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脱位复位

2024-08-18

肩关节脱位复位(共8篇)

肩关节脱位复位 篇1

肩关节脱位占全身关节脱位的4 0%以上,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关节脱位。有不少在无麻醉状态下复位失败的, 需要麻醉医师的共同处理, 本文旨在观察临床上常用的用于肩关节手法复位的两种麻醉方法各自的利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选择在无麻醉状态下手法复位失败的肩关节脱位者40例, A S AⅠ~Ⅱ级, 年龄24~65岁, 体重46~70kg, 距离最近进食时间大于6小时。分为两组, 各20例。I组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男14例, 女6例;年龄 (41.3±10.8) 岁;体质量 (58.4±12.4) kg;身高 (162.8±12.4) cm。Ⅱ组为静脉复合组:男13例, 女7例;年龄 (42.9±11.7) 岁;体质量 (57.5±10.7) kg;身高 (160.2±10.7) cm。两组间性别、年龄、体质量、身高大体相似。

1.2 方法

所有病例入手术室后均监测收缩压 (S B P) 、舒张压 (D B P) 、平均血压 (M B P) 、心率 (H R) 、血氧饱和度 (SPO2) 。建立静脉通路, 输注林格液, 面罩吸氧5L/min。Ⅰ组患者于患侧摸清肌间沟位置, 常规消毒后, 用七号注射针头进行穿刺, 找寻并确认有异感, 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注入1%利多卡因与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混合液20ml。针刺肩部皮肤、活动肩膀患者不感疼痛后进行手法复位。Ⅱ组患者于静脉内注射枸橼酸芬太尼0.0 0 1 m g/k g、丙泊酚 (异丙酚) 2~3mg/kg, 待患者意识消失, 睫毛反射消失后即行手法复位。分别记录其注药前、注药后2分钟、5分钟、1 0分钟、1 5分钟的S B P、D B P、M B P、H R、S P O2的数值。

2 结果

Ⅰ组患者在注药后5~1 5分钟后行手法复位时有2例患者出现皱眉现象, 诉有疼痛感, 能忍, Ⅰ组患者的血压、脉搏和血氧饱和度注药前后无明显变化。Ⅱ组患者在注药完毕即行复位, 3例患者出现体动, 而酌情加注异丙酚3 0~5 0 m g, 有3例患者发生呼吸暂停, 血氧饱和度下降, 经托下颌, 在30s内自动恢复。Ⅱ组患者注药前后的血压、脉搏和血氧饱和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均完成手法复位。

3 讨论

肩关节囊薄弱松弛, 活动范围大, 易发生脱位。以前对于无麻醉状态下复位失败的患者多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手法复位。自从异丙酚广泛应用于临床, 因其起效恢复迅速被人们所认可, 除大量应用于无痛人流、无痛肠镜检查, 亦应用到肩关节复位中来。通过观察, 不难发现,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 对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影响, 并且肌肉松弛, 在复位后仍能保持一定时间内无痛, 有利于恢复。但其有着阻滞不完善的缺点, 有一定的失败率。芬太尼-异丙酚静脉复合麻醉起效迅速, 作用确切, 患者无意识无痛苦, 从而更易于被患者所接受。但其对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有一定的影响, 并可造成呼吸暂停。对于呼吸循环的管理要求更严格, 同时对禁食的要求也高一些, 一般要求禁食6小时以上。术中患者意识消失, 对术者的操作要求也相对提高。

我们认为, 两种麻醉方法都是肩关节脱位患者手法复位的良好麻醉选择, 但各有其优缺点。我们建议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禁食时间未到6小时的患者、妊娠与哺乳期妇女、肌肉强壮的患者、对异丙酚过敏的患者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进行肩关节手法复位。而对于那些精神特别紧张的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肌间沟解剖位置不明显的患者、局麻药过敏的患者, 我们建议直接采用芬太尼-异丙酚静脉麻醉进行肩关节手法复位。

(收稿:2008-07-08修回:2008-11-13)

(发稿编辑:高淑红)

肩关节脱位复位 篇2

寰枢关节指的是第一颈椎寰椎与第二颈椎枢椎之间连结的总称,主要包括三个独立的关节,其中,一个寰枢正中关节和两个寰枢外侧关节。寰枢关节脱位是颈椎上比较常见的损伤,指的是受到各种原因给寰枢关节的解剖关系产生影响,使寰枢关节解剖关系出现异常变化,进而对相应的神经、血管以及肌肉等产生刺激或者牵引,导致患者出现头痛、呕吐、头晕、颈部疼痛、四肢麻木疼痛以及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在1968年,寰枢关节被Wortzman真正命名为“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和固定”。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和固定的发病率在不断提高。对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患者诊断主要采用影像学诊断,其主要临床诊断依据为齿突与寰椎两侧块之间的距离不等、寰椎左右两侧块之间大小不对称以及左右外侧之间的关节隙影不对称等。

