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关节骨折术

2024-07-11

肘关节骨折术(通用10篇)

肘关节骨折术 篇1

膝关节软骨损伤为膝部常见损伤之一, 常导致患肢疼痛及功能障碍。目前治疗软骨损伤的方法有损伤软骨成形、钻孔微骨折术、自体或异体骨软骨移植术等方法, 均取得了一定疗效。关节镜下钻孔微骨折术由于操作简单、临床疗效确切近年来在临床应用广泛。我科于2008年5月-2012年3月应用关节镜下等离子消融联合微骨折术治疗37例膝关节软骨损伤, 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中男21例, 女16例, 年龄18~59岁, 平均年龄 (35.2±6.9) 岁。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膝关节疼痛, 伴上、下楼梯或由下蹲至起立时疼痛加剧。术前均行正规口服药物治疗及理疗至少3个月, 症状缓解不明显。术前常规行患膝X线片及MRI检查, 证实存在软骨损伤, 无合并膝关节内、外翻等畸形, 排除感染、肿瘤等疾患引起的软骨损伤。软骨损伤采用关节镜下Outerbridge分级标准, 0级:正常软骨, 平整光滑;Ⅰ级:软骨软化水肿或出现表面泡状改变;Ⅱ级:软骨变薄, 出现轻中度纤维化或不规则裂隙, 累及深度不及软骨全层的1/2;Ⅲ级:软骨重度纤维化, 累及深度超过软骨全层的1/2, 呈现蟹肉样改变;Ⅳ级:软骨全层剥脱或缺损, 软骨下骨外露。

1.2 手术方法

采用椎管内或全身麻醉, 常规应用膝关节前内、前外侧关节镜入路, 结合患者术前相关影像学资料, 关节镜下对髌股关节、股骨内、外侧髁及胫骨平台内、外侧髁进行重点观察。清除关节内游离体, 刨屑切除充血、肥厚增生之滑膜, 对于合并半月板损伤者, 同期行半月板边缘修整或部分切除。对于OuterbridgeⅠ、Ⅱ、Ⅲ级软骨损伤, 予以等离子消融修整损伤的软骨创面。对于OuterbridgeⅣ级软骨损伤, 以刮匙将松动、潜行剥脱之软骨彻底刮除至正常软骨为止, 等离子消融修整软骨边缘, 使其与骨质交界缘光滑、平整。以不同角度微骨折锥垂直软骨缺损面钻孔, 孔径3mm, 孔间距3~4mm, 孔深3~5mm, 以微骨折孔内有脂滴或鲜血渗出为度。否则, 需加深微骨折孔。将膝关节腔内碎屑彻底冲出后吸尽灌注液体, 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1支, 内置引流管1根。无菌敷料包扎关节镜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1~2d拔除引流管, 待患肢疼痛缓解后进行膝关节CPM被动功能锻炼, 3次/d, 30min/次。术后每周患膝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1次, 共5次。术后8周内扶拐行走, 禁止患肢负重及剧烈活动, 8周后患肢可部分负重。术后4个月恢复正常活动。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0~21个月, 平均13.4个月, 无创口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膝关节VAS评分由术前平均6.4分降至术后的2.2分, 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40.3分 (32~55分) 提高至术后81.2 (73~98) 分。

3 讨论

各种外力引起的膝关节软骨损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由于软骨内无血管、神经等组织营养, 其损伤后自身修复困难, 易继发软骨下骨损伤, 最终形成骨性关节炎, 引起膝关节疼痛、弹响及活动障碍等症状产生, 导致关节功能丧失。目前非手术治疗如局部理疗、关节腔内封闭及口服消炎镇痛、软骨营养类药物等, 可暂时缓解局部关节疼痛等症状, 其远期疗效有限。近年来, 随着关节镜技术在骨科临床的广泛开展, 关节镜下软骨清理成形、钻孔微骨折、自体及异体软骨或软骨细胞移植来治疗软骨损伤取得了一定效果。软骨清理成形术因只修整损伤软骨, 实际疗效有限。而关节镜下软骨细胞、骨软骨移植, 因手术操作时间长、对手术技术要求高、会造成供区新的损伤等缺点而限制其在临床上的应用[1]。

关节镜下等离子消融术采用射频能量, 使射频探头与组织间的传导性液体转变为电离蒸汽层, 带电离子可使探头周围组织发生裂解, 使其直接气化进而达到组织切除的目的。关节镜下等离子消融较传统的刨刀刨屑切除对正常的软骨损伤更小, 可使软骨缺损区骨与软骨交界处更为平整、光滑[2]。钻孔微骨折术通过在软骨缺损区钻孔至软骨下区, 刺激骨组织释放生长因子, 局部渗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血凝块黏附在软骨损伤区, 生长因子诱导刺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成软骨组织以修复缺损。因该项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实用性强等优点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3]。因最初使用电钻进行软骨钻孔可导致局部热灼伤, 且因操作角度受限, 后逐渐改为穿刺锥钻孔, 避免了上述缺点, 提高了临床疗效。Steadman等[4]采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72例患者75个膝关节全层关节软骨损伤, 经过7~17 (平均11.3) 年的长期随访, 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59分提高至术后89分, Tegner评分由术前平均3分提高至术后6分, 患者主观评价满意率为80%。本组膝关节软骨缺损患者经过等离子消融及微骨折术治疗后, 经平均13.4个月的随访, 膝关节疼痛评分由术前平均6.4分降至术后的2.2分, Lysholm评分则由术前平均40.3分提高至术后81.2分, 表明其近期疗效满意。采用本术式对于年龄超过40岁的患者疗效欠佳, 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及增值活性明显下降, 其软骨损伤修复能力减退。对于软骨缺损面积较大的患者, 缺损区周边的软骨细胞分泌的基质难以在其中心分布, 血凝块与骨质黏附性降低, 进而使手术疗效降低[5]。

综上所述, 关节镜下等离子消融及微骨折术可明显减轻膝关节疼痛、改善患肢功能, 具有操作简单、疗效可靠等优点, 近期疗效满意, 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的一种有效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等离子消融及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8年5月-2012年3月对37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 采取关节镜下等离子消融及微骨折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经过平均13.4 (1021) 个月的随访, VAS评分从术前平均6.4分降至术后2.2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术前平均40.3分提高至术后81.2分。结论:关节镜下等离子消融及微骨折术操作简单、疗效可靠, 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关键词:关节镜,等离子消融,微骨折术,软骨损伤

参考文献

[1]Gudas R, Simonaityte R, Cekanauskas E, et al.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linical study of osteochondral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 versus microfract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osteochondritis dissecans in the knee joint in children[J].J Pediatr Orthop, 2009, 29 (7) :741-748.

[2]黄向辉, 凌鸣, 常彦海, 等.关节镜下射频术及刨削清理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疗效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2, 10 (3) :18-20.

[3]李海鹏, 刘玉杰.关节软骨损伤治疗的最新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6, 14 (14) :1076-1078.

[4]Steadman JR, Briggs KK, Rodrigo JJ, et al.Outcomes of microfracture for traumatic chondral defects of the knee:average 11-year follow-up[J].Arthroscopy, 2003, 19 (5) :477-484.

[5]王彦明, 余家阔, 于长隆, 等.关节镜下微骨折术修复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6, 25 (6) :651-655.

