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转子间骨折(精选10篇)
老年转子间骨折 篇1
股骨转子间骨折常见于老年人, 而老年人又多不同程度地存在骨质疏松, 使骨折多呈粉碎性, 故治疗存在一定难度, 且保守治疗并发症较多。对这些患者目前国内外多主张手术治疗, 手术复位内固定是主要的治疗手段[1]。然而内固定物选择不当、不稳定性骨折、严重骨质疏松及骨折复位不良, 都将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我院2001年12月至2005年1月间对部分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全髋置换术治疗, 作者就全髋置换术、动力髋螺钉 (DHS) 及Gamma钉3种治疗方式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 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患者骨盆X线片及患侧髋关节侧位X线片, 按Evans法进行骨折分型, 按Sighs指数进行骨质疏松分级。选择Evans Ⅲ、Ⅳ型且Sighs指数4级以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共92例。88例患者获有效随访, 其中男49例, 女39例, 年龄66~84岁, 平均74岁。随访时间1~5年, 平均随访3年。88例患者分别采用全髋置换术、DHS及Gamma钉治疗, 具体情况见表1。
1.2 观察指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
对各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术后髋关节主动功能锻炼开始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进行比较分析。髋关节功能评价参照Harris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undefined表示, 应用SPSS 11.5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3种术式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见表2。
3种术式手术时间比较, 全髋关节置换术和DHS均较Gamma钉长 (分别t=5.48, P<0.000 1;t=8.92, P<0.000 1) , 而全髋关节置换组与DHS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92, P>0.05) 。3种术式住院时间比较, Gamma钉组与DHS组之间、全髋关节置换组与Gamma钉组之间、全髋置换术与DHS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分别t=0.46, P>0.05;t=1.77, P>0.05;t=1.35, P>0.05) 。3种术式术中出血量比较, Gamma钉较DHS和全髋置换术少 (分别 t=6.25, P<0.000 1;t=7.89, P<0.000 1) , 而全髋关节置换术与DH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51, P>0.05) 。3种术式卧床时间比较, 全髋关节置换术最短, 与DHS和Gamma钉比较差异均有有统计学意义 (分别 t=64.72, P<0.000 1;t=72.72, P<0.000 1) , 而Gamma钉组与DHS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82, P>0.05) 。3种术式术后髋关节功能锻炼开始时间全髋置换术最早, 与DHS和Gamma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分别t=9.08, P<0.000 1; t=9.63, P<0.000 1) , 而Gamma钉与DH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3, P>0.05) 。3种术式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比较, 全髋置换术最短, 与DHS和Gamma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分别t=41.41, P<0.000 1;t=39.56, P<0.000 1) , 而 Gamma钉组与DHS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2, P>0.05) 。
2.2 3种术式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
见表3。
2.3 3种术式术后并发症比较
见表4。
3 讨 论
随着社会进入老龄化, 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率逐渐增高, 正确的治疗方式选择对于老年患者的术后恢复及生活自理有重要意义。Zuckerman等[2]1995年的研究表明, 股骨转子间骨折推迟固定3 d, 术后1年病死率将增加1倍。统计显示, 非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其髋内翻发生率达46%, 内固定手术治疗其髋内翻发生率达12%[3]。说明早期手术治疗既可减少患者痛苦, 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可以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目前手术治疗已成为医师首选的治疗方式。
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 并随着年龄的增加, 骨质疏松程度也逐渐加重, 轻微外力就有可能导致股骨转子间骨折, 且骨折后伤残率较高[4]。本组患者年龄纳入标准采用国际公认的老年标准, 即年龄均大于65岁。对于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内固定治疗多能取得良好疗效;然而对于不稳定性和粉碎性骨折以及严重骨质疏松的骨折患者, 内固定治疗的并发症及伤残率逐渐增高, 而且内固定术后卧床时间长, 平均卧床9~10周, 患者发生坠积性肺炎、褥疮、尿路感染、骨质疏松加重等并发症达14.7%[5]。
我们采用髓外固定系统DHS和髓内固定系统Gamma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外固定系统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被认为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方法, 它的静力及动力加压作用符合股骨上段生物力学特点, 但其缺点是由于股骨颈内骨量丢失多, 不能有效防止旋转, 易发生断钉及不同程度的肢体短缩[6]。DHS对稳定性骨折疗效肯定, 但转子间粉碎性骨折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应用DHS的失败率可达24%~56%[7]。本组随访DHS内固定患者中, 失败率占本组随访总数24.1% (7/29) 。其原因是: EvansⅢ型及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侧骨皮质有缺损, 老年人多合并骨质疏松, DHS内固定后容易出现应力集中, 引起内侧皮质压缩, 难以支持坚强内固定, 进而导致切割股骨头、螺钉钢板疲劳断裂、畸形愈合等。DHS内固定患者卧床时间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与全髋置换术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髓内固定系统Gamma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得到广泛应用, 髓内固定因其杠杆力臂短而比髓外固定在负重下更稳定, 更符合生物力学, 并且具有有效抗旋转作用[8]。Gamma钉能够解决小转子不完整, 大转子粉碎等手术难题。然而其应力主要集中股骨近端, 故远端因剪切应力而易导致骨折。同时其外翻角度过大, 与股骨近端解剖形态不完全相符, 易导致股骨头切割[9]。本组随访的Gamma钉内固定治疗患者中, 发生并发症占随访总数18.7% (5/32) 。其原因是:骨质疏松患者局部骨量丢失, 拉力螺钉对股骨头的剪切力增加, 使骨折端骨组织吸收、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等严重并发症。Gamma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在卧床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与行全髋置换术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优越性表现为缩短了卧床时间, 可早期下床部分或全部负重, 减少因卧床引起的并发症及病死率[10]。对于转子间骨折合并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 行全髋置换术疗效肯定。但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全髋置换术存在一定争议[11]。本组行全髋置换术的患者, 术中切开关节囊后见骨折均不同程度累及后内侧骨质, 后内侧骨质部分缺损, 缺损程度与骨质疏松关系显著。同时阅读内固定组X线片发现, 随着骨质疏松程度加重, 股骨转子间骨折累及后内侧骨质呈增高趋势。后内侧骨质缺损与内固定组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及伤残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inder等 (1981年) 首先介绍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患者术后早期得到功能恢复治疗。Haentjens等[12]报道37例平均年龄为82岁的股骨转子间骨折, 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并与42例内固定术比较, 认为前者术后能够早期活动, 较早恢复到伤前功能, 内科并发症较内固定组明显减少, 大大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5]。全髋置换患者术后平均1周左右下地活动, 这有利于患者全身机能的恢复。涉及大小转子的骨折块通过钢丝固定及股骨柄的髓内固定, 可以保证游离骨块的复位及股骨距的生物力学。本组全髋置换患者均采用第3代骨水泥技术, 术中严密监测血压及心率, 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术后均于1周左右下床, 患者无严重术后并发症, 且患者在卧床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与内固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适当的手术方式的选择不仅可以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及伤残率, 同时对于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重要的影响。对患者骨折类型、骨折粉碎程度、稳定性及骨质疏松程度进行综合分析, 并认真阅读X线片, 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性。骨折粉碎程度、稳定性及骨质疏松程度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有一定相关性, 粉碎性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选择全髋置换术可获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梁雨田, 唐佩福, 郭义柱, 等.高龄患者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临床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 2005, 85:3260-3262.