寰枢关节的自身结构比较复杂,解剖较为困难,人体内重要的神经、血管以及中枢系统等均通过。椎动脉沟指的是寰椎后弓上两侧近侧块位置,通常情况下,椎动脉进入到枢椎横突孔之后,经过寰椎横突孔逐渐进入到椎动脉沟中。另外,第一颈神经也通过椎动脉沟内。在寰椎的左右侧块和内侧面有横韧带连接,前部的容纳为齿状突,后面的容纳为脊髓。寰枢关节的生理功能比较重要,能够发挥出旋转头颅以及支撑的作用,在全颈椎中,旋转范围约占据40~60%;考虑到对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给予手术治疗,会导致发生较大困难、风险,因此,为保证患者的安全,临床中对患者治疗主要给予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推拿疗法、药物疗法等,其中推拿疗法治疗效果更为明显,在临床中应用比较广泛。中医推拿疗法主要具备安全性、无创性以及有效性的优点,能够有效保证患者的安全。一般来说,临床治疗手法流派较多,主要将牵、旋以及扳作为手法治疗核心,在作用力、技巧形态、线、面以及着力点等方面存在较大不同。其能够将手法的外力作用发挥出来,有效纠正寰枢关节的异常,进而能够使寰枢关节恢复到正常状态,实现关节周围内、外、动以及静的互相平衡。中医推拿手法主要包括整复和松解两大种类。对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患者进行治疗,主要将牵伸和旋转作为主要治疗目的,虽然较多的应用旋转类整复推拿,其疗效较为明确,但也存在一定不安全因素,如关节囊松弛、寰枢关节活动度大以及枢椎上关节面与水平面接近等,其中,如枢椎上关节面接近水平,则和寰椎的吻合面比较浅;如旋转手法高于关节活动度的极限,则会给颈髓产生压迫,使其具有机械压迫感,或者导致椎动脉出现异常卡压,带来严重不良后果。因此,为有效提高手法的安全性,对寰枢关节采用牵伸类整复手法进行操作时,需要保证其能够在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中进行操作。

目前,临床中对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患者进行治疗主要采用手法治疗,治疗过程中,要坚持动静结合、筋骨并重的原则。在对手法进行整复的同时,要注重松解局部软组织的理筋,保持其动静态平衡,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并保证手法治疗的安全性,增强治疗效果。

中医推拿主要将中医的经络学说和脏腑作为主要理论基础,并与西医的病理诊断与解剖诊断互相结合,运用手法对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产生作用,对患者的病理状况和生理状况进行调节,进而起到理疗的作用,属于中医外治法。从性质上分析,中医推拿属于物理疗法;从按摩治疗方面,其主要包括运动按摩、保健按摩以及医疗按摩。《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对正骨手法概括如下:主要包括摸、端、接、提、按、拿以及摩等八法,并提出手法按摩原则:先揉筋,使其和软后,按骨,逐渐缝合。对患者的局部软组织充分放松后,对患者给予手法复位。筋骨和关节作为人体中重要的运动器官,其能够起到强健筋骨、滑利关节的作用,如患者的关节或者筋骨受损,会对关节活动产生影响,导致发生“筋出槽、骨错缝”的情况。如果患者的错位关节不能自行复位,则可通过运用拔、牵、伸、旋以及扳等手法,对关节进行整复和通利。如患者关节出现脱位、错位现象,则运用合适整复手法后,有效纠正错位,理筋整复,促进患者关节生理功能快速恢复到快速恢复到正常状态。

运用现代医学理论对对整复手法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分析,其将人体中关节互相连接的两个部位作为主体,将近端作为不动体,将远端作为动体,将关节作为主要支点;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伸、牵以及抖等手法作用对动体产生作用,逐渐增大支点关节的间隙;然后运用关节面自身的吻合性原理,促进关节的对合关系恢复正常;定点垂直抖主要将患者头部作为主要动体,将寰枢关节当做支点,不动体为寰枢关节的以下躯干部位;首先,运用松解手法对患者的颈部肌肉进行松解,一只手将枕部手掌心托住,使用中指扳枢椎棘突向后正中线,另一只手掌将下颌托起,使患者颈部处于后伸位,如颈部后伸下颈段椎间的关节处于交锁状,那么牵伸应力主要集中于寰枢关节位置;使患者的头部朝纵轴方向延伸,患者颈部肌肉处于放松状态后,那么会增大寰枢关节的间隙,并赋予短促牵抖力,瞬间松动关节;扳棘突中指能够起到矫正枢椎的作用,运用关节能够快速使其复位,最终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

手牵足蹬复位法治疗肩关节脱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 男19例、女13例;年龄28~72岁, 平均年龄44岁, 右侧脱位17例、左侧脱位15例。致伤原因:跌伤16例, 车祸5例, 重物砸伤2例, 习惯性脱位9例;合并大结节骨折7例、肱骨外科颈骨折5例。伤后就诊时间最短半小时, 最长2d。

1.2 诊断标准

(1) 肩关节前脱位均有明显外伤史, 肩部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等一般损伤症状。 (2) 体征:因肱骨头向前脱位, 肩峰特别突出现成典型的方肩畸形。同时可触及肩峰下有空虚感, 从腋窝可摸到脱位的肱骨头。上臂有明显的外展内旋畸形, 并呈弹性固定于这种畸形。伤侧肘关节的内侧贴着胸部前壁, 伤侧手掌不能触摸健侧肩部, 即杜格 (Dugas) 征阳性的表现。自肩峰至肱骨外髁的长度较健侧者长, 直尺可以放平。还要检查有无血管神经损伤情况。 (3) X线检查, 可以确诊肩关节脱位, 并能检查有无合并骨折, 以及检查脱位整复后的情况。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原则

