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奖励评审

2024-06-09

科技奖励评审(精选5篇)

科技奖励评审 篇1

2008年国家科技奖励为了突出政策导向作用, 新增5个评审组, 其中, 增设的自主创新企业评审组将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 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促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

《国家科技奖励条例实施细则》进行了新的修订, 并自200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本次修订内容之一, 就是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工程纳入国家科技进步奖重大工程类奖项的奖励范围。

本次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还设立了现代服务业信息化评审组;设立先进制造与重大装备评审组;设立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评审组;设立气候变化与环境监测评审组。此外, 原有的学科、专业评审组的评审中更加关注生物、信息、新材料、空天、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自主创新, 更加关注基础科学、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的原始创新, 工农业生产急需解决的重大共性技术以及关系民生的食品、卫生、公共健康等关键技术的创新。

科技奖励评审 篇2

为了强化安全环保管理,提高员工安全环保意识,牢固树立全体驾驶员争先创优、爱他人、爱自己、爱岗位、以人为本的思想,公司开展驾驶员安全行车百万公里评比工作,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一、参与评审的范围及条件

1、范围

凡驾驶本公司机械设备的员工均属考评范围。

2、条件

(1)、参评驾驶员、操作手的安全行驶里程累计达到100万公里以上。

(2)、参评周期内无任何事故。

(3)、参评周期内无任何违章记录。

(4)、参评周期内,能按公司安全管理制度积极参加各类安全学习和活动,认真执行“三交”制度,无任何被处罚记录。

(5)、遵纪守法,未参与过群体上访和非法宗教及“法轮功”等非法活动,参评周期内未受纪律和法律的处罚。

二、评审程序与奖项设置

1、评审程序

(1)、对驾驶员安全行驶里程的评审、奖励工作,每2年开展1次,于年初进行。届时,公司安全主管部门根据各分公司按季度上报的驾驶员、操作手安全行驶里程累计数进行统计、初选。

(2)、对安全行驶里程累计数达到评选标准的驾驶员、操作手,由公司安全主管部门依据参评条件对其进行资格审查。

(3)、对资格审查合格的驾驶员、操作手,所在单位须按照相应的受奖等级,整理、填报相关材料上报生产安全技术办,提请公司安委会审核。

2、奖项设置

(1)、“安全行驶百万公里标兵”,奖金3000元。

(2)、“安全行驶百万公里驾驶员”,奖金1500元。

3、奖项设置说明

(1)、“安全行驶百万公里标兵”,评比条件:

①、安全行驶里程累计100万公里(包括100万公里)以上;

②、在安全行驶100万公里(包括100万公里)以上的参评驾驶员中,在评选周期内积极参与公司组织的“红旗设备”评审,在评选周期内的“红旗设备”评审中,能连续2次获得“红旗设备”奖励,且评审得分累计最高。

(2)、“安全行驶100万公里”奖条件:

安全行驶里程累计100万公里(包括100万公里)及以上。

(3)、参评驾驶员1次只能接受1个奖项的奖励,不得重复受奖。

三、运行要求

1、开展驾驶员安全行车百万公里评比活动,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无论是驾驶员安全行驶里程数据的收集统计,还是初选、资格审查,都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按标准规定和制定的程序组织实施,以事实为依据,以数据为准绳,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现象。

2、对不在评审范围和达不到规定条件的驾驶员,不能降低标准、放宽尺度,要确保真实性和权威性。对在评审中的舞弊行为,将给予严厉的处罚。对弄虚作假的单位,在一个评审周期的各内不得参与安全环保管理先进单位的评选,并给予通报批评。

科技奖励评审 篇3

“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评审特点

“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以下简称“小小科学家”)评审工作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重在选人,这个因素贯穿着整个评审的全过程,形成了它与其他同类科技竞赛的最大区别。

《“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实施办法》第一条“活动宗旨”中明确提出:“选拔和培养具有未来科研潜质的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鼓励青少年立志投身于自然科学研究事业”。这其中包含着几个重要的关键词,即“选拔和培养”、“科研潜质”、“自然科学研究事业”。

