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退行性变

2024-10-19

颈椎退行性变(共8篇)

颈椎退行性变 篇1

颈椎是脊柱中体积最小、活动最灵活的节段。随着年龄的增长, 颈椎不断的承受各种外力所致的负荷、劳损甚至外伤, 而逐渐表现出退行性变。其中颈椎间盘病变出现的最早, 往往是多间隙病变, 而且是诱发和促进颈部其他部分退变的重要因素。颈前路手术是解决颈椎退变确切有效的手段, 以往颈前路手术大多采取椎体次全切加钛网植骨内固定, 此种术式暴露彻底, 减压彻底, 但同时因对椎体进行了次全切除, 破坏了颈椎的稳定性, 术后需要长时间的固定, 对患者的功能恢复不利。随着外科技术的进展, 手术范围由大范围回到经过严格选择的定向与定位性手术, 显微外科的介入使颈椎手术亦经历着这一发展, 因此, 在颈前路手术方法上, 已逐渐转入通过一个较小的损伤性途径, 而彻底的切除椎管后方致压物, 这就是下面我们要探讨的一些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共治疗颈椎退变患者38例, 男26例, 女12例。年龄26~87岁, 平均61.4岁。其中单间隙病变17例, 2间隙病变14例, 3间隙及以上病变7例。术前均按JOA评分法评定颈脊髓病变程度:共38例评分在1~13分, 平均5.23分。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肩部垫高、头过伸位。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取右颈前胸锁乳突肌内缘纵切口, 自血管鞘及食管气管鞘之间进入, 切开与分离前纵韧带, 椎体撑开器撑开上下椎体, 在手术显微镜的辅助下以尖刀片横行切开椎间隙前方的环形纤维, 用髓核钳由浅及深, 有步骤有秩序的全部摘除髓核, 直达椎体后缘后纵韧带前方, 选用合适的刮匙刮除椎体上下终板, 然后紧贴后纵韧带前方刮除椎体后缘的骨赘, 操作时应双手持匙, 以刮匙头部为力点, 以椎间隙前缘为支点, 左手握住匙柄, 右手用力, 逐渐小块的切除增生骨, 切忌向椎管方向加压。在切除过程中, 可不断用神经剥离子探查椎体后缘的切除范围, 直至压迫彻底解除。最后用带钩的神经剥离子钩断后纵韧带, 或将后纵韧带挑起用尖刀切断, 冲洗创口, 放置cage, 如果有多间隙病变, 其他间隙照此处理, 最后前路钢板固定[1]。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JOA评分变化

术前评分在1~13分, 平均5.23分。术后评分在3~16分, 平均13.01分。

2.2 术后颈椎曲度的变化

患者术后数月门诊复查, X线片均未提示颈椎曲度较术前有所变化。

2.3 术后患者第2天可下床功能锻炼。

3 讨论

我们在常规的颈前路手术的基础上做了以下3点探索: (1) 显微镜下操作。显微外科是跨越各手术学课的一门独持的外科技术。它与许多临床科室某些精细的手术都有密切的关系。它利用手术显微镜或放大镜显示手术中的细微结构, 进行精细的手术操作, 这是一门在本世纪6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优点是在显微镜下能清楚地观察和辨认细微的组织, 便于手术在毫米范围内精细操作, 对组织损伤性反应最小疗效大大提高。随着光学工业的发展, 手术显微镜不断得到完善, 光亮度好视物清晰, 视野大, 操作距离适中, 有些产品还附有电视、录像等设备。此种术式是在手术显微镜和显微外科手术器械配合下完成的。因此, 与其他常规手术相比较, 具有切口小、损伤轻、出血少、下床活动早、脊柱稳定性干扰小等优点。另外, 由于有足够的照明, 所以视野清晰, 可以清楚地辨认精细组织, 加以显微手术器械操作轻柔, 能避免损伤脊髓及神经根。 (2) 经椎间隙手术。通过透视定位, 准确的通过病变的椎间隙切除椎管后方致压物。此致压物可以是向后突出的髓核、骨化的后纵韧带、椎体后缘骨赘等。较多的保留了椎体的形态与生理功能, 又达到了减压的目的。 (3) 切断后纵韧带, 对椎管进行彻底的减压。在显微镜下能清楚的分辨出后纵韧带和硬脊膜, 将后纵韧带切断, 可以将突破后纵韧带突向椎管内压迫脊髓的椎间盘组织彻底的清除, 以达到对椎管的彻底的减压[2]。

术后颈椎曲度无变化直接证明了本术式对颈椎的稳定性是几乎没有影响的。术后疗效观察, 通过对38例颈椎退变患者采用以上术式, 术后近期内恢复和用椎体次全切植骨内固定术式的效果相同, 但手术创伤较次全切小, 术后恢复较次全切快, 验证了本术式所能达到的优点。

参考文献

[1]吴祖尧.颈椎间盘突出症前侧途径切除加植骨木[J].天津医药·针科附刊, 1964:81159.

[2]董方春.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手术治疗[J].中华外科, 1985, 23:36.

