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肩关节脱位

2024-06-27

老年肩关节脱位(共7篇)

老年肩关节脱位 篇1

肩关节脱位在临床工作中比较常见, 大多行门诊手法复位后离院。为了保障门诊麻醉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选择2%氯普鲁卡因行臂丛阻滞。现就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共收治肩关节脱位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60例, 应用2%氯普鲁卡因时的麻醉方法和麻醉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中, 男27例, 女33例, 年龄61 ~85岁, 合并右下肢残疾1例, 高血压5例, 冠心病1例, 慢性支气管炎2例, 心电图示窦性心率过快25例, 夜间就诊21例。左肩关节脱位26例, 右肩关节脱位34例患者均经X线片确诊, 随机分成治疗组 (30例) 和对照组 (30例) 。

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后鼻导管吸氧, 连监测HR、RR、ECG、SPO2。患者平卧于手术床上, 头偏向健侧, 用左手摸清前中斜角间隙后, 在相当C6 水平, 自穿刺点垂直进针, 向尾侧沿肌间沟方向与皮肤45度角推进, 当出现异感或感觉突破鞘膜后, 继续进针1mm, 回抽无血液无液后, 治疗组注射1%利多卡因5~10ml, 对照组注射2%氯普鲁卡因5~10ml, 局麻药内均不加肾上腺素。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后开始手法复位。

1.3 观察指标

连续观测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 (注药结束至疼痛减轻的时间) , 麻醉完善时间 (注药结束至开始复位的时间) 以及并发症。麻醉效果可分为优:整复时患者安静无痛;良:整复时患者有轻微痛感, 不妨碍整复;差:整复时患者有明显痛感, 肢体剧烈扭动, 妨碍整复。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 (—) ±s) 表示, 并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完善时间治疗组分别为3.1和8.7, 对照组分别为6.2和14.2,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01) , 见表1。治疗组和对照组麻醉效果优良率分别为97%和871%, P>0.05,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见表2。患者生命体征SBP、DBP、HR麻醉前治疗组为 (150±9) mmHg、 (91±13) mmHg、 (110±16) 次/分, 对照组为 (149±13) mmHg、 (98±17) mmHg、 (112±14) 次/分, 手法复位后治疗组为 (123±19) mmHg 、 (87±12) mmHg、 (91±7) 次/分, 对照组为 (132±9) mmHg、 (90±14) mmHg 、 (94±6) 次/分, 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两组均无霍纳氏征、声音嘶哑等麻醉不良反应发生。

组间比较, P<0.001

组间比较, P>0.05

3 讨论

盐酸氯普鲁卡因为盐酸普鲁卡因的氯化同类局麻剂, 属脂类短效局麻剂, 有较强的抗光照热稳定性和湿稳定性[1]。国产盐酸氯普鲁卡因性质稳定, 麻醉起效迅速, 浸润性强, 阻滞完善, 尤其适宜短小手术[2]。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在无麻醉的状态下进行, 这种治疗方法疼痛剧烈, 肌肉紧张, 一次复位成功率低, 多次复位反复牵拉, 可以造成神经血管的损伤甚至骨折, 尤其是老年患者发生更高[3]。肩关节脱位是骨科急症中常见的创伤, 对其行手法复位应提供良好的镇痛和完善的肌肉松弛, 可采用肌间沟经路作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和异丙酚静脉全身麻醉等。异丙酚静脉麻醉虽然起效迅速, 苏醒快且完全, 但由于其缺乏镇痛和肌肉松弛作用, 对于老年患者门诊手术不能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臂丛神经阻滞深部镇痛效果确切, 且肌肉松弛, 但由于局部麻醉药用量较大, 副作用多, 应用于心肺代偿功能较差的老年患者并不安全。肩区的神经支配来自C3~6的神经根, 肩关节浅组织的神经源于3~4, 深部组织的神经则源于C5~6。[4]为了保障门诊老年患者手术的麻醉可靠性和安全性, 选择起效快、时效短的盐酸氯普鲁卡因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本法阻滞效果优良率达97%, 1例失败系由于解剖定位困难, 穿刺针固定不稳, 注药时针尖已经脱离肌间沟而失败。本研究表明, 小剂量盐酸氯普鲁卡因 (5~10ml) 臂丛阻滞麻醉同样可以使肩关节深部组织获得有效的镇痛作用, 并且起效快、镇痛效果好、副作用少、时效短, 是老年患者肩关节脱位门诊手法复位时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笔者认为, 2% 氯普鲁卡因施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适合肩关节脱位手法整复这类手术时间短, 要求麻醉效果安全可靠, 起效迅速的手术。