[2]Zuckerman J D, Skovron M L, Koval K J, et al.Postoperativeeomplicatiens and mortality ascoiatded with operative delay in ol-der patients who have tracture of the hip[J].Bone Joint Surg.1995, 77 (3) :1551-1556
[3]罗从风, 朱越, 王磊, 等.459例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周围骨折结果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2, 4:188-191.
[4]葛宝丰, 胥少汀,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677.
[5]许杰, 马若凡, 彭焰, 等.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J].中华创伤杂志, 2006, 8:630-633.
[6]肖湘, 张铁良.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2006, 26:187-190
[7]Butt M S, Krikler S J, Nafie S.Comparison of dynamic hipscrewand gamma nail: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Injury, 1995, 26:615-618.
[8]武勇, 孙林, 安贵生, 等.股骨近端髓内针 (PNF) 治疗转子部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4, 6:129-131.
[9]张春林, 曾炳芳, 罗从风, 等.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疗效分析[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4, 19:597-599.
[10]Horowitz B G.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hip fracture[J].SurgGynecol Ohstet, 1 996, 123:565-570.
[11]攀源, 靳卫章, 彭慧, 等.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美中国际创伤杂志, 2003, 2 (1) :17.
[12]Haentjens P, Casterleyn P P, de boek H, et al.Treatment of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and subtrochanteric fracturs in elderlypatients.Primary bipolar arthroplasty compared with intemalfixation[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89, 71 (8) :1214-1225.
老年转子间骨折 篇2
【关键词】国产锁定钢板;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骨折。国产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不仅能防止卧床并发症的发生,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骨折局部血供的损伤,降低死亡率[1]。为了进一步探讨国产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共收治3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63~77岁,平均年龄71.2岁;骨折按股骨转子间骨折的AO分类[2]:A1型指股骨转子间单纯的两块骨折,A2型指在股骨转子内侧皮质有两个以上水平的骨折,A3型指骨折线通过股骨外侧皮质。本组中Al型11例,A2型13例,A3型l2例,均为闭合骨折。损伤原因:摔倒21例,车祸伤8例,高处坠落伤7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栓后遗症、肾肝功能轻度损害等17例。10例同时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骨折后至手术的时间为5h~8d,平均4.3d。
1.2方法对入院时病情稳定的患者,经全面检查无手术禁忌症的,均急诊手术治疗,对病情不稳定、有内科疾病或有明显手术禁忌症的,则择期手术治疗。手术时,患者取仰卧位,臀下放软枕垫高,手术采用连续硬膜外或全身麻醉的方式。在患者的患侧髋关节外侧切口约10~15 cm,分离骨外侧肌,将股骨上段及转子间骨折部位暴露。将患肢牵引复位,并保持患肢外展内旋位,尽量少的剥离骨膜,将长短合适的股骨近端国产锁定钢板放置于股骨大粗隆外侧,注意锁定钢板的近端与股骨大转子外侧的帖附可否严密,钢板放置正确后,以固定器固定,然后选择合适大小的锁定螺钉,因螺丝钉旋入方向己由钢板锁定,只要骨折复位良好,钢板摆放位置正确,锁定螺钉与钢板螺纹就能完全吻合,此时,检查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靠,就可以放置负压引流,关闭切口。
1.3术后处理术后患者的患肢要保持常规外展中立位,深呼吸以利排痰。术后第一天即开始肌肉和踝关节的活动,以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应用抗生素3~7d,对合并的内科疾病也要进行积极治疗,在患者可以拔出引流管后,根据x线复查骨折愈合情况,逐渐进行恢复性的功能锻炼和负重锻炼,直至骨折完全愈合后可正常行走。
1.4疗效评价标准[3]临床疗效按黄公怡标准评定,优:骨折愈合良好,无髋内翻或外旋畸形,行走无痛,下蹲达到或接近正常范围,功能恢复到骨折前状态,病人及家属尚感满意;良:骨折愈合良好,有轻度髋内翻,患肢短缩2 cm,行走无痛,需或无需用手杖支持,功能恢复接近正常,病人与家属尚感满意;差:骨折愈合差,有重度髋内翻或外旋畸形,髋关节疼痛,功能明显受限,不能负重或行走。
2结果
3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手术时间为40~95min,平均55min;术中出血80~200ml,平均140ml;术后x线片示解剖复位33例,近解剖复位3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出现伤口感染。继续随访8~24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4~6个月,平均5个月。无畸形、断钉、感染及股骨头坏死发生。骨折愈合情况为:优21例,良14例,差1例。
3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髋部骨折,保守治疗有较高的死亡率,治疗不当将直接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切开复位内固定是公认的标准化治疗方案[4]。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内固定材料的不断更新变化,国产锁定钢板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优越性,因此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锁定钢板在手术过程中无须精确预弯可减少手术时间,其稳定性的特点也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普通钢板对于沿骨的纵向压力容易造成螺丝钉与钢板再次移位的缺点。通过与骨之间保留一定的缝隙,也不会产生钢板与骨之间的摩擦力,进而消除了钢板与骨重压接触的不良作用,极大改善了血运和骨膜的生长和恢复[5]。本组资料中,3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经国产锁定钢板的积极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可见,国产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荣国威,翟桂华,刘沂,等译.骨科内固定[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86.
[2]王满宜,杨庆铭,曾炳芳,等.骨折治疗的AO原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446.
[3]张磊,杨海涛,曹前来,等.锁定钢板与常规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比较[J].中华矫形外科杂志,2004,52(10):728-730.
