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

2024-08-09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精选11篇)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 篇1

踝关节骨折是骨科临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属关节内骨折。由于踝关节既承受全身的重量又需要良好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处理不当易出现踝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等致踝关节功能障碍, 因而治疗要求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 以免功能受损。我院自2005年3月~2008年10月共收治各种踝关节骨折、脱位40例, 均进行了手术治疗,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 男29例, 女11例, 年龄18~65岁, 平均35.6岁;右侧26例, 左侧14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5例, 交通肇事伤9例, 骑自行车摔倒致伤13例, 走路扭伤3例;其中闭合性损伤32例, 开放性损伤8例, 均为新鲜骨折;骨折类型:单踝10例, 双踝22例, 三踝8例。根据术前x线片, 按Lange-Hanson分类[2]: (1) 旋后内收型:均为Ⅱ度, 2例。 (2) 旋后外旋型14例, 其中Ⅱ度2例, Ⅲ度9例, Ⅳ度3例。 (3) 旋前外旋型13例, 其中Ⅲ度7例, Ⅳ度4例, Ⅴ度2例。 (4) 旋前外展型10例, Ⅱ度2例, Ⅲ度8例。 (5) 垂直压缩1例。

1.2 方法

均采用硬膜外麻醉, 开放性骨折在病情允许下6h内行手术治疗5例, 余3例开放性骨折及部分闭合性骨折局部软组织损伤较重, 先行石膏托外固定, 嘱抬高患肢并给脱水药物治疗, 待一周左右局部肿胀消退, 张力性水泡或挫伤结痂无渗出再行手术治疗。双踝骨折先行外踝固定, 三踝骨折按后、外、内踝顺序固定。尽可能解剖复位, 恢复关节面平整及踝穴关系。内踝松质骨螺钉固定23例, 可吸收螺钉固定7例。外踝:腓骨远端1/3骨折解剖扳或1/3圆钢板螺钉固定36例, 克氏针固定4例。后踝均行螺丝钉固定。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在完全恢复下胫、腓联合关系后, 保持踝背屈5°下, 在平行胫、距关节上方2cm处呈向前倾斜25°~30°方向用一枚松质骨螺钉由腓骨向胫骨方向穿过三面皮质骨方法固定。对三角韧带损伤除非进入关节阻碍距骨复位, 一般不做探查及修补缝合。术后伤肢以短石膏托固定踝关节90°位并抬高患肢, 根据皮肤条件, 骨折情况及其他决定石膏固定时[3], 一般2~3周拆除石膏补负重主动活动踝关节, 8~12周后逐步进行负重功能锻炼。

2 结果

40例中随访36例, 随访时间为伤后6个月~3a, 骨折全部愈31例:踝关节完全正常、无痛, X片示解剖复位, 踝穴正常, 无骨关节炎改变。尚可4例:踝关节功能尚可, 走路时关节轻度肿胀, 感觉酸痛, X片示踝穴内侧间隙稍宽。差2例:有感觉周围肿胀、负重痛, X片示踝穴不对称, 内侧间隙增宽超过2mm。本组优良率为86%。

3 讨论

3.1 外踝和腓骨对稳定踝关节即维持距骨位置及其重要

荣国威强调在治疗踝关节骨折时, 必须维持腓骨的长度[5], 外踝骨折、脱位解剖复位内固定是这种损伤的最佳治疗。手法整复外固定不能保证精确复位和稳固的固定。对于使用克氏针固定腓骨下段, 由于其不能控制远端腓骨的旋转, 克氏针易松动、退出、合并针孔感染而使固定失败。尤其在斜形或粉碎骨折中难以得到解剖或维持解剖复位, 以致关节功能受损。解剖或锁定钢板能提供良好的固定强度和支撑作用, 有利于恢复并维持其长度。本组全部使用以上钢板螺钉固定, 除一例外踝粉碎复位不良外, 其余全部接近或达到解剖复位, 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3.2 下胫腓联合韧带断裂的处理

作为踝关节稳定的另一重要结构, 下胫腓联合韧带断裂的处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踝关节内侧结构和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同时合并腓骨骨折, 可引起距骨严重脱位。距骨向外移1mm, 即可减少胫距关节面的接触面积达20%~40%, 如果外移5mm, 则可减少80%, 使局部关节面承受的压力加倍, 后期可产生创伤性关节炎[6]。有学者认为当内外踝同时固定后, 即使在压力下也不会出现下胫腓分离, 只有内侧结构损伤无法修复固定或腓骨严重粉碎难以实施固定时, 则可固定下胫腓联合[7]。内固定时将踝关节置于轻度背屈位以免踝穴变窄影响踝关节背伸活动。本组16例合并下胫腓分离全部用松质骨螺钉固定。

3.3 后踝骨折的处理

后踝在生理上起着加深踝穴深度、稳定踝关节和分散受力的作用, 对于后踝骨折块累及的关节面大于25%者, 经后外侧切开解剖复位, 以1~2枚松质骨螺钉固定以稳定踝关节及减轻因关节面不规则而造成创伤性关节炎。根据术前X线片及CT可以明确骨折片的大小和位置。选择前内侧或后外侧手术切口。荣国威[6]指出因前面骨质多, 后侧骨折片小, 所以骨折复位后从后向前用松质骨螺钉固定。本组对骨块大于25%或虽然骨块小但向上移位大于2mm者均切开复位内固定。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796.

[2]卢世璧, 王继芳, 王岩, 等.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624~2625.

[3]荣国威, 踝关节骨折.中华骨科杂志[J].1987, 7 (5) :395.

[4]S.TERRY CANALE (主编) .卢世璧 (主译) .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第9版.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 2004:182~186.

[5]王亦璁, 孟继懋, 郭子恒, 等.骨与关节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08.

[6]荣国威.加深对足踝部损伤的认识, 提高手术治疗水平[J].中华骨科杂志, 2004, 14 (1) :1.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 篇2

1.非手术治疗(保守疗法)包括理疗、药物、注射疗法和中医中药治疗等。

2.手术治疗

(1)。膝关节镜下探查并清理术 此术是用于诊断治疗膝关节疾病比较安全实用的新技术,使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具有恢复快,疗效显着等特点。

(2)。膝关节置换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通过手术将病损的膝关节部分或全部由人工制造的关节部件所代替,是将已磨损破坏的关节面切除,如同装牙套一般,植入人工关节,使其恢复正常平滑的关节面。