摘要:探讨老年肩关节脱位患者手法复位时最佳的麻醉方式;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 (30例) 和对照组 (30例) , 治疗组的麻醉方式是2%氯普鲁卡因臂丛阻滞, 对照组则是常规利多卡因臂丛阻滞;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麻醉起效及完善, 时间短, 麻醉效果可靠, 副作用少;2%氯普鲁卡因臂丛阻滞是老年肩关节脱位患者整复时比较理想的麻醉方式。

关键词:2%氯普鲁卡因,臂丛阻滞,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

参考文献

[1]祁学忠.盐酸氯普鲁卡的稳定性考察[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3, 13:130.

[2]杨程, 段立杰, 鲁会卿.下腹部手术病人氯普鲁卡因, 利多卡因, 布比卡因低位硬膜外阻滞的效应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6, 22:156--157.

[3]张琳.异丙酚静脉麻醉下手法整复治疗难治性肩关节脱位[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1, 9 (3) :532-534.

[4]张振清, 薛玉柏, 祝爱春.肩关节脱位足蹬复位医源性并发症5例分析[J].中医正骨, 1996, 8 (1) :45.

[5]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 (第3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52.

老年肩关节脱位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7月—2011年12月我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108例, 男68例, 女40例;年龄58岁~86岁, 平均72岁;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98例, 半髋关节置换10例;股骨颈骨折68例, 股骨头无菌坏死36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4例;均采取髋后外侧切口。

1.2 结果

108例病人均未发生髋关节脱位。

2 预见性护理措施

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后病人进行预见性护理, 通过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预防、科学的护理评估, 给予术前的干预、术后预防和功能锻炼指导。

2.1 术前护理

2.1.1 一般护理

本组病人是老年病人, 术前做好病人身体准备, 全面评估病人的身体情况, 基础疾病进行详细的专科检查, 评估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及患肢肌力情况并记录, 以便为术后给予正确的功能锻炼提供基础支持。

2.1.2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由于骨折或髋关节疾病给病人身体上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加之如此大的手术, 费用高, 担心手术效果及预后等病人会产生焦虑的情绪。护士应同情、理解、关心病人, 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 常与病人交谈, 给予安慰和积极的病情解释;介绍治疗成功病例, 解除病人紧张的情绪, 减少顾虑和担忧, 以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将病情转归情况通报病人, 以实际疗效鼓励病人, 增强信心, 坚持治疗。由于术后病人活动受限, 术前3 d可进行床上大小便训练, 预防术后由于体位改变引起便秘和尿潴留。夜间睡眠时两腿之间放置软枕, 保持外展中立位, 以适应术后的体位。护士术前向病人说明预防脱位的重要性和术后体位要求, 给病人发放髋关节置换手术健康宣教手册, 使病人从思想上重视, 以利于术后配合。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护理

人工髋关节置换由下肢位置不当引起的脱位最常发生于手术室回病房的搬运过程中, 术后搬运时由3人协调, 一名护士托住患侧的髋部和下肢, 另一名护士托住健侧髋部和下肢, 其他人协助将病人平放于床上[3], 两腿之间放一软枕, 患肢穿防旋“丁”字鞋, 保持患肢处于外展30°中立位, 以防内旋内收引起脱位。病人侧卧时防止过度屈曲和伸直, 应在患膝关节下垫一软枕以保持膝关节屈曲10°~15°[4]。术后放置便盆时应注意保护病人髋关节从健侧放入, 防止内收引起髋关节脱位。翻身时体位左右45°侧翻, 禁止将病人侧身至90°, 如果必须侧卧时, 两腿之间必须加软枕为防止内收内旋引起髋关节脱位。

