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创新

2024-10-31

奖励创新(通用12篇)

奖励创新 篇1

为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日前, 启东市财政拨出2600 万元专项资金, 用于奖励2013 年度一批科技型企业在纳税贡献、品牌培育与科技投入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 共有100 多家企业获得奖励。

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 启东市通过鼓励企业扩大规模、加大科研投入、注重品牌培育、加强管理创新等措施, 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2013 年, 该市共有江苏道达重工有限公司、江苏东成电动工具有限公司、韩华新能源 (启东) 有限公司、启东市姚记扑克实业有限公司、启东乾朔电子有限公司、江苏神通阀门有限公司等50 多家企业获得纳税贡献奖, 共计奖励资金1036.18 万元。

为鼓励企业争创名牌, 进一步推进启东市工业企业做大做强、转型升级, 该市拿出112.2 万元奖励品牌培育企业。启东市南方润滑液压设备有限公司、江苏昂彼得堡散热器有限公司、启东金和食品有限公司等4 家企业获江苏省著名商标;江苏捷捷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南通申东冶金机械有限公司等5 家企业获江苏省名牌产品;江苏海四达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宏强船舶重工有限公司等48 家企业获得南通市名牌产品或知名商标。

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标准,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此次奖励的一大亮点。恒升化工 (启东) 有限公司、南通秋之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欧瑞防爆电气有限公司等21 家企业采用或实施国家和国际技术标准或行业标准, 共计奖励资金108.88 万元。同时, 该市还对南通华滋奔腾船业有限公司等37 家企业在扩大企业规模方面奖励61 万元, 对启东丰顺船舶重工有限公司等实施技术改造的13 家企业奖励298 万元。

另外, 针对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 该市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加大对规模企业、亿元企业和骨干企业培育力度, 鼓励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步伐。鼓励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加大投入, 做大、做强、做优一批中小企业。

奖励创新 篇2

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励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调动广大职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推动单位技术进步,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单位职工在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中取得的创新成果。

第三条 职工创新成果奖遵循客观、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面向基层一线职工,实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

第二章 评选范围及条件

第四条职工创新成果奖评选范围:

(一)设备、工艺改造中的创新成果;

(二)新材料、新产品开发应用中的创新成果;

(三)研发新工具,改进操作方法中的创新成果;

(四)推进节能、减排中的创新成果;

(五)安全与卫生、环境保护中的创新成果;

第五条职工创新成果奖申报条件:

一等奖:创新成果在省内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促进行

业技术进步作用明显,并取得显著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成果经济增加值达到或超过50万元。

二等奖:创新成果在市内同行业处于先进水平,促进单位技术进步作用明显,并取得较大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三等奖:创新成果在本单位生产技术领域具有独创性,促进了单位技术进步,并取得一定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参评奖:创新成果具有一定经济应用价值,被本单位采用推广。

第三章 评审机构及程序

第六条职工创新成果奖评审工作由省局、分局劳动竞赛委员会组织实施。

第七条职工创新成果奖名单提交分局劳动竞赛委员会审核。

第八条申报创新成果奖人员,应按规定要求填写《申报表》,并附相关资料

第九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参加申报:

(一)创新成果有权属争议,且申报时尚未解决的;

(二)创新成果完成人违纪违法,正在接受审查,尚未结论的;

(三)创新成果涉及商业秘密和国家安全的。

第十条职工创新成果奖评审工作,由材料申报、材料

审核、专家评估、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四个阶段组成。具体评审方式,由专家评审委员会视申报项目情况决定。

第四章奖励形式及资金来源

第十一条获得职工创新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由省公路局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单位并根据获奖等级给予相应的奖励。

第十二条职工创新成果奖奖励标准:一等奖奖金2000元;二等奖奖金1000元;三等奖奖金500元。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弄虚作假、剽窃他人创新成果,或以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职工创新成果奖的,经查证属实,撤销奖励,追回证书和奖金,并通报有关部门;情节严重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十四条职工创新成果奖为荣誉奖励,不作为该成果权属依据。

第十五条本办法由新绛公路管理段工会负责解释。第十六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限5年。

新绛公路管理段

奖励创新 篇3

企业积极参与创新

产学研联合研究成果突出

在技术发明、技术开发和重大工程三大类168项应用型成果中,企业参与完成的成果116项,占69%,其中企业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成果83项,占49%;显示出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和产学研结合对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明显,同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整体式介孔硅酸钙吸附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城市客车多能源一体化混合动力系统及其系列化车型应用”、“7500kVA大功率IGCT交直交变频系统”、“网络管理建模、分析与评价技术系列国际标准及应用”等成果,均是由中央院所或高校与北京市企业合作,并在北京实现产业化的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显示出中央单位优秀科研成果在北京落地后对北京做出的实质性贡献,得到了评审委员的一致认可,获得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由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市天元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研发的“网络管理建模、分析与评价技术系列国际标准及应用”,面向国家标准战略,解决了大规模复杂网络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研制成功了6类网络管理系统和网络管理测试系统,缓解并逐步解决了网络管理工程建设对理论和技术的迫切需求,经济效益达4.5亿元;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已被完整采纳为6项ITU-T国际标准,获得1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使我国在网络管理领域的研究、实现和标准化方面具备了战略优势,为我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争得了“一席之地”。

由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北京金白天正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完成的“7500kVA大功率IGCT交直交变频系统”,攻克了大功率IGCT器件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关键设备的自主生产,取得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实力强

在283项获奖项目中,材料科学、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电子通讯、计算机自动化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获奖项目达到102项,占获奖项目总数的36%,其中,技术发明、技术开发、社会公益、重大工程等四类应用型项目占了89.2%。这些战略性新兴的获奖项目中,共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26项,获软件著作权373项,占所有获奖的60%和74.8%,显示出北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实力,为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创造了条件。

如由清华大学和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城市客车多能源一体化混合动力系统及其系列化车型应用”项目,突破了新能源客车电动化总成关键技术,研制了我国第一批通过产品认证的燃料电池混合动力城市客车,使本市新能源客车的研发能力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该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21项,共完成3大系列9个品质的系列化新能源课程的生产,累计运行203万公里,新增产值1.42亿元。

科技惠民作用明显

获奖项目中,一大批惠及民生的成果获得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奖,283项获奖项目中,有63项属于医药卫生相关领域,占获奖项目的22%。特别是针对重大疾病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如“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临床研究与推广应用”、“细胞、器官衰老的分子机制研究与个体化衰老评价的建立及应用”及“口腔颌面组织再生及功能重建临床与基础研究”等项目,不仅获得了北京市一等奖,还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显示出北京医疗水平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显著提高了北京市疾病的诊疗水平,惠及了广大市民。

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研究完成的“人造板及其制品环境指标的检测技术体系”项目,建立自主产权的我国人造板及其制品环境指标检测技术体系,颁布实施人造板及其制品甲醛释放量的国家标准、检测方法的行业标准、VOC检测方法的行业标准,实现对产业链的各环节的监测与控制。开发出8项人造板产业链各环节的检测原理与技术及相应的检测仪器六大类11个品种。建成了年生产能力600台,产值九千万元的产业基地,产品已在国家人造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二十多个省市使用,我国3/4以上的人造板产品均采用本技术进行检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破解基础设施建设难题

奖励创新 篇4

作为科技奖励制度组成部分之一的国防科技奖励,是我国国防技术创新领域中的重要制度形式,也是国防技术创新发展最为关键的驱动力之一。自国防科学技术奖设立以来,奖励了一大批国防高新科技成果,大大激发了广大国防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调动了国防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推动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国防科技奖励制度是建立国防科技工业激励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我国国防技术创新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有利的影响。本文将基于国防科技奖励的激励效能,研究国防科技奖励对国防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机理。

1 国防科技奖励的起源与本质

我国的国防科技奖励制度始建于1999年,在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原国防科工委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设立了面向全国的国防科学技术奖。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工业和信息化部继续设立国防科学技术奖,并委托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负责组织评审。国防科技奖励制度自建立以来,所体现的宗旨就是鼓励创新,尤其是鼓励原始性创新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而建立国防科技奖励制度的目的也正是为了奖励在推动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鼓励自主创新,促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建立国防科技奖励制度是为了激励国防技术创新,把奖励和激励国防自主创新放在突出的位置。在鼓励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2006年国防科技奖励分化为国防技术发明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三大类,更加重视了国防自主创新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国防科技奖励是国家科技奖励体系的组成之一,它通过设立奖项、制定法规、组织评审和颁奖等一系列活动,对国防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劳动和研究成果的价值给予肯定和承认。学术界对于科技奖励的理论研究,开始于1957年,以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发表《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一文为标志,在文中默顿提出“科学奖励”的概念(科学奖励发展至今内涵已扩展到科技奖励),认为科学奖励是社会对科学发现的优先权和科研劳动成果的承认[2]。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发展,目前对于科技奖励的阐述主要有以下理论观点:社会对科技发现优先权和科研劳动成果的承认;社会按利益交换原则付给科技劳动者的报酬;符合和满足科研劳动工作者需要的制度化的激励形式;科技的一种自我控制机制;为实现科技自身良性运转和让科技实现某种社会功能所必须的控制手段等[3]。从已有的文献研究看,对于科技奖励的效能分析,学者们普遍认为科技奖励具有激励效能、认定效能和导向效能,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科技奖励具有激励效能和导向效能,而认定效能属于激励效能的一部分[4,5,6,7]。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国防科技奖励制度的建立对国防技术创新活动产生了积极的激励作用,其本质就是通过引导国防技术创新人员在国家需要的领域开展研究、通过对国防技术创新人员所取得成果和研究水平的认定,达到激发广大技术创新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动力的目的。

