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骨折脱位

2024-09-06

颈椎骨折脱位(精选8篇)

颈椎骨折脱位 篇1

脊椎组织位于坚硬椎管中, 其血流供应呈节段性, 相互之间吻合少。当脊椎发生骨折、脱位时, 脊髓组织的供应血管被挫伤或切断, 损伤区发生缺血危象。截瘫是颈椎骨折损伤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手术是治疗脊髓损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1], 而术后精心的护理更能使患者尽快恢复。

1 临床资料

2005年5月—2007年10月我院收治颈椎骨折脱位36例, 男28例, 女8例, 年龄28岁~48岁。其中不完全截瘫24例, 完全性截瘫12例。致病原因:车祸、高处坠落、重物砸伤。手术方式:颈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颈后路钢板内固定术, 后路与前路间盘切除加内固定术。

2 护理要点

2.1 心理护理及术前指导

心理康复是决定肢体功能康复的重要因素。患者多处于青壮年时期, 对突然遭遇意外丧失活动能力并截瘫而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 对手术恢复有所顾虑, 有恐惧感, 或对手术的期望值过高。针对其心理特点, 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手术的目的、方法、麻醉方式、术后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增加其安全感,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 争取早日康复。

2.2 呼吸功能的锻炼

深呼吸的练习:每日2~3次, 每次15 min~20 min.吹气球的练习:尽可能将气球吹大, 每日3次。有效咳痰的练习:连续小声咳嗽, 将痰液咳至咽部, 最后用力咳出。

2.3 术后护理

2.3.1 翻身要保持头、颈躯于同一水平线。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勿折弯, 注意引流液的颜色、性质以及引流液的量并做好记录,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给予相应处理。

2.3.2 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颈椎损伤累及颈髓时可致延髓呼吸中枢受损或受到刺激而发生呼吸抑制, 亦可因膈神经、肋间神经功能受损而使呼吸运动受限。因此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变化, 进行血氧饱和度的监测[2], 护士每15 min~30 min巡视病房后记录1次, 生命体征平稳以后, 每1 h记录1次。

2.3.3 皮肤护理。截瘫患者因为截瘫平面以下皮肤感觉消失, 神经营养功能差, 极易发生压疮。所以必须定时翻身, 一般2 h翻身1次, 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截瘫患者由于下肢体温感觉丧失, 对冷热刺激的耐受力较正常人高, 故严禁使用热水袋保暖, 为患者擦洗均要注意水温不可过高, 防止烫伤。为了防止血液循环障碍引起下肢水肿及足跟部压疮, 侧卧时应使髋关节、膝关节屈曲, 两腿间垫一小软枕。

排便护理:截瘫患者由于肛门括约肌不协调, 加之长期卧床, 肠蠕动减慢, 常发生便秘。因此, 要采用科学合理的饮食, 适当食用粗纤维食物, 经常按摩腹部。按摩应在进餐1 h后, 顺时针以手掌按摩全腹3 min~5 min, 必要时可采用甘油灌肠剂帮助患者排便。

2.3.4 防止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的原因: (1) 血流太慢即血流淤滞, 如老年人、截瘫患者、大手术后等; (2) 凝血机制的变化即血液浓度太高; (3) 动脉粥样硬化; (4) 其他原因, 包括产妇、肥胖、脱水等。针对老年体弱长期卧床的瘫痪患者, 预防血栓的关键是增加身体的活动量, 身体活动时, 体内各系统新陈代谢速度加快, 血液流动的速度也加快;而且身体活动时, 各部位的肌肉也随之收缩和舒张, 肌肉的运动可挤压位于肌肉之间的血管, 起到给血管加压, 促进血液流动的作用, 使血液不因为流速过慢而产生血栓。被动活动患者肢体各关节, 按摩四肢肌肉, 做理疗等可防止血栓的形成。

3 并发症的护理

3.1 呼吸系统并发症

由于患者卧床进食, 易误吸, 加之咳嗽、吞咽反射较差, 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 易患坠积性肺炎而影响呼吸功能。为了防止肺部感染, 应定时翻身、叩背, 做雾化吸入促进分泌物排出, 同时鼓励患者做深呼吸、有效咳嗽、吹气球等练习, 增加肺活量。

3.2 泌尿系统并发症

脊髓损伤后, 由于失去大脑及低级中枢控制, 使排尿功能紊乱或丧失。当膀胱内尿液积聚, 压力增高时, 尿液便会自行溢出, 患者不能控制, 而且膀胱内残留尿液多, 很容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这时要对患者进行训练, 留置尿管每4 h放尿1次, 输液患者可根据尿量多少2 h~3 h放尿1次, 排空膀胱, 维持膀胱的容积。撤除尿管后, 要定时按摩膀胱, 控制排尿。可由轻到重从下腹部慢慢向下推按, 直至膀胱内尿液全部排出。为防止尿路感染, 应鼓励患者适量饮水, 每日会阴部擦洗。长期保留尿管的患者, 要用1∶5 000呋喃西林液冲洗, 每日2次。

3.3 体温调节障碍

正常人体温因受大脑皮质及体温中枢的控制, 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产热与散热过程而保持相对恒定。颈脊髓损伤的瘫痪患者因失去相应节段交感神经支配, 汗腺功能丧失, 体温调控能力降低, 故出现体温异常, 多表现为持续高热。对这类患者应进行物理降温等, 并补充足够的水电解质、糖和氨基酸, 以补充高热的消耗。

3.4 功能锻炼

鼓励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防止肌肉萎缩, 主要采取被动活动各关节的锻炼, 每日3次, 循序渐进。患者肢体注意保持功能位置, 使用软枕支垫, 使踝关节保持功能位置, 防止足下垂。每天对损伤肌肉进行充分按摩, 在帮助患者进行被动锻炼的同时, 应积极让患者对未瘫痪肌肉进行主动锻炼, 如教会正确使用拉力器, 利用床上拉手锻炼上肢及上身肌肉, 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还应训练患者定期排便、排尿, 以期尽早拔除尿管。

参考文献

[1]贾连顺.现代颈椎外科学[M].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3:133-140.

[2]张静萍.无椎体及骨关节损害的颈脊髓损伤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1999, 14 (1) :31.

