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手术后膝关节粘连论文

2024-07-27

骨折手术后膝关节粘连论文(共8篇)

骨折手术后膝关节粘连论文 篇1

踝关节骨折是下肢骨折中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之一,一般软骨面易破损,修复难度较大[1,2]。本研究通过对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情况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35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19~35岁,平均年龄(52.5±11.4)岁,左踝17例,右踝18例,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2例,高空坠落伤10例,摔伤3例。35例患者均为闭合性损伤。临床分型:旋后内收型16例,旋后外旋型10例,旋前外展型5例,旋前外旋型3例,旋前背屈型1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交锁髓内钉固定组)20例和对照组(克氏针固定组)15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受伤原因、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克氏针撬拨复位固定治疗,患者取仰卧位,C型臂X线下进行调整复位,根据健侧腓骨测定的患侧腓骨干和外踝成角情况,通过克氏针进行固定。术后活动踝关节检查,克式钳咬断克氏针,保留皮外2cm。观察组: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C型臂X线下观察骨折端特点和骨折具体情况,选择合适长度的交锁髓内钉,将主钉预弯后达到解剖要求。进针的位置点选取在外踝尖,打开开口器插入交锁髓内钉,通过腓骨髓腔最窄部位,骨折端达到解剖复位,恢复腓骨正常长度。术后8周取出下胫腓螺钉,进行功能性训练。

1.3 观察指标

(1)疗效评价标准:采用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依据患者临床症状,踝关节稳定性、行走、跑步、工作能力、踝关节运动、外观及X线片进行评定,优96~100分,良91~95分,可81~90分,差0~80分。(2)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通过卡方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功能障碍、感染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业和工业、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高能量性骨折发生率逐年增多[3,4]。尤其是踝关节作为常见的下肢骨折发生率也呈现上升趋势[5,6]。踝关节骨折是创伤骨科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属于关节内骨折,需要精确解剖复位和牢固的内固定,从而保证关节早期活动正常和促进关节软骨修复[7,8]。治疗原则主要是解剖复位,牢固固定,功能恢复训练[3]。其中牢固固定是衔接于两者的重要步骤,直接影响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情况。胫骨远端的局部软组织覆盖较少,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如固定和愈合时间较长会直接导致感染、坏死甚至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交叉克氏针固定骨折是较为传统的固定方式,其对软组织、骨质损伤小,操作简便而被广泛接受。但是其稳定性较差,易发生感染也是其缺点。交锁髓内钉是是同样具有微创优点的固定方法,另外其可以恢复腓骨干轴线和外踝轴线之间的夹角,有效准确的预弯交锁髓内钉后可以最大限度恢复踝关节功能。本研究通过交锁髓内钉固定的观察组和克氏针固定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功能障碍、感染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交锁髓内钉治疗踝关节骨折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35例踝关节骨折手术后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踝关节骨折手术后临床资料,依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交锁髓内钉治疗踝关节骨折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固定

参考文献

[1]何红英,刘智,郭永智.Foresight交锁髓内钉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J].实用骨科杂志,2009,15(11):824-825.

[2]侯宇,刘昱.克氏针撬拨复位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J].光明中医,2009,24(7):1298.

[3]张汉中.踝关节骨折135例手术治疗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09,15(7):536-537.

[4]晋养波.踝关节骨折84例手术治疗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620-621.

[5]付智.踝关节骨折257例治疗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09,18(7):547.

[6]孟桦,潘海涛,麻松,等.踝关节骨折80例治疗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2):198-200.

[7]何引飞,李鹏,赵志杰.踝关节骨折95例手术治疗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1):82-83.

[8]刘英民,朱志强,刘钰,等.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伤,2007,20(2):80-81.

骨折手术后膝关节粘连论文 篇2

【关键词】早期炎症;肠梗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66-02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是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这种并发症的发病机理是因为腹部手术的创伤引起的,或是腹腔内炎症导致肠管壁炎性水肿、增生、渗出、粘连所引起的机械性和动力性都存在的一种梗阻,为腹部术后常见并发症[1] 。其临床表现为患者腹痛症状不明显,多为胀痛,绞痛少见。因症状不明显,常被忽视,若不及时处理,会造成很多不良的后果,对于预后造成极大的威胁[2] 。本文总结分析了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者56例护理临床资料,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術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者56例,男34例,女22例,年龄32-69岁,平均41岁。本组病例均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正常时出现肠梗阻临床症状.出现时间为术后4-16d,平均8.2d。将56例患者分成两组,每组28例。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一般腹部手术后的护理,观察并且比较其护理效果。

观察组进行营养支持护理和胃肠减压护理,给予基础护理、胃肠减压护理、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及药物护理。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百分比,卡方检验进行比较

2结果

观察组所有患者经过严密的腹痛腹胀观察及有效的护理干预,均痊愈,第1周内治愈6例,第2周内治愈8例,第3周内治愈8例,第4周内治愈6例,平均住院时间为10.8d。对照组28例患者护理干预,痊愈24例,4例出现并发症现象,治疗时间上第1周内治愈4例,第2周内治愈6例,第3周内治愈10例,第4周内治愈8例,平均住院时间为14.8d,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有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炎性肠梗阻是人体在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有它的特殊性,处理的方法也和其他肠梗阻截然不同。由于患者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透而形成的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让腹部手术创伤广泛分离肠管粘连、长时间的肠管暴露以及其它由于手术操作所造成的肠管操作。患者的腹腔内炎症就像无菌性炎症,如腹腔内积血,积液或其他能够导致腹腔内无菌性炎症的残留。这种肠梗阻既有机械性因素,又有肠动力障碍性因素,但无绞窄的情况。

