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奖励制度

2024-08-09

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共8篇)

国家科技奖励制度 篇1

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完善, 到目前为止, 已经形成了以国家和地方政府奖励为主体的设奖体系, 在激励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方面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 与科技发达国家相比, 从新形势下促进科技发展的需要来衡量, 我国科技奖励设奖仍然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社会力量设奖较少, 专门针对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奖项较少、专门针对国际社会的奖项较少, 针对科学普及的奖项较少, 奖励对象以项目为主, 奖励形式以物质为主。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奖励制度在促进我国科技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应当借鉴科技发达国家的有效做法, 对我国科技奖励有关设奖主体、奖励对象、奖项设置、奖励形式及额度等方面的政策进行必要的改革。

1 部分科技发达国家科技奖励设奖特点

1.1 美国

目前, 美国保持世界经济与科技领先的地位已近百年。在这期间, 它所进行的各种成功实践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竞相学习的榜样, 其中不乏对其科技奖励设奖的学习与研究。

美国的科技奖励行为开始于19世纪。1872年, 美国土木工程学会所设置的诺尔曼奖章, 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科技奖励的风潮, 之后, 美国的科技奖励活动开始迅速发展。直至目前, 美国在全国设立的科技奖项数不胜数, 有力地推动了其科技事业的发展。

美国奖励活动的运行具有设奖层次多、奖金来源多等特点。不仅有面向国际的奖励, 有政府及社会团体设立的面向国内的奖励, 还有各个学会、行会、企业等面向各自系统的科技奖励。比如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防部、能源部等都设有属于自己系统的奖项, 各种社会力量也都可以根据相关规定自行设奖。并且, 政府与各机构设奖相互独立, 各有特点, 尽量避免重复。在奖项设置上, 美国的科技奖励不仅关注基础领域, 而且与时俱进, 对新出现的热点及时设立新的奖项, 以便突出新兴科技的社会影响。

1.2 法国

虽然世界上第一个出现制度化科技奖励的国家是英国, 但是笔者认为, 如果要在欧洲的发达国家中找出一个颇具特色的科技奖励的典型, 非法国莫属。与我国设立的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基层级的这种自上而下的奖励体系不同, 法国的科技奖励体系更倾向于平行发展。由于各个奖项之间没有森严的行政隶属关系, 评审起来也就更容易注重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 使奖项的评估结果更专业, 也更权威。

法国科技奖励一个突出特点是纯精神奖励很多, 比如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科学研究奖章”, 其奖章制度没有任何物质奖励, 仅仅是荣誉性质。但由于评选出的获奖者研究贡献巨大, 被法国学术界高度认同。其它一些诸如法国电力公司设置的铜质奖章, 由于奖金额度非常小, 只有一两千法郎, 其实也就意味着奖励是以精神奖励为主。作为一个以浪漫闻名于世的国家, 设置一些纯精神奖励或基本相当于精神奖励的奖项, 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法国对科技奖励制度的引导期望:科研人员对科学研究需保持纯粹和高尚的心态, 撇开利益寻找真理。不过,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法国科研体系比较完善, 科技工作者不用依赖科研奖金来保证自己的物质生活。

1.3 日本

2013年9月4日, 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预测各国未来经济趋势的《2013-201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在报告中, 中国未来的世界地位排名29位, 而同处亚洲的日本凭借突出的创新能力、高级研发投入以及高层次人才等, 排名第九[1]。目前,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着重体现在该国的科技实力上, 而科技实力的提高与科技奖励的激励效果密不可分。研究日本的科技奖励对于改进我国现有的科技奖励制度, 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日本的科技奖励制度始于明治初期, 之后经过100多年的发展, 目前已形成中央政府及各省厅、各都道府县和社会力量三大奖励主体构成的奖励体系。这与中国的科技奖励体系类似。就三大奖励主体的区别来说, 日本中央政府设置的科技奖励只针对个人, 对获奖者的年龄、科技工作年限、曾获奖项等要求非常严格, 以确保其荣誉的崇高地位;47个都道府县所设置的奖项, 经常为中央政府科技奖提供候选项目, 其奖励模式深受中央政府级奖项影响;学术团体、发明协会和企业等社会力量设置的奖项在日本科技奖项中比例最大, 其中, 不少奖项地位很高, 享受的颁奖规格和宣传力度有时甚至与国家最高规格相仿。

1.4 印度

在亚洲, 除日本以外, 在科技发展方面颇具特色的国家当属印度。虽然其经济水平仍属发展中国家行列, 但是软件等高科技产业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研究印度在发展科技时的奖励措施, 有利于启发同属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改善科技产业链, 提高我国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印度在1947年独立以后, 开始形成门类齐全、领域广泛的科技奖励体系。在发展前期, 印度在西方科技奖励的影响下, 对基础科学设置的奖项较多。比如印度国家科学院在1974年专门对基础学科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设立“印度国家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 奖金为5000卢比 (按照1974年印度计划委员会贫困线的平均标准[2], 这一金额几乎是保障一个贫困印度人七八年的消费支出。) 近年来, 由于对能实时产生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关注度提升, 奖项向应用型发明成果倾斜, 不过关于基础科学的奖项数量比例仍然略高于应用科学。

2 我国与科技发达国家设奖的差异

科技奖励的设奖研究一般包括设奖主体、奖励对象、奖项设置、奖励形式及额度这四个方面。各国在具体运作方面各有其特点, 以下主要讨论我国在这四个方面与其它国家的差异之处。

2.1 设奖主体

科技奖励的设奖主体包括政府和各种社会力量, 世界各国的科技奖项一般也确是由政府和社会力量所设立, 只不过在不同国家, 二者的主体地位不同。在科技发达国家, 通常以社会力量作为设奖主体。比如美国, 社会力量设奖不仅在数量上远多于政府奖:仅美国物理学会、美国化学会和美国土木工程学会这三个学会设立的奖项就超过了150项, 而且, 其影响力在政府科技奖励之上的也层出不穷, 比如“泰勒环境奖”、“图灵奖”和“美国科学院奖”等。

由于受“官本位”、“官贵民贱”等传统观念的影响, 加上建国后一段时间微观个体缺乏相对“富有”的特殊政治环境, 到20世纪末, 我国的科技奖励设奖机构还只能以国家级和省部级的政府机构为主。不过考虑到社会力量设奖具有强大的优势 (如填补行业科技奖励空白、奖励对象广泛、奖金强度大、帮助政府减少奖金开支等) , 我国政府对社会力量设奖逐步重视。根据我国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的汇报, 从2001年3月到2013年4月, 我国共有219类社会力量设立的科技奖项登记备案。2012年, 登记注册的社会力量在举办的161项奖励活动中, 颁发的科技奖金共计1.72亿元人民币[3];相比较同年我国政府在国家级科技奖励方面投入的6752.45万元[4], 就奖金额度来看, 社会力量设奖局面正在逐渐打开。不过, 同科技发达国家社会力量设奖比例、覆盖范围与影响力相比, 还远远不够。

