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2024-11-05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精选4篇)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篇1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为了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指导和推动我国大学科技园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明确“十五”期间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方向、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重点专项规划”所确定的有关任务,科技部、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现刊发如下: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2001年5月10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明确“十五”期间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和重点任务,指导和促进我国大学科技园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重点专项规划”所确定的有关任务,制订本规划。

一、形势与抉择

今后五到十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处于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要特征的关键历史时期,既面临着知识经济所带来的良好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激烈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要继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在全国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他特别强调:“一流大学应该站在国际学术的最前沿,紧密结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依托多学科的交叉优势,努力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特别要抓好科技的源头创新,并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兴办大学科技园,把高等学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既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1.兴办大学科技园是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战略举措

当今世界,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周期大大缩短,科技创新将成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智力资源将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要素资源,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将更加突出地表现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竞争。

我国拥有高等学校数百所,凝聚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历来是我国研究开发的重要力量。随着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等学校在我国研究开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据初步估算,“九五”期间高等学校承担了1/2左右的国家基础性研究项目,1/3左右的国家863高技术研究项目,1/4左右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为我国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受思想观念和客观环境的制约,蕴藏在高等学校中的智力优势远未得到充分发挥,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产业化发展未取得应有的效果。

依托高校学科齐全、人才荟萃、成果累累、信息通畅的优势兴办大学科技园,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平台,促进高等学校丰富的智力资源与其它社会资源的优化组合,是为国内外实践证明了的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因此,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兴办大学科技

园,把蕴藏在高等学校中的智力资源激活、解放出来,变人才和技术优势为产业和经济优势,对于加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兴办大学科技园是高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高等学校是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把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大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大学教育功能在新形式下的一种延伸,是我国研究型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然要求。大学科技园是大学教学、科研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的窗口。在大学科技园内,高校的科技成果不断得到转化,流向企业,拉动高校科研和市场的结合,使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大学科技园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提供了实践基地,高校师生通过参与园区创新活动,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丰富了高校的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和科研水平,又会促进和带动学科建设。因此,兴办大学科技园是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推动科技、教育与经济结合的重要措施。

3.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已经具备一定基础

大学科技园是以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体为依托,利用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文化氛围等综合资源优势,通过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多元化投资渠道,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在大学附近区域建立的从事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活动的高科技园。它是技术创新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的基地、高新技术产业辐射的基地。

结合具体国情,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在建设大学科技园方面进行了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1999年科技部、教育部组织开展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后,全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已经成为各类创新要素资源汇集与融合的新聚焦点。据2001年初对其中22个大学科技园的初步统计,它们所依托的高校67所,共投入资金170.65亿元,其中吸引社会资金约130亿元,高校和地方投入约40亿元,两部资助的引导资金仅1500万元;科技园通过盘活校内及周边的现有建筑,已投入使用的孵化场地近100万平方米,在建的近160万平方米,现已入驻企业2778家,其中新注册的1763家,有459家即将育成出园;这些企业的从业人员68407人,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4813个,其中国家重点新产品2191个,申请各类专利9184项,其中已授权专利3482项;2000年园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7亿元,比1999年的134亿元增长92%。大学科技园建设,不仅大大激发了高校力量投身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大业的积极性,为转化科技成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健康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而且也为深化高等学校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适应新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新鲜经验。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工作所积累的经验,为“十五”期间我国大学科技园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发展原则

我国大学科技园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在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十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大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的重要时期。要充分利用日益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抓住机遇,促进大学科技园在“十五”期间取得新的更大发展,为实现“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1.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营造环境为重点,以技术和制度创新为保证,把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学校服务经济建设的窗口和技术创新的示范基地,为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作出积极贡献。

2.建设目标

“十五”期间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功能健全、管理规范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使之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最活跃的创新源;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培养一大批复合型创新人才和科技企业家;建立起完善的全国大学科技园组织网络和信息服务网络。同时在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方大学科技园。具体发展目标是:

——在各地政府指导与支持下,重点建设100个左右服务功能健全、管理运行规范的大学科技园,其中50个左右成为起示范作用的国家大学科技园,20个左右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国内一流大学科技园,若干个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学科技园;

——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孵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5000家以上。在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培育出50家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并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份额;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企业家和创新创业人才;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

3.发展原则

“十五”期间是我国大学科技园大发展的时期,也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关系到我国大学科技园未来发展的全局。因此,在工作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要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要从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需求出发,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把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与现有资源条件的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二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多种模式发展。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探索多种办园模式。大学科技园既可以办成综合性的,也可以办成专业性的;既可以一校多园,也可以多校一园;既可以与国内企业合办,也可以与国外企业合办。

三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要在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适当集中资源,培育若干有代表性的示范性国家大学科技园,带动全国大学科技园发展。

四是要坚持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并重,按市场规律办大学科技园。要以精简高效为目标建立大学科技园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逐步形成自我发展能力和良性循环机制。要充分尊重创业者、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正确处理分配关系,积极探索新的分配机制和分配形式,充分调动各类创新创业人员的积极性。

五是要发挥政府、高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各级政府要加强宏观引导和政策扶持,明确界定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努力从政策、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学要充分开放信息、研究设施、图书资料等资源,鼓励师生到科技园创业。要大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和建设,努力把大学科技园建成人才、技术、资本、管理和服务等各类要素资源汇集、融合的良好舞台。

