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颈椎骨折

2024-06-22

下颈椎骨折(共10篇)

下颈椎骨折 篇1

下颈椎骨折脱位是颈部骨折损伤常见的疾病之一,常会发生颈椎前部、后部结构损坏,伴有脊髓不同程度损伤,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生理活动,同时可能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本研究通过对收治的6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66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6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2.5±10.4)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0例,高空坠落伤16例,运动伤10例,重物打击伤10例。受伤到就诊时间2~24h,所有患者均行X线片和MRI检查,其中颈椎压缩型骨折脱位36例,颈椎爆裂性骨折脱位20例,单侧小关节脱位6例,双侧小关节脱位4例。颈椎骨折部位:C4椎10例,C5椎20例,C6椎30例,C7椎6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前路治疗组(30例)和后路治疗组(36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受伤原因、骨折类型、脊髓损伤情况等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前路治疗组:C臂X线机对骨折部位进行定位,用椎体撑开器将病椎相邻的上下椎体适当的撑开,摘除受伤椎体上、下椎间盘、脊髓前方的椎间盘和骨性组织,用两侧的颈长肌作为标志,切除碎裂的椎体,适当扩大减压,刮成一个矩形骨槽。按照骨槽大小修正一个三面皮质髂骨骨块或者植入椎体融合器,放置入骨槽,撤掉椎体撑开器,放置钢板,C臂X线机透视复查确定钢板螺钉位置,放置引流管,术后进行颈托外固定。

后路治疗组:患者俯卧位颈后正中切口,逐层剥离显露脱位节段的脊椎和上、下关节突,巾钳夹提拉关节上位棘突,向下远端推压下位棘突,逐渐撬拨塌陷的棘突,复位后保持颈椎过伸位,在脱位交锁的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切除小部分,调整牵引方向,撬拨复位。术后C臂X线机进行复查。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观察颈椎正侧位X线片,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有无丢失,放置内置物情况,评价神经功能。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固定节段数等一般手术情况。

1.3.2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椎体水平位移、Cobb's角度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通过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固定节段数的比较(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椎体水平位移、Cobb's角度情况(表2)

2.3 66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均明显提高。

3 讨论

下颈椎损伤是骨外科常见的损伤之一, 占整个脊柱损伤的40%~50%, 一般情况下有60%~70%患者伴有脊髓和脊柱神经根的压迫和损伤[2]。针对下颈椎损伤脱位临床特点可以分别采取颈前路减压和颈后路减压两种方法进行治疗, 其中前路治疗可以减少患者体位改变, 直接彻底恢复椎管容积, 防止继发性退变, 恢复椎间盘高度、生理曲度、重建颈椎稳定性, 同时钢板固定操作简单, 可以即刻稳定骨折颈椎段[3]。后路治疗一般适用于椎板骨折内陷压迫引起的颈椎脱位, 造成颈椎后方牵拉性损伤的患者。其治疗创伤较小, 可以在直视下将小关节顺利复位, 对颈椎序列进行恢复。本研究对前路组和后路组手术情况和术后复位情况观察结果表明, 后路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固定节段数均稍高于前路治疗组, 提示前路治疗组手术创伤较小, 固定节段较多, 后路治疗组术后椎体水平位移、Cobb's角度与前路治疗组均无明显差异, 提示两组术后复位效果均较好。同时对两组神经功能分级进行观察, 66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均明显提高。综上所述, 根据下颈椎损伤脱位临床特点, 选择前路治疗和后路治疗, 临床疗效明显, 预后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6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治疗情况, 依据治疗不同分为前路治疗组和后路治疗组。结果 后路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固定节段数均稍高于前路治疗组;后路治疗组术后椎体水平位移、Cobb′s角度与前路治疗组均无明显差异;66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均明显提高。结论 根据下颈椎损伤脱位临床特点, 选择前路治疗和后路治疗, 临床疗效明显, 预后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下颈椎骨折脱位,前路治疗,后路治疗

参考文献

[1]马毅, 赵合元, 刘华水等.无脊髓损伤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3, 5 (2) :15.

[2]汤呈宣, 刘良乐, 戴鸣海等.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方式选择与疗效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9 (5) :381-385.

[3]王长峰, 贾连顺, 胡玉华.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外科处理[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 (5) :332-334.

吕布殒命颈椎骨折 篇2

缢死,属于绞刑的一种,人类历史各个时期统治者或权势者都用它来剥夺严重反抗、违法者的生命,显示权威。比起活埋、活剥、火焚、车裂、肢解等残酷折磨犯人身心的行刑方式来说,绞刑能很快致人死命,不会出现呻吟哭叫、皮开肉烂等恐怖、血腥场面,并保留完整尸体。因而,绞刑是绝大多数古代文明民族常用极刑之一。由于绞刑操作方便,且经济易行,现在世界上仍有80多个国家将其定为合法死刑。

在国外,绞刑在历史上被认为是非常耻辱的。贵族犯了死罪,常砍头处死;平民百姓则处以绞刑。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些罪大恶极的战犯即以绞刑处死。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曾经提出,作为军人,如获死刑,希望被枪决,但他还是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岁末被处以绞刑。

我国古代非常重视保留全尸,绞刑档次反而较高。有身份的人比如皇族或高官,为保留全尸,通常会要求使用绞刑,避免因杀头而身首异处。曹操也许看在吕布曾经是推翻董卓的同盟军,或者同为汉朝大臣的份上,虽然要了他性命,却保留他完尸。至于死后枭首,则为了达到宣传、震慑的目的。

当年吕布是如何被绞死的,史书上无记载,《三国演义》亦未描述。根据资料,绞刑分为三种:一种是让犯人爬上椅子、桌子或梯子等物,在其颈部套一根与直角形支架或树枝相连的绳子,然后抽掉支撑物使其悬空。这种方法最简单,历史上广泛采用,但犯人死得缓慢,也很痛苦。另一种是用活扣套住犯人颈部,将绳子穿过上方滑轮或滑槽,然后使劲拉绳将犯人从地面吊起,将其勒死。据称,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公开绞刑即如此执行。还有一种是经英国人改进过的,需要一个固定在某高度的脚手架和一块可抽动的木板。执行时一抽板,犯人身体重重落下,几分钟内毙命,痛苦很小。因此被认为更人道。

解剖学和法医学研究表明,绞刑主要是引起第二颈椎椎弓断裂,医学上将此称为hangman骨折,又称为绞刑骨折。

颈椎位于脊柱上方,从上往下数,第一颈椎又称寰椎,第二颈椎又称枢椎。寰椎的确像个小圈儿。枢椎之枢,本指门的转轴,引申为事物重要部分或中心。枢椎大致是一个环,前方有一个向上伸出的齿状突。这两个颈椎位置重要(其内的脊髓靠近延髓控制心跳、呼吸中枢),但却都比较细小,在暴力作用下,极易发生脱位或损伤骨折,导致椎弓断裂。颈椎内部脊髓一旦失去椎骨保护,几乎同时会发生损伤,继而引起呼吸、运动停止。另一方面,颈部两侧通向大脑的血管失去支持,被体重拉断或抻长、闭塞,也会很快引起大脑缺血。医学经验证实,心跳、呼吸停止,大脑缺氧6分钟,即会发生不可逆的死亡。

绞刑骨折并不光发生在绞刑时,交通事故和各种外伤也会引起这种骨折。对颈部外伤疼痛者,未明确诊断,千万不可当做一般扭伤、落枕等而随意旋转头部,以免引起脊髓损伤,发生严重瘫痪和呼吸停止等危险。事故现场,对疑有颈部骨折的伤员,应使其平卧,将头部稍稍垫高,颈部两侧放置较大硬实的枕头或沙袋(或用布团填塞于颈部两侧),限制颈椎各方向活动,防止搬动、转运时局部晃动。有条件者最好用上颈托。(据《健康报》)