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我院收治3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 其中男16例, 女21例, 年龄63~99岁, 平均年龄77.3岁;骨折按股骨转子间骨折的Jensen-Evans分型[3,4,5]:Ⅰ型:2骨折片段, 骨折无移位。Ⅱ型:2骨折片段, 骨折有移位。Ⅲ型:3骨折片段, 因为移位的大粗隆片段而缺乏后外侧支持。Ⅳ型:3骨折片段, 由于小粗隆或股骨矩骨折缺乏内侧支持。Ⅴ型:3骨折片段, 缺乏内侧和外侧的支持, 为Ⅲ型和Ⅳ型的结合。本组中Ⅰ型9例, Ⅱ型13例, Ⅲ型10例, Ⅳ型3例, Ⅴ型2例, 均为闭合骨折。损伤原因:摔倒31例, 车祸伤5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栓后遗症、肾肝功能轻度损害等17例。10例同时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 骨折后至手术的时间为8h~8d, 平均4.3d。
1.2 方法
对入院患者, 行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前风险评估 (评分项目包括年龄、营养状态、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和血压、心电图和X线胸片、水电解质平衡情况、动脉血气分析、屏气试验、伤前活动状态) [6]等10项, 评分在70分以上无明显手术禁忌证均急诊或次日手术治疗, 对病情不稳定、有内科疾病或有明显手术禁忌证的评分少于70分者, 则给予调整择期手术治疗。术前半小时应用抗生素一次预防感染发生, 手术方式显露股骨转子间及股骨上端, 潜行显露股骨颈前侧, 确认骨折复位良好后, 紧贴股骨颈前侧向股骨头前缘打入一克氏针, 以标明前倾角方向。将解剖型锁定钢板置于大粗隆及股骨上段外侧, 钢板上端的扇型结构可包容部分大转子, 有利于大转子复位及固定。用3枚克氏针经钢板的临时固定孔固定钢板, 因钢板本身为解剖型具有附贴性及一定的前倾。根据股骨颈的长度及骨折情况选择60~80mm左右的松质骨加压锁定螺钉进行经颈固定, 锁定螺固定股骨上段。如合并大、小转子及其周围骨折则予复位后用普通或加压螺钉固定, 置负压引流后逐层关闭切口。
1.3 术后应用抗生素24h预防感染, 处理合并症及并发症。
术后第一天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踝关节屈伸活动练习, 术后3~7d开始在床上行屈髋、屈膝活动。术后4周X线复查, 每1个月复查1次。根据X线复查骨折愈合情况, 逐渐进行恢复性的功能锻炼和负重锻炼, 直至骨折完全愈合后可正常行走。
1.4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按创伤髋评定标准 (Sander标准) [7], 从疼痛、行走步态、功能、活动、肌肉力量、日常生活及放射学的评价等7个方面进行评分, 得分在55~60分属优, 45~54分属良, 35~44分属差, <35分属失败。
2 结果
3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 手术时间为40~95min, 平均55min;术中出血100~400m L, 平均240m L;术后骨折复位良好, 切口均一期愈合, 无1例出现伤口感染。继续随访6~21个月, 平均1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 平均5个月。无畸形、断钉、感染及股骨头坏死发生。骨折愈合情况为:优22例, 良14例, 差1例, 失败0例。
3 讨论
老年人发生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概率呈上升趋势。老年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内科疾病而且容易产生众多的并发症, 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可以早期恢复床上活动, 能防止卧床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病死率。骨折的愈合取决于骨质的密度与强度, 与内植物的选择是否合理;内植物的位置是否恰当有关[8]。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内固定材料的不断更新变化, 锁定钢板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优越性, 锁定钢板的设计遵循了生物接骨术 (BO) 原则, 锁定钢板不与骨面接触, 减少了对骨界面的应力作用, 从而保持了骨膜的血运;螺钉与钢板的扣锁形成一种框架结构[9], 因此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锁定钢板在手术过程中无须精确预弯可减少手术时间, 其稳定性的特点也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普通钢板对于沿骨的纵向压力容易造成螺丝钉与钢板再次移位的缺点。锁定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我院收治的3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 平均5个月, 骨折愈合情况为:优22例, 良14例, 差1例, 失败0例。结论 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锁定钢板,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708.
[2]Stern R.Are there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extracapsular hip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J].Injury, 2007, 38 (Suppl 3) :77-87.
[3]Evans EM.The treatment of trochanteric fractures of the femur[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49, 31 (2) :190-193.
[4]Evans EM.Trochanteric fractures:a review of 110 cases treated byh-ailplate fixation[J].J Bone Joint Surg (Br) , 1951, 33 (2) :192-194.
[5]Jensen JS, Tondevold E, Sonne-Holm S.Stable trochanteric fractur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our methods of internal fixation[J].ActaOrthop Scand, 1980, 51 (5) :811-816.
[6]Parker MJ, Palmer CR.A new mobility score for predicting mortalityafter hip fracture[J].J Bone Jiont Surg Br, 1993, 75 (5) :797-798.
[7]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229-1230.
[8]George J.Haidukewych.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Ten Tips toImp-rove Results[J].J Bone Joint Surg Am, 2009, 91 (3) :712-719.