(1) 复位要早:关节脱位的早期, 肿胀不严重, 整复容易功能恢复快而好。 (2) 复位手法要根据脱位关节的类型、关节脱位的机制、部位和局部解剖进行牵引对抗, 或杠杆作用、或旋转作用、或提拉 (或加压) 作用、使关节脱位整复。随即进行关节各个方向的小活动, 使挤压于关节间隙的软组织恢原位, 以利愈合。 (3) 复位后, 脱位整复的关节必须固定一般固定3~4周, 使撕裂的关节囊及软组织修复愈合, 以免发生再脱位或习惯性脱位。 (4) 加强伤肢功能锻炼关节脱位整复后, 在无痛的情况下, 即开始伤肢的功能锻炼, 以防关节僵硬或肌肉萎缩。 (5) 对手法复位困难者要及时检查原因, 给以适当处理, 对合并骨折者, 应使脱位骨折同时整复。

1.3.2 治疗方法

本组均采用手牵足蹬复位法, (其中有8例在臂丛N阻滞麻醉下复位成功) 。伤者取仰卧位, 术者位于伤侧面对伤员, 坐于床侧, 两手握住伤肢腕部, 一足着地, 同时将另一足跟伸至伤侧腋下 (腋下垫棉垫) , 向上蹬住腋部和附近胸壁 (右肩用右脚, 左肩用左脚) , 臂外展沿上臂纵轴 (畸形) 方向牵引, 并向外旋转, (牵引1~3mm后逐渐内收) , 使之在牵引过程中, 足跟挤压肱骨头而复位。 (操作方法即用两手握住伤肢腕部, 足跟蹬腋部和胸壁, 即可使肱骨头复位) 。

2 治疗效果

本组病例均全部复位成功, 其中8例在麻醉下复位成功, 肩部疼痛明显减轻, 畸形消失, 肩部饱满, Dugas征阴性, 肩关节活动改善, X线片证实肩关节复位正常。复位后常规固定3周, 未发生新发肱骨外科骨折及骨折病例错位、臂丛N损伤等并发症。

3 讨论

人类的肩关节运动灵活, 稳定性差, 容易脱位。肩关节周围被有关节囊及韧带、滑膜囊、肌腱袖及等结构。其结构特点为:肱骨头呈半球形, 约占周围的2/5, 其周缘稍细的浅沟为解剖颈, 为关节囊的附着部, 关节盂位于肩胛骨的外侧角上, 呈上窄下宽的梨形。肩关节的结构特点为:肱骨头的关节面比关节盂约大3倍;关节囊, 尤其是关节囊的前下部 (81.8%) 薄而松弛;韧带少而薄弱;关节囊前下方缺乏韧带和肌肉保护等。为肩关节运动的灵活性及何以容易脱位提供了解剖学基础。肩关节脱位多由间接传导暴力引起, 当伤员前外侧位跌倒时, 手掌撑地, 躯干向前外侧倾斜, 肱骨干呈外展姿势, 由手掌传导至肱骨头的暴力可冲破肩关节囊前壁, 向前脱位至喙突下空隙, 形成喙突下脱位, 还可因杠杆暴力及直接暴力引起, 肩关节前脱位后的病理变化主要为肩关节囊的破裂和肱骨头的移位, 因此脱位后及早进行手法复位固定治疗, 手法要轻柔准确, 切忌暴力, 以免发生合并伤。常用复位手法有如下几种:一是牵引推拿复位法, 此法需要两助手分别牵引腋下及手腕, 术者自腋部推挤肱骨头复位, 此法效果满意, 危险性小, 但需要多人协作, 在基层医院多数时间只有一人值班, 难以操作;二是手牵足蹬复位法, 此法简单易行, 节省人力, 效果较好, 但当牵引时过早内收, 杠杆力可造成肱骨外科颈骨折而头未复位。本院未曾发生此并发症;三是牵引回旋复位法, 此法操作方法为牵引-外旋-内收到胸前-内旋复位。此法有引起骨折及神经血管、肌肉损伤的危险性, 临床不常用, 以尽量避免医源性损伤及医疗纠纷发生。综上所述, 在严格掌握适应症及手法轻柔准确的情况下, 手牵足蹬复位法不失为基层医院骨伤科治疗肩关节脱位的一种较为适用的复位方法。

摘要:目的 肩关节脱位复位方法对比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32例肩关节前脱位采用手牵足蹬法复位治疗。结果 32例均复位成功, 取得满意效果, 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手牵足蹬法是治疗肩关节脱位疗效较好、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肩关节,脱位,复位方法

参考文献

[1]陆裕朴, 胥少汀, 葛宝丰, 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1:569-570.

[2]胡广.创伤骨科诊治失误对策[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124.

