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精选8篇)
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 篇1
一般情况下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患者都会伴有脊髓损伤的情况, 这样就对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增加了难度。因为患者后凸畸形和脊髓前方比较长的时间内不能够得到有效处理, 所以使得患者的脊柱列线出现变化, 患者会感觉到比较强烈的疼痛感, 这种疼痛感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1]。而对于此类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在医学上还是存在着不小的争议。在本次研究中选择河南省卫辉市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20例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伴随脊髓损伤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实验组。在观察组中患者采用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 而实验组中采取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示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从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220例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伴随脊髓损伤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为观察组和实验组。在观察组中的110例患者中, 男63例, 女47例。患者年龄在18~68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38.6±2.7) 岁。患者致伤的原因如下:高处坠落致伤的患者有22例, 交通事故致伤的患者有36例, 重物砸伤的患者有24例, 摔伤致伤的患者有28例。患者根据Frankel分级情况如下:A级有23例患者, B级有26例患者, C级有32例, 患者D级有29例。在实验组中的110例患者中, 男65例, 女45例。患者年龄在19~69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39.2±2.4) 岁。患者致伤的原因如下:高处坠落致伤的患者有25例, 交通事故致伤的患者有35例, 重物砸伤的患者有23例, 摔伤致伤的患者有27例。患者根据Frankel分级情况如下:A级有20例患者, B级有27例患者, C级有33例, 患者D级有30例。观察组和实验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致伤原因等等一般资料情况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于观察组中的患者, 在手术前进行全身麻醉, 患者取右卧体位。医护人员需要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各项体征进行严密的观察, 经胸腹膜外入路, 确保患者受伤的椎体和上下2块正常椎体能够被直接观察到, 结扎患者血管从而进行止血处理措施, 伤锥次全切除彻底清除椎管内的骨折块以及椎间盘, 在椎体前方彻底减压, 并且与此同时将固定螺栓固定在患者受伤椎体附近的正常椎体上, 采用器械对患者的椎体进行纠正, 完成之后采用椎间融合器或者自体骨进行移植固定, C型臂透视确认之后, 在患者体内置留引流管, 最后缝合切口[2]。对于实验组的患者, 在手术前对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 采取仰卧体位, 采用C形臂对患者的受伤椎体进行准确定位, 并且将患者受伤椎体作为中心正中切口椎体显露之后, 在相邻正常椎弓根内植入椎弓根螺钉, 对受伤椎体进行切除, 同时对脊椎腹侧的压迫切口进行观察, 采用“L”形的推杆将压迫的骨折块进行复位, 对于神经根管狭窄患者进行减压处理。连接预弯连接棒和两端螺钉之后进行凸畸形骨块进行校正, 在上下椎板间进行骨块移植, 经C臂对手术效果进行确定, 然后在患者的体内置留引流管, 并且缝合切口[3]。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检验结果采用 (±s) 表示,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在治疗之后, 两组患者的Frankel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两组患者的感觉功能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康复, 患者肢体感觉和肌力出现明显恢复。在观察组的20例全瘫患者中, 有18例患者的感觉功能出现了一定的康复, 而在对照组的20例全瘫患者中, 感觉功能出现康复的患者有16例。两组患者剩余的不全瘫患者的运动功能都有了比较大的恢复。
3 讨论
在临床医学上对于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的, 手术对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也是很多相关医学研究者们研究分析的重点[4]。有相关研究表明在影像学检查发现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的神经会受到比较严重的压迫。所以对于患者的压迫神经组织的骨块进行有效的处理能够使得患者尽早的恢复健康[5]。一般情况下对于整个椎体受到比较小的范围的压迫的患者只需进行小范围切除即可[6]。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中患者采用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 而实验组中采取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 这两种入路治疗的方法都获得了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所有患者在治疗之后, 两组患者的Frankel分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在康复出院之后的随访期间内, 神经损伤的患者得到了比较好的恢复。
总之, 对于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 需要依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安排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 这样才能尽可能快的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减少痛苦。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的不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从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220例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伴随脊髓损伤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为观察组和实验组, 每组患者各110例。在观察组中患者采用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 而实验组中采取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在治疗之后, 两组患者的Frankel分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的感觉功能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康复, 患者肢体感觉和肌力出现明显恢复。结论 对于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 需要依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安排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 这样才能尽可能快的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减少痛苦。
关键词: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脊髓损伤,不同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李江海.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在基层医院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治疗中的应用.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1, 19 (2) :21.
[2]刘凯.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的疗效观察.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 24 (3) :234.
[3]郑鹏.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89例临床分析.中外医学研究, 2011, 27 (9) :42.
[4]郝晓.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26例疗效观察.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 (6) :45.
[5]L.Garnier, J.Tonetti, A.Bodin.Kyphoplasty versus vertebroplasty in 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 u res.Short-term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amulticentre cohort of 127 consecutive patients.Orthopaedics&Traumatology:Surger y&Research, 2012, 98 (6) :112-119.
[6]麻文廉.硬脊膜减张术在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意义.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2, 13 (6) :115-117.
