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科技服务公共平台

2024-10-17

行业科技服务公共平台(精选12篇)

行业科技服务公共平台 篇1

我国散热器产业规模庞大, 每年的产量也十分可观。因为入行门槛并不高, 我国生产散热器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 很多企业由于资金不足等问题, 信息化程度较低、管理粗放, 造成的资源浪费和产生的污染自然也就比较大。中国采暖散热器行业在“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10大采暖散热器行业发展的基本目标, 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加强信息化建设, 促进管理智能化。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智能化的融合, 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管理现代化、科学化水平, 提升企业整体素质”。为此, 利用云计算技术, 建立采暖散热器制造行业建立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解决采暖散热器制造行业中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公共需求, 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

一、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相关介绍

(一) 云计算。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 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云计算概念的核心就是将一切IT资源 (包括硬件和软件) 服务化。资源虚拟化是云计算的技术基础。当今主流云计算理论将云服务按“某某即服务 (Xaa S) ”来划分, 如软件即服务 (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 S) 、平台即服务 (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 S) 和基础设施即服务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 S) 等。

(二) 公共服务平台。

我国从2006年开始将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列为“十一五”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重点。公共服务平台以资源集成开放和共建共享为目标, 通过整合、集成、优化资源, 完善相关基础条件建设, 推动行业信息化整体水平提高。

二、采暖散热器制造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整体结构

采暖散热器公共服务平台采用云计算技术架构, 为广大中小型采暖散热器制造企业提供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相关服务。平台围绕如下两个服务体系展开:

(一) 软件服务 (Saa S) 。

软件服务是平台应用的统一门户和基于Web的运行环境, 是平台用户通过互联网使用平台所有应用的统一入口。平台通过Saa S体系向用户展示所有在线应用。

(二) 基础设施服务 (Iaas) 。

基础设施服务为平台应用提供后台运行环境, 通过虚拟化技术将分布的资源 (如运算能力、海量存储、网络带宽、高端数据库等) 构成虚拟资源池, 根据平台应用运行的需求合理调配。

三、采暖散热器制造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系统功能设计

平台为制造企业、供应商、物流公司、消费者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 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 强化信息管理、加速信息流转, 使整个平台形成一个高效的、开放的虚拟商圈。

(一) 平台服务管理。

平台通过服务端管理平台管理注册企业信息、企业租赁服务信息以及服务租赁费用信息, 包括如下功能:服务器管理、企业会员服务管理、企业服务应用管理、服务收费管理等模块、满足平台服务器日常管理需求。

(二) 平台信息发布管理。

服务平台集中的信息发布管理, 可发布行业新闻、技术资料、平台公告等信息。

(三) 企业端在线商品库存管理。

针对企业的库存管理需求, 为制造企业、供应商提供在线商品库存管理模块, 包括如下功能:

1. 库房信息管理。定义库房类型、名称、位置等信息。

2. 库房权限管理。为企业“角色”或“人员”分配库房的管理权限。

3. 商品信息管理。管理商品的分类、名称、规格、型号、相关参数、简介、图片等信息。

4. 商品入库管理。商品入库管理, 包括正常入库、退货入库等管理。

5. 商品出库管理。商品出库管理, 包括销售出库、库间转移等管理。

(四) 企业端在线销售信息管理。

为满足制造企业和供应商在线销售的需求, 提供在线销售模块包括如下功能:

1. 销售订单管理。销售订单全程跟踪管理。

2. 销售合同管理。管理销售合同的建立、审核、存档、查询管理。

3. 销售权限管理。销售人员权限管理, 如折扣率、合同额、商品范围、审核权限等权限的分配管理。

4. 促销折扣管理。管理促销及折扣信息、会员卡信息、代金券信息。

5. 销售信息发布管理。包括商品销售的价格、特征、交货方式、物流等信息的发布。商品信息发布是针对最终消费者的信息发布。

(五) 企业端在线采购信息管理。

为满足制造企业和供应商的原材料及半成品采购需求, 系统提供在线采购信息管理模块, 包括如下功能:

1. 采购订单管理。采购订单全程跟踪管理。

2. 采购合同管理。采购合同的建立、审核、存档、查询管理。

3. 采购权限管理。采购权限管理, 如采购信息发布、审核、分类等权限的分配管理。

4. 采购询报价管理。询报价全过程跟踪管理。

(六) 企业端在线客户关系管理。

为制造企业和供应商等提供在线的客户关系管理, 包括客户信息、等级评价、订单跟踪等功能。

(七) 企业网络商店管理。

企业个性信息门户管理, 可选择网店模版、商品信息展示分类、商品信息展示形式, 为企业构建自己的子门户网站。

(八) 企业信息发布管理。

企业对外发布信息管理, 包括行业信息、企业新闻、技术资料的发布、审核管理。

(九) 企业端在线数据接口管理。

通过企业端数据接口管理, 用户可将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与平台进行对接, 实现数据共享。包括接口访问权限管理、接口数据格式管理、接口访问地址管理以及接口高级自定义管理。同时, 平台提供定制接口增值服务, 为企业开发定制的系统接口。

(十) 企业端物流管理。

管理物流信息, 包括如下功能:

1. 物流公司管理。管理物流公司的相关信息。

2. 物流订单管理。管理物流订单的相关信息。

(十一) 消费者个人中心。

为方便消费者对个人信息的追踪, 提供消费者中心模块, 包括消费者购物车管理、消费者信息管理、商品历史记录管理、消费订单管理、订单信息跟踪管理。

四、结语

通过云计算的方式来实现采暖散热器制造行业公共服务平台, 既降低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改造的门槛和风险, 又利用资源的整合,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同时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达到提升行业整体信息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George Resse.Cloud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s[J].O’Reilly, 2009, 10

[2] .Irfan M, Hong Z, Sharif M I, etal.Integrating Requirements with SLI Layer for Cloud Computing Services to Meet SLA and QoS[J].Journa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 2013, 6(3) :140~146

[3] .赵鑫, 王伟, 张文博, 魏峻.共享式Web应用服务器集群的资源整合方法研究[J].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2013 (1) :25~34

[4] .王忠杰, 徐晓飞.面向双边资源整合的服务创新模式[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9 (11)

行业科技服务公共平台 篇2

(试 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工信部《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企业„2010‟175号)和《自治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实施意见》新政发„2010‟92号精神,根据《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管理暂行办法》(工信部企业„2010‟240号),推进我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科学发展,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服务平台),是指按照开放性和资源共享的原则,为区域和行业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查询、技术支持与专利开发、节能环保、市场开拓、法律服务和管理咨询、信息化应用、创业辅导、人才培训等服务的法人实体。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以下简称示范平台),是指符合第二条规定,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区经信委)认定,由法人单位建设和运营,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公共服务,运作规范、支撑力强、业绩突出、信誉良好、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服务平台。示范平1 台可以是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综合性平台,也可以是某一方面服务功能突出的专业平台。

第四条 示范平台的认定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自治区经信委负责区级示范平台的认定、规划管理和指导服务工作。各地州(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州(市)示范平台的初审推荐和指导服务工作,协助自治区经信委对示范平台进行管理。自治区级服务平台单位直接报送自治区经信委。

第二章 服务平台建设

第五条 建设原则。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面向产业、服务企业,资源共享、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非营利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相结合,社会服务资源开放共享与统筹规划、重点推动相结合,促进产业升级与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相结合。

第六条 建设目标。以综合服务平台为依托、专业服务平台为支撑,以解决中小企业共性需求为重点,建立自治区、地州(市)、县三级服务平台纵向协调发展,综合与专业服务平台横向互补的立体服务网络。第七条 建设内容。

2(一)信息查询:加强网络功能开发,畅通信息渠道,为企业提供法律法规、政策、技术、产品、标准、人才、市场等各类信息服务。

(二)技术支持与专利开发:开展工业设计、技术咨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帮助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增强创新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建立行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产学研联合,促进技术成果转化、适用技术推广和创新资源共享;指导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培养质量管理人员,提供大型加工仪器设备共享服务。

(三)节能环保:为中小企业开展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应用及节能评审服务,指导企业加强能源审计、现场管理,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四)市场开拓:组织开展各类展览展销、贸易洽谈、产品推介、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活动;推动建立驻外服务点和营销网络,帮助企业拓宽营销渠道,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积极帮助中小企业开展现代物流、商务等服务。

