师为礼仪讲师而不是礼仪培训师!培训二字是一要培育二要训练。不会表现礼仪为不称职者。
C、礼仪风采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表现出来的。自已不会表达礼仪绝对不可误人。
D、行为礼仪学是中国诸多礼仪师面临的一大难题。更不可用伪行为礼仪去教别人。如:笑要露八颗牙,女性握手不可使用全手掌,女性坐姿小腿要斜,穿衣选色要适合你的文化、身材与肤色等等。
3、掌控课堂能力的修炼:
A、礼仪培训师是教师也是学生。古人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台下那么多人难到就没有比你强的人?能任你的老师?
B、前来学习的人都是你的服务对象,要能让前排者与后排人得到同等的知识,让中间者与旁边人学习效果一样。
C、授课时是否能让受众随你而行。他们心在你这里,你的心在他们中间。台上与台下呼应,全场处在奋进中。
D、培训师一人站在讲台上,全场就是你的天地,学会讲台上空间的使用,更要懂得步程线的运用。主宰舞台!
4、课件PPT的制作:
A、电脑处在普及阶段时生产者设置了PPT制作母板,如今早已是知识爆炸时代,礼仪师应该与时俱进丢弃母板,使用国际流行色为底色,字体和字数不宜过多过小。PPT是供受众们看的,不是给自己看的。
B、PPT制作遵守主题突出,图文并茂,图音并用,动画与影视共荣。调动一切手段为授课服务。
C、制作PPT要懂得审视美学。课件结构,图文比例,色彩调配,音响效果,都得符合雅而不俗的“协调”二字。
D、PPT是辅助工具,不宜制作过于精美,否则会喧宾夺主,弄巧成拙而影响了授课主题和品质。
五、礼仪培训师的精、气、神。
古人曰:内正其心外正其容。还教导我们:内诚于心外化于行。礼仪培训师首要是内核要纯正,外化要有神。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礼仪培训师的精、气、神就是尽职尽业的格局和状态。
1、精是生命的形态结构: A、精力——精力充沛,B、精神——精神焕发,C、精通——精能诸学,D、精诚——精诚待人,E、精准——精准礼节。
2、气是生命的动力: A、气节——刚强自律,B、气质——魅力无穷,C、气度——大家风范,D、气派——气壮山河。
3、神是生命的主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德靠自修,神靠自养,伤神则气紊乱,养神则正气旺:
A、神采——神采奕奕,B、神态——心理健康,C、神速——动作敏捷,D、神情——多变迷人。
4、礼仪师上台一站一坐一行都是职场灵魂的外化,一转身一亮相都是艺术品在闪光: A、戏剧讲究唱、念、做、打。礼仪师上台讲究手、眼、身、法、步。B、立、行、坐、卧四大体态有依据,有出处,有内涵,有方法,有手段。C、培训中以身作则,体语展示是直、长、开,俊美帅!
D、静态美迷人,动态美勾魂。培训师要学会静态美和动态美的方法和表现手法,这就是礼仪师人品的光环。
5、礼仪培训师接受培训后一定要克已服礼,一日三省。A、结业论文认证之后获得证书不是达到礼仪师的标准,而只是一份入场卷,是奔向前方的开始。
B、学习结束后必须做到:“复习、巩固、提高、践行”八字巡回落实习惯。
C、积极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在实习实践中验证和提高。毛主席说过: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邓小平教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做好有尝教学也可以做公益性的无尝教课。做到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以此轮回。
D、越有学问的人越懂得会帮助人。礼仪师们要为国民多做实事,好事,美事,善事。快把礼仪的翅膀装上飞翔吧!
