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髋关节手术

2024-08-13

老年髋关节手术(共7篇)

老年髋关节手术 篇1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因性激素下降, 骨质丢失致骨质疏松, 股骨颈脆弱及髋周肌群退变, 遇轻微扭转、暴力甚至在无明显外伤的情况下就可发生骨折[1]。现将我院2012年1月-2015年3月实施的35例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护理配合情况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3月实施人工全髋置换术35例, 男20例, 女15例, 年龄60~89岁, 其中骨折32例, 股骨头坏死3例。本组资料28例行硬膜外麻醉, 5例行腰硬联合麻醉, 2例行全身麻醉, 均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术前准备: (1) 术前访视:巡回护士术前1 d到病房访视患者, 首先查阅病历, 了解生化检查结果及术前准备、术前用药、抗菌药皮试结果、血型及备血等情况。后到病房访视患者, 核对患者信息, 了解患者的病情、既往史、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 确认手术部位, 查看切口皮肤情况。和患者及家属交流,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及相关图片介绍手术室环境、麻醉方法、手术体位、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注意事项, 针对患者的疑问认真解答。向患者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 以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 使患者对手术成功充满信心, 认识到自己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性, 愉快地配合手术治疗[2], 最后填写访视单。 (2) 物品准备:骨科手术器械、全髋手术器械、动力系统、各种型号髋关节假体、关节、高压冲洗枪、骨水泥及骨水泥枪、含碘抗菌手术薄膜、可吸收线、骨腊、皮缝器、大量生理盐水等。托手架、骨盆固定架、高分子凝胶体位垫、海绵垫、头圈等。检查电刀、吸引器、监护仪等设备是否正常。 (3) 环境准备:手术安排在百级层流手术间, 术前1 d开启层流, 室温保持22~24℃, 湿度40%~60%。

术中配合: (1) 巡回护士配合:术前30 min接患者进入手术室, 与麻醉师、手术医师做好安全核查, 关心、安慰患者, 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 以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做好保暖措施, 避免暴露肢体, 盖好被子。常规使用防逆流留置针, 建立2条静脉通路。术前30 min应用抗生素, 预防术后感染。协助麻醉师摆好麻醉体位, 守护在患者身边, 防止坠床, 并鼓励患者。翻身时及时遮盖, 保护患者的隐私。麻醉后常规留置导尿管。协助手术医师摆好侧卧位, 保持体位舒适, 头部用枕头圈, 腋下垫软枕2个, 骨盆两侧垫布单, 用骨盆支架固定, 避免手臂受压, 髂部、膝部及踝部垫软垫以减少压迫, 检查尿管是否通畅、患者身体是否接触金属物、设备运行是否正常。手术开始前及结束前, 与器械护士、医师共同核对手术器械、缝针、纱布、药物等。术中严密观察患者血压、呼吸、心率及输血输液情况, 如术中使用骨水泥要注意血压变化, 如有异常及时通知麻醉医生处理。打开植入性物品时要核对型号、有效期、包装有无破损, 严格无菌操作, 贴好特殊器械条形码。严格控制手术间人数, 减少手术间开门次数, 严格监督术中无菌技术操作。整个手术过程中, 协助麻醉师统计出血量和尿量, 若患者清醒, 注意观察患者神情, 倾听其主述, 给予心理护理, 使其情绪稳定。手术结束搬动患者时, 将患者由侧卧位缓慢变为平卧位, 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 防止脱位, 护送患者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引流是否通畅, 及时处理异常情况[3]。 (2) 器械护士配合:器械护士应熟悉手术器械及手术步骤, 术前再次检查手术物品准备是否齐全。提前20 min洗手上台, 整理好器械台, 铺两个无菌器械台, 分别放置常规器械及全髋置换器械, 按使用顺序摆放, 并与巡回护士按清点制度实行术前、关体腔前、缝合皮下前、手术结束后共同查对手术器械、纱布、缝针等, 并准确记录。术中密切观察手术进展情况, 及时、准确传递器械, 用过的器械应擦拭血迹还原, 并随时检查器械的完整性, 未使用的器械用无菌巾覆盖, 减少暴露时间, 保持无菌台及无菌手术单整洁、干燥, 发现浸湿要及时覆盖无菌巾。器械护士除配合手术医生完成手术外, 还要监督手术人员的无菌技术操作, 戴双层手套, 手套有破损应提醒手术医生及时更换[4]。

