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旧性踝关节骨折脱位(共8篇)
陈旧性踝关节骨折脱位 篇1
因保守治疗失败导致的陈旧性后踝骨折伴踝关节后脱位, 距受伤时间较长, 一般超过4周, 骨折线已模糊不清, 瘢痕形成及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 骨折复位难度大, 处理不当将形成创伤性关节炎, 致使伤踝僵硬疼痛, 行走困难, 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1]。自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 我们采用自行设计的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板 (专利号:ZL2007 2 0006821.1) 治疗陈旧性后踝骨折伴踝关节后脱位16 例, 术中复位容易, 收到良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 例, 男12 例, 女4 例;年龄19~67 岁。左踝7 例, 右踝9 例。骨折按Lauge-hansen分型, 旋后外旋型14 例, 旋前外旋型2 例。后踝骨折块占胫骨下端关节面1/4者4 例, 1/3者8 例, 1/2者4 例。车祸伤4 例, 坠落伤3 例, 重物砸伤2 例, 体育运动扭伤3 例, 滑跌伤4 例。就诊时间平均35 d (28~50 d) 。所有的病例均为非手术治疗引起。
1.2 手术方法
于内踝和跟腱的中点与胫骨下段内侧棘向后1.5 cm的连线作小腿内后侧切口, 远端弧向内踝前缘, 切开皮肤、皮下、深筋膜, 沿内侧棘钝性纵行分离胫后肌、趾长屈肌, 直达骨膜。切开踝管分裂带, 将胫后肌、趾长屈肌及其外侧的胫后动静脉、胫神经拉向外, 显露内、后踝, 清除骨折周围的骨痂和内踝关节面与踝穴间的瘢痕及肉芽组织;作腓骨前外缘切口, 显露外踝及下胫腓联合, 清除骨折周围的骨痂和下胫腓联合间瘢痕及肉芽组织。后踝的整复和内固定在外踝或内踝整复固定之前进行, 屈膝跖屈踝关节直视下处理后踝骨折块, 用刀尖轻轻探查后踝原始骨折线, 骨膜剥离器沿骨折线撬拨分离出后踝骨折块, 清理骨折断端。以骨折块尖端及内侧边缘为复位标志, 将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板置于胫骨后内侧面及后踝骨折块之上, 利用螺丝钉和板之间的压力使后踝骨块复位。接着处理外踝, 同上法分离出骨折块或沿骨折线截骨, 直视下复位, 用小钢板螺丝钉固定, 注意应把钢板预弯, 以适应腓骨下端正常的生理曲度, 否则术后导致外翻曲度变直, 外踝内收, 踝穴变窄, 若骨折太小可选用空心钉或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在固定外踝之前应检查距骨是否完全复位, 如无复位, 则内侧踝穴仍嵌有关节囊或肉芽组织, 必须彻底清理直至踝穴满意复位。若术前有明确的下胫腓联合分离或外踝固定术后轻拉外踝示外踝松弛, 则应用1~2枚拉力螺钉在关节近端3~4 cm处平行于关节面固定下胫腓联合。内踝骨折同上法复位骨折块, 用空心螺丝钉或可吸收钉固定, 对大块骨折则选用三叶形钢板固定。术后应用抗生素、脱水消肿药物并抬高患肢, 尽早指导患者行踝、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 患肢负重活动时间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
2 结 果
本组患者获得8~24个月随访, 平均12个月。所有伤口一期愈合, 无皮肤坏死、伤口感染、钢板外露等严重并发症。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0~16周, 平均12周。根据Mazur等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 从有无疼痛、步态、踝关节活动范围、软组织肿胀等方面进行评分, 优:大于92分, 踝关节无肿痛, 步态正常, 活动自如;良:87~92分, 踝关节轻微肿痛, 步态正常, 活动度可达正常3/4;可:65~86分, 活动时疼痛, 步态正常, 活动度为正常的1/2;差:小于65分, 跛行, 踝关节肿胀, 活动度小于正常1/2。按此标准, 本组优12 例, 良3 例, 可1 例, 差0 例, 优良率为93.75%。典型病例图片见图1~4。
3 讨 论
3.1 原因分析
当后踝骨折累及胫骨下端关节面1/4以上时, 距骨极不稳定, 常向后上方脱位, 这是由于距骨向后上方移位的外力所致。由于跟腱的紧张与牵拉, 以及距骨在踝穴内支点的丧失, 因此单纯背伸踝关节、企图利用踝关节后侧关节囊的牵拉而使后踝复位的闭合整复手法往往失败, 整复时或整复后距骨可以有向后上方的脱位或半脱位。对于小于1/4的后踝骨块, 虽然后踝骨块不会继续向近端移位, 但是可以导致距骨轻度向后半脱位[2]。踝部损伤不仅是骨结构的紊乱, 也有韧带及软组织的复合伤, 单纯外固定难以维持有效的固定, 致使骨折脱位再移位[3]。这就是临床上保守治疗失败从而成为陈旧性骨折并踝关节后脱位的常见原因。由于后踝骨折向侧上方移位导致胫骨下关节面面积减少, 胫距关节面受力不均, 压强升高, Ramsey等[4]指出, 距骨向外错位1 mm, 即可使胫距关节面的接触减少42%, 使创伤性关节炎发病率增高。因此, 大于或等于胫骨下关节面10%的后踝骨折, 必须准确复位和有效固定[5]。
3.2 治疗方案的选择
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 后踝骨折的解剖复位较内、外踝更为重要, 陈旧性后踝骨折由于距受伤时间长, 骨折块与周围形成瘢痕黏连及关节囊挛缩。同时后踝与下胫腓后韧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下胫腓后韧带常因后踝骨折而保持其连续性完整, 由于此韧带较下胫腓前韧带强大, 骨折复位难度大, 若强行复位或利用螺丝钉来复位, 易造成骨折块碎裂。同时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时距骨向后上方的应力和下胫腓后韧带牵拉应力仍有导致骨折块移位的趋势, 因此术后仍需辅以石膏固定而影响踝关节功能[6]。
3.3 本术式优点