切开复位治疗膝关节后外侧脱位 篇4

关键词:膝关节,后外侧脱位,切开复位

膝关节后外侧脱位为旋转性脱位中最常见的类型, 该脱位是由于膝关节处于屈曲、非负重状态时, 受突发性旋转应力, 导致小腿相对股骨内旋所致,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膝关节脱位[1]。与其他类型脱位相比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首先, 损伤时膝关节外观显示典型屈膝位弹性固定, 膝关节无法伸直, 在内侧关节间隙处可观察到局部皮肤凹陷及皱褶, 在髌骨内侧可触及异常突出的股骨内髁, 膝关节内侧结构自股骨髁附着区域袖套样撕脱且嵌顿于内侧关节间隙, 呈“钮孔样”锁定膝关节, 闭合复位时, 难以达到复位[2,3]。其次, 膝关节后外侧脱位多并发韧带损伤, 及神经、血管损伤。X线影像表现为胫腓骨一致性向外后侧移位, 胫股关节间隙变窄, 髌骨伴随向外并向下移位, 髌骨低位体部与关节间隙重叠。股骨向内旋转, 髁间窝影外移, 呈尖角征。髌韧带呈弓型, 髌下脂肪囊影消失[4~6]。近年随着交通运输发达, 交通事故也逐年上升, 膝关节后外侧脱位病例也呈日渐上升趋势。因此, 急诊早期处理膝关节后外侧脱位尤为重要。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1月收治膝关节后外侧脱位患者32例, 其中男28例, 女4例, 年龄19~68岁, 平均44.8岁。受伤时间1小时~7天, 平均38.34小时;病灶位于左膝10例, 右膝22例;交通事故伤26例, 重物压砸伤6例;2例合并外侧胫骨平台骨折, 5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1例合并腘动脉断裂, 2例合并腓总神经损伤, 急诊入院后均尝试手法复位失败。

治疗方法:全麻下, 患者取仰卧位, 垫高患膝, 自股骨内侧髁向下做皮肤切口, 止于关节线下1cm处。逐层切开皮下及筋膜, 游离缝匠肌, 从前缘向后牵开, 并注意保护隐神经。探查内侧副韧带及破裂的关节囊, 用直角钳探入内侧胫股关节间隙, 并向外勾出扣锁其间的关节囊, 即可获得膝关节复位。术中可能隐神经关节下支, 需注意保护股骨内髁关节面软骨, 以及内侧半月板[7]。

结果

32例膝关节后外侧脱位, 经手术切开后, 均达到复位, 手术切口Ⅰ期愈合。26例在术后14~21天, 行关节镜下交叉韧带及侧副韧带重建术, 5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经血管外科等对症处理后, 也在术后18~35天, 行关节镜下交叉韧带及侧副韧带重建术。1例合并腘动脉断裂, 切开复位同时, 血管外科进行腘动脉人工血管修补, 术后12个月, 行关节镜下交叉韧带及侧副韧带重建术。2例合并外侧胫骨平台骨折, 1例SchatzkerⅡ型一期手术同时, 进行了关节复位及骨折复位内固定术, 术后18个月取出内固定, 并行关节镜下交叉韧带及侧副韧带重建术, 1例SchatzkerⅠ型未对骨折进行处理, 单纯切开复位, 术后14天, 行关节镜下交叉韧带及侧副韧带重建术。关节镜下交叉韧带及侧副韧带重建术后24个月, 20例获得随访, 2000-IKDC评分接近正常, Tegner评分显示能从事轻度或中度劳动。见图1~6。

讨论

切开复位治疗膝关节后外侧脱位的应用:随着近年来交通事故的日益增加, 膝关节后外侧脱位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8]。该型脱位易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又因其“钮孔样”锁定膝关节, 闭合复位时, 难以达到复位。虽然也有少数人报道手法成功复位, 也有报道关节镜下复位的方法, 但手法复位实践性强, 方法不易于学习和掌握, 关节镜设备在基层医院还未普及, 因此在需急诊复位时, 一旦无法完成手法闭合复位, 手术切开复位治疗膝关节后外侧脱位则成为惟一的治疗手段。手术切开复位的要点在于解除“钮孔样”锁定[9,10,11]。

手术切开复位治疗膝关节后外侧脱位伴随症状的处理:膝关节后外侧脱位多并发神经、血管损伤以及膝关节周围骨折。因此需要早期明确是否伴随神经、血管损伤, 在一期切开手术复位的同时, 切开探查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以减少伤残。伴随胫骨平台骨折, 有明显塌陷或分离, 或存在移位的股骨外髁骨折, 可在一期手术同时复位内固定。

肩关节脱位复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9年~2013年于本院门诊就诊的96例颞下颌关节前脱位患者, 其中男性43例, 女性53例, 年龄14~66岁, 单侧脱位32例, 双侧脱位64例, 发病时间10 min~4 h不等, 临床表现为面部外形改变, 言语不清, 下颌运动失常等。触诊时耳屏前方凹陷而关节结节前方隆起。复位方法中, 口内法40例, 口外法56例。

1.2 方法

口内法:术者立于患者前方, 两拇指缠以纱布伸入患者口内, 放在下颌磨牙颌面上, 并应尽可能向后, 其余手指握住下颌体部下缘, 拇指压下颌骨向下, 其余手指将颏部上推, 当髁突移到关节结节水平以下时, 再轻轻将下颌向后推动, 此时髁突即可滑入关节窝而得复位。口外法:术者两拇指放在患者突出于颧弓下方的髁突之前缘, 即下关穴处, 后用力将髁突向下后方挤压, 同时用两手的示、中指托住两下颌角, 以环指、小指托住下颌体下缘, 使下颌角部和下颌体部推向上前方, 髁突下降并可向后滑入关节窝而得复位[1]。