(五)法律服务和管理咨询: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法律咨询,设立法律咨询服务热线,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标准、法律援助,法律、法规、政策等维权服务。提供发展战略、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咨询诊断,帮助企业学习、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提高科学决策和经营管理能力。

3(六)信息化应用:积极搭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服务和电子商务平台,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提升中小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信息化水平。

(七)创业辅导:为拟创业人员提供创业信息、创业培训、商务策划、工商代理和相关行政许可申报等服务;为创办三年内的小企业提供管理咨询、项目诊断、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投资融资、财税申报、技术支持等辅导服务和创业场地。

(八)人才培训:为企业经营者、专业技术人员和员工提供各类培训,提高企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第三章 示范平台认定

第八条 申报条件。示范平台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依法设立、运营两年以上的独立法人单位,资产总额不低于150万元,财务收支状况良好,经营规范,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服务功能完善,服务特色突出。从业人数不少于15人,其中大专(含)以上学历和中级(含)以上技术职称专业人员的比例不低于60%;有固定的经营服务场所和必要的服务设施、仪器设备,办公场所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

(三)年服务中小企业不少于60家;近两年服务企业数量稳定增长;用户满意度在80%以上;服务业绩突出,在专业服务领域或区域内有一定的声誉和影响力。

(四)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健全的服务流程、收费标准和服务质量保证措施;服务收入占营业额的比例不低于40%;有明确的发展规划、目标和品牌建设方案。

(五)主要服务于全区中小企业。满足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服务的行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六)积极参加各级经信委组织的为中小企业服务推广活动,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专业服务机构、企业等相关社会服务资源有稳定、广泛的合作关系,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服务辐射带动能力。

(七)申报单位应是各地具有带动作用的重点平台。

(八)主要负责人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具有开拓创新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管理水平。

(九)服务业绩较突出、示范带动作用比较明显的南疆三地州(和田、喀什、克州)示范平台,上述

(一)、(二)、(三)、(四)的条件可适当放宽。

第九条 申报资料。凡参加示范平台申请的单位必须按附件1的要求提供申报材料,申报材料应如实填写,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第十条 申报程序。各地服务平台向本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地州(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依据本办法负责本地区自治区级示范平台的推荐工作,对推荐的示范平台运营情况、服务能力及业绩进行测评,填写《新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申请推荐表》(见附件1之表1),并附被推荐示范平台的申请材料,报自治区经信委。

第十一条 被推荐为示范平台的单位需提交下列材料:

(一)新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申请报告;

(二)法人证书或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三)主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名单及专业、职称情况(附件1之表5);

(四)主要服务设施、软件或仪器设备清单(附件1之表4);

(五)上一服务收支情况的专项审计报告;

(六)签订服务协议的中小企业名单(附件1之表6)和服务中小企业成效的评价;

(七)服务工作总结或运营计划;

(八)区级及以上政府主管部门颁发的从业资格、资质(证明)复印件,认定证书(证明)复印件,备案证明、授予的荣誉证书(证明)复印件;

(九)能够证明符合申报条件的其他材料;

(十)得到各级政府的扶持情况;

(十一)对申报材料真实性的声明(附件1之表3)。第十二条 认定程序。

(一)专家评审。自治区经信委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对申报单位的基本条件、服务能力、服务业绩、社会荣誉、发展目标等情况进行审核,提出示范平台候选名单。

(二)现场考察。根据评审结果和实际情况对示范平台候选名单进行实地考察,提出考察意见。

(三)公示认定。根据专家评审和现场考察结果,初步确定示范平台名单,并在自治区经信委网站公示7个工作日。

第十三条 自治区经信委对评审合格的示范平台授予“新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称号。

第四章 示范平台管理

第十四条 区级示范平台名单在自治区经信委网站及有关媒体公布。

第十五条 对获得自治区示范平台称号的单位,自治区中小企业专项资金予以重点支持,第十六条 各地州(市)每年2月底前将上工作总结、服务平台运营、建设发展情况(附件2)报自治区经信委。

第十七条 自治区经信委对区级示范平台实行动态管理,示范平台有效期三年,每三年复核一次,复核与申报同时进行。

第十八条 有下列之一情形的,撤消示范平台称号:(一)受到有关行政主管机关、行业组织处分的;(二)被司法机关处罚的;(三)一年内无正当理由不参加由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组织的中小企业服务活动的;(四)多次被中小企业投诉并经查证属实的;(五)一年内不向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报送信息的。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九条 各地州(市)可参照本办法,组织开展本地示范平台认定工作,并对地州(市)级及以上示范平台给予相应扶持。

第二十条 示范平台评审工作接受审计、纪检部门和社会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自治区经信委负责解释。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

1、新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申报材料 附表略附件1:

新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申报资料

(一)新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申请推荐表(附件1之表1)。

(二)新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情况统计表(附件1之表2)。

(三)申报材料真实性声明函(附件1之表3)

(四)申请报告主要内容:

1.申请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创立发展沿革、发展目标、目前基本情况);

2、服务对象所在区域的行业状况,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和公共服务需求情况;

3、管理运营情况(包括:主要管理制度、人员激励、能力提升、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等);

4、近年来的服务情况(包括:主要服务内容、服务对象、规模、方式、收费等);

5、主要服务业绩及对区域经济和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贡献(包括:自测情况或典型案例);

6、获得各级政府扶持的情况;

7、下一步发展规划或运营计划。

9(五)申请单位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办公场所产权证明或长期租赁合同(复印件)。

(六)申请单位上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

(七)主要服务设施(含软件、仪器设备等)投资明细表(附件1之表4)及相应财务支出凭证复印件。

(八)主要从业人员情况表(附件1之表5),大专(含)以上学历证书以及中级(含)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证明或执业资格证书复印件。

(九)近两年服务中小企业名单(附件1之表6);签订的服务协议、合同复印件和服务中小企业的成效评价;区域或行业内10家中小企业提供的服务评价意见。

(十)区级及以上部门颁发的从业资格、资质证书(证明)复印件,授予的荣誉证书(证明)复印件。(根据实际情况提供)。

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思考 篇3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科技创新不断深化,科技企业孵化器所面临的社会需求日益强烈,所服务的内容呈多样化趋势,科技企业孵化器在进一步完善已有的物业管理服务、企业商务服务、技术项目服务、政策优惠服务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组织形式和服务形式,拓展服务渠道,增加服务深度,提高服务层次,集成社会优势、整合社会资源,积极为科技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辅导服务。进一步提升孵化器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孵化器健康发展,构筑一个多元化、网络化、系统化、国际化的公共服务体系,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和风险,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需要。

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一个汇集人才、知识、资本、企业、市场于一体的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组织、协调作用,集中力量整和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加强信息服务体系、投融资服务体系、科技技术支撑体系、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努力构筑一个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的创业公共服务平台。

1.信息服务平台。加快信息化进程,完善信息传输网络、电子商务、政务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建立流畅、大量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中的政策、经济、技术、招商咨询等服务的信息渠道,为在孵企业提供国内外科技、产业信息、人力资源和市场信息。同时,提供在孵企业之间及孵化器与孵化器之间的资源共享及信息交流服务平台。

2.投融资服务平台。发挥政府风险投资资金的导向作用,帮助企业取得各种资金支持,引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科技风险投资、信用担保机构,吸引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投资,推进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构建完善的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资机制、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形成多渠道的融资服务,突破瓶颈制约,为在孵企业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的资金平台。

3.科技研发服务平台。为企业技术研发搭建平台,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科研技术是科技创新的依托和支撑,是科技创新创业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国际知名协作组织的技术、人才、市场等优势,通过建立研发设计中心、工程中心、协作中心,联系国内外技术协作组织,整合各类科研资源,面向创业企业提供开放式服务。

建设技术信息资源网络服务,建立科技资源、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供需项目数据库,发展网上技术市场,开展网上科研课题、企业难题攻关招标、网上市场开拓、成果交易、技术协作等,提升研发和产业化的能力和水平,降低创新企业的成本与风险,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多种中介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是促进科技孵化企业创新创业的重要功能平台,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财务管理、法律服务、市场交易、技术咨询、人力资源、商业策划等服务,对在孵企业做好从项目启动到创业全过程的服务延伸。

(作者系宁波市科技创业中心主任)