下颈椎骨折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 男24例, 女8例, 年龄18岁~64岁, 平均年龄3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 d~9 d, 平均4 d。均行X线片及M R I检查, 诊断为颈椎爆裂骨折合并椎体前脱位26例, 颈椎爆裂骨折脱位合并小关节交锁及椎板骨折塌陷6例。上述病例M R I均显示有脊髓前方受压, 致压因素为突出的椎间盘、脱位椎体后缘和爆裂骨折块。损伤节段为C4的6例, C5的13例, C6的10例, C7的3例。32例均有不同程度脊髓损伤, 按Frankel功能分级, A级5例, B级11例, C级9例, D级5例, E级2例。入院后即行颅骨牵引, 一般复位重量为体重的8%~10%, 维持2.0~5.0 kg。检查完备和病情平稳后即尽早手术治疗。其中6例C5~6骨折脱位伴双侧小关节交锁, 先行后路复位减压, 再同时行前路减压固定术。伤后距手术时间1 d~9 d, 平均4 d。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全麻插管麻醉或颈丛阻滞麻醉成功后颈肩部垫高。手术选取以损伤椎体为中心颈右侧横或斜切口, 分开颈阔肌, 纵行切开颈深筋膜的浅层, 切开颈动脉鞘内侧包绕肩胛舌骨肌的颈深筋膜深层, 将胸锁乳突肌和颈动脉鞘拉向外侧, 将气管、食管和甲状腺拉向内侧, 骨膜下从椎体前侧向外剥离颈长肌至钩突关节平面, 用定位针头穿刺后于C形臂机下定位确定骨折椎体。置入Caspar牵开器, 适当调节其张力, 使得脱位椎节的椎间隙略张开, 将脱位椎体的椎间盘切除, 用骨膜剥离器给予撬拨复位。如复位困难则以两侧颈长肌内缘为界, 将脱位椎体次全切并切除上下椎间盘, 再次调节牵开器张力, 并行C形臂机X线透视确认, 获得理想的复位。清除脊髓前方的压迫物 (骨片、椎间盘和血肿) , 刮除相邻两椎体的终板软骨, 在牵开器维持状态下取自体三面皮质髂骨植骨, 安放颈椎前路锁定钢板。术中C形臂机透视确认满意后冲洗切口, 伤口内放置引流管, 关闭切口, 术后2 d拔除引流管, 常规使用激素和脱水剂3 d~5 d, 用颈椎护领保护3个月。

1.3 结果

患者均随访8个月~18个月, 平均12个月。32例术后椎体脱位得到复位, 恢复脊柱正常序列、曲度及椎体高度, 术后因合适内固定使颈椎获即刻稳定。前方植骨均融合, 融合时间3个月~6个月, 平均5个月, 无假关节和不愈合发生, 无内固定并发症发生。32例术后脊髓损伤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根据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 平均改善1~2级, 见表1。

2 讨论

2.1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特点

下颈椎骨折脱位是一种影响脊髓功能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损伤。其颈椎排列异常并失稳;脱位椎体大多合并椎间盘损伤或突出, 导致脊髓受压或脊髓损伤;颈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不同程度丧失。因此, 治疗应以恢复颈椎正常排列, 彻底减压, 恢复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 重建颈椎即刻和长期稳定为基本原则。在颈椎内固定广泛采用之前, 传统的治疗方法无法重建颈椎的即刻稳定性, 带来的后果是已恢复的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再次丢失, 导致颈椎后凸畸形及与损伤椎节邻近节段的继发性退变[1]。

2.2 前路手术减压及内固定的适应证

自上世纪80年代起, Caspar等[2]相继报告了采用前路钢板重建颈椎即刻稳定性, 对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近几年, 颈椎前路带锁钢板重建颈椎即刻稳定性的手术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1]。对于颈椎骨折脱位, 首选前路手术减压及内固定已得到公认[1,2], 若选择后路手术, 在术前必须行M R I检查, 确定没有合并椎间盘损伤或突出, 否则就应首选前路手术[3]。对颈椎骨折脱位、椎间盘突出同时合并颈椎椎板骨折压迫颈髓的病例, 主张先做前路减压和固定, 再做后路减压植骨和内固定。Eism ont等[4]报告9例伴有椎间盘突出的颈椎骨折脱位采用后路复位, 结果4例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本组有6例创伤后骨折脱位, 双侧小关节交锁, 颈髓前后均有压迫, 先行后路复位减压, 再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 效果满意。对于伴脊髓完全性损伤患者, 目前大多主张手术治疗[2]。一般认为术后可达到两个目的:减压后牵开椎体, 为脊髓可能的恢复创造一个环境;稳定脊柱, 便于护理, 减少并发症。笔者认为, 在损伤早期对脊髓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损伤的判断并非可靠, 本组有3例术前FrankelA级患者术后分别转为B级和C级。因此, 脊髓损伤的早期应按脊髓不完全损伤的治疗原则, 积极治疗所有脊髓损伤的患者。

2.3 前路手术减压及内固定的手术时机

目前多数学者主张早期手术。R osenfeld等[5]认为, 对于急性颈脊髓损伤在伤后72 h内行减压和稳定术, 不仅可以促进神经系统功能尽快恢复, 还可以减少相应的并发症, 所有病例均应力争在伤后1周左右完成手术。本组获得术后较好的神经恢复, 也与手术时机的把握恰当有关。本组2例因呼吸困难, 颈髓完全性损伤, 做了气管切开, 经积极吸痰对症处理, 病情稳定后, 仍按本法做完手术, 带气管导管回家, 6个月后复查, Frankel分级评定由A级改善为C级, 并拔除了气管导管, 证明手术对此类患者仍有效。下颈椎骨折脱位伴严重颈髓损伤的患者, 因肋间肌、腹肌大部瘫痪, 加之尿潴留, 极易产生肺部、尿路感染和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 因此从患者刚入院时起, 就应积极给予对症处理, 积极为手术创造条件。如果双肺呼吸音清晰, 尿常规、血常规正常, 即使体温在38℃左右 (体温中枢失调所致) , 也应积极手术, 否则患者将因错过手术时机而不能手术导致死亡或神经功能无改善。

2.4 前路手术减压及植骨内固定疗效分析

在颈椎前路手术中, 彻底减压和牢固的骨性融合是手术的最基本原则[2]。对于自前方压迫脊髓的颈椎骨折脱位, 应经颈椎前路直接彻底去除颈脊髓致压物, 以恢复正常的脊髓形态和有效的椎管容积, 恢复颈椎正常排列, 重建颈椎的生理曲度和病变节段的椎间高度;同时行充分有效的植骨及植骨后的即刻稳定, 最终获得牢固的骨性融合。本组均行充分的减压和植骨, 并行合适的带锁钢板内固定。32例植骨全部融合, 说明颈椎自锁钢板固定可靠, 既达到了即刻稳定, 又维持了病变节段的高度, 保证了植骨顺利融合。本组病例术后3个月~12个月部分患者神经功能继续好转, 说明颈脊髓损伤恢复过程长, 其间按摩、锻炼、针灸和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是必需的, 而且绝不能在手术3个月以后就弃用。

采用早期经颈前路减压、植骨、自锁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可使颈髓减压彻底, 可靠的植骨内固定可获得即刻和长期颈椎稳定, 神经功能恢复满意。主张对此类患者把握时机, 创造条件, 尽早手术, 以期使患者得到最大限度的康复。

摘要: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路手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颈椎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32例, 其中3例同期后路复位及减压。术后随访8个月~18个月, 定期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 以Frankel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颈椎即获稳定, 恢复脊柱正常序列、曲度及椎体高度, 植骨在3个月~6个月融合, 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Frankel分级分别平均改善1.2级、1.32级和1.36级。结论前路手术植骨内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 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满意的复位、即刻的稳定和重建。手术不仅可明显改善脊髓的功能状况, 还可避免因发生并发症而错过手术时机。