老年转子间骨折 篇4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救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6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经治疗后出院,对患者进行1-2年的随访,三种不同的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均满意,优良率分别为: 动力髋螺钉87.50%,Gamma 钉 92.16%,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93.33% 。比较三种不同方式手术的优良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都有很高的优良率,但是三种手术方法的适应症不相同应根据老年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骨质疏松情况、骨折类型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从而选择最佳手术方式。
【关键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手术方法;临床疗效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在股骨颈关节囊外部至股骨小转子下方 5 cm 区域内的骨折,多发生于60岁以上高龄患者,对于老年患者以往多数都是采用传统保守治疗方法,要求患者长期卧床,但是传统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并发症多、感染率和致残率均较高[1];目前,手术治疗和早期活动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标准治疗方法。老年患者是一类特殊人群,其年龄较大、骨质有疏松、耐受力不佳等都对手术提出了跟多、更高的要求,所以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首选内固定术[2]。本研究以自2003年1月到2013年6月来我院救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6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和患者的综合评估给予患者不同的手术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自2003年1月到2013年6月来我院救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6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和患者的综合评估给予患者不同的手术治疗。患者中男性92例,女性76例,年龄60-86岁,平均76.65岁。骨折原因分别为:摔倒骨折53例,交通事故导致骨折67例,高空坠物导致骨折27例,其他21例,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合并高血压者65例,合并糖尿病者31例,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者19例,所有患者均无精神异常、传染病、恶性肿瘤、严重心脑肾等器质性病变。动力髋螺钉72例,Gamma 钉 51例,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45例。
1.2治疗方法
1.2.1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后均行拍片定位,综合评定患者的身体状况;对于有合并症患者,将血压和血糖控制在手术耐受范围内;对患者进行麻醉等。
1.2.2手术方式
①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麻醉后,在患者髋关节外侧切口,显露股骨大转子骨折的部位和周边,复位并在X线透视下沿股骨颈打入导针,透视方位正确后,沿导针方向扩孔旋入加压螺钉,连接套筒钢板固定[3]。②Gamma 钉固定术: 麻醉后,在患者股骨大转子上缘行纵行切口,剥离周围组织显露大转子顶点,在透视下经梨状窝穿过皮质扩大PFN近端入点,复位骨折,然后向股骨颈打入2枚导针,拧紧拉力螺钉并用2枚锁钉固定远端;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 麻醉后,行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相同操作,不同的是只用1 枚锁钉[4]。
1.3术后护理
术后一个星期内预防感染使用抗菌素,积极进行术后康复治疗,并根据骨折恢复情况进行负重活动。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结果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值 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1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和患者的综合评估给予患者手术治疗,三种不同的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均满意,优良率分别为: 动力髋螺钉87.50%,Gamma 钉 92.16%,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93.33% 。比较三种不同方式手术的优良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比较三种不同方式手术的优良率差异不明显,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是一种典型的钉板内固定,具有较好的加压作用,适用于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抗髋内翻的作用较好,但是会致使患者失血量较大,术后恢复缓慢[5]; Gamma 钉内固定术,手术时间较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短、术中出血少且术后恢复较快,固定性好,减少了愈后腿骨缩短的情况的发生,且患者有比较高的舒适感;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是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进一步改良后的内固定术,它减少了一枚螺钉的使用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6]。
本研究选择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6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和患者的综合评估给予患者不同的手术治疗,术后都有很高的优良率。但是手术方法的适应症不相同,所以,应根据老年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骨质疏松情况、骨折类型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从而选择最佳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刘爱国,谷文光,邓亮,等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3(12):1072-1075.
[2]黄成国, 叶君健.3种不同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病例对照试验[J]. 中国骨伤,2012,26(7):549-553.
[3]王立恒 . 手術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8):3141-3142.
[4]张兆德, 于克迎, 范存义,等 .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89例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22(20):1689-1692.
[5]权日, 徐国洲, 尹庆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2001,17(12):8-9.
老年转子间骨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该院收治的7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排除病理性骨折。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 对照组38例, 其中男20例, 女18例, 患者年龄在62~78岁之间, 平均 (69.85±4.95) 岁。损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2例, 高空坠落伤18例, 跌倒损伤8例;稳定性骨折23例, 不稳定性骨折15例。实验组38例, 其中男22例, 女16例, 患者年龄在61~79岁之间, 平均 (69.24±5.22) 岁。损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3例, 高空坠落伤16例, 跌倒损伤9例;稳定性骨折25例, 不稳定性骨折13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手术前进行牵引治疗, 在受伤后2~7 d进行手术。手术中使用C型臂X线透视监控骨折复位的情况, 麻醉方法为硬膜外阻滞麻醉或全麻。
实验组患者给予解剖钢板治疗:在患者髋关节外侧进行切开, 保证近端切口向股骨头, 并切口髋关节囊进行减压, 手术中观察股骨头的复位情况。使用X线检查骨折块间的位置关系, 有效复位。复位时使用克氏针进行临时的固定, 以达到解剖复位, 并尽量减少对软组织的剥离。保持颈干角在130°以上[2]。复位满意后可以放置钢板, 头端使用骨圆针固定, 尾端与骨干做有效且良好的贴附。X线观察患者复位情况, 确定无误后, 进行钢板骨连接。
对照组患者使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方法治疗, 在股骨外侧进行纵向切开, 根据颈干角选择股骨外侧皮质进针处, 定位导针, 使用X线确定导针位置, 直入螺钉进行固定。
手术后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常规引流4~24 h, 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康复锻炼计划。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患者6个月,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使用国际通用的Harris髋关节评分方法, 包括疼痛、畸形、功能和关节活动度等4个维度, 得分在70分以下为差, 得分在70~79为中, 得分在80~89为良, 得分在90~100为优。统计两组患者的优良率。
1.4 统计方法
将该院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手术中出血量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 () 表示, 各组间对比方法为t检验。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和治疗效果比较采用例数 (n) 、百分数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 患者出血量更少, 治疗效果更好,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情况, 理想的固定方法不但要符合患者的三维固定要求, 还要有较高的抗旋转能力, 抗剪切能力和抗扭转能力, 并保证骨折的稳定[3]。而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疏松情况多见, 机体功能衰退, 有效降低手术创伤, 减少术后并发症, 促进骨折有效愈合更为重要[4]。
使用解剖钢板对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治疗在临床较为广泛。这种解剖钢板属于钉板, 是根据骨骼的形态制定的一种特定的钢板, 与骨骼的外形较为匹配, 且不需要进行塑形。钢板与螺钉相连接, 能够将应力分散, 并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的要求。此外, 钢板连接较为灵活, 在矢状面与冠状面均有可以调节的范围, 对骨折的复位要求更适合, 操作也较为简单。在手术中,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骨折线情况选择合适的钢板, 顶端的3个螺钉能与正常人体的颈干角保持一致, 防止髋内翻的情况出现, 使整个钉板处于一个牢固的位置, 不容易发生松动, 避免了骨折近端扭转的情况[5]。而同时, 钢板还避免了对股骨头血供的破坏。对老年患者, 解剖钢板近端还能够拧入较多的骨螺钉, 有助于增加稳定性, 促进骨折更好愈合。
从该实验结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 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与动力髋螺钉比较, 其手术时间短, 术中出血量少, 患者治疗效果更优秀, 各指标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采用解剖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较好的效果, 患者功能恢复更好, 生活质量提高, 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医生在临床工作中要注意手术中的细致操作和手术后个性化的康复指导, 以提高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解剖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该院2009年2月—2011年9月收治的7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 实验组患者给予解剖钢板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后并发症和疗效。结果 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 患者出血量更少, 治疗效果更好,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解剖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较好的效果, 患者功能恢复更好, 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解剖钢板,股骨转子间骨折,骨折,高龄
参考文献
[1]谭家昌, 徐鸿育, 杨有猛, 等.螺孔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8, 16 (6) :461-462.