附:所做的工作与经验

宁波市科技创业中心自成立以来,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依托政策、地区及自身服务优势,为科技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和服务,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科技事业发展,成为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孵化面积3.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00多家,聚集了一批高素质、高层次的创业人才,有一批企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涌现出一批高科技企业和出口创汇型企业,同时积极引进创立各类研发机构、工程中心、各类创投公司、中介机构入驻创业中心。归纳起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 ,创办了创业热线网站、招商热线网站、创业月刊等;协助浙江科技人才市场、中科软件、新华信息等企业单位发布企业网站,建设邮件服务系统;创业中心还根据企业发展需求,组织成立了创业企业协会,增强企业与政府机构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了解与合作,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创业企业之间沟通业务、市场讯息架设桥梁、提供平台。

在投融资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创业中心引入了6家风险投资公司;成立了宁波市首家科技担保公司;成功组建宁波市科技园区创业投资公司;广泛汲取上海、杭州、鄞州区等地融资担保成功做法经验,起草园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方案,在园区财政局和开发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已完成园区创业担保公司的筹备工作;与园区各大银行广泛沟通,深入探讨建立创业者个人信誉贷款渠道;充分发挥创业投资联盟作用,为创业企业积极引荐风投资本。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科技研发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大力引进建立中科院、浙江大学等多家研究机构参与孵化企业的技术研发、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咨询交流公司,现创业中心共有各类研发机构52家,其中国家级研发分支机构14家,经市科技局认定或经工商注册登记的研发机构22家,由企业自行兴办的研发机构16家。为科技创业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科技研发平台。

创业中心还积极参与了专业的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与中科院计算所合作成立了宁波市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成为一个面向宁波地区的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和产业化辐射地。

行业科技服务公共平台 篇4

意见提出,通过公共信息平台,进行行业协会商会基本情况信息公开,增加透明度,便于党政机关和社会的监督和管理;实现行业协会商会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互助,提升行业协会商会的社会服务能力;搭建党政机关通过行业协会商会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类行业运行及信用情况的平台,提高党政机关宏观管理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意见明确,信息采集的内容主要包括4类:一是行业协会商会法人登记信息、行业协会商会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的信息以及信用信息;二是行业协会商会所属行业发展基本情况,包括经济技术数据和其他类信息,如生产、流通、投资、贸易、生产能力、效益、人力资源、竞争力等;三是行业热点问题、特征问题的调查数据;四是新业态等未纳入统计及跨界融合的信息。

在推进步骤方面,意见明确,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按照两阶段分步实施。建设阶段为2016年到2017年,完成基础环境搭建、系统软件和硬件设备采购、应用系统软件开发和部署,以及100家左右脱钩试点行业协会商会的信息采集与应用服务工作。全面推广阶段为2018年到2020年,采集剩余行业协会商会的信息。

行业科技服务公共平台 篇5

发布时间:2011-7-1

1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程作君

摘 要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但是,目前我国的企业规模和实力较弱,R&D经费投入不足,政府提供科技公共服务,支撑企业科技创新是必要的、可行的。科技公共服务必须沿技术创新链设置,形成一个完善的、高效的服务体系。科技公共服务要体现公益性、专业性、综合性、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

关键词 科技公共服务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 支撑体系

中图分类号 F124.3

文献标识码 A

提供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的必要性 1.1 服务的主体决定了服务的性质

公共服务是指给人民生活和社会运行提供公共便利、创造公共条件为出发点而推出的服务措施,不是以盈利和直接创造新财富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服务。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就是科学技术实力的竞争,是各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科技创新已不再仅仅是科研机构和企业自身的事情,而是政府、科研机构及企业共同的事业。因此,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基于科技创新普遍需要的服务就是为社会运行提供公共便利、创造公共条件的过程。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政府已经全面介入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转化、应用过程,为科技创新提供全面的公益性服务。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仍不完善,传统体制下的工业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民营企业虽然具有充沛的创新活力,但其自身产业研发和个人发明创造的模式先天不足,所获的社会资源的支持十分有限。面对占企业总数达99%以上的中小企业,如果政府不能提供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本将增加、创新速度减慢,从而影响国家的竞争能力。

1.2 创新体系的运行需要公共服务

科技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科技、经济部门和有关机构之间相互协调、良性互动、促进创新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融创新执行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创新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创新体系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充分体现公平竞争的规范的市场环境,需要发达的教育平台、信息平台、文化平台和法律平台,而平台的建设和维护是社会的公共事务,需要政府的公共战略投资,通过公共服务实现。科技创新的过程是由知识产生、知识流动、知识应用等部分组成,各部分的连接,也需要公共服务的介入完成。1.3 实施科技公共服务,是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我国的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实施科技公共服务有利于发挥财政科技投入效果。去年,我国的研发投入只占GDP的1.23%,而世界平均比例为1.4%、发达国家为2%~3%,差距甚大。财政投入作为科技投入的重要部分,其投入方式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完全相符。因此,财政性投入在支持基础性、前瞻性、公益性和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的同时,应把更多的投入应用于企业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让更多的企业分享服务体系提供的服务,将更有效地发挥财政性投入的作用;而且,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提供的是公共和准公共产品,财政性投入符合国际惯例。

另一方面,我国科技资源浪费严重。引入科技公共服务,可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我国科技多头管理,条块分割、部门分割、行业分割、学科分割非常严重,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科技投入管理和调控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导致科研课题重复分散和叠加支持,计划雷同,科研设施重复购置严重,造成了科技资源利用率低下。由此可见,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加强科技资源的统筹安排,通过建立科技资源的共享平台,向社会提供科技公共服务,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2 科技公共服务的可行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了改善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创新资源品质、降低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成本,都纷纷采取措施,强化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供给。如美国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国有科学数据完全开放共享国策,财政设立专项资金连续支持数据中心群的建设,建立了国家技术信息中心、全国性的技术转让联合体、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并利用法律手段保障其信息畅通;英国政府强调要把进一步加强一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英国政府最具优先权的任务;日本也提出了有计划、有重点地改进科研条件的多年计划。如在日本科学技术厅下设立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作为日本科技信息的中枢机构,承担大学、国立公立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委托开发、技术斡旋等中介机构的职能,促进研究交流、转化科技成果。发达国家科技公共服务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本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公共服务逐步建立,科技情报所、科学馆、科技交流中心、专利服务中心、产权交易所、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陆续成立。在科技信息、科技传播、对外科技交流合作、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科技人员、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提供了服务,在一定的程度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只是由于我国的科技公共服务缺乏整体设计,投入不足和科技多头管理等原因造成服务功能不全、能力不高、效果不显著。3 科技公共服务运行系统设置

自主创新体系是一个从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到市场营销多环节构成的技术创新链。科技公共服务必须沿着技术创新链设置,形成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才能有效支撑科技创新活动。3.1 技术研发环节的公共服务 3.1.1 人才公共服务

人才特别是高质量的人才是自主创新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虽然我国的人才总体规模已经超过6 000万,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研究人员密度还很低。2003年,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人力为15人年(美国为86人年,日本为132人年,整个欧盟超过100人年)。高层次的人才仅3万人,并且老化和流失现象严重。因此,我国科技人才不足,尤其是领军人才非常短缺。解决人才短缺必须采取两条腿走路办法:一是国家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二是发挥政府吸引人才,提高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的作用。提供人才公共服务是政府聚集人才、激发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人才的公共服务工作重点是:①建立人才信息数据库。掌握人才的结构和分布,对重点、关键人才实行动态监测,建立人才流失的预警机制;②建立人才交流平台,为企业配置人才。通过项目招标、组织科研攻关等以事业吸引人才、发现人才;组织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和参与国际间的科技创新活动在实际工作中锻炼人才;开展科技人员后续教育和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人才的知识更新,激发人才的创造力;③解决人才在创新创业中的实际困难。如为民间创新人才的发明专利及创新性“非共识”技术提供帮助;为创新人才提供科技创业服务;为短期到中国服务的专家学者提供生活和工作的便利。

3.1.2 技术研发基础条件的公共服务

针对我国科技投入总量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科技基础条件薄弱的现状,在科技研发环节设置科技公共服务,重点在于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技术平台体系,维护平台体系的稳定高效运行,支撑创新主体的科技研发活动。

(1)科技文献服务平台。通过平台覆盖区域内的组织协调,汇集整个区域的图书馆、科技情报所、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机构的图书资料、科技论文、科技会议资料、专利资料、技术标准资料组成科技文献共享资源库。配套科技综合情报咨询和信息分析系统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同时,服务机构对海量信息进行专业、规范化加工整理,建立专题信息数据库,为公众提供使用价值更高的信息。