关键词:下颈椎,骨折,前路途径,内固定

参考文献

[1]袁文.颈椎固定融合存在的问题与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2, 12 (5) :327

[2]Caspar W, Barbier DD, Klara PM.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and caspar plate stabilization for cervical traum a[J].Neurosurgery, 1989, 25 (4) :491~502

[3]刘景臣, 高中礼, 刘光耀, 等.下位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绞锁骨折的早期手术治疗[J].中国骨伤, 2003, 16 (6) :326~328

[4]Eism ontFJ, Arena M J, Green BA.Extrusion ofan intervertebraldisc as-sociated with traum atic subluxation ordislocation ofcervicalfacets:case report[J].JBoneJointSurg (Am) , 1991, 73 (10) :1555~1560

下颈椎骨折 篇4

【关键词】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颈椎骨折;围手术期护理

颈椎骨折作为一种常见病与多发病,影响人群范围较广,各年龄阶段均可患病,不过多发生于老年人【1】。颈椎骨折多为外伤引起,临床可表现为手足无力,行走不稳等,严重者可以出现行走困难甚至四肢瘫痪【2】。手术治疗是颈椎骨折明确诊断后的主要治疗手段,通常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以恢复颈椎正常序列及稳定性,椎管彻底减压,从而恢复机体功能。但是很多患者遇到此疾病后身心受到很大负面影响,为此需要积极进行围手术期护理【3-4】。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与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颈椎骨折患者36例,入选标准:符合颈椎骨折的诊断标准;无手术治疗的相对禁忌症;有不同程度颈髓损伤伴截瘫症状;患者知情同意。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18-68岁,平均43.42±2.14岁。损伤原因:高空坠落16例,重物砸伤2例,车祸18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都给予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采用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在持续颅骨牵引下,于颈前右侧作横切口,逐层显露椎前筋膜,影像学确定病变间隙,匙取出前方压迫颈髓的骨片,然后进行潜行减压。取自体髂骨块植入椎间隙,采用前路钢板固定上螺丝,影像学确定固定满意后,生理盐水冲洗后放负压引流,常规缝合、包扎与抗感染。

1.3 围手术期护理

本文的护理措施包括术前护理、术中护理与术后护理,主要的护理措施为心理护理、一般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康复训练及指导、出院后的健康教育和随访。术前护理方法包括术前访视病人,查阅病历,了解患者病情。保证术前充足的睡眠,情绪稳定,以积极的心态主动配合手术。积极准备各种器械物品,确保完备齐全,并准备各种急救药品及一次性使用材料。术中要加强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的配合,尽量陪在病人身边,安慰病人不要紧张,给予心理支持。严格控制手术间人员流动,避免一切可能引起感染的机会。术后协助戴好颈托,搬运时动作轻柔,加强功能锻炼,确保头、颈、躯干处于一直线,维持颈椎相对稳定,防止牵拉、扭曲、脱落。

1.4 观察指标

本文观察的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在入院时与出院即刻进行JOA评分,分数越高,颈椎功能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14.52±3.41min,术中出血量为104.56±4.25ml,术后住院天数为18.53±3.26天。术后都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JOA评分入院时为6.82±0.33分,出院即刻评分为10.93±0.36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颈椎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性损伤,临床上常见合并脊髓损伤伴高位截瘫,往往给患者造成致命的身心创伤甚至终身残疾。同时很多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内科疾病,这与一些患者身体机能退化有关,导致治疗比较困难,对于护理的要求也比较高【5】。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颈椎骨折的手术方法之一,在护理中需遵循整体护理的理论,运用科学的护理程序。由于颈椎手术部位险要,术中易发生各种意外,因此要认真做好术前访视,手术器械要准备充足。颈椎手术是绝对无菌手术,所有器械均高压消毒灭菌并做生物监测。颈部保持固定中立位,并持续颅骨牵引,以保持骨折的复位状态。积极给予健康宣教,术后需要协助病人翻身,建议根据颈椎骨折不同的手术方式采取相应的整体护理模式。本文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术后都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JOA评分入院时为6.82±0.33分,出院即刻评分为10.93±0.36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的围手術期积极护理有利于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冯汉传,张铁良.临床骨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831-1832.

[2] 曾俊,任辉.实用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24-325.

[3] 金大地,朱青安.颈椎前路蝶形钢板内固定系统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1,21(4):205-208.

[4] 王冰,段义萍,张友常,等.颈椎病患病特征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9(4):472-474.

下颈椎骨折 篇5

关键词:前后路联合,下颈椎骨折脱位,临床疗效

下颈椎骨折脱位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 主要是由于外界暴力引起, 多数患者会伴随程度不等的脊髓及神经性损伤,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尽快骨折复位、减压, 恢复颈椎序列, 对于保护脊髓功能、减轻继发性损害和明显改善预后至关重要[2]。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5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 旨在探讨前后路手术联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5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 均行X线和MRI检查确诊[3], 伴有程度不等的脊髓损伤, 排除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功能异常及心律失常等, 均告知病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20例, 女9例, 年龄26~65 (37.78±7.53) 岁;受伤时间2~24 (12.74±2.46) h;高处坠落伤6例, 车祸伤11例, 重物砸伤4例, 挤压伤8例;C4/58例, C5/612例, C6/79例。观察组男19例, 女10例, 年龄25~62 (37.19±7.28) 岁;受伤时间2~23 (12.28±2.39) h;高处坠落伤7例, 车祸伤12例, 重物砸伤5例, 挤压伤5例;C4/56例, C5/613例, C6/7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时间、致伤原因和损伤节段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常规禁食禁水, 入手术室监测生命体征, 行全麻气管内插管。对照组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 根据影像学结果, 选择颈前正中横切口, 充分暴露骨折部位, 行脊髓减压、植骨融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观察组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取侧卧位, 选择颈前正中纵切口, 充分暴露骨折部位, 骨折复位满意后, 换成仰卧位, 同对照组行前路手术。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应用抗生素抗感染、脱水剂、神经营养药物等, 佩戴颈托保护, 2w后可在颈托保护下锻炼坐站活动, 均随访3个月, 使用JOA骨髓功能17分评定法判断临床疗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JOA骨髓功能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JOA骨髓评分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多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术后JOA骨髓评分为14.03±3.43分, 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附表。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发生创口感染2例, 血管损伤1例, 内固定脱落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3.8%;观察组发生创口感染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4%。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χ2=7.437, P<0.05) 。

3 讨论

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发病率逐渐升高, 多由高能量损伤引起。早期行复位固定、颈髓减压, 对于减少神经损伤的并发症、恢复颈椎生理曲线和促进骨折愈合至关重要[4,5]。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效果确切, 前路手术可防止椎体切除术后植骨块向前移位, 后路减压可帮助颈椎获得较好的即刻稳定性, 有助于恢复颈椎生理曲线, 迅速改善临床症状, 减压充分彻底, 骨折早期愈合[6,7]。其操作较难, 伴随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等不足, 临床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手术者经验行合理选择[8,9]。为此,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58例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前后路联合手术两种方案治疗的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 重点比较两组JOA骨髓功能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等的差异, 旨在探讨前后路手术联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 结果表明: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多于对照组 (P<0.05) , 术后JOA骨髓评分为14.03±3.43分, 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在术后并发症方面,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 , 同覃刚等[7]研究结果一致, 说明前后路手术联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效果显著, 可有效彻底减压并恢复脊柱的正常序列, 减少并发症。

综上所述, 前后路手术联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疗效满意, 可恢复颈椎生理曲线, 同时进行椎管减压, 解除脊髓、神经根压迫, 促进骨折愈合, 并发症少,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陶海南, 蒋守念, 方钢, 等.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68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0, 3 (4) :371-373.