2.2 奖项设置

奖项设置是科技奖励中的关键环节。各国根据其具体情况, 科技奖项设置的领域较为广泛。除了针对专门行业的奖项, 还有旨在奖励特定人群的项目:比如针对青年与女性的科技奖励、针对国际的科技大奖以及顺应时代潮流的科技普及奖励。研究我国与科技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设奖的差异, 有助于对我国现有的奖项设置进行反思。

2.2.1 针对特定人群设置的奖项。

根据韦伯尔分布的结果, 在历史上, 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即时年龄多处于25至45岁之间, 此概率的峰值为37岁[5]。不少国家抓住这一规律, 采取措施鼓励更多青年做出科技贡献。比如, 美国设置总统杰出青年学者奖等奖项, 并出台一系列高强度的奖励扶持政策, 以期给予青年科学家更为长效的培养机制;亚洲的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也非常重视对青年科学家的培养。印度政府设立的“禅狄、思瓦鲁普、巴哈迪纳加尔科学技术奖 (SSB) ”、“巴特纳加尔科技奖”等科技奖项都是针对45岁以下的青年科学人员, 且奖金额度较高。相比较而言, 我国针对青年科学家的奖励, 数量并不多。我国以政府名义设置的唯一一项针对青年科学家的奖项是上海政府设立的“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在2012年的首次颁奖中, 只有9人获此殊荣;我国依靠社会力量设立的青年科学家奖项声望也极为有限:在已登记备案的219类社会力量设立的科技奖项中, 针对青年科学家的仅有十余项, 且并不为大众熟知。由于科技奖励中存在年龄限制和一些“马太效应”的影响, 很多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贡献很难得到恰当的评估与表彰, 一般的科技奖励也就很难实现对他们的激励效果。笔者认为, 为更有效地激励青年推动科研事业的发展, 设置更多更高级别的青年科学家奖十分有必要。

除了青年, 女性也是设置科技奖项时需要加强关注的群体。随着女性科研潜力的发掘以及社会地位的提高, 一些国家已经采取措施提高女性参与科技的比例。比如美国建立一些女性联合会、女性化学家协会等;法国欧莱雅集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起来, 共同设置“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我国虽然也有设立针对女科学家的奖项, 但是数量少, 荣誉度低, 很难对女科学家产生强烈的激励效应。

2.2.2针对国际设置的大奖。

设置国际性大奖有助于彰显国家的科技与经济实力, 促进该国与国际间的科技交流, 并从中获得更优质的科技资源。为此, 世界各科技强国对设置国际性大奖都相当重视。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就设立了一系列国际大奖, 不管是奖金额度还是宣传方式的规模都是空前的。例如, 1985年颁发“日本国际奖”和“日本奖”, 1993年又设立“秋樱国际奖”, 奖励对象均为在全球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奖金高达四千万至五千万日元。在颁发这类国际大奖时, 日本通常会请天皇和皇后、首相、两院议长等政要出席, 以显示该奖的权威度和重要地位, 激励科技工作者努力做出突出科研贡献。

与之相比, 我国虽然部分省部级和社会力量也设置了一些面向国际的奖项 (比如“中医药国际贡献奖”) , 但影响力较弱;唯有国家设置的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但由于该奖设立时间较晚且是纯精神奖励, 其激励效果较别国同类型的科技奖励有所减弱。其实, 缺少相当数量影响力强大的国际性科技奖励, 不利于我国成功吸纳更多高端科技人才。

2.2.3 针对科普设置的奖项。

提高公众的科技素养对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为科技发展提供强大发展后劲、引导国家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很有裨益。随着各国对科学技术的普及愈发重视, 科普奖也逐渐成为科技奖励体系中的一部分。美国从1942年开始, 先后设立“西屋科技传播奖”、“公众理解科学奖”、“公众服务奖”等表彰在科普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法国在2004年设置了“‘为什么’国际少年儿童科普奖”, 表彰对儿童及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的人;在亚洲, 印度也相当注重培养公众科技方面的素养。1987年, 印度设立“国家科普奖”, 以最高达十万卢比的金额奖励在科普、新闻报道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机构和个人。

我国现行的科技奖励制度对科学技术普及这一块的工作做得较少且影响较小。关于科普的科技奖励方面, 2005年, 国家设立科普奖 (图书音像类) , 之后在2006年, 又设立了面向工人、农民的科技奖和企业自主创新奖, 但因放在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项目中, 其独特性很难显现。社会力量所设置的“高士其科普奖”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 影响力也都不大。总之, 使国民增长知识、产生兴趣并积极进行科学创造的科普大奖还很少。

2.3 奖励对象

在奖励对象是项目还是个人这个问题上, 目前, 世界上很多科技发达国家依据个体科技工作者在所在领域的贡献和影响, 将奖项尽量授予个人。比如美国的科技奖基本全是个人奖:美国国家科学奖、国家技术奖等奖励的对象都是个人;各民间团体 (如美国科学院、美国化学学会等) 颁布的各种科技奖励, 奖励对象也是个人;在欧洲, 法国的个人奖多于项目奖[6], 比如最负盛名的国家科研中心 (CNRS) 设立的金奖、银奖、铜奖都是授予个人;在亚洲, 日本中央政府设立的科技奖项均授予个人, 都道府县和社会力量的奖励对象有项目, 但也主要是个人;印度的科技奖励则80%以上授予个人[7]。

我国现阶段政府级科技奖励大多还是授予科技项目。据统计, 中国项目奖励的比例超过获奖总数的90%[8]。比如国家级科技奖励中, 只有国家最高科技奖 (该奖每年不超过2人获奖) 以及国际科技合作奖 (该奖每年不超过10人获奖) 授予个人, 数量非常少;奖励对象针对项目的却很多, 像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均是奖励项目的, 每一项目获奖人数都是数人甚至超过10人。相比较政府级, 社会力量的奖励对象更注重针对个体科技工作者。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徐顽强教授对社会力量奖励对象的统计, 仅授予个人的有78项, 仅授予项目的有72项, 同时授予二者的有46项[9]。为了解广大科技工作者对于奖励对象的看法, 我国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在2004年开展了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涉及全国各部门的几乎所有专业。根据统计结果, 赞成国家设立科技人物奖的居绝大多数, 比例为92.6%。由此可以看出, 广大科技工作者在考虑奖励对象时也是倾向于奖励个人。毕竟奖励对象是项目时受奖人员较多, 容易造成一些排名不公、搭顺风车等现象, 不仅会降低个体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 而且对真正做出贡献的人可能失去应有的激励效果。

