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外感高热

2024-06-27

小儿外感高热(共4篇)

小儿外感高热 篇1

小儿外感高热是儿科常见急症。笔者根据小儿“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的特点, 自拟银花沙参汤于2001年9月至2006年12月共治疗小儿高热78例, 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8例患儿中男42例, 女36例;年龄在1岁8例, 1~3岁25例, 3~5岁30例, 5岁15例;血WBC<10.0×109/L 41例、WBC>10.0×109/L 37例;发热时间最短5 d, 最长20 d。其中59例在本方治疗前接受过其他中西药治疗。诊断及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管管理局高热协作组1988年12月修订《外感高热症诊疗规范》。

1.2 治疗方法

予自拟银花沙参汤:银花15 g, 沙参10 g, 石斛8 g, 石莲子 (去壳) 8 g, 藿香5 g。1剂/d, 水煎频服, 重者1日可2剂, 日夜服。无汗者加葛根;口干加芦根;咳嗽甚者加鱼腥草、僵蚕、川贝;麻疹疹出不畅加板蓝根、蝉蜕;疰夏加糯稻根、鲜荷叶;湿重加重藿香量, 另加薏苡仁;小便涩痛加车前草;大便秘结加大黄;热极生风加钩藤、蝉蜕。

2治疗结果

78例中痊愈59例, 好转12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91.1%。

3 讨论

小儿外感高热, 多见于温病、伤寒、疫毒发热等病,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感染性疾病。门诊所见这类患儿, 多数中西药未能退热、缠绵不愈, 持续高热, 所以多已失去外感初期卫分证, 病理演变较为复杂, 表里难分, 没有明显阶段顺序, 多属卫气营同病, 三阳同病, 温热夹食、夹滞、夹痰。在治疗上单纯解表则里炽盛, 单纯清里而表邪不解。笔者认为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之法是最优选择, 根据有二:其一, 小儿“阳常有余”, 感邪之后, 传变迅速, 易从热化, 高热不退、极易生风致惊, 成为危候, 清热解毒之法能截断伤阴之根。其二, 小儿另一特点“阴常不足”, 脏腑娇嫩, 高热极易伤阴耗津, 津伤热更甚, 吴鞠通已有明训“温病最善伤阴”, 温病存阴最为要义, 养阴生津之法可制止阳热之扰。清热解毒重在祛邪, 养阴生津实为扶正, 二者相得益彰。

本方选银花甘寒之品, 其气清香, 既可清透疏表, 又能解血分热毒, 寒而不遏;沙参甘寒柔润、清肺养阴、益胃生津;石斛、石莲子养胃生津、清热除烦;佐以藿香和中化湿, 宣畅气机, 清气透热, 悦脾开胃。甘寒清润生津滋液之品, 既不浊腻恋邪, 也不呆滞胃气, 妙在其中。全方甘寒不伤阳, 芳香不助热, 滋而不腻, 补不恋邪, 清中兼润, 润中寓补, 标本结合, 表里兼顾, 卫气并治, 气血两清。药虽5味, 升降清散具备, 对于邪热亢盛、正邪相争之小儿外感高热症, 投之可取得较好疗效。

小儿外感高热 篇2

所选122例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 外感后出现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黏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65例, 对照组57例。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2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小儿热速清口服液 (吉林一正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配合薄荷足浴。小儿热速清口服液由柴胡、黄芩、板蓝根、葛根、金银花、水牛角、连翘、大黄等8味药组成。用法用量:1岁以内的患儿每次服2.5~5ml;1~3岁每次服5~10ml;3~7岁每次服10~15ml;7~14岁每次服15~20ml, 每日3~4次。薄荷足浴;药物组成干薄荷30g, 水煎2分钟取汁500ml, 药液温度38~40℃, 小儿保持坐位, 每次40分钟, 每日两次足浴。对照组:用感冒退热冲剂 (江苏苏南药业实业有限公司) , 每袋10g。6岁以上儿童用1袋, 6岁以下儿童用1/2袋, 每日2次, 温开水冲服。两组疗程均为3天。服药期间其他药物停用, 禁辛辣刺激食物。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 感冒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者;显效:治疗3天内体温正常, 感冒症状明显改善者;无效:治疗3天内体温较以前降低, 感冒症状均有好转者;无效:治疗3天内体温未降或升高, 感冒症状无明显改善, 甚或加重者。

3.2 结果

见表1。

χ2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4讨论

小儿外感高热属儿科急症范畴, 其发病率占儿科疾病的首位, 约占门诊的60%以上, 又鉴于90%以上小儿呼吸道感染由各种病毒引起, 随意滥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弊多利少, 河南著名西学中儿科专家李晏玲教授应用中药治疗小儿外感高热20年的经验方收到良好疗效。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利咽功效。在此基础上研制成的口服液, 其中连翘清宣透表、散热解毒;板蓝根清热解毒利咽;水牛角苦咸寒, 能清热解毒凉血;大黄解毒行滞泻热, 共奏迅速减退患儿高热之效果。经药效学研究证实, 小儿热速清口服液有解热、抗炎和抑制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作用。体外实验有较强的抑菌和镇咳祛痰作用, 此外该药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急性与长期毒性实验表明, 长期服用无任何毒副作用。故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疗效显著。