颈椎骨折脱位 篇2

【摘要】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我院收取的3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9例,观察组19例,对照组采用前路减压及前路植骨内固定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先接受后路手术复位再行前路减压和植骨内固定手术。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虽高于对照组,但平均固定节段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后的JOA评分颈椎骨折脱位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能促进下颈椎骨折脱位复位,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前路手术;后路手术;下颈椎骨折脱位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77-01

下颈椎骨折脱位是临床上常见的颈部骨折损伤疾病之一,属于一种较为典型的完全性损伤,其多由暴力外伤造成的,多数患者还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当出现脊髓损伤时,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会明显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治疗此疾病的方法多为手术治疗[1]。本文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12月治疗的19例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我院收取的3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19例。38例患者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在25~6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5.5±3.5)岁,患者在受伤到手术时间在1.5~22h,平均时间为(12.2±2.5)h,患者受伤原因分为:交通伤18例、高楼坠落9例、運动伤6例、重物砸伤5例。患者在入院后经X线以及MRI检查,结果显示颈椎爆裂性骨折合并椎体前脱位有20例,,椎体爆裂骨折脱位合并椎板骨折塌陷及小关节交锁有18例。颈椎损伤阶段为C3-411例,C4-513例,C5-68例,C6-76例,所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脊椎损伤。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及受伤到手术时间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根据患者身体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均采用全麻,取仰卧位,术中全程颅骨牵引。对照组患者接受前路减压及前路植骨内固定法治疗,依据影像学的检查结果,在颈前正中进行横切口入路,接着逐步切开皮肤并暴露出骨折部位,随后施行脊髓减压和植骨融合术以及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观察组患者首先接受后路手术复位,接着进行前路减压和植骨内固定治疗,在颈前正中位置进行纵切入路,接着依次将皮肤切开并暴露骨折部位,进行骨折复位,待骨折复位完成后,患者转侧卧位为仰卧位,施行与对照组相同的前路手术治疗。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脱水剂和神经营养药物,佩戴颈托制动保护,术后24 h-48h拔除引流,2周后可在颈托保护下锻炼坐站活动,3个月后,经影像学复查治愈效果良好者可去颈托练习颈椎活动和椎肌肉力量。

1.3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 JOA 脊髓功能评定法(共 17 分);采用 Hirabayashi公式(平林法)表示患者手术后的疾病改善率:(手术后的 JOA 评分-手术前的JOA评分)/(17-手术前的 JOA 评分)×100%=手术后的改善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实验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 检验,以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19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05.5±35.5)min,术中出血量为(125.4±25.7)ml,平均固定阶段数为(1.6±1.0)节;观察组19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35.5±25.5)min,术中出血量为(385.4±34.7)ml,平均固定阶段数为(4.5±0.5)节,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虽高于对照组,但平均固定节段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的JOA评分为(9.21±1.30)改善率为34.25%,观察组术后的JOA评分为(13.31±3.45)改善率为60.5%,观察组治疗后的JOA评分颈椎骨折脱位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工具的日益普及,其交通事故也逐渐增多,导致发生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也逐年上升,该病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脊柱损伤,大多数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损伤,其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治疗方法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其手术治疗的主要原则是较快恢复脊柱的正常序列,同时还要有效的保持患者的椎体稳定性和解除脊髓压迫情况,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脊神经功能[2]。临床上多采用的手术方法为: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本研究选用我院收治的38例患者分别采用前路手术和前后联合手术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虽高于对照组,但平均固定节段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后的JOA评分颈椎骨折脱位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较好,能促进下颈椎骨折脱位复位,但该手术术中出血量较多,手术时间长,因此在治疗该疾病时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但只要手术适应证符合,对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实施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能有效的弥补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对脊髓功能恢复的不足,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成祥.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04)

颈椎骨折脱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9例患者中, 男27例, 女12例, 年龄19~66岁, 平均42岁, 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2例, 高处坠落伤7例, 重物砸伤5例, 撞击跌伤5例, 其中合并其他部位损伤14例, 其中合并头皮裂伤脑震荡5例, 肋骨骨折血气胸3例, 胫骨骨折2例。受伤后就诊时间1~24。骨折类型, 按Denis分类:颈椎脱位27例, 压缩性骨折7例, 爆裂性骨折5例。入院时按Frankel评分:A级8例, B级7例, C级19例, D级3例, E级2例。损伤节段:C4~5 8例, C5~6 21例, C6~7 10例。

1.2 影像学检查

患者入院即行X线和MRI检查。X线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不连续。有明显的椎体间移位和成角畸形, 损伤节段椎间高度降低。单侧关节交锁7侧, 双侧关节交锁8例。MRI检查脊髓完全横断3例, 余为脊髓出血及水肿等表现。

1.3 手术方法

1.3.1 手术时机

患者入院后积极术前准备, 除急诊手术外, 其余均行颅骨牵引制动, 甘露醇脱水, 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应用抗生素及皮质激素等治疗, 若受伤在8h内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 呼吸困难、合并有血气胸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合并有呼吸衰竭难以纠正者则积极行气管切开、辅助呼吸等治疗。

1.3.2 手术方法

取患者仰卧位, 肩下垫薄枕, 采用经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颈前右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 C型臂X线机定位, 依骨折脱位程度, 合并椎间盘突出节段决定行椎间盘切除和椎体全切除减压, 在Caspar椎体牵开器辅助下完成减压及复位, 彻底刮除椎间盘组织软骨终极及椎体后缘的骨赘, 自体三面皮质髂骨植入减压节段, 安放合适的锁定型钢板于正常椎体上, 并固定骨块, 再次用C臂透视, 确保钢板螺丝钉位置正确无误, 冲洗切口, 切口处留置引流条、逐层缝合切口, 术后颈托外固定。

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75~150min, 平均90 min, 出血量100~400mL。完全复位31例, 复位90%以上8例, 植骨均于12~16周达到骨性愈合。所有患者获得随访, 时间6~29个月, 平均随访15个月。术后有2例出现声嘶及咽部疼痛, 经雾化吸入及对症治疗1个月后消失。定期复查X线片, 术后3个月全部植骨获得骨性愈合, 无假关节及骨不连发生, 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 无钢板螺钉并发症。7例脊髓不完全性损伤者功能均获不同程度的改善。

