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关节半脱位

2024-06-29

骶髂关节半脱位(精选8篇)

骶髂关节半脱位 篇1

骶髂关节半错位是由于骶髂关节的周围韧带松弛被牵拉, 外伤等原因使关节轻度移位而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 本病多见于中年女性, 引起腰痛原因之一。笔者2年来运用正骨复位法予以治疗, 简单、省力、患者痛苦少效果明显, 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65例骶髂关节半脱位患者中, 男15例, 女50例, 年龄最小27岁, 最大55岁, 平均年龄41.2岁, 病程不等, 其中向后半脱位40例, 向前半脱位25例。

2 临床症状及诊断

2.1 骶髂部疼痛, 可向下肢放射, 腰部活动困难, 咳嗽喷嚏等引起震动也可使疼痛加剧。

2.2 侧不能负重、坐、卧、应均以健侧负重, 患侧下肢髂膝关节均呈半屈位。

2.3 髂后上棘骶髂关节后侧有压痛, 可触及条索状, 向后半脱位者可触及髂骨向后凸出。

2.4 两侧髂后上棘不在同一水平线, 前脱位者患侧髂后上棘在健侧髂后上棘水平线以上, 局部触诊髂后上棘较健侧低平。下肢后伴可诱发疼痛, 后脱位者, 患侧髂后上棘较健侧髂后上棘水平线以下, 局部触诊髂后上棘较健侧突起, 直腿抬高可诱发疼痛。有时可见脊柱侧弯畸形。

2.5 床边实验阳性, 4字实验阳性, 骨盆分离与挤压实验阳性。

2.6 X线摄片, 骶髂关节的双斜位片, 有时可见患侧关节间隙增宽 (应与临床检查结合详细辨认是否前后脱位) 。

3 鉴别诊断

与急性腰扭伤, 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相鉴别。

4 治疗方法

4.1 局部治疗法

用0.1%利多卡因20 ml+泼尼1 ml, 用7号针头20 ml一次性注射器在臀部及骶髂关节后侧有压痛, 可触及条索处注射。

4.2 骨盆旋转复位法

患者端坐在正骨椅上, 两脚自然分开与肩等宽, 医生坐在患者背后, 以复位左侧骶髂关节为例, 医生右手自患者右腋下伸向前, 掌部压于颈后, 拇指向下, 余四指扶持左颈部、同时嘱患者双脚踏地臀部不准移动, 医生左手掌心顶位骶髂关节臀部, 然后右手拉患者颈部, 使患者身体前屈, 同时向后旋转, 在患者前屈旋转过程中, 医生左手掌用力, 向后顶推, 左髂骨往往出现骨擦音复位即完成, 右侧骶髂关节复位相反, 方法相同。

4.3 骨盆旋转复位原则

骨盆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推, 逆时针旋转顺时针推。

5 效标准及结果

痊愈, 症状全部消失, 活动正常, 1年后无复发45例。有效症状消失, 活动略不适18例, 无效1个疗程后症状无明显减轻者2例, 总有效率为96.95%。

6 典型病例

患者女, 38岁, 干部 2002年11月6日初诊。主诉, 左侧腰骶疼痛伴左腿不能下蹲2 d。病史, 患者于2 d前骑车不慎摔伤, 左侧骶髂部引起疼痛。伴弯腰活动受限, 左腿不能下蹲, 不能正常上班, 口服布洛芬缓释服囊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来诊。查体左侧骶髂关节压痛明显。4字实验及床边实验, 骨盆分离实验分别阳性, 拍骶髂关节片左侧骶髂关节间隙比右侧略宽。诊断左侧骶髂关节脱位。按上述疗程治疗1次后立即症状消失, 活动自如, 随访1年未见复发。

7 讨论

骶髂关节是一个极稳定的关节, 只有在较大暴力的冲动下, 才能推动骶髂关节出现改变, 引起关节周围肌肉韧带损伤或女性妊娠后期和分娩时激素分泌过多, 产程过长, 姿势不当等。使骶髂关节稳定较差, 易发生本病。

治疗急性期时先用封闭加手法, 主要是松懈骶髂关节周围肌肉韧带水肿松解肌紧张, 再用骨盆旋转复位法, 手法运用是应掌握好力度, 用力大小适中, 用力方向要正确。体会外伤性引起本病的治疗, 效果明显, 而对于关节周围韧带松弛损伤引起本病治疗效果较差。本组中2例无效, 此病与发病时间长短有关, 因此本病应早发现, 及时治疗。

摘要:目的运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方法对不同原因引起的骶髂关节半脱位患者运用新医正骨旋转复位法结合局部软组织封闭进行治疗。结果有效率为96%以上, 治愈率为78%。结论治疗效果好, 患者无痛苦, 方法简单, 立即见效, 无不良反应, 是目前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的较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骶髂关节半脱位,手法治疗

参考文献

[1]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15.

[2]邵宣, 等.实用颈腰背痛.人民出版社, 1992:351.

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治疗 篇2

关键词 肩关节 半脱位

肩关节半脱位又称不整齐肩,是偏瘫的主要合并症之一。表现为肱骨头在关节盂处下滑,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出现明显的凹陷。在国外报道中其发病率为25%~75%,在国内,因病例选择评价方法与标准,防治措施等不同,其发病率在30%~50%之间。

肩关节的解剖

肩带肌中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分别经过肩关节的前上方,下方和后方,与关节囊紧贴,形成肌腱袖,这些肌肉的收缩,可保持肱骨头与肩胛骨关节面的接触,尤其是冈上肌的功能对防止半脱位有着重要的作用。

检查方法

①触诊法:患者取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体侧,检查者用示指触诊患侧肩峰突起和肱骨头之间的距离,以其间可容纳的横指数表示脱位的程度。②人体测量学方法:用带有刻度的两脚规分别测量两侧肩峰突起与肱骨外上髁之间的距离。③放射学方法:患者取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体侧,以45度角倾斜投射角拍双侧肩关节X光片,测量肱骨头中心的水平延长线与关节盂中心的水平延长线间的垂直距离,或肩峰与肱骨头间隙的距离超过14mm或两侧间隙之差大于10mm.

