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骨折术

2024-05-21

小儿骨折术(共7篇)

小儿骨折术 篇1

肱骨髁骨折是儿童群体比较常见的骨折类型, 临床统计资料表明该种骨折占小儿骨折总数的50%以上, 目前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的是尺骨鹰嘴牵引方法, 其利用力的原理促使骨折在牵引的过程中进行整复和矫正[1]。该种治疗方法需要患者长期卧床配合, 所以对于天性好动的儿童无疑会带来较大的挑战, 因此在护理的过程中使用舒适性护理干预措施让患者从心理、生理等各方面得到满足, 提升护理的效果加速骨折部位的恢复。我院在治疗小儿肱骨髁骨折时采用的是舒适性护理干预措施, 本文对该种护理措施的效果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小儿肱骨髁骨折患者56例作为观察对象, 所有患者均采用尺骨鹰嘴牵引方法进行治疗, 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8例, 其中男19例, 女9例, 年龄4~12岁, 平均年龄为 (6.7±1.2) 岁;摔伤14例, 跌伤9例, 交通事故受伤5例;受伤时间3~13h, 平均受伤时间为 (5.4±2.0) h。观察组28例, 其中男17例, 女11例, 年龄6~11岁, 平均年龄为 (9.2±0.4) 岁;摔伤15例, 跌伤10例, 交通事故受伤3例;受伤时间4~10h, 平均受伤时间为 (7.4±1.0) h。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原因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该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在牵引治疗的过程中主要观察患者血液运行的情况和表现, 如果有剧烈疼痛的情况应该告知医生寻找原因;按时给患者服用药物, 促进骨折部位的恢复和生长。加强对病房的巡视工作, 及时的发现可能存在安全风险的情况从而进行纠正。

1.2.2 观察组:该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舒适性护理干预。具体为: (1) 心理舒适护理:儿童在进入医院治疗之后对于陌生环境产生害怕和恐惧的心理, 再加上牵引治疗起初非常痛苦, 因此患者会产生忧虑和担心等情绪, 此时则需要护士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即年龄稍长的患者可以通过鼓励和安慰的话语来让他们对骨折有一个简单的认识, 告知该种治疗方法的优点等, 帮助其树立起自信心;对于年龄较小的患者则更多的是通过肢体语言传达对他们的关心, 比如拥抱、抚摸甚至提供喜欢的玩具等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让他们心情得到放松主动配合治疗。 (2) 病房环境护理:对于小儿病房可以张贴漫画海报等, 也可以提供孩子们喜欢的连环漫画书等;另外和患者的家属共同为病房提供有趣的活动。和患者的家属取得良好的沟通, 将治疗过程中的操作步骤详细的阐述, 并取得家属的信任和理解等。 (3) 疼痛护理:儿童对于疼痛有着本能的抗拒, 其对于疼痛的耐受性也相对较差, 如果在牵引治疗的过程中发生张力性水泡和重度肿胀等并发症时, 患者会感受到剧烈的疼痛, 所以对于肿胀的患者要使用脱水剂, 手术之后使用浓度为75%的酒精对牵引孔进行消毒护理;另外长时间的卧床很有可能导致压疮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每天对受力部位进行按摩, 每次按摩10min, 3次/d。 (4) 饮食护理:在饮食上尽量迎合儿童的口味, 但是需要在调配上达到营养和口味俱全的效果, 在牵引治疗时应该多摄入蛋白质和维生素, 提升机体的抵抗力, 比如多食用水果蔬菜、动物的肝脏和鱼类食物;在恢复期则应该多摄入钙质, 比如可以熬制骨汤、瘦肉粥、猪肝汤等进行调理肝肾;在牵引手术之后患者的肠胃功能会受到影响, 因此起初食物多以流质食物为主即粥和汤类, 避免发生便秘等不良反应。 (5) 皮肤舒适护理:儿童群体的皮肤均比较稚嫩和敏感, 所以一旦有细菌滋生会出现红疹等疾病, 因此需要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擦洗, 特别是腋窝和颈部等有褶皱的部位要每天进行清洁处理;另外在采用石膏外固定时还应该避免对皮肤的擦伤等。

1.3 评定指标[2]自制健康知识掌握调查问卷和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 分别对两组患者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 (36分制) 和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100分制) 。测试结果:分数30~36 分为优;25~29 分为良;<24分为差;满意度:分数90~100分为满意, 分数75~89分为较满意, 分数<75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文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组间的数据采用χ2进行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的数据采用t进行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护理, 结果观察组患者对于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优良率为82.14% (23例)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7.86% (19例) , 且患者家属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观察组为26 例 (92.86%)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 例 (75.00%) , 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3 讨论

舒适性护理能够让患者在护理的过程中从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得到满足并且达到最舒适的状态, 对于儿童群体来说其自我调节的能力较差, 如果长时间保持低落、恐惧等负面情绪, 对于疾病的治疗非常不利[3]。