2.4 奖励形式及额度

就奖励形式而言, 科技奖励一般可以分为物质奖励 (包括奖金、科研扶持以及提高福利待遇等) 与精神奖励 (包括授予证书奖状、荣誉称号以及头衔等) 。在实际操作中, 多数国家通常会将二者结合, 只是在比例上有所侧重。发达国家政府在设立科技奖项时多会更为注重精神方面的奖励。比如前文所说的法国, 其政府设置的科技奖励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纯精神奖励多。美国也是如此, 其政府对科技界给予的最高奖励———美国国家科学奖和美国国家技术创新奖是纯精神奖励, 没有奖金, 仅授予荣誉。不过, 这些国家在社会力量设立科技奖项时会更注重物质奖励, 比如美国非政府机构设立的“德瑞珀奖”, 每年评选一次, 奖金为50万美元。

与以上这些国家相比, 我国科技水平相对较弱。为显示对科技和人才的重视, 仅依靠精神层面的奖励, 没有一定的物质奖励做支撑, 很难做到吸引整个社会重视科技的风气。所以同科技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政府颁发的科技奖励, 力度通常要大于科技强国的政府级奖项, 比如我国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奖金为500万元人民币, 远超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其它科技发达国家鲜有对国内设置如此高额度的政府级奖项;但社会力量则相反, 虽基本以物质奖励为主, 但差别很大, 大多奖励额度不高, 没有形成类似国外社会力量设立相当规模巨额科技奖的局面。

我国政府对科技奖励采取的形式与额度, 在短期内确实起到引起公众专注科研的作用, 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 比如科研成果过度拼凑包装、科研人员科研趋利性心理加重[10]、新科技产品有毒害等。有些问题不仅会损害奖项的声誉, 而且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比如, 目前广为人知的“三鹿奶粉”毒害婴幼儿事件, 在其奶粉中采用的“新一代婴幼儿配方奶粉研究及其配套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技术, 曾经取得2007年度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笔者认为, 在科技奖励激励效果明显、但反面教材也逐渐出现的今天, 如何平衡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关系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科技奖励工作要关注并解决的问题。

3 改革我国科技奖励制度设奖的对策

3.1 扩大社会力量设奖

通过确立社会力量设奖在国家奖励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美、法等国不仅激励了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 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科技进步。我国在2014年1月10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 提出要改革目前的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政府将把主要精力放在营造公平的创新环境上, 其它环节包括在研发领域、项目评审、成果评价及应用、资源配置等, 都将做到让市场“说话”[11]。笔者认为, 就科技奖励来说, 这条政策的指向即在完善政府科技奖励政策的前提下, 放宽社会力量设奖的限制、扩大社会力量设奖的范围, 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合理设立奖项。

不过在放开社会力量设奖的过程中, 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 针对大众对社会力量设奖存在虚假宣传、违规收费等疑虑, 国家相关部门对社会力量设奖需设定更为严格的审核标准, 以确保审批通过奖项的真实度、专业度和运作的可执行度;第二, 由于政府设置的科技奖在派生待遇上远大于社会力量设立的奖项 (比如优先申请经费、提高职称、提高收入等) , 科研人员在考虑申请奖项时仍会优先考虑政府设置的奖项。对此, 国家可以规定在派生待遇等问题上要求受奖人的单位将其与员工获政府奖一视同仁;第三, 针对现阶段我国社会力量影响力小, 荣誉感低等问题, 国家可以尽量提升社会力量的设奖地位和颁奖规格, 让大众意识到非政府设立的奖项也非常有意义;第四, 国家可以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来引导社会力量设奖, 比如给设奖企业适当的减税优惠、荣誉称号等。

3.2 增设青年奖、女性奖、国际奖和科普奖

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的统计, 青年占我国人口总数量的一半以上。但在实际授奖时, 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为例, 截止到2014年1月, 获奖人获奖时年龄最小的也在64岁, 青年科学家由于各种限制很难获得来自高级别奖项的肯定。为了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努力做出突出贡献, 建议政府取消奖项上对年龄的限制并设置国家级青年科学家奖, 鼓励社会力量多设立青年科学家奖, 以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在科技领域刻苦钻研, 取得丰硕成果。

除了给青年科学家提供更多得到鼓励的机会, 还需要给科技活动中往往被忽视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受奖的机会。鉴于很多有科研天赋的女性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等没有施展才能的空间, 建议国家先在省部级设立专门的女科学家奖, 以表明国家支持女性多多从事科研工作的立场;同时, 在评审其它各类科技奖项时, 采取在同等情况下优先支持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措施。之后, 在女科技工作者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 设立国家级女科学家奖, 奖励形式等参考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大奖。不过有一点需注意, 专门设立针对女科学家的奖项, 并不是对男性的性别歧视与挑战, 而是为了营造女性从事科研工作的氛围, 鼓励更多女性发挥科研潜能, 创造出男性视角意想不到的科技成果。

对于国际性大奖的设置, 我国可以通过给社会力量提供良好的设奖平台, 依靠社会力量吸纳的资金来设立国际性大奖。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不仅是对社会力量设奖进行严格审核, 以确保设立的奖项在资金、运转周期等方面能达到要求, 还需在宣传力度和颁奖规格上, 协助社会力量扩大影响, 以使其符合我国科技大奖的国际形象。

其实新发明新创造并不只有科技工作者才能做出, 普通人在生活中也经常会有好的创意。不过若只有创意, 缺乏相关的科技理论知识, 改变世界的创意可能就无法成为现实[12]。如果对普通人都进行科学技术的普及, 我国创造发明的数量可能会大幅提升。为了让大众接受科技普及并了解科普传播的重要性, 建议按行业性质划分, 设立面向不同行业的科普奖, 以奖励在科普方面做出突出宣传贡献的个人或组织。该奖项在由国家各省部级单位设定时, 以精神奖励为主, 每个单位在该辖区范围内每年奖励1~2人, 以传达科普的意识;在由社会力量设立该奖时, 建议大幅增加其奖励额度, 以提升科普奖在社会上的受重视程度。

3.3 提高个人奖项的比重

目前, 我国虽然设置了一些针对个人的科技奖, 但同项目奖来说, 数量较少、比重较低。其实从本质来说, 不管名义上是奖励项目还是个人, 奖品最终都是落到个人手里, 为个人所使用。但若明确奖励的对象是某个“人”, 不仅可以彰显科技人员的角色与贡献, 还可以加强获奖者的荣誉感。为此, 设奖机构可以考虑学习科技发达国家的做法, 增设一部分个人奖, 并将一部分项目奖改为针对个体科技工作者的奖项。