早期预防

肩关节半脱位的恢复非常困难,因此早期的预防和保护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做好良姿体位的摆放,在仰卧位时患者肩下应垫高,防止肩后缩。在侧卧时患者肩胛骨前伸。当患者处于坐位时,应把患侧上肢放在面前的桌子上或轮椅的支撑台上。在取坐位时,应采取Bobath支持姿势。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应注意保护肩关节,防止其周围软组织损伤、破坏而延长松驰。

治 疗

目的:①通过纠正肩胛骨的位置,进而纠正关节盂的位置,以恢复肩部的自然绞索机制。②刺激肩关节周围起稳定作用的肌肉的活动或增加其张力。手法、冰块快速地按摩有关肌肉;利用联合反应、功能性电刺激及肌电生物反馈等。③在不损伤肩关节及周围组织的情况下,维持全关节活动度的无痛性的被动活动范围。

具体方法;①驰缓期肩关节的被动活动范围要控制在正常活动的50%;②一手固定肱骨近端,另一手固定肩胛骨下角,被动地完成肩胛胸廓关节各方向的运动。③进行肩关节内外旋运动时,一手固定肱骨近端,另一手固定腕关节在90度范围内活动。④患者取仰卧位或健侧在下方的卧位,治疗师握住患侧上肢保持肘伸展位和肩关节外旋位,然后进行肩胛骨向前方、上方、下方的运动。⑤当肩胛骨被动运动无抵抗时,取仰卧位训练上肢上举,在无痛的情况下,尽量扩大上肢上举的范围,并在此基础上配合肘关节屈伸的训练。⑥肩胛带运动诱发训练:患侧前臂和手掌放置于治疗台上,呈肩外展、肘屈曲位,治疗师一手扶持肩锁关节处,将另一手抵于患者的头部侧面,令患者头向患肩方向侧屈,同时治疗师用物固定头部,诱发出颈部肌肉等长性收缩。⑦为了促进肩肱关节的稳定性,应用固有肌的伸张法,使患者的肘支撑俯卧位,同时施加抵抗以增强肩的稳定性。⑧肩胛带抗阻力训练:患者取患侧在上方的侧卧位,双侧下肢屈曲,患侧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治疗者握患手,沿上肢纵轴,向肩关节施加压力,患者预以对抗。⑨患者取立位,患侧上肢在治疗者的协助下完成肩关节外展,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治疗者一手沿上肢纵轴向肩膀关节轻轻加压,另一手协助控制肘关节维持伸展位,可有效地改善肩胛骨向外下旋转和后撤。⑩患者在治疗台前取坐位,患手放在球上控制不动,治疗者协助调整姿势,使肩胛骨尽量外展,上肢前伸,两侧肩呈水平状态。治疗者在患者进行维持训练时,可以与其交谈,分散其注意力,对控制有困难的患者可以协助患者手保持腕关节背伸及远端固定。B11对近端弛缓的肌群,如冈上肌、三角肌中后部纤维可施用叩打方法,叩打前要调整患侧上肢呈抑制痉挛模式体位,扣打手法节奏要快,力量均匀,用手指指腹接触患者身体。B12上肢操球训练:a.患手交叉置于球上,尽量大可能将球滚向前方,治疗者双手扶持肩关节,矫正姿势。b.球向患侧滚动。c.健侧手放在膝关节上方,患手置于球上,利用肘关节的屈曲,伸展,完成球的向前滚动。d.患手将球向后滚动。B13三角巾吊带法:在BrunnstromⅠ级时,无论有无半脱位,均使用三角巾。在BrunnstromⅡ~Ⅲ级时,肩关节周围肌肉肌张力充分,考虑半脱位不会进行性加重,但担心使用三角巾使挛缩加重时可不使用。否则如有半脱位均使用三角巾。在BrunnstromⅣ~Ⅵ级时一般不使用三角巾。

巨大黑痣儿童开始换皮

(記者蒋明 通讯员周汉桥)近日,出生就有巨大黑痣的名叫童童的儿童,经武汉市第三医院整形科的成功手术后顺利出院。

5年前,童童的出生给家人增添了喜悦,然而看到儿子的身体后,一家人吓呆了:儿子从后脑下半部到后背,被一块巨大的黑痣覆盖着,腿、腰、腹部等都有一些散状的黑色斑点。一家人四处寻医却无法解决。不久前,童童的母亲丁女士带着童童来到武汉市第三医院整形科。医生介绍,像童童这样的“巨痣”十分罕见。经该院医生测量,童童背部的黑痣面积达800多平方厘米,全身还有数不清的黑点,若不进行手术,长大后,这些分散的黑点可能连成一块,童童则可能成为“黑人”。

骶髂关节半脱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骶髂关节半脱位门诊患者中,男9例,女21例,年龄26~65岁,平均44.26±7.2岁,病程1~60天,平均25.5±8.2天;前半脱位12例,后半脱位18例;伴双侧腰骶部疼痛8例,单侧19例,伴臀部疼痛17例,伴下肢放射痛13例,伴腹股沟及股内收肌疼痛9例,伴月经不调、痛经7例。所有患者经骨盆及腰椎平片检查确诊,排除致密性髂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结核等其它骶髂关节骨质破坏性疾病。

1.2 诊断标准

参考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有急性腰骶部扭伤史或慢性劳损史,多见于体力劳动的青壮年;一侧或双侧腰骶部疼痛,不能弯腰,患侧下肢站立负重、行走、抬腿困难,严重者疼痛向臀部和腹股沟处放射;骶髂部有明显压痛,两侧髂后上棘不等高,“4”字试验阳性,床边试验阳性,唧筒柄试验阳性,髋膝屈曲试验及下肢后伸试验阳性,严重者可见腰骶部脊柱侧弯;骶髂关节双斜位X线摄片示患侧骶髂关节间隙增宽,或无异常。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符合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者,具有典型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X线检查确诊为骶髂关节半脱位且适合正骨手法治疗。排除: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臀上皮神经损伤。

1.4 治疗

原则:舒筋通络,松解粘连,解痉止痛,理筋整复。预备手法15min为宜,正骨1次成功,下次不必再复位,如有反复半脱位病史,需多次复位。隔日巩固治疗1次,1~3次即可,3次为一疗程。

1.4.1 预备手法

患侧为主。(1)患者取俯卧位,双下肢伸直,医者站其患侧,双手叠掌按揉腰骶、骶髂关节及臀部3~5min,再用肘尖理腰部肌肉2~3min;局部疼痛痉挛者弹拨局部条状筋索;单手或双手拇指按揉肾俞、大肠俞及髂后上棘周围的阿是穴,以患者有酸胀感为宜;再用全掌擦八髎穴,透热为度;双手拿揉下肢肌肉数遍,再用一手食、中、无名指共同滑按足底1~2跖骨关节之间数遍。(2)患者取健侧卧位,健侧下肢伸直,患肢屈髋屈膝,患侧踝部放于健侧膝上部,医者站其后,全掌自臀部至膝部沿足少阳胆经循行方向行推法3~5遍。(3)根据疼痛、麻木放射部位及伴随症状循经取穴,伴腰骶部疼痛取命门、腰阳关、关元俞;伴臀部疼痛取秩边、环跳;放射至下肢后侧取承扶、殷门、委中;外侧取风市、阳陵泉、绝骨;腹股沟及股前内侧取气冲、伏兔、曲泉;小腿前外侧取足三里、解溪;伴月经不调、痛经取三阴交、血海、地机、中极、关元[3]。

1.4.2 正骨手法

整复前首先明确向前或向后脱位,再进行复位操作。骶髂关节周围韧带和肌肉发达,整复阻力大,手法切忌粗暴。

1.4.2. 1 骶髂关节前脱位

右侧为例,①拢背推髂复位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站其左侧,嘱其下肢不动;医者右臂拢住患者右背,左手按其右侧髂前上棘,使患者上身向左转,其上身旋转到最大限度时,医者双臂向相反方向突然用力,医者左手有移动感,听到弹响声,提示复位成功。适用于疼痛剧烈者。②单膝压腹复位法:患者取仰卧位,左侧下肢伸直,双手置于腹部以保护季肋部不被压伤;医者站其右侧,左手扶住患者右侧膝部,右手握持同侧踝部,使下肢屈髋屈膝,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医者趁势将膝部压向左侧季肋部,连续弹压数次。此时可听到腰骶部弹响声,提示复位成功。适用于疼痛缓解者。