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 巡回护士协助医生包扎好伤口, 对引流管妥善固定。为患者穿好衣服, 搬运患者动作轻柔, 指导正确搬运, 护送途中密切观察病情, 注意保暖。到病房后与病房护士认真交接, 告知术中情况、麻醉方式、术中用药、输液输血量、引流管、导尿管及皮肤情况等。术后第2天, 巡回护士到病房访视患者, 了解患者病情, 如切口情况、有无发热、引流管情况等。并仔细听取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和建议。

结果

35例老年患者均安全顺利地渡过手术, 无术后并发症, 且恢复良好, 对手术室护理满意度达99%。

讨论

老年患者慢性疾病多, 自身条件差, 而全髋关节手术创伤大, 手术步骤复杂, 无菌要求高, 增加了手术的风险, 因此, 要求手术室护士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及高超的操作技术, 熟练掌握各种器械的使用及假体的安装方法, 才能在手术中准确、敏捷地配合医生, 缩短手术时间, 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措施。方法:分析35例老人全髋置换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配合, 总结配合及护理要点。结果: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未发生术后感染。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术中配合、正确的术后转运、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及全程耐心的心理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术,手术配合,护理

参考文献

[1]张国群, 江昌萍.老年股骨颈骨折行牵引术的效果评价和护理[J].当代护士 (下月刊) , 2012, (6) :105.

[2]林素燕, 陈淑琴, 罗英.择期手术患者实施术前术后访视的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 2011, 40 (5) :517-518.

[3]宫健, 王金陵.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体会[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1, 2 (1) :56-58.

[4]赵红霞, 董继红, 鲍兰香.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J].河南省职工医学院报, 2009, 21 (1) :56-57.

老年髋关节手术 篇2

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 均有明确外伤史, 均为髋部骨折。男24例, 女26例, 年龄53~78岁, 平均62岁, 均采用人工全髋置换术, 手术时间为伤后4~14 d。经治疗50例患者均顺利出院, 无明显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1年, 髋关节功能良好。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伤后多担心拖累家人, 增加孩子负担, 难以面对现实, 有的甚至产生轻生念头。做手术既惧怕麻醉, 又担心手术效果, 思想负担较重。护理时要以人为本, 关心体贴患者, 主动与患者交流, 积极与患者沟通, 减轻其心理负担, 向家属及患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和手术后的效果, 让患者了解手术后的状况,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让患者以良好的心里状态接受手术。

2.1.2 术前准备

全面细致地进行各项辅助检查, 制定系统的护理计划, 对患者心肺肾等功能状况进行充分的评估, 积极治疗其他慢性疾, 特别要控制好血压和血糖, 力争治疗到正常水平。按照术前操作规范做好手术备皮, 特别是皮肤的清洁和消毒, 注意不能刮破皮肤, 严格无菌操作。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护理

术后取平卧位, 患肢用软枕抬高15°~20°, 外展15°~30°或中立位, 翻身及搬运时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两大腿之间可放置软枕, 也可行皮肤牵引或穿“丁”字鞋, 保持中立位, 防止患侧髋关节外旋和内收动作, 以防股骨头脱位。使用便盆时, 患肢与便盆在同一水干线上。

2.2.2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观察患肢肿胀程度, 皮肤充盈度及静脉回流情况。本组患者为老年患者, 一般情况差, 合并内科疾患多, 平时口服药物多, 易产生大出血, 且血管壁薄、弹性差, 结扎的血管容易破裂出血, 术后观察伤口敷料渗血及引流管通畅情况, 保持伤口负压引流通畅, 吸出渗出液, 以利软组织对假体进行包裹, 避免伤口内积血引起感染[1]。

2.2.3 加强基础护理, 预防术后并发症

老年人免疫能力差, 要鼓励患者早做有效咳嗽, 定时开窗通风, 减少探视, 以免发生肺部感染;早期肌肉舒缩锻炼、下肢被动活动、按摩局部受压部位等,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保留尿管以2~3d为宜, 长时间留置的, 应定时用抗生素液冲洗膀胱, 以免发生泌尿系感染;尽早翻身, 骨隆突部用气垫, 局部按摩或局部红外线理疗, 防止压疮的产生。

3 功能锻炼

麻醉消失后, 即可开始踝关节的主动背伸和跖屈活动, 术后1~2d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肌肉等长收缩练习, 能促进患肢血液循环, 防止关节僵硬[2]。主要包括腓肠肌训练、股四头肌训练、股二头肌训练。术后第3天可利用固定拉手及健侧肢体抬高上身及臀部, 指导患者进行患肢直腿抬高训练及髋膝屈伸训练, 术后第6天, 患者可在床边坐起, 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 髋关节屈曲不超过90°, 术后第7~8天, 可借助助行器进行踏步练习, 术后第10天, 可进行上下楼练习, 上楼时健腿先上, 患腿随后, 下楼时患肢先下, 健肢随后。

