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与中国传统文化

2024-10-17

档案与中国传统文化(共12篇)

档案与中国传统文化 篇1

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 档案更是有智慧的人丰富的。前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就是传统文化, 似乎可以说, 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例如:观赏名胜古迹, 欣赏书画展览、民族乐曲, 了解民俗风情, 研究医学美食, 发展农学、天文历算等, 而这些传统文化正是通过档案记录和保存了它。档案使得我们以站在巨人肩上的姿态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

一、档案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开端

中国原始社会末期遗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传说, 比如:炎黄“焚林而田”, 尧明察, 舜德化, 大禹治水, 经过两三千年的口述档案世代相传记录下来。直到西周, 中华民族用顽强的智慧, 完成从刻画符号到文字发明的飞跃, 逐步以正规档案的形式记载。随后迎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 《诗经》的整理, 孔子“中庸”说, 老子“抑损举补”理论, 韩非“依法治国”理念等。各种造型艺术档案创作了千姿百态的龙的身影, 给人一种形象的实感, 体现龙文化精神。

二、档案与中国哲学

有关书籍档案记载中国哲学大致可分为天人之学、变易之学、会通之学。天人之学讨论的是天人关系问题, 是天主宰人还是人能改变天。汉代司马迁曾说:“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在他看来, 只有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 探究“天”的性质, 以及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才能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孟子进一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可缺一, 但人和最重要, 认识到人类自身的价值, 表现出人们主体意识的觉醒。变易之学即“有对”之学, 天命可以转移, 政权可以更迭,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 静止是相对的, 个性中可发现共性, 事物达到极限就要发生变化, 变化就能发展, 发展就会创新。对立双方必有一方占主导地位,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诸多辩证观点, 已被后人广泛用于军事、人事、科学发明的领域。会通之学即融会与贯通, 相互辩论相互吸收, 毛嫱、丽姬之美各有见地, 融汇各门具体学科和外来文化。

三、档案与人文文化

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义之邦著称, 有丰富的历史遗产, 书籍档案《论语》中重视研究社会的人际关系, 其中敬老爱幼, 规范言行, 勤俭节约是其精华所在, 一直沿续至今, 演变为“八荣八耻”。史学档案记载各种人文道德和天文地理, 其中最为突出的体裁要数纪传体和编年体, 传人而记事, 事实有先后。中国文学档案的记载, 分别以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的形式保存下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档案与宗教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

佛教自西印度传入中国后, 自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很少有人知道现代音乐源于佛教的诵经。从看破红尘式的“觉悟”, 转化为“人的内心信仰”。从实物档案上看, 中国佛教造像、画佛、造塔等也别具一格, 如:龙门石窟中旱期塑像秀骨傲然, 佛教的许多壁画表现出奋发向上, 刚健有力的审美情趣。道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宗教, 以经典书籍档案《道德经》之自然精神为主体, 发散开来。是“会通之学“的典型形态。道教文学最具艺术性, 思想超脱, 词章华美, 文化结构内容不仅是多门类、多学科的统一, 在每一学科中又是多层次的统一。

五、档案与文物

中国古代文物档案不仅是装饰品、观赏品, 还具有广博而深邃的文化内涵, 体现鲜明的民族特色, 是其它国家未有过的, 各种品格的玉器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成为道德、政治、等级的象征, 往往追求事物的神似。铜镜上出现龙与凤, 主要用作吉祥的象征, 有的利用谐音表义, 比如出现鱼图案便表示有余的意义。金银器反映社会的信仰与宗教, 生活与习俗, 民族文化特色等。陶瓷器不仅是生活用具, 有的代表一个故事, 含蕴丰富的情感。

六、档案与中国教育

各种文化都是以档案的形式保存并发展起来。世代相传,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社会才得以进步, 古代教育场所主要有两种形式:官学和私学。不管是哪种, 教与学都注重尊师爱生, 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 学思结合, 由博返约, 温故知新, 身体力行, 教学相长。

七、档案与中国书法、绘画

汉文字档案具有其它文字没有的独特艺术特点。中国书法, 所谓篆、隶、楷、行、草, 所有书法流派及个人风格, 都是通过使用毛笔书写这些字体来表现的, 往往进入出神入化的妙境。中国绘画即国画是用毛笔、墨和中国颜料在特制的萱纸或绢上作画。造就了中国绘画, 也以档案的形式记载下来, 远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有了绘画的萌芽。中国绘画分为人物、山、花、鸟等画科。技法上又分为工笔、写意两大类, 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

八、档案与中国医药学、养生学

在远古“医食同源”时期, 中国医学与养生学都是以口述档案相传并发展, 比如:神农尝百草, 酿酒治病, 知道气候失常能导致疾病流行, 用运动的方法可防治疾病等。直到医学经典档案《内经》问世, 完成了中国医药学和养生学的理论体系。为今后规范、指导、发展中医药学和养生理论作出了贡献。

九、档案与中国饮食文化

饮食是人和动物具有的本能需求, 但人类能创造丰富的食物和文明的饮食习惯, 使饮食成为一种文化活动。饮食文化档案记载了饮食资源、烹调技术、食物制造、食物治疗、饮食民俗、饮食文艺等方面的内容。中国饮食文化, 一枝独秀, 曾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 这与中国农学有密切联系, 农作物中水稻、大豆起源于中国, 古代中国就善于引进外域农业作物, 缔造复合农业, 保持自然生态良性循环。中国饮食文化的科学性发展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十、档案与中国古建筑

新石器时代, 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就以实物档案的形式把自家的穴居和浅穴居保存, 在此基础上又逐步发展为地面的房屋。有档案记载, 远在夏朝还出现了专门管理工程的官职:司空。古人重视将宫殿建筑、城市布局、自然景观结合在一起, 体现“天人合一”观念。古建筑还汲取外来建筑之优点, 与本身的建筑文化融合, 体现“会通”精神, 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内涵, 令人回味无穷。

十一、中华文化不是封闭的文化

她之所以有悠久的生命力, 原因是她带有开放的特色, 表现为:1.境内各民族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创造, 2.善于向外国学习。而档案馆的存在完成了档案文化功能的转变, 一种从组织文化向社会文化过渡。档案不仅要继承文化的传统优势, 还具有相当的文化兼容性。通过沟通和借鉴, 使自己真正成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 使档案传统文化在此得以及延续。

摘要:中华民族已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创造了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 对中国炎黄子孙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档案作为记录传播古代优秀文化的载体, 在中国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尽管古代档案的物质形态发展变化很大, 从简册, 绵帛, 金石到印刷本, 尽管屡遭兵、火、水、盗、毁等厄运, 但档案作为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作用, 始终为历代所重视, 经久不变,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和积累了数量巨大, 内容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

关键词:档案,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档案与中国传统文化 篇2

关键词:传统档案馆;数字档案馆;比较

传统档案馆的工作重点是接收、保管档案,以档案文献服务为主,以本馆所保存的档案为基础,向利用者提供各种档案文献服务。传统档案馆在对档案接收、整理、鉴定、保管、提供利用这一系列工作中已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和流程。数字档案馆采用了新的技术来完成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与提供利用等工作任务。因此,数字档案馆的工作有着全新的内容,这些内容值得我们去研究。

一、传统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管理模式存在差异

传统档案馆是我们党和国家永久保存档案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传统档案馆是以实体的建筑物形式存在的,因其管理对象为记录在纸张等载体上的以文字符号、图表、图像等形式存在的档案信息,这种档案信息的存在方式也被称为“实体”,所以,传统档案馆的档案管理模式是将馆藏档案以全宗或案卷为保管单位,围绕着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编研和提供利用等业务开展工作,体现集中统一的管理原则和思想。具体地说,传统档案馆的管理模式是遵循集中统一的管理原则,围绕档案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展开的档案管理模式。

数字档案馆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馆。它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数字档案信息系统,代表的是一种信息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构建,是超大规模的、没有时空限制的知识信息中心。数字档案馆的管理模式是一个开放式的硬件和软件的集成平台,通过对技术和产品的集成,把当前大量各种档案载体数字化。也就是说,“数字档案馆”是一个电子信息的仓储,能够存储大量的、各种形式的信息,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方便的访问它,以获取这些信息,并且其信息存储和用户访问不受地域限制。所以,数字档案馆的档案管理模式与传统档案馆的档案管理模式是不同的。数字档案馆的管理模式是在集中统一管理原则指导下,对档案信息集中统一管理及开发利用,对电子文件本身则采取了分散管理的办法,只对档案信息进行“虚拟接收”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