作者采用自行设计的胫骨远端内后侧解剖板治疗陈旧性后踝骨折伴踝关节后脱位, 取得满意效果。该钢板的外形符合胫骨远端内后侧的解剖形态, 术中无需塑形即能与骨皮质紧密贴合, 操作简便, 对陈旧后踝骨折块无法满意复位时该板的解剖塑形可作为复位参考。同时该板远端的解剖型设计起到一种压板效应, 利用板与螺钉间压力使骨块复位, 在力学上由于作用面积增大, 避免强行复位或利用螺丝钉来复位造成骨折块碎裂的后果, 能使骨折连成一体, 增加了固定的稳定性, 符合生物力学原理, 可抵抗距骨向后上方的应力和下胫腓后韧带牵拉应力, 恢复踝穴正常的解剖结构, 防止距骨再脱位, 从而保持踝关节的稳定[7]。患者能早期背伸跖屈踝关节, 促进关节软骨的早期磨造, 防止手术创伤后渗出的机化和黏连, 避免了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或关节内软骨营养不良, 减少了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对骨愈合、关节功能恢复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 胫骨远端内后侧解剖型板能使陈旧性后踝骨折块复位容易, 固定确切可靠, 符合后踝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原理, 对于陈旧后踝骨折伴踝关节后脱位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摘要:目的探讨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板治疗陈旧性后踝骨折伴踝关节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小腿后内侧入路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型钢板内固定, 对16例陈旧性后踝骨折伴踝关节后脱位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824个月 (平均12个月) , 所有伤口均一期愈合, 无皮肤坏死、伤口感染、钢板外露等严重并发症。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016周, 平均12周。按M azur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价, 本组优12例, 良3例, 可1例, 优良率93.75%。结论胫骨远端内后侧解剖型板符合胫骨远端内后侧的解剖形态, 起到一种压板效应, 能使陈旧后踝骨折块容易复位, 固定确切可靠, 符合后踝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原理, 对于陈旧后踝骨折伴踝关节后脱位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关键词:后踝骨折,骨折固定术,内,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韩文冬, 赵晓丽.踝关节调整术治疗陈旧性踝关节骨折的疗效观察[J].实用骨科杂志, 2001, 7 (5) :375-376.
[2]张建国, 吴瑞林, 王西林.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体会[J].实用骨科杂志, 2006, 12 (3) :268-269.
[3]Weber M.Trimalleolar fractures with impaction ofthe posteromedial tibial plafond:implications for ta-lar stability[J].Foot Ankle Int, 2004, 25 (10) :716-727.
[4]Ramsey PL, Hamilton W.Changes in tibiotalar areaof contact caused by lateral talar shift[J].J BoneJoint Surg (Am) , 1976, 58 (3) :356-357.
[5]Langenhuijsen JF, Heetveld MJ, Ultee JM, et al.Re-sults of ankle fractures with involvement of the pos-terior tibial margin[J].J Trauma, 2002, 53 (1) :55-60.
[6]肖湘, 张铁良, 张建国, 等.陈旧性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2006, 26 (6) :390-393.
[7]洪加源, 康两期, 练克俭, 等.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钢板治疗大块后踝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07, 10 (6) :540-541.
陈旧性踝关节骨折脱位 篇2
【关键词】关节镜;陈旧性骨折;胫骨髁间棘骨折;治疗分析
【中图分类号】R27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171-01
胫骨髁骨折,约占全身骨折中的0.38%。是较为常见的骨折之一。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胫骨髁骨折为关节内骨折,严重者还可合并有半月板及关节韧带损伤。因此胫骨髁骨折,容易引起膝关节的功能障碍。胫骨髁间棘骨折多是由于固定不正确,不及时治疗或者检查时遗漏诊断等造成治疗的延误而造成陈旧性骨折的结果。而伴着关节镜微创技术的日渐完善,在微创环境下使用钢丝、不被吸收的尼龙线、克氏针等的骨内固定技术一时受到热捧,并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是在采用以上治疗方案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时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临床疗效,反而出现了较高的不愈合率。近几年作者收集整理了陈旧性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共17例,其中分别采用关节镜辅助下的克氏针固定和在关节镜辅助下清理胫骨髁间棘骨折同时进行前交叉韧带的重建手术。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关节镜辅助下进行陈旧性胫骨髁间棘骨折微创治疗的患者共17例,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24~45岁,平均31.3岁。按Meyers-Mckeever骨折标准分型:Ⅱ型6例,Ⅲ型8例,Ⅳ型3例。进行手术的时间一般为伤后的两个月至六年年,平均十一个月。所有患者在临床上均表现得有膝关节的不同程度的疼痛,同时伴有膝关节屈伸活动障碍,伸膝肌力下降,膝关节不稳定等症状。
1.2治疗方法:本组病例采用两种方法治疗。第1组为关节镜下克氏针固定组,共7例(Ⅱ型4例,Ⅲ型3例)。第2组为在关节镜辅助下清理胫骨髁间棘骨折并同期进行前交叉韧带的重建手术,共10例(Ⅱ型2例,Ⅲ型5例,Ⅳ型3例)。
1.2.1关节腔清理、松解:进行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常规将关节镜及进水管置于膝前,彻底清除膝关节内外侧沟黏连束带及髁间窝和髌上囊增生膨大的坚韧纤维组织。在关节镜的辅助下充分暴露髁间棘骨折的视野范围,并彻底使黏连的膝关节松解,使之伸屈时能够达到正常位置;第2组还需进一步清除挛缩或吸收的前交叉韧带及骨折块。