(2)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根据平台覆盖区的产业情况建立特色数据库,并实现国内外各专业数据库的目录导航,建立重点专业在线分析系统,为区域内用户提供数据共享、数据分析服务。

(3)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和科技资源保障平台。公共服务机构通过制定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协作管理办法,建立管理运行网站,对分布在平台覆盖区域内各级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大型仪器进行整合集成和有效配置,实现资源的协作共享,充分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节约用户的使用成本,使仪器设备提供方得到合理的使用收益,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4)研发和实验协作平台。组织平台覆盖区域的高校、科研机构形成研发和实验协作平台,开展前瞻性、基础性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开展合作研究和委托研究,推动建立与产业间的技术联盟。提升区域的学术水平和学科地位。

(5)创新技术产品开发平台。整合区域内研发中心组成新产品研发系统,促进研发中心间的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合作,为产品技术集成创新思想的形成和研发创造良好的条件。

(6)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平台覆盖区内行业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联结研发和试验协作平台为各行业提供行业公共服务。

(7)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围绕平台覆盖区内重地产业发展布局专业技术平台,形成系统和完善的专业技术服务链。

(8)检验检测服务平台。推进具有一定资质的分析测试中心和行业机构提供系统可靠的检测服务,根据委托认证后,出具有行政效力的检测报告;根据委托,提交专业性的分析测试报告;为用户提供检测需求咨询,促进检测机构之间的技术和服务交流。

(9)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平台。联合国内外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从研发选题到产品销售各环节知识产权服务。公共服务机构重点开展普及专利知识,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战略性指导,提供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和应急公共服务。

(10)科技创新投融资平台。建立以银行、担保、创业投资、产权交易、证券等机构为依托的投融资平台,形成以社会资金为主的,政府资金为辅的资金来源结构,为科技创新提供高效资金链。

(11)科技成果转移平台。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海内外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中心、企业和投资机构形成技术转移网络;联合从事国际技术转移的知名机构、全国技术市场、技术成果评价、交易、仲裁、知识产权保护等机构组成完善的技术转移中介服务体系,使平台成为技术与产业的桥梁。

(12)科技创业孵化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政策、管理、金融、人力资源、开办场地已及专业化支撑在内的综合性企业孵化基地。

(13)科技交流合作服务平台。建立专门的针对性强的培训体系,进行相关的重点集群产业的知识传授,以及为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开设的专门培训。建立国家之间、地区之间、跨行业、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交流合作网络,利用全球的科技资源为区域的科技创新服务,组织专家委员会,建立科技专家咨询服务系统。

(14)科技管理决策信息支持平台。建立包含国家和地方财政资助的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科学仪器与科协设施的各类资源在内的管理决策信息支持系统。面向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个人等不同户的信息发布。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的决策管理,减少科技资源的重复投资。同时,服务机构开展科技创新理论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创新环境状况专题调研,为政府部门制定科技政策和企业的战略决策、技术决策、商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撑。3.2 产品制造环节的科技公共服务

在产品制造环节除了提供研发和实验协作平台、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方面和解保障必要的生产条件外,科技公共服务的重点要放在完善产业链的布局和推进新的产业集群形成,通过科技招商引进产业链缺失环节的企业,构成完整的产业生态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3.3 市场营销环节的科技公共服务

此环节需要提供的科技公共服务是:①为企业拓展技术合作渠道,以技术合作带动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和出口;②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教育,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指导,构筑知识产权防线,保护本国市场,帮助企业实施专利先行战略占领海外市场;③扶持企业制定和推行技术标准,促进优势产业在条件合适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以中国为上游的技术链条,扩大海外市场;④建立海外孵化器和研发中心,推动中小企业“走出去”。4 实施科技公共服务必须注意的问题

(1)充分认识到科技公共服务对科技创新的意义。科技公共服务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支撑,是运用有限科技资源,提高全部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其全面性和系统性是市场化服务所不能做到的。

(2)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通过立法保证服务机构的存在和规范服务,使科技公共服务得以实施。

(3)明确公益服务的边界。科技公共服务的一些公共产品是可以获取一定收益的,如基础科学研究、科技情报资料的提供、科技合作渠道的提供等。但是,如果推向市场,以赢利为目的,其公益目标将被放弃,影响政府的职能和国家目标的实现。一些在非市场经济时期一直由公共服务部门承担的非公益性的服务,应尽快以资产评估、技术咨询、高新技术产品的推广等方式推向市场,集中资源搞好公共服务。

(4)政府统筹规划,确保财政投入。科技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统筹规划,统一设计,打破条块分割,进行资源整合,杜绝重复建设。建立了新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后,还须要确保财政投入,使服务系统能够高效运作。

(5)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科技公共服务是为科技创新主体创造公共条件的提供的而不是以赢利和直接创造新财富为主要目的服务。其效果不能实时、全面、直观地显现,也不能用赢利指标来衡量。只有通过创新主体综合创新能力提高间接反映。因此,必须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反映科技公共服务的运行效率。并制定激励机制不断提高运行质量。

国产CAD公共服务平台促发展 篇6

在周年总结会及授牌仪式上,陈英指出,软件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要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必须以工业软件和其他信息技术为支撑,走面向未来的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他高度肯定了工业领域国产CAD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联盟工作,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对此,王建翔也表示,从2010年开始,工信部中小企业司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技术平台和信息化平台。而对于授牌认定的国产CAD公共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司、软件司,以及产业联盟将共同推动、扶持、培育,使这个平台能够尽快成为行业的示范基地,成为行业带动中小企业应用信息化、推广应用信息化先进技术的平台。

行业科技服务公共平台 篇7

科学地构建政府科技服务平台已经成为政府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政府在基本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构建中的三大作用

推进和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在科技服务方面, 政府应在均等化制度保障、体系框架和供给方式等方面做出战略调整与创新, 提升政府职能。

构建体系:政府应构建一个完整并且能够有效运行的基本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系统, 建立一个框架结构, 这是基本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立的第一步。

供给方式:平台根据政府的公共利益需求, 承担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项目, 发展建设基础科研设施, 项目主要由政府资助, 因此所得的收益转化为平台的纵向科研经费收入。政府应在税收、土地、人才保障等方面给予项目一定的优惠条件, 以保障实施。

制度保障:引导企业、科研院所等主体参与基本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组建, 并对平台投入一定的财政资助, 在平台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此外, 政府部门对平台的实施状况进行调查, 并对其绩效进行评估, 定期的考核结果作为确定后续政府资助的依据。

基本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功能

基本公共科技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创新资源, 在创新链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

具体来讲, 在产品设计阶段, 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帮助进行规划、初步研究, 促进企业快速形成产品概念;在产品研制过程中, 提供分享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 以满足企业强烈的技术需求瓶颈, 为企业提供研发所需要的仪器设备, 或者为企业提供直接的产品设计服务和技术成果;产品成型后, 平台可以为企业提供产品性能的检测服务;在进行批量生产及后续的商业化过程中, 平台为企业提供员工的技术培训等系列服务。

因此, 基本公共科技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创新资源, 开展具体研发和服务活动, 它追求关键技术研发、基本技术服务、政策体系保障等的功能目标。

两个系统、四个平台构成基本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我国政府基本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应由2个系统 (资源条件保障系统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4个平台 (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业孵化平台、公众科技服务平台和科技支撑服务平台) 构成。

资源条件保障系统, 是指政府集中整合包括土地、研发园、财税、转移支付以及人才、制度保障等多方面社会资源要素, 形成资源的调配系统, 由政府集中统一分配和使用, 以达到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节约社会成本, 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保障平台的顺利实施与运行。

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相对于资源条件保障系统来说, 是平台的“软件”, 其由各种决策制度、程序、子程序等构成, 目的是提供一种“程序化”的决策路径, 来具体执行对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条件保障系统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是政府基本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有机组成部分, 发挥着重要的不同作用, 缺一不可。

产业科技创新平台, 其汇聚不同行业的尖端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整合技术、资本等不同投入要素。它的定位主要是在行业重大技术的创新方面, 通过产、学、研结合, 集成各方面的创新资源和能力, 建立由若干具有明显科技优势的科研单位、社会诚信度高的中介组织和科技资源丰富的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科技创新载体, 提供公共科技技术服务, 开展从科研到产业化的一系列创新活动。