2.2.2 疼痛的护理

术后疼痛可影响病人生命体征的平稳, 从而影响身体恢复, 同时也可影响病人功能锻炼, 故应重视术后疼痛的控制, 积极采取镇痛措施, 避免疼痛性肌挛缩引起髋关节脱位。护士要评估病人疼痛性质、时间和程度, 遵医嘱适当应用镇痛剂或手术后使用镇痛泵, 若病人突然疼痛, 活动后加剧, 髋部突出, 且患肢缩短, 表示人工髋关节脱位, 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2.3 功能锻炼指导

术后髋关节不能维持正常肌力可能是导致脱位的重要原因, 向病人讲解功能锻炼的目的及意义, 鼓励病人早期床上功能锻炼, 并使其掌握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 即在术后麻醉恢复后指导病人床上锻炼股四头肌、臀肌、足蹠屈背伸等, 以增强髋周围的肌肉力量, 以固定股骨头, 防止髋关节脱位。术后第1天开始指导病人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活动, 每次停留10 s, 每分钟100次, 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防止下肢静脉栓塞。拔除引流管, 指导病人应用持续被动活动 (CPM) 机进行下肢被动功能锻炼, 注意髋关节屈曲不超过90°, 活动练习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切忌急功近利。功能锻炼时防止髋关节内收内旋引起关节脱位。

2.2.4 髋关节脱位的护理

一旦发生髋关节脱位, 应指导病人绝对卧床休息, 患肢制动, 以防发生血管、神经损伤, 并立即报告医生, 进行相应处理。本组病人术后未发生脱位。

2.3 出院指导

日常生活的指导:出院后仍然注意生活细节的护理, 根据家居设备的要求, 家庭座椅不能太低, 应有扶手, 不坐矮沙发, 坐位时身体不前倾, 髋关节屈曲不能超过90°, 起立或坐下时, 先伸直患肢, 用双上肢支撑身体起立后坐下。上下楼梯时要上楼梯时健肢先上, 下楼梯时患肢先下。穿着裤子时, 先穿患肢, 再穿健肢。6个月内两腿不交叉, 不盘腿而坐, 不坐矮凳, 凳子的高度以平膝为宜;洗澡时以淋浴为主, 不宜坐浴, 使用坐便, 不宜使用蹲便等, 以防止髋关节脱位。

3 讨论

髋关节置换病人多为老年病人, 大多数病人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 体质差, 要保证手术的成功,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尤为重要, 采取预见性护理, 能充分地与病人及家属沟通, 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病人及家属能积极且正确地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 更好地增进医患关系, 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预见性护理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潜在的健康问题, 为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提供预见性防治意识, 同时预见性护理为病人出院后康复提供良好的指导。对本组病人采取预见性护理, 避免了髋关节脱位的发生, 促进了病人的康复。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预防髋关节脱位中的应用。[方法]对108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进行预见性护理, 通过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预防、科学的护理评估, 给予术前的干预、术后预防和功能锻炼指导。[结果]108例病人均未发生髋关节脱位。[结论]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预防髋关节脱位中应用预见性护理, 可减少髋关节脱位的发生。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关节脱位,预见性,护理

参考文献

[1]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266-270.

[2]谢结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术后的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 12 (2) :108-109.

[3]金丽霞, 周望京.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防脱位护理及康复指导[J].天津护理, 2004, 12 (3) :177-178.

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的麻醉处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选择在无麻醉状态下手法复位失败的肩关节脱位者40例, A S AⅠ~Ⅱ级, 年龄24~65岁, 体重46~70kg, 距离最近进食时间大于6小时。分为两组, 各20例。I组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男14例, 女6例;年龄 (41.3±10.8) 岁;体质量 (58.4±12.4) kg;身高 (162.8±12.4) cm。Ⅱ组为静脉复合组:男13例, 女7例;年龄 (42.9±11.7) 岁;体质量 (57.5±10.7) kg;身高 (160.2±10.7) cm。两组间性别、年龄、体质量、身高大体相似。