数字档案馆采取了新的信息技术来完成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与提供利用等工作任务。尽管传统档案馆和数字档案馆之间存在着很多区别,但数字档案馆必经是由传统档案馆发展而来的。传统档案馆是数字档案馆的基础、数字档案馆是传统档案馆的扩展、数字档案馆是现代化的新型档案馆。

二、传统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管理流程存在差异

传统管理流程的差异表现在:

第一,传统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档案信息来源及进馆方式不同。传统档案馆的档案信息来源主要是依靠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各种纸质文件材料,包括电子文件的纸质打印件,具体的进馆方式是采用传统的档案接收和移交办法。而数字档案馆的档案信息来源主要是根据用户的需要,对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动态搜寻和组织”,包括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大面积的跨空间的、跨行业的搜寻和组织。数字档案馆的档案进馆方式,目前有集中式与分散式两种。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数字档案档案馆可以采取分散保管、集中控制的文献组织方法,不再把档案实体收集进馆。

第二,传统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档案载体形式不同,传统档案馆的档案载体主要是纸张。几千年来,纸张一直是信息保存与传递的主要载体与媒介。而与之对应的数字档案馆档案载体形式则多种多样。数字档案馆的数字化信息主要存储在光盘、硬盘和软盘上。但新型载体存储起来的信息,往往是不能直接阅读的`,必须借助于机器和设备,并且极易受到外力的干扰和破坏等等。

第三,传统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档案馆运行状态和功能不同,传统档案馆的运行状态可以简单概括为是对纸质文件材料进行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及开发利用的工作,传统的档案馆则只能提供馆藏实体档案来提供人们利用。而数字档案馆运行的实质与人们所熟悉的传统档案馆不同,它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构建一个虚拟的档案信息环境,这种以用户为中心而构建的虚拟的档案信息馆藏,可以打破传统档案馆的物理界限,是档案馆可以成为在网络上能够灵活方便地搜寻、选择和联结档案信息资源的动态信息系统。

第四,传统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服务方式不同。传统档案馆的服务方式基本上是以本地服务为主,服务工作的开展以档案馆为中心,服务地点局限于档案馆内,利用者必须到档案馆去,而档案馆的开放时间也是极为有限的。在其开放时间之外,无论你如何急需,一般来说都无法获得任何服务。数字档案馆以信息服务方式为主,以用户为中心。档案馆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将本馆的以及网络中的数据库有关的信息直接传送到用户家中或办公室里。只要通过网络上的个人电脑,就可以成为数字档案馆的服务对象,且能够查找该档案馆的馆藏及利用情况等所需要的信息。

第五,传统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档案整理形式不同。传统档案馆的整理工作,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整理手段而进行的,一般是将收集来的档案,科学地组织起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大体上可分为实体控制和智能控制两个大部分。数字档案馆的库藏档案主要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出现的,它符合电子文件的形成规律,使档案的管理过程简单化,大大降低了档案馆的负担。采用分散保管、集中控制的收集方法,使档案实体分散于各个立档单位之间。因此,其信息存放的物理位置实际上就体现了档案的全宗关系,已经清楚地说明了档案的相关背景信息。此外,传统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档案检索工作不同。传统档案馆的档案检索工作,主要是利用一些比较简单的、手工的检索工具而进行的。相对于传统档案馆而言,数字档案馆可以实现档案的全文智能化检索方式。传统档案馆的保护只要档案文件保存在耐久性的载体上,就达到了保护档案的目的。与之相对应的,数字档案馆的保护工作包括两方面的任务,一是要确保电子文件的长期存取,也就是要注意软硬件环境的维护;二是保护电子文件数据的安全,防止电子文件的损毁、删除、修改等。

档案与中国传统文化 篇3

【关键词】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传统档案管理;区别

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自动化办公管理系统模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并逐渐的走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使得更多的工作人群习惯并喜欢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办工。相对于传统的档案管理,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就有很多的优势。面对时代的告诉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在各方面都是更新不上,因而必须借助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进行工作。

1.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概述

1.1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

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并不是完全新式的管理模式,它是在传统档案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结合了两者的优点,是一种利用计算机与网络为管理载体的信息管理模式。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特色包含了涉取文件时的针对性虚拟立卷;电子档案的文件级管理;个别部门与地区内电子文件的社会化、网络化与自动化;档案管理的快捷新与高效性等。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建立电子文件专用的中心设施或是档案部门集中的储存管理,充分发挥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优势。电子文件的档案管理多采用技术与理念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一是档案部门通过网络等资源收集电子文件。二是将这些电子文件档案信息按照部门要求保管和储存。三是还要防止不法分子进行网络资源窃取。

1.2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电子文件在保存过程中,原始性、真实性容易被破坏。以目前的有关技术,在保障电子文件的原始性、真实性上比较薄弱。很容易被居心不良的人利用,一次改变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制造假的电子文件,而在此过程中又不易被发现。

第二,电子文件档案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地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电子文件可以远程传输,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容易被黑客入侵,造成电子文件失效或是中毒。目前,很多国家或是地区都不同程度的遭受到黑客的入侵,而这些人往往电脑技术较强,一般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时应付不了的。因此,电子文件的安全相对来说受到了影响。

第三,电子文件的保存问题。电子文件在社会生形成的时间较短,在储存方面任然是有很多缺点的。是否长期有效的保存电子文件是放在档案部门每一个工作人员面前的重要问题,也是值得他们去研究,去深思的。在社会上往往会看到一系列的电影、电视剧被盗的情况,这都是由于电子文件在保存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导致的。

第四,软件没有信息管理功能,部门之间却反通用性。目前,各档案部门的使用的计算机软件是不通用的,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检索软件。也就是说,查询资料时,需要注册每一个地方或是每一家的会员,才能分享其中的资料。相对来说也是比较麻烦,需要在不用的网页上装换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

2.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与传统档案管理的区别

2.1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的归档时间与传统档案管理不同

电子文件档案的归档时间相对传统档案比较自由,其可以在文件生成以后便可以存档,会是文件自动设置的一段内都是可以自动存档的。在文件形成过程中,再通过网络传送到有关部门,但是在传输过程中必须使用工作单位特定的数码签名进行封签认证,以保证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档案部门工作人员在接受后并进行统计,按照档案部门的归档原则进行分类并设定分类号和档案实践、归档时间和档案查阅的限制级别。这相对于传统档案缺失、缺归、漏归的现象来说,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就避免了这些问题的产生。

2.2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的归档方式和传统档案管理不同

电子文件的关键技术就是是电子编码技术,因此,在今后的修改中是不留下痕迹的。相对传统文件来说,电子文件很难确保原始文件的样本,加之文件载体不固定,更难区别出原始文件了。所以在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中要解决这一问题,使得电子文件具有真实性。因此,在电子文件归档时,经手人需要在电子文件上签名、后息认真、身份认真、指纹认证、加密保护等验证手段,使得电子文件在传输过程中不受到外界的干扰,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原始性、准备性,法律性。

2.3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的保存方式和传统档案管理不同

电子文件的载体容易老化,这相对于传统档案管理来说是一个弱点。其次,现代社会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极快,信息媒体和信息的储存介质的更新速度也是很快速的,这也是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的一点缺点。这可能会导致电子文件真实性和可读性收到破坏。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在接受档案后,按照规定可以将电子文件打印下来,封存。这种只是一种暂时的做法,相对来说耗时,成本高。最好还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保存资料。档案部门对电子类的内容要大于下位类的内容,也就是说类目之间横向是平行关系,其次要做好相对稳定性,要保持类目名词不变。最后对不确定属于哪一类目的档案要做出规定,在确定不确定属于类的归目。类目的标识通常都是用数字或是英文字母,数字多组合可以采用“八分制”“双位制”。

2.4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的分类、编目等和传统档案管理不同

电子文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在管理过程中也是有所不同的。文件到达一级管理时,档案部门在接收电子文件的同时,应给每份文件编制一个属于此文件的唯一电子文件号,并给出相应的档案号和分类号,再依据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给文件编号,在归档的同时进行主题词标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编制多角度、全方位的检索工具,以便检查信息。用户只需要输入名字或是关键字就可以查到资料,从而大大的减少了档案工作人员的劳动力度。

2.5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的查询方式和传统档案管理不同

电子文件保存相对来说,不像传统的档案管理一样多以纸质档的为主,查询相对简单许多,而电子文件属于虚拟内容,必须要输入文字才能查询到。只有符合一定的条件,查询者才能注册、登记成为电子文件中心的会员,会员方能通过远程登录等方式,经电子文件中心进行确认登录者的身份并获取权限,才有权利查询有关的资料及有关的查询方式。电子文件档案化的查询方式相对来说更加的方便,查询者不用到档案管理中心进行查询,通过无线远程便能查询自己想要的资料。这不仅减轻了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也节约了查询者到处奔走的时间。

3.结语

总而言之,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为办事人群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帮助,使得人们的工作更加的方便、快捷。而且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模式也适应的时代发展的潮流,更新时代发展的脚步。相对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来说,有着文件保存简单方便,储存内存大、查找方便、资料清晰等优点。当然,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也需要众多的部分相互协作,增加各界人士对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的了解,避免一些违法的现象发生,使得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更加的科学、有效、安全,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利处。

参考文献:

[1]刘国. 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的特点问题及对策[J] 科技信息, 2007(11).