2 国防科技奖励的激励效能及对国防技术创新的作用框架

2.1 国防科技奖励的激励效能

激励是强化国防科技研究主体动机的方法。按照行为科学的观点,动机是行为的本源,而激励是强化动机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国防科技奖励制度,就可以把国防科技奖励看作是一种符合和满足国防技术创新人员的心理激励形式[8]。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国防技术创新人员作为智力劳动者,其需求的层次一般比较高,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要求比较强烈,那么,获得国防科技奖励就是有效地激发他们不断地取得高质量的国防技术创新成果、追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方面需求的一种社会诱因。国防科技奖励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激励手段,准确地把握了国防技术创新活动的特点和国防技术创新人员的深层心理,通过奖励激发了国防技术创新人员强烈的建功意识和追求自我实现的价值目标,通过对有突出贡献的国防技术创新人员科研劳动成果的承认,达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激励国防技术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多出、快出高质量的国防技术创新成果,进而促进国防技术创新的目的。国防技术创新是一项开拓性的活动,而国防科技奖励的激励效能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调动国防技术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自觉进行国防技术创新的自主性,不断地为国防技术创新活动注入新的动力。

2.2 国防科技奖励对国防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框架

在国防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具有创新需求和创新能力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人员或组织团队,我们称之为国防技术创新主体。国防科技奖励对国防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就是国防科技奖励的激励效能对国防技术创新主体的激励作用。这种激励作用具体又可以细化为四个方面:国防技术创新动力的激发、国防技术创新团队的稳定、国防技术创新竞争的引入和国防技术创新主体的培育。国防科技奖励正是通过这四个方面对国防技术创新主体不断地产生激励作用,进而有效地促进国防技术创新。

3 国防科技奖励对国防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机理

3.1 国防技术创新动力的激发

建立国防科技奖励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广大国防技术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的创新热情,进而激发国防技术创新人员持续创新的动力,以更好地推动国防科技进步。国防科技奖励对国防技术创新人员所取得的创新成果和研究能力的高度评价和认可,不仅能够激发已获得奖励的国防技术创新人员持续创新的动力,而且能够激发未获得奖励的国防技术创新人员创新的动力。国防科技奖励对国防技术创新动力的激发作用如图1所示。

对于已经获得国防科技奖励的技术创新人员来说,在得到社会和科技共同体的肯定和承认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自我价值的认可、自身心理的满足和科研条件的改善等,由此将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坚定不移地继续奋斗等,从而激发了在创新广度、深度上持续创新的动力;而对于那些尚未获得奖励的国防技术创新人员,未来获得国防科技奖励将是一个十分具有吸引力的目标,激发了他们对获得承认的渴望,同样会激发持续创新的动力。

3.2 国防技术创新团队的稳定

现代科学研究与过去以单个人或小集体为主的组织形式不同,越来越趋向于跨区域和跨学科的发展,个人的作用正在弱化,团队合作成为主要形式。一项国防技术创新成果的得出,大多是建立在多人共同合作的基础之上,是国防技术创新团队成员协同合作、共同努力的结晶,团队精神在国防技术创新中起到了很强的作用。国防科技奖励对国防技术创新团队的稳定作用表现为:对创新团队整体的认可、增强团队凝聚力、留住创新团队内成员和吸引团队外优秀人员等各方面,如图2所示。

国防技术创新成果的形成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对国防技术创新成果进行奖励,实际上也是对整个团队的创新能力、创新水平和创新氛围的认可,既承认了国防技术创新团队所取得的创新成果,也承认了团队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和良好的创新文化,反过来这种认可和承认强化了团队共享与合作的氛围,促进了团队创新水平的提升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而具有较高凝聚力的团队,不仅便于留住团队内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国防技术创新人员,而且有利于吸引团队外优秀的创新人才加盟,从而更加促进了国防技术创新团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3 国防技术创新竞争的引入

国防科技奖励的目的不仅是对已经做出突出贡献的国防技术创新人员进行激励,更深层次的还要对尚未做出突出贡献的潜在国防技术创新人员进行激励。通过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国防技术创新人员,不仅激发国防技术创新领域里尚未获得奖励的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激励和鼓舞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国防技术创新领域。为了获得有限的国防科技奖励,必然会引发创新竞争,竞争加快了国防技术创新成果的产出速度,提高了创新成果的水平和质量。国防科技奖励对国防技术创新竞争的引入作用如图3所示。

国防科技奖励将竞争机制引入国防技术创新领域,引发了创新人员之间的创新竞争,激烈的竞争促使国防技术创新人员只有抓紧时间、努力研究,才能获得肯定和承认。国防科技奖励一方面通过对已经在国防技术创新领域里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人员给予肯定和承认,实现了对获奖国防技术创新人员的激励作用,强化了国防技术创新人员的创新动机;另一方面,国防科技奖励又通过这种激励作用的彰显,吸引更多的潜在国防技术创新人员投身到国防技术创新事业中去,更快更好地产出更多更高质量的国防技术创新成果。国防科技奖励就是这样通过奖励一部分国防技术创新人员,达到激励更多的国防技术创新人员,带动更多的国防技术创新人员的效果。

3.4 国防技术创新主体的培育

国防科技奖励有利于国防技术创新主体的成长,尤其是对青年国防技术创新人才的成长具有很好的培育和扶持作用[9]。通过国防科技奖励,激励了有突出贡献的国防技术创新人员,促进了国防技术创新人员在科技共同体内部的分层和流动,同时鼓励和保护了青年国防技术创新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优秀国防技术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国防科技奖励对国防技术创新主体的培育作用如图4所示。

国防科技奖励加速了国防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助于选拔、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国防技术创新人才。通过国防科技奖励,评选和表彰了一大批有突出贡献的创新人员,这既是对国防技术创新人员本身创新能力和贡献大小的肯定和承认,同时也为选拔、培养优秀的国防技术创新人才提供了宝贵依据。由于获奖的国防技术创新人员具有较高的科研开发和组织能力,这不但为其成长为某一创新领域的权威和领军人物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其组织国防技术创新攻关、培育新一代的国防技术创新人才创造了条件。对于青年国防技术创新人员而言,国防科技奖励可以很好地保护他们的科研创新兴趣和积极性,鼓励他们继续坚定不移地攀登科学高峰,为成为高层次的国防技术创新人才而奋斗。

4 结语

国防科技活动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鼓励自主创新是国防科技奖励的重心。作为国防科技发展的核心力量,国防技术创新人员是创新进程中最活跃的主体要素。推动国防技术创新,关键在于积极吸引和培养国防技术创新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的国防技术创新人才,并且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对于国防技术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由国防科技奖励的本质所决定,国防科技奖励对国防技术创新产生了积极的激励作用,通过不断地激发创新主体开展国防技术创新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稳定了创新团队并加强了创新队伍的建设,通过奖励有突出贡献和重大创新价值的创新成果,吸引了更多的创新人才参与国防技术创新竞争,并且培育优秀的创新主体从而不断地夯实国防技术创新的动力源,促进了国防技术创新又快又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钟书华.国内“科技奖励与自主创新”研究述评[J].软科学,2008,22(6):113-116,125

[2]ROBERT K MERTON.Priorities in Scientific Discovery:A Chapterin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57,22(6):635-659

[3]王炎坤,钟书华.科技奖励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27-32

[4]阮冰琰,杨健国.基于科技奖励本质及功能的制度创新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2):28-31

[5]李强,钟书华.国外科技奖励“激励—竞争机制”研究述评[J].科技管理研究,2010(12):25-28

[6]尚智丛,张真芳,杨辉.我国科技奖励体制目标与功能的思考[J].中国科技奖励,2007(12):54-60

[7]黄小珍.国内科技奖励作用研究综述[J].中国科技奖励,2003(2):64-67

[8]姚昆仑.科学技术奖励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12

4科技创新奖励规定 篇5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充分发挥奖励的激励引导作用,调动我矿干部员工的技术创新积极性,加快实施科技兴矿的战略,根据上级有关奖励办法,并结合我矿实际情况,特制定我矿科技创新奖励规定。

第一条:凡我矿干部员工取得技术成果,其成果经过实际应用,为我矿的发展做出较大贡献,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集体和个人,均按照本办法给予奖励。

第二条:奖励范围:

1、研究、开发新的科技成果(包括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等),以及应用于生产的理论研究成果。

2、在本矿首次推广、应用,经济效益显著的先进科技成果。

3、在技术改造中采用的先进技术。

4、对生产建设有重要指导作用的标准、计量、管理方法理论等科研成果。

第三条:奖励等级:

科技创新奖励共分5个等级。以项目投产后一年内所获利润统计:200万元以上为特等奖,60万元以上为一等奖,20万元以上为二等奖,10万元以上为三等奖。对不能直接产生利润额但能够产生较大社会效益或对安全生产起较大指导作用的,可由矿技术创新工作委员会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综合评定,适当评定奖励等级。