[2]王贤松.前后路矫形融合术治疗下颈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6) :50-52.

[3]李鹏, 雪原, 王沛, 等.后前入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双侧关节突绞锁[J].中华骨科杂志, 2011, 31 (1) :34-38.

[4]杨物鹏, 付万有, 同占明, 等.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前路手术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 23 (1) :43-44.

[5]陈德玉, 贾连顺, 谭军, 等.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2, 17 (2) :97-99.

[6]任忠明, 吴宏飞, 张远, 等.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 2013, 29 (9) :58-60.

[7]覃刚, 韦阁, 林龙宝, 等.下颈椎骨折脱位应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3, 34 (14) :2667-2668.

[8]卢长巍.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疗效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0 (5) :783-785.

下颈椎骨折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例下颈椎骨折伴截瘫患者中男13例, 女7例;年龄21~55岁, 平均年龄为 (31.2±4.8) 岁;病程2~10 d, 平均病程4 d。损伤部位:C45例、C59例、C64例、C72例。损伤原因:车祸伤6例, 坠落伤14例。伤后神经功能状态可参照Frankel分级, 其中A级2例, B级4例, C级10例, D级4例。

1.2 手术方法

对于下颈椎骨折伴截瘫患者, 应尽早给予颅骨牵引术, 使损伤部位能够顺利复位, 颈椎曲线恢复正常, 减少或者避免副损伤。手术过程中, 取仰卧位, 给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于患者颈部右前方实施横行切口, 对血管神经鞘、食管鞘及气管等进行钝性分离, 充分暴露病变椎体、相邻椎间盘、相邻椎体。选择咬骨钳认真咬除病变椎体与相邻椎间盘, 详细观察该位置处脊髓的具体损伤情况, 清除进入椎管内的韧带、椎间盘以及骨块等。同时需使颈椎处于轻度牵引, 并于减压骨窗内植入备用的自体髂骨块, 利用C形臂透视机进行监视, 在监视作用下给予定位, 于病椎相邻椎体间前方中央位置处, 置入颈椎前路带锁钢板, 并于导钻引导基础上给予钻孔, 于上、下两边分别拧入两枚皮质螺钉, 约长14 mm, 同时拧入相关的锁定螺钉, 使其与钢板可以密切结合[1]。手术结束后应给予必要的颈托保护措施。

2 结果

手术结束后, 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2年, 平均1.5年, 其中2例患者由于脊髓属于完全性损伤, 因此手术效果不佳, 术后未能恢复正常, 18例患者术前为不完全性损伤, 手术效果较为理想, 术后恢复良好。所有患者均取得椎间融合, 未出现钢板螺钉松动或者骨块滑脱现象。20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见表1。

3 讨论

由外伤引起的下颈椎爆裂骨折, 常出现椎管受压, 而椎管受压极易产生相关的刺激症状, 致使神经根受压, 出现脊髓症状。若不及时进行治疗, 或者治疗方法不科学, 则极易出现高位截瘫, 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应给予高度重视, 常选择的手术治疗主要为前路减压及椎体次全切配合椎间植骨融合术, 这种手术可以有效地缓解脊髓前方所受的压迫, 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在长期随访中, 逐渐发现其不足之处, 如植骨块缺乏稳定性, 出现松动现象, 一刹那手术结束后需长期给予外固定。同时, 还可能出现气管损伤、假关节、植骨块向前移位、向后移位、食管损伤、骨块无法愈合等多种并发症。AO纯钛带锁钢板由于操作简单, 内在稳定性较高, 且具备安全、并发症少等多种优点, 但这种内在固定方式在国内应用较少, 在美国约占50%[2]。

临床实验表明, 脊髓功能的改善与恢复, 与患者脊髓损伤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手术的关键在于彻底减压, 消除引发脊髓受压的相关因素, 使患者椎管容量与高度恢复正常水平, 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选择AO带锁钢板 (CSLP) 内固定技术, 可以进一步扩大减压范围, 使减压更为彻底, 并且可以确保减压后大块植骨具备一定的稳定性, 减少或者避免大块植骨不融合或者塌陷现象的发生, 促进患者疾病的治疗[3]。自锁钢板内固定虽然具备众多优点, 但治疗过程中应明确其只能暂时性稳定伤椎, 加快植骨的融合, 但无法替代植骨块起到承担支撑的功能,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选用相符的髂骨块移植, 尽早对伤椎实施骨性融合。对于下颈椎骨折伴不完全截瘫患者, 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对疾病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研究显示, 受脊髓组织学相关特征的影响, 脊髓微循环对损伤的反应性及敏感性往往比其他器官或其他组织要强烈, 因此在SCI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后, 脊髓微循环所产生的障碍通常比较早, 且进展较快, 易产生严重的后果。脊髓创伤后12 h内, 其灰质早期血管极易出现变化, 5 d后可使灰质产生不可逆性坏死症状。针对压迫, 脊髓白质可产生较高的耐受性, 伤后7 d左右易产生病理变化, 对此, 应于伤后72 h内, 即应于患者脊髓水肿高峰期前实施手术治疗, 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外因对脊髓产生的压迫, 加快脊髓功能的恢复, 促进疾病的治疗。

总之, 早期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伴截瘫, 不仅操作方便、具备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而且安全可靠, 未出现磁性现象, 可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对恢复正常的脊髓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是患者保持其颈椎生理稳定性的重要保障。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伴截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0年6月—2012年2月该院收治的20例下颈椎骨折伴截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 随访时间6个月~2年, 平均1.5年, 其中2例患者由于脊髓属于完全性损伤, 因此手术效果不佳, 术后未能恢复正常, 18例患者术前为不完全性损伤, 手术效果较为理想, 术后恢复良好。所有患者均取得椎间融合, 未出现钢板螺钉松动或者骨块滑脱现象。结论 早期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伴截瘫, 不仅操作方便、具备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而且安全可靠, 未出现磁性现象, 可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对恢复正常的脊髓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是患者保持其颈椎生理稳定性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早期,前路减压,内固定,下颈椎骨折,截瘫,治疗

参考文献

[1]贾卫斗, 杨飞, 郑铁钢, 等.一期前路钛板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下位颈椎严重骨折脱位[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0, 10 (3) :1241-1242.

[2]EliasL, PanayotisZ, MinosT.Anterior surgery forunstable lower cer-vical spine injuries[J].ClinicalOrthop, 2009, 20 (11) :261-269.

下颈椎骨折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09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21例, 男16例, 女5例;年龄19~71岁, 中位年龄38.6岁;致伤原因包括道路交通伤13例, 高处坠落伤5例, 压砸伤3例;受伤至就诊时间1~38h, 平均17.2h。X线片及MRI检查示颈椎椎体间移位, 成角畸形, 损伤节段椎间高度降低, 颈椎生理曲度不连续。综合诊断为颈椎爆裂骨折合并椎体前脱位18例, 椎体爆裂骨折脱位合并小关节交锁及椎板骨折塌陷3例。致压因素为突出的椎间盘、脱位椎体后缘和爆裂骨折块, 损伤节段为C4~5 5例、C5~6 9例、C6~7 7例。2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 日本骨科协会 (JOA) 评估治疗评分为 (7.24±2.87) 分。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处理:

入院后即予激素及脱水药物预防感染, 受伤至入院≤8h者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 >8h者静脉滴注脱水药物及地塞米松, 以胃黏膜保护剂防止消化道出血。同时积极处理合并损伤, 对脊髓损伤平面较高、呼吸困难、痰多难排者分别行气管切开并酌情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先以体质量的8%~10% (维持2~5kg) 行颅骨牵引, 待检查完备和病情平稳后即行手术治疗。