3 讨论

低位颈椎又称下颈椎, 是颈椎损伤的最常见部位, 常合并不同程度的颈髓和神经根损伤, 病情往往危重, 处理棘手[1]。颈椎骨折脱位是造成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 其致压物多来自椎体后缘、脊髓前方, 故颈椎前路减压手术被广泛应用, 彻底减压、重建颈椎病变节段的稳定性是手术的目的[2]。前路手术适应证原则及优缺点是手术前必须行X线、CT及MRI检查, 确定如有椎体爆裂骨折, 骨折块突入椎管;椎间盘损伤突出:椎间不稳定:后凸畸形, 且颈椎后柱无明显骨折脱位, 或有骨折而骨折块未陷入椎管, 应首选前路手术。前路手术体位改变少, 继发性损伤小, 可切除间盘、椎体后缘, 解除对脊髓的压迫, 术中减压范围较为大, 可开窗涉及3个椎体和2个椎间盘, 可获得彻底减压的效果, 重建颈椎即刻稳定性, 且可恢复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颈椎前路钢板具有固定确实、可靠的优点, 此外前路手术解剖清楚入路容易, 出血量少, 直视下减压彻底, 不损伤脊髓和神经根, 前路植骨的植骨床较好, 有广泛的植骨融合空间, 而且并发症少。本组资料中完全复位31例, 复位90%以上8例, 植骨均于12~16周达到骨性愈合。无假关节及骨不连发生, 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 无钢板螺钉并发症, 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需注意的是, 手术时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必要时加用肌松药是复位成功的关键, 操作时动作要轻柔, 移植骨块大小必须适合, 应该紧嵌入骨窗槽内, 以防止骨块的脱落造成术后严重的脊髓压迫并发症。术中注意保护周围组织, 以防止食管气管的损失, 防止喉上神经、喉返神经的损失, 以免造成相关并发症。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推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前路减压复位, 植骨融合锁定钢板内固定。结果 完全复位31例, 复位90%以上8例。所有患者获得随访, 时间629个月, 平均随访15个月, 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 无钢板螺钉并发症。7例脊髓不完全性损伤者功能均获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可使损伤节段获早期稳定, 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为早期行颈椎前路手术创造了, 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颈椎骨折,脱位,前路减压,钢板,植骨内固定

参考文献

[1]陶海南, 蒋守念, 方钢.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68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0, 3 (4) :371-373.

颈椎骨折脱位 篇4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中, 女7例, 男19例;年龄18~68岁, 平均42岁。车祸伤10例, 高处摔伤16例。其中颈椎爆裂型骨折11例, 骨折伴脱位15例;全瘫8例, 不全瘫12例, 6例无截瘫。卧床时间最短9d, 最长77d。

2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颅骨牵引的护理

颈椎骨折有明显脱位、半脱位患者入院后, 应用颅骨牵引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牵引重量根据需要而定, 一般为5~10kg[1]。头部垫枕圈, 保持牵引力线与颈椎轴线一致, 抬高床头15cm, 颅骨牵引弓针道保持清洁干燥, 每天3次生理盐水冲洗。进手术室后应解除牵引, 临床时颈托固定, 才能搬动。

2.1.2 心理护理

患者病情通常较危重, 有的还合并复合伤。认为颈椎手术危险性大, 容易发生死亡, 从而产生恐惧、焦虑、悲观等心理反应, 担心术后疗效, 思想负担较重, 应耐心向患者解释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病情的发展, 解除压迫, 植骨融合达到固定融合, 使患者愉快地接受手术治疗;由已行同类手术的患者现身说法, 介绍手术期间无痛, 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及止痛方法, 使患者有充分心理准备, 配合治疗;并阐明情绪与疾病的关系, 良好的心理状态会促进机体康复, 否则相反。

2.1.3 注重呼吸道的护理

因颈椎骨折压迫颈脊髓导致呼吸肌麻痹, 血液循环相对减弱, 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而易发生肺部感染。因此, 需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对流、温湿度适宜, 定期进行室内空气消毒, 采用湿式打扫, 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地咳嗽、咳痰, 嘱患者深呼吸, 在呼气末咳嗽, 重复数次, 对无力咳痰者, 先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按压气管, 以刺激气管引起咳嗽或用双手压迫患者的胸腹部, 嘱患者用力咳嗽, 以加强膈肌反弹的力量。每2h帮助患者按轴线翻身拍背1次, 对于气管切开患者应进行吸痰、湿化气道、清洁口腔等护理, 定时更换消毒气管内套管, 用双层湿纱布覆盖气管口, 雾化吸入每日2次。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

2.1.4 指导患者做食管气管的推移训练

术中牵拉气管、食管时可引起患者不适, 而影响手术进行, 且此种操作易刺激气管引起反射性干咳等症状[2]。告知患者此种训练的必要性以取得其积极配合。训练时, 保持患者体位舒适, 一般患者仰卧, 枕头垫于肩下, 头后仰, 使其颈部肌肉放松。操作者站在患者左侧, 用拇指或2~4指在颈外皮下插入右侧胸锁乳突肌内侧缘的内脏鞘和血管神经鞘间, 先左右摇摆气管, 然后将气管食管持续向左侧牵拉推移或用另一手协助牵引, 牵拉时用力轻柔, 需超过中线, 并避免牵拉过程的中断。持续5~10min, 逐渐增至15~20min, 3~4次/d。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护理

颈椎活动时, 在椎体与植骨块之间产生界面间的剪切力, 使植骨块移动、脱出, 导致手术失败。因此术后要严格限制颈部活动, 避免颈部的过伸活动、过早起床[3], 头两侧置沙袋、翻身时保持头、颈、肩、躯干成一条直线, 至少2人协助翻身, 一人扶头、肩, 另一人扶躯干、四肢, 翻身同步进行, 侧卧时身体与床成45度, 并在肩、背、臀、双下肢垫枕, 使患者舒适。

