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段骨折脱位论文

2024-08-03

胸腰段骨折脱位论文(精选9篇)

胸腰段骨折脱位论文 篇1

胸腰段椎体是脊柱活动度最大, 最易骨折的区域。我科自2006年8月至今共收治胸腰段骨折170 例, 其中采用过伸复位方法加钉棒系统治疗24 例, 发现椎体高度恢复满意, 复位良好,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 例, 男18 例, 女6 例;年龄28~58 岁, 平均42 岁。损伤部位T113 例, T128 例, L19 例, L24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0 d, 平均4.5 d。车祸伤4 例, 高处坠落伤11 例, 重物砸伤5 例, 摔伤4 例。均为爆裂骨折。神经损伤程度按Frankl分级, A级8 例, B级7 例, C级6 例, D级2 例, E级1 例。

1.2 手术方法

均采用后入路手术。硬膜外麻醉或气管插管全麻成功后, 取俯卧位, 首先行过伸复位。助手作头足牵引, 持续3~5 min后在C型臂监视下, 术者按压伤椎过伸位复位, 显示伤椎高度恢复95%以上即可结束手法复位。之后常规手术, 安装钉棒系统并牢固固定 (术中不再纵向撑开或加压) 。选择性地将骨折椎板切除, 减压, 再探查椎管前壁, 解除受压因素, 术毕。

2 结 果

术后复查病例的X线片, 显示伤椎高度恢复。术后前后缘、侧方压缩高度恢复分别为90%, 95%, 96% (伤椎前、后缘、侧缘高度标准值分别为上、下相邻椎体前、后、侧缘高度之和除2所得) 。神经损伤程度的变化, 随访3~12个月, A级5 例无变化, 3 例恢复到B级;B级2 例无变化, 5 例恢复到C级;C级3 例无变化, 3 例恢复到D级;D级1 例无变化, 1 例恢复到E级。

3 讨 论

3.1 过伸复位手法的理论依据及特点

由于脊柱的解剖学特点, 其一旦损伤后椎体的移位是三维的。故要使脊柱骨折脱位得到解剖复位, 只有贯穿脊柱的三柱、控制左右两后柱, 并对其功能单位施加力和力矩, 同时在损伤平面的上下椎体施加阻止矢状面上的前后移位、冠状面上的左右移位以及水平面上的旋转移位的力量。并在这种综合力量的作用下, 达到三维空间的解剖复位, 最后将椎体固定在矫正后的位置上, 才能为神经恢复创造条件[1]。基于此点, 我们将中医传统的过伸复位手法运用到术前的复位过程中, 一方面具有纵向牵引、恢复胸腰段脊柱在矢状面生理曲度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适当调整双下肢的牵引力, 较好地解决冠状面上伤椎左右移位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通过恰当的左右斜板能很好地解决水平面上的旋转移位。以往在手术中用AF撑开棒复位, 因为椎体压缩的程度比较大, 采用后路不能完全暴露椎体的前缘, 而手术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恢复前缘的高度, 需要小心谨慎的一点点撑开复位。但复位过程中撑开棒究竟撑到哪种程度靠的是术者的手下感觉, 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 完全靠术中螺钉拉开前纵韧带进行复位, 容易使螺钉产生断钉。所以在胸腰段骨折脱位治疗中, 术中先行过伸复位手法复位, 首先操作简单, 缩短手术时间, 并通过C型臂透视, 能够提供客观的依据。其次, 螺钉只起到复位后支撑作用。所以很大程度上降低螺钉发生疲劳断钉的可能, 从而提高复位的安全性。

3.2 注意事项

关于胸腰段骨折脱位中术前是否手法复位, 目前仍存在争议。我们的体会是:a) 严格掌握术中过伸复位手法复位的适应证。根据患者神经损伤程度、X线片、CT及MRI等检查, 了解受伤椎管的矢状径、横径、骨片侵占椎管的程度及压迫主要来源的方向, 对后柱结构有破坏及椎管侵占大但神经功能保留较好的患者不建议采用[2]。b) 手法必须娴熟。客观地讲, 中医手法是每个人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 对其实行的力度、大小、时间等并无客观地量化指标, 这就要求我们在施术的过程中, 手法一定要娴熟, 切忌粗暴。c) 手法复位的过程中, 必须在C型臂监视下, 密切观察伤椎的三维变化, 及时调整, 避免凭经验出发, 盲目操作, 否则引发灾难性后果。术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过伸复位手法在胸腰段骨折脱位中的应用, 仅仅是一个初始阶段, 并不意味着省去术中的一些关键步骤 (如探查、椎管内的减压、植骨等) , 仅是在胸腰段手术中运用中医传统手法的一个尝试或探讨。

3.3 不足

缺乏伤椎椎管容积的客观数据。迄今为止, 椎体骨折后椎管受累程度的分类都是以测量椎管横截面积为依据的[3]。然而骨折块是以三维形态突入椎管的, 仅用横截面积表达, 难以反映椎管受压的全貌。这就给临床上带来一系列难题, 比如, 椎管横截面上狭窄不甚严重的病例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比较难下决心。骨折复位固定后, 椎管横截面上残存狭窄不甚严重的病例是否会导致迟发性脊髓损伤, 也往往难以预料。尽管过伸复位方法贯穿了脊柱三维理念, 但在实际操作中, 缺乏客观的指导依据。这就需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 运用CT三维重建椎管, 分别测量横截面积下降率和椎管容积下降率, 进行相关性分析, 找出手法与之相关的切合点, 探讨椎管容积变化与神经损伤的关系。对于临床医生来讲, 一是有利于从空间而不是平面概念上理解和分析椎管损伤脊髓的影响;二是有利于对椎管损伤作容积性的定量分析;三是有利于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王洪伟, 欧阳甲, 伟斌.AF内固定与术中脊髓造影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的临床意义[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0, 15 (4) :254-255.

[2]严小虎, 常山, 刘站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选择[J].实用骨科杂志, 2008, 14 (11) :38-39.