针灸疗法

常规针灸 取犊鼻,膝眼,血海,梁丘,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合谷,解溪,委中,阿是穴等。对膝关节热重加大椎,曲池,合谷;湿重加三阴交;气滞血瘀加膈腧;电针 取犊鼻,膝眼,血海,梁丘,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合谷,太冲,阿是穴等。得气后接G6805-2型电针治疗仪,用连续波或疏密波,刺激强度以能耐受为度。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100例分析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0~65岁,平均38岁,均为闭合不稳定性损伤。受伤原因:扭伤25例,车祸伤10例,压砸伤10例,坠落伤5例。按照Lauge-Hansen分型:旋后内收型2例,旋后外旋型15例,旋前外展型10例,旋前外旋型15例,垂直压缩型8例。手术时机最短2h,最长14d,平均6d。理想的手术时机是踝部出现严重肿胀之前(一般伤后6~8天内);肿胀明显、皮肤擦伤或疑有复合伤者,先行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抗感染、脱水等治疗,择期手术。

1.2 治疗方法

腰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患者取仰卧位。外踝骨折采用腓骨外侧弧形切口, 用腓骨远端解剖钢板或1/3管形钢板或重建钢板固定。如下胫腓关节明显增宽者,复位下胫腓关节后,于踝关节间隙水平上2cm处,由后向前呈30度角水平自腓骨向胫骨钻入一枚皮质骨螺丝钉,贯穿腓骨和胫骨外侧的3层皮质。内踝骨折采用内踝标准弧形切口,1~2枚螺丝钉固定。如伴有后踝骨折,累及胫骨下关节面20%~25%以上,则延长切口,同时用松质骨螺钉固定。术后在功能位用石膏托固定1~2周,去石膏后不负重行踝关节功能锻炼,8周后扶拐下地可部分负重,8~12周取出下胫腓螺钉,逐渐加大负重程度行走至恢复正常。

2结果

对上述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及康复指导7~13个月,平均9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2~19周,平均15周。术后下地初期,50%的患者主诉患侧下肢酸胀感, 一般在2~3个月后逐渐缓解。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制定的踝关节评定标准,从疼痛程度(40分)、踝关节功能(50分)和骨折力线(10分)方面进行评定。本组优25例,良20例,可5例,优良率为90.0%。

3讨论

3.1 手术时机的选择

由于踝部突出,软组织覆盖少,皮肤菲薄,筋膜内缺乏脂肪,皮下组织疏松,骨折早期(伤后6~8天以内)肿胀是血肿形成所致,而不是水肿。在组织真正肿胀或张力性水泡形成前进行手术,容易操作,愈合亦较理想。有些病例入院即有水泡形成只能延期手术,延长了病程。且由于组织机化,为了显露和复位,需广泛剥离,增大了创伤,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因此,踝部骨折应尽早手术,尤其对严重骨折脱位的病例,如条件许可,最好急诊手术。若超过8天且肿胀较剧,应在石膏托制动后抬高患肢,待肿胀消退后限期手术。

3.2 外踝骨折的处理

多数学者认为外踝是治疗踝关节损伤不稳定的关键,应恢复外踝解剖长度及正常向外15度的生理斜度,纠正腓骨前后移位,使下胫腓关节面对合。外踝复位不良,腓骨外移或短缩上移,均可使踝穴增宽、距骨不稳外移。Ramsey等指出:距骨向外移1mm即可使胫距关节的接触减少42%,使局部关节面承受的压力加倍而造成创伤性关节炎。对粉碎性骨折,为了维持长度并牢固固定,常需用钢板,若有骨缺损则宜植骨;对长斜形骨折,则用螺丝钉固定较简单;骨圆针一般仅用于横断或短斜锯齿状骨折。

3.3 下胫腓联合整复内固定的适应证及临床意义

根据受伤机制、体征和X线片,证实有下胫腓联合分离者,均应常规探查整复并行内固定。移位性骨折不仅有骨性结构的紊乱,还有软骨、韧带、肌腱的损伤,治疗的关键是恢复踝穴的完整性和距骨的正常位置。AO观点认为踝穴的完整性依赖于:①腓骨的正常长度及在胫骨腓骨切迹中的精确位置;②下胫腓联合的完整。

骨间韧带是下胫腓联合的特殊力量和基本成分,踝关节的稳定性取决于骨间韧带的损伤程度。部分B型和全部C型骨折均合并有骨间韧带的部分或完全损伤。Ebraheim等认为,固定下胫腓联合的绝对指征是对腓骨和内踝进行固定后仍存在下胫腓联合的不稳定。因此,下胫腓联合整复固定既可有效恢复踝关节的稳定和胫距关节的正确解剖对位,又有利于早期行踝关节功能锻炼,防止踝关节继发性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内固定手术的目的不代是直接恢复关节完整负重面,而且要增强关节的稳定性。固定下胫腓联合的螺钉应于8~12周取出,以防限制下胫腓联合的正常生理活动和避免因负重活动而造成螺钉折断。

参考文献

[1]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22-1109.

[2] 牟宇科,谷祖涛,邹积文,等.急减速力致踝关节骨折脱位26例分析[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7,12(2):116.

[3] Ramsey P,Hamilton W.Changes in tibiotalar area of contcat casedby lateral tatar shift[J].J Bone Joint Surg(Am),1976,58:356.

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2例, 男性18例, 女性14例;年龄15~61岁, 平均年龄为36岁。左踝关节骨折11例, 右踝关节骨折21例, 均为闭合性损伤。均有明确的踝关节外伤史, 踝关节部位可见肿胀、疼痛并伴有功能障碍, 骨折移位明显者可有畸形、骨擦音等, 经X线检查, 内外后踝的骨皮质出现不连续, 踝关节内的间隙发生改变。按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型l7例, 旋前外旋型10例, 旋后内收型3例, 旋前外展2例。

1.2 手术方法

硬膜外麻醉, 常规使用止血带。内踝采用标准内踝切口;外踝采用腓骨后缘纵行切口;如需显露后踝, 则将内踝的切口延长, 向后剥离就可以达到后方的骨折线。按照外、后、内踝的内固定顺序, 对外踝骨折用4~6孔钢板预弯后固定, 内踝骨折行加压螺钉、张力带钢丝固定。如有下胫腓联合分离, 则于踝关节上2cm处用l枚长皮质骨螺钉贯穿腓骨和胫骨外侧皮质固定, 方向从腓骨后外侧向前20~35°, 拧入此钉时踝关节呈功能位[1]。后踝可用松质骨螺钉前后方向加压固定, 术后视稳定程度选择石膏固定2~4周。拆除石膏后开始不负重主动活动踝关节, 8~12周后逐步进行负重功能锻炼。

1.3 疗效评定

根据Baird-Jackson (1987) 踝关节评分系统和X线评分标准[2]。包括疼痛、踝关节的稳定性、行走能力、跑步能力、工作能力、踝关节活动范围及X线测量距骨移位、距骨倾斜程度以及踝穴关节间隙的变化。96~100分为优;91~95分为良;81~90分为可;0~80分为差。

2 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为6~48个月, 平均1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0~16周, 随访结果为:优24例, 良6例, 可2例, 差0例, 总优良率为93.75%。