2.2.2 呼吸道护理

术后进行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心率、血压及面色的变化, 持续吸氧, 根据血氧饱和度来调整氧流量。手术过程中咽喉、气管等部位的牵拉可造成喉头水肿而产生咽部不适、吞咽和呼吸困难。术后常规给予庆大霉素8万u和α-糜蛋白酶2 000u加入生理盐水20mL雾化吸入, 2次/d, 可减轻水肿[4]。或沐舒坦15mg加入生理盐水20mL雾化吸入, 2次/d。必要时定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床边备气管切开包, 以便急需时使用。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

2.2.3 切口观察及护理

正常情况下, 术后切口内常规留置负压引流管24~72h, 认真观察引流液的量、色、质并做记录。术后24h内切口引流液量应少于100mL, 若引流液过多, 色鲜红, 切口敷料渗血多, 周围局部隆起, 颈部增粗, 患者自觉呼吸费力, 提示有活动性出血, 应及时报告医生, 并配合抢救。

2.2.4 感觉及运动功能的观察

详细观察肢体感觉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 肢体有无抽搐及麻痹平面的变化;牵拉尿管检查膀胱感觉, 尿管间断开放。每个班次都检查并行书面交班, 对瘫痪患者, 记录截瘫平面。

2.2.5 功能锻炼康复护理

为防止肌肉挛缩和关节僵硬, 术后早期在生命体征稳定后立即给上、下肢肌肉按摩和关节的被动活动, 肌肉按摩5~6次/d, 20~30min/次, 关节的被动运动只需少量即可, 但每一单次被动活动范围应达到最大生理范围, 但不可超越, 以免拉伤肌肉和韧带。上肢主要锻炼手的握与捏功能, 恢复肌肉力量。下肢主要加强屈髋、屈膝及踝关节的肌肉锻炼, 以保证下肢负重与行走的功能。锻炼以主动活动为主, 被动活动为辅。四肢置于功能位。对不全瘫、全瘫患者还应训练定期排便、排尿, 以期尽早拔除导尿管。

2.2.6 加强基础护理,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颈椎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性损伤, 伤情常较严重而复杂, 术后又要求绝对卧床, 故要注意其并发症, 如褥疮、坠积性肺炎、废用性肺萎缩、深静脉血栓、泌尿系感染等的发生。对于上述的并发症要有针对性预防措施。特别强调对褥疮的预防, 睡气垫床, 按时给予翻身, 应做到五勤 (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更换、勤整理) 。保持床单清洁干燥, 每日按摩骨突部位, 做好皮肤护理, 防止褥疮发生。对于昏迷的患者要注意保暖, 定时拍背排痰, 清理呼吸道, 预防坠积性肺炎。躁动患者谨慎使用镇静剂, 应设专人看护, 给予适当约束, 防止坠床及意外发生。

2.2.7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不仅增长患者对疾病的康复知识, 而且增进了护患之间沟通, 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护理全过程, 使患者了解每项治疗、护理措施的目的、作用, 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提高护理质量。对出院患者要做好出院指导: (1) 3个月内带颈围保护颈部, 避免颈部屈伸和旋转活动。 (2) 若颈部出现剧烈疼痛或吞咽困难、有梗塞感, 可能为植骨块移位或脱落, 应马上回院复查。 (3) 术后3个月, 经摄X线片示植骨椎间隙已完全融合后, 可进行颈部功能锻炼, 开始时做颈部屈伸、旋左、旋右活动, 然后再做颈部旋转活动。注意颈部勿做剧烈活动, 防止再损伤。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 若出现颈部不适时应暂时停止。

参考文献

[1]杜克, 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457.

[2]林淑贤, 姜连英.气管、食道推移法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 1998, 14 (7) :352.

[3]谢冰华, 刘艾红, 王利婷.颈椎前路手术后患者的护理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 1999, 15 (2) :11.

手术治疗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9 例, 男19 例, 女10 例;年龄21~75 岁, 平均38.2 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10个月。所有患者均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 行CT扫描, 其中MRI检查15 例。损伤节段:C4~5 5 例, C5~6 14 例, C6~7 10 例。单侧关节突交锁2 例, 双侧关节突交锁1 例, 合并有颈椎椎间盘损伤12 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 B级1 例, C级7 例, D级18 例, E级3 例, 其中3 例E级患者伴有颈肩酸痛不适。单间隙融合19 例, 椎体次全切除10 例。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选取右侧颈深、左侧颈浅神经阻滞麻醉, 右侧横切口入路。钝性分开颈动静脉鞘与气管食管间隙进入椎体前缘, C臂X线机透视下准确定位, 以薄椎板钳或角度刮匙切除病变间隙间盘组织及后纵韧带, 松解间隙, CASPAR椎体牵开器与椎体后缘牵开器进一步松解复位, 满意后维持复位, 以角度刮匙搔刮上下终板至细微渗血, 并以咬骨钳咬除相邻椎体前缘正中少许皮质, 使之成为小的斜坡凹槽。切取自体髂骨, 保留三面皮质, 依据间隙大小修成前长后短楔状骨块。前方皮质稍长, 植入时恰好卡于椎体前缘的斜坡凹槽中, 使植骨块与椎体前缘平整, 并可避免植骨块向椎管内滑移, 松开牵引器, 预弯颈椎前路锁定钢板固定。如椎体粉碎严重, 失去支撑作用, 或者颈椎后凸明显, 下位椎体后上缘压迫硬膜囊、神经根, 则需以刮匙、咬骨钳作椎体次全切除, 直至彻底减压后, 再以牵开器上下牵开, 恢复颈椎矢状位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 切除伤椎上下间盘, 搔刮终板。本组10 例中3 例植入髂骨块, 7 例使用钛网植骨。2 例单侧关节突交锁经前路松解牵开后复位, 1 例双侧关节突交锁 (伤后4个月) 行前路减压加后路复位加前路植骨固定。

2 结 果

术后1、2、6、12、18个月拍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 过伸过屈位X线片, 部分患者行CT、MRI检查, 并体检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变情况。所有患者获得随访, 时间18~24个月。6个月后, 植骨融合率100%, 颈椎稳定, 保持了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 无切口感染、喉返神经损伤、食管瘘等并发症。1 例颈椎次全切除患者, 术后2个月乘车时发生“挥鞭伤”, 摄X线片示上位螺钉略有松动, 骨块无移位, 经颈围保护, 6个月后摄X线片示骨性融合;2 例Frankel C级患者术前检查MRI提示脊髓有软化灶, 无明显神经功能恢复, 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变化为:术前B级1 例恢复至C级;C级7 例, 恢复至D级5 例, 2 例无明显变化;D级18 例, 术后恢复至D级5 例, E级13 例;3 例Frankel E级颈肩酸痛不适患者术后症状消失。