第四条:成果效益的计算办法:

1、一般增产节约效益以年创造价值计算:工程建设的科研成果及技术进步,应以批准的该项工程预算为核算基础计算节约价值。

2、对实际应用量大面广的新技术,凡在集团公司第一家推广应用或在推广应用中有创新的;项目技术含量较高的其奖励等级提高一级。

3、受奖单位应有受益单位和财务部门审核确认的证明材料。

第五条:奖励金额及分配:

科技创新特等奖50000元,一等奖20000元,二等奖5000元,三等奖2000。首位完成人奖金金额不低于30%。其余部分分配给为项目引进、研制、开发和推广应用做出贡献的有关人员。

小改小革:一等奖1000~2000元,二等奖500元。

论文奖:国家级刊物发表的1000元,省级刊物发表的500元。

第六条:技术项目创新确立程序:

1、开展项目单位年初要提出计划到矿科技部门立项;对后来在实际工作、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项目,应在项目进行中,及时补办立项计划。

2、对于成果的形成和参入人员的业绩要有记录。

3、成果奖励人员的申报按照项目提出人、项目参与人对项目的贡献大小排队,一般项目原则上不超过5人。

第七条:对获奖项目的主要人员颁发奖金、奖励证书,记入档案,作为考核、晋升、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和选拔技术拔尖人才的参考。

第八条:成立创新奖励工作委员会,人员组成:总工程师、各专业副总、技术科科长等。委员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办公室设在技术科。

第九条:评聘程序:

申报奖励应在项目完成一年后提出。首先填写《盘道煤矿科技进步奖申请表》,提供项目研究报告、技术论文和效益证明材料,并经单位审核后报技术科。由技术科进行立项、审查,合格后,分类提交对口专业审查,由专业提出审查意见,再由技术科汇集意见报技术创新奖励工作委员会。由技术创新奖励工作委员会进行综合评审、平衡、组织现场考察答辩等,提出初审意见,报矿领导批准。

对同一项目不做重复奖励。

有异议的项目不予受理。

第十条:奖励方式:

矿每年进行一次科技大会,会上对一年来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奖励。小改小革视具体情况进行奖励,即可随科技大会进行奖励,也可在年度表彰会上同时进行表彰奖励。

第十一条:申报、推荐必须真实。凡弄虚作假、骗取奖励者,一经查实将严肃处理,撤销荣誉称号,追回奖励证书和奖金。

奖励创新 篇6

享受的奖励政策

对口单独招生是普通高校招生的一个组成部分,招生范围及对象为具有本省户籍或学籍且符合普通高校招生报名基本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技工学校,下同)的应、往届毕业生。

参加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技能大赛获奖、享受对口单独招生奖励政策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往届考生,都必须参加对口单独招生统一报名,逾期不予补报名;必须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对口单独招生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综合理论考试,取得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综合理论考试成绩。如未参加对口单独招生报名或未取得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综合理论考试成绩,即使技能大赛获奖也不能享受对口单独招生奖励政策。

根据考生在校期间参加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大赛获奖等级,可直接认定该生相应的专业技能成绩。获得省级技能大赛优秀奖考生的专业技能成绩,可认定为参加考试当年本专业全省统一技能考试合格分数;获得三等奖以上奖项考生的专业技能成绩,可认定为参加考试当年本专业全省统一技能考试合格分数的120%(超过满分300分,以满分300分计)。鼓励技能大赛获奖考生参加全省统一的专业技能考试,如技能考试成绩与获奖认定技能成绩不相一致,按其较高分值计算专业技能成绩。

获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大赛一等奖的考生,可根据志愿直接录取省属院校本科专业学习。获得二等奖的考生,可根据志愿直接录取省属院校专科专业学习,如该考生成绩达到本科投档要求,可参加本科阶段投档与录取。

获得省创新大赛三等奖以上奖项、省“三创”优秀学生称号、省技能大赛优秀奖以上奖项的考生可享受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政策。

以上政策实行后,不再实行技能大赛获奖考生加分录取政策。

在校期间获得省技能大赛优秀奖以上奖项、省创新大赛三等奖以上奖项、省“三创”优秀学生称号的中等职业学校往届毕业生享受对口单独招生奖励政策,从获奖之日起三年内有效。

职业教育技能大赛获奖选手享受普通高校

对口单独招生有关奖励政策的补充通知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奖励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优秀选手,引导和激励广大职业学校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江苏省对《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0年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工作的通知》(苏教职〔2009〕49号)有关职业教育技能大赛获奖选手享受对口单独招生奖励政策补充通知如下:

1.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选手享受政策:

获得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大赛二等奖以上的考生参照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大赛一等奖的考生奖励政策执行。获得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大赛三等奖的考生参照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大赛二等奖的考生奖励政策执行。获得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大赛优秀奖的考生参照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大赛三等奖的考生奖励政策执行。

2.国家及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美容美发项目模特选手享受政策:

国家及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美容美发项目中,模特选手与技能操作选手享受同等奖励政策。

3.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省级选拔赛获奖选手享受政策:

根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要求,每年省赛后要新增部分项目省级选拔赛。参加省级选拔赛获奖选手与全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获奖选手享受同等奖励政策。

奖励创新 篇7

一是奖项设置新突破。新《奖励办法》增设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和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奖, 取消了科学技术特别奖, 改设科学技术进步一、二、三等奖。

二是奖励标准高突破。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 (不受名额限制) 授予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投入100万元以上 (含100万元) 、拥有专利并实现成果转化的企业, 按纳税额的10%奖励。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奖金数额分别由1万元、0.7万元、0.4万元提高到30万元、20万元、10万元。

三是奖励范围广突破。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奖 (不受名额限制) 对在科技创新中获得国家、省认证 (认定) 的公民、组织进行奖励。获国家科技部认证 (认定) 的最高奖10万元, 获云南省科技厅认证 (认定) 的最高奖5万元。

奖励创新 篇8

关键词:非政府科技奖励,自主创新战略,互动关系

科技奖励是国家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主创新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方略。激励自主创新与科技奖励工作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一方面, 科技奖励工作作为体现国家科技政策的重要环节, 从体制内规范引导科学技术的创新及发展方向;另一方面, 激励自主创新要求科技奖励工作与时俱进, 及时奖励科技界的自主创新成果, 从而对科技奖励工作的改革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1]政府科技奖励与非政府科技奖励是国家科技奖励体系的两个分支, 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发挥对科学共同体的激励作用。政府科技奖励是指国家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 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提高综合国力而开展的奖励活动, 其设奖主体是中央及地方人民政府。与此相对的, 非政府科技奖励是指国 (境) 内外企事业单位 (国家机关除外) 、科学共同体、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或者自筹资金, 面向社会开展的经常性的奖励活动, 其设奖主体是各类社会力量, 主要以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取得成果或者作出贡献的个人、组织为奖励对象。[2]13政府科技奖励和非政府科技奖励都是国家建立在公共管理基础上、面向社会所开展的奖励活动。

国内学者对科技奖励的研究成果较多, 但结合自主创新战略来研究科技奖励的成果则较少。根据笔者2010年9月26日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的检索发现, 从1980年1月到2010年8月底篇名中含有“科技奖励”的相关文献共1 387篇, 根据二次检索得知有关“科技奖励与自主创新”的文献共22篇。钟书华 (2008) 把这些文献的研究内容归纳为“科技奖励的目的是激励创新”、“国家科技奖励应重点激励创新”、“我国科技奖励在激励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面向自主创新的我国科技奖励体制改革”四个方面。[3]113-116可见, 尚没有学者对“非政府科技奖励与自主创新”进行研究。但是, 陈至立 (2006) 强调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完善激励自主创新的科技奖励制度”, [4]4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主任陈传宏在第三次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工作研讨会上也强调非政府科技奖励要“激励自主创新, 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5]6可见, 非政府科技奖励与自主创新战略的关系值得学术界深入探讨。笔者认为, 自主创新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 是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有力武器;而非政府科技奖励是国家科技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实施科技管理的重要政策工具, 引导着国家科技资源的配置。因此, 非政府科技奖励与自主创新战略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两者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一自主创新战略是非政府科技奖励蓬勃发展的外在推力

(一) 自主创新战略为科技奖励工作提出了新的命题

2003年, 我国在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战略研究过程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自主创新”这一概念;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2005年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2006年1月召开的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可见, 自主创新战略为科技奖励工作提出了新的命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 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始终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突出位置, 强化对原始性创新的奖励力度, 在奖项设置、奖金额度、奖励数量、评奖机制以及鼓励社会力量设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二) 自主创新战略促进了非政府科技奖励的蓬勃发展