[2]彭程, 陈游, 林绵辉, 等.闭合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J].国际骨科学杂志, 2006, 27 (6) :375-376.
[3]王军.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J].河北医药, 2012, 34 (9) :1335-1337.
[4]高护社, 毛万兴, 白志强, 等.股骨上段解剖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24例临床观察[J].健康必读, 2010 (6下旬刊) :11.
老年转子间骨折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该院收治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治疗病例进行抽样, 将80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病例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每组40例。治疗组患者年龄在60~94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72.32±1.54) 岁, 男18例, 女22例, 骨折原因:摔伤32例 (80.00%) , 交通事故6例 (15.00%) , 其他2例 (5.00%) ;对照组患者年龄在60~92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72.15±1.46) , 男性患者17例, 女性患者23例, 骨折原因:摔伤31例 (77.50%) 岁, 交通事故7例 (17.50%) , 其他2例 (5.00%) 。
1.2 纳入标准
(1) 经X线检查, 三维CT复查后确诊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标准; (2) 有3块或3块以上的骨折块; (3) 年龄≥60岁; (4) 受伤前能够独立行走 (包括拄单拐) 300米以上; (5) 知情同意, 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 术前无法独立行走; (2) 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3) 病理性骨折; (4) 开放性骨折; (5) 初次治疗失败; (6) 心功能三级以上。
1.4 并发症
患者在治疗前, 伴随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病症, 见表1。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采用股骨近端固定术治疗, 首先皮牵引制动患肢, 在硬膜外麻醉或者全身麻醉下切开复位内固定。
1.5.2 治疗组
采用股骨转子间重建并关节置换术治疗, 预计生存年限>5年者, 则进行全髋置换, 生存年龄<5年者, 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全身麻醉或者硬膜外麻醉;患者健侧卧位, 取患者髋关节后部外侧作为切口, 不保留股骨矩, 小转子平面将股骨颈切断, 取出股骨头;然后复位大小转子, 依靠打孔用钢丝固定带将骨块进行固定;打磨髋臼, 置换髋臼;保持15°~20°前倾角, 逐级进行股骨髓腔磨挫后置入试模假体, 检测患者关节的稳定性以及活动度。完成后, 冲洗患者股骨髓腔, 保证骨面松质不存在血液积留, 再注入骨水泥后排气, GTF股骨骨水泥柄假体置入, 选择与髋臼大小适合股骨头, 偏心距合适假体, 复位, 适当的活动患者髋关节, 确保假体置入松紧适宜, 不存在脱位的情况, 重建后关节囊及旋肌群。
1.6 观测指标
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术后随访12~24个月内并发症情况。
1.7 疗效判定
根据美国Harris评分法对患者疼痛程度、髋关节功能以及活动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总分为100分, <70分为差, 70~79分为中, 80~89分为良, 90~100分为优。
1.8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 计数资料以数量 (%)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失败病例
治疗组随访12~24个月中无假体脱位, 松动。其中病例1例患者因外伤原因导致假体周围骨折, 进行关节翻修后, 可以再次行走。
2.2 临床疗效
经过治疗, 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手术过程中,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以及术中并发症。手术完成后, 住院期间内治疗组有2例患者出现了肺部感染, 对照组有6例患者出现了肺部感染, 经过抗感染治疗后,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经过12~24个月的随访, 定期为患者复诊。术后6周, 治疗疗组所有患者均可以拄单拐外出活动, X光片检查, 假体无松动脱位, 骨折部位均有满意骨痂生长;术后3个月, 部分患者骨折线基本愈合;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完全愈合, 假体未出现松动或下沉的情况。术后12个月, 所有患者Harris评分达80分以上。对照组在随访期间内, 1例出现内固定失效, 改为关节置换, 术后恢复满意;术后3个月, 仅有部分患者开始下床拄拐活动。术后6月, 仍然有部分患者需要拄拐行走;术后12月, 部分患者因周围骨化性肌炎及异位骨化, 影响髋关节活动功能。
3 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治疗老年人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方法越来越多, 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疗效, 但是较高的并发症出现率仍然极大的影响了老年患者的术后正常生活质量。并发症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不稳定转子间骨折患者年龄较大, 术前伴随的病症较多, 部分患者还伴有较为严重的骨质疏松症状[3], 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手术治疗的难度, 影响了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发现采用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人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失败率高达10%~30%[4], 而且多数医生会嘱托患者推迟下床负重时间。推迟负重时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骨折愈合, 但是也会增加老年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针对这一现状, 为了探求治疗老年人不稳定转子间骨折最有效的方法, 该院拟比较采用转子间重建并关节置换术与传统侧股骨近端解剖板固定术治疗老年人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疗效。传统侧股骨近端解剖板固定术在治疗老年人不稳定转子间骨折方面有着一定的疗效, 但是术后极易出现各类并发症, 严重影响了老年不稳定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股骨转子间重建并关节置换术在开展的过程中, 需要调整好髋臼假体俯倾角及前倾角, 股骨假体前倾角尤为重要, 避免了患者髋内翻畸形的发生。而且股骨转子间重建并关节置换术一般开展的越早, 可以使大小转子骨性联结更为紧密, 对增强患者术后骨折部位稳定性以及加快患者恢复速度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中, 采用股骨转子间重建并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不稳定转子间骨折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与张庆猛、刘培来、张元凯等人[5]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
不过目前仍有部分学者不建议对老年人不稳定转子间骨折采用转子间重建并关节置换术[6,7]。主要是由于股骨转子间重建并关节置换术手术操作难度较高, 而且手术时间比较长, 术中出血量较多, 而且不稳定骨折骨块较多[8], 必须采用水泥型假体, 一定程度上又加大了手术难度。该次研究中,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达95%, 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治疗组40例患者采用了股骨转子间重建并关节置换术, 针对手术中的重难点, 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进行处理, 最后术中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并发症, 术后随访24个月内, 没有患者出现了感染、关节脱位等情况, 对照组中有9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情况。
综上所述, 转子间重建并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老年人不稳定转子间骨折方面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 能够促进患者康复, 术后并发症极少, 不过术中出血量较大、手术时间较长、手术难度较大, 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用, 但是对大部分不稳定转子间骨折患者而言, 不失于一种极佳的治疗方法, 也是内固定失败的补救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永涛, 王春生, 王坤正, 等.转子间重建并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32 (2) :272-273.
[2]雷飞跃, 张雪平, 王文龙, 等.股骨转子间重建并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 2013, 34 (21) :4226-4227.