[3]于晓华, 王秋旭, 潘功茂, 等.脊柱损伤椎管容积测量的意义[J].颈腰痛杂志, 2002, 23 (2) :103-104.

胸腰段骨折脱位论文 篇2

【关键词】胸腰段骨折 内固定 AF系统 手术治疗

前言

近年来,随着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方法的不断发展,AF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已经成为广大临床医生的首选,并在近年来的治疗中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治愈了很多的患者。本次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我院的38位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进行AF内固定进行分析,从而探究AF在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治疗上的作用。

在38例患者当中,男性有29人,女性9人,年龄在20到50岁不等。在这些患者当中,其中在22到35岁的有31人,占到总研究对象的81.6%。就损伤位置来看,损伤在T1位置的有17人,在T12段的有11人,在L1的有12人,在L2段的有6人,另外,出现相邻两个椎骨骨折的有2人。就骨折的Denis分型来看,其中出现爆破型的有23人,压缩型的有10人,出现脱位的有2人,出现chance骨折的有2人。在这些患者中,造成骨折的原因有所不同,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是交通事故,占有25人,出现压伤、砸伤的8人,高空坠落出现骨折的有5人。在这些患者当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其中损伤等级为A级的有3个人,B级的有5个人,C级的有11个人,D级的有9个人,E级的有10个人,这38例患者均在骨折出现十天之内进行了手术,且术后走访平均是1年的时间。

一、手术方法

在治疗中,要求患者均俯卧,在胸部和双侧髂部垫枕,胸部要求悬空,在麻醉上应当采用连续的硬膜外麻醉或者是局麻的方法,在进行切口时,应当以受伤的椎部作为中心进行切口,并以此切开皮肤上的各层组织,并将骶棘肌切开,并在切口过程中采用纱布进行压迫止血。根据具体伤情进行量椎间的植骨融合,插引流管缝合各类组织并覆盖住伤口。

二、术后处理:

在进行完手术之后,切口的防感染以及止血是非常必要的,在进行完手术之后的两天需将引流管拔掉,并配合休息和锻炼,四周以后在做好腰围的保护下进行简单的下地活动,术后一年取出固定物。

在作为研究对象的38例患者当中,平均的走访时间为1年,在进行手术后的常规X光射线正侧位片中,其中完全恢复的有34人,占到总人数的90%,恢复程度在90%以上的有4个人,脱节现象已完全得到纠正。cobb.s角较手术前也有所矫正,除了其中1例患者出现完全性的瘫痪外,基本恢复功能,在对患者进行手术后没有出现断钉和植入的替代物排斥的现象。

三、讨论

3. 1 AF系统的优点

就AF系统的治疗来看,其主要具有操作简单,安装时间相对较短,并且术后的复位和固定工作能够独立进行的特点。在角度螺栓的调节上,能够360度全方位的进行旋转,彻底解决了其他方法在进行三维空间的调节以及螺纹棒的安放上所遇到的困难,这样不仅简便了手术中替代物植入以及复位操作过程,对于手术效率也有一定的提高。

3.2 术中复位

在手术过程中,应当首先进行椎弓根钉的植入,然后在进行椎板减压操作,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保护腰胸椎小关节突解剖基本的结构,并且内巩固有效地减少手术中创面的出血。当出现骨折脱位时,往往还会有椎板的骨折和小关节的突绞锁,这就需要在手术当中通过一定方法进行对骨折椎体的复位。

3.3 椎管减压

在进行椎管内骨块的复位中,椎管内的减压是通过AF的轴向撑开力作用进行周围组织的牵引,从而对脊髓损伤的恢复提供内环境,然而,当出现后纵韧带撕裂时则不能有效进行减压。在所选的38例患者当中,病人行全椎板减压以及后路一期的植骨,从而保证了脊柱的稳定。

3.4 内固定物的生物力学

在手术治疗的38例患者中,没有一人出现断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植骨的稳定性高。AF内固定保证了融合区的稳定性,但不能代替植骨融合,在不同类型的骨折中内固定的作用是不同的,并且一般是在手术1年后将内固定取出。

结语

随着胸腰段脊柱损伤患者的不断增多,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损伤得到了普遍应用,且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疗效优良等特点,给患者的康复治疗减轻了痛苦。通过这种方法,患者康复率有了明显提高,非常适合在各基层医院普及。

参考文献:

[1]唐天驷.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外科治疗进展.中华创伤杂志, 1995, 11 (6): 327-329.

[2]张宏林.脊柱胸腰段骨折术后椎弓螺钉断裂及弯曲松动原因分析.中华骨科杂志,2000, 20: 471.

[3]李书纲,翁习生,等.通用型脊柱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研究.中华外科杂志, 2004, 42(23): 5-7.

[4]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等.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19-620.

胸腰段骨折脱位论文 篇3

关键词: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

近年, 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 (shortsegment pedicle instrumentation, SSPI) 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治疗当中。笔者采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32例,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病例均为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骨科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 其中男24例, 女8例, 年龄24~55岁, 平均年龄 (33.78±8.45) 岁;其中25例患者为向前脱位, 7例患者为向后脱位;损伤部位:9例患者为T11, 8例患者为T12, 8例患者为L1, 7例患者为L2。损伤等级:其中6例患者为Ⅰ级, 14例患者为Ⅱ级, 6例患者为Ⅲ级, 3例患者为Ⅳ级, 3例患者为Ⅴ级;致伤原因:17交通事故伤11例, 重物砸伤5例, 高处坠落伤6例。

1.2 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症状和体征、X线检查、CT检查以及MRI检查, 确诊为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

根据患者的骨折移位情况, 将患者的损伤等级分为五级, Ⅰ级:患者的下位与上位椎体移位小于1/4;Ⅱ级:患者的下位与上位椎体移位为1/4~1/2;Ⅲ级:患者的下位与上位椎体移位为1/2~3/4;Ⅳ级:患者的下位与上位椎体移位>3/4;Ⅴ级:患者的脱位处上下椎体完全错开, 同时伴有重叠移位。

