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下肢手术

2024-07-28

小儿下肢手术(精选6篇)

小儿下肢手术 篇1

腰硬联合麻醉集合了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优点, 具有连续硬膜外麻醉时间灵活和作用完善等作用, 其广泛应用与临床手术麻醉。我院2009年4月-2011年4月收治了90例行下肢手术的患儿, 给予其中45例患儿腰硬联合麻醉, 效果确定,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行下肢手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地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45例, 男24例, 女21例;年龄3~10岁, 平均年龄4.6岁;身高 (129.2±3.5) cm;体重 (25.8±3.1) kg;手术时间 (69.7±14.6) min。对照组45例, 男26例, 女19例;年龄4~11岁, 平均年龄4.8岁;身高 (132.2±1.5) cm;体重 (26.7±3.3) kg;手术时间 (70.9±13.2) min。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和手术时间等方面对比差异不明显,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术前6 h禁水, 术前30 min肌肉注射0.01~0.02mg/kg阿托品, 常规开放外周静脉, 静脉滴注复方乳酸钠林格氏液, 对于不配合治疗的患儿术前肌肉注射5 mg/kg氯胺酮。对照组给予硬膜外麻醉, 试验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

对照组麻醉方法:于L 2-3间隙穿刺, 向硬膜外腔注射3mL 1.0%的利多卡因, 观察5分钟, 无脊麻或不良反应后, 注射6~8 mL 1.0%利多卡因, 术中按照需药量, 继续追加1.0%利多卡因维持麻醉。试验组麻醉方法:于L 3-4间隙穿刺, 腰硬联合麻醉使用25 G腰麻针和16 G硬膜外针, 腰麻采用1.5 mL 0.5%布比卡因, 回抽脑脊液, 稀释至3 mL 0.25%布比卡因, 根据手术进程注入2~2.5 mL布比卡因, 撤除腰麻针置硬膜外导管, 手术过程中按照需药量, 追加1.0%利多卡因维持麻醉。

两组患儿麻醉操作均在20 min内完成, 术中给予患儿咪唑安定维持睡眠状态, 根据麻醉效果辅加氯胺酮, 手术过程中给予患儿常规面罩吸氧。

1.3 观察指标

麻醉过程中密切监测两组患儿的SBP和HR, 如果血压下降30%以上, 给予麻黄素处理。记录两组患儿术中局部药用量、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麻醉效果分为三级:优:不需追加氯胺酮;量:需适量追加氯胺酮;差:依靠氯胺酮维持麻醉。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麻醉30 min内SBP和HR变化

试验组麻醉5 min和10 min后, SBP水平相对于麻醉前有不同程度下降 (P<0.05) , 麻醉30 minSBP恢复至正常水平。两组患儿麻醉5 min和10 min后HP加快, 与麻醉前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局部药用量、麻醉效果

与对照组相比, 试验组麻醉效果明显, 且氯胺酮和利多卡因用量较少, 两组对比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儿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术后随访期间未见恶心、头痛和脊神经损害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临床上常将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小儿手术中, 但腰麻麻醉药量不容易控制、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大, 同时可能引起呼吸抑制、恶心、头痛和呕吐等并发症, 因此,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对小儿手术治疗极为重要。本文90例行下肢手术的患儿分别给予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 麻醉过程显示, 单纯使用硬膜外麻醉, 局麻药用量较大, 药物吸收入血之后血浆中药物浓度会升高, 此时增加了局麻药物中毒和全脊麻的可能, 而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局部用药量较小, 血浆中药物浓度相对较低, 避免了局麻药物中毒和全脊麻的危险。值得注意的是, 多数患儿在手术麻醉中都不配合, 此时需要给予一定的麻醉辅助药物, 氯胺酮是临床上经常使用的药物, 其具有镇痛、镇静和麻醉的特性, 但亦会引起神经兴奋、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因此, 临床使用氯胺酮时要严格控制药物用量[1,2,3]。

本文对比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具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双重优点, 其起效速度快, 麻醉时间可根据需要延长, 麻醉过程有极大的灵活性。研究结果表明, 试验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局部用药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儿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因此, 将腰硬外联合麻醉应用于小儿下肢手术麻醉处理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下肢手术的不同麻醉处理方法及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4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行下肢手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地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45例给予腰硬联合麻醉, 对照组45例给予硬膜外麻醉, 对比两组患儿局部用药量、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试验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局部用药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儿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腰硬外联合麻醉在小儿下肢手术中麻醉效果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儿童,下肢手术,腰硬外联合麻醉

参考文献

[1]张维娥.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患者半髋关节置换中的作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1, 3 (3) :276.

[2]戴载深.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小儿下肢手术的体会[J].现代医院, 2009, 9 (2) :44-45.

[3]陈信发.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小儿下腹至下肢手术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 17 (11) :122.

小儿下肢手术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1例, 男142例, 女119例, 年龄14~23岁, 平均18.5岁, 左侧148例, 右侧112例, 患肢短缩2.5~3.5 cm193例, 3.5~4.5 cm56例, 4.5 cm以上有12例, 合并肢瘫、畸形、膝关节屈曲挛缩15~30°146例, 髋关节屈曲挛缩20~35°75例, 均有不同程度肢瘫和马蹄足跛行或以手扶膝跛行140例, 75例持双拐或单拐跛行, 显著摇摆, 双肩不平、姿势失衡, X线表现:261例均显示患侧髂骨偏小, 骨质疏松, 骨质发育不良, 骨盆倾斜。患侧髋臼发育不良, 髋关节盂浅。股骨头相对发育偏小, 35例股骨头半脱位, CE角明显缩小。

1.2 手术方法[1]