[2]李明艳.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现状及应对措施[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1(12).

档案与中国传统文化 篇4

一、档案与中国的政治文化

说起档案, 我认为说它是政治生活的产物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 档案始终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重要社会条件, 这使得档案产生在夏朝———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国家是顺应发展的。

从档案的载体上来看, 档案从甲骨、简牍到缣帛、纸质, 再到今天的电子档案的不断推广, 我认为这是档案体现中国政治文化的第一个方面, 不难看出, 档案的载体在不断地缩小, 重量减轻, 而相应的数量也是不断增加的, 这说明档案的产生量在不断增加。统治阶级利用档案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在封建社会, 档案主要采用的是大体积的载体, 例如甲骨档案, 当时的统治阶级崇尚迷信, 一切行事都要由史官占卜, 所谓是“每日必卜, 每事必卜。”而甲骨正是占卜的重要材料, 同时作为档案材料就不难看出这是和统治者的心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是相符的。如此大体积的档案———甲骨、简牍甚至是将档案所记载的内容刻录在青铜器上, 这样的档案何谈开放?这样的载体如何让国人阅读且完全了解其内容?这样的载体价值如此珍贵, 又怎能记载属于普通人的世界?而且从封建社会档案的内容和形式来看, 有类似于起居注、日历这种记录皇帝日常生活的档案, 说明皇帝的普通生活在当时来看都是至关重要的内容。再从当时文书的体式制度上看, 有抬头制度、避讳制度, 在书写文书的时候只要遇见与皇帝有关的事项都要显示出尊敬, 都要刻意地去避讳, 这不难看出, 封建社会的档案制度体现了当时以皇帝为中心的政治文化, 所以说封建社会的档案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阶级服务的, 这是由当时封建社会的本质所决定的[2]137。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我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时期的档案工作是在不断进步的, 档案的载体也是从纸质慢慢进步发展到电子档案, 档案的数量是不断增加的, 政府的政务公开工程的实施, 让我们在政府的门户网站上可以看到许多政府的文件, 政府办事相比传统的封建社会而言也是具有民主性和公开性的了;真正反映当今社会发展和民生民情的事情了, 作为普通百姓, 我们能从这些档案中了解到我们需要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内容。而作为文件形成的制度来看, 也再没有避讳或者抬头这类制度了, 即使是向上级发的请示、报告也无需刻意地避讳什么, 只需要简单扼要的说明所请示或者报告的内容即可, 这是档案事业发展的进步吧!

二、档案与中国的经济文化

档案为统治阶级服务体现了它与政治文化不可分离的性质, 这是它与生俱来的, 同时, 档案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与经济文化的进步也是不可分离的。

在商朝, 档案记录在甲骨上, 那个时候生产力的发展十分落后, 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 人民在生产中遇见问题只能听天由命, 只能靠神灵的力量来解决, 因此大事小事都要占卜, 甲骨作为占卜的重要记录工具, 变成了日后的甲骨档案。在西周时期, 青铜铸造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 大量的青铜器随之产生, 青铜礼器也被敬奉为神殿中无比威严的圣物, 而商周时期, 随着青铜器的发展, 铭文也起了变化, 铭文字数多, 记事范围广。这使得金文档案的产生成为了可能, 所以商周时期金文档案的产生无疑体现了青铜铸造水平的发展[3]41。

在汉代出土的缣帛档案也是体现了当时丝织业发展的情况。在东汉以后, 档案的载体慢慢变成了纸张, 这也是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分不开的。而到了现代,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传输文件可以由过去的邮递变成了通过e-mail传输, 这减少了办事时间, 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所以为了适应这种生产力的发展, 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应运而生。

从档案的载体和档案记录的内容来看, 档案反映的经济生产方面的内容越来越多, 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 人们对经济方面的档案的需求越来越大, 科技档案在现实生活中起到了凭证的作用, 无论是修建房屋还是产品更新都离不开科技档案, 而会计档案也是一个企业或者组织生产发展的最真实的记录, 通过会计档案的利用, 我们可以轻松地对一个企业或者组织发展情况进行纵向比较, 而几个相同企业或者组织的会计档案又会使得我们横向比较其发展的水平和在社会中的档次。个人利用会计档案, 可以便于劳动者维护自己的权利, 劳动合同、工资发放统计表都是重要的会计档案, 由此来看, 档案与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有效地利用档案对整个国家来说可以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 作出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决策, 而对个人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档案工作者一起努力开展好档案的利用工作, 也需要社会各界认识到利用档案的重要性。

三、档案与中国的精神文化

档案与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的关系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情况, 很大程度是物质上的财富。而中国作为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厚重的文化底蕴, 档案在记录历史真实面貌的时候, 对精神文化的记录是屡见不鲜的, 对档案的查考, 对于了解我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秦朝时候产生的, 保存在四川省涪陵县的白鹤梁, 现在已经成

谈档案意识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孙洁

摘要

关键词档案意识高度封闭开放利用公众需求

一、高度封闭的档案意识———档案是君王的奴隶

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 我国的政治高度统一, 尊重君权神授, 档案工作完全是为了巩固封建君主专制、保护君主政权、维护封建体制, 是由皇帝直接掌管的。古代高度封闭的档案意识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1. 档案管理制度的森严。

档案的管理, 早在商鞅治秦时期就十分严密。《商君法》载:“法令皆副, 置一副天子之殿中, 为法令, 为禁室, 有铤钥为禁而以封之, 内藏法令一副, 禁室中封以禁印, 有擅发禁室印及入禁室视禁法令, 及禁剟一字以上, 皆罪死不赦”。可以看出, 档案的保管律法相当严密残酷。汉代时期的统治者在宫廷内外都建有“藏书之所”。宋代时期, 要严格挑选架阁库官员, “择选人有时望者为之。”[1]213直到元朝, 档案的管理制度也甚为严密, 非但官府公文档案不准私人查阅, 而且实录、国史这些经过官方编纂过的史料, 也被元统治者视为禁密。

2. 档案是君主实施统治的重要政治工具。

在“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的时代, 君王和贵族需要通过档案记载自己的身世和贵族血统, 以此保证自己合法的统治权力。律法档案的利用在汉代尤为突出, 《汉书·刑法志》所载:“其后奸猾巧法, 转相比况, 禁罔寝密, 律令凡

为重要的文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而在现存的唐代档案中, 敦煌遗书是在敦煌的藏经洞发现的, 不仅有汉文还有藏文、梵文的抄本, 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这是我国的文化财富。到了鸦片战争时期, 近代学校档案的形成正是教育领域向近代发展变化的历史记录, 而在报馆、图书馆、出版机关等近代文化事业中, 也形成的有关的专业档案, 这都是文化发展的真实记录, 也是我国文化事业的宝贵财富, 但很遗憾的是, 很多珍贵的文化档案或是在朝代变革、社会动乱、文化大革命等时期遗失、损毁, 或是在列强侵略中国的时候被随之带走, 这是我国档案事业中的巨大损失, 也是我国文化领域的巨大损失。

在当代, 档案虽然不会再刻录在石碑上, 但是利用档案编史修志的传统始终被保留着。我们只有利用档案才能了解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 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历史研究都是离不开档案的, 同时, 现代社会对档案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 档案资源被广泛利用, 国家有国家的文化, 企业有企业的文化, 高校也有高校的文化, 我们不难看到, 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事业单位都在构建自己的文化体系, 这就需要利用到档案。我所在的四川大学是一个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名校, 四川大学档案馆的建设也是很注重文化的建设, 其馆藏档案连续记载了四川大学从建立至今110年来的创建、发展、联合、壮大的历程, 其有吴玉章、张澜在校期间的任职材料, 原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原科学学院院长郭沫若以及烈士江姐在校的求学档案, 邓小