留置鼻胃管期间每天在鼻孔处滴石蜡油1次,避免胃管损伤鼻黏膜。密切观察肠胃功能,若梗阻缓解时,则停留置胃管。若12h后病情仍稳定,则可试进少量流食,如米汤、果汁等,忌牛奶、豆浆等以免导致肠胀气;1d后无不适,可进半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条等,后逐渐恢复至软食,务必定时定量,少量多餐,总之,以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主,忌辛辣刺激及生冷食物。本组患者均禁食,利用鼻胃管及时吸出胃液,减轻胃肠道内压力,避免加重肠梗阻或发生吻合口瘘。严密观察记录胃液量、颜色及性质,为补充液体提供依据。置管期间注意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湿润,以防口臭、口腔感染及咽部局部水肿与疼痛。对于腹胀明显的患者,采用每次约500ml不保留肥皂水灌肠,肛管插入需要10-15cm,肥皂水浓度为0.5%,温度为3O-40℃,速度缓慢,以免刺激肠黏膜,发生肠穿孔,嘱患者保留半小时或一小时后排便,来充分软化粪便,以利于排出,灌肠后腹胀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但注意肛门、直肠、结肠手术后的病人,有排便失禁的病人均不宜作保留灌肠。由于所有患者长期禁食及胃肠减压,导致患者营养不良,甚至有部分病人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所以本组患者均行腔静脉置管和胃肠外营养支持,以维持患者内环境稳态,纠正营养不良,减轻肠壁水肿,促进肠蠕动恢复。在纠正电解质紊乱后,再进行营养支持,从经脉中补充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输液时要严密注意输液量及速度,保证药物及营养的供给。

由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术后早期恢复阶段的并发症,患者通常认为使病情恶化,容易产生恐惧、焦虑、悲伤、恐惧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学历、职业等个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沟通和讲解疾病知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心理压力,鼓励患者配合治疗与护理。

综上所述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期间进行严密的观察,合理有效地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缩短病程、提高早期炎性肠梗阻治愈率及减少再次手术率。

参考文献

[1] 张霞,李绮君,蔡小泳.早期炎性肠梗阻1O例肠外营养护理体会[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0,8(1):70-71.

[2] 白志芳,褚静茹,韩湘华,等.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6):1495-1496.

骨折手术后膝关节粘连论文 篇3

随着膝关节假体设计的不断改进和手术技术的日趋成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得以广泛开展,缓解了膝关节疾病患者的痛苦。但TKA后的相关并发症也并不少见。TKA后假体周围骨折即是其中一种严重的并发症[1]。我院自2009年9月至2015年1月对13例TKA后假体周围骨折的老年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年9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行TKA术后发生股骨髁上骨折的患者13例,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65~79岁,平均(73.6±5.1)岁。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骨折病因:自行摔伤8例,电动车事故3例,机动车事故2例。骨折发生至手术时间为4~12 d,平均(6.3±3.3)d。所有患者均使用微创固定系统(LISS)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3 d,并行常规抗凝治疗2周。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为12~70月,平均(39±14)月。

1.2 手术方法

术中取患肢大腿中下段外侧切口,于股骨外侧肌间隙暴露股骨骨折断端。术中均证实股骨远端假体无松动迹象,无明显骨质缺损,但存在明显骨质疏松。清除骨折断端血肿及嵌插软组织,牵引患肢,使骨折复位,注意保护骨折端骨膜,尽量减少破坏周围软组织血供。取锁定钢板置于骨折端外侧,锁定螺钉固定骨折近、远端。因患者膝关节假体周围即骨折远端骨质疏松,取自体髂骨植于骨折断端。活动膝关节,证实骨折端固定牢固可靠。冲洗、止血、置管引流,逐层缝合。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及低分子肝素抗凝。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膝关节被动屈伸功能锻炼,鼓励患者在避免患肢负重的情况下拄双拐下地活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

所有患者分别于手术后1、3、6、12月复查,每次复查时均拍膝关节正侧位片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术后12月复查时填写HSS评分问卷对膝关节进行功能评估。

2 结果

手术时间为1.5~2.5 h,平均(2.1±0.3)h。术中失血量为600~880 ml,平均(760±82)ml,术中均输血。术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第3天即开始康复功能锻炼。术后患者切口均无感染,切口Ⅰ期愈合,摄片复查示骨折复位固定佳,内固定牢固。术后2周出院,出院时膝关节活动度:屈0°~100°。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9±14)月。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均未出现感染、神经损伤、骨折不愈合以及假体松动。HHS膝关节术后评分:优11例,良2例。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时患侧膝关节活动好,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平均为105.6°。

3 讨论

随着TKA在我国的广泛开展,TKA术后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在临床上也逐渐增加[1,2]。Denis等[3]将TKA术后股骨髁上骨折定义为膝关节线近端15 cm以内的骨折,其发生率为0.3%~2.5%。TKA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来自于患者自身以及假体的使用。患者的自身因素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吸烟、骨质疏松症、神经肌肉系统疾病、股骨切迹等。假体因素则包括局部应力增加、骨质溶解和假体发生松动[4]。本研究中有8例患者因自行摔伤引起轻度外伤导致假体周围骨折,摄片检查均可见明显的骨质疏松,其假体周围骨折可能与患者自身的骨量丢失、假体周围应力集中等有关。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治疗原则是在恢复下肢力线的前提下,保持膝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度。一般来讲,骨折愈合、关节无疼痛、膝关节活动度>90°即可认为治疗效果良好。股骨髁上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应该考虑膝关节假体的稳定状态、骨折的类型、骨质疏松的程度、是否在股骨附近存在其他假体以及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精神状况、基础疾病等。

保守治疗主要指下肢骨牵引、石膏或支具固定,其优势在于无创、避免了手术风险。不足之处在于适应证范围非常狭窄,仅限于假体无松动、骨折无移位的Ⅰ型骨折,或合并明显手术禁忌证的患者。此外,保守治疗难以达到和维持骨折良好对位,长期卧床及制动可能还会导致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褥疮、肌肉萎缩和延迟愈合等。因此,对于不稳定、有移位的骨折,或股骨假体有松动的骨折,应该早期采用手术治疗,以求提高膝关节的运动幅度,避免不连接和畸形愈合。

TKA后股骨髁上骨折的内固定可选择髁钢板、髓内钉、锁定加压钢板(LCP)、LISS等。对于粉碎不严重、骨折块相对较大的骨折类型,可以选择髁钢板,在粉碎性骨折以及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中,于骨折远端植骨以增强固定强度,效果也较满意。髓内钉应用于TKA术后股骨髁上假体周围骨折具有微创优势,对骨折部位的软组织及血供破坏相对较小,可获得较好的轴向、成角及旋转稳定性等优势[5]。

锁定钢板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可提供多点稳定固定等优点,对于伴有骨质疏松患者具有较好疗效[6,7]。LISS钢板具有手术创伤小、不需广泛剥离骨膜、可进行单皮质固定,对小的骨折块内固定可靠等优点,并且术前可设计螺钉的固定方向从而避免与髓内假体发生冲突。我科对13例TKA术后股骨髁上骨折均行LISS钢板固定,术后恢复满意,骨折均愈合,膝关节活动度满意。

参考文献

[1]Rayan F,Konan S,Haddad F.A review of periprosthetic fractures around total knee arthroplastics[J].Current Orthopaedics,2008,22(1):52-61.