1.3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前对患者的脊柱进行固定, 并进行激素治疗和神经营养治疗等, 同时,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手术时, 选择全身麻醉, 患者术中取俯卧位, 以患者的损伤椎体为中心, 应用常规后正中入路切开, 并将受损的椎体完全暴露。根据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置入椎弓根螺钉的位置, 使用4个椎弓根螺钉对患者的损伤椎体进行固定, 同时将受压的椎体撑开, 并给予患者牵引复位, 伴有骨缺损的患者同时给予自体骨植骨治疗。固定后, 逐层关闭皮肤, 术后留置引流管。

1.4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 并进行X线以及CT复查, 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受伤椎体的高度、患者受伤椎体的压缩率、患者椎体的Cobb角、患者的椎管狭窄情况、AMS评分情况, 同时观察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全部数据资料用 表示, 采用t检验, 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32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35~185 min, 平均 (152.47±56.23) min;术中透视时间为10~19 min, 平均 (13.78±4.21) min;术中出血量为578~874 ml, 平均 (759.32±62.21) ml。术后患者的脊髓神经压迫症状明显减轻, 并且无神经功能恶化发生, 患者术后的AMS评分明显优于手术前, 并且椎体压缩比、椎管狭窄率及Cobb角均明显优于手术前 (P<0.05, 见表1) 。

2.2 并发症

32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脊髓损伤, 并且没有神经功能损伤恶化的情况发生;所有患者的内固定稳定, 未发生脱落;其中3例患者术后发生遗留性的腰背部疼痛, 术后需要长期药物治疗。

3 讨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主要由高能量外伤造成, 是临床上稳定性最差的脊柱损伤, 并且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治疗的原则是恢复脊柱的正常生理结构、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并对受压的椎管进行减压, 恢复脊髓神经的功能[1]。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治疗时比较困难, 传统的手术方法为前路手术, 治疗效果不佳。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会导致脊柱的稳定性被破坏, 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可以有效的重建并恢复患者脊柱的稳定性[2]。与传统的手术方法比较, 具有明显的优点, 包括:患者手术创伤比较小;手术时间比较短;患者受到的痛苦比较少;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比较好;术后患者的并发症比较少[3]。本组研究中, 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 (152.47±56.23) min;术中平均透视时间为 (13.78±4.21)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 (759.32±62.21) ml。术后患者的脊髓神经压迫症状明显减轻, 并且无神经功能恶化发生, 患者术后的AMS评分明显优于手术前, 并且椎体压缩比、椎管狭窄率及Cobb角均明显优于手术前。

综上所述, 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谢宗乾.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临床分析.当代医学, 2011, 17 (32) :95-96.

[2]袁文旗,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医学信息, 2010, 23 (08) :8-9

胸腰段骨折脱位论文 篇4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22~67岁,平均38.6岁。按Frankle分级,A级1例,B级1例,C级2例,D级5例,E级9例。发病原因:车祸3例,坠落伤13例,跌倒伤1例,重物砸伤1例。

影像学检查:全部病例手术前后均行X线、CT检查,以明确受伤情况,同时对椎体高度,椎管受压恢复情况进行影像学对比和评估。18例中单阶段椎体骨折16例,多阶段椎体骨折2例。

手术方法:本组均采用全麻,患者俯卧位,以损伤椎体为中心,作后正中切口,切开皮肤、皮下软组织,分离骶棘肌,显露椎板及棘突[2]。术中采取椎板切除减压,选择合适长度连接棒折弯放入凹槽内,拧入固定螺帽,拧紧后骨折复位[3]。将软组织从横突上去除,切除相应段小关节之关节囊和韧带,使骨面暴露出血面,将植骨块放入植骨床并压紧术区,放置引流管,留置48小时后拔除。

结果

18例患者经过治疗,优12例(66.7%),良4例(22.2%),一般1例(5.6%),差1例(5.6%),总优良率88.9%。

讨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是指从T10~L2的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多见于T10~L1的不稳定性骨折。胸腰段是胸椎与腰椎的衔接点,也是力的转换点,而且是关节突关节面的朝向移行转换区,受外力后最易损伤。胸腰椎骨折的分类:①单纯性楔形压缩性骨折:这是脊柱前柱损伤的结果;②稳定性爆破型骨折:这是脊柱前柱和中柱损伤的结果;③不稳定性爆破型骨折:这是前、中、后三柱同时损伤的结果;④chance骨折:为椎体水平状撕裂性损伤;⑤屈曲牵拉型损伤:屈曲轴在前纵韧带的后方。前柱部分因压缩力量而损伤,而中、后柱则因牵拉的张力力量而损伤;中柱部分损伤形成后纵韧带断裂,后柱部分损伤表现为脊椎关节囊破裂、关节突脱位、半脱位或骨折。这种损伤往往还有来自Y轴旋转力量的参与;⑥脊柱骨折-脱位:又名移动性损伤。另外还有一些单纯性附件骨折如椎板骨折与横突骨折,不会产生脊椎的不稳定,称为稳定型骨折。尤其是横突骨折,往往是背部受到撞擊后腰部肌肉猛烈收缩而产生的撕脱性骨折。

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脊髓损伤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性损伤的部位和性质。由于椎体的移位或碎骨片突出于椎管内,使脊髓或马尾神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临床常见,多是由于压缩骨折时暴力显著增加而造成的。本组资料显示,18例患者经过治疗优12例(66.7%),良4例(22.2%),一般1例(5.6%),差1例(5.6%),总优良率88.9%。脊柱损伤合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在于尽可能对骨折或骨折-脱位进行解剖复位,消除一切可能继续对脊髓造成损害的因素[4],重建椎体的稳定性,力促早日功能锻炼恢复[5,6]。本手术优点:①后路手术解剖简单,操作方便,创伤出血小。②通过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固定节段少,可以最大限度保持脊柱的运动功能。③不考虑神经损伤的问题,后路手术可以加快其他损伤的处理;对于脊柱骨折伴有椎板骨折、硬膜损伤者,后路手术可以同时进行椎板减压及硬膜修补。④可以进行侧后方减压。但节段内固定也存在缺点:①椎弓根定位错误,引起脊髓神经根损伤,硬膜撕裂等并发症。②椎弓根钉及内置物过度负荷而疲劳骨折。③术后椎体高度虽有恢复,但椎体内骨小梁结构并未恢复,内固定取出后出现塌陷和矫正度丢失。

综上所述,后路椎弓根RSS内固定系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Yang JC,Shi DP,Yan XJ.The use of transfuse ployglucose and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in clinic to defend hypotension under intrathecal block[J].Practical Medical Technology Magzine,2002,9(9):696.