肱骨髁骨折的儿童患者对于疼痛的耐受性较差, 在牵引治疗时无法忍受疼痛, 所以不能很好的和医生进行配合, 如果采用舒适性护理让他们的注意力发生转移, 那么会以积极的心态去配合治疗。本次实验中观察组患者使用舒适性护理干预措施,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结果观察组患者对于健康知识的掌握效果和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综上所述, 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使用牵引方法治疗时如果配合舒适性护理干预措施, 能够有效地提升护理的满意度, 同时还能够加速患肢的恢复, 因此非常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骨牵引手术治疗时舒适性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56例作为观察对象, 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28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28例采用舒适性护理干预措施,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对于健康知识的掌握优良率为82.14%, 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67.86%和75.00%, 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在采用骨牵引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时使用舒适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因此非常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小儿肱骨髁骨折,舒适性护理,骨牵引术

参考文献

[1]宋琳, 刘维娟, 郭蓉, 等.小儿肱骨髁上骨折82例临床护理〔J〕.全科护理, 2009, 30 (8) :639-640.

[2]李海明, 贾青霞, 董超, 等.石膏外牵引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12, 25 (9) :162-163.

[3]朱月莉.肱骨髁上骨折的舒适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 2012, 16 (12) :177-178.

小儿尺骨冠状突骨折治疗体会 篇2

1 临床资料

本组8例, 男7例, 女1例, 年龄5岁~16岁, 平均年龄10岁。跌伤5例, 车祸伤3例。新鲜骨折7例, 均伴有前臂明显肿胀, 除1例移位不显著, 其余病例均有明显冠状突向尺侧及向上移位;陈旧性骨折1例, 冠状突向尺侧移位, 冠状突远段向前翘起, 屈肘较对侧差10°, 伸肘正常, 伴有前臂旋转受限, 前臂僵于旋前位。有1例合并前臂肌筋膜室综合征, 1例合并尺骨鹰嘴骨折。按Regan和Morrey[1]的分类方法:Ⅱ型骨折2例, Ⅲ型骨折6例。

2 治疗方法

1例Ⅱ型骨折, 矫正冠状突尺侧移位, 石膏固定屈肘90°中立位3周。单纯新鲜冠状突骨折消肿3 d~5 d给予切开复位丝线捆绑术。取肘内侧切口, 保护尺神经, 自尺侧腕屈肌与尺侧腕伸肌之间分离, 将屈肌止点切断并向下翻转, 暴露骨折端, 骨膜下剥离尺骨近段背侧, 充分暴露尺骨近段前、内、后侧, 复位骨折。自尺骨背侧向骨折中部钻骨孔并引双10号线, 骨折复位良好后, 2股单10号线分别向内和向外两边打结, 固定骨折;骨折近端内侧直接用粗圆针丝线缝合固定, 修复屈肌止点。术后屈肘90°中立位石膏固定4周。

合并尺骨鹰嘴骨折者, 取后侧偏内S形切口逐层切开, 切开肱三头肌腱膜, 暴露尺骨鹰嘴骨折端, 给予清理, 暴露骨折远段, 暴露冠状突骨折, 复位冠状突骨折, 通过骨孔双10号丝线两边打结固定冠状突骨折, 固定牢固后, 复位鹰嘴, 交叉钢针固定。术后半屈肘中立位石膏固定4周。合并前臂肌筋膜室综合征者, 首先切开减张, 1周后待肿胀消退后取肘内侧切口行切开复位丝线捆绑固定术, 术后屈肘90°中立位石膏固定4周。1例陈旧骨折 (Ⅲ型) , 伴有前臂明显旋转功能受限, 给予手术松解上尺桡关节:取肘关节后外侧切口, 暴露上尺桡关节, 凿除尺骨上尺桡关节及其以远桡侧部分骨质;术中旋前90°, 旋后10°.术后制动2周后功能锻炼。

3 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获得随访。1例闭合复位石膏固定后X线片示冠突仍向尺侧移位, 去石膏功能锻炼3个月, 肘关节屈伸功能良好, 旋转功能受限:旋前30°, 旋后10°.给予手术松解上尺桡关节, 旋前90°, 旋后45°, 3个月复查, 肘关节屈伸功能良好, 前臂旋转功能仍为术中范围。1例陈旧骨折术后3个月复查, 旋转功能仍为术中范围。6例新鲜骨折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 术后X线片示复位良好。4周去石膏功能锻炼, 3个月肘关节屈伸功能恢复良好, 无前臂旋转功能受限。