2 结果

口内法复位的40例患者当中, 成功36例, 失败4例, 成功率90%。失败病例当中, 其中2例, 经过口外法复位成功, 余2例经过手术复位成功。口外法复位的56例患者成功53例, 失败3例, 成功率94.6%。失败3例当中, 其中1例经过口内法后成功复位, 余2例经手术方法后成功复位;无论口内法还是口外法, 其失败的原因分析为患者既往有习惯性脱位病史, 此次脱位时间长, 关节已发生粘连。

3 讨论

颞下颌关节脱位的复位方法有两种: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手法复位又可分为口内法和口外法。口内法特点: (1) 对患者有一定损伤, 术者常需用很大力量直接压迫患者牙齿及周围组织, 以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2) 对医生有一定损伤, 医生在复位时, 依靠两拇指发力, 时间久了易出现肌肉疲劳损伤, 当复位成功时患者牙齿易损伤医生手指; (3) 操作区域狭小, 影响成功率。而口外法复位其特点: (1) 复位时关节较省力; (2) 对患者损伤小, 操作简便易掌握; (3) 口外法因力量小, 对年轻偶发脱位者力量不足。此外, 医师在临床操作中应注意患者心理因素, 注意缓解患者紧张情绪[2], 综上所述, 颞下颌关节脱位是口腔科的一种常见病, 只要掌握方法, 及时就诊, 医患积极配合, 一般复位不难。其复位方法由于口外法要优于口内法, 故口外法为颞下颌关节脱位复位的首选方法。如发生关节粘连导致手法复位失败, 只能依靠手术复位。

参考文献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肩关节脱位复位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选取我院在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接受肩关节脱位复位治疗的患者99例为实验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58例,女性患者有41例,年龄最大的患者有67岁,年龄最小的患者有19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4.2±4.8)岁,按照患者麻醉药物的不同分为三组,每组有患者33例,三组患者在一般情况上无明显的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三组患者在术前均给予禁食,于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5 mg并开放静脉通路,在此基础上给予三组患者不同的麻醉方法,具体的麻醉措施如下:

1.2.1丙泊酚组:给予患者1.5 mg/kg的丙泊酚,麻醉方法为静脉注射,在患者彻底入睡切睫毛反应消失、呼吸平稳之后由医师进行手法复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临床反应每次给予0.5 mg/kg丙泊酚的追加使用。

1.2.2七氟醚组:患者给予8%七氟醚加压面罩高流量吸入,3~5 min后较少流量3%进行麻醉的维持,在患者彻底入睡切睫毛反应消失、呼吸平稳之后由医师进行手法复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加大药物用量和浓度。

1.2.3臂丛麻醉组:患者使用1%的利多卡因与0.5%的罗哌卡因混合,剂量为15~20 m L,药物起效且患者无疼痛感时进行关节复位。

1.3观察指标:对三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麻醉前和复位后HR、BP、Sp O2等指标以及损伤神经率、误入血管率、失败率、患者舒适率等均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记录,以供实验统计和分析。

麻醉效果评定标准:患者完全没有疼痛的感觉,肌肉松弛且非常容易复位为麻醉效果优秀;患者有轻微的麻醉效果,稍有皱眉的情况,肢体有轻微活动,但是肌肉松弛且易于复位为良好;患者表情较为痛苦,有挣扎现象,肌肉紧张为差。麻醉优良率=(优秀例数+良好例数)/总例数。

1.4统计学分析: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9.0完成对本次实验研究中出现所有数据的整理、录入和分析,计量资料以(±s)和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采用卡方(χ2)进行,组间构成比用配对t检验,试验数据结果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0.05。

2结果

2.1丙泊酚组有33例患者,其中麻醉效果为优秀的有18例,良好的有14例,差的有1例,其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7.0%;七氟醚组有33例患者,其中麻醉效果为优秀的有16例,良好的有15例,差的有1例,其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7.0%;臂丛神经组有33例患者,其中麻醉效果为优秀的有13例,良好的有16例,差的有4例,其麻醉效果优良率为87.9%,泊酚组和七氟醚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明显优于臂丛神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丙泊酚组、七氟醚组和臂丛神经组每组各有33例患者,其中臂丛神经组麻醉前和复位后HR、BP、Sp O2等指标均明显丙泊酚组和七氟醚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丙泊酚组、七氟醚组和臂丛神经组每组各有33例患者,其中丙泊酚组和七氟醚组患者损伤神经率、误入血管率、失败率以及患者舒适率均明显优于臂丛神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在运用手法复位对肩关节脱位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大部分患者会因为疼痛等问题而降低对医师治疗的配合度,对复位的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增加了复位的难度。通过有效的局部麻醉的方法可以缓解患者疼痛的情况,提高手法复位的有效性,就应该对更好的局部麻醉药物和方法进行分析[3,4]。