科技创业孵化平台, 此平台由处于孵化期的企业、风险资本和科研院所共同构成。它孵化的是具有商业化前景的高新技术成果, 孵化出来的是新产品和小企业。在向新企业提供便宜而富有灵活性场地的同时, 通过提供各种支持性服务, 为管理、技术和融资牵线搭桥, 提供与其他专家和企业家的交流机会等, 从而达到促进企业成长和发展的目的。

公众科技服务平台的主要定位是面向公众, 为公众提供各种科普、高科技知识, 提升全民科技素质。公众科技服务平台由公共安全子平台、人口与健康子平台和生态环境子平台等构成。该平台向全民展示科技成果的研发、应用以及产业化全过程, 向公众介绍与人类健康、环保等有关的科技进展, 定期举办科普知识专题讲座, 促使公众科技素质提升, 使公众了解和认识政府基本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科技支撑服务平台主要任务是建立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的互动交流机制。科技创新、创业需要信息共享, 需要互通交流。此平台定期组织科研文献和信息交流会、科技论坛, 利用政府优势, 组织院士、专家与创业者交流;组织“海龟”项目推介会, 召集创新创业者赴国外考察、推介项目, 把科技支撑服务平台打造成一流的“科技信息资源中转站”。

行业科技服务公共平台 篇8

由于中小型科技企业普遍存在着研发资金短缺和检测设备不够先进, 影响了产品研发和生产。因此, 在孵化器中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 构建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对增强企业产品研发能力、提升孵化器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以“投入、整合、共享、服务”为指导思想, 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 以建设共享机制为核心, 以重组科技资源为主线, 对现有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并适当补充投入, 是尽快建立高水平高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一、合理布局, 凸显产业特色

每个孵化器内都有许多企业, 这些企业涉及到多种技术领域。因此, 在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时, 孵化器应根据企业整体情况和产业结构, 综合分析, 合理布局, 选择重点发展领域, 在该领域建立技术服务平台。

1. 产业特色明显。

要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领域, 应具有企业数量多、产业特色明显、产品科技含量高、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等特点和元素。平台建立后, 企业对平台要有较大的需用量。通过孵化, 可在该领域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

2. 拥有先进技术。要建立公共技

术服务平台的产业, 要拥有该领域先进技术, 其技术水平在地区或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如果拥有占绝对优势的技术则更好。孵化器内要有龙头企业, 具有较强的实力, 具有带动其他企业的能力。

3. 培育前景广阔。

要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领域, 要在国家支持发展产业范围内, 符合国家支持的产业发展方向。产品市场需求量要比较大, 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能够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有可依托单位。

依托单位应是该领域中规模大、设备先进、技术实力雄厚、能够承载服务功能、有为其他企业服务愿望的企业或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要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领域, 应具有可依托的单位作为平台的支撑条件。

二、精心设计, 构建平台载体

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需要有政府部门的支持, 需要孵化器和相关单位密切配合, 需要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建设。平台建成后, 要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实用性、先进性、开放性”特点, 能够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效服务, 增强企业产品研发和生产能力。

1.明确建设目标。建成后的平台应达到以下目标:一是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使平台能够为企业提供多种产品检测服务, 应用该平台, 可大大提高企业产品开发能力,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平台技术和设备保持较长一段时间内不落后;三是技术和设备在企业中应用广泛, 具有实用性;四是节约资金, 使有限资金发挥应有作用;五是平台总体水平先进, 在地区或国内同行业处于先进水平。

2.落实项目责任。从实践看, 多数平台由孵化器与依托单位共同建设。所以, 建设平台由双方共同负责, 项目承担单位负总责, 项目依托单位做好配合。一是要成立组织机构, 由两个单位的领导和有关技术人员组成, 充分发挥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作用;二是要落实工作责任, 人员各负其责。

3.搞好可行性研究。一是安排人员到该领域平台建设比较好的单位学习考察, 掌握平台建设总体情况, 包括场所面积、设备种类与价格、检测与分析种类、所需检测人员、所需资金等情况;二是参考外单位情况, 结合自己孵化器实际, 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4.确定实施方案。对可行性研究报告, 要组织有关领导和专家进行研究、论证, 最后确定建设方案。一般是在依托单位原有试验场所基础上, 由项目承担单位再投入一部分资金, 扩大场所面积, 增加先进设备, 建成标准比较高、能够满足企业需要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三、政企联合, 优化资源配置

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作用, 实行多元化投资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政府科技主管部门通过支持孵化器, 为平台建设投入资金, 补充一些设备, 以少量的政策性资金将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场地、仪器、设备、技术人员等社会科技资源激活, 引导处于封闭状态的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 实现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资源共享, 从而避免资源分散和浪费, 提高全社会科技资源利用率。

1. 利用企业资源。

有的企业规模比较大, 拥有宽敞的实验场地、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一批技术人员。孵化器在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时, 可将其作为依托单位, 使其成为平台的主体。孵化器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使其由原来的只服务于本企业变为向外界开放, 同时服务于其他企业, 使其更好发挥效能, 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

2. 整合院所资源。

一般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都建有具有相当规模的科技实验中心, 仪器设备比较先进, 检测功能比较齐全, 有些设备在国内外处于先进水平。而且具有大批高学历、高水平科技人员, 具有丰富科研经验, 技术实力比较雄厚, 具有明显的设备和人才优势。孵化器在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时, 可将其作为依托单位, 纳入资源范围加以利用, 与其签订合作协议, 使其服务于孵化器内企业。

3. 政府投入资金。

依托单位设施已经为平台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是, 为更好满足服务企业的需要, 还需投入一些资金, 补充部分设备, 以完善平台的功能。我国各级科技主管部门非常重视科技基础条件建设, 支持孵化器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在平台项目建设上给予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孵化器把科技部门支持的资金投入到平台建设中, 起到很好引导和补充作用, 这对于建设好平台意义重大。

4. 开发其他资源。

为使平台具有较强的服务能力, 需要平台具有比较齐全的检测功能。所以, 在建设平台时, 可不拘一格, 只要是对提高平台检测能力有利、对孵化器服务企业有利的, 都可以研究、实践。所以, 可把平台内尚没有, 但一些企业、大学、科研单位拥有单一的先进设备纳入平台范围。

四、强化管理, 实现良性运营

平台建成以后, 要全方位加强管理, 规范科技资源的投入、管理和使用等行为, 营造科技资源高效利用的环境, 促进资源功能的发挥, 提高资源共享效率, 使更多企业受益, 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并形成良好的平台自我发展机制。平台建成后, 还应逐步扩展服务范围, 变以产品检测为主, 为含盖产品检测、技术咨询、创业辅导、技术培训和代理服务等内容的综合服务。

1. 健全规章制度。

为保证平台良性运营, 要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关于检测室管理的规定、关于各种检测管理的规定、关于仪器设备维护清洁管理的规定、关于技术管理的规定、关于费用管理规定等。做到有章可循, 实现规范管理。

2. 抓好技术培训。

平台配备的人员要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 具有一定工作经验。要组织人员到国内该领域比较好的单位和设备生产厂家进行学习培训, 要在平台内部开展技术讲课和互帮互学等活动, 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 以满足工作需要。

3. 精心管理设备。

要明确设备使用人员, 落实责任, 各种设备由使用人员负责操作。使用人员要很好地掌握设备性能和检测技术, 严格按照设备使用规程操作设备, 避免设备损坏。要建立设备使用登记制度, 掌握设备使用情况。要搞好设备保养, 保持清洁卫生。

4. 适当收取费用。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在政府支持下建立的公共设施, 主要功能是为在孵企业提供服务。但为保持平台的正常持续运行, 在为企业提供产品检测时, 可按低于市场收费标准收取一定费用, 以作为平台运行所需费用的补充。

五、补充投入, 持续提升能力

平台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能一次性全面完成。平台建成后, 尚需不断完善。科技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孵化器和依托单位, 应做好后续工作。经过考核评价, 对健康运行的平台, 应继续投入必要的资金, 持续提升检测能力, 实现与时俱进。

1. 增加先进设备。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刚建成的平台, 所拥有的设备不一定能够完全满足企业所有检测需要;二是随着孵化器内企业的增加及产品研发项目的扩展, 企业对平台功能的需求也会随之变化。所以, 平台要不断增添设备, 增加新功能, 提升服务能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改善平台环境。

随着平台设备的不断增加, 平台的面积可能需要扩大。由于平台使用时间的增长, 平台的环境将逐渐老旧, 环境可能需要装饰装修。所以, 需要投入一些资金, 改善平台环境, 以适应新时期企业科研和生产需要。