在具体操作上, 笔者认为, 各领域的奖项具有一定的共性, 项目奖转化为个人奖也可以借鉴电影的设奖方式:将最佳影片奖看成是项目奖, 颁发给具有突出贡献的科技项目;将最佳男/女演员奖看作杰出科学家奖, 颁发给在重大项目中做出最大科技贡献的个人;将最佳男/女配角奖看作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女科学家奖等针对特定人群的奖项, 颁发给在重大项目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或女科学家等;将最佳导演奖视为科学技术负责人奖, 奖励在重大科技项目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第一负责人;将最佳编剧奖视为科技成果推广奖, 奖励在重大科技项目中提出最多关键性意见的1~2名科技工作者;将最佳外语片奖视为国际合作奖, 奖励在重大项目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外籍人士;至于最佳纪录片奖、最佳原创剧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等可以改作杰出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 均授予个人。这样一来, 既满足广大科技工作者希望将项目奖改为个人奖的需求, 又不会因为奖项针对个人, 而忽略在项目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一部分人。当然, 真正设奖时还需根据需要, 合理设置奖项名称和层次, 以避免造成奖项冗余、含金量低的情况。

3.4 重视纯精神奖励

同美法等科技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科技奖励在比重上更侧重于物质奖励。毕竟, 提高科技奖励的奖金强度, 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有效地将整个社会的关注点转移到科技发展中来, 但是这并不是长久解决科技实力薄弱的良策。

美国社会学家杰里·加斯顿曾提出, “虽然科学家确实需要物质来维系生命, 但就奖励系统的运转方式来说, 科学界与经济界是不同的”[13]。在良性运转的科学界奖励系统中, 科技工作者不仅在科学活动中投入圣徒般的热情, 而且在其中获得智力的享受和乐趣。对这样的人来说, 物质奖励能提供的自我满足与激励程度远不如精神奖励;对旁观者来说, 对获奖科技工作者的尊重与敬佩, 通常来源于其突出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 而不是其所得奖金的额度[14]。随着社会文明程度逐步提高, 广大科技工作者对精神奖励的需求也会日益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 重视纯精神奖励, 增设一些影响力较大的纯精神奖励或降低一部分政府奖项的物质奖励额度, 不仅可以引导科技工作者降低科研趋利心理、追求纯粹真理, 还可以净化科研氛围, 减少无科研贡献者侵害知识产权、伪造科研数据等各种学术不端现象。除此以外, 减少政府用于科技奖励的开支, 可以使这部分经费投入到诸如基础设施建设等其它方面上。为使纯精神奖励或者低物质奖励额度的科技奖项达到应有的激励效果, 欧美亚洲一些科技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提供了借鉴:首先, 科技奖项需请行业内造诣顶尖的专家进行评审, 评审的对象及项目需具有突出科研水平和学术价值;其次, 在奖励运行的各个阶段通过官方网站、社交网络、主流杂志、电视新闻等扩大宣传, 且每轮宣传都持续一定的周期, 扩大影响;最后, 采取隆重的颁奖仪式, 请政界名人等参与颁奖, 提高颁奖规格。通过提高奖项的荣誉度来鼓励科研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 从长远来看, 其激励作用的正面效益远大于一时的物质奖励, 有利于我国科技的长远发展。

摘要:世界科技发达国家科技奖励设奖各有其有效做法, 如美国、法国、日本和印度, 重视社会力量设奖, 重视青年奖、女性奖、国际奖和科普奖, 奖励对象以个人为主, 物质与精神奖励并重。我国科技奖励设奖主体以各级政府为主, 奖项较少针对青年和女科学家、国际和科普, 授奖对象重科技项目, 奖励形式重物质奖励。借鉴科技发达国家有效做法, 在设奖主体、奖项设置、奖励对象、奖励形式及额度等方面进行改革, 可以提高我国科技奖励制度效能。

关键词:科技奖励,科技,设奖,改革对策

国家科技奖励制度 篇2

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1月9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20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颁奖。

全国高等学校获得20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8项,占授奖项目总数42项的66.7%。

全国高等学校获得年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二等奖38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47项的80.9%;专用项目评出一等奖3项,高校获得2项。

全国高等学校获得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106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创新团队奖2项,二等奖96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132项的80.3%。其中,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64项(一等奖3项,创新团队奖2项,二等奖59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的.48.5%。

全国共有 118所高等学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了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通用项目172项,占通用项目总数221项的77.8%。其中,有75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数为130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的58.8%。

另外,全国共有12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了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国防专用项目16项,占授奖总数的27.6%。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各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专用项目一等奖1项。

高校在全国授奖项目中继续保持高比例,说明高等学校的科研实力在不断提升,对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尤其是高校获得的2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和3项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充分体现了高校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工作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附:

1、高校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统计表

2、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统计表

3、高校获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目录

4、高校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目录

5、高校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目录

6、高校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专用项目)统计表

7、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专用项目)统计表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国家科技奖励制度 篇3

摘要:国家科技奖励推荐是开展国家科技奖励的前提与基础。目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逐步放宽推荐主体的资格、界定推荐主体的任务与职责、建立严格的申报抽查制度、明确推荐主体的失职后果、有重点有选择地增加推荐限额、完善推荐条件的具体规定。

关键词:国家科技奖励;推荐机制;国家科技奖励制度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2-0061-04

奖励科学发现、发明创造,鼓励科技进步,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科技政策和措施。国家科技奖励对于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能力、促进科学技术的转化、建设知识创新型社会、提高科学家的社会地位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国家科技奖励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都有可能影响国家科技奖励的权威性与导向性。显然,国家科技奖励推荐是开展国家科技奖励的前提与基础。

一、国家科技奖励推荐机制的内涵

机制(mechanism)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mechané,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原理,是工程学概念,一般被理解为物理学和机械工程学中的机械装置或机械构造。后来被运用到生理学、心理学、哲学和经济学等多门学科之中。“机制”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或动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生物学和医学在研究一种生物的功能(例如光合作用或肌肉收缩)时常说分析它的机制。这就是说要了解它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生物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关系。阐明一种生物功能的机制,意味着对它的认识从现象的描述到本质的说明。”据此可以认为,“机制”是系统为了实现某种功能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其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组成部分之间因发生变化而形成的相互性质和相互联系。

笔者把国家科技奖励推荐机制理解为:为了实现国家科技奖励的公平、公正与公开,一种内在的、比较成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循环往复运动的推荐表现形式。

二、国家科技奖励推荐机制的现行做法

关于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第十五条和第十六条做出了原则性规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国家科学技术奖候选人由下列单位和个人推荐:(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二)国务院有关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三)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总部;(四)经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认定的符合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规定的资格条件的其他单位和科学技术专家。前款所列推荐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候选人,应当根据有关方面的科学技术专家对其科学技术成果的评审结论和奖励种类、等级的建议确定。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候选人的推荐办法。由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使馆、领事馆可以推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候选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推荐的单位和个人限额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候选人;推荐时,应当填写统一格式的推荐书,提供真实、可靠的评价材料。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对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推荐机制进行了补充说明,专门用一章(第四章)共13条(第四十六条至第五十八条)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推荐工作,包括推荐主体、推荐范围、推荐限额、推荐程序、推荐条件等内容。