3 讨 论

3.1 脊髓的减压

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 主要来自致伤因素对脊髓的即刻损伤和继发性损伤[1,2]。受伤当时形成的急性压迫和脊髓毁损造成即刻损伤, 伤后将造成脊髓灰白质的水肿, 缺血坏死, 直至形成空腔和凝固性坏死, 不可逆转。各种原因不能及时治疗, 导致陈旧性颈椎骨折脱位, 颈椎一直处于成角、后凸的状态, 致使脊髓持续受压, 张力大, 缺血改变, 将造成逐渐加重的继发性损伤。一般主张在伤后早期 (3~7 d之内) 手术[3,4,5,6]。通过手术, 彻底解除脊髓的压迫, 改善脊髓血运, 减小脊髓张力, 脊髓可逆性的损伤才能得以恢复。本组研究表明:即使是较长时间的骨折脱位, 解除致压因素后, 脊髓可逆性的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2 例Frankel C级患者术前检查MRI提示脊髓有软化灶, 为不可逆性损伤, 术后随访无明显恢复。

3.2 颈椎的稳定和生理曲度的恢复

有研究表明, 即便是颈椎半脱位, 如仅保守治疗, 晚期将容易发生后凸畸形[7]。陈旧性颈椎骨折脱位, 颈椎持续处于不稳和反曲状态, 加重神经功能损伤。手术的目的是恢复颈椎正常排序和生理曲度, 进行充分有效的植骨, 以及内固定的即刻稳定, 最终获得牢固的骨性融合。本研究中, 3 例Frankel E级患者, 虽然仅有颈肩酸痛不适, 但因骨折脱位持续存在, 症状逐渐加重, 仍需复位植骨内固定, 远期疗效满意。本组中除19 例单间隙融合外, 对伤椎粉碎已失去支撑作用, 或后凸成角严重, 致使下位椎体后上缘压迫硬膜囊者, 行一个节段椎体次全切除, 并充分松解、切除后纵韧带, 均能得到复位。我们认为, 对于伤椎椎体次全切除后遗留间隙较长, 植骨固定跨度大, 应以钛网植骨为宜, 其上下两端的利齿嵌入终板, 稳定性强。本组早期1 例病椎体次全切除后植入长骨块, 2个月后发生螺钉松动。生物力学表明, 固定阶段越长, 螺钉的锚固作用越弱。

随着内固定技术的不断成熟, 获得牢固的骨性融合已不是难题, 而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 则成为继植骨融合率后一个新的判定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疗效的标准[8]。颈椎生理曲度如得不到恢复, 将使颈周肌群的协调、未手术部位韧带和椎间盘的弹性发生变化和失衡, 加速邻近节段的退变。因此, 颈椎曲度的恢复, 对维持颈椎的远期稳定性和自身生物力学环境意义重大。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关键在术中而非术后。本研究中我们体会, 术中应重视恢复病变椎体的高度、植骨块的修整和钢板的预弯角度要符合颈椎生理曲度。为预防术后融合节段再塌陷, 应取“马蹄形”三面皮质的髂骨块植骨, 病椎次全切除后融合节段延长则选用钛网植骨。对于脱位时间长, 周围软组织黏连严重, 术中无法解剖复位, 或者如勉强复位将加重脊髓的继发性损伤者, 尽管尚未遇到, 我们认为也应尽量恢复颈椎的生物力线和生理曲度, 恢复椎管的容积。

3.3 入路的选择

本研究中除1 例伤后4个月双侧关节突均交锁, 经前路松解复位不满意后行后路撬拨松解复位外, 均选用前路手术。前路手术创伤小, 入路简单, 对凸入椎管的间盘、椎体后缘的压迫能进行直接、彻底的减压。尤其是前路手术能有效的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和椎间的高度, 融合颈椎的前、中柱, 稳定性强, 融合率高。而后路手术当颈椎后凸成角时, 对缓解脊髓压迫、张力、以及缺血并无作用, 但可作为松解复位的联合切口。

陈旧性颈椎骨折脱位, 脊髓持续处于受损状态, 通过手术进行脊髓减压、稳定颈椎、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 才能使脊髓的可逆性损伤得以恢复, 手术有积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疗效。方法29例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伴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患者, 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结果29例患者均获随访, 时间1824个月。6个月后植骨融合率100%, 颈椎稳定, 保持了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术前、术后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情况, 除2例Frankel C级患者术前检查MRI提示脊髓有软化灶, 无明显神经功能恢复, 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变化为:术前B级1例恢复至C级;C级7例, 恢复至D级5例, 2例无明显变化;D级18例, 术后恢复至D级5例, E级13例;3例Frankel E级颈肩酸痛不适患者术后症状消失。结论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经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 融合率高, 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 颈椎生理曲度恢复良好, 远期疗效满意。

关键词:颈椎骨折脱位,手术,内固定

参考文献

[1]刘洋, 袁文, 王新伟, 等.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延期外科治疗策略[J].中华创伤杂志, 2007, 23 (9) :662-665.

[2]张强, 贾连顺.脊髓继发性损伤的机制[J].中华创伤杂志, 2003, 19 (4) :249-251.

[3]方加虎, 贾连顺, 周许辉, 等.过伸型颈脊髓损伤外科干预时机及早期手术适应证[J].临床骨科杂志, 2007, 10 (4) :289-292.

[4]沈强, 贾连顺, 倪斌, 等.颈椎颈髓伤早期手术治疗疗效评价[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1, 8 (8) :749-751.

[5]梅盛前, 陈其昕, 陈维善, 等.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手术治疗[J].临床骨科杂志, 2006, 9 (4) :301-302.

[6]风晓翔, 谢晓东, 邵松.早期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J].实用骨科杂志, 2007, 13 (8) :477-478.