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 篇2
【关键词】 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内固定;后路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R68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3-0075-02
胸腰段脊柱骨折是常见的骨外科疾患,有活动限制、脊柱疼痛等病状表现,部分神经及脊髓损伤严重者,伴随有下肢麻木、疼痛等表现[1]。本研究分别采用前路内固定术、后路内固定术对两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2]:①年龄≥18周岁;②伴或不伴神经系统损害的胸腰段骨折;③无下肢原发神经系统疾病,直肠、膀胱功能障碍;④无手术禁忌症。排除标准:①严重开放性骨折;②病理性骨折;③先天畸形;④伴严重颅脑、胸腹腔损伤等。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8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2例。观察组中男性30例,女性12例,年龄29~46岁,平均(36.02±3.34)岁,损伤部位包括18例T10~11椎体,24例L1~2椎体;病程1~48h,平均(12.36±2.19)h。对照组中男性32例,女性10例,年龄28~45岁,平均(36.13±3.55)岁,损伤部位包括16例T10~11椎体,26例L1~2椎体,病程1~47h,平均(12.35±2.15)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损伤部位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经前路内固定治疗:①患者行常规麻醉后取侧卧位,胸膜外或腹膜后入路,取合适切口,充分显露骨折组织;②根据骨折部位选择椎体钢板与螺钉,对骨折组织采取复位处理;③将选择的螺钉打入骨折处固定。对照组患者采取经后路内固定治疗:①患者行常规麻醉后取侧卧位,在椎弓根内做切口,完全显露骨折组织;②根据骨折部位选择椎体钢板与螺钉,对骨折组织采取复位处理;③将选择的螺钉打入骨折处固定。术毕,对全部患者实施抗生素治疗,以防感染,并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同时加强病情监测。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骨组织愈合情况。疗效参照有关文献 [3]拟定。显效:症状消失,疼痛缓解,骨折组织恢复良好,可正常工作及生活;有效:症状改善,疼痛减轻,骨折组织基本恢复,但对工作及生活仍有一定影响;无效:与显效及有效标准不符。运动及触觉评分参照ASIA2000标准对患者的运动及触觉功能进行评分[4]。观察患者是否有腰酸背痛、钉松等术后并发症;观察患者伤椎高度及Cobb角度[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者显效23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24%(40/42),对照组显效21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48%(38/4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运动及触觉评分对比 术后研究组运动及触觉评分均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伤椎高度及Cobb角度比较 治疗结束后,两组伤椎高度及Cobb角度均明显好转,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改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3 讨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不仅可诱发神经功能障碍,情况严重时还可造成患者下肢瘫痪,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影响深远。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路内固定术已成为治疗脊柱骨折的常用术式,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大量学者对该种术式提出质疑。黄善武等[6]指出,采用后路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1%,而采用前路内固定术治疗的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6%。
与后路内固定相比,前路内固定术具有以下优点:①前路内固定术能够对患者脊柱畸形直接进行矫正,能够在直视的状态下完成手术操作,对减压效果与患者脊柱功能的改善十分有利,术后固定效果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可以有效恢复脊柱高度和神经功能;②前路内固定术可帮助患者选择适当的固定位置,对患者脊柱功能的恢复与脊柱承受力的分散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使患者Cobb角、运动及触觉功能得到快速改善,因此临床疗效显著。但需要明确的是,前路内固定术也存有些许弊端,如手术时间长、创伤大等。因此,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要于患者脊柱损伤一侧入路,同时还要防止各脏器阻挡,加强对胸膜与神经根的保护,以防其过度损伤。
从两组治疗后的运动及触觉评分来看,研究组明显好于对照组,提示研究组运动及触觉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表明采用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可使患者的运动及触觉功能改善更为明显,这与蔡谦等[7]报道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组钉松、切口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4.7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81%,提示相较于后路内固定术,前路内固定术的安全系数更高,可有效降低钉松、切口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而对照组之所以不良反应例数较多,可能与内固定方式选择不当、内固定撑开过度及内固定节段选择不正确等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采用前路与后路内固定术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均可取得显著疗效,但前路内固定术在改善患者运动及触觉、减少并发症方面作用明显优于后路内固定术,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关骅,陈学明.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分类标准渊2000年修订冤[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1,11(3):341-342.
[2]魏劲松.前路与后路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2):49-51.
[3]黄淑芬,陈伟燕,刘家瑞,等.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4):212-213.
[4]王方永,李建军.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ASIA 2011版)最新修订及标准解读 [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8):797-798.
[5]李志鲲,王飞,易红,等.Tiltmeter软件测量脊柱侧凸Cobb角度的可行性研究[J].临床骨科杂志,2014,17(1):100-104.
[6]黄善武,欧阳永生.前路与后路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0):1104-1105.
[7]蔡谦,蒋再平,万钧,等.前后路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探析[J].健康大视野,2012,20(11):33-34.