肘关节骨折术 篇2

关键词 肘关节 恐怖三联征 冠状突骨折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以创伤模式复杂、诊治困难、并发症多、临床预后差而闻名。回顾性分析13例获得完全随访的患者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资料与方法

2007~2009年收治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13例,男9例,女4例;左侧2例,右侧11例;年龄21~60岁,平均40.5岁;随访3个月~32个月,平均17个月;损伤原因:车祸伤6例,高处坠落伤5例,摔伤2例。合并伤:尺神经损伤2例,下尺桡关节分离1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按Regan-Morrey分型[1]:Ⅱ型4例,Ⅲ型9例;桡骨头骨折折按Mason[2]分型:Ⅱ型2例,Ⅲ型9例,Ⅳ型2例。见表1。

纳入标准:①新鲜骨折;②受伤前肘关节活动正常;③内固定前拍摄肘关节标准正侧位X射线片、CT和三维重建片,患者诊断明确。

排除标准:①肘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严重;②不配合的患者;③既往有肘关节手术病史;④合并肘关节其他损伤影响术后功能锻炼者。

治疗方法:⑴术前准备及修复原则:所有患者均先行手法复位纠正肘关节脱位及部分骨折。内固定治疗前仔细阅读肘关节标准正侧位X射线片、CT和3D重建片,了解骨折的形状特征,应与向后Monteggia骨折脱位、经鹰嘴的肘关节骨折脱位以及Mason Ⅳ型桡骨头骨折等进行鉴别[3],制定术前计划。参照Pugh和Wild的标准手术方法按照由深到浅的方法依次修复冠状突、前关节囊、桡骨头、外侧副韧带和伸肌总腱的止点,然后检查肘关节的活动和稳定性尤其是肘关节伸直和旋后位时是否稳定。如果不稳定加做肘内侧入路修补修复内侧副韧带。本组患者均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⑵骨折的处理:本组13例患者均接受桡侧尺副韧带修补、桡骨头修复或置换、冠状突骨折分别给予套索缝合固定和锚钉固定。对桡骨头治疗,遵循的原则是:骨折块小于桡骨头25%不能采取固定时,考虑清除;对骨折块较大同时伴有桡骨颈骨折用微型T形钢板固定。当骨折严重粉碎,关节面压缩,软骨损伤严重不能采用复位固定时,则采取桡骨头切除。一期金属桡骨头假体置换。禁忌采取单纯的桡骨头切除。因肘关节外翻稳定性的30%由桡骨头提供。对冠状突骨折的处理,6例在前侧另做切口用锚钉从前向后固定在尺骨上,其余7例用不可吸收缝线以“套索”方式缝合固定于冠状突基底上。⑶软组织的处理:探查内、外侧副韧带及关节囊。对侧副韧带损伤修复尤为注意的是桡侧尺副韧带,通常自肱骨远端的起点处发生撕脱。可在肱骨远端进行钻孔,以不可吸收缝线将其缝合固定或以“锚钉”固定,最重要的是注意将其缝合在肱骨远端外侧的旋转中心,即肱骨小头圆周的中心。从而达到重建韧带及关节囊、恢复肘关节稳定性的目的。⑷术后处理:术后肘关节完全旋前屈曲90°位石膏外固定7~10天,6周以内避免进行完全伸直旋后位功能锻炼,8周后开始非限制性关节功能锻炼。⑸随访及功能评定:术后前3个月每月随访1次,以后每3个月1次。随访项目包括:①标准肘关节正侧位摄片。②肘关节HHS评分: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一般70~79分;较差60~69分;最差<60分。③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4]。

统计学处理:Fisher确切概率检验。

结 果

术后3个月随访,A组平均术后运动弧110°(范围95°~125°);根据Mayo评分标准,优4例,良2例,可1例。B组平均术后运动弧100°(范围90°~110°);根据Mayo评分标准,优3例,良1例,可2例。术后6个月A组1例出现异位骨化,B组出现3例异位骨化。A组未出现骨折不愈合,B组1例骨折不愈合、1例畸形愈合。就冠状突骨折固定的术后并发症及稳定性的效果而言,A组优于B组(P<0.05),见表2、3。

讨 论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受伤机制: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临床上多见于车祸和坠落伤,最常见的损伤机制为高处坠落时肘关节在伸直位(屈曲30°~过伸15°)遭受纵轴方向的高能量压缩剪切暴力造成,除了三联征损伤外,还常伴有肘内、外侧副韧带和前臂骨间膜的撕裂,桡骨和(或)尺骨的骨折,下尺桡关节分离等,整个肘部和前臂显得十分不稳定。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原则,适应证为:①肱尺关节或肱桡关节复位失败;②肱尺关节或肱桡关节复位后无法维持正常解剖关系;③无法保证肘关节在正常功能性活动范围(20°~130°)内维持复位;④移位的桡骨头骨折碎片限制了前臂的旋转功能;⑤伴有开放性损伤;⑥伴有需手术治疗的同侧上肢其他损伤;⑦伴有血管损伤(绝对适应证)或神经损伤(相对适应证)。手术操作的原则是:①通过内固定恢复冠状突的稳定性(Ⅱ型或Ⅲ型,Ⅰ型通过前关节囊修补);②通过骨折固定或金属的假体置换恢复桡骨头的稳定性;③通过修复外侧尺副韧带及相关结构,如伸肌总腱起点和(或)后外方韧带以恢复外侧稳定性;④仍不稳定的患者,修复内侧副韧带;⑤当常规的修复不能确定有效的关节稳定性以进行早期活动时,应用外固定辅助固定;⑥常规修复不能确保有效的关节稳定性以进行早期活动时,可应用外固定辅助固定。这一原则与其他肘关节骨折脱位治疗原则相一致[4]。

冠状突在肘关节稳定性中的作用 冠状突是肘关节维持稳定性的重要结构,作为肘关节前方的重要骨性结构,尺骨冠状突具有防止肘关节向后运动脱位及其趋势的作用[5]。Joseffson等[6],介绍了冠状突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中不稳定中的稳定,并且认为冠状突骨折愈合后不会再复发肘关节脱位。

通过13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病例不同内固定方式及随访的结果分析认为不论冠状突骨折块大小,建议进行固定。原因是冠状突骨折是肘关节受纵轴剪切造成的损伤,很可能同时存在肘關节不稳定,可通过术中缝合前方关节囊和套索缝合(克氏针)固定冠状突解决。并在重建结构稳定的基础上,早期功能锻炼对恢复肘关节功能非常重要,可使肘部关节囊、韧带的纤维在定向、有序、持续不断的运动中愈合,同时可使微小的不平整关节面进一步复位。

参考文献

1 Regan W,Morrey B.Fractures of the coronoid process of the ulna[J].J Boint Surg Am,1989,71(9):1348-1354.

2 Mason M.Some observations on fratures of the head of the radius with a review of one hundred cases[J].Br J Surg,1954,42(172):123-132.

3 HalI JA,McKee MD.PosterolateraI rotatory instability of the elbowfollowing radial head resection.J Bone Joint Surg Am,2005,87(7):1571-1579.

4 Mehta JA,Bain GL.Elbow dislocation in adults and children.Clin Sports Med,2004,23(4):609-627.

肘关节骨折术 篇3

关键词:膝关节软骨损伤,关节镜下,微骨折术

软骨损伤的膝关节损伤中的一种常见疾病,通常由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造成。内因主要是软骨的免疫性及代谢性病变,外因则为机械创伤、冲撞甚至暴力等。另外,由于膝关节软骨内缺少血管、神经和淋巴组织,因而没有自我修复能力,其一旦受到损伤,则难以恢复[1]。病人往往疼痛难忍,且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活动,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膝关节软骨损伤疾病是骨科领域内的一个难治性疾病[2]。目前,针对此疾病的外科治疗方法较多,其中最突出的是微骨折术。它是一种完全在关节镜下进行的技术手段,有着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的临床特点,较其他方法有明显优势[3,4]。该院对2015年9月—2016年2月收治的122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9月—2016年2月该院收治的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其中对照组男39例,女22例,年龄为23~55岁,平均年龄为(33.9±4.8)岁,左膝关节软骨缺损29例,右膝关节缺损26例,双膝关节缺损6例;观察组男37例,女24例,年龄为22~56岁,平均年龄为(34.1±5.9)岁,左膝关节软骨缺损27例,右膝关节缺损27例,双膝关节缺损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损伤部位、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行关节清理术。用刨刀将患者膝关节缺损区域内的不健康组织清除干净,并将缺损部位周围的松动的软骨组织也清除掉。将所有部位清理后,生理盐水清洗膝关节腔,除净碎屑,退镜。