颈椎退行性变 篇2

1.西药治疗

软骨保护剂如硫酸氨基葡萄糖能促进软骨的合成、抑制关节软骨的分解,同时还具有抗炎作用。硫酸根本身也是合成软骨基质的必需成分之一。此类药物能够缓解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长期服用(2年以上)还能够迟滞关节结构的破坏。硫酸氨基葡萄糖起效较慢,但药物安全性佳,适合作为基础治疗用药长期服用。

2.理疗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法充分发挥了药物的作用,但因导入药物为液体,易挥发,药效不持久,限制了该方法的治疗效果。紫外线疗法的治疗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杀菌作用;②消炎作用;③止痛作用;④促进伤口愈合作用;⑤脱敏作用;⑥促进维生素D3的形成;⑦调解机体免疫功能等。其他可采用红外线,微波,激光,蜡疗等方法也有一定的效果。

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不是首选疗法。当选用保守治疗无效且病情较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4.中医治疗本病引起的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多属于风寒湿痹。可因风寒湿邪侧重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方药,风邪胜者为行痹,治以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药可选宣痹达经汤。寒邪胜者为痛痹,治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方药可选乌头汤。湿邪胜者为着痹,治以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药可选薏苡仁汤加减。

颈椎退行性变 篇3

1 BioFlex动态固定系统组成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标准术式,研究随访发现,腰椎融合率与临床症状改善率间不成正比,融合的邻近节段会加速退变或失稳[1];腰椎有承载负荷高、活动范围大等特点,融合术后易引起钉棒脱出、断裂、腰椎活动度明显下降等并发症;有效改善腰椎节段应力传导、保留腰椎理想活动度、预防临近节段退变的手术方法是临床医生和患者的追求。非融合内固定即动态稳定内固定逐渐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其主要通过动态稳定系统将运动节段的活动限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范围内,保留有益的运动和节段间负荷,以达到与正常腰椎相似的功能。

近年来腰椎后方动态稳定技术发展较快,先后出现以Bioflex、Dynesys为代表的经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2],BioFlex脊柱弹性内固定系统由韩国脊柱专家朴庆佑教授于2005年发明,并获得美国FDA批准运用于临床。该系统根据人体生理需求设计,由钛制椎弓根螺钉和镍钛记忆合金带螺旋连接棒构成,连接棒直径4mm,附有1个或多个型号的螺旋,分左右应用两种,钛制椎弓根螺钉钉尾有两个沟槽,便于置入和安装[3];镍钛记忆合金连接棒形状类似弹簧圈结构,具有高弹性和高张力的特点,<10℃时柔韧性好,>30℃时刚度好,其伸缩率在20%以上,疲劳寿命达1×107,阻尼特性比普通弹簧高10倍,耐腐蚀性优于目前最好的医用不锈钢,镍钛棒与传统钛合金棒相比具有4倍的屈服应力,可以满足各类工程和医学应用需求,是优秀的功能材料[4,5]-5]。

2 临床应用与疗效

BioFlex动态固定系统越来越多用于临床,游浩等[6]研究1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应用Bioflex系统动态固定术的效果,与20例采用融合固定术患者对照,术后Bioflex系统动态固定组VAS、ODI、ROM评分和症状改善程度优于融合内固定组。Park等[7]认为Bioflex系统作为一种经椎弓根固定的动态稳定装置,其优点在于保留被固定的椎体节段中后柱的部分活动度,减缓邻近节段应力负荷,避免传统椎体融合术中患椎应力增高的缺点,从而降低邻近节段退变。Kim等[4]随访2年发现,Bioflex动态固定系统具有可屈曲性和足够的后路脊柱支撑,可起到后路韧带结构相似的功能。

王彩明等[8]对2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Bioflex动态固定系统稳治疗,术后随访12~40个月,未见钉棒松动、断裂等失效患者,末次随访VAS、OD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非融合节段ROM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该系统部分保留了脊柱屈伸度及后方支撑作用,邻近节段活动度较术前稍增大,但整个腰椎活动度降低,与坚强内固定相比能减缓邻近节段退变;患椎融合后邻近节段活动度较术前稍增大,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说明Bioflex装置协助患椎融合的同时没有影响周围节段的生物力学特性。

李大伟等[9]采用Bioflex系统固定,根据椎间盘退变程度选择椎体间融合或非融合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13例,其中20个节段采用椎间融合,19个节段选择非融合;随访12~26个月,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评定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手术节段ROM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邻近节段ROM略有增加,节段融合率95.0%;表明该系统尤其适用于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根据病变节段情况选择术式,较严重节段采用椎间融合,较轻节段不融合;其在稳定脊柱的前提下保留部分活动度,避免既往多节段退变长节段固定活动破坏矢状位平衡。

