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合作

2024-10-17

中俄合作(精选12篇)

中俄合作 篇1

一、中俄电力合作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成为世界上能源消耗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面对能源短缺和经济发展这对日益恶化的矛盾, 中国不得不制定全球资源配置战略, 积极开发和利用境外资源。而俄罗斯电力系统实力强大, 规模位居欧洲榜首, 为世界第四, 尤其是靠近中国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水力、煤炭, 油气等资源十分丰富, 有巨大的供电潜力, 为俄向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输送电力提供了条件。

2005年, 两国以互惠、互信、互利为原则, 以共赢为宗旨, 在《中俄电力长期合作协议》及后续的一些协议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当前, 两国电力合作主要涉及核电合作和输电贸易两方面。

1. 中俄核电合作

事实上,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 我国就寄望在苏联的帮助下建成自己的核电站, 开发本国的核电技术, 但是随着后来中苏关系的破裂, 这一愿望始终没能实现。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 中俄正式建交, 两国核电合作才又有了现实的可能。

1992年12月, 在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问中国期间, 中俄签订了两台10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的核电站项目 (田湾核电站一期) , 但是该项目的进展十分缓慢, 直到1996年才正式签订合同, 标志着两国间的核电合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从1997年12月29日中俄合作建设核电站总合同签字仪式的举行, 到2007年12月20日田湾核电站一期工程全面建成, 田湾核电站的建设整整用了1 0年时间, 最终在中俄专家的共同努力下, 在引进他国先进安全技术的基础上, 成功解决诸多困难, 并网送电。

就俄罗斯而言, 田湾核电站一期工程的意义在于:首先, 让俄罗斯度过了核工业最艰难的时期, 很多工厂得以继续开工;其次是自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来, 俄罗斯 (前苏) 的核能技术在国际遭质疑, 而田湾核电站的成功修建, 是俄罗斯重树其一流核能技术国家形象的翻身仗;最后, 使俄罗斯获得了在境外建设核电站的经验, 为其后来与美国、法国公司在伊朗、印度等国家核电市场的竞争中赢得了关键性的优势。对中国而言, 在宏观上, 是大量吸收了俄罗斯在核电方面的先进技术, 为自主研发夯实了基础;在微观上直接缓解了江苏省的电荒问题, 为该省的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保障。

中国与俄罗斯在田湾核电站一期工程上的精诚合作最终取得圆满成功, 所积累的合作经验, 培养的互信度为两国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为俄罗斯获得田湾核电站二期工程建设合同积赞了筹码。

2. 中俄输电贸易合作

相对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核电合作, 直接从国外引进电力的安全性要低很多, 只有在政治关系长期友好、经济关系紧密合作的基础上才可能全面展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两国的跨国电力输送奠定了基础。

早在1988年6月, 在国家相关部门和黑龙江省的大力支持下, 黑龙江省电力工业局同阿穆尔州电力部门签署了供电意向协议, 明确以“边贸易货”的方式向中国供电, 长期合作20年。1988年11月, 双方正式签订了《关于苏方向中方供电、进行经济贸易合作的技术交流等问题的协议》, 不久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虽然苏联的解体打断了合作进程, 但俄罗斯独立后, 中俄电力合作得以恢复。从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到中国黑河市的220千伏输电线路 (被称着“布黑线”) 于1992年正式投入运行。1996年, 从俄罗斯向中国输送电力的“锡十线” (从俄的锡瓦基到中国大兴安岭的十八站) 也开始传送电力。到2005年止, 黑龙江省通过这两条线路从俄罗斯所购电力超过1 6.5亿千瓦时, 进出口总值3540万美元。

2005年7月, 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与俄罗斯统一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关于全面开展从俄罗斯向中国供电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的协议》, 2006年3月签署了《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与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关于全面开展从俄罗斯向中国供电可行性研究》协议, 中俄电力合作进入了个新台阶。长期合作协议就输电方式、规模、定价原则、进度安排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达成一致。根据双方合作计划, 中俄电力合作拟分三步走:一是从俄罗斯远东电网向中国东北黑龙江电网送电, 送电规模为600兆瓦到700兆瓦, 年供电量36亿至43亿千瓦时;二是到2010年, 开始通过正负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 从俄罗斯远东电网向中国辽宁省电网输电, 输电功率为3000兆瓦, 年供电量为165亿至180亿千瓦时;三是2015年以后, 开始通过正负8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 从俄罗斯远东电网或东西伯利亚电网向中国东北或华北送电, 输电功率为6400兆瓦, 年供电量在380亿千瓦时左右。协议的第一阶段, 主要是利用和改造中俄边境已有的输电设备和电网系统, 为中方提供电力。第二和第三阶段就会在两国境内大规模建设发电及供电设备。

当然, 中俄电力合作不仅局限于直接购买电, 还包括线路架设、设施制造、设备供应等电力行业的各方各面。

二、影响中俄电力合作的因素

1. 影响中俄电力合作的积极因素

中俄电力合作是在政治互信、经济共赢、能源和技术互补、等诸多有利因素的促进下展开的。

首先, 两国电力工业具有的互补性是合作的动因。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 电力工业始终处于电力供应不足状态。一些专家估计, 中国要实现2020年经济翻两番、人民过上富裕的小康生活, 电力总装机容量需要达到9亿千瓦以上, 中国要实现这一目标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而俄罗斯则资源丰富, 资金短缺, 市场有限。中国现外汇收入居世界首位;另外, 中国国家电力公司电力市场改革于1999年列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技术援助项目, 因此, 中国可充分利用联合国的资金援助, 以及自身的外汇投资俄电力项目, 促进两国电力的共同发展。当然, 除了资金以外, 上升中的中国是一个巨大的电力消费市场, 这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 缓解环境压力是合作的促进因素。气候问题已是一个倍受关注的全球问题, 中国近年来积极地投入到节能减排中。今年还承诺将降低4 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 大力发展清洁、经济、无限的核能就成为中国明智的选择。

但是核电站的建造和新技术的开发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中国不能指望在短期内就依靠核电来解决能源紧缺和环保问题。通过考察, 《京都议定书》规定, 俄罗斯到2012年只要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稳定在20世纪90年代, 这对俄罗斯来说没有减排压力, 不会影响到其境内的火电站。俄罗斯与中国在减排任务上的差异也驱使中国与俄罗斯进行电力合作。如果每年从俄罗斯购进1200亿千瓦时电, 就可以潜代进口石油约2300万吨, 每年就可以减少约4600万吨原煤开采量和运输量, 为国内发电环节减少约230万吨烟尘排放、32万吨二氧化硫排放以及46万吨氮氧化物排放。

最后, 地缘优势有利于电力合作。在俄罗斯电力资源状况中已提到俄资源丰富且绝大部分都分布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 距离中国的主要能源消费地华北、东北和华东地区较近, 这些明显的地缘优势使得中俄电力合作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正好, 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资源丰富, 人口稀少, 工业尚不发达, 电力有大量富余, 可以通过改善两国边境地区现有的电网, 将俄罗斯富余的电力输送到有紧急需求的中国。

2. 影响中俄电力合作的不利因素

虽然中国与俄罗斯在电力与核电领域的合作是在一定基础和条件下, 应两国各自的需求发展起来的, 但两国电力合作中同时也存在着宏观与微观的不利因素。

(1) “中国威胁论”的漫延

“中国威胁论”最初是别有用心的国家为了遏制中国而杜撰的, 其版本繁多, 如“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能源威胁论”、“中国粮食威胁论”、“中国人口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等不一而足。中国威胁论在各国都有一定市场, 人们担心实力增强的中国会像历史上其它新兴大国一样, 挑战现有国际秩序、破坏国际和平。“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的精英和民众中都有信奉者, 他们或是担心强大了的中国会要求收回俄远东原属中国的领土, 或是担心中国劳工大量流入俄罗斯人烟稀少的远东地区成为移民, 为将来分裂远东做铺垫。“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的传播削弱了两国的政治互信, 阻碍着两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向纵深发展。

(2) 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俄在电力领域的合作主要是在输电贸易和核电合作两方面开展的, 近年来虽说发展迅速, 但仍然遇到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 其中以核电合作竞争最甚。

俄在中国核电市场上面临来自法国、美国西屋等公司的竞争。中国虽有意使用俄罗斯技术, 但俄罗斯技术与美、法技术确实有距离, 尤其是在安全技术方面。美国西屋公司研发的第三代核电设施——AP1000反应堆技术, 具有安全性能高、建造周期短、投资成本低等优点。除了研发, 西屋还拥有自己的核心产业和服务业。这都是俄罗斯不及的。所以, 2007年底, 法国阿海珐获得广东2个机组的订单, 西屋则得到山东海阳和浙江三门4个机组的合同。

(3) 其他微观因素

首先是双方缺乏信任。在新的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环境下, 中国与俄罗斯都主张解放思想, 打破传统束缚, 抛弃意识形态差异, 注重共赢合作, 加强交流, 增进互信, 实际两国的合作水平仍然受限于互信的缺乏。如在核电合作中, 中国的目的是要通过市场引进技术, 最终实现核电自主, 而俄罗斯却在技术转让方面顾虑重重, 担心中国获得先进技术后成为他在国际核电市场的竞争对手。

其次是在电力甚至总的能源合作方面缺少相关机制。中国与俄罗斯的政治关系能稳定发展, 除了两国达成了广泛利益认同外, 还建立了从国家最高领导人到政府间各层级的定期交流协商机制, 为促进互信, 增进理解提供了重要平台。两国在电力领域的合作就缺少一套从宏观到微观的专门机制。通常都是在国家领导人达成意愿后, 临时组建小组进行具体安排, 这种不稳定性往往会延长谈判时间, 缺乏远见, 影响合作效率。

最后, 资金不足也是中俄核电合作的阻碍因素之一。中国与俄罗斯都是兴新的发展中国家, 近年经济发展势头都十分强劲, 但发展资金并不充裕, 不足以自力更生, 必需依靠外资的大量流入来填补资金缺口。核电项目是需巨额投资的大型项目, 资金供给一般很难一步到位, 常常阻拦了合作的步伐。