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关于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推荐工作的规定可以看出,这些原则性规定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操作规程,保证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的顺利进行,但目前也存在以下不足:(1)限额推荐的指标分配问题。限额推荐的推荐指标制定缺乏科学的办法与指导思想,中央和地方在科技奖励中存在上级分指标、分名额,限制科技奖励申报现象,下级存在争指标、争名额,以次充好现象。(2)推荐主体的范围问题。当前国家科技奖励的推荐还主要采取政府推荐为主的机制,专家推荐和社会推荐机制还未广泛开展。推荐程序的实质还是完成单位、完成人的申报,有必要进一步发展独立的业内和圈内的他人提名推荐制。(3)推荐主体的失责问题。当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中,仅要求推荐主体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进行推荐,但没有对推荐主体的失责问题进行规定,推荐主体享有推荐权利,但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因失职承担相应的处罚。

三、国家科技奖励推荐机制的完善策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借鉴他国科技奖励的成功经验与有益做法,经过综合比较分析,在国家科技奖励推荐工作的现有基础上。按照既继承又发展的原则,现就完善国家科技奖励推荐机制提出以下建议。

(一)逐步放宽推荐主体的资格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目前具备推荐资格的主体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共中央直属单位、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总部;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大型行业协会、学会,大型国有企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

可以说,目前的推荐主体涵盖的范围较广,但推荐国家科技奖励带有一种明显的行政级别色彩,容易使一项科技成果因在基层单位得不到承认而失去进一步的评审资格。因此,可以考虑实施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

其一,增加具有推荐资格的全国性一级学会、行业协会的数量。目前经科技部认定具备推荐条件的全国性一级学会、行业协会共计12家,这仅是100多家全国性一级学会、1000多家全国性行业协会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在这些全国性一级学会、行业协会中,一般都集中了该专业、行业德高望重的专家、一批专业素质高的行业管理人才以及一大批熟悉本行业发展情况、居于行业前列地位的企业家,只要科技部按照一定的标准(如学会或协会设立了相应的社会科技奖励项目、具有行业的代表性、同一专业或行业领域的高度认同感)进行认定,就能够增加相应学会和协会的数量。

其二,增加海外专家的推荐资格。国家科技奖励不但要得到本国科学家和广大人民的认可,还需要得到海外科学界的承认。科学无国界,随着科学技术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海外专家对于国内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关注,而对于国内杰出

的科研同行也相对比较了解,因此,可以考虑增加海外专家的推荐资格。这些海外专家必须是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每年度可3人以上共同推荐1名(项)所熟悉专业的国家自然科学奖。

其三,增加特定人群的推荐资格。可以考虑增加某些特定人群诸如省长、国务院下设的非科技主管部门的部长等的推荐资格,改变以往按行政隶属关系逐级申报的做法,既简化了程序,又减少浪费及各级科管人员的工作量,能更好地保证成果的水平和质量。省长、部长每年可以推荐一项科技进步奖候选项目,前提是必须有准确的数据、翔实的资料、充分的理由,而且必须附有三位专家、三家技术应用单位的意见,此推荐项目不能与其他推荐主体推荐的候选项目相重合。

其四,允许成果完成者自荐。在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的推荐之前,通过制定复合量化标准(如发表的刊物质量、正面被引用次数、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的主题发言数等;专利项目数、申请专利国别数、经济效益等),达到了这些量化标准的成果完成者,如果未得到其它推荐主体的推荐,可允许其自荐参评。自荐人必须是在学术成果、发明专利的完成过程中为全职科研人员。

(二)界定推荐主体的任务与职责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对于推荐主体的任务与职责已有一些规定,如:严格控制候选人、候选单位的数量;征得候选人和候选单位的同意,并填写由奖励办公室制作的统一格式的推荐书,提供必要的证明或者评价材料;可提出需要回避的评审专家(不超过3人);协助异议处理。但也应看到,还有一些事项应是推荐主体的任务与职责范围所在。因此,建议以下事项应列入推荐主体的任务与职责。

其一,应负责对所申报的成果进行审查,从源头抓好推荐关。国家科技奖励在实际运行中是采取申报与推荐并行的机制,推荐的过程也就是候选人与候选单位申报的过程。因此,推荐主体应审查申报成果是否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申报范围和条件、提供的资料及其附件是否齐全和规范、技术内容是否真实、主要完成单位与完成人的资格及排序是否符合规定。

其二,应负责与候选人和候选单位的反馈与沟通。推荐的成果并不能都成功获奖,总有落选者,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也不可能一一与所有落选者解释与反馈。因此,推荐主体应担负这一职责。

其三,推荐单位推荐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候选单位及项目,应当组织科学技术专家进行评价,综合专家意见后进行择优推荐。

其四,推荐单位必须严肃、认真、科学、公正、高效地履行其职责,积极、热情地为申报人或申报单位做好服务工作。

(三)建立严格的申报抽查制度

各推荐单位上报的材料汇总到最后的专家评审。中间要空出一段时间对材料的真实性进行抽查,有选择地核实查重、查新结果,到实地考察社会经济效益情况。一旦查出有虚报的材料,立即通知所在单位对全部材料进行复查,直到完全准确无误为止。为了评奖工作的严肃和公正,抽查和纠偏需要有较长的一段时间。

(四)明确推荐主体的失职后果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推荐的单位和个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协助他人骗取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由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暂停或者取消其推荐资格;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它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这是对推荐主体失职所处罚责的原则性规定,但没有具体的量罚标准。

为便于操作,也有利于推荐主体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提高其责任心,特提出以下处罚细则:(1)申报项目附件资料不全而推荐的,给予推荐主体谈话提醒或书面警告。(2)申报项目还存在完成单位或完成人排序争议、存在知识产权纷争而推荐的,给予推荐主体内部通报批评。(3)在推荐书冒他人或单位签名的,给予推荐主体内部通报批评。(4)申报项目中的学术论文、专著或其他科研成果中,存在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在评审阶段被专家发现的,给予推荐主体通报批评。(5)申报项目中的学术论文、专著或其他科研成果中,存在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在评奖后又被证实是虚假的或不准确的,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给予推荐人撤消推荐资格处分,给予推荐单位缩减推荐名额若干年的处分。(6)帮助在推荐书中伪造科学数据,或伪造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出具的证明等行为,一经查实,给予推荐人撤消推荐资格处分,给予推荐单位缩减推荐名额若干年的处分,并建议所属主管部门给予相应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7)推荐主体故意干扰评审工作秩序,影响评议、评审公正的。给予内部通报批评或通报批评。

(五)有重点、有选择地增加推荐限额

国家科技奖励采取限额推荐的方式,每年由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给具备推荐资格的推荐单位下达推荐名额。从历年通过形式审查和评奖结果来看,东部发达地区的推荐数与获奖数较多,这与这些地区的经济、科技、教育的发展分不开。但另一方面,也会挫伤中西部地区报奖的积极性。