2 Vanburen RL,Wagnerr FC,Montesanor PX.Management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with accompanying neurological injury[J].Neurosurgery,1992,30(5):657-669.

3 Vornanen MJ,Bostman OM,Myllynen PJ.Reduction of bone retropulsed into the spinal canal in thoraco-lumbar vertebral body compression burst fractures: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Harrington rods and two transpedicular devices.Spine,1995,20:1699-1703.

4 Okuyama K,Abe E,Chiba M,et al.Outcome of an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stabilization for thoracolumbar unstable burst fractures in theabsence of neurological deficits.Spine,1995,21:620-625.

5 Liu T,Zheng Y,He GH.Observation of hyd roxyethyl starchefect to defend hypotensions under 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J].Chinese Anesthesia and Painless,2004:203-207.

6 Kostuik JP,Ducker TB,Hadler NM.Thoracolumbar fractures[A].In:Frymoyer JW ed.The Adult Spine[M].New York:Raven Press,1991:1269-1330.

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的手术配合 篇5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2年开展经前路“Z”字钢板固定椎体植骨融合术以来, 共收治患者60例, 均为男性, 年龄在23~56岁, 平均年龄38.5岁, 其中49例有创伤史, 11例为肿瘤患者。

2 手术配合

2.1 术前准备及心理护理

2.1.1 手术前日晚, 术间清洁后用高效空气消毒液喷洒, 紫外线照射60min, 术晨术间再1次空气消毒, 紫外线照射60min。

2.1.2 配合手术的护士应提前30min进入手术间, 做术前准备工作,

巡回护士将术中用品、药品准备妥当, 备好术中“C”臂X光机定位专用手术床。洗手护士尽可能地备齐术中所需物品, 提前洗手上台准备手术配合工作、器械、物品摆放有序, 使用方便, 对术中配合工作做到心中有数。

2.1.3 由于术前过度紧张, 恐惧对患者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 因

此, 术前做好心理护理, 尤为重要。待患者进入手术间后, 通过亲切交谈,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适当向患者介绍该手术治疗的特点及手术过程、麻醉方法等情况, 耐心热情的服务, 认真负责的工作, 使患者消除思想顾虑, 减轻心理压力, 建立对医护人员的依赖感, 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对配合术前处置及术后康复提供良好的条件。

2.1.4 为手术顺利进行, 首先巡回护士应术前用18号静脉留置针建立两条通畅的外周脉通路, 便于麻醉及术中输血补液。

2.2 器械准备, 手术体位, 麻醉方法

2.2.1 常规椎体手术器械一套, 肋骨切除器械一套“Z”字钢板

固定系统一套, 弹力开腹钩大、中、小各一件, 电刀一套, 电钻一套, 摆据一套, 血液回收机一台, 吸引装置一套。

2.2.2 患者采用全麻, 右侧卧位, 腑下加软垫, 做好肢体防护, 避免烧伤。

2.2.3 手术方法以T11~12骨折为例

患者取右侧卧位, 常规皮肤消毒, 铺无菌巾, 于左侧T1 0棘突旁40cm向下经第12肋斜向前外侧做斜行切口, 长约20cm, 切开皮肤, 皮下组织, 将背阔肌牵向中线。分离并切除12肋及11后肋, 切除11、12肋间神经后将肋间血管连同胸膜自滑膜下, 分离向前方达椎体前缘, 于第11胸椎体侧方距上缘10mm, 后缘1 0 m m处打一枚钛合金螺栓, 于L1椎体距下缘8 m m, 后缘8 m m处打入另一枚螺栓, 用撑开钳撑开后切除T11~12、T12~L1间隙间盘, 于撑开位取髂骨块植入, 再将“Z”字形钛钢板安装, 锁定螺钉, 再于T11L1椎体钢板部位打入各一枚螺钉。术中“C”臂定位, 示位置良好, 冲洗, 清点纱布, 缝合针、器械核对, 放置引流, 闭创、术毕。

3 配合体会

3.1 由于前路“Z”字钢板固定术, 时间长、操作难度大, 因

此巡回护士的护理重点是保证手术准时开始, 术中衔接紧凑, 麻醉平稳, 患者安全, 物品供应齐全, 限制参观人数, 减少人员流动, 保持环境安静。麻醉前, 首先开放外周静脉, 保证麻醉用药途径, 麻醉后, 进行导尿处置, 此项操作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防止术后尿路感染的发生。协助手术医师摆好手术体位, 达到医师操作方便, 患者舒适, 腋下应加软垫避免伤臂丛神经。加强术中巡视,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尿量及手术进展情况, 按病情调节输液速度, 协助血库人员使用血液回执机, 及时输入自体血液, 保证患者安全, 对麻醉、术中可能发生的情况, 巡回护士应具务极强的应变能力, 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3.2 术前检查电刀、电钻、吸引器、摆锯等的性能, 使之处

于务用状态, 随时进入操作状态, 严格掌握负极板的使用原则, 防止发生烫伤。协助放射线人员术中定位, 提供术中使用的抗生素药物冲洗液及止血用肾上腺素纱布, 有效的手术野光线, 十分重要, 它是医师的眼睛, 因此巡回护士应随时调整照明, 为术野的暴露提供必要条件, 及时供应台上用品, 严格管理、监督、指导所有手术参加, 参观人员的无菌技术操作及无菌观念, 是手术顺利完成的保证。

3.3 洗手护士术前熟悉手术步骤及医师对该手术的特殊要求提前洗

手上台, 将各种器械按使用顺序排放在器械台上, 以便集中精力准确迅速传递器械, 并具备超前意识, 提前备好电刀、电钻、摆锯等电动用具, 使之安全, 可靠处备用状态, 随时提供医师使用。