三、中俄电力合作的前景

中俄在电力行业具有以下共同点火:中俄两国都处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期, 对电能的需求增长迅速;两国的电力资源分布都相当不均衡;两国的电网输电能力都十分有限, 有待改进技术, 铺设特高压电网, 以便能安全及时地将资源丰富地区的电送往电荒区。

但在电力资源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第一, 两国在自然资源拥有量上有着巨大差别。中国油气资源缺乏, 虽然煤炭和水力资源都比较丰富, 但由于技术水平的局限, 并不能满足国内用量;从长远来看, 供需差距会逐年拉大。相反, 俄罗斯境内的各种资源都很丰富, 正处于开采的上升期。俄罗斯境内的“电荒”并不是能源枯竭而致, 而是因为资金短缺, 不能及时更新现有发电和输电设备而导致的, 随着其经济收益与能源利用水平的纵深互动, 俄罗斯不但不会出现“电荒”, 还有能力成为东北亚电力市场的大买家。第二, 中国与俄罗斯在远东的资源充分互补。俄罗斯资源丰富的亚洲地区与中国相邻, 与中国资源极为紧缺的东部地区距离较近, 这两个地区明显且有能源互补性和地缘经济优势。第三, 中国与俄罗斯在核能利用上也存在巨大差距。俄罗斯境内的核电装机容量占全国装机容量的16%, 而中国只有1~2个百分点。除此以外, 俄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核电技术, 是国际上少有的几家核电技术提供者。中国虽然也从事核电研究30多年, 但由于种种原因, 现在仍需引进他国技术。

中俄在电力方面存在的这种互补性成为两国电力合作的基础。中国的能源来源多样化战略与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多样化战略又为两国的电力合作奠定了平台, 并使中俄能源合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其中一些具体项目上面临的问题, 无法动摇中俄之间的合作方向。

中国与俄罗斯在电力其他方面的合作前景也十分广阔。当前, 中俄的输电贸易受到俄罗斯电力设备老化和电网水平的限制, 规模不大, 随着俄罗斯新能源战略的推进和实现, 以及中俄两国电网线路输电水平的提高, 将来俄罗斯供给中国的电力有巨大上升空间, 中国会成为俄电能输出大户。

总之, 根据当前的情况和形势展望, 中国与俄罗斯在电力领域的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摘要:冷战结束后, 中俄两国在良好的政治关系氛围下, 在经济领域也展开了广泛合作, 电力方面也不例外。本文通过中国与俄罗斯在电力方面的合作情况, 分析影响两国在该领域合作的诸因素, 从而展望中俄两国电力合作的前景。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电力合作

中俄合作 篇2

作者:江迅

来源:《亚洲周刊》二十四卷四十一期 本站发布时间:2010-10-10 20:43:45 阅读量:116次

当中国与日本交恶之际,建交六十一年的中国与俄罗斯关系却“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日、俄共处东亚,同为邻居,号称东亚三大国。根据地缘政治理论,三国中的两国或明或暗连手对付第三方是常见现象。九月二十八日,中俄两国元首签署《中俄关于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六十五周年联合声明》。当下正是中日、俄日在领土问题引发争议的严峻时刻,这两份《声明》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九月二十八日,上海世博会世博中心,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访华三天、参加俄罗斯国家馆日仪式的俄罗斯联邦总统梅德韦杰夫说,“当前,中俄关系正处在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中俄能源合作升级呈现明显表征。在世界上,能源领域合作并不是单纯商业合作,而是牵涉两国战略层面。九月二十七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梅德韦杰夫共同按下“竣工按钮”,作为中俄两国目前最大双边项目,中俄“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中国支线,经一年半建设如期竣工。梅德韦杰夫此行访华,中俄在能源合作领域签署了涵盖石油、天然气、核能等多方面协议。

中俄石油管道起自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由中国黑龙江省漠河县入境,经黑龙江和内蒙的十三市县区,终点在大庆。管道全长九百九十九余公里,其中,俄罗斯境内七十二公里,中国境内九百二十七公里。亚洲周刊获悉,中俄谈判主要成果有:中石油集团与Rosneft就经“斯科沃罗季诺——大庆”石油管道对华供应石油签订合同,来自俄罗斯泰舍特油田的原油,从二零一一年一月一日起输入大庆林源炼油厂。根据中俄达成的“石油换贷款”协议,中国将向俄罗斯提供总计二百五十亿美元长期贷款;俄罗斯则以石油为抵押,以供油偿还贷款。这条输油管线将在二十年内,每年向中国输送一千五百万吨原油,总计供应三亿吨石油。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俄罗斯今年一至七月向中国供给原油九百八十一万吨,跻身前三大中国原油来源国。

此行的俄罗斯五百人访华团规模前所未有,豪华阵容中能源巨头众多,囊括了俄罗斯所有主要工业领域。中俄还签署了田湾核电站三号、四号发电机组建设的技术设计方案合同。中俄双方在石油产业链的上下游也展开合作,包括在两国境内的原油勘探和开采,以及开展炼油和石油加工合作等项目,在天津合资建中俄东方石化炼油厂,是下一阶段谈判重点。天然气方面的谈判则受阻于价格。中方参考了目前中国——土库曼天然气协议的价格,因此可接受价格是每千立方米一百五十美元,而俄方希望五百美元。

中国石油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王震认为,石油贸易是为中俄能源合作打了头阵,而未来两国能源合作前景广阔。俄罗斯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远东地区,考虑到成本以及供需关系,未来俄方的煤炭将更多倾向亚洲市场。前不久,中俄达成六十亿美元借贷协议,中方将在未来二十五年内获得俄罗斯出口的煤炭资源。据悉,二零一零年一至八月,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煤炭七百六十万吨,相当于中国煤炭进口总数的七成一。

反对篡改二战历史

访华期间,中俄两国元首发表联合声明,强调增进中俄战略互信。声明称双方认为,在涉及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是中俄战略协作的重要内容。声明重申反对篡改二战历史、美化纳粹和军国主义分子图谋。中国社科院俄罗斯问题专家姜毅认为,中俄过去在联合声明中也都强调,在主权和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上相互支持。今年的声明提到二战,一是因为今年是二战胜利六十五周年,二是俄罗斯现在面临一些东欧国家和西方政治势力的压力。有人指责苏联对二战负有责任,侵占了波罗的海国家。有北京学者认为,声明是针对《美日安保条约》的,日本很清楚谁在篡改历史。日本外务省一位官员透露,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于十一月出访日本参加APEC横滨峰会,途中有可能登上位于俄远东南千岛群岛,即北方四岛,这无疑是对日本的挑战。

北京军事专家透露,当下,中俄军事技术合作规模正在下降,中国军工系统发展很快,如今中国采购俄罗斯武器装备已经不多,在俄出口公司整体销售规模中,中国的份额仅占一成八,今后还将会更少。虽然双方军用产品贸易绝对值规模没增长,但中俄正向更高阶段过渡,安排在中国许可生产航空装备和其它产品。

经济互助超越政治

对此,北京军事评论家宋晓军说,俄罗斯原先是想在军工为主的经济转型中,将这些军事技术和装备卖给中国,以这些资金完成转型,融入欧洲,却未能如愿,而后提出二百五十亿美元的经济振兴计划,它向美国、欧洲四处化缘,这些国家没有资金给它。现在俄罗斯靠卖资源卖技术,让自己变成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为了尽早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俄罗斯唯有靠中国获得转型资金,卖资源卖技术给中国,中国有的是资金,在现代化进程中,缺的是能源,是石油、天然气。俄罗斯要将这些资源卖给欧洲、日本,它们的市场有限,而中国需求量太大。因此,俄罗斯就将军事技术卖给印度,印度会令俄罗斯比较放心,印度对军事技术没有太强的消化能力,因此往往不会复制、翻版这些技术,俄罗斯又将资源卖给中国,以这些资金完成经济转型。

宋晓军说:“现在是俄罗斯需要中国,中国利用俄罗斯遏制美国、日本的动因,已经越来越下降了。中、俄之间关系,现在更多的是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如今中、俄走得那么近,日本当然不高兴,但也无可奈何。”

宋晓军刚从山东回来。看到日照市的港口投资,日本与韩国正“争风吃醋”。他说其实日本心里也很清楚,它离不开中国。中国突然崛起,日本人,特别是右翼,有一个不适应期、反弹期,接受这一事实会是漫长过程。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日本企业进入中国,特别是去东北投资,中国人也有一个反弹期,当年入侵中国,还能让它来投资吗?经历了一段日子,中国人冷静思索,才适应的。他在青岛看到,日本中学生午餐便当中的一片鱼肉,就全是在青岛加工的,日本要让中学生吃鱼,而学生已经不善于吃鱼时会吐鱼刺,于是需要加工,把鱼刺去除。他说,这加工就在青岛,不会在日本本土,捕捉到鱼运来中国,加工完冷冻了再送回日本,连日本食品卫生检查站都设在青岛。

宋晓军认为,日本今天根本就离不开中国,日本右翼再闹,有本事就不与中国做买卖。日本会把中国的市场让给德国人吗?不可能。中日较量,中国不需要俄罗斯敲边鼓,中国自己就能解决。中国即将召开环渤海十城市会议,大连、青岛、营口沿海城市合作,山东九千万人口,辽宁有五千万,河北七千万,加起来二亿多人口,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资金和技术需要多大?日本和韩国都拼命要挤进去。日本右翼的闹腾,是对中国强大的不适应,日本经济对中国的依赖度越来越深,这张窗户纸没有捅破,钓鱼岛撞船事件,把这张窗户纸给捅破了。右翼能拍胸脯说,不与中国经济合作吗?中国不担心,离开日本,还有欧洲替代,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正出访欧洲,世人都看到了温家宝的表现和中国的态度。