本文结合社会背景, 分析并阐述从古至今我国档案意识的演变以及未来档案意识的发展趋势, 得以为今后的档案服务提供发展方向, 以便于档案更好地为社会所用。

三百五十九章, 大辟四百九条, 千八百八十二事, 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 文书盈于几阁, 典者不能徧睹。”[1]131可以看出, 统治者利用档案残酷压迫人民的严重情况。

3. 编修国史。

汉统治者重视档案的典籍收藏, 随后的时期, 各个朝代也都开始编史修志。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 各国更是如火如荼地开展大规模的档案修史活动, 档案史料的丰富和纸张的广泛使用使得修史的规模、次数、成书数量都远远超过前代。虽然修史发展较快, 但是修史的目的并没有改变。每个时期不同的修史行动都是为了满足统治者施政的利用考察, 是政治再度统一下加强封建政治的需要。档案意识并没有因为修史而开始扩大影响范围, 而是更加集中于封建统治者, 档案的阅读范围仍然局限于上统阶层。

二、档案意识公开化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中期)

鸦片战争爆发后, 中国高度封闭的档案意识受到严重冲击, 档案不再是上层统治者控制社会的工具, 档案的利用人群由最初的贵族君主统治阶层发展到社会不同的阶层。公开化的档案意识逐渐延伸并渗透于社会各个方面, 档案的利用涉及各个不同的专业领域和阶层。

1.档案公开意识的兴起。1906年, 御史赵炳麟奏请刊布内外档

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原件, 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来校演讲的材料等, 这些都是体现了川大在发展中的文化积累, 是学校发展重要的文化历史记录, 是我们的精神财富。

档案是我国政治文化、经济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 它的原始记录性为我们了解历史, 学习传统中国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们也不难看出, 我国档案的发展史体现了文化的发展史, 我国档案的传承体现了文化的进步, 许多重要的档案制度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着, 这也是文化不断延续的象征。我认为, 文化的进步离不开档案的作用, 因此促进我国政治文化、经济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的发展必须加强档案的公布制度, 为档案的提供利用创造有利的平台, 在实习、实践中, 我可以看到, 档案的利用工作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人们利用档案的意识并不是很强, 这是档案工作发展的重中之重, 只有档案被利用了, 文化才能有效地被学习、被了解、被传承。在我看来, 档案的开放和利用工作仍任重道远, 这不仅仅需要我们档案工作者要为档案利用工作的开展出谋划策, 同时需要整个社会提高档案的利用意识。为国守史, 为党管档, 不仅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更是我们崇高的事业, 也是我们为国家档案事业、文化事业贡献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周雪恒.中国档案事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2]冯惠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档案与中国传统文化 篇5

3.2公平性原则。文化权利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不论其种族、国籍、肤色、性别、语言等如何。在现代社会,文化权利是公民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同等重要,理应获得公平的对待。文化权利的这种公平性决定了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坚持公平性原则,即任何公民在获取档案文化产品、享受档案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应该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然而,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服务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档案馆的服务对象还是主要停留在各级党政机关。在由“国家模式”向“社会模式”转变的背景下,档案馆要改变主要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服务的做法,把档案馆的服务对象逐步扩展到全体社会公众。档案馆在具体的服务工作中也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利用者。

3.3便利性原则。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决定了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坚持便利性原则。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为了保证人人享有的文化权利,档案馆要提供最容易获取的服务。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包括:档案馆自身及其设施的便利性、档案内容服务的便利性、档案文化服务手段的便利性、档案服务时间的便利性等等。例如,档案馆在选择馆址时应该考虑到公民来馆查阅的方便性,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设立在繁华的外滩不仅为公众利用档案提供了方便而且提升了自身的形象。

3.4多样性原则。人人都公平地享有文化权利,文化权利主体的广泛性决定公众的档案文化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在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公众的个性化诉求和多样化需求日渐显现。因此,档案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坚持多样性原则,即通过多种途径提供各种各样的档案文化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档案文化需求。档案馆要改变公务档案“一统天下”的局面,增强对反映普通公众生活的档案资料的收集力度,实现馆藏档案来源的多样化。在丰富和优化馆藏的基础上,档案馆要综合运用档案文化产品编研、档案展览等手段实现服务的多样性。此外,档案馆要在研究档案用户利用规律的基础上,对不同群体的档案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档案文化服务。

煤炭企业档案与企业文化建设 篇6

【关键词】煤炭企业;档案工作;企业文化

煤炭企业档案是煤炭企业在煤炭资源开采、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文件材料的原始记录。真实记录并展现了一个企业发展的全貌和全过程,是企业联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在企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它一方面记录和反映了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可以为新时期的煤炭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依据,另一方面,企业档案工作加强管理本身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煤炭企业档案工作是一项管理性、专业性、服务性、保密性很强的工作,担负着维护企业经济利益、合法权益和历史真实面貌的责任。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煤炭企业档案是现代企业基础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保障企业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企业档案所包含的有形和无形资产的价值,不仅可以为提高企业竞争力提供支持,而且也可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科技研究、科学决策的有力依据。

一、煤炭企业档案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煤炭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档案工作都是煤炭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企业档案与企业文化是共生的关系,企业诞生的同时也产生了企业档案,产生了企业文化。煤炭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煤炭行业在长期生产,经营管理以及科研活动中形成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价观观念和行为规则的总和,反映了煤炭企业整体的共同追求、共同价值和共和利益,规定着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引导企业精神文化记载。而档案的本身就是记录原始性,它赋予煤炭企业档案具有知识信息的真实性,记录了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建设的全过程,对企业文化建设起着宣传推广作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保障。

二、企业档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企业档案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借鉴和参考,对企业文化建设起着宣传推广和教育作用。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企业成长、发展历程的真实记载,需要有关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文化宣传的记载,而企业档案作为记录企业成长、发展历程的载体,真实地记录了企业文化建设所需的全部资料,它为能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宝贵的材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保障。平煤股份一矿是于1957年建设投产,至今已建矿57周年,矿先后获得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统配煤矿矿际竞赛先进矿”、“ 综合防尘达标矿 ”、“中国煤炭工业二级企业”、“全国煤炭工业企业管理优秀奖”、“节能先进单位”、“全国节能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还有一批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煤炭企业家,全国煤碳工业优秀矿长等英模人物,矿档案科展览室通过对建矿50多年企业档案中大量的奖状、奖牌、先进事迹等荣誉特殊载体实物档案的整理,建成一大型展览厅,作为企业职工爱企业,爱岗敬业教育基地,并充分利用这些载体向全国各地全面介绍了平煤一矿建矿50多年来的辉煌业绩和奋斗历程,展现了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增强了企业的荣誉感、自豪感、提高员工的归属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精神,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所以煤炭企业档案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提供的真实档案材料具有不可替代的说明力和感染力。

2、加强企业人事档案工作,实现以人为本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企业人事档案作为企业选用人才、开发人力资源的基础,是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离不开企业人事档案工作的支持,与人事档案工作制度的不断完善有着密切关系。企业人事档案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基本的重要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在企业内部最优化地配置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在选聘、考察员工的时候,不仅要看他现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还要了解每个员工的全部历史和工作情况。人事档案是个人社会经历和实践活动的全部记载,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个人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和素质等基本内容。

健全企业人事档案制度,优化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完善健全人事档案内容制度,适应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结合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体系,对人事档案工作进行评估,形成切合企业实际的人才评价体系;企业人事档案实行社会化开放式的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建设影响着企业档案的收集范围和企业档案的价值和鉴定工作。企业档案的价值表现为企业档案客体对企业主体的需求和满足程度。企业档案价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呈现出大小不一的价值体现,对企业经营决策有用的企业档案,其档案价值要大于对企业经营决策没用的档案。企业档案价值的鉴定工作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企业档案信息收集的重点,同时它也影响着企业档案信息价值的鉴定工作。在企业档案价值鉴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使企业档案价值表现出多重价值,赋予企业档案更为丰富的价值内涵。

三、建立企业形象系统,实现企业档案的文化价值

企业档案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项活动真实可靠的原始记录。它反映了企业在其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全部活动,蕴含着企业深厚的文化底蕴,囊括了企业丰富的信息资源。企业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企业及其行为产生的各种感知、看法、认识、感情的综合印象,是企业以体貌特征等图像形式表现出来的企业文化。企业档案与企业形象宣传,是企业管理文化的不同层面,它们都对企业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是企业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仅能推动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还能在企业外部产生巨大的形象推动力,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档案中记载的企业在成长、发展历程中所荣获的各种奖项和成果,都是树立企业形象的典型素材。