3.4 洗手护士的无菌操作技术应严格, 时刻注意手术人员的无菌操

作, 发现污染现象, 及时提示手术人员采取补救措施, 这一环节对防止术后感染至关重要, 由于此项手术时间长, 因此要求洗手护士具备高度的责任心, 严肃的工作态度, 严格管理术中使用的器械、缝合针, 纱布等, 防止用品遗留创口, 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AF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 篇6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9例, 男48例, 女21例;年龄18~73岁, 平均35.8岁。损伤原因:车祸伤42例, 坠落伤18例, 压砸伤9例。损伤节段:T11椎体9例, T12椎体20例, L1椎体29例, L2椎体11例, 2例为双节段的相邻节段骨折。骨折类型[1]:屈曲压缩型35例 (侧位X线片提示胸腰段后凸成角都大于30°) , 爆裂型19例, 屈曲牵开型 (chance骨折) 3例, 骨折脱位型12例。脊髓损伤程度按Asia修订的Frankel分级[1], A级6例, B级11例, C级7例, D级25例, E级20例。伤后至手术时间最短为6h, 最长为8d, 平均1.4d。手术时间平均1.3h, 术中出血300~500mL, 平均400mL。

1.2 手术方法

本组69例患者均采用AF系统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患者取俯卧位, 胸部及双髋部垫软垫, 腹部悬空。静脉吸入复合麻醉, 伤椎棘突打入金属针并经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 常规消毒铺巾, 切口下注射肾上腺素止血水, 贴保护膜。以骨折椎为中心做后正中切口, 长约12~15cm, 显露骨折椎及上下各一个脊椎节段的椎板及关节突 (双节段骨折采取长节段AF系统固定) 。用Weinstein[2~4]定位法, 腰椎取横突的水平中线与所连接的上关节突外侧缘垂线的交点为进针点, 胸椎取小关节下缘与小关节中线交点外侧3mm为进针点。进针方向:腰椎横向角取5~10°, 胸椎横向角10°, 进钉平行于上下终板。确定进针点及进针方向后手锥钻孔、扩孔, 并用探子探查四壁是否均为骨质, 之后植入标记针, 经C臂判断进针点及进针角度。满意后植入椎弓根钉, 深度为椎体的60%~80%。一般胸椎AF钉长度为35~40mm, 直径5.5~6.5mm;腰椎AF钉长度为40~45mm, 直径6.5mm。常规行椎板减压, 注意保留关节突关节。探查椎管, 后凸骨块向前凿入, 游离骨块取出。椎管通畅后安装连接杆, 适度撑开复位 (chance骨折除外) , 拧紧自锁螺钉帽, 硬膜外植入筋膜下脂肪片保护。常规后外侧植骨于关节突关节外侧, 负压引流, 术后48h左右即引流量小于50mL时拔引流管。术后平均卧床3d, 拔引流后患者佩带支具下地活动, 3个月后撤除支具。

2 结果

本组69例患者中63例获得随访, 6例失访, 随访时间为0.5~3年。脊髓恢复情况按Frankel分级, 术后A级2例, B级5例, C级6例, D级14例, E级36例;随访时A级2例, B级6例, C级7例, D级13例, E级35例;均平均提高1~2级。手术前后及随访时椎体高度的恢复, 术前椎体压缩平均35.6%, 术后椎体压缩平均14.1%, 术后12个月随访时椎体压缩平均16.3%。随访63例患者中56例植骨愈合良好, 7例植骨未愈合。其中有3例椎弓根螺钉断裂, 但没有神经系统改变和椎体高度的丢失, 予以内固定物取出, 支具保护1.5~2个月;有2例患者出现迟发性感染, 1例于术后3个月出现, 另1例于术后8个月出现, 均内固定物取出、病灶清除, 术后辅以病灶灌洗术, 半个月后拔管, 引流处逐渐愈合, 支具保护下地活动;术后脑脊液渗漏1例, 保守治疗痊愈。

3 讨论

胸腰段骨折是脊柱外科中最常见的骨折, 在有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 需早期处理。理想的治疗应是彻底减压, 恢复足够的神经通道, 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从而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5]。为此我们常规做椎板减压, 对椎体后缘骨块如复位不良的用植骨器向前击打复位, 游离骨块则予以取出, 以解除神经压迫[4]。固定上我们曾应用棘突钢板和路易斯钢板以及Dick钉进行手术治疗, 但棘突钢板和路易斯钢板固定不可靠, 不能保证胸腰段骨性结构的有效稳定, Dick钉操作复杂, 也不可取。从2003年8月起我们采用AF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 AF系统具有自锁角度螺孔, 正反螺纹套筒, 螺钉粗大且呈锥型, 钉杆角固定, 角度螺钉的坚固性和准确性, 易安装, 不易松动, 复位撑开简单及时, 能有效恢复生理弯曲, 利用后纵韧带张力使椎体骨块前移, 达到椎管间接减压, 能同时对脊柱前、中、后三柱结构进行复位和内固定[6~7], 手术具有操作简单方便, 时间大为缩短, 创伤小, 出血少等特点。

适应证选择上我们体会有: (1) 胸腰段单个椎体爆裂骨折CT等影像学检查提示骨折突入椎管大于30%者; (2) Chance骨折或骨折脱位型胸腰段骨折; (3) 伤后有截瘫表现或截瘫进行性加重者; (4) 侧位X线片胸腰段后凸成角大于30°, 提示脊柱失稳者[4]。手术时机选择上, 越早手术越好, 尤其对合并截瘫或进行性加重者[4]。对伤后时间超过2周、明显骨质疏松或椎弓根发育不良、两个以上椎体骨折者均禁忌AF系统固定。

