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下骨折(精选10篇)
转子下骨折 篇1
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老年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 与老年骨质疏松症密切相关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也随之提高。由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后易发生髋内翻, 高龄患者长期卧床引起并发症较多, 随着内固定技术及围手术期治疗水平的提高, 更多的学者主张手术治疗。
2001年3月至2007年3月, 我院收治股骨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40例, 均采用动力髋 (DHS) 治疗, 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 其中转子间Ⅲ型骨折7例, 转子间Ⅳ型骨折19例, 转子下骨折14例。其中男性22例, 女性18例, 年龄25~74岁。左侧23例, 右侧17例, 合并有脑、肺等其它肢体伤9例。
1.2 治疗办法
本组患者均采用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牵引36d, 采用股骨上端外侧纵形切口。充分显露股骨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处, 复位后在大转子下2.5cm处取DHS导向器向股骨头颈处打入克氏针1枚。透视后观察位置, 根据克氏针的长度选择适宜的螺钉拧入。上好套筒钢板取3~5枚螺钉固定, 有小转子移位还须拉力螺钉固定。关闭切口。常规应用抗生素5~7d, 术后第2天行股四头肌练习。1周后被动活动患肢髋膝关节。
2 周后扶双拐下地行走。4~6周肢体部分负重。摄X光片见骨折愈合后完全持重行走。
2 结果
40例均得到随访, 37例骨折一期愈合, 2例术后疼痛, 经用非甾类镇痛药物后消失。1例切口感染, 经换药治疗后治愈。
3 DHS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特点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物大致分为3类, 钉针类、钉板类和髓内钉。DHS为钉板类内固定系列的理想固定装置, 由1个圆头、粗大、宽螺纹螺丝钉, 一个套筒钢板和加压螺丝钉组成, 近年来在临床上已广泛推广使用。由于DHS器械为配套装置, 操作方便, 在C臂X线机监视下, 术前牵引复位良好, 术中只需要显露转子及其下方股骨外侧即可。术中操作相对简单, 出血较少。其设计特点是通过控制性加压使骨折断端获得多角稳定, 同时保持良好的股骨颈干角。DHS固定坚固, 静态负荷可达280kg。其具有动力和静力性加压的作用, 这2种作用使骨折紧密结合, 产生一定的压力, 促进骨折愈合。对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可以早期下床负重活动, 这对老年患者早期离床, 减少因骨折卧床而出现的并发症起到重要作用。
4 体会
转子间I形及Ⅱ型骨折, 我们采用闭合复位, 经皮空心针固定术, 效果较好。对Ⅲ型、Ⅳ型及股骨转子下的这些不稳定骨折, 我们采用切开复位, 动力髋钢板 (DHS) 外加拉力钉固定, 效果较好, 但手术中必须保持: (1) 前倾角与颈干角的大小不变; (2) 必须重建股骨内侧的支持, 即小转子的稳定性; (3) 对年龄较大的患者, 因躯体合并症多, 故不苛求解剖复位, 要适度手术; (4) 要有完善的术后康复计划。术后第2天做股四头肌功能练习, 1周后被动活动患肢髋及膝关节, 2周后扶双拐下床行走, 摄片骨折完全愈合后患肢持重行走。
5 术后康复
术后功能训练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必要手段, DHS内固定手术治疗粗隆间骨折的目的在于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坚强的内固定的基础上, 下肢的肌肉训练和髋膝、踝的关节锻炼是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 关于术后训练开展的时间及采用的方法报告不一。王福权等的办法是:术后次日坐起, 1周后在床边行膝关节屈伸训练, 2周后扶拐下地, 3~4周扶拐负重行走。针对此种骨折的特点, 本研究制定了完整的围手术期康复训练计划, 前期以消除下肢水肿为主, 应用下肢循环泵治疗, 继之使用CPM训练, 使患者在无痛、不负重的条件下达到髋膝踝的生理活动度, 然后再根据骨折类型决定下地后负重时间。本组病例的随访结果证明, 手术及术后治疗是有效的, 也是患者能够接受的。
参考文献
[1]陆裕朴.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1.
[2]黄山东.AO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J].临床骨折杂志, 2004, (7) :197.
[3]王福权, 骆燕禧, 黄公怡, 等.加压滑动鹅头钉的应力测试和对髋部骨折治疗的初步结构[J].中华骨科杂志, 1990, 1110 (3) :165.
[4]普淇, 常敏, 杨宏昆.股骨粗隆间骨折四种内固定方法的比较[J].美国中华骨科杂志, 2001, (7) :54~55.
[5]周跃, 张峡, 梅芳瑞.加压滑动鹅头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 1995, 11 (1) :7~9.