[2]Bonutti PM,Zywiel MG,Rudert LA,et al.Femoral notch stenosis caused by soft tissue impingement in semi or open-box posterior-stabilize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J Arthroplasty,2010,25(7):1061-1065.

[3]Dennis DA.Periprosthetic fractures follow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Instr Course Lect,2001,50(50):379-389.

[4]Ayers DC,Dennis DA,Johanson NA,et al.Instructional course lectures,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common complications of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J Bone Joint Surg Am,1997,79(2):278-311.

[5]Gliatis J,Megas P,Panagiotopoulos E,et al.Midterm results of treatment with a retrograde nail for sepracondylar periprosthetic fractures of the femur follow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J Orthop Trauma,2005,19(3):164-170.

[6]贾金鹏,唐佩福,王岩,等.膝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2008,16(3):198-199.

骨折手术后膝关节粘连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7例,4男3女,年龄43~85岁,5例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2例为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后,术后外伤骨折距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时间为2个月至6年,骨折按johansson分型[2],Ⅱ型5例、Ⅲ型2例。

1.2手术方法

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术中平卧位,取大腿上段外侧切口或中段前外侧切口,常规方法显露骨折断端。骨折复位后,两例用环抱式记忆合金接骨板+钢丝捆绑固定。两例行股骨上端解剖钛合金接骨板固定,3例利用长钛合金加压接骨板固定。骨折远端的螺丝孔全部固定螺钉,并穿过两层皮质,骨折近端用单皮质螺钉加用钛合金捆绑带收紧固定。术后两周开始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2 结果

7例患者经过6~20个月随诊,定期复查X线片,检查膝关节和髋关节活动范围。7例骨折愈合时间11~18周,平均15周。无骨折手术并发症发生,患肢功能良好。

3 典型病例

3.1 病例1,女,80岁,2个月前因左侧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此次滑倒致左大腿肿痛,X线片示左股骨中段长斜形粉碎性骨折,人工股骨头位置正常未松动。硬膜外麻醉下切开复位12孔钛合金加压接骨板固定,远端螺丝钉穿过两层皮质,近端用螺丝钉及钛合金捆绑带捆扎固定。术后复查骨折对位良好,伤口愈合佳。术前、要后X线片见图1。

3.2 病例2,男,47岁,5年前因右侧股骨头无菌坏死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摔倒致右大腿疼痛、畸形,X线片示右股骨上段粉碎性骨折,可见金属假体远端向外上方移位,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股骨上段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用10孔股骨上段钛合金接骨板固定骨折,近端骨折钛合金捆绑带单皮质螺丝钉固定,远端4枚螺丝钉穿过两层皮质固定,术后两周行患肢功能锻炼。术前、术后X线片见图2。

3.3 病例3,男,44岁,2年前因右侧股骨头无菌坏死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X线片示右股骨干上段粉碎性骨折,入院后采用硬膜外麻醉切开复位钢丝捆扎,环抱器固定。术后3个月后骨折愈合。术后X线片见图3。

4 讨论

随着人工关节设计制造和手术技术显著提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病例逐渐越多。再次外伤发生同侧股骨骨折病例时有发生,骨折以假体尖端及以下股骨干多见。X线片显示以粉碎性和短螺旋形骨折为主,按Johansson分型Ⅱ型、Ⅲ型多见。此类患者常合并骨质疏松,如果采用保守治疗,患者需长期卧床,会加重骨质疏松及骨质吸收,可导致多种骨折并发症,预后差。笔者对此类骨折均采用手术复位内固定,取得良好效果。

人工股骨假体置换术后骨折,因近端髓腔内有人工股骨假体柄占位,常规钢板固定及股骨髓内钉治疗不能奏效,手术内固定方法的选择和操作比较困难。对于长斜形股骨骨折采用单纯的钢丝或捆绑带固定,术后加用患肢牵引治疗效果佳[3]。对短螺旋形或粉碎性骨折采用环抱式记忆合金接骨板治疗及钛合金接骨板固定,近端用钛合金捆绑带固定。对骨折合并人工髋关节松动需同时行翻修手术患者,可采用加长股骨头假体进行翻修,远端用螺丝钉固定骨折,同时获得骨折的复位和固定。

本组中有5例骨折线延伸到假体远端以外,假体柄从远端髓腔脱出,符合Johansson分型Ⅱ型。采用环抱式记忆合金接骨板加钢丝捆扎,或用股骨钛合金接骨板,假体柄部位采用单皮质螺钉加捆绑带环抱骨折和接骨板环形固定。对螺旋型和粉碎性股骨骨折至少采用3根捆绑带可使骨折块达到解剖复位,满足内固定承受张应力的要求。对远离股骨假体尖端平面的股骨骨折,可采用逆行髓内针或DCS治疗,牢固固定骨折。术后尽早行膝关节功能锻炼,使患肢保留良好的关节功能。

摘要: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同侧股骨骨折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对7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同侧股骨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不同方法内固定。结果 7例随诊6~20个月,骨折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5周,患肢功能良好。结论 选择良好的内固定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同侧股骨骨折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同侧股骨骨折,骨折内固定术

参考文献

[1]罗先正,邱贵兴.人工髋关节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341.