手术中关键是椎弓根螺钉植入的进钉点和角度。进钉点我们现在采用Weinstein法定位。术前对椎体正侧位X线片及CT进行详细分析, 判定椎体骨折情况及上下椎体的椎弓根角度, 椎弓根本身的宽度及是否存在畸形和变异。麻醉后于伤椎棘突打入金属针, 用C型臂X线机判断位置, 以防止定位错误。术中植入标记针后再用C臂判定进钉位置和角度是否正确。另外对进钉深度及撑开程度的判定也很重要, 进钉深度我们体会一般以通过椎体的60%~80%, 这样既可达到胸腰椎三柱稳定, 又可避免对椎体前方大血管等结构造成副损伤, 撑开程度我们体会至少达到正常椎体高度的80%以上。植入螺钉前必需用探子探查骨洞四壁的完整以保证螺钉在椎弓根内走行, 方向上可略偏外或略上, 以免向内损伤硬膜或向下伤及神经根。

本组病例常规行后外侧即关节突关节外侧植骨, 因为金属器械固定只是一个替代过程, 最终的骨性融合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脊柱的稳定, 还可以防止椎体高度的丢失, 也就有可能避免内固定物的折断, 减少了迟发性腰疼等并发症。本组患者常规做病椎椎板减压, 可直视下判断椎管情况并对移位骨块进行处理。虽对后柱稳定性略有影响, 但可以对伤后神经结构可能出现的损伤起到一个减压作用, 另外对术中操作有可能造成的神经水肿也起到预防性减压作用。同时通过椎弓根固定和后外侧植骨也就基本上保证了脊柱的稳定性, 术中减压时要尽量不破坏关节突关节。通过AF系统处理胸腰段骨折基本上可实现脊柱解剖复位, 使稳定性得到重建, 恢复脊柱正常序列, 有效地恢复了椎管的正常容积, 防止脊髓继发性损害, 有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减少并发症。

摘要:目的探讨AF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69例胸腰段骨折患者经切开复位, AF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 进钉点采用Weinstein定位法, 术中常规行后外侧植骨。结果63例患者得到随访, 都有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恢复和椎体高度恢复, 植骨愈合满意, 出现断钉、迟发感染以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 经处理后痊愈。结论AF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复位确切、固定可靠、简便省时, 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AF系统,胸腰段骨折,植骨

参考文献

[1]贾连顺, 李家顺.脊柱创伤外科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0:159.

[2]Weinstein JN, Spartt KF, Spengler D, et al.Spinal pedicle fixation: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roentgenogram based assessment and surgical factors on successful screw placement[J].Spine, 1988, 13 (9) :1012~1018.

[3]邹得威, 海涌, 马松华.AF三维椎弓根系统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 1995, 33 (4) :219.

[4]饶书城.脊柱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56~375.

[5]张德荣, 杨淮海.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治疗[J].中国临床医学, 2002, 9 (6) :723~724.

[6]沈宁江, 林明侠, 林庆彪, 等.RF、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02, 5 (3) :180~182.

胸腰段骨折脱位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48例患者中, 男162例, 女86例, 年龄18~66岁, 体重60.2±10.3kg。术前心电图示心动过缓者12例, 其中1例仅46次/min。损伤部位包括:T11骨折21例;T12骨折66例; L1骨折123例;L2骨折28例;T12、L1同时骨折10例。单纯椎体压缩骨折56例;爆裂性骨折并脊髓不完全损伤154例;骨折脱位并脊髓完全损伤38例。病情分期包括:急性期 (损伤后24~48h) 29例;亚急性期 (48h~2w) 219例。248例均在急性或亚急性期施行手术。麻醉前征象包括:脊髓休克、低血压、心动过缓者12例;双下肢完全瘫痪38例;不完全瘫痪154例。

1.2 麻醉处理

术前药用阿托品0.5mg和地西泮10mg肌肉注射。术前建立两条静脉通路, 输注乳酸钠林格液8~10ml/ (kg·h) 以补足血容量。麻醉诱导先用芬太尼0.2~0.4mg和潘库溴铵或维库溴铵0.1ml/kg静脉注射, 再用硫喷妥钠5mg/kg或异丙酚2mg/kg静脉注射, 快速气管内插管, 连接定容呼吸机施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用神经安定镇痛合剂、安氟醚、N2O-O2、潘库溴铵或维库溴铵。监测血压 (BP) 、最大呼吸压力 (MAP) 、心率 (HR) 、SpO2。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监测中央静脉压 (CVP) , 记录尿量, 注意保温, 酌情检查动脉血气分析PaO2和PaCO2。248例手术的平均麻醉时间为120~230min。

2 结果

本组248例胸腰段骨折并脊髓损伤, 118例在诱导前已输注乳酸钠林格液8~10ml/ (kg·h) , 12例采用氯胺酮诱导, 但诱导期的BP、MAP和CVP仍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其中13例BP明显下降, 分别为60/40、63/45和70/50mmHg;CVP分别为2.93、4.35和5.85mmHg, 但心率改变尚不明显, 均经快速输注乳酸钠林格液和羟乙基淀粉后逐渐恢复。本组有28例亚急性期患者在术中出现自主神经反射异常, 表现为BP阵发性增高和心动过缓, 其中8例的收缩压高达200mmHg、舒张压140~150mmHg, 心率58次/min, 经吸入1.5%安氟醚和静脉注射阿托品和咪达唑伦后逐渐恢复正常。 本文248例的麻醉均属满意, 术毕自主呼吸均及时恢复, 按指令能睁眼, 待完全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术后随访无麻醉并发症。

3 讨论

术前对脊髓损伤患者需要强调各项准备与估计、掌握病情特点, 包括:全面体检以了解损伤程度、分期和并发症;了解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 以及手术目的、要求和范围;根据血常规和电解质值纠正电解质紊乱;充分扩容, 力求麻醉诱导期不出现明显的低血压, 这对脊髓休克患者尤其重要。麻醉前常规使用抗胆碱能药物, 以预防心动过缓。文献报道[1]术前1h口服硝苯地平10mg具有防止自主神经异常反射的功效。