1.2.2 观察组治疗方法

行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取仰卧位,行硬膜外麻醉术。自膝关节前外侧和前内侧行入路手术,应用关节镜观察损伤位置和程度,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入路方法。用刨刀清理膝关节软骨缺损区域内的非健康组织,将膝关节软骨缺损区雕塑成池状。利用微骨折尖锥于患者暴露的软骨下、在垂直于骨板处打孔。于患者损伤的边缘处,逐渐进行连续的螺旋形状的线路最终到达中心部位,保留3~4mm的孔间骨桥。至整个缺损区完成后,清除微骨折孔周围的骨碎屑。保证微骨折孔有血液与骨髓脂肪滴渗出时,取出关节镜。

1.3 判定标准

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在活动度、肿胀程度、功能状况、肌力、屈曲畸形评分,减去减分项目,为最后得分。优:85分以上,良:60~84,不足:59分以下[5]。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为优;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为良;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为不足。有效率=显效+有效。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计算,治疗前后检测指标变化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数据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χ2=10.3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微骨折术是一种新型的微创手术技术。它借助于关节镜,通过特制手锥于裸露的骨面上制造微型骨折,使骨髓溢出,最终实现关节面的软骨修复[6]。目前,国内正在逐渐发展这种技术,但是认为该术方法与其他手术方法有明显优势的报道较少,这主要与不能长时间随访的原因有关[7]。此文就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的疗效做出报道,结果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经过此次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17%,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49%,两组数据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在Tegner运动能力和HSS膝关节功能方面均有较好的结果,但是观察组的比例更大,说明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在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时,更能够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总的来说,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张贵华等研究的观察组70例行微骨折术,对照组行关节清理术,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28%,此文研究结果与之相符[8]。注明参考文献此文结果说明微骨折术较常规的关节清理术,在疗效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该方法在临床上具有推广的临床意义。但是,但在治疗方法上还有许多可以完善的地方。(1),该治疗方法比较适用于机械性损伤引起的全层软骨损伤。(2),此方法不适用于15岁以下,55岁以上的患者。(3),由关节力线变形导致的软骨摩擦,仅靠此方法不能完全治愈,需要配合关节矫正术。第四,当同时存在半月板或交叉韧带损伤时,要先进行这两个方面的治疗。

总之,此文所述的应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帮助恢复膝关节功能,最终提升患者的活动能力。且该方案安全性较高,副作用和后遗症不突出。因此今后临床上针对膝关节软骨损伤,还需要将此方法加大推广力度。并同时做好此方面专业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手术实际操作水平,最终实现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的目的。但是,此文的研究对象数量较少,代表性不广泛,今后还需要不断加强样本量,以便更加充分的证明此实验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手术后的术后康复训练对于软骨关节损伤的恢复也有重要的作用,医生要嘱咐患者及家属做好术后的康复训练工作,定时的进行康复运动,尽量使患者远离痛苦。

参考文献

[1]曹建伟,何明武.关节镜下微骨折术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J].实用骨科杂志,2013,19(12):1078-1080.

[2]淳德勤.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的疗效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4):102-103.

[3]伍忠根,傅闽兰,李志国,万林,郭珍珍,刘小涛.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修复效果T_2 star mapping评价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9:1599-1603.

[4]刘利兵,王成伟,高健,沈志敏.微骨折技术与骨软骨移植治疗关节软骨缺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31):5735-5740.

[5]顾明.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0):45-46.

[6]杨文华,曹怀民.关节镜下微骨折术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43例临床探讨[J].吉林医学,2013,34(11):2023-2024.

[7]潘勇泉,尚平.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9(5):771-772.

骨折后关节僵硬的护理 篇4

【关键词】骨折;关节僵硬;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129-01

随着目前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人们对骨折后关节僵硬的护理关注度越来越高。骨折后常见的病发症是关节僵硬,为了防止骨折后再次发生移位以及加快骨折后的恢复愈合,临床治疗方式是采用内固定加石膏、夹板以及外固定的治疗方式。对骨折的患者长时间的固定会导致患者的血液流动不畅通。骨折后关节僵硬病发症进行搜索后,在网上应该不难发现,90%以上的病人都出现这样的症状,损伤轻微的100例也许有几例能自身慢慢修复,损伤严重的患者,就是再怎么努力的锻炼也无济于事,关节几年也没能恢复正常。所以对骨折后关节僵硬进行治疗时要采用医疗与护理同步进行,才能提高患者康复有效率。本文对100例骨折后关节僵硬患者的护理情况作为研究对象,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与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在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于我院100例骨折后关节僵硬患者护理情况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所有的骨折后关节僵硬患者分为研究组和查看组,并且每组骨折后关节僵硬患者各50例。查看组进行传统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治疗方式,研究组患者则采用系统性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治疗方式,年龄在从6岁-70岁的范围内,男性有50例,女性有50例。疾病类型分别有膝关节骨折30例,肩关节骨折42例,腰关节骨折28例。经过家属与患者的同意,签署同意书。在性别、年龄都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查看组进行传统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治疗,研究组患者则采用系统性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治疗。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护理工作人员一只手要握住关节僵硬的近端,另一只手握住关节僵硬的远端,对僵硬的关节进行被动的弯曲锻炼,每天要进行五次,每次在三分钟左右。然后屈伸锻炼结束后,对僵硬的关节进行揉滚法按摩,每日需要进行两次按摩,20天为一个疗程。

对采用系统性护理方式对骨折后关节僵硬患者进行辅助性护理治疗时,大多数的患者都会产生恐惧感,要采用心理护理治疗方式来安抚家属与患者情绪。护理工作人员要主动地去和患者进行交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并具有针对性与适时性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疏导。使患者对治疗具有积极地配合的态度。

在治疗前要对患者进行功能方面的训练,对患者讲解关于治疗前对肌肉力量锻炼时间、方法、次数等方面相关知识。使患者明白治疗前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对患者实行功能锻炼可以避免关节再次粘连或是肌肉萎缩现象的出现。护理工作人员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化、科学化、全面化的治疗方案。

1.3观察指标

评定标准分为三项: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者身体康复效果与时间较快,身体关节恢复自如;有效:患者身体关节活动受到轻微限制;无效:身体关节恢复没有任何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分析、处理,并且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并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 ±s)表示,采用t检验。在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我院100例骨折后关节僵硬患者护理情况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所有的骨折后关节僵硬患者分为研究组与查看组,并进行对比,得出结果,在经过不同方式的骨折后关节僵硬的护理治疗模式之后,研究组的骨折后关节僵硬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查看组骨折后关节僵硬患者的总体有效率,两组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骨折后关节僵硬一般是韧带损伤引起,除了关节有僵硬感之外,患肢还不能正常的弯曲、伸直活动,活动受限、不灵活。医院的西医是没有药物来治疗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等问题,只是让患者在家强行的锻炼而已,但锻炼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只会白白浪费患者早期宝贵治疗时间。现在不管是骨折还是韧带损伤,治疗的重点不是在家静养、锻炼,而是及时用药与护理治疗帮其快速生长修复,建议选用中医中药与护理治疗共同进行治疗,一般早期一个月内的骨折护理治疗与用药对症治疗大概30至40天左右可基本康复,骨折时间过长的,在治疗上则需要多延长一些时间,韧带损伤40天左右可基本康复,韧带损伤时间超出三个月以上的治疗则比较困难,因此对骨折后关节僵硬患者采用辅助护理治疗方式对患者身体恢复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沈利.骨折后关节僵硬的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 01 (09):92-96

[2]郭献淑.骨折后关节僵硬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415 (08):833-836,.

[3]赵瑞丽.系统护理对骨折后关节僵硬患者的影响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 01(13):92-96.

[4]姜芬芬,占蓓蕾.骨折后关节僵硬的护理干预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6, 09(10):54-55.