1.2.2 克氏针固定:在患者复位满意后,通过在髌骨尖下0.2cmm(即髌腱切口)处将第一枚克氏针置入固定骨折块,而后将第二枚克氏针从内侧置入,形成交叉固定。若为粉碎性骨折,则可用多枚克氏针进行固定,消除影响韧带稳定性的小碎骨。成功固定之后,弯断克氏针尾部,并将其埋于皮下。
1.2.3关节镜下胫骨髁间棘骨折清理、前交叉韧带的重建:屈曲膝关节约90°,取半腱肌肌腱制备移植物;屈膝90°,建立胫骨隧道;膝关节屈曲90°,建立股骨隧道;重建ACL,引入制备的半腱肌腱,放置于合适位置后,于膝关节屈曲45°位,将半腱肌腱在骨隧道外打结固定,缝合加强。陈旧性骨折韧带萎缩,可后移骨床,后置骨折块进行固定。所有患者术后应用镇痛泵。
2结果
所有患者在术后未出现伤口、关节的感染,无皮肤坏死或创口的延期愈合,未出现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无畸形愈合、骨不连发生,骨折处无明显骨赘形成,无髁间窝撞击症。住院时间为六至十四天,术后随访平均两年半。
3讨论
陈旧性髁间棘骨折的患者多是由于新鲜骨折不及时治疗、治疗不当或漏诊等转变而来。以往对Ⅰ、Ⅱ型骨折都倾向于保守治疗、闭合复位失败或移位明显的Ⅲ型骨折才考虑手术复位。而保守治疗的后期,则会产生较多不利于患者恢复关节功能的现象,如因长期石膏固定而产生关节僵硬、关节内粘连、股四头肌萎缩等。但若过早地拆除石膏,在膝关节身躯训练时,往往会导致再次移位,而造成韧带松弛、关节不稳、同时抬高的骨块撞击髁间窝,会使伸膝困难、活动时产生疼痛。所以疾病早期就应强调对该类骨折的积极有效的治疗,否则一旦韧带萎缩、吸收,那就丧失了骨折复位固定的时机,因在骨折发生的瞬间,ACL往往受到牵拉伸展,造成韧带松弛甚至损伤,这种损失是不可逆的,惟一的选择则是韧带重建。而在克氏针固定中,针尾在活动关节后顶压摩擦皮肤造成疼痛,影响关节活动度的锻炼。陈旧性骨折术前由于活动疼痛或石膏固定太久往往造成关节活动度受限,手术中虽对关节腔粘连进行了松解,但术后的康复训练是功能恢复的关键,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静力性股四头肌舒缩力量训练和动力性关节伸屈活动相结合,早期关节活动有助于本体感觉的恢复,关节周围肌肉、而韧带活力恢复更有利于远期关节稳定性的提高。本组病例中,依据Lysholm的评分标准,克氏针固定组和关节镜辅助下清理胫骨髁间棘骨折并重建前交叉韧带组的分数分别为(90.7±3.1)分和(96.3±3.4)分。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陈旧性胫骨髁间棘骨折的患者,采用在关节镜辅助下,在足够的视野范围下彻底地清理胫骨髁间棘骨折并且同期进行前交叉韧带的重建手术,具有疗程短、手术微创伤、操作简便、能较快恢复膝关节的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等优点。
参考文献
[1]Kendall NS.Hsu SY,Chan KM.Frature of the tibial spine in adults and children.A review of 31 cases.J Bone Joint Surg(Br).1992, 74;848-852.
[2]Meyers MH,McKeever FM.Frature of the interconxlylar eninence of the tibia.J Bone Joint Surg.1970,52;1677-1684.
手术治疗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9 例, 男19 例, 女10 例;年龄21~75 岁, 平均38.2 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10个月。所有患者均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 行CT扫描, 其中MRI检查15 例。损伤节段:C4~5 5 例, C5~6 14 例, C6~7 10 例。单侧关节突交锁2 例, 双侧关节突交锁1 例, 合并有颈椎椎间盘损伤12 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 B级1 例, C级7 例, D级18 例, E级3 例, 其中3 例E级患者伴有颈肩酸痛不适。单间隙融合19 例, 椎体次全切除10 例。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选取右侧颈深、左侧颈浅神经阻滞麻醉, 右侧横切口入路。钝性分开颈动静脉鞘与气管食管间隙进入椎体前缘, C臂X线机透视下准确定位, 以薄椎板钳或角度刮匙切除病变间隙间盘组织及后纵韧带, 松解间隙, CASPAR椎体牵开器与椎体后缘牵开器进一步松解复位, 满意后维持复位, 以角度刮匙搔刮上下终板至细微渗血, 并以咬骨钳咬除相邻椎体前缘正中少许皮质, 使之成为小的斜坡凹槽。切取自体髂骨, 保留三面皮质, 依据间隙大小修成前长后短楔状骨块。前方皮质稍长, 植入时恰好卡于椎体前缘的斜坡凹槽中, 使植骨块与椎体前缘平整, 并可避免植骨块向椎管内滑移, 松开牵引器, 预弯颈椎前路锁定钢板固定。如椎体粉碎严重, 失去支撑作用, 或者颈椎后凸明显, 下位椎体后上缘压迫硬膜囊、神经根, 则需以刮匙、咬骨钳作椎体次全切除, 直至彻底减压后, 再以牵开器上下牵开, 恢复颈椎矢状位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 切除伤椎上下间盘, 搔刮终板。本组10 例中3 例植入髂骨块, 7 例使用钛网植骨。2 例单侧关节突交锁经前路松解牵开后复位, 1 例双侧关节突交锁 (伤后4个月) 行前路减压加后路复位加前路植骨固定。
2 结 果
术后1、2、6、12、18个月拍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 过伸过屈位X线片, 部分患者行CT、MRI检查, 并体检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变情况。所有患者获得随访, 时间18~24个月。6个月后, 植骨融合率100%, 颈椎稳定, 保持了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 无切口感染、喉返神经损伤、食管瘘等并发症。1 例颈椎次全切除患者, 术后2个月乘车时发生“挥鞭伤”, 摄X线片示上位螺钉略有松动, 骨块无移位, 经颈围保护, 6个月后摄X线片示骨性融合;2 例Frankel C级患者术前检查MRI提示脊髓有软化灶, 无明显神经功能恢复, 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变化为:术前B级1 例恢复至C级;C级7 例, 恢复至D级5 例, 2 例无明显变化;D级18 例, 术后恢复至D级5 例, E级13 例;3 例Frankel E级颈肩酸痛不适患者术后症状消失。
3 讨 论
3.1 脊髓的减压