[2]Johansson JE,McbroomR,Bairington TW,et al.Fracture of the ipsilateral femurin patients with total hip replacement.J Bone Joint Surgam, 1981,63(9):1435 -1442.

骨折手术后膝关节粘连论文 篇5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04年6月至2010年6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髋关节骨折患者80例, 80例患者均有术后深静脉血栓症状, 年龄在56~81岁, 平均年龄 (72.33±1.25) 岁, 男41例, 女39例。全部患者在手术前均进行了常规髋正位和闭孔斜位x光片, CT扫描。其中的31例患者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进行了三维扫描检验。通过这些检验均证明80例患者有髋关节骨折的现象, 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是治愈的关键。通过整理可知患者术前骨折情况:前壁骨折8例, 后壁骨折5例, 前柱骨折5例, 后柱骨折17例, 双柱骨折7例, T型和横型5例。粉碎型15例。骨折移位程度3~10mm 12例, 移位>10mm 13例, 合并股骨头中心性脱位3例。

1.2 诊断过程

80例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之后, 出现了静脉血栓症状, 从具体的临床表现来讲, 80例中, 发病部位在左下肢者33例, 占41.25%, 右下肢者30例, 占37.5%, 双下肢者17例, 占21.25%。血栓阻塞髂静脉段者31侧肢体, 髂股静脉段者35侧肢体, 股静脉段者4侧肢体, 股静脉段者3侧肢体, 静脉段者3侧肢体, 小腿静脉段者4侧肢体。中医辨证属湿热血瘀型52例 (急性期) , 气滞血瘀型28例 (慢性期) 。全部患者在术后均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 使用PHILIPS-HD3,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 低频凸阵探头, 频率为3.5~5MHz, 高频线阵探头, 频率为5.5~13 MHz, 或者是GE500和Voluson 73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其中的25例患者放射性核素检查;42例患者进行了静脉造影, 临床诊断均为静脉血栓症状。

1.3 治疗方法

对于骨折恢复治疗采用了低分子右旋糖苷、复方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及七叶皂苷等。而静脉血栓的中药治疗以以活血通络、清热利湿为主。基本汤剂有当归15g、生地10g、川芎10g、丹参10g、赤芍10g、水蛭10g、丹皮15g、川牛膝15g、木瓜10g。早期兼以清热利湿, 行气消肿, 加黄柏10g、陈皮20g、苍术10g、泽兰20g、防已20g、薏米30g;晚期兼以温阳健脾, 利湿化瘀, 加党参10g、白术12g、茯苓10g、甘草10g、泽兰10g、茜草20g、仙茅12g。湿热蕴阻者加黄柏10g、薏苡仁30g、车前子15g;气虚血瘀、寒湿凝滞者加党参20g、白术15g、茯苓30g、桂枝6g。水煎服, 每日1剂, 连用10~14d为1个疗程。同时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 静脉滴注, 每天1次, 10~14d为1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疗效判断标准为: (1) 显效:患者的肢体肿胀情况缓解, 患者不再出现疼痛感, 体温恢复, 肢体对应处周径相差<3cm,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深静脉血栓大部分再通; (2) 有效:患者的肢体肿胀情况有所减轻, 患者疼痛感明显缓解, 体温在 (37.5±1.2) ℃, 肢体周径相差3~5cm,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深静脉血栓部分再通; (3) 无效:中药介入治疗效果差, 治疗后患者症状没有减轻。

1.5 随访

本次研究的全部患者均进行了随访, 随访时间为6个月~1年, 平均随访时间为 (6.51±1.03) 个月。

1.6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了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 对比资料用具体数值和百分比进行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80例患者的疗效分析见表1~表3。

从表1、表2、表3可以看出中药治疗静脉血栓有明显的疗效, 总有效率均在90%以上。但是通过随访也可以看到, 中药治疗的后期疗效存在一定的周期性, 对于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而言有明显地不同。

3 讨论

在本次研究的中药治疗中采用了一些常用的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流量、改善心缺血、梗死和心脏功能, 调整心律, 并能扩张外周血管, 改善微循环等治疗血栓的传统中药, 例如:丹参、当归、川芎、赤药等。另外, 由于患者属于骨折后静脉血栓症, 所以加入了水蛭、生地黄等中药。水蛭有治疗中风、高血压、清瘀、闭经、跌打损伤等功效;生地黄有清热凉血、益阴生津之功效。但是从表3可以看出, 对后期治疗而言, 总有效率明显降低, 这说明后期的中药汤剂治疗必须有所改善, 本次治疗在后期汤剂使用上, 加入了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泽兰、茜草、仙茅。这些中药主要是调节患者的身体机能, 以温阳健脾, 利湿化瘀为主, 但是对于静脉血栓患者而言, 似乎还达不到理想的治疗功效。静脉壁的损伤术中被动体位, 肢体长时间被扭曲, 反复脱位、复位等对肢体、血管的牵拉, 组织缺氧, 既往静脉血栓史, 术中暴露髋臼时造成股静脉局部损伤、撕裂伤, 均可造成血管壁的损伤, 促使血栓的形成。而且本组患者均属于高龄患者, 血液高凝状态患者较多,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血小板黏附性等问题, 从中药汤剂介入治疗上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曹洪, 李伟, 谢祥仁, 张功礼.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概况[J].医学综述, 2008, 14 (2) :121-123.

[2]王银中.中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特点及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1-42.

[3]黄贵熙.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1例[J].广西中医药, 2003, 26 (2) 29.

[4]王锋, 林均馨, 王松.中西医结合预防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 9 (2) :40-41.

[5]文素芳, 经霁, 唐桂荣.高龄手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风险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20) :56.