[7]Koivikko MP, Myllynen P, Santavirta S.Fracturedislocations of the cervical spine:a review of 106conservatively and operatively treated patients[J].Eur Spine J, 2004, 13 (7) :610-616.

颈椎骨折脱位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 男24例, 女8例, 年龄18岁~64岁, 平均年龄3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 d~9 d, 平均4 d。均行X线片及M R I检查, 诊断为颈椎爆裂骨折合并椎体前脱位26例, 颈椎爆裂骨折脱位合并小关节交锁及椎板骨折塌陷6例。上述病例M R I均显示有脊髓前方受压, 致压因素为突出的椎间盘、脱位椎体后缘和爆裂骨折块。损伤节段为C4的6例, C5的13例, C6的10例, C7的3例。32例均有不同程度脊髓损伤, 按Frankel功能分级, A级5例, B级11例, C级9例, D级5例, E级2例。入院后即行颅骨牵引, 一般复位重量为体重的8%~10%, 维持2.0~5.0 kg。检查完备和病情平稳后即尽早手术治疗。其中6例C5~6骨折脱位伴双侧小关节交锁, 先行后路复位减压, 再同时行前路减压固定术。伤后距手术时间1 d~9 d, 平均4 d。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全麻插管麻醉或颈丛阻滞麻醉成功后颈肩部垫高。手术选取以损伤椎体为中心颈右侧横或斜切口, 分开颈阔肌, 纵行切开颈深筋膜的浅层, 切开颈动脉鞘内侧包绕肩胛舌骨肌的颈深筋膜深层, 将胸锁乳突肌和颈动脉鞘拉向外侧, 将气管、食管和甲状腺拉向内侧, 骨膜下从椎体前侧向外剥离颈长肌至钩突关节平面, 用定位针头穿刺后于C形臂机下定位确定骨折椎体。置入Caspar牵开器, 适当调节其张力, 使得脱位椎节的椎间隙略张开, 将脱位椎体的椎间盘切除, 用骨膜剥离器给予撬拨复位。如复位困难则以两侧颈长肌内缘为界, 将脱位椎体次全切并切除上下椎间盘, 再次调节牵开器张力, 并行C形臂机X线透视确认, 获得理想的复位。清除脊髓前方的压迫物 (骨片、椎间盘和血肿) , 刮除相邻两椎体的终板软骨, 在牵开器维持状态下取自体三面皮质髂骨植骨, 安放颈椎前路锁定钢板。术中C形臂机透视确认满意后冲洗切口, 伤口内放置引流管, 关闭切口, 术后2 d拔除引流管, 常规使用激素和脱水剂3 d~5 d, 用颈椎护领保护3个月。

1.3 结果

患者均随访8个月~18个月, 平均12个月。32例术后椎体脱位得到复位, 恢复脊柱正常序列、曲度及椎体高度, 术后因合适内固定使颈椎获即刻稳定。前方植骨均融合, 融合时间3个月~6个月, 平均5个月, 无假关节和不愈合发生, 无内固定并发症发生。32例术后脊髓损伤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根据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 平均改善1~2级, 见表1。

2 讨论

2.1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特点

下颈椎骨折脱位是一种影响脊髓功能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损伤。其颈椎排列异常并失稳;脱位椎体大多合并椎间盘损伤或突出, 导致脊髓受压或脊髓损伤;颈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不同程度丧失。因此, 治疗应以恢复颈椎正常排列, 彻底减压, 恢复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 重建颈椎即刻和长期稳定为基本原则。在颈椎内固定广泛采用之前, 传统的治疗方法无法重建颈椎的即刻稳定性, 带来的后果是已恢复的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再次丢失, 导致颈椎后凸畸形及与损伤椎节邻近节段的继发性退变[1]。

2.2 前路手术减压及内固定的适应证

自上世纪80年代起, Caspar等[2]相继报告了采用前路钢板重建颈椎即刻稳定性, 对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近几年, 颈椎前路带锁钢板重建颈椎即刻稳定性的手术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1]。对于颈椎骨折脱位, 首选前路手术减压及内固定已得到公认[1,2], 若选择后路手术, 在术前必须行M R I检查, 确定没有合并椎间盘损伤或突出, 否则就应首选前路手术[3]。对颈椎骨折脱位、椎间盘突出同时合并颈椎椎板骨折压迫颈髓的病例, 主张先做前路减压和固定, 再做后路减压植骨和内固定。Eism ont等[4]报告9例伴有椎间盘突出的颈椎骨折脱位采用后路复位, 结果4例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本组有6例创伤后骨折脱位, 双侧小关节交锁, 颈髓前后均有压迫, 先行后路复位减压, 再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 效果满意。对于伴脊髓完全性损伤患者, 目前大多主张手术治疗[2]。一般认为术后可达到两个目的:减压后牵开椎体, 为脊髓可能的恢复创造一个环境;稳定脊柱, 便于护理, 减少并发症。笔者认为, 在损伤早期对脊髓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损伤的判断并非可靠, 本组有3例术前FrankelA级患者术后分别转为B级和C级。因此, 脊髓损伤的早期应按脊髓不完全损伤的治疗原则, 积极治疗所有脊髓损伤的患者。

2.3 前路手术减压及内固定的手术时机

目前多数学者主张早期手术。R osenfeld等[5]认为, 对于急性颈脊髓损伤在伤后72 h内行减压和稳定术, 不仅可以促进神经系统功能尽快恢复, 还可以减少相应的并发症, 所有病例均应力争在伤后1周左右完成手术。本组获得术后较好的神经恢复, 也与手术时机的把握恰当有关。本组2例因呼吸困难, 颈髓完全性损伤, 做了气管切开, 经积极吸痰对症处理, 病情稳定后, 仍按本法做完手术, 带气管导管回家, 6个月后复查, Frankel分级评定由A级改善为C级, 并拔除了气管导管, 证明手术对此类患者仍有效。下颈椎骨折脱位伴严重颈髓损伤的患者, 因肋间肌、腹肌大部瘫痪, 加之尿潴留, 极易产生肺部、尿路感染和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 因此从患者刚入院时起, 就应积极给予对症处理, 积极为手术创造条件。如果双肺呼吸音清晰, 尿常规、血常规正常, 即使体温在38℃左右 (体温中枢失调所致) , 也应积极手术, 否则患者将因错过手术时机而不能手术导致死亡或神经功能无改善。