1.4.2. 2 骶髂关节后脱位

右侧为例,①单髋过伸复位法:患者取俯卧位,左侧下肢伸直;医者站其右侧,右手向下按其右侧髂后上棘,左手托住同侧下肢膝上部,双手对称用力,使右侧下肢后伸至最大限度,然后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的突然搬动,此时可听到弹响声,提示复位成功。适用于疼痛剧烈者。②过伸推髂复位法:患者取左侧卧位,左侧下肢伸直;医者站其后,左手推住右侧髂后上棘,右手握同侧踝上部,嘱患者屈膝90°,左手向前推按髂后上棘,同时右手向后牵拉下肢,逐渐达到最大限度时,双手突然向相反方向用力。此时可听到弹响声,提示复位成功。操作时要使髋部向前,患肢向后,形成弓形。适用于疼痛缓解者。施术手法完成后,嘱患者卧床休息1~3天,卧床时在腘窝部放置一厚绵垫,使患肢髋膝关节保持轻度屈屈位;尽量避免持续步行、上下楼梯等加重骶髂关节负荷的活动。

1.5 疗效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腰骶痛消失,腰腿活动自如;好转:腰骶痛减轻,功能改善;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治愈23例,好转5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3.3%。其中治疗1~3次者22例,4~6次者5例,7次以上者3例。

3 典型病例

王某,女,35岁,工人,2009年3月4日由家人搀扶就诊。主诉:右侧腰腿疼,活动受限1天。自诉:昨天早起锻炼,打羽毛球时接球不慎,将腰扭了一下,听到腰部有声响,遂感腰骶部及腿后侧疼痛,不敢活动,卧床、起立、行走时困难,咳嗽、打喷嚏时疼痛加剧,腰喜向患侧侧屈,怕碰撞,在家热敷并口服消炎,痛等,症状未见明显改善,且腰部、骶髂关节有反复扭伤史。查体:右侧髂后上棘凸起,环跳穴处有明显压痛、叩击痛,骨后侧疼痛。骨盆分离及挤压试验、“4”字试验、床边试验、唧筒柄试验、髋膝屈曲试验及下肢后伸试验阳性,右侧下肢较左侧缩短1cm。X片示两侧关节间隙不等宽,右侧骶髂关节间隙大于0.3cm。诊断:右侧骶髂关节后脱位。治疗:先对患测部位施预备手法,点按肾俞、大肠俞、阿是穴、环跳、承扶、殷门、委中,后施单髋过伸复位法整复;嘱患者卧床休息3周,尽量避免持续步行、上下楼梯。治疗1次疼痛明显减轻,可站立行走;治疗3次后痊愈,随访3个月无复发。

4 讨论

4.1 解剖及力学

骶髂关节为滑膜关节,位于骶骨两侧,左右各一,是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组成的微动关节,其关节腔小,周围有紧张的关节囊和韧带加强,稳定性主要依靠骶髂前后韧带和骶髂间韧带维持[4]。骶髂关节在正常情况下承受三方面的力,即躯干重力、两下肢向上的支撑力及耻骨联合的内聚力,三力均衡和动态协调是维持正常骶髂关节结构的重要力量因素。脊柱所承负的重量必须通过两侧骶髂关节才能到达下肢,而足底或坐骨结节遭受外力也须通过骶髂关节才能到达躯干。正常的骶髂关节只有少许的前后旋转活动,以缓冲弯腰和负重时脊柱所承担的外力。当骶髂关节受到超载生理活动的扭转时可发生向前或向后的半脱位,或姿势不正,肌力协调失常,或用力不当的情况下造成。骶髂关节半脱位以旋转活动为主,伴有少量滑移,临床根据髂骨旋转方向的不同将髂骨向前旋转称前脱位型,反之为后脱位型。

4.2 临床症状

由于骶髂关节半脱位导致关节解剖位置发生变化,在关节腔负压的情况下将滑膜吸入关节间隙发生嵌顿,引起骶髂关节周围剧烈疼痛。因骨盆倾斜,盆腔脏器及所支配的神经、血管受压迫,若不及时纠正半脱位及恢复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功能,累及骶髂关节前方的神经丛即可引发临床症状。骶丛受刺激或压迫,影响坐骨神经,产生丛性坐骨神经痛、腰骶部疼痛,向一侧或双侧下肢沿坐骨神经走行放射性疼痛、麻木;影响臀上及臀下神经,出现臀部疼痛;影响股神经见大腿前侧疼痛;影响闭孔神经见大腿内侧疼痛,股不能内收,双下肢交叉困难,股外旋无力,或出现膝关节疼痛;影响股后皮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出现股后和外侧皮肤麻木、感觉障碍。骶髂关节前面有骶2-4神经发出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形成骨盆神经,与从腰部延伸而来的骶交感神经纤维组成神经丛,支配盆腔脏器。炎症刺激骶部交感、副交感神经时可出现相应盆腔脏器功能紊乱症状[5]。临床许多患者不以关节处疼痛表现为主,往往自觉牵涉或放射部位疼痛明显。此外,骶髂关节为微动关节,虽有错位,但X线片上关节结构变动微小,且X线拍摄角度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故只有与临床症状及体征合参,才能提高诊断的正确率[6]。此病多发于青壮年女性,因女性骶髂关节的活动度较男性大,尤其实分娩后妇女,其骶髂关节周围韧带、筋膜等组织松弛,骶髂关节活动度增加,抵御能力减弱,故骶髂关节关节结构易失衡而导致半脱位[7]。

4.3 治疗原理

通过手法作用迫使髂骨向引起脱位的反方向旋转移动,达到(离而复合)的目的。根据关节半脱位类型施行针对性正骨手法,矫正错位,手法操作分两个步骤,使任何方向的脱位整复及骨盆倾斜引起的症状随之减轻或痊愈。(1)预备手法,目的在于放松腰骶、骶髂、臀部及下肢肌肉,松解肌间隙粘连,舒通经络,缓急止痛,为复位手法打基础。弹拨条状筋锁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作用;肾俞、大肠俞、八髎、阿是穴均可缓解腰骶及骶髂关节周围疼痛,足底1~2跖骨关节为疼痛敏感点,止痛解痉;推胆经综合调节患侧不通,因胆经可治疗全身诸痛。根据腰骶、臀部及下肢疼痛、麻木部位选取相应穴位治疗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通调经络。女性出现月经不调、痛经,点按相应穴位,调整气血运行,缓解症状。(2)正骨手法,区分骶髂关节半脱位的类型是选用正骨手法治疗的重要前提,依据半脱位的方向选用针对性整复手法正骨复位,恢复骨盆承载功能。如疼痛剧烈者,前脱位选用拢背推髂复位法,后脱位选用单髋过伸复位法,这两种方法定点与动点之间杠杆距离短,同侧下肢活动范围小,肌肉受牵拉不明显,整复过程中不会引起更剧烈的疼痛。疼痛缓解者,前脱位选用单膝压腹复位法,后脱位选用过伸推髂复位法,这两种方法定点与动点之间杠杆距离长,同侧下肢被动活动范围大,肌肉受牵拉明显,整复过程中易产生疼痛,多用于长期未复位的患者。前两种复位法同样适用于疼痛缓解者。这四种正骨手法操作简单,均可恢复骶髂关节内在的力学平衡和气血平衡。正骨成功的标志是复位时多可听到关节弹响声或有手下轻度移动感,患者疼痛显著缓解,骨盆骨性结构恢复对称性,两侧髂棘等高,双下肢等长,腰部活动恢复正常,患肢承重功能恢复,骨盆倾斜引起的脏器功能紊乱症状随之减轻或痊愈。正骨操作中力点、力量、角度三者须协调。手法治疗后卧床休息可稳定病人因疼痛产生的恐惧心理,并消除周围韧带水肿,减轻疼痛,修复损伤。患者日常生活中持续步行、上下楼梯会加重骶髂关节负荷,有可能造成骶髂关节再次脱位。