丙泊酚为临床较为常用的一种新型短效静脉全麻药物,其具有分布迅速、半衰期短、遗忘作用强以及恢复快和镇静效果佳等显著的特点。七氟醚也属于短效麻醉药物,患者对其有较好的耐受性,对患者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的影响较小,具有相度较好的麻醉效果[5]。在对肩关节复位患者实施麻醉的过程中,丙泊酚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药物峰值,患者可以快速苏醒并无蓄积,而七氟醚作用时间也相对较短,但是使用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呼吸的管理,避免呼吸抑制情况的出现,丙泊酚与七氟醚在肩关节复位治疗过程中均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麻醉效果[6]。在本次试验研究中,臂丛阻滞对患者呼吸,意识影响最小,但易损伤神经和误入血管,失败率高一些,而丙泊酚和七氟醚麻醉患者主观更舒适,失败率更低。

综上所述,在对肩关节脱位复位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运用丙泊酚和七氟醚以及臂丛神经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在临床选择麻醉方式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麻醉者的熟练程度与习惯进行。

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丙泊酚与七氟醚麻醉在肩关节脱位复位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9例接受肩关节脱位复位治疗的患者(ASAⅠⅡ)为实验研究对象,按照患者麻醉药物的不同分为丙泊酚组、七氟醚组和臂丛神经组三组。结果 臂丛阻滞对呼吸,意识影响最小,但失败率高一些,而丙泊酚组、七氟醚组患者主观更舒适,失败率更低。结论丙泊酚、七氟醚和臂丛神经阻滞在肩关节脱位复位中各有优缺点,麻醉方式的选择应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麻醉者的熟练程度与习惯进行。

关键词:丙泊酚麻醉,七氟醚麻醉,肩关节脱位复位,臂丛神经麻醉

参考文献

[1]沈中顺,徐长荣,白军,等.七氟醚和丙泊酚麻醉在肩关节脱位复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18(9):53-54.

[2]姜玉海.两种麻醉方式应用于急性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处方药,2014,12(10):93.

[3]王健,姜蕾.羟考酮复合丙泊酚与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肩关节复位术的比较[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20(12):240.

[4]郭弘理,王玲玲.丙泊酚与七氟醚麻醉在肩关节脱位复位中的价值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7(3):314-316.

[5]刘峰,李清军,王丽,等.舒芬太尼复合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肩关节复位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9):1212-1214.

肩关节脱位复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近年来到北京市顺义区医院就诊、经急诊摄患侧肘关节正侧位片明确诊断的65例骨折性肘关节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肘部明显畸形, 肘窝部饱满, 前臂外观变短, 尺骨鹰嘴后突, 肘后部出现空虚和凹陷样改变。患者中, 男患者43例, 女患者22例;年龄范围在18~52岁, 平均 (中位) 年龄31岁;从致伤原因看, 31例为车祸, 22例为坠落伤, 12例为跌伤例;从出现部位看, 左侧29例, 右侧36例, 均为单侧外伤;从骨折部位从多到小排列为, 尺骨鹰嘴骨折并肘关节脱位23例, 肘关节脱位并肱骨内髁骨折18例, 肘关节脱位并肱骨髁上骨折9例, 肘关节脱位并桡骨小头骨折8例, 肘关节脱位并肱骨内上髁骨折7例。

1.2 诊断标准

参考第七版《外科学》教材[1]制定诊断标准: (1) 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 (2) 肘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 体格检查见肘关节后骨性标志三点关系失常; (4) 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证实均为闭合性骨折并肘关节脱位。

1.3 治疗方法

新鲜骨折性肘关节后脱位的手法复位保守治疗:在臂丛神经麻醉满意后, 术者一手握住伤肢前臂、旋后, 使肱二肌松弛后进行牵引, 助手作反牵引, 先纠正侧方移位, 再继续牵引将肘关节屈曲, 同时稍向后推肱骨, 复位时可感到响声;如已经复位, 关节活动和骨性标志即恢复正常, 如果一人操作, 可用膝肘复位法或椅背复位法。复位后, 用石膏或夹板将肘固定于屈曲90°位, 1个月后去除固定, 逐渐练习关节自动活动, 预防被动牵拉, 以免引起骨化肌炎。

骨折性肘关节前脱位的手法复位保守治疗:在肘关节高度屈曲位进行手法复位, 一助手牵拉上臂, 术者握前臂, 推前臂向后即可复位。复位后固定于半伸肘位4周, 去除固定, 逐渐活动关节, 锻炼关节功能。

若手法复位失败者, 应行手术切开复位的方法。

1.4 疗效判定标准和肘关节功能评分

疗效判定标准: (1) 骨折对位满意, 有连续性骨痂形成, 局部无明显畸形, 无疼痛肿胀者, 判定为痊愈。 (2) 骨折对位欠佳, 局部轻度疼痛, 轻度畸形者, 判定为好转。 (3) 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 存在压痛、叩击痛者, 判定为未愈。

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2]项目包括疼痛、运动功能、稳定性、日常生活等方面, 满分为100分, 95~100分为优, 80~94分为良, 60~79分为可, 60分以下为差。

2 结果

65例患者中, 36例经手法复位保守治疗, 均获得24个月的随访, 全部达到骨折骨性愈合。其中34例治愈, 2例好转, 未见未愈者, 总有效率100.00%。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为:24例为优, 11例为良, 1例为差, 优良率为97.22%。