转子下骨折 篇2
【关键词】股骨转子下骨折;PFNA;EPFN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8-0051-02
股骨转子下骨折是股骨干峡部到远端5cm间的骨折。股骨转子下应力集中,如果骨折位于此处,治疗相对困难,若使用的内固定材料不合适则可能会出现骨折不愈合或者延迟愈合、内固定失败等相关并发症。对于内固定治疗的选择,近年来应用较多的为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股骨近端膨胀髓内钉(Expandable Proximal Femoral Nail,EPFN)、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等,本文旨在寻找合适的治疗方法,基于本院的实际情况,探讨PFNA、EPFN的治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月到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股骨转子下骨折病人75例,并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男24例,女13例,年龄39~75岁,平均年龄(52.1±4.5)岁;受伤到手术时间1~13d,平均(5.1±1.4)d;低能量损伤9例,高能量损伤28例。观察组男25例,女13例,年龄37~72岁,平均年龄(51.8±5.2)岁;受伤到手术时间1~12d,平均(5.3±1.2)d;低能量损伤10例,高能量损伤28例。两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可比性。
1.2入选标准①经X线片、CT等确诊为股骨转子下骨折者;②均为闭合性骨折者;③首次确诊为股骨转子下骨折者;④精神正常;⑤知情并签署同意书者。
1.3排除标准①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妇女;②开放性骨折者;③精神、智力、听力等异常者;④肝肾等脏器功能异常者;⑤因故退出本次研究者;⑥治疗依从性低,不配合相关研究;⑦临床资料丢失者。
1.4方法对照组行EPFN治疗:全麻,在C臂X线透视下进行闭合复位,确认复位满意后,在病人大粗隆近端大约3cm位置行纵形切开,往股骨髓腔方向开口并插入导针,于瞄准器上装入主钉,扩大股骨近端后从大粗隆内开口位置插入股骨髓腔;确定深度,空心钻头沿着导针钻孔后小心取出导针、钻头,选择合适栓钉,放入栓钉;接通压力泵,在栓钉头部、栓钉尾部注入生理盐水,主钉瞄准器和套管连接并插入栓钉滑动限制螺丝刀,将栓钉滑动限制器锁紧,再拆除瞄准器、压力泵,将尾端密封帽上紧,冲洗伤口。
观察组行PFNA治疗:全麻,在C臂X线透视下进行闭合复位,确认复位满意后,沿着股骨干方向从大转子顶点近端约3~5cm位置向上作一条4~5cm纵形切口,然后沿着肌纤维方向将臂中肌分开;切口继续延伸到骨折位置,用点状复位钳、骨钩等作临时固定,然后环扎固定后内侧大骨块,复位满意,确定大转子顶点位置;在大转子顶点中心处插入一髓腔导针,C形臂透视确认位置后可以将主钉置入;调整主钉位置、深度,近端130°瞄准臂定位,沿着瞄准臂方向小心地插入螺旋刀臂套筒直到股骨外侧皮质,按照套筒方向将3.2mm导针钻入,透视检查位置,确保其侧位在病人股骨颈正中位;11mm空心钻钻开病人股骨外侧皮质,沿着套筒插入相应配套的螺旋刀片,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插入器,将PFNA螺旋刀片完成抗旋转锁定;锁定结束后,将瞄准器拆除,于病人远端锁定孔相对应的皮肤处作一条长约1.5cm切口,在远端处固定锁定螺钉,在髓内钉近端位小心地将髓内钉尾端密封帽拧入,冲洗伤口。
两组手术麻醉效应消失后,可以进行主动肌肉收缩锻炼;术后3~4d,可以进行髋关节、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以及直腿抬高锻炼。
1.5观察指标①手术指标:愈合平均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平均出血量、手术平均时长;②术后大腿疼痛例数;③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1]:随访12个月,优即髋部不存在疼痛感,行走不存在困难,能够完全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良即髋部偶尔存在疼痛感,行走时需依赖手杖搀扶,能够基本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可即髋部存在中度疼痛感,行走时需依赖他人搀扶,无法自理生活;差即髋部存在严重疼痛,无法下床活动,无法自理生活。
1.6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x±s)形式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各项手术指标的比较两组骨折愈合平均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平均出血量、手术平均时长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术后大腿疼痛情况比较观察组术后无大腿疼痛病例,明显少于对照组的6例(P<0.05)。
2.3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2.1%,与对照组的86.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股骨转子下内侧皮质和外侧皮质分别属于高应力、张力集中区域,当外力作用时,内侧皮质骨所承受的张力要大于外侧皮质,所以一旦出现骨折,往往内侧骨块出现较多的粉碎性骨折,此外内侧区域由皮质骨组成,在术后可能会出现骨折不愈合或者延迟愈合、髓内翻畸形、螺钉切割股骨头、内固定断裂等严重并发症[2]。而手术操作技术、内固定选择则是影响并发症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EPFN外形与骨髓腔类似,是新型髓内固定材料,其主体由一合金柱状薄管、四个辐条组成,置入后不需要进行扩髓和交锁,能直接注水到髓内钉,使其膨胀变粗并紧密嵌合髓腔,能够有效地降低因扩髓造成的创伤、并发症;但因在手术过程中,注水速度和压力难以有效把握,若加压时压力过大、注水速度过快,栓钉头部过度膨胀,使股骨髓腔皮质压力出现过高现象,术后容易发生大腿疼痛[3]。PFNA是基于PFN发展起来的一种内固定材料,其显著特点是可将螺旋刀片送入病人股骨头颈部,只需要1枚螺旋刀片就能固定股骨近端骨块至颈骨质、股骨头内;手术过程中不需要反复调整操作位置,显著缩短手术时长,且刀片能提高和周围骨质的把持力和接触面积;刀片外侧具备加压锁定功效,对股骨头旋转、刀片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骨折间隙的进一步复位[4]。本研究结果显示,PFNA、EPFN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下床活动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组方法均可以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PFNA在术中平均出血量、手术平均时长、大腿疼痛病例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EPFN(P<0.05),表明PFNA在病情控制方面更具优势。
综上所述,在股骨转子下骨折中,PFNA、EPFN均可以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PFNA操作更为简便、术中出血量更少,可降低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胡文忠.股骨近端髓内钉(Gamma)微创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8):86.
[2]赵海生,徐耀增,王贵贤,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22(48):8368-8373.
[3]李光,陆晴友,潘玉涛,等.EPFN 与 PFNAⅡ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2014,20(6):890-892.
[4]杨文彬,杨珂,王峰,等.PFNA 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下不稳定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15,12(7):643-645.