骨折手术后膝关节粘连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4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股骨远端骨折术后膝关节粘连患者56例,均在手术时机成熟后行切开复位、股骨远端锁定板内固定术,术后切口愈合时间为2~3周,拆线后评估膝关节活动度为0°~30°。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其中治疗组男19例,女9例,平均年龄为43.43±9.18岁;骨折分型:C1型7例,C2型12例,C3型9例;致伤原因:高处堕落伤5例,车祸伤12例,重物压砸伤11例;左侧16例,右侧12例;闭合性骨折18例,开放性骨折10例。对照组男21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42.29±9.78岁;骨折分型:C1型6例,C2型13例,C3型9例;致伤原因:高处堕落伤4例,车祸伤15例,重物压砸伤9例;左侧15例,右侧13例;闭合性骨折22例,开放性骨折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分型标准

1.21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创伤学分册》[2]中的相关诊断标准:①外伤史,骨折2周以内;②右大腿远端至膝关节肿胀、疼痛,畸形,可触及骨擦感和异常活动;③x线片可明确诊断。

1.2.2 分型标准

参照Muller分型标准:涉及股骨躲关节面骨折合并干骺端简单骨折为C1型;股骨髁关节面简单骨折合并干骺端粉碎性骨折为C2型;关节面粉碎性骨折为C3型。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及分型标准者;②有手术指征,并实施骨折内固定手术者;③自愿参与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2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及分型标准者;②因各种原因未接受手术者;③不同意参与本研究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患者拆线后第2天开始行针刀松解配合持续镇痛下推拿治疗,为减少内固定术后感染及切口内血肿形成的风险,膝关节康复治疗均在切口愈合拆线后进行。①针刀治疗: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活力碘溶液常规消毒伤肢皮肤,助手将膝关节屈曲至最大角度,术者用手触及切口周围条索状粘连带,在粘连带上选取数个点,皮下全层注射利多卡因注射液;待局部麻醉生效,用针刀平行阔筋膜方向刺入病灶部位,纵行剥离、横行疏通,当针刀下松动后即可拔出针刀,压迫针眼止血,无菌敷贴覆盖伤口;每3天施术1次,每周施术2次,共施术3周,每次施术点应与前次不同。②无痛推拿:持续镇痛由麻醉科协助实施,无腰椎疾病病史者可于硬膜外置管,接止痛泵;不适宜腰椎穿刺者可选用静脉止痛泵。持续镇痛操作完成并生效后,推拿师开始施术,将伤肢膝关节屈曲至最大角度,在大腿前侧、外侧粘连带实施拨筋手法和提捏手法约30min;患者俯卧位,助手双手固定大腿,术者被动屈曲膝关节,持续用力,直至有瘢痕撕裂感时停止,此时患者往往会大呼疼痛,尽管有持续镇痛作用。一副止痛泵平均可用3天(持续开启),每周只用一副止痛泵,止痛期间每天推拿1次,共治疗3周。③针刀及推拿治疗间歇期用关节活动仪行膝关节被动活动锻炼,同时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静态舒缩训练和直腿抬高锻炼,增强股四头肌肌力;患者出院后继续行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训练,防止粘连再形成。

1.4.2 对照组

患者在骨科医师指导下自行康复锻炼,自行锻炼间歇期用关节活动仪行膝关节被动活动锻炼,同时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静态舒缩训练和直腿抬高锻炼,增强股四头肌肌力;患者出院后继续行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训练。

1.5 疗效标准

参照Kolmert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3]拟定疗效标准。优:膝关节完全伸直,屈曲>120°,无疼痛;良:膝关节完全伸直,屈曲90°~120°,无或偶有轻微疼痛;可:膝关节伸直差10°,活动范围>60°,常有轻度疼痛;差:膝关节伸直差10°,活动范围<60°,经常发生疼痛或呈持续性疼痛。

1.6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O)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56例患者均获得12~24个月的随访,平均15.4个月。根据Kolmert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治疗组优9例,良13例,差6例,优良率为78.6%;对照组优5例,良6例,差17例,优良率为39.3%。两组优良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13讨论

3.1 股骨远端骨折术后早期防治关节粘连的必要性

股骨远端骨折是涉及股骨髁上、髁间骨折的严重骨折,膝关节粘连是股骨远端骨折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其形成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因素:①关节外因素。股骨远端骨折后股四头肌远端损伤,血肿机化,瘢痕形成,股四头肌之间、肌肉与阔肌膜之间、肌肉和韧带与骨骼之间的滑动机制丧失;此外,由于骨折后疼痛、肿胀,患者伤肢活动量骤然减少,肌肉正常舒缩功能受限,逐渐出现废用性萎缩,膝关节伸屈活动的动力缺失。②关节内因素。股骨远端骨折常合并关节内结构损伤,相关研究表明[4],股骨远端C型骨折合并半月板撕裂者约占35.4%,合并交叉韧带断裂者约占27.8%,两者兼有约占21.6%,以上各种损伤出血机化,膝关节各滑囊粘连,关节内滑液分泌减少,关节软骨退化,直接影响膝关节活动。由以上因素可见,股骨远端骨折后血肿机化、瘢痕形成是膝关节粘连的罪魁祸首。目前的研究表明[5],血肿机化为纤维结缔组织大约在骨折后2~3周内完成,因此股骨远端骨折有手术指征者应尽早手术,术后防治膝关节粘连的措施应尽早开展。

3.2 针刀疗法防治粘连的作用原理

针刀疗法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针、锋针等基础上,结合现代微创外科手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疗法[6],其巧妙地整合了针灸针和手术刀两种器械的优势并兼具二者的治疗特点,能无痛进入病损组织进行松解、疏通、剥离及经络调整,以达到舒筋活络、松利关节的目的。针刀)松解粘连比瘢痕松解手术或股四头肌成形术等术式造成的创伤更小,且风险小。本研究中,针刀治疗以中医理论“以痛为腧,辨位论治”为原则,对股骨远端阔筋膜周围粘连区进行疏通、剥离,可有效松解瘢痕粘连;其针刺作用还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3.3 主、被动锻炼对防治股骨远端骨折术后关节粘连的作用

目前,由于各种新型骨科内置物的应用,使得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尤其是无负重锻炼成为现实,然而临床发现多数患者由于术后疼痛而无法进行主动膝关节伸屈活动锻炼,时间迁延必然导致膝关节粘连,这就使被动活动锻炼更为必要。本文采用术后镇痛以减轻患者痛苦,为主动锻炼和被动手法锻炼提供条件。术后早期的主、被动活动锻炼不仅可促进关节面分泌滑液,也减少了瘢痕组织形成[7],防止肌肉萎缩,为膝关节功能恢复创造了必要条件,符合中医骨伤学中“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

参考文献

[1]刘克敏,王安庆,唐涛,等.创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治疗的初期临床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2):94.