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 篇3
关键词: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
脊柱胸腰段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目前比较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是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术后患者椎体高度恢复、脊柱生理弧度恢复以及椎管减压效果明显,但临床研究表明其在远期疗效上存在后凸畸形或椎体高度丢失等不良情况,影响预后效果。我院通过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段骨折已经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的84例胸腰段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T11~L2单节段骨折,排除合并其他部位骨折且愈合后功能恢复正常、陈旧性胸腰段骨折及爆裂性骨折需要截瘫的患者。随机将84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试验组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35.16±4.33岁。对照组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36.01±4.0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节段以及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全麻下实施手术,对照组患者采取后路内固定非植骨融合治疗;试验组患者采取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手术方法:患者取俯卧位,髂前及上胸部、肩部垫高,使下胸、腹部悬空。以骨折椎体为中心,取后正中切口,暴露椎体及上下位椎板、小关节及横突,采用Weinstein解剖定位法,保持矢状角0°及横切面角50~150°并用椎弓根针探测,确保钻孔在椎弓根四周骨壁之内。在C臂透视下确认位置满意后,攻丝后依次植入椎弓根钉,对于有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的,按术前x线及CT扫描所显示的椎管狭窄程度减压,决定行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术,在透视下轴向撑开伤椎复位,使伤椎椎体前后高度及椎间盘高度恢复,最后根据椎体损伤程度行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作后外侧植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逐层关闭切口。术后两组患者均留置引流管,进行抗炎、止血和脱水治疗,辅助康复锻炼。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获得1年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访1年椎体前缘压缩率、Cobb角、神经功能Frankel等级增加及VAS评分变化情况[1]。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7.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缘压缩率、Cobb角、Frankel等级及VAS评分均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Frankel等级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试验组随访1年椎体前缘压缩率和Cobb角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VAS评分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Rajasekaran S等研究表明超过半数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为胸腰段骨折,其中约1/5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伤后脊柱结构遭到破坏,失去承重能力,部分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感觉丧失,引发运动或者排便功能障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2]。Wu L等研究表明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及棘突等结构的完整性对外科治疗后患者脊柱的稳定性、预防后凸畸形及脊柱屈曲具有关键作用。本研究采取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在尽量保持患者脊柱形态结构完整性的基础上解除压迫,恢复患者椎管正常状态,内固定效果良好。较普通椎弓根钉系统撑开复位术后不良情况发生率更低[3]。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在矫正畸形、提高患者骨性愈合效果、避免脊柱后柱损伤、避免脊髓神经根受损、减小椎弓根钉应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采取后路内固定的患者,术后椎体前缘压缩率、Cobb角、Frankel等级及VAS评分均明显改善,表明后路内固定治疗的有效性。而植骨融合组患者椎体前缘压缩率及Cobb角1年后均未见明显丢失,与非植骨融合患者比较效果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采取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显著,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预后情况更佳,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李振全.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4):87-88.
[2]马勇.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2):152.
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吴江某医院在2008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7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54岁。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后均符合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行动不便、活动受限制及疼痛感等。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前路内固定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后路内固定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患者侧卧,并麻醉处理,利用腹膜或胸膜外入路,制造合理切口,使患者的骨折组织得以暴露,另外需要结合患者骨折位置对螺钉和椎体钢板进行选择,患者的骨折组织经过复位后,在骨折处利用螺钉进行固定,并使用钢板进行外固定。对照组患者侧卧,并麻醉处理,利用椎弓根制造切口,使患者的骨折组织得以暴露,另外需要结合患者骨折位置对螺钉及钢板进行选择,患者的骨折组织经过复位后,在骨折处利用螺钉进行固定,并使用钢板进行外固定。
1.3 护理方法
1.3.1 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
1.3.1. 1 术前体位训练
让患者术前1周练习平卧,双下肢交互抬起的动作及床上小便的方法,以适应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放置带来的不适感。
1.3.1. 2 术中配合
关闭伤口前,必须检查椎间盘切除间隙出血情况,必要时用纤维蛋白胶止血,在胸膜外腔灌注温水以检查胸膜有无破损,若有气泡从胸腔(胸膜)内冒出,必须找出胸膜裂口进行缝合,并在胸膜缝合后腋中线最低位放置胸腔引流管[2]。
1.3.1. 3 术后护理
保持引流管开放,术后1~2d引流管内无引流液引出,夹闭引流管2~3h,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必要时拍X线胸片后,拔除引流管,本组未出现心肺功能异常。
1.3.2 疼痛护理
1.3.2. 1 术后疼痛评分
根据客观疼痛评分,按照成人0~10分疼痛程度评分法作为客观疼痛评估工具。患者出现出汗、肌肉僵直、不敢翻身、深呼吸等症状,即评分超过5分,必须给予药物有效镇痛。本组疼痛评分均>5分。
1.3.2. 2 术后镇痛治疗
采用止痛合剂(杜冷丁50mg+吗啡10mg+非那根25mg),用电子止痛泵控制滴速,本组术后40~60h疼痛均得到有效控制。1.3.3血管神经损伤牵拉引起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1.3.3.1脊髓神经功能观察胸腰段脊柱骨折螺钉需要固定在患者健侧椎体部位,固定过程中,对螺钉固定方向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为防止因血管神经损伤牵拉而造成的各类并发症,需在患者手术过程中积极展开唤醒试验,同时避免螺钉在固定过程中划入患者脊髓部位,影响中枢神经的正常运作。同时,患者手术完成后的3d内,由护理人员按照8h/次的频率,对患者双下肢部位的感觉进行测定。本组均未出现异常症状。
1.3.3. 2 胃肠道护理
针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进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无可避免的涉及到对迷走神经的牵拉,因而可能导致患者在手术完成后出现各种不良的胃肠道反应症状,包括恶心、呕吐等。本组6例患者在手术完成后11h内出现上述不良反应。针对这部分患者所采取的护理措施为:使患者保持头侧卧位状态,嘱咐进行持续性的深呼吸。配合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焦急的情绪。待患者不良症状得到缓解后,再给予进食。同时,对胃肠道胀痛的患者,给予开塞露进行排气。通过上述处理,6例患者均在24h内症状得到缓解与消除。
1.3.3. 3 下肢血运恢复护理
在内固定手术治疗状态下,可能会对患者的胸腰段交感神经产生一定程度的牵拉及损伤,由此引发患者下肢部位的血液流动不畅通。临床表现以下肢皮肤温度异常为主。本组有2例患者术后48h内出现单侧下肢皮肤温度异常。给予护理以温热水对异常部位进行热敷,同时引导患者对下肢肌肉进行定时的按摩与运动。辅助患者定期完成简单的活动动作,主要包括抬腿、屈膝等。通过上述处理,2例患者均在术后72h内恢复至正常状态。
1.3.4 保持脊柱平衡,恢复正常生活
1.3.4. 1 早期活动
术后7d内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在平卧状态下进行适当运动。防止在术后恢复阶段因长期卧床而出现各类并发症(包括褥疮、压疮等)。同时,需要以每天2次的频率进行深呼吸训练,为术后尽早的下床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1.3.4. 2 佩戴支具
术后一周,协助患者独立端坐30min后,可按体型制作石膏背心模具,再按石膏模具形状制作上体支具。
1.3.4. 3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半年内避免做上身下屈的动作,防止内固定物脱出,活动时佩戴支具以减少脊柱活动度。本组未出现脊柱失衡现象。
1.4 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经过相应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疼痛感缓解,骨组织恢复良好,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存在轻微影响,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有效:患者经过相应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疼痛感减轻,骨组织有所恢复,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存在一定影响,生活质量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经过相应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疼痛感未减轻,骨组织恢复较差,对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存在较大的影响,生活质量未得到改善。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相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如表1所示。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满意度上,两组患者均在90%以上,无显著差异性。
3 讨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其本身具有多发性,且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患者自身也需要承受较大的精神痛苦和心理压力,最终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制约甚至还会造成死亡。由此可见,胸腰段脊柱骨折在治疗上,医师需要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对症治疗,从而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残率及致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胸腰段脊柱骨折在治疗方法上,需要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治疗措施,从而使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和生命体征得以改善。此次临床研究发现,两组患者采用前路内固定与后路内固定进行治疗,护理方法均一致,且术后治疗效果均有所缓解,且前路内固定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后路内固定,说明对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患者采用前路内固定治疗合并临床护理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徐辉.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34(25):56-57.