1.2 方法

所有病例入手术室后均监测收缩压 (S B P) 、舒张压 (D B P) 、平均血压 (M B P) 、心率 (H R) 、血氧饱和度 (SPO2) 。建立静脉通路, 输注林格液, 面罩吸氧5L/min。Ⅰ组患者于患侧摸清肌间沟位置, 常规消毒后, 用七号注射针头进行穿刺, 找寻并确认有异感, 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注入1%利多卡因与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混合液20ml。针刺肩部皮肤、活动肩膀患者不感疼痛后进行手法复位。Ⅱ组患者于静脉内注射枸橼酸芬太尼0.0 0 1 m g/k g、丙泊酚 (异丙酚) 2~3mg/kg, 待患者意识消失, 睫毛反射消失后即行手法复位。分别记录其注药前、注药后2分钟、5分钟、1 0分钟、1 5分钟的S B P、D B P、M B P、H R、S P O2的数值。

2 结果

Ⅰ组患者在注药后5~1 5分钟后行手法复位时有2例患者出现皱眉现象, 诉有疼痛感, 能忍, Ⅰ组患者的血压、脉搏和血氧饱和度注药前后无明显变化。Ⅱ组患者在注药完毕即行复位, 3例患者出现体动, 而酌情加注异丙酚3 0~5 0 m g, 有3例患者发生呼吸暂停, 血氧饱和度下降, 经托下颌, 在30s内自动恢复。Ⅱ组患者注药前后的血压、脉搏和血氧饱和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均完成手法复位。

3 讨论

肩关节囊薄弱松弛, 活动范围大, 易发生脱位。以前对于无麻醉状态下复位失败的患者多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手法复位。自从异丙酚广泛应用于临床, 因其起效恢复迅速被人们所认可, 除大量应用于无痛人流、无痛肠镜检查, 亦应用到肩关节复位中来。通过观察, 不难发现,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 对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影响, 并且肌肉松弛, 在复位后仍能保持一定时间内无痛, 有利于恢复。但其有着阻滞不完善的缺点, 有一定的失败率。芬太尼-异丙酚静脉复合麻醉起效迅速, 作用确切, 患者无意识无痛苦, 从而更易于被患者所接受。但其对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有一定的影响, 并可造成呼吸暂停。对于呼吸循环的管理要求更严格, 同时对禁食的要求也高一些, 一般要求禁食6小时以上。术中患者意识消失, 对术者的操作要求也相对提高。

我们认为, 两种麻醉方法都是肩关节脱位患者手法复位的良好麻醉选择, 但各有其优缺点。我们建议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禁食时间未到6小时的患者、妊娠与哺乳期妇女、肌肉强壮的患者、对异丙酚过敏的患者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进行肩关节手法复位。而对于那些精神特别紧张的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肌间沟解剖位置不明显的患者、局麻药过敏的患者, 我们建议直接采用芬太尼-异丙酚静脉麻醉进行肩关节手法复位。

(收稿:2008-07-08修回:2008-11-13)

门诊肩关节脱位手术的麻醉体会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门诊急诊肩关节脱位手术患者60例, 年龄20~60岁, 体质量在60~70 kg, ASAI~Ⅱ级, 均未用术前药。均采用前、中斜角肌间隙顶点法臂丛阻滞 (穿刺时以找到异感为准) , 注入局麻药。所注局麻药随机选择ABC三组:A组: (1.3%碳酸利多卡因组12 ml, 3 mg/kg) ;B (1.3%碳酸利多卡因20 ml, 5 mg/kg) ;C (1.3%盐酸利多卡因组20 ml, 5 mg/kg) , 各20例, 注药前回抽无血无脑脊液, 穿刺未找到异感的排除在外。

1.2 观察项目

①起效时间:以针刺疼痛减轻为准;阻滞完善时间:以针刺无痛, 并以外展上臂, 屈曲前臂活动费力为准;阻滞消退时间以可以外展上臂, 屈曲前臂活动为准;②麻醉并发症 SpO2值 呼吸费力 声嘶。

1.3 统计学方法

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 (表1) 。

注:*起效时间、痛觉完全消失时间, A组与B组比较C组提前 P<0.05, **阻滞消退时间A组较B组C组明显缩短P<0.05, B组、C组无显著性差异

2.2 麻醉并发症 (表2) 。

麻醉后三组均能进行指令性深吸气, A组较B、C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低 P<0.05。