3. 提高技术素质。

由于新设备的引进和国内、国际专业知识的更新与提高, 需要平台的检测人员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检测技术。所以, 需要投入资金, 用于科技人员的技术培训, 通过“充电”, 使知识和技术水平能够跟上工作和形势的需要。

4. 补充检测费用。

建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是政府行为, 平台是公益性服务设施, 不以赢利为目的。平台的服务对象是初创期的中小型科技企业, 在检测过程中所收的少许费用难以维持平台的良好运行。所以, 需要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专项补贴, 以保证平台持续、良性、强势运行。

摘要:孵化器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要素之一, 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 在孵化器中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 构建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对增强企业产品研发能力、提升孵化器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笔者多年工作经验, 多角度、多层次浅析了构建好服务平台着重要做的工作。

公共服务平台的移动服务系统研究 篇9

1.1 构建管服一体化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将“线上”实体服务手段和“线下”虚拟服务手段结合起来, 前者主要是窗口和政府大厅, 后者包括互联网、自助服务以及智能手机等;以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为基础, 在全市范围内建设期统一的公共服务标准体系, 对于公众平台的服务兼容能力要进行进一步的强化提升, 各种新型的第三方服务手段和服务途径都要逐渐包含在信息化层面中, 将平台的开放性和先进性全面体现出来;同时在公共服务内容方面也要扩大覆盖面, 逐渐覆盖到就业、社保、劳动关系等各个领域, 更好地将服务方面的优势也就是区域协同和业务一体化体现出来, 全面覆盖公众服务对象[1]。

1.2 探索全新的公共服务模式。以往的业务经办工作中存在“重管理轻服务、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在服务模式方面比较单一, 这些都是急需改变的, 很多在大厅进行的业务环节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或者网络申报等新型技术延伸到场外, 积极进行业务经办和服务模式方面的创新, 开发出全新的服务模式例如“视频服务模式”、“预约服务模式”等, 减少人民群众排队和到场的次数并且控制排队的时间, 真正在群众的身边和加重构建起公共服务平台。

二、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移动服务系统的思路

2.1 平台与标准一体化。在进行平台设计的时候采用的是“1+X+API”的构架, 其中“1”指的是构建起全市范围内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 从而统一管理服务内容、服务手段以及服务渠道;“X”指的是市级平台可以弹性接入市级的各个服务机构;“API”指的是以webservice等技术为基础, 在平台上进行标准调用接口的开发, 保证平台可以快捷接入各种第三方服务系统、服务设备等, 这样各种公共信息服务就可以通过平台统一提供[2]。

保证了平台一体化的基础以后, 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制定统一的公共服务标准体系, 为平台的接入和出口统一以及共享设计理念打好基础。我们通过服务环节来描述服务, 服务环节的概念是服务对象和信息系统之间进行的一次完整的交互过程, 是信息化描述服务的最小单元, 从业务经办的实际需要和建设信息系统的具体要求出发, 在服务流程中制定了如下标准:

一是服务流程标准, 每个服务都要有自己完整的服务流程, 其中包括开始、中间以及结束三个环节;二是服务交互标准, 主要是对外部操作进行体现并且响应对应的计算机系统;三是服务管理标准, 主要是对服务的管理标准进行构建, 例如审核周期多长、纸质材料具体需要哪些等;四是服务命名标准, 从业务的特点出发统一进行命名规则的编制, 对于规范管理接口更加有利。

2.2 线上和线下一体化。

(1) 统一进行身份认证。统一对服务对象进行身份认证, 只需注册一次就可以使用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中中的每一项渠道;并且积极将二维码技术利用起来, 结合线上和线下服务, 为服务模式进行创新。

(2) 线上和线下的互动实现服务模式方面的创新。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中, 大厅窗口有限并且业务人员数量有限, 在集中办理业务的时间很容易出现排队的情况, 而有的时段又没有过多的业务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闲置, 所以如何对工作模式进行创新, 一方面减轻窗口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另一方面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更好的提供服务, 是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积极利用新型技术, 使服务对象在办理业务之前在相应的网站或者移动终端上进行预约, 或者选择那些业务办理人数少的经办机构, 这样一来不仅节约了办事群众业务办理中排队的时间, 同时也改善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改变了传统的“柜员式”业务经办服务模式为“零站式”, 实现了服务模式方面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郭海霞, 常永平.移动图书馆信息构建评价体系研究——以图书馆微信公共服务平台为例[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5, 03:22-25.

行业科技服务公共平台 篇10

1 文献回顾

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机理研究上, 桂萍指出, 科技创业平台的内涵应是一个创业者、创业资源与创业环境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系统。夏太寿, 倪杰则进一步研究了平台诸多特性。在科技创业平台的内容研究上, 周路明认为建立资源整合平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完善科技创业的商务平台, 二是构建概念研发平台, 三是打造科技企业家的精神家园。任志宏认为, 平台内容包括创业辅导培训、技术产权交易等15个子平台。洪晓军则从平台概念甄别入手, 提出要构建有效运作的创新平台, 须实行持续改进发展策略。黄继认为构建高科技创业平台, 是提高高科技创业成功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对高科技创业平台的概念、特点、功能及构成进行剖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高科技创业平台运行原则, 给出了高科技创业平台系统运行模型。邓坤烘分别对平台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以往研究多偏重于理论方面的定性分析, 对于平台资金扶持效率和资金配置的研究极为乏见。因此, 本文选取福建省A市平台项目调研情况, 对平台政府扶持资金效率以及项目选择等问题作定性与定量上的细致分析。

2 福建省A市平台扶持项目政府扶持资金效率分析

2.1 变量设置

鉴于数据可得性, 本文选取福建省平台发展进程以来数据以及这些年份福建省A市年度数据进行分析, 相关变量设置如下。

(1)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深化率 (PD) 。随着平台发展, 其项目对接数、投资额曾逐年上升趋势。为研究平台在规模、成长性不断提高的同时其对社会投资的吸引和带动作用以及绝对量和相对量的比较意义, 本文定义政府科技服务平台发展指标如式 (1) , 用于表示平台发展程度。其中, PD (-1) 表示上一届的平台深化率, 表示平台投资额增长率, 表示平台对接成功项目增长率, 表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并设第一届618的PD值为100, 数据来自618官网。

(2) 资金效率 (ME, money efficiency) :定义基于平台的政府资金扶持效率为:ME=政府扶持资金产出效益/PD*100, 用以代表618创新发展平台发展过程中的政府扶持资金的效率。其中, 资金的产出效益=企业产出增长量/政府扶持资金额。相关数据来自2005~2010年福建省A市618平台对接项目的调研。

本文针对初步汇总207个项目, 删除终止项目等得198个项目。本文采用产业、行业分类均按照《国家标准行业分类》。根据产业分类, 在198个政府扶持项目中, 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合计86.4% (各有74和97个) , 远大于第三产业 (27个) , 说明福建省A市平台扶持对象还是偏重于第一、二产业。在产业和行业分类的项目中, 对第三产业扶持呈现两个问题, 一是数量偏少, 只占13.6%, 而对比发达国家, 这个比例过小。二是扶持行业相对集中, 范围局限于两个行业, 不利于整个行业全面协调发展。

2.2 就业带动分析

有效样本143个 (见表1) :第一产业对就业带动作用远高于第二、三产业, 平均每个项目带动381个就业岗位, 这对解决地方就业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故在鼓励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同时, 也应考虑到第一产业的地理优势和就业促进能力。在第三产业中, 信息业项目平均带动87人, 科研行业平均带动116人, 因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 就业带动绝对量上不明显。福建省2008年农业就业比重为31.1%, 处于工业化中间阶段 (发达国家为10%) , 就业结构还是要向第二、三产业转向。

2.3 项目资金效率分析

有效样本145个 (见表2) :在差不多的政府扶持资金 (均值为归一化数据) 下, 第二、三产业资金效率要远高于第一产业。可见, 相比第一产业, 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成效要相对好得多, 对于资金利用效率也相对高效。相对而言制造业以及电子等高科技行业项目资金效率要明显高于农牧业。且对社会投资带动以及当地财政收入等的贡献要相对要好一些。所以, 平台应在偏倚高科技产业对接的同时加大对第二、三产业的着力点和扶持力度。

3 平台扶持的创新激励与“动力———效益”水平分析

从前文分析中可知, 不同产业、行业, 对资金效率是不一样的。本节将进一步分析政府扶持的创新激励、效益激励作用。创新激励指政府扶持对平台创新、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效用。为考察科技平台发展水平对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本节建立如下模型进行论证:

其中, GXJSCZ表示福建省A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年产值。数据来源于2000~2010年《福建省A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实证结果如下:

注:括号内为t值;本文中*分别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

可知, 随着平台逐步发展, 其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平台让广大企业找到开启自主创新之门的金钥匙, 为福建省丰富自然资源找到科学开发的新途径。从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来看, 企业作为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载体其发展最主要动力源于科技发展牵引下的技术推动, 也在于市场需求拉动, 而政府政策推动也起到补充作用。

效益激励指政府扶持对平台效益、企业产出效益的激励效用。本文定义企业投资的动力指数=项目总投资/企业自有融资资金*100%。其中企业自有、融资资金取为项目总投资与政府扶持补助资金之差。

动力指数过小, 对大企业“聊胜于无”, 对小企业又犹如杯水车薪。动力指数过大, 则会造成政府角色的过多介入, 影响企业自主性发挥及自主创新等, 也可能造成企业项目对政府的“依赖性扶持”, 对企业长期发展和自主创新不力, 反而削弱了企业的效益激励和创新激励, 也不符合平台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故政府扶持应当对不同企业、项目设定不同动力指数区间, 在各自项目的各自动力指数调档区间内发挥政府扶持资金的最大效率, 发挥科技平台的最大效益!

有效样本145个 (见表3) :第二、三产业资金利用相对高效、产出效益也好得多, 政府补助所起作用较小, 即政府补助投资激励一般 (投资激励指的是政府补助所带动的企业与社会投资) , 但取得了较高效益激励。农牧业属粗放型, 机械化、现代化程度较低, 未能产生集约化、规模化效应, 政府补助投资激励较高, 但效益激励效力很低。计算机行业属政府扶持力度较大行业, 但由于鱼龙混杂以及金融危机等影响, 其行业整体“动力—效益”水平并不容乐观。

综上, 在福建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 平台项目也应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项目质量, 提高扶持资金效率。在提高对项目投资激励的同时, 要不断提升项目、企业的效益激励、创新激励。在对第一产业的支持中, 应加快其工业化、现代化步伐, 不但使产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同时在保证工业对于经济的贡献情况下, 应不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的竞争能力。

4 平台扶持项目的选择与资金配置

由前文分析可知不同项目其资金效率有所差别。效率提升有赖于市场化步伐的加快, 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自然要涉及到优胜劣汰,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项目选择亦概莫能外。故本文进一步做分产业资金效率区间概率统计如表4所示。方法是以资金效率为区间, 统计出某一区间内项目数占所有项目比重。

由表4可见, 第一产业有接近一半 (44.26%) 的项目其资金效率在10以下, 且绝大多数项目资金效率在70以下, 同时只有36.07%的项目资金效率可以达到30以上。第二产业的情况则要好得多, 仅有极少部分 (不到12.9%) 的项目资金效率在10以下, 且大部分的项目资金效率均可达到30以上。同时, 我们也发现, 第三产业的资金效率同样要普遍优于第一产业, 很少一部分 (13.63%) 企业的资金效率在10以下, 而有一半以上的项目可以保证30以上的资金效率。可见可在一定统计置信度支持下, 设计一种基于资金效率的项目选择、淘汰机制。本文初步设定如下:

(1) 第一产业:资金效率低于10以下的, 要进行严加监控、整改, 监督其资金利用情况, 同时对资金效率低于5以下的不再扶持与投入资金。对于大部分的第一产业项目应当进行技术上的创新和改进, 提高其机械化、现代化水平, 以期提高扶持资金的利用效率

(2) 第二产业:对于资金效率低于10以下的要督促整改或予以淘汰并不再扶持;对于资金效率在20~30之间的项目要进行调研, 帮助项目进行整治, 以期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3) 第三产业:其情形类似于第二产业, 可参照第二产业的办法实施。当然, 这种区分度虽较为客观, 但可能会淘汰掉部分有未来发展前景、有潜力的项目, 同时很多项目的扶持有政策上和产业规划上的必要, 也应当考量在内。

根据调查到的145个有效项目样本进行资金配置分析如下:

综合表5及前文分析, 本文认为, 第一产业资金效率偏低, 同时对GDP贡献度很小, 故对第一产业单项目扶持金额可以不变, 但要提高第二、三产业单项目扶持金额。同时, 对三次产业扶持总金额分配比例应按照资金效率比值来分配, 即对三次产业资金总额分配比由:41.17%、42.53%和16.3%变为:15.41%、50.01%和34.58%, 即提高第二产业扶持力度, 同时加强第三产业扶持力度,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当然这意味着, 在平台以后的对接项目中, 要尽量加大对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 同时对第一产业项目扶持总数要下调, 在减少对第一产业扶持项目数的“量”的情况下, 着力提升项目的“质”。

5 结论与建议

(1) 在福建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 618平台的项目也应当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项目的质量, 提高扶持资金的效率。在提高对项目的投资激励的同时, 要不断提升项目、企业的效益激励、创新激励。

(2) 在对第一产业的支持中, 应加快其工业化、现代化步伐, 不但使产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同时在保证工业对于经济的贡献情况下, 应不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的竞争能力。同时也应着力考察项目选择与淘汰的机制设计。

(3) 对于三次产业的扶持总金额分配比例应当按照资金效率的比值来分配。在降低第一产业扶持项目“量”的同时提高其“质”的水平。平台扶持应当选择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可促进本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项目。

参考文献

[1]桂萍, 国内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7) :103-104.

[2]夏太寿、倪杰在, 区域科技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理论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 2006 (4) :36-39.

[3]周路明, 创建科技创业的资源整合平台[N].证券时报, 2004-07-01 (1) .

[4]任志宏, 浅议江苏省科技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J].江苏科技信息, 2007 (6) :30-32.

[5]洪晓军, 创新平台的概念甄别与构建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7) :7-10.

[6]黄继, 高科技创业平台的形成机理及运行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7) :9-12.

浅议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 篇11

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信息的需求与供给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讨了建设一个全面、即时、快捷、使用方便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几点设想。

“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是指依托传播渠道和技术,以公共文化事业单位为主导,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以服务公众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为目的,为公众提供文化信息服务、为政府提供文化信息参考、为文化工作者提供文化信息交流的平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对加强文化信息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将起到积极作用。

一、公共文化信息的需求

十七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保障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进入一个政府、公众、文化工作者、社会力量共建共享的阶段,无论是管理者、服务者、参与者、受惠者来说,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都是必不可少的。

人民群众是否能及时知晓并充分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如何更有效地达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布局合理”,并有效评估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进度与质量?社会力量如何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文化工作者如何评估自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的效果?这些都需要信息平台的建设。

(一)公众的文化信息需求

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除了文化设施与场所外,还要参与文化社团,参加文化学习、进行文化创作等。

公众的文化信息需求包括:

1)哪里有公共文化设施?

2)如何参加文化社团活动?

3)有公益性的演出和展览吗?

4)哪里去学习文化艺术知识?

5)我应该向谁咨询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

(二)政府的文化信息需求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者和主要投入者,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几大要素——公共文化产品提供、设施网络建设、资金人才技术保障、运行评估等方面都需要全面及时的信息资讯。

政府的文化信息需求包括:

1)公共设施与场所数量、分布与使用效率如何?

2)目前公共文化产品的种类、数量、供给情况?

3)有多少公共文化人才?是否能满足需求?

4)公共文化资金的供给与使用情况如何?

5)人民群众是否满意?

(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文化信息需求

作为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三馆一站等国家公益性文化单位不仅要发挥各自功能,还应互补、互动,形成系统优势。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信息需求包括:

1)公众需要怎么样的文化产品?

2)能找到哪些机构合作?

3)在哪里能够交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4)从哪里能得到资金与技术的支持?

5)提供的文化产品群众是否得到满意?

(四)社会参与方的文化信息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同时也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例如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都可以参与文化产品的提供。

社会参与方的信息需求包括:

1)可以参与哪些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

2)政府有哪些鼓励和支持措施?

3)能够和哪些机构、单位合作?

4)提供的文化产品能得到怎样的效益?