1.2.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全麻, 取侧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1) 根据影像资料确定位置, 取颈后正中纵行切口,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 沿棘突两侧, 将软组织与棘突、椎板剥离并向两侧牵开, 显露骨折脱位节段的棘突、椎板和关节突, 松解双侧小关节周围软组织, 巾钳夹住上下棘突根部, 向头端及尾端略牵引, 行撬拨复位, 部分撬拨难以复位者, 切除妨碍复位的部分小关节突, 并清理颈髓后方的碎骨块和断裂黄韧带, 以简单的棘突间丝线或钢丝固定。止血后逐层关闭切口, 保持颈椎和躯干长轴的一致方向, 防止颈椎的扭曲和旋转。 (2) 转换为仰卧位, 取相应椎体的颈前路横切口,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 由血管鞘与内脏鞘间分离进入椎前筋膜, 封闭两侧颈长肌, 切开椎前筋膜及前纵韧带, 显露骨折脱位椎体, 安放椎体撑开器, 除椎间盘和终板软骨, 取相同大小和形状的自体髂骨块植入间隙, 并用钛板固定, 盐水冲洗, 放置引流, 逐层关闭切口[3]。

1.2.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脱水剂和神经营养药物, 佩戴颈托制动保护, 术后24~48h拔除引流, 2周后颈托保护下锻炼坐站活动, 3个月后X线复查见植骨融合时, 去颈托练习颈椎活动和椎肌肉力量。

1.3 脊髓功能的判定标准

采用JOA脊髓功能17分评定方法[4]。术后改善率采用平林法Hirabayashi公式:术后改善率= (术后JOA评分-术前JOA评分) / (17-术前JOA评分) ×100%。

2结果

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时间为3.2~5.1h, 平均4.32h;术中出血量380~560m1, 平均450m1。随访6~28个月, X线片示21例脱位完全复位, 颈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都得到良好重建及维持, 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脱出及血管、神经、食管损伤等并发症, 切口均Ⅰ期愈合。植骨均在3~4个月内融合, JOA评分为 (11.65±3.42) 分, 术后改善率为47.62%。

3讨论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和功能恢复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早期纠正脊柱畸形、恢复脊柱序列、解除骨折片对脊髓压迫、防止和减少脊髓的继发损伤仍是当前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主要策略。

3.1 前后路联合手术的必要性

手术治疗下颈椎损伤骨折脱位的入路选择无统一的方案, 一般包括前路和后路2种, 每种都有优点与局限, 前路手术的优点: (1) 可减少术中脊髓的进一步损伤; (2) 可直接、彻底进行脊髓前方的椎间盘突出减压; (3) 融合节段少, 有利于恢复颈椎椎间正常序列; (4) 但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但下颈椎严重骨折脱位时, 损伤累及“三柱”, 颈椎丧失稳定性, 单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固定不能提供足够的即刻稳定, 需要长时间颈围等外固定, 不利植骨融合;对于伴有小关节绞锁者, 前路复位更困难, 且不能解除来自后方的软组织及附件骨折块形成的压迫。因此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则可达到复位减压、固定融合并重建颈椎前中后三柱结构的稳定性, 可使交锁的关节突复位, 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优势。

3.2 手术顺序与时机

前后路联合手术并非简单叠加, 而是合理组合和先后有序。临床实践中, 笔者体会到先行后入路复位、减压和固定, 再行一期前路减压、植骨及固定更有利, 因后路直视下复位简单、安全、迅速;反之既增加了手术的时间, 又增加了手术的创伤和风险。关于手术时机, 笔者认为Ⅰ期联合手术的优点明显, 因同次进行, 减压充分、固定及时, 可及早改善血运、稳定脊柱, 同时患者也免受2次手术之苦, 可降低医疗费用和并发症发生;而Ⅱ期进行则治疗期长, 减压不及时, 脊髓功能恢复的机会不足, 不利于进一步康复治疗。

3.3 技术要领

前后路联合Ⅰ期手术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复杂操作, 涉及很多细节, 笔者认为以下方面最值得注意: (1) 后路暴露宜先暴露损伤的邻近节段至椎板, 再暴露损伤节段; (2) 操作中宜先打侧块钉再减压, 以避误伤脊髓; (3) 去除椎板及关节突既要广泛, 又要保留侧块骨质的完整性, 避免侧块松动; (4) 前路手术中要注意避免持续牵拉食管, 提高植骨及安装内固定的技术; (5) 变换体位时应注意协调, 保护好头颈部, 头部要保持中立位, 以免因颈椎过伸椎管容量减少而加重颈髓损伤。

需要指出的是, 无万能手术方式适合于所有病例, 前后路联合手术也存在手术暴露时间长、操作复杂、出血量多等缺点。因此, 在临床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手术者的水平和经验进行合理选择, 对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者要慎行联合手术, 以免影响整体健康。

总之, 只要手术适应证符合, 对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行前后路联合Ⅰ期手术, 在复位、保护脊髓及术后骨性融合方面有明显优势, 值得探索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佐伦, 孙建民, 袁泽农.实用脊柱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78.

[2]张建乔, 金才益, 曾忠友, 等.下颈椎Ⅲ~Ⅳ度骨折脱位的前路手术治疗[J].中华创伤杂志, 2010, 26 (1) :43-45.

[3]陈子华, 徐俊, 徐国香.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1 (8) :1467-1468.

下颈椎骨折 篇8

关键词:下颈椎骨折脱位,前路内固定术,后路减压复位术,JOA评分,Frankel分级

下颈椎骨折脱位临床较为常见,常由于生活或劳动时暴力所致,包括下颈椎椎体骨折、脱位,也可合并不同程度脊髓损伤[1]。对于该病,治疗原则是尽快且有效骨折复位,恢复脊柱生理曲度,减轻脊髓压迫,并固定骨折部位使其重建稳定性。然而,由于部分患者遭受暴力巨大,其脊髓受到前后两个方向压迫,单纯前路或后路减压均难以取得理想疗效[2]。为此,进一步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疗法的疗效,尤为重要,现具体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7月-2012年1月确诊为下颈椎骨折脱位的3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例,女8例;年龄29~63岁,平均47.9岁;患者中由交通伤所致下颈椎骨折脱位28例,高处坠落伤所致9例,压砸伤2例;受伤至就诊时间3~12 h,平均6.2小时。患者入院后均采用颈托固定,病情稳定后完善X线、CT及MRI检查,结果均提示颈椎椎体间移位,成角畸形,损伤节段椎间高度降低,颈椎生理曲线不连续。颈椎爆裂骨折合并椎体前脱位30例,椎体爆裂骨折脱位合并小关节交锁及椎板骨折塌陷9例。脊髓压迫因素主要包括:椎间盘突出,脱位椎体后缘突出及爆裂骨折块,损伤节段分为C3~4 7例,C4~5 6例,C5~6 13例,C6~7 4例,C7~T 9例。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常规予以短期激素、脱水剂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行3~6 kg颅骨牵引术,部分患者获得满意复位后可行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复位不满意或复位失败者行麻醉下手法复位,在体感诱发电位监测下术者双手置于患者下颌,其余四指置于颈后并行牵引。听到骨弹响或有弹跳复位感,触摸颈前阶梯样改变消失,行C型臂复查。若有单侧关节交锁,需在持续牵引下将头缓慢向交锁对侧行侧曲并旋转约30°,听到弹响或有弹跳感即可。如旋转头部阻力较大立即停止,防止关节突骨折和神经损伤。复位满意者立即行前路手术植骨内固定。对经麻醉下复位不满意或复位失败者即行后路减压、伤椎回旋橇拨复位、植骨内固定手术。手术方法:患者仰卧位,颈椎中立位固定,颈前横切口,显露病椎间隙后先行椎间盘切除,椎管内游离压迫物清除,上下椎体置入复位螺钉,椎体间通过回旋、撑开、撬拨、顶压等手法复位,检查椎体前缘阶梯消失,C型臂透视复位满意后行椎间植骨,钛金属板内固定。术后予以颈托固定,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激素静滴,引流管根据引流量不同于术后24~46 h拔除。术后3 d复查X线片、CT及MRI,了解椎体复位及内固定情况,术后7 d拆线。所有患者均治疗顺利,安全出院。