[3]刘嵬, 雪原, 赵宏, 等.我国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经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的Meta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9, 3 (20) :22-23.
[4]凌嵘, 程银树, 武进.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38例疗效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6 (15) :29-30.
[5]苏厂尧, 谢文伟, 姚汉刚, 等.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动力髋钢板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110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7 (25) :421-423.
[6]张庆猛, 刘培来, 张元凯, 等.人工关节置换和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 2013 (1) :69-71.
[7]彭李华.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柄的初始稳定性实验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10:1-102.
老年转子间骨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患者, 男20例, 女10例, 年龄68岁~88岁, 平均年龄78岁, 均为闭合性骨折。损伤原因:摔伤18例, 交通伤12例。骨折类型按Evans分型, Ⅰ型4例, Ⅱ型6例, ⅢA型7例, ⅢB型8例, Ⅳ型3例, V型 (逆转子间骨折) 2例。合并症:高血压12例, 心肌缺血伴主动脉返流2例, 糖尿病8例, Ⅰ度和Ⅱ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 脑梗死5例;其中同时合并有高血压和糖尿病6例, 合并高血压和房室传导阻滞2例, 合并高血压和脑梗死4例。
1.2 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相关检查, 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为了使患者减轻疼痛, 并有利于骨折复位, 术前可行胫骨结节骨牵引治疗。一般入院后1周内手术, 不超过2周。
1.3 手术方法
因老年人各项器官功能衰退, 手术一般采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 也可在全麻醉下进行。术中辅助C臂机透视监控骨折复位, 术中尽量矫正患肢短缩、旋转畸形, 并且使颈干角恢复, 但一定要避免使用暴力牵引。复位满意后, 在大转子顶点上做5 cm~8 cm外侧切口, 分离臀中肌达股骨大转子顶点区域, 在C臂机透视引导下, 以大转子顶点为进针点插入导针, 再用空心钻头扩大近端髓腔, 远端不扩髓, 沿导针插入PFNA主钉。C臂机再次透视位置可, 然后通过配套导向器在近端锁定孔处向股骨颈内打入导针, C臂机正位显示导针端位于股骨头关节面下约5 mm~10 mm, 侧位透视位于股骨颈正中, 用钻头沿导针钻入, 根据测量导针钻入的深度, 选择合适长度的近端锁钉拧入。在瞄准臂引导下安装远端锁钉, 一般选择静态固定, 最后安装尾帽。再次透视正侧位, 位置满意, 冲洗伤口, 逐层缝合, 术后不放置引流。
1.4 术后康复
术后给予伤口换药、补液对症治疗。术后第1天, 要求患者做主动踝关节屈伸活动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 并防止深静脉血栓治疗。5 d~7 d开始髋、膝关节适当屈伸锻炼。3周内对于精神状况良好、内科并发症相对稳定的患者, 在医务人员在场下, 有家属陪同和保护患肢不负重扶双拐下地行走;对于精神状况差和内科病情较重的, 可适当推后到1个月左右下床, 但完全负重需在半年后, 并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进一步确定。
2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45 min~80 min, 平均60 min左右;术中出血50~300 m L, 平均150 m L, 无需输血。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8周~60周, 平均32周, 均无切口感染、近端股骨颈处螺钉拔出、髋关节内翻和死亡等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本组患者术后复查X线片均达骨性愈合, 愈合时间18周~32周, 平均24周。根据Kudema改良Merle D Aubinne标准[3], 最后1次功能评分:优12例, 良15例, 可3例, 优良率为90%。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之一, 尤其好发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 多为跌倒伤和低能量伤, 将近占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的一半, 由于老年人并发症较多, 严重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传统髓内固定例如Gamma钉, 其近端采用1枚粗大的拉力螺钉固定, 对于老年骨质疏松严重、粉碎性骨折病例, 螺钉对股骨头的剪切力较大, 较易滑出。髓外固定系统的代表——动力髋螺钉 (DHS) , 对于不稳定骨折的失败率较高;又由于DHS为髓腔外的偏心固定, 其对于大转子外侧皮质相对完整性有较高的要求, 如果大转子外侧皮质粉碎, 则不能用DHS。对于传统的髓内及髓外固定, 由于内固定物设计的局限, 不利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早期下地活动。
PFNA符合微创外科的精髓, 对于老年骨质疏松, 尤其对不稳定性股骨近端骨折优势更加明显。有学者通过统计证明, 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 内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较以往的内固定具有明显的优势[4,5];PFNA在PFN的基础上又做了较大的改进, 更方便、快捷、牢固, 其利用近端锁钉的螺旋刀片同时完成股骨近端骨折的抗旋转及稳定支撑。PFNA配备准确的定位装置, 操作简便;创伤小, 出血少, 并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 减轻术后疼痛;术后患者可早期行功能锻炼, 从而能够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机会, 降低老年人长期卧床后并发症引起的病死率。所以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 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我们多采用手术治疗, 在手术时间上, 多在伤后1周内, 内科疾病稳定后进行[6]。
PFNA应用及疗效体会: (1) 术前估测髓腔大小, 明确是否存在异常大的股骨干前曲, 是否适合髓内固定。 (2) 手术需在C臂机监视下完成, 在牵引复位时, 反复透视和调整牵引以获得更好的复位而避免切开复位。 (3) 入钉点应从大转子顶点偏内侧进入, 术中常见的错误为入针点偏外或偏前, 入针点偏外, 易使导针穿透内侧皮质, 特别是内侧皮质粉碎时导针更容易滑向内侧而致插出髓腔外;入针点偏前, 易使主钉偏前甚至穿透股骨颈内侧皮质。 (4) 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骨折——小转子游离的骨折, 我们建议此类骨折不要求过分追求小转子解剖复位, 从而导致手术时间延长, 创伤增大;只需维持骨折力线即可, 因为恢复颈干角就可避免髋内翻发生。 (5) 术中C臂机下:正位近端锁钉应在距股骨头关节面软骨下5mm~10 mm, 因此区域骨密度相对高, 剪应力小, 可明显减少螺钉松动, 减少其在骨质内切割, 降低术后并发症[7];侧位在股骨颈中线上。 (6) 对于PFNA治疗的转子间骨折, 以保护骨折局部血运为主, 几乎不破坏骨膜和血管, 同时其属于一种半闭合手术;对于粉碎性骨折, 不特别要求骨折块的完全解剖复位。PFNA可以有效保护骨折处的生物环境, 体现生物的、合理的接骨术观点, 值得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抗旋骨近端髓内钉 (PFNA) 治疗老年人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均行PFNA固定, 术后5 d~7 d开始髋、膝关节适当屈伸锻炼, 2周~3周精神和体力状况好的患者即可用双拐患肢不负重下床行走。结果 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 时间8周~60周, 平均32周, 优12例, 良15例, 可3例, 优良率为90%。结论PFNA以保护骨折端的生物环境为前提, 体现生物的、合理的接骨术观点, 允许患者早期活动, 对于骨质疏松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是理想的内固定物。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PFNA,生物环境
参考文献
[1]卢世壁, 王继芳, 王岩, 等.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第10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2760.