转子下骨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 例, 男18 例, 女6 例;年龄20~78 岁, 平均47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4 例, 坠落伤7 例, 平地摔倒3 例。多发伤3 例, 均为闭合性损伤。骨折按Seinsheimer分类, Ⅱ型8 例, Ⅲ型9 例, Ⅳ型4 例, Ⅴ型3 例。伤后2~9 d (平均5.6 d) 手术。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股骨髁上骨牵引或皮肤牵引, 同时给予必要的支持治疗, 待患者全身状况稳定后行手术内固定治疗。术中均使用股骨LISS钢板固定,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 先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骨折复位, 满意后常规消毒铺巾。在股骨大转子外做4~6 cm长纵形切口, 切开阔筋膜, 纵形分开股外侧肌纤维, 暴露股骨大转子及其远端。通过撬拨和手法推压骨折块的方法使骨折块进一步复位, 将适当长度的股骨LISS钢板倒置, 经大转子切口沿股骨外侧方向骨膜外插入, 远端皮肤做适当切口 (3~4 cm) 以显露接骨板远端, 尽量将接骨板置于股骨干外侧轴线处。近侧端与大转子相对帖服, 然后用1~2枚适当长度普通螺钉将接骨板近端固定, 远侧端用1枚3.5~4 cm长普通螺钉将接骨板固定帖服于股骨干外侧。C型臂X线机透视下再次证实, 骨折端对位对线满意, 接骨板放置位置良好后, 选择合适长度的锁定螺钉拧入并锁紧, 接骨板近端用4~6枚锁定螺钉, 远端用3~4枚锁定螺钉。冲洗止血后, 逐层闭合切口, 留置负压引流。
1.3 术后处理
术后2 d进行髋关节主被动功能锻炼, 术后根据随访时骨折愈合情况决定负重时间, 在骨折开始愈合时允许部分负重, 骨折临床愈合时完全负重。
2 结 果
本组24 例术后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4~12个月, 平均8个月, 临床愈合时间3~5个月。无切口延迟愈合或感染, 无骨折不愈合、髋内翻、关节僵直、断钉、钢板松动、断板等并发症的出现。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由疼痛程度得分、生活能力得分、行走能力得分和关节畸形与活动度进行评分, 其中优19 例, 良5 例, 优良率100%。
3 讨论
随着高能量损伤的增多及人口老龄化, 股骨转子下骨折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 如保守治疗会因长期卧床而发生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褥疮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现多主张对有条件的患者尽早行手术内固定治疗。
股骨转子下骨折内固定的方法较多, 如动力髋、动力髁、PFN、解剖型非锁定钢板等, 均可取得较满意疗效, 但有报道这些内固定出现较多并发症。此类骨折使用动力髋可出现高达50%~76.9%的并发症[1,2], 如髋内翻、主钉切出、内固定失败等。动力髁有较高的不愈合并发症[3], 而且由于所用钢板较长, 术中暴露范围广, 增加了术中出血和感染的发生率及骨折愈合时间, 不符合生物学固定的概念。PFN在应用于肥胖者或股骨上段有过度弯曲畸形的病例, 复位和置入遇到很大麻烦, 对于骨质疏松严重及转子下骨折的患者不太适用[4]。解剖型非锁定钢板可多点固定, 术中可得到较好的复位效果, 但螺钉在钢板内有一定的活动范围, 起不到支撑作用, 术后早期复位效果尚可, 但持久性较差, 容易发生髋内翻[5]。
股骨远端微创锁定接骨板 (股骨LISS钢板) 反向使用, 无论从解剖学结构上还是生物力学的强度上都符合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内固定治疗要求[6]。LISS主要的特点是非创伤性插入技术、有限的骨面接触和锁定固定角度的固定结构, 更加符合骨折的生物力学固定原则, 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 我们在手术过程中运用微创钢板固定技术, 采用骨折段两端皮肤小切口, 钢板自骨膜外插入, 在C型臂监视下, 通过牵引、撬拨和手法推压行骨折复位, 不剥离骨膜, 对骨折端的血运破坏少, 最大限度保留了骨折端的血运, 保护了骨折端的软组织, 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术中运用了桥接技术, 锁定钢板的螺钉锁定于钢板上, 作用于骨折端的应力通过螺钉直接传递到钢板, 而不是传统钢板依赖于钢板与骨面间的摩擦力来传递, 因此锁定钢板从设计上即为其桥接钢板的功能创造了有利条件。桥接技术是弹性固定的方法, 我们使用较长钢板, 两端各使用3枚以上螺钉固定, 这样可以分散钢板承受的应力, 避免了全部螺钉固定产生的应力集中, 防止钢板断裂, 而且长钢板的使用能够保证骨折端的微动以此促进骨折的愈合过程, 从而达到生物学固定的要求。
综上所述微创反向使用股骨LISS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 由于采用了MIPPO技术, 创伤小, 减少了骨折端血供的破坏, 骨折愈合率高, 加上早期髋关节主被动功能锻炼, 未出现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败、切口延迟愈合或感染等并发症, 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Kim WY, Han CH, Park JI, et al.Failure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fixation with a dynamic hip screw in relation to pre-operative fracture stability and osteoporosis[J].Int Orthop, 2001, 25 (6) :360-362.
[2]谢松卿, 刘学东, 曹兴海, 等.Richard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手术并发症原因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 (12) :906-908.
[3]Barquet A, Mayora G, Fregeiro J, et al.The tretment of subtrochanteric nonunions with th long gamma nail[J].J Orthop Trauma, 2004, 18 (6) :346-353.
[4]Kulkarni S, Moran C.Results of dynamic condylar screw for subtrochanteric fractures[J].Injury, 2003, 34 (2) :117-122.
[5]Lill H, Hepp P, Rose T, et al.The angle stable 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 for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using a small anterior lateral deltoid split-ting approach techninque and first results[J].Zen-tralbl Chir, 2004, 129 (1) :43-48.
转子下骨折 篇4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术后护理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常见的骨折,由于骨质疏松,骨骼肌增龄改变,应急反应的能力下降,加之人口老龄化,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也随之提高。随着内固定技术及围手术期主料水平的提高,更多学者主张手术治疗[1]。术后可以早期下地活动,减少卧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成功的手术以及有效的护理既能降低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死亡率,又能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极大地减轻社会负担。良好的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2009~2011年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3例,通过精心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3例,男9例,女14例;年龄63~91岁。其中合并糖尿病6例,合并高血压5例,合并冠心病5例。本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动力髋螺钉内固定(DHS)15例、蛇形锁定板固定8例,手术均顺利。住院时间15~20天。
术后护理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由于老年患者合并多种合并症,因此病情变化快,给予心电监护、吸氧。每30分钟记录1次生命体征变化,平稳后改为2小时1次,同时细心观察患者末端血运、感觉运动,皮肤及水肿情况,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师。
术后卧位:正确的卧位是骨科护理的基础,术后应在患肢的内外侧各放置一砂袋,双下肢间放一软枕,穿“T”字鞋,保持患肢于外展10°~15°中立位,避免翻身和侧卧,防止下肢内收、外旋及髋部活动>80°。
心理护理:患者由于年龄偏高,加之突然遭遇的意外或摔倒而致伤,往往担心自身承受不了病痛的折磨,怕得不到满意的治疗和护理,怕因此失去家人的关心或对恢复健康感到厌烦,会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压力。因此,在护理中要结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反应,给予耐心指导,处处关心患者,及时解决患者的心理和躯体不适问题,指导患者自我调节,从而稳定情绪,给患者创造安静、舒适、整洁的修养环境,减少一切不良刺激。对不能很好配合治疗的患者,耐心讲解骨牵引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医护人员与之亲切交谈最易改变老年人的心理狀态,通过交谈让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所认识,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之积极的配合治疗,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①泌尿系感染:严格无菌导尿术,定时放尿,保持导尿管引流通畅及密闭,可有效的防止逆行性尿路感染,鼓励患者多饮水,每天至少1500ml以上,使尿液稀释,每天用0.5%的碘伏擦洗尿道口2次。②压疮: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由于各器官功能均发生退行性变,代偿能力差,全身抵抗力下降,加之本身存在的基础疾病可引起全身营养障碍和循环不良,再加之长期制动卧床易发生压疮,因此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按摩受压部位,给予气垫床。③肺部感染:高龄患者肺的顺应性差,吸气阻力增加,易发生坠积性肺炎[2]。因此应鼓励患者深呼吸,知道患者有效咳嗽的方法,协助拍背。遵医嘱应用抗生素。④下肢深静脉血栓:术中患患者肢体制动和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卧床休息下肢肌肉活动减少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缓慢;又存在高血压、冠心病,静脉血管壁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要维持足够的血容量,降低血液的黏滞度,鼓励患者多活动下肢,协助患者做下肢按摩,条件允许情况下,可行气压治疗,促进血液循环。并可使用预防性药物,如低分子肝素钙等[3]。
功能锻炼:术后肢体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功能锻炼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保持关节功能,防止肌肉萎缩。术后24小时,嘱患者做患肢的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足趾伸、曲及踝关节的背伸及跖屈旋转运动,3~4次/日,每次各10下,以促进静脉回流和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24~48小时引流管拔除后,即可在床上半坐位练习肌四头肌的收舒运动及屈曲髋,膝关节活动,幅度由小逐渐增大。术后3天做股四头肌收缩训练,7天后在床上被动活动髋关节,2周后扶双拐下床,教会患者用双拐,患肢不负重下地行走,保护患者谨防跌倒。
出院指导:①活动:开始下床活动时,必须予以保护,以防跌到。②体位:骨折愈合位牢固时,患肢应始终保持外展中立位,忌内收,以免发生再骨折;患足不论有无负重,均应全脚掌着地,顺序是足跟-趾外侧/第一趾骨头,不宜足尖着地,预防骨折成角畸形。③2~3个月后复查X线片。
老年人由于机体老化,身体功能衰退发生多脏器的退化和疾病,术后易并发各种并发症,通过精心细致的护理有效避免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龚丽娜,潘文军,郑英.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J].中医正骨杂志,2010,22(8):79-80.