1.3 脊髓功能的判定及随访

采用JOA脊髓功能17分评定方法[3]。术后改善率采用平林法Hirabayashi公式:术后改善率=(术后JOA评分-术前JOA评分)/(17-术前JOA评分)×100%。随访时了解神经功能,颈椎X线正侧位或动力位片(部分患者行CT、MRI片),椎体复位、植骨融合情况,椎间高度、颈椎曲度,内固定有无松动及断裂等情况。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4.2~6.1 h,平均5.27 h;术中出血量340~550 ml,平均423 ml。随访7~21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患者无皮下血肿、食管损伤,喉上神经、喉返神经无损伤,切口均无感染。39例患者均经X线证实脱位完全复位,损伤节段稳定,均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脱出。植骨均在3~4个月内融合,JOA评分为(11.57±3.29)分,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11例患者神经症状完全消失,术后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级。

3 讨论

由于颈椎在生理方面的特殊性,其较其他节段脊柱更易发生椎体骨折和椎体脱位,其中部分患者因为暴力巨大,可合并脊髓压迫,从而导致脊髓严重损伤,甚至危及患者生命[4]。下颈椎骨折脱位后椎体序列稳定性下降,且易合并椎间盘损伤或突出,后者常压迫脊髓。因此,尽快纠正脊柱畸形,恢复椎体正常序列,解除椎间盘突出或破碎的碎片对脊髓造成的压迫,是下颈椎骨折脱位治疗中防止或减少脊髓继发损伤的重要原则。

对于下颈椎骨折脱位程度较轻的患者,可采用闭合复位联合内固定。然而,有研究认为虽然闭合复位可避免手术对患者造成的打击,但手法复位过程中不当的人为操作有造成脊髓二次损伤的风险[5,6],如能采用C型臂X线机透视监测,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闭合复位的风险。对于闭合复位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时,应当立即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具有以下优点:(1)可减少术中脊髓的进一步损伤;(2)可直接、彻底进行脊髓前方的椎间盘突出减压;(3)融合节段少,有利于恢复颈椎椎间正常序列;(4)但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针对手术疗法,手术入路选择无统一方案,但下颈椎严重骨折脱位时,颈椎丧失稳定性,单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固定并不能长期维持稳定,需要长时间颈围等外固定,不利于植骨融合。对于伴有小关节绞锁者,前路复位更困难,且不能解除来自后方的软组织及附件骨折块形成的压迫[7]。故目前下颈椎骨折脱位疗法倾向于采用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以达到复位减压、固定融合并重建颈椎稳定性的效果。本研究发现,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顺利,术后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随访期间经X线证实脱位完全复位,损伤节段稳定,均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脱出。植骨均在3-4个月内融合,JOA评分为(11.57±3.29)分,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11例患者神经症状完全消失,术后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级。

结合该项研究,笔者认为前后路联合手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操作中宜先打侧块钉再减压,以避误伤脊髓;(2)变换体位时应注意协调,保护好头颈部,头部要保持中立位,以免因颈椎过伸椎管容量减少而加重颈髓损伤;(3)后路暴露宜先暴露损伤的邻近节段至椎板,再暴露损伤节段;(4)去除椎板及关节突既要广泛,又要保留侧块骨质的完整性,避免侧块松动。

总之,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仍需要采取适宜的个性化治疗,本研究证实了前路内固定术联合后路减压术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有效疗法,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佐伦,孙建民,袁泽农.实用脊柱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8.

[2]张建乔,金才益,曾忠友,等.下颈椎Ⅲ-Ⅳ度骨折脱位的前路手术治疗[J].中华创伤杂志,2010,26(1):43-45.

[3]Lee J Y,Nassr A,Eck J C,et a1.Controversies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ine dislocations[J].Spine,2009,9(5):418-423.

[4]Aebi M.Surgical treatment of upper,middle and lower cervical injuries and non-unions by anterior procedures[J].Eur Spine J,2010,19(Suppl1):33-39.

[5]Grant G A,Mirza S K,Chapan J R,et a1.Risk of early closed reduction in cervical spine subluxation injuries[J].J Neurosurg,1999,90(1):13-18.

[6]Vaccaro A R,Nachualter R S.Is magnetic resonce imaging indicated before reduction of a unilateral cervical facet discocation[J].Spine,2002,27(1):116-118.

下颈椎骨折 篇9

【关键字】颈椎2,3骨折及左股骨髁上骨折:术后治疗、护理与康复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158-03