这类手术多需采用俯卧体位, 患者又可能存在饱胃或胃排空时间延迟, 因此易发生反流误吸, 需要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选择对脊髓血流灌注和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的全身麻醉药。患者的血容量常减少, 静脉麻醉药的分布容积减少, 敏感性增高, 心血管代偿能力下降, 如果采取依次诱导或加深麻醉法, 要警惕出现低血压意外。文献推荐[2]选用N2O-O2-吸入麻醉药和阿片类药施行维持麻醉。本组除12例选用氯胺酮诱导外, 其余均在硫喷妥钠 (5mg/kg) 或异丙酚 (2mg/kg) 诱导后, 采用神经安定镇痛术 (NLA) 复合N2O-O2和安氟醚维持麻醉, 麻醉深度容易掌握, 可避免血压波动。虽有报道[3]脊柱损伤后48~72h内仍可使用琥珀胆碱, 但不少学者认为在72h后使用琥珀胆碱, 高钾血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为安全计, 我们选用非去极化类肌松药。麻醉期间加强呼吸管理, 维持循环稳定是关键。气管内插管后采用定容型呼吸机施行控制呼吸, 调节适当的通气压力和吸呼比, 以保证充分供氧, 维持PaO2和PaCO2正常, 但需避免过度通气所致的低碳酸血症, 后者可致脊髓血流减少而进一步影响脊髓功能。

严重脊髓损伤特别是横贯性损伤患者, 常即刻出现脊髓休克综合征, 表现为低血压、心动过缓和血容量减少, 如果并存出血, 则血容量更低。因此, 麻醉诱导前必须建立两条通畅的静脉通路, 或直接施行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保证及时扩容, 防止诱导期低血压。急性脊髓断裂伤患者由于手术紧急, 术前未能充分纠正低血容量, 在边抢救休克边诱导的情况下, 我们酌情选用了氯胺酮, 同时快速输注羟乙基淀粉溶液, 结果休克得到逐步纠正, 维持了循环稳定。特殊情况的处理: (1) 麻醉后俯卧位可能使心排血量减少, 血压下降;麻醉后突然改变体位则更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本组在安置手术体位前, 都注意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 同时尽量轻柔缓慢地翻身, 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避免了体位性低血压。此外, 应特别注意安置胸腹部垫忖位置的正确性, 以防止影响呼吸和静脉回流。 (2) 自主神经异常反射常发生于脊髓损伤中间期和T5平面以上损伤的慢性期患者, 且常因膀胱过度充盈或麻醉过浅、手术刺激过强而引起。文献报道出现自主神经反射异常时, 可采用硝苯地平10mg或酚妥拉明2~10mg静脉注射治疗。本组患者均留置导尿管, 但仍有患者发生了自主神经异常反射, 其中1例血压骤然增高和心率减慢, 分析可能与麻醉过浅有关, 经加深麻醉和静脉注射阿托品后恢复正常, 避免了急性高血压继发的颅内出血和肺水肿。 (3) 脊髓损伤患者的产热能力降低, 术中应注意保暖, 静脉输注的液体宜适当加温, 特别在快速大量输注时更需重视。此外, 要尽量适当调节室温。术毕苏醒期常因麻醉转浅而诱发自主神经异常反射, 因此, 应掌握恰当的拔管时机, 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本组患者均于自主呼吸恢复后顺利拔管, 未出现自主神经异常反射。

参考文献

[1]吴韬, 尤新民, 金熊元.慢性脊髓损伤的麻醉[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2001, 22 (2) :89-92.

[2]夏建华, 石学银.脊髓损伤病人的麻醉处理[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2001, 22 (3) :281-283.

胸腰段骨折脱位论文 篇8

关键词: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

脊柱胸腰段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目前比较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是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术后患者椎体高度恢复、脊柱生理弧度恢复以及椎管减压效果明显,但临床研究表明其在远期疗效上存在后凸畸形或椎体高度丢失等不良情况,影响预后效果。我院通过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段骨折已经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的84例胸腰段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T11~L2单节段骨折,排除合并其他部位骨折且愈合后功能恢复正常、陈旧性胸腰段骨折及爆裂性骨折需要截瘫的患者。随机将84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试验组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35.16±4.33岁。对照组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36.01±4.0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节段以及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全麻下实施手术,对照组患者采取后路内固定非植骨融合治疗;试验组患者采取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手术方法:患者取俯卧位,髂前及上胸部、肩部垫高,使下胸、腹部悬空。以骨折椎体为中心,取后正中切口,暴露椎体及上下位椎板、小关节及横突,采用Weinstein解剖定位法,保持矢状角0°及横切面角50~150°并用椎弓根针探测,确保钻孔在椎弓根四周骨壁之内。在C臂透视下确认位置满意后,攻丝后依次植入椎弓根钉,对于有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的,按术前x线及CT扫描所显示的椎管狭窄程度减压,决定行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术,在透视下轴向撑开伤椎复位,使伤椎椎体前后高度及椎间盘高度恢复,最后根据椎体损伤程度行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作后外侧植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逐层关闭切口。术后两组患者均留置引流管,进行抗炎、止血和脱水治疗,辅助康复锻炼。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获得1年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访1年椎体前缘压缩率、Cobb角、神经功能Frankel等级增加及VAS评分变化情况[1]。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7.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缘压缩率、Cobb角、Frankel等级及VAS评分均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Frankel等级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试验组随访1年椎体前缘压缩率和Cobb角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VAS评分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Rajasekaran S等研究表明超过半数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为胸腰段骨折,其中约1/5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伤后脊柱结构遭到破坏,失去承重能力,部分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感觉丧失,引发运动或者排便功能障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2]。Wu L等研究表明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及棘突等结构的完整性对外科治疗后患者脊柱的稳定性、预防后凸畸形及脊柱屈曲具有关键作用。本研究采取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在尽量保持患者脊柱形态结构完整性的基础上解除压迫,恢复患者椎管正常状态,内固定效果良好。较普通椎弓根钉系统撑开复位术后不良情况发生率更低[3]。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在矫正畸形、提高患者骨性愈合效果、避免脊柱后柱损伤、避免脊髓神经根受损、减小椎弓根钉应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采取后路内固定的患者,术后椎体前缘压缩率、Cobb角、Frankel等级及VAS评分均明显改善,表明后路内固定治疗的有效性。而植骨融合组患者椎体前缘压缩率及Cobb角1年后均未见明显丢失,与非植骨融合患者比较效果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采取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显著,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预后情况更佳,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李振全.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4):87-88.