中国餐桌礼仪文化 篇5
摘要:餐桌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它也是一种的社交手段,在用餐过程中,人的修养礼仪可由言行举止变现出来。正确的餐桌礼仪不仅显得优雅大方,更能给人以良好的印象。然而,在中西融合的今天,许多中餐礼仪却常常被人忽视,导致尴尬的场面发生,因此,掌握一些餐桌礼仪在社交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餐桌礼仪
入座
进餐
离席 茶文化
酒文化
中西差异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饮食一直很重视,古有俗语“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的。另一方面,作为东方礼仪之邦,餐桌礼仪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反映。据有关史料记载,至少在周代,我国饮食礼仪就已经初步形成,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并对西方餐桌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饮食所以合欢也。”中国人享受集体聚餐或饮宴的热闹氛围。餐桌,是考验一个人修养的重要场所,吃,是中国人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在中国,人们最重要的社交活动既是请客吃饭,而且名目繁多,某些成功人士一天中花的时间最多的就是吃饭,一个长期不能参加应酬的人可能就被社会淘汰了或者成为“无用”之人。大家同夹一盘菜,共饮一碗汤的“群享”模式触发了欢乐气氛,举杯提箸之间协调人际关系。但是在正式的中餐宴席中还是有很多讲究的。
一、入座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座位上。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如果带孩子,在自己坐定后就把孩子安排在自己身旁。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坐下以后要坐端正身子,不要低头,使餐桌与身体的距离保持在10~20公分。入座后,脚应放在自己座位附近,不可随意伸出,以免影响他人。坐姿要端正,勿以手托腮或将双肘放于桌上。注意事项:
① 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将客人安排在接近上菜的位置。
② 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情,要向主人打个招呼。动筷子前,要向主人或掌勺者表示赞赏其手艺高超、安排周到、热情邀请等。
③ 如果是较大的宴会,一般都设主席,客人不可贸然入座,入座是应注意桌上座位卡是否与自己的相对应。
④ 入席时如果有主人或招待人员,那么应遵从其安排。
二、进餐
1、上菜
中餐上菜的顺序为:开胃菜→热菜→炒菜→大菜→汤菜→炒饭→面点→水果。
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菜,有时种类可多达十种,上菜时,可将其先行上桌。有时冷菜之后,可接着上四种热菜,但热菜多数被省略。
当客人落坐开始就餐后,餐厅员工即可通知厨房作好出菜准备,待到冷菜剩下1/3左右时,餐厅员工即可送上第一道热菜。当前一道菜快吃完时,餐厅员工就要将下一道菜送上,不能一次送得过多,使宴席上放不下,更不能使桌上出现菜肴空缺的情况,让客人在桌旁干坐,这既容易使客人感到尴尬,也容易使客人在饮过酒后,没有菜可供及时下酒,导致易醉。
2、用餐
出席正规的中餐宴时,在开席前餐厅会为每一位顾客送上一条湿巾,这是用来擦手的。而后送上的第二条湿巾,可用来擦手或嘴,但不能用于擦汗或擦拭其它部位。
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就餐时,按照传统应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夹菜是须少量,距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时,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的,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
吃饭、喝汤时不宜发出声音。喝汤应用汤勺慢慢喝,不可就着碗喝,若汤过热,要待热汤变凉一点而入口时又不失汤味时用汤匙小口小口引用;至于吃饭,要端起饭碗贴着唇,用筷子把饭粒推入口里,这是一个最容易的吃饭方法,亦表示喜欢吃那顿饭;若吃饭时不端起饭碗,即表示不满意饭桌上的菜肴。吃饭时不要埋头苦吃,适当的注意周围是必要的。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如果用餐时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则最好用公筷,也可把距离客人或长辈较远的菜送到他们跟前。
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是以谈生意为主,或者以联络感情为主,还是单纯的吃饭。如果是为了谈生意,那么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任务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联络感情,那就要注意气氛的调节,活跃气氛;如果是纯吃饭,就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品尝菜肴上即可。
注意事项:
① 餐厅员工给客人提供服务时,一般要以第一主人作为中心,从宴席的左面位置上菜,撤盘时从宴席的右侧位置。第一道热菜应放在第一主人和主宾的前面,没有吃完的菜则移向副主人一边,后面菜可遵循同样的原则。上菜或撤盘时,都不应当在第一主人或主宾的身边操作,以免影响主客之间的就餐和交谈。② 遵循“鸡不献头,鸭不献尾,鱼不献脊”的传统礼貌习惯,即在给客人送上鸡、鸭、鱼一类的菜时,不要将鸡头、鸭尾、鱼脊对着主宾。而应当将鸡头与鸭头朝右边放置。上整鱼时,由于鱼腹的刺较少,肉味鲜美腴嫩,所以应将鱼腹而不是鱼脊对着主宾,表示对主宾的尊重。
③ 要将食物送入口中,不可伸舌去迎食物。嘴里有食物时切勿交谈 ④ 注意交谈,嘴里有食物时切勿交谈,且不可只顾自己一个人夸夸其谈,或谈些荒诞离奇的事而引人不悦。⑤ 用过的餐具,吃剩的菜,牙签等应放在碟中,切勿放在桌上。
⑥ 宗教的饮食禁忌,切不可疏忽大意,如回族不吃猪肉,若宾客中有回族人,那么主人在点菜是就应回避有关菜肴。同时,处于健康或地方饮食偏好的原因,宾客对菜肴有所禁忌的,主人也应当有所顾及。
⑦ 在使用筷子时切勿一边交谈,一边挥舞筷子;筷子插在饭碗中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切不可为;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
三、离席
席间一般不可中途退席。当你要中途离开时,不需要大声告诉每一个人,只需悄悄地和身边的人打个招呼后便可离去。
有要事不得不中途离退席时,一定要向主人说明、致歉后方可离席,但切勿与其长聊,因其还有其他客人要招呼,不可应你而对其他人失礼。
正始宴会一般在水果拼盘上桌后即可结束。此时,一般先由主人示意宾客,请其做好离席准备,这是宾客可离席的信号。告辞时应礼貌地向主人道谢,再与其他人告辞。注意事项:
① 有些人中途离席时会一一学问自己认识的人是否一起走,这种做法会使原本热闹的场面冷却,甚至于提前散场,这种行为是不被谅解的,因此要避免。
四、餐桌上的茶文化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茶在中国夺得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品,茶文化已深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我国历来有“客来敬茶”的民俗,但凡来了客人,茶是必不可少的饮品,在中餐中如果没有茶就称不上正式了。在中餐正式开始前,主人可为已到的宾客奉上茶。
以茶待客时要注意客人对茶得偏好,可在上茶之前询问客人的喜好,但也要考虑到自己储备的茶的品种,因此在询问客人意见时,最好为之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选择,以免出现尴尬情况。
上茶时由奉茶之人可看出宾客的尊贵程度,因此主人应把握好尺度。上茶时,要分主次、重要程度,一般先主宾,后次宾;先女士,后男士,且长幼有序,切不可随意妄为。第一杯茶不宜斟地过满,以八分满为宜,且水温不宜过烫,以免烫伤客人或自己。
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主人或服务员要注意杯中的茶水情况。在茶被喝掉半杯之后即可续杯,但要注意客随主便。不宜再三为客人斟茶,一再劝人用茶,却无其他话可讲,意味着送客,因此在续杯时要注意。
作为宾客,在主人家奉上茶时应礼貌地双手捧接,并道谢,无论茶符合自己的要求与否。如若不喝茶,则应事先表明,且不可向主人家提出过高的要求。喝茶时要认真品味,以示对主人地感谢及尊敬。注意事项: ① 茶具要清洁
② 尽量不要用一只手上茶,且双手奉茶时,切勿将手搭在茶杯杯口,更不能浸入水中。③ 从客人的左侧为其上茶,放置茶杯在客人右手附近,尽量不要打扰到客人 ④ 与人交谈时,最好不要饮茶,可在谈话告一段落之后,喝茶润喉,否则会显得不专心,甚至打断交流。
五、餐桌上的酒文化
中国是酒的故乡,酒文化在中国一直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酒论英雄”“无酒不成席”,酒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也是一种酒神精神——“至人”境界的象征。“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为中国古代的艺术家摆脱束缚,宣泄其创造力提供了重要途径,酒为中国古代文人所追求。在中国,酒已经融入到了传统的礼仪、风俗、文化之中,酒是催化剂,是润滑剂,酒也是一种社交。在酒桌上,我们往往能看到敬酒、劝酒的现象,这些看似简单的社交活动,也是一门学问。中国人的酒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际场所,也是一个观察和考验人的重要窗口。从喝酒、敬酒、劝酒、拒酒、醉酒等酒桌上的表现,可以看出一个人立场以及作风人品。
敬酒应由主人先敬主宾,而后陪客敬主宾,再来是主宾回敬,最后才是陪客互敬。敬酒前应了解对方的习惯,做好必要的准备,以免出现尴尬的现象。注意事项:
① 作为主人要掌握好宴会的热度,且适当的调节宾客之间的尴尬,如遇到不能饮酒之人,主人应劝服敬酒的人用饮料或茶水代酒。② ③ 缘。作为宾客,切忌席间喧宾夺主。
不能喝酒的人,应礼貌地说明,切忌把杯子倒置,应轻轻按着杯④ 端酒杯的手势也要注意,可右手执杯,左手垫杯底,碰杯时自己的杯口应低于对方酒杯的二分之一,以示谦卑。如若自己的地位高于敬酒的人,则酒杯不宜过低。
⑤ 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一定要先敬尊长者,以示尊重。如没有特殊人物在场时,敬酒最好按顺序,切忌厚此薄彼。⑥
桌面上不谈生意,酒后大家心知肚明,不必特意提出来。
六、服装礼仪
俗语说,“看场合穿衣服”,穿着打扮一定要看场合,一成不变永远一套衣服往往是不对的。赴宴选择服饰的基本原则是时间(T)、地点(P)和场合(O)三大原则,即“TPO”原则。
时间原则是指穿戴时应考虑早晚、四季、时代的特征,要注意冷暖保温,并与时代同步。地点原则是指服装要与所去的地方相符合。场合原则即指服装要符合场合的氛围。注意事项:
① 如有戴帽子的宾客,在进入会场后理应脱帽,并放在合适的位置。② 在参加宴会活动时,都不应佩戴墨镜,若有特殊情况,应向主人或宾客解释并致歉。
七、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1、餐桌上气氛的不同:中国人就餐,讲求的是热闹,在餐桌上谈天说地,敬酒劝酒,完全抛却了平日里的安静表面;而西方人的餐桌上式及其安静的,不同于平时的热情,而沉默地切割自己盘子里的食物。
2、座次的不同:在中国,以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则右为尊,左为次。
3、餐具的不同:中国人饮食的餐具一般包括筷子、碟子、汤匙、碗等。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左上方,而酒杯则放在右上方,筷子与汤匙专用座子上或纸套内,公用得筷子和汤匙则最好放在专用座子上。在西方的餐桌上,餐具主要有刀、叉、匙、盘、玻璃杯等,其餐具的摆放较中餐要复杂,垫盘居中,叉左刀右,刀尖向上,刀口向内,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酌情摆放。西餐中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从左到右,依次摆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
4、上菜顺序的不同:中餐上菜顺序为:先冷菜、饮料及酒,后上热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及水果。西餐的上菜顺序通常是:先上面包黄油,其次是冷菜,而后汤斗海鲜,再是主菜,然后是甜点,最后是咖啡及水果。
5、停菜方式不同:在中国餐桌上,用餐完毕,筷子应整齐地搁置在靠碗右边的桌上,并应等众人都放下筷子后,在主人示意散席后方可离去。在西方,用餐结束后可将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侧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放于餐盘上,尽量将柄放于餐盘内,这样可避免掉落,也便于服务生收拾。
6、饮食观念的不同:饮食的第一目的都是相同的,即为满足生理需求,但是第二目的呢?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餐 最求“味”的享受,在食物的制作上尤其讲究,制作方式五花八门,以达到味觉的享受,但营养的流逝是巨大的。而西餐的第二目的则是健康与营养,其制作方式也就较为单一。
八、结语
餐桌礼仪可以使餐宴过程有序和谐,避免一些尴尬局面,使人进退得宜,也可以使宾主之间相谈甚欢,达到协调人际关系的目的。
对餐桌礼仪的借鉴、应用,一方面可以与自己的身份地位相适应,另一方面可以为自己的发展做好必要准备。近年来受海外市场的影响,餐桌礼仪还被许多人视为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礼仪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时展示修养、才华的好机会,有助于协调人际关系以及事业的成功。
以上所述餐桌礼仪都较为正式,在正式的餐宴上需注意。但在一般家宴,或亲友聚会中因气氛比较轻松自在,太过讲究客气反而显得生疏、刻板,而使亲友尴尬。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在这种场合就可以抛却餐桌礼仪,有些必要的礼仪会更显得你得体大方,也使亲友有被尊重、重视的感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礼仪得体大方,但又不拘泥于此,掌握好尺度。
参考文献:
1、《餐桌礼仪与口才》段洁 陈谦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1.1
2、《成功有礼(2)餐桌礼仪和饮食主张》张玛莉著 广州出版社 2005.9.1
3、《现代中餐礼仪》林莹 毛永年著
上海科普出版社 2008.5.1
4、《谈饮食礼仪》谭素君 周书存著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4.1.1
5、《新编实用礼仪教程》周霄 穆容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7 6《中国饮食文化概论》李维冰 华干林著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篇6
在封建时代,礼是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
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
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古代的“礼”文化“(二)
“礼”的含义比较丰富,其跨度和差异也比较大。“礼”的含义,按枟辞海枠中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本来的含义是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的统称。如敬礼、礼貌。
(2)泛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贵族的等级制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
(3)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如典礼、婚礼、丧礼。
(4)指礼物。如送礼、礼品、礼单。随着历史的发展,“礼”的内涵已经有了延伸和扩展,在许多场合它已成为“礼貌” 、“礼节” 、“礼宾” 、“礼仪”等的代名词。因此,礼是表示敬意的通称,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并约束自己行