3 讨论

踝关节是人体重要的承重关节, 踝关节的关节面较小, 但是负重很大。站立时全身重量均落到踝关节上, 而在负重期的推进期, 关节面受到的应力相当于体重的5倍。踝关节各部结合紧密, 以屈伸为主要动力方向, 以负重为主要功能, 是将人体重力由垂直柱状转化为弓状平面负重形式的重要关节。踝关节发生骨折后, 其解剖关系会发生紊乱, 治疗起来相对复杂。如果不熟悉踝关节骨折的发生机制, 很可能在治疗中导致其他组织损伤, 会使术后并发症增多。所以踝关节骨折的治疗要达到以下目的:必须恢复踝关节的正常解剖关系;踝关节的负重面要和小腿的纵轴线保持垂直;要保持踝关节的关节面光滑;患者术后尽可能尽早行功能锻炼[3]。以往的手法整复位固定不能保证精确复位和稳固的固定。对于使用克氏针固定腓骨下段, 由于其不能控制远端腓骨的旋转, 克氏针易松动、退出、合并针孔感染而使固定失败, 尤其在斜形或粉碎性骨折中难以得到解剖或维持解剖复位, 以致关节功能受损。解剖或锁定钢板能提供良好的固定强度和支撑作用, 有利于恢复并维持其长度。因此, 内固定是踝关节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案。

踝关节的手术时机, 主要是根据踝关节的局部软组织损伤情况而定, 早期手术治疗一般是在患者损伤后的8~12h内进行, 此时骨折关节肿胀原因多是血肿, 软组织没有出现水肿;晚期手术治疗是在损伤后延迟3周左右进行手术治疗。但是在临床上, 如果踝关节骨折局部出现高度肿胀, 皮肤已经出现水泡, 如果此时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伤口的张力大, 会增加感染机会, 导致软组织坏死, 所以需要延迟手术。如果不能早期手术治疗, 可暂时行手法整复外固定治疗等到软组织情况改善后再行手术治疗[4]。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容易发生患处肿胀和疼痛, 后期则易出现关节活动受限。因此, 康复的目的首先是通过肌肉的收缩来促进血液循环、消肿并促进骨折的愈合, 使局部的微环境向有利于关节软骨修复的方向发展。红外线灯理疗, 可缓解肌肉痉挛, 促进炎性渗出的吸收, 对炎症、疼痛、水肿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有较好的效果[5]。早期下肢被动活动一方面可防止肌肉的废用性萎缩, 另一方面可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 改善静脉回流, 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 有效预防因踝膝部的持续制动导致的关节粘连、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使关节面得以塑形、磨合、恢复光滑, 提高治愈率。对踝关节而言, 手术是骨折治疗常用的主要手段, 但如不配合康复治疗, 容易导致肌肉萎缩, 肌腱粘连, 关节僵硬, 将会影响踝关节远期疗效[6]。

综上所述, 踝关节解剖复位、牢固的内固定同时配合正确积极的功能锻炼是踝关节骨折治疗的关键。

摘要: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骨折愈合时间为10~16周, 其中:优24例, 良6例, 可2例, 差0例, 总优良率为93.75%。结论 踝关节解剖复位、牢固的内固定以及正确积极的功能锻炼是踝关节骨折治疗的关键。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内固定

参考文献

[1]梁军, 于建华, 郑得志.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2002, 22:603~607.

[2]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40~741.

[3]陈海涛, 赵汝平, 李启中.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88例分析[J].海南医学, 2010, 2l (4) :25~26.

[5]艾春芳, 贾金生, 王卫粮.踝关节骨折98例手术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8, 10 (8) :55~56.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 篇5

【关键词】 关节镜;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创伤性关节炎

【中图分类号】R68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27-01

创伤性踝关节炎是由创伤引起的以关节软骨的退化变性和继发的软骨增生、骨化为主要病理变化,以关节疼痛、活动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以青壮年多见,多发生于创伤后。传统的治疗方法,如口服消炎止痛药物、关节内封闭等,疗效均不理想。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运用踝关节镜手术治疗33例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术后辅以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钠和功能锻炼,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男23例,女10例;年龄18-63岁,平均45.6岁。病变部位:左踝14例,右踝19例,均为单侧。骨折至手术时间11-18个月,平均12.7个月。33例均有明确踝关节外伤史,其中外踝骨折6例,内踝骨折5例,双踝骨折9例,双踝骨折伴下胫腓关节分离4例,3踝骨折4例,polin骨折5例。受伤后手术治疗24例,保守治疗9例。本次术前所有患者均有踝关节疼痛、肿胀,并具有反复发作和活动后加重的特点。X线检查示关节边缘有轻度反应性变化15例,有严重反应性变化伴骨赘增生9例,其中并发关节游离体3例。33例行MRI检查,23例见软骨损伤、骨软骨损伤和软组织撞击征。本组均经半年以上保守治疗,症状未明显缓解。术前33例皆按Baird等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功能均为差。

1.2 治疗方法

1.2.1 关节镜下清理术 硬膜外麻醉。患者仰卧位,用绳结扣于踝关节下方,足踩持续牵引。从踝关节前内侧和前外侧入路,镜检后分别用关节镜刨削器对踝关节腔内增生滑膜、纤维束带、不平整关节软骨面、软骨损伤引起的关节面磨损和剥脱软骨进行刨削,直至关节面软骨大致平整,有骨赘形成者改用磨钻将骨赘清除,再用射频汽化仪对软骨面进行裂隙修整、固缩、残留病变滑膜切除并彻底止血。对于假性半月板形成的患者镜下用电极棒进行切割、汽化。关节内游离体的患者常规镜下行游离体取出。术后生理盐水冲洗关节腔,排尽关节腔积液,皮内缝合伤口,术后棉垫加压包扎24h,麻醉清醒后即开始行踝关节功能锻炼,早期间断性主、被动活动,不负重。1周后拆线。对肿胀、积液反应不严重者可逐渐加大活动频率,术后3周始逐渐负重功能锻炼。

2 结 果

术中踝关节镜下见慢性滑膜炎性增生33例(100.0%),胫骨下端前缘骨赘14例(42.42%),距骨颈部骨赘6例(18.18%),距骨关节软骨损伤24例(72.72%),胫骨关节软骨损伤12例(36.36%),游离体6例(18.18%)。术后48h5例有关节疼痛、轻度肿胀,1周后好转,余无明显关节疼痛。随访12-30个月,平均20.3个月。根据Baird等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疗效[1] ,优10例,良17例,可6例,优良率81.82%。