4 讨论

尺骨冠状突骨折共分三型[1]:Ⅰ型骨折为冠状突尖部撕脱;Ⅱ型骨折为50%以下的冠状突游离;Ⅲ型骨折为50%以上的冠状突游离。此分型对指导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治疗及估计其预后很有意义。冠状突Ⅰ型骨折不涉及关节囊结构, 保守治疗预后良好;Ⅱ型、Ⅲ型骨折涉及肘关节囊及肘内侧副韧带及上臂肌肉组织的止点, 且冠状突内侧为桡切迹, 冠状突骨折涉及上尺桡关节, 所以Ⅱ型、Ⅲ型骨折需切开复位内固定[2,3]。我们收治的患者均为Ⅱ型、Ⅲ型骨折。2例保守治疗中, 1例为Ⅱ型骨折, 1例为Ⅲ型骨折, 其中1例屈曲较对侧差10°, 2例均有前臂旋转明显受限。主要原因是冠状突骨折向尺侧移位, 致使整个上尺桡关节向尺侧偏移, 使前臂尺桡骨上段间隙变小, 从而影响旋转;而骨折向近端移位及翻转影响肘关节屈曲。骨折移位的原侧移位, 闭合复位很难矫正移位, 即使复位外固定也不能阻止骨折块向内上方移位。可见Ⅱ型、Ⅲ型骨折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我们通过手术凿除尺骨上段尺桡关节及其远端骨的桡侧部分, 相对增大上尺桡间隙, 获得前臂旋转功能的改善, 但仍有部分功能丧失。其余6例患者均切开复位丝线内固定, 3周~4周去石膏功能锻炼, 功能恢复良好。可见及时良好的复位是尺骨冠状突骨折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保障, 只有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才能保证良好的复位。

手术入路及内固定: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暴露没有经典的手术入路, Ameur等[4]报道肘前正中切口, 切断肱二头肌腱, 即可暴露尺骨冠突。此入路部位血管神经密集, 损伤较大且暴露局限, 只能用螺丝钉从前向后位固定, 需要二次手术内固定取出。我们除1例伴有尺骨鹰嘴骨折通过肘关节后侧切口入路外, 其余5例均通过肘关节内侧切口, 游离并保护尺神经, 将屈肌止点切断, 将尺神经连同屈肌向前保护, 即可充分从前、内、后侧暴露尺骨上段, 良好复位。由于暴露充分, 我们用丝线钻孔捆绑固定, 固定牢靠, 修补屈肌止点, 不需要二次手术内固定取出, 获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Regan W, Morrey B.Fractures of the coronoid process of the ulna[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89, 71 (9) :1348-1354.

[2]Vishwanath J, Agarwal A, Mehtani A.Lsolated typeⅢA fracture of the coronoid process of ulna:a case report and brief review of litera-ture[J].Arch OrthopTrauma Surg, 2002, 122 (3) :184-185.

[3]Bousselmame N, Boussouga M, Bouabid S.Fractures of the coronoid process[J].Chir Main, 2000, 19 (5) :286-293.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护理 篇3

1 临床资料

2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中, 男14例, 女6例;年龄1.5岁~11.0岁, 平均6.8岁;左侧10例, 右侧10例;伸直型15例, 屈曲型3例, 粉碎型2例。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协助医生给患儿行夹板或石膏固定, 必要时行牵引治疗。密切观察患肢有无血管受压、肌肉缺血的症状。如患儿诉剧痛、麻木, 查看手部皮肤若苍白发凉或发绀, 被动伸屈手指时剧痛, 要高度警惕可能发生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若发生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必要时行手术切开减压。密切观察患儿有无神经损伤表现, 如有神经损伤, 正中神经首先发生。肘部正中神经损伤后, 出现前臂旋转障碍, 屈腕功能部分丧失, 拇指不能对掌, 手掌桡侧三个半手指感觉消失, 如有上述症状, 立即报告医生处理。密切观察小夹板、石膏、牵引等外固定是否在位有效, 松紧是否适宜, 有无移位, 如过松过紧及时调整。如需手术治疗, 应配合医生做好术前、术后护理。

2.2 心理护理

因患儿语言表达能力差, 很难准确叙述自己的不适及要求, 不少时候以啼哭表达不适, 且住院后对新环境的恐惧, 故护理人员应做好患儿家长的解释工作, 取得患儿家长的合作, 对家长讲清治疗及功能锻炼与预后的关系。为了解除患儿的恐惧, 护理人员应了解患儿的生活习惯、爱好、性格等, 细心观察患儿的表现, 耐心鼓励患儿讲出自己的感觉, 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同时接触患儿时除语言亲切、表情温和外, 各种护理操作切勿动作粗暴, 为满足患儿对家长的依赖, 可在非治疗时间放宽探视, 使患儿产生安全感。

2.3 功能锻炼

骨折复位后应早期进行功能锻炼。1周内开始练习握拳、伸指、腕关节屈伸, 肩关节可行外展、内收、前屈、后伸等各个方向的活动, 以促进血液循环, 使骨折处血肿尽快吸收消肿, 防止肌肉萎缩, 加速骨折愈合。禁忌做前臂的旋转活动, 以免引起骨折再移位。骨折4周~5周后经拍片确定骨折已愈合后, 去掉外固定, 同时做肘关节的屈伸功能练习, 并辅助做理疗、按摩、热敷等治疗方法, 帮助关节功能尽早恢复。在进行锻炼的过程中应认真倾听患儿主诉, 以了解锻炼的反应, 如患儿感到疼痛不适时应减少活动次数, 缩小活动范围, 切忌做强力的被动活动, 以免发生新的损伤。