患者颈椎2,3骨折及左股骨髁上骨折,取卧位用两沙袋固定制动头颈,在外地医院已行禁食禁水、心电监护等各项指标的观察,结果基本情况良好,行颅牵引一天,次日取卧位用两沙袋固定制动头颈、左股骨髁上骨折处打石膏,脚上备有留置针,由救护车从外地15个小时护送至本院。由急诊入院后, 去除左股骨髁上骨折处石膏,而对其行骨牵引。2011-8-18在全麻下颈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一般情况尚可,手术后三天颈部红肿,术后3天因颈部感觉不适,前路颈部右切口,位置觉异常,局部有红肿, 伤口处表皮麻木 、颈部伤口有5~6处有针刺断裂感;出现位置觉的错觉:右下颌角感觉在正常位置之前约10cm处,另有滴水吞咽左咽峡感觉正常,右侧咽喉吞咽时麻木无感觉,患者恐饮水误入气管,主动提出不进食、水,医生据情给静脉输液,补充营养能量,胃粘膜保护剂3日;另外,手术后第一时间因鼓励患者尽可能的早期主动或被动运动从而防止了血栓的形成,故未用抗凝药物。手术第3天后,颈部局部异常感觉消失,错觉感消失,感觉右下颌角归回正常位;右咽喉吞咽正常,感觉清晰;手术第四日后,颈部疼痛减轻,红肿消退,咽部感觉基本恢復正常,仅在吞咽时有粘连牵拉感,吞咽用力时有异物感。因不会/不习惯仰卧进食、饮水,故手术后初期饮食较少,后经逐渐训练尚可,每日饮食为普食,手术第4天停止静脉输液,进普食和水。手术第1天停止吸氧,有偶发的心慌气短症状,但经心电监护状况尚可。【手术早期饮食】手术早期禁服西洋参,以避免影响手术处组织生长及伤口愈合。因颈部手术伤口多少会影响吞咽。饮食温度原则:宁温勿凉!(尤其喝水),饮食形态原则;宁湿勿干、硬!进食以流质(米汤、牛奶、豆浆、酸奶),到半流质(稀饭、营养米糊、豆渣葛根羹)再过渡到含水份的较软易消化的米面(菜饭、烂面条、馄饨皮、小馄饨、馄饨、水饺、蒸饺、面包、千层糕、单纯汉堡、蛋挞芯、小汤包、菜包、肉包、豆沙包、土豆饼、南瓜饼、蔬菜饼等),干的面食加牛奶或豆桨吃较易吞咽;吃清淡的易消化、增强抵抗力、补钙、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纤维的菜(胡萝卜、西兰花、花菜、木耳、香菇、茄子炒肉片、四季豆烧肉、大白菜水煮肉片、蒸鸡蛋、蛋饺、番茄炒鸡蛋、洋葱炒鸡蛋、糖醋排骨、鱼圆汤、乌鱼汤、鸽子汤、排骨汤、盐水鸭、黄鳝等);添加滋补口服液:初元、血尔口服液;每周补鱼圆汤、乌鱼汤、鸽子汤、排骨汤,每日吃完早餐即补滋补口服液,在早餐半小时后补钙片一粒同时吃猕猴桃一个(钙片用水化成泥加猕猴桃吃可以增加吸收;若再稍增加少许小菜、咸的食品,补钾,更能增加钙的吸收),另外每日午休后补苹果或香蕉或葡萄或榴莲或樱桃或西瓜等其他各种水果或酸奶或蜂蜜水;每天除饮食外,至少饮水四杯以保证机体的需要。手术早期以清补为主,因手术早期,患者气血两虚,体质较弱,不可大补,否则越补越虚,本着少量多餐、吃各色蔬菜、水果;每日补钙片、每周补营养汤、添加合适滋补口服液的原则;手术后吞咽受一定影响,故饮食速度宁慢勿快。手术前后经常需要的拍片及手机皆有辐射,需多吃抗辐射食品(西兰花、西红柿、猕猴桃等),尽量少用或不用手机。【手术后期饮食】在手术早期饮食的基础上补气补血,吃枣子莲子羹、枣子银耳羹、水煮蛋、百合羹等。【手术后第六个月后饮食添加】在手术后期饮食基础上添加首乌茶、灵芝茶、三切洋参茶(三切粉1g+西洋参1g)、熏衣草茶;添加零食松子肉和核桃肉、瓜子、花生、绿豆糕、巧克力等。【口腔及其他护理】因手术后循环、营养欠佳,数枚牙齿松动、牙周病严重,牙痛难忍,护理员要教会患者卧床每餐后漱口、刷牙,当牙齿出血可用云南白药牙膏,并定时做口护,咽喉及近咽喉部伤口肿热难吞咽时采取冰水含漱,降温消肿后方进食;每日伤口护理按医嘱拆线;加强个人卫生,勤换衣服、由专业护理人员用特殊专业工具洗头、擦澡,轻抚摸、梳头或泡脚促循环,常剪指甲。三月后戴颈托在适当时候由专业护理人员陪淋浴。每天多吃水果、蔬菜、蜂蜜水及腹部顺时针揉肚子,适当运动以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在住院期间除手术第一、二两天曾使用开塞露各一支外,大便均正常。【手术体位及锻炼及其他】手术颈部颈托固定、以卧位头颈两侧两沙袋固定制动静养及行日常生活;逐渐剧情可由专业医护人员去除颈托改为单纯颈两侧两沙袋固定制动静养及行日常生活,平卧时骨科摇床的高度为平位或5°,进食时,床可摇至15°~30°(不超过30°)或戴颈托将床摇至大于30°~60°进食。[静卧锻炼]双手用握力器锻炼,60次/日。可左下肢行CPM机功能锻炼(3次/日,30分/次)。在手术第三天行康复师一整套卧床肌肉及肺功能锻炼计划,3次/日;20个/次;每隔10秒做一个。一整套卧床肌肉锻炼的每天项目有:1.全身:夹臀运动,2.左下肢:平放膝/助力抬高/被动屈膝/踝关节背伸,跖屈,踝泵/踝关节旋转运动。3.右下肢:直腿抬高/踩自行车动作。4.双上肢的主动屈伸/外展/内收/旋转等运动。5.肺功能锻炼,吹气球:3~8个/次,3次/日(防止长期卧床引起的肺不张)。6.另外还有每日一次的胃肠动力功能仪理疗30分钟以促进胃肠蠕动。[其他]近一月后,饮食休息如从前,坐位时,颈部由颈托、改为支架固定,人坐于靠椅锻炼双脚交替滚轮,并过渡用助步器帮助下练站立,并渐渐过渡靠双臂支撑单脚跳走,慢走,从第三个月开始坚持300、800、2500、3000、8000步/日(按月渐增)。随着运动量增加,肠蠕动功能逐渐恢复,停用胃肠动力功能仪理疗,其余康复锻炼照旧进行;患者早期睡眠欠佳,多梦惊醒出虚汗,后创造安静环境,清除不良情绪,适当吃些百合安神之类食品,睡前喝杯牛奶,睡眠尚可。【病程中检查】:无双下肢麻木乏力,睡眠:多梦易醒,但总体睡眠一般,除手术前三天使用开塞露外,大小便均正常,检查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头颅无畸形,右顶骨头皮有蚕豆大小无发区略下凹陷(外伤引起);手术前右眼因外伤引起血肿在手术后渐渐消退,双侧巩膜无黄染、结膜不充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但眼前常有黑线飘浮,外鼻无畸形、鼻中隔无偏曲、口唇无紫绀、口腔粘膜无溃疡、咽不红、扁桃体不肿、伸舌居中,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未扪及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两侧语颤相等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可及,心界叩珍在正常范围,心音有力,律齐,心率78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及病理杂音和异常心音。不同时间所测体重:入院时体重55Kg,后锻炼,手术后消耗等,出院时48Kg。手术后每日体温均属正常范围,在不同时间所测P:60、67、72次/分 。不同时间所测量BP:85/52,90/59,93/58,94/60,95/63,96/52,97/59,99/60,101/62,104/68,106/66,108/72 (mmHg);血压卧位时偏低。腹平软,下腹部无压痛,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未及包块,肝区无扣痛,肠鸣音4次/分,移动性浊音阴性。其他脏器无异常,脊柱四肢情况见专科检查。专科检查:[视诊]脊柱生理弧度正常,颈部可见长约10cm横行陈旧性手术疤痕,左下肢可见长约15cm的陈旧性手术疤痕,肌肉未见明显萎缩,局部无畸形无窦道无毛发异常。[触诊]四肢皮肤无感觉减退。颈部无压痛、叩击痛。[动诊]双手握力IV级,双侧肱二、三头肌力IV级,左、右下肢肌力Ⅲ级;四肢肌张力增高;肱二、三头肌肌腱反射正常,双侧膝反射正常。右侧征(-),双侧巴彬斯基征(-)。[量诊]双下肢等长等粗。实验室+及器械暂缺。初步诊断:1、颈2、3骨折后2、左骨折髁上骨折术后。诊断依据: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诊断明确无需鉴别。诊疗计划:卧床休息,指导床上大小便,加强护理及四肢功能锻炼,给予颈部制动,左下肢CPM机锻炼,请康复师会诊建议“米”字运动 ,预防卧床相关并发症。【片号】X线号:1233411;CT号:1233411;MRI号:1233411。病理号:201121004病理报告:(C2/3,3/4)退变的髓核组织,大小直径2.5cm. 【出院情况】治愈。伤口愈合:-/-;患者出院时无特殊不适,生命体征平稳,食纳、睡眠可,大小便正常。查体:体温正常,心肺无特殊,腹软。查体同前无特珠。【出院医嘱】1.建议康复指导治疗,加强护理及适当四肢功能锻炼。2.适当加强营养。3.定期门诊复诊,不适门诊随诊。【患者手术后康复进程状况】第一个月以戴颈托、头两侧用沙袋固定,以保证头颈静卧生活被动加主动锻炼为主,第二个月在原来基础上戴上支架,练坐、坐靠椅上练脚底滚轮运动、用助步器靠双臂力量支撑单脚跳走、用助步器慢行走、经练习可用助步器独自上厕所。第三月在第二个月基础上戴上支架坚持300多步/日的慢走、行日常生活。第四个月经颈部拍片显示状况良好,遵医嘱可不用穿支架,而改为戴颈托行走、戴颈托将床摇到90°,头背靠床不动(减少颈部负荷),支一小饭桌于床上吃饭;后逐渐过渡戴颈托将床摇到90°,头背靠床不动,颈托前片松动进食;再过渡到戴颈托将床摇到90°,头背靠床不动,去颈托前片进食。腿部拍片显示仍有骨有模糊骨折线,据骨骼的(地球)引力、动力生长的原理进一步加强脚的各项运动,反复做脚底滚轮运动以消除膝关节肿胀及粘连。第五个月不戴颈托行走,在床边坐着吃饭,而且开始不用助步器,搀扶别人的手或扶着墙扶栏行走;扶着扶栏练习缓慢艰难爬一层楼;卧位时头两侧沙袋去除,而改为一个薄枕头,头在枕头上允许左右移动,床摇平或5°睡觉;再后来逐渐过渡练习:人坐床边用近枕头侧手肘关节缓慢支撑下滑侧卧,要求脊柱较直、头下枕头为两枕头(约一个半拳头高度);头颈部开始做“米”字操等轻轻微运动。第六个月改睡家用木板普通床,以仰卧(头枕记忆枕)为主,侧卧为辅,动作要求缓慢进行。练习下蹲,反复练习马步及单脚“金鸡”独立,其他运动同前;第七个月虽然有许多不适,但基本情况尚可,上班做较轻工作以休息为主,上下班以戴颈托系安全带坐小轿车车为主,步行上班为辅;下蹲较困难,需扶固定东西下蹲,针对此情康复师要求练“马步”,3次/日;20个/次,中间间隔10秒。颈部有支撑吃力感,项背肌不适,背阔肌萎缩不能睡躺椅,经康复师指导练习上举沙袋锻炼有改善,但颈部向左僵硬不易,过马路安全性差,康复师要求每日坚持继续锻炼颈部肌肉,其他运动同前。第八个月可睡躺椅,可下蹲,颈部僵硬不适有缓解。其他运动同前,第九个月脚后退时,有沉重感,头颈向左运动有改善,但颈部仍感僵硬需加强锻炼。行项背肌锻炼,适当慢走锻炼,学做“香功”,慢走四步舞曲,加强脚底滚轮运动;淋浴水疗患处其他运动同前,各方面不适症状较以前缓解;可趴于桌上,可以做日常较轻的家务。康复及手术医生师建议:其他运动同前,精神上要放松,不要总把自己当病人,要让自己回到生活中去,尽量接近正常人的生活,肌肉越紧张越僵硬。保持心情平和,长期锻炼,循序渐进,缓慢运动。适当的时候用正确的方法按摩、水疗(冲淋、热敷、游泳)以促进康复。【患者心理变化及护理】外伤患者心理一般经历:不能动的痛苦困惑,惊吓的心理阴影——产生了置于死地而后生之感——家人、亲朋、同学的看望鼓励 、护理人员主动倾听、聊天安慰可以缓解患者部分精神压力——在独自己一人时:如梦方醒、不能接受事实的烦恼情绪产生——在没有身体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无奈、无安全感进入手术状态——当安排好手术后守护人员、朋友为其祈福后,患者平静进入手术室;后来手术的成功,让其心情非常愉快;但很快手术后的症状及各种不适,体质的及其虚弱、对置换体内的钢板、钢钉等的恐惧性排斥、不解,对前景的茫然又一次让其陷入生不如死的境地,仿佛仍在死亡线上挣扎——经医护人员的反复数次的即使开导、解释,鼓励,合理的治疗,众家人亲朋同事的关心、鼓励;同时适当多吃些猕猴桃、香蕉、巧克力、晒太阳,心情逐渐归于平稳——随后,康复师康复计划及前景的展望,患者投入于每天的康复训练及日常食疗上等生活,则无暇产生过多的杂念——经一段时间的康复锻炼,让患者看到成效,坚定了康复的信心,心情较好,——待支架、颈托、助步器可以不用、可以轻装行走时,患者心里上得到了解脱,基本心理归于正常。适当晒太阳、吸户外清新空气,听轻音乐、听佛曲;看电视 、报纸,玩些电脑小游戏、写周记或日志、与医护人员聊天、询问使心情好起来,不仅食欲提高,而且体质也增强、锻炼效果提高,睡眠质量提高。——好心情产生好的康复结果!——适当的时候上班,边工作边康复,脑子杂念少,同事的关心鼓励再一次让心情回归重前。——医护的细心守护、亲情、友情不间断的、不放弃的关爱和倾听是患者心理康复的基础。