选拔和培养

括动并非单纯的科技竞赛,在“选拔”的同时还要兼顾“培养”,即在终评活动期间,除了问辩、素质测评等评审环节外,还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习、交流和体验活动(详见前文)。

科研潜质

从评审角度,专家对参赛学生考查的重点是通过审阅其申报表和研究项目,评判参赛学生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运用是否合理、对科研工作是否有正确的认识以及是否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而对于参赛条件之一的研究项目,是专家测评的基础条件,但不是唯一尺度,这也是“小小科学家”活动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主要区别。从专家评审角度,每个学生提交的一整套申报表尤为重要,其中包含了学生在校期间科研实践活动、学习成绩、教师评价等信息,也提供了指导专家、推荐专家对学生本人多方面的评价意见。这些资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自然科学研究事业

活动旨在培养有志于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发展的学生,在评审程序上,也侧重选拔理科学生,如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在各评审阶段成绩汇总中均占一定比例,物理、化学两门成绩是计算学习成绩的必选科目,对于文科学生来说,这个环节就有一定劣势。

各环节评审的具体实施

活动申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即将参加“小小科学家”竞赛的学生来说,做好申报很关键。首先,要了解活动的申报要求。应该说,“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的选拔标准是比较高的。从申报资格来说,要求参赛者必须符合3个条件,第一,申报时为高二学生;第二,品学兼优,在申报表中,要求提供参加科研实践活动的相关说明、辅导教师评价意见、推荐专家意见和高中阶段各学期学习成绩表;第三,有独立完成的科学和技术研究成果。在具备以上条件前提下,参赛者要分别完成网络在线申报和纸质材料申报。

网络在线申报:登录活动网站(http://mingtian.xiaoxiaotong.org)注册用户,完成在线申报,提交参赛电子版资料。

纸质材料申报:填写纸质申报表(按表格要求签字盖章),打印研究项目论文,根据活动《实施办法》规定,分别向组委会办公室、省级科协和教育主管部门邮寄。注意要严格遵守《实施办法》中关于邮寄内容、时间和数量的规定。

提示:申报截止时间为截止日的中午12:00,12:00整申报系统会准时关闭;纸质材料寄出时间以截止日的当日邮戳为最后期限,邮寄方式须为快递,建议首选邮局EMS快递。

参赛学生的第一个考验——资格审查

申报期截止后,组委会办公室会查收、汇总统计申报资料,之后就进入资格审查阶段。资格审查包括形式审查和内容审查两部分。形式审查是指申报者是否具备参赛资格,申报资料是否符合规定,以及申报资料的真实性。内容审查是指研究作品是否存在集体项目改报个人项目,存在抄袭作弊问题或属于不接受申报的项目。每届活动资格审查时间为6月底至7月中下旬。

为保证活动质量和竞赛水平,近几年,组委会加大了资格审查力度,建立了网上审查系统,对参赛学生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参赛作品进行学术检索,对不符合申报要求的一律不准入围评审。2011年第11届活动,网上报名学生共600人,最终通过资格审查进入初评的为499人,淘汰率达到16.8%,这是历届活动从来没有过的。

根据资格审查结果,不合格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参赛者不具备参赛资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参赛者研究项目为集体项目或在集体项目基础上进行完善的。根据《“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实施办法》第五项第三条规定“申报学生的研究项目为集体项目(包括曾经以各种形式参加其他科技竞赛的相关集体项目,在原来集体项目基础上改进、完善和发展的项目)属于不接受申报范围。其二,参赛者年级不符合活动要求。活动要求参赛者在申报时为高中二年级的在读学生。

不符合申报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网上申报,但是未寄出纸质申报材料;

在规定时间内寄达了纸质材料,但是未完成网上申报;

纸质申报材料未在规定时间内寄出(当年5月15日至6月15日);

申报材料不全(缺某1个或某几个申报表,要求2位推荐专家只提供1人或未提供);

纸质申报材料未按规定签字或盖章;

表五“推荐专家职称”不符合规定(正教授/研究员);