[2]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创伤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68-570.

[3]张小路,林其仁,叶晖.股骨远端微创固定系统与髁部支持钢板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医正骨,2011,23(12):9-11.

[4]汪利合,李慧英.伸膝装置粘连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骨科杂志,2007,19(12):71-72.

[5]董纪元,卢世璧,王继芳,等.小切口膝关节粘连松解术后及连续被动活动治疗膝关节僵直[J].中华骨科杂志,1997,17(11):765.

[6]吴绪平,张天民,金福兴.针刀治疗膝部疾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170.

骨折手术后膝关节粘连论文 篇7

关键词:丝裂霉素,脂质体,膝关节,粘连

粘连是影响正常组织功能的手术并发症, 预防关节粘连至今仍无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为探索改进预防粘连的材料和方法, 本实验采用丝裂霉素C (Mitomycin C, MMC) 脂质体复合物, 通过对关节腔内创伤局部的应用,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采用复乳法制备MMC脂质体, 用透射电镜观察所制备的MMC脂质体的形态, 选择MMC的吸收波长, 葡聚糖凝胶柱分离游离MMC和MMC脂质体, 所制得的MMC脂质体呈球形与类球形, 用柱层析分离除去游离药物后所得的MMC脂质体定容至一定体积, 其中药物浓度为1.41μg/mL, MMC脂质体平均包封率为8.25%。

1.2 实验动物的分组及动物模型建立

成熟健康的新西兰白兔32只, 体质量2.5~3.0kg, 雌雄不限, 随机分为2组, 包括丝裂霉素实验组 (A组) 和对照组 (B组) 。将动物常规麻醉, 氯胺酮45mg/kg, 肌内注射麻醉, 右后肢膝内侧纵行切口约5cm, 切开关节, 将髌骨向外移位, 切除大部分滑膜, 髌骨复位后缝合伤口, 此时A组患膝关节内注入MMC脂质体3mL, B组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3mL。保持极度屈膝位, 克氏针两枚穿越股骨髁及胫骨平台交叉固定。术毕将兔右后肢从腹股沟到足趾尖固定在管形石膏内, 使兔右后肢膝关节固定于完全屈曲位, 时间为4周, 对左侧膝关节不行任何处理。术后分笼标准饲养, 肌内注射庆大霉素2万U, 2次/天, 共3天。

1.3 大体标本观察

术后4周, 每组处死8只动物, 对右后肢膝关节行髌骨外侧切口观察髌上囊处的粘连程度, 采用改良的Rydell-Balazes[1]肉眼粘连评分标准并作半定量评估, 将粘连情况分为5级, 积分为0~4分。0级:滑膜光滑无粘连, 关节腔大小形态正常;l级:滑膜轻度水肿, 髌上囊缩小约1/4;2级:滑膜中度水肿, 髌上囊缩小约1/2, 关节腔内散在薄膜样粘连;3级:滑膜高度水肿, 髌上囊缩小约3/4, 关节腔内呈带状粘连;4级:髌上囊基本消失, 关节腔内广泛致密粘连。

1.4 组织学观察

大体观察之后, 立即切下右后肢膝关节滑膜组织, 甲醛固定, 石腊包埋, 常规处理制成切片, HE染色,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滑膜上皮细胞以及胶原纤维增生情况。

1.5 生物力学评估

采用改良的Clarke—Weckesser[2]方法, 将每组剩余的8只兔子行右后肢膝关节伸屈范围的测量。动物常规麻醉去除管型石膏后, 在不切开关节囊的情况下抽出交叉固定的克氏针, 取右侧卧位, 固定右后肢髋关节, 右后肢膝下10cm处用带圈细钢丝套扎右小腿, 另一端系500g砝码行水平牵引, 使右后肢膝关节被动伸直。用精确度为0.1°的测角仪测定每只兔子膝关节屈曲角度, 每一个角度测三遍, 以其平均值作为结果。

1.6 粘连组织的生物化学分析

胶原中含有12.5%的羟脯氨酸[3], 故可通过测量粘连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含量间接折算总胶原含量。将测完膝关节伸屈角度的兔子处死, 在右后肢膝关节髌上囊处取粘连组织, 标本漂洗、吸干水分后称重、剪碎、超声波匀浆, 离心10min取上清, 37摄氏度消化3h, 贮存于-20℃冰箱中备用。加入羟脯氨酸显色剂, 经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 从而推算测定每毫克湿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含量 (μg) 。

胶原类型比例的测定:用Ⅲ型胶原与I型、Ⅲ型胶原总和[Ⅲ型/ (I型+Ⅲ型) ]的百分比来表示。将标准的I型和Ⅲ型胶原按照四种不同的比例混合, 取这些混合物的标本分别加入甲酸、溴化氰后, 振动并低压冻干制成粉末, 将粉末溶解在十二烷基硫酸钠、甘油、溴酚蓝和盐酸中, 再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然后托马斯亮蓝染色, 确认α1 (Ⅲ) 一CB5与α1 (I) 一CB8的界限, 紫外线分光光度仪在570nm处扫描, 确定测光密度的区域, 从而算出这两个标记肽的比率, 以标准胶原混合物为参照[4], 确定样本的比例。

1.7 统计学分析

所有的数据经过SPSS 10.0统计软件包处理, 实验数据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 检验方法是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膝关节大体标本观察

发现对照组的粘连为致密的纤维性粘连, 膝关节被动活动受限, 个别呈强直状态, 程度较为严重;实验组的粘连呈松散状, 膝关节被动活动受限不明显, 无关节僵硬发生。半定量计分结果为对照组 (3.1±0.7) 分, 实验组 (1.7±0.4) 分, 统计学结果表明:对照组与实验组在粘连等级的积分方面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t=2.372, P<0.05) , 即丝裂霉素组的组织粘连程度轻于对照组。