2 叶吉忠,雷文海.高龄髋部骨折并肺部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6,3(7):620-621.
3 葛品芬,高琴,郭建栋,等.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实用骨科杂志,2006,6:573-575.
转子下骨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4例, 均为外伤后l周内的新鲜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男36例, 女28例, 年龄41~82 (平均62) 岁;其中车祸致伤30例, 坠落伤24例, 其他原因致伤10例。Seinsheimer分型[3]:Ⅰ型18例, Ⅱ型16例, Ⅲ型18例, Ⅳ型8例, Ⅴ型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 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患者的一般性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观察组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于患侧大转子下股外侧入路做一长8~14cm的切口, 以充分暴露大转子及股骨干等部位, 先行解剖复位, 在C型臂X线机确认解剖复位成功后, 采用DHS角度定位器进行引导, 于大转子下2cm左右处钻入尖端带有螺纹的专用导针, 用DHS三联扩孔器进行充分扩髓和攻丝, 沿导针方向拧入长度合适的髋螺钉, 髋螺钉的尾端平外侧皮质, 拔出导针, 安放套筒钢板, 保持患肢于正常力线后以螺钉将钢板固定于股骨上, 在拧好皮质骨螺钉后再拧紧尾钉, 透视位置满意后, 完成加压, 关闭伤口。对照组采用解剖型钢板治疗:在确认解剖复位成功后, 将大小合适的解剖型钢板紧贴大转子和股骨干外侧置入, 于钢板近端经螺钉孔钻入螺钉固定, 向股骨颈钻入3枚导针, 在C型臂X线机确认位置良好后, 向股骨头颈内拧入松质骨螺钉, 骨折远端采用皮质骨螺钉就进行固定。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法从疼痛、功能、有无下肢畸形、髋关节活动范围4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分[4]: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为差。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2.0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 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优15例, 良11例, 可4例、差2例, 优良率71.88%, 对照组优9例, 良8例, 可8例、差7例, 优良率59.38%,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5.7409, P<0.05)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或P<0.01) 。见附表。
3 讨论
股骨转子下区具有特殊的生物力学特征, 属于人体内最大的生物力学应力部位, 其内侧和后内侧股骨皮质是压应力和内反应力的高度集中部位, 外侧皮质承担高张应力, 而应力的特殊分布对骨折的固定和愈合影响巨大, 稍有不慎极易造成骨折复位失败, 此外, 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损伤机制与转子间骨折不同, 其所受的暴力较大, 同时由其周围肌肉的强大牵拉所造成的骨折移位十分明显, 常规闭合牵引复位较为困难, 容易导致骨折的延迟愈合、畸形愈合甚至不愈合的发生。因此目前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多主张手术内固定治疗[5]。
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手术方法较多, 其中最常用的两种手术方式是动力髋螺钉和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动力髋螺钉属于滑动加压钉板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固定螺钉与一带有高强度的内六角套筒的钢板组成联接结构, 既可防止固定螺钉在股骨头颈内的旋转, 同时在骨折面有具有滑动加压作用, 以保持骨折端的紧密接触。其设计符合生物力学理念, 具备固定牢靠, 安全性高, 能尽早行功能锻炼等优点。本研究中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的观察组其优良率71.88%, 优于采用解剖型钢板治疗的对照组的59.38%, (P<0.05)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或P<0.01) 。结果显示, 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疗效安全可靠、术后并发症少、患者康复快等优点, 值得推广。
摘要:将64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 观察组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 对照组采用解剖型钢板治疗,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观察组优良率71.88%, 对照组优良率59.38%,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或P<0.01) 。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具有操作方便简单、疗效安全可靠、术后并发症少、患者康复快等优点, 值得推广。
关键词:股骨转子下骨折,动力髋螺钉
参考文献
[1]陈珂, 刘又文, 耿捷.动力髁钢板与动力髋钢板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疗效比较[J].中医正骨, 2009, 21 (9) :31-33.
[2]晏承坤.动力髋螺钉与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23) :78, 82.
[3]Seinsheimer FⅢ.Subtrochanteric fractures of the femur[J].J BoneJoint Surg (Am) , 1978, 60:300.
[4]孙强, 李宏伟, 秦彦国, 等.磷酸钙骨水泥强化空心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96例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25 (2) :213-214.