企业档案与企业形象宣传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企业档案与企业形象宣传都是企业的宝贵财富,都能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应配合与企业宣传部门合作,积极开发深层次的档案信息资源,为企业的文化建设服务。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时代赋予企业档案的工作使命。因此作为企业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企业文化建设敏感性和企业文化建设意识,增强主动性、积极拓宽企业档案工作领域。企业档案收集企业档案时,要同时关注企业文化建设动向,根据企业文化建设所需工作的档案、资料,为相关部门及时有效的提供信息服务,增强企业档案服务的针支性、时效性和有效性。

四、结语

档案与中国传统文化 篇7

一、相关概念

提及档案文化, 它是一种传统的档案思想及其在这种思想下的行为表现和物化结果, 此观念的提出, 是把档案和档案工作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基础的。众所周知, 在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它就是把前人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都一并留给下一代, 然后由下一代进行创造并更新, 再周而复始地传给下一代, 形成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档案的作用是, 它不仅仅记载下了人类的各种活动, 更加维系了人类时空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它联系了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所以说档案是文化承载并且传播的重要工具, 它的文化属性众所周知, 不仅仅记录了人类的文化成果, 更加速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然而说到档案工作, 它则是围绕“档案”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的, 它行使的对象即为档案, 所以档案工作和档案具有相同的文化属性。反观传统档案文化, 它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 其中包括早期封建社会围绕档案所产生的所有有关文化的现象。

二、文化生态对中国传统档案文化的影响

(一) 自然生态环境与中国传统档案文化。

当今, 中国传统的档案文化在经历了岁月的沉淀发展得越来越好, 它区别于大陆———海岸型地理环境的特点, 因为它有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重要特点, 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契机。第一, “疆域辽阔”, 就是说地缘广阔, 利于人口周转。每当遇到灾荒等困境, 灾民都会转移到非灾区赢得生存的机会, 且黄河、长江都是东西流向的, 它为民族的生存提供了地理的优势和机会, 相比较其他国家我国有很好的生存契机。第二, “地大物博”, 物质的丰富性能为文化的更新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动力。第三, 中国是一个“左高原, 右大海”的大陆—海岸型国家, 在亚欧大陆中处于偏僻的领域位置, 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则处于亚欧大陆的中心位置, 东南濒临太平洋, 其领域之宽、腹地之广, 为我国赢得了许多生机和希望, 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外在条件。最后, 五千年以来, 中国的生态环境处在最适合人类生活的时间段内, 创造文化的发展势必带动文化的繁衍生长。

(二) 农业文明对传统档案文化的影响。

1.自古就有“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农耕生活状态, 很大程度地促进了务实主义的民族心理的产生, 然而受这种精神的影响, 档案领域逐渐也形成了“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 这种务实的工作作风也不断地感染着文人学者的创作, 其中“大人不华, 君子务实”就是贤哲们一直所追求的精神境界。2.古时候, 因为“天不变, 道亦不变”的中道、中庸思想的存在, 极大地造成了传统档案文化的保守地位, 它也禁锢了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工作作风的创新。在农业社会中, 人们仅仅满足于维系简单的再生产活动, 缺乏那种扩大再生产的真正动力, 所以说, 社会运行基本处于静止状态。在这种生活环境的刺激下极易生出永恒观念, 在一些时候就容易循规蹈矩地做事, 不善于变化。3.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 小农意识也随之产生了, 这种意识深刻地体现在档案领域中, 它以生产力低下、社会财富缺少为原因, 由此而形成的聚财、守财的心理。说到封建小农意识, 它的价值观是一种绝对的功利主义, 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在一种事物是否有价值的时候, 考虑的不是社会意义, 而是一种个人的一己私利。统治者在判断一个事物对自己是否有帮助的时候, 考虑的往往是对自身近期是否有用, 这种想法恰恰体现了他们的自私、保守、闭塞的档案价值观。同时在档案管理上, 往往采用“以藏为主, 秘而不宣”的方式, 当政权塌陷时, 档案便成为旧政权的陪葬品了, 然而统治者为了维护阶级的利益, 常常出现篡改、假造、歪曲档案的现象。

三、新时期档案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一) 实现档案文化面向大众。

在过去, 档案是存在于少数人手里的, 基本上是控制在少数人手中的, 因为那个时候的社会发展是十分落后的, 且人们的知识水平都比较低, 所以主权就被少数人所掌握了。在我国社会性质的转变和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完善的今天, 使得群众都拥有民主使用档案的权利, 档案文化自然而然地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大量帮助。

(二) 促进档案文化开放与交流。

经验证明, 一个国家要与世界共同发展进步, 就要做好对外开放、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工作。那么, 传统档案文化要想永葆生机, 就要做到继续发挥自身的各种优势, 在此基础上不断学习先进的文化, 去粗取精、与世界文化接轨, 只有这样, 才能保持中国档案文化的先进性、活力性永存。

(三) 构建档案文化市场。

随着社会的发展, 经济与文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二者互相促进启发, 共同发展。文化为经济的发展给予了精神的动力和智力方面的支持。而且值得一提的是, 文化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增长点, 它越来越体现经济综合实力的多少。所以, 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档案文化市场, 不仅仅有利于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进步, 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建设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 更为未来的档案文化事业提供了一个飞跃的契机。

参考文献

[1] .杨道玲.文化生态对中国传统档案文化的影响[J].上海档, 2003.4

档案与中国传统文化 篇8

一、明显的科学性

近代商会大胆借鉴西方商会经验,成立之初就有较先进的文化因素,其商情调查、办博览会、办商业学校等活动,都有明显的科学进步性。

1. 重视开展商情调查。

商情调查是近代商会的重要业务活动,旨在及时提供商业信息,以便商民审时度势,掌握商机,科学经营,故各商会均十分重视,并在商会章程中予以规定。很多商会兴办了商业报纸和杂志,如《京师总商会月报》、《上海总商会月报》等,均用以宣传工商业知识、公布商情信息等,很受工商业者欢迎。

2. 广泛开展有组织的对内对外商业交流。

为便利商品推介,各商会积极学习西方举办展览会、劝工陈列所等,如天津商会多次举办商业劝工会、国货陈列会、工业观摩会等,促进了各地工商业者的交流和商业繁荣。各商会还组织参加国外主办的商品博览会,开拓国际市场,如苏州商会到美国参加丝绸展览会,推动了苏州传统丝绸产品的外销,有力促进了近代工商业发展。

3. 大力兴办专门的商业教育。

近代工商业发展和国际经济交流日益增多,使有识之士深刻认识到,商学不兴、商智不开极大阻碍了中国工商业发展。于是,有些商会开始兴办实业学堂,采用西方近代先进教育模式来培养专门的工商、管理人才,如天津商会主办中等商业学堂、苏州商会主办实业学堂、通崇海泰商会主办银行专科及商业学校、上海商会主办商业学校等[1],这些学堂课程设置务求实效,还聘请国外经济学专家来校讲演,在当时专业教育中比较先进、科学。

二、较强的民主性

近代商会有明显移植西方商会先进制度的迹象,比传统的行会组织更先进,在自愿入会、民主选举、议事制度、会员民主权利等方面均体现了较强的民主性特征。

1. 自愿入会。

商号大多自愿申请入会,发有会员牌照。商会制度明确规定会员有退会自由,只需办理相关手续即可,但必须遵守商会规章制度,履行会员义务。清末天津商会下属分会规定:“各商号愿入会与不愿入会,任听自便,绝不强迫。惟既经入会,允认常年会费,领有牌照者,不得无故卸责,必待会场公布某商号请愿出会之理由,缴回牌照,方可出会。”[2]国民时期《北平市商会章程》规定:“会员愿出会者,须声叙理由,填具出会书,送交本会常务委员会交付审查属实,并经会员大会认可后,方得出会,但出会后一年内不得再行请求入会。”[3]这些规定体现了近代商会文化的民主性,说明当时工商业者有自由选择加入或不入商会的权利,商会尊重他们的意愿。而后来商会越来越受政府控制,有些商号被迫加入商会则另当别论。

2. 民主选举。

商会是维护商人合法权益的发言机构,商会领导层在商会以及当地工商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般通过会员民主选举产生,会长(主席)对外代表商会。清末各商会章程就明确规定了选举程序并一直沿用,如民国四年《商会法》第十八条规定:“会董由会员投票选举,会长、副会长由会董投票互选。”[4]1918年,天津商会鉴于非会员就选举权的争议,规定:凡天津众商,不分华界与租界,只要在指定期限内缴纳会费,即可参加选举。选举当天,全市68个行业,参加投票者1570家,当选会董60名[5]。这次选举成为天津商会历史上参加选举会员范围最广的一次,也是民主色彩最浓的一次。