中俄合作范畴将扩大 篇3

新年伊始的两个重要会议引发国际关注。目前,美国重返亚洲脚步加快,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抬头。此时,作为区域新兴大国,以中俄为代表的金砖国家如何加强合作,构建多极化国际秩序,亟需深入沟通,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在全球经济严峻形势下,俄罗斯作为今年的G20轮值主席国,肩负的责任并不轻松。而刚刚加入金砖国家的南非,也将于今年在本国首次举行金砖峰会,如何提升金砖合作机制的国际影响力,同样值得期待。

戴秉国在上述两个场合均强调务实合作的重要性,认为当前国际和地区形势日趋复杂,加强合作是中俄应对新机遇和新挑战的重要路径。对于金砖国家而言,深化合作则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树立全球化时代新型国家关系典范之道。

中国外交优先方向

就中俄第八轮战略安全磋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1月8日会见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帕特鲁合夫时强调,坚定不移地发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

习近平指出,面对国际形势快速复杂深刻变化,中俄作为推动国际形势健康发展、维护国际战略平衡的建设性力量,应进一步加大相互政治支持,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协调配合,为实现各自发展振兴营造和平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并对俄罗斯总统普京所提出关于两国加强经贸、能源、投资、金融、航空航天等领域合作的建议表示完全赞同,愿与该国扩大务实合作。

“习近平关于‘优先方向的强调凸显中国对两国关系的重视,也由双方关系的内涵所决定。”中国外交学院战略与冲突管理中心主任苏浩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维持了16年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中俄双方成功合作处理国际事务和大国关系至今,彼此更加珍视这种关系。

在他看来,看似不利的外音隔境却反过来促进了两国关系。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布局给中俄均带来压力,作为美国同盟国的日本,其国内“右翼”势力抬头,危及区域安全与和平。在此国际背景下,中国需要找到战略支持,俄罗斯则希望“向东看”以寻找依托关系,双方显然有共同利益诉求。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的“中国民众的国际观”课题调查,则以数据显示出两国关系赖以巩固的民意基础。近日公布的2011年调查结果显示,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人对俄罗斯的总体印象最好,回答“很好”和“比较好”者以48.6%的占比高于欧盟的43.1%和美国的32.8%,其中,日本以14.7%的比例垫底。

由此,该研究所得出结论表明,与同时调查的其他对象国和地区相比,中国民众对俄罗斯有较清晰了解,对其更为亲近和友好,并对两国关系发展前景充满期待。

上述磋商中,帕特鲁合夫表示,在新的一年,俄罗斯希望继续加强两国高层交往,在重大问题上保持密切沟通协调,推动各领域务实合作和人文交往取得更多成果,使俄中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相互尊重、平等互信基础上迈上新台阶。

反对“冷战”思维

在苏浩看来,中国领导人表达出“外交优先方向”观点的另一重涵义,则是要告诉美国和一些周边国家应以大局为重,避免“冷战”这一不利于国际和平稳定的格局出现。

纵观美国2012年以来的诸多表现,苏浩对于“冷战”思维渐露端倪甚至付诸行动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两个月前的2012年11月11日,路透社报道,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当天称,美国正在用“冷战思维”对待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

陈德铭所作表述缘于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的警告,称中国政府可能利用华为和中兴通讯制造的设备进行间谍活动,理由是这两家公司的管理结构中设立了党委。随后,美国国会另一委员会又称,中国对美投资好处不大,反而是“潜在的特洛伊木马”。

“美国惯于找到一个潜在对手来巩固自身霸主地位。”苏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冷战思维”甚至“冷战行动”的出现,是美国试图牵制中国的一种战略诉求,但是中国并不想争霸,也没有这种意图,其外交战略侧重保护领土主权,在这方面,中俄两国较易形成共识。

在应对包括美国“冷战思维”在内的诸多因素背景下,互有战略需求的中俄关系被苏浩期待为“构建多极化国际新秩序的推手”,而要达此目标,双方需要从三个层面着力:其一,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双边经济关系,深化能源合作。在军事合作领域,俄罗斯一直有所保留,未来应进一步放开;其二,面对来自美国等方面的国际压力,双方应进行更多战略协商;其三,推动建立多极化国际秩序。两国应立足金砖国家,更多设计有利于该秩序建立的原则和制度。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则建议,中俄双方以能源合作的深化为基础,推动多元经贸合作,“至于俄罗斯远东开发这一难题,俄罗斯方面应消除顾虑,吸引中国劳动力和资金进入。另外,双方应进一步探索金融合作的有效机制,共同推动G20的进步”。

促金砖国发挥稳定作用

就在新德里金砖国家安全事务高级代表第三次会议召开之时,位于北京的南非国际关系与合作部总干事、大使杰瑞·麦特吉拉正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期盼金砖合作辐射带动非洲发展。

麦特吉拉表示,在改变世界现存政治、经济格局的问题上,金砖五国达成共识非常重要。新一轮金砖峰会将讨论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世界经济做贡献,还有五国内部如何合作与发展等问题。“将具体讨论如何建立金砖国家发展银行,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同,我们要用自己的方式开展项目,为发展中国家建设筹集资金。”并提出,金砖国家如何发挥集中优势,并且把这种优势辐射到地区,也需花时间讨论。

作为新兴经济体的金砖五国,在全球经济萎靡大势下依然保持相对活力,尤为世界瞩目。戴秉国其间表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遍及各大洲的一批又一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成为推动国际体系和国际关系演变、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对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产生日益广泛的重要影响,改变着国际政治、经济版图。由此呼吁金砖国家树立全球化时代新型国家关系典范。

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本世纪前十年,金砖国家平均增长率超过8%,远高于发达国家2.6%的平均增长率,也高于4.1%的全球平均增长率。2010年,金砖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其中中国贡献率达到30%。金砖国家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领跑者。2012年,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贡献约2.2万亿美元GDP增长。

“金砖国家应在区域内发挥积极稳定作用,构建地区政治、经济新框架。”苏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五国间应增进沟通和交流,在战略安全方面勇于发声,提出自身主张,“中国和印度、中国与俄罗斯之间都应如此。”

他表示,金砖国家应在推动多极化世界方面加强战略合作,打破固有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在G20等全球更大框架内发挥积极作用。无疑,以此反观中俄关系,“中国外交优先方向”说更具现实意义。在全球经济制度方面,五国应在国际经济秩序上制定新规则,保障金融利益和金融秩序的稳定。

中俄能源合作模式研究 篇4

关键词:中俄,能源合作,合作模式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结构和能源供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我国能源发展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经过中俄双方的共同努力,中俄能源合作近期呈现加快推进的趋势。中俄通过持续创新能源合作模式的方式,努力共建新型能源大国关系。

1 中俄能源合作的具体实施模式

根据中俄双边能源合作的实际成果,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合作模式。

1. 1 联合开发模式

能源联合开发模式是指进行石油和天然气等地下资源的地质勘探、开采和销售工作,采用新技术提高地下资源勘探和开发效率的合作模式。联合开发模式是两国能源合作的一种有效管理模式。

俄罗斯大陆架面积为620 万平方公里,其中400 万平方公里富含油气资源,俄罗斯新版 《矿产资源法草案》规定,外国公司只能通过与俄罗斯公司建立联合企业的形式参与资源开发。中俄联合企业主要从事在俄东西伯利亚等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等地下资源地质勘探、开发和销售工作,通过采用新技术提高地下资源勘探和开发效率。两家公司执行全面长期合作的协议,合作内容涉及石油的贸易、工程技术服务、勘察开发以及科技信息交流等。开发俄罗斯的地下资源、需要巨额投资,为此,已经背负沉重债务的俄方企业会积极寻求中国企业参与联合开发。这对于双方企业结成战略资源联盟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从而有利于中方最终取得俄罗斯能源的利用许可。

联合开发的优点是: 针对目前俄罗斯缺乏资本和技术条件的现状,在双方联合开发的过程中,中国的资本与技术可以引进俄罗斯企业中参与联合开发,从而为中国油气公司进入俄罗斯市场提供了机会。联合开发模式的缺点在于: 联合开发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分歧与争端,比如两国政府在价格上的分歧,俄能源决策各方间的利益争端,中俄联合企业作为联合开发投资者和实施者双方间的利益争端等。

1. 2 技术合作模式

技术合作模式是指以技术合作为基础,以科技合作为主线,以能源产业为平台,通过中俄技术交换、技术互补和技术贸易三种科技合作方式的自动,从而实现以技术贸易为先导的产业合作,将中俄能源合作推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在能源储量方面,中国的可开采年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能源的短缺问题以及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不合理问题会日益加剧,这就要求必须加强能源技术创新。虽然俄罗斯的能源产量巨大,但在能源的勘探开采方面,存在着开采条件恶化、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节能和提高能效方面也没有制定出有效的措施。目前中俄在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田湾核电站是中俄在核能领域的高科技合作,为两国迄今最大的技术经济合作项目。同时在矿业科技合作方面也有一定程度进展,双方互相引进了一系列先进的钻探和爆破技术等。由此可见: 加强技术创新是中俄两国政策的共同目标。双方技术领域的广泛合作为能源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能力的调整和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能源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化和高级化。

虽然中俄能源技术战略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优势条件,但是在实际合作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进展缓慢,主要原因包括四点。

第一,国际因素的竞争或干扰,尤其是美俄深化能源合作给中国开发俄罗斯油气资源及运输通道建设带来了竞争压力。

第二,两国工商界在技术信息、商务信息等方面缺乏深度了解,缺乏获取信息的有效渠道,对寻求合适的合作项目和可靠的合作伙伴存在一定难度。

第三,两国经贸科技合作的运转机制不畅。

第四,俄罗斯正处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国内经济制度建设滞后,各利益集团、地方政府与联邦政府的利益争夺削弱了政府战略和政策的执行能力。与此同时,对外国投资战略性行业的本能排斥等因素极大地限制了中国对俄罗斯的能源技术投资。