2.4 合理膳食

骨折早期应供给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之品, 如牛奶、鸡蛋及新鲜蔬菜、水果, 后期可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高钙、高锌、高铜饮食, 以利骨折修复和机体消耗的补充。供给品种应多样化, 如鱼、虾、芝麻酱、豆制品、瘦肉、胡萝卜、核桃等。注意食物调配和烹调技术, 饭菜色香味俱全, 使患儿食欲增加, 饮食量增加, 以满足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

2.5 出院健康宣教

维持患肢功能位, 用三角巾悬吊患肢, 使之保持屈肘位。保持夹板或石膏的清洁、干燥, 如有污染及时到医院处理。如发现患肢手部发凉, 皮肤苍白或发绀, 应立即就医, 尤其是对无法解释的患肢疼痛更应引起注意。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注意饮食调适, 增加户外活动, 延长日照时间, 以促进钙质的吸收利用。加强保护, 避免再度受伤。

小切口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男39例,女17例;年龄4~11岁,平均8.7岁;跌倒摔伤48例,车祸8例;伸直型髁上骨折49例;屈曲型7例;跌伤41例,交通事故伤8例,高处坠落伤7例。手术时间:伤后3 h~8 d。

1.2 手术方法

采用臂丛或静脉复合全麻,患者取仰卧位,空气止血带下,沿肱三头肌外缘作纵形切口,从肱三头肌和肱桡肌之间进入,注意勿损伤其深面桡神经与前臂外侧皮神经,暴露骨折端,将骨折复位后用直径1.5~2.0 mm克氏针交叉固定,1枚经肱骨外髁穿向肘关节内上方,通过骨折线穿过骨折近端内侧骨皮质,1枚向骨折近端穿向内下方,与第1枚克氏针交叉,若为横断骨折两枚克氏针不应在骨折线上交叉,否则会出现旋转不稳定,穿透肱骨内髁皮质,交叉克氏针以刚过对侧骨皮质为宜,以免损伤神经,如对位欠佳亦可内侧切开对位,针尾剪短折弯留于皮下或皮外,活动肘关节检查骨折固定牢靠程度,C臂透视对位良好后,逐层关闭伤口,伤口放置引流片,石膏托固定肘关节3~4周。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7 d,开放伤口延长至7~10 d,术后24 h拔出引流,3~4周去除克氏针。

2 结果

参照Flynm临床评定标准[3],优:42例(75%);良:11例(19.6%);可:3例(占5.35%)。伤口均甲级愈合,5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在1~6个月临床愈合。

3 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常见骨折,占儿童骨折的3%~18%,儿童骨折的60%[4],移位致畸形愈合率高,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常并发神经、血管损伤,骨折复位不佳易导致肘内翻或肘外翻畸形,早期处理不当易出现Volkman挛缩[5],肘关节强直治疗一般首选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方法、尺骨鹰嘴骨牵引、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6,7],但由于骨折类型及髁上骨解剖特点,手法复位及达到对位后外固定维持较困难,骨折易发生再移位,肘内翻发生率高,外固定时间长,不能早期功能锻炼,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相对牢靠,损伤小,无骨膜剥离,骨痂易于生长,利于骨折愈合,但需专业设备,反复复位易致患肢肿胀,易损伤尺神经[8],手法复位失败、难以复位及有血管危象需手术切开复位,传统手术行肘后舌形瓣切开肱三头肌,暴露骨折断端行内固定,肱骨骨折往往骨折部位后侧骨膜完整的,后侧入路需广泛切断或剥离软组织和骨膜,虽骨折显露好,直视下游离尺神经,但创伤大,但创伤大,出血多,术时延长,愈后肱三头肌与肱骨下端及周围组织发生广泛粘连与挛缩,破坏伸肘装置完整性,不能早期活动,导致关节僵硬。肘内翻畸形是肱骨髁上骨折常见并发症,肘内翻发生机制主要有骨折远端内倾,尺侧移位,旋转移位,内侧皮质塌陷内倾内旋。现大都认为肘内翻发生主要是复位不良,内固定不牢靠,骨折愈合过程中内外侧应力不均所致。所以良好的复位、坚强内固定配合牢固的外固定是预防肘内翻的有效方法。远端骨折端向尺侧移位是导致肘内翻的一个重要因素,桡偏型骨折的远侧端向尺侧移位或倾斜的机会较少,故不易形成肘内翻。因而对于难以达到解剖复位的骨折,行矫正过枉桡偏是预防肘内翻有效方法之一。