三、重点建设内容

“十五”期间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围绕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努力做好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健全支撑服务功能,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完善信息服务网络和组织网络,为实现总体发展目标创造条件。

1.做好发展规划,加速基础设施建设

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要统筹规划,量力而行,分步实施。要把大学科技园建设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重点任务、扶持政策和组织实施措施。既要做好大学科技园空间布局规划,也要做好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技术领域规划。要充分挖掘高校自身资源,并积极利用社会资金,加快大学科技园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包括孵化场地、通讯网络等在内的功能配套、设备齐全的基础设施,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

2.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保障大学科技园健康、高效运行和发展的基础。大学科技园要根据“精简、高效、服务”的原则,因地制宜地设立园区管理机构,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规律、有利于“官、产、学、研、金、介、贸”结合的管理体制。大学科技园和依托大学要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以产权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中心,把学校的人才、技术优势与社会资源结合起来,实现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

要在大学科技园内进行制度创新。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要通过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产权激励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通过制度创新激励技术创新,增强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促进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3.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要建立完备的支撑服务体系,构建创业平台,整合服务资源,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服务。大学科技园要吸引咨询公司、策划公司、产品设计公司、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资产评估中心、测试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信息网络中心、技术交易中心等服务机构入园,为园内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要吸引高水平的研究开发机构入园,并在园内集聚一些大型高科技企业集团和众多的高科技小企业,达到数百家企业以上的规模,以加快园区聚集效应和创新网络的形成。

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人文环境。要弘扬创新创业精神,促进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努力营造标新立异、兼收并蓄、勇于创新、坚忍不拔、容忍失败、尊重个性、团结协作和宽松自由的创新创业氛围。

4.建立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培育高技术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孵化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是大学科技园最基本的功能。大学科技园建设初期,首先要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建设。要根据依托高校技术和人才的优势和特点,建立综合型、专业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孵化器,完善孵化功能,为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和服务条件,实现全程化、多方位的服务,使高科技企业顺利渡过初创期,提高孵化成功率。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大学科技园中最具成长性和最有活力的因素。大学科技园要发挥靠近创新源头的优势,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包括毕业生、在职教师、在校学生和归国留学人员在内的各类创业者到园内创办科技企业。

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过程。要通过企业孵化和市场经济实践,使大批有作为的科技企业家和发明家在大学科技园里不断涌现出来。要注重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懂经营、善管理、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5.建立风险投资机制

要通过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建立风险投资机制。要逐步建立创业孵化种子资金,并加强与金融、投资机构的合作,建立健全包括创业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创业孵化资金、担保资金等为内容的创业资本市场,为孵化和培育科技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要积极吸引社会企业向园内技术创新项目和高科技小企业投资,把风险投资公司引入科技园,并为风险资本公司运营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积极利用国内外股票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融通资金,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投资机制。

6.加强信息服务网络和组织网络建设

推动大学科技园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是“十五”期间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起为创业者和高科技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平台,为推动产学研结合提供一个高效、便捷的信息通道。同时,积极筹备建立全国大学科技园协会,加强大学科技园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并与国际上的同类组织建立合作渠道。

四、相关措施

“十五”期间,科技部、教育部将积极协调相关方面,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对大学科技园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各大学科技园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激发师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积极借鉴国外大学科技园的成功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一条适应我国国情的大学科技园发展之路。

1.加强宏观指导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把大学科技园建设纳入国家“十五”科技发展规划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国家意志强化宏观指导和调控,加大扶持力度。

科技部、教育部将加强对大学科技园工作的指导,并根据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管理办法和考核指标体系,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定期评估、优上劣下”的原则,对国家大学科技园实行动态管理,促进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加强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研究,动态跟踪园区发展,及时提出推动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政策建议,力争从国家层面上出台一个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的政策,推动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启动二板市场,争取国家大学科技园企业优先上创业板。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深入落实中央《决定》精神,切实把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预算中安排经费,加大投入,支持大学科技园重点建设项目,在建设用地、激励政策等方面对大学科技园给予优惠和支持。

各级科技、教育行政部门为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提供专项支持,支持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建设和技术创新项目。

国家和地方建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要积极扶持大学科技园的技术创新项目。“十五”期间,国家每年将投入一定经费支持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

3.深化高校体制改革,鼓励师生创新创业

高等学校通过深化改革,向大学科技园充分开放人才、技术、实验设施、文化氛围等综合资源,以产权为纽带,通过市场运作把学校的人才、技术优势与其他社会资源结合起来。要建立产权激励机制,通过股份、期权等分配方式,激发师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创业致富、创业成才为荣的文化氛围。

4.加强国际合作

以官方和民间等各种渠道,推动我国大学科技园与世界著名大学科技园的合作,吸收国外成功的管理经验,引进国外风险投资资金,并探索与国外共建大学科技园。组织大学科技园管理人员到国外考察、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篇2

西部大开发新10年纵深推进加速培育西部优势产业

杨庆育认为, 西部大开发新10年的纵深推进, 是重庆的第一个重大机遇。纲要明确提出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 给予特殊支持政策。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对于西部大开发“重点地区重点开发”的阐述, 杨庆育认为, 第一个重点地区即是成渝两地, 而重点开发, 意味着国家将会更加地重视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 加速培育西部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 增强造血功能, 这对重庆而言, 将会产生积极影响。