1. 3 安全合作模式

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包括: 供给安全、价格安全、消费的环境安全、运输安全以及勘探、开发与利用的研发安全等。在俄罗斯方面,尽管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很高,但能源问题对俄罗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却是很现实的。俄罗斯能源安全现状包括: 能源出口依赖度日益突出,能源生产下降,能源行业固定资产老化,在能源发展与改造方面的 资金投入不足,已探明石油资源开采比例低、浪费严重,原有加工深度百分比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等。

中俄要想采取安全合作模式,构建能源安全合作机制势在必行。在构建能源安全合作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加强双方政治互信,建立政府间能源战略安全对话与沟通机制,将能源合作纳入地区战略对话。

第二,加强能源企业间的交流和互信,完善市场合作机制,加强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和石油进出口方面的合作,推动亚洲石油和能源市场的建立。

第三,督促和支持俄罗斯改善能源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加快油气运输管网方面的建设,构建运输安全合作机制。

第四,加强双方法律机制完善,为双方能源合作的顺利进行和保障两国能源安全搭建一个良好的法律制度框架。

第五,加强反海盗、反恐怖及有组织犯罪等领域的安全合作。

2 中俄能源技术合作模式是最优的合作模式

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标准是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双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根据这种标准综合分析,技术合作模式是最优合作模式。

中俄两国巨大的资源互补性和经济互利性,是双方进一步加强和深化能源领域合作的强大推动力。目前,在国际能源市场上,中国最短缺的资源是能源资源,而俄罗斯最短缺的资源是资金和技术资源,特别是自2012 年以来,俄罗斯在欧洲能源市场遭遇的欧债危机。因此,为了保障本国的能源安全和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两国往往根据自身的国情、世界局势变化来选择合适的能源贸易合作模式。对俄来说,目前石油贸易是最合适的合作模式。然而此模式无法保障合作的长远性和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唯一的办法是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技术资源,推动双方在技术和资金优势上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落实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先进技术应用示范项目的建立,从而提高中俄两国能源基础研究水平,解决能源发展中的关键科技问题,进一步推进新能源技术创新。

目前中俄两国都将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创新能源开发技术作为重大战略。能源技术合作模式可以加强能源开发技术的革新和促进新型可替代能源领域的合作,通过建立中俄科技合作示范区的模式可以进一步拓展合作项目。与此同时,技术合作模式还可以通过企业的技术引进,进而落实到产业上,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使能源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并进一步向合理化和高级化推进,将中俄能源合作推向下一个循环。

参考文献

[1]程春华.新形势下中俄油气合作特点及思路[J].国际石油经济,2013,21(6).

[2]侯敏跃,韩冬涛.中俄、中澳能源合作比较研究——合理性、有效性、可持续性探析[J].俄罗斯研究,2012(1).

[3]刘雪英.中俄商务文化对比[J].中国市场,2014(42).

开拓中俄合作能源贸易 篇5

(一)中俄能源贸易现状

俄罗斯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合作伙伴,能源合作是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之一。与中国成为能源消费大国并行的是俄罗斯作为能源供应大国的崛起。2002 年2 月,俄罗斯石油产量多年来首次超过沙特,重夺世界石油生产桂冠。俄每年出口天然气约2000 亿立方米,石油近2 亿吨,最近三年来,俄罗斯能源出口增长了18 % ,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出口国。

根据中国有关能源安全的专家分析,只要政治条件许可,俄罗斯完全有能力在本世纪前20 年,即我国的战略机遇期内满足我较大部分的油气需求,尤其俄方稳定的油气供应对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重大而又现实的战略意义。

自上个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能源合作便成为中俄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因为两国在能源领域具有巨大的互补性,还因为中俄能源合作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如:中国与俄罗斯领土相邻,油气管道可不经过第三国,运输便捷;中国油气需求量大,是俄罗斯油气资源稳定的市场;中俄建立了良好的国家关系,这就为两国进行持久的油气合作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证。另外,从地域上说,俄罗斯不像中东、非洲与美洲和我们相距那样遥远,可用陆地油气运输取代远洋油气运输,这里没有中东那样错综复杂的油气地缘政治形势,这都提高了油气安全系数。鉴于上述有利条件,从长远看,俄罗斯能够而且理应成为紧随中东之后我国油气供应多元化格局中又一个重要的油气源地。

(二)中俄能源贸易的前景和展望

近十年来,中俄双方在石油管道建设这一能源合作中心环节上做了很多工作。早在1996年两国政府就曾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政府关于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议》。2000年11月,普京总统发表了题为《俄罗斯东方:新的前景》的署名文章。该文指出,俄罗斯将大规模开发西伯利亚与远东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希望中国等东北亚国家参与。俄罗斯能源部长在2001年底在莫斯科召开的俄中能源合作会议上也曾指出,能源是中俄两国合作的关键领域。然而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中俄能源合作进展得并不尽如人意。2003年,我国石油进口为1亿多吨,而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仅200多万吨,不到我国石油进口总量的2%;而当年俄罗斯出口的石油达2亿多吨,向中国出口的石油不到俄罗斯石油出口总量的1%。目前,我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主要是靠铁路运输。可见,中俄两国之间在能源合作方面的成果并不显著。目前,中俄之间在能源领域有四个较大的合作项目:一是西气东输工程,两国政府已批准了该项目的可行性报告,正进入实施阶段;二是俄罗斯伊尔库次克州科维克金斯克气田向中国及韩国输气的工程项目,已展开可行性研究工作;三是俄罗斯萨哈共和国向中国供气的项目,目前该项目可行性研究已完成;四是众所周知的中俄石油管道的建设项目。

中俄天然气合作现状分析 篇6

关键词:中俄;天然气;能源安全

近十年来,中国对俄罗斯的直接投资一直维持在年增长40%以上,中国已连续三年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两国在能源、核能、航空、航天、科技、运输、通信等领域的大项目合作较多。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和普京就两国的关系交换了意见,达成高度一致,并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声明称,建立全面的中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石油领域一揽子合作,尽快启动俄对华供应天然气,以开发俄境内煤矿和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等方式扩大煤炭领域合作,积极研究在俄建设新发电设施,扩大对华电力出口。另外,同年5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在上海签订《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双方商定,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30年。

一、中国与俄罗斯签订合同的原因

从中国国内来看,我国国内产的天然气越来越难以满足国内需求。

从产量来看,全国天然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6164.33亿立方米,连續3年超过6000亿立方米。2013年天然气新增探明技术可采储量3818.56亿立方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天然气产量1175.73亿立方米,比2012年增长了9.1%。

从消费来看,天然气是我国消费增长速度最快的一次能源,消费增速较快。2013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约为1691亿m3,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8%,较上年增加约228亿m3,增幅约为16%,增量与增幅均高于上年。

我国天然气的利用领域仍在不断拓展,天然气的覆盖范围和覆盖人口仍在不断扩大。2013年,我国城市燃气行业的天然气消费量约占全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1/3,天然气在交通领域快速发展,LNG车用加注站数量从上年的约600座飙升至约2000座;“煤改气”工程进程加快,使得全年用气出现了“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情况。

受“煤改气”、“油改气”等利好因素影响,预计2014年全国天然气消费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根据天然气产量增长预测、进口气量安排(管道气和液化天然气)以及下游天然气利用项目的建设进展,预计2014年我国天然气的表观消费量约为1895亿m3。

由预测可见,近几年中国天然气产量与消费量不同步,完全靠本国的天然气来供国内消费是不够的,需要从国外进口才能弥补缺口。

从全球范围来看,2013年世界天然气可采储量为187.3万亿立方米,根据2013年6月12日数据,天然气可采储量前五为国家依次是伊朗(占世界总量的17.9%)、俄罗斯(17.6%)、卡塔尔(13.4%)、土库曼斯坦(9.3%)和美国(4.5%)。

目前,中东的天然气储量位于俄罗斯之前,占全球储量的41%,然而近20年来,由于发电需求的原因,中东的天然气需求大幅增长、出口显著减少,正成为一个重要的消费中心。预计今后二十年内中东地区的天然气产量将增至8000亿m3,而需求上升至6080亿m3,所以未来几年中东地区的天然气出口会减少。所以中国选择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

二、俄罗斯决定与中国合作的原因

中俄在天然气合作的谈判已经从十几年前就开始了,那么为什么俄罗斯现在同意了与中国合作?当然,这跟中俄经历的长期地谈判努力分不开,但是仍然存在其他方面的原因。

1、俄罗斯天然气的出口现状不理想

从俄罗斯自身来看,他在天然气储量和产量方面均位于世界前列,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俄罗斯对欧盟和独联体国家的天然气出口出现了大幅的下降,这使得俄罗斯不得不调整天然气出口战略,积极寻求东方出口市场,客观上给中俄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机遇。

从其他国家来看,欧盟为了自身能源安全着想,需要扩大资源供应的多元化,所以欧洲国家开始实行进口多元化,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减少了从俄罗斯的天然气进口量。而且,北美能源变革削弱了俄罗斯的增产能力,随着美国非常规能源产量的增长,当美国开始全面出口这些能源时,一定会影响国际的能源价格,就会限制俄罗斯在某些地区的发展。

2、俄罗斯本国内部及周边的政治因素

中俄现在都面临着与周边国家的纠纷,这种合同能够展现中俄两国合作的稳定性,表现双方互相支持的态度,缓解一下不利的国际环境,这点对俄罗斯尤其重要。

三、中俄天然气合作对中国的影响

从俄罗斯进口大量的天然气,对国内的天然气价格一定会产生影响。目前,国内气价倒挂,那么进口更贵的俄罗斯的天然气会使这种现象更加严重。为了解决有两个办法:1、给进口商一定的财政补贴,虽然不能完全弥补亏损,但是至少能弥补管道经营部分的亏损,但是目前中石油挂牌出售管道,也就是说以后天然气管道可能会走向独立,那么通过财政补贴可能就不是那么容易实行下去;2、进行天然气改革,即涨价,当政府很难通过政策来解决价格这个问题时,那就只能用市场化的手段来消化昂贵的天然气,所以大规模的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必将抬高国内天然气的价格。