4 体会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 老年患者日渐增多, 髋部骨折好发于老年患者, 全髋关节置换已经成为重建髋关节功能最常见的手段, 老年患者多伴有其他老年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 体质较弱, 麻醉和手术耐受力较差, 手术并发症及手术病死率增加, 因此, 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尤为重要, 术前要周密准备, 做好心理护理, 充分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手术耐受情况, 术后严密观察各项生命体征, 尽快使其全身状况及脏器功能恢复, 做好基础护理防止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和压疮的形成, 早期进行功能训练, 采取规范的护理措施, 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 减少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 提高手术预期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 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和术前准备, 评估患者整体状况, 术后注意体位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预防各种并发症。结果 50例患者均顺利出院, 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随访3个月~1年, 髋关节均功能良好。结论 根据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特点, 针对性进行围术期护理, 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髋部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护理,老年人

参考文献

[1]高德华, 骆贤萍, 刘琴等.高危、高龄患者人工全髋置换术护理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11) :13-14.

老年髋关节手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医院开展循证护理后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股骨头坏死需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102例作为观察组,并与开展循证护理前2006年1月~2007年12月年收治的92例同病种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首先成立围手术期循证护理小组,由责任组长及资深护士组成,对参加手术人员进行循证护理知识培训,通过学习使小组成员掌握循证方法;然后提出问题,将患者在手术期间安全隐患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提出的问题查找相关资料,对问题的原因作系统的分析;最后对提出的问题作出相应的护理干预,得出结论。

1.2 循证护理实践

1.2.1 循环剧烈波动:

(1)提出问题:老年患者在全髋关节置换围术期中容易发生循环剧烈波动。(2)循证: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患者容易发生循环剧烈波动的原因。①患者因素。老年患者常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脏病等病史,心血管代偿能力差,有效血容量低,加之术前禁饮禁食,血容量绝对不足,可引起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②麻醉因素。在硬膜外麻醉下实施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术后,由于腰交感神经被阻滞引起外周血管扩张,血容量相对不足,引起血流动力学波动。③手术材料。医用骨水泥是一种高分子聚合体,由聚甲基丙烯酸甲粉剂和甲基丙烯酸甲醏单体液组成,其毒副作用有低血压、肺栓塞、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这与患者对骨水泥过敏、骨水泥聚合产热、凝血酶原激活及髓内压的增加密切相关。(3)护理干预:①重视术前访视。通过术前访视患者,笔者了解到患者大多为高龄并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心功能不全等病史,由此笔者考虑到此类手术有血压波动大的可能,即列出如下手术护理计划:抢救设施处于备用状态;选用内径粗(20号以上)的留置针行外周静脉穿刺或配合麻醉医师行中心静脉穿刺,以备紧急输血、补液;在手术过程中密切注意手术进展顺序,一旦发生血压波动,主动并有效地配合麻醉医师进行处理。②积极配合麻醉医师合理选择麻醉方式,正确放置麻醉体位以提高麻醉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在麻醉期间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适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以便及时掌握麻醉效果和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③在术中使用骨水泥时,提醒医生把骨水泥充分搅匀,尽量降低温度,放置排气管,进行脉冲式髓腔冲洗,并作髓内减压。这些方法可较好地克服骨水泥的缺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2.2 假体脱位:

(1)提出问题:患者在围手术期容易发生假体脱位。(2)循证:引起全髋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术后搬运不当、体位控制不严。手术患者一般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在麻醉作用消失之前因肌肉松弛而容易造成假体脱位。(3)护理干预:针对假体脱位的预防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在手术结束将患者移至推车上时应正确搬运,由1人托住患侧的髋部和下肢,使患肢务必保持外展中立位,另1人托住患者健侧髋部和下肢,其他人协助将患者平移至床上。②搬运完毕时检查患者双下肢是否等长,触摸手术部位有无异物感,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③回病房的途中推车要平稳,切忌外力撞击。

1.2.3 压疮形成:

(1)提出问题:老年患者在手术期间容易发生压疮。(2)循证:通过查阅文献找出相关原因①衬垫物不够柔软,过薄过硬,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②摆放体位时不正确地采用拖、拉、推等动作,去除了外层的保护性皮肤,增加对压疮的易感性。③由于麻醉药物的阻滞作用,使受阻滞部位以下的血管扩张,血流变慢,受压部位失去正常的血液循环;而麻醉药物本身,使患者反应迟钝或暂时丧失对身体某些部位不适的反应,使皮肤组织缺氧加重,无氧代谢产物不能排除,极易形成压疮。④老年患者软组织脆弱,胶原蛋白合成改变,僵硬程度增加,受到长时间压迫时病损将更加严重。⑤手术中血液、体液、大量冲洗液造成液体外溢和手术中患者情绪紧张出汗造成受压部位的皮肤潮湿增加。过度潮湿引起皮肤软化及抵抗力降低,增加压疮的发生率。(3)护理干预:①合理选用厚度合适的衬垫物和支撑物,同时在应用约束带时要加衬垫,松紧适宜,防止自行拉紧造成局部皮肤的损伤。②摆放体位动作轻柔,避免拖拉等动作,减少摩擦力,避免压疮。③术中密切配合,争分夺秒,尽量缩短手术时间。④对身体情况较差者或估计手术时间较长者,按Medley危险指标记分法判断发生压疮的危险,在术前访视患者时,安慰鼓励患者,以稳定其情绪并将压疮发生的风险向患者家属交待清楚,避免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患者皮肤受伤变红,一般在解除压力后30~40 min褪色,如持续发红则表明软组织损伤,对此类患者要有登记,并进行术后随访。在术后以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为重点。效果:笔者积极干预,采取有效的综合措施,如保温、按摩等,避免了局部软组织与皮肤进一步损伤。

1.2.4 高频电刀灼伤:

(1)问题的提出:高频电刀使用过程中,电刀灼伤部位通常在手术部位或极板处。(2)循证:非极板灼伤的主要原因为电刀外系统(极板、刀头及其连接电缆和患者肌体)使用不当,当外系统特别是患者肌体出现多点接地(即短路)形成高频电流异常通道(接地分流);患者肌体携带或接触非接地金属体引起严重高频辐射等,就可能发生灼伤。(3)护理干预:手术床及金属支架以干燥、厚实的绝缘衬垫,保证患者身体与其隔绝。术中冲洗时防止患者通过冲洗液与地面相连。手术中肢体勿相互触碰,防止自我“短路”而发生灼伤。防止手术患者身体携带和接触金属体。虽然这些金属体并未接地,不会因此而产生高频接地分流现象,但是对于高频电刀输出的高频电,这种金属体似“发射天线”,向外发射电波(能量来源于患者接触部位),若辐射能量较大(特别是高频辐射严重的电刀),接触点较小,则高密度的高频电流就在接触处产生灼伤。如果患者携带(包括植入)或接触金属体的面积较大,其上集中的高频电磁场会引起涡流加热,同样危害患者,工作人员无意触碰也会产生高频刺激甚至灼伤。

2 结果

将通过循证护理确认的护理措施实施于上述患者,并密切监测实施后的效果。通过统计学处理发现,将循证护理应用于全髋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后,患者围手术期低血压、假体脱位、压疮的发生率及术中电刀烧灼情况较对照组有明显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讨论

循证护理(EBN)是20世纪90年代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护理观念,其核心思想是运用现有最新、最可靠的科学证据为患者服务[1,2]。近年来笔者通过循证护理指导手术室的临床实践,充分感受到其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对全髋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实施围手术期循证护理,在循证过程中笔者获得了他人的科研结论和在护理工作中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经验及方法,使笔者在临床决策时找到了实证依据,在手术配合时找到了标准,有效减少了低血压、假体脱位、压疮及高频电刀烧灼等并发症的发生。

另一方面,通过实践笔者认识到实施循证护理有益于护理干预的确定。预见性的护理程序采取了先预防后治疗的原则,能有计划、有目的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如手术患者压疮与病房卧床患者的压疮在导致结果的机制上是一致的,而前者侧重于手术前护理问题和护理干预的时效性。在手术过程中,压疮干预性的效果决定于手术前的护理干预,因为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体位固定,除手术持续时间外,术前手术体位的摆放和支撑物的柔软性、透气性和平整性,对预防压疮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能有效解决手术过程中的问题,是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1]肖丽佳,李亚洁.我国临床循证护理现状与展望.南方护理学报, 2005,12(6):13-15.