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 主要来自致伤因素对脊髓的即刻损伤和继发性损伤[1,2]。受伤当时形成的急性压迫和脊髓毁损造成即刻损伤, 伤后将造成脊髓灰白质的水肿, 缺血坏死, 直至形成空腔和凝固性坏死, 不可逆转。各种原因不能及时治疗, 导致陈旧性颈椎骨折脱位, 颈椎一直处于成角、后凸的状态, 致使脊髓持续受压, 张力大, 缺血改变, 将造成逐渐加重的继发性损伤。一般主张在伤后早期 (3~7 d之内) 手术[3,4,5,6]。通过手术, 彻底解除脊髓的压迫, 改善脊髓血运, 减小脊髓张力, 脊髓可逆性的损伤才能得以恢复。本组研究表明:即使是较长时间的骨折脱位, 解除致压因素后, 脊髓可逆性的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2 例Frankel C级患者术前检查MRI提示脊髓有软化灶, 为不可逆性损伤, 术后随访无明显恢复。
3.2 颈椎的稳定和生理曲度的恢复
有研究表明, 即便是颈椎半脱位, 如仅保守治疗, 晚期将容易发生后凸畸形[7]。陈旧性颈椎骨折脱位, 颈椎持续处于不稳和反曲状态, 加重神经功能损伤。手术的目的是恢复颈椎正常排序和生理曲度, 进行充分有效的植骨, 以及内固定的即刻稳定, 最终获得牢固的骨性融合。本研究中, 3 例Frankel E级患者, 虽然仅有颈肩酸痛不适, 但因骨折脱位持续存在, 症状逐渐加重, 仍需复位植骨内固定, 远期疗效满意。本组中除19 例单间隙融合外, 对伤椎粉碎已失去支撑作用, 或后凸成角严重, 致使下位椎体后上缘压迫硬膜囊者, 行一个节段椎体次全切除, 并充分松解、切除后纵韧带, 均能得到复位。我们认为, 对于伤椎椎体次全切除后遗留间隙较长, 植骨固定跨度大, 应以钛网植骨为宜, 其上下两端的利齿嵌入终板, 稳定性强。本组早期1 例病椎体次全切除后植入长骨块, 2个月后发生螺钉松动。生物力学表明, 固定阶段越长, 螺钉的锚固作用越弱。
随着内固定技术的不断成熟, 获得牢固的骨性融合已不是难题, 而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 则成为继植骨融合率后一个新的判定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疗效的标准[8]。颈椎生理曲度如得不到恢复, 将使颈周肌群的协调、未手术部位韧带和椎间盘的弹性发生变化和失衡, 加速邻近节段的退变。因此, 颈椎曲度的恢复, 对维持颈椎的远期稳定性和自身生物力学环境意义重大。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关键在术中而非术后。本研究中我们体会, 术中应重视恢复病变椎体的高度、植骨块的修整和钢板的预弯角度要符合颈椎生理曲度。为预防术后融合节段再塌陷, 应取“马蹄形”三面皮质的髂骨块植骨, 病椎次全切除后融合节段延长则选用钛网植骨。对于脱位时间长, 周围软组织黏连严重, 术中无法解剖复位, 或者如勉强复位将加重脊髓的继发性损伤者, 尽管尚未遇到, 我们认为也应尽量恢复颈椎的生物力线和生理曲度, 恢复椎管的容积。
3.3 入路的选择
本研究中除1 例伤后4个月双侧关节突均交锁, 经前路松解复位不满意后行后路撬拨松解复位外, 均选用前路手术。前路手术创伤小, 入路简单, 对凸入椎管的间盘、椎体后缘的压迫能进行直接、彻底的减压。尤其是前路手术能有效的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和椎间的高度, 融合颈椎的前、中柱, 稳定性强, 融合率高。而后路手术当颈椎后凸成角时, 对缓解脊髓压迫、张力、以及缺血并无作用, 但可作为松解复位的联合切口。
陈旧性颈椎骨折脱位, 脊髓持续处于受损状态, 通过手术进行脊髓减压、稳定颈椎、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 才能使脊髓的可逆性损伤得以恢复, 手术有积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疗效。方法29例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伴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患者, 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结果29例患者均获随访, 时间1824个月。6个月后植骨融合率100%, 颈椎稳定, 保持了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术前、术后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情况, 除2例Frankel C级患者术前检查MRI提示脊髓有软化灶, 无明显神经功能恢复, 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变化为:术前B级1例恢复至C级;C级7例, 恢复至D级5例, 2例无明显变化;D级18例, 术后恢复至D级5例, E级13例;3例Frankel E级颈肩酸痛不适患者术后症状消失。结论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经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 融合率高, 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 颈椎生理曲度恢复良好, 远期疗效满意。
关键词:颈椎骨折脱位,手术,内固定
参考文献
[1]刘洋, 袁文, 王新伟, 等.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延期外科治疗策略[J].中华创伤杂志, 2007, 23 (9) :662-665.
[2]张强, 贾连顺.脊髓继发性损伤的机制[J].中华创伤杂志, 2003, 19 (4) :249-251.
[3]方加虎, 贾连顺, 周许辉, 等.过伸型颈脊髓损伤外科干预时机及早期手术适应证[J].临床骨科杂志, 2007, 10 (4) :289-292.
[4]沈强, 贾连顺, 倪斌, 等.颈椎颈髓伤早期手术治疗疗效评价[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1, 8 (8) :749-751.
[5]梅盛前, 陈其昕, 陈维善, 等.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手术治疗[J].临床骨科杂志, 2006, 9 (4) :301-302.
[6]风晓翔, 谢晓东, 邵松.早期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J].实用骨科杂志, 2007, 13 (8) :477-478.
[7]Koivikko MP, Myllynen P, Santavirta S.Fracturedislocations of the cervical spine:a review of 106conservatively and operatively treated patients[J].Eur Spine J, 2004, 13 (7) :610-616.