综上所述,中国市场对于俄罗斯能源出口和整个俄罗斯的经济意义非凡;而对于中国而言,这份世纪合同在经济领域的意义首先是在可预见的未来给我国日益增长的天然气需求提供了一个重要气源,给中国带来的并非只有利益,而是某些地区和部门的调整负担,帮助我国应对世界能源危机。(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杨雷.中俄天然气合作的历程与前景[J].欧亚经济,2014年05期

中俄石油合作新态势分析 篇7

关键词:中俄,石油合作,对策

能源问题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特别是石油,被誉为国民经济的“血液”,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便利和财富的同时也成为国际政治与外交斗争的武器,从某种意义上说,石油不仅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国际政治和经济走势的战略因素。[1]

一、中俄石油合作的互补性

中国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每年消耗石油近4亿吨,缺口1亿吨以上。中国石油未开采储量为36亿吨,占世界总量的2.61%,未勘探蕴藏量为24亿吨,只占世界总量的1.81%。[2]应该说,中国是石油资源贫乏的国家。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攀升,石油的供需矛盾日益严峻。

俄罗斯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石油探明储量126亿吨,仅次于沙特,位居世界第二;俄罗斯也是世界第一石油生产大国,石油产量占世界总量的12.9%。同时俄罗斯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及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3]根据BP石油公司权威发布预测,俄罗斯的石油地质储量约为440亿吨,在主要开采国中占有重要地位。俄罗斯石油未开采储量为1 420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4.29%,未勘探蕴藏量158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2.25%。

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将达到每天140万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将高达到74%。中国仍将坚定不移地执行“走出去”和进口“多元化”的石油战略。与此同时,到2020年,俄罗斯石油出口将达到2.7亿吨/年,油气战略东移是俄罗斯市场组合和出口线路多元化、攫取最大政治、经济利益的对外石油战略的优先方向。显而易见,中俄双方石油战略存在互需性和互补性,合作潜力巨大。

二、中俄石油合作的优势

1. 政治倚重

中俄两国都是世界大国,又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石油合作领域里,中俄两国拥有良好的政治基础。从1996年到目前签署的旨在巩固两国关系的官方文件有:《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1996)、《中俄联合声明》(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2008)、《中俄元首莫斯科会晤联合声明》(2009)、《中俄关于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2010)。2012年,普京上台后出访的第一站就是中国,并与胡锦涛主席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进一步深化平等信任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等十二份文件。这间接地表明:全面深化能源和投资合作,是巩固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在上合组织框架内中俄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并成功地定期举行联合军演。在伊核、朝核、叙利亚等目前国际热点问题上中俄两国的观点一致或接近一致。这一切都加深了两国之间的互信。

2. 资源互补

自1993年开始我国一直是石油净进口国,目前石油消费已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我国石油生产增长缓慢,供需矛盾突出。近年来,我国石油消费的增长比GDP的增长快得多,因而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中国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加,加重了中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

俄罗斯是世界产油大国和出口大国,2008年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其原油产量比2007年下降了0.7%,但产量仍达4.88105亿吨,[4]仍然是世界产油大国。随着贷款换石油一揽子协议签署后,俄罗斯每年经由漠大线向我国供应1 500万吨石油,中俄石油合作已经进入了全盛时期。

天然气也是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重头戏。今年普金上台伊始,出访中国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开展中俄天然气合作,虽然此次中俄首脑会晤没能就天然气合作达成一致意见,但可以肯定地说,中俄天然气合作方兴未艾,必将续写中俄能源合作的新篇章。

3. 地缘相接

俄罗斯横跨欧亚,领土三分之二位于亚洲,与我国有4 000多公里的边界线。俄罗斯探明石油储量95亿吨,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巨大,其大部分油田都位于离我国很近的西伯利亚。两国开展石油贸易的基础得天独厚。

三、中俄石油合作的瓶颈

1. 俄罗斯排华遏华情绪

俄罗斯远东地区具有恐“黄”和排“黄”的历史根基。[5]在俄罗斯看来,中国是新兴国家(newly emerging countries),中国迅速崛起肯定要与邻国俄罗斯争夺资源和主导权,会影响俄罗斯的安全。中国的强大使俄罗斯在与中国打交道时有可能很被动。所以,俄罗斯唯恐身边崛起一个强大国家与之抗衡,应该遏制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越来越强大的中国。这是所有宣扬中国威胁论国家的一贯主张和做法。

2. 俄罗斯对外石油政策的不确定性

俄罗斯外交政策强调“务实和国家利益至上”,[6]始终把石油纳入外交战略考量,石油对外政策受到如下因素的影响:资源再国有化、价值取向中的“西方情结”、把能源当武器平衡大国关系。这些因素决定了俄罗斯对外石油政策的不确定性。

四、深化中俄石油合作的对策

1. 政府重视,石油合作战略升级

对于关乎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能源合作国家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双方政府应在《中俄睦邻友好条约》和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就此开展频繁外交接触,解决在能源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力争能源领域内重大项目的合作,使两国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断提升两国能源合作的档次,促进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健康发展,为石油合作扫清整治道路。

2. 达成一揽子协议,确保我国石油安全

中国石油运输通道得到明显改善。路上有中哈油气管道和中缅石油管道,海上有“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台湾海峡”航线,但这条海上通道易遭到封锁。如今同俄罗斯在修建中俄原油管道、长期原油贸易、贷款换石油等问题上终于达成了一揽子协议,建成了我国第四条石油运输通道,这也是我国石油运输的第一大道。这对确保我国石油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中俄继续开展能源合作也具有示范意义。这种合作也是我国今后对外石油合作的模式。

3. 深化互信,谋求合作共赢

随着两国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两国之间政治纷争逐渐淡化,因此经济合作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双方合作的主题。西伯利亚和远东集中了俄罗斯近70%的新油田,俄欲借开发油气资源带动地区的发展,我们应了解俄罗斯这一战略意图,在获得我国所需要的油气资源的同时让俄罗斯也心满意足。我们应以大局为重,树立合作双赢的外交理念。

参考文献

[1]刁秀华.俄罗斯与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合作[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恒仁.俄罗斯能源安全战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2008.

[3]韩爽,徐坡岭.自然资源是俄罗斯的诅咒还是福祉[J].东北亚论坛,2012,(1).

[4]КУЛЕШОВВВ.СибирьВпервыеДесятилетияⅩⅪВека[M].ИЭОПП:Новосибирск,2008.

[5]于晓丽.俄罗斯远东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中俄能源合作议价博弈分析 篇8

一、中俄能源合作制约瓶颈

中俄能源合作作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两国经济影响深远。能源合作不仅是两国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而且有利于双方经济发展的优势互补。但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在能源合作中也产生了波折与不确定性, 成为制约两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一) 中国在对俄能源合作中缺乏较为系统的战略意识

中国在对俄能源合作方面缺乏长期战略规划, 能源安全意识还不够强, 受制于本国经济发展规划, 与俄方在能源合作方面更缺少深入交流。另外, 中国在加强能源进口多元化过程中, 对中东及其他石油输出国依赖度较高, 虽然认识到俄罗斯能源地位重要性, 但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二) 俄罗斯对中国有所顾忌和猜疑

俄罗斯对中国长期采取实用主义外交政策并且保持着对中国的战略警惕, 在和中国交往中非常矛盾, 一方面意识到中国巨大的市场与合作前景, 积极寻求合作机会。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威胁论”的存在, 俄方也担心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会对俄经济构成威胁, 最后会影响其国际地位。在能源合作中态度并不明朗。因此, 中国在与俄方进行能源合作谈判中一直很被动。

(三) 俄罗斯寻求利益最大化

俄罗斯利用亚太地区国家间能源的竞争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俄罗斯在与亚太国家的能源交往中, 把能够从合作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作为重要目的之一。有学者指出:中俄关系表面上十分稳定, 其实相互之间仍然存在着不理解与不信任。在能源合作中, 谈判历时时间过长, 在签订具体能源协议时俄罗斯总是犹豫不决, 对于已签订的协议, 俄方经常突生骤变, 使得中国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总之, 中俄双方在能源合作中缺乏一个健全高效的运行机制。该机制应该包括合作协议, 保障协议运行的相关政策、规定以及制度方面的因素。因而在具体合作中, 中俄双方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完成。

二、模型推导

中俄能源合作的过程类似于议价博弈的过程, 即双方都想在该过程中获得自己想要的收益, 然而由于不信任, 期望不同, 过程中产生损失, 最后制约着两国获到更好的经济收益。本文借助于鲁宾斯坦议价博弈模型, 通过模型推导以及均衡存在且惟一性, 证明在议价过程中有双方可采取的最优策略使得收益最大化, 进而为解决中俄能源长期合作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以便深化合作进程。

(一) 引言

两个参与人, A和B, 按照如下的轮流出价顺序就分割大小为1的蛋糕进行议价。假设在时点0, 参与人A给参与人B一个价格, 这个价格就是对如何分割蛋糕的一个方案。若参与人B接受这个价格, 协议可以达成, 双方则根据这个价格进行蛋糕划分。否则, 若参与人B认为A的价格不合理并且不接受, 则B会在时点1时给出另一个自己的价格。若这一价格被参与人A所承认, 则协议可以达成。不然的话, 参与人A会在时点2给出另一个价格。这个不断重复的议价过程会一直进行下去, 直到双方都可以承认的价格出现才会终止。

比如, 假设在时期0时, 参与人A给参与人B出价为1/2并且遭到拒绝;进一步假设贴现因子为0.9, 参与人的保留价值将在时期1上升到0.556, 在时期2上升到0.617, 在时期3上升到0.686, 在时期4上升到0.762…, 在时期6, 接近于1。因此, 只需用几个时期, 博弈就陷入一个参与人都陷入的僵局状态。