2.4 前路手术减压及植骨内固定疗效分析

在颈椎前路手术中, 彻底减压和牢固的骨性融合是手术的最基本原则[2]。对于自前方压迫脊髓的颈椎骨折脱位, 应经颈椎前路直接彻底去除颈脊髓致压物, 以恢复正常的脊髓形态和有效的椎管容积, 恢复颈椎正常排列, 重建颈椎的生理曲度和病变节段的椎间高度;同时行充分有效的植骨及植骨后的即刻稳定, 最终获得牢固的骨性融合。本组均行充分的减压和植骨, 并行合适的带锁钢板内固定。32例植骨全部融合, 说明颈椎自锁钢板固定可靠, 既达到了即刻稳定, 又维持了病变节段的高度, 保证了植骨顺利融合。本组病例术后3个月~12个月部分患者神经功能继续好转, 说明颈脊髓损伤恢复过程长, 其间按摩、锻炼、针灸和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是必需的, 而且绝不能在手术3个月以后就弃用。

采用早期经颈前路减压、植骨、自锁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可使颈髓减压彻底, 可靠的植骨内固定可获得即刻和长期颈椎稳定, 神经功能恢复满意。主张对此类患者把握时机, 创造条件, 尽早手术, 以期使患者得到最大限度的康复。

摘要: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路手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颈椎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32例, 其中3例同期后路复位及减压。术后随访8个月~18个月, 定期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 以Frankel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颈椎即获稳定, 恢复脊柱正常序列、曲度及椎体高度, 植骨在3个月~6个月融合, 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Frankel分级分别平均改善1.2级、1.32级和1.36级。结论前路手术植骨内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 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满意的复位、即刻的稳定和重建。手术不仅可明显改善脊髓的功能状况, 还可避免因发生并发症而错过手术时机。

关键词:下颈椎,骨折,前路途径,内固定

参考文献

[1]袁文.颈椎固定融合存在的问题与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2, 12 (5) :327

[2]Caspar W, Barbier DD, Klara PM.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and caspar plate stabilization for cervical traum a[J].Neurosurgery, 1989, 25 (4) :491~502

[3]刘景臣, 高中礼, 刘光耀, 等.下位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绞锁骨折的早期手术治疗[J].中国骨伤, 2003, 16 (6) :326~328

[4]Eism ontFJ, Arena M J, Green BA.Extrusion ofan intervertebraldisc as-sociated with traum atic subluxation ordislocation ofcervicalfacets:case report[J].JBoneJointSurg (Am) , 1991, 73 (10) :1555~1560

颈椎骨折脱位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 3例, 男1 7例, 女6例;年龄2 8~52岁。车祸伤13例 (56.5%) , 高处跌伤10例 (43.5%) ;均因外伤后并发脊髓损伤, 齿状突骨折3例 (13.0%) , 颈4骨折5例 (2 1.7%) , 颈5骨折7例 (3 0.4%) , 颈6骨折8例 (3 4.8%) 。按照Frankel评级标准[1], A级3例 (1 3.0%) , B级5例 (21.7%) , C级5例 (21.7%) , D级10例 (43.5%) 。23例患者均有颈部疼痛, 不敢活动, 四肢麻木刺痛, 其中3例 (13.0%) 完全瘫痪, 20例 (87.0%) 不完全瘫痪。前路手术1 9例 (82.6%) , 后路手术2例 (8.7%) ,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2例 (8.7%) 。

1.2 结果

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门诊随访, 骨折全部愈合, 无内固定松动或脱出且融合都获得成功。根据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标准 (ASIA) , 3例A级患者术后症状无改善;5例B级患者3例患者恢复至C级, 2例患者恢复至D级;5例C级患者中有2例患者恢复至D级, 3例患者完全恢复;10例D级患者完全恢复。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本组患者均迫切要求提早手术, 对手术期望值很高, 同时又担心经济负担、手术失败等, 为此护理人员根据年龄、职业、文化认知情况、家庭经济条件等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

2.1.2 颅骨牵引护理

本组2 3例均在入院2 4小时内行颅骨牵引, 牵引重量从3 kg开始, 每天增加1.5 kg, 根据情况增加至6~10kg。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及局部有无渗液、红肿, 嘱患者如有痂皮形成不可自行除去, 以免引起感染。每日检查并拧紧颅骨牵引螺母;保持牵引针眼清洁干燥, 针眼处每日用75%乙醇滴液2次。轴线翻身时勿减轻和解除牵引重量, 侧卧位时将头放置与肩一样高, 颈肩部下垫一小枕垫, 牵引力线即调整为水平位, 并注意牵引方向和患者体位。本组2例在翻身过程中突然出现胸闷、口唇发绀、脉搏加快、氧饱和度降至80%, 立即予以平卧位、给氧 (流量为6L/min) , 并嘱患者深呼吸, 10min后症状缓解, 氧饱和度达到98%。另有1例拒绝轴线翻身, 原因是颅骨牵引处针眼疼痛剧烈不能忍受并发现有明显红肿现象, 立即告知医生, 经检查发现因颅骨牵引钻孔太浅, 螺母未及时拧紧引起, 牵引弓脱落, 给予消毒后重新放置, 针眼处疼痛缓解, 患者配合翻身。

2.1.3 气管推移训练

颈前路手术均需对气管进行牵拉, 可能引起呼吸道通气受阻、呛咳长时间压迫可引起急性喉头水肿, 所以术前训练以适应术中气管的牵拉。具体方法:用一侧的4指将气管推向非手术切口侧推移, 使气管和食管推移过正中线, 停留30~60s后放开手指, 休息30~60s, 推移时力量适中, 重复练习10~15min为一组, 分早、中、晚进行练习, 训练3~5天。23例患者经训练后术中均配合良好。

2.2 术后护理

2.2.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患者回病房后床边准备吸引器和气管切开包, 常规低流量吸氧, 严密观察脉搏、呼吸、血压、氧饱和度, 特别观察呼吸和氧饱和度[2], 术后6h内每15~30min监测1次, 平稳后每1h监测1次, 持续48~72h。同时, 注意口唇颜色及创口渗血, 尤需注意有无水肿或创口内血肿致颈部增粗等情况。本组无1例出现呼吸困难及窒息, 氧饱和度均达98%以上。