2.2 组织学光镜观察

对照组滑膜上皮细胞增生显著, 伴有较多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有大量厚而致密的胶原纤维形成, 与骨骼或肌肉组织粘连, 可见不成熟的纤维细胞 (图1) ;实验组滑膜呈慢性非特异性炎性反应, 表现为上皮细胞轻度增生2~5层, 浅层有散在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间或有嗜中性细胞和巨噬细胞, 有较薄而松散的胶原纤维存在, 无致密的粘连形成 (图2) 。

2.3 膝关节的活动范围

对照组为72.5°±4.5°, 丝裂霉素组为26.4°±3.7°, 统计学结果表明:两组在膝关节活动方面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t=3.236, P<0.01) , 即丝裂霉素组的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组。

2.4 粘连组织的生化分析

1mg干燥粘连组织中总胶原含量, 丝裂霉素组为 (19.7±2.3) μg, 对照组为 (37.6±l2.4) μg, 丝裂霉素组粘连组织中总胶原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3.163, P<0.01) 。Ⅲ型胶原所占的比例, 丝裂霉素组为40.3%±0.5%, 对照组为32.5%±1.7%, 丝裂霉素组Ⅲ型胶原的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2.538, P<0.05) 。

3 讨论

目前, 临床上通过药物来防治粘连发生的主要困难在于粘连的形成机制复杂, 涉及到伤口的正常愈合。理论上解决只针对粘连而不影响正常的伤口愈合的关键问题有两个方向: (1) 使药物选择性作用于组织靶点, 主要抑制关节软骨、滑膜的成纤维细胞活性, 对正常皮肤上皮组织的分化影响较小。 (2) 通过缓释机制降低药物的毒性, 延长作用时间, 试验寻找安全而有效的药物浓度和代谢条件。

脂质体 (1iposomes) 是脂质 (如磷脂、胆固醇) 在水中再分散时形成脂质双分子层膜小泡, 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超微球体。它通过外层类似细胞的双层磷脂膜与人体细胞发生吸附、融合、脂交换和内吞等相互作用, 将脂质体内包封的药物导入细胞中发挥作用。脂质体作为佐剂和载体具有以下优点: (1) 持续释放包封药物, 有长效缓释作用, 毒副作用少; (2) 可生物降解, 本身无免疫原性; (3) 通过改变脂质体大小和电荷, 可以控制药物在组织内的分布与在血清中的清除率; (4) 可用单克隆抗体等配体修饰脂质体, 使药物靶向病变部位 (即药物导弹) 。

研究发现多数肽类和蛋白质药物在关节腔内仅用简单溶液给药时, 吸收很差, 主要是因为简单溶液覆盖在滑膜组织后很容易被纤毛驱送至微循环迅速清除[5]。带正电荷的脂质体具有较强的生物黏附特性, 能够减少药物被滑膜纤毛清除, 使包封的药物在瘢痕组织形成过程中以恒定的低毒浓度持续释放, 在3~4周的时间段内保持较高的生物利用度。手术创伤引起的关节内粘连主要为滑膜组织的瘢痕增生, 脂质体对滑膜的黏附性可以使药物在局部集中发挥作用而避免对周围其它组织的干扰, 在机制上具有靶向运送药物的作用。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电荷和修饰配体, 还可以进一步增强目标组织选择的特异性, 如骨与软骨的创面[6]。

在临床上应用防粘连的代表药物为透明质酸钠, 谢磊等[7]报道, 术后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能有效预防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粘连的发生。其作用机制主要为机械屏障, 由于不直接干预瘢痕增生的病理过程, 而且代谢清除速度较快, 加之其价格昂贵, 限制了推广应用。段戡等[8]报道丹参注射液关节内注射能有效预防关节粘连, 且与玻璃酸钠的效果类似, 认为可能与丹参通过多种途径减少组织的胶原含量和/或降低组织损伤修复的病理反应有关。

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 调整胶原代谢异常是当前生物学防治病理性瘢痕的热点。丝裂霉素含有一个醌基、一个氮丙啶基团和一个米吐烷, 这些都参与了与DNA间的烷化反应, 与DNA分子的双螺旋形成交联, 阻碍DNA的复制, 小部分起单链烷化作用, 使DNA断裂, 阻碍细胞的分裂增殖, 从而有效地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减少局部瘢痕形成。MMC为细胞周期相对非特异性药物, 但主要作用于晚G1期和早S期。有研究表明, 丝裂霉素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是5一氟尿嘧啶 (5-Fu) 的100到300倍[9]。同时, 由于在低氧情况下, 丝裂霉素活性增高, 故在伤口血管形成之前使用丝裂霉素, 能有效阻止组织纤维化。2005年, Roh JL[10]在动物实验中发现, 激光烧灼兔声带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瘢痕增生和粘连, 丝裂霉素治疗组的镜下及肉眼所见均明显好于单纯激光烧灼组, 提示丝裂霉素对预防声带的黏膜损伤造成的声门狭窄有一定的作用。同年, Cincik H[11]实验及临床观察中发现青光眼滤过手术以及鼓膜切开术中一次应用一定浓度的MMC能防止或减少由活化增殖的成纤维细胞产生的细胞外基质, 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 提高手术效果。曹晓建等[12]在SD大鼠动物模型上比较了MMC和5-Fu防治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疗效, 发现术中短时局部应用MMC能有效地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 减少瘢痕组织的形成, 达到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效果, 而应用5-Fu则不能取得满意效果。杨冬发等[13]在成年新西兰兔的膝关节黏连模型预实验中, 通过测量丝裂霉素脂质体复合物实验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的膝关节活动度下降值, 发现丝裂霉素脂质体复合物在防治兔膝关节黏连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本组实验表明, MMC脂质体具有良好的预防关节粘连作用。其在膝关节伸屈度、大体标本粘连等级方面优于对照组 (P<0.01) , 在组织学的光镜方面也优于对照组。胶原含量是决定粘连组织机械强度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此外, 由于Ⅲ型胶原使纤丝的直径缩小, 从而降低了纤维组织的强度, 所以, Ⅲ型胶原所占的比例越高, 纤维组织的力量越弱;而I型胶原所占的比例越高, 纤维组织的强度越大, 故不同胶原比例也是决定组织强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4], 本实验结果显示, 实验组Ⅲ型胶原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证实MMC脂质体组的术后粘连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骨折手术后膝关节粘连论文 篇8