3 讨论

3.1 门诊肩关节脱位手术的麻醉用药选择碳酸利多卡因效果更好。

目前, 对门诊患者麻醉后离院标准, 认识还不一致。一般认为, 患者应保持觉醒状态, 定向力恢复正常, 无手术和麻醉并发症, 可自行行走等全面加以考虑[1]。理想的门诊患者麻醉应使用快起效的药物以缩短时间, 并且作用时间短以使术后快速恢复、离院[2]。麻醉要求既要效果确切, 又要作用时限可控性强。从研究结果提示, 碳酸利多卡因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起效快, 阻滞完善, 且麻醉消退较快等特点。

3.2 门诊肩关节脱位手术的麻醉应用碳酸利多卡因以小剂量为好:

肩关节处神经支配以臂丛上干 (C5C6) 为主, 臂丛上干在前、中斜角肌间沟较高较表浅, 有学者认为在前、中斜角肌间沟的顶端为穿刺点进针, 小剂量麻药即可完善阻滞C5C6, 且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低[3]。从观察结果可以说明这一点。较大剂量碳酸利多卡因不仅麻醉消退较慢, 还增加了麻醉并发症。

总之, 在门诊肩关节脱位手术的麻醉中, 笔者体会麻醉用药选择以小剂量碳酸利多卡因效果更好, 麻醉效果确切, 还可减少门诊手术患者留院观察时间, 在临床工作中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曾邦雄.急症麻醉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66-368.

[2]王俊科, 王多友, 王凤学, 等译.临床麻醉手册.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417-421.

胸锁关节脱位 篇5

关键词:胸锁关节脱位,诊断治疗

胸锁关节脱位临床罕见, 在所有外伤性关节脱位中少于1%[1], 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后陆续有人报道, 但报道例数均有限, 近年来随着高能量损伤的日益增多, 临床胸锁关节脱位渐增多。

本院自1999年至今共收治胸锁关节脱位患者11例, 其中陈旧性脱位3例, 8例前脱位, 1例后脱位, 2例为上脱位, 采用保守治疗4例, 手术治疗7例, 保守治疗患者中1例后脱位患者因合并严重颅脑损伤死亡, 1例保守治疗患者因固定不确实致陈旧性脱位但拒绝进一步手术治疗目前肢体活动尚可, 偶有胸锁关节处疼痛, 但可忍受;另两例保守治疗患者疗效较满意。笔者采用的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克氏针内固定, 螺钉内固定, T型钢板内固定等均取得满意疗效。随着对胸锁关节损伤机制的认识逐渐加强, 以及内固定材料与理论的不断发展对胸锁关节脱位的认识不断深入, 现综述如下。

1 发病机制

1931年Norman Duggan报道了一位建筑女工睡觉翻身时发生的胸锁关节脱位[2], 由此可见胸锁关节脱位的发生原因可能多种多样。胸锁关节脱位一般认为是肩带部由直接或间接外伤引起, 临床报道大多发生于间接暴力影响下。最常见的原因是交通事故, 其次是运动性损伤, 肩部自侧方受力暴力经锁骨传导至胸锁关节致脱位发生, 目前随着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 胸锁关节脱位的报道也明显增加, 复杂高能量损伤已经成为导致胸锁关节脱位发生的常见原因, 并且也常合并其他损伤。

2 分类

胸锁关节脱位常见的类型包括前脱位、后脱位以及上脱位。其中前脱位常见, 一般很少合并严重并发症;后脱位罕见且因脱位后的锁骨近段对纵隔的压迫往往造成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3 临床表现与诊断

除因直接暴力导致的肩部损伤外, 胸锁关节前脱位的常见临床表现为胸锁关节处的局部膨隆, 尤其于肩关节活动时明显。而胸锁关节后脱位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当暴力作用于肩部后外侧时, 因杠杆作用锁骨内端向胸骨后方撬起, 锁骨移位到胸骨的后方脱位, 压迫气管、食管和纵隔血管, 引起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及血液循环受阻, 严重可致死。由于上胸部 (C1~5) 交感干神经节的一部分节后纤维分布到食管、气管等, 当锁骨近端压迫刺激这部分交感神经时, 通过反射引起面部交感症状, 又因胸锁关节系平面关节, 关节内软骨盘损伤后的干扰及肩臂重量的杠杆作用, 使复位过程变得更复杂、更棘手。胸锁关节上脱位临床更为罕见, 多因肩部外侧受压及胸锁乳突肌过度收缩致锁骨近端上抬导致脱位发生, 主要变现为局部膨隆上肢上举困难。