因此,建议:(1)增加与国家政策导向相吻合的推荐名额。近年来,我国依次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部崛起战略,随着这些战略的推进,产生了诸多科研成果、专利技术、应用技术,并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和影响力,急需得到党和国家、社会大众的认可。因此,推荐名额应向实施这些战略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倾斜。(2)增加推荐基层单位项目成果的名额比重。许多基层单位的科研成果与技术成果,由于地缘关系、人缘关系等因素,得不到推荐单位的推荐,这对于符合国家科技奖励条件的成果完成单位和完成人来说,确实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在给各推荐单位下达推荐名额时,应界定基层单位项目成果的名额比重,向基层单位倾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基层单位科研成果。(3)整体增加国家科技奖励推荐名额。据国家科学技术部原部长徐冠华介绍,目前全国省市区级评奖每年有六、七千项。这些获奖项目具备了一定的参评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实力与潜力,但由于名额限制,会让一些推荐单位难以取舍,也容易给那些有地缘与人缘优势的完成人或完成单位以活动空间。如果整体增加国家科技奖励推荐名额,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另一方面,最近几年国家三大奖通用项目的推荐数与最终获奖数的比例达到3:1,这个比例还有提高的空间。同时,随着网络评审系统的广泛应用,也完全可以推荐更多的科研成果与研究人员参评国家科技奖励,从而有利于优中选优。(4)对推荐主体的推荐指标实行奖惩机制。对具有推荐资格的协会、省级推荐机构,如果所推荐的候选项目或候选人在连续四个奖励年度内,获奖率低于20%的,酌情考虑减少其推荐指标的数额;如果所推荐的候选项目或候选人在连续四个奖励年度内,获奖率高于60%的,酌情考虑增加其推荐指标的数额。

(六)完善推荐条件的具体规定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候选人与候选单位应当具备的条件做了原则性说明,也提到了相关推荐条件,如:必须解决相关知识产权争议、必须得到主管行政机关许可、同一技术内容不得在同一年度重复推荐、未授奖的候选人或候选单位在取得实质性进展后可重新推荐、具有特别意义或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的适时推荐。这些条件对于推荐工作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我们认为,还可以增补一些申报与推荐条件,以保证国家科技奖励后继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些条件可以是:(1)申报与推荐材料必须齐整,不能存在明显错误。(2)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的相关核心技术成果须经过5年推广应用、产业化后才能推荐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多个单位共同完成的重大科技项目成果,应按整体项目成果申报与推荐,并由成果第一完成单位负责申报。其中某子项目成果单独报奖,需征得总项目主持者同意。如果该子项目已单独申报获奖的,在推荐整体项目成果时,应剔除已获奖子项目的内容。(4)推荐单位设有相应级别科学技术奖的,应从获本单位二等奖以上的成果中择优推荐。(5)我国有关单位或个人与国外学者合作完成的科研项目,其主要学术思想由本单位或个人提出,科技研究工作以国内完成为主,经合作方同意并提供无产权争议的书面证明材料后,方可申报与推荐。

国家科技奖励制度 篇4

2008年国家科技奖励为了突出政策导向作用, 新增5个评审组, 其中, 增设的自主创新企业评审组将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 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促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

《国家科技奖励条例实施细则》进行了新的修订, 并自200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本次修订内容之一, 就是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工程纳入国家科技进步奖重大工程类奖项的奖励范围。

本次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还设立了现代服务业信息化评审组;设立先进制造与重大装备评审组;设立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评审组;设立气候变化与环境监测评审组。此外, 原有的学科、专业评审组的评审中更加关注生物、信息、新材料、空天、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自主创新, 更加关注基础科学、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的原始创新, 工农业生产急需解决的重大共性技术以及关系民生的食品、卫生、公共健康等关键技术的创新。

国家科技奖励制度 篇5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我国科学技术的最高奖, 具有显示度高、影响力大、示范性强的特点, 是衡量一个单位或个人学术水平、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的重要指标之一。为分析各省市高校在“十一五”期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的情况,了解广东省高校在全国高校中所处的地位,本文通过对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2006年度至2010年度各省市高校获国家科技奖励数据进行整理,并分析广东省高校与其它省市高校的差距。

1 “十一五”期间各地区高校奖励情况统计

1.1 “十一五”期间各地区高校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通用项目统计情况

根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高校获2006年至2010年各年度国家三大科技奖励通用项目统计情况,按高校所属地区进行统计,得出“十一五”期间国家三大科技奖励按项目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统计的各省市高校获奖数,其中科技进步奖统计了所有完成单位。表1列出了所有省市高校的具体获奖情况。

注: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仅统计了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科技进步奖统计了所有完成单位

由表1可知, “十一五”期间广东省高校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通用项目共计47.5项,在全国各地区高校获奖排行中位居第10,占全国各高校获国家3大科技奖励总数的3.82%,其中广东省内“985”工程院校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通用项目共计23项,占“十一五”期间广东省高校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通用项目的48.42%。

表2统计了“十一五”期间各地区高校获自然科学奖通用项目情况。广东省高校5年共获5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均出自省内“985”工程院校,在各地区高校获自然科学奖通用项目情况中排名第6,占各地区高校获自然科学奖奖励总数的5.32%。

表3统计了“十一五”期间各地区高校获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情况。广东省高校5年共获4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均为二等奖,其中“985”工程院校占42.5%,在各地区高校获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情况中排名第10,占各地区高校获科技进步奖奖励总数的3.96%。

表4统计了“十一五”期间各地区高校获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情况。广东省高校5年共获2.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在各地区高校获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情况中排名靠后。

1.2 “十一五”期间各地区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通用项目统计情况

获奖高校的排序直接反映了此高校对该获奖项目所做的贡献大小,同时也反映了该校的科研实力。表5根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高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2006年度至2010年度国家三大科技奖励通用项目统计情况,按高校所属地区进行统计,得出“十一五”期间国家三大科技奖励按项目第一完成人或单位统计的各省市高校获奖数。

注: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仅统计了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科技进步奖仅统计第一单位

由表5可知, “十一五”期间广东省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通用项目共计24.5项,在全国各地区高校获奖排行中位居第10,占全国各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3大科技奖励总数的3.76%,其中广东省内“985”工程院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通用项目共计16项,占“十一五”期间广东省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通用项目的65.3%。

表6统计了“十一五”期间各地区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获自然科学奖通用项目情况。广东省高校5年共获5项自然科学奖,均出自省内“985”工程院校,在各地区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获自然科学奖通用项目情况中排名第6。

表7统计了“十一五”期间各地区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获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情况。广东省高校5年共获17项科技进步奖,其中“985”工程院校占58.8%,在各地区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获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情况中排名第10。

表8统计了“十一五”期间各地区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获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情况。广东省高校5年共获2.5项科技进步奖,其中“985”工程院校占58.8%,在各地区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获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情况中排名靠后。