三峡库区后续发展至少可获900亿元投入

纲要明确提出将推进三峡库区后续的发展。杨庆育认为, 这是重庆发展的第二个国家机遇。

“十二五”期间, 整个三峡库区进入“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阶段。杨庆育透露, 由国家三建委牵头的三峡库区后续发展规划, 将从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生态治理, 包括地质灾害治理等各个方面给予重庆支持。

杨庆育表示, 仅这一块, 重庆至少可获900亿元投入, 这无疑对人口占重庆44%、面积占重庆53%的三峡库区的发展, 提供了重要保障。

率先实现全面小康重庆有信心有优势

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也是重庆发展的一大机遇。根据“314”总体部署, “十二五”期间, 重庆将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杨庆育表示, 去年重庆的小康度约在78%, 按照打造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年均增长12.5%这一系列基本的指标, 同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研究, 在目前6个方面23个指标上的测算, 我们认为重庆在2015年小康度达96%, 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完全能够做得到的。

杨庆育说, 纲要提出, “十二五”期间, 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 重庆率先实现无疑具有优势。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两横三纵”交通在重庆交叉

建设国家中心也是重庆的战略机遇, 杨庆育说, 在纲要中有一幅图, 以路桥通道、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 包括长江沿线多个大城市, 和以京哈、京广及包头到昆明的三条纵轴线, 重庆刚好在长江的横轴和包头到昆明纵轴的交叉中, “这就是国家大的城市群布局, 重庆在这当中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基点。”

杨庆育说, 纲要明确将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 国务院刚刚批准的成渝经济区范围内, 有200多个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这样一个庞大的城市群, 将会形成中国新的增长极。

杨庆育还提到, 纲要提出将“推进重庆、成都、西安的区域战略合作”, “我认为这就是‘西三角’的雏形, 是‘西三角’理念在‘十二五’规划纲要里的体现。”

从成渝经济区到“西三角”, 杨庆育表示, 规划为发挥重庆直辖市体制体势, 发挥重庆特大中心城市作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统筹城乡改革试验为全国解决“三农”问题探路

纲要提出, 要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经验, 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新途径。杨庆育认为, 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试点经验上升到探索解决“三农”问题这个高度, 有利于重庆在深入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过程中, 推进一些重大改革举措。

杨庆育说, 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格局与中国的格局基本一致, 因此, 当前重庆正在推进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公租房改革, 探索一系列城市资本、资源下乡等举措, 具有全国意义。

杨庆育表示, 纲要释放的积极信号, 将有利于重庆建立一个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完整机制和制度体系。

重要开放平台建设承接国际战略转移

杨庆育认为, 以两江新区、两大保税港区和四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的重要开发、开放平台建设, 同样体现了重庆发展机遇的国家战略化。

“纲要关于对外开放的部分, 在东部提到了深圳、浦东和滨海新区, 而西部则提到了重庆两江新区。”杨庆育说, 与这些特区并列, 就意味着重庆的对外开放重要平台已上升为国家重要的开放平台。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篇3

徐建国: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國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科学指导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时期的建设,特制定《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如何?

徐建国:“十一五”以来,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成为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校师生创业的重要基地。总体实力不断增强,体系初步形成,已累计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86家,涵盖了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34所高校。2010年年底,国家大学科技园现有可自主支配面积814.5万平方米,入驻在孵企业6617家,累计毕业企业4364家。2010年,累计转化科技成果4606项,在孵企业申请专利5603项,其中发明专利2333项。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如何发挥高校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徐建国:国家大学科技园面向产业发展需求,依托高校技术和人才优势,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与地方共建产业化基地,较好地满足了地方对科技的迫切需求,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不断完善,促进了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在集聚和培养人才方面有何成效?

徐建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努力营造良好环境,制定激励措施,吸引高水平人才入园兴办企业。建立了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支持学生来园创业实践,形成了校区园区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认定了41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为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有哪些?

徐建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形成了一校一园、多校一园、校府共建等模式,有效整合了各类创新资源,促进科技园的快速成长。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形势如何?

徐建国:探索并完善科学管理体制与高效运营机制,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优势,是“十二五”期间新形势对国家大学科技园提出的新要求。

《教育与职业》:《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徐建国: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深化改革,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高校师生创业和人才培养,促进高校创新资源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把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科技、教育、经济有机结合的示范载体,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教育与职业》:“十二五”期间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徐建国:“十二五”期间,国家大学科技园应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重点,努力建设成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重要渠道,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重要载体,促进区域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教育与职业》:到“十二五”末,国家大学科技园预计达到怎样的规模?

徐建国:预计到2015年,全国大学科技园总数达到200家,三级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大学科技园总数达到100家,园区可自主支配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依托专业服务机构总数达到1000家,在孵企业8000家。“十二五”期间,累计毕业企业5000家,服务企业10万家,转化科技成果1万项,培育创新创业人才10万人,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80家,培育学生科技创业企业3000家。

《教育与职业》:“十二五”期间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徐建国:“十二五”期间,国家大学科技园要充分发挥依托高校的创新优势,围绕优势学科,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推动高校师生的科技创业,提升服务能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服务资源,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加速创新要素对接和互动,促进产业集群、创新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将如何发挥高校优势,加快成果转化?