老年髋关节手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收治的老年髋关节置换66例, 其中全髋关节置换男性6例, 年龄60~83岁, 女性22例, 年龄60~75岁;人工股骨头 (半髋) 置换男性10例, 年龄69~91岁, 女性28例, 年龄65~88岁。患者中股骨颈骨折的有60例,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有6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33例, 干预组33例) ,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两组基本资料之间的均衡性保持良好, 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标准护理。在围手术期, 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在手术前, 为患者仔细讲解手术方法、围手术期需要注意的事项, 为手术做好准备工作;在手术过程中,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测, 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操作;在手术结束后, 对患者进行精心严密的观察, 并仔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手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观察组在采用常规标准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具体措施为以下几点。

(1) 心理护理: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往往患病致伤较为突然且病情较为严重, 在得知病情以及手术通知后, 患者通常会产生担忧、焦虑、紧张、甚至恐惧等一系列负面的情绪。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 进行心理疏导。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 护理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心态和家属对患者的态度, 及早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 同时要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髋关节置换术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加强他们对手术的了解和信心, 消除他们对手术的疑虑, 从而使患者能够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情来接受和配合手术治疗。让患者知道通过医护人员的治疗, 疾病是可以治愈的, 家属是积极配合的, 通过治疗是可以重返社会, 恢复在家庭的地位[4]。

(2) 术前护理: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往往还患有其他一些老年疾病, 因而护理人员在手术之前需要进行详细完善的生理指标检查,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增强免疫力。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下肢功能锻练和正确的咳痰方法, 练习床上大小便, 术前备皮, 保持皮肤清洁。术前12 h禁食禁水。

(3) 术中护理:护理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意识, 面色, 血氧饱和度和生命体征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术中注意减少暴露, 避免电极板灼伤患者, 密切观察受压部位的皮肤情况。

(4) 术后护理:术后去枕平卧6 h, 禁食禁水6 h,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监测观察伤口渗血情况, 定时更换敷料, 防止感染。观察患肢有无肿胀, 保持患肢外展30°中立位。合理饮食,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纤维素的易消化饮食, 多食水果、蔬菜。协助患者勤翻身及拍背, 鼓励咳痰, 防止压疮和肺部感染, 多饮水防止尿路感染。对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 手术后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 护理人员需抬高病人的患肢, 促进其血液循环, 并鼓励患者进行肌肉收缩锻炼。

(5) 康复护理:手术结束后, 应及时向患者反馈手术情况, 鼓励患者积极进行康复训练。护理人员需结合患者康复情况,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制定详细的康复锻炼计划。术后1周帮助病人坐在床边进行髋关节功能锻炼, 动作要缓慢, 活动范围由小到大, 活动幅度和力量逐渐加大, 直到病人借助吊架和床栏更换体位。2~3周允许下床后, 指导病人在有人陪伴下正确使用助行器和拐杖行走。

(6) 出院指导:由于老年患者功能恢复较慢, 出院时护理人员需嘱咐患者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 不能操之过急, 需要逐渐增加活动量, 在日常生活中防止关节过度弯曲, 不内收、不盘腿, 避免关节负重, 定期到医院复查。

1.3 观察指标

应用Harris评分法, 评价髋关节功能, 及总分100分=功能评分47分+疼痛评分44分+关节活动评分5分+畸形情况评分4分, 优:90~100分, 良:80~89分, 尚可:70~79分, 差:<70分[5]。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进行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按照Harris评分标准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进行评价, 对照组达到优者15例, 良者5例, 尚可者9例, 差者4例, 对照组临床疗效情况优良率为60.6%;干预组达到优者22例, 良者8例, 尚可者2例, 差者1例, 干预组临床疗效情况优良率为90.9%。干预组临床疗效情况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如表1所示。