肘关节骨折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入住该院骨科, 患者均有膝关节疼痛, 活动后加重等表现。其中男79例, 女41例, 患有3个月以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患者年龄25~65岁, 平均 (42.4±2.1) 岁。经影像学检查以及关节镜确诊。患者均无急性感染症状, 治疗前未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生长因子, 未行膝关节注射, 未口服任何药物治疗。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依据Outerbridge分级 (Ⅱ~Ⅳ度) 分为3组 (各20例)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膝关节微骨折术麻醉后, 于关节处插入关节镜, 镜下仔细修复软骨壁, 使血凝块附着于软骨缺损处。逐渐清理缺损区膝关节软骨表面纤维组织, 然后将微骨折锥定位于缺损区, 进行垂直角度打孔, 维持孔间距2 mm, 孔深度4 mm, 从外向内打孔, 禁止孔间被穿透, 当见到血液或者脂肪滴渗出时停止继续打孔, 维持适宜孔深度和大小。然后对孔周减压, 放出关节处的灌洗液, 见血液有溢出代表打孔成功。若未见溢出血液则继续增加适当孔的深度, 直至有部分血液溢出。打孔结束后, 多次冲洗关节腔以便清除碎屑。观察组在膝关节微骨折术后, 注射1支玻璃酸钠, 完成手术。术后密切观察手术部位情况, 及时做相关护理。在微骨折术前后分别对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Lysholm评分, 比较术后软组织损伤的修复情况。

1.3 修复疗效标准

(1) 优:患者膝关节疼痛程度明显降低, 活动幅度加大, 活动后未见明显加重。 (2) 良:患者膝关节疼痛程度缓解, 活动度提升, 但活动仍受限。 (3) 差:患者膝关节疼痛情况以及活动幅度未见改善。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 (±s) 表示。

2 结果

2.1 术后膝关节修复情况

手术前两组膝关节功能Lysholm,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观察组Lysholm评分明显提升, 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并且观察组功能修复优良率为96.7% (58/60) , 明显高于对照组85% (51/60) , 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术后评分比较t=37.30, P<0.05。

2.2 观察进各组间术后膝关节功能修复情况

观察组中3组患者术前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术后各组间Lysholm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损伤程度越重, 修复情况越差, 各组间术后评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膝关节部位无血管和神经, 损伤后修复困难, 所需时间较长。因此膝关节软骨损伤修复成为骨科临床研究难点。经过临床研究不断努力, 修复技术逐步进展, 取得可观成就。微骨折术逐渐代替传统治疗方法, 弥补软骨移植等方法的复杂性, 减少患者手术痛苦, 明显促进缺损区修复进程。此方法易于操作, 危险性低, 经济实用, 容易被广大患者接受, 逐渐得到诊治医生和患者的高度认可[2]。微骨折术主要通过刺激损伤处的骨髓发挥修复功能, 促进血凝块填充到缺损处, 同时刺激生长因子释放, 调节软骨形成过程。同时有文献表明, 微骨折术不仅能够诱导软骨形成, 填充缺损处, 而且能够促进Ⅱ型胶原纤维表达, 对早期修复组织起到促进作用。大量文献表明[3], 微骨折术的有效率均在80%以上, 与该研究结果类似。

玻璃酸钠主要构成软骨基质, 并且对关节起到润滑作用。体内一定浓度的玻璃酸钠可形成高度弹性以及高度黏性, 与水分形成的凝胶体能够增强膝关节巩固作用, 并且预防感染, 抑制炎症反应, 对软骨以及关节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将其用于微骨折术后, 可明显增加关节润滑度和营养, 促进修复过程[4,5]。与微骨折术联合使用能够增进疗效, 该研究中, 术后观察组Lysholm评分明显提升, 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观察组功能修复优良率为96.7% (58/60) , 明显高于对照组85% (51/60) 。

同时软骨损伤程度不同, 则修复效果不同, 损伤程度重, 则影响修复疗效, 该研究中, 观察组各组间Lysholm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损伤程度越重, 修复情况越差, 各组间术后评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手术前应仔细评估患者软骨损伤程度, 并术中对其进行准确处理, 增强修复效果[6,7]。

综上所述, 联合使用两种方法对软骨损伤修复程度理想, 可推广使用。但是对其远期效果研究较少, 应深入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建, 徐萍, 李红, 等.关节镜下关节清理联合缺损区微骨术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的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 2009, 49 (42) :83-84.

[2]林松, 吴昌新, 何和与, 等.微骨折术修复关节软骨缺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0, 18 (2) :168-169.

[3]王健, 葛兴龙, 吴惠民, 等.膝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注射治疗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内镜杂志, 2010, 16 (6) :568-570.

[4]付昌马, 钱春生, 章有才, 等.微骨折术联合玻璃.酸钠注射修复膝关节软骨损伤[J].中国实用医刊, 2013, 40 (3) :34-35.

[5]伏治国, 瞿玉兴.关节镜下微骨折技术联合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31 (2) :683-685.

[6]赵卫民, 聂振洪, 张书玲.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观察[J].疑难病杂志, 2010, 9 (6) :68.

肘关节骨折术 篇6

关键词:三踝骨折,踝关节脱位,手术治疗

三踝骨折合并踝关节脱位[1,2,3]是踝关节严重的损伤,若治疗不当或贻误治疗时机,可遗留严重的并发症。因此,三踝骨折合并踝关节脱位的治疗,对骨科医生来说依然是一个挑战,为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对34例三踝骨折合并踝关节脱位患者进行了综合手术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5年1月—2008年2月就诊的三踝骨折并踝关节脱位患者6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综合手术治疗)和对照组(传统手术治疗)。入选标准:符合三踝骨折合并踝关节脱位的诊断标准;年龄18~75岁。

观察组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29.4±10.6岁。受伤原因:车祸伤18例、坠落伤8例、扭伤8例;按Lauge Hanseu分型:旋后外旋型20例、旋前外旋型12例、旋前外展型2例。对照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30.4±9.8岁。受伤原因:车祸伤18例、坠落伤8例、扭伤8例;按Lauge 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20例、旋前外旋型12例、旋前外展型2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应用气囊止血带,手术顺序为外踝、后踝、内踝。先采用侧卧位,患侧在上,通过腓骨后外侧纵切口,于腓骨长短肌前侧暴露外踝骨折,后侧1/3管形钛板螺钉固定。后踝骨折,若骨折块大于关节面25%时,于腓骨长短肌后侧暴露,骨折复位以1~2枚4 mm松质骨螺钉固定。对于下胫腓联合是否需要固定,可用巾钳做实验,如仍有残存的不稳定,可于踝关节背伸位敦1枚拉力螺钉固定。再平卧位采用以内踝尖为中心弧形切口,暴露三角韧带和内踝,复位后用巾钳临时固定,沿内踝关节面方向用1~2枚4 mm松质骨螺钉固定。外、后、内踝骨折处理结束后,术中可用C型臂X线机透视观察踝穴情况。若后踝骨折块小未固定,术后用短腿石膏托固定2周,8~12周后取出固定下胫腓联合的螺钉,复查X线片见骨折临床愈合,逐渐开始负重行走。对照组:传统手术方法[4],采用连续硬外麻醉,内外踝两侧联合入路,手术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固定,12~14 d伤口愈合后拆除缝线,根据骨折固定的稳定性石膏制动4~6周,半年后2次住院去除内固定。疗效评价参考王新民[4]的疗效标准设计,依据踝关节功能、有无疼痛、X线示踝穴的复位情况,随访时有无骨性关节炎改变,分为优(Excellent):踝关节功能正常,无不适,X线片示踝穴正常,无骨性关节炎;良(good):踝关节功能尚可,走远路踝关节轻微肿胀、疼痛,X线片示踝穴内侧间隙稍加宽,无骨性关节炎;差(Poor):负重疼痛,走路时踝关节肿胀、疼痛,X线片示踝穴不对称,内侧间隙增宽超过2 mm,并有骨性关节炎。总优良率为优良之和。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及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随访10~36个月,平均1.2±0.6年,骨折全部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2±1.4个月,术后1年左右去除内固定,治疗结果为:优12例、良20例、差2例,总优良率为94.12%;对照组随访10~36个月,平均1.2±0.7年,骨折全部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5±1.7个月,术后1年左右去除内固定,治疗结果为:优11例,良18例,差5例,总优良率为85.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370,P>0.05)。