3 适应症与禁忌症

BioFlex动态固定系统适用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的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7,10,11],①椎间盘突出:适用于巨大椎间盘突出、复发性椎间盘突出、微创治疗无效的轻度椎间盘突出、不伴椎间高度变化退变较重的椎间盘突出以及解剖结构变异突出;椎间盘退变较严重、椎间高度变化不明显者摘除突出部分,伴椎间高度明显丢失、终板炎、局部不稳定者摘除椎间盘并行椎间融合,采用该系统稳定脊柱;②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可起到后路韧带结构的功能,稳定椎板切开减压患者;③融合节段的邻近节段退变:避免或减轻既往融合术式带来的融合邻近节段活动度增加,改变退变节段应力分布;④退变性腰椎滑脱:包括I度和部分Ⅱ度滑脱;⑤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需根据病变节段选择术式,病变较重的节段采用椎间融合,病变轻的节段行非融合术,多节段可采用同一个BioFlex系统固定。

根据BioFlex系统的设计特点,部分腰椎疾病应慎用或禁用[11]:部分Ⅱ和Ⅲ度腰椎滑脱者,因Bioflex系统无复位装置;重度骨质疏松症;多节段重度失稳者。

4 展望

综上所述,大量文献随访报道肯定Bioflex系统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Bioflex系统具有容易安装、对组织损伤小、去除病变并保留手术节段功能等优点,完善传统手术治疗模式理念,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提供新的方案。但目前大量文献报道都是短期随访结果,其保持良好的腰椎活动度、减缓临近节段退变等需临床进一步长期大量、随机对照研究;是否随着时间推移出现螺钉松动、钉棒疲劳骨折、固定强度下降等需长期随访研究。Bioflex系统对中重度椎体滑移、失稳难以有效固定,其材料结构设计上有待完善及改进,以期提供稳定的复位装置,降低材料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摘要:BioFlex动态稳定系统是目前临床运用较多的后路非融合系统之一,具有容易安装、对组织损伤小、去除病变并保留手术节段功能等优点,治疗腰椎退行性变疾病疗效肯定。

颈椎退行性变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1例有临床症状的妊娠期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均为我院2004年7月~2009年12月期间住院病例,分为低分子肝素组35例和非低分子肝素组26例,2组年龄、初产、经产孕妇数及孕周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表1)。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伴阵发性宫缩,肌瘤部位有压痛,并均经B超确诊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其中肝素组伴发热(体温37.3℃~38.2℃)8例,白细胞数升高[(10~15)×109/L]6例。非肝素组伴发热(体温37.2℃~38.4℃)7例,白细胞数升高[(8~14)×109/L]4例。治疗前后B超检查子宫肌瘤大小,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低分子肝素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血小板计数均正常。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适当给予镇静剂及止痛剂,当有宫缩者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500 m L+25%硫酸镁注射液40 m L,缓慢静脉滴注,1次/d,用药至宫缩消失24 h后停药,有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或体温升高者则用头孢类抗生素治疗,至体温及血白细胞正常3 d后停药。治疗组的低分子肝素钙用法:小剂量5 000 IU皮下注射,1次/d,用药至肌瘤部位疼痛及压痛消失后4 d停药。治疗期间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小板计数。

1.3 效果判定[3]

两组用药3 d后,于第4天清晨对患者肌瘤部位压痛是否存在、子宫肌瘤症状是否缓解进行判断。治愈:肌瘤部位无压痛、子宫收缩症状消失;显效:肌瘤部位压痛及子宫收缩症状明显减轻;有效:肌瘤部位压痛及子宫收缩症状减轻或用药时间超过3 d起效者;无效:肌瘤部位压痛和子宫收缩症状与用药前比较无改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腹痛缓解、宫缩消失及肌瘤局部压痛缓解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低分子肝素组中白细胞数和体温均在用药后48~72 h恢复正常,无流产及早产。非低分子肝素组中白细胞数和体温在用药后48~96 h恢复正常;其中另有1例患者妊娠35+4周,经保守治疗4 d,腹痛无减轻而行剖宫产术,并剥除子宫肌瘤,瘤体剖面呈半熟牛肉样,无漩涡状结构,术中出血320 m L,病理检查回报子宫肌瘤伴红色变性;另有2例患者因疼痛等症状无明显好转,且出现规律宫缩,分别在妊娠24周及26+3周流产。两组患者共失访4例,其余57例均按时随访并在本院分娩,平产21例,35例行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1例行剖宫产同时行子宫次全切除术。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3。病理检查确诊子宫肌瘤伴退行性变或红色变性。两组患者肌瘤局部压痛缓解及宫缩情况见表4,总有效率分别为94.29%和50.00%,差异有显著性(χ2=15.78,P<0.05)。

3 讨论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妇女是发生流产和早产的高危人群。近年由于晚婚、晚育,高龄初产妇明显增多,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虽然子宫肌瘤退行性变甚至红色变性常发生在较大肌瘤,但是小肌瘤也常发生。妊娠时子宫肌纤维受到体内雌、孕激素的影响而肥大,结缔组织肿胀,淋巴-血液循环增多,致子宫肌瘤增大和软化以及部分肌纤维增生;肌瘤组织迅速增大,相应血供不足,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肌瘤组织缺血、营养不良;同时妊娠中晚期母体血液中凝血因子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亦可致肌瘤毛细血管血供不足,引起肌瘤组织缺血坏死,发生退行性变甚至红色变性[4],并出现腹痛、发热、宫缩及继发流产、早产,常规保胎药物效果不佳,增加围生儿的病死率。