徐建国:依靠高校特色资源,建立各类专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立行业网络服务平台。加强企业需求与技术供给对接、科技成果与金融资本对接、创新人才与科技型企业对接,不断改进和完善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综合服务水平。建立区域性战略联盟和业务联盟,加强联系与协作,形成区域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和集群优势。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将如何整合创新资源,培育企业成长?

徐建国: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扩大高校资源向在园企业的开放程度,整合校内研发力量,建立研发设计等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中小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或与高校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优化创业环境,吸引创业服务机构入园新建机构或设立分支机构,解决企业在运行管理、市场开发、资质认证等方面的问题,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化与金融、投资机构的合作,探索建立投融资服务平台,通过借贷、入股、担保等方式为在园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探索孵化创意、设计、科技服务等新兴领域的企业,培育新的竞争力和创新活力。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将如何加强人才培养,促进创业就业?

徐建国:强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功能,利用园区浓厚的创新文化、丰富的创新资源和良好的创新环境等优势,建设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探索设立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支持园区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和就业,支持学生到园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引导和鼓励高校学生到园区进行创业和创新实践活动,通过设立高校学生创业资助基金等形式,对学生创办的科技型企业提供资助,对已经从事创新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人事代理等服务,吸纳更多创业人才在园区创业。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将如何服务区域产业,支撑经济发展?

徐建国:围绕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环节,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加强与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特色产业基地等产业集群的合作。建设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创新运行机制,提高平台的专业化和市场化服务能力。发挥依托高校的科研优势,推动企业和高校开展技术合作,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服务模式,加快高校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将如何探索有效模式,提升自身实力?

徐建国: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以市场为手段,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运营机制。促进国家大学科技园从硬件环境建设向软硬件环境建设并举转变,从常规性服务向专业化服务转变。鼓励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服务队伍。探索并逐步建立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的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水平,提升区域创新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国际化发展步伐。完善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价指标体系为导向,加强分类指导,完善动态管理机制。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篇4

铁道部

摘要:分析了“八五”、“九五”以来我国铁路在科技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的现状及面临的形势;阐述了《铁路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规划纲要》的编制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支撑条件;指出到“十五”末期,我国铁路主要技术装备要接近20世纪国际水平。

关键词:铁路发展;科技进步;技术创新;高速技术;信息技术;安全技术;环保技术;设计施工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快速客运;快捷货运;重载运输 现状和形势

20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铁路以信息技术和高速技术为龙头,带动铁路整体技术迅猛发展。主要发达国家实现了客运高速化、货运重载化、客货快运网络化、市场营销信息化、行车指挥自动化、安全装备系统化,使传统铁路的产业面貌焕然一新,铁路市场竞争能力大大提高。当前,加快发展铁路已成为许多国家带动经济增长,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八五”、“九五”期间,我国铁路在科技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批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相继问世,大量新技术、新装备被广泛采用。

(1)我国铁路已基本掌握旅客列车时速160km等级的成套技术和装备。DF11、DF4D、SS8等提速机车、客车和提速道岔已批量投入生产,繁忙干线全面提速,三大干线等线路旅客列车最高时速达160km,郑武线提速综合试验最高速度达到240km/h,我国第1条时速160km以上的秦沈客运专线已开工建设。多种形式的动车组相继研制成功并投入运用;时速120km的P65行包棚车及X1K集装箱专用平车研制成功并投入运用;基本掌握5000吨级和万吨级货运重载技术,DF8B、SS7B、SS4C等25t轴重机车成功试制,DF8B投入批量生产,在京沪等干线已正常开行5000吨级重载列车。

(2)信息技术与应用取得突破.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建成,基本实现全路计算机联网售票,计算机编制区段列车运行图获得成功,路网性编组站基本实现了综合自动化,电气集中、自动闭塞等装备率显著提高,铁路通信基本建成数字化传送网,程控交换网和数据通信网。

(3)安全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无线列调、机车信号和列车监控记录装置得到大面积推广,计算机联锁投入应用,红外轴温监控系统已基本成网。

此外,设计施工新技术在南昆线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型养路机械在繁忙干线上已逐步配套应用,高速技术研究有重大进展,铁路技术监督工作和软科学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总之,铁路科技进步在促进铁路改革与发展,提高铁路市场竞争能力,拓展铁路经营领域,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必须看到,面对世界铁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我国铁路实现产业升级的巨大需求,中国铁路技术创新任务仍十分艰巨。WTO后,铁路必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和更严峻的挑战。

新的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将迈入为实现第3步战略目标而奋斗的新阶段。未来15年,中国铁路将面临既要扩大路网规模,又要提高运输质量,还要提高经济效益、保证安全运输的艰巨任务。路网建设要大发展,运输质量要大提高,要依靠信息技术强化管理、提高效益,铁路安全要上新台阶。为此,必须认真落实“科教兴路”战略,加强技术创新工作,加快科技进步步伐,为铁路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使科学技术在铁路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2 铁路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规划的编制原则和发展目标

铁路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的编制,以国家和铁路中长期发展战略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确保行车安全为前提,以全面提高铁路运输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为目的,把铁路建设和运输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课题作为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充分发挥科技的推动作用,全面提高铁路现代化水平。