2.2.2 体位护理

术后6 h取仰卧位, 头部垫软枕, 高度以3~5cm为宜, 同时颈部用沙袋制动, 侧卧时枕与肩宽同高, 使颈部与躯干保持直线, 避免头颈过度后伸、前屈及旋转等。术后翻身或搬动患者时, 颈部应戴好颈托, 松紧度以能张口饮食为度, 动作协调保持头、颈、胸纵轴一致, 保持颈部于中立位。术后常规颈托固定3个月, 以促进颈部骨折愈合。

2.2.3 神经功能恢复观察

密切注意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四肢感觉、运动、肌力等, 如有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阳性体征应立即报告医生, 及时查找原因。本组患者均未出现脊髓功能损伤, 2例患者术前双上肢肌力0级, 术后肌力2级。6例患者术前刺痛麻木较剧, 术后症状明显改善。

2.2.4 功能锻炼

术后2天视病情协助患者在床上做抬臀、四肢各关节被动伸屈活动, 3天后做四肢被动活动和主动锻炼, 3周后颈部固定良好的情况下协助下床活动, 对伴有不全瘫痪的患者在做被动锻炼同时进行四肢肌肉按摩。

3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注意颈髓的保护, 枕头不宜太高, 保持颈椎的自然生理曲度, 以头略向后仰为宜[3]。告知患者及家属颈部制动需佩戴颈托3个月, 避免颈部过度后伸、前屈及旋转等动作, 以防内固定松动, 循序渐进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嘱患者定期门诊随访, 术后1、3、6、12个月摄X线片复查, 了解骨折愈合情况。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郭世绂.脊髓损伤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350.

[2]王谊, 苏丽萍.胸腔镜下脊柱前路手术后脉搏血氧饱和度的监测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8) :612-614.

颈椎骨折脱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72例病例均为我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 其中男性50例, 女性22例, 年龄20-63岁, 平均 (42±4.5) 岁。骨折的原因:交通事故44例, 坠落伤18例, 重物砸伤10例。脊髓损伤者35例,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颈椎X线片、CT、MRI检查确立诊断。根据患者自愿治疗原则, 将7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各36例, 两组年龄、性别及病程、病史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病例采用传统牵引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牵引质量, 约18-40kg。治疗组病例按照不同患者颈椎骨折的损伤类型、程度、节段, 以及脊髓受压部位, 分别选择前路、后路手术减压, 行内固定术。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给予神经营养剂等对症支持治疗3 d。前路手术病例常规行雾化吸入。术后行影像学检查了解颈椎骨折脱位复位情况及内植物位置。

1.3 统计分析

本文数据分析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 对Excel数据库分析, 其中对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的计量数据, 采用t检验分析;对采用率表示的计数数据, 采用χ2检验分析。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1.4 疗效标准

治愈:患者脊髓功能恢复, 症状消失, 感觉正常, 影像学检查提示颈椎恢复生理性复位, 椎体脱位恢复;有效:患者症状有所缓解, 有一定的感知功能, 影像学检查提示颈椎椎体脱位基本恢复;无效:患者症状无缓解, 无感知能力, 影像学检查提示颈椎椎体脱位恢复不明显[1]。

2 结果

2.1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术后总有效率97.2%, 对照组总有效率66.7%,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治疗组术后无内固定脱落情况发生, 亦无任何并发症发生。

2.2 治疗组前路、后路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组手术过程中无脊髓、神经根、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术后恢复情况较好, 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也属于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一般情况。治疗组前路、后路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见表2。

3 讨论

颈椎骨折、脱位伤情往往都相当严重, 对脊髓或多或少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若治疗不及时延误病情, 加之骨折部位较为敏感, 一旦治疗不当发生意外, 极易使患者呼吸困难, 出现呼吸障碍, 都会影响到患者的预后, 甚至于还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脊髓除了反射功能和传导功能外, 还具有造血功能。脊髓受损后, 直接会影响到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和正常生活能力, 尤其是患者下体的感知能力, 譬如说膀胱的功能障碍, 患者出现尿潴留或者溢出性尿失禁[2]。本病的治疗原则是恢复颈椎的正常序列和生理曲度, 重建颈椎的稳定性, 恢复脊髓的功能[3]。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治疗难度较大。在治疗过程中, 使用传统的颅骨牵引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仅部分患者可获得复位, 该方法虽然有一定的复位和固定作用, 但是对恢复颈椎椎体之间的高度存在难度, 也无法修复损伤的椎间盘, 因此存在使颈椎不稳定的不利因素, 患者最终会发生继发性脊髓损害。在本组病例治疗过程中, 对照组总有效率66.7%, 治疗组术后总有效率97.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在手术过程中无脊髓、神经根、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术后恢复情况较好, 复位情况理想, 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也属于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一般情况。患者术后18周基本上恢复了颈椎的正常序列和生理曲度, 也无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褥疮, 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发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使用手术的方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发脊髓损伤, 尽早恢复颈椎的正常序列和生理曲度, 缩短被压迫的损伤神经恢复时间, 不增加脊髓损伤, 疗效满意, 并发症少, 有利于早期活动或早期康复。

综上所述, 使用手术方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发脊髓损伤能够显著提高疗效, 值得在临床进行广泛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 对照组病例采用传统牵引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牵引质量, 约18-40kg。治疗组病例按照不同患者颈椎骨折的损伤程度以及部位, 分别选择前路、后路手术减压, 行内固定术。结果 治疗组术后总有效率97.2%, 对照组总有效率66.7%,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手术过程中无脊髓、神经根、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术后恢复情况较好, 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也属于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一般情况。结论 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发脊髓损伤具有疗效满意, 并发症少, 术中出血量理想, 术后恢复良好的优点, 值得在临床进行广泛推广使用。

关键词:颈椎骨折脱位,脊髓损伤,手术治疗,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马继征.颈椎骨折脱位并发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 (6) :84.

[2]李成祥.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 (4) :59-60.

上一篇:淫羊藿苷下一篇:均衡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