3 讨论

肘关节是由肱骨滑车与尺骨鹰嘴、肱骨小头与桡骨小头所组成的复合关节, 尺骨的桡骨切迹与桡骨小头所组成的尺桡近侧关节也参与组成。结构性稳定系统和动力稳定系统为肘关节的稳定系统[3], 尺侧副韧带、冠状突、内髁或内上髁组成内侧柱, 桡骨头、肱骨小头和桡侧副韧带组成外侧柱, 冠状突、肱肌、前关节囊组成前柱, 鹰嘴突、三头肌、后关节囊组成后柱, 这4个柱保持肘关节的稳定性。如有一个柱的结构破坏时, 即应该考虑对应部位亦可能受累, 如X线显示桡骨头骨折时, 应考虑尺侧副韧带是否受到损伤。

肘关节脱位以青壮年多见, 多因暴力造成肘关节囊、韧带损伤。跌倒时用手撑地, 关节在半伸直位, 作用力沿尺、桡骨长轴向上传导, 使其上端向近侧冲击, 并向上后方移位。当传达暴力使肘关节过度后伸时, 尺骨鹰嘴冲击肱骨下端的鹰嘴窝, 产生一种有力的杠杆作用, 使止于喙突上的肱前肌和肘关节囊前壁撕裂。肱骨下端继续前移, 尺骨鹰嘴向后移, 形成肘关节后脱位。由于暴力方向不同, 尺骨鹰嘴除向后移位外, 有时还可向内侧或外侧移位, 可合并喙突骨折。肘关节脱位可合并肱骨内上髁骨折, 有时骨折片嵌在关节内阻碍复位, 可有尺神经损伤。

骨折性肘关节脱位的治疗目的是通过复位、手术等治疗手段, 重建肘关节稳定性, 恢复肘关节的正常活动功能。新鲜脱位经早期正确诊断及适当处理后, 不会遗有明显的功能障碍。如早期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 则可能导致晚期严重的功能障碍。此时无论何种精心治疗, 都难以恢复正常功能, 而仅仅是得到不同程度的功能改善而已。治疗时, 首先要恢复半月切迹的解剖结构并固定以重建骨稳定, 继而恢复肱桡关节和桡骨头的解剖结构, 最后修复受损韧带[4]。骨折性肘关节脱位造成的肘关节损伤较为复杂, 稳定结构受损程度较重, 部分患者简单的手法复位不能满足治疗需求, 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因此, 根据具体骨折类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新鲜肘关节后脱位手法复位, 多用牵引复位法。复位前检查有无尺神经损伤, 肘关节局部浸润麻醉或臂丛神经麻醉, 复位时应先纠正侧方移位, 有时要先将肘稍过伸牵引, 以便使嵌在肱骨鹰嘴窝内的尺骨喙突脱出, 再屈肘牵引复位, 若合并肱骨内上髁骨折, 肘关节复位后, 肱骨内上髁多可随之复位;但有时骨折片嵌入肱尺关节间隙, 可高度外展前臂, 利用屈肌的牵拉作用将骨折片拉出。具体方法为:术者一手握患者腕部, 便伤肢前臂旋后, 在肱二头肌松弛后, 沿前臂纵轴作持续牵引, 助手握住患肢上臂作对抗牵引, 术者另一手握住肘部, 用拇指在肘前方向后推压肱骨下端, 余指在肘后用力向前提拉尺骨鹰嘴, 先纠正侧方移位, 一手合力同时屈曲肘关节, 即可复位。复位过程中感到弹响声, 说明己经复位, 关节活动和骨性标志即恢复正常, 复查X线片可证实复位。复位后, 用石膏或夹板将肘固定于屈曲90°位, 3~4周后去除固定, 逐渐练习关节自主活动。要防止被动牵拉, 以免损伤肌肉及肌腱, 造成骨化肌炎的发生。手法复位失败超过3周以及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者, 应行手术切开复位。

肘关节脱位时常见且容易遗漏的合并损伤为: (1) 肘关节内侧或外侧副韧带损伤。这种损伤的主要表现是除脱位外, 肘关节的内外侧通常出现瘀血, 瘀血的地方通常有压痛。如果合并内侧或外侧副韧带的损伤, 需要手术修复断裂的韧带。 (2) 正中神经或尺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手部麻木、手指活动受限。如果合并有神经损伤, 应早期发现, 并服用神经营养药物。同时定期复查, 如果3个月神经无恢复, 需手术进行探查[5,6]。

本文观察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65例患者中, 36例经手法复位保守治疗, 随访全部达到骨折骨性愈合。其中34例治愈, 2例好转, 未见未愈者, 总有效率100.00%;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 24例为优, 11例为良, 1例为差, 优良率为97.22%, 说明根据骨折程度和肘关节脱位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要有积极正确的术后功能锻炼, 其临床治疗效果一般较好。

摘要:目的 观察手法复位治疗骨折性肘关节脱位效果。方法 对65例骨折性肘关节脱位患者中的36例患者应用手法复位治疗, 随访48个月, 按照疗效标准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对效果进行判定。结果 36例患者经手法复位保守治疗, 获得24个月的随访, 其中34例治愈, 2例好转, 未见未愈者, 总有效率100.00%;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为24例为优, 11例为良, 1例为差, 优良率为97.22%;全部达到骨折骨性愈合。结论 根据骨折程度和肘关节脱位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要有积极正确的术后功能锻炼, 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肘关节脱位,骨折,手法复位,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马成利, 甄舒平.两种方法治疗经尺骨鹰嘴骨折并肘关节脱位的疗效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4 (9) :962-963.