转子下骨折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 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28例。男13例, 女15例;年龄50~85岁, 平均67.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2例, 高处坠落伤8例, 跌伤8例。所有病例均为单侧闭合性骨折, 根据Seinsheimer分类:Ⅲ型17例、Ⅳ型7例, Ⅴ型2例, 排除病理性骨折。合并有多发肋骨骨折1例, 同侧桡骨远端骨折2例。受伤至手术间隔时间为2~9 d, 平均4.3 d。均采用加长PFNA治疗。
1.2手术方法:采用全身或连续硬膜外麻醉, 平卧于骨科牵引床上, 健侧下肢髋外展、屈髋屈膝位固定。患肢伸直位固定于牵引床上, 在持续牵引下将患肢内旋、内收进行复位, 根据C型臂X线机透视确认骨折复位情况, 适当调整内旋角度及内收幅度, 一般将髌骨位于水平位置;尽量牵引闭合复位, 对于多次闭合复位无法达到理想位置的应当做小切口切开复位。
透视骨折复位满意后, 取大转子顶点上3横指处做约5 cm纵切口, 切口据肥胖程度可做相应扩大, 逐层分离并且显露股骨大转子, 触及大转子顶点, 以此为进针点。开口后插入导引针, 渐次扩髓, 插入PFNA主钉, 旋转或敲击主钉调整位置, 注意避免暴力操作导致再骨折或骨折移位。透视确认主钉位置满意后, 安装导向器, 转入股骨颈导针, 透视正侧位片, 使导针达到距股骨头关节面5 mm处, 并处于股骨颈及股骨头的正中或略偏下位置。根据测深选定螺旋刀片, 扩开股骨外侧皮质后直接锤击打入预计深度, 透视后锁定螺旋刀片。使用远端导向器定位置入远端锁钉, 定位不准可在透视下徒手置入远端锁钉。拆导向器, 拧入髓内钉尾帽, 透视无误后, 逐层关闭切口。
1.3术后处理:术后取平卧位, 用抗生素2~3 d, 术后12~24 h予以低分子肝素钙常规抗凝治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包括逐步活动关节以及肌肉力量的锻炼, 允许稳定性骨折患者早期扶双拐完全负重行走, 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限制负重行走。
2结果
手术时间45~100 min, 平均70 min;手术出血100~150 m L, 平均120 m L;随诊6~28个月, 平均17.5个月。术后未发现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未出现螺旋刀片切割股骨头及内固定断裂情况, 3例患者出现髋内翻短缩畸形, 所有病例获得骨性愈合, 愈合时间最短3.1个月, 最长6个月, 平均3.8个月。随访时对患者行影像学检查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统计末次随访时的Harris评分, 结果优16例, 良9例, 中3例, 优良率89.3%。
3讨论
一般认为股骨转子下骨折是发生于股骨小转子到股骨峡部 (髓腔最窄处) 之间区域的骨折[1]。其骨折线可向近端延长至股骨转子间或股骨颈处, 也可向远端延长至股骨干。股骨转子下区域有其特殊的力学和解剖特点, 这些特点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多困难。股骨转子下所承受负荷是人体最高的, 外侧承受巨大张力, 而内侧承受巨大压应力;股骨转子下为松质骨与皮质骨的交界移行区域, 骨皮质要薄于其他部位[2], 且处于应力集中地带, 在遭受暴力时容易导致骨折发生, 此处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 尤其是当后内侧骨折块粉碎时, 内固定的应力就明显增加, 大大增加了内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和需要再次手术的风险。
对于转子下骨折多数学者主张早期手术治疗, 以达到有效内固定、早期活动目的[3]。虽然内固定材料不断更新换代, 依然没有一种手术方法或内固定可有效治疗所有类型的股骨转子下骨折。而且术后髋内翻畸形、骨折不愈合和内固定失败没有明显减少[4]。以往研究发现手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21%[5]。目前转子下骨折治疗方法有髓外和髓内固定两大类。临床常用的内固定材料包括DHS、DCS、锁定加压钢板、Gamma钉与PFN等。对于髓外固定, 手术切开范围较广, 对骨折端软组织及骨膜剥离较多, 影响局部血供, 固定采用的钉板系统往往引起应力集中, 骨不连及内固定失败时有发生[6]。与髓外固定相比髓内固定更符合生物力学原理, Gamma钉、PFN都被用于治疗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 对手术者要求高和术后并发症限制其广泛。PFNA的设计较股骨近端髓内钉增加了防旋转及加压两大作用, 股骨颈螺旋刀片的独特设计优势, 是的螺旋刀片可直接徒手打入股骨颈内, 在打入过程中压紧股骨颈及股骨头骨质, 大大增强了螺旋刀片与股骨颈的锚合力, 能起到良好的抗旋转、抗拔除作用。PFNA进针点在大转子顶点, 易于暴露、便于置钉操作, 主钉插入后自动中置于髓腔中央, 无须置入防旋钉。PFNA的微创固定设计有效避免对骨折端软组织及骨膜的广泛剥离, 术中持续牵引, 利用软组织张力间接复位, 不刻意追求解剖复位, 避免切开影响骨折端血供, 提高骨折愈合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长型PFNA是在应用于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特别型号, 应用在股骨中上段长节段骨折的治疗中效果肯定[7]。Wang等[8]通过分析25例应用加长型PFNA内固定治疗的股骨粗隆下骨折, 得出结论加长型PFNA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优势, 能够保存骨量, 没有出现断钉、再骨折、螺旋刀片切出股骨头等并发症。
总之, 加长型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 (PFNA) 具备优良的生物力学特性, 既能达到可靠固定, 又能满足手术后早期活动要求。应用加长型PFNA治疗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 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 生物力学性能佳, 骨折愈合率高, 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Wiss DA, Brien WW.Subtrochanteric f ract ures ofthe femur.Results of treatment by interlocking nailing[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2 (283) :231–236.
[2]王学谦, 娄思权, 侯筱魁, 等.创伤骨科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7:1792-1833.
[3]Mishra AK.Manage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by using dynamichip screw/dynamic martin screw[J].J Orthop, 2007, 41 (2) :642-650.
[4]Kuzyk PR, Bhandari M, Mc Kee MD, et al.Intramedullaryversus extramedullary fixation for subtrochantericfemur fractures[J].J Orthop Trauma, 2009, 23 (6) :465–470.
[5]Velasco RU, Comfor t TH.Analysis of treatment problems in subtraochanteric fractures of the femur[J].J Trauma, 1978, 18 (7) :513-523.
[6]张经纬, 蒋垚, 张先龙, 等.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手术方法比较[J].中华骨科杂志, 2005, 25 (1) :7-11.
[7]苏郁, 朱建福, 王旭, 等.加长型PFNA钉治疗股骨粗隆下长节段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 27 (4) :340-341.
