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平台

2024-07-18

国家科技平台(精选12篇)

国家科技平台 篇1

中国将整合中央财政科技的计划,形成五大类科研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基金、基地人才专项。

10月25日上午,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2014浦江创新论坛上做《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协同创新,共享机遇》主题报告,描绘出中国科技强国的路线图。

万钢说,目前各国都在进行科技改革。中国将整合中央财政科技的计划,形成五大类科研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基金、基地人才专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一个重要的措施,主要是为了适应从科学到技术到市场的演进周期大为缩短、各研发阶段边界模糊、技术更新和产业化更加便捷的特征,把各类科技计划按照不同研发阶段设置的做法,改变成为从基础研究贡献关键技术、技术集成,到应用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将面向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沿性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来实施重大关键技术和产品和重大科技技术合作,与重点科技专项合作组织实施,根据各领域、各行业、各地方重大需求,聚焦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核心关键问题,来组织产学研优势力量公关,提出整体的方案,按照新的项目形成机制来组织实施。

万钢指出,我国已启动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建设,重点领域组织5-10个重点专项进行试点,计划2015年-2016年基本建成公开统一的平台,基本完成各类计划的优化整合,实现科技计划专项基金设立和预算配置的统筹协调,2017年经过近三年改革过渡期,全面按照整合后五类科技计划运行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改革。

国家科技平台 篇2

附件4 “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 2018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8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创新“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原则下的国际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到2020年,在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综合效能提升、可持续性和互操作等战略方向形成包括核心技术、关键装备、集成应用与标准规范在内的成果体系,满足我国轨道交通作为全局战略性骨干运输网络的高效能、综合性、一体化、可持续发展需求,并具备显著的国际竞争优势,支撑国家“十三五”发展战略全面实现。到2020年,我国要具备交付运营时速400公里及以上高速列车及相关系统,时速120公里以上联合运输、时速160公里以上快捷货运和时速250公里以上高速货运成套装备,满足泛欧亚铁路互联互通要求、轨道交通系统全生命周期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因技术原因导致的运营安全事故率降低50%以上、单位周转量能耗水平国际领先、磁浮交通系统技术完全自主化的技术能力。

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篇3

地区:四川

地址:一环路东一段159号

成立时间:2006

区位优势

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培育和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由成果向企业的转化。因此,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特别是按照现代经济规范运行的商业技术经济环境,是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这也是美国“硅谷”迅速崛起的重要经验和启示。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高度重视这一基础工作,积极与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合作,共同创办了“电子科技大学创业中心”。该中心配备了懂经济、法律、财务运作、市场策划的专业人才,主要针对学生、教师和入园企业进行创业培育和孵化服务,从企业工商注册、项目咨询与资产评估、申报各类计划和基金到企业融资、改制、企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等等,进行全方位的扶持和服务。

科技园组建了物业管理办公室,负责园区的安全保卫、设备设施管理维护、清洁卫生与园区绿化等服务工作,为科技园和入园企业提供安全、舒适、清新的工作与创业环境。

孵化器特色

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地点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核心主体部分占地面积达2000亩(其中,校外园800亩,校内园1000余亩。另计划新校区3000亩),可结合大学科技园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开发、成果和企业孵化、科技产业化工作的建筑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

联系方式:028-83201114

国家科技平台 篇4

一、科技平台的特点与认定评价构成要素

(一) 科技平台的特点

第一, 以整合为主线。科技平台工作不同于一般的科技计划, 主要是针对现行体制下的多头管理、重复建设、效益低下的现状, 对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充分利用、挖掘并发挥科技资源的最大效益。科技平台工作紧紧围绕资源整合这条主线, 将盘活存量作为第一任务, 强调资源整合与互补。

第二, 以共享为核心。科技平台工作的核心目的, 是实现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和有效利用, 推进那些可以共享、应当共享的科技资源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因此, 科技平台工作的核心是共享, 贯彻“以用为主、开放服务”的原则, 不共享就不符合科技平台工作的宗旨和方向。

第三, 以效益为目标。科技平台建设的效益, 不是一般简单意义上的效益, 它更多地体现国家有限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共享使用的效益, 更多地体现通过共享服务支撑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综合效益。科技平台工作以提供服务的数量、质量、效率、覆盖面作为衡量标准, 在考核标准上注重科技资源对全社会服务所产生的实际效果。

第四, 突出组织管理和支撑队伍。在工作周期上, 科技平台不是短期行为, 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 是通过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持续支持形成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基地, 建立有效的决策、执行、咨询、监督组织管理体系是保障科技平台健康发展的关键。科技平台工作突出推进科技资源为社会服务的特色, 拥有一支专业化的管理、技术和服务支撑队伍, 是科技平台事业能够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 科技平台认定评价的构成要素

第一, 资源整合。主要是指科技平台整合资源的能力、水平和达到的效果, 这既是衡量科技平台工作的基础条件, 也是保障国家科技平台科技资源“最新、最优、最权威”的前提条件。资源整合一般反映在科技平台的资源优势、规模、质量和信息化水平等方面, 注重科技平台本身要建立合理、有效、保障资源可持续积累的整合模式。

第二, 组织管理。主要是指保障科技平台正常运行、可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共享服务所需的组织机构、人才队伍、制度规范及相关条件等。针对科技平台涉及参加部门、单位较多的特点, 创新组织管理模式是科技平台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 也是保障科技平台运行服务的核心要素。

第三, 运行服务。实现科技平台良好的运行服务、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是科技平台工作的根本宗旨, 运行服务主要从科技平台服务涵盖的范围、对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支撑效果、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来衡量。同时, 建立良好的运行服务模式是保证运行服务效果的关键因素。

第四, 持续发展能力。主要是指保障科技平台长期稳定发展、向社会提供可持续的共享服务所具备的能力和水平, 主要反映在科技平台资源的可持续整合能力、科技平台服务的可持续保障能力以及科技平台持续发展所需的政策支持和支撑条件保障等方面。

二、科技平台认定指标设计思路

(一) 充分体现科技平台内涵与构成要素。

根据科技平台“以用为主、开放服务”的原则, 在科技平台认定指标设置中着重体现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在资源上强调资源优势和覆盖面;二是在组织管理上强调具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制度保障;三是在工作性质上将科技平台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持续开展;四是在服务成效上强调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对全社会服务的实际效果;五是在工作支撑上突出稳定的科技平台队伍和共享服务条件。

(二) 充分融合国家、部门、地方科技平台共性特点, 提高指标的普适性。

科技平台工作起步较晚, 很多工作机制和模式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 作为国家层面研究制订科技平台认定指标, 首先需要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国家、部门和地方科技平台工作所反映的共性特点, 凝炼好的经验模式, 吸纳好的做法和共性要求, 形成共性指标进一步指导科技平台工作, 因此在指标研究上着力体现针对面广、普适性强, 突出科技平台的共性要素。

(三)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指标研究基于对各个层面科技平台实际情况的分析梳理, 能够量化的力求找到合理的量化标准, 确定定量指标;不宜量化的采取定性描述的方式。定性或定量指标确定的前提条件是真正体现科技平台的共性特点, 突出可适用性。

三、国家科技平台认定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思路, 设立4个一级指标, 即衡量国家科技平台门槛条件的四大类要素指标, 4个一级指标共下设13个二级指标, 如下表所示。

(一) 资源整合指标

1. 资源整合范围与规模是资源整合效果的直接体现, 也是国家科技平台与部门或地方科技平台区别的重要因素。

指标强调科技平台整合了跨部门、跨地方的优势资源, 覆盖本领域或本区域主要优势资源单位, 体现科技平台资源“最新、最优、最权威”的特点, 突出科技平台资源规模在本领域、本区域同类资源占绝对优势。

2. 资源质量是科技平台发展的生命线, 资源质量保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完善的资源整合、加工及信息化等方面的标准和技术规范;二是建立符合资源特点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准入制度, 严把科技平台资源的入口;三是所整合的资源能够满足用户需求, 强调需求导向。

3. 资源整合模式是保障科技平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鉴于不同科技平台资源类型、行业分布、管理模式等差别较大, 鼓励科技平台积极探索创新, 建立成熟的、适合科技平台特点的资源整合模式, 且资源整合效果良好。

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 是实现科技平台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的重要手段。资源信息化水平指标一是要求科技平台具备系统先进、功能完善、运行稳定、本领域知名度较高的科技平台资源信息运行服务系统, 达到通过信息共享带动科技资源共享的目的;二是要求科技平台数字化加工的资源量占已整合资源总量80%以上, 强调科技平台资源信息化的基础和水平。