[2]汪凡栋,蔡奇霖.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的治疗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35(2):232-233.
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需要手术治疗的合并脊柱损伤的多发骨折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6例, 女12例, 年龄20~33岁, 平均 (30.2±2.1) 岁;病程1~4 d, 平均 (2.3±0.2) d。按Denis骨折类型分类:爆裂性骨折21例, 压缩性骨折11例, 骨折脱位10例, 屈曲分离骨折26例;其中, 12例合并后腹膜血肿, 10例合并并胸、腹腔脏器损伤;受伤原因有交通伤、井下煤矿砸伤等。随机分为前路手术组和后路手术组, 各3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就诊后进行急救处理, 建立必要的复苏救治措施, 对身体各个部位进行检查后, 初步明确诊断, 并确定治疗方案。前路手术组:对患者行全身麻醉, 患者以右侧卧位, 根据患者受伤程度, 先行肢体骨折内固定手术, 二期性脊柱内固定手术;行肢体内固定手术, 胸、腹腔脏器手术;肢体内固定手术与脊柱手术同时进行。术中降低患者椎体压力, 将突入椎管内的骨块以及一侧椎弓根切除。后路手术组:患者行全身麻醉, 患者以仰卧位, 在患处椎体的中心部位行手术切口, 充分暴露患处, C型臂下实施结束后, 行复位手术治疗, 最后连接预弯的钛棒, 并撑开复位。
1.3 观察指标
观察评估两组的伤锥高度、运动、触觉及cobb角, 采用ISS评分及ASIA运动功能评分对患者创伤严重程度及神经功能进行评定, 术后随访[1]。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合并胸腰段脊柱损伤的多发骨折手术治疗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显示术后6周前路手术组的伤锥高度、运动评分、Cobb角等方面明显优于后路手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6个月~3年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 调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 愈合时间为12~46周, 平均 (18.22±2.30) 周, 详见表1。
3 讨论
胸腰段脊椎在维持整个脊柱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人体活动度最大的关节之一, 但该部位极易发生骨折、脊柱损伤等症状, 并伴随着合并性的脊髓损伤[2]。面对合并胸腰段脊柱损伤的多发骨折, 必须及时加以手术治疗。对有外伤史的患者进行调查, 大多数都认为腰背部都会发生较为剧烈的疼痛, 进而造成难以自身翻身等临床症状[3]。而实施前路手术治疗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可有效缓解患者的脊髓压迫症状, 并且内固定效果也较好。通过本组对合并胸腰段脊柱损伤的多发骨折手术治疗进行分析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术后6周前路手术患者的伤锥高度、运动评分、Cobb角等方面明显优于后路手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者12~46周后均愈合, 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可见前路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后路手术组。
然而, 对于合并胸腰段脊柱损伤的多发骨折手术治疗, 由于不同患者有不同的创伤严重程度, 在确定手术治疗方案前, 必须快速进行复苏诊断, 多发骨折中, 合并胸、腹腔脏器损伤及四肢脊柱骨折较为严重, 死亡率较高, 这就要求在手术治疗前必须采取急救救治措施。从Andersion等报告中指出:“多发伤中胸腰椎骨折的误诊率为25.1%”[4], 可见做好接诊的体格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治疗方案的确定, 经复苏抢救相对稳定后, 对患者伤情做出客观评价, 在治疗方案设计中, 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不同的手术治疗, 对于合并有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 可行四肢骨折内骨固定手术, 同时也可以行脊柱减压、复位等手术。急诊手术治疗过程中, 若同时合并有胸、腹腔脏器损伤的患者, 应遵循先救命的原则, 待生命体征稳定时, 行肢体骨折内固定手术, 同时行择期脊柱内固定手术[5]。对于损伤程度较为不严重的合并腰胸段脊柱损伤患者, 术中先行脊柱手术内固定, 再行肢体手术内固定。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多发骨折合并脊柱骨折脱位, 会加重神经损伤, 这就要求在摆放体位过程中尽量避免对脊柱的干扰, 以避免二次损伤, 若需要行脊柱手术治疗, 应以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为主[6,7,8]。除此之外, 多发骨折容易导致脏器并发症的发生, 在治疗过程中, 做好患者身体状况的观察, 为下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 对于多发骨折中合并胸腰段脊柱损伤的手术治疗, 按照患者的创伤严重程度, 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案, 以保证发生多发骨折中合并胸腰段脊柱损伤的患者得以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赵国强.胸腰段脊柱骨折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4) :71-72.