在国家出台了多项关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政策后, 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 一批批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因此, 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势在必行。而我国当前的科技奖励体系仍是政府科技奖励为主导, 有限的政府科技奖励已不能满足奖励源源不断的自主创新成果的需要。因此, 必须大力发展非政府科技奖励, 可以说, 非政府科技奖励的蓬勃发展正是激发自主创新热情的时代要求。正是在自主创新战略的推动下, 我国的非政府科技奖励得到了蓬勃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不断增设新的非政府奖项, 每年均有10余项新的非政府奖项到科技部登记注册。据不完全统计, 2003年登记成立非政府奖项20项, 2004年登记14项, 2005年登记26项, 2006年登记20项, 2007年登记10项, 2008年登记21项, 2009年登记15项, 2010年登记8项 (统计到8月底) 。[6]截止2010年8月底, 已登记成立全国性非政府奖项215项, 地方性非政府奖项400余项。这些新增奖项填补了众多奖励领域的“空白”, 促进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二是既有奖项的改革和完善。越来越多的非政府奖项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不断改进或设立新的奖项, 突出表现在增设“创新类人才奖”、向中青年科技人才倾斜和重点奖励具有自主创新的成果等方面, 迎合科技发展及创新的需要。如在科技界享有广泛声誉的何梁何利基金奖自1994年首次颁奖以来, 多次对奖项进行了调整, 以适应国家科技事业和发展战略的需要, 尤其是自2006年起, 为贯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 对奖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调整奖励结构。自2006年起, 在原有“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基础上, 增设“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并分设“产业创新奖”、“区域创新奖”和“青年创新奖”。奖励具有高水平科技成就而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创建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和著名品牌, 创造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杰出贡献者。②调整和优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评选标准, 同时拓展了“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奖励范围。评选章程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获奖对象的拓展, 丝毫不是降低了标准, 而是使得基金的科技大奖进一步向国际规范靠拢, 为在研究开发第一线的杰出的拔尖人才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从而更加贴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旋律。③重新确定了奖励名额, 保持合理的奖项结构和比例。成就奖每年最多可产生5名;进步奖和创新奖总数不超过65名。不断的改革实践在发扬基金优良传统基础上, 扭转了多年来获奖科学家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使基金伴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主旋律, 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7]54-56这些非政府奖项以大力奖励自主创新成果而受到了科技人员的广泛欢迎, 在我国的科技奖励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非政府科技奖励是深化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途径

科研人员是自主创新的主力军, 激发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热情是科技奖励的重要功能。政府科技奖励与非政府科技奖励是激发科研人员自主创新热情的两种方式, 但政府科技奖励以奖励项目为主, 不是对科研人员的直接奖励, 竞争也很激烈, 不能充分发挥对科研人员的激励作用。而非政府奖项的设立, 增加了科技人员的预期价值, 获奖的概率也得到了提高, 所产生的科研动力将显著增加。[8]92

(一) 非政府科技奖励激励自主创新的功能

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 非政府奖项以其设奖灵活、奖励面宽、获奖门槛低、物质奖励丰厚等特点对科技人员有较强的吸引力, 这种激励层面政府奖项是无法达到的。这是因为: (1) 非政府奖项的奖励对象非常广泛, 几乎每个领域的科技人员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奖项, 因其专业性较强而减弱了竞争程度, 增加了获奖的可能性, 这对科技人员是一种可望又可及的激励。 (2) 非政府奖项的获奖条件相对政府奖项而言, 门槛较低, 一般达到该领域的先进水平就有可能获奖, 在申请、评审等方面要求也更低, 增加了科技人员获奖的可能性。 (3) 一般在某个学科领域仅有一至两个非政府奖项, 评议人员往往是该学科的权威, 获得该奖, 不仅是获得同行专家的认同, 同时也代表了该领域的领先水平, 这种认同所带来的激励程度比一般的政府奖项要大得多。 (4) 激励包括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 政府奖项以其声望高、稀缺性等能对科技人员产生巨大的精神激励, 但其奖金来源于政府财政, 奖金过高易对政府财政产生压力, 所以绝大多数政府奖项的奖金都不高。而非政府奖项的奖金来源比较广泛, 设奖主体以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可以提供高额的奖金, 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对科技人员仍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一方面可以改善团队的生活状况, 另一方面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经费。

(二) 非政府科技奖励激励自主创新的机制

非政府奖项的蓬勃发展, 激发了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热情, 催生了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很多获得非政府奖项的科研人员, 借助丰厚的奖金, 再接再厉, 不断攀登科研高峰, 对原项目进行了深入的后续研究, 最终取得了一系列的累积成果。如2000年至2009年的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都曾获得过非政府奖项中的何梁何利基金奖的奖励, 何梁何利基金奖每人100万港元的丰厚奖金为获奖者继续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何梁何利基金奖网站资料整理所得, 其中2004年国家的最高科学技术奖空缺。

从表1可以看到, 自2000年首次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来, 历届获奖者中除吴文俊外都先后获得过何梁何利奖, 其中吴征镒、徐光宪和谷超豪三人还曾先后两次获得过该奖, 且有六人获得过该奖的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何梁何利奖已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摇篮”。可见, 何梁何利基金奖作为非政府奖项中的优秀代表在激励科研人员自主创新热情上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此外, 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项目“青藏铁路工程”, 曾获得2008年中国铁道学会奖一等奖1项, 二等奖6项, 三等奖1项;获得2007年中国铁道学会奖一等奖6项, 二等奖15项, 三等奖17项;该项目完成人中有9人获得2008年度、15人获得2007年度茅以升科学技术奖;7人获得2007年度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项目“大秦铁路重载运输成套技术与应用”, 曾获得2007年中国铁道学会奖一等奖3项, 二等奖9项, 三等奖2项;该项目完成人中有3人获得2008年度、5人获得2007年度茅以升科学技术奖;2人获得2007年度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这些数据充分表明, 由铁道系统社会力量设立的非政府奖项在激励铁道领域科研人员自主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我国铁道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非政府奖项的蓬勃发展一方面是迎合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是完善国家科技奖励体系的需要。非政府奖项的发展离不开我国的时代背景和政策支持, 自主创新战略的出台, 为非政府奖项的繁荣注入了强心剂, 促使有条件的社会力量不断增设新的非政府奖项, 原有的非政府奖项也围绕激励自主创新这一核心目标进行了富有针对性的改革。非政府奖项宽泛的设奖主体、出于公益性的设奖动机、不断提高的社会声望和影响力、科学的奖励模式等都为奖励自主创新成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9]168今后以奖励自主创新成果为使命的非政府奖项将越来越多, 也将催生一批新的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三进一步推动非政府科技奖励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建议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时期, 如何更加切实有效地发挥在激励科技人才和科技队伍建设方面的作用, 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是当前我国非政府科技奖励工作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 可以做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 强化非政府科技奖励重点奖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导向

在评奖过程中, 应突出非政府科技奖励的自主创新性标准, 淡化科技成就的生产力标准;强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包括专利、版权和标准等, 鼓励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申报专利和版权, 鼓励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10]110以自主知识产权的取得为根本导向, 加大在科技奖励中的专利考核指标, 在科技计划、科技成果等管理工作中引入专利考核体制;加强与国际科技界的接轨和交流, 尽量引入国际通用性的创新判别标准, 避免孤芳自赏的奖励项目。

(二) 规范和加强非政府科技奖励的运行和管理

对科技成果的自主创新评价, 要有一个规范的科技奖励运行机制。因此, 必须建立良好的非政府科技奖励申报、评审机制, 实现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聘任专业人员或相关人员从事非政府科技奖励管理工作。同时, 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科技奖励中, 提高科技奖励工作的效率和科学性。在管理方式上, 可以引入质量管理体系, 按照ISO9000族标准建立奖项的质量管理体系, 从过程的识别、方针目标的建立到管理职责、产品实现和持续改进, 质量管理体系的所有活动都由文件加以确定、都有记录作为证据, [11]87使得科技奖励工作实现规范化、程序化、文件化的管理。

(三) 加大对个人的奖励力度, 并适当向青年科技人员倾斜

目前非政府奖项中以科技人员为奖励对象的奖项已达122项, 约占设奖总数的56.7%。但从整个科技奖励体系来看, 人物奖的比重还是太低, 不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热情。因此, 国家应引导更多的非政府奖项作出调整, 以奖励科研人员个人为主, 兼顾奖励项目, 新增的非政府奖项则应以奖励科研人员个人为主, 有利于形成项目奖与人物奖相平衡的科技奖励体系。历史经验表明, 青年科技人员是自主创新的主力军, 具有巨大的创新潜力, 而政府科技奖励的获奖人员年龄都较大, 因此, 非政府科技奖励应对获奖人员的年龄有所限制, 优先授予中青年科技人员,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后备人才。

(四) 重视奖项的品牌建设, 提升社会声望及影响力

非政府奖项要获得科学共同体的广泛认同, 必须树立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一些知名的非政府奖项都非常重视品牌建设, 以其鲜明的特色、规范的运作, 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知名奖项之所以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 一是因为它的学术地位, 二是因为奖项本身设置的创新性和领先性, 在经过广大科学家群体的遴选后逐渐被社会各界所认同和接受而形成较高知名度。因此, 对于非政府奖项的设奖单位来说, 要想创立国际知名奖项, 就必须把奖项创新作为一个重要内容, 以保护和维护奖项的评奖服务、奖励机制的领先性和创新性。[12]86同时, 设奖单位要采取多种措施, 将奖项定位于当前的国际科学界的发展热点,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奖项的品牌化, 实现奖励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保持合理的奖项梯度结构, 并能根据科技发展的要求, 在适当时机、以适当方式推出新的奖项定位。

参考文献

[1]徐顽强, 熊小刚.科技奖励重在激励自主创新[N].科学时报, 2009-1-23 (A4周末评论) .