[2]马勇.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2):152.

胸腰段骨折脱位论文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吴江某医院在2008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7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54岁。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后均符合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行动不便、活动受限制及疼痛感等。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前路内固定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后路内固定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患者侧卧,并麻醉处理,利用腹膜或胸膜外入路,制造合理切口,使患者的骨折组织得以暴露,另外需要结合患者骨折位置对螺钉和椎体钢板进行选择,患者的骨折组织经过复位后,在骨折处利用螺钉进行固定,并使用钢板进行外固定。对照组患者侧卧,并麻醉处理,利用椎弓根制造切口,使患者的骨折组织得以暴露,另外需要结合患者骨折位置对螺钉及钢板进行选择,患者的骨折组织经过复位后,在骨折处利用螺钉进行固定,并使用钢板进行外固定。

1.3 护理方法

1.3.1 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

1.3.1. 1 术前体位训练

让患者术前1周练习平卧,双下肢交互抬起的动作及床上小便的方法,以适应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放置带来的不适感。

1.3.1. 2 术中配合

关闭伤口前,必须检查椎间盘切除间隙出血情况,必要时用纤维蛋白胶止血,在胸膜外腔灌注温水以检查胸膜有无破损,若有气泡从胸腔(胸膜)内冒出,必须找出胸膜裂口进行缝合,并在胸膜缝合后腋中线最低位放置胸腔引流管[2]。

1.3.1. 3 术后护理

保持引流管开放,术后1~2d引流管内无引流液引出,夹闭引流管2~3h,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必要时拍X线胸片后,拔除引流管,本组未出现心肺功能异常。

1.3.2 疼痛护理

1.3.2. 1 术后疼痛评分

根据客观疼痛评分,按照成人0~10分疼痛程度评分法作为客观疼痛评估工具。患者出现出汗、肌肉僵直、不敢翻身、深呼吸等症状,即评分超过5分,必须给予药物有效镇痛。本组疼痛评分均>5分。

1.3.2. 2 术后镇痛治疗

采用止痛合剂(杜冷丁50mg+吗啡10mg+非那根25mg),用电子止痛泵控制滴速,本组术后40~60h疼痛均得到有效控制。1.3.3血管神经损伤牵拉引起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1.3.3.1脊髓神经功能观察胸腰段脊柱骨折螺钉需要固定在患者健侧椎体部位,固定过程中,对螺钉固定方向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为防止因血管神经损伤牵拉而造成的各类并发症,需在患者手术过程中积极展开唤醒试验,同时避免螺钉在固定过程中划入患者脊髓部位,影响中枢神经的正常运作。同时,患者手术完成后的3d内,由护理人员按照8h/次的频率,对患者双下肢部位的感觉进行测定。本组均未出现异常症状。

1.3.3. 2 胃肠道护理

针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进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无可避免的涉及到对迷走神经的牵拉,因而可能导致患者在手术完成后出现各种不良的胃肠道反应症状,包括恶心、呕吐等。本组6例患者在手术完成后11h内出现上述不良反应。针对这部分患者所采取的护理措施为:使患者保持头侧卧位状态,嘱咐进行持续性的深呼吸。配合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焦急的情绪。待患者不良症状得到缓解后,再给予进食。同时,对胃肠道胀痛的患者,给予开塞露进行排气。通过上述处理,6例患者均在24h内症状得到缓解与消除。

1.3.3. 3 下肢血运恢复护理

在内固定手术治疗状态下,可能会对患者的胸腰段交感神经产生一定程度的牵拉及损伤,由此引发患者下肢部位的血液流动不畅通。临床表现以下肢皮肤温度异常为主。本组有2例患者术后48h内出现单侧下肢皮肤温度异常。给予护理以温热水对异常部位进行热敷,同时引导患者对下肢肌肉进行定时的按摩与运动。辅助患者定期完成简单的活动动作,主要包括抬腿、屈膝等。通过上述处理,2例患者均在术后72h内恢复至正常状态。

1.3.4 保持脊柱平衡,恢复正常生活

1.3.4. 1 早期活动

术后7d内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在平卧状态下进行适当运动。防止在术后恢复阶段因长期卧床而出现各类并发症(包括褥疮、压疮等)。同时,需要以每天2次的频率进行深呼吸训练,为术后尽早的下床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1.3.4. 2 佩戴支具

术后一周,协助患者独立端坐30min后,可按体型制作石膏背心模具,再按石膏模具形状制作上体支具。

1.3.4. 3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半年内避免做上身下屈的动作,防止内固定物脱出,活动时佩戴支具以减少脊柱活动度。本组未出现脊柱失衡现象。

1.4 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经过相应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疼痛感缓解,骨组织恢复良好,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存在轻微影响,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有效:患者经过相应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疼痛感减轻,骨组织有所恢复,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存在一定影响,生活质量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经过相应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疼痛感未减轻,骨组织恢复较差,对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存在较大的影响,生活质量未得到改善。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相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如表1所示。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满意度上,两组患者均在90%以上,无显著差异性。

3 讨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其本身具有多发性,且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患者自身也需要承受较大的精神痛苦和心理压力,最终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制约甚至还会造成死亡。由此可见,胸腰段脊柱骨折在治疗上,医师需要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对症治疗,从而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残率及致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胸腰段脊柱骨折在治疗方法上,需要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治疗措施,从而使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和生命体征得以改善。此次临床研究发现,两组患者采用前路内固定与后路内固定进行治疗,护理方法均一致,且术后治疗效果均有所缓解,且前路内固定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后路内固定,说明对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患者采用前路内固定治疗合并临床护理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徐辉.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34(25):56-57.

[2]汪凡栋,蔡奇霖.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的治疗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35(2):232-233.

上一篇:精确同步下一篇:肝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