陈旧性踝关节骨折脱位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5例, 男3例, 女2例, 年龄18~60岁, 其中单侧脱位2例, 双侧脱位3例。颞颌关节脱位患者由于脱位时间太长, 影响进食, 患者消瘦, 反应迟钝, 语音不清。双侧脱位表现为:下颌运动异常, 患者呈开口状, 不能闭口, 唾液外溢, 前牙开合, 反合, 磨牙部分接触, 下颌前伸, 脸型变长。单侧脱位表现为, 下颌偏斜, 咬合紊乱, 中线偏向健侧, 健侧后牙反合。
1.2 治疗方法
患者仰卧于牙科治疗椅上, 轻揉双侧关节部位, 活动下颌, 取两根长度为一侧第一磨牙到对侧第一磨牙带钩牙弓夹板, 用0.4mm结扎丝分别结扎在上下牙弓上, 磨牙区放置一约5mm厚颌垫, 然后用橡皮筋做Ⅲ类牵引, 开始患者会出现酸胀疼痛, 可给与对症治疗, 直到上下颌对刃, 去除颌垫继续牵引, 一般5d左右即可恢复复位, 复位后继续牵引10d, 即可拆除牙弓夹板, 再行弹性绷带固定1个月 (宽松紧布即可) 。
2结果
5例患者, 全部整复成功, 功能良好, 总有效率100%。
3讨论
陈旧性颞颌关节脱位患者关节内常有结缔组织增生 (CT片可清晰显示) , 手法复位较困难, 而采用颌间牵引, 可避免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恐惧,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面部不留瘢痕。此法简单易行, 易在基层推广, 但对于口腔条件不良者, 如缺牙较多、牙齿松动等患者不适用。
参考文献
陈旧性踝关节骨折脱位 篇5
关键词:颌间牵引,陈旧性颞下颌关节脱位
陈旧性颞下颌关节脱位临床较少见, 常因脱位时间较长致手法复位困难, 一般需行手术切开复位, 创伤及风险均较大。通过颌间牵引利用持续弹性牵引力使脱位关节复位亦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我院2007年10月利用颌间牵引治疗陈旧性颞下颌关节脱位1例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女性, 50岁, 以“不能闭口, 言语不清62d”为主诉入院。入院诊断:双侧颞下颌关节陈旧性脱位。62d前因在经口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胆囊切除术后出现不能闭口, 言语不清。当时未及时治疗。入院检查:下颌前伸, 两颊变平, 双侧耳屏前方触诊有凹陷, 未触及髁突。开口状, 前牙开颌、反颌。全口牙磨耗严重, 双侧下颌7缺失。X线片示:双侧髁突脱位于关节结节前上方。
1.2 治疗方法
于上下颌各牙间穿结扎丝, 分别将上下颌牙弓夹板固定牢固。于两侧上下颌第一磨牙间垫厚约8mm的橡皮垫, 以小橡皮圈分别悬挂上下颌牙弓夹板挂钩上, 利用橡皮圈的弹性力持续向后上方牵引。2d后耳屏前凹陷消失, 颞下颌关节处可触及复位髁突。去除两侧第一磨牙间橡皮垫, 改变牵引橡皮圈向后上的合力方向, 使合力向上方, 恢复咬合关系。复查颞下颌关节X线片示:双侧髁突回复于关节窝内。持续牵引3周后去除颌间牵引固定装置, 指导患者逐步锻炼张口。
2 结果
跟踪随访1年无关节脱位复发, 咬合关系及张口度均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3 讨论
(1) 陈旧性颞下颌关节脱位关节周围常有不同程度结缔组织增生, 尤以关节后部更甚, 并且相应咀嚼肌群也有同程度痉挛。脱位时间愈久, 这些变化愈严重[1]。因此临床治疗陈旧性颞下颌关节脱位多以手术为主。
(2) 本治疗方法于两侧磨牙区加适当厚度的橡皮垫 (5~8mm) , 通过悬挂于上下颌牙弓夹板的橡皮圈持续弹性牵引力, 利用杠杆原理, 缓慢下牵破坏增生的结缔组织, 并使向前方脱位的髁突越过关节结节向后上方至关节窝达成功复位。
(3) 本治疗方法对口腔条件的要求有二:首先上下颌必须有足够数量的牙齿及良好的牙周条件以提供持续的弹性牵引力;其次必须有对颌磨牙存在以提供杠杆支点。
(4) 通过颌间牵引治疗陈旧性颞下颌关节脱位有痛苦小, 无创伤, 费用低, 操作简便, 效果肯定等优点。我们认为对口腔牙齿条件允许的患者应用该法治疗陈旧性颞下颌关节脱位不失为首选的方法, 值得同行们探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陈旧性踝关节骨折脱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2例疑似为颞下颌关节陈旧性脱位, 实则诊断为髁突软骨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性病患8例, 女性病患4例, 年龄在39~7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2.30±6.20) 岁, 病程在1~92个月之间, 平均病程为 (34.25±12.740个月。其中发生于左侧的髁突软骨瘤7例, 右侧的有5例。
1.2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 计量资料使用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3 方法
对这12例疑似为颞下颌关节陈旧性脱位, 实则诊断为髁突软骨瘤的患者, 进行回顾性分析, 研究其不同的手术方式及手术治疗效果, 总结此类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方法。
1.4 手术疗效评价指标
患者满意度:为患者手术后对于治疗效果的主观总体评价。
2 结果
研究分析髁突软骨瘤疑似颞下颌关节陈旧性脱位患者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案, 并对其实施研究后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案。采用髁突切除术来切除病变的髁突有7例, 另外5例采用局部切除术, 仅切除病变的肿瘤, 保留髁突。术后患者的满意度如表1。
3 讨论
3.1 髁突软骨瘤临床表现
下颌骨的髁突软骨瘤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患者无意中发现一些表现而就诊, 常与颞下颌关节陈旧性脱位表现相[4]。主要表现有: (1) 咬合位置错乱; (2) 髁突肿大; (3) 下颌关节压痛、弹响; (4) 面部不对称, 而且下颌偏向一侧; (5) 上颌骨下移; (6) 张口受限; (7) 患者听力障碍。下颌骨髁突软骨瘤恶变率低, 约为1%~2%, 即使有恶变也极少发生转移[5]。
3.2 髁突软骨瘤临床诊断
由于髁突软骨瘤与下颌关节陈旧性脱位症状相似, 在临床的诊断中需要与下颌关节陈旧性脱位进行鉴别诊断。当前, 髁突软骨瘤诊断可以运用多种有效的影像学与病理学方法[6~8]。影像学上, 运用MRI、CT与X线检查, CT检查能显示出来髁突软骨瘤的解剖位置与继发性软组织的改变, 对于术前诊断尤为重要。有学者认为, 三维CT可见病变处侧方或顶端的高密度影, 病变的骨质和髁突相连接, 瘤体内部有散在的钙化, 可以作为诊断髁突软骨瘤金标准。此外, 还有学者认为, 骨闪烁扫描法可判断出肿瘤生长阶段, 也有临床诊断意义。正电子发射型的计算机的断层显像, 即PET, 能提供髁突软骨瘤生化异常的代谢数据, 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诊断的精确度。全身性PET-CT可帮助评价是否有肉瘤变的发生, 作为辅助治疗的参考。磁共振成像技术 (MRI) 在髁突软骨瘤诊断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因其可以显示出相关软组织病理特征, 所以在肿瘤的良恶性诊断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此外, MRI能显示出病变区与周围的软组织的关系, 精确描绘出肿瘤形态, 神经损伤及动静脉损害, 据此可以确定手术范围。髁突病理学上, 有研究发现诊断为髁突软骨瘤的组织学标准有在软骨帽上出现软骨细胞簇, 呈平行、裂隙或长方形排列, 和正常骨骺软骨相类似。