1 临床资料

本组153例, 男87例, 女66例;年龄6~75岁;肠道手术23例, 阑尾手术57例 (其中化脓性阑尾炎手术31例) , 胃手术29例 (其中胃穿孔11例) , 胆囊手术39例, 腹部外伤手术5例。

2 结果

4例发生粘连性肠梗阻, 占2.61%, 其中3例保守治疗痊愈, 1例经保守治疗无效手术, 无死亡病例。

3 预防及护理

(1) 术前足量抗生素。术前1h静脉使用抗生素, 保证血液和切口内有足够的有效药物浓度, 能起到预防感染的作用。

(2) 术中预防腹腔内感染。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操作轻柔, 避免肠管过久暴露于腹腔外, 尽量减少肠管损伤。创面止血彻底。对胃穿孔及穿孔性阑尾炎等感染性手术者腹腔冲洗至关重要, 如腹腔有脓液或渗出液一定要吸净。对合并弥漫性腹膜炎者, 以温盐水反复冲洗后再吸净, 然后腹腔内放入庆大霉素24万加0.5%甲硝唑。如阑尾炎合并局限性腹膜炎时, 不做腹腔冲洗, 以免炎症扩散。

(3) 术后预防及护理。

(1) 体位与活动:血压平稳后给予半卧位, 使腹肌放松, 改善呼吸, 减轻腹胀。同时使腹腔内炎性渗出物积聚在盆腔, 便于局限和引流。病情平稳者, 术后24h开始床上活动, 协助患者经常变换体位, 3d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 以促进机体和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防止肠粘连。

(2)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大剂量补钾5~6g/d, 预防麻痹性肠梗阻。补钾速度不超过0.75g/h。老年人肾脏清除钾功能下降, 应注意预防高钾血症。在输液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和准确记录出入水量, 必要时保留导尿, 监测每小时尿量。

(3) 有效胃肠减压:胃肠减压一般应用较短的单腔胃管;但低位肠梗塞时, 可采用较长的双腔M-A管, 管前端带有铜头及可注气的薄膜囊, 管尾有Y形管, 一腔通气囊, 一腔作吸引用。待管前端通过幽门后, 借肠蠕动及铜头的重量推动气囊将导管带到梗阻部位, 减压效果较肯定。

(4) 非肠道吻合术的患者早期应用新斯的明可促进肠蠕动, 可使肛门排气时间提前, 减轻肠胀气, 新斯的明0.5mg分双侧足三里封闭或0.5mg肌肉注射。

(5) 针刺、按摩穴位。大手术后较危重或高龄的病人, 按常规术后24h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恢复很困难, 术后可采取按摩腰背部穴位第1胸椎 (大杼穴) 开始至第4骶椎旁开4.95cm (白环俞) 止, 自上而下反复10次, 然后按摩腰背至双肩5次。或针刺隔姜艾灸足三里、天枢穴, 腹胀者配大肠俞, 手法用泻法, 留针30min, 促进肛门排气。

(6) 术后采用温水泡足。每天用39~42℃的温水足浴2~3次, 5~10min/次, 温水足浴能使双足底的小肠、大肠反射区血液循环活跃, 从而加强了这些器官的功能, 促进肠蠕动、肛门排气, 减轻腹胀[3]。

(7) 术后第3天可采取开塞露刺激肛门, 以促进肛门排气, 预防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2], 营养支持。以改善病人免疫功能, 提高抗感染能力。

(8) 其他方法:早期应用复方大承气汤灌肠和胃管滴入, 或采用花生油200m L胃管注入, 夹管4h, 1次/d, 可润滑肠壁, 促进肠蠕动。

4 讨论

由于急性炎症反应渗出、水肿、腹腔组织的创伤、缺血、炎症刺激、腹腔化疗等诸多因素, 尤其是术前有肠梗塞、穿孔、破裂者, 术后更容易引起粘连性肠梗阻。肠梗阻病情变化复杂, 几小时内可由粘连性肠梗阻变为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或穿孔。因此, 应尽早的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术后肠粘连的发生。更要密切临床观察, 及时发现肠梗阻的征象, 提供治疗依据。

(1) 腹部手术后胃肠道处于暂时麻痹状态, 一般1~2d为肠麻痹期;2~3d为不规则肠蠕动期;3~4d恢复正常肠蠕动。在肠蠕动恢复之前, 有时会出现轻度的腹胀。如手术后>4d无肛门排气, 腹痛、腹胀明显, 或已有肛门排气、排便后又出现阵发性腹痛、腹胀、呕吐时, 应警惕肠梗阻的发生。

(2) 重点观察引流管、腹部情况、肠鸣音恢复及肛门排气的时间。密切观察有关腹胀、呕吐、腹肌紧张程度及其发生时间、发展过程。

(3) 观察引流液的色泽、性质、引流量, 发现有血性液体时应考虑肠绞窄的可能。

(4) 观察体温变化, 如体温持续超过38.5℃, 伴有腹痛、腹肌紧张, 白细胞升高等, 应考虑肠绞窄、肠瘘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153例腹部手术患者。结果4例发生粘连性肠梗阻, 占2.61%, 3例保守治疗痊愈, 1例经保守治疗无效手术, 无死亡病例。结论术后早期协助患者床上活动, 有效胃肠减压, 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大剂量补钾, 无禁忌证者早期应用新斯的明, 配合按摩、针灸等方法, 能促进肠蠕动尽早恢复, 预防粘连性肠梗阻发生。

关键词:腹部手术,预防,粘连性肠梗阻

参考文献

[1]外科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21.

[2]程一霓, 黄华兰, 邱惠玉, 等.腹部手术后发生并发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11) :4~6.

上一篇:讲座/讲话下一篇:促进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