3 讨论

任何一个负重关节发生骨折以后,最可靠的恢复功能方法是使关节面解剖复位,大多数踝关节骨折脱位可通过闭合复位外固定保守治疗达到这一目的[5,6]。对某些严重骨折脱位或复位后不稳定的骨折脱位,应该避免为追求闭合复位而反复进行闭合整复。切开复位内固定为早期开始关节功能活动、不用外固定创造了条件,功能恢复较快也较满意。

3.1 手术时机。

踝关节外伤,尤其是骨折脱位后局部易出现肿胀[7],因此,若条件允许尽可能早期手术固定,对入院较晚,已出现张力性水泡者,观察组采用先行手法复位或跟骨牵引,同时积极处理水泡,待局部皮肤情况允许再行手术治疗。

3.2 手术入路选择。

观察组采用腓骨后外侧切口加内踝前内侧切口,得到很好的显露和操作。通过腓骨后外侧纵切口,保护腓神经和小隐静脉,分离腓骨长肌与足拇长屈肌间隙均能充分显露后踝与外踝。因为后踝的骨折块最常发生于后外侧,上述切口可完全暴露,且除了腓动脉的末支,无重要的神经、血管通过,较内侧经踝管的切口来说更加安全和有利于复位和固定操作。内踝前内侧切口注意保护大隐静脉和隐神经,与后内侧切口相比,优点在于可以直视关节面的复位,以及清理嵌顿的骨碎片、软组织,避免进入踝管的手术操作,减少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的可能。

3.3 外踝的处理。

踝关节[8,9]由胫骨、腓骨下端和距骨构成,以屈伸为主要动力方向,以负重为主要功能。现在认为外踝的长度和对位是踝关节整复中最重要的一环,外踝除了作为踝穴的外侧壁,还是一个重要的负重结构,承担小腿1/6的重量。据生物力学测试距骨外移1mm,能降低20%~40%胫距关节负重的作用,外移5 mm降低80%的作用,这样引起胫距关节负重面的压力增高,产生不正常的磨损,将会迅速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对于外踝的固定,使用1/3管状钛板螺钉固定稳定性好,且有一定的塑型,有利于恢复并维持腓骨长度,固定效果优良。1/3管形板原则上应放置于外踝的后侧,该处骨表面比较平坦,适宜放置钛板,骨折片远端的螺钉均能自后向前固定双层皮质,因此比较牢固。另外,由于腓骨干轴线与外踝轴线相交成向外侧开放的10~15°角,应注意1/3管形板的外翻预弯,否则无法纠正腓骨力线,且易造成踝穴过紧。

3.4 下胫腓关节分离的处理。

Leeds认为下胫腓韧带连接的良好复位,对踝关节远期稳定至关重要。正常情况下前后位X线片示胫腓联合仅有0.13~1.8 mm。为此,宽度为3~5 mm时,下胫腓联合常为不全分离;宽度大于5 mm或胫腓重叠小于10 mm时,则胫腓关节为完全分离。我们认为不论下胫腓关节为不全或完全分离,都该用螺钉固定,以增加踝关节的稳定性,早期练习踝关节活动。如术前诊断困难,术中可用巾钳夹住外踝向外牵拉,感觉是否有过度活动来判断。以1枚长的拉力螺钉固定分离的下胫腓关节,注意事项为:(1)一般固定腓骨双侧及胫骨外侧3层皮质,以免完全限制踝关节活动。(2)进钉位置须在外踝尖端近侧3~4 cm,太低易损伤踝穴,过高拧紧时反而加重分离。(3)旋紧螺钉时须背伸踝关节90°甚至过度,以免踝穴过紧,此点尤为重要,因为踝穴前部过小会妨碍较宽的距骨体前部进入踝穴,背伸必然受阻。(4)进钉方向自腓骨后外侧骨面向胫骨前内侧方向倾斜30°,并向近端斜行15°旋入固定,因为有分力的存在,负重时较平行踝关节的横行螺钉不易折断。(5)8~12周后下地负重前取出拉力螺钉以免折断。

3.5 后踝骨折的处理。

后踝骨折的切开复位主要依据骨折块的大小及移位情况,如果骨折块累及关节面大于25%~30%,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以稳定踝关节及减少关节面不规则,而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危险性。对于侧位片小于25%的后踝骨折,若有距骨脱位倾向亦应固定。观察组于骨折复位后先行克氏针固定,高于关节面0.5~1.0 cm平行拧入1~2枚拉力螺钉固定,有条件的行空心螺钉固定更加简单。

3.6 垂直压缩性踝关节骨折处理。

此类损伤系复合外力所致,观察组4例,以旋后外旋型为多,同时合并有距骨、胫骨下端、跟骨多发骨折,软组织损伤严重,胫骨下端松质骨嵌压后不易复位。采用向下翻转外踝下,暴露胫骨下关节面尽可能使关节面解剖复位的方法,遗留的骨缺损处充填松质骨,并用松质骨螺钉固定,然后再处理外踝、内踝,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治疗结果也表明观察组骨折全部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2±1.5个月,术后l年左右去除内固定,总优良率达94.12%,略高于对照组的85.29%,提示观察组治疗三踝骨折的方法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Wei SY,Okereke E,Winiarsky R,et al.Nonoperatively treated displaced bimalleolar and trimalleolar fractures:a20-year follow-up.Foot Ankle Int,1999,20(7):404-407.

[2]Weber M,Ganz R.Malunion following trimalleolar fracture with posterolateral subluxation of thetalus reconstruction including the posterior malleolus.Foot Ankle lnt,2003,24(4):338-344.

[3]Weber M.Trimalleolar fractures with impaction of the posteromedial tibial plafond:implications for talar tability.Foot Ankle Int,2004,25(10):716-727.

[4]王新民,黄小强,廖永华.中医手法复位与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对照研究[J].陕西中医,2005(11):1171-1172.

[5]Tornetta P3rd,Ostrum RF,Trafton PG.Trimalleolar ankle fracture.J Orthop Trauma.2001,15(8):588-950.

[6]Heim D,Schmidlin V,Ziviello O.Do type B malleolar fractures need a positioning screw-Injury,2002,33(8):729-734.

[7]Lee DK,Louk L Jr,Bell BL.Synovial osteochondromatosis involvement in post-traumatic ankle injury.J Ampodiatr Med Assoc,2008,98(1):70-74.

[8]MorrisonKE,KaminskiTW.Footcharacteristics in association with inversion ankle injury.J Athl Train,2007,42(1):135-142.

肘关节骨折术 篇7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组44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外伤史,按照就诊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将纳入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其中针刺组23例,男9例,女14例,平均年龄(60.83±8.76)岁;对照组21例,男8例,女13例,平均年龄(61.38±8.81)岁,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1)参照《实用骨科学》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标准[1],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经复位行外固定;(2)X线片检查可见连续骨痂通过骨折线;(3)患者知情并同意。

1.2.2排除标准

(1)开放性骨折;(2)病程>3月者;(3)骨折周围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破损或有皮肤病病史者;(4)有晕针病史;(5)严重骨质疏松者;(6)精神病患者或依从性较差者。

1.2.3剔除标准

(1)未按照本治疗方案治疗或未完成整个疗程而影响疗效判断的病例;(2)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需要中止治疗者;(3)在治疗过程中自行接受其他治疗方法的病例;(4)患者在本研究任何阶段自愿退出。

1. 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

常规治疗方法为磁热疗、关节松动术。(1)磁热疗:采用日本伊藤株式会社的HM-2SC-A型磁热治疗仪,消耗功率340 W,磁场强度0~380 Gs,将治疗导子上下对置于腕部,每次治疗时间为20 min,1次/d,1周5次。(2)关节松动术:治疗手法的选择随治疗过程的进展及病情变化进行相应调整,治疗部位在腕关节周围,每次20 min,1次/d,1周5次。操作时手法轻柔,被动活动病人关节时要注意速度均匀,不宜过快,以有轻微酸胀感,但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准,每次治疗后均进行冰袋冷敷,以减轻病人痛苦,减少并发症。