肝素是一种黏多糖硫酸酯,分子量较大,其中仅1/3的低分子部分有较强的抗凝作用,高分子部分易致出血、血小板减少和脂质代谢异常等不良反应;而低分子肝素分子量较小,不易被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第Ⅸ因子中和,抗凝效果和纤溶作用增强,而抗血小板诱发出血的作用大为减弱,血浆半衰期较普通肝素长2~3倍,不透过胎盘屏障,对胎儿无不良影响,不致畸,给药方便且禁忌证少,且其有抑制炎症反应等重要的非抗凝作用[5,6,7]。笔者应用低分子肝素疏通微循环,解决了血液高凝状态和血容量不足的问题,改善供应肌瘤的血流灌注,不仅减少了由于局部缺血所造成的渗出,而且促使局部已形成的渗出吸收,从而减少了对子宫的刺激。笔者同时应用硫酸镁降低子宫敏感性,抗生素抗感染,对改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因此,在治疗妊娠合并子宫肌瘤退行性变的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应用低分子肝素有利于改善临床症状,减少流产和早产的发生,降低围生儿死亡率,而且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抗血栓作用肯定,不影响血凝变化,无需检测出凝血象[8]。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93-2100.[1]CAO ZY.Chinese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M].2nd ed.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4:2093-2100.Chinese

[2]TALIA EG,DAVID LH.7Other medical management of uterine fibroids[J].Baillière's Clinical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1998,12(2):269-288.

[3]WU ZL,SUN H.Clinical analysis on low molecular heparin in the treatment of pregnancy associated with hysteromyoma apomor-phosis in34cases[J].China Practical Medicine,2009,4(29):117.Chinese

[4]YU XH.Management of pregnancy associated with hysteromyoma red degeneration[J].Harbin Medical Journal,2008,28(1):39.Chinese

[5]WANG JL,YANG Z.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egnancy complicated with leiomyoma[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2007,23(10):741.Chinese

[6]GU J,XIA CL.Clinical outcome of heparin therapy in treating pregnancy associated with hysteromyoma red degeneration[J].Prac-tical Pharmacy And Clinical Remedies,2009,12(5):375.Chinese

[7]WANG LY.Analysis of the management methods in uterine-in-cision delivery for pregnancy associated with hysteromyoma[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3,13(11):132-133.Chi-nese

颈椎退行性变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行腰椎后路单节段椎间融合术的40例患者, 共观察80个邻近节段退变情况。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男12例, 女8例;年龄48~75岁, 平均年龄 (61.3±3.2) 岁, 术后平均随访时间 (2.15±0.24) 年。对照组男10例, 女10例;年龄55~82岁, 平均年龄 (65.12±2.14) 岁, 术后平均随访时间 (2.12±0.20) 年。统计学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后随访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 麻醉成功后, 常规消毒后, 以患椎为中心, 做后正中纵行切口, 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筋膜, 分离椎旁肌肉, 显露相应椎板。于上关节突外侧经相应椎弓根拧入4枚椎弓根螺钉, 透视间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连接钉棒系统,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相应减压。实验组将咬下棘突及椎板之碎骨填充于1枚PEEK材料的Cage中间, 椎间隙撑开后将Cage植入椎间隙, 恢复正常椎间隙高度。对照组将椎间隙撑开后中间植入碎骨后植将大块骨粒植入椎间隙, 椎间隙恢复正常高度。

1.2.2 分级评价:

所有患者术前及随访时均行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腰椎MRI检查, 根据X线检查结果按照Hilibrand退变分级标准[2] (Ⅱ~Ⅲ级为退变) , 根据MRI结果采用Pearce椎间盘退变分级[3]方法 (Ⅲ~Ⅴ级为退变) , 分别对其邻近节段术后退行性变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配对t检验分析,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Hilibrand退变分级比较

实验组患者Hilibrand退变率30%, 对照组患者Hilibrand退变率为40%, 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患者Pearce椎间盘退变分级比较

实验组患者Pearce椎间盘退变率35%, 对照组患者Pearce椎间盘退变率为45%, 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腰椎术后邻近间盘退变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如手术方式、术后腰椎曲度异常、内固定的使用、融合范围、融合术中小关节损伤、术前临近前段存在退行性变、患者年龄、性别、重建的腰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等等退变影响因素。融合范围越广、内固定物越牢固、越容易出现ASD[4]。有研究表明, 椎间融合后腰椎的活动度减少, 腰椎邻近各节段活动度也降低, 为了恢复腰椎原有活动度, 腰椎融合后的邻近节段代偿性地增加活动度, 从而使退行性变加速[5]。但其他资料显示, 腰椎应用内固定并融合后, 改变了腰椎的旋转轴, 邻近小关节复合结构应力增加, 导致邻近节段应力增加, 邻近节段的压力, 椎间盘内压力及小关节压力均增加, 增加的活动度和压力超过脊柱生理结构的限制, 累积的破坏就会发生[6]。

本组实验分析腰椎后路融合术对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影响, 比较了椎间植入Cage及椎间植骨两种影响因素对腰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影响, 通过随访调查及统计学分析发现椎间植入Cage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较椎间植骨融合更小, Hilibrand退变率30%, Pearce椎间盘退变率35%, 明显小于对照组的40%及45%, 组间差异显著 (P<0.05) , 说明椎间植入Cage融合术临床应用价值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 椎间Cage植入融合治疗对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影响小于椎间植骨融合, 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参考文献

[1]路闯, 袁宏伟, 代振动, 等.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医刊, 2014, 41 (8) :77-80.