3.3 髁突软骨瘤的临床治疗
目前, 髁突软骨瘤采用外科手术进行治疗的最为多见, 由于患者情况不同决定了不同的手术方式。12例患者均涉及到手术切口的运用, 其中4例采用耳前切口, 2例下颌下切口, 4例采用半冠状切口或状延伸到颞下耳前切口, 1例采用下颌下及耳前切口, 还有1例采用口内及耳前切口。12例患者中, 采用髁突切除术来切除病变的髁突有7例, 另外5例采用局部切除术, 仅切除病变的肿瘤, 保留髁突。有文献报道, 采用滑行下颌支截骨术可以取得理想的手术效果, 一般应用下颌下或耳前切口, 亦或是联合应用此两种方法, 将截骨后的下颌支末端塑成髁突状, 继而被滑入到关节窝内[9]。虽然对髁突可以实施完全切除, 但运用保守方法治疗切除肿瘤, 并尽量保留全部或部分髁突颈的手术方法, 陆续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对于肿瘤引起的一侧的下颌骨肥大手术治疗有以下5个方面: (1) 切除髁突同时行假关节成形手术。 (2) 健侧的下颌升支行矢状劈开截骨矫正偏移的下颌中线。 (3) 下颌骨成形术矫正患侧肥大的下颌骨。 (4) 下颌骨成形术矫正健侧外翻的下颌骨。 (5) 颏成形术用于矫正偏斜的颏部[10]。
综上所述, 髁突软骨瘤因其发病率较低, 临床研究少, 各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因其表现疑似颞下颌关节陈旧性脱位, 在诊断上需运用多种手段, 与下颌关节陈旧性脱位进行鉴别。目前, 外科手术治疗为髁突软骨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其中以直接切除病变的髁突为主, 但在考虑多方面因素后, 可选择保守治疗。
摘要:目的:总结归纳临床上诊断治疗疑似颞下颌关节陈旧性脱位的髁突软骨瘤的方法, 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我院自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2例疑似为颞下颌关节陈旧性脱位, 实则诊断为髁突软骨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回顾研究此类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方法。结果:对于髁突软骨瘤疑似颞下颌关节陈旧性脱位, 诊断上主要通过病理学与影像学的方法, 治疗时以外科手术为主, 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运用不同的手术方式。结论:因为颞下颌关节陈旧性脱位与髁突软骨瘤临床表现极为相似, 在此对其诊断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以便日后对此疾病作出准确诊断, 提供精确治疗。
关键词:髁突软骨瘤,颞下颌关节脱位,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冬梅, 丁建平.国内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发病情况的调查[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09, 27~33
[2] 薛雷, 周青.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的影像学诊断及疗效评价[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0;8 (5) :406~410
[3] 易新竹, 张晓歌, 王艳民.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咬合板治疗[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09;2 (3) :137~139
[4] 胡瑶瑶, 许彪.外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手术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08;1 (11) :694~695
[5] 孙宁宁, 周青, 薛雷, 等.关节镜辅助治疗陈旧性颞下颌关节脱位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1;4 (12) :743~744
[6] 刘建华, 张文涛, 包霆威, 等.颞下颌关节滑膜软骨瘤病诊治的研究进展[J].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2;38 (4) :817~820
[7] 赵泽亮, 王旭东.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诊疗进展[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电子版) , 2011;5 (3) :322~326
[8] 黄栋, 陈敏洁, 何冬梅, 等.计算机辅助下颌骨髁突外生性骨软骨瘤的手术切除[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3;11 (1) :44~50
[9] 胡砚平, 刘冰, 赵炜, 等.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7例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11;25 (4) :308~313
陈旧性踝关节骨折脱位 篇7
臂丛神经由于生理解剖的特点, 损伤后治疗较困难, 疗效也不理想。护理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 细心的护理, 科学的功能锻炼, 有利于手功能的恢复。
1临床资料
1例患者因车祸伤致右肩关节活动障碍, 右上肢感觉减退4个半月入院。查体:右肩上部锁骨远端皮肤骨性高起, 触之硬, 略压痛, 右肩活动障碍, 前屈70°, 后伸30°, 外展约60°, 无法上举, 右上肢不规则痛觉减退, 肌力Ⅲ至Ⅳ级, 肘关节活动可, 腕关节以远各关节活动时疼痛并压痛, 前臂旋后位45°时, 右上肢尺侧放电感, 右下肢下垂片刻便见前臂以远逐渐肿胀, 皮肤暗红。辅助检查:X线示右锁骨远端完全移位至肩峰上缘以上, 喙锁间隙约2.8 cm。肌电图示:右上肢神经源性损害 (颈5、6、7、8, 胸1根或水平损害) 。择期在臂丛+颈丛麻醉下行右锁骨外端切除、喙锁韧带重建术[1]。术后制定了系统的治疗和康复功能训练, 恢复良好, 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2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安慰患者和家属, 对消极情绪及时疏导, 讲解相关医疗知识, 积极配合治疗。
2.2 皮肤护理 针对右上肢感觉减退, 应提高警惕, 使用温水擦洗患肢, 轻轻按摩, 经常更换体位。
2.3 讲解和指导康复训练的作用和方法。
3术后护理
3.1 患者返回病房时,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平卧时, 屈肘置于体侧或胸前, 肘部软枕垫高, 与胸平齐, 坐位时, 用前臂吊带悬吊患肢于胸前。