网上申报提交文档错误或不能正常打开。

以上几个主要淘汰原因,希望准备参赛的学生和指导教师注意,避免因为申报失误影响参赛。

决定评审水平的关键——评委

为做好竞赛评审工作,每届活动组委会在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聘请近200名教授或研究员组成初评、复评和终评评委会,分学科组对参赛学生进行测评。初评阶段,采用网络在线背靠背方式,由专家根据规定的评分标准进行独立评分。评委分配实行严格的地区回避制度,即评委不审阅其本人所在省区的参赛学生资料。凡指导、推荐学生参加当届活动的专家,不能担任活动评委。从第11届活动开始,组委会还成立了评审监督委员会,对评审工作进行全程监督。

竞赛活动核心——评审

“小小科学家”评审分为初评、复评和终评3个阶段。初评、复评是对参赛者提交的申报材料进行评价,主要是对研究报告、实验日志、申报表、学习成绩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在完成初评、复评材料测评之后,就进入整个活动最为关键的终评评审。所有入围终评的学生将到现场接受评委会专家的现场问辩、综合素质考查和组委会安排的知识水平测试。

现场问辩是按照参赛学科,由相应评审组专家逐一对本学科参赛学生进行问辩,评价维度包括创造力与创新性、

科学思维、完整性、真实性、表达沟通能力等几方面。

综合素质考查采取每个评审组专家分别与所分配的学生进行座谈的方式,考查内容包括科学精神与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心理与道德、逻辑与思维、知识与思想等多个角度,形式较为灵活,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现场应变和交流能力。

知识水平测试是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查学生对高中主要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时长1小时,考查科目包括物理、化学、数学、生物、语文、英语和逻辑。

通过近2天时间的测评考查,对参赛学生的意识、能力、素质和潜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根据参赛学生在初评、复评和终评各阶段的测评成绩排序,经评审委员会全体专家投票表决确定最终奖项。

参赛提示

对准备参加“小小科学家”活动的学生,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准备工作:

对活动评选对象、参赛要求、竞赛流程和各环节具体要求进行全面了解,既要熟悉总体情况,又不能忽略细节,不能因小失大。

认真准备参赛资料,申报表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填写,切不可自由发挥,如要求手写签名处不能打印,更不能空缺,要求提供原件的不能用复印件代替,要求2位推荐专家意见不能只提供1个等等;填写内容要客观、真实,如有空缺项要进行说明,对不确定的内容要向辅导教师等有关人员咨询,如学校升学率等;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研究项目,如参赛学生是依托高校或科研院所实验室项目基础上进行自我创新研究形成的作品,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量、创新点在项目报告里进行明确说明,以便让评审专家进行合理评判。针对近几年高精尖项目比例的增长,评委会专家会进行重点考查,以鉴别作品的原创性。同时,优先考虑与中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相符的项目。

终评准备:终评现场评审环节多,测评时间长,对参赛者临场发挥能力和综合素质是一次高难度考验。首先要注意合理利用时间,在20分钟一轮的现场问辩里要用精炼的语言阐述研究项目内容、创新点、实践心得等关键内容,注意倾听评委的问题,回答问题要自然,遇到问题要诚实,征求意见要谦虚。综合素质考查环节要放松心态,避免急躁和情绪波动,以学习的心态和专家交流、互动。知识水平测试环节要根据自身特长和题目类型合理分配时间,先易后难。

淡化评奖心理:参赛只是成长的起点,而不是孜孜以求的终点。与比赛奖项相比,赛前的科研实践经历和终评与天南海北朋友们相聚度过的7天时光更有意义。每届活动结束后,组委会办公室会收到参赛学生发来的参赛感言,其中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比赛过程是最难忘的,影响也是最深远的。

论科研奖励评审指标体系的构建 篇4

科研奖励评审指标体系是评审专家对评审客体评定、审核的准绳, 其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如何, 直接影响到奖励的权威性和普遍性。因此, 制定一套合理的、可操作性的科研奖励评审指标体系, 对保证科研奖励的公正和科研奖励评审制度的顺利运行至关重要。