2.1 编制原则

(1)突出行业目标,强化市场导向。加强对运输市场的分析与预测,开展战略对策研究,明确铁道行业重大技术领域和技术发展方向,做好统筹部署。重点支持涉及全路的基础、重大、综合性科技项目。对于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研究开发的项目,通过政策导向和创造环境进行宏观调控,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2)提高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根据中国铁路的特点,积极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以信息技术、高速技术等高新技术为龙头,改造铁路传统产业。从较高起点开始,走有中国特点的技术跨越发展道路。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对技术引进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突出再创新,提高技术引进成效。

(3)坚持突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国情路情,贯彻“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分层次部署科技发展工作。将研究开发的重点放在具有全路意义的重大科技课题上,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点放在提高铁路大通道运输能力和质量上。在兼顾数量与质量、货运与客运的同时,要特别重视质量的提高和客运的发展。

(4)强化系统集成,提高综合能力。充分重视技术装备的系统集成,在单项技术取得突破的基础上,特别注重按体系发展技术装备,使之整体最优,形成综合能力,充分发挥技术所蕴涵的巨大效能。

2.2 目标

(1)推广最高时速160km相关技术,既有繁忙干线旅客列车最高运行速度达到140~160km/h,其他线路120km/h,形成覆盖我国主要城市的快速客运网。

(2)时速160km以上客运专线成套技术装备研制成功并投入运用,建成京沈快速客运通道。

(3)高速铁路配套技术取得突破,研制成功时速270km高速动车组,掌握高速铁路建设相关技术,建设高速铁路。

(4)完善货运重载体系,积极发展25t低动力作用四轴大型货车。

(5)初步形成快捷货运网,快运货物列车最高运行速度120km/h,一般货物列车达到90km/h。

(6)全力推进铁路信息化,发展铁路宽带综合业务数据通信网,基本建成铁路综合运营管理信息系统。

(7)行车安全技术装备取得重大进展,建立集监测、控制和管理为一体的高度信息化的安全监控网络。

(8)大力发展电力牵引和交流传动技术,在主要繁忙干线、客运专线、运煤专线等线路上普遍采用电力牵引,实现牵引方式的更新换代。

(9)提高铁路建设技术水平,实现勘测设计一体化、智能化,积极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装备,掌握青藏铁路建设技术。

到“十五”末期,铁路主要技术装备要接近20世纪末国际水平。

2.2 2015年长期规划目标

到2015年,采用高新技术改造铁路产业获得重大进展。基本实现铁路信息化;全面掌握高速技术,客运专线技术大面积推广,客货快速运输网络覆盖全国;建成完善的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系统。基本建成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具有中国特点的铁路现代化技术体系。铁路科技发展重点任务

根据“科教兴路”战略部署和铁路发展方针、目标以及技术创新的要求,《铁路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分为3个层次。

3. 1 发展高新技术,实现技术跨越

3.1.1 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全力推进铁路信息化

“十五”期间信息技术方面的重点任务如下。

⑴研究铁路信息化体系结构和数字铁路技术,对系统集成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制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标准、规范和管理办法,构筑铁路信息化开发应用的基础平台;

⑵完善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重点研究原始信息三级建库、四级系统的综合应用和网络安全及体系结构调整。开发建设以货票、确报和车号信息应用为主的列车、车辆、机车、集装箱和货物实时追踪的管理信息系统。加快研究以行车调度指挥为核心的DMIS系统,实现调度“透明”指挥。建立铁路信息系统综合维护管理体系;

⑶研究全路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优化升级和联网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技术及行包邮运管理信息系统;

⑷开发适应铁路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铁路运输成本、收入清算财务管理系统,研究运输企业市场营销和面向社会的信息查询服务系统;

⑸研究电子数据交换安全认证技术和铁路物流信息系统,发展铁路电子商务;

⑹研究铁路办公系统现代化相关技术,建立政府网站和铁路各级网络化办公系统,开发经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⑺研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应用生产过程控制等领域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研究产品及工程设计、制造一体化技术;

⑻研究铁路信息化通信网络需求、安全保证及运用模式,开发信息采集、处理和传输相关技术。

“十五”期间,建成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路编组站、主要区段站和货运站计算机联网管理,实现列车、车辆、货物、集装箱的实时追踪;建成以客运调度、客流管理、售票系统和行包管理为主的客运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全国主要繁忙干线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建成铁路成本核算和收入清算系统,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实现铁路办公系统网络化;逐步建成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基本建成铁路综合运营管理信息系统。

到2015年,在铁路各信息系统广泛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铁路信息化程度。重点发展客运综合服务系统,建设具备信息实时处理功能的货运服务体系,建设智能化决策系统,开发具有预测、决策等新功能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建成全路综合电子商务系统及数字铁路。基本实现铁路信息化。

3.1.2 建立安全监控网络,形成安全技术保障体系

铁路运输生产应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以行车安全为核心,保障旅客安全为重点,依靠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科学管理和高素质人员,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加强铁路运输安全设施建设,建立集监测、控制和管理为一体的高度信息化的安全监控网络。

“十五”期间,运输安全方面的重点任务:

⑴研究完善移动设备的自我安全监测、诊断、控制技术,研究移动设备对线路、接触网等固定设施的监测技术,研究移动设备与地面信息交互系统及相关技术;

⑵研究开发对机车车辆运行品质和货物装载状态监测技术和装备,建立车辆状态和货物装载地面监测网络;

⑶研制速度达到200km/h,能进行轨道状态检测、轮轨作用力检测、通信信号检测、弓网状态检测和环境图像检测等于一体的安全综合检测车;