[2]Alan Hilibrand, Jeremy S Smith.Cervical spine surgery:anterior microsurgery〔J〕.Instructional course lectures, 2012, 61:451-459.

[3]Brown D, Griffiths C, Garvey F.Dedicated support in every hospital.Interview by Lynne Pearce〔J〕.Nursing standard, 2010, 24 (33) :22-23.

[4]高志洋, 刘海明, 宋舟锋.不同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比较〔J〕.浙江临床医学, 2014, 16 (4) :530-532.

[5]黄觅, 于淼, 刘晓光, 等.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4, 24 (3) :199-203.

颈椎退行性变 篇6

关键词:补肾生血方,脊柱退行性变,围手术期贫血

脊柱退行性变是机体自然变化过程,由于骨代谢异常引起骨刺增生,椎间盘变薄,导致神经血管受到卡压,脊周肌肉劳损导致腰椎间 盘突出、椎管 狭窄、颈椎病 等退行性 疾病[1],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极大影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脊柱退行性变早期大部分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但是手术较复杂,手术时间较长,给止血和术中输血带来困难,失血量较大,术后血红蛋白大量降低会导致贫血的发生,而贫血会加重其它并发症的发生,常需要输注库血来纠正贫血,但是血源紧张和异体回输会导致病毒感染,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2]。近年来,补血类中药在改善贫血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笔者采用自拟经验方补肾生血方治疗脊柱退行性变围手术期贫血,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脊柱退行性变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97例。97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男29例,女20例; 年龄45 ~ 73岁,平均年龄( 49. 87±4. 03) 岁; 病程1 ~ 11年,平均为( 4. 3±1. 4) 年; 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23例,腰椎狭窄6例,颈椎间盘突出11例,腰椎滑脱9例; 手术术式: 减压内固定术8例,半椎板切除术14例,椎管减压腰椎管成形术21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术6例。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 年龄45 ~ 75岁,平均年龄( 48. 59±5. 14) 岁; 病程8个月~ 13年,平均为( 4. 5±1. 5) 年; 其中腰椎滑脱8例,腰椎狭窄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10例。手术术式: 椎管减压腰椎管成形术19例,减压内固定术10例,半椎板切除术12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术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方式等方面具有临床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

( 1) 符合脊柱退行性变手术适应症者; ( 2) 初次行脊柱退行性变手术; ( 3) 年龄在45 ~ 75岁; ( 4) 符合2004版《内科学》[3]贫血诊断标准; ( 5) 符合《中医虚证参考标准》中血虚证诊断标准,面色萎黄、无华或苍白、头晕目眩、心烦失眠、心悸、爪甲唇舌色淡、脉细,具备以上项目中的3项即可确诊为血虚证。

1. 3 排除标准

( 1) 翻修手术; ( 2) 既往贫血史、抗凝药物服用史及胃肠出血者; ( 3) 有脊柱退行性变手术禁忌症者; ( 4) 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 5) 术后未复查血常规患者。

1. 4 治疗方法

两组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术中出血较多的患者输入异体血浆或红细胞。对照组术前3天至术后21天给予口服琥珀酸亚铁片( 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00905) 0. 3 g / 次,1次 / 天。治疗组术前3天至术后21天给予自拟补肾生血方,由当归15 g、黄芪50 g、补骨脂15 g、骨碎补15 g、鹿角胶20 g、阿胶15 g、自然铜15 g、杜仲15 g、1牛膝15 g、鸡血藤15 g、菟丝子15 g、桑寄生15 g、熟地黄20 g、鸡内金12 g、白芍12 g、川芎10 g随症加减组成。由本院制剂室制成浓缩剂,200 m L/袋,温服,早晚各1袋。

1. 5 观察指标

( 1) 观察记录术后第3天、7天、15天、21天血常规指标,主要包括血红蛋白( Hb) 、红细胞( RBC) 。( 2) 于术后、7天、15天、21天测定Ig M、Ig G,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有部分患者由于特殊原因未进行术后3天的Ig M、Ig G测定,所以本研究仅对术后7天、15天、21天结果进行分析) 。

1. 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 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 < 0. 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 Hb 比较

经过治疗,术后3天两组Hb具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5) ,术后3天至21天两组Hb呈现上升趋势,术后7天、15天、21天与术后3天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5) ,治疗组较对照组上升明显( P < 0. 05) ,见表1。

2. 2 两组 RBC 比较

经过治疗后,两组RBC明显升高,术后7天、15天、21天与术后3天比较明显升高( P < 0. 05) ,术后7天、15天、21天组间比较,各时间点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见表1。