[2]王平, 王彦平.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23例手术治疗体会[J].宁夏医学杂志, 2013, 35 (12) :1208-1209.
[3]黄哲元, 易碧龙, 刘好源, 等.胸椎骨折合并胸骨骨折的治疗与分型[J].中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36 (12) :1199-1205.
[4]姚杰, 秦利, 杨勇, 等.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 2014, 33 (1) :58, 60.
[5]高国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探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21) :33-35.
[6]吕游, 张大明, 李瑞, 等.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在胸腰段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 19 (8) :620-623.
[7]王德元, 高文魁, 李智钢, 等.GSS-Ⅱ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观察[J].青海医药杂志, 2009, 39 (3) :11-12.
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 篇6
关键词:伤椎置钉,GSS系统,胸腰段脊柱骨折
胸腰段脊柱骨折是常见的脊柱损伤骨折类型, 且多由外在暴力损伤造成, 易合并椎体滑脱和脊髓损伤等问题。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椎体的高度和脊柱的生理弯曲, 解除对脊髓神经的压迫, 恢复脊柱功能[1]。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后路跨椎四钉内固定法, 但这种术式远期疗效甚不理想, 且易出现角度丢失和矫正高度等并发症, 而经后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对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具有良好的疗效[2]。本文就GSS系统加伤椎置钉的方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 探讨其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50例, 其中男29例, 女21例;年龄19~67岁, 平均41.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4例, 高空坠伤13例, 重物压砸伤3例;损伤部位:T1损伤16例, T2损伤18例, L1损伤7例, L2损伤5例, L3损伤4例;根据目前通用的国际AO分型:A型32例, 其中A1型13例, A2型11例, A3型8例;B型18例, 其中B1型11例, B2型7例;所有患者经影像学检查, 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 脊髓神经损伤按照Frankel分级, A级4例, B级4例, C级20例, D级15例, E级7例。对所有患者均应用GSS内固定加伤椎置钉的方法治疗, 且所有患者均在伤后的7 d内进行手术。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根据情况选用气管插管全麻或硬膜外麻, 取俯卧位, 使腹部悬空至少一拳的高度。以伤椎为中心, 在后背正中行纵向切口, 充分显露伤椎及上下椎的椎板、关节突和横突, 切口的长度以暴露伤椎及上下一个椎体为宜, 用自动拉钩充分暴露手术视野。在C臂X线透视机的机透视下, 置入椎弓根螺钉于伤椎的上下椎体, 上位椎体的椎弓根螺钉的进针方向稍偏头侧, 下位椎体的椎弓根螺钉的进针方向稍尾侧, 若有连续的2个椎体骨折, 上下邻椎各行2个螺钉。根据术前方案进行全椎板或半椎板的切除减压, 再用合适的固定棒与椎弓根钉安装连接, 利用撑开器撑开复位, 复位的程度以可使伤椎恢复椎体高度为利。并对脊髓神经压迫者行椎板减压, 将突入椎管的骨块尽量复位, 利用X线机透视证实椎体复位满意后, 将螺母拧紧, 安装横向连接杆, 在需要植骨的部位进行植骨, 若骨量不足可采用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形后外侧植骨融合[3]。操作完成后用24万U庆大霉素和500 m L的生理盐水对创口进行清洗, 并放置引流管引流, 逐层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1~2 d以防感染, 2~3 d后拔除引流, 并应用镇痛以及神经营养等治疗, 同时嘱患者卧床休息, 视切口引流情况将引流管于24~48 h后拔除, 14 d后拆线, 拆线后用腰围或支具保护骨折处6~8周, 并逐步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 术后每隔1个月来院复诊, 3个月后除去支具, 术后12~24个月取出内固定物。并对所有患者随访5~25个月, 平均18个月。
1.4 观察指标
应用X线片等检查, 对患者术前、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和后缘高度以及Cobb角进行测量, 并测算术前和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占正常高度的百分比。同时按照临床通用的Frankel分级标准进行术后脊髓神经损伤分级。
1.5 脊髓神经损伤Frankel分级标准
A级: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功能完全丧失;B级: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丧失, 感觉功能部分存在;C级:损伤平面以下仅存在部分无用的运动功能;D级:损伤平面以下存在部分有用的运动功能;E级:运动和感觉功能均正常[4]。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数据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本组5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 所有患者经X线检查, 骨折均愈合良好, 内固定位置良好, 无断钉和矫正度丢失的情况, 且无切口感染和脊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2.2 手术效果