4.4 治疗体会

此病临床常见,但常被误诊或漏诊,治疗前一定要明确诊断,分清半脱位类型才可进行手法操作。正骨手法是临床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的常用方法,其疗效显著,受广大患者肯定。正骨手法要注意年龄、性别及个体差异,手法需轻巧柔和,用力稳妥有序,循序渐进,严禁施暴力、蛮劲,以免引发损伤;以预备手法为基础,放松肌肉、疏通经络、缓解疼痛,根据伴随症状选取相应穴位,调整机体平衡,缓解骨盆倾斜引起的各种症状。早期半脱位患者采取手法整复有立即复位的效果,但长期未复位、病情延误患者采取手法复位疗效欠佳。

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患者30例,总有效率达93.3%;可轻松整复骶髂关节半脱位,松解局部组织,恢复骶髂关节正常的解剖位置,减轻对局部组织的压迫和刺激,迅速缓解疼痛,恢复功能。正骨手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骶髂关节半脱位只要诊断正确,治疗及时,方法得当,都能取得满意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的效果。方法:30例骶髂关节半脱位患者采用预备手法及正骨手法治疗,观察效果。结果:治愈23例,好转5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3.3%。结论: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效果良好。

关键词:骶髂关节半脱位,正骨手法,疗效

参考文献

[1]王法利,杨书成.按摩治疗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12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16.

[3]祖兴苗,姜晓越.骶髂关节结构失衡症168例治疗分析[J].按摩与导引,2002,18(2):29.

[4]严振国.正常人体解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42-43.

[5]章翔.现代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92-195.

[6]白晓东,张韶峰,庞晓东.骶髂关节半脱位患者功能障碍及影像学变化的164例2年随访[J].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5,9(22):201.

骶髂关节半脱位 篇4

1 骨盆骨折的治疗进展

上世纪70年代以前, 骨盆骨折仍以卧床休息、股骨髁上牵引、骨盆悬吊牵引等保守治疗为主, 但这些方法不能复位和固定有较大移位的骨折和脱位, 导致患者常常留有较为严重的后遗症[3]。80年代末期以来, 对于有明显移位的骨折及骶髂关节脱位, 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早期手术治疗以便最大程度的复位, 如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更需如此。1989年Matta等[4]首先报道拉力螺钉固定不稳定骨盆后环骨折的技术, 适用于单纯骶髂关节韧带损伤、TileB型、TileC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骶骨骨折 (DenisⅠ型、Ⅱ型) 、Malgaigne骨折、骶髂关节融合和开放性骨折的治疗。骶髂螺钉内固定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先后经历了切开复位内固定、X线片透视下经皮内固定、CT引导下闭合复位、荧光法经皮内固定的发展过程[5]。骶髂关节脱位及周围骨折手术治疗的优点:早期恢复脱位及骨折的解剖结构, 减轻受牵拉的神经的张力, 并可对损伤的血管进行处理。但实施手术时, 因手术径路周围血管神经丰富, 手术者必须对解剖结构相当熟悉, 否则易引起血管神经损伤, 造成不良后果。

2 骶髂关节的解剖结构

2.1 骨性关节结构

由骶骨与髂骨的耳状面相对而构成, 关节面凹凸不平, 互相嵌合十分紧密。髂骨面软骨属纤维软骨, 软骨较薄, 厚度一般不足1 mm。关节面较光滑, 骶骨耳状面不规则, 在3个骶椎的外侧面, 向外向后, 前面较宽。髂骨耳状面位髂窝后部的髂骨内侧面, 向前向内。骶髂关节有一定的活动范围, 属微动关节, 骶髂关节的运动是在6个自由度上的耦合运动[6]。整个关节表面都有不规则的突起和凹部, 骶面略为凹陷, 髂面稍为凸出, 借以稳定关节。

2.2 周围的韧带结构

骶髂关节周围的韧带包括骶髂前韧带、髂骨间韧带、骶髂后韧带、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等。骶骨间韧带为最主要的负重韧带, 位于关节软骨后、骶骨粗隆和髂骨粗隆之间。骶髂后韧带又分为骶髂后短韧带和骶髂后长韧带两部分, 从骶骨外侧嵴向外斜至髂骨, 髂后短韧带近乎水平, 后长韧带斜行。骶髂前韧带为宽薄纤维束, 内侧起自骶骨骨盆面外侧, 向外止于髂骨耳状面缘和耳前沟, 仅见于关节上部。骶结节韧带为一坚强的纤维束, 起点较宽, 一部分与骶髂后长韧带融合, 由髂后上棘的后部向下止于坐骨结节。骶棘韧带为扇形, 韧带的底由骶尾骨的侧面止于坐骨棘, 介于坐骨大、小孔之间骶节韧带的深面, 其后部为阴部神经所越过。骶髂关节的这些结构特征, 增强了该关节的稳固性, 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关节的活动, 从而有利于重力通过该关节向下肢传递, 以及自高处着地或跳跃时起缓冲冲击力及震荡的作用。

3 骨盆骨折的分型

3.1 Tile分型

Tile基于骨盆垂直面的稳定性、后方结构的完整性以及外力作用方向, 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将骨盆骨折分为A、B、C三型[7]。每型又分为3个亚型, 每个亚型又可以进一步分型。Tile分型对临床医师确定治疗方案及手术方式有决定性指导意义。A型稳定的骨盆环损伤, 骨折轻度移位。A1:骨盆边缘骨折, 不累及骨盆环, 撕脱伤;A2:骨盆环有骨折或有轻度移位;A3:不累及骨盆环, 骶骨或尾骨骨折无移位。B型旋转不稳、垂直稳定的骨盆环损伤, 损伤的骨盆后侧张力带和骨盆底仍保持完整无损伤, 髋骨可发生旋转不稳定。B1:外旋损伤, 翻书样损伤;B2:骨盆侧方挤压损伤或髋骨内旋损伤, 内旋不稳定, 侧方挤压伤, 关书样损伤;B3: 双侧B型损伤。C型旋转和垂直不稳定的骨盆环损伤, 后侧骶髂部稳定结构完全损伤, 骶棘和骶结节韧带完全撕裂, 前侧产生耻骨联合或一侧耻骨上下支骨折或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 骨盆产生旋转和垂直方向不稳定, 一侧骨盆可向上移位。C1:单侧伤;C2:骨盆双侧不稳定, 多为侧方挤压性损伤, 受力侧髂骨后部骨折及耻骨支骨折, 骶髂关节脱位, 一侧旋转不稳, 一侧旋转和垂直不稳;C3:双侧伤, 临床上骨盆环破裂合并髋臼骨折也称为C3型骨折。