从表1至表8可知,“十一五”期间,全国高校累计获得科技进步奖数占期间获奖总数的绝大部分,体现了高校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大部分是以国家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 注重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注重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及效益。而从反映我国知识生产能力和技术贮备、体现原始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获奖项目来看,全国高校5年内分别获技术发明奖138项,国家自然科学奖94项,相比“十五”期间虽有一定的提升,但在“十一五”期间只占获奖总数的较小部分,反映出了我国科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相对还比较薄弱, 缺乏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原始性创新动力仍显不足, 原始创新性的项目不多。

广东省高校在“十一五”期间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在全国各地区高校获奖排名居中,其中,获奖项目大多来自省内“985”工程院校。相比排名第一的北京市高校,广东省高校与其尚存较大的差距,其原因可归结于全国较多数的“985”、“211”类的高等学府均设在京,使得北京拥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吸引了来自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加盟。良好的布局,加上合理的政策引导,致使“十一五”期间北京高校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通用项目数遥遥领先于全国其它地区。

2 结语

以上统计结果充分反映了高校对我国科技进步的贡献越来越大,核心作用日益凸显。广东省高校科学技术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在全国排名居中,其中大部分科研成果均出自“985”工程院校。要想在全国高校获奖排名中有所提升,笔者认为首先广东省高校应进一步完善人事机制,鼓励并扶持科研工作者进行各种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 积极培育科技领军人物及创新团队,并制定相关的科研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类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加大对科研活动的投资,并相应平衡各学科间科研活动的资金分配,重点扶持研究相对缓慢的、并具有研究前景的科研活动,为进一步提升广东省内高校的综合研究实力,为建设国内外研究型大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再次继续保持与国内外其它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合作关系,尝试共建科研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为吸引高水平人才加盟和解决重大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及重大的科研问题提供一个平台,然后重点加快引进人才团队的步伐,通过以团队整体迁移的方式,加速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最后还需加强对校内科研工作者知识产权的宣传工作,确保本人的科研成果归本人所有,这样才有利于加快提高广东省高校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晨光.高校:国家三大奖获奖比例超70%科技贡献显著[N].中国教育报,2011-01-15(1)

[2]邱均平,谭春辉,文庭孝.我国2000—2004年国家科技奖励项目的计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2):39-41

[3]谭春辉.从近五年国家科技奖励看高校科技影响力[J].评价与管理,2006,6(2):14-18

[4]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国家科技奖励[EB/OL].(2006-01-01)http://www.nosta.gov.cn

[5]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国家科技奖励EB[EB/OL].(2006-01-01)www.cutech.edu.cn

国家科技奖励制度 篇6

陕西省23项获奖项目中, 由省内单位主持完成的项目6项 (其中, 通用项目5项, 专用项目1项) , 参与完成的项目17项 (其中, 通用项目14项, 专用项目3项) 。这些获奖项目有以下几个特点:

重大发明创造取得新突破。西安交通大学主持完成的“个性化颅颌面骨替代物设计制造技术及应用”项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主持完成的“大规模无线局域网与蜂窝网络异构自组织技术”项目, 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

产学研合作效果明显, 攻克了一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 成果转化效益显著。

参与完成的获奖项目数量多、奖等高。陕西省单位参与完成的17个项目分别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 这些获奖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机械加工、小麦育种、能源化工、地理测绘等产业领域的科技进步。

国家科技奖励制度 篇7

六五计划以来我省畜牧业产值仅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27.42%;“七五”末占32.43%;“八五”末占37.15%;“九五”末占41.23%;“十五”末占50.05%(按省统计局数据)。从1986年到2005年四川省畜牧兽医科技成果获国家、部、省级奖励项目共284项。其中获国家级7项、农业部科技进步奖8项,农业部丰收奖26项;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奖225项(特等将1项,1等奖12项,2等奖44项,3等奖168项);省星火奖18项。

按获奖成果的学科类别分:

1.猪杂交改良、畜种技术方面获奖成果33项。

2.牛育种、杂交改良及饲养技术方面获奖成果35项。

3.羊育种、杂交改良及饲养技术方面获奖成果22项。

4.家禽育种、杂交改良及饲养技术方面获奖成果33项。

5.兔育种、杂交改良及饲养技术方面获奖成果14项。

6.蜂育种及饲养技术方面获奖成果5项。

7.饲料研究及猪的营养、饲养技术方面获奖成果33项。

8.牧草、草原技术方面获奖成果28项。

9.兽药、疫苗方面获奖成果9项。

10.兽医、防疫技术方面获奖成果56项。

11.畜牧经济及软科学研究方面获奖成果16项。

现将搜集的逐年统计表和获奖项目一览表公告给大家,如果有错误和遗漏请务必在2008年上半年函告四川省畜牧食品局修志办黄昌祥(联系电话028-85575561;电邮scxm zbgs@126.com),以便我们进一步核实后,搜集入《四川省志·畜牧志》附录内。

2007年12月14日

四川省畜牧兽医成果获厅局级科技进步奖的情况

1986年根据国家、农业部、省政府有关科技成果管理及奖励政策精神,省级各厅局要设立科技进步奖。四川省畜牧局发出《四川省畜牧兽医科学技术成果管理试行办法》,《四川省畜牧兽医科学技术进步奖励试行办法》,《四川省畜牧兽医厅局级科学技术进步奖行业评审标准》的文件精神,加强畜牧兽医科技成果管理。从1986年开始评奖以来到2000年共计实施15年。(2000年根据四川省政府第138号令,第二章第六条指出,省级各部门不再设立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精神终止厅局评奖工作)。

通过十五年的评奖共授予厅局级畜牧兽医科技进步奖838项,其中一等奖52项,二等奖172项,三等奖614项。这些奖励对调动基层科技人员推广畜牧兽医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我省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贡献。

附:厅局级畜牧兽医科技进步奖统计表

国家科技奖励制度 篇8

1 国家科技奖励的评价功能

科技奖励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内在机制, 是一个国家或者科研团体对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手段, 是社会给予科技人员的一种崇高荣誉和贡献认同。奖励科学发现、发明创造, 鼓励科技进步, 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科技政策和措施。为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1999年5月23日, 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署国务院第265号令, 发布了新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按《条例》规定, 国家科学技术奖分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个奖项, 每年评审一次。除了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是授予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外, 其余4项奖是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公民、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 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国家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公民;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 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 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2]。这三项奖励统称为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2003年, 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在原设一等奖、二等奖两个级别的基础上, 都增设了特等奖, 专门表彰“做出特别重大科学发现或者技术发明”、“在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和组织。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我国科学技术的最高奖, 具有显示度高、影响力大、示范性强的特点, 是衡量一个单位、科研团队或个人学术水平、科研创新能力、科技转化能力和社会贡献的重要指标之一。