(二) 组织管理指标

具备完善的组织机构, 为科技平台有效运行提供组织保障。根据科技平台管理特点, 组织机构二级指标主要包括:一是具有保障科技平台日常运行服务的专门管理机构 (如XX科技平台管理中心等) , 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二是具备符合科技资源特点、有效保障科技平台运行的决策机构 (理事会、领导小组等) 、咨询机构 (专家委员会等) 和监督机构 (用户委员会等) , 由科技平台管理部门、参建单位、专家、用户等共同组成。

建立有效的科技平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为科技平台运行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制度与机制二级指标主要包括三个要素, 一是制定了有效保障科技平台运行服务的管理制度体系, 包括科技平台章程、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二是科技平台参加单位之间建立了责、权、利清晰的组织协调和利益分配机制;三是建立了适应科技平台运行服务特点的共享服务机制。

拥有一支稳定、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为科技平台有效运行提供人员保障。一是明确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设立科技平台运行服务专门岗位;二是要求科技平台总人数一般不低于50人, 其中维持科技平台运行的专职人员一般不低于20人;三是要求科技平台运行管理、技术支撑、共享服务人员比例合理, 满足科技平台运行服务工作需求。

良好的支撑环境是科技平台资源整合和共享服务的基础。支撑条件二级指标围绕资源保存维护和资源开放共享两个方面的支撑条件提出要求, 强调科技平台整合的资源具有良好的保存设施和维护条件, 实物资源要具有良好保存设施和场所, 信息资源具备相应的信息存储和网络运行条件, 同时要求科技平台具备开展共享服务所需要的工作场所和良好的研究实验开放条件, 确保科技平台运行服务工作的开展。

(三) 运行服务指标

服务成效主要衡量科技平台对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支撑作用和效果。鉴于科技平台资源类型的多样性和服务方式的复杂性, 主要从两方面定性评价:一是考核科技平台在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方面的效果;二是考核科技平台在国家重大专项、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重大工程、企业创新、民生科技、应急事件、科学普及等方面的支撑效果, 在评价上根据每类科技平台特点各有侧重。

服务范围主要体现科技平台服务的受众情况。一方面考核科技平台覆盖部门、行业、地方本领域主要用户单位情况, 强调国家科技平台资源服务覆盖面要广;另一方面强调科技平台面向系统外的共享服务功能, 规定服务于科技平台参建单位以外的用户占总服务用户的比例不低于50%, 引导科技平台面向全社会开展共享服务。

服务模式是保障科技平台服务成效的基础和前提。鉴于不同科技平台资源类型和服务特点不一, 科技平台服务模式突出与科技平台自身科技资源特点相结合, 鼓励科技平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创新服务模式、深化服务内容, 达到有效促进资源共享服务的目的。同时, 明确科技平台具备规范化服务流程, 对外正式公布服务内容与承诺。

(四) 持续发展能力指标

资源持续整合与服务能力指标主要从建立科技平台资源可持续整合机制和提高服务深度、扩大服务范围二个方面保障科技平台可持续发展。一是建立符合科技平台特点的资源持续整合机制, 能够不断提高科技资源整合的广度和深度, 这对于将科技资源整合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持续推进尤为重要;二是科技平台面向用户需求, 具有开展科技资源深层次开发的能力, 能够充分利用科技平台资源开展深层次、专业化服务, 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和领域, 这对保障科技平台发展的良性循环至关重要。

支撑保障能力指标主要衡量科技平台主管部门、参建单位对科技平台可持续发展的支持情况, 强调要将科技平台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持续稳定支持和推进, 在人才队伍上要建立符合科技平台工作特点的人员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 积极为科技平台运行服务营造环境、创造条件。

四、结语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指标的研究得到科技部计划司、财政部教科文司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 研究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平台专家顾问组成员、相关领域专家、管理专家、平台负责人、资源用户代表等方面的意见, 并征求了相关部门以及地方科技与财务主管部门的意见, 已由科技部、财政部正式发布, 成为规范科技平台运行管理, 深化科技平台共享服务, 引导科技平台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抓手。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Z].2004.

[2]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Z].2005.

[3]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Z].2006.

[4]科技部发展计划司、财政部教科文司、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整合.共享.创新-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回顾与展望[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国家科技平台 篇5

财政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

总局关于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

示范平台适用科技开发用品

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小企业厅、局)、国家税务局,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各直属海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鼓励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向中小企业提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类的公共服务,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经国务院批准,对符合条件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中的技术类服务平台纳入现行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范围,对其在2015年12月31日前,在合理数量范围内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者国内产品性能尚不能满足需要的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为落实上述政策,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共同制定了《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技术类)进口设备免征进口税收的暂行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技术类)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的暂行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附件: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技术类)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的暂行规定

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经国务院批准,将符合条件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以下简称示范平台)中的技术类服务平台纳入现行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范围。据此,制定本规定。

二、本规定所指的示范平台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范围,且平台类别为技术、检测和工业设计类;

(二)资产总额不低于1000万元;

(三)累计购置设备总额(国产和进口设备原值)不低于300万元;

(四)具有良好的服务资质和业绩,年服务中小企业至少150家,用户满意度在90%以上。

三、符合本规定第二款条件的示范平台,应于每年3月1日前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附以下材料:1.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税资格审核表(见附1);2.资产总额(指为建设本平台而投入的资产,包括即将投入并签订购置合同的资产,应提交已采购资产清单和即将采购资产的合同清单)和累计购置设备原值(是指将为建设本平台而进口的设备和采购的国产设备的原值合并计算,包括已签订购置合同并于当年内交货的设备原值,当年交货的设备应提交购置合同清单及交货期限)的审计报告并附设备购置支出明细及清单;3.服务中小企业情况的报告;4.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对平台服务中小企业户数及服务满意度的测评意见(具体测评要求以及测评意见表详见附2、3);5.审核部门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国税部门和示范平台所在地直属海关对提出申请的示范平台的免税资格进行初审,并将审核意见于每年3月底前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对示范平台的免税资格最终进行审核。审核合格的,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公布享受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的示范平台名单。

五、经认定可享受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的示范平台,在2015年12月31日前,在合理数量范围内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者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免税进口科技开发用品的具体范围及相关规定,按照《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令第63号)的“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规定执行。

六、免税资格每两年复审一次。享受免税政策的示范平台将复审申请报告和两年的工作总结报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对其服务中小企业的业绩进行测评,出具测评意见,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对示范平台的免税资格进行复审。复审不合格的,取消免税资格,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公布名单。

七、获得免税资格的示范平台,如经查实,存在以虚报情况获得免税资格、偷税、骗税、或者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进口物资擅自转让、移作他用或者进行其他处置的,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自违法行为发现之日起1年内不得享受免税优惠政策;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自违法行为发现之日起3年内不得享受免税优惠政策。

学生科技发明平台构建初探 篇6

关键词 创客教育;科技发明;创新能力;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9-0065-02

笔者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开展创客教育模式的教学研究,将创客教育与培养学生科技小发明有机结合,探索从初中生科技发明创造向创客教育模式转变的方法,从而为初中生的科技发明搭建有效平台。

1 初中生创客课题的选择

创客教育以信息技术的融合为基础,传承了体验教育、项目学习法、创新教育、DIY理念的思想(祝智庭等,2015);提倡“基于创造的学习”,强调学习者融入创造情境、投入创造过程(郑燕林等,2014)。虽然创客教育不会直接教授学生基础知识,但在当“创客”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运用到信息技术、物理甚至艺术等多学科的知识[1]。

那么,学生围绕什么创客课题进行创造学习呢?这是创客教育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一个好的创客课题,应该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和实践相结合,应该促使学生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来合作完成[2]。祝智庭老师指出好的创客课题应该具有以下八个要素[2]。

1)课题的切身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并与实践相结合。

2)课题的复杂性:促使学生用多门学科的知识来合作完成。

3)充足的资源: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创造条件。

4)互动和合作: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分享信息。

5)高强度: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潜能。

6)合理的时间安排: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完成时间,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7)分享教育:分享资源、分享知识、分享成果。

8)新颖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打破思维定式。

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整合学科知识,将课堂与现实生活中的片面性、不顺感的事物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出发,从而选择那些通过努力可以获得成功的创客课题。如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学生提出现有电脑键盘不够合理,打字时易误打到相邻字母键上。教师便可以适时鼓励学生设法加以改进,通过组织创客小组来合作完成“可调角度键盘”创客课题。