3 讨 论

关节镜下清理术是指通过关节镜行软骨修整,游离体、骨赘摘除,滑膜刨削等手术,清除关节内病变,使关节疼痛减轻,功能改善。其治疗机制是不但清除软骨、壞死组织碎屑、炎症介质,同时调整了关节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补充了电解质,改善了关节的内环境,使滑膜炎迅速消退、正常的滑液分泌得以恢复[2-3]。由于创伤、代谢及遗传等诸多因素影响,软骨发生磨损或软骨细胞出现代谢异常,疾病的整个过程不仅影响到关节软骨,还涉及整个关节,包括软骨下骨、关节囊、滑膜及关节周围肌腱、韧带和肌肉[4] 。关节软骨发生退行性变化,失去光泽,表面粗糙不平,侵蚀破坏,关节软骨边缘部常有滑膜血管翳侵入[5] 。

利用踝关节镜能全面地观察和探查关节面,能在术中进行韧带结构动态应力检查并便于进行手术操作。并可帮助确认关节面骨折是否可解剖复位并处理关节内损伤及游离体。关节镜辅助踝关节骨折治疗还能有效避免关节内粘连、束带及滑膜皱襞形成、游离体致关节绞索、滑膜炎、软组织撞击等情况发生,进一步改善踝关节骨折术后治疗效果。但如果入口位置不当可损伤神经血管,难以在距骨的中央和后部进行器械操作,加之关节镜和操作器械较为昂贵,限制了镜下手术的广泛开展。

综上,关节镜下清理加外源性透明质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既清除了引起症状的病变组织,又补充了软骨的营养,是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的一种微创又有效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 胡跃林,敖英芳,田得祥,等.关节镜在踝关节运动损伤中的作用.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3,3(1):44-47.

[2]聂喜增,马湘毅,李锋,等.关节镜下射频治疗慢性创伤性踝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河北医药,2007,29:945-946.

[3]陆庄樵,谭乾,宋立坚,等.关节镜冲洗液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附83例报告).中华骨科杂志,1990,10:281-283.

[4]施桂英主编.关节炎概要.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327-340.

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1例, 男48例, 女33例, 年龄19~77岁, 中位年龄43.6岁;双踝骨折61例, 三踝骨折20例。按AO分类方法:A型8例, B型44例, C型29例。其中下胫腓联合分离27例, 后踝骨折螺钉固定8例, 内侧三角韧带断裂修复5例。

1.2 方法

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常规用充气止血带, 内侧采用标准切口显露内踝骨折54例, 外侧采用腓骨后缘纵切口57例。若后踝骨折需要处理则将内踝切口延长和外侧胫腓骨Gatellier-Chastang手术入路同时切开显露内踝、外踝、后踝的12例。按后踝、外踝、内踝、下胫腓联合的顺序进行复位固定。B型和少数C型骨折中, 有后外侧角骨块形成后踝骨折。后踝骨折块很小, 对功能影响不大, 可不做处理。后踝骨折块大于25%的胫距关节面, 影响踝关节稳定性, 本组12例用松质骨螺钉自前向后拧入固定。A型骨折:外踝横行骨折用重建钛板固定, 撕脱骨韧带型用张力带固定。B型骨折:外踝在下胫腓联合水平发生自前下向后上的短斜形或螺旋形骨折。外踝通常向近端后方移位并外旋, 复位后用巾钳跨过骨折线暂时固定, 可先用1枚3.5mm的皮质骨螺钉前后位固定。对于C型在联合韧带以上的腓骨骨折, 呈短斜形或螺旋形骨折, 牵引复位用拉力螺钉或钛板固定。内踝骨折用2枚3.5mm的皮质骨螺钉与骨折线垂直固定32例, 骨折块较小用一枚松质骨螺钉加一枚克氏针固定18例, 老年骨质疏松有粉碎的用2枚克氏针加张力带固定的4例。对C型骨折下胫腓分离的用3.5mm的皮质骨螺钉由腓骨向胫骨远端拧入固定以恢复踝穴的原有宽度。对B型骨折下胫腓韧带损伤产生下胫腓联合不稳的, 可经钢板向胫骨远端固定。有5例内侧三角韧带断裂骨折固定后一期缝合修复。骨折复位固定后行X线检查, 标准为: (1) 恢复踝穴的正常解剖关系; (2) 关节的外形光滑; (3) 踝穴的负重排列与下肢纵轴成直角。

1.3 术后处理

术后对韧带修复者采用“U”型石膏内翻位固定6周, 12例后踝骨折术后的石膏托制定6周, 其他根据骨折类型和术中固定的牢固程度决定是否应用外固定, 早期行踝及足趾的功能练习, 去除石膏托后部分负重, 待骨折完全愈合后再完全负重。27例下胫腓螺钉于术后10~12周取出。

1.4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评定, 包括疼痛、踝关节的稳定性、行走能力、跑步能力、踝关节活动范围、踝关节X线测量等评价指标。96~100分为优, 91~95分为良, 81~90分为可, <80分为差。

2 结 果

79例获得6~18个月 (平均11个月) 的随访, 骨折愈合时间为10~16周。随访患者中, 优49例, 良20例, 可8例, 差2例, 优良率为87.3%。

3 讨 论

3.1 手术时机的选择

踝关节骨折尤其伴有胫距关节脱位、肿胀严重者, 往往于受伤后1~3d形成张力性水泡, 这严重影响了术区的皮肤条件, 且延误手术时间, 本组患者中有5例入院时踝部已有严重的张力性水疱, 应先做临时手法复位并给予跟骨牵引, 质量5kg, 暂时固定。待伤踝无水疱、肿胀消退、擦伤处基本愈合、手术部位的皮纹出现后再手术, 平均2周后手术。延期手术使患者的住院时间长、费用增加、手术难度增加, 功能恢复差, 因此对踝关节骨折, 应尽早急诊切开复位固定 (6~8h) 。踝关节外科理想的手术时机是真正的水肿和骨折水疱出现以前, 初期的肿胀是血肿引起的而非水肿引起的, 手术可减轻血肿, 在无张力下关闭切开[1]。

3.2 内、外、后踝的处理

B型和少数C型骨折中, 后踝骨块经常与外踝同时移位, 如果后踝骨折累及关节面>30%, 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以稳定踝关节及减少因关节面不平整而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危险。处理顺序:外踝-后踝-内踝, 外踝处理后, 行X线检查, 有部分病例的后踝自动复位, 可不给予特殊处理。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外踝骨折复位固定。因为外踝对于稳定距骨、踝关节起到非常重要作用。所以恢复腓骨长度和力线非常重要, 如果外踝骨折未达到解剖复位和坚强固定, 会造成外踝上移, 踝穴增宽, 最终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本组有2例差的病例, 外踝粉碎严重, 骨质疏松, 固定不坚强发生旋转和短缩移位, 造成踝穴增宽。