术后12~24个月取出内固定物后, 患者术后椎体前缘和后缘高度均比术前有明显恢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患者术后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减小,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术后神经损伤分级
术后除2例A级患者以外, 其余患者的神经损伤均有1~3级的恢复, 按照Frankel分级, 恢复程度:A级由术前的4例变为2例, B级有术前的4例变为2例, C级由术前的20例变为6例, D级由术前的15例变为8例, E级由术前的7例恢复到32例。
3 讨论
胸腰段脊柱是胸椎后凸和腰椎前凸的移行部位, 应力较为集中, 活动度较大, 稳定性较差, 所以一旦遭受外在强烈暴力, 就会造成严重损伤[5]。人体生物力学表明, 人体的正常脊柱的前柱承受压缩应力, 后柱承受牵张压力, 在临床上胸腰椎骨折损伤大部分具有脊柱前柱高度缩短, 而后柱延长的特点。而对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治疗重点是尽早解除神经和脊髓的压迫, 尽可能恢复骨折部位的椎体高度和Cobb角, 重建椎体的功能。且目前多数学者认为[6], 对胸腰段脊柱骨折进行正确矫正的关键在于对腹侧进行撑开和植骨的支撑, 以恢复前缘高度;并在保持脊柱完整的前提下对骨折提供可愈合的良好的生物环境;对伤椎进行直接的向前挤压, 使后背侧的移位向前复位, 重建解剖序列。
传统的固定伤椎的后路跨椎四钉内固定法, 撑开后路, 复位椎体前缘的骨块和椎管内骨块, 因此需要要利用撑开的作用维持复位[7]。近年来的大量临床实验表明, 四钉内固定法增大了固定物的承载应力, 在外力作用下易出现内固定物松动和断裂、椎体高度丢失和Cobb角丢失的情况, 复位效果不理想, 且容易再次出现畸形, 近年来伤椎置钉生物力学成为研究的热点。临床有学者对附加椎弓根钉的六钉固定法进行研究, 发现伤椎置钉的三平面六钉固定法可以有效改善螺钉的受力分布, 减少对螺钉的负荷, 有效防止螺钉的松动, 同时增加了内固定的坚固性是一种确实可行的方法。GSS系统是一种新型的胸腰椎后路椎弓根内固定仪, 符合脊柱生物力学原则, 是一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8]。且临床有研究表[9], 伤椎置钉后脊柱的伸屈、扭转和弯曲的方位均会明显缩小, 说明其固定方法牢靠, 从而减少术后可能存在的前后缘高度的丢失。
伤椎置钉的优点还包括为后凸畸形复位提供了支点, 使前后缘高度的恢复更加彻底:避免了术中对锥间隙的过度撑开, 很好的起到了保护椎间盘的作用;单椎间撑开, 恢复椎体高度, 并避免了对正常椎间盘的牵张, 同时牵张前纵韧带、膈肌脚及腰大肌纤维, 起到保护软组织的效果;减少了平行四边形和悬挂效应, 改善了应力的分布范围, 分散各个螺钉的应力, 有效减轻了承载负荷, 大大降低了术后固定棒和椎弓跟钉的断裂, 同时也使内固定系统的把持力和稳定性得到增强[10]。同时GSS内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复位效果良好等特点, 且融合性强, 术中出血少, 固定牢靠, 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脊柱的原有功能, 使椎体高度和脊柱的曲度同时复位, 尽可能地恢复到损伤前的效果, 符合生物力学的要求[11]。
在应用伤椎置钉加GSS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时应注意的手术事项包括: (1) 术前进行胸腰椎X线片和CT扫描或MRT的检查, 以充分了解椎体和脊髓损伤的程度, 以制定详细的设计方案, 注意椎体高度和Cobb角的准确测量;并熟悉和掌握手术的操作要领, 进行准确定位; (2) 在手术的过程中, 椎弓钻孔是操作的关键, 要注意正确把握锥弓根进钉的角度、深度和位置, 尽量不进行反复的定位而增加感染和螺钉松动的机会;在解剖上, 下胸锥有肋椎关节和横突韧带形成的椎弓根一肋骨单元, 即锥弓根外缘, 在此点进钉, 不会穿破内侧皮质, 相对安全。同时在杜心如等[12]的研究中表明, 腰椎选择人字嵴顶点法, 易于骨折处的暴露, 减少操作难度, 且人字嵴顶点接近椎弓根中点, 不会受到关节增生退变的影响。在置钉时应调整进针的角度, 避免对伤椎的进一步损伤, 病史避开骨折部位, 以免对前柱的有效复位造成影响。对于螺钉长度的选择, 在不加重骨折移位的前提下应选择适应的螺钉长度, 应经过椎弓根而不过骨折线为准[13]。根据作者的临床经验, 伤椎螺钉应稍短于上下为螺钉的1/5, 因太长可能会对血管造成损伤, 太短又不会起到复位的效果。重视植骨, 在植骨的过程中, 要对植骨床的软组织要认真剔除, 同时仔细清理小关节突的关节软骨和关节囊, 以便更好的弥补植骨床的不足, 较好的后路植骨的标准是在去除内固定时, 可看到钉棒系统无松动, 有骨痂包围; (3) 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 笔者认为在术前排除手术禁忌证的情况下, 越早手术越好, 否则血肿机化, 导致周围组织粘连, 进而影响手术的复位效果和术后的康复锻炼, 同时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更应及时手术, 解除神经压迫[14,15]; (4) 对于手术适应证的问题, 临床AO分型中的A型以及B型中的B1和B2型为手术适应证, 而B3型和C型以及有前路手术指征的患者为禁忌证;用四钉可以到达到良好复位效果的病例, 也无需使用此术式, 且锥弓根断裂也为该术式的禁忌证[16]。
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 篇7
关键词:后凸,胸腰段,截骨术,融合术
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后角状凸畸形临床并不少见,多为早期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所致,脊柱后凸进行性加重、脊柱不稳可引起脊髓神经功能损害,出现顽固性腰背部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007年9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科室应用经后路顶椎楔形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治疗的陈旧性胸腰椎骨折角状后凸畸形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35~67岁,平均42岁;病程3个月~13年,平均11个月;陈旧性创伤12例,其中1例13年前曾在外院行椎板切除减压术,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8例。均为单节段,其中T113例,T12 10例,L15例,L2 2例。均有顽固性腰背部疼痛,其中有5例伴有不全瘫,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3例;大小便功能障碍3例,性功能勃起障碍3例。术前均进行X线正侧位及动力位片、164排CT及三维重建、MRI,了解畸形的结构和脊髓压迫情况,X线侧位片上测量后凸角(K)和畸形角(D)[1],测量方法见图1。