3. 议事制度。

清末颁布的《商会简明章程》对议事制度有明确规定,第九款规定“其关系商务大局者,应由总理预发传单,届期各会董,及各商理事人,齐集商会,公同会议。务须开诚布公,集思广益。各商如有条陈,尽可抒议论,俾择善以从,不得稍持成见。”[4]第十款规定“该会董事到场者,须有过半之数,否则不应开议。”[4]各地商会议事制度均以此为参照,如天津商会规定:“无论大小事宜,均须集议会中……人人皆有参议之责,人人皆无独断之权”[2],《天津商务总会补订暂行章程》规定,议董会“每星期一次,如有紧要事项,可由会长随时召集,经多数赞成作为议决。倘议董不能决定,再请会长召集行董开全体大会”,至于“关于商业之事项,系属公共性质者,一视同仁,其个人争议,如请议被议之人均不在会,概不准理”[6]。这些议事制度以维护会员权益为宗旨,带有鲜明的民主特征。

4. 会员的民主权利。

民国时期《商会法》更细致具体,明确了会员的民主权利,各地商会也有相应专门规定。广东总商会规定会友除推选该帮行会员外,还“凡有公益,一律均沾”[7]。《北平市商会章程》规定,“会员在大会中皆有发言权、建议权、表决权;会员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3]《天津市商务章程》对会员的权利更为明确,包括了请求维护救济之权利,请求申雪受屈情事之权利,建议权、发言权和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免费或减费之权利等[8]。会员的民主权利在近代商会发展中逐渐明确并得以制度化,为维护会员合法权益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强烈的自保性

近代商会的形成不仅是清末政府出于保商、振商,去除官商隔阂的目的,也有商民为保护自身利益而结盟的主观意愿,如济南商会试办章程就称“他族日逼,商会宜及时举办,以期自保利权”[9];苏州商会则是“为各业商人互相联络,互相维持,以期振兴商务,自保利权起见”[10]259卷。而商会中行帮会员的行为以及商会积极兴办商团、拟定商法等活动,则直接体现了较强的自保意识。

1. 行帮会员多祭祀行业神祈求保佑。

商会的行帮会员源于传统行会,即使后曾改组为同业公会,但仍继承有传统行会的文化,封建性和自保意识较强,如其寻求神灵庇护的祭祀行业神行为。工商业者祭祀行业神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具有地方色彩。如山西商人多祭祀关圣帝君,因关羽籍贯在今山西运城;福建商人多祭祀天后(妈祖),因妈祖诞生在今福建莆田。二是具有行业色彩。他们认为本行业的始祖是行业保护神,如土木匠业商人祭祀鲁班,酿酒业尊奉杜康,药业祭祀孙思邈等。行业神祭祀盛行皆因商人历来地位低下,经营风险大,故祈求神灵保佑,以获得心灵慰藉。而行会作为传统商人的行业组织,也多利用行业神来禁锢行帮成员思想,以维系行会组织的运行。随着社会近代化程度的加深,许多行帮加入新型商会组织并逐渐改组为同业公会,行业神的祭祀较前减弱许多,但在某些地区仍存在。

2. 商会为求自保逐步兴办和加强了商团。

商团最初是商民为强身健体举办的体育会,后来配备枪支发展成准武装组织,以“武力捍商”,成为接受商会直接领导的重要下属组织。清末至民国时期,国家政权不稳定,社会动荡不安,商民利益很难保障,时人即呼吁“各地商人宜尽力办商团以自保其生命财产”,“不然,尽中国之商人,尽被蹂终而已矣”[11]。商会不仅在保商、振商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它还积极组织商团,以提高商民身体素质,维护本地区社会治安,保护商民财产及安全,“自保”的目的性显而易见。

3. 商会为保护自身合法利益主张积极参与拟定商法活动。

清末新政时期,政府虽制订了一些经济法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商业者从事经济活动的环境,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些法规明显缺乏可行性,难以执行,加上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商人利益无法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上海商务总会较早认识到这一问题,总理李云书曾谈到,“华商与洋商贸易,洋商有法律保护,而华商无之,故受洋商之欺抑”,而政府制订商事法令“每不与商人协议,致多拂逆商情之处”[2],无法切实保护商人的利益。为此,上海商会于1907年发起了召开商法大会、拟订商法的活动,得到全国各地商会及工商业者的支持。商会打算通过参与拟订商法的活动,影响政府某些不切实际的行为,这是商会基于政策层面的考虑所能采取的最为有效的自保方式,说明商会已认识到凭借法律保护自身的重要性,并有了初步行动。但是,由于近代中国不完全独立,商会这种寻求自保的想法最终没能实现。

四、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政府不同程度的依赖性

商会成员中从事洋货业或者进出口贸易的大资本家,与外国资本主义有着紧密联系,经济利益使他们不可避免地一定程度依赖外国资本主义。虽然痛恨外国资本家享有不平等特权,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及自身资本不雄厚,面对外国资本家的强硬,他们往往表现出软弱和妥协,这在上海总商会表现得最为明显。1925年,上海日资棉纱厂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激起工人罢工,而日本资本家却拒绝接受工人的条件,随着事态的发展,华商联合会与沪西四路商界联合会恳请上海总商会出面调解,但买办出身时任上海总商会会长的虞洽卿领导上海总商会与日本资本家最终达成了四项有损工人利益的协议,此协议无视中国工人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明显有“媚日”倾向[12]。五卅运动期间,上海总商会虽然坚持反帝爱国立场,但行动缓慢,不能与工、学两界协调一致,其罢市通告则是在广大群众反帝爱国热潮的压力下不得已才签发的,这也表现出商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性。

同时,商会不同程度受政府控制,不得不对政府产生一定的依赖。最初,商会由清政府劝办成立,其活动大多在政府支持下开展,不可避免受到政府监督和控制,故对政府有依赖性,这种初创时期形成的习惯一直影响着近代商会。例如,对政府的经济政策,商会大多是协助执行,除非捐税苛刻,多数成员利益受损,商会才会与政府抗衡。对此,苏州商会档案有明确记载:“盖商会以振兴商业为宗旨,商人对官长劝令如有非礼之抵抗,我商会非特不当助彼,且应极力劝导,以息争端。然果遇捐项重叠,力有难支,则商会断不能漠然坐视也。”[10]116卷这真实体现出商会的两难处境,也反映出商会对政府的依赖。

摘要:中国近代商会是中西文化交汇在中国大地上的产物, 其组织文化具有科学进步性、民主性、自保性、依赖性等特征, 尽管商会是新旧交融的组织, 但体现了历史的进步。

档案与中国传统文化 篇9

1 档案与文化的关系

1) 档案是文化的重要资源。档案是在人类活动中, 为弥补人类记忆缺陷而创造出的一种记忆方式, 使人类有了总结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信息资源, 是人类最可靠、最全面、最具有历史价值的“记忆”工具。档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

2) 档案是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档案不仅具有记录文化的功能, 而且具有整合文化、系统文化的功能。通过对档案的系统梳理, 可以使积累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 更完整地再现某一时期社会文化的真实面貌, 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必备条件。档案部门只有置身于文化事业的大背景中, 才能跳出档案看档案, 发挥档案特有的作用和魅力。

3) 档案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档案在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 档案具有传承性和可共享性。随着实践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 档案的历史再现功能、社会教育功能、文化传播功能、知识生产等功能进一步得到强化, 对于祖国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档案是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工作的日益完善和加强, 极大地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容, 拓展了人们对社会文化的需求, 不少地方的档案馆成为社会群众的资料宝库, 作家学者的灵感圣殿, 教师学生的第二课堂。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 标志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水平。

2 档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角色

档案是各个时代的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文明记录, 是人类智慧的物质结晶和精神财富, 是人类文明的阶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离不开档案的作用。因为档案具有文化的内涵与属性, 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档案必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 档案是珍贵的文化财富, 反映了文化的内在属性。档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的真实记录, 内容广泛而丰富。一方面, 它纵连了古今各个历史阶段, 横贯了自然各个领域和社会各个行业;另一方面, 它记述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全过程, 蕴含着前人社会活动的各个信息, 后人能够从中获得前人的知识和经验, 而正是这些知识和经验能够使人们不断走向文明。也正是由于档案中记载了许许多多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涉及了各个时代的社会变革, 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交通运输、天文气象、地质水文、物产资源、风俗人情等各方面的独特的原始资料, 才使得档案构成了“今世赖之以知古, 后世赖之以知今”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某种意义上, 档案是中华文化的“根”和中华文化心里的情感寄托。