总的来说, 国家科技奖励的评价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对科技成果的评价; (2) 对科技人才的评价; (3) 对科研机构的评价。根据《条例》要求, 国家自然科学奖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 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 (2) 具有重大科学价值, (3) 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国家技术发明奖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 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 (2) 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 (3) 经实施, 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 在实施技术开发项目中, 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 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 (2) 在实施社会公益项目中, 长期从事科学技术基础性工作和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事业, 经过实践检验, 创造显著社会效益的, (3) 在实施国家安全项目中, 为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保障国家安全做出重大科学技术贡献的, (4) 在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中, 保障工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2]。从这些评选条件可以看出, 获奖项目首先得是创新性非常强的项目, 当某成果、个人或机构的获奖项目越多时,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成果、个人或机构的科学技术水平越高, 创新实力越强, 对社会的贡献越大, 科技创新的社会影响力也越大。

在我国, 科技人才往往是依附于某个组织机构的, 个人获得奖励, 也是组织机构科技实力的表征。因此, 完全可以通过对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项目的计量分析, 来测度高校的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

2 2000—2007年间高校获奖情况简介

2000—2007年间, 既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头八年, 也是我国新一届党和政府领导人领导全国人民实现2020年远景规划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几年,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也是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整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科技竞争力如何, 将直接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水平、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选取这一期间的数据, 不仅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 也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同样, 高校在这一期间的科研情况、科研成果、科技实力、创新能力、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也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决定着高校的发展战略和发展前景。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 以及国家“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 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 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高校通过竞争, 积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科技攻关、国防军工等科研任务, 使得高校的科技实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大增强[3]。

从2000年度起,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全部正式按新《条例》制定的标准评选出来。通过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官方网站 (www.nosta.org.cn) 收录的1995年—2006年“三大奖”通用获奖项目数据库、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编制的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公报》 (2001年—2007年) [4]进行统计分析 (未公布涉及国防、国家安全的项目) , 2000—2007年间三大奖通用获奖项目 (下同) 共计1770项, 其中以普通高等院校为项目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为647项, 占全部奖项的36.55%强。如果从项目完成的参与机构来看, 2000—2007年间共计有212所高校获得过国家科技奖励, 共出现过1204次 (一所高校参与完成了多个奖项, 或一个奖项奖励了多家参与高校, 出现一次就算一次) , 其中:2000年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215项中涉及127次高校, 2001年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167项中涉及90次高校, 2002年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198项中涉及118次高校, 2003年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186项中涉及144次高校, 2004年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233项中涉及167次高校, 2005年国家科技三大奖247项中涉及170次高校, 2006年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254项中涉及173次高校, 2007年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270项中涉及215次高校。通过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高校获奖成果及获奖数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这表明, 高校不仅是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 还是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 以及高科技产业化的生力军, 高校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能力得到了党和政府、社会各阶层的高度肯定与认同。

3 高校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的测度方法

尽管有212所高校在2000-2007年期间获得过国家科技奖励, 但是每所高校的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的度是不相同的, 就算是同样的参与次数, 其表征出来的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也是不相同的。原因有二:一是高校在获奖项目成果完成单位中的排位不同, 也就决定了高校对项目成果的贡献度不同;二是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设有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三个级别, 每个级别的含金量各不相同。因此, 必须确定奖项之间不同的权重, 根据一定的计量公式, 按照一定的数据处理规则, 构建一个较为科学的测度方法体系, 以定量的形式来表征高校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

3.1 权重的确定

根据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的获奖项目数、奖励金额和各获奖机构对获奖项目的同比配备的奖励额度, 可以确定三大奖不同奖励级别间的权重, 如表1:

3.2 计算公式

权重确定以后, 就可以按照下列公式来计算各获奖项目成果完成机构所获得的分数[5]。

Y=[2 (N-i+1) /N (N+1) ]·W

其中Y为在某一获奖项目中项目成果完成机构的得分;N表示完成项目成果的总机构数;i表示机构署名顺序;W为权重。分数的多少表征了某获奖项目成果完成机构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的大小。

3.3 数据处理规则

最近几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期, 大量的高校合并、改名, 高校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因此,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遵循以下规则:

(1) 对于合并的高校, 以合并后的高校名称作为计量单位。如“北京医科大学”并入了“北京大学”, 因此原“北京医科大学”所获得的奖励并入“北京大学”计算。

(2) 对于改名的高校, 以改名后的高校名称作为计量单位。如“北方交通大学”现改名为“北京交通大学”, 在计算时以“北京交通大学”作为计量单位。

(3) 对于处于不同校区的高校, 以统一的高校名称作为计量单位。如“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与“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统一以“中国地质大学”作为计量单位。

(4) 对于以高校内部部门名称作为项目成果完成单位的, 直接以其上级高校名称作为计量单位。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直接计入“华中科技大学”。

(5) 对于同一高校内部不同部门作为同一项目成果完成单位的, 因其署名顺序不同, 且有多家机构共同完成, 因此在处理时按上述公式累次计算得分。如2005年有一项科学技术进步奖成果, 其完成单位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分列第五、第六位, 则对“首都医科大学”按公式计算两次得分。

4 高校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的测度结果

按照上述确定的测度原则和方法, 通过对2000—2007年间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项目的计量分析, 就可以算出212所高校的得分。得分高, 表明该高校的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大;得分低, 表明该高校的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弱。根据得分的多少、同一得分则按参与获奖项目成果的多少进行排序, 可以得出212所高校因国家科技奖励所表征出来的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排行表, 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 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 我国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承担着重大的使命。在212所榜上有名的高校中, 排名前20位的高校, 皆为“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这也表明, 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一批国内一流高校, 在国家的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不仅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地位, 而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居主导地位, 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高等学校要在国家创新工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努力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及时把握技术前沿和最新科技的发展动态, 加快技术开发, 围绕经济建设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 应该跟国家、地方的一些重点企业密切合作, 探索出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路子, 为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 加强农业和农业工作, 培养新的增长点服务。

需要说明的是, 以2000—2007年间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的获奖项目为基础, 测算出高校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及其排行表, 收录的普通高校仅有212所, 而全国普通高校有1900余所, 本文并不是否定那些未能见榜的1700来所高校在国家创新工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其实所有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都是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只是每所高校因其创新人才、创新资源、创新能力的差别而产生了分化, 这也是无法避免的。

摘要:高校已成为国家科技奖励的主要授奖对象, 其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可以通过国家科技奖励的成果数量来表征。根据一定的权重、计算公式和数据处理规则, 以2000—2007年间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的获奖项目为基础, 可以测算出高校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及其排行表。结果表明,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非常大, 在国家的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国家科技奖励,高校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测度

参考文献

[1]王章豹, 等.高校科研排行性评价与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设计[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 :1-8.

[2]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EB/OL].http://apply.cpst.net.cn/law/center/1027664977.shtml.

[3]李志民.从国家科技奖励看高校科技创新作用[EB/OL].ht-tp://www.paper.edu.cn/person/lizhimin/man.html.

[4]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年度公报 (2000年—2007年) .

上一篇:主要污染物下一篇:伦理责任与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