3.2 Young-Burgess分型

Young和Burgess根据损伤机制将骨盆骨折分为4种类型, 包括侧方挤压型 (LC型) 、前后挤压型 (APC型) 、纵向剪切型 (VS型) 及复合应力型 (CM型) [8]。每种损伤方式的致伤原因有明显区别, APC型常发生于步行者和摩托车相撞的事故中。LC型常发生于摩托车、汽车相撞。高处坠落则常导致VS型。LC型:LCⅠ型:作用力偏后, 表现为骶骨骨折、一侧坐骨和耻骨支水平骨折和伤侧骶骨压缩骨折;LCⅡ型:作用力偏前, 表现为一侧耻骨支水平骨折、骶骨前缘压缩骨折、髂骨翼骨折及一侧骶髂关节脱位和髂骨翼新月样骨折;LCⅢ型:一侧Ⅰ或Ⅱ型损伤加对侧外旋损伤 (对侧开书形损伤) 。APC型:APCⅠ型:一侧或两侧耻骨支骨折或耻骨联合分离, 移位不超过2.5 cm, 和 (或) 骶髂关节轻度分离, 前后韧带拉长但结构完整;PCⅡ型:一侧或两侧耻骨支骨折或耻骨联合分离, 移位超过2.5 cm, 和 (或) 骶髂关节分离, 其前部韧带断裂、后部韧带完整;APCⅢ型:半侧骨盆完全性分离, 但无纵向移位, 前后方韧带同时断裂骶髂关节完全性分离, 并有纵向不稳。VS型:轴向暴力作用于骨盆产生骨盆环前后韧带和骨复合物破裂, 骶髂关节分离并纵向移位, 偶有骨折线通过髂骨翼和 (或) 骶骨。CM型:前和 (或) 后部纵和 (或) 横形骨折, 可见各类骨折的组合形式 (LC-VS型和LC-APC型等) 。

4 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治疗方法

4.1 保守治疗

早期对骨盆骨折的治疗以稳定生命体征为救治重点, 因此对不稳定的骶髂关节脱位采用保守治疗, 具体方法是:对骶髂关节脱位行骨牵引治疗, 重量应大, 占体重的1/7~1/5为宜, 一般不用过牵, 6周之前不应减轻重量, 以免在韧带完全愈合前向上脱位。减轻重量是早期再脱位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经髂骨翼后部斜型骨折脱位复位之后有一定稳定性, 牵引时间可少于6周。对于骶髂关节韧带损伤型骨盆骨折, 治疗目的主要是纠正骨盆扭转变形, 使骶髂关节韧带恢复原位下愈合。因此对于压缩型应手法矫正, 腹带固定, 卧床 6周或下肢牵引6周。对于分离型手法侧方挤压矫正, 骨盆悬吊6周, 或下肢内旋矫正髂骨翼外翻后, 内旋位石膏固定6周。髂骨翼后部直线骨折移位较小, 内外翻畸形较轻, 容易复位, 牵引法复位并保持, 但矫正力不易过大, 牵引6周即可, 后遗症较轻。Matta等 [9]比较非手术治疗、外固定架与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结果, 在非手术治疗组行牵引治疗, 其中4例复位不良, 2例不连接, 较外固定架和内固定组预后差。劳继军等[10]认为牵引治疗制动时间长、疗效差、并发症较高, 而内固定术疗效肯定、疗程短, 是重建骨盆环的首选, 因此国内外的学者一致认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手术治疗是首选。

4.2 外固定架治疗

虽然外固定架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在恢复骨盆生物力学上不及内固定, 而且需要长时间卧床和可能引起后期钉道感染, 但却是早期稳定骨盆的最迅速和最有效的方法, 早期使用外固定架可以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 控制出血, 防止骨盆环的进一步移位, 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条件, 最大程度的减少并发症和伤残率。它适用于各种类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脱位, 特别适合于耻骨联合分离合并B1型骨折和骨盆内旋向上垂直移位的B2型骨折。Agnew等[11]通过研究发现, 不稳定骨盆骨折早期使用外固定架治疗可大大降低死亡率。目前主要使用的外固定架种类有前路外固定架和C型骨盆钳。在临床工作中为了最大限度的恢复骨盆的稳定性, 常常使用外固定架来配合内固定的使用, 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4.3 内固定治疗

(1) 前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较常使用的内固定方式。具体方法是:仰卧位延髂骨前嵴做S-P的上半切口, 切口向前延至髂嵴最上部, 向下达恰前下棘, 骨膜下分离髂肌, 向内侧拉开髂肌和腹部脏器, 暴露骶髂关节。复位骶髂关节后用两个双孔或3孔动力加压钢板和螺钉将骶骨翼部固定于髂骨上, 放置引流, 关闭切口。前路前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安全、牢固、简单、减少后部软组织的破坏, 提高了手术效果。蔚梵等[12]经前方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25例骶髂关节脱位, 认为早期采用经前方入路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脱位可获得满意的疗效。但是由于骶翼前方有骶丛神经穿过, 会引起损伤。国内有报道称手术时最易损伤的为L4神经根, 放置钢板的位置是骶骨翼中上部, 距骶骨翼边缘20mm以内为安全区[13]。 (2) 骶骨棒内固定术:在国外, 骶骨棒治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骶骨骨折。具体方法是:俯卧位在髂后上棘处做两个约5CM的左右纵型切口, 显露骶骨后孔和坐骨大切迹, 对位满意后将骶骨棒自一侧髂后上棘经骶骨后面贯穿至对侧, 同时安装并旋紧其两端螺帽, 适度加压, 以免损伤骶神经。Leasur等[14]称术中X线辅助下治疗骶骨骨折脱位精确率高、创伤小、术后恢复满意。同时, 骶骨棒内固定术也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最常见的是骶髂关节处的神经血管损伤, 而且不能用于双侧骶髂关节脱位, 国内有报道L5椎板上缘至两侧髂后上棘间的髂后嵴区是安全且质量较好的区域可用于骶骨棒的安全、有效固定, 而在髂后上棘水平以下安装骶骨棒是危险的[15]。 (3) 骶髂螺钉内固定:骶髂螺钉内固定技术操作简便, 适应范围广, 可提供强有力的固定效果, 亦是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最常选用的内固定方法。具体手术操作如下:俯卧位, 在髂后上棘远端外侧下1.5 cm处, 纵行做10 cm切口, 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显露骶髂关节或髂骨翼外侧, 整复移位的骶髂关节, 在X线透视监视下用直径为2~4 mm的导针经髂骨翼后侧、骶髂关节间隙、骶骨耳状面及骶骨翼, 经骶骨上切迹与S1前裂孔之间, 将导针置入S1椎体上部。注意在置入导针时应避免导针置入背侧腰骶椎管和腹侧的骨盆腔, 进针的深度一般以达到或稍超过S1椎体中央矢状线为宜。置入导针位置准确无误后, 用空心钻头沿导针缓慢钻孔, 注意防止钻头刺入椎管或骨盆腔, 钻孔深度以少于导针深度5 mm为宜, 测量进针深度, 选用直径为65~80 mm的空心拉力螺钉沿导针拧入, 并逐渐加压固定, 使分离和移位的骶髂关节或骶骨复位并牢固固定。该法固定可靠, 要求骶髂关要完全复位, 手术条件要求高, 术中需反复透视, 如置钉位置不当, 可造成血管或神经伤。骶髂拉力螺钉固定能得到最大的稳定性, 但手术的操作难度大, 有误伤骶神经和马尾神经等危险, 操作需要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进行, 妨碍了这一技术的推广和普及。Damian等[16]对62名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病人, 其中32人有骶髂关节骨折脱位, 30人伴有骶骨骨折, 应用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表明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贾维东等[17]对13例骨盆骶髂关节损伤患者采用骶髂拉力螺钉固定治疗, 效果满意, 未并发生神经损伤及螺钉松动、断裂现象。潘志军等[18]对22例骨盆标本进行研究认为:髂后下棘和坐骨大切迹恒定存在, 变异小, 是可靠的骨性标志。螺钉进针点位于髂后下棘前方25 mm, 坐骨大切迹上方40 mm;螺钉长75mm;骶髂螺钉的进针方向为垂直于髂骨翼后外侧面, 然后向后侧倾斜5°~10°, 向尾端倾斜5°~10°为安全进针方法。Matta等[9]对骶髂螺钉、骶骨棒固定、前路钢板固定进行了生物力学研究, 认为骶骨棒固定效果最差, 前路钢板固定效果优于骶骨棒, 而骶髂螺钉固定最符合生物力学特点, 可提供强有力的固定效果, 负重时骨盆后环所承受的垂直剪力可被进入骶骨的骶髂螺钉所对抗, 因此应尽可能使用骶髂螺钉固定骶髂关节以取得最大的稳定性。