3.3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处理

判断下胫腓联合分离主要依靠X线片, 表现为C型骨折中踝穴增宽, 踝关节面不平行, 内侧关节间隙增宽, Shenton线出现台阶等。但仍有部分患者被漏诊, 可能与在治疗过程中医师救治和诊疗操作中给予复位, 或X线检查中体位不当引起的。对怀疑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患者应在术中C臂透视下旋转踝关节, 动态观察下关节各间隙, 并在固定好外踝后进行牵拉, 以检查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当下胫腓联合损伤时, 应先恢复下胫腓骨间的解剖关系, 然后在维持正常解剖关系的情况下, 实现联合韧带的愈合。有些学者认为在内外踝均达到解剖复位及坚强内固定的情况下, 无需行下胫腓联合的固定术[2]。个人认为下胫腓分离时, 有必要在外、内踝骨折复位固定后行下胫腓联合的固定, 并石膏托外固定, 目的是确保下胫腓联合的解剖性修复。固定一般使用3.5mm皮质骨螺钉, 平行于关节面上方2~3cm以避免进入下胫腓联合韧带, 贯穿3层皮质, 无需加压, 可牢固固定胫腓骨。固定过程中背伸踝关节, 这样距骨前部嵌入踝穴内, 防止踝穴变窄。应该在负重前 (术后10~12周) 取出该螺钉, 因为下胫腓固定会限制踝关节活动或出现螺钉的松动、断裂。

3.4 三角韧带损伤的处理

术前应检查三角韧带的损伤情况, 特别是对X线片示无内踝骨折而外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距骨外移和内侧间隙增宽的情况, 此种情况三角韧带深浅层均断裂, 若外踝需手术, 可同时修补三角韧带。有些患者深层的跟距韧带断裂, 断端卷入踝穴内, 影响骨折复位, 易造成踝关节不稳定。

参考文献

[1]王满宜, 杨庆铭, 曾炳芳, 等译.骨折治疗的AO原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3.

踝关节骨折60例手术治疗体会 篇7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60例, 男41例, 女19例, 年龄15岁~67岁;致伤原因:重物砸伤45例, 车祸伤5例, 扭转6例, 高空坠落伤4例;闭合性骨折29例, 开放性骨折31例。单踝骨折14例, 双踝骨折31例, 三踝骨折15例, 合并下胫腓分离9例。骨折类型:根据Lauge-Hansen分型方法, 旋后内收型15例, 旋后外旋型28例, 旋前外展型16例, 垂直压缩型1例。

2 治疗方法

60例患者入院后均采用手术治疗, 其中27例开放性骨折患者均急诊予以清创缝合并骨折内固定术;闭合性骨折肿胀较轻者于入院后急诊行内固定手术治疗, 肿胀严重者先给予跟骨骨牵引, 同时给予20%甘露醇脱水治疗, 于5 d~7 d肿胀消退后行手术治疗。外踝骨折取踝关节外侧弧形切口, 暴露外踝;腓骨下段骨折合并后踝骨折, 均采用腓骨及踝关节后外侧入路, 切口上方自腓骨长短肌与腓肠肌间隙进入, 切口下方自腓骨长短肌与踇长屈肌间隙进入, 此切口可同时暴露腓骨下段、后踝及外踝;内踝骨折采用内踝内侧弧形切口。腓骨下段骨折复位后以4孔或6孔钢板固定, 内踝及外踝骨折用松质骨螺钉或张力带钢丝固定, 后踝骨折根据骨折块大小用1~2枚螺钉自后向前穿出固定, 下胫腓联合分离采用长松质骨螺钉固定。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同时给予修补。术后应用石膏托外固定于功能位 (踝屈90°, 足中立位) , 抬高患肢以利于消肿, 必要时用20%甘露醇脱水治疗。术后10 d~14 d拆线, 换管形石膏固定, 术后6周~8周去除外固定进行不负重功能锻炼, 10周~12周后再逐渐进行负重锻炼, 半年内应注意避免扭伤。

3 结果

参照齐氏疗效评定标准, 优良:踝关节功能正常, 无不适, X线片示踝穴正常, 无骨性关节炎改变。可:踝关节功能尚可, 走远路踝关节轻微肿胀、疼痛, X线片示踝穴内侧间隙稍加宽, 无骨性关节炎改变。差:有负重疼痛, 走路时踝关节肿胀、疼痛, X线片示踝穴间隙增宽超过2 mm, 并有骨性关节炎改变。

本组随访52例, 随访时间6个月~2年, 骨折全部愈合。按上述标准评定, 优良35例, 可14例, 差3例。

4 讨论

4.1 移位踝部骨折手术治疗的重要性

踝关节是由胫腓骨下端和距骨形成的屈伸关节, 关节接合紧密, 以屈伸为主要活动, 以负重为主要功能。踝关节治疗过程中解剖复位要求高, Ramsey等指出骨折后距骨向外错位42%, Wilson统计距骨有倾斜或移位者, 发生创伤性关节炎者的概率为75%。对于有移位的踝关节骨折, 常有软组织嵌入骨折间致手法复位难以达到治疗要求, 常导致关节活动受限、疼痛及创伤性关节炎。所以我们认为有移位踝部骨折无须反复进行手法复位外固定, 应选择手法治疗达到关节面精确的解剖对位, 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发生, 降低病残率。

4.2 重视外踝长度和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治疗

腓骨约承担20%的小腿负重功能, 并且是踝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治疗中要注意恢复腓骨的长度。腓骨干短缩可造成踝穴增宽, 致踝关节不稳定, 最终引起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术中还应注意外踝和腓骨干呈10°~15°生理外翻角, 所以在内固定时, 不宜用长螺钉内固定, 如采用克氏针或钢板固定应预弯约10°~15°后再固定, 以免踝穴变窄引起功能障碍。一般认为, 下胫腓关节间隙大于3 mm以上者即要考虑下胫腓联合分离。轻度的分离于内外踝复位固定后即能自行复位;严重的下胫腓联合分离, 需行内固定, 术中可用巾钳夹住外踝向外牵拉, 若移动度较大, 则必须行内固定。固定下胫腓联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由于距骨关节面前宽后窄, 行内固定时, 将踝关节用力背屈, 至少应达90°, 避免踝穴过窄。 (2) 由于腓骨中轴线偏后, 故螺钉需向前倾斜约15°。 (3) 直视下于下胫腓联合水平上方约0.5 cm处, 用1枚松质骨螺钉由外向内呈前向15°向上10°固定。穿过腓骨与胫骨三层骨皮质, 以钉尖接近胫骨内侧骨皮质即可, 将腓骨固定于胫骨的腓切迹中, 保持其正确的生理斜度。 (4) 此螺钉应于术后10周~12周取出, 即在负重前必须取出, 此时损伤之韧带已修复, 取钉后可恢复下胫腓关节正常生理活动度, 以防发生断钉及韧带骨化等, 影响关节功能。