2. 3 两组 Ig M 变化比较

治疗组术后7天、15天、21天Ig M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1。

2. 4 两组 Ig G 变化比较

治疗组术后7天、15天、21天Ig G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1。

( ± s)

注: 与术后 3 天比较,aP < 0. 05; 与对照组比较,bP < 0. 05。

3 讨论

脊柱退行性变手术属于骨科大手术,手术过程复杂,手术时间较长,失血量大,容易造成围手术期贫血。围手术期贫血是老年脊柱退行性变手术的常见并发症,这主要与以下多因素有关。老年人身体代谢能力下降,手术过程需要对椎间盘、椎板等进行开刀手术,导致失血; 手术完毕后,切口渗血等造成红细胞丢失,血红蛋白下降,术后Hct下降[4]。所以术中失血和隐性失血会导致术前后Hb、Hct下降和血容量降低。另外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和体内储存红细胞能力差,因此,导致围手术期性贫血发生。因此,纠正围手术期失血性贫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解决的方法一是减少血液的丢失,二是增加人体造血机能。本研究从中医角度补肾生血,改善造血功能。贫血属于中医“血虚”范畴。中医认为,大手术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容易导致气虚,气虚不能化生血液,术中失血量大加重血虚,日久则导致瘀血内阻,脉络不通,同时影响新血生成,继而加重血虚。脾肾亏虚是血虚的基本病机,血伤等因素加重血虚。老年人肾精不足,骨髓不固,气血乏源,导致血虚。脾失健运,胃气虚弱,水谷精微运化无力,血液生化无源,则肌肉萎缩不用。血虚阴耗则虚热内生,扰血妄行,气虚阳损,血瘀脉阻,瘀血不去,新血不生[5]。综上所述,治疗当以健脾补肾以生血,活血祛瘀以生新。本研究选用自拟经验方补肾生血方治疗,方剂组成为:当归、黄芪、补骨脂、骨碎补、鹿角胶、阿胶、自然铜、杜仲、牛膝、鸡血藤、菟丝子、桑寄生、熟地黄、鸡内金、白芍、川芎。方中补骨脂、菟丝子、鹿角胶、桑寄生等补肾中药可以强五脏,益精髓,填精以生气血; 补肾必有健脾,先天不足需要用后天的补充才能化源无穷,黄芪可大补脾肺之气,方中重用黄芪,并与当归同用补血,体现补气以生血; 阴血亏虚是本病关键,方中阿胶补血生血,当归活血生血; 鸡血藤、川芎活血化瘀以生新。上述方药合用,共奏补肾健脾,活血生血之功。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术后7天、15天、21天的Hb、RBC与术后3天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5) ,治疗组较对照组上升明显( P < 0. 05) 。说明补肾生血方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造血功能,纠正贫血状况。补肾健脾中药对造血干细胞有增殖作用,改善造血功能[6]; 活血化瘀中药也可改善骨髓造血,有利于造血干细胞的增长[7]。白芍、当归、川芎等中药可以改善血虚证的造血功能,促进Hb上升; 阿胶能提高各种血虚证小鼠的Hb、RCB、PLT水平,疗效明显优于铁剂; 鸡血藤能升高失血性贫血动物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容积和红细胞,通过维持红细胞的相对稳定而发挥补血作用[8]。

颈椎退行性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0例中,男227例,女153例,年龄23岁~76岁,平均年龄49.5岁。主要临床症状为颈部不适35例,占9.21%;头痛、头晕,且疼痛多为胀痛或钝痛186例,占48.95%;上肢或手麻木159例,占41.84%。病程均在半年至5年以上。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摄颈椎正、侧、双斜位及张口位片,之后经临床牵引、推拿等治疗后,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41例患者因症状加重而施行手术后,症状得以改善。

1.3 诊断标准

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平片表现有颈椎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变形、变小;椎间隙变窄;椎轴异常;韧带钙化[2]。

2 结果

2.1 颈椎退行性变的部位本组380例患者病变部位在C3~7之间,其中以C5~7椎体骨质改变为主。

2.2 钩椎关节增生、退变

本组182例患者在C4~6间出现钩椎关节变尖、肥大,关节间隙模糊、变窄,关节面硬化,占47.89%。

2.3 颈椎曲度改变

213例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发生改变,占56.05%,表现为曲度变直或后突反曲,病变处椎间隙前窄后宽。

2.4 颈椎骨质增生

有176例患者,占46.32%,在椎体前、后、上、下缘出现骨质硬化、增生现象。其中59例患者占15.53%,在C4~5及C6~7之间骨质明显增生,有骨桥形成。

2.5 椎间隙狭窄、椎间盘退变

231例患者占60.79%,在C4~7椎间盘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改变。表现为:(1)椎间隙变窄;(2)椎体软骨下骨质增生即在狭窄的关节面和椎体上、下缘产生密度增高、硬化征象;(3)纤维环钙化,表现为受累椎间盘前端呈现小三角形或线样、点状钙化;(4)髓核钙化,为受累椎间盘内出现点状、环形或泥沙样钙化;(5)真空现象,见于椎间隙内产生线样透亮影。