1.2手术方法全麻,俯卧位,垫软垫使腹部悬空。行常规后正中切口,根据畸形程度暴露病椎上、下各1~2节椎体,并各常规置入2枚椎弓根螺钉,如骨质疏松严重者予以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根据术前设计的截骨角度,切除病椎的棘突、椎板、双侧横突、上关节突及上位椎体的下关节突、棘突和椎板下缘,必要时切除病椎双侧椎弓根,以扩大椎间孔减少闭合矫形时出现神经根受压。先安装一侧钉棒系统临时固定,于另一侧用骨刀根据截骨角度经椎间孔楔形截除椎体上半部分后外侧壁骨皮质,然后用自制反背刮匙由后向前逐步刮除松质骨、上终板骨皮质,并刮除椎间盘组织及上位椎体下终板软骨,以利于椎间融合,并小心由后向前刮除后纵韧带,并清理硬膜周围黄韧带,以避免闭合矫形时出现褶皱压迫脊髓,并将硬膜及神经根充分减压。然后安装术侧钉棒系统后去除对侧的棒,以免影响操作,同法处理对侧,使截骨后的脊椎侧面观呈一开口向后的“V”形,根据术前设计进行楔形截骨及椎板切除。然后连接钉棒系统,术中唤醒试验,逐步加压使病椎截骨面与上位椎体下终板以及椎板间合拢,矫正后凸畸形。然后将减压取出的骨粒植于背侧截骨平面周围及关节突部位,如多节段固定者必要时取自体髂骨进行后外侧植骨。
2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1.5~3 h,平均2 h;术中出血量700~1500 ml,平均900 ml;无术中术后无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17个月(8~36个月);后凸角(K)术前平均44°(42°~62°),术后平均10°(0°~20°),末次随访平均11°(2°~22°);畸形角(D)术前平均46°(44°~65°),术后平均14°(2°~26。),末次随访平均15°(4°~23°);均获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4个月(3~6个月);无内固定失败,有神经损伤的患者术后均获得改善。
3讨论
胸腰段骨折是脊柱骨折中最常见的类型,如果未获得及时处理或治疗不当,使椎体高度特别是前中柱高度逐渐丢失,可导致僵硬的角状后凸畸形,引起脊柱不稳,出现顽固性腰背部疼痛,并发神经功能障碍,包括大小便功能障碍和性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类患者畸形已固定,保守治疗难以纠正畸形和改善症状,多需要手术治疗,但其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术式多样化、术后效果也较新鲜骨折差[2]。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解除脊髓压迫,重建脊柱平衡与稳定,阻止畸形进一步发展,缓解腰背部疼痛,改善神经功能;其次才是安全而稳妥地纠正后凸畸形[3],Lehmer等[4]研究显示为减少脊柱短缩时脊髓发生扭曲、折皱等并发症,单节段的安全截骨矫正度数不应超过35°。有研究显示各种术式的选择对矫正效果有很大影响[5]。但Been等[6]的研究显示前后路联合矫形和单纯后路矫形比较矢状面的满意度、融合率和疼痛的缓解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研究证实经后路顶椎楔形截骨具有较强的矫形能力[7],并且截骨面闭合后较稳定,有利于融合,一般短节段固定即可获得良好的畸形矫正。本组术中切除顶椎附件,可以直视下于椎体侧缘、上下椎间孔之间进行楔形截骨操作,可更好的保护脊髓和神经根。同时术中切除病椎上终板、椎间盘组织及上位椎体下终板软骨,利于融合骨面相互接触,融合率高。本研究中应用的后路经椎间孔楔形截骨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结合了后路顶椎楔形截骨技术和Thomasen闭合楔形截骨技术,术中出血量较少,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后凸畸形的矫正满意。
陈旧性脊柱骨折角状后凸畸形手术难度大,脊髓损伤的风险高,周密完善的术前计划和合理的术中操作可以减少相应并发症。术前根据影像学资料认真设计截骨部位、角度、范围等。术中截骨之前应先将对侧用钉棒系统临时固定,减少截骨过程中出现局部异常活动导致神经损伤[8]。术中操作时应仔细、轻柔,在矫形过程中进行体感诱发电位监护或唤醒试验。术中必须先将椎管、神经根管充分减压,黄韧带和后纵韧带彻底清除,再进行缓慢短缩闭合矫形,注意观察脊髓短缩、扭曲、堆积等情况,必要时应进一步切除椎弓根及相邻椎板。本组中均手术顺利,无任何术中并发症发生。对于骨质疏松严重的患者,术中必要时可应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技术,能明显增强螺钉的抗疲劳能力、固定强度以及脊柱的稳定性[9]。
后路经椎间孔截骨治疗胸腰椎骨折角状后凸畸形通过单一手术入路就可达到缩短脊柱、纠正畸形、植骨融合、内固定的目的,具有一定优越性。由于本组病例数较少,尚缺乏与其它术式的对比观察,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邱勇,钱帮平.儿童胸腰椎结核性后凸畸形的临床评估及术式选择.脊柱先锋,2010,6(2):39-41.
[2]曾日祥,马勇,李世平.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相关因素的探讨.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8,5(3):30-35.
[3]Hesry RY.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adult spinal deformity invited submission from the joint section meeting on disorder of the spine and peripaeral nerves.J Neurosurg Spine,2004,1(1 ):9 -18.