二、评审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科研奖励评审指标体系及其相应的计算方法在评审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好的评审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评审原则、设奖目标及相关科技政策。要成功构建出好的评审指标体系, 必须遵循如下构建原则。

一是完备性原则。完备性原则要求科研奖励评审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要足够完备, 以全面、系统地反映评审客体的综合水平, 实现设奖目标, 避免以偏概全的错误。当然, 由于奖励类型不同, 设奖目标的差异, 科研奖励评审指标体系的完备性还是相对的, 是与设奖目标有关的。

二是独立性原则。科研奖励评审指标体系中的每个指标必须是独立的, 如果一个指标可以由别的指标逻辑地推出, 那么这个指标就不是独立的, 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它的存在实际上是增加了与此有关指标的权重。解决的办法就是通过分析、判断和选择, 删去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指标, 使所有指标都是独立的。独立性原则实际上是保证了评审指标体系的简单性, 故也可称之为“简单性原则”。

三、相容性原则。科研奖励评审指标体系中各指标之间是相容的, 不能相互矛盾, 否则, 这种指标体系一定有缺陷, 需要加以改进。当两个指标相互矛盾时, 就必须至少要对两个指标中的一个进行修改或删除。一般来说, 发现或消除一个指标体系的不相容性是较容易的。

四、差异性原则。由于不同类型科技成果的特征和目的不同, 不同类型的科研奖励的设奖目标也有所差异, 因此科研奖励评审指标体系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同一的, 而应根据奖励和成果类型而有所差异。工程科学与软科学、社会科学的评审指标体系不同, 前者侧重经济效益, 后者侧重社会效益。自然科学与技术发明的评审指标体系也不同, 前者侧重学术价值, 后者侧重实际应用。即使是对同一类型的科研奖励,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外部环境的变化, 其指标体系也应有所调整, 各部分指标的权重也应有所修正。

五、可操作性原则。再完美的科研奖励评审指标体系, 如果不具有可操作性, 都如同纸上谈兵, 没有效用。所以, 科研奖励评审指标体系应简单明了, 便于判断和操作最好应借助计算机来辅助评审, 设计合理的指标参数, 运用模糊统计分析等等。

三、评审指标体系类型

科研奖励评审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能代表评审客体总体特征的指标所组成的指标集, 每一个指标可用来衡量评审客体某方面的特征。这些指标又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 而绝大多数指标应是可以量化的。科研奖励评审指标体系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计算型, 是指指标体系中每一个指标均能准确地进行赋值量化, 或能通过公式计算出其“转换值”。这种类型的指标体系能较好地排除奖励评审主体的主观干扰, 比较公平、准确, 但操作较困难。

二是评分型, 是指指标体系中每一个指标的数值均由专家根据评审客体某方面特征的程度给出评分来确定。这种指标体系简明、易于操作, 但易受评审专家的主观干扰。

三是混合型, 是前两种类型的混合, 其—部分指标根据专家评分确定, 另—部分指标则通过统计测算或公式计算或专家定性评估确定。这种指标体系吸收了前两种指标体系的优点, 但统计处理较繁。

四、评审指标体系的构建

科研奖励评审指标体系是一个整体, 一般由一级、二级、三级, 甚至多级评审指标体系组成。因此, 其构建可运用上述几条构建原则, 采取逐级构建的方法进行。

首先运用的应是差异性原则, 对不同类型的科研奖励建立不同的一级指标体系, 在构建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独立性、完备性、相容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在一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用类似的方法可建立起二级和三级指标体系, 同时, 科学地分配各指标的权重。

在评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中, 能成为一级指标的通常有学术水平、技术难度、创新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二级指标是在一级指标上的进一步细分, 从逻辑上看, 属于二级划分, 划分的标准可以是“程度”, 如学术水平可划分为6级:国际领先水平、国际先进水平、国际一般水平、国内领先水平、国内先进水平、国内一般水平, 并对每一级划分一个分数段, 而三级指标或三级划分的结果应能使相应分数确定。

通过本文的介绍, 相信在构建科研奖励评审系统的过程中, 充分考虑并遵循评审系统中的评审原则和评审方法, 巧妙地设计评审指标体系, 必将在科技成果评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并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苏.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研究, 科技创业月刊, 2005年第6期.