又如在学习遮罩动画这一章节时,有学生提出生活中的望远镜遮光罩具有很大弊端,于是催生了另一个创客课题——自动遮罩望远镜。

2 初中生创客教育例析

课题1:可调角度键盘

1)背景。在初一年级“应用文档设计与制作”单元教学中,笔者适时讲授了键盘布局的由来及发展史,课后很多学生对键盘的分布兴趣很大,其中庄滢同学所在小组认为在键盘操作时,受“一字型”键盘字母排列的束缚,手与手臂长期保持75°左右的拘束姿势,舒适性很差,且易产生疲劳感。笔者以此为契机,及时引导学生围绕“键盘”来开展创客课题的研究。

2)创客实践过程。首先,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创客课题——可调角度键盘。接着,创客小组学生查阅资料,深入研究并提出项目构思:操作键盘时,左右手负责的字母是相对固定的,两手分别以F和J为定位点放置;是否可以将键盘一分为二,在不打破原始键盘按键布置的前提下,对键盘进行合理的分割?然后学生通过分析研究,以美观性和实用性为出发点,对键盘进行二次创新发明,提出是否可以借助铰接,使键盘可根据使用进行调节,既可以一分为二,也可合二为一。同时为保证键盘在旋开及闭合时的稳定性,增加了定位轨道连接片和定位销。

通过实践探索和小组多次讨论后,大家制订计划、修正方案、设计图纸。最后,在多门学科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共同协助下,该创客小组最终发明出“可调角度键盘”,此作品亮相于“第八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且荣获铜牌。

3)创客教育心得。创客教育所倡导的提出问题并利用自己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创客教育中,中心已经从教师转换到学生。创客教育鼓励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也提倡松散自由的学习空间。在这种环境下,每一个学生都有变成某一个领域专家的潜力。教师不再机械地教授知识,而是变成课堂的设计者和组织者[2]。这是笔者最初在课堂开展创客教育的第一批研究成果,此项课题在第23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第一次创新实践的成功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收获,也让有思想、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教学相长,学生取得的成绩也是笔者开展创客教育实践的动力和源泉。

课题2:自动遮罩望远镜

1)背景。在初二年级“制作遮罩动画”主题活动课中,笔者通过模拟望远镜遮罩浏览城市景观图,以便加深学生对遮罩的理解。随后,笔者又开展了遮罩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专题探究课,很多学生对遮罩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分组讨论之后列举出遮罩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类应用,包括望远镜上的遮光罩。

2)创客实践过程。学生通过课堂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联系,提出现有技术生产的天文望远镜的遮光罩在使用过程中常常需要手动打开,不够智能,且在遇到强光时会出现灼伤眼睛、烧毁相机摄像头的情况。其中以丁可同学为代表的创客小组提出是否可以改良生活中望远镜的遮光罩,产生真实版的“自动遮罩望远镜”的创客课题设想。

根据问题,大家分小组查阅资料,学生补充学习传感器等物联网相关知识。然后提出创新设想:在望远镜上添加“自动开合装置”,一旦感应强光,望远镜上的遮光罩就自动关闭,无强光时自动打开遮光罩。通过物理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整合,学生利用CAD平台设计出自动开合装置的望远镜电路图。最后,在教师和家长的配合下,大家购买电子元件进行电路连接,经多次调试终获成功。

3)创客教育心得。创客活动的实施让一些学生的奇思妙想得到认可并变成现实,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最难得的是学生把想法付诸行动,克服了实物制作中的困难,两名学生还特别造访了中国创造学会副秘书长、南通大学王灿明教授,得到了王教授的精心指导。在课题研究完成之后,学生还请来当地的天文专家给予指导,专家称这种创意在国内尚属首创,且成本只需50元左右,改造难度也小。学生在创造过程中运用到了物联网、物理学和机械学的知识,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精神,激发了创新热情,开发了自身潜能。

创客教育便是如此让学生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设计、分享、交流、制作,而家长对孩子的表现也感到满意,全力支持孩子参加到创客活动中来,将学校创客空间有效延伸到家庭创客空间!

此外,为充分展开创客教育,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开展了科技节、创新发明大赛等活动平台,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小创客。学生将灵感付诸行动,发明和创造出很多有意思的新颖产品,有的创客作品还获得了专利证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许多学生还因此优先被重点高中的基地班录取。

3 结语

创客教育使“教师让学生学”变成了“学生自己要学”。总之,把创客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既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创客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让埋在学生心底的智慧种子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参考文献

[1]吴俊杰.创客运动与STEM教育:专访“创客教父”Mitch Altman[J].中小學信息教育,2013(12):41-42.

[2]祝智庭,孙妍妍.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2015(1).

[3]李凌,王颉.“创客”:柔软地改变教育[N].中国教育报,

国家科技平台 篇7

科技资源是组织与个人进行科技活动的基础,是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对于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和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和普遍应用的今天,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已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1]。国外对于科技资源共享的研究起步较早,目前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和实践经验,在实际开展科技资源共享的活动中,国外的企业十分注重信息化共享平台的建设,通过这种方式来有效整合和集成自身的各类科技资源。我国于2005年正式启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2],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资源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目前各地区基本建立起了以共享为主要目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以推动地区科技资源的整合和优化[3]。国内部分企业为提高自身的科技资源利用效率,针对自身需求建立了共享信息平台,但这些共享平台多是针对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现实需求而设计和建设的,缺乏对企业不同类型科技资源及其相关业务的整体考虑,总体来看,国内企业层面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仍处于深入研究和初步尝试阶段。国家电网公司拥有十分丰富的科技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取得的科技成果、各类实验室和相关仪器设备等,通过设计搭建合理有效的共享平台,将能够进一步提高国家电网公司的科技资源共享效率,挖掘和发挥科技资源的深层价值,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1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必要性

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高度重视科技资源的投入与共享,并提出要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体系,这对国家电网公司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实现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是重要组成内容。在已有的研究和工作中,围绕建设国际一流科技创新体系的目标,国家电网公司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但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国家电网公司的科技资源类型众多,不同类型资源的共享往往拥有的不同的形式和效果,不能一概而论。更重要的是,国家电网公司的各类科技资源广泛分布于不同科研单位、产业单位和省(市)电力公司内部,给科技资源共享的实现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资源共享的效果。

针对此现实情况,国家电网公司亟需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合理有效的共享平台,使之成为权威的发布共享信息、提供共享服务的窗口,解决科技资源类型多样、分散分布的现实问题,促进科技资源更大程度地共享和利用。为建立合理有效的共享平台,需要从国家电网公司的发展实际和客观需求出发,深入分析公司科技资源的共享需求,对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进行合理设计。

2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目标

通过建设国家电网公司范围内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达到整合国家电网公司内部各种类型科技资源、规范基础数据、优化业务流程的效果,进而推进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资源共享、新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等业务的开展,提高新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的实效性、权威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最终达到提高电网安全和经济运行,提升对国家电网公司“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

3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设计

3.1总体架构

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采用多层架构设计,主要由基础层、数据层、平台工具层和应用层构成,此外还建设有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化体系作为共享平台的支撑保障部分[4]。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总体框架设计体现了一种信息集成和信息共享的观念。其中,基础层、安全保障体系及标准化体系为系统运行提供基础保障;数据层是由多种数据资源组成的数据库,利用信息技术,由各业务管理子系统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平台输入相应的信息;平台工具层为应用层各项功能的实现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应用层为平台用户提供各种不同功能的信息服务[5]。

3.2功能设计

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从功能上主要可分为展示模块、业务模块和基础管理模块3个部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功能需求如图2所示。

3.2.1展示模块

1)科研项目展示。分类集中展示国家电网公司内各单位承担的科研项目信息,能够为浏览者提供便捷的查询和检索功能,以促进系统内各单位间在基础性研究、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减少同一课题或类似课题重复立项或投资。

2)公司专利展示。此模块分为国际专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等4类,系统地展示公司已获授权专利的相关信息,并向浏览者提供专利的查询和检索功能,以此加强公司系统内各单位间专利技术的交流和转移,推动专利的持续发明和应用[6]。

3)实验室建设展示。此模块分为国家实验室、公司重点实验室和公司实验室3个级别,展示公司实验室的概要信息,包括管理单位、技术领域、仪器设备等方面,通过发布此类信息促进相同或相近技术领域不同研发单位间的合作,避免实验室重复建设和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等不合理现象,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7]。

4)获奖成果展示。此模块分为国家奖、公司奖和行业奖3类,展示公司不同年度各类获奖成果的主要信息,并提供便捷的查询检索功能,用以实现优秀成果的广泛共享与交流,有助于营造公司范围内的文化创新。