2) 档案是历史文化的积累, 奠定了文化建设的基础。继承和借鉴是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档案与人类活动同生同在, 是人类文化的精萃。档案作为人民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及其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原始记录, 一直是人类文化、文明、知识、信息最直接、最原始、最准确、最重要的记录载体。档案中蕴藏着数量巨大、诸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典籍, 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努力建设、弘扬的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革命文化传统, 客观地记载和印证着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社会科学文化由落后低下到兴旺发达的历史进程。人们可以从档案中看到, 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岁月中, 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近现代文化和当代文化。正是因为有了档案的记录与承载, 传统文化才得以保存、传承、延续和发展, 中华文化才有了深厚的文化积累。

3) 档案是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 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档案既具有记录文化的功能, 又具有整合文化、增值文化的功能。一方面, 人们可以利用档案所承载的信息内容进行整理、编研, 出版著作、书籍和发表文章为读者阅读学习, 发挥着教育功能, 这是一种常用的、普遍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 档案的形态载体也是一种活的语言, 它以档案原始形态所固有的原始性和真实性, 表达着特定的历史阶段、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特定事件的原始和真实的含意。这种含意是任何文字编辑和理论说教所无法表达的。所以, 档案馆可以借助特殊档案载体的陈列、展览, 把物的自然表达, 即陈列语言, 作为档案文化教育的理想手段, 使档案教育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历史见证人的权威性, 从而取得震撼观众心灵、教育观众的效果。

4) 档案是文化创作的源泉。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主体, 其科学理论、文艺创作成就无疑是一个时代文化建设风貌的重要标志。档案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历史的原始记录, 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本源性、真实性和权威性, 它的记录与承载内容有着厚重的生活基础, 艺术创作要源于生活, 取材于档案或以档案史实为根据, 无疑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3 档案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 档案不仅在人们的道德修养、文化学习等方面具有启迪、教化作用, 而且还能为高校科研、文化、教育等项工作提供素材, 在营造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环境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因此, 必须大力拓展档案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途径。

1) 档案人要做文化人。作为管理历史文化记忆的档案人, 应该有较高的文化品格, 并随着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 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只有自身具备了较高的文化水准, 才能将档案的文化功能推向更高层次。档案人的文化品格包括文化水平、专业能力、外语知识等诸多方面。在当今信息时代, 档案管理已从手工管理升华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存储、传输与开发利用的现代化管理。因此, 新时代的档案人还必须学习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办公自动化等知识。只有具备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 才能开拓创新, 管理好、利用好现代新型档案。此外, 礼仪修养也是档案人的文化品格之一。礼仪是一个国家、民族、单位精神风貌的展示, 也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在体现。档案人在着装仪容、待人接物、举止谈吐、品德修养、职业形象等方面具备良好的外部形象, 方能显示其品位, 使档案室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 给查档者以宾至如归的感觉。

2) 要实现档案文化价值最大化。要让档案的文化价值出新、出彩:一是, 要强化特色档案的收集力度。档案馆不仅要按常规接受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档案, 还要大力调查、收集保存在社会上乃至民间个人手中的文化档案;征集本地历史风貌、重大事件及发展历史上的人物与事件等方面的档案材料;调查、收回散失在国外的我国历史文书档案。要通过以上途径, 建立以国家档案资源为主, 非国家档案资源为辅的档案信息资源库。二是, 强化服务意识, 贴近文化建设的需求。档案资源如果不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 它再具有文化内涵也是形同虚设。因此, 我们应该面向需求主动提供服务, 积极介入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 收集文化活动档案。三是, 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作的普查、登记、分类、整理工作, 及时介入参与, 做好相关档案收集整理工作, 有计划地将民间文学、音乐、美术、传统戏剧、曲艺、手工艺和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文献接收进馆, 将散存在社会上的社会名流、艺术家、民间艺人等个人保存的档案文献征集进馆, 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完整和全面。

3) 深化档案编研, 挖掘档案为文化建设服务的价值。档案编研工作是开发利用档案文化资源的有效方式, 是提高档案文化传播水平的一种重要途径, 也是保护档案原件, 并使档案文化资源长远流传的有效措施之一。要积极整合、梳理档案资料, 强化档案编目工作, 建立各级各类档案目录中心, 开发各级档案馆所蕴藏的文化资源, 加大档案开放的力度, 编纂出版档案史料, 多途径地促进档案信息的流动、传播, 向社会各方面辐射档案的文化能量。总之, 只要我们提高对档案编研工作的认识, 开拓编研思路, 加大编研力度, 就能更充分地发挥档案的文化功能。

4) 要利用现代科技推进文化传播。计算机网络是促进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要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便捷的方式向外界送上最新的档案和精神食粮。档案的文化传播, 也需要跟上时代步伐。档案馆目前已建立了计算机档案目录检索系统, 并计划利用集团网络服务平台建立档案信息内部服务网络, 提高资源共享水平, 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整合和开发现有档案信息资源, 以发展数字文化网络为突破口, 为社会发展提供快捷、丰富的信息和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先锋.指导文化及其价值浅论[J].海南档案, 2006, 2.

[2]冯子直.论档案文化[J].档案学研究, 2005, 3.

档案与中国传统文化 篇10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是由中央文史研究馆牵头, 组织全国各地文史研究馆编撰的我国第一部按照行政区划梳理地域文化, 学术性、现实性和可读性兼备的大型丛书, 全书共34卷。《黑龙江卷》作为分卷之一, 共48万字, 分绪论、上编和下编三部分, 分别反映“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黑龙江多民族交融共进的文化发展脉络”、“独具特色的黑龙江地域文化”, 并附有100余幅珍贵图片, 是我省第一部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通史之作。

该书特别介绍了黑龙江省档案馆馆藏《黑龙江将军衙门全宗档案》, 该全宗对考察和研究清代黑龙江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是真实的第一手史料, 它不仅反映了黑龙江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中外交涉及社会风情民俗等方面情况, 而且也反映了当时国内有影响的一些重大事件。如雅克萨战争、封禁政策、中俄《瑷珲条约》等大事。

试论企业档案与企业文化建设 篇11

关键词:企业档案企业文化关系

0 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企业档案作为企业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资料,它一方面记录和反映了企业文化的建设历史,可为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依据;另一方面,对企业档案加强管理的本身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档案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已经相互融合,相互作用了。本文作者将立足实际,对企业档案和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1 企业文化与企业档案的内在联系

1.1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科研、生产、管理文明建设等方面中形成的,能为全体职工普遍接受和共同遵循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企业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企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第二,企业精神;第三,企业形象。具体地讲,企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是企业追求的方向和目标;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核心组成,是企业的发展之魂,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综合反映和外在表现,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1.2 企业档案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企业经济利益、合法权益,记录企业文化和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2 企业文化对企业档案工作的影响

2.1 从核心的精神层次分析,许多企业缺乏服务社会和公众并被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价值观,削弱了档案工作发展的基础。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水平仍较为滞后,企业文化的层级和企业发展的速度存在着不相协调的现象。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反映了企业整体的共同追求、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利益,规定着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引导着员工的行为选择。因而,目前我国的许多企业在狭隘的价值观念的支配和引导下,管理者和广大员工的精神、作风及其他方面的行为,都受到消极的影响和制约。管理者和员工根据价值关系去选择规范和引导自己的行为,致使许多企业的运行长期处于一种“唯我”状态,缺乏共同信念和崇高目标的设定,以追求利润和财富为根本目标,处处以眼前的得失为重,很少从企业的长期利益或企业员工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把责任感远远“抛在身后”,不顾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企业公民”良好形象的塑造。这种功利色彩浓厚的价值观念危害严重,左右了许多企业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和决策方向,在他们的观念里,档案工作至多只是一种资料整理工作,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利润创造过程,也没有直接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供资源,纯粹是只投入不产出的赔本买卖。因此,很多企业管理者缺乏基本的档案意识,本能地排斥档案工作,没有建档的自觉性和动力。即使在外界的宣传和推动下做了一些工作,但还是虚与委蛇,流于形式,仍坚持认为档案工作并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效益,不应包含在企业的管理流程之内,属于可有可无的附属行为。概而言之,我国企业档案工作先天基础薄弱,缺乏原动力和主体积极性,极大地制约和束缚了档案工作的顺利发展。