肱骨髁上骨折无论采取何种手术入路,术后肘关节都易发生异位骨化及关节僵硬,术中止血彻底,充分引流是有效预防措施。本组术后行常规引流无感染、异位骨化及关节僵硬。肘外侧小切口经肘关节外侧入路,避免肱三头肌损伤,消除舌形瓣入路造成过多肌肉软组织损伤,保留了伸肘装置的完整性减轻了早期功能锻炼的疼痛。可以直接观察到肱骨前倾角,旋转及尺偏畸形是否矫正[9],骨膜下操作,不打开关节囊,对正常装置损伤小,减少组织及关节粘连,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克氏针固定均穿过对侧骨皮质形成交叉,能较稳定固定骨折,有利于骨折愈合及早期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肘关节功能障碍。手术入路的选择对保证肘关节的功能恢复,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均是关键[10]。

参考文献

[1]杨建平,刘保琨,张质彬,等.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完全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1999,19(11):659.

[2]王亦聪.骨与关节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75.

[3]Flynm J C,Matthems J C,Benoit R L.Blind pinning of displaced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sixteen years experience with long-term follow-up[J].J Bone joint Surg,1974,56(2):263.

[4]周荣平,凌强,李太强,等.改良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复杂肱骨髁上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8(12):1179-1180.

[5]郭士方.儿童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18):1433-1434.

[6]陈绎志,林柏洪,李线.闭式穿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体会[J].中医正骨,2006,12(18):935.

[7]邢攸军,韩照江,黄瑞超,等.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J].中国正骨,2008,10(20):55.

[8]刘自贵.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后致尺神经麻痹14例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4):251.

[9]蒋栋,李立东,陈忠俊.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6例临床分析[J].首都医药,2006,13(8):39.

小儿骨折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选择: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治疗的闭合性骨折的患儿共计152例,均经CT、X线检查后确定诊断。所有患儿按照入院时间排序,序列号为单号患儿做为观察组,共计76例,其中男性患儿48例,女性患儿28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7.13±3.22)岁,病程0.5 h~3 d,平均病程(5.22±2.28)h。其中胫骨骨折14例,克雷氏骨折19例;尺挠骨远端双骨折15例;肱骨外科颈骨折8例;巴尔通骨折4例;孟氏骨折5例;肱骨踝上骨折6例;股骨干骨折5例。序列号为双号患儿做为对照组,共计76例,其中男性患儿46例,女性患儿30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6.86±3.57)岁,病程0.5 h~3 d,平均病程(5.48±2.61)h。其中胫骨骨折12例,克雷氏骨折20例;尺挠骨远端双骨折13例;肱骨外科颈骨折7例;巴尔通骨折5例;孟氏骨折6例;肱骨踝上骨折7例;股骨干骨折6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骨折部位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照组: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观察组:麻醉后进行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具体治疗方法视骨折部位及类型而定。①肱骨外科颈骨折:过顶复位后,使用超肩夹板外固定,三角巾悬吊胸前。②肱骨踝上骨折:尺骨鹰嘴与尺偏畸形矫正复位,小夹板外固定。③孟氏骨折:首先进行桡骨牵引,复位完成以后,将桡骨头向背侧推进行复位,3块小夹板外固定,背侧超过肘部,前臂旋后位,三角架固定,悬吊胸前。④巴尔通骨折、克雷氏骨折、尺挠骨远端双骨折:骨折部位牵引,使骨折部位稳定后小夹板固定,根据骨折类型选择掌尺屈曲或者背侧屈曲姿势固定患儿手掌。⑤股骨干骨折:对骨折部位进行牵引复位,小夹板固定,后续持行续性牵引治疗。⑥胫骨骨折:跟骨或踝牵引后5块小夹板固定。

1.2.2 分析指标:观察两组患儿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以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1.3 数据处理:

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处理研究中所有相关数据,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如果得到结果为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如果得到结果为P>0.05则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对照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14.15±6.22)d,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7.48±2.84)d。对照组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为(75.59±20.11)d,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为(61.32±12.80)d,对照组愈合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出现情况比较:

对照组总计出现8例并发症,关节僵硬4例,创口感染、创伤性关节炎各1例,损伤性骨化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观察组患者出现4例并发症,其中关节僵硬2例,损伤性骨化、创伤性关节炎各1例,无感染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4.52%。观察组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内固定技术是以钢板、髓内针、螺钉等固定材料为手段切开正常组织进行骨折、矫形治疗,其技术成熟,应用广泛,其解剖复位准确,固定可靠,但是受到本身创伤大、易感染等弱点所限,在临床上应用仍有一定的局限性,除此之外,内固定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固定材料,也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加大了经济负担[4,5]。而外固定技术使用夹板、石膏、金属针、外固定框架等材料对患者的骨折进行复位固定,随着技术日益成熟,微创、简便等优势其使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6,7]。尤其是对于小儿而言,外固定的优势也更加明显。因为小儿骨骼的特点就是因为处于生长发育的戒断,所以断端有非常良好的血运,比起成人有更强的成骨能力,所以骨折后会比成人愈合的时间更短,对部分骨折复位的要求也不像对成人治疗那样严格,在这种情况下,尽量使用非手术治疗方案进行治疗[8]。