3.2.2业务模块

1)新技术推广应用模块。依据《国家电网公司新技术推广应用管理办法》进行功能设计,涵盖新技术从申报受理、技术评估、成熟度评估、挂网试运行、应用计划到工程实施全过程的信息化跟踪管控,进一步拓展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2)科技成果转化模块。包括转化成果申报、需求对接、转化评估、转化协议管理和转化过程管理等环节,实现转化成果的申报与初审发布、成果转化需求对接、转化评估意见发布、转化协议上传备案和转化实施情况上报与跟踪等功能。

3.2.3基础管理模块

基础管理模块主要服务于平台的日常管理,包括组织机构管理、注册登录管理、权限管理、通知公告、统计展示、疑难解答等内容。

3.3数据接口设计

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利用数据接口,与公司现有科技资源管理系统(包括科技项目管理平台、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实验室管理子系统、科技奖励评审管理系统等)实现相关数据的对接,达到科技资源信息整合和共享的目的,提高科技成果资源信息的利用效率。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数据接口如图3所示。

4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技术特点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设计和建设应围绕平台的建设目标展开,同时适应国家电网公司当前和未来需求。在此要求下,该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统一性。国家电网公司的科技资源种类繁多、内容复杂,要通过一个共享平台达到对资源进行整合的目的,需对平台的相关建设标准和平台上科技资源的标准等加以统一。应从全局角度出发,对平台建设涉及的多方面要求、标准等予以规范,否则平台投入使用后共享的效率和效果都将大打折扣。

2)兼容性。科技资源的种类和内容多样,共享平台应能够容纳多种类型和格式的资源,且不会削弱科技资源的丰富性[8]。另外,该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使用对象众多、层次广泛,包括国家电网公司的科研单位、产业单位、省(市)电力公司以及其下属组织和部门等,而在不同的共享活动中各适用对象扮演的角色与参与目的也各不相同,共享平台的建设应能够兼容这些不同参与单位及其所对应的角色和目标。

3)高效性。通过建立信息平台的方式来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其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科技资源的共享效率,因此高效性必须作为平台建设时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共享平台应成为国家电网公司各单位和人员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工具,使科技资源共享的过程更加方便、快速。

4)安全性。平台的设计和使用应符合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安全相关规定,确保平台的运行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9],应对这些方面的内容予以具体考虑和设计。

5结语

本文在总结分析国家电网公司现实和未来需要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需求,并对共享平台的总体框架、定位、功能、数据接口等予以设计规划,为公司建设合理有效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了依据和支持。

国家电网公司在以往的各类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科技资源,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通过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这些科技资源的高效共享,对国家电网公司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帮助公司避免重复建设和投入的问题,显著地提高公司科技资源的共享效率,从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摘要:为提高科技资源的共享效率,企业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已成为必然选择。结合国家电网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了共享平台建立的必要性;对平台需求进行分析和阐述,明确了平台的建设目标;最后对平台进行了详细设计,包括平台总体框架结构、功能模块及数据接口等,可以为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依据与支持。

国家科技平台 篇8

为推动协同创新, 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 大力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 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教育部财政部于2012年开始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当前, 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 加快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作为重要的科技创新平台, 大学科技园立足于高校, 又外延于社会, 具有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良好平台基础和制度基础, 本文拟就国家大学科技园平台建设与高校协同创新能力提升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大学科技园与协同创新相关理论分析

1.1 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三元参与理论”概述

“三元参与理论”从系统角度分析, 认为构成科技园区基本组织要素的行为主体是大学 (含研究机构) 、企业和政府, 三元参与, 缺一不可, 其运行模式如下所示:

图1描述了大学、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通过大学科技园而形成的合作模式:大学通过与企业的结合, 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 获得了应有的经济利益, 同时培养了适应经济竞争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企业从大学和科技界获得了技术创新所需要的技术和人才;政府通过支持或直接参与组建科技园, 为大学和科技界同企业的结合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带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就业人数增加、区域竞争力增强的综合效果, 大学和企业也在此过程中得到政府的税收优惠等扶持, 实现了三方的多赢。

1.2 大学科技园的特性与功能

黄亲国认为大学科技园具有创新性、服务性、依托性和缓冲性四个组织特性, 并把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划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基本功能包括研发创新功能、企业孵化功能与人才孵化功能, 衍生功能包括拓展和延伸大学的社会职能、促进就业、辐射创新、创业文化[2]。林月丹在概括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科技园的主要功能有:孵化器功能、加速器功能、服务器功能与投融资功能[3]。综合来看, 大学科技园是在知识经济时代, 以大学为依托, 将大学的科教资源优势与其它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 是大学社会职能的重要延伸, 也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 直接或间接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3 协同创新理论概述

1912年,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理论, 并把创新界定为“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 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潜在的利润。

技术创新具有溢出效应, 即在经济活动中, 先进技术拥有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 对同行企业及其他企业的技术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进而提高了全社会的生产率, 对社会产生外部经济。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在1986年《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型》一书中提出了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他认为知识和技术研发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具有溢出效应。根据罗默的内生增长思想, 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 政府政策的制定必须重视教育发展和科技投入、激励和保护创新。

协同理论是现代系统思想的发展。德国物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于1971年提出协同的概念, 并创立了协同学[4]。协同是指在复杂系统内, 各子系统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 通过相互配合、协作产生出超过各子系统的单独作用, 进而形成整个系统的协同效应, 使总体的绩效大于个体绩效的总和。协同学研究协同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协同系统是指在外部参量驱动及内部子系统相互作用下, 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能以自组织方式形成宏观的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开放系统。如果一个由多子系统构成的系统能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 各司其职又协调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 系统便处于自组织状态, 自组织具有内生性特点。

关于协同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不难看出, 协同是创新发展的基本方式和必然要求, 创新是协同方式重要的目标指向。张力认为, 协同创新多为组织 (企业) 内部形成的知识 (思想、专业技能、技术) 分享机制, 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 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 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当协同创新放大到宏观层面, 主要运作形式即是产学研协同创新[5]。曹青林认为协同创新的内涵比较丰富, 其实质是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密切合作, 实现科技、人才资源共享, 实现创新和共赢的新局面[6]。

从上述理论分析可以看出, 一个协同创新系统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具有共同的目标; (2) 具有统一开放的组织结构, 以实现资源的开放共享, 并实行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 提高组织的决策效率; (3) 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4) 具有合理的运作机制、体制, 以保障组织内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合作, 减少内耗, 促使创新系统沿着既有路径自发有序地稳定运行, 实现组织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5) 注重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应用, 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 更为重视经济效益。

具体来讲, 高校的协同创新是指由高校参与或主导的, 通过构建统一的创新平台、创新模式或创新机制, 使得创新相关要素经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实现有机配合, 进而产生单独创新要素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 最终实现各参与方的合作共赢。高校的相关创新要素包括优势学科、人才与团队资源、基础研究与科技成果、校办科技产业、相对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校友资源以及政府政策支持等[7]。

2 大学科技园是创建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平台

大学科技园是高校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 可以紧密结合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 在产学研良性互动的过程中推动科学、文化、产业发展, 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教育部、财政部于2013年5月公布了首批14个协同创新中心, 14个协同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均为高校, 其中9家牵头高校 (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 创建了以自己高校命名的独立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其余5家高校中, 3家高校牵头创建了国家大学科技园 (浙江工业大学牵头创建了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 中南大学牵头创建了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创建了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 , 1家高校参与创建了国家大学科技园 (河南农业大学为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共建单位) , 1家高校虽然没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但是也创建了独立的大学科技园 (中国政法大学创建了中国政法大学科技园) 。14个协同创新中心中, 江苏共有三家高校 (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苏州大学) 为牵头单位, 三家高校均创建了以自己高校命名的独立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认定的24个2014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 24个协同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均为高校 (共有18家高校) , 分别是南京大学、厦门大学 (牵头2个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 (牵头3个中心) 、浙江大学 (牵头2个中心) 、武汉大学 (牵头2个中心) 、南开大学、清华大学 (牵头2个中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在这18家牵头高校中, 16家高校创建了以自己高校命名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只有两家高校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湖南农业大学) 暂未创建大学科技园。此次认定, 江苏省共有两家高校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 为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 且均创建了以自己高校命名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暂行办法”, 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条件中包括“形成了高效的成果转移转化模式”、“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产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协同创新成果, 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社会认同度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国家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绝大多数都创建了国家大学科技园或大学科技园, 也反映了大学科技园作为重要的科技创新平台,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育部财政部认定2011协同创新中心也对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要求, 而大学科技园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良好发展前景, 是创建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平台。

3 大学科技园的建设

3.1 大学科技园的管理组织架构

大学科技园一般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是大学科技园建设、管理的决策机构, 研究决定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规划、用地管理、投融资决策、社区服务等重大事宜。