⑷研制速度达到80km/h的快速钢轨探伤车;

⑸开展泥石流、洪水、滑坡等重大自然灾害的预警、预防及整治技术,隧道、桥涵和路基等隐蔽建筑物的状态检测、监测和治理技术研究。开展桥梁、隧道耐久性技术研究;

⑹研究开发不同速度等级的列车自动防护与列车自动控制装置,完善信号安全防护系统;

⑺研究事故救援、快速抢修技术与装备,加速救援手段的现代化;

⑻研究危险货物安全运输的相关技术。

“十五”期间,以沪宁线行车安全综合监控系统为示范工程,在京哈(含京秦)、京沪、京广、京九(含广深)、陇海和浙赣(含沪杭)等主要繁忙干线初步建成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网络。推广应用各类安全综合检测车和快速钢轨探伤车。实现对线路、接触网等固定设施的动态检测,实现对移动设备的随机监控,实现集中联锁车站信号系统的在线自动检测、远程诊断及故障预报预警,加强对货车状态和装载情况的检测,建立行车事故分析和快速救援抢修系统。

到2015年,建立完善的“车对地”、“地对车”、“车对车”、“地对地”的安全监控网络,应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技术和理论,建立机控为主,人控优先人机联控的安全闭环系统,建成覆盖全路不同等级线路的行车安全保障体系。

3.1.3 开发高速技术,建设高速铁路

“十五”期间,高速技术方面的重点任务如下。

⑴开展高速铁路轨道结构技术,特殊地段路基处理和工后沉降控制技术,高速道岔和钢轨生产工艺,牵引供电技术,高速铁路检测、养护维修技术,沉管隧道和大跨桥梁设计与施工技术的研究,进行高速铁路综合试验;

⑵研究高速列车动力学、高速转向架、减振降噪技术,交-直-交牵引传动技术,制动技术,高速受流技术、空气动力学性能、车体材料与结构轻量化及密封技术以及高速列车车载网络控制系统技术;

⑶研究开发集行车调度指挥、列车自动控制、安全监控和综合信息管理为一体的列车运行过程智能化控制系统;

⑷研究行车技术设备自诊断系统、自然灾害预警系统、侵入物监视系统、事故现场快速反应系统以及事故救援系统的综合安全监控系统;

⑸研究高速列车运输组织管理办法,研究高速铁路运行图编制、调整的自动化系统,研究建立高效的运营管理系统、高速与既有线最佳匹配的运输组织方案,研究充分发挥高速与既有线综合效益的组织措施;

⑹开展长大干线采用高速磁悬浮交通方式的重大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研究磁悬浮线路设计参数、轨道梁系列设计及其制造技术、磁悬浮车辆关键技术、牵引供电技术、列车群控制技术及运输组织方法。

“十五”期间,完成高速铁路综合试验,研制270km/h的高速列车并实现产业化,开发300km/h的高速列车样车。开工建设京沪高速铁路。

到2015年,全面掌握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并具备生产高速铁路成套技术装备的能力。

3.1.4 发展铁路环保技术,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

“十五”期间,铁路环保技术方面的重点任务如下。

⑴积极进行铁路噪声、振动综合控制技术的研究,发展列车、桥梁、轨道结构等减振降噪技术,声屏障实用技术,轨道吸声技术;

⑵开展旅客列车集便器及地面接收系统和旅客列车排污处理工艺的研究,进行铁路客运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置系统研究及示范工程建设,开展内燃机车废气排放控制技术研究;

⑶开展电磁辐射的防护技术研究,研究牵引供电系统功率因数补偿、谐波治理技术;

⑷开展铁路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系统及铁路工程水土流失评价方法、指标及工程防治方案的研究;

⑸开展危险品运输事故环境污染应急处置方案及应用技术研究。

“十五”期间,建成满足环境保护评价要求的示范线,逐步使铁路成为新世纪的“绿色”交通工具。

2015年基本达到运输环境优美,技术先进,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2 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需要在“十五”期间立项研究,取得突破,并逐步推广运用,实现产业化,为“十五”铁路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服务的技术开发项目。分为6个领域。

3.2.1 完善快速客运技术,建立快速客运网络

“十五”期间,快速客运技术方面的重点任务如下。

⑴研究编制铁路“十五”提速计划和既有线提速技术条件;

⑵开展进一步提高时速160公里客运系统技术装备安全性、可靠性的研究;

⑶研制适应提速需要的电力、内燃动车组及摆式列车;

⑷研究提速区段机车信号主体化技术装备;

⑸研究提速区段路基、轨道、桥梁和隧道状态评估、诊断、加固技术;

⑹研究开发适应中国铁路特点的工务设备,开展提高复线开通速度及利用天窗进行综合作业的研究。

“十五”期间,进一步延展提速里程;新线建设要考虑提速需要;既有繁忙干线推广应用最高时速160km快速客运技术,在固定设备、移动设备、运营和维修管理方面形成具有中国铁路特点的成套提速技术装备系统。到2005年,初步建成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连接全国主要城市的快速客运网,总里程达到1.4~1.6万km左右,实现500km距离“朝发夕归”,1200~1500km“夕发朝至”,2000~2500km“一日到达”。