在关节松动治疗中需要注意的是,治疗后一般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如果有轻微疼痛多为正常的治疗反应,通常在4 ~ 6 h后消失,如果第2天疼痛仍未消失或较前有加重,提示手法强度过大,应及时调整强度或暂停治疗1 d。如果经3 ~ 5次的正规治疗,症状仍无缓解或反而加重,应重新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1.3.2针刺组

治疗顺序依次为磁热疗、针刺、关节松动术。针刺以近部取穴为主,选取患侧合谷、太渊、阳池、大陵、外关、曲池。远部取穴为辅,选择双侧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采用“华佗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0.30 mm×40 mm),直刺0.3~0.5寸,平补平泻,提插捻转,以患者出现局部酸麻肿胀感觉为主,得气后留针20 min,1次/d,1周5次。

1.4疗效评定

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对2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腕关节肿胀程度及关节活动度进行记录。VAS分数越高,疼痛越重,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疼痛,在治疗前后由患者做出评分。腕关节的肿胀程度以尺侧及背侧腕横纹作为测量点,用皮尺分别测量患侧与健侧周径,两者之差即肿胀度。测量关节活动度时患者坐位,前臂完全旋前,与前臂纵轴平行,与第2掌骨纵轴平行,用量角器分别测量腕关节掌屈、背伸、尺偏、桡偏的活动范围。

1.5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8周后,2组患者肿胀度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 < 0. 05) ,且针刺组低于对照组( P < 0. 05) 。见表1。 2组患者腕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 P < 0. 05) ,且针刺组优于对照组( P < 0. 05) 。见表2。

3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位于距桡腕关节面2 ~ 3 cm的松质骨骨折,是常见的上肢骨骨折,X线片可确诊,老年患者居多[1]。治疗多以手法复位外固定为主, 也有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骨折后期部分患者可出现以下并发症,如腕关节畸形、僵硬、疼痛、肩手综合征、创伤性骨性关节炎等。过去某些观点认为桡骨远端骨折即便畸形明显对功能影响也不严重,这种观点肯定是不全面的。特别是近10年来,对于桡骨远端骨折复位与重建的要求越来越高,发展了不同的治疗方案。

注: 与治疗前比较,*P < 0. 05; 与对照组比较,△P < 0. 05

注: 与治疗前比较,*P < 0. 05; 与对照组比较,△P < 0. 05

各国学者也更加重视骨折是否波及桡腕或下尺桡关节,移位程度和稳定性, 这些因素对骨折严重程度的判断以及治疗和预后是很重要的。

早期功能训练是恢复功能的重要措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开始主被动功能训练,系统的康复治疗对腕关节功能恢复是十分有利的[2]。

临床治疗时,温热磁场治疗借助磁场、震动和温热3种物理因子作用于腕部,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血液循环加快,达到镇静、镇痛、消炎和消肿的作用。 针刺刺激局部穴位可以激发脏腑经络的经气,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止痛之功。针刺镇痛的有效性已经被临床应用所证实,其通过对穴位不同方式的刺激产生一定时间内局部甚至全身性的镇痛功效[3-5]。同时,有研究表明,针刺能增加骨折断端刺激应力,促进骨细胞分化与增殖,影响骨中矿物元素的含量,从而能进一步促进骨质愈合[6-9]。

关节松动术是依据关节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在关节面旋以微小的活动,从而引起关节较大幅度的活动。在针刺后进行关节松动术,一方面,针刺时机体由于本身的损伤产生的疼痛可暂时得到缓解,为运动患部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患部关节因为肿胀或疼痛不能进行全范围活动时,手法治疗通过关节处感受器的直接力学刺激,可以促进关节液的流动,增加关节软骨和软骨盘无血管区的营养,缓解疼痛; 同时直接牵拉了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增大了关节的活动范围[10]。针刺与关节松动术两者互补,使得伤害性刺激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的异常活动模式恢复到正常的活动模式, 使疼痛持久缓解。

肘关节骨折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60例, 所有病例术前均有膝关节疼痛、活动障碍, 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蹲起立及上下楼梯时疼痛加剧, 部分患者存在关节肿胀、弹响、交锁等症状。术前常规行膝关节X线片及MRI检查, 进一步明确软骨缺损诊断, 排除关节骨折、感染、肿瘤、免疫性疾病等引起的软骨损伤。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 治疗组采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联合自体BMSCs移植治疗。对照组男18例, 女12例。年龄18~59岁, 平均年龄 (35.8±7.2) 岁。病程4~30个月, 平均病程 (15.2±3.1) 个月。术前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 为 (6.5±1.2) 分, 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 (43.2±8.7) 分 (37~56分) 。治疗组男19例, 女11例。年龄21~58岁, 平均年龄 (36.2±7.5) 岁。病程5~29个月, 平均 (15.6±3.2) 个月。术前膝关节VAS评分为 (6.7±1.3) 分, 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 (42.6±8.9) 分 (34~58分) 。术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膝关节VAS评分、Lysholm功能评分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项研究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临床移植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BMSCs的制备

于髂前上棘处局部麻醉满意后进行骨髓穿刺, 多点抽取骨髓血约150 ml, 肝素抗凝。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 进行BMSCs的分离和扩增, 将其调整成10 ml、浓度为1×108/L的BMSCs悬液备用。本步骤在南宁市生殖医疗中心实验室进行。

1.3 手术方法

采用全身或硬腰联合麻醉, 常规消毒、铺巾。患者取仰卧位, 患膝屈曲下垂于床边。取膝关节标准前内侧及前外侧关节镜入路, 依次按照髌上囊、髌股关节、内侧间室、髁间窝、外侧间室等顺序对关节进行全面检查, 结合术前影像学资料, 确定软骨缺损位置并观察其大小。清除膝关节内游离体, 刨削病变滑膜, 磨削关节内增生骨赘。刮匙清理缺损区松动软骨、纤维软骨等病变组织, 直至正常软骨, 使软骨缺损区周围软骨垂直于缺损平面。磨钻去除软骨缺损区硬化骨质。以微骨折锥紧贴正常软骨垂直于软骨缺损面钻孔, 孔径为3 mm, 孔间距3~4 mm, 孔深3~5 mm, 以孔内有血液或脂滴渗出为度。彻底清理膝关节内碎屑, 吸尽关节内液体。缝合、关闭切口。治疗组术毕将自体BMSCs移植入患膝关节腔, 对照组单纯行膝关节微骨折术治疗。患侧下肢以大棉垫及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1.4 术后处理

所有患者术后2 d内间断冰敷患膝, 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舒张功能锻炼。2 d后开始佩戴下肢支具进行直腿抬高功能锻炼, 连续被动运动仪 (CPM) 辅助下进行膝关节被动屈伸锻炼, 3次/d, 30 min/次。术后2个月内可行扶拐患肢不负重功能锻炼, 2个月后开始患肢部分负重, 4个月后恢复完全负重, 6个月后恢复正常活动。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10~27个月, 平均 (16.4±3.3) 个月, 未发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对照组VAS评分由术前平均 (6.5±1.2) 分降至 (2.1±0.4) 分, 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 (43.2±8.7) 分 (37~56分) 提高至术后 (78.1±13.4) 分 (69~92分) 。治疗组VAS评分由术前平均 (6.7±1.3) 分降至 (2.0±0.3) 分, 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平均 (42.6±8.9) 分 (34~58分) 提高至术后 (90.7±14.8) 分 (77~95分) 。两组患者各指标术前与术后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术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关节软骨内无血管、神经、淋巴等组织分布, 其损伤后自身修复能力有限。由于创伤引起的膝关节软骨缺损, 如不能及时诊治常引起膝关节疼痛、屈伸活动障碍, 部分患者最终会发展为骨性关节炎, 导致患膝功能丧失。近年来随着关节诊疗技术的发展, 关节镜下微骨折术、自体或异体骨软骨移植术等在治疗软骨缺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自体或异体骨软骨移植术存在供区损伤、移植骨软骨塌陷、操作复杂及技术要求高等缺点[1]。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是在关节镜下应用微骨折锥在软骨缺损区钻孔, 造成软骨下骨微骨折, 使含有BMSCs的血凝块填充软骨缺损区, 并刺激局部骨组织释放促进组织修复的生长因子, 诱导BMSCs使其增殖、分化, 最终形成纤维软骨和透明样复合组织来修复软骨缺损[2,3]。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因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操作简单等优点而在临床上应用广泛。Asik等[4]采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 90例患者经过平均68 (24~108) 个月的随访, 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平均59分提高至术后89分, Tegner评分由术前平均2.6分提高至术后5.2分。Steadman等[5]以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72例 (75个膝关节) 全层关节软骨缺损, 进行7~17 (平均11.3) 年的长期随访, 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平均59分提高至术后89分, Tegner评分由术前平均3分提高至术后6分, 患者主观评价满意率为80%。