[2]徐顽强, 熊小刚.我国非政府科技奖励的发展现状、动因及趋势[J].中国科技论坛, 2010 (6) :13-16.

[3]钟书华.国内“科技奖励与自主创新”研究综述[J].软科学, 2008, 22 (6) :113-116.

[4]陈至立.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完善激励自主创新的科技奖励制度[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6 (12) :4.

[5]陈传宏.激励自主创新, 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在第三次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科技奖励, 2007 (12) :6-10.

[6]社会科技奖励登记审批名单[EB/OL].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网站 (http://www.nosta.gov.cn/) .

[7]乔振祺.中国社会力量设奖的成功范例:何梁何利奖[J].中国科技奖励, 2008 (11) :54-56.

[8]王炎坤, 等.科学奖励的社会运行[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92.

[9]姚昆仑.科学技术奖励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168.

[10]王大明, 胡志强.作为创新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科技奖励制度[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5, 21 (4) :109-112.

[11]金华彰, 马彦冰.2000版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文件编制[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2:87.

奖励创新 篇9

当前,政府部门为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需要大量运用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成果,进行公共产品技术创新,为民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所谓公共产品技术创新,就是根据社会公共需求以及已有的知识和技术产生新的产品构想,经过应用研究、技术开发、转化和应用,开发出新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所有活动构成的过程[1]。公共产品技术创新非常普遍存在于环境保护、国防、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如目前的环境治理,在我国北方部分缺水城市,各地方政府已经在污水处理厂逐步开始应用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实现污水的再生回用,以缓解水资源紧张,保护河流水质。事实上,公共产品技术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有本质的区别,在投资主体上,前者主要是政府,后者主要是企业;在技术创新面临的风险上,前者主要是技术风险,后者既有技术风险,也有市场风险,这是两类显著不同的技术创新活动。

目前,国内外关于公共产品技术创新的研究较少,Shishir K.Jha等以忽略疾病为例,认为应该将产品创新过程与公共产品的提供联系起来[2],但是并没有进行任何实证检验或者经济学角度的解释。在现实中,政府部门为了向社会提供高效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经常需要通过研发竞赛方式激励企业投入研发参与公共产品技术创新。在这个过程中,考虑到投标者的声誉影响,与投标企业已经建立起的长期合作关系,以及研发风险的存在,政府部门往往会制定具有一定偏袒程度的采购规则以获取所需技术,而如何制定最优的偏袒规则就成为政府部门要考虑的首要问题,这也构成了本文的研究目的。

国外部分学者已经对研发竞赛进行了研究。Che等研究了研发采购中的最优拍卖机制设计问题,详细分析了第一价格拍卖对购买者获得期望剩余的影响[3]。Scho¨tner比较了第一价格拍卖与固定价格奖励两种不同方式对购买者实际获得效用的影响问题[4],当技术研发不确定程度较低时,固定价格奖励能够为投标者带来较高的福利剩余。Ding等研究了在不完美承诺情形下,得分拍卖与固定价格奖励两种方式对采购者获得效用的影响问题[5],如果发生了投标企业试图在竞标阶段与采购者讨价还价的情况,与得分拍卖相比,采用固定价格奖励对采购者往往更为有利。 M.Maurer和Scotchmer比较了研发竞赛、政府补贴以及拍卖机制的应用环境并且讨论了这几种机制对政府可能产生的影响效果[6]。Baye等研究了考虑技术溢出因素时,在标准的拍卖和寻租竞赛中两个投标商的均衡策略问题[7]。Kra¨kel等研究了创新锦标赛中竞争者如何选择技术风险的策略问题[8], Cohen等研究了全支付拍卖中多奖励设计对投标者研发努力程度影响问题[9],他们认为与单奖励竞赛相比,多奖励竞赛更能够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以上研究对了解研发竞赛中的奖励分配及采购机制设计有重要启示。但是,以上部分研究假定采购者寻求投标者的努力最大化,没有考虑政府实际获取技术效果,并且也没有讨论政府研发采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技术偏袒问题。Jo¨rg Franke等分析了在偏袒性采购环境下,异质性的竞争者在图洛克寻租竞争中的策略问题[10],但是,他们假定偏袒因素为一外生变量,而本文希望把研发竞赛与政府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联系起来,并且把技术偏袒因素作为政府的决策变量来考虑。因此,将以固定价格奖励为例,分析政府追求福利剩余最大化的情况下该如何确定奖励额度以及偏袒程度等问题,这对认识公共产品技术创新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模型

政府部门通过设计竞赛的方式激励企业提供高效产品,假定有两个风险中性的企业参与竞赛,分别记为HL,两个企业投标产品给政府带来的效用分别为uHuL. ei为企业提供产品的技术优势,k(0≤k<1)表示研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技术溢出效果。 ξi表示技术评价过程中购买者对产品信息了解不足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假定ξi(i=H,L)独立同分布,具有可加性,其概率密度函数连续可微,单峰且关于0对称。

uΗ=eΗ+keL+ξΗuL=eL+keΗ+ξL(1)

存在政府偏袒的情况下,技术评价过程如下所示:

s={sΗ,uΗδuLsL,uΗ<δuL(2)

评价结果s=sH意味着采购者认为企业H提供产品技术优于企业L, s=sL则结论相反。参数δ(δ∈[0,Θ],Θ>1)为采购者的内生变量,表示政府部门对两个投标商的偏袒程度。δ值越小,对企业H的偏袒程度越高,δ=1表示政府在两个企业间不存在偏袒,若0≤δ<1,意味着政府部分偏袒企业H,如果1<δΘ,政府部门部分偏袒企业L.参数Θ为外生变量,由外部管制环境决定。假定随机变量函数δξL-ξH的累积分布函数为G(·),概率密度函数为g(·), g(·)连续可微、单峰且关于0对称。本文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假设,是希望投标者提供产品技术优势越高,越有可能获得s=si的评价。

两个企业投入的成本为c(ei)(i=H,L),同时假定ci(ei),ci(ei),ci(ei)>0,∀ei>0并且有ci(0)=ci(0)=0(i=H,L)。假定企业H为两个企业中能力较高的一个,其成本函数更为平坦,故提供同样的技术e,有cH(e)<cL(e),cH(e)<cL(e),cH(e)<cL(e),∀e>0成立。

考虑到政府提供固定奖励合同以激励企业参与公共产品技术创新,在企业投入研发之前,政府设立两个固定奖励分别为w1,w2(w1>w2≥0)。对企业提供的研发结果完成评价之后,支付提供高技术优势的企业w1,支付另外一个企业w2.整个过程时间顺序如下:在第一阶段,政府说明自己所需产品的技术特征,确定奖励设置的类型以及额度并说明偏袒规则;进入第二阶段,两个企业了解到政府制定的规则,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研发并提交产品,政府完成评价并兑现奖励。

3 政府奖励及政府偏袒

3.1 不存在技术溢出时的政府奖励以及偏袒

作为研究基准,我们首先考虑不发生技术溢出时政府如何确定奖励额度以及偏袒程度(k=0的情形)。 政府通过解决一个两阶段的博弈模型来获得最优的奖励设置以及偏袒程度(w*1,w*2,δ*),采用逆向归纳法,先分析两个企业在第二阶段提供产品的技术优势。

两个企业同时竞争w1和w2,存在政府偏袒的情况下,企业HL获胜可能性依次为G(eH-δeL)与1-G(eH-δeL),获得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EUΗ(eΗ)=w2+ΔwG(eΗ-δeL)-cΗ(eΗ)(3)EUL(eL)=w2+Δw[1-G(eΗ-δeL)]-cL(eL)(4)

式中,Δw=w1-w2.企业选择提供产品技术优势(e*H,e*L)由如下一阶条件确定:

Δwg(eΗ*-eL*)=cΗ(eΗ*)(5)Δwδg(eΗ*-eL*)=cL(eL*)(6)

为了保证均衡解的存在性,假定以下条件恒成立:

supΔwΘ2|g(eΗ-δeL)|<infci(ei),ei>0(7)

命题1 政府部门如果希望实现最大社会福利,其设置的最优偏袒规则应为δ*1=1。

证明 社会福利函数为:

eL+eΗ-cL(eL)-cΗ(eΗ)(8)

从而社会福利最大时,必然有:

cL(eLFB)=1,cΗ(eΗFB)=1(9)

再根据式(5)及式(6), 显然有δ*1=1成立。同样, 根据式(5)及式(6), 当δ*1=1时, 有e*H>e*L,即企业H最终提供产品的技术优势要高于企业L提供的产品。

D1=Δwg(e*H-δe*L)-cH(e*H), D2=Δwδg(e*H-δe*L)-cL(e*L),讨论Δw以及偏袒程度δ的变化对的影响。根据D1,D2可得:

|J|=|D1eΗ*D1eL*D2eΗ*D2eL*|=|EUΗ(eΗ*)-Δwg(eΗ*-δeL*)δΔwg(eΗ*-δeL*)δEUL(eL*)|=EUΗ(eΗ*)EUL(eL*)+(Δw)2δ2[g(eΗ*-δeL*)]2(10)