转子下骨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我院治疗的80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51例, 女29例, 年龄18~72 (45.3±14.9) 岁。受伤时间为1h~7d, 平均 (2.9±1.1) d。按照Sander标准分型, Ⅰ型15例, Ⅱ型17例, Ⅲ型35例, Ⅳ型13例。坠落伤13例, 跌倒伤17例, 车祸伤33例, 其他伤17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纠正不良状况, 使用X线和CT检查, 了解患者的骨折位置和类型, 术前对患者实施麻醉, 术后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出院后每个月进行定期复查。
观察组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患者置骨科牵引床上, 患肢处于外展内旋位, 给予闭合复位, C臂机X线透视见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时, 选取股骨大转子上方的切口部位, 以此处为入路口, 选择进针点后使用开孔器将皮质开孔穿透, 将导针放入, 扩髓后将髓内钉放入髓腔, 在C臂机X线透视下瞄准定位, 将骨髓针打入, 并作固定处理, 手术完成后对切口皮肤逐层进行缝合。对照组行动力髋螺钉 (DHS) 治疗:患者麻醉后采取仰卧位, 使伤口处于外展内旋位, 予以复位, X线透视见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时在伤肢大转子外侧方行直切口,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等, 在C臂机X线透视下瞄准定位拧入导针, 在股骨头颈中线部位置入髋螺钉, 并作固定处理, 术后留置引流管、缝合切口各层。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观察患者股骨功能恢复的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根据Sander评分标准, 依照患者术后活动范围、运动肌肉力量和肢体是否不等长等进行评估, 手术疗效分为优、良、中、差三个等级, 总分为60分: (1) 优:患者得分为55~60分; (2) 良:患者得分为45~54分; (3) 中:患者得分为35~44分; (4) 差:患者得分低于35分。
1.4 统计学分析
两组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行t检验, P<O.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优良率为92.5%, 对照组为72.5%, 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932, P<0.05) 。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率为5%, 对照组为25.0%, 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目前对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手术治疗主要是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两种方式,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髓内固定, 动力髋螺钉为髓外固定。大量研究表明,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临床效果较好, 对于骨质固定的效果更好, 手术致畸的概率较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设计比较灵活, 避免应力在局部集中出现, 对患者股骨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与动力髋螺钉的治疗效果比较,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大部分患者手术疗效较好, 而且手术过程中出血量较少,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优良率达92.5%, 患者术后功能行走恢复较快, 出现患肢缩短的几率较低, 治疗效果更加显著。从术后并发症来看,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能有效避免患者出现髋内翻和内固定滑脱。从研究结果来看, 观察组并未出现内固定滑脱现象, 表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固定效果较好。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需要将患者的骨膜剥离, 骨折端血液运行容易被破坏, 不利于骨折部位的愈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设计合理, 稳定性好, 其性能适应了手术的需求, 患者接受治疗后恢复效果显著, 同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有效方法。
摘要: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效果。选取治疗的80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给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 对照组给予动力髋螺钉治疗, 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观察组优良率为92.5%, 对照组为72.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总并发症率为5%, 对照组为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效果良好, 并发症少, 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股骨转子下骨折
参考文献
[1]杨晓龙, 聂富祥, 王雁录, 等.小儿股骨转子下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16例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5) :75-76.
[2]俞光荣, 于涛, 饶志涛, 等.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在股骨转子下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 2010, 26 (1) :49-53.
[3]李凡, 陆海明, 王建东, 等.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手术要点[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0, 12 (3) :204-207.
[4]曹启斌.股骨转子下骨折手术治疗及分型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0 (10) :906-908.
[5]张培训, 党育, 薛峰, 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中显性和隐性失血量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 2011, 27 (9) :785-788.
[6]钱忠来, 徐耀增, 王现彬, 等.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第3代Gamma钉置入内固定后生物力学性能与临床效果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 14 (48) :8974-8979.
[7]姚海, 刘涛, 刘铭, 等.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下骨折[J].激光杂志, 2012, 33 (1) :84-84.