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下设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负责科技园管委会的日常工作, 具体负责大学科技园建设管理中的各项协调服务工作;提出园区规划建议和项目引进意见, 协助办理入园企业的有关手续和相关事宜;推进产学研合作, 促进人才创业、科技孵化和成果转化;协调园区后勤管理事务和安全稳定工作等。

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大学科技园一般设立大学科技园公司, 科技园公司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重点、以资本为纽带, 通过建立完善的投资机制, 整合高校的科技、人才和企业资本等优质资源, 推动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事实上, 科技园管理会办公室与大学科技园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职能的交叉重叠, 因此在科技园建设的初期应明确科技园管理会办公室和大学科技园公司的职能分工, 以强化科技园管理会办公室的园区建设与管理服务职能以及大学科技园公司的产业投资、科技成果转化职能, 也可以不设立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 由大学科技园公司承担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的职能, 以简化组织架构。大学科技园公司的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 依照公司法行使职权;公司设董事会, 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 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的治理模式。

至此, 大学科技园建立起以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为决策机构, 科技园管理会办公室与大学科技园公司分别承担园区建设、管理服务职能与产业投资、科技成果转化职能的大学科技园管理组织架构。

3.2 大学科技园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大学科技园良性发展的基础保障。大学科技园拥有或利用的土地和建筑物是大学科技园的物理载体, 是大学科技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大多数大学科技园均始于在大学周边建设运营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因此, 建设大学科技园首先应做好空间布局规划, 科学合理规划科技园建筑用地和地上建筑物, 一般包括研发创新用房、教学实习实践用房、创业孵化用房、校办产业及园区其他企业用房、备用用房等内容, 进而形成完整统一的大学科技园园区。

其次, 大学科技园应完善包括通讯网络等在内的功能配套、设备齐全的基础设施, 加强信息服务网络建设, 以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平台。

大学科技园的基础设施建设除“硬件”建设外, 还应重视“软件”建设, 确保配套服务与园区发展相协调, 而且园区的配套服务更能体现科技园的优势和资源凝聚力, 是提升大学科技园竞争力和效率、支撑科技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高校的后勤保障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为避免路径依赖, 大学科技园须在借鉴高校后勤服务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后勤管理服务水平, 才能更好地为科技园服务, 促进科技园的发展。

3.3 大学科技园四大平台建设

3.3.1 教学实践实习平台

大学科技园各园区企业和服务机构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聚集了一大批创新企业和企业家, 而且各入园企业负责人和业务骨干一般都具有较高职称, 业务水平和理论知识都比较丰富, 高校通过完善相关政策, 将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重要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 鼓励各院系、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及教师深入企业实际, 实现教师、学生、企业家三方的互动交流合作, 在此过程中, 培养企业家型学者, 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也为企业注入创新知识和创新活力, 实现多方共赢。

3.3.2 科研平台

科研平台包括有关研究所、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科研管理部门以及科技产业等。目前, 高校基本采用直线制 (职能制) 的组织结构, 具体表现为各级部门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 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对分管部门的一切事务负责, 具有命令统一、职责明确的特点, 但是这种直线制的组织结构由于缺乏横向联系、变化反应慢, 导致部门条块分割, 跨部门间的交流合作不足, 在协同创新中的缺点也日益明显, 因此在科研平台的建设中, 应采用项目制、矩阵结构等组织形式, 将有关研究所、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科研管理部门以及科技产业等科研力量纳入统一平台, 根据科研需要, 统一调配人、财、物等资源, 以实现科研协作。

3.3.3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大学科技园通过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 有效整合校内外各种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建立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可以实现学生从理论学习→科技活动→创新项目开发研究→创业实践→自主创业的全过程训练[8]。

高校通过开放校内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图书馆、校办产业等科技产业平台, 将其纳入大学科技园, 构建完善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技术平台和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使其成为服务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让学生进入现场, 深入岗位, 亲身体验企业发展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利用科研资源, 提高对科研设备的应用能力, 提升创新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量, 为创新训练、创业模拟、企业孵化提供科研开发指导、咨询等智力支持。

3.3.4 投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 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投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包括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校办产业、其他入园企业以及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 是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果应用与推广平台。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高校资产管理公司作为高校的投资管理公司, 应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 积极开展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校办产业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紧密结合高校学科特色、优势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积极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的互动结合, 提高校办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业创新能力, 将高校的科技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学科技园的其他入驻企业也是重要的科技产业创新力量, 这部分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意识和发展动力, 大学科技园通过提供相对优厚的办公条件, 向有关部门争取税务工商等优惠政策, 扶持入园企业的发展, 引导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总之, 大学科技园内生于高校, 又外延于社会, 具有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协同创新的先天优势和支撑平台, 更易于使得产学研合作落到实处, 高校应在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将大学科技园作为推进协同创新的基础平台和重要力量统筹考虑, 通过构建完善的大学科技园平台, 优化运行管理机制, 充分激发大学科技园四大平台的功能, 进而通过校内外协同提升创新能力。

摘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和发展需要, 高校日益重视发展和应用知识为社会服务,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的大学科技园由于具备产学研合作的良好平台基础, 更便于开展科研、教学实习实践、科技成果转化及创新创业教育, 因此, 高校应以国家大学科技园平台建设为契机, 通过完善、激发大学科技园四大平台功能, 以校内外协同方式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支撑平台

参考文献

[1]新产业革命资料选编[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1984.

[2]黄亲国.大学科技园的组织特性及功能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7, 19 (3) .

[3]林月丹.基于组织文化认知的我国大学科技园制度创新的探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

[4]赫尔曼·哈肯.协同学——人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5]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 2011 (7) .

[6]曹青林.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 2014.

[7]丁明磊, 蔡莹, 封学军.协同创新与校内产学研合作[J].中国高校科技, 2012 (12) .

国家科技平台 篇9

关键词:成果转化,CTI,集中通知系统

1 引言

CTI最初指计算机电话集成 (Computer Telephony Integration) , 是一种将计算机与电话机通过某些硬件和软件集成起来的技术。这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把语音与数据融合在一起, 能向用户播放预先设定好的录音文件并转接电话。随着技术的进步, T的含义由Telephony转变为了Telecommunication, 成为了计算机电信集成的综合服务, 使得CTI基础在原来处理普通话音业务的基础上, 也能够处理传真、电子邮件等其他形式的信息媒体。

CTI是一个软硬件集成系统, 其同时依赖于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与整合。CTI主要有如下两大基本功能。CTI系统可以通过建立呼叫连接来控制和管理电话网的呼叫, 这被称为呼叫控制。另一方面, CTI系统也有着媒体处理的功能:当诸如语音、图像、数据信息等在电话线上传递时, CTI系统可以提供媒体处理服务。在这种处理过程中, 可以为呼叫方提供不同媒体服务间的转换。在以上基本功能的基础上, CTI系统也提供基于用户设备的消息系统、呼叫中心系统、交互语音应答、增值业务、IP电话等具体业务。

一套完整的CTI系统主要包括PC机、系统软件、电话语音卡、电话线和其他相关设备等。其中, 电话语音卡是系统中最主要的设备。电话语音卡, 也被称为“语音板”, 是一种能否实现语音处理的电脑插件。PC可以控制电话语音卡的各种功能, 多块语音卡也可以实现共同工作。多块语音卡可以通过语音总线相互连接, 这样就可以不通过PC总线, 实现数据的通信与交换。

“十一五”期间, 南宁市连续五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市”称号, 当前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南宁发展方式作用突显, 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南宁) 示范基地, 对平衡快速发展南宁意义重大。而国家科技成果转化 (南宁) 综合信息平台 (以下简称“信息平台”) 是做好南宁示范基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是南宁示范基地的运营平台。信息平台建立了11个数据库并不断充实, 提供“信息采集—信息发布—供需对接—交易洽谈—合同签订—合同备案”技术交易全过程跟踪服务, 以及“成果中试—企业对接—产业化试验—产品试制”成果转化服务。

信息平台作为服务于广西及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综合信息服务的专业平台, 将面向企业、高校院所、专利发明人、基层科技管理部门提供多元化的综合信息服务。信息平台将信息服务与环节服务结合起来, 整合技术资源, 服务技术需求, 是区域内科技成果、技术交易的科技服务业务信息门户。

2 信息平台的CTI系统需求

作为区域内科技服务业务信息门户, 信息平台利用信息平台门户、应用客户端等技术以及社区、博客等方式, 面向区域内企业、高校院所、专利发明人、科技管理部门等不同用户, 提供科技成果推介和展示、科技成果需求和供给的对接服务、技术难题招标、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咨询等服务。信息平台的基本服务是科技成果信息的交换、发布和查询等, 同时也提供包括个性化、“一站式”信息服务等深层次的服务。具体地说, 信息平台主要提供以下功能和服务:

(1) 科技成果推介、查询功能;

(2) 科研机构查询功能;

(3) 专家查询功能;

(4) 政策法规查询;

(5) 企业技术需求库;

(6) 最新技术信息推送服务;

(7) 科技交流平台;

(8) RSS服务;

(9) 详细信息定制服务;

(10) 重点项目深度服务。

同时, 信息平台还提供“技术转让快报”、“技术情报定制”、“科技一对一”等增值服务, 并为企业提供网上推广与广告。

我们可以看到, 信息平台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很多都是通过与用户互动交流而提供服务的, 而增值服务平台、一对一定制服务等功能更是对用户互动提供很高的要求。而这些功能和服务都离不开高质高效的CTI系统, 所有与用户的交互都通过CTI系统来进行。通过短信、电子邮件定制、集中用户通知等方式, 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反过来, 用户通过电话呼叫系统、线上服务平台等方式, 可以轻松得获取自己需求的信息与服务。这些都对信息平台的CTI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所以CTI系统的设计与配置十分重要。

3 CTI系统设计

电话语音卡是CTI系统中最关键的模块, 信息平台的CTI系统采用的是GX08 PCI电话语音卡产品, 图1为此产品的功能方框图。GX08 PCI电话语音卡有着独特的DSP处理结构, 能实时、高效地进行多项任务, 提供高质量的服务。GX08 PCI电话语音卡提供WINDOWS98/2000/NT和UNIX操作系统开发平台。其编程接口包括控件编程接口 (Gx PCI08F.ocx) 和动态连接库 (Gx Voice.DLL) 编程接口两部分。动态连接库负责同底层设备驱动程序通讯, 控件是对动态连接库的封装, 应用程序所有对GX08 PCI电话语音卡的操作最终都是通过动态连接库 (Gx Voice.DLL) 来完成的。两种编程接口均支持VC++, BC++, VB, DELPHI, PB等开发平台。我们在编程时使用动态链接库编程接口编程。

根据信息平台所提供的服务, 我们在进行语音卡开发时进行了针对性的设计, 配置了如下一些模块。

3.1 app模块

系统主窗口, 系统登录窗口, 系统关于窗口。

3.2 sys模块

用户角色权限管理窗口, 用户信息编辑窗口, 角色信息编辑窗口, 用户密码修改窗口, 系统历史备份列表窗口, 系统备份操作窗口, 系统备份记录查看窗口, 系统历史恢复列表窗口, 系统恢复操作窗口, 系统恢复记录查看窗口, 系统操作日志列表窗口, 系统操作日志查看窗口, 系统样式风格设置窗口。

3.3 buz模块

待处理通知列表窗口, 已办结通知列表窗口, 通知发起窗口标题内容, 通知发起窗口通知对象, 通知发起窗口选择对象, 通知发起窗口预览, 通知信息修改窗口, 通知信息显示窗口, 通知办结操作窗口, 通知发送处理窗口。

3.4 addr模块

通讯录列表窗口, 通讯录信息编辑窗口, 通讯录信息显示窗口, 通讯组列表窗口, 通讯组编辑窗口。

3.5 param模块

短信模板列表窗口, 短信模板编辑窗口, 短信模板显示窗口, 通知内容模板列表窗口, 通知内容模板编辑窗口, 通知内容模板显示窗口, 通知业务参数设置窗口, 电话通知参数设置窗口, 短信通知参数设置窗口, 邮件通知参数设置窗口, 传真通知参数设置窗口。

3.6 stat模块

通知信息查询窗口, 通知对象信息查询窗口, 通知记录数统计窗口, 通知对象统计窗口, 通知方式统计窗口, 通知成功率统计窗口, 操作人员统计窗口。

4 结束语

高效的CTI系统是信息平台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 所以CTI系统的配置与设计十分重要。本来主要对CTI中最重要的模块电话语音卡的一些关键设计进行了介绍, 而随着信息平台的上线和运营, CTI系统还会根据运营情况进行相关的改进。

参考文献

[1]王勇, 杨雁飞, 付长冬.基于VxD的电话语音卡系统软件平台的设计[J].指挥技术学院学报, 1998, 9 (3) .

[2]李宁君.电话语音卡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7, (9) .

[3]王勇, 盖江南, 付长冬.一种电话语音卡系统软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系统应用, 1999, (7) .

国家科技平台 篇10

一、现状

甘肃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自创建以来, 按照“政府引导, 企业运作, 中介参与, 农民受益”的总体思路, 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的原则, 以产业为主线, 以科技为支撑, 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发挥比较优势, 突出地方特色, 积极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 着力发展马铃薯、畜牧养殖等主导产业, 培育龙头企业, 不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能力, 增强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 使园区建设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 核心区入住各类农业企业134家, 完成总投资3.18亿元, 2011年实现产值1.06亿元, 销售收入达到1亿多元。核心区建设面积4200亩, 在核心区先后建成日光温室550座550亩, 连栋智能温室2座6亩, 组培室及自然光照培养室1.86万平方米, 种薯贮藏库2.7万平方米, 马铃薯原种生产网棚700亩, 2011年生产马铃薯原原种2.5亿粒, 实现产值7500多万元。建成畜牧业实验室、生产车间、加工用房、原料库房、养殖圈舍等10万平方米;万头、千头、百头 (只) 规模的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10个, 各类畜禽存栏达10万头 (只) 。

㈠以集雨节灌工程为基础, 探索新模式, 试验、示范、推广新技术定西是甘肃中部干旱地区的典型代表, 干旱少雨是制约定西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也是广大农民群众贫困的根源。园区建设以来, 我们在总结传统的修梯田、挖水窖、发展“121”雨水集流工程的基础上, 推陈出新, 探索出了水渠、水窖、日光温室相配套, 地面、屋面、棚面、集流场相结合, 喷灌、滴灌、渗灌相补充等雨水集蓄利用模式, 并集中成规模地进行了示范, 有效提高了自然降水的利用率, 为干旱地区高效利用降水, 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 发展旱作农业总结了成功经验。建成以路面、棚面、屋面、集流场等为主的集流面50万平方米, 集流渠50公里, 50立方米的集雨水窖1100眼, 通过这些集雨设施的集蓄贮存, 使自然降水得到了均匀和高效利用。同时, 通过园区的建设, 双垄沟播、膜侧沟播、配方施肥、机械化耕作、节水灌溉、无土栽培等一大批先进实用的农业高新技术在园区得到了试验与展示, 并通过生产示范、参观学习和技术培训等手段, 推广到了示范区和辐射带动区, 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加做出了积极贡献。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1100座, 推广节水灌溉4万亩, 测土配方施肥83万亩, 机械化耕作11万亩, 年提纯复壮各类良种40万亩。