由于EUH(e*H)<0, EUL(e*L)<0, 故|J|>0成立。从而:

eΗ*Δw=1|J||-D1ΔwD1eL*-D2ΔwD2eL*|=g(eΗ*-δeL*)cL(eL*)|J|>0(11)eL*Δw=1|J||D1eΗ*-D1ΔwD2eΗ*-D2Δw|=δg(eΗ*-δeL*)cΗ(eΗ*)|J|>0(12)eΗ*δ=1|J||-D1δD1eL*-D2δD2eL*|=-Δwg(eΗ*-δeL*)(eL*cL(eL*)+Δwδg(eΗ*-δeL*))|J|(13)eL*δ=1|J||D1eΗ*-D1δD2eΗ*-D2δ|=-Δw[(Δwg(eΗ*-δeL*)-cΗ(eΗ*))g(eΗ*-δeL*)+cΗ(eΗ*)g(eΗ*-δeL*)eL*δ]|J|(14)

根据式(11)及式(12),不考虑技术溢出效果,在固定奖励竞赛模式中有如下结论:保持偏袒程度不变,提高最高奖励与最低奖励的差额能够有效激励投标商增加研发努力程度,提供技术优势更高的产品。g′(e*H-δe*L)的符号反映了两个投标企业研发努力的战略行为[11],同时也决定了偏袒程度变化对企业H提供产品技术优势的影响。根据式(13),如果g′(e*H-δe*L)<0,则∂e*H/∂δ>0,即对企业L偏袒程度增加会激励企业H提供技术优势更高的产品; 如果g′(e*H-δe*L)>0,则有∂e*H/∂δ<0,即提高对企业H偏袒程度会激励企业H提供技术优势更高的产品。

再考虑第一阶段政府部门如何选择奖励额度以及确定偏袒程度的问题。由于w1>w2≥0,两个企业均可以选择零投入而获得非负效用,因此需要对企业L的参与条件进行限制。 假定企业L研发努力的保留效用为u0,政府部门寻求如下福利函数的最大化:

π=eL*+eΗ*-w1-w2(15)

通过构造拉格朗日函数,可以获得最优的(w*1,w*2,δ*),具体如下:

L(w1,w2,δ;eL*,eΗ*)=eL*+eΗ*-w1-w2+λ1(w2-u0)+λ2(Δwg(eΗ*-δeL*)-cΗ(eΗ*))+λ3(Δwδg(eΗ*-δeL*)-cL(eL*))(16)

稳定值的必要条件为:

{Lw1=-1+λ2g(eΗ*-δeL*)+λ3δg(eΗ*-δeL*)=0Lw2=-1+λ1-λ2g(eΗ*-δeL*)-λ3δg(eΗ*-δeL*)=0Lδ=-(w1-w2)(eL*(λ2+λ3δ)g(eΗ*-δeL*)-λ3g(eΗ*-δeL*))=0Lλi=0,i=1,2,3(17)

比较∂L/∂w1与∂L/∂w2,显然有λ1=2,故w2=u0为紧约束,从而有如下结论:应用固定奖励竞赛方式,较低的奖励额度应由能力较低投标商研发努力的保留效用决定。最优的(w*1,w*2,δ*)可以通过求解式(17),再验证相应的海赛加边行列式获得。

3.2 存在技术溢出时政府的奖励及偏袒

本节分析发生技术溢出情况下(0<k<1情形),政府设定的奖金价值以及偏袒程度问题。竞赛过程中的技术溢出效果会影响两个企业的研发努力程度,也必然会影响到政府最终获得产品的技术水平。发生技术溢出情况下,两个企业的效用函数分别为:

EU~Η(eΗ)=w2+ΔwG(eΗ-δeL+k(eL-δeΗ))-cΗ(eΗ)(18)EU~L(eL)=w2+Δw[1-G(eΗ-δeL+k(eL-δeΗ))]-cL(eL)(19)

式中,Δw=w1-w2. 两个投标商的均衡策略(e˜Η*,e˜L*)满足如下一阶条件:

Κ1=Δwg(e˜Η*-δe˜L*+k(e˜L*-δe˜Η*))(1-kδ)-cΗ(e˜Η*)=0(20)Κ2=-Δwg(e˜Η*-δe˜L*+k(e˜L*-δe˜Η*))(-δ+k)-cL(e˜L*)=0(21)

根据式(20)与式(21),由于ci(e˜i)>0(i=Η,L)恒成立,故有如下结论:发生技术溢出时,为保证两个投标商参与积极性,政府对高能力企业的技术偏袒存在最高程度限制:δ>k; 对低技术能力企业的技术偏袒也存在最高程度限制:1/k>δ.同时,经过运算发现,在发生技术溢出条件下,政府部门如果希望实现最大社会福利,其设置的最优偏袒规则仍为δ*2=1。

为了保证均衡解的存在性,假定如下条件恒成立:

supΔwΘ2|g(eΗ-δeL+k(eL-δeΗ))|<infci(ei),ei>0(22)

现在讨论变量Δw,k,δ变化对企业研发努力的影响,同样应用隐函数求导法则,记Ω=g(e˜Η*-δe˜L*+k(e˜L*-δe˜Η*)),Ω=g(e˜Η*-δe˜L*+k(e˜L*-δe˜Η*)),具体过程如下。

|J˜|=|Κ1e˜Η*Κ1e˜L*Κ2e˜Η*Κ2e˜L*|=|EU~˝Η(e˜Η*)ΔwΩ(-δ+k)(1-kδ)-ΔwΩ(-δ+k)(1-kδ)EU~˝L(e˜L*)|=EU~˝Η(e˜Η*)EU~˝L(e˜L*)+(Δw)2Ω2(-δ+k)2(1-kδ)2>0(23)

从而有:

e˜Η*w=1|J˜||-Κ1ΔwΚ1e˜L*-Κ2ΔwΚ2e˜L*|=ΩcL(e˜L*)(1-kδ)|J˜|>0(24)e˜L*Δw=1|J˜||Κ1e˜Η*-Κ1ΔwΚ2e˜Η*-Κ2Δw|=ΩcΗ(e˜Η*)(δ-k)|J˜|>0(25)e˜Η*δ=1|J˜||-Κ1δΚ1e˜L*-Κ2δΚ2e˜L*|=[(Δw(k-1)(k+1)(δ-k)Ω+cL(e˜L*)(kδ-1)(e˜L*+ke˜Η*))Ω-ΩkcL(e˜L*)]Δw|J˜|(26)e˜L*δ=1|J˜||Κ1e˜Η*-Κ1δΚ2e˜Η*-Κ2δ|=Δw[(Δw(1-k)(k+1)(kδ-1)Ω+cΗ(e˜Η*)(k-δ)(e˜L*+ke˜Η*))Ω+ΩcΗ(e˜Η*)]|J˜|(27)e˜Η*k=1|J˜||-Κ1kΚ1e˜L*-Κ2kΚ2e˜L*|=Δw[((1-δ)(δ+1)Δw(δ-k)Ω+cL(e˜L*)(kδ-1)(δe˜Η*-e˜L*))Ω-δΩcL(e˜L*)]|J˜|(28)e˜L*k=1|J˜||Κ1e˜Η*-Κ1kΚ2e˜Η*-Κ2k|=Δw[(Δw(kδ-1)(δ-1)(δ+1)Ω-cΗ(e˜Η*)(δ-k)(δe˜Η*-e˜L*))Ω-ΩcΗ(e˜Η*)]|J˜|(29)

根据式(24)及式(25),显然有如下结论:发生技术溢出的情况下,提高最高奖励与最低奖励的差额仍然能够有效激励投标商增加研发努力程度。根据式(26)及式(27),Ω′的符号反应了存在技术溢出条件下两个投标商研发努力的战略行为。若Ω′>0成立,则有e˜Η*/δ<0,即降低对企业L的技术偏袒,会激励企业H提供更高技术优势的产品; 若Ω′<0成立,则有e˜L*/δ>0,即提高对企业L的技术偏袒,会激励企业L提供技术优势更高的产品,这与未发生技术溢出情形不同。

再分析第一阶段政府应如何确定最优的(w˜1,w˜2,δ˜)。政府部门作为采购设计者寻求如下福利函数的最大化:

π=e˜L*+e˜Η*-w1-w2(30)

假定企业L研发努力的保留效用u0≥0,考虑企业L参与竞赛的限制条件,需要有:w2-u0=0。 为获得最优的(w˜1,w˜2,δ˜),构造如下拉格朗日函数:

L(w1,w2,δ;e˜L*,e˜Η*)=e˜L*+e˜Η*-w1-w2+μ1(w2-u0)+μ2(Δwg(e˜Η*-δe˜L*+k(e˜L*-δe˜Η*))(1-kδ)-cΗ(e˜Η*))+μ3(-Δwg(e˜Η*-δe˜L*+k(e˜L*-δe˜Η*))(-δ+k)-cL(e˜L*))(31)

稳定值的必要条件为:

{Lw1=-1+g(e˜Η*-δe˜L*+k(e˜L*-δe˜Η*))((1-kδ)μ2+(δ-k)μ3)=0Lw2=-1+μ1+g(e˜Η*-δe˜L*+k(e˜L*-δe˜Η*))((-1+κδ)μ2-(δ-k)μ3)=0Lδ=(((δμ2+μ3)k-μ2-μ3δ)(e˜L*+ke˜Η*)g(e˜Η*-δe˜L*+k(e˜L*-δe˜Η*))-g(e˜Η*-δe˜L*+k(e˜L*-δe˜Η*))(μ2k-μ3))(w1-w2)=0Lμi=0,i=1,2,3(32)

根据上式,比较∂L/∂w1与∂L/∂w2,显然有μ1=2成立,从而w2=μ0为紧约束,故有如下结论:发生技术溢出时,企业能够获得的最低奖金额度仍由较低能力投标商研发努力的保留效用决定。最优的(w˜1,w˜2,δ˜)可以通过求解上式并验证相应的海赛加边行列式获得。

命题2 发生技术溢出情况下, 政府部门追求福利剩余最大化,其设定的最优偏袒规则满足如下条件:δ˜=cL(e˜L*)+kcΗ(e˜Η*)cΗ(e˜Η*)+kcL(e˜L*).