转子下骨折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SFF骨折患者于2011年12月—2013年4月就诊于该院骨科, 患者均为单侧新鲜骨折。造成骨折原因为车祸 (34例) 、跌落伤 (22例) 、压伤 (18例) 、其他因素 (16例) 。患者年龄20岁~55岁, 平均 (34.4±2.4) 岁, 其中男59例, 女31例, 左侧SFF骨折56例, 右侧SFF骨折34例。根据受伤程度分型 (Garden分型) 属于II型至Ⅳ型, 分别21髋、46髋、23髋。患者均于伤后6 h内送入医院, 待病情稳定, 伤后3~4 d进行复位手术治疗。患者均可耐受手术治疗, 并配合完成手术治疗, 同时签订知情同意书, 患者无其他合并症, 凝血功能正常。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固定体位于牵引床上, 之后进行全身麻醉, 将患者外旋, 角度为15°之内, 在牵引条件下进行复位 (由C型臂X线机进行辅助牵引) 。复位完成后, 进行动力髁螺钉内固定, 将患肢股骨转子外侧充分暴露, 选择股骨颈前方, 从此处向股骨头内插入克氏针, 以便股骨颈的前倾角的确立。同时, 平行于此克氏针, 在大粗隆顶点下方2~3 cm处再放置1克氏针, 将同等长度的螺钉拧入斌固定, 其尖端可以直下到股骨头下半部, 完成髁螺钉固定操作。根据骨折情况, 选择合适长度的钢板, 用皮质骨螺钉 (松质骨螺钉亦可以) 将骨折近端固定, 将钉子拧入股骨距, 确保固定牢靠。小转子移位明显者, 可进一步使用合适螺钉进行复位和固定, 避免为达到解剖复位而过度剥离。经透视检测复位和固定无误后, 进行术野冲洗, 放置引流管后关闭切口。术后第1天即可进行功能锻炼, 避免患者负重。
1.2.2 观察组患者同样固定体位于牵引床上, 之后进行全身麻醉和闭合性复位。复位完成后, 进行Tingri Gen股骨重建钉内固定。选择手术切口, 定位于大转子顶点略向下处, 切口为斜形、向下、5 cm大小, 确定梨状窝后, 在透视条件下将导针穿过, 并逐渐扩充髓腔, 并打入FANTM主钉, 使用2枚导针进行定位, 并用拉力螺钉固定。经透视检测复位和固定无误后, 以对照组同样方法关闭切口。术后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1.3 疗效评定
1.3.1 髋关节评分
随访对患肢进行Harris评分, 评定功能恢复情况, 其中分数在90~100分之间代表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为优秀;在70~90分代表功能恢复良好;不足70分代表恢复较差[2]。
1.3.2 观察
观察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张力侧出现骨痂的时间
1.4 统计方法
数据统计采用SPSS15.0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随访患肢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Harris评分优秀者32髋 (71.1%) , 患髋功能恢复较理想, 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有统计学意义 (χ2=6.845, P<0.05) , 见表1。
2.2 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张力侧出现骨痂的时间
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张力侧出现骨痂的时间分别为 (14.1±4.3) 周和 (5.6±2.4) 周, 均短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Harris平均 (88.6±5.3) 分, 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股骨转子下骨折 (SFF) 是临床常见的发生于股骨转子的骨折, 此处弯曲力矩大, 骨折后应力增加, 加重损伤程度。SFF发生逐渐倾向于年轻化, 受伤原因多为外力暴力直接作用于股骨颈造成, 骨折程度较重, 错位后不易恢复, 发生骨折后常因较大的扭矩力作用发生移位, 并且严重创伤软组织。另外, 近端骨块受到牵拉致使移位明显, 从而加重复位以及固定难度[3]。股骨转子下特殊供血结构, 易影响正常血运, 骨折常伴有营养血管受损, 供血受阻, 也是影响骨折愈合速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加重愈合困难性。
针对SFF骨折类型和骨折程度, 可选择不同内固定方法, 临床主要方法包括Tri Gen股骨重建钉或者动力髁螺钉进行手术固定, 均可有效恢复股骨转子下错位程度, 促进髋关节恢复正常结构。动力髁螺钉课有效固定骨折内端, 抑制骨折处发生旋转。但是有学者研究认为[4,5], 动力髁螺钉进行固定手术, 需要较大范围的进行肌肉组织剥离, 明显影响正常血运, 影响术后恢复, 并且此方法导致压力承受较大, 增加生物力学上失败几率。
本着理想复位加强内固定的原则纠正骨折处血运情况, 维持稳定内环境, 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该研究Tri Gen股骨重建钉的固定效果, 与动力髁螺钉比较, 观察组Harris评分优秀者32髋 (71.1%) , 患髋功能恢复较理想, 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845, P<0.05) ;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张力侧出现骨痂的时间分别为 (14.1±4.3) 周和 (5.6±2.4) 周, 均短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Harris平均 (88.6±5.3) 分, 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分析股骨重建钉固定特点在于, 该方法可通过主钉和近端拉力螺钉相互作用, 不仅可以控制骨折处发生旋转, 而且加大骨折近端固定强度[6]。同时, 主钉的固定作用还可以有效对抗弯曲和剪切能力, 有效提升手术成功率。
总结其他文献经验, Tri Gen股骨重建钉的固定还需注意几点操作过程, 选择合适的入髓点, 插入重建钉过程中避免触及骨折线, 造成意外损伤。为避免操作过程中发生骨折移位, 尽量使用动力钻代替骨锥。扩髓过程中, 在透视条件下进行, 以免损伤周围组织[7,8]。正确手术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在确保手术水平的条件下, 与动力髁螺钉固定SFF比较, Tri Gen股骨重建钉优势较突出, 可优先选择。
摘要:目的 为提高股骨转子下骨折手术效果, 将TriGen股骨重建钉与动力髁螺钉治疗疗效进行对比。方法 抽选 (以数字法) 90例于该院行手术固定的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 均符合手术要求。将患者编号分组, 内固定术中45例患者使用动力髁螺钉治疗者记为对照组, 其余患者使用TriGen股骨重建钉治疗, 记为观察组。术后对比组间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张力侧出现骨痂的时间。结果 观察组Harris评分优秀者32髋 (71.1%) , 患髋功能恢复较理想, 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845, P<0.05) ;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张力侧出现骨痂的时间分别为 (14.1±4.3) 周和 (5.6±2.4) 周, 均短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Harris平均 (88.6±5.3) 分, 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相对比之下, TriGen股骨重建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效果更肯定, 牢固性好, 愈合较快, 优势突出, 值得临床优先采取使用。
关键词:股骨转子下骨折,TriGen股骨重建钉,动力髁螺钉
参考文献
[1]袁海涛, 黄宗贵, 李启生.TriGen股骨重建钉和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疗效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0, 27 (1) :243-245.
[2]吴华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1 (5) :365-368.
[3]邱海航, 张宏宇, 蔡学海, 等.动力髁螺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10, 13 (5) :587-589.
[4]张军, 毛谡, 王晓燕.间接复位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治疗累及梨状窝的股骨转子下骨折[J].中医正骨, 2010, 22 (12) :947-949.
[5]孙成长, 陶志东, 毛伟欢, 等.倒置DCS治疗不稳定性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体会[J].中医正骨, 2010, 22 (9) :34-35.
[6]Watson JT, Moed BR.Ipsilateral femoral neck and shaftfractures:complications and their treatment[J].Clinical Orthopaedics, 2010 (339) :525-528.
[7]张克刚.股骨转子下骨折3种内固定治疗的短期疗效分析 (附123例病例报道[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3 (27) :435-437.