3 讨论

人工关节早在40年代已在国外开始, 到了60年代以后中国也逐步开展起来, 而人工髋关节置换被认为是人工关节置换中效果非常好的治疗方法。髋关节置换是指用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良好的陶瓷、金属以及高分子聚乙烯等材料制成的一种类似人体骨关节的假体, 利用手术方法将人工关节置换被疾病或损伤所破坏的关节面。手术之后能够切除病灶, 清除疼痛, 恢复关节的活动与原有的功能。该方法具有关节活动较好, 可早期下地活动, 减少老年病人长期卧床的并发症等优点。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 已经得到充分的肯定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可靠的治疗手段。利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的患者以老年患者为主, 而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功能和抵抗力下降明显, 增加了该手术的风险性, 并且还容易产生并发症[6]。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恢复不但与及时有效的治疗相关, 同时也与适当的护理密不可分, 常规的标准护理往往只能应付一般的手术患者, 而对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 常规护理并不能得到患者的肯定和满意。此外, 常规护理时, 护理人员往往因为忙于完成各项医嘱等常规护理工作, 忽视了患者的心理疏导和手术之后康复训练, 通常只是在口头上给予心理指导、健康宣教和康复训练指导等嘱咐, 未形成护理制度、责任未落实到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护理工作需要不断满足治疗、护理中患者的全身心需求[7]。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常常因疼痛刺激、担心恢复不好产生心理恐惧, 导致心理压力过大。而护理干预十分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有效的疏导, 从而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有利于患者手术的进行和术后的康复, 因此护理干预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以及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8]。任改芝研究报道,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 针对围手术期进行护理干预,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良率达到85.0%, 相对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优良率72.5%有明显提高。该研究也显示干预组在给予患者系统性护理干预后, 取得了显著效果, 其临床疗效优良率达到了90.9%, 和对照组临床疗效优良率60.6%相比得到了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 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 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何永萍, 陆建嫦, 徐少欢.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分析[J].医学前沿, 2014 (9) :346-347.

[2]项娟萍, 朱忠, 褚夏芳.综合护理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 21 (4) :454-457.

[3]岳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干预[J].生物技术世界, 2015 (6) :123.

[4]杨琛.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干预43例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31) :121-122.

[5]任改枝.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应用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4, 46 (7) :876-878.

[6]陈艳芳.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实施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1 (33) :98-100.

[7]康志敏, 孙启才.老年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综合护理干预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 (12) :147-149.

老年髋关节手术 篇5

老年性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损伤,由于粉碎性骨折的类型和老年性的骨质疏松的局部特点,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传统的治疗常常选择下肢骨牵引的保守治疗,但带来了全身体质状况的下降,骨折的不愈合和畸形愈合,褥疮形成以及呼吸道、泌尿系统的感染和血管的栓塞等并发症。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因此已经从临床淘汰。近几年来各种不同的固定理念以及不同的固定方式的出现,极大提高了老年性转子间骨折的愈合率,降低了手术后的致残率。但无论是髓内固定、髓外固定还是人工关节置换,都有着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每种方式都有自己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根据病人骨折类型和条件,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才能极大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老年性膝关节退变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疾病,严重影响着老年朋友的行走和生活质量。老年患者对于膝关节的退变往往存在两种误区,一种认为是正常的老年性退变, 听之任之,不愿意接受任何建议和治疗,另一种是对治疗的期望值要求过高,希望手术治疗能解决一切问题。我们认为这两种方式都不太科学。老年性膝关节退变是一种新陈代谢的结果,医生通过对患者的膝关节进行正确的评估,采取积极的手术干预措施,可以延缓膝关节退变的进程,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如何对处在不同程度,不同状态的膝关节退变进行正确的评估,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老年性膝关节畸形的矫正,做截骨手术缓解疼痛在老年患者需要非常慎重,治疗效果不是很确定。关节镜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退变一直存在着争议。临床上轻度和中度的膝关节退变,关节镜的治疗创伤小,恢复快,缓解膝关节疼痛的治疗效果是比较满意的。对于一些单一关节面的退变,比如髌股关节炎以及内侧或者外侧的胫股关节炎可以选择单一的关节面置换,但手术适应证需要严格掌握才能有好的效果。对于严重的重度膝关节退变,膝关节置换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膝关节置换治疗已经成为治疗严重膝关节退变的黄金标准。

老年性的踝关节退变,尽管发生率低于膝关节退变,但还是非常影响老年朋友的日常生活。以往大多数骨科医生对踝关节的退变束手无策,因为手术治疗踝关节的骨性关节炎效果不好,只能嘱咐患者休息,使用止疼药等对症处理改善症状。近几年,随着人们对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疾病的认识逐渐提高,以及医疗器具的发展,对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手术干预效果有了极大的改善,目前关节镜下治疗踝关节的退变已经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但手术的适应证需要严格掌握。关于“沉降理论”还不成熟,需要理论和实践的验证。踝关节置换治疗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效果不确定, 出现并发症比较多,早期治疗效果也不确定,主要是设计假体的理念和材料上存在着一定问题,因此在选择上需要慎重。踝关节融合手术是治疗严重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最终手术,尽管治疗效果确定,但却是个致残的手 术,所以选择 一定要谨慎。