[2]郭元锋, 杨远芬, 彭佼蛟, 王锐, 科技管理研究, 2007年第3期.

[3]黄毓文, 吴少林, 黄小珍, 柳青.关于建立多元化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的一点思考, 实用医学杂志, 2004年第3期.

科技奖励申报说明 篇5

一、奖励种别

辽宁省科技功勋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增设企业重大研发成果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

二、申报条件

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 1.单位推荐或专家推荐。

(1)单位推荐。每个推荐单位推荐项目不超过限额推荐指标数。(2)专家推荐。如专家认为项目确实技术水平高、意义重大、已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可按下列条件进行推荐,但须由所归口的推荐单位审核同意后一并推荐。

 省科技功勋奖获奖人,每人可推荐1项科技奖励项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以上,可共同 推荐1项省科技奖励项目。

每位推荐专家每年只能推荐1项本人所熟悉的学科或专业领域的省科技奖励项目,同时应按申报书的要求独立撰写书面推荐意见并签名。在省科技奖评审过程中,所推荐项目存在异议时,推荐专家负有协助处理异议的责任。

2.推荐项目的第一完成单位须是辽宁省内独立法人单位;推荐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的项目须全部或部分在辽宁省内应用。

3.推荐项目(人选)须在本地区(本系统)、项目完成单位和项目前三名完成人所在单位公示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和主要完成单位等内容一周以上,不存在异议。

4.推荐项目如曾获得市级及以上科技计划支持的,应在2011年12月31日前通过任务下达单位组织的结题验收或鉴定;如获得知识产权和标准的(如发明专利、植物新品种权、行业标准等),应在2011年12月31日前获得授权或审定通过;如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审批的(如新药、压力容器、农药等),应在2011年12月31日前获得批准;其他项目,需在2011年12月31日前通过市科技局等有关单位组织的鉴定。

5.不涉及国家安全、国防和国家秘密。

6.已获得省级成果登记机构颁发的科技成果登记证明。7.同一项目不能同时推荐当年省科技奖中其他奖项;同一人同一只能在一个推荐项目中作为前三名完成人。

省科技奖励项目推荐材料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

为便于各推荐单位严格审查把关,现将我省2013奖励项目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予以公布,请项目完成人、完成单位和推荐单位在填写和审查申报书时严格执行。形式审查不合格,不予提交评审。

一、自然科学奖

1.未提交代表性论文、专著及被引用证明或篇数各超过10篇的。

2.所列代表性论或文、专著有2012年1月1日之后发表(出版)的。所列代表性论文、专著在已获国家和省科技奖项目中使用过。

3.完成人不是10篇代表性论文、专著作者。4.10篇代表性论文中存在主体工作是在国外完成的。5.完成人员未签名,且无说明的。

6.推荐单位未填写具体的推荐意见,法人代表未签字、未加盖单位公章的。

7.列入市以上科技计划的,未在2011年12月31日前通过结题验收,或未在2011年12月31日前通过本单位学术委员会评价的。

8.未在省级成果登记机构进行科技成果登记的。

9.网上申报内容的6、7、8项之外没有隐去完成人、完成单位、推荐单位和推荐专家、评价专家的。

10.电子版材料与书面材料不一致。

11.其他不符合《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推荐条件的。

二、技术发明奖

1.未提交知识产权证明,或提交未授权知识产权,或提交已获国家和省科技奖项目中使用过知识产权证明的。

2.未提交项目在辽宁省内应用证明的,或应用单位主管领导未在应用证明上签字,未加盖单位公章的。

3.按照规定,有行政审批要求的,未提交相关部门审批证明的,或相关证明不是2011年12月31日前取得的。

4.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不是授权知识产权持有人等的。5.完成人员未签名,且无说明的。

6.推荐单位未填写具体的推荐意见,法人代表未签字、未加盖公章的。

7.列入市以上科技计划的,未在2011年12月31日前通过结题验收的。

8.未在省级成果登记机构进行科技成果登记;