3.2.2 研制时速160km以上的铁路成套技术装备,建成京沈快速客运通道

建设技术与装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京沈快速客运通道对中国铁路技术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的建成将使我国铁路能够全面掌握时速160km以上相关技术,并为建设时速300km的高速铁路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将成为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的示范性工程。

“十五”期间,时速160km以上铁路成套技术攻关重点任务如下。

⑴研制时速200km交-直-交电动车组和交直交客运电力机车;

⑵研制牵引变电所安全监控及综合自动化成套技术及关键设备,接触网悬挂系统及主要设备;

⑶研究开发综合调度系统、区域性计算机联锁系统及配套技术和设备;

⑷研究基于数字编码无绝缘轨道电路,以车载信号为行车凭证的列控系统及列控、联锁一体化技术,研制配套设备;

⑸研究新型无碴轨道结构技术及铺设装备,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成套装备及其关键技术;

⑹研究桥梁建造、铺架成套装备及其关键技术,研制路基质量监控检测装备;

⑺进行京沈快速客运通道综合运行试验。

“十五”期间,全面掌握时速160km以上铁路的修建和改造技术,建成京沈快速客运通道。在秦沈客运专线建设综合试验段,试验速度达到250km/h以上。为我国其它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的建设提供技术储备。

3.2.3 研究快捷货运技术,建立快捷货运体系

快捷货物运输体系是以适应运输市场的需求,特别是高附加值货物快速、便捷运输需求为特征的新型铁路货物运输体系。

“十五”期间,快捷货运技术方面的重点任务包括:

⑴开发完善时速120km货运机车和货车,研制适应高附加值货物运输需求的新型快运货车,研究客货混编列车技术;

⑵研究集装箱多式联运相关技术,开展集装箱运输组织方法及专用货车、专用装卸设备的开发研究;

⑶开发新型冷藏运输工具,研究加快冷藏货物送达速度的运输组织办法及管理体制;

⑷研究对货物运输实行全过程管理的运输过程控制体制及适应直达、快速输送需要的快捷货物列车编组计划;

⑸研究分组列车组织办法和快捷货物运输对装卸基地、技术站站场配置装备需求及相应的改造方案;

⑹研究快运货物装载加固技术条件、列车安全会车技术条件;

⑺完成转8A转向架的全面改造,采用高摩闸瓦,使货车运行速度达到90km/h,以提高提速区段的运输能力。

“十五”期间,进一步完善“五定班列”、“集装箱专列”和“快速货物列车”运输组织;力争在全路30个大、中城市所在地的枢纽间,组织开行城市间客车化的快捷货物列车;在3大干线建成快捷货物运输体系。

3.2.4 发展重载货运技术,完善重载运输系统

“十五”期间,重载货运技术方面的重点任务如下。

⑴完善25t轴重低动力作用大型货车技术;

⑵完善5000吨级重载列车和运煤专线重载列车的配套技术;

⑶研究适应于25t轴重的线路和桥梁结构,完善桥梁疲劳寿命评估和加固技术。研究桥梁设计活载标准,修订桥梁设计活载图式;

⑷研究25t轴重的双层集装箱专用车辆,研究建设双层集装箱运输通道。

“十五”期间,生产25t轴重低动力作用货车和双层集装箱车辆,在运煤干线上开行5000t以上重载列车。

京沪、京广、京

九、京哈、石德、陇海线郑徐段等繁忙干线扩大开行5000t重载列车,形成与客运提速协调发展的全路重载运输系统。

3.2.5 开展青藏铁路施工、运营技术研究,建设青藏铁路

“十五”期间,青藏铁路建设方面的重点任务如下。

⑴研究高原高寒地区铁路的设计原则、方法和标准;

⑵研究青藏铁路的线、桥、隧新型结构、新材料和相应的施工技术以及施工机械;

⑶研制开发高原高寒地区铁路的机车车辆、通信信号技术与装备;

⑷研制青藏铁路设备的检测和养护维修技术和装备;

⑸研究青藏铁路运营成本、运输组织方式和运营管理模式;

⑹研究青藏铁路建设与运营中的环境控制技术和措施;

⑺研究地质情况复杂、自然灾害较多的横断山脉地区的勘测设计和施工技术。

“十五”期间,为修建“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的青藏铁路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和装备。

3.2.6 研究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提供新一代城市轨道交通成套装备

21世纪的城市交通将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发展大容量、高速度、低能耗与少污染的城市轨道交通技术。

“十五”期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的重点任务包括:

⑴研究城市轨道列车的技术条件、交流传动技术、安全检测技术、新型转向架、微机控制的模拟式制动系统,开发新一代城市轨道列车和适应短途运输的动车组;

⑵研究适应城市轨道交通的中低速磁悬浮技术;

⑶研究开发城市轨道交通新型轨道结构、信号及控制技术装备;

⑷研究城市和市郊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技术及综合治理措施;

⑸研究国铁、市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技术。

“十五”期间,在技术装备方面将能够提供国产化的列车、先进的信号与控制系统等成套技术装备。

3.3 强化基础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推进技术创新所必需的基础理论、试验手段以及铁路标准化、计量、质量监督等工作。分为6个领域。

3.3.1 加强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要针对高速、安全、信息化等领域重大技术的发展,开展轮轨关系、弓网关系、列车空气动力学、车线桥动力学、电磁兼容研究;开展结构、装备可靠度理论研究;开展运输能力计算理论研究。