3.2 引流管及敷料的观察:术区引流管一枚, 妥善固定, 防止脱出, 定时挤压, 保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48 h拔除引流管。
3.3 饮食指导: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多种维生素的食物, 如, 瘦肉、蔬菜等。
3.4 疼痛护理:患者术后当夜中度疼痛, 给予洛芬待因2片口服, 效果满意。之后疼痛能耐受。
3.5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3.5.1 切口感染:术后抗生素静脉输液, 切口无红肿、疼痛, 敷料清洁、干燥, 体温正常。
3.5.2 肩关节功能障碍:早期协助患者功能锻炼, 增加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 防止肩关节粘连[2]。
3.5.3 神经损伤:观察患肢感觉情况, 给予营养神经治疗。
3.5.4 皮肤受损:患肢感觉下降, 避免烫伤及碰撞伤。
3.6 功能锻炼
3.6.1 手术当天及术后第1天, 行手指及腕、肘关节伸屈锻炼。除肩关节外, 为患肢做向心性按摩。由于患肢有神经损伤, 患肢的主动运动不能完全达标, 所以必须用健手辅助患肢做相应的功能锻炼。还可使用手部锻练器械[3]辅助练习, 如橡皮筋弹指运动等。
3.6.2 术后第2天, 引流管拔除后, 行患肢肩关节被动活动和肌力训练。方法:吊带悬吊患肢, 患手尽最大努力触摸健侧的肩部;健肢托住患肢肘部, 患肩放松, 缓慢下蹲与站起, 使患肩被动外展与还原[4]。
3.6.3 术后第3天到出院在上述练习的基础上, 患肢逐步参与日常生活活动, 如洗脸、刷牙、梳头、系带、穿上衣等, 以增加肩关节的全方位活动度, 3周以后可自由活动。8周内限制患者进行繁重的工作。
3.7 辅助理疗:红外线照射肘、腕关节;手部气压治疗, 以改善循环。
3.8 出院指导:继续康复训练, 避免肩部负重, 外出时患肢用吊带悬吊, 手部及腕、肘关节的功能锻炼长期坚持。术后3个月随访, 患者右肩关节前屈90°, 后伸40°, 外展80°, 可被动扶持爬墙上举, 右上肢痛觉较前敏感, 肌力4级以上。
4讨论
肩锁关节脱位同时伴有臂丛神经损伤的患者, 除做好一般护理外, 重点是加强心理护理和功能锻炼的指导, 臂丛神经损伤的康复护理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 要选用正确的完善的康复方法, 帮助患者掌握相关的知识, 达到满意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Ⅲ型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伴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术前术后护理。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因, 病史以及手术方式, 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术前术后护理、并指导患者行完善的康复训练。结果 本例患者经过完善的治疗与护理, 患者无消极情绪, 手术成功, 康复训练效果明显。结论 精心的心理护理和完善的康复训练是使患者迅速恢复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肩锁关节脱位,臂丛神经损伤,护理
参考文献
[1]洪财斌.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IIl型肩锁关节脱位.中医正骨, 2007, 19 (7) :62.
[2]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1913-1941.
[3]舒燕.臂丛神经损伤术后康复护理.中医正骨, 2007, 19 (11) :77.
陈旧性踝关节骨折脱位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年~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共36例, 男性22例, 女性14例;年龄22~54岁, 平均年龄38.2±4.5岁;左侧15例, 右侧21例;均为尺骨远端背侧脱位, 单纯脱位29例, 伴尺骨茎突撕脱骨折7例, 均为间接暴力损伤所致。受伤就诊时间1个月至6个月。所有入组患者术前均行X线及CT检查, 提示尺桡骨间隙<2mm。按随机双盲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18例,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 治疗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1.2手法复位
患者宜取仰卧位, 根据关节脱位情况, 一助手行握住伤肢肘部上方, 另一助手握住关节远端的腕部及大、小鱼际适当力度拔伸牵引, 前臂旋后位轻屈腕来回旋转腕关节, 待松解完全后极度背伸腕关节并极度外旋, 将尺骨茎突向掌侧推, 可及弹响。复位后见下尺桡关节复位, 尺骨下端无向背侧突出, 前臂旋后功能恢复。固定后拍X光片证实复位成功。
1.3固定方法
腕部外敷本院中药制剂伤科黄水纱消肿止痛, 根据患臂的长短、粗细的不同, 制作宽约7cm, 折弯成“L”型超肘超腕杉树皮夹板, 内铺一层夹骨棉, 放置前臂, 使前臂旋后位屈肘固定, 三角巾悬吊于胸前, 固定4~6周。
1.4护理干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的护理干预。
1.4.1心理护理由于前臂具有旋转功能, 下尺桡关节陈旧性脱位后前臂疼痛、畸形, 手的协调性及灵活性丧失, 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烦躁情绪[2], 医护人员应主动关心、体贴他们, 帮助其完成部分自理活动, 建立良好医患关系;耐心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问, 介绍下尺桡关节脱位的基本知识、危险因素及预后, 接受允许患者表达内心感受, 消除患者的心理顾虑。指导复位时患肢肩膀自然下沉放松, 深呼吸调整紧张度, 积极主动正确配合整复治疗。
1.4.2患肢护理复位后保持患肢前臂屈肘90o旋后位固定, 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 切勿旋转前臂及下垂放置;卧位时头肩部抬高, 患肢垫枕与躯干平行。夹板过紧影响患肢血液循环, 过松起不到固定作用, 应松紧适宜, 特别在肿胀高峰期和肿胀消退期。重视患者的主诉, 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情况, 如出现高度肿胀、皮肤苍白、皮温升高、感觉麻痹、被动伸指疼痛加剧及活动受限等情况, 即及时调整外固定包扎, 并给予消肿治疗。
1.4.3换药护理执行每次更换敷料时, 注意两助手须擒拿扶正伤肢前臂远近端, 保持整复后的前臂旋后位, 直至夹板固定缚扎完成。观察前臂皮肤情况, 如皮肤出现丘疹伴瘙痒、水疱等过敏情况, 应清洁皮肤后外涂派瑞松药膏才上外敷药, 嘱患者忌用手抓挠皮肤, 避免皮肤受损感染。换药时注意保持棉花垫清洁及避免夹板变形。早期外敷伤科黄水以消肿止痛, 中期外敷黄油纱和营生新, 后期可用驳骨纱接骨续损。严格控制患者擅自拆除夹板, 注意维持伤肢远端旋后位, 防止关节移位。