老年髋关节手术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62例, 按麻醉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其中观察组男20例, 女11例, 年龄60~85岁, 平均 (68.2±2.4) 岁, 按ASA分级[2]:Ⅰ级11例, Ⅱ级10例, Ⅲ级10例;对照组男19例, 女12例, 年龄61~84岁, 平均 (69.2±2.2) 岁, 按ASA分级:Ⅰ级8例, Ⅱ级11例, Ⅲ级12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检查。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ASA分级等一般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禁食禁水, 监测患者的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入室后, 面罩吸氧4 L/min, 术前30min肌肉注射地西泮注射液10 mg+硫酸阿托品注射液0.01 mg/kg。 (1) 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 于L2~3椎间进行硬膜外穿刺, 穿刺成功后头向侧置管3~4 cm, 并给予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3 m L, 5 min后对麻醉平面进行检测, 根据血压及麻醉阻滞情况继续注入利多卡因5~10m L, 直至控制平面于T10以下。 (2) 观察组采取腰麻-硬膜外麻醉, 于L3~4椎间进行硬膜外穿刺, 穿刺成功后将穿刺针置入蛛网膜下腔, 并注入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5~10 m L, 穿刺针头侧外置管3~4 cm, 控制阻滞平面于T10以下[3]。若患者手术时间较长, 可根据具体情况向导管内增加5%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5~10 m L。

观察指标: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 详细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 min、麻醉后20 min、手术后的两组患者的心律及血压变化, 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本组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采用t检验, 完成计量资料的比较, 单位以 (±s) 来表示, 经χ2检验, 完成计数资料的比较,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较对照组短, 观察组的麻醉维持时间、麻醉平面较对照组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患者心率、血压变化比较:两组在各个时间段的心率、血压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主要对象为老年人, 因老年患者的脊柱呈退行性改变, 增加了对局部麻醉药物的敏感性, 导致术中麻醉平面不易被控制, 易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发生。加上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 心肺功能较差, 常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 造成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能力较差[4]。因此, 合理选择麻醉方法, 已经成为老年手术患者麻醉研究的热点。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兼顾腰麻与硬膜外麻醉的双重优点, 适用于老年髋关节手术中, 对老年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能稳定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5]。与单纯硬膜外麻醉相比,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 且麻醉起效快, 起到了良好的交感、感觉和运动的阻滞[6]。由于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镇痛效果明显, 阻滞作用完善, 术中无明显应激反应, 且对伴有冠心病、高血压老年患者的心血管有一定保护作用, 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经本组分析研究, 结果发现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麻醉平面节段优于对照组, 但两组患者在各个时间段的心率、血压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文献报告一致[7,8]。可见老年髋关节手术中应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的临床效果显著, 具有麻醉起效快、麻醉维持时间长的特点, 且各项临床指标稳定,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小辉.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老年髋关节手术的临床体会[J].临床医学, 2015, 2 (3) :101-103.

[2]张红.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5 (19) :4508-4509.

[3]魏小伍, 梁亚霞, 汤瑞昌, 等.轻比重罗哌卡因单侧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高龄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0, 24 (2) :173-174.

[4]彭加英, 蒋涛.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 (13) :1508-1510.

[5]吕德荣, 张景晖, 陆妍, 等.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3, 30 (6) :461-463.

[6]谢瑜.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28) :15-17.

[7]苗秀娟.轻比重、单侧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老年患者髋关节手术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21) :2605-2606.

老年髋关节手术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 男18例, 女12例;年龄:70~75岁21例, 75岁以上9例。致伤原因:摔伤22例, 意外伤8例。伴有冠心病16例, 高血压10例, 肺气肿、肺功能轻、中度障碍12例, 糖尿病8例。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1.2.1.1 增强患者手术耐受力

老年患者常有一系列内科疾病, 术前须对患者重要脏器功能进行综合评定, 特别是心、肺、肾功能。对高血压患者每天监测血压至少2次, 指导患者按时服药, 提供血压参数, 以利于治疗过程中调整用药量, 使血压控制在收缩压150 mm Hg、舒张压90 mm Hg以下。对糖尿病患者指导其严格控制、调节饮食, 定时监测血糖变化, 使空腹血糖接近正常值或允许范围, 餐后2 h血糖控制在10 mmol/L以下。鼓励和督促患者积极进行床上活动及锻炼, 预防肺部感染。尽早指导患者训练床上排尿, 鼓励患者多饮水, 以防止泌尿系并发症的出现。