下颈椎骨折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患者42例。其中男29例,女13例,平均(38.4±5.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1例,坠落伤13例,重物砸伤5例,跳水伤3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MRI与CT检查确诊,检查结果提示有颈骨骨折脱位现象,有椎间盘破损或椎体爆裂骨折,且伴有前后韧带血肿及撕裂现象,脊髓前后有明显压迫物。病变节段分布如下:C4~5 5例,C5~622例,C6~7 15例,所有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研究42例患者均给予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患者行气管插管全麻或局部麻醉进行颈后路手术,术式主要有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Gui式手术及全推板切除椎管扩大成形术等,通过颈后路手术对C3~7椎板至小关节突关节内侧。与此同时,在牵引下将交锁的上下关节突利用骨膜剥离器撬拨进行复位。患者改仰卧位,于其肩下放置垫枕,使肩部略向后伸。在全麻或颈丛麻醉下进行前路手术。于患者颈右侧行斜切口或横切口,进入患者病变椎体前部,并将其充分显露。在透视下进行定位后,使用颈椎椎体撑开器将椎间隙推开,并切除骨折碎片、椎间盘及骨折严重的椎体,对脱位椎体进行满意复位后取自体髂骨进行植骨,钛板内固定。术后均给予地塞米松或甘露醇治疗3 d,48 h后完全瘫痪患者可在颈围保护下可改为半坐卧位,不全瘫痪患者可在颈围保护下坐起,减少泌尿系统感染、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1.3 观察指标

术后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根据患者ASIA评分及Frankel分级中D~E级所占比例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患者ASIA评分比较

治疗前,患者ASIA评分为(42.1±19.7)分,治疗后,患者ASIA评分为(83.2±20.1)分。治疗后患者ASIA评分高于治疗前(t=4.751,P=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治疗前后患者Frankel分级情况

治疗前D~E级所占比例为26.2%,治疗后D~E级所占比例为61.9%,治疗后D~E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χ2=4.825,P=0.039),见附表。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下颈椎骨骨折且未对脊髓形成压迫的患者可采用牵引复位治疗,但对脊髓形成损伤的患者则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从而控制对脊髓造成进一步损伤[1]。患者入院后首先由专业医师先对其病情进行评估,辅助其进行必要检查。其中影像学检查主要是为了确定患者骨折脱位情况及脊髓损伤情况。为防止脊髓压迫对脊髓形成进一步损伤,术前患者可选择颅骨牵引的方式促进颈椎稳定与闭合复位。因为脊髓神经细胞再生能力差,并由中央的灰质与周围的白质部分组成,灰质是神经细胞组成的,白质是髓鞘的神经纤维组成的,脊髓损伤一般就是对灰质或白质结构构成了破坏[2]。

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具有以下优势:(1)手术安全性高,同期颈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不仅可有效解除脊髓前方的致压物,也对后方致压因素进行了有效清除,对交锁的上下关节突进行复位,增加了椎管直径,同时也增加了椎管容积;并且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可将硬脊膜切开进行髓内病变探查。除此之外,在颈后路手术完成后,椎管直径不断扩大,手术安全性较高;(2)颈椎稳定性及复位率高,单纯前路减压或后路复位固定对于累及颈椎前中后柱的骨折脱位并由韧带结构断裂或关节突关节交锁患者来说,重建后稳定性较差。同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术后可明显提高颈椎生理高度,且曲度良好,稳定性更佳,有利于骨性愈合。颈后路手术切除交锁关节突后,在进行前路手术对破裂的脊椎盘与椎体进行复位,不仅降低了手术难度,同时也提高了复位率;(3)术后患者使用颈托保护或石膏外固定,可尽早下床活动,减少了因长期卧床引发的压疮、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3]。

综上所述,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乔明甫.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3,6(11):114-115.

[2]周亮.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0):105-106.

上一篇:水印安全下一篇:数字电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