证明 把μ1=2代入式(32), 可得μ2≠0, μ3≠0。采用反证法,假定μ3=0,则令∂L/∂w1=0,有

μ2=1g(e˜Η*-δe˜L*+k(e˜L*-δe˜Η*))(1-kδ)(33)

而根据∂L/∂δ=0,有μ2=0,故μ2≠0成立。同理可证,μ3≠0成立。故K1=0,K2=0两个约束为紧约束,从而可得最优偏袒规则满足δ˜=cL(e˜L*)+kcΗ(e˜Η*)cΗ(e˜Η*)+kcL(e˜L*).

4 算例

下面通过算例讨论变量σ及参数k变化时,最优奖励额度以及偏袒规则的设定问题。假定企业H努力的成本函数为cH(eH)=0.01exp(eH),企业L努力的成本函数为cL(eL)=0.1exp(eL)。外生变量Θ值为Θ=20.5。假定ξi(i=H,L)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σ的正态分布,则随机变量函数δeL-eHN(0,σ2+δ2σ2)。假定企业L努力的保留效用为u0=0,则较低奖励价值应为w2*=w˜2=0,而较高的奖励价值以及最优偏袒规则如表1所示。当σ=4,k=0.3时,公平竞争方式对政府来说是比较好的选择;当σ=0.1,k=0.1时,部分偏袒研发能力较弱的企业能够采购者带来较多福利剩余;当σ=4,k=0.7时,完全偏袒研发能力较弱的企业能够采购者带来较多福利剩余。同样,经过运算也会发现:当σ=5,k=0时,最优偏袒程度为0.8608,即对研发能力较高的投标商部分偏袒会给政府带来较多的福利剩余。

考虑到变量Θ的限制,不存在技术溢出时,随着σ增加, 最优偏袒规则应从偏袒能力较低的投标商变为部分偏袒能力较高的投标商。企业H为能力较高的企业,所以总是可以选择技术优势更高的产品以获得最高奖励,在g′(e*H-δe*L)<0范围内,提供产品技术水平不变情况下,σ值越小,企业H获得高奖励的可能性越大。政府选择适当的偏袒规则可以增加两个投标商的竞争程度,以获得更多福利剩余,因此,σ值减少时, 政府会选择偏袒能力较低的企业以激励企业L提供技术优势更高的产品,而当σ较大时,政府会选择偏袒能力较高的企业,以保证获得技术优势更高的产品。存在技术溢出的情况下,当σ值较小时,对企业L的偏袒程度随着溢出水平k增加而减少; 当σ值较大时(比如σ=4),对企业L的偏袒程度随着k增加表现出先减少再增加的过程,即购买者选择完全偏袒企业L(k=0.5,k=0.7时),仍能保证获得技术优势较高的产品。

5 结语

为了获得更多的福利剩余,政府部门经常会制定一些偏袒性的采购政策,本文对固定奖励竞赛方式中的政府偏袒策略进行了研究。一般来说,政府制定偏袒规则应该考虑如下几个因素:投标企业可能的研发成本,技术溢出效果的影响,技术评价过程的不确定性以及投标者研发努力的战略关系等。对研发能力较低企业完全偏袒不能保证采购者一定会获得最多的福利剩余,在一定条件下采取公平竞争或者部分偏袒高研发能力投标商的方式对政府来说是合适的选择。以上关于政府偏袒问题研究仅考虑发生在两个投标企业之间,当竞标企业数量多于两个时,政府该如何制定偏袒规则是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仲伟俊.公共产品创新问题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3):13~19.

[2]Jha S K,et al.Linking innovation process to the provisioning of public goods:The case of neglected diseases[J].The Innovation Journal:The Public Sector Innovation Journal,2010,15(2).

[3]Che Y K,et al.Optimal design of research contes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93(3):646~671.

[4]Scho。ttner A.Fixed-prize tournaments versus first-price auctions in innovation contests[J].Economic Theory,2008,35(1):57~71.

[5]Ding W,et al.Prizes and lemons:Procurement of innovation under imperfect commitment[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11,42(4):664~680.

[6]Stephen M,Maurer S S.Procuring knowledge[Z].Cambridge: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2003.

[7]Baye M,Kovenock D,de Vries C.Contests with rank-order spillovers[J].Economic Theory,2009:1~36.

[8]Kra。kel M,et al.Risk taking in asymmetric tour-naments[J].German Economic Review,2004,5(1):103~116.

[9]Cohen,et al.Allocation of prizes in asymmetric all-pay auct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8,24:123~132.

[10]Jo。rg F.Effort maximization in asymmetric contest games with heterogeneous contestants[J].Economic Theory,2011:1~42.

奖励创新 篇10

1 国家科技奖励的评价功能

科技奖励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内在机制, 是一个国家或者科研团体对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手段, 是社会给予科技人员的一种崇高荣誉和贡献认同。奖励科学发现、发明创造, 鼓励科技进步, 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科技政策和措施。为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1999年5月23日, 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署国务院第265号令, 发布了新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按《条例》规定, 国家科学技术奖分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个奖项, 每年评审一次。除了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是授予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外, 其余4项奖是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公民、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 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国家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公民;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 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 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2]。这三项奖励统称为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2003年, 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在原设一等奖、二等奖两个级别的基础上, 都增设了特等奖, 专门表彰“做出特别重大科学发现或者技术发明”、“在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和组织。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我国科学技术的最高奖, 具有显示度高、影响力大、示范性强的特点, 是衡量一个单位、科研团队或个人学术水平、科研创新能力、科技转化能力和社会贡献的重要指标之一。

总的来说, 国家科技奖励的评价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对科技成果的评价; (2) 对科技人才的评价; (3) 对科研机构的评价。根据《条例》要求, 国家自然科学奖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 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 (2) 具有重大科学价值, (3) 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国家技术发明奖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 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 (2) 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 (3) 经实施, 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 在实施技术开发项目中, 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 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 (2) 在实施社会公益项目中, 长期从事科学技术基础性工作和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事业, 经过实践检验, 创造显著社会效益的, (3) 在实施国家安全项目中, 为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保障国家安全做出重大科学技术贡献的, (4) 在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中, 保障工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2]。从这些评选条件可以看出, 获奖项目首先得是创新性非常强的项目, 当某成果、个人或机构的获奖项目越多时,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成果、个人或机构的科学技术水平越高, 创新实力越强, 对社会的贡献越大, 科技创新的社会影响力也越大。

在我国, 科技人才往往是依附于某个组织机构的, 个人获得奖励, 也是组织机构科技实力的表征。因此, 完全可以通过对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项目的计量分析, 来测度高校的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

2 2000—2007年间高校获奖情况简介

2000—2007年间, 既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头八年, 也是我国新一届党和政府领导人领导全国人民实现2020年远景规划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几年,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也是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整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科技竞争力如何, 将直接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水平、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选取这一期间的数据, 不仅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 也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同样, 高校在这一期间的科研情况、科研成果、科技实力、创新能力、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也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决定着高校的发展战略和发展前景。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 以及国家“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 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 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高校通过竞争, 积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科技攻关、国防军工等科研任务, 使得高校的科技实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大增强[3]。

从2000年度起,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全部正式按新《条例》制定的标准评选出来。通过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官方网站 (www.nosta.org.cn) 收录的1995年—2006年“三大奖”通用获奖项目数据库、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编制的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公报》 (2001年—2007年) [4]进行统计分析 (未公布涉及国防、国家安全的项目) , 2000—2007年间三大奖通用获奖项目 (下同) 共计1770项, 其中以普通高等院校为项目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为647项, 占全部奖项的36.55%强。如果从项目完成的参与机构来看, 2000—2007年间共计有212所高校获得过国家科技奖励, 共出现过1204次 (一所高校参与完成了多个奖项, 或一个奖项奖励了多家参与高校, 出现一次就算一次) , 其中:2000年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215项中涉及127次高校, 2001年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167项中涉及90次高校, 2002年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198项中涉及118次高校, 2003年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186项中涉及144次高校, 2004年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233项中涉及167次高校, 2005年国家科技三大奖247项中涉及170次高校, 2006年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254项中涉及173次高校, 2007年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270项中涉及215次高校。通过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高校获奖成果及获奖数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这表明, 高校不仅是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 还是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 以及高科技产业化的生力军, 高校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能力得到了党和政府、社会各阶层的高度肯定与认同。