1.2.1.2 心理护理

第一, 老年患者术前大多存在焦虑、恐惧心理, 护理人员应根据情况, 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多沟通, 多交流, 尽量使其情绪平稳;第二, 老年患者思想负担较重, 担心拖累家庭, 容易产生绝望情绪, 护理人员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 尊重、理解患者的感受, 引导、鼓励患者, 并作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取得配合, 使患者处于接受、配合治疗的最佳状态。

1.2.1.3 其他护理

老年患者因体质较弱, 一旦卧床后, 易出现腹胀、便秘的情况, 护士应指导患者多吃水果、蔬菜, 必要时可按医嘱服缓泻剂, 保持大便通畅。因人工关节术后感染率较高, 特别要保持全身及局部皮肤清洁, 术晨做好导尿、备皮, 并于麻醉前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术后感染。

1.2.2 术后护理

1.2.2.1 病情观察

严密注意生命体征变化, 24 h内持续心电监护直至平稳。观察切口渗血, 保持引流管通畅, 并观察引流液的性状及引流量。正确评估切口疼痛程度, 及时注射止痛剂缓解症状。密切观察肢体血运、感觉、活动情况等。

1.2.2.2 体位护理

根据麻醉方式不同, 采用相应体位, 患肢须保持外展、中立位, 外踝处应放置沙袋以防患肢外旋, 特别要防止患肢内收及髋关节过度屈曲, 以防止人工关节脱位。

1.2.2.3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2.2.3.1 呼吸道感染的预防

增加肺活量:由于老年患者呼吸道感染发病隐匿, 进展快, 症状多不典型。因此, 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体温、咳嗽、咯痰情况, 加强肺部听诊, 必要时监测血氧饱和度, 全面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及呼吸道感染情况。根据医嘱, 给予半卧位, 指导患者深呼吸的方法, 可采用拉吊环的方法, 每日3组, 每组5~10次, 以增加肺活量, 减少肺部并发症。

促进排痰: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 机体储备能力降低[1], 对外界刺激反应差,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呼吸肌萎缩, 造成咳嗽反射减弱、咳嗽无力、痰液不易咯出, 易形成痰栓阻塞小气道。痰液阻塞与肺部感染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关系, 促进痰液的排除是预防和缓解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所以, 护士应指导患者正确的咯痰方法, 鼓励自行咯痰;对低效咯痰者2~3 h给予翻身、叩背, 刺激咯痰;痰液粘稠者给予雾化吸入, 以稀释痰液。

1.2.2.3.2 褥疮及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

翻身时动作应轻柔, 幅度不可过大, 骶尾部用5%的红花酒精2次/d进行按摩, 以促进血液循环, 防止褥疮的发生。留置导尿期间, 应嘱患者多饮水, 并2次/d用碘伏消毒尿道口, 保持尿道口清洁, 预防泌尿系感染。术后2 d根据医嘱即可拨除导尿管, 尽量缩短留置尿管时间, 鼓励患者自行排尿。

1.2.2.3.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多见于术后72 h内发生, 除应用药物预防外, 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尽早鼓励、督促患者进行肢体肌肉舒缩活动及关节活动[2]。如应用骨水泥的患者, 术后1 d切口疼痛消失后即可进行股四头肌锻炼, 1次/2~3 h, 5 min/次, 2 d后即可进行膝、踝关节循序渐进的伸屈活动锻炼。

1.2.3 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出院后与医院保持联系, 以便正确指导髋关节功能锻炼。避免长时间、长距离行走, 以延长关节使用寿命。出院后的功能锻炼非常重要, 活动范围和活动量应循序渐进[3]。忌作过度下蹲、盘腿动作和坐矮凳, 下蹲时臀部最低高度为30 cm, 防止人工关节脱位。定期来院复查。

2 结果

本组30例获得1年~5年的随访。根据Charnley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疗效标准评定, Ⅵ级15例, Ⅴ级9例, Ⅳ级5例, Ⅲ级1例。获得满意的疗效

3 护理体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卫生条件的改善, 老年人在人口中所占比例逐渐增高, 并且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通过对本组30例70岁以上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置换术的护理, 我们认为除按骨科护理常规操作外, 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 有针对性做好术前准备, 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术后并发症很重要。同时, 根据患者容易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反应能力下降、思想负担重等特点, 加强心理护理, 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 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加强对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手术的护理, 有效的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总结近5年对本组30例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手术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30例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手术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除按骨科常规护理外, 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 有针对性的护理, 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护理

参考文献

[1]林菊英, 金乔.中华护理全书.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119.

[2]殷晓红.中华护理杂志.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 2001, 36 (5) :330-331.

上一篇:办公室信息管理研究下一篇:中学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