骶髂关节半脱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 例, 男8 例, 女4 例;年龄18~52 岁, 平均35.6 岁。受伤至手术时间7~23 d。损伤原因:车祸7 例, 高处坠落伤3 例, 塌方2 例。合并失血休克8 例, 2 例合并颅脑损伤, 2 例合并腹腔脏器损伤, 1 例合并多发性肋骨骨折及血胸。根据Tile[3]分型标准, C1型6 例, C2型1 例, C3型5 例。

1.2 术前准备

患者术前常规拍骨盆前后位、入口位及出口位X线片, 合并有髋臼骨折拍闭孔斜位加髂骨斜位片, 并常规行CT扫描。患者入院后即行患侧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牵引, 待其生命体征平稳, 全身情况允许后手术, 术前常规行肠道准备。

1.3 手术方法

平卧位, 患侧垫高, 根据髋臼及前环骨折类型, 选择延长髂腹股沟手术切口。沿髂骨内板骨膜下剥离, 将髂肌、股神经、闭孔神经及L4、L5神经根推向内侧, 显露髂窝、骶髂关节前上方2/3, 至其内侧2 cm处, 清除骶髂关节内碎裂组织, 在骶骨侧和髂骨侧各拧入1枚镙钉, 复位钳咬住镙钉, 在助手牵引患肢并推挤双侧骨盆复位后, 缓缓合拢复位钳。用两块四孔重建钢板塑形后横跨骶髂关节, 每块钢板骶骨侧固定1枚镙钉, 髂骨侧2枚镙钉固定。切口放置引流管。

1.4 术后处理

术后应用抗生素5~7 d, 大于50 岁者术后不用止血药。术后第1天, 下肢肌肉等长收缩, 并被动活动下肢关节, 以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第3天主动活动各关节, 10周后不负重或可部分负重行走, 3~4个月逐渐弃拐。

2 结果

手术时间80~150 min, 术中出血300~800 mL。术后随访5~18个月, 无一例骨盆感染及周围神经损伤;无明显肢体短缩, 所有病例术后通过影像学检查, 显示骨折及骶髂关节分离均在0.5 cm以内, 2 例3个月复查见骶髂关节分离达1.0 cm, 患处轻度疼痛, 无明显跛行。根据Matta功能评定标准[4], 疼痛, 行走, 髋关节活动范围各6分;优为17~18分, 良为15~16分, 一般为12~14分, 差为小于11分。本组优7 例, 良3 例, 一般2 例, 优良率为83.3%。

3 讨论

近年来对骨盆骨折骶髂关节脱位了解的深入, 尤其是对其临床、解剖及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 认为骶髂关节前后韧带等复合结构是骨盆后环的后部张力带, 对骨盆环的稳定作用比前部结构重要的多。其中骨盆后环对骨盆稳定作用占60%, 而骨盆前环占40%, 因此骨盆后环的固定极为重要[5]。并且认识到骨盆后环精确复位和稳定固定与其治疗后的功能改善密切相关[6]。骶骨棒及张力带钢板均是闭合复位, 复位不确切, 固定也不可靠, 加压过紧会出现神经根损伤[7], 因此现已少用。闭合复位经皮置骶髂螺钉固定技术创伤小, 固定可靠, 但其技术要求高, 易出现螺钉错位及神经血管伤风险, 且据Moore等报道经皮植钉固定技术与开放复位技术相比后者骨盆环的复位有改善[8]。

3.1 前路双钢板固定的技术优缺点

前路双钢板内固定技术的优点有:a) 在直视下复位, 骶髂关节上部骨性标志明显, 只要受伤至手术时间不过长, 在复位钳及助手的帮助下, 一般复位效果较好;b) 四孔双钢板固定稳定可靠, Leighon等将骶髂镙钉与前路四孔钢板相比较, 结果显示二者在1 000 N载荷内刚度无明显差别[9]。c) 在直视下操作, 只要操作规范, 动作轻柔安全性较高。前路钢板固定方法缺点是创伤大, 但临床上骶髂关节骨折脱位一般合并有髋臼骨折或骨盆前环骨折, 髋臼骨折及前环骨折也一般要行髂腹股沟入路手术内固定。

3.2 前路双钢板固定技术的安全性

前路双钢板固定技术的安全性与骶髂关节前侧暴露范围密切相关, 骶髂关节前侧有许多的重要神经及血管, 闭孔神经与骶骨有一定间隙, 而股神经有髂腰肌相隔, 臀上血管与神经位于关节下部, 只要不过度牵拉, 一般不会损伤。但L4及L5神经在骶髂关节与S1椎体之间走行, 且两者与骶骨翼接触较紧密, 损伤的风险大。任义军等经12具尸体解剖研究统计, 骶骨翼上部L5神经根距骶髂关节约2.1~2.5 cm, L4神经根距骶髂关节约1.9~2.2 cm[9]。因此在骶髂关节上1/2距其内侧约2 cm的区域是安全的。

3.3 手术的注意要点

手术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a) 手术时机。一般在伤后5~7 d, 过早手术出血多, 过迟骨折处骨痂及软组织挛缩影响复位;b) 髂骨内板剥离应在骨膜下进行, 滋养血管出血可用骨蜡止血;c) 接近骶髂关节处暴露应用手指裹以纱布仔细分离, 动作要轻柔;d) 只暴露骶髂关节上1/2内侧2 cm以内, 且暴露此处时应屈曲髋关节, 可减轻骶前血管及神经牵拉。

参考文献

[1]Frigon VA, Dickson KF.Open reduction internal fix-ation of pelvic malunion through an anterion ap-proach[J].J orthop Trauma, 2001, 15 (6) :519-524.