㈡以马铃薯产业发展为主线, 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定西气候冷凉, 土质松软, 光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 降水期主要集中在夏秋季, 非常适合马铃薯种植。为了充分发挥和利用气候、土壤和降水等资源优势, 我们始终把马铃薯作为主导产业扶持发展。一是建立健全了马铃薯良种扩繁体系。园区已经形成了实验室脱毒组培苗生产、日光温室微型薯种植、网棚原种生产、大田一级种扩繁等梯级扩繁体系。目前, 园区生产马铃薯脱毒种薯的企业有16户, 占地面积1863亩, 总投资26690万元, 已建成组培室及自然光照培养室18620平方米, 种薯贮藏库27340平方米, 自有和租用生产种薯的日光温室610座, 网棚785亩, 生产的品种主要有大西洋、夏波蒂、费乌瑞它、台湾红皮、新大坪、陇薯3号、5号等十多个, 有炸条的, 有炸片的, 也有菜用型的。生产的种薯除供应定西市周边各县区外, 还远销到上海、贵州、青海、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定西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仅爱兰薯业公司辐射带动种植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的日光温室达202座, 年产原原种1亿粒以上。二是建成了标准化生产基地。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总体思路, 采取政府推动、示范带动、市场拉动的办法, 依托恺恺公司、爱兰薯业公司等龙头企业, 通过签订单、订合同、供良种、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和信息服务, 与广大农户建立新型合作关系, 初步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和“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在园区的示范、引导和带动下, 示范区和辐射带动区的乡镇建立以黑膜为主的马铃薯标准化种植基地44万亩, 一级种扩繁基地6.4万亩, 二级种扩繁基地45万亩。同时还建成了比较完备的市场化营销体系、贮藏体系和加工体系, 马铃薯产业已成为贯通一二三产、辐射千家万户、统筹城乡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引领区域经济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㈢以畜种改良和发展规模养殖为重点, 加快了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步伐草食畜养殖业是园区的又一主导产业, 主要以奶牛、肉牛、肉羊、生猪、獭兔等为主。按照“百头规模起步、千头规模发展、万头规模突破”和“培育龙头企业、建设养殖小区、发展养殖大户”的发展思路, 制定鼓励扶持政策, 在园区建成了一批万头、千头、百头规模的养殖场, 培育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荷斯坦奶牛繁育中心、育强牧业公司等企业先后引进高产荷斯坦奶牛870头, 陕西秦川牛、西门达尔肉牛1000头, 小尾寒羊2万多只, 肉用种公羊300只, 杜洛克良种猪、美系獭兔等一批优良品种也在园区成功落户。通过良种扩繁或杂交改良, 使品种质量大幅提高, 畜禽结构有了明显变化。同时, 试验、示范、推广了性控冻精配种、生物发酵床养猪、饲料的青贮氨化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 建立健全了良种繁育体系, 调整优化了畜禽品种结构。目前, 园区养殖企业达56户, 占企业总数的42%。通过园区的示范带动, 全区牛、羊、猪、鸡的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70%、75%、80%和90%以上, 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㈣以科技合作为支撑, 成果转化步伐不断加快园区内各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 积极加强与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等科研院所和经济合作组织的技术合作, 先后挂牌成立了甘肃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农业大学教学实验基地、定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实验基地, 在此基础上, 区上多次邀请中国马铃薯首席专家屈冬玉、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育种专家王一航、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会长赵佐仙等专家来园区进行有关技术方面的辅导讲座, 并在园区内建成了农业科技会展中心、培训中心, 马铃薯病毒检测实验室等科研基础设施, 配备了必要的科研设备和电教设备, 使园区的服务能力得到加强。园区初步形成了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和农业新技术开发、转化、培训、推广的重要基地。园区各企业引进、示范、推广应用新品种130个, 新技术、新成果210项。《优质专用型马铃薯品种脱毒选育及产业化开发示范》等7个项目, 通过省级成果鉴定, 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

㈤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社会效益较为显著园区自建设以来, 先后接待前来参观考察的国内外领导、专家、学者和各级干部群众达3万人 (次) 。2004年成功地接待了“全球扶贫”大会和“联合国亚太社会残疾人扶贫国际研讨会”, 2003年~2005年接待了国际雨水利用现场培训会议, 2004年~2006年连续三年成功地举办了“中国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经贸洽谈会”, 2005年成功地举办了“甘肃省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 2007年成功召开了“中国兔业”西部工作会议。党和国家领导胡锦涛、吴官正、回良玉、张梅颖、杨汝岱, 科技部领导朱丽兰、李学勇、刘燕华等先后来园区视察, 中央电视台、甘肃电视台等各大新闻媒体对园区进行了宣传报道。省、市领导经常深入园区检查指导工作, 开展调查研究, 了解建设进展情况, 并采取召开现场会、协调会、听取专题汇报等措施, 解决园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促进了园区的快速发展。同时, 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带动和促进了农药、种子、化肥、地膜、棚膜、农机具等农用物资的生产, 还带动和促进了建筑建材、塑料包装、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有120多名企业下岗工人在园区找到了新的创业门路, 3000多名周边农民在园区打工, 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园区通过现代农业设施、新品种、新技术的集中展示, 加上园林化的具有艺术风格的整体设计, 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农业旅游景区。园区处于城市郊区, 交通十分方便, 节假日城市居民和青少年成群结队来参观学习、休闲娱乐。日光温室一年四季如春, 特别到了冬季, 温室内依然生长着各类瓜果蔬菜、花卉、食用菌等, 生机勃勃, 春意盎然, 已成为城市居民、广大农民和青少年了解现代农业知识, 进行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

二、存在的问题

甘肃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探索旱作农业发展模式, 优化调整农业经济结构,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方面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 科研开发、示范引导、辐射带动、教育培训四大功能日趋完善, 但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㈠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道路还没有硬化, 一遇下雨天, 车辆和行人出行困难;现有电力严重不足、无法满足企业正常生产需要;给排水系统目前是个空白, 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许多不便。

㈡园区内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融资渠道狭窄发展和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自我创新能力不强, 长期处于小打小闹的经营状态, 基地建设的规模、示范推广的力度都不大, 难以进一步做大做强。

㈢人才比较缺乏, 特别是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员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缺乏多数企业都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 科研开发能力较弱, 致使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市场竞争力不强。大多数农产品主要以鲜奶、鲜肉、鲜蛋等初级产品销售为主, 加工产品非常少, 附加值不高, 产业链条短, 示范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十分脆弱。

三、发展对策

㈠科学规划, 准确定位, 突出特色, 加快发展要根据新的形势变化, 结合定西市安定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园区工作实际, 委托有资质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原来的规划进行重新修编, 坚持科学规划, 分期实施, 立足当前, 适度超前的原则, 突出特色, 准确定位, 力争将园区建成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科技含量高、生态环境优, 集科研、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今后园区总体发展思路是以打造中国薯都为目标, 重点发展马铃薯脱毒种薯产业, 兼顾发展草食畜牧业, 附带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涉农服务业。力争到2015年, 马铃薯脱毒种薯原原种的生产量达到5亿粒;到2020年, 达到10亿粒。

㈡进一步加快特色产业良种繁育步伐, 提高产业发展水平要依托和整合园区内甘肃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爱兰薯业公司等科研单位和制种企业的资源优势, 围绕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特点, 继续抓好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优势品种脱毒快繁、当家品种提纯复壮等重点工作, 建立健全马铃薯种薯梯级扩繁体系, 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生产能力, 示范带动全区马铃薯向品种优质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加工精深化、企业集群化的方向发展, 力争把定西建成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生产基地。要依托荷斯坦奶牛繁育中心、育强牧业等养殖企业, 重点开展草食畜良种引进繁育、奶牛性控冻精配种技术、地方畜禽品种改良、畜禽疫病防治技术、标准化圈舍建造技术、饲料配方研制、作物秸秆青贮氨化技术、奶肉制品的初级加工与无公害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㈢积极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 提升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要充分利用园区企业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 积极动员、组织、帮助企业加强与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和联系, 了解现代农业发展信息, 以实施合作项目为纽带, 建立产学研机制, 大力引进一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设施, 进行组装集成和成果转化, 实现技术创新, 带动产业发展, 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㈣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扶持, 努力增强园区辐射带动功能要多方争取资金, 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 逐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 着力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引进经济实力强、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园区, 引领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提升园区建设层次。要加大政府对园区的投资力度, 改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 优化园区建设环境, 搭建园区创新创业平台, 吸引科技人员、投资商、金融机构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园区建设, 促进园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㈤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 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大多数园区企业特别缺乏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有实践经验的科研开发人才, 有些企业一直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为此, 要进一步研究相关配套的优惠政策, 制订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 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 千方百计吸引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具有实践经验和特长的各类人员来园区创业, 不断培育和壮大创业人才队伍, 增强园区研发和服务能力, 力争把园区建成各类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理想平台。

国家发展是实现幸福感的平台 篇11

正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几代人胼手砥足的奋斗,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才有了提出幸福问题的现实基础和条件。正是由于三十年来中国的奋斗有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中国人对于自我生活的期望和要求才可能有今天的高度。所以,这个“幸福感”的追求之所以为社会所瞩目,正是由于今天中国在国家层面上相当大程度地解决了国家“贫弱”的问题。在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中国人一直在为民族和个体生命的基本生存而进行努力,现在伴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奥运、世博的成功举办,我们民族的屈辱所形成的悲情已经被超越。正因为如此,社会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公众新的期望。在某种程度上,提升幸福感问题,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要求。

幸福感的问题实际上是任何社会中都会存在的,它当然主要是一种个体的生活感受,但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心理的集体意识的展开。一方面,幸福感最终来自于个人对自身生活的判断和理解。它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生活是否较为满意,是否认为自己的未来还有希望和梦想。但社会氛围也对个体有巨大的影响,会极大地影响其想法。幸福感的缺失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群”,這里既有诸如住房、教育、医疗、出行等等衣食住行的现实生活问题,同时更是一个主观感受的问题,往往来自期望和现实之间的落差。这意味着它是中国社会在整个现代化的过程中,从未在国家和社会的层面上面对过的新型问题。它所造成的这个复杂的“问题群”往往不是通过传统思维就能够马上解决的,也由于每一个个体的需求和感受千差万别而难以被充分把握和体会。如社会容易满足一个人的基本的物质要求,但难以通过他人的力量解决他没有女朋友的苦恼,这恰恰可能是造成他不幸福的根源;如一个人本来在自己的职场生涯中有了一定发展,但当他的同事发展更快时他也会产生失落感,造成幸福感的低迷。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了社会不可能一一回应这些要求,而诸多这样的要求也会水涨船高。