2.2 从中间行为层分析,由于长期缺乏积极稳定的企业价值观,许多企业制度层的建设难以达到规范和统一,使得管理结构不堪一击,最终殃及档案机构的生存。目前,许多企业管理者只注重财务目标和企业的赢利能力,要求任何企业行为都能跟企业的利润直接挂钩。而企业生存空间的艰险往往使企业疲于应对内部纠纷和外部挑战,发展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无法形成积极稳定的企业价值观。因而,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屈从于外部压力,频繁改组企业的内部管理机构,导致企业的管理结构缺乏稳定性和规范化。在这种情况下,档案工作由于它的投入与产出倾向于一种隐性和长时段的状态,效益的产生又具有潜在性,难以具体量化,更难以进入企业管理者的视野,容易被忽视,本能地被剔除于企业的管理框架之外。有的企业即使配备了档案人员,也还是属于兼职性质,在企业的管理架构中处于边缘位置,缺乏足够的权力和资源,无稳定性可言。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档案机构,但一旦面临所谓的组织结构设计优化和管理体制重新安排,在利润杠杆面前,档案机构也经常成为重组的牺牲品,不是被裁撤就是被合并到其他部门。在这种环境当中,企业档案工作难以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缺乏包容的企业文化和稳定的组织基础,档案机构也自然无法在企业的管理架构中稳固立足和强化发展。

2.3 从表面的物质层分析,许多企业过于强调物质层建设,忽视精神层建设,未能深入理解档案工作的本质要求目前,许多企业偏于强调物质层建设,追求表面效应,企业文化培育度肤浅,内容单一,往往陷入各种误区,将企业文化口号化、文体化和表象化。企业文化最常见的培育方式就是宣讲和培训:喊几句口号,挂几幅标语,开几次晨会,编几本手册,谱一首企业歌曲和统一员工制服,或者举行几次员工素质拓展活动等,而不是认真落实企业的日常行为。至于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等更是无人问津,结果只是形式上热闹,内涵上空洞,根本达不到实际效果,忽视了对企业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体现。即使有的企业的企业文化有所培育和发展,但也多是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缺乏个性,“拿来主义”现象明显。同时,企业“伪文化”的现象也广泛存在,即企业所宣讲的企业文化与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相去很远,往往只是嘴上说一套而实际工作中又是另外一套。一旦遇到利益权衡,更是将所标榜的企业文化远远抛之脑后。因此,看起来好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搞得轰轰烈烈,有模有样,但其实很多都是徒有其表。企业的这种“实用主义”作风和浮躁的心态对档案工作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譬如,有些企业虽然意识到企业档案有一定的利用价值,有必要开展档案工作,依样画葫芦地建立了档案室,购置了设备,安排了相应的工作人员,但结果却往往走形变样,蜻蜓点水走个形式,档案工作并没有制度化、经常化地开展起来,仅仅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道具和装饰品。企业管理者没有真正理解档案工作的本质要求,也缺乏落实和完善档案工作的诚意和决心,导致企业员工也错误地理解档案工作,以为档案工作只是“作秀”而已,纯粹是应景之事,没有必要真抓实干。可见,在许多企业里,上至决策层,下层普通员工,一开始就没能深入理解开展档案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纯粹是一种功用和应付的心态,致使企业档案工作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

3 企业档案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企业档案管理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表现在真实地记录着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企业的企业文化从企业的创建就开始产生,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主要在于我们是否用心去发现、收集并进行整理。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就是要善于去发现企业每个方面的每一个瞬间及点点滴滴。通过真实的记录,精心的保存,把企业文化这种无形的东西归化为有形,把平常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以文字、图片、影音资料、实物的形式展现出来,直观而明了。

企业档案管理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作用还表现在对企业文化的归纳、梳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企业档案管理对于企业的文化的记录不是一种简单的记录,而是通过分类与分析使员工和领导能更好的认清企业文化建设成就与不足。同时,通过档案管理员的梳理和价值判断,可以“留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傅群,侯静波.开发企业档案资源.服务企业文化建设[J].黑龙江档案. 2008.(05) .

档案与中国传统文化 篇12

关键词:档案文化,功能,显现,提升

档案作为历史的积淀和原始记录, 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内涵与品格, 在人类文化传承和文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知识化生存的今天, 其意义更是非同寻常。但在一些部门和单位, 档案不被人重视, 档案部门偏安一隅, 档案工作不被人理解且发展滞后。究其原因,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档案文化功能尚未充分显现和社会档案文化意识还很薄弱。因此, 档案工作者必须立足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念和日益开放的国际化视野, 对档案文化的内涵、功能和档案文化意识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究。

一、档案文化功能的显现

档案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记录, 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人类智慧的物态结晶。档案作为一种文化, 凝结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趋向。档案既是记载文化内容的载体, 也是传承文化的使者, 人类社会的种种记忆都是通过档案获得和拾取的, 档案是重要的文化元素和文化资本。档案作为历史文化范畴, 传承、记载文化及其发展过程是其主旨, 在挖掘历史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地方文化、建设现代文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毋庸质疑, 不断丰富档案文化内涵, 对于档案工作是一种历史的责任和对未来的全景化关照, 并可极大地促进档案工作的发展和创新。在当今网络文化弥漫全球的社会, 档案文化和档案信息将成为网络文化之网上的扭结, 而网络强大的传输功能也将使档案文化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 并不断拓展档案文化的内涵。档案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客观历史记录, 既纵连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 又横贯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今世赖之以知古, 后世赖之以知今”, 档案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功能如下:

1. 文化积淀功能。

任何现代的社会文化, 都积淀着以往历代人们的文化创造和成果, 文化也因此而日趋丰富多样。文化积淀时间越久, 也就越深厚。没有历史文化的积淀, 现代文化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档案是人类积淀文化的最有效的手段, 是人类文化的贮存器。人类的知识90%以上来自档案文化的历史积淀, 如果没有档案文化的积淀, 任何人类文化都将失去基础和源头。

2. 文化传播功能。

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传播扩散的迁移继传现象。历史上诸多古代文明的湮没, 原因各异, 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文化传播的途径被切断。档案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彰显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 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播功能。人们对各个历史时期文化的了解, 主要是通过史书、档案文献和文物实现的。

3. 文化教育功能。

档案史料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 是民族文化教育的生动素材。在当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档案文化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上。通过丰实的档案馆藏和档案文化资源, 将反映我国近现代优秀文化成果的档案资料、我党我军革命斗争的档案史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辉煌成就等档案资料挖掘整理出来, 为社会主义文化教育提供生动的历史教材, 能起到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发民族自信心的特殊作用, 进而达到调控社会公众思想和行为的目的。

二、档案文化意识的提升

档案文化意识, 是指整个社会、某个集体或个人对档案这一文化现象的认识和态度。档案文化意识的强弱, 会从心理层面极强地影响人们对档案工作、档案部门和档案事业的重视程度、理解程度和支持程度, 从而会从根本上影响到档案工作的进步和档案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强化和提升档案文化意识。

1. 注重档案收集工作, 不断地丰富人文档案馆藏, 为档案文化意识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史料基础。

我国历史悠久、资源广阔, 人文资源丰富, 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因此, 在档案的收集工作中应注意其文化属性, 特别是要注重对反映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精髓的档案以及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档案史料的收藏管理, 认真细致地进行编目、整理, 确保其完整性、系统性、真实性和权威性, 有助于我们充分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成果。

2. 注重档案编研工作, 打造档案文化精品。

在坚持科学性和历史性、继承性和辨证性相统一原则基础上, 立足特定的文化层面, 进行档案整理、编纂, 形成档案文化精品,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需求, 从而为档案文化功能的增强开拓更加广阔的路径。

3. 营造更具时代特色的文化环境, 树立科学的服务理念, 改革落后的服务方式。

随着人类不断加快的信息化进程, 档案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 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 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档案工作要及时应对新的时代要求, 不能只在档案馆 (室) 中收收发发, 而应当从档案馆 (室) 中走出来, 开展广泛的社会服务活动, 使服务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 服务手段由落后变为先进。要利用高科技手段, 借助计算机网站, 让更多的利用者通过先进的互联网阅读档案。同时, 档案馆 (室) 也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 对自己的工作环境进行“文化”包装, 在巩固传统的档案保管和利用功能的基础上, 加大对利用者注意力的吸引, 进一步拓展自身的文化教育与传播功能, 促进传统型档案馆 (室) 向文化型档案馆 (室) 的过渡, 为利用者创造一个开放、优美和具有较高品位的档案文化环境, 使公众在查阅和利用档案获取信息的同时, 享受文化的洗礼。

上一篇:水处理设施论文下一篇:中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