9.网上申报内容的6、7、8项之外没有隐去完成人、完成单位、推荐单位和推荐专家、评价专家的。

10.电子版材料与书面材料不一致;

11.其他不符合《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推荐条件的。

三、科技进步奖

1.所列主要创新内容(含专利、论文和应用等证明材料)已获国家和省科技奖。2.未提交项目在辽宁省内应用证明的,或应用单位主管领导未在应用证明上签字,未加盖单位公章的。

3.未提交2011年12月31日前取得的评价证明。如列入市以上科技计划的,未在2011年12月31日前通过结题验收或鉴定,或计划外项目未提交2011年12月31日前市科技局等有关单位组织的成果鉴定证明。

4.完成人员未签名,且无说明的。

5.完成单位未加盖单位公章的,或名称与本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不一致的。

6.推荐单位未填写具体的推荐意见,法人代表未签字、未加盖公章的。

7.未在省级成果登记机构进行科技成果登记的。

8.网上申报内容的6、7、8项之外没有隐去完成人、完成单位、推荐单位和推荐专家、评价专家的。

9.电子版材料与书面材料不一致的。

10.其他不符合《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推荐条件的。

网络系统填写注意事项

一、学科评审组

1、医疗卫生评审一组(外科)

2、医疗卫生评审二组(内科)

3、医疗卫生评审三组(其他)

4、中医药生物评审组

二、中文项目名称 1、30字以内

2、项目名称的创新点要与结题、鉴定项目题目创新点一致

3、项目名称要体现应用。切忌避免“**********基础研究”或“**********分子机制研究”或“***********动物模型研究”等

三、应用情况

1、第三方评价 1)成果鉴定评价 2)查新报告结论 3)论文引用情况

2、推广情况 1)单位应用情况

2)学术会议(承办学会会议、参加学术会议大会发言等)3)社会培训 4)人才培养(博士、硕士等进修医生等)

四、主要完成人情况

1、完成人最多填写11人 省奖证书:省一等奖 11人

省二等奖 9人

省三等奖 7人

2、完成人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与封面项目起止时间要统一。

五、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1、附属一、二院填写本医院情况,其他二级学院填写学校情况

2、如有其他参与单位,纸质版需盖章

六、推荐单位意见

1、负责人:赵杰

2、只写推荐意见,不写推荐等级。

七、详细技术报告

至少9页以上 *

八、附件上传顺序

1)成果鉴定证书和/或项目结题证明(1个PDF)

成果鉴定证书(成果鉴定封面及函审专家意见。去掉完成单位及函审专家姓名),2011年12月31日前结题的项目可以把之后做的成果鉴定作为附件上传。

2)成果登记(1个PDF)

成果登记封面及同意登记栏(去掉完成单位与推荐单位)3)查新报告(1个PDF)查新封面、创新点及结论 4)应用证明

应用证明必须包括本单位应用证明,至少3份,应用证明必须体现项目已应用2年以上(起始时间为2010年12月之前,终止时间为至今),主管负责人签字,公章。应用证明内容不要相同。

5)论文检索证明,包括论文引用率(1个PDF)6)论文首页(去掉完成人及完成单位)

如:SIC-

1、SCI-2------中文核心

1、中文核心2----或论文

1、论文2--------------7)课题、专利、著作、奖励等成果(课题批件、专利证书、著作首页,奖励证书,同样去掉完成人及完成单位)

8)学术会议清单 9)其它证明材料

材料上报要求

1、上报截止日期2013年5月15日,原件与复印件各1份,同上交电子文档,申报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1份。

2、与网络申报材料一致的纸质材料申报书与附件装订一册,一定不要隐去完成人、完成单位、推荐单位和推荐专家、评价专家。

3、从2013年起,经评审未获奖及进入评审阶段后自行申请撤回的项目,第二年不能再次推荐。

4、终审答辩前,奖励办将组织相关专家对终审一等奖的应用技术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请各推荐单位协助配合。

上一篇: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下一篇:经济增长与消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