在外固定技术当中,小夹板外固定技术是小儿骨科常见的固定方式,其操作简便、能加快患儿恢复,并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其主要优点为[9,10]:①使用范围广。广泛应用于四肢长干骨骨折、关节面骨折以及青枝骨折,外固定对维持受伤肢体的力线和长度效果很好。②效果可靠。外固定系统稳定,能够消除不利于创伤愈合的的剪式应力,为术后早期活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③固定范围灵活。夹板固定可以视骨折部位而定,灵活设置。④创伤小。外固定不需要切开正常组织,也不需要二次切开取出内固定材料,减轻了患者的身体负担和经济负担,同时也减轻了患儿的心理负担。

通过上述临床实验,我们发现,使用外固定的患儿的出院时间和痊愈时间要明显短于使用内固定的对照组患儿(P<0.05)。这是因为儿童的生长能力旺盛,骨骼发育快,血运丰富,对骨折处的复位不需要像成年人一样精确,使用内固定以后,二次手术反而会减慢患儿创伤的恢复。而且有创手术也增加了创伤感染的概率,从实验中我们也明显发现,使用内固定的患儿的并发症比外固定更加明显,尤其是在术后感染方面,内固定患儿中未发生感染,外固定76例患儿中发生了3例。总体并发症外固定患儿为4例,而内固定患儿发生了8例,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53例临床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53例, 其中男36例, 女17例, 年龄4~12岁, 中位年龄7.46岁;左侧29例, 右侧24例;摔伤41例, 高处坠落伤9例, 车祸伤3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摄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确诊, Gartland分型均为Ⅲ型, 手法复位、皮肤牵引或石膏外固定制动治疗失败, 均不能达到功能复位。

1.2 手术方法

本组患儿均采用全身麻醉, 手术在透视下进行。患儿取仰卧位, 患肢外展, “C”型臂X线机置于床旁。选用肘关节后正中切口, 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游离内侧尺神经加以保护, 显露肱三头肌腱膜, 作倒“V”形切开, 将腱膜瓣向下翻转, 钝性分离肱三头肌和骨膜, 暴露肱骨远端, 清除断端血块、碎骨块及嵌入的软组织, 显露骨折端直视下将骨折复位, 复位后将肘关节置于60度~90度极度屈曲位, 术中C型臂透视其正位及侧位, 骨折复位满意后进行穿针固定, 选用直径2mm的克氏针, 从肱骨外上髁最高处穿入1枚外侧克氏针, 方向与肱骨干成45度, 再从内上髁经皮钻入1枚内侧克氏针, 针尖经断端到近段穿透对侧皮质3~5mm, 两枚克氏针交叉点位于骨折线以上, 穿针强调一次成功, 将克氏针在皮外折弯针尾剪断, 活动肘关节, C臂透视下观察骨折复位及固定效果, 满意后冲洗, 逐层缝合, 术后屈肘90度, 前臂中立位用长臂石膏托外固定。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抗生素预防性应用3~7d, 肿胀明显者抬高患肢, 术后1d可指导患儿行手指的屈伸及握拳活动, 石膏固定2~3周, 拆除石膏后可行肘关节主动伸屈功能锻炼, 术后3~4周摄X线片, 根据骨痂生长情况可取出克氏针, 并进行主被动肘关节的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53例患儿手术过程均顺利, 未见神经、血管损伤, 住院3~7d, 术后随访6~24个月, 平均15.8个月, 所有患儿的骨折均在术后3~4周全部愈合, 且功能恢复良好, 无迟延愈合及不愈合, 无固定失效;1例患儿并发针道轻度感染, 经局部切开引流、抗炎治疗后痊愈;未发生Volkmann缺血性挛缩和肘内翻畸形病例;术前有神经症状者均在术后5个月内恢复;按Flynn标准进行评定:优21例 (39.62%) , 良26例 (49.06%) , 可5例 (9.43%) , 差1例 (1.89%) , 优良率为88.68%。

3 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是小儿肘部最常见的骨折类型, 多为间接暴力损伤所致, 可分为伸直型、屈曲型及粉碎性3种, 属关节外骨折。肱骨下端较薄, 髁上部前有冠状窝, 后有鹰嘴窝, 两窝间仅为一层薄骨片, 且处于骨松质与骨密质交界处, 为力学上的弱点, 易发生骨折。