大量研究证实, BMSCs是软骨组织工程的首选种子细胞, 其具有以下优点:获得BMSCs的操作简单, 对机体损伤小;自体细胞移植不存在免疫排斥反应;细胞经软骨起源诱导后具有软骨表型, 能表达软骨特异性的基质成分;BMSCs能够随着微环境信号的指令分化为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 适用于伴随软骨下骨损伤的修复;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BMSCs自我增殖、多向分化和基质合成的能力基本保持不变。Nejadnik等[6]以自体软骨细胞和BMSCs移植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各36例, 术后随访时发现两组患膝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 膝关节IKDC、Lysholm、Tegner等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自体软骨细胞移植组, 男性患者的疗效优于女性, 45岁以下的患者优于45岁以上。而在自体BMSCs移植组内, 不同性别、年龄间疗效并无差异。作者认为两种方法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均可取得良好疗效, 但因自体BMSCs移植减少了手术次数及治疗费用, 使供区损伤降至最低, 在临床应用更具优势。谭勇海等[7]以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自体BMSCs移植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通过12个月随访后发现, 与单纯的关节镜下清理术相比, 自体BMSCs移植组膝关节软骨厚度较术前明显增加,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Lequesne指数两组术后均减小, 但自体BMSCs移植组减小更明显。结果表明关节镜清理术联合自体BMSCs移植可明显增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软骨厚度, 有效改善关节功能。本研究治疗组病例应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联合自体BMSCs移植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 经过平均 (16.4±3.3) 个月的随访, VAS评分由术前平均 (6.7±1.3) 分降至 (2.0±0.3) 分, 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平均 (42.6±8.9) 分 (34~58分) 提高至术后 (90.7±14.8) 分 (77~95分) , 各指标手术前后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单纯关节镜下微骨折术相比, 虽术后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治疗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两者联合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 关节镜下微骨折术联合自体BMSCs移植可明显减轻膝关节疼痛、改善患肢功能, 具有创伤小、疗效可靠等优点, 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是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Delcogliano A, Caporaso A, Menghi A, et al.Results of autologous osteochonddral grafts in chondral lesions of the knee.Minerva Chir, 2002, 57 (3) :273-281.

[2]Steadman JR, Rodkey WG, Briggs KK.Microfracture to treat fullthickness chondral defects:surgical technique, rehabilitation, and outcomes.J Knee Surg, 2002, 15 (3) :170-176.

[3]Knutsen G, Engebretsen L, Ludvigsen TC, et al.Autologous chondrocyte implantation compared with microfracture in the knee.A randomized trial.J Bone Joint Surg Am, 2004, 86 (3) :455-464.

[4]Asik M, Ciftci F, Sen C, et al.The microfracture technique for the treatment of full-thickness articular cartilage lesions of the knee:midterm results.Arthroscopy, 2008, 24 (11) :1214-1220.

[5]Steadman JR, Briggs KK, Rodrigo JJ, et al.Outcomes of microfracture for traumatic chondral defects of the knee:average11-year follow-up.Arthroscopy, 2003, 19 (5) :477-484.

[6]Nejadnik H, Hui JH, Feng Choong EP, et al.Autologous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versus autologous chondrocyte implantation:an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Am J Sports Med, 2010, 38 (6) :1110-1116.

肘关节骨折术 篇9

【关键词】肘关节骨折术后;骨化性肌炎;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分析

肘关节骨折为临床常见病,骨折后并发关节功能障碍、关节周围骨化性肌炎等均是治疗较困难的并发症,仅仅依靠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难以达到最好的疗效[1]。我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间共收治肘关节骨折术后并发骨化性肌炎的患者54例,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临床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54例,均为本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治疗的患者。对照组29例,男21例,女8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54岁,平均年龄33.94岁;病程2周~3年,骨折类型:内、外髁骨折6例,髁上骨折4例,孟氏骨折2例,其他3例。观察组25例,男20例,女5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55岁,平均年龄33.87岁,病程2.3周~3.1年;骨折类型:内、外髁骨折9例,髁上骨折7例,孟氏骨折5例,其他2例。2组的一般资料统计学无明显差异性(p﹥0.05)。

1.2诊断标准:局部疼痛,关节僵硬、挛缩、畸形和功能障碍。x线片可见软组织内不规则骨化影,最初呈云雾状环形钙化或棉絮样模糊阴影,以后逐渐轮廓清楚、中央透亮。成熟后外周骨化明显致密,其内为骨小梁,与邻近组织间常有一条透亮分界线。

1.3 方法:对照组以肘部功能锻炼为主。方法是将肘部以尺骨鹰嘴为支点放在康复桌上,肘下垫一薄枕,进行肘关节屈伸活动,以肘部不出现剧烈疼痛为度,每天反复进行。

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①口服非甾体类镇痛药治疗。②中药汤剂内服。自拟方:独活20g,寄生20g,川芎、杜仲、牛膝、威灵仙、当归、、白芍各10g,川断15g,甘草6g,制川乌、制草乌各6g。疼痛较甚者,加制乌梢蛇、白花蛇舌草;病程日久且体质较弱者加人参、茯苓。每天1剂,14天为一个疗程。③中药熏洗。药物:生南星、透骨草、红花、桃仁各20g,王不留行、鸡血藤、伸筋草、木瓜、牛膝、三棱、苏木、独活、威灵仙各15g,制乳香、制没药各10g。用广口大砂锅煎药,煮沸后加醋500mI,将患部置于药液之上熏蒸,待水温降至50℃~60℃时,将患部浸入药液内浸洗,边洗边轻揉,每日早晚各1次。④针灸推拿疗法。针灸取穴:取曲池、血海、合谷等进行辨证取穴施治,操作方法为仰卧位,局部消毒后用1.5寸针刺穴位,留针15min。推拿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先采用滚、拿、点、按等手法在肘部进行推拿按摩,放松肌肉组织,缓解疼痛,肘关节伸直后进行牵引,再进行主被动屈曲,反复进行。⑤水针疗法。采用醋酸泼尼松2ml+利多卡因2ml+维生素B120.1mg进行局部注射。

1.4 療效观察疗效标准:治愈:肘关节无肿痛,关节活动度基本正常;显效:肘关节无肿痛,关节活动度10°~130°;有效:肘关节微肿或轻度肌肉萎缩,活动度50°~110°,基本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无效:肘关节肿胀、僵硬或萎缩,关节活动度<40°日常生活有影响。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8.9%,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0%,两组治疗效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肘关节骨化性肌炎又称异位性骨化,多是由于创伤后诱发。一般为严重肘关节骨折同时合并关节囊、肌腱、韧带等损伤以及暴力牵拉等形成骨膜下骨化所致。

祖国医学认为骨化性肌炎的病因病机【2】为:外来的暴力导致机体皮肉筋骨受损,经脉不通,气血瘀阻,筋骨失养,血液运行不畅,加之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痹着筋骨,久之肌萎筋缩。后期导致关节僵硬疼痛。正所谓“不通则痛、不容则痛”。目前在临床上治疗西药多是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起到抗炎镇痛作用。局部封闭治疗能够起到营养神经、抗炎、改善局部循环,从而解除疼痛,改善关节挛缩作用。内服中药汤剂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祛风除湿、行气止痛等效果。中药熏洗[3]外治行气活血、消肿散结、舒筋活络、松解粘连,以达滑利关节之目的。针灸和中药外敷具有改善局部的气血运行,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的作用。诸法结合,可以达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解除痉挛,消除肿胀,使骨化病灶范围缩小,同时配合适当的关节主被动功能康复锻炼,可使关节周围肌腱、韧带、关节囊粘连松解,关节功能得以尽快恢复。

从两组对照可以得出结论,仅靠功能锻炼的效果明显偏低,且有些患者因惧痛而缺乏持久性,往往效果不甚理想,而中西医结合治疗骨化性肌炎从病因病机出发,双管齐下,效果良好,且副作用低,患者依从性好,值得在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 夏厚纲,祝永卿,杨清远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性肘关节骨化性肌炎27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10):63-64.