[2]唐佩福, 姚琦, 黄鹏, 等.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治疗高龄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9 (7) :622-624.
[3]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348.
[4]项东, 吕建华, 彭亮, 等.PFNA治疗股骨转子周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 2010, 15 (3) :343-344.
[5]卢华定, 蔡道章, 王昆, 等.股骨近端髓内钉在股骨转子周围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 20 (4) :246.
[6]李晓, 谭海涛, 江建中.DHS与PFNA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对比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0, 32 (3) :358-360.
老年转子间骨折 篇8
关键词:PFAN,老年股骨转子,骨折
本文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3年12月进行股骨转子骨折治疗的69例老年患者进行PFAN手术治疗研究,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股骨转子骨折老年患者69例, 男41例, 年龄68~79岁, 平均 (72.6±2.5) 岁;女28例, 年龄69~78岁, 平均 (71.5±1.9) 岁。所有患者经过AO骨折类型分型, A1型8例, A2 1型21例, A2 2型22例, A2 3型18例。
方法:所有患者采用全麻或者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手术时患者取仰卧位, 患肢取中立位, 并内收15°, 在C型X射线机下观察患者的骨折部位行闭合复位, 切口入路选择在大转子上方纵向5~8cm处, 并确定出大转子顶点的进针点, 向着股骨髓腔插入导针, C型臂X射线机下将导针置入髓腔之内, 然后选取大小直径合适的PFAN主钉髓腔, 通常不需要扩髓和拔除导针。手术过程中需要将瞄准器进行调整, 使得导针的位置良好, 测量所需要螺旋刀片长度, 并将螺旋刀片敲入, 此时需要锁定螺旋刀片根据瞄准器来将远端进行固定, 最后根据C型X射线机的视角来确定PFAN的位置。
髋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量表进行分数统计以100分为满分。 (1) 优:得分90~100分; (2) 良:得分80~89分; (3) 可:得分70~79分; (4) 差:得分<70分。
结果
经过对69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以及后期的随访, 其中随访达到6~15个月的患者33例, 平均随访时间 (8.5±1.8) 个月;随访时间3~6个月的患者36例, 平均随访时间 (4.5±1.2) 个月, 所有患者经过髋关节评分测定之后, 优61例, 良7例, 可1例, 则优良率98.55%, 见表1。
讨论
就目前的医学角度来看, 股骨转子间的骨折手术方法主要分为了两种, 一种是髓内固定, 一种是髓外固定, 前者主要以股骨近端髓内钉为代表, 后者主要以动力髋螺钉为代表, 股骨近端髓内钉对于严重的粉碎性不稳定骨折的治疗效果较好, 动力髋螺钉对稳定性的骨折治疗效果较好, 因为股骨近端髓内钉系统生物力学特点比较符合生物负重重力线, 它可以对股骨近端的大部分负荷进行承受, 使得股骨距区压应力减少基本上趋近于零[1]。这对钉棒结合部位的张、压应力有效的降低, 加上应力遮挡小, 对患者的康复有较大的好处。Flahiff等一直认为骨质疏松的患者如果采用髓内固定器械的治疗效果要比普通标准滑槽钉系统的治疗效果要好, 在国内通过对股骨近端髓内钉的临床研究发现其确实具备了良好的治疗效果[2]。
经过对69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以及后期的随访, 其中随访达到6~15个月的患者33例, 平均随访时间 (8.5±1.8) 个月;随访时间3~6个月的患者36例, 平均随访时间 (4.5±1.2) 个月, 所有患者经过髋关节评分测定之后, 优61例, 良7例, 可1例, 则优良率98.55%, 所以采用PFAN来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骨折值得临床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马祥海, 史培芹, 申文瑞, 等.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 2013, (24) :38-39.
老年转子间骨折 篇9
【关键词】防旋髓内钉;解剖锁定钢板;股骨转子间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34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034-02
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所发生的骨折,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损伤[1]。选取笔者所在医院5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2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5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年满60周岁;②患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受伤后3天内入院;④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及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研究组男性15例,女性14例;年龄62~78岁,平均年龄(703±75)岁。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3例;年龄60~77岁、平均年龄(695±8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研究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行腰硬联合麻醉,于股骨大转子上方作纵行切口,充分暴露大转子顶点,在“C”臂X线机透视下行牵引复位,在大转子顶点进钉并开孔,穿透皮质后置入球形导针,扩髓,置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透视下确定位置满意,将1枚防旋螺钉及2枚横形锁钉打入股骨头颈、股骨远端,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
122对照组采用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行腰硬联合麻醉,取股骨外侧切口,充分显露股骨大转子,在“C”臂X线机透视下手法复位满意,克氏针临时固定,于股骨外侧放置1块解剖锁定钢板,沿股骨颈方向置入3枚导针,旋入3枚空心锁定螺钉,后置入1枚锁定螺钉于股骨体部,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中、术后情况比较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研究组2例出现轻度髋内翻畸形,并发症发生率为69%;对照组出现3例髋内翻畸形,1例螺钉断裂,2例股骨颈缩短畸形,2例愈合延迟,并发症发生率为276%,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老龄化增加,高龄患者由于骨质疏松而导致股骨转子间骨折呈上升趋势,受伤后,患者的身体活动受到严重限制,且疼痛感严重[2]。采取传统保守治疗需长期卧床,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及褥疮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加之基础疾病的存在,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病死率较高[3]。积极采取手术治疗,对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至关重要。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操作方便,具有抗旋转和抗内翻能力,有效增加了螺旋刀片与骨质的锚合力,不易松动和退出,减少了股骨头的切割效应,适用于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同时,无需广泛扩髓,减少了术中出血量。解剖锁定钢板结构同股骨上端外形匹配,无需预弯,方便骨折固定,可有效降低接骨板疲劳断裂的几率,但对于不稳定型骨折、后内侧骨皮质缺损的患者,易出现钢板断裂、髋内翻畸形等并发症[4]。因此本研究中分别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旨在观察两者临床效果差异,结果表明: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同吕俊生[5]等研究结果一致,说明股骨近端螺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优于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
综上所述,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创口小,并发症少,优于解剖锁定钢板治疗。
参考文献
[1]李健,黄海,杨波,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18):1513-1516.