胸锁关节脱位临床诊断并不困难, 明确的外伤史加合适的X光检查, 诊断即可明确, 必要时可加用CT检查, 尤其CT三维重建检查对于诊断更为直接, 但要注意合并损伤的存在。

4 治疗

胸锁关节脱位临床诊断并不复杂, 但因其他损伤的存在临床易漏诊, 从而造成拖延治疗时机而导致陈旧脱位, 引起局部疼痛不适甚或上肢活动障碍。对于胸锁关节脱位的治疗早期临床倾向于保守治疗为主, 但因胸锁关节脱位虽易复位但固定困难的特点保守治疗失败率较高, 目前多倾向于行手术治疗。

4.1 非手术治疗

胸锁关节前脱位手法整复容易, 非手术治疗多采用反8字绷带加胸骨垫外固定, 后脱位因整复困难且整复过程中易导致胸骨后纵膈损伤加重导致严重并发症一般不采取非手术治疗措施, 上脱位应用反8字绷带加胸骨垫治疗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但因胸锁关节的特殊关节结构非手术治疗外固定固定往往不牢靠, 容易导致再脱位的发生, 甚至致陈旧性脱位遗留, 所以临床需随时注意外固定装置的调整;也正因此原因, 目前胸锁关节脱位的治疗大多数医生建议采用手术治疗。

4.2 手术治疗

除后脱位外胸锁关节脱位均可以获得良好复位效果, 但难于固定, 如手法复位失败或有小片骨折, 复位后不易维持关节的对合关系者以及后脱位造成气管或纵隔血管压迫症状者均应行手术切开复位并用克氏针内固定。对陈旧性胸锁关节脱位或复发性脱位一般无明显功能活动障碍者不需要再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为使复位后的关节保持牢固的稳定状态;而对于后脱位来说手术中要注意纵膈结构的损伤是否存在, 及于术中处理伴发损伤避免并发症恶化以挽救生命。

胸锁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多种多样, 尤其内固定方法层出不穷。其基本原则为 (1) 术中准确复位恢复胸锁关节及其周围韧带结构; (2) 采用合适的内固定方式以达到胸锁关节的牢固固定; (3) 术中去处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 (4) 减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机率。多人报道通过不同内固定治疗方式获得满意疗效的病例, 如采用克氏针交叉内固定、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3]、钢丝8字内固定、T型钢板内固定、肩锁钩钢板内固定等等;手术操作并不复杂, 但要于术中注意周围结构损伤的可能性, 且不论哪一种内固定方式术中都要注意周围韧带结构的修补。其中笔者更倾向于使用钢板内固定, 其固定牢靠, 术中操作简便, 要注意螺钉的深度, 避免周围组织的损伤。

参考文献

[1]党洪胜, 邢登凯, 王平年, 等.不稳定性胸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治疗体会.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6, 14 (8) :629.

老年肩关节脱位 篇6

2006-06~2010-06本院就诊的11例肩关节前脱位患者, 均为男性, 年龄21~48岁, 发病8小时以内, 已经分别采用各种手法整复1次以上并失败者。

2治疗方法

先以毫针针刺患侧鱼肩穴, 位置在第一掌骨颈赤白肉际处。朝尺侧掌中紧贴掌骨刺入, 有强烈酸胀痛感, 轻轻捻针, 并沿上肢前外侧以循按手法诱导, 力争能使气达患肩, 大约能减轻一半疼痛;5~10分后采用手牵足蹬法整复脱位, 可边牵引边运针, 牵引时如觉力不及, 可令一助手再握前臂辅助徐徐牵引, 待患者力疲, 即可成功。

3结果

11例全部治愈。

4体会

肩关节脱位是临床上常见脱位, 又以前脱位为多, 多能用手法整复;因部份青壮年肌力强大, 常需在麻醉下进行整复, 这不仅增加了诊疗时间, 还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并且有发生麻醉意外的风险。笔者最近4年来对常规整复困难者采取先针刺鱼肩穴以达到部分针麻的效应, 再用手法整复, 均获成功。