4.3 开放性骨折的早期处理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综合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1年1月—2014年3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98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57例, 女性41例, 年龄27~68岁, 平均年龄在 (41.7±13.8) 岁, 骨折原因:扭伤31例, 跌倒致伤24例, 交通事故原因16例, 砸伤9例, 运动致伤13例, 高处坠落致伤5例。根据影像学拍片检查, 67例患者是闭合性踝关节骨折, 31例患者是开放性踝关节骨折。根据LaugeHansen骨折分类法来划分, 其中旋后内收型、旋后外旋型分别有31例和32例, 旋前外旋型、旋前背屈型分别有15例和13例, 垂直压缩型7例。将这9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9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基础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实行手法复位的治疗方法。具体操作为:助手先紧握患者小腿的中段, 然后患者一只手握住前足, 另一只手要拖住后跟。手指紧握内外踝, 并对患肢形成持续的牵引。然后, 使用逆原应力损伤方向, 并逐步改变方向。同时向前提拉根骨, 同时下压胫腓骨、背伸踝关节, 并根据骨折情况选择内翻或者外翻前足。对于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关节相分离的患者, 对内外踝进行反复挤压, 以促进踝穴的复位。对于后踝骨折患者, 先进行纵向牵引, 然后进行手法复位。复位完成后, 观察患者具体情况, 手法复位达到预期效果后, 就使用石膏夹板外固定。

对观察组患者均实行手术治疗方法, 具体情况如下。

1.2.1 术前准备

对所有踝关节骨折患者均实行手术治疗。对于开放性踝关节骨折患者, 先清理伤口, 并用抗生素治疗以防止伤口感染, 等患者伤口情况恢复稳定后再进行内固定术。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患者, 对踝关节组织未出现肿胀的患者, 经过必要的检查后, 在4~6 h内采取手术治疗, 对于踝关节组织出现肿胀或其他异常情况的患者, 先进行冷敷和消炎、消肿治疗, 并用石膏固定踝关节部位并采用跟骨骨牵引进行复位, 等到肿胀和炎症消退后7~10 d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

1.2.2 手术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采用持续性硬膜外麻醉方式, 让患者取平卧位, 采用常规止血带进行止血。对移位的内踝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对于伴有骨质疏松内踝骨折患者用两枚螺钉或张力带钢丝进行固定。对于踝关节以上的外踝骨折, 选用环形钢板进行固定;对于伴有有腓骨干的骨折, 先进行骨折移位整复, 用窄重建钢板固定。在外踝骨折手术中注意恢复10~15°的外翻角。对外踝以下的骨折并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采用张力带钢丝进行固定。对于双踝骨折患者, 按照先内踝、后外踝的先后顺序进行固定。对于三踝骨折患者, 按照先后踝, 再外踝, 最后内踝的顺序进行固定。对于伴有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分离的患者应用螺钉进行固定。对于陈旧性踝关节骨折患者, 先进行关节整复, 然后用钢板螺钉进行固定。用螺钉固定复位后可以用x线检测复位效果, 对于复位不到位的患者需要对螺钉进行适当的调整, 使其复位效果达到更佳, 手术完成后对切口进行冲洗、缝合、包扎。操作中严格采用无菌技术, 防止手术感染。

1.2.3 术后的处理

患者在手术之后前3 d, 使用抗菌药预防感染, 将患者的患肢取屈膝位并垫高, 以利于减轻患者患肢的肿胀情况,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术后对患肢进行4~6周的石膏固定, 在术后2~3周后, 让患者主动活动足趾, 进行股四头肌收缩练习, 直腿向上、向外、向内抬高练习, 并且进行适当的拄拐行走练习。术后4~6周期间, 根据患者病情, 取下石膏适量的进行踝关节内翻、外翻和旋转活动, 并且使用温水泡脚。术后6~8周, 让患者进行踝关节负重练习, 进行安全下蹲、半蹲、上下阶练习。在术后12周时, 练习脱拐行走, 由慢到快, 并且尝试着进行各种活动。

1.3 评价标准

采用Baird和Jacksond的疗效评估, 分为4个等级, 优:经过治疗后, 患者踝关节复位精确, x线片显示踝穴正常, 踝关节无红肿、关节僵硬等病症, 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良:患者踝关节复位准确, x线片显示踝穴正常, 骨折处有轻微红肿、关节僵硬等病症, 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伸屈受限在10°~15°;可:患者踝关节复位不准确, x线片显示向外移位不超过住2 cm, 踝关节出现红肿、关节僵硬病症, 踝关节功能未恢复正常, 伸屈受限在16°~20°;差:患者踝关节复位向外移位超过2 cm, 负重即痛、肿胀、行走呈跛行、伸委受限在30°以上。优良率= (优+良) /总例数

1.4统计方法

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当P<0.05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这98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在术后随访10个月~26个月, 观察组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是125 d。随访中, 有1例患者切口发生了感染, 经过处理后, 切口愈合。其他患者均未发生感染。所有患者都没有出现骨不连和固定失效的情况。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47 d, 有4例患者出现骨不连现象。采用Baird和Jacksond进行疗效评估, 观察组治疗的优良率为91.8%, 对照组治疗的优良率为7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踝关节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 站立和走路都需要踝关节的支撑[4], 如果踝关节出现骨折, 将对患者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踝关节骨折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后踝部疼痛、肿胀, 踝关节皮下会出现瘀癍、青紫, 活动踝关节会有强烈的疼痛感。在用X线检查中可发现踝关节畸形[5]。

治疗踝关节骨折不仅要使踝穴恢复正常, 还要正确处理踝关节周围受伤的韧带, 减少术后感染和因关节不稳定造成的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6]。目前, 在临床上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方法主要是采用手术治疗[7], 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过程中需要对踝关节骨折部位进行精确的解剖复位与牢固的内固定, 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固定方法。该研究中对伴有骨质疏松内踝骨折患者、踝关节以上的外踝骨折患者、伴有有腓骨干的骨折患者、外踝以下的骨折多伴有骨质疏松患者、双踝骨折患者、三踝骨折患者、伴有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分离的患者以及陈旧性踝关节骨折患者在手术治疗中, 均是有针对性的选择固定材料以及固定顺序。在手术治疗中, 处理腓骨远端骨折时, 同时处理好腓骨与外踝轴线有10°~15°的夹角问题。对少数踝关节骨折伴发胫腓下联合分离的患者, 在治疗中, 重视对胫腓下联合分离的治疗, 治疗时使患者踝关节处于完全背伸的姿势, 以降低胫腓下联合分离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该研究中8例胫腓韧带的损伤患在术中均进行了及时的修复。

该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是125 d。随访中, 有1例患者切口发生了感染, 经过处理后, 切口愈合。其他患者均未发生感染。所有患者都没有出现骨不连和固定失效的情况。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47 d, 有4例患者出现骨不连现象。采用Baird和Jacksond进行疗效评估, 观察组治疗的优良率为91.8% (优良率= (优+良) /总例数) , 对照组治疗的优良率为7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郑燕山[8]分别采用手术与手法复位两种治疗方法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 结果手法复位治疗的优良率为82.14%, 手术治疗的优良率为96.00%, 与该研究中的手术复位和手术复位的优良率相比相对较高, 可能是所选人数方面的问题。总之, 相对手术复位治疗效果来看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效果更为显著, 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达到最佳的复位, 不易感染, 还有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是医护人员在术后指导患者锻炼时, 要根据患者骨折的粉碎程度的情况来判断开始早期功能锻炼的时间, 确保在骨折稳定的条件下进行锻炼, 帮助其回恢复关节的功能, 坚持早下地、晚负重的运动原则。

参考文献

[1]史成富, 牛德刚.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8中旬刊) :548.