小儿外感高热 篇3

1 方药及制用法

石膏400 g, 连翘40 g, 荆芥、薄荷各20 g, 芦根、赤芍各15 g, 将石膏先煎30 min, 加连翘、赤芍、芦根再煎10 min, 加荆芥、薄荷煎煮15 min, 共煎2次, 煎成400 mL, 过滤后备用。用量为4 mL/ (kg体重) 保留灌肠。

2 功效及主治

本方以石膏为主解肌清热;辅以连翘、荆芥、薄荷辛凉解表、泄卫透汗、清热解毒;佐芦根、赤芍生津护阴、凉血散热。合用共凑解表退热之效, 主治外感风热邪袭肺卫或卫气同病。症见高热烦躁, 微恶寒, 无汗, 或少汗, 咳漱口渴, 咽红肿, 尿黄, 舌质红, 尖部红点密集, 苔薄少津, 脉浮数。

3 疗效

所治10余例均显效, 跟踪观察多数体温在24 h复常, 少数病程长白细胞高者在48 h内复常。一般于用药30~60 min出汗, 90~180 min汗多热退明显, 体温可降0.5~2℃, 即降至39.5℃以下 (此时如汗多体温降之不显, 可给予单味石膏煎剂灌肠, 则可速降) 。对白细胞高者可6 h后再给1剂。

4 病案举例

小儿外感高热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照《中医外感高热症急症诊疗规范》 (1998年中医急症高热症协作组青岛会议修订) 进行病例筛选, 把初诊时体温≥38.5℃, 病程≤3d, 伴有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症状中的一项或多项 (中医辨证系外感邪毒内侵引起, 证类诊断属卫分证、卫气同病证和气分证者) 的患者共136例纳入观察。年龄10~70岁, 平均36.3岁;男性70例, 女性66例。发热至就诊时间2~72h, 平均30h。随机将136例分成治疗组76例, 对照组60例, 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初诊时体温及相关体征症状比较亦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病毒唑和赖氨匹林注射剂静脉滴注、补液等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 加用清开灵注射液0.5mL/kg, 稀释后静脉滴注, 并通过辨证服用加减银翘散。银翘散用吴鞠通《温病条辨》方。辨证加减如下:头痛重者加桑叶、菊花;咳嗽痰黄稠者加贝母、鱼腥草;咽喉肿痛甚者加青黛、玄参;表寒里热证高热不退, 加石膏配麻黄;化燥伤津者酌去荆芥加沙参、天花粉;夹暑湿者加荷叶、藿香、半夏;卫气同病便秘加大黄等。煎服法:3剂用煎药机水煎后分装成9袋, 每服1袋, 3次/d。

1.3 疗效评价

参照文献《中医急诊学》[1]相关标准: (1) 总疗效评价 (以体温为主要指标) , 治疗3d后观察:体温恢复正常且无反复, 体征症状消失为痊愈;体温接近正常, 体征症状消失或减轻为显效;体温接近正常但有反复, 症状体征部分消失或减轻为有效;体温未降, 体征症状无缓解为无效。 (2) 体征症状疗效评价:治疗3d后观察, 症状体征消失或显著改善为显效;症状体征有所好转为显效;症状体征无好转为无效。

2 结果

2.1 总疗效比较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 见表1。

2.2 体征症状疗效比较

治疗组能较好的改善发热恶寒、咳嗽、头疼症状,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01) ;在咽痛、鼻塞流涕症状、扁桃体肿大的改善方面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说明治疗组在主要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 见表2。

3 讨论

外感高热症辨证分型以外感风热居多, 少数为风寒束肺 (入里化热) 证, 或有兼夹暑湿者。清开灵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之功效, 通过静脉给药, 能较快的达到退热目的。银翘散为治风热感冒的基本方, 尤善治温病初起邪在卫分, 卫气被郁而致的发热诸症, 契合外感高热症病机。方中银花、连翘气味芳香清热解毒, 疏风透表而为君药;薄荷、牛蒡子辛凉疏散, 清头目而利咽喉, 淡豆豉、荆芥穗辛散表邪温而不燥, 与金银花、连翘等辛凉药配伍, 去温性而强辛散解表之功, 四药和而为臣;桔梗能祛痰利咽散结, 淡竹叶、芦根清热生津, 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 护胃安中而为使药。方中清热解毒药与辛散风邪药物相配伍, 共奏外散风热、内清热毒之功[2]。在常规西医处理的基础上加用清开灵和银翘散, 一则清开灵静脉滴注加强退热的功效, 二则口服银翘散能很好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持续缓解发热及其伴随症状。特别是银翘散煎装成袋, 患者服用方便, 依从性好, 验之临床, 不仅退热快, 且复发者少, 对全身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明显, 疗效满意。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外感高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6例外感高热症患者随机分两组, 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 配服银翘散治疗, 观察体温及相关体征、症状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78% (对照组为73.33%) ;治疗后相关体征、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外感高热症疗效满意。

关键词:外感高热症,中西医结合治疗

参考文献

[1]陈镜合, 周海平.中医急诊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上一篇:网络负载压力下一篇:患病后心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