(二) 均衡

设参与人A和B得到的蛋糕份额分别为X*A和1-X*A, 其中有X*A=μA以及1-X*A=δBμB。每个参与人的均衡份额将决定于他们自己的贴现因子。同时, 每个参与人的均衡份额, 随着他们自身贴现率的增加而严格递增, 随着其对手贴现率的增加而严格减少。如果参与人贴现率相等, 则参与人A的均衡份额/ (1+δ) 严格大于参与人B的均衡份额δ/ (1+δ) , 当△→0 (取极限) 时, 最后得到两个参与人各得蛋糕的1/2。

采用逆向回归法推导, 可以求得:

(1) 随着数值趋于1, 均衡分配收敛到 (1/2, 1/2) , 并且效率损失收敛到1/2。

(2) 只要局中人足够有耐心的话, 在均衡中一定会有拖延, 因而存在着惟一的子博弈完美均衡路径, 其中参与人给出非常低的开价并且不断地进行让步。随着趋于1, 这个均衡分配就趋于双方份额相等的结果了。然而, 由于有拖延, 均衡效率损失就收敛到1/2。

(三) 结论

通过上述推导过程可知, 由于历史依存偏好的作用, 中俄能源合作在议价中并不能及时达成协议, 只能在不断妥协与让步中逐渐形成可以被双方接受的协议。博弈模型证明这样不仅没效率, 而且由于在议价过程中没有具体贸易往来, 带来的还有经济损失和效率损失。既然双方在最终会回到应该达到的状态, 不妨在开始就坦诚相待, 建立可以被双方接受的运行机制, 并进一步签订动态协议, 双方可以通过协商达成利益一致, 减少对双方的负面作用, 这是中俄能源合作中的关键所在。

三、启示

在具体建立运行机制的过程中, 双方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尝试:

(一) 中国应加强对俄罗斯投资环境的研究并加大对俄投资力度

中国应加强对俄宏观与微观投资环境的深入、客观研究, 在此基础上加大对俄投资力度。中国的能源企业可以进入俄境内并建立合资、独资企业, 这样可以同俄本国企业一样正常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当前, 俄欢迎中国企业参与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投资与经济建设, 中方可对该地区进行风险评估后进行相关的直接投资, 可以同俄石油公司联合投资, 或者与有风险投资经验的大型跨国公司联合投资经营。总之, 在该地区的能源合作中, 中国必须争取主动才能在以后的合作中争取到更多的话语权。

(二) 价格的制定应更多考虑到双方的利益均衡

在能源合作价格谈判与制定的过程中, 中俄双方应秉持双方长期合作的态度, 制定能被双方普遍接受的价格, 不要只注重本身利益的最大化, 价格机制的形成可以借鉴国际能源合作中的相关条例以及协定, 争取实现双方合作共赢, 双方应充分认识到能源合作不是零和博弈。

(三) 制定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中国必须制定自己的长期能源发展战略, 使得石油出口国了解中国的能源合作前景以及长期战略规划。具体到管理机制的建立, 一方面需要政策支持与相关政府机构的扶持, 政府应加强宏观层面的政治协调, 为企业合作打开通道, 也应向本国能源企业提供优惠政策, 鼓励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并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让中国能源企业积极走向国际化, 寻求国际能源储备。这样更有利于能源合作的健康稳定进行, 进而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

(四) 俄方应加强政策法规和基础设施建设

俄方应致力于改变政策法规多变, 税负较重且复杂, 金融体系不健全, 外汇管制苛刻, 治安不稳定等影响投资与合作的因素。

(五) 俄方内部利益集团之间应搞好平衡与协调

俄罗斯石油工业的利益集团、俄罗斯管道运输的利益集团、俄罗斯铁路的利益集团在对中国能源合作政策方面不断对政府施加影响, 并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着俄政府对中国能源合作方面的决策, 使俄政府犹豫不决。这些利益集团以维护并实现本集团利益为出发点, 对中俄能源合作直接产生影响。因而俄方应更好地调控和解决利益集团与政府、各不同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存在不同的利益和意见分歧情况下, 实施统一的对外战略。

总之, 中俄双方应通过更为广泛的交流与谈判协商达成合作共识, 只有建立务实合作关系, 才能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

摘要:近年来, 中俄在能源合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出于各自的国家利益与经济发展, 能源合作进展仍比较缓慢, 不信任与波折不断成为制约进一步深入合作的瓶颈。通过应用议价博弈进一步分析中俄能源合作, 并为摆脱这种困局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以便推进两国在能源领域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中俄经贸合作论坛成功召开 篇9

张伟副会长在讲话中指出,近年来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经贸务实合作也取得巨大进展。在过去20年,中俄双边贸易额扩大了12倍,双方在投资合作领域也取得巨大进展。随着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两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为进一步深入发掘两国经贸领域的合作潜力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并就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积极推动地方经贸合作,扩大边境贸易;第二,深化科技创新与投资务实合作,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用好中国贸促会与俄罗斯工商会共同参与的各个双边和多边机制,共同建立高效的合作平台。他鼓励在座的企业家畅所欲言,共同为中俄经贸的关系发展献言献策。

彼得罗夫副会长表示,俄罗斯工商会与贸促会的良好合作关系及友谊不断巩固发展,为推动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是俄罗斯最重要的伙伴之一,两国元首定期会晤频繁、致力于建立面向未来的战略伙伴关系,良好的政治关系为发展经贸关系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天习近平主席开始对俄罗斯的正式访问,在此时召开此次经贸合作论坛,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相信在两国工商界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很快实现两国元首共同设定的2015诚通集团副总裁、俄罗斯中国总商会会长蔡桂茹,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郭本恒,科创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何俊明、绥芬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付刚,俄罗斯技术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沃洛布耶夫,俄罗斯菲尼克斯公司总经理舒克列佐夫等中俄双方代表就开展中俄经贸合作的经验和遇到的实际困难,对进一步发展中俄经贸关系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意见。与会中俄企业一致认为,当前中俄两国关系处于最好时期,良好的政治关系为发展经贸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俄经贸合作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论坛开始前,张伟副会长与俄罗斯工商会彼得罗夫副会长开展工作会谈,就进一步在双边和多边合作框架下加强两机构合作等问题交换了意见。论坛期间,张伟副会长接受了两家俄罗斯电视台的记者采访,就商协会机构在发展两国关系中的作用、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对中俄经贸关系的影响、高科技领域合作在双边经贸关系中的地位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论坛结束后,张伟副会长及全体代表团成员出席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

中俄经济贸易合作浅论 篇10

1 发展中俄经济贸易合作的基础

在俄罗斯科学院于莫斯科主办的“中国社会与现代化”的国际会议上,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国际问题部主任哈萨诺夫教授以中俄两国利益的一致性为依托分析了发展两国贸易关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他强调:“第一, 俄罗斯和中国在欧洲没有矛盾;第二, 俄罗斯和中国在经济上有互补性;第三, 为了反对霸权主义, 俄罗斯希望中国越来越强大, 中国也希望俄罗斯越来越强大。如果俄罗斯成为经济实力薄弱的国家, 就会给中国以及整个亚洲带来很大的危险。俄罗斯和中国在反对霸权主义的利益上是一致的, 所以俄罗斯和中国应该有很好的经济合作关系;第四, 俄罗斯和中国发展经济关系还有共同的社会心理基础, 两国不仅在地理上毗邻, 而且两国人民有着传统的友谊。”1

哈萨诺夫教授从政治、经济、外交、地理、社会心理四方面总结了发展中俄经济贸易合作的基础, 言简意赅却一语中的。除此之外, 笔者还要特别强调以下三点:

1.1 发展两国贸易的政治基础———两国政府的政策支持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国国务院、外经贸部等相关部门先后下发了一系列的文件扩大延边口岸开放, 并成立中俄经济贸易和科技合作委员会等机构, 同时中俄两国政府签署了几项重要文件鼓励和保护贸易及投资, 这些都有效第促进了中俄贸易的发展。中俄两国高层领导提出在2010年前后形成以“大经贸”、“大范围”、“多形式”、“多层次”、“多主体”、“高起点”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格局, 积极促进中俄贸易的纵深发展, 进而通过两国间的贸易合作促进双边关系、繁荣双边经济。

1.2 发展两国贸易的宏观经济基础———经济全球化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 中俄的经济合作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经济一体化也为中俄的贸易合作创作了宏观的经济环境。俄罗斯著名学者亚诺夫斯基院士指出, 当前世界经济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的态势, 各国间的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而进一步扩大中俄间的贸易合作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式要求的。

1.3 发展两国贸易的物质基础———两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尽管全球经济整体萎靡不振但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仍然保持着健康、稳定的增长, 而俄罗斯政局稳定, 经济发展也逐渐步入正轨。中俄两国的经济增长成为推动两国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

2 中俄经济贸易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中俄经贸合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影响了两国贸易关系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2.1 贸易制度不健全, 市场秩序混乱

由于中俄双方贸易机制不健全, 贸易中双方都存在着严重的违规现象, 经营秩序混乱、交易的信誉度差、合同履约率低。尤其是在中俄边贸发展较快的区域, 贸易纠纷、劳务纠纷、违约合同等大大高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但是, 由于没有贸易仲裁机构, 许多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

2.2 贸易规模较小、贸易结构单一

尽管中俄经济贸易增长速度很快, 但是整体规模不大。就目前两国的经济和科技现状来看, 中俄经贸合作只能在低水平、低层次上游离, 很难在规模及数额上有所突破。同时, 双边贸易结构比较单一, 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2.3 合作基础薄弱, 投资项目较少

我国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缺乏战略眼光尚未认识到俄罗斯市场的潜力所在, 加之俄罗斯投资环境欠佳, 许多大企业都将投资目标锁定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或地区, 而忽略俄罗斯这广袤的市场。一直以来中俄两国的贸易合作多以商品贸易为主, 双方的投资项目少之甚少, 投资项目也仅限于投资金额较小的有限领域, 合作基础相当薄弱。