为以示他人的准则。礼属于道德的范畴,是社会公德中极为重要的部分。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用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的总和。礼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着人们的道德观念,确定着人们交往的准则,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在社会生活中,人人以礼相待,互尊、互爱、互谅,并成为自觉的行动,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儒家对礼的阐述与观点,礼文化(三)
儒家认为理想的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将如周内史过所说的:“礼不行则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因此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作用,提出礼治的.口号。
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从这些话里可以充分看出礼与政治的密切关
系,国之治乱系于礼之兴废。所以荀子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礼记》中对礼的诠释,古代“礼”文化(四)
礼既是富于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
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各不相同。夜晚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问安,出门必面告,回来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门的中央,不蓄私财,是人子之礼。只有通过不同的礼,才能确定家族内和社会上各种人的身份和行为,使人人各尽其本分。“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便是此意。
《礼记》说“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
中国文化与国际礼仪 篇7
1节日文化背景
1.1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壮族是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壮族先民有热爱歌唱的传统习俗, 他们把能歌善舞当作聪明才智的一种象征, 把唱歌活动视作节庆与社交的重要礼仪, 壮族男女老少, 能歌善舞, 无事不歌, 无时不歌, 习歌成俗。可见, 壮族社交以歌抒发情感, 男女以歌求爱的风俗已经成为当时一种普遍的生活追求。壮民间盛行的“民歌歌圩”在广西这个相对独立, 相对封闭的的地理生活环境和历史背景下, 并在人们长期共同生活, 交流, 社会实践中, 通过社会约定俗成, 形成了自己民族文化的历史沉淀, 也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现象, 更是壮族先民生活经历, 精神文明和艺术智慧的结晶。
1.2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
河北省吴桥县历史悠久, 被誉为世界杂技艺术摇篮和中国著名杂技之乡。 相传, 在吴桥每年秋收之后, 在黄镇有一个月的庙会。每年八月十五至九月十五期间, 有人出售狗、 猴、蛇、熊与马, 以及杂技、魔术的道具。各路技人纷纷赶来切磋技艺, 拜师访友。会后, 各班人马散去, 近则天津、 北京;远则下江南、闯关东, 这一古老风俗一直沿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
2节日历史由来及发展
2.1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歌圩展现的是壮族人民的物质生活, 精神生活, 传统观念, 道德风尚与宗教信仰, 主要围绕着群众日常劳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是人们交流思想, 进行审美活动和表达情感的重要聚会方式, 是自古以来壮族一直存在的民族文化形态。其中以武鸣“三月三”歌圩影响力及规模最大, 歌圩之日, 并同时举行其他活动如舞龙, 舞狮, 斗鸡斗牛;男女老少无一不身着盛装, 成群结队抵达, 欲通过歌声表达情感, 披露心声。
1993年, 政府为推动广西经济发展, 在每年的“三月三” 歌圩节同时举办商品交易会和美食节等活动, 想通过“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的手段, 达到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目的, 由此歌圩节被正式命名为“广西国际民歌节”。
1999年, 经国家文化部批准, “广西国际民歌艺术节”正式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2004年, 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 每年都将与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共同举办。期间有“旅游饮食文化”, “东南亚风情夜”, “广西民歌风情展演”等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更多中外文化交流的条件, 推动了广西的经济发展。