[2]王新伟, 郝战辉.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13) :76-77.

[3]乃比·热合木江.浅析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4 (15) :30, 34.

[4]李超.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J].大家健康:中旬版, 2013 (8) :25-26.

[5]叶远辉.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20) :109.

[6]曲志欣.分析85例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3, 45 (10) :1228-1229.

[7]邹浩.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探讨[J].医学信息, 2013 (24) :237.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60例, 其中男39例, 女21例, 年龄18~74 (平均41.2) 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9例, 高空坠伤9例, 摔伤22例;其中左侧受伤33例, 右侧受伤29例;闭合性骨折56例, 开放性骨折4例;骨折按照Lauge-Hansen法分类:16例患者为旋后外旋型;19例患者为旋后内收型;13例患者为旋前外展型;10例患者为旋前外旋型;2例患者为旋前背屈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 60例患者均选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常规止血带止血, 对外踝骨折患者可取腓骨后缘纵行切口显露骨折端, 对内踝骨折患者采用标准的内踝切口, 对需要显露固定后踝的患者可延长内踝切口, 将切口向后剥离, 尽量减少对骨膜的剥离。术中内固定的程序是先用松质骨螺钉固定后踝, 再应用重建钢板折弯后或解剖钢板固定外踝, 最后一般应用松质骨螺钉固定内踝。对于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患者, 可在其胫骨关节上方约2cm处用2~3枚4.5cm的半螺纹皮质螺钉样后外方向前方进行内固定, 并应用1枚螺钉胫腓骨固定钢板。对于合并韧带断裂的患者要对三角韧带和外韧带进行仔细修复。术后应用X线进行复查, 确认无误后对切口进行清洗、缝合、包扎, 最后对必要者可行石膏或支具进行固定[2]。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以防感染, 术后第2d可根据患者病情可在床上进行适当的关节活动和被动锻炼, 术后7d可进行主动活动, 术后6~8w可根据X线透视情况进行适当的负重行走练习, 术后12w可取出内固定, 根据透视情况, 进行完全负重练习。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改良的Baird-Jackson评分系统标准进行评分, 主要包括患者主诉、疼痛、肿胀、关节稳定性、行走的能力、活动范围以及X线片等进行综合评分, 其中优:96~100分;良:91~95分;中:81~90分;差:80分以下[3]。

2 结果

本组60例患者术后经X线片检查, 复位情况良好, 所有患者均为Ⅰ期愈合。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 随访率为100%, 随访时间为6~20 (平均11.5) 个月, 所有患者的愈合时间为3~6个月。根据疗效判定标准, 优37例, 良19例, 中3例, 差1例, 优良率为93.3%, 其中差例患者因发生伤口感染, 通过清创缝合后, 骨折延期愈合。

3 讨论

踝关节骨折是近年来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关节内骨折。踝关节是人体的一个负重关节, 关节面承受的压力较大, 因此在身体失衡的情况下极易发生骨折。目前临床中的经验是无论哪种骨折, 都应用良好的解剖复位, 以恢复骨折的完整性和正常的解剖结构, 恢复关节的功能, 并进行早期的关节活动, 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根据临床资料和经验表明, 手术切开内固定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有效方法, 手术治疗可以尽快的恢复踝关节处的解剖结构以及生物力学的稳定性, 尤其是对于粉碎性的复杂骨折, 可通过手术的方法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 促进踝关节功能的恢复。在本组的资料中, 我们对6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 疗效满意, 所有患者骨折均为Ⅰ期愈合, 优良率达93.3%。

在应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中,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 踝关节在骨折后可能在短时间内便出现严重的肿胀, 故我们认为应该在肿胀前及时的进行手术治疗, 避免水泡的形成和皮肤的坏死。临床中一般认为手术的最佳时机在伤后6~8h, 但是手术的时机还应该根据骨折的类型、损伤的程度以及合并损伤等情况进行具体手术时间的选择。 (2) 坚强的内固定是手术的关键, 内固定是否良好, 将会直接影响患者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 由于胫骨远端的局部软组织的覆盖较少, 此处的血液循环功能较差, 因此若固定或愈合花费较长的时间, 就极易引起感染或坏死, 严重者导致关节功能障碍。 (3) 在手术的过程中, 应加强外踝骨折的治疗, 同时注意置入螺钉应尽量避免对胫后肌腱的损伤, 最大限度的减少与其接触, 防止术后影响功能锻炼。 (4) 术后应加强早期的功能锻炼, 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 应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 术前应注意手术时机的选择, 术中注意内固定的有效固定和骨折的良好复位, 术后加强早期的功能锻炼,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60例, 对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内固定治疗。结果根据Baird-Jackson评分标准, 60例患者中, 优37例, 良19例, 中3例, 差1例, 优良率为93.3%。应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 骨折复位良好, 同时内固定的方法可以提高远期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临床

参考文献

[1]刘恩.不稳定踝关节骨折300例手术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4) :569-570.

[2]朱喜.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0 (4) :107.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 篇10

【关键词】联合入路手术; 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036-01

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通常由于暴力作用引起损伤所致,受伤后容易合并不完全或完全性颈髓损伤,导致患者高位截瘫甚至直接死亡[1]。按照Allen分型标准,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属于3型和4型损伤[2],患者软组织及骨性结构严重受损,治疗难度较大。为探讨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随机抽取2014年5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3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14年5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3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为29~72岁,平均年龄(41.6±2.3)岁,高处坠落致伤9例,车祸致伤12例,钝物击伤9例;C4~C5部位受伤8例,C5~C6部位受伤9例,C6~C7部位受伤13例;按照ASIA分级标准:A级10例,B级13例,C级7例;术前IOA评分为(11.61±1.36)分,均经X先片、CT及MRI检查确诊。