我们就需要看到,幸福感的追求既要政府和社会齐心协力地更好地为人们提供服务,同时也需要人们对于自己的社会有信心并对自己有信心。

这种信心应该基于对社会复杂性的理解,对个人期望实事求是的判断和理性的评估;也来自于一种自我认同和对社会的认同。实际上,三十多年来中国人通过自己艰辛的奋斗和努力,已经创造了新的繁荣,中国的发展其实已经给整个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巨大的平台,我们虽然还有诸多问题和困扰,中国的发展也还呈现着相当复杂的状况,但理性客观地看到中国人实现梦想,发展自己,改善社会的机会其实是现实存在的,而且在不断扩大。这其实是这个社会具有力量的基本的前提,无论社会还是个人都会在中国的进一步的发展中得到更多。

中国顺利发展才可能给个人的物质条件的改善和自我发展提供最坚实的保障和前提。没有国家的安定和顺利发展,个人的要求和期望其实不可能得到承认和机会。

社会既需要给人承诺和希望,但也格外需要坦诚地说明国情;社会需要给人更多的保障,但需要更客观地给个人表明,希望和前景何在。

我们的社会有责任告诉年轻人,社会正在向什么方向走,社会有可能给你提供怎样的空间。社会能保障每个人的最基本的生活,但社会不能保障其发展和成功,但社会可以给出提示,如果付出努力,贡献于社会,社会将给你合适的回报。中国今天所到达的位置和今天所拥有的平台其实才是个人进步、发展的现实的条件。

国家科技平台 篇12

1 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与服务现状

1.1 基本情况

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是国家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具体实践。2005年,由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牵头,联合省属科研院所、中央在甘院所、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行业信息中心和企业情报机构等六类单位组成共建联盟启动建设。2007年正式建成,并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其宗旨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整合集成我省现有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构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面向全省、服务西北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协同保障体系和网络快速传递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使甘肃省科技文献服务的整体水平有显著提高,缩小与国内信息资源数量、质量、分布空间的差距,为甘肃的科研、生产、教学提供文献信息保障。经过多年的发展,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通过整合、引进、自建和共享等方式,形成了资源结构合理、学科领域广泛、地方特色明显的资源保障体系;通过打造基于元数据的学术搜索引擎和基于反向代理的镜像资源引擎,建立了服务功能齐全、技术水平先进、用户体验便捷的技术支撑体系;通过市(州)、行(产)业服务站建设和跨区域协作共享,构建了覆盖市州县区、渗透行业产业、辐射周边区域的协同服务体系。

1.2 主要特点

1)注重文献资源建设。文献资源较为丰富、重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通过引进国内外主要大型数据库系统、整合国内外元数据仓储、自建系列地方特色数据库等方式,形成了学科领域广泛、地方特色明显的资源保障体系。截止目前,引进资源达到16类40个,整合资源达到6.6亿条。

2)自建一批特色数据库。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注重本地特色资源库的建设,联合联盟单位,集结各单位的学科优势,组建了一批西部特色学科的主题数据库。主要包括生态学、藏医药、水资源、沙生植物、敦煌学、沙尘暴、四库全书、牦牛、马铃薯、棉花、孜然等特色专题资源,截止目前共有自建数据库105个,已成为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展与提供服务的基础和标志。

3)重视信息系统开发。利用信息系统可实现多元化、深层次的服务。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开发的创新助手是可面向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用户,进行科技信息挖掘、分析和创新能力评估的工具;还自主开发了机构科技创新能力透视系统,该系统是一个分析及评价国内产学研机构科研创新能力的平台,可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全面剖析技术创新型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动及科研产出成果。

4)服务形式多元化。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通过技术引进、自主开发和联盟共享,打造了基础服务和知识服务两大功能,构建了以文摘信息“查全、查新”为特点的“学术搜索引擎”,以全文资源“及时获取、满足下载”为特点的“镜像资源引擎”,形成了两套引擎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文献获取通道。基础服务功能有学术搜索、原文传递、委托服务、参考咨询等;知识服务功能涉及文献聚类、主题趋势、知识脉络、产业地图、竞争情报、热点监测、机构评价、学者及机构空间等多方面。

5)业务增长迅速。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自2007年全面启动以来,随着文献业务的不断扩展,在省内14个市州先后设立了服务站,采取“嵌入式、本地化、一站式”的文献信息服务方式,为企事业单位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信息资源保障。服务用户数量不断增加,2007年有5家用户,2008年快速增加到74家,截止2014年已有集团用户169家。单看原文传递业务,2013年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传递文献原文2365条,2014年传递19173条,比上年增加了七倍多的业务量,实现了飞速增长,高效满足了用户的服务需求,如图1所示。

2 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展阻滞因素

2.1 资源共建共享力度不强

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联盟单位文献资源总量约占全省科技文献资源总量的一半以上,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医学等多个领域。联盟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行政隶属关系的限制,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限制以及激励约束机制的缺乏,联盟单位共享的文献资源有限、共享力度不大,致使部分平台用户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2.2 特色数据库不够精深

现有自建特色资源数据库种类较多,但存在分类不够专业精确、重点不突出、创新型不强等问题,不能满足学科和产业发展的需求。马铃薯、中藏药、玉米、牦牛等本地优势特色产业的资源库仍有待细化与深化,甘肃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较为滞后,导致平台用户的部分文献需求无法满足。

2.3 网络服务环境建设较不足

由于省内的一些僻远县区的网络服务环境建设步伐缓慢,难以保证获取资源所需的高效稳定的网络环境,导致许多企业事业单位即使有文献服务需求,也无法及时获得所需资源,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另外,近年在服务标准、业务规范、人才培养等“软环境”方面的不足,对区域性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展的制约与影响愈加明显。

3 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展战略

3.1 重点打造高质量的特色文献数据库

文献数据库是区域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展的基础。区域性文献共享平台应不断整合国际国内资源,扩充文献资源库。通过吸收省内的其它图书机构加入联盟,共建共享更多的文献资源,并积极拓展与各区域图书馆联盟成员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巩固已有文献资源的基础上,将平台建设的重点凝聚在打造特色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上,通过努力开发本单位个性化资源与吸收其他单位的特色资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平台资源体系。通过“虚实结合、合作共享”的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形成资源互补,为用户提供了最大量化的资源供给,形成能够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个性化资源。

3.2 加强知识服务的深度

知识服务可以说是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第二大板块业务。未来区域性文献共享平台应不断加强对供应渠道的建设管理和知识的挖掘、发现、合成与分析,加强检索数据的揭示深度,使用户根据平台提供的信息或报告做出有价值的决策和判断。应不断强化文献聚类、知识脉络、产业地图、竞争情报、热点监测、机构评价等知识服务功能,实现对文献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利用,使其成为本文献平台独有的核心竞争力。顺应信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潮流,针对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不断推出新的服务产品。

3.3 完善共享服务利益机制

共享机制是推动区域性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健康发展的关键。各成员单位共建是建立在一个合理的共享服务利益机制上。不断完善联盟单位间的共享服务利益机制,加强制度约束,以更好地调动成员单位的积极性,主动将自身馆藏资源贡献出来,从而加快全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按照谁服务准受益、统一收费和补贴标准、统一服务质量控制标准等原则管理、协调联盟成员单位,处理好利益分配关系。

3.4 完善信息发现软环境

区域性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发展可借鉴世界最大文献信息机构美国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Inc,简称“OCLC”)的服务模式,使文献服务在资源内容上和传递渠道上不断扩展,以提供更好更快个性化的文献服务。开发手机APP客户端,使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访问文献平台并获得检索、下载电子资源、评论、推荐书目等服务。运用大数据、云服务的模式开创属于文献检索的DAAS(dataasaservice)模式,使区域性文献平台与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发展实现无缝衔接。

摘要: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作为国家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性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具体实践,自建成以来,文献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服务用户数量日益增多,不断涌现出新的知识服务产品,在推进区域文献资源开放共享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展的现状,对区域性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展战略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展战略,甘肃

参考文献

[1]鄢小燕.四川省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体系[J].图书情报工作,2007(6).

[2]肖瑞兰.河南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9(5).

上一篇:治理绩效下一篇:抗子宫内膜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