2.2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
1~6届承办国际赛事, 盛宴最多的时候由18个国家, 41个节目组成。
第7届开始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和文化部共同举办, 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被誉为我国三大国家级艺术节之一 (与北京音乐节和上海艺术节齐名) 。
第8届中国吴桥杂技艺术节由江泽民同志出席参与。该节被评为与法国“明日”与“未来”杂技节和摩纳哥蒙特卡洛齐名的国际三大杂技大赛场, 是世界杂技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第11届被评为国内十大著名节庆之首。办节起同时举办国际马戏论坛、杂技演出洽谈会和杂技艺术展览。
截止2015年, 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已成功地举办了十四届。
3民俗文化旅游节日开发及利用的成功借鉴
3.1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3.1.1壮族传统民歌的继承与发展
首先,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促进了文人对民歌的宣传。 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推出了《中国壮族民歌100首精选》这本汇集了五线谱, 壮文, 国际音标和汉语, 成为世界通用音乐文本。为国际外来旅游者对了解壮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以民歌新唱形式使老民歌重新释放了活力, 激活了民族文化中积极强健的基因。
其次, 民歌节培养了一批既具有时代风貌又具有壮族特色的优秀本土民歌歌手, 如潘傲峰, 李清影, 韦誉, 蒙鹂君等等, 精彩献唱《情景歌圩1:大地飞歌壮乡情》与《一路唱歌一路来》等具有壮族传统特色的民歌。其规模与影响力不断扩大, 让南宁这个“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绽放出夺目光芒。
3.1.2积极推动广西经济的发展
民歌节巨大的品牌效应和丰富的艺术节活动为南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商机。民歌节已成为南宁每年除春节、国庆之外的第三个旅游“黄金周”。民歌节仅依靠演出每年创收超数千万元, 连同期举办的东盟博览会, 每年的商品交易总额不断提高, 签订投资合作项目呈翻倍趋势。
3.1.3带动广西旅游业的发展
截至2013年末, 同时带动广西人文自然观光休闲度假游, 滨海休闲度假游, 长寿养生旅游、中越边境游、少数民族风情游的发展。经过22年的精心打造,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影响力日益扩大, 成为向东南亚乃至世界递出的亮丽名片。
3.1.4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城市形象的提高
为了配合民歌节的举办, 南宁市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 经过多年努力, 南宁的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南宁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 “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 并被评为“2008年度中国十佳会议旅游目的地城市”和“2009中国节庆产业金手指奖十大节庆城市”。
3.2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
3.2.1传承了杂技艺术, 弘扬了传统文化
吴桥被誉为中国杂技艺术的发祥地之一, 中国之所以被称为“杂技王国”, 中国的杂技被称赞为“东方艺术的明珠”, 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吴桥这座小镇所传承的杂技及其千百年来创造过的辉煌。早期由于当地的土地贫瘠, 杂技成为吴桥人民的谋生之计, 人民在春冬两闲之时外出卖艺, 训狗训狗, 打跟头, 耍枪法, 变戏法, 糊口营生, 吴桥杂技才得以代代相传。
3.2.2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营造了和谐文化氛围
杂技艺术节举办同时, 还进行中国杂技展览、参观与交流, 国际马戏论坛等活动, 丰富了杂技节内容。杂技是生长于民间的“草根艺术”。吴桥杂技节不仅贴近老百姓, 成为人民大众的节日, 还走进社区与广场, 来到了省会老百姓的家门口, 让更多的市民纪念与了解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文化。
3.2.3点亮了石家庄的城市形象, 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
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经过近20年不懈地追求与探索, 已成为国际马戏界公认的世界三大杂技赛场之一, 与法国巴黎"明日"与"未来"世界杂技节和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齐名。
4民俗文化旅游节日开发及利用的不足之处
4.1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4.1.1传统民歌文化所占的比例减少