[2]Arand M, Kinzl L, Gebhard F.Computer-guidance inPercutaneous Screw stabilization of the iliosacraljoint[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4, (422) :201-207.

[3]Tile M.Classification[M]∥Tile M.Fracture of thepelvic and acetabulum.2nd ed.Batimore:Williamsand Wilkins, 1995:66-101.

[4]Mrand M, Tometta P3rd.Internal fixation of unstablepevic ring injuries[J].Clin Orthop, 1996, (329) :129-140.

[5]杜敦进, 王世松, 张鹏程, 等.经骨盆内手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J].实用骨科杂志, 2003, 9 (3) :251-252.

[6]Routt ML, Simonian PT, Mills WJ.Iliosacral screwfixation:early complications of the perculaneoustechnique[J].J Orthop Trauma, 1997, 11 (8) :584-589.

[7]卢世璧.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第10版.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854.

[8]Moore, Webb L.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Variety posterior pelvic ring injury[C].Paper Pre-sented at the 62nd Ann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1995.

环枢关节半脱位的影像学诊断 篇6

1 临床资料

笔者分析我院1999~2004年我院初步诊断为环枢关节半脱位的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55岁,平均25岁。患者就诊时,有的受到外伤,有的为活动后,有的为突发性,临床症状大部分为颈部活动障碍或疼痛。

2 结果

26例患者均行X线检查,初步诊断为环枢关节半脱位,影像学表现为环椎后结节与枢椎棘突的距离超过3 cm,或张口位环枢椎的骨突关节间隙两侧不对称。经进一步检查,CT检查显示20例为环枢关节半脱位,但是有2例在检查完后活动正常,2例为齿状突骨折,其他4例为正常环枢关节结构。所以,实际上有6例为正常。

3 讨论

3.1 环枢关节的解剖关系

环枢关节主要通过滑膜关节相连,其中主要包括几个韧带,环椎交叉韧带,包括横韧带和两条垂直覆膜。其中横韧带和翼状韧带可防止环椎向前过度移位,翼状韧带还可防止过度旋转。环枢关节主要运动有轴位旋转,还有前屈、后伸及侧屈,超过一定的范围就可能发生旋转脱位。

3.2 发病原因

大多数学者认为上呼吸道感染、创伤、环枢椎先天畸形及韧带的缺如可能是引起该病的原因。在本组患者里,创伤及小儿环枢椎的先天发育异常及齿状突的缺如及短小为主要原因。创伤可以造成韧带的损伤及断裂,从而引起环枢关节半脱位,甚至可以压迫脊髓,造成高位截瘫等。

3.3 影像诊断

环枢关节半脱位主要包括两侧间隙不对称以及齿状突前缘与环椎的间隙增宽,即环椎前弓后缘到齿状突前缘相应位置的间距增宽,成人>3 mm,小儿>4 mm,便可诊断为环枢关节半脱位。如果环齿前间隙正常,颈椎开口正位片齿状突与环椎两侧块间隙不对称并且有侧块的移位,也可诊断为环枢关节半脱位。如图1~2。

如果以上2种情况均正常,须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才能作出诊断。如果为体操运动员,即使两侧块间隙不对称及环齿前间隙增宽,如果症状不明显,也不能确诊为环枢关节半脱位。只有结合临床才能最后确诊。假如为办公室工作人员,两侧块间隙不对称或环齿前间隙增宽便可诊断为环枢关节半脱位。由于平片有时不能显示脱位程度,颈椎的过伸及过屈位可很好地显示滑脱的程度。所以,多方位的摄片可为诊断环枢关节半脱位提供有力的证据。

参考文献

[1]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00.

[2]刘庆华,张明英.环枢关节半脱位的影像诊断[J].中国实用医药,2008,3(5):312.

[3]胥小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567。

骶髂关节半脱位 篇7

跖附关节损伤, 是中足较常见的一种损伤。而其中跖跗关节半脱位由于骨折、移位不甚明显, 往往容易出现漏诊、误诊及治疗不当的情况。我院自2010-2013年, 共收治此类患者13例, 经手术治疗及精心护理,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3例, 男11例, 女2例;年龄16~41岁, 中位年龄27岁;3d之内就诊者11例, 3~7d之内就诊者2例, 伴有跖骨或骰骨骨折者3例, 无骨折者10例。

1.2 诊断

(1) 查体:对于外伤后中足部肿胀患者, 对跖跗关节进行严格细致触诊, 尤其是楔骨—第一跖骨关节内侧, 以及第五跖跗关节, 以期发现细微损伤。 (2) 影像学检查:对于有跖跗关节损伤患者应常规行负重位X线片及患足CT三维重建检查。

1.2 治疗方法

应尽早行手法整复, 石膏固定。牵引相应跖骨的同时, 挤压脱位部, 以使移位关节复位, 如效果满意, 则以石膏夹固定。同时口服活血止痛, 通络消肿之中药。6周后去除石膏, 部分负重;10周后完全负重行走。

1.3 护理

因此类患者均为突然暴力所致, 针对患者易出现的焦虑、恐慌、烦躁等情绪应加强心理疏导, 以取得患者的配合。患肢整复固定后, 应密切观察患肢末端血运及感觉情况, 正确指导患者行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时间为4~22个月, 平均14个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 (AOFAS) 中足部评分标准[1]:70~79分1例, 80~89分3例, 90~100分9例。患者足部功能均得到恢复。

3 讨论

跖跗关节又称为Lisfranc关节, 如治疗不当将会发生足疼痛性萎缩等严重后遗症, 进而导致整足的功能障碍[2]。

高能量暴力所致的骨折脱位, 临床报道漏诊率可达20%[3], 而低能量损伤导致的跖跗关节半脱位漏诊率则更高。要做到此类损伤的正确诊断, 首先对所有外伤后中足肿胀患者均应仔细查体, 对于跖跗关节处有压痛及足底可见瘀血斑者应提高警惕;其次应努力提高阅片能力。据报道X线片对跖跗关节轻微损伤的漏诊率可达41%[4]。Myerson[5]曾针对跖跗关节半脱位提出了10条阅片的关键意见, 对临床诊断帮助较大。螺旋CT三维重建因能发现较小的骨折及轻微的移位, 并可较好的评估损伤程度, 故应将其作为常规检查。

对于跖跗关节半脱位或仅伴有撕脱骨折的患者通过手法复位、石膏固定, 既可达到较好的疗效, 同时又避免了手术内固定导致的各种并发症。应用活血通络, 祛瘀消肿中药, 有利肿胀尽快消退, 防止关节粘连、僵硬。

医护人员应对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等并发症提高警惕, 尤其是直接碾压伤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肢肿胀情况, 必要时可以芒硝袋外敷患足。石膏固定后如肿胀已消退, 应及时通知医师更换石膏, 防止外固定失效, 关节再次移位。

参考文献

[1] Kitaoka HB, Alexander IJ, Adelaar R S, et al.Clinical rating systems for the ankle-hingfoot, midfoot, hallux, and lesser toes[J].Foot Ankle Int, 1994, 5 (17) :349-353.