奶牛关节脱位的防治 篇7

1 发病原因

1.1 奶牛突然受到剧烈外力作用, 如跌倒、打击、冲

击、蹴踢、蹬空、扭转等, 可使关节韧带和关节囊遭到破坏, 引起关节变位, 发生脱臼。

1.2 当奶牛患结核病、维生素缺乏症或关节发育不良时, 有时虽受外力不大, 也可能引起关节脱位。

2 症状

2.1 关节变形

脱位关节的骨端发生移位, 使关节正常轮廓发生改变, 原来隆起的部位形成凹陷, 无隆起处变得突出。但肌肉丰满的部位关节如髋关节等变形常不明显。

2.2 异常固定

脱位的关节因受未断裂的关节韧带的牵引而使两骨端固定于异常位置, 随之出现异常姿势。

2.3 关节肿胀

严重的外伤性脱位, 关节组织破坏严重, 因关节出血、血肿及剧烈的急性炎症反应可出现明显的肿胀。

2.4 病肢缩短或延长

一般不完全脱位时病肢延长, 全脱位时病肢缩短。

2.5 肢势改变

脱位的关节下方多呈内收、外展、屈曲和伸展状态。同时, 患肢还出现延长或缩短现象, 通常在关节不全脱位时患肢延长, 全脱位时患肢变短;当股骨头转位于坐骨外支下方, 则患肢延长。

2.6 机能障碍

一般于受伤后立即出现, 由于疼痛和骨端移位, 患肢运动功能明显障碍或完全丧失, 严重的卧地不起。

2.7 复杂脱位

除上述症状外, 还可出现创伤、血肿、神经损伤和骨折等症状。

3 诊断要点

3.1 髋关节脱位

俗称脱胯, 奶牛髋关节多发生前方及上方脱位。前方脱位是指股骨头脱出于关节窝的前方, 大转子明显突出。病牛站立时患肢明显缩短, 股骨几乎成垂直状态, 患肢外转, 蹄尖向外而飞节向内。运步时患肢拖拉前进, 并向外划弧。

3.2 膝盖骨脱位

依据膝盖骨脱位的方向将其分为向上、向外脱位。

3.2.1 上方脱位

病牛站立时, 病牛患肢向后方伸张。运步时蹄尖着地, 拖拉前进。触诊时可发现膝盖骨向上方转位, 而膝直韧带过度紧张。

3.2.2 外方脱位

病牛站立时, 膝关节和附关节均屈曲, 患肢一般稍前伸;运步时, 除髋关节外, 所有关节均高度屈曲。触诊时, 膝盖骨向外方旋转, 在正常位置出现凹陷。

3.3 肩关节脱位

病牛站立时患肢伸向前方, 以蹄尖着地, 肩关节不能屈伸。触诊肩关节部出现异常凹陷。全脱位时, 患肢短缩, 关节活动时剧烈。

3.4 系关节脱位

患肢不能支撑体重或出现中、重度肢跛, 骨端显而易见, 两侧韧带全断时, 关节活动性增大。

3.5 椎骨脱位

不全脱位居多, 胸、背、腰椎脱位, 后躯向脱位一侧倾斜, 后躯摇摆, 局部有压痛点。伴有脊髓损伤时, 则出现截瘫、大小便失禁、不能站立。颈椎不全脱位, 头颈偏于健康一侧。

4 治疗方法

4.1 整复

整复的时间越早越好, 整复的方法有按、揣、揉、拉、抬等, 可用绳子同时牵引, 首先用力牵引患肢, 拉开反常固定的患关节, 然后按照正常解剖位置使脱位的骨端还原。复位后, 患关节的变形和异常运动消失, 完全恢复正常活动。

4.2 固定

整复后应立即固定。下肢关节脱位可用石膏绷带或夹板绷带固定, 经15~30d后, 取下绷带并牵遛运动, 促进机能恢复。上部关节不便固定时, 可用5%灭菌盐水向脱位关节周围皮下注射数个点, 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 借此紧张度以达到固定目的。

5 预防

5.1 牛舍地面或运动场不应过于光滑, 防止跌倒。

5.2 奶牛的饲养密度不能过大, 防止拥挤、踢蹴、角斗或趴跨等引起关节脱位。

上一篇:标准安装下一篇:英语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