1.2治疗方法

术中持续颅骨牵引,先进行后路手术,具体如下:患者取侧卧位,麻醉生效后,于颈后路正中行一切口,剥离双侧椎旁肌,暴露关节突、椎板、棘突,清晰显示绞锁的关节突,将棘突轻轻向上。向下牵拉,将绞锁的关节突复位以解除绞锁。使用巾钳分别在上、下颈椎棘突打孔,将丝线从孔中穿过,以固定两个脱位的棘突,保持棘突在同一水平线上。如果需要后路减压,则实施椎板切除减压术或者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然后进行前路手术:协助患者从侧卧位变为仰卧位,垫高肩部部位,局麻生效后,于右侧胸锁乳突肌内缘行一个切口,将损伤椎体充分暴露,同时显露出上下前方椎体,将牵开器置于伤椎的上下椎体,并将其张力调整合适,以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或是椎间丢失高度,将相邻的椎间盘切除,咬除绝大部分的伤椎,使用钛网填充。拿出牵开器,将颈椎间路钛板安装好,然后反复冲洗,关闭切口。后路选用硅胶引流管,而前路选用橡皮引流条。

1.3观察指标

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进行颈椎X线、CT或者MRI检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了解颈椎生理曲度或是椎间丢失高度是否出现再丢失现象,以及内植物有否松脱、折断及滑脱现象。按照ASIA评分标准对患者的运动及感觉功能进行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30例患者术中无1例出现气管、脊髓、食管、大出血等意外损伤,切口均愈合。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术前A级10例,B级13例,C级7例;术后A 级8例,B 级3例,C 级5例,D 级8例,E 级6例,ASIA 评分提高1~3级;术前,感觉功能评分为(76.55±15.23)分,运动功能评分为(45.77±16.51)分,术后,感觉功能评分为(107.26±17.53)分,运动功能评分为(89.73±13.53)分,手术前后比较,P<0.05,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有2例出现咽喉肿痛,3例声音嘶哑,但均经治疗得到缓解。下颈椎脱位均得到复位且实现骨性融合,无1例出现植物松动、断裂及脱落情况。术后3~6个月植骨融合,钛网无明显塌陷。

3 讨论

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时神经根和脊髓被压在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的上缘的下关节突和椎板之间,并且还极其容易合并椎动脉损伤。对这类损伤在选择手术入路时常存在不确定性[3]。单纯的前路手术不易椎体间复位,因此通常进行后路手术切除关节突部分,以将关节突解除利于复位,而后再进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前路手术能够减压,同时还能够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此外,还能够即刻重建颈椎的稳定性,有利于预防继发性脊髓损伤[4]。徐荣明[5]等认为,对于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者,如果牵引还不能够复位,则需进行后路手术以撬拔复位,但是单纯后路手术并不能够复位前房骨折,也不能够切除椎间盘减压,而联合入路术则可恢复颈椎前后结构的稳定性。本研究中,通过对本組患者实施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术后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较术前提高了1~3级,运动及感觉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疗效理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董颖.前后联合入路治疗难复性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围术期护理[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S1:293-294.

[2]安平江,邓进,郑小罕,杨磊落,李青.联合入路法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36例[J].贵州医药,2015,03:219-221.

[3]刘加元,李业成,刘守正,张成亮,吴新铖,邵毅.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J].山东医药,2013,43:44-45.

[4]孙志波,禹志宏,孙晨,江剑.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J].创伤外科杂志,2014,03:233-235.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48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8例, 女20例, 患者年龄为11~75岁, 平均年龄为 (42.5±5.5) 岁, 其中左踝骨折20例, 右踝骨折18例, 双侧踝关节骨折10例。其中车祸致伤18例, 运动损伤15例, 跌倒扭伤15例。患者LangeHanse进行分类:旋后内收型17例, 旋后外旋型12例, 旋前外旋型11例, 旋前外展型8例。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分别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连续外膜麻醉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治疗, 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加压融合技术进行治疗, 取患者前侧及外侧进行手术, 对病灶进行清除, 对残余软骨面进行切除, 骨粗糙面对合后在跟骨穿骨及胫骨下端安放关节加压器, 并进行加压融合治疗[2]。对照组患者应用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采用腓骨下端为切口部位, 并在外踝6~8 cm部分将胫排骨切断, 并保留后侧及外侧软组织, 并将内侧面凿成粗糙面, 将残留的软骨组织切除, 并在距骨体外侧及胫骨下端凿成粗糙面, 将后翻的排骨进行复位, 同时应用螺钉将胫骨下端与距骨体外侧之间进行固定, 术后在小腿处应用石膏进行托起固定[3]。两组患者术后1周内均应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感染, 术后24 h恢复膝关节及足趾功能锻炼, 并在1周后对踝关节进行功能训练, 同时根据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 进行负重训练。

1.3 疗效评价

两组患者均采用Baird Jackson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评分内容包括:行走能力、疼痛、踝关节稳定性、跑步能力、踝关节活动范围等内容, 同时应用X线对患者愈合情况进行观察。其中90~100分为优, 80~89分为良, 71~79分为可, 70分以下为差。

注: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比P>0.05。

1.4 统计方法

该组数据均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应用t值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 观察组患者优良率为91.67%, 对照组患者优良率为70.83%, 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3%, 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1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踝关节是人体中适配性较高的关节, 对于踝关节骨折治疗不当则会引起踝关节不稳定, 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炎[4]。恢复排骨的旋转位置及长度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关键, 对踝关节穴位进行内固定治疗及解剖复位能有效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 是防止发生骨关节炎的首要条件[5]。踝关节变窄、变宽, 关节复位不良、韧带修复不完整是引起踝关节术后活动受限的主要原因。采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优势可通过关节复位, 让骨折部位更加牢固, 配合外固定, 并对骨折部位进行积极的配合治疗, 能在最大限度上恢复关节的功能,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采用腓骨下端内固定技术治疗, 将踝关节骨折下胫排骨进行分离, 但这种治疗方法容易导致踝穴不稳定, 为了防止踝关节不稳定引起的创伤性关节炎, 该研究中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应用融合加压治疗法进行治疗,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优良率为91.67%, 对照组患者优良率为70.83%, 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3%, 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1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从该研究中可以说明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应用加压融合法进行治疗, 有安全可靠、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等优点, 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于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48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分别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各24例患者, 其中观察组患者行加压融合技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行腓骨下端内固定技术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并对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行Baird Jackson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优良率为91.67%, 对照组患者优良率为70.83%, 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3%, 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1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应用加压融合技术进行治疗具有安全可靠、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等优点, 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加压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王少林, 吴钢, 张彬.踝关节骨折56例手术治疗分析[J].重庆医学, 2008, 11 (5) :698.

[2]陈少明, 赵庆, 唐宇星, 等.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58例手术治疗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 (17) :212-213.

[3]赵文.后踝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0, 24 (12) :1432-1436.

[4]王卫军.后踝固定治疗治疗踝关节骨折效果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9) :84-85.

上一篇:电气绝缘测试技术下一篇:有效信息获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