2.6 椎间孔变形、变小

在双斜位片上,可见有264例患者出现该征象,占69.47%,表现为椎体后缘及小关节突增生、变尖,有骨赘形成,使椎间孔变形、变小。

2.7 颈椎失稳、移位

81例患者出现该征象,占21.32%。表现为颈椎正常曲度消失,生理曲线呈阶梯状,也有椎体向后移位滑脱者。颈椎失稳后可使受累椎体发生旋转,出现双边、双突征。

2.8 韧带钙化

本组146例患者可见韧带钙化,占38.42%,表现为前纵、后纵及项韧带呈点状、斑片状、长条状密度增高的钙化影。

3 讨论

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是由于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性或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骨质增生退变,小关节移位等基本病因诱发使颈部肌肉痉挛,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受压或刺激所致,是中老年人颈肩痛的常见病[3]。随着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传统X线平片、CT、M R I等的广泛应用,诊断的正确性明显提高,但X线平片仍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目前,临床上对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诊断很草率,分型不确切甚至有些单凭想象,只有一两项症状即诊断为本病,从而扩大和延伸了该病的诊断范围及标准。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在X线片上表现主要有钩突关节增生、小关节增生硬化、椎体前后缘骨刺形成、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曲、椎间隙狭窄、椎间孔变形变小和颈椎周围软组织钙化等。X线片摄影要求位置准确,影像清晰。颈椎的侧斜位片最为重要,70%的X线征象在颈椎侧位片上可显示[1]。由此可见,在颈椎的X线平片诊断中,颈椎的骨质增生和骨赘骨桥形成是本病的主要依据;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为该病的起因,是诊断本病的基本点;椎间隙、椎间孔改变是诊断本病的主要特征;颈椎周围软组织钙化、小关节增生及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一系列综合征为诊断本病的间接征象。通过X线片的认真分析,能够观察到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大部分征象,在该病的初步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X线平片检查是基层医院诊断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主要检查手段,应予以重视。

摘要:目的分析X线平片对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0例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X线平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0例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X线表现为:钩椎关节增生、退变占47.89%;颈椎生理曲度发生改变者,占56.05%;颈椎骨质增生者占46.32%;椎间隙狭窄、椎间盘退变患者占60.79%;椎间孔变形、变小占69.47%;颈椎失稳、移位占21.32%;韧带钙化者占38.42%。结论X线平片能够观察到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大部分征象,在该病的初步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X线诊断

参考文献

[1]王相武,彭红胜.250例颈椎病X线平片分析与探讨[J].医学信息,2008,21(6):969~970

[2]梁萍,方华盛,黄春芹,等.1200例X线平片诊断颈椎退行性变的再评价[J].广西医学,2005,27(4):557~558

颈椎退行性变 篇8

1 颈椎退行性脊椎病的病理生理情况以及临床表现

1.1 颈椎退行性脊椎病的病理生理情况

颈椎病的基本病理主要体现在患者的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由于颈椎间盘部位的运动范围和强度都比较大, 因此当患者经历日积月累的劳损或者创伤之后, 颈椎间盘会容易发生病理改变。其主要的病理改变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在早期内, 颈椎间盘会出现脱水现象, 纤维环出现肿胀, 继而发生变形, 最终导致破裂。颈椎间盘变性后, 长时间的变形会导致椎间盘的间隙缩窄, 并发生错位现象, 椎间孔的直径变小。

椎间盘的病理改变会导致椎间不稳定现象的出现, 从而导致小关节出现骨质增生、软骨化改变的情况出现。且由于椎间盘内出现组织液堆积的情况, 再加上出现出血现象, 然后形成钙化和骨化现象, 导致最终形成了骨赘。

由于椎间盘发生病理, 导致椎体附近的韧带出现松弛现象, 继而增加了颈椎的创伤程度。这种恶性循环导致骨赘逐渐加大, 再加上由于创伤反应导致的水肿, 从而对患者的颈神经和脊髓产生压迫。值得注意的是, 患者的椎体前缘骨赘不会引发症状, 但是如果患者的神经受到压制之后, 如果不能够及时减轻压力, 病情便会加重。

1.2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关于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以下几点: (1) 患者出现颈间酸痛现象, 并逐步扩大到头枕部以及上肢。 (2) 患者的肩部出现沉重感, 严重的更会出现上肢麻木、肢体感觉消失、手无力等现象。 (3) 长时间患病的患者容易出现四肢不稳现象, 走路时候会出现摇晃。 (4) 颈椎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大小便失禁、四肢瘫痪等情况, 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眩晕等现象。

当人们出现脊椎病的时候经常会被忽视, 因为该病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行恢复。然而当患者的病情逐渐加重且不能逆转的时候, 人们才往往对其进行重视。该疾病往往会引起患者的各种心理影响, 其中包括失眠、心烦、焦虑等症状。