1.4.4功能锻炼耐心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强调功能锻炼对恢复的重要影响, 调动主观能动性。在整复固定后按骨折三期指导患者功能锻炼。指导患者复位后即可进行主动掌指部握拳、伸指、对指功能锻炼, 动作缓慢有力到位, 每动作保持5~10秒, 每回锻炼20~40次, 次数由少至多。站立位前臂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 做肩前、后、左、右摆动及水平方向的转圈运动, 以达到活血祛瘀、消肿止痛、防止肌肉萎缩作用。术后4~7天开始坚持手部运动, 增加患肢肩关节主动的屈、伸、内收、外展运动。3周内禁忌做前臂旋转活动, 以免干扰骨折的固定, 影响愈合。4周后可进行前臂旋转活动;6~10周拆除外固定, 可做各关节全面的功能锻炼。
1.4.5饮食护理中医学认为:“肢体损于外, 则气血伤于内, 营卫有所不贯, 脏腑有所不和”, 因此, 机体的外伤, 可导致气血、营卫、脏腑不和。配合中医骨折三期的治疗原则指导患者中医辩证施食。复位后早期饮食以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为原则, 宜多食木耳煲瘦肉、田七煲田鸡、桃仁粥。中后期损伤日久, 正气必虚, 故以补气养血, 健脾益胃, 补益肝肾, 温经通络, 强壮筋骨原则, 如牛膝杜仲猪腰汤, 鸡脚蹄筋汤等。
1.5疗效标准
按照Libort法[3]功能评估标准。痊愈:无疼痛, 活动不受限, 功能正常, 握力正常, 掌屈或背伸减少小于15o。显效:偶尔疼痛, 剧烈活动受限, 功能接近正常, 握力接近正常, 掌屈或背伸减少15o~30o。有效:经常疼痛, 工作时轻度受限, 功能减弱, 握力减弱, 掌屈或背伸减少30o~50o。无效:持续疼痛, 正常活动受限, 功能明显减弱, 握力明显减弱, 掌屈或背伸减少50o。
1.6统计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 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 学意义 (P<0.05) (表1) 。
3讨论
下尺桡关节由尺骨小头环状面和桡骨乙状窝组成, 关节呈车轴状。作为距离和平面的补偿, 尺骨小头附着于三角形关节软盘, 与它的掌侧和背侧支持带一起组成三角形纤维软骨复合体[4]。从旋后到旋前, 桡骨围绕尺骨小头旋转, 旋后时背侧韧带紧张, 旋前时掌侧韧带紧张。当前臂过度旋前时, 三角软骨的背侧部分和背侧尺桡支持带可因过度紧张而破裂, 则尺骨头向背侧脱位;如前臂过度旋后, 则尺骨头向掌侧脱位。临床上以背侧脱位多见。下尺桡关节脱位容易漏诊, X光片若不易确定可行CT检查[5]。
治疗下尺桡关节脱位的目的是恢复尺桡关节的正常功能[6]。而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 关节内疤痕组织增生, 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 较新鲜脱位复位困难。我们采用本院传统正骨十四法的触摸辨认、擒拿扶正、拔伸牵引、提按伸降等方法顺序复位, 为保证手法顺利进行, 防止再次加重损伤三角软骨及造成二次骨折, 详细的疾病知识宣教、有效的心理支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能有助于缓解患者焦虑情绪, 提高患者对该疾病的认识, 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 积极配合治疗, 直接影响整复效果。
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必须紧密结合, 这是腕关节功能恢复的保证[6]。功能锻炼过早或过度锻炼, 则影响肌腱愈合, 导致治疗失败;功能锻炼过晚或锻炼程度过轻, 则会导致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及骨质疏松等。下尺桡关节脱位如果功能康复不到位, 易出现关节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肌肉萎缩、手腕功能障碍,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按骨折三期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制定功能锻炼方案, 开展早期的功能锻炼具有重要意义。
下尺桡关节脱位整复后维持整复位较困难, 易造成反复脱位。患者配合程度极大影响疗效, 整复前、后需对患者进行宣教, 以较好配合医生整复换药、夹板外固定及随访, 正确执行功能锻炼。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采取针对性的综合护理, 可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 与常规护理对照组相比, 差异显著 (P<0.05)
综上所述, 在手法配合“L”型小夹板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 积极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对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配合“L”型小夹板治疗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36例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 治疗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腕部对位对线良好, 下尺桡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有效率较对照组高。结论 对手法复位配合“L”型小夹板治疗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采取护理干预, 可促进患者康复, 改善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手法,“L”型小夹板,护理
参考文献
[1]刘海霞, 于建红, 李俊梅.萆薢松节糊剂配合护理干预陈旧性下尺桡关节损伤临床应用[J].河北中医, 2012, 34 (9) :1413-1414.
[2]任蔚虹, 王惠琴, 杨迪生.临床骨科护理学[M].2007.8.
[3]张希田, 郭密, 庞伯友, 等.Liebort法治疗下尺桡关节分离疗效分析[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8, 13 (1) :45-46.
[4]裴福兴, 杨志明, 沈怀信, 等.尺骨头切除对腕关节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993, 7 (2) :951.
[5]林锦乐, 黄春育.联合手术方式治疗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J].吉林医学, 2012, 17 (33) :3700-3701.
【陈旧性踝关节骨折脱位】推荐阅读:
陈旧性肘关节后脱位01-11
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09-06
陈旧性脱位05-17
陈旧性桡骨小头脱位06-06
陈旧性踝关节损伤07-16
陈旧性腰椎骨折07-16
四肢陈旧性骨折08-11
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11-06
陈旧性异位妊娠06-15
陈旧性半月板损伤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