转子下骨折 篇9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09-02
股骨转子间骨折90%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70岁以上老人发病率急剧增加,是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早期手术治疗,已成为共识。与侧板系统相比,髓内钉能承受较大的应力,对不稳定性骨折效果更好,可使患者早期负重[1]。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由股骨近端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发展而来,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2009年3月至2011年9月期间我院采用PFNA治疗4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本组47例,男19例,女28例;左髋21例,右髋26例;年龄65岁~92岁,平均78.6岁。骨折按AO分型:A1型13例,A2型20例,A3型14例。致伤原因:摔伤41例,高处坠落伤4例,交通伤2例。合并内科疾病:原发性高血压17例,心脏病13例,糖尿病8例,脑血管病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3.6d(3d~8d),平均住院时间11.3d(7d~16d)。
1.2 术前准备。入院后给予皮牵引术,完善各项术前检查,依据检查结果,调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改善全身状况。针对内科疾病,请相应内科及麻醉科会诊处理。
1.3 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健侧下肢保持屈髋屈膝外展位,患肢在持续牵引后保持10°~15°内收位,G臂透视下手法闭合复位,复位满意后自股骨大转子顶点上方5~8cm处向大转子方向做一约4cm长纵行切口,逐层分离,钝性分开臀中肌,用手指触及大转子顶点,在大转子顶点或稍内缘置入2.8mm导针,透视见导针位于股骨髓腔内,套筒保护下打开骨皮质并扩髓,徒手置入PFNA主钉,安装瞄准臂及钻头套筒(达骨皮质),将瞄准臂前倾15°,将导针置入股骨颈中轴线或稍偏下方,针尖距关节面至少5mm,测量长度后空心钻扩孔,顺导针方向打入螺旋刀片,透视证实位置满意,锁定螺旋刀片。锁定远端锁定,拧入尾帽。彻底冲洗伤口后,缝合伤口。
1.4 术后处理。术后应用弹力绷带,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d~5d,第2天可在床上坐起,行股四头肌舒缩锻炼及膝关节主动和被动屈伸活动,术后2周扶拐杖不负重下床活动,术后每月拍摄X线片,依据病情指导进一步的康复训练。
2 结果
本组47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6.4min(28min~46min),平均失血量为124.9ml(87ml~432ml),平均切口长度6.8cm(5cm~12cm)。47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17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8~11周,平均10周。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82±7.3)分,优19例(≥90分),良23例(80~89分),可4例(70~79分),差1例(<70分),优良率为89.3%。术后无螺旋刀片切出或穿出股骨头、无髋内翻畸形、1例患者因摔倒而导致主钉远端骨折,怀疑与钉尾应力分布不均有关。
3 讨论
3.1 PFNA的特点。2006年由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研制并成功推广使用,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锁定便捷准确,术后疗效肯定等优点[2]。PFNA主钉具有6°外偏角,便于从大转子处插入,远端1枚螺钉即可完成动力或静力锁定,以1枚螺旋刀片取代2枚螺钉固定,同时完成抗旋转和成角稳定,简化了手术操作程序,缩短了手术时间,更为重要的是螺旋刀片具有宽大的表面积和芯直径,通过打入,填压松质骨,可确保最大程度的骨质加压作用以提高螺旋刀片的铆合力[3],适用于各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尤其适用于伴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另外,仅需打入1枚螺旋刀片,更适用于股骨颈细的患者。
3.2 微创操作的注意事项。①术前需根据患者影响学资料了解髓腔情况,选择合适的髓内钉。②重视术前牵引及手中手法复位。③术中大转子顶点进针后,扩大转子顶端皮质时应在套筒保护下高转速缓慢进入,防治骨折块分离,置入主钉时用瞄准器把持徒手插入,必要时可转动插入避免因暴力锤击而引起的骨折移位。④股骨颈内导针位置:正位应位于股骨颈中下1/3,蛙式位应位于股骨颈中央或稍偏后方,针尖位于股骨头软骨下0.5~1.0cm。螺旋刀片的位置按照TAD理论应严格控制在25mm以内。⑤针对骨折时间较久的病人需有限切开,用骨勾将骨折块靠拢,复位满意之后再行置入主钉。
综上所述,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较多优点,因其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螺旋刀片不破坏骨质,铆合力强,尤其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患者,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保中,常晓.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个体化治疗[J].中国骨伤2011,24(5):357~360
[2]Mereddy P,Kamath S,Ramakrishnan M,et al.The AO/ASIF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a new design for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proximal femoral fractures.Injury,2009,40(4):428~432
转子下骨折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2010年收治的81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 其中, 男性40例, 年龄68~79岁, 女性41例, 年龄71~88岁,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股骨转子下骨折,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等。将8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42例, 对照组39例, 首先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的基础治疗, 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患者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股骨头置换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跟踪观察, 并记录所得数据。
1.2 方法
首先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基础治疗, 对于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及其他不良反应进行对症及支持治疗, 以促进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恢复正常, 并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观察组患者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 对患者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 并用X线进行监视, 然后在大转子的顶墙处切口, 根据切口骨折处的粗细选择合适的抗旋髓内钉置入切口内, 同时还要在股骨的颈部安装相应的防旋刀片, 再往里面置入相应的锁定钉, 将股骨锁定, 最后将切口处清洗干净, 并缝合切口[2]。对照组患者采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 首先对患者进行连续的硬膜外麻醉, 然后从髋关节的后外侧进入, 找到股骨颈, 将其切断, 并取出其中的股骨头, 将转子部的骨折块用髓腔锉撑起, 并将这些骨折块整复, 完成后将髓腔锉取出, 在取出的地方注入骨水泥, 同时选择合适的假体插入。两组患者的手术完成后, 要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 以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 对于出现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患者要进行及时的对症治疗, 以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在稳定状态。手术完成后, 患者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3]。
1.3 疗效标准
治愈:经过治疗,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消失, 疼痛和肿胀消失, 经过复查, 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恢复正常, 没有出现肺部和尿路感染, 患者可以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生活质量提高。显效:经过治疗,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明显消失, 疼痛和肿胀明显消失, 经过复查, 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有较大程度的恢复, 出现轻微的肺部和尿路感染, 患者可以进行正常生活和工作, 生活质量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有效:经过治疗,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有所消失, 疼痛和肿胀有所消失, 经过复查, 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有所恢复, 出现一定程度的肺部和尿路感染, 患者能够进行轻微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生活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无效:经过治疗,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无消失, 疼痛和肿胀无消失, 经过复查, 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没有恢复, 出现严重的肺部和尿路感染, 生活质量没有改善[4]。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进行分析比较, 差异较小,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并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治疗, 两组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81例患者中, 观察组42例患者, 治愈22例, 显效9例, 有效8例, 无效3例, 有效率为92.9%;对照组39例患者, 治愈16例, 显效8例, 有效7例, 无效8例, 有效率为79.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和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有较大帮助。见表1。
(n)
3 讨论
股骨转子下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性疾病, 主要是指骨髓腔的最狭窄处出现的骨折, 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 对于患者的影响较大。患者出现此类骨折疾病后, 局部会出现明显的疼痛和肿胀, 使患者承受较大的痛苦, 严重制约了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 在治疗此种疾病时, 临床医生应当给予患者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对症治疗, 以保证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 加快患者的康复, 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
在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时, 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 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采用此种方法可以保证支撑点稳定性, 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抗旋转,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骨量的缺失, 从而保证骨折处可以进行固定, 以促进骨组织的有效愈合, 实现患者病情的快速康复。此外, 采用此种方法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疾病, 不仅可以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 还可以减少手术过程中及手术过程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从而可以大大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由此可见, 在治疗股股转子下骨折时, 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 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有重要的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邱志杰, 杨惠林, 魏立.PFNA治疗老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76例的临床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 2010 (17) :89-90.
[2]胡天志, 朱美忠, 陈滔.高龄转子间骨折4种手术方式167例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 2011 (10) :56-57.
[3]李明辉, 刘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及其生物力学特征研究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0 (01) :78-79.
[4]沈杰枫, 严松鹤, 刘勇.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09 (04) :45-46.
【转子下骨折】推荐阅读:
老年转子间骨折06-23
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07-01
不稳定转子间骨折07-28
股骨转子间骨折论文09-14
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06-13
老年转子间粉碎性骨折10-06
下颈椎骨折06-22
下下颌颌骨骨折10-16
高速转子10-15
转子磁极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