3 促进中俄经济贸易合作的出路和对策

3.1 加大科技生产交流力度, 改善商品结构

中国出口俄罗斯的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不高, 科技含量低, 缺乏知名品牌, 不仅削弱了我国产品在俄罗斯的竞争力还严重影响了我国在俄罗斯市场上的产品形象。因此, 中俄两国间应大力加强科技交流, 注重提高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 注意侧重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发展。

3.2 建立有效的经贸信息中心, 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

随着俄罗斯政局的稳定及中俄两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合作必定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而提供高效且优质的信息服务将是两国的重大任务。在我国的对俄研究成果中, 研究宏观形势、政策法规的多, 而研究微观经济、中俄经济合作贸易的少, 该方面存在不少的盲区。

3.3 规范贸易体制, 营造稳定的贸易环境

把中俄贸易运作建立在国际规范的轨道上, 并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贸易机制的要求发展中俄贸易合作, 是拓展中俄两国经贸的重要途径。中俄双方要完善金融、商检、海关、运输、税收、仲裁及保险等各个领域, 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 一起努力共同提高双边贸易的安全稳定。

3.4 政府提供必要的政策、信息和机制支持

鉴于中俄贸易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困难比较多, 对待贸易中实际存在的问题需要的给出是明确的答案而不是笼统的建议。在必要时刻可以考虑成立中俄部长级贸易磋商机构, 可针对两国贸易合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磋商来消除贸易纷争, 同时可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行为规则为两国贸易营造稳定而安全的环境。

3.5 加强区域合作, 实现共赢目标

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和朝鲜几国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经济关系, 俄罗斯希望中、日、韩等国都来参加远东及西伯利亚的开发, 而中、日、韩等国也都有这样的想法和愿望。所以, 五个国家国应该有可能联合起来建立起东北亚地区的区域经济, 以此为平台, 各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 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中俄经济贸易合作的改善与中俄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 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不能期望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成效。当然, 尽管发展中俄间经贸关系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但是无论是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俄两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来说, 还是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角度来看, 提高中俄经贸的层次及水平是两国的理性选择。如果中俄两国积极利用现有条件创造有利环境、选择合理途径扩大双边经贸规模, 相信不久的将来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李传勋.俄罗斯投资环境与对俄投资策略研究[J].东北论坛, 2004 (7) .

[2]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俄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比较[J].国际学术动态, 2010 (4) .

[3]陈日山, 李晓池.俄罗斯当前的经济形势对发展中俄经济关系的影响[J].西伯利亚研究, 1999 (2) .

[4]赵子忱.俄罗斯学者看中国改革及中俄经济关系[J].中国国情国力, 2000 (5) .

中俄合作技术创新的体制建构 篇11

中俄进行技术创新合作的目标与任务

共生发展合作是中俄两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两国经贸合作特别是在产业科技合作领域中,两国通过进一步深化互补性合作关系,把经贸合作建立在加快经济共同发展,产业结构共同提升,新经济共生增长的基础上,针对两国产业科技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通过更紧密的合作,集成优势要素,使优先发展的相同性主导产业得到共生增长,加快产业结构的共同升级,对产业发展和企业改革中的共性问题,联手合作攻关。最终达到提升两国产业结构层次,加快支柱与主导产业共同发展的目的。中俄科技合作专家孙长雄提出的共生发展合作总体目标可集中概括为,从两国产业科技发展的共同利益出发,以实现两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最佳优化为目标,增强合作的互信性,互依性、互促性,突出共同创新,共同提升、共生增长,共同攻关产业共性基础技术,共同拥有知识产权和科研成果共同开发,共同创新,突破产业关键性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共同发展两国先导(支柱)产业,促进两国新经济共生增长;共同建立跨国企业集团,提高两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共同开发区域一体化合作项目,联手发展区域经济实现共生发展合作。

产业结构升级是中俄共生发展合作的核心战略目标与任务。目前,中俄两国经济发展在产业结构方面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已由一般性结构失衡转向结构低级化、低质化。相应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亦由解决发展结构失调问题为主转向推进产业结构水平升级为主。共生发展合作的主要目标方向是,中俄产业结构升级共生发展合作的主攻方向是技术创新:中俄合作要把力量放在共生发展,振兴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上。

中俄合作技术创新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合作机制

在该体制下,政府不仅是创新目标的制定者,而且是创新过程的主导者,创新资源的投入者和创新成果的所有者。政府在合作创新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创新内容、创新目标、创新时间和创新合作方式都由政府确定,参与合作的单位由政府筛选。政府主导的合作创新具有较大的强制性,具有目标明确统一,资源结构较合理、合作创新组织形成快、稳定性好等特点。

烟台的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就是在两国科技部的引导下建立的。1998年12月,经科技部批准,中国境内第一个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在烟台诞生。烟台中俄基地自成立以来广泛开辟合作渠道,与独联体国家的100多家企业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积极争取政府部门以及驻烟高校院所的支持和协助,组织一批骨干企业参与项目合作,从而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校企参与的对俄合作的良好氛围。在9年多的实践中,中俄烟台基地逐步摸索出了中方企业(提供资本)+中方高校院所(提供技术支持)+俄方企业院所(提供原创成果)的对俄科技合作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行之有效。

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学前沿领域,如航空、航天、船舶等领域,宜由中俄两国政府及相应主管部门签订科技合作协定,并建立相应的合作机构,以便在整合人才、资金、项目等方面发挥政府的优势。我们建议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下设的科技合作分委会中成立若干专业推进组。如航空推进组、船舶推进组、生物医药组推进等。推进组应由两国相应部门主管官员、专家组成,科技合作分委会应赋予各推进组以更大的协调组织权限。

中俄合作技术创新之政府倡导企业参与合作机制

在该体制下,企业既是创新目标的制定者,又是创新成果的所有者。政府通过经济政策主要是金融政策和税收政策来诱导企业进行合作创新。企业在合作创新的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有大学或科研机构参与的情况下,合作方式的选择由大学或科研机构参与共同决定。合作体的形成以自主、自愿、自治为原则。合作体的资源结构与参与单位直接相关。

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依托建立的黑龙江省中俄科技合作及产业化中心和以黑龙江省农科院为基础建立的中俄农业科技合作中心就是在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倡议下,由科技部和黑龙江省政府支持建立的。黑龙江省高度重视中俄科技园的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以哈尔滨开发区、国际科技合作城为产业化基地,以莫斯科中俄友谊科技园为窗口,以对俄科技合作信息平台为纽带的对俄科技合作新格局。截至目前,中俄科技园各项建设积极推进,可提供中俄两国经济法律咨询、投资咨询、建立合资企业咨询、税务咨询、市场调研、编制项目投资计划书和商业计划书、协助申请专利、组织参加展会等一系列配套服务。据悉,中俄科技园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行业项目对接会及区域性项目对接会,中俄科技园将成为中国企业进军俄罗斯、开拓俄罗斯市场的桥头堡。

中俄合作技术创新之企业完全主导参与合作机制

在该体制下,政府只在舆论上倡导企业合作创新。企业合作创新完全是自由形成的,企业是创新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同时又是主要资源投入者、过程参与者和成果所有者。企业在合作创新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创新内容、创新目标、合作方式都是由企业通过自由谈判确定。合作体的形成以自主、自愿、自治为原则,合作体形成过程中政府不参与。合作创新的成果一般也是由合作体所有或由合作体成员共同所有。合作体成员通过缴纳许可费可取得优先使用权。

中俄除在重大高科技领域存在巨大合作潜力外,在诸多中小型项目,如无银触头技术、微生物采金技术等,也蕴藏着具大合作潜力。相对而言,这些项目具有投金少、周期短、见效快、市场潜力大,风险小等特点。上述项目非常适于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开发。企业先导绝不意味着完全脱离政府的支持。任何科技项目开发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因此,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方能促进中小型科技项目的实施,当务之急,应尽快设立中俄科技合作中小型项目专项基金,对经筛选后的项目给予必要支持。中俄在中小型科技项目上必将率先取得突破,充分发挥其在两国科技合作中的示范效应,从而将中俄科技合作落到实处。

中俄双方组建了中俄氟化工联合实验室、国家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其实验工厂,其中中俄氟化工联合实验室建设项目被列入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中俄合作专项,国家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科技部授牌国家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目前,正逐步朝着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联合开发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巨化中俄科技合作园发展至今,已拥有9家企业和2家技术研发中心,其中中俄合资企业2家(浙江巨圣化工集团、浙江巨兴光学材料有限公司)、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浙江巨化氟化学有限

公司、浙江巨圣氟化学有限公司)以及国家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家(国家氟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另有巨化集团的绵纶厂、氟聚厂,及5家引进入园的民营科技企业,该园区已成为初具规模的国家级中外科技合作园区。2005年合作园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7亿元,销售收入20亿元。

中俄合作技术创新之民间合作先导参与合作机制

中国利用从俄罗斯引进的一项世界领先技术,哈尔滨罗巴特液压设备有限公司开始首次批量生产一种靠液压传动的具备多种功能的高速打桩设备。这种由中俄合作企业——哈尔滨罗巴特液压设备有限公司承揽生产的设备,不仅能进行横向和斜向的打桩作业,而且还能在多个方向从事拔桩作业。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其设计打击质量可从2-25吨不等,打击速度可达每秒4.3-6米。它可广泛应用于陆地矿业勘探开采、海底深处作业平台以及公路、桥墩、楼房等工程建筑的桩基打造。工程师们说,这种设备可以同世界上最好的同类产品比试高下,而仅就其具备的拔桩功能而言,中国还从此成为了除荷兰之外的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生产此类设备的国家。由于应用了微机实时监测,此设备作业时,系统可随时自动显示土壤或地层的最大阻力以及需要发出的打击质量等数据,实现对打击能量和打击频率的准确自动调控,从而能很好地克服来自土壤或地层的不同程度的阻力,并且保持最小的震动。合作成果一般由合作体所有,参与单位有优先许可权,但要付许可费。