二、公共文化信息的供给现状

目前,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服务已逐步展开并在不断完善,但还出现分散、被动、滞后等问题,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的信息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服务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并没有真正建立。

(一)分散性

以“三馆一站”来说,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是公众获取文化服务的主要场所。他们对自身的文化信息发布,总体上说是积极主动的,但同样的是局限和封闭的。这表现在:

1)一般只提供本单位的服务内容;

2)一般只提供本单位或者本系统的资讯;

3)对其它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信息不甚了解。

对于公众来说,他们往往期望在一个或几个比较熟悉的、具有社会公信力的大型社会公共文化机构获取全面、及时、多样化的公共文化资讯。因此,一些公共文化建设较发达的地区(如香港),会选择几个大型公立文化机构,作为公共文化资源的“集散地”。己感兴趣的专业文化信息。

(二)滞后性

目前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都办有文化信息的网站、简报,对传播文化资讯起到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普遍问题:

1)时间滞后。以报道成绩和结果为主,容易忽视预告宣传。

2)汇报色彩较浓。以上级部门和同行作为主要对象,目的是为汇报和交流,容易忽视公众需求。

相对比商业文化机构活动前专业的媒体推广和公关,公关文化服务机构无论在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面前都常常缺少发言的阵地。

(三)信息传播技术落后

以网络为例,目前大部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仅使用其“信息发布”的功能,其它已经普遍使用的网络功能,如“微博”、“空间”、“社区”、“电子杂志”、“RSS阅读”等技术都还没有广泛运用。

三、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公开、统一的渠道,获取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充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表达公共文化需求,反馈公共文化满意度,监督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工作,促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二)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城乡

政府可以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客观地掌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及时协调整合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直接听取公众意见,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高效与高质。

(三)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总体质量

无论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还是其他社会组织,都可以通过信息平台,更直接地了解公众需求,明确服务群体,寻找合作伙伴,进行宣传与推广,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让自己的公共文化产品更有效、更快捷、更广泛地被人民所享,为人民所用。

(四)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的构建

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是一个跨专业、跨地域、多学科交叉、多方参与、系统扩展性强、开放性好的平台,其建设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本文仅对信息平台的构建提出几个建议:

(1)充分利用现有平台,整合现有资源

1)利用网络技术,整合公共文化机构网站。目前,主要的文化机构基本都有网站,而且各市还有“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网站”。建议以“共享工程网站”为中心,利用网络技术,整合或获取各单位网站信息。使公众既能从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获取比较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又能从不同单位的网站获取自

2)拓展传统宣传刊物功能,建立公共文化机构之间信息共享机制。

文化馆(群艺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一般都有本系统的内部刊物,且多年来已建立了自己的传播渠道和读者群。充分利用这些已有刊物,按照公共文化信息发布的要求,进行改编和整合,拓展其流通领域,建立机构之间的信息流通、共享机制。

3)以主要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为中心,建立公共文化信息的“集散地”。

例如以全市主要的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为阵地,在馆场内综合陈列各种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指南、最新消息、宣传单页等。让公众只需到达一个主要的公共文化场所,就能获取其它公共文化机构的各种主要服务信息。

4)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建立个性化的公共文化信息定制服务。

以香港为例,康文署每个月定期推出有关公共文化活动的免费电子杂志,市民可留下电子邮件预订。这样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成本低,成效好,能培养一批积极主动利用公共文化资源的文化爱好者。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网站,2008(6).

[2]朱鸿召.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3).

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研究 篇12

我国人才服务机构的发展经历了政府兴办、民营中介机构和外资力量的兴起, 以及后来的由于人才市场定位不明确导致的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互混杂的局面。直至后来的人才服务机构调整改革, 国家人社部提出了“管办分离、政事分开”, “市场经营与公共服务分开”的改革方向。人才公共服务平台, 伴随着人才资源由计划分配转向市场化配置的变革, 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从政府人事部门对社会开展公共服务的窗口开始, 到国家和省、市、县四级政府人才服务四级网络的形成, 以及民营中介机构和外资机构的兴起, 再到以政府出资、企业改建、行业协会主办、机构连办为主要模式的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 我国人才服务业务从传统的档案和代理服务, 延伸到人才引进、人才招聘、人才网站、平面媒体、人才派遣、人才培训, 职称评定、甚至猎头等。人才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人才服务平台的构建可以充分整合地区各方的服务资源, 加强区域人才服务队伍, 缓解企业人才需求问题。同时, 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既方便了公众和广大服务单位, 也是对机关繁重事务的一次解放, 使人事宏观调控的空间更大, 公共人事管理的效率更高。

二、人才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模式

(一) 建设思路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关键在于推进政府转型, 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推进以事业单位为重点的改革①。根据“管办分离”原则, 要把公共服务业务与市场化服务业务分开运行。市场经营性业务有人才招聘、人才评价、人才职业介绍和推荐、经营性人才信息网络查询、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非营利性的公共服务有人事档案管理、人才职称评定、人才信息库及发布、毕业生就业指导、合同鉴证、流动党团员组织管理等②。

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对于加快引进、培养、集聚各类人才重要意义。它能够有效的融合现有资源, 提高人才服务效率。现今国内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主要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把人才服务部分业务从政府部门分离出去, 采用企业的形式来运营,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规范的运行模式, 通过政府引导与企业的参与, 以人才服务为业务, 打造一支素质过硬, 专业化程度高的人才队伍。积极推进人才公共服务规范化、科学化、创新化和法制化建设。同时通过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辐射带动各企业人才引进与开发工作, 进一步提升地区招商引资的效率, 壮大人才队伍的实力, 增强地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 建设主体及作用机制

由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行模式可以看出, 在平台的过程中主要的参与主体有政府、运营企业、服务企业、人才四类。

政府是公共服务提供的主体, 也是人才服务建设的监督者, 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对于一些非营利性的公共服务, 需要在政府的资源和财力保证下, 才能持续的提供给社会各方;而对于营利性的人才服务, 只有在政府的监督保障下, 市场才能有序的进行。运营企业是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主体, 它直接影响到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的效率。而服务企业与人才是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对象, 满足他们的需求是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出发点。 (见图1)

三、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内容

根据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的职能作用、服务活动以及服务内容, 以人才服务的提供及人才公共服务的展开为切入点, 可以将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可以由以下几个

子系统构成:就业服务系统、人才引进系统、培训教育系统、专业咨询与服务系统。 (见图2)

1、就业服务系统

就业服务系统主要是面向毕业生以及社会上的未就业人员。主要提供的服务有:一是开通就业通道, 为毕业生实时提供就业信息, 强化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比如, 开通“绿色通道”, 设立毕业生就业专用窗口, 免费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推荐服务、档案管理服务、法规咨询服务等③。二是可以建立求职信息库。将毕业生的信息分类入库, 吸收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 并定期将各类需求信息发布出去, 积极促进双相匹配, 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参考。

2、人才引进系统

人才的引进是各人才机构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人才引进系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引才工作:一开展专场招聘活动;通过吸收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 在企业的委托下, 前往人才聚集地代理企业开展招聘活动;或者是定期组织企业到高效聚集地参加大型招聘会。二高级人才的猎聘;对在重点项目和产品研发上急需高级专家帮助的, 定期去行业人才聚集地看展推介会, 推介本地区的人才优惠政策、发展环境等优势, 从各方面满足高端人才的需求。对于无法满足需求的企业, 通过柔性引进的办法, 积极为其提供智力支持。

3、培训教育系统

针对地区人才需求问题, 企业可以走内部培养的道路。平台可以定期为企业人员开展专业教育, 包含专业技术培训教育、管理知识培训教育等方面。整合现有的培训资源, 从企业的需求出发, 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 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课程, 努力打造精英式的培训教育平台。

4、管理咨询系统

该系统主要包含几方面的服务, 一政策咨询与解读服务;针对国家与地区新出台的人才优惠政策以及企业引进政策, 开展咨询与解读服务, 以在人才市场设置滚动电子屏幕或短信通知等方式进行宣传, 必要时可开展相关讲座。二针对专利申请、人才优惠、公司注册开展的手续办理与疑问解答服务。三针对人才或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的测评诊断服务。

摘要:人才公共服务平台, 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伴随着人力资源由计划分配转向市场化配置的变革中, 适应社会大众的公共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本文了总结了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思路、运行机制和服务内容, 为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人才公共服务,人才引进,人才培训

参考文献

[1]廖文剑, 徐晓林.政府转型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J].人民论坛, 2010 (5)

[2]伍梅.构建广两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的探W[J].广两社会科学, 2009 (9) .

上一篇:中俄合作下一篇:钢琴伴奏之即兴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