3 高校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的测度方法

尽管有212所高校在2000-2007年期间获得过国家科技奖励, 但是每所高校的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的度是不相同的, 就算是同样的参与次数, 其表征出来的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也是不相同的。原因有二:一是高校在获奖项目成果完成单位中的排位不同, 也就决定了高校对项目成果的贡献度不同;二是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设有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三个级别, 每个级别的含金量各不相同。因此, 必须确定奖项之间不同的权重, 根据一定的计量公式, 按照一定的数据处理规则, 构建一个较为科学的测度方法体系, 以定量的形式来表征高校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

3.1 权重的确定

根据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的获奖项目数、奖励金额和各获奖机构对获奖项目的同比配备的奖励额度, 可以确定三大奖不同奖励级别间的权重, 如表1:

3.2 计算公式

权重确定以后, 就可以按照下列公式来计算各获奖项目成果完成机构所获得的分数[5]。

Y=[2 (N-i+1) /N (N+1) ]·W

其中Y为在某一获奖项目中项目成果完成机构的得分;N表示完成项目成果的总机构数;i表示机构署名顺序;W为权重。分数的多少表征了某获奖项目成果完成机构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的大小。

3.3 数据处理规则

最近几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期, 大量的高校合并、改名, 高校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因此,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遵循以下规则:

(1) 对于合并的高校, 以合并后的高校名称作为计量单位。如“北京医科大学”并入了“北京大学”, 因此原“北京医科大学”所获得的奖励并入“北京大学”计算。

(2) 对于改名的高校, 以改名后的高校名称作为计量单位。如“北方交通大学”现改名为“北京交通大学”, 在计算时以“北京交通大学”作为计量单位。

(3) 对于处于不同校区的高校, 以统一的高校名称作为计量单位。如“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与“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统一以“中国地质大学”作为计量单位。

(4) 对于以高校内部部门名称作为项目成果完成单位的, 直接以其上级高校名称作为计量单位。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直接计入“华中科技大学”。

(5) 对于同一高校内部不同部门作为同一项目成果完成单位的, 因其署名顺序不同, 且有多家机构共同完成, 因此在处理时按上述公式累次计算得分。如2005年有一项科学技术进步奖成果, 其完成单位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分列第五、第六位, 则对“首都医科大学”按公式计算两次得分。

4 高校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的测度结果

按照上述确定的测度原则和方法, 通过对2000—2007年间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项目的计量分析, 就可以算出212所高校的得分。得分高, 表明该高校的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大;得分低, 表明该高校的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弱。根据得分的多少、同一得分则按参与获奖项目成果的多少进行排序, 可以得出212所高校因国家科技奖励所表征出来的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排行表, 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 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 我国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承担着重大的使命。在212所榜上有名的高校中, 排名前20位的高校, 皆为“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这也表明, 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一批国内一流高校, 在国家的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不仅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地位, 而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居主导地位, 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高等学校要在国家创新工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努力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及时把握技术前沿和最新科技的发展动态, 加快技术开发, 围绕经济建设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 应该跟国家、地方的一些重点企业密切合作, 探索出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路子, 为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 加强农业和农业工作, 培养新的增长点服务。

需要说明的是, 以2000—2007年间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的获奖项目为基础, 测算出高校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及其排行表, 收录的普通高校仅有212所, 而全国普通高校有1900余所, 本文并不是否定那些未能见榜的1700来所高校在国家创新工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其实所有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都是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只是每所高校因其创新人才、创新资源、创新能力的差别而产生了分化, 这也是无法避免的。

摘要:高校已成为国家科技奖励的主要授奖对象, 其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可以通过国家科技奖励的成果数量来表征。根据一定的权重、计算公式和数据处理规则, 以2000—2007年间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的获奖项目为基础, 可以测算出高校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及其排行表。结果表明,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非常大, 在国家的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国家科技奖励,高校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测度

参考文献

[1]王章豹, 等.高校科研排行性评价与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设计[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 :1-8.

[2]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EB/OL].http://apply.cpst.net.cn/law/center/1027664977.shtml.

[3]李志民.从国家科技奖励看高校科技创新作用[EB/OL].ht-tp://www.paper.edu.cn/person/lizhimin/man.html.

[4]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年度公报 (2000年—2007年) .

奖励的策略 篇11

(1)要舍得,不吝啬

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有舍有得。很多人便是“不舍不得”,你要那么多的东西是没有用的。我在自己公司一直倡导“以个人退公司进为指导原则,以局部让全局取为核心思想”的发展理念。正是因为我知道自己只有“舍”得越多,公司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2007年10月,我一次性就配了43个股东;2008年10月,又给67位优秀同仁配股和升股;2009年10月,又给142位同仁配了股;2010年到2011年底,在公司十周年大庆的时候,公司全部配股同仁要达到500位;未来我还要给更多的优秀同仁转股、配股。我相信当我的股份减得越来越少的时候,我的权限退得越来越多的时候,整个公司就会进步得更快。

(2)要明确,不含糊

你觉得奖多了,同仁觉得奖少了;你觉得奖励少了,同仁的期望值也不平衡,所以奖励不能含糊。什么时间奖励、什么地点奖励,奖什么东西、怎么奖,都要非常明确。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物品、数量、品质、方式都要明确。

(3)要有吸引力,不能奖同仁不需要的东西

奖励的东西要有吸引力。记得有一次我到上海演讲,一个同仁超额完成目标,上海公司奖励他跟我一起吃晚餐。同仁觉得这个奖励好,因为很多的企业家都没有机会和我一起吃晚饭。后来他把和我吃饭的照片贴到公司墙上,跟同仁、跟家人、跟亲戚朋友讲,这一讲就能触动他和更多人尽职尽责拿到结果。所以奖励一定是他想要的,惩罚一定是让他痛苦的。有的人说“我奖了,他怎么还是没有劲呢”?那是因为你奖励的没有吸引力,奖励的不是他想要的。你要问问他想要什么,这很重要。

(4)要有重点,不能凡事都奖

奖励时要有重点,不是什么都奖。一个企业如果什么都奖,相当于告诉你的孩子“今天你好好做作业,考了多少分爸爸就带你出去玩”,这等于贿赂。凡事奖励等于是变相地贿赂同仁,培养同仁“无利不早起”的思维惯性。所以领导者要持续地倡导同仁自我承诺与成果价值导向的神圣性。

(5)要物质精神同步,不能单一地奖励

管理最怕的就是对同仁实行单一的奖励,因为世界上90%以上的人,都脱离不了对物质的追求和精神享受的向往。光奖精神会让团队没有战斗力、生命力和向心力,整个团队的爆发力就出不来;物质奖励虽然可以让人充满动力,但物质过多,会让人性的责任、奉献、境界和高度变得模糊。

因此,奖惩既要有物质的,又要有精神的。光奖物质不奖精神,会让同仁唯利是图;光奖精神不奖物质,会让同仁缺乏狼性。只有物质与精神同步推行,相容相合才能将执行的力度发挥到最大程度。

在我的公司,每年都会有重大的精神表彰大会,有专门的奖杯、颁奖词,而且获奖人的家人也可以接到颁奖的地点,由公司承担所有的费用。

当面对那么多的同仁,你直接用颁奖词把他讴歌一遍,那种对获奖人的震撼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过去付出得再多,在那一刻他也认为都是值得的。而且这种精神表彰所产生的力量会辐射到整个集团所有的同仁,会让其他同仁感觉自己做得还不够,会让后来的同仁得到更大的洗礼。

奖励教育收获多 篇12

“好啊!走, 我们到教室去看看。”我知道是一年一度的全国小学生英语初赛结果出来了。

走进教室, 带英语的杨老师也在, 讲台上站着满脸通红的尚佳妮, 可能是激动, 也可能是高兴吧!她高兴地对我说:“谢谢刘老师, 谢谢杨老师, 谢谢同学们!这一年来我取得了以往不敢想的成绩, 英语成绩好了, 数学成绩也赶上来了, 我现在感觉到我有能力也有信心在复赛中取得好成绩, 为学校、班级、老师争光。”她边说边向我们鞠躬, 全然没有了去年获奖后的扭捏、不自然的神态。

说实话, 尚佳妮这一年来的变化非常明显。去年她在全国小学生英语初赛中取得第一名, 复赛中获得了三等奖, 是学校唯一的一个取得复赛资格的人选。一年来, 她不仅英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就是数学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从以前的不及格变为年级第三名, 期末还被评为“学习之星”, 今年又获得了英语竞赛初赛一等奖。其实在我的印象中, 她并不是一个出色的学生。上一年级时, 学习差, 经常迟到, 脾气暴躁, 动不动就和同学打架, 还出现过偷拿别人东西的事情, 被视为“问题学生”。

看着激动不已的尚佳妮, 我也激动万分。曾有人说, 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也有人说“严师出高徒”, 的确, 经验告诉我, 一张奖状、甚或一次表扬对小学生, 尤其是小学学困生来说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上一篇:转子下骨折下一篇:高中班主任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