中俄合作技术创新之政府引导研合作机制

在该体制下,双方科研机构既是创新目标的制定者,又是创新成果的所有者。政府通过经济政策主要是金融政策和税收政策来诱导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创新。科研机构在合作创新的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有大学参与的情况下,合作方式的选择由大学或科研机构参与共同决定。合作体的形成以自主、自愿、自治为原则。合作体的资源结构与参与单位直接相关。合作成果一般由合作体所有,参与单位有优先许可权,但要付许可费。

酶法制药技术是国际制药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竞争十分激烈。为有效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科技部把握自主创新和引进创新的全局,超前部署了中俄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中俄药物研究开发联合实验室”(项目编号9-03),架起了中俄在医药高技术领域合作的桥梁。在科技部国际合作司的支持和指导下,由项目合作方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和俄罗斯国家抗生素研究中心共同承担的包括《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微生物转化技术》等在内的多个科研课题运行良好,进展顺利。

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是中国从事抗菌素药物研发的重要科研部门,该所于2001-2004年间与俄罗斯国家抗生素研究中心等俄方科研和生产企业多次进行了互访考察,通过互访增进了双方的了解,掌握了丰富信息,达成了广泛共识,并在此基础上签署了双边合作协议。在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先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中俄双方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有力提升、整合了中方已有的技术水平,初步形成了一个酶法制药技术平台。目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微生物转化技术项目已经全面完成攻关指标,现进入了中试阶段,其它酶法技术项目如甾体药物生物转化、维生素D3生物转化合成、若干关键制药中间体生物转化等也在顺利实施中。

俄合作技术创新之官研合作企业化运作合作机制

在该体制下,政府和科研机构不仅是创新目标的制定者,而且是创新过程的主导者、创新资源的投入者和创新成果的所有者。政府和科研机构在合作创新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创新内容、创新目标。创新时间和创新合作方式都由政府和科研机构确定,参与合作的科研单位由政府和科研机构双向选择。官研合作企业参与的合作创新具有较大的强制性,具有目标明确统一、资源结构较合理、合作创新组织形成快、稳定性好等特点。

2004年,中俄共建中俄科技园合作文件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市签订,中俄双方就进一步落实在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市和我国长春市建立中俄科技园形成一致意见。应俄罗斯新西伯利亚政府、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邀请,吉林省政府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联合代表团中俄四方代表共同签署了《中国吉林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代表团访问俄西伯利亚联合声明》。声明中说,吉林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俄联邦新西伯利亚州政府和俄科院西伯利亚分院四方,将本着互惠互利研发高科技附加值产品的原则,共同建设中俄科技园。吉林省人民政府和新西伯利亚州政府将对在长春市和新西伯利亚市建设的中俄科技园给予财政、政策和组织方面的支持。

中俄双方还讨论了中俄科技园的工作并明确了彼此感兴趣的项目及其启动方式。中俄两省州和两科学院分院将通过深化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合作、举办科技工业展览会、增加代表团以及学者互访数量、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促进信息共享,包括建立双方创新活动信息网,组织与举办双边和多边学术研讨会,致力于扩大吉林省和新西伯利亚州科学合作的规模。同时,还共同商讨了建立联合研发中心的问题。

俄合作技术创新之官研合作企业参与合作机制

在该体制下,政府和科研机构不仅是创新目标的制定者,而且是创新过程的主导者、创新资源的投入者和创新成果的所有者。政府和科研机构在合作创新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创新内容、创新目标、创新时间和创新合作方式都由政府和科研机构确定,参与合作的科研单位由政府和科研机构双向选择。官研合作企业参与的合作创新具有较大的强制性,具有目标明确统一、资源结构较合理、合作创新组织形成快,稳定性好等特点。

2005年12月15日,牡丹江市与黑龙江省农科院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将在牡丹江市建立对俄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园区。这是中国首家对俄农业科技合作园区。园区将利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对国际和俄罗斯农业科技发展了解较多,对世界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具有较高的预见性、前瞻性等有利条件,在对俄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园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立项、开发和建设上提供技术支撑,帮助选定1020个项目。

深化中俄经济合作路径研究 篇12

一、中俄经济合作发展历程

中俄经济合作的发展是伴随中俄两国政治关系改善及两国对外经贸政策的调整展开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俄两国经济合作走过的轨迹呈“上升—下滑—低谷—回升—上扬—上升”U字型走势发展历程。1984 年12 月,中苏签订了《中苏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这对中苏经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85 年开始的苏联社会经济改革,加强了其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对外政治和经济贸易关系,中苏两国开始展开新一轮的经济合作; 1988 年6月中苏签署《关于合资企业的建立与活动规则协定》,两国经贸合作方式趋于多元化,出现了诸如补偿贸易、来料加工、承包工程、共同投资、提供劳务等形式; 1989 年5月,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经贸关系进入较快增长期,恢复了经济技术合作。20 世纪90 年代,中俄经济合作关系上升到新高度,两国实现对外贸易自由化; 现阶段,中国在俄罗斯的对外经济合作关系中的重要性大幅提高,双边关系提升到了战略高度,显著特点是中俄投资活动日趋活跃。2013 年3 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标志着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至新阶段; 2014年5 月,普京总统访华,中俄建立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二、中俄经济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中俄经济合作相对滞后,俄罗斯在中国的经济合作地位偏低

目前,中俄经济合作规模偏小,存在波动幅度较大、结构单一等问题,中俄经济合作水平同中俄两国经济实力不相称,与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水平不匹配。不仅制约了双方经济合作规模的扩大,还使中俄经济合作关系严重受制于经济周期的影响。尤其在国际市场动荡的情况下,两国的经济合作水平明显降低。

同时,在中俄经济合作关系当中,俄罗斯在中国经济合作规模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中国在俄罗斯经济合作规模的比重逐步上升。虽然中俄经济合作相互依赖,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日趋紧密,但中俄两国在经济合作中的地位不同,对巩固与发展中俄经济不利。

( 二) 中俄相互投资水平偏低

中俄相互投资还处于较低水平,对贸易发展带动作用不强,对中俄两国的经济增长和拉动双边经贸关系的战略升级所起的作用都十分有限。中俄相互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与两国国际地位和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很不相称

三、深化中俄经济合作关系的路径

中俄经济合作需要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和挖掘深层次的合作内容,目前中俄经贸关系的基本方向是构筑中俄经济合作新模式,构建中俄经济合作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寻找新的合作增长点。

( 一) 夯实中俄政治互信基础,从战略高度开展中俄经济合作

中俄经济合作需要不断夯实两国政治互信基础。当今世界,各国间如果没有良好的政治关系,经济合作关系就失去依托和保障。中俄经济合作进程中,两国应夯实政治互信基础,为扩大中俄经济合作不断注入新动力、创造新机制和充实新内涵。应从战略高度重视中俄经济合作,为构建中俄经济合作关系奠定基础。要解决中俄经济合作相对滞后等问题,努力推动战略性大项目合作。近年来,中俄经济大型项目合作不断发展,如中俄和平开发宇宙、核电站项目,反映中俄经济合作关系不断提升。还要加强中俄两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将为中俄经济合作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二) 打造中俄经济合作新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合作增长点

中俄经济合作已经开展的贷款换石油模式、电力合作模式、农业合作模式等合作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阶段,中俄两国应统筹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打造中俄经济合作新模式,以建设相互投资合作平台为切入点,在油气资源合作、林业资源合作、电力资源合作和农业资源合作等方面形成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经济合作新模式,扩大双边经济合作规模。中俄经济合作增长点首选双方都有强烈需求的合作项目,可以通过建立双向跨境连锁加工,建设中俄经贸合作园区,把扩大中俄经济合作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中俄跨境产业的集聚、互补融合、联动发展搭建重要载体平台,如建设中国东北与俄远东自由贸易区,或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投资建设经贸合作园区。形成中俄经济合作独特的服务园区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合作增长点。

( 三) 完善中俄双边合作机制,强化互利共赢理念

进一步完善中俄双边合作机制,强化互利共赢理念,努力优化中俄经济合作投资环境,通过中俄经济合作政策指导、产品宣传,增大两国企业和产品的相互吸引力。应根据中俄经济合作新形势、新要求和新目标,不断健全中俄经济合作机制。中俄经济合作在多个经济领域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如能源战略合作伙伴、现代农业合作伙伴等。特别要共同探讨“一带一路”中俄经济合作的契合点,解决中俄经济合作不平衡问题,强化互利共赢理念,推动两国经济合作共同发展,把两国经济合作关系推上崭新台阶。

在建设“一带一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俄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展开经济合作。从发展趋势来看,中俄经济合作将成为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最活跃的催化剂。

摘要:回顾中俄经济合作发展历程,分析中俄经济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俄经济合作相对滞后、俄罗斯在中国的经济合作地位偏低、中俄相互投资水平偏低,提出对策建议:夯实中俄政治互信基础,从战略高度开展中俄经济合作,打造中俄经济合作新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合作增长点,完善中俄双边合作机制,强化互利共赢理念。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经济合作,经贸关系,区域经济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曹海霞.中俄经济领域合作现状及发展前景[J].北方经贸,2013(9):8-9.

[2]曲文轶.深化中俄经济合作:未来方向、实质约束与政策含义[J].中国市场,2011(29):20-26.

[3]田春生.中俄经贸合作关系新析—经济利益的视角[J].俄罗斯研究,2010(1):31-40.

[4]刘宗义.“中俄经济合作与国际经济体系转型国际研讨会”综述[J].国际展望,2010(5):84-88.

[5]姜振军,吕明慧.关于构建中俄经济合作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思考[J].西伯利亚研究,2014(6):25-27.

[6]马友君,陈鸿鹏.创新合作机制,助推中俄经济合作跨越式发展[J].西伯利亚研究,2014(5):33-35.

[7]索伶俐.中俄经济合作机遇、模式和途径[J].西伯利亚研究,2014(6):17-20.

上一篇:档案与中国传统文化下一篇:行业科技服务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