复位不良和固定不当是导致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移位的骨折断端常可造成血管和神经损伤, 与骨折远端移位情况密切相关, 最易发生损伤的是桡神经和正中神经;肱动脉损伤或受压可造成筋膜间室综合征, 是最严重合并症;肘内翻是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后遗症;肘关节骨化性肌炎是肱骨髁上骨折严重的后遗症之一, 一旦发生则预后很差, 可引起肘关节僵硬、强直等。目前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较多, 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是取得良好治疗结果的关键。保守治疗主要有手法复位外固定、牵引加手法复位外固定, 但肿胀和夹板外固定可引起皮肤张力水泡, 严重者可造成Volkmann缺血挛缩, 患儿疼痛, 外固定不稳固可导致骨折移位、肘内翻、关节功能缺失等不良后果, 因此对于开放性骨折, 血管神经有明显损伤, 手法复位失败的患儿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以避免及减少骨折移位及组织肿胀引起的神经、血管继发性损伤可能, 手术切开直视下复位, 内外交叉克氏针固定, 是儿童髁上骨折最稳定的固定方法, 配合早期正确功能练习, 可有效防止复位后外力牵拉造成的骨折再移位, 防止术后肘内翻的发生。

闭合复位夹板或石膏托固定适用Ⅰ、Ⅱ型骨折, 本组53例患儿均为Ⅲ型骨折, 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采用后正中小切口劈开肱三头肌的肘后侧入路, 对于骨折时间较长或较胖的患儿, 切口要适当延伸, 复位时必须依次纠正侧方、旋转和前后3方面移位, 要注意内侧与外侧皮质的解剖情况, 内侧骨皮质复位尤为重要, 复位后将肘关节置于60度~90度极度屈曲位以防止骨折移位及畸形的发生;术中在应用器械操作或进行牵引复位时要注意保护神经不受到损伤;克氏针一般采用直径2mm为宜, 过细其稳固性差, 过粗易导致劈裂, 穿针要穿透对侧皮质3~5mm, 防止损伤组织, 以增加把持力;固定时避免两枚克氏针在骨折线平面交叉, 交叉点应在骨折线以上;穿针强调一次成功, 不要反复用力的穿刺固定折端, 以防损伤内侧骨骺;术后屈肘90度石膏托固定, 指导患儿早期进行正确的主动功能锻炼, 尽快地恢复患肢的功能, 有效地避免了肘内翻的发生。

综上所述, 采用正中切口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切口小, 组织损伤少, 骨折断端完全显露, 在直视下解剖复位, 可避免远折端旋转、倾斜移位, 增加了骨折端的稳定性, 防止肘内翻的发生, 并发症少, 骨折愈合快, 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好, 是治疗较严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 小儿,治疗,分析

参考文献

小儿支气管异物取出术护理配合 篇7

1临床资料

本组支气管异物患儿150例, 男96例, 女54例;年龄1~12个月12例, 1~2岁82例, 2~12岁56例。异物种类:瓜子、枣核、花生米、果冻等;异物滞留时间:1~360 h;异物滞留部位:右支气管118例, 左支气管32例;主要症状:咳嗽135例, 呼吸困难并紫绀15例。患儿多以呼吸音改变, 伴有哮鸣音、发热入院。对150例患儿均急诊施行支气管异物取出术, 均取得成功, 手术成功率达100 %。手术后送回病房110例, 送ICU病房25例, 送PICU病房15例, 全部治愈出院。

2护理配合

2.1 术前准备

2.1.1 患儿护理

术前向家长详细了解患儿病史, 本次呛异物的过程、发病时间、异物种类。行血气分析、通气功能检查, 检查有无呼吸功能不全。向家属交代术前禁食、禁饮时间, 强调手术高风险性, 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做好有效沟通交流, 令其知情同意以取得理解和配合。医护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关心、安慰患儿, 使其精神放松。应注意观察患儿呼吸和咳嗽音的变化, 迅速通知急诊手术, 各级人员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1.2 手术物品准备

手术室接到急诊通知单要了解手术患儿的年龄、发病时间、异物种类、异物滞留的部位。同时立即以最快速度准备急救药品、调节好室温, 准备异物包、气管切开包。根据患儿年龄选择合适的支气管镜、直达喉镜、冷光源、体位垫。调试好中心供氧装置、中心负压吸引装置, 各2套;根据异物种类选择合适的异物钳2把, 并将异物钳放入支气管镜中试用, 长度和管径大小必须合适;准备长吸引器头, 粗、细各2把备用。将麻醉机调试好, 所有仪器处于最佳备用状态。

2.1.3 麻醉方法的选择

该类手术麻醉风险极高, 术前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麻醉方案。可选用基础麻醉、静脉麻醉或二者结合麻醉。此类手术不能进行气管插管, 只能高频通气, 通过气管镜向肺内吹入高流量氧气。患儿随时有发生窒息的危险, 整个术程要保证生命体征平稳, 血氧饱和度始终保持在安全范围内。

2.1.4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护士迅速接患儿入手术室, 遵麻醉医嘱肌肉注射盐酸氯胺酮5 mg/kg, 待药物起效后同麻醉师一起接患儿进入手术间。选用20~22号静脉留置针, 选择患儿双下肢, 建立外用静脉通路, 固定妥帖, 保持输液通畅, 调好液体滴速, 以方便术中随时用药和急救。同时注意控制液体入量, 防止患儿发生急性肺水肿。手术者和麻醉师在患儿头部操作, 术野很小, 要注意患儿保暖到位, 用棉垫保暖, 尽量少暴露面积, 以免受凉而加重病情。