[2]茅泳涛,徐炜,谢宗刚,等.髓内钉InterTan与锁定钢板置入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随访[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9):1564-1568.
[3]马大年,李健,时梦獍,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2,37(24):2930-2932.
[4]季烈峰,陈巨坤,徐丁,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4,16(8):727-730.
[5]吕俊生,李军,裴介成,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3,34(11):862-863.
老年转子间骨折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7年4月到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84例。男41例,女43例。年龄(67.3±8.2)岁。骨折原因:车祸伤9例,跌伤57例,坠伤11例,病理性骨折7例。根据BoydGriffin分类,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均为42例。A组均为稳定性骨折,其中I型28例,II型14例。B组均为不稳定性骨折,其中Ⅲ型31例,Ⅳ型11例。两组除骨折类型外,其他方面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在硬膜外麻醉下给予DHS治疗,具体如下:患者取侧卧位,腱肢尽量屈曲,先行手法牵引复位,然后在C臂机透视下进一步调整,尽量恢复解剖位。然后在股骨外侧纵行切口,起点为大转子体表骨突处,终点为股骨外侧肌间隙,长约6~10cm,粉碎性骨折患者尽量清理粉碎骨块,小转子移位的须先行固定。然后在C臂机透视下将加压螺钉导针打入股骨颈内大转子与股骨干的移行处,调整前倾角,必要时给予扩髓,然后将DHS置于股骨头关节软骨面下方约5mm处,并置入侧钢板,使其能较好吻合外侧骨皮质。然后清洗消毒后逐层关闭伤口。术后两组均给予相关的营养调整,并视病情康复情况在适当时机开展功能锻炼。
1.3 效果评价[2]
优:骨折愈合良好,髋、膝关节活动正常,髋内翻≤5°,无畸形,生活能完全自理。可:骨折愈合,髋内翻≤15°,生活基本自理,髋、膝关节活动稍差,不能完全下蹲。差:骨折愈合,髋内翻>15°,髋、膝关节活动受限明显,行走能力下降,疼痛明显,大部分生活需要他人帮助。康复效果参考高堂成等的髋关节恢复功能。优率和可率之和为良好率。
1.4 数据处理
SPSS12.0软件包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χ2检验计数资料,t检验计量资料,以P<0.05为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两组均顺利手术,康复效果如表1所示,A组康复优率和良好率均显著高于B组(均P<0.01),愈合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1),并发症率也显著少于B组(P<0.05)。其中A组并发感染1例,髋内翻和螺钉松动各2例。B组并发感染5例,髋内翻5例,螺钉松动3例,骨性关节炎1例,均经过对症处理得到控制。
3 讨论
股骨转子部包括大小转子、转子间以及转子下部分。股骨矩是股骨干后内侧皮质骨的延伸,始于股骨颈内后侧,止于小转子下股骨内侧皮质,位于小转子深部股骨颈体连接部的内后方,呈拱形跨越小转子区,是由多层致密骨构成的致密骨板。股骨矩作为股骨上端重要的承载负重结构,在骨折类型和治疗方法选择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股骨矩若发生分离,断裂或小转子撕脱,一般认为为不稳定性骨折。股骨矩若保持正常对位或依然完整,为稳定性骨折。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日益增多,患者多合并有心脑血管,呼吸或消化系统疾病,内科保守治疗需要的周期较长,患者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运动,长期的卧床会导致褥疮,身体机能的下降会导致相关基础慢性疾病病情进展加快,增加患者的病死率[4]。微创手术的开展,由于其创伤相对较小,恢复周期相对较短,恢复效果更好,以及转子部血液循环丰富,极少发生骨折后不愈合,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推广。DHS手术抗弯强度大,设计合理,通过侧方套筒的钢板和髓内拉力螺纹钉的滑动加压作用和,使骨干和股骨头颈段结合更为固定和吻合,能有效防止髋内翻[5];有效防止旋转及螺钉向股骨头内侧滑移,对股骨头的髓内血液循环破坏程度小,具有动、静力加压及张力带作用,术中损伤较小,术后能尽早开始功能锻炼[6]。但DHS主要固定外侧皮质,由于股骨应力主要集中在内侧,对于稳定性骨折患者来说,由于股骨矩结构和功能相对完整,因此一般愈合较好。
而对于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来说,由于股骨矩不能分担相应的应力,一方面,固定系统在横向,轴向和旋转向的稳定性相对下降,导致压应力难以通过股骨距传导,股骨颈内侧骨质缺损,易发生断裂或内翻畸形等[7],这在本次研究中也得到了体现,B组相关并发症率显著多于A组。另一方面,轴向滑动可能使股骨颈长度缩短,影响骨愈合后的肢体长度。从本次临床统计来看,A组康复优率和良好率均显著高于B组,愈合时间显著短于B组,并发症率也显著少于B组,提示DHS更适用于稳定性骨折患者。虽然张旭军[8]等的尸体骨研究显示,DHS联合骨水泥可显著改善螺钉初始松动加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实证研究。我们认为,DHS对于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较好,临床中应根据具体病情决定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刘斌, 张立岩, 王济玮, 等.PFN治疗股骨粗隆骨折25例分析[J].浙江医学, 2006, 28 (1) :39.
[2]张业祥, 鹿霞, 张涛, 等.DHS、PFN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对比观察[J].山东医药, 2011, 5l (30) :65-66.
[3]陈业平, 罗逸林, 胡东山, 等.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选择的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 20l1, 22 (18) :72-74.
[4]石庆尧.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的疗效比较[J].浙江临床医学, 2006, 8 (2) :169.
[5]李悦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进展[J].临床骨科杂志, 2011, 14 (2) :210-213.
[6]章伟, 邹剑, 罗从风, 等.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 2004, 42 (11) :649-652.
[7]杨久山.DHS、PFN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比较[J].山东医药, 2009, 49 (38) :58-59.
【老年转子间骨折】推荐阅读:
老年转子间粉碎性骨折10-06
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07-01
不稳定转子间骨折07-28
股骨转子间骨折论文09-14
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06-13
转子下骨折10-31
老年股骨胫骨骨折07-11
老年创伤性骨折08-01
老年骨折患者的护理09-12
老年人下肢骨折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