据历史记载, 壮族民歌在过去日常生活中以“择偶”为主要目的, 但是随着如今科技与通讯的进步, 经济的发达, 壮族人民婚姻观念的改变, 新式民歌在内容和体制上出现了很大转变。为了与世界接轨, 壮族民歌在一定程度上被人文化, 现代化, 表演化和都市化, 已展现不出那些土生土养, 原汁原味的传统民歌需要传递的文化与信息;在历届民歌节中, 壮族民歌所处的位置并非主导, 等多的是一些非民歌, 假民歌充斥其中。回顾第十四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出席晚会的有谢霆锋、罗志祥、周华健、苏慧伦、孙楠、飞儿乐队等大陆与港澳台乐坛明星及丹麦乐队迈克学摇滚乐队等国际大腕, 他们所演绎的曲目中, 没有一首是壮族民间口头流传的民歌, 取而代之的是当今流行音乐, RAP, 摇滚乐。
4.1.2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已经逐渐成为经济的附属品
民歌节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声誉, 取得今天的成就, 与广西政府在经济层面的支持密不可分。正是由于政府的过度参与与支持, 使民歌节渐渐成为东盟博览会的附属品, 陪衬物。自2004年, 民歌节与东盟博览会合二为一举办, 民歌节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开场秀, 其文化方面的内容逐年减少, 而经济行为相应在增加, 商业味道愈为浓重。
4.2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
4.2.1市场运作程度不高, 人力资源管理欠科学
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主要是以河北省特色文化资源“吴桥杂技”为依托的节庆活动, 因此整个节日活动的组织安排, 宣传促销都带有浓厚的政府指令色彩, 并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节庆进行管理与规划;两年举办一次的杂技艺术节工作人员多是临时从政府相关部门抽调过来帮忙, 他们没有专业的节庆策划经验和专业知识培训, 大多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因此导致艺术节委员会的人力资源管理欠科学, 服务态度没有得到游客的肯定。
4.2.2产品不注重包装, 城市配套发展不完善
节庆环节中的马戏大蓬演出, 虽然演员们技艺高超, 表演精彩绝伦, 但是服装道具简陋, 难登大堂;会场外部有临时搭建的休息区, 内设餐车, 商品销售亭及少数简易洗手间, 由于没有明确的指示牌和专门的清洁人员, 卫生环境恶劣, 成为游客投诉较多的问题;在杂技艺术节举办期间, 举办地点石家庄的配套设施不完善, 如室内交通不便, 城市卫生环境有待改善。
4.2.3群众参与程度低, 节庆品牌知名度不高
虽然艺术节的产品逐年改进, 票价由30~880元不等, 但是并没有引起全国人们广泛关注, 如许多当地居民称不了解吴桥杂技节, 不知何时何地举办。据调查数据显示, 参加艺术节的过半是石家庄居民, 近80%是河北省内的游客, 作为一个国际性的艺术节, 其影响力远不如国际上一些著名的节庆。如西班牙奔牛节, 巴西狂欢节, 其知名度与国内的上海旅游节也有一段差距。
5两大国际艺术节对比及研究
本质上, 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都是融文化, 旅游, 经贸为一体的综合大型节庆活动, 而各自凭借的文化资源类型不同, 一个是借助少数民族民歌文化资源的优势以及中国传统民歌文化的深厚, 一个是弘扬中国撂地卖艺, 赖以谋生的深远文化, 但这无法改变两者本质上都是为筹办节庆的性质。
(1) 从举办组织来看, 两者都有政府机构举办, 由国家部级单位挂帅。但是相对而言, 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由国家文化部和河北省政府共同主办, 市政府与省文化厅共同承办; 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由国家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 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和南宁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后者得到了政府更高的重视。
(2) 从运作方式看, 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完全采纳各级政府的指示进行全程运作;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则采用政府指导, 完全由企业 (南宁大地飞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承办, 进行市场运作的方式。前者这种运作模式给政府带来极大财政和人力资源的负担, 而对社会和当地居民回馈的经济社会效益却不高;后者是由政府指引, 以政府的名义进行协调和对外宣传, 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办好节庆活动。 社会参与:向社会与高校召集自愿者, 鼓励民众积极性。采取市场运作:完全由企业承办。这是一种比较适用于中国国情的节庆活动运作模式, 其日益凸显出优越性。
(3) 从地缘和天气条件来看, 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举办地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 每隔两年于10~11月期间举行, 届时已经进入冬日, 气候偏寒;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则每年9~ 10月在广西省会南宁市举行, 并且与中国—东盟博览会, 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同时举行, 南宁属亚热带气候, 四季常青, 相比之下, 民歌节更具地缘和气候的优势。