3.3.2 重视试验基地建设

重视铁路科技试验基地建设。“十五”期间,要充分发挥国家变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牵引动力实验室、交通运输模拟和运输自动化重点实验室的作用。建成国家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环行铁路综合试验中心部级实验室并积极争取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3.3.3 健全铁路标准化、计量体系,加强铁路质量技术监督工作

建立健全“以质量为中心,标准化、计量为基础”的质量技术监督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与铁路发展相适应的标准化、计量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十五”末期铁路主要工业产品的采标率达到80%;积极发展先进的专用计量检测和在线检测技术,改革传统的量传方式,“十五”末期强检计量器具和铁路专用主要计量器具的受检率达到100%,合格率达到95%以上。加强对铁路主要工业产品的监督管理,严格对发证(生产许可证和制造特许证)产品的控制。建立并实行铁路工业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十五”期间,应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重要铁路工业产品可比性监督抽查的合格率达到90%以上。实施GB/T19000-ISO9000族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

3.3.4 积极开展铁路软科学研究

铁路软科学是以解决铁路改革与发展,决策与管理中重大政策课题为主要任务的一门交叉学科。“十五”期间要着重研究铁路发展战略,铁路“网运分离”实施方案,铁路运输企业重组和管理创新,铁路法规体系建设,铁路市场预测和融资对策等重大问题,为铁路决策科学化、管理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施对策。

3.3.5 积极开展铁路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鼓励、支持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创新、示范推广和产业化。要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和废旧资源、余热余能的综合利用技术,铁路能源利用效率力争达到30%以上。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究效益”的原则,研制、开发、推广利用新能源,逐步调整铁路能源消耗结构。到“十五”末重点用能设备要基本达到国家能耗标准。

研究分质综合利用、废水回用、一水多用技术,水的净化和循环利用等新技术要达到国家或有关地方政府标准。

3.3.6 加强铁路科技信息网络体系的研究和建设

“十五”期间,铁路科技信息工作应坚持面向行业和市场,以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积极拓展信息服务领域,拓宽信息服务渠道。要大力采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建设适应铁路发展需要的数据库及信息服务体系,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水平,为跟踪世界科技发展、提高我国科技发展起点,为领导决策和运输生产提供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信息服务。

综上所述,到“十五”末期,铁路主要技术装备要接近20世纪末国际水平,其主要标志为:

(1)建成时速160km以上的京沈快速客运通道;

(2)掌握青藏铁路建设、运营相关技术,建设青藏铁路;

(3)解决高速铁路相关技术问题,开工建设京沪高速铁路;

(4)建成1.4~1.6万km左右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快速客运网;

(5)基本形成大中城市间的快捷货运网;

(6)基本建成铁路综合运营管理信息系统;

(7)主要繁忙干线初步建成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系统;

(8)研制成功时速270km动车组、摆式列车及先进的城市轨道动车组;交流传动电力、内燃机车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9)研制成功时速200km速度等级的行车调度指挥与列车运行控制综合自动化系统;

(10)繁忙干线养护维修实现大型养路机械化。支撑条件

完成《铁路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规划纲要》,开创面向21世纪的铁路科技发展新局面,必须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坚持“科教兴路”战略,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构筑铁路创新体系,加强铁路技术创新工作,全面促进铁路科技进步,促进铁路产业技术升级,提高铁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按照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深层次问题,优化配置铁路科技资源。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4. 1 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决策、投入、执行、受益和风险承担主体,铁路企业要切实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作为铁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效益的关键措施。以市场为导向,确定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制定技术创新规划与计划,加强技术创新的组织与管理。要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完善技术岗位责任制。

4. 2 鼓励多种形式产学研联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要通过深化改革,积极推进铁路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联合与协作,建立有效的产学研联合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大力发展铁路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速铁路科技成果的转化与转让,为铁路企业在经营管理、技术、市场营销、信息等方面提供良好服务。

4.3 加快行业技术创新基地的建设

要按照国家有关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要求,完成部属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企业化转制,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优化铁路科技资源配置。转制后的科研院所,要不失时机地优化内部结构,逐步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相应的管理体制,要建立一支精干队伍,积极追踪国际铁路行业先进技术,努力提高研究开发和推广铁路共性、关键性、前沿性技术的能力,建立面向铁路,服务社会的技术开发基地,提高我国铁路的持续创新能力。

4. 4 多渠道、多层次增加科技投入

要按照铁道部党组《关于加强铁路技术创新的决定》加大对科技的投入。铁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要主动增加科技投入。运输企业可按运输支出的0.3%和更改支出的2%、工业企业可按销售收入的1.5%、施工企业可按工程结算收入的0.45%,作为本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要积极争取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铁路技术创新的支持,充分利用扶持技术创新的财税和金融政策。鼓励利用资本市场筹集科技经费,争取风险投资基金、技术创新基金等对铁路高新技术的投资。铁道部每年在运输总支出和铁路建设基金中分别安排0.06%和0.25%的研究开发经费,主要用于铁路行业重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及科技成果示范性推广。

4. 5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

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及国务院国办发[1999]29号文《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的通知》。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健全科技人员的收入分配制度,使广大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获得与其贡献相当的权益,调动科技人员投身铁路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4. 6 重视提高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加强人才培养

上一篇: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下一篇:小学四年级作文:给父母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