[4']Lehmer SM,Keppler L,Buscup RS,et al.Posterior transvertebral osteotomy for adult thoracolumbar kyphosis.Spine,1994,19; 2060 -2067.
[5]田惠中,王彪,率霞.强直性脊柱后凸截骨矫正内固定术.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7):509-512.
[6]Been HD,Bouma GJ.Comparison of two types of surgery for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combined anterior and posterior stabilization versus postenor instrumentation only.Acta Neurochir(Wien),1999, 141:349-357.
[7]史亚民,侯树勋,王东华,等.后路椎体截骨矫正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中华骨科杂志,2004,24(5):321-324.
[8]邓幼文,吕国华,王冰,等.全脊椎截骨治疗静止型结核胸腰椎伴后凸畸形.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16(3):204-207.
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接受治疗的对象为该院收治的76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38例。实验组中男24例, 女14例, 年龄21~48岁, 平均 (31.2±3.5) 岁, 受伤原因及人数:高处坠落伤20例, 重物砸压伤4例, 交通伤14例。对照组中男28例, 女10例, 年龄25~51岁, 平均 (34±6.5) 岁, 受伤原因及人数:高处坠落伤19例, 重物砸压伤3例, 交通伤16例。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采取后路内固定融合术, 对照组采取前路内固定术。具体方法如下: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俯卧位, 实行全身麻醉, 将胸、腹部悬空, 取后正中线入路, 以患椎为中心, 暴露患椎及上下邻椎, 用椎弓根针进行探测, 以保证钻孔在椎弓根四周的骨壁之内, 固定椎弓根螺钉系统[3,4], 置入钉, 对关键损伤部位进行椎管减压, 将骨折复位固定, 自体髂骨关节突间及横突间植骨融合, 冲洗并逐层关闭切口。
前路内固定术:患者仰卧位, 实行全身麻醉, 取左侧入路, 显露患椎前侧及邻椎, 切除患椎中后2/3骨质及上下椎间盘组织, 椎管前侧采取减压, 完全消除后纵韧带前方的致压物, 患椎撑开复位后, 植入同侧髂骨, 进行内固定融合, 冲洗并逐层关闭切口。
1.3 观察指标
记录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 并比较差异。同时, 在术前和术后进行CT、X线与MRI检查, 记录两组神经功能ASIA分级情况。神经损伤ASIA分级标准[5]如下:A、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及运动消失;B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存在 (仅存某些骶区感觉) , 运动丧失;C、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存在, 无效运动 (即无有用功能存在) , 肌力<3级;D、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存在, 有效运动, 肌力大于3级, 可扶拐行走;E、感觉及运动正常, 大小便功能良好, 病理反射存在。
1.4 统计分析
选择SPSS 13.0进行数据统计,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来表示, 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通过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 并进行组间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实验组各指标均少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术后ASIA分级比较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患者, 在术前术后进行CT、X线与MRI检查, 并根据检查结果, 参照ASIA分级标准, 进行等级划分, 并记录。结果表明, 两组手术后ASIA分级均较手术前有显著改善 (P<0.05) , 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目前, 对于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 但采取何种手术方式, 如何进行手术, 仍有较大争议[6]。选择手术的关键在于, 如何能有效矫正、固定脊柱并解除神经压迫[7]。而手术的形式主要有前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三种。前两种应用较广, 但前路手术较为彻底, 风险较大, 对医生技术的要求较高。相比之下, 后路手术具有操作较为简单、术中出血量少、术后风险较小、术后住院时间短的特点, 它能有效解决之前治疗所引起的下腰痛和腰椎不稳的问题, 并且能改善脊柱各运动部分负荷的传递形式, 使疼痛的产生方向得以改变, 能保留其余正常胸腰椎的活动度, 尽可能降低对其的影响[8]。可见, 后路手术是一种效果较佳的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手术方法。
该研究显示, 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要少, 两组记录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术后ASIA分级均较手术前有显著改善 (P<0.05) , 且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采取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 与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相比, 具有创伤较小、恢复较快、效果显著等优点,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治疗效果, 为有效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将该院就诊的76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采取后路内固定融合术, 对照组采取前路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以及术后ASIA分级情况。结果 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要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术后ASIA分级均较手术前有显著改善 (P<0.05) , 且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取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 创伤较小、恢复较快、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脊柱胸腰段,骨折
参考文献
[1]钱邦平, 邱勇, 王斌, 等.下腰椎爆裂骨折后路固定后前路支撑融合术的适应证选择与疗效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 2007, 23 (12) :898-902.
[2]吕荼, 韩亚新, 朱佳俊.胸腰段爆裂骨折致不全瘫患者前后手术入路的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 19 (24) :2045-2048.
[3]马春光, 陈学明, 朱旭.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7, 12 (2) :108.
[4]王文孝, 丁全峰, 张晓琴.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钌固定术后矫正度丢失的原因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8, 3 (8) :134-135.
[5]胡峰.颈椎前路交锁钢板治疗颈椎骨折120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12, 31 (13) :5-6.
[6]杨飞, 武永刚.经椎弓根植骨椎体成形结合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远期疗效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 17 (12) :887-890.
[7]傅一山, 徐建, 朱海波, 等.陈旧性脊柱骨折脱位的治疗策略[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5, 7 (10) :993-994.
【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推荐阅读:
陈旧性腰椎骨折07-16
四肢陈旧性骨折08-11
陈旧性踝关节骨折脱位08-17
陈旧性脱位05-17
陈旧性异位妊娠06-15
陈旧性桡骨小头脱位06-06
陈旧性踝关节损伤07-16
陈旧性半月板损伤08-28
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11-08
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