(4) 从参与的群体来看, 两者都采取了国内全面宣传以及国际化的策略, 都利用各种媒介, 如中央电视台, 报刊, 人民网和新华网等媒介, 以此吸引全民的关注与参与。在国际策略上, 两者各有侧重点, 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偏向与俄罗斯, 蒙古, 朝鲜, 加拿大, 美国等合作;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则偏重于东南亚如马来西亚, 新加坡, 泰国与越南等国。 就参与群体而言, 民歌节的开放性不如杂技节。
6中国民俗文化旅游节日发展的对策
6.1保护与继承传统文化资源
在发展地方经济与利用本地民俗文化的同时, 以发扬传统文化为初衷, 做到名正言顺, 使独具特色且资源丰富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可以推进文化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6.2政府积极正确引导, 扩大民众的参与程度
在中国民俗文化旅游节日的举办中, 政府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广大的人们群众是基础和听众。大部分听众每年都对担任嘉宾的流行歌曲明星感兴趣, 而忽略了传统的民歌与文化, 甚至部分演绎的传统民歌吸引不了观众而引来差评。 对于这些存在的情况, 政府应该给予正确的指导, 如在壮族的基础教育中, 加入传统民歌的知识;在河北省的民众中宣扬杂技的由来与历史, 在群众中发扬和壮大民俗文化。
6.3政府与企业齐心协力, 正确运作, 避免民俗文化旅游节日过度商业化
在活动的策划过程中, 应该坚持传统文化本质内涵不可替代的原则, 以其为核心开展各项宣传与吸引投资, 不能因为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 而忽视文化的定位, 造成民俗传统文化的偏离。
7总结
从分析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与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文化背景, 历史由来与成败经验, 可从中发现中国民俗文化旅游节日的发展虽然困难重重, 但同时也存在着生存与发展的机遇。随着我国民主意识的崛起, 在现代媒介的支持下, 把握好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 同时在学术界与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与积极扶持, 中国民俗文化旅游节日定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寻求新的生长点与崭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郑维宽.试论明清时期广西的文化区域及形成机制[J].河池学院学报, 2008, (3) :70-71.
[2]张海荣.旅游文化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3]牛永勤.刘三姐与壮族山歌文化[J].中国教师, 2005, (11) .
[4]马树春.实行机制创新, 实现综合效益:从南宁国际民歌节看地方文化艺术节的举办策略[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2006, (4) :63-67.
[5]郭伟, 池渤然, 柳玉清.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 2006, (10) :194-196.
中国文化与国际礼仪 篇8
5月20日(周三10:00~17:00):第三届中国美甲美睫大赛
5月21日(周四10:00~15:00):2015美甲美睫感恩特卖体验节
地点: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E5馆比赛区
主办:中国美容博览会组委会
承办:CBE品牌联盟美甲美睫专业委员会/上海澜美化妆品有限公司
作为美甲美睫专业委成立后的首秀,展会期间将强势推出三大美甲美睫主题活动,即2015中国美甲美睫主题论坛、第三届中国美甲美睫大赛和2015美甲美睫感恩特卖体验节,为业界呈现一系列集展示、论坛、比赛、公众体验、国际交流、微商、品牌特卖和评选于一体的美业盛宴。
此次文化节将呈现诸多亮点:汇聚全球顶尖品牌,全新打造一个商贸和交流平台,寻找和释放发展新动力;囊括最In的行业动态、最前沿的行业技术以及最落地的经营模式,与国际知名品牌讲师Jacqueline、Jerry Lin、野尻早苗等亲密接触,了解最新技术,开阔经营思路;特邀国内外重量级嘉宾Masbaya、Johny lee、纪皖珍、陈博凯、白真淑、李安、王银森、陈光、郁苗等莅临现场,为您分享前沿思想和宝贵经验更有我们精心设计的爱心公益义卖,以及众多促销活动,回馈给广大消费者和爱心人士。
【中国文化与国际礼仪】推荐阅读:
中国礼仪文化11-09
中国餐桌礼仪文化知识08-1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05-29
中国企业文化的国际化08-28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强音(国际论坛)10-16
中国·内蒙古首届国际草原文化节策划案11-17
中国文化与企业发展11-12
《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06-03
佛教与中国文化上10-28
周易与中国管理文化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