2 社区颈椎退行性脊椎病患者的运动康复

正常的情况下来讲, 对于颈椎退行性脊椎病患者的治疗, 除了进行日常的治疗之外, 患者进行全身性的运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它能够对患者的颈椎病康复有着良好的作用。患者在进行全身性的运动中可以做到以下几点:患者可以展开双臂扩胸运动, 患者的头部往后仰, 双臂进行左右侧摆运动, 然后再进行头部左右侧转运动。患者的双手可以向后包后脑勺进行运动。另外, 患者也可以进行双臂侧上举运动。这些运动方式对于患者颈椎病的康复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下面对康复运动的几种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2.1 徒手康复运动

这种运动方法主要是针对患者的全身情况进行的, 它具有全身和局部方面的运动效果。因此, 对于颈椎病患者有着非常好的康复作用。徒手康复运动的主要动作包括以下几点:患者首先要向前低头, 并进行挺胸收腹的动作。同时, 患者的下颚要尽量向下压, 让后脑勺和后颈部分得到充分的拉伸。然后, 患者要尽量深呼吸, 并直立颈部, 然后进行呼气。进行呼气之后, 头逐渐往后仰, 并保持收腹状态, 然后进行吸气呼气, 并进行头部的左右摇摆。这样做的主要原理是, 通过对深呼吸并进行头部摇摆, 能够让颈部的肌肉得到充分拉伸和运动, 这对于一些不经常运动的部位来讲, 可以通过进行运动达到肌肉松弛的作用, 减轻颈部的压力。

另外一种方法是:患者的头部向左右侧方向运动, 这种运动方法能够让两边颈部的肌肉得到充分的拉伸。患者还必须要进行颈部环绕运动, 即颈部旋转运动, 这种运动方式能够帮助患者的颈部肌肉全方位进行松弛。

2.2 健身跑运动康复方法

跑步对于人体健康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 进行健身跑能够促进人体内的有氧和无氧运动, 对人体的好处非常大。正常情况下, 人体的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尤其对颈椎病患者治疗有着很大的影响, 能够一定程度上对病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关于健身跑运动康复法的主要动作方法包括:患者在进行跑步运动的过程中, 要注意上下臂进行摆动, 头部和颈部要进行上仰视运动, 在进行跑步的过程中, 双肘要稍微低于肩部, 头向后上方仰;当手部向下摆的时候, 患者头部和颈部要向下垂, 双肩进行上下震动摆动。值得注意的是, 患者在运动的时候, 双臂要自然放松, 肌肉不要绷紧, 双肩向上提的时候要进行吸气, 双臂放松下垂的时候要呼气, 在此过程中要进行转头运动。此外, 还有一种方法是双臂左右进行振臂, 患者将右臂抬高于肩部上方, 然后进行振摆运动, 右臂完成之后左臂进行运动, 在运动的过程中头像左侧和右侧运动。

2.3 机械康复运动

除了以上两种比较日常的康复方法, 社区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的机械设备, 帮助患者进行器械康复运动。器械康复运动也是一种治疗颈椎病的良好方法, 它针对人体的相关技能进行设计, 对人体的肌肉和骨骼伸展运动有着很好的作用, 能够让拉伸的幅度变得更大, 并对需要康复的部位进行康复锻炼, 因此锻炼的效果更好。关于这种康复运动的主要运动方法包括:在社区管理人员的照顾下, 患者进行手握篮球架横杠疗法, 患者的双手和肩部相等并进行正手握杠运动。这种方法能够让患者颈部到肩部的肌肉得到运动, 帮助患者更快进行康复。

除了以上的运动方法之外, 患者还可以进行其他各方面的运动, 如:篮球、排球、网球、游泳等, 这些都能够有效运动肩部和颈部, 对颈椎患者的康复疗效有着很好的作用。

对于颈椎病患者, 及早进行运动康复治疗是非常重要的。社区的护理人员必须要求患者进行定期、定量的运动, 有效的运动方法和强度能够帮助患者治疗颈椎病, 并提高患者的身体抵抗能力, 防止病情的加重[3]。在社区内, 管理人员可以组织患者每天进行定量的运动, 并结合实用的颈椎操, 对于治疗颈椎病患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社区管理人员的监督下, 患者的运动能够持之以恒, 有效缩短康复时间。因此,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摘要:颈椎退行性脊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发生的人群多为中老年病患者, 发病的部位主要在脊椎的腰部和颈部。颈椎疾病是人体在长期以来处于高强度劳动等情况下, 头部和颈部长时间处于牵拉状态, 最终引起人体的背部肌肉出现痉挛现象。社会上常见伴随慢性退行性疾病。该疾病容易引起患者的不良反应, 并出现一系列心理疾病。患上该疾病, 要进行及时治疗并进行有效的运动康复锻炼, 下面本文就运动康复锻炼对社区颈椎退行性脊椎病的干预效果进行分析, 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运动康复,社区颈椎退行性脊椎病,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莉敏.社区颈椎病患者运动康复的疗效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3, 18 (7) :407-409.

[2]苏奕.运动康复对颈椎病患者的疗效[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5) :65-66.

上一篇:水务行业投资下一篇:普通用途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