[3]韩俊柱, 周功, 韩冠生, 等.肘关节“恐怖三联征”15例临床治疗分析[J].淮海医药, 2010, 28 (1) :314-315.

[4]蒋协远, 查晔军.肘关节复杂骨折脱位[J].中国医刊, 2011, 46 (8) :7-12.

[5] (美) 卡内尔, (美) 贝蒂.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1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

肩关节脱位复位 篇8

资料与方法

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行肩关节复位治疗患者95例, 美国麻醉师协会 (ASA) 分级均为Ⅰ~Ⅱ级, 且无严重呼吸、循环系统疾病, 无药物过敏史和麻醉禁忌证, 随机分为研究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研究组男28例, 女20例, 年龄20~52岁, 平均 (36.58±2.36) 岁, 体重48~75 kg, 平均 (63.17±2.25) kg;对照组男30例, 女17例, 年龄19~50岁, 平均 (35.27±2.46) 岁, 体重46~73kg, 平均 (62.14±2.37) kg。两组性别、年龄、体重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方法:两组术前30 min注射阿品脱以开放血管、静脉通路, 对照组利用加压面罩高流量吸入七氟醚, 3~5 min后减少流量以维持麻醉, 患者彻底入睡、睫毛反应消失且呼吸平稳后医师行手法复位, 术中根据麻醉情况评估是否需增加麻醉药物用量或吸入浓度, 七氟醚呼气末浓度升至2.0 MAC时, 维持2 min后给予气管插管通气, 术毕拔管后停药, 患者清晰后持续观察。研究组予以1~1.5 mg/kg丙泊酚静脉注射, 患者彻底入睡、睫毛反应消失且呼吸平稳后医师行手法复位, 并根据患者反应每次追加0.5mg/kg丙泊酚, 插管时机与术毕后操作同对照组。

疗效标准:观察并记录两组麻醉前 (T0) 、麻醉诱导后 (T1) 、气管插管时 (T2) 、术中 (T3) 和拔管时 (T4) 两组的心率 (HR) 、收缩压 (SP) 和舒张压 (DP) , 观察两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拔管和苏醒时间, 并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估治疗时镇痛效果, 0分无痛, 1~3分轻度疼痛, 4~6分中度疼痛, 7~10分重度疼痛[2]。

统计学分析:数据以SPSS 19.0软件统计分析, 一般资料以 (±s) 表示, 计量资料以t检验, 计数资料以χ2检验, 当P<0.05时,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各时段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研究组T2、T3、T4的HR、SP、D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术后研究组各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两组镇痛前后VAS评分比较:镇痛前两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 (P>0.05) , 镇痛后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3。

讨论

肩关节脱位是骨科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 多见于年轻患者, 复位治疗时由于肩部存在短暂性剧烈疼痛, 需予以科学麻醉方式, 以促进手术顺利进行。丙泊酚属于新型短效静脉全麻药, 其诱导过程平缓, 对患者作用时间短, 患者不易产生兴奋现象, 肩关节复位治疗时, 疼痛虽剧烈但较为短暂, 无需使用长效麻醉药, 且丙泊酚注入后仅2 min可达峰值, 单次注射可维持5~7 min, 持续注射后半衰期<23 min, 可使患者迅速苏醒且无蓄积[3]。单纯采用七氟醚吸入全麻仅可抑制大脑边缘皮层系统和下丘脑对大脑皮层的投射, 无法阻断患处伤害性刺激向交感神经传导, 造成儿茶酚胺加速分泌。而丙泊酚静脉麻醉可有效抑制患处神经元兴奋, 使患者血液中儿茶酚胺含量降低, 从而维持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稳定。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同时, 分析术后恢复情况可知, 术后研究组自主呼吸恢复、拔管、苏醒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这表明丙泊酚较之七氟醚麻醉可显著缩短患者手术相关时间, 从而减少麻醉药物在患者体内滞留时间。分析原因主要是虽然诸多文献表明七氟醚应用于肩关节复位中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但需加强呼吸管理, 以避免发生意外, 因此患者恢复时间相对较长[4]。另外, 分析后者可知, 镇痛后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这表明丙泊酚与七氟醚麻醉相比可显著减轻患者疼痛。本研究由于受样本例数等因素制约, 未对两种麻醉药物使用后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深入探讨,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郭弘理, 王玲玲.丙泊酚与七氟醚麻醉在肩关节脱位复位中的价值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4, 17 (3) :314-316.

[2]刘峰, 李清军, 王丽, 等.舒芬太尼复合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肩关节复位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3, 13 (9) :1212-1214.

[3]胡伟, 周景峰, 江培炎.不同麻醉方法应用于急性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的比较[J].临床医学, 2013, 33 (9) :53-54.

上一篇:体验型产品下一篇:冬小麦早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