2.2 术中配合

2.2.1 手术室护士配合

支气管异物患儿发病急、病情变化大、爱哭无自制力, 多为急诊手术, 既紧急又有高危险性, 需两名护士配合手术, 由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担任巡回工作。 (1) 手术体位配合:患儿平卧, 解开衣扣, 暴露颈部、胸部以便观察双侧胸廓起伏和呼吸。用柔软棉垫做成大小合适的小枕, 垫于患儿双肩部和颈部, 使其头后仰约45°, 气管处于水平位。这样医生取异物时支气管镜容易进入气道且防止损伤呼吸道黏膜, 易于顺利取出异物。 (2) 严密配合麻醉工作, 按小儿体重精确配制急救药品、静脉麻醉药品。术中严格执行医嘱, 准确静脉给药并复诵医嘱。守候在患儿身边观察病情变化, 随时配合抢救工作。 (3) 在需要时轻压患儿双肩, 配合手术医生快速取出异物, 缩短手术时间。一名护士坐在患儿头侧左上方负责患儿的抱头工作, 双脚踩脚凳, 双手拖住并固定患儿头部, 随时调整头位的高低、角度, 尽量保持口、咽、支气管在一条直线上, 配合好术者操作以便顺利取出异物。

2.2.2 手术助手配合

术中手术助手必须集中精力, 动作迅速而轻柔, 全力配合操作。要及时而准确地传递器械, 迅速吸尽口腔、气管内的分泌物, 暴露术野。术中要及时清洁异物钳和吸引器头, 妥善保管好异物, 并和术者一同检查异物是否完整[1]。取出异物后充分吸尽气管、咽部分泌物方可撤出支气管镜。如一次未取出异物可再次进入取出, 但要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以免引起喉头水肿。

2.2.3 病情观察

术程中医生、麻醉师、护士都要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用心电监护仪和小儿血氧仪动态、持续地检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术中供氧最重要, 可将氧气连接在支气管镜上给氧, 也可用高频喷射装置给氧。掌握高频供氧频率为100~120次/min, 氧驱动压力为0.5~1.0 kg/cm2。若血氧饱和度低于90 %伴痰鸣音则提示呼吸道有分泌物, 要及时清除[2]。若患儿情况紧急, 紫绀、窒息、心率超过200次/min、血氧饱和度低于80 %应立即暂停手术, 取出气管镜, 迅速辅助呼吸, 用小儿面罩加压给氧, 观察生命体征, 待心率、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 平稳后再继续操作。

3术毕处理

异物取出后放平患儿, 吸尽血液、痰液, 按医嘱静脉注射地塞米松、麻醉拮抗药。未清醒的患儿应使其头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 观察患儿的呼吸情况, 待其完全苏醒, 病情稳定后安全送回病房。若生命体征不稳定、病情危急患者应立即进行气管内插管, 送入ICU或PICU。夜间急诊支气管异物手术要在术前联系好ICU或PICU病房, 确保患儿生命安全。

4讨论

小儿支气管异物取出均为急诊手术, 大多在夜间急诊进入手术室, 患儿病情严重, 麻醉和手术危险性高;患儿爱哭, 咳嗽反射不健全, 无自制力不能主动配合, 随时可能发生窒息而危及生命。因此医护人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齐心协力, 密切配合,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取得成功。手术室护士要积极主动、动作敏捷、反应迅速、密切配合麻醉师和术者的工作。术中所需物品、器械准备要及时、到位, 急救药品准备充分、精确。协助医生保持合适的手术体位以利手术顺利进行取得成功。术后加强康教育, 宣传3岁以下小儿勿食瓜子、花生米等小颗粒食品及果冻等容易呛入气管的食物;小儿进食时须保持安静, 不嬉笑打闹, 哭啼不进食, 集中进食不吃零食。一旦发生小儿呛异物时家长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3]。 (1) 倒立拍背法:发现小儿呛异物应立即倒提其双腿, 使其头下垂, 同时轻拍背部, 可通过异物自身重力和咳嗽时胸腔内气体冲力, 迫使异物咳出。 (2) 催吐法:用手指刺激舌根催吐, 适用于较浅靠近喉部的气管异物。 (3) 挤压胃部法:救护者抱住患儿腰部, 用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顶压其上腹部, 用力向后上方挤压, 压后放松, 重复有节奏进行, 以形成冲击气流而将异物冲出。若上述方法未奏效, 应尽快、就近让患儿就诊于医院耳鼻喉科, 施行急诊手术, 用喉镜、支气管镜取出异物。千万不可拖延, 以免延误手术机会, 危及生命。

参考文献

[1]冯仁柏.硬支气管镜下气管异物取出术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 5 (3) :573.

[2]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461-463.

上一篇:盐酸大观霉素下一篇:收缩期应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