[2] 孙勇,王贺,邹吉峰等.梅花针叩刺拔罐配合电针治疗早期肘关节创伤性骨化性肌炎21例[J].中国针灸,2011,31(8):703-704.

[3] 张思胜,聂存平,周雯等.综合疗法治疗各型肘关节创伤性骨化性肌炎[J].中国临床康复,2002,6(6):874.

肘关节骨折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患者, 男20例, 女11例, 年龄14~67岁, 平均35.7岁。左膝15例, 右膝13例。分析骨折类型:单纯胫骨止点撕脱骨折25例, 合并有半月板或侧副韧带的损伤6例。受伤时间4 h~19 d, 受伤后12 h内急诊手术9例, 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5.7 d。依据Meyers-Mekeever骨折分型, Ⅱ型4例, Ⅲa型13例, Ⅲb型8例, Ⅳ型6例。术前IKDC评分[1]B分1例, C分19例, D分11例;Lysholm评分[1]36~53 (41.8±0.25) 分。

1.2 治疗方法[2]

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明确诊断, 无手术禁忌证后于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 麻醉满意后, 患肢大腿根部上止血带。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驱血后打止血带。取患膝前内、前外侧入路, 交替作为关节镜和器械的操作入路。关节镜进入关节腔后按次序检查整个关节, 进一步明确诊断, 治疗相应的合并伤。清理关节腔和骨折块间的凝血块、松质骨碎屑, 避免骨折局部的过度剥离, 保护骨折块的软骨面。牵起骨折块, 将撕脱处骨床加深约3 mm, 使骨折创面新鲜化, 复位骨折并检查前交叉韧带的松弛度, 确保骨块复位复位后前交叉韧带的的紧张度。持物钳加持韧带止点部分以维持复位, 与胫骨结节前内侧切开皮肤皮下约1 cm长, C臂透视下钻入1 mm克氏针固定骨折块, 并穿透1 cm, 持针器探入关节腔, 配合持物钳将穿出的克氏针折弯以钳钩骨折块, 于针尾回抽克氏针, 使折弯的克氏针牢固嵌夹骨折块内, 在于胫骨外1 cm咬断克氏针并折弯后埋与皮下。被动活动膝关节, 关节镜直视下检查前交叉韧带的松紧度和骨折块的稳定性, 对于较大骨折块可从不同方向按上述方法再固定一根或两根克氏针。缝合切口, 加压包扎。术后支具固定6周, 术后4周后可行直腿负重行走锻炼。6周后复查X线骨折线模糊即可拆除支具逐步屈膝锻炼。4个月后复查X线明确骨折愈合情况, 骨折愈合后最迟1年内需手术取出内固定克氏针。

2 结果

手术时间35~110 min, 平均50 min, 无切口感染、克氏针松脱断裂病例。31例均获得半年及以上随访, 骨折均在4个月随访时X线证实骨折愈合。拔除克氏针前检查:29例患者Lachmen试验和抽屉试验均阴性, 2例Ⅳ型骨折患者抽屉试验弱阳性;IKDC评分A分29例, B分2例;Lysholm评分90~97 (93.8±0.45) 分, 平均提高 (51.5±0.15) 分。两评分的术前术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前交叉韧带起于股骨外髁髁间凹面的后内侧部分, 止于胫骨髁间隆突之间及其前侧的坡面与内、外侧半月板前角之间, 是维持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韧带止点撕脱损伤后, 对患者的膝关节稳定性和运动功能会造成明显影响。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为保守治疗和关节镜治疗, 开放式手术治疗由于创伤大、并发症多已基本淘汰。保守治疗需8周以上的膝关节固定, 且微小骨折块愈合困难, 较大骨折块韧带张力不能保证, 因此与关节镜手术比较存在较大劣势;但是对于粉碎性骨折块或经济能力欠佳患者, 保守治疗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内固定方式和材料存在多种选择。内固定方式有双胫骨隧道捆绑[3]或直接固定, 内固定材料有钢丝、螺钉、缝线、克氏针等, 各有优缺点。早期熬英芳等采用钢丝内固定取得满意的效果[2], 赵金忠等采用缝线内固定也能取得良好效果[1], 也有报道采用带垫圈的空心钉内固定的[4], 最近有又缝合线加钢缆内固定的[5]。但我们认为, 对于基层县级医院, 采用克氏针内固定具有较大优势:1、采用1.0 mm克氏针直接固定创伤小、操作简单, 骨骺损伤小, 关节软骨破坏小;2、骨折块固定稳定, 消除了骨折块的纵向和横向移位;3、费用低, 克氏针无需增加患者负担;4、骨折愈合后取出克氏针关节腔内无遗留异物;5、可使用多根克氏针内固定较大骨折块或粉碎性骨折块。

4 术中护理

4.1 在应用止血带时应注意气囊之下的衬垫要平整, 无皱褶。避免表皮压伤, 且在患肢皮肤消毒时, 勿使消毒液流入止血带下, 以防该处皮肤化学烧伤。

4.2 按正确的止血带操作技术要求, 保证止血带具有一定宽度, 维持恒定的压力。且止血带加压一定时间后肢体需要重新建立平衡状态, 加压90 min建立平衡时间只需5 min, 加压3 h则需15 min。通常上肢止血带应用1 h, 下肢应用1.5 h后, 应放松10 min, 以免组织缺血时间过长[6]。

4.3 术中注意动态观察止血带的压力, 以防出现止血带麻痹综合征。

4.4 手术中或手术结束, 放松止血带时, 为避免出现一过性血压下降, 应在放松止血带前, 适当加快输血补液的速度增加患者血容量。

5 术后康复

麻醉恢复后即可开始下肢肌肉收缩活动训练及直腿抬高练习, 术后4周即可扶拐下地直腿部分持重行走锻炼, 6周后全负重, 且复查x线骨折线模糊即可拆除支具逐步进行屈膝功能锻炼。屈膝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 开始可在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被动屈膝功能锻炼, 屈膝角度可逐渐至60°~90°, 以后逐渐过90°, 直至过120°。12周膝关节屈伸活动应基本正常。室外活动时漆关节支具保护性应用至术后3个月, 术后1年回院拆除内固定。

摘要:目的 探讨关节镜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方法。方法 自2012年5月~2013年2月, 对31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行关节镜下复位并克氏针内固定, 对术后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价。结果 手术时间35~110 min, 平均50 min, 无切口感染、克氏针松脱断裂病例。31例均获得半年及以上随访, 骨折均在4个月随访时X线证实骨折愈合。拔除克氏针前检查:29例患者Lachmen试验和抽屉试验均阴性, 2例Ⅳ型骨折患者抽屉试验弱阳性;IKDC评分A分29例, B分2例;Lysholm评分90~97 (93.8±0.45) 分, 平均提高 (51.5±0.15) 分。两评分的术前术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使用关节镜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关节镜,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康复

参考文献

[1]赵金忠.膝关节重建外科学.第一版.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61-65.

[2]熬英芳.膝关节镜手术学.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156-158.

[3]付汉青, 王洪, 王志豪.关节镜下缝线固定修复膝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临床外科杂志, 2009, 17:266-267.

[4]黄崇博, 向孝兵, 丁清和.关节镜下带垫圈的空心钉治疗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新医学, 2010, 41:605-607.

[5]刘雪峰, 王鲲鹏, 廉永云等.关节镜下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临床骨科杂志, 2012, 15:48-49.

上一篇: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下一篇:数学教学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