[2] 洪潮, 顾小华, 黄秩晖, 等.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骨折脱位21 例报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6, 16 (14) :1222.

[3] Sharma D, Khan F.Lisfranc fracture dislocations-an important and easily missed fracture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J].Journal of the Royal Army Medical Corps, 2002, 148 (1) :44-47.

[4] 潘国平, 王国平, 吴仕龙, 等.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重建在跖跗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J].中医正骨, 2012, 11 (24) :27.

骶髂关节半脱位 篇8

关键词:偏瘫,肩关节半脱位,康复治疗与护理

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达60-73%[1]对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科制定了一套系统康复治疗及护理方案,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8月-2009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均经临床诊断和CT或MRI检查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符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肩关节半脱位的评定标准[2]其中男27例,女19例,平均年龄66.3岁,病程<3个月,右侧偏瘫26例,左侧偏瘫20例,脑梗塞28例,脑出血18例。

1.2 方法

1.2.1 矫正肩胛骨的位置

根据病情取仰卧位,健侧卧位或坐位,治疗者一手牢固的把住肩胛骨下角,并充分向外牵拉,使其离开脊柱,使肩胛骨位置得到矫正,关节盂位置正常,另一手握肱骨近端使其外旋、向下或向前滑出肱骨头复位。

1.2.2 活动肩胛胸廓关节

治疗师一手固定肱骨近端,另一手固定肩胛骨下角,按肩肱关节与肩胛胸廓关节2:1运动比例被动或主动完成各个方向运动。运动中注意将肱骨头向关节窝处挤压,保持肩关节全范围无痛性运动。

1.2.3 刺激肩周围稳定肌的张力和活动,增加感觉刺激。

(1)关节挤压:取健侧卧位,患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治疗师通过患侧手掌向肩关节方向做快速、反复挤压,让患手伸向前,防止肩后缩;坐位时患侧负重,头转向患侧,健手协助控制患侧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屈,患手放在坐位臀部水平略外侧,让躯体向患侧倾斜,使患肢负重,挤压肩关节;(2)牵拉反射:治疗师一手支撑患臂伸向前,另一手轻轻向上拍打肱骨头,手指指腹点压刺激冈上肌、冈下肌、斜方肌等改善肩带肌张力的异常;(3)快速刺激:在冈上肌、三角肌、肱三头肌上由近及远快速摩擦或在做主动活动之前,用冰块做快速摩擦等;(4)用滚筒、磨砂球、棒操等训练诱发上肢分离运动;(5)恢复期配合日常生活进行ADL训练。

1.2.4 康复护理

首先向患者和家属说明脑卒中后发生肩关节半脱位的原因,和准备采用的治疗方法,做好心理护理,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具体措施如下:(1)保持好良肢位、仰卧位:患侧肩下垫一软枕,患侧上肢稍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拇指外展,余四指伸直;健侧卧位: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前屈90-130℃,肘及腕关节保持伸展位,胸前放一软枕,上肢置于枕头上;患侧卧位:患者躯干稍后仰,后方垫枕头,避免患肩被直接压于身体下,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前屈90-130℃,患肘伸展,前臂旋后,手自然地呈背伸位;(2)预防肩关节囊及韧带的松弛延长:坐位时:将患肢置于体侧,肩外旋,肘外展,腕背伸,拇指外展,同时让患侧负重。站立时:患侧上肢应给予支撑,如放在前面的小桌子上,由他人扶持等。在护理和治疗时应避免牵拉肩关节,长坐时、站立训练时带肩关节半脱位复位功能带[3]。(3)心理护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知识宣教。给予心理疏导、支持和鼓励,使其正确认识疾病,建立康复信心,积极主动配合康复训练[4]。

1.3 评定标准

肩关节半脱位测量,采用双侧肩关节同时X线投照[5]。测量肩峰与肱骨之间间隙,按间距分为0-10mm,11-14mm,15-20mm,>21mm,分四组,两侧进行比较,上肢功能级别评定采用Brunstrom法[6],将上肢功能分为I迟缓,II痉挛,III联带运动,IV部分分离,V分离,VI正常。日常生活能力(ADL)用Barthel指数,4周后进行评定.均采用X2检验。

2 结果

见表1。

46例患者治疗结果表明,康复治疗及护理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肩关节半脱位

3 讨论

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是脑血管病病人的主要合并症之一。正常肩关节依靠肩胛骨关节的向上倾斜的特殊解剖位置肩关节的锁定机制。同时肩关节依靠周围的肌肉组织、关节囊、韧带,维持其稳定性。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时,肩胛骨下垂、下斜、内收、内旋,失去正常的支撑位置。当患者坐起或立位活动时,由于重力作用,肱骨头从关节盂滑下,患者肌张力低,肌力下降,冈上肌、冈下肌和三角肌,肌肉萎缩,不能使关节囊紧缩,故易出现肩关节半脱位[7]。

有研究表明,肌张力高低与肩峰下间隙呈正相关,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与患者患肢功能Brunstrom阶段有关,随着Brunstrom分级上升,半脱位发生率降低[8]。因此,一旦发现肩关节半脱位,应予以积极有效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其目的:1.良肢位的摆放避免了异常肌张力的形成和强化,同时也保护了肩关节囊和韧带不继续松弛和发生继发性损伤。坐位和站位行走时,运用肩关节半脱位复位功能带,保持肩关节能很好的回纳固定到关节盂内,保持良肢位而无不适。2.通过矫正肩胛骨的位置,使关节盂位置正常,以恢复关节的锁定机制.3.应用神经促进技术及本体感觉强化训练,通过快速刺激、牵拉反射、患侧负重、关节挤压等方法刺激肩关节周围固定肌的运动和张力,调节改善肩带肌张力的不平衡,抑制异常运动模式,引出并促进正常模式的建立。4.在不损伤关节及其周围结构的前提下,保持肩关节无痛性的全范围被动活动和完全活动,诱发上肢分离运动。5.通过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

本文4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后,肩关节半脱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都有明显改善,证明康复治疗及护理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肩关节半脱位。

参考文献

[1]原著PatriciaM.Davies,翻译刘钦刚等.审校南登昆,循序渐进[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159.

[2]廖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厦出版社,1996.236-237.

[3]刘月芳,赵勇,等.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复位功能带的设计和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6).575.

[4]郭彩春,谭秀平.早期康复训练对脑血管病偏瘫肩关节半脱位功能恢复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4.10(2):181-182.

[5]廖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厦出版社,1996.149.

[6]燕铁斌,窦祖林.实用瘫痪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1-102.

[7]王茂斌偏瘫的现代评价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51-153.

上一篇:初中体育实践教学下一篇:当代价值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