硬膜外麻醉后, 仰卧, 术侧骨盆垫高30°, 至髂嵴中点沿髂嵴向下作15 cm切口, 游离股外侧皮神经并保护, 在附着点切断缝匠肌, 髂嵴下切断臀大肌和臀中肌起点暴露髂臼上部的髂骨外板, 从骨膜下至坐骨大切迹, 用弯钳绕过坐骨大切迹导入线锯, 在髂前上、下棘之间将髂骨横断, 用撑开器插入骨断端间, 逐渐将骨盆撑开, 直至达到所需长度, 撑开间隙呈内窄外宽梯形, 取同侧或健侧髋骨长8 cm, 宽3 cm的骨块, 将骨块切成3 cm×3 cm和5 cm×3 cm两块, 前者置于内侧, 后者置于外侧, 再用钢板螺丝钉或二根克氏针固定, 检查髋关节活动无受限, 冲洗伤口, 延长缝匠肌, 依次缝合各层, 加压包扎。

1.3 术后处理

术后髋过膝石膏托固定, 六周后逐步下床。3个月后可负重训练。

1.4 疗效

术后随访261例, 随访期3个月至20个月, 平均12.5个月, 步态改善, 患者满意, 延长最短2.8 cm, 最长3.6 cm。摄片见骨断端及植骨外骨愈合, 平均2.5个月, 髋关节功能恢复, 平均3.5个月, 53例术后患肢等长, 199例高鞋跟垫高1.0 cm至1.5 cm补偿, 9例需加用其他延长补高。

2讨论

2.1 髂骨截骨术是salter骨盆延长术的一种改良方式, 其作用可使CE角增大, 大约12°~37°, 增大股骨头覆盖面积, 增加髋关节的稳定性, 并且有效的增加下肢的长度, 适合于年龄在13~25岁的青少年, 有一侧下肢短缩3~5 cm或一侧短缩伴同侧髋臼发育不良或半脱位者, 对于短缩3~4 cm, 同时伴有屈髋或屈膝挛缩者, 可一次性矫形。在此手术前, 也应纠正负重力线, 在延长后, 进一步肌替代重建臀肌, 股四头肌, 尽力改善肢体功能。髂骨截骨延长术延长下肢和改善步态的机理, 是在于下髂骨段向下向内旋转, 使股骨既有下移又有内移, 这样在站立时由于肢体外展而使肢体相对长度增加, 从而可加强髂骨直接延长的效果。股骨头内移可减少身体上部向患侧倾斜和增加外展肌肉的力量, 从而可改善步态。

2.2 术后恢复与其他下肢延长相比, 髂骨延长术简单实用, 可一次完成, 术中一般不需输血, 骨愈合和功能恢复快, 本组261例, 平均骨愈合2.5个月, 功能恢复3.5个月。髂骨延长并发症少, 本组除5例克氏针感染外, 无一例严重并发症。

2.3 手术注意事项 ①本组128例选健侧髂骨, 133例选患侧。如果患侧髂骨发育偏小薄, 不足供应植骨延长需要时, 均选用健侧, 术前据X线片选用。延长最好是在3.5 cm以内, 以避免坐骨神经牵张反应;②避免骶髂关节移位:参照Millis氏法, 撑开过程中助手握住患肢向下牵引, 另一助手下压髂嵴, 稳定骶髂关节, 使截骨下端以耻骨联合为轴心向下、向内旋转达到延长骨盆、下肢、增大CE角的作用;③内固定的选择:克氏针和钢板固定方法短期随访结果差异不大, 植骨均有一定压缩, 克氏针固定方法手术较简单, 术后也容易取出。术中可用拍片监测位置和活动髋关节测试。缺点是针尾再置不当或过长易戳破皮肤, 钢板法对控制压缩有帮助, 我们有223例采用钢板内固定;④预防感染:术中出血多血肿过大易感染, 我们对血肿大者, 负压引流;出血少者, 未置引流。术前术后常规用抗生素七天, 确有预防感染的作用;⑤骨盆出口变形:本组术后X线片, 随访中发现以增宽为主。45例女性出现狭窄者, 是延长达3.5 cm和CE角纠正达75°者。可能是截骨下段撑开后, 延长量增大, 过多向下、向后内旋转, 致坐骨上支、坐骨结节后内上方移动引起。

摘要: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短缩, 治疗方法 较多, 本文作者采用髂骨延长手术治疗, 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认为该方法 , 简单实用, 适宜于基层医院开展。

关键词: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短缩,髂骨延长手术

参考文献

小儿下肢手术 篇3

关键词:神经刺激仪,坐骨神经,股神经阻滞,下肢手术

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患者中难以广泛应用,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小儿神经难以准确定位, 而且容易造成神经损伤。薛富善[1]认为如是臂丛神经定位出现异感, 造成尺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为2.8%。近年来, B超定位下神经阻滞麻醉在省会大医院使用已逐渐广泛, 但B超价格昂贵, 难以在基层医院普及。2007年1月-2012年3月, 我院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坐骨+股神经阻滞完成小儿下肢手术73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3例患儿, 年龄4~6岁, 其中男49例, 女24例, 体重13~22kg。手术种类:27例为各种股骨骨折, 18例为胫腓骨骨折, 5例为小儿先天外翻畸形, 23例为外伤清创术。手术时间最长3.5h, 最短40min。所有患儿均无坐骨神经、股神经阻滞禁忌证。ASA均为Ⅰ级。

1.2 准备

术前仔细体检, 排除外周神经系统疾病 (脊髓灰质炎等) 、肌营养不良等。查看穿刺部位是否感染及凝血功能。排除心脏及呼吸系统疾病。术前常规禁食、禁饮。患儿进入手术室肌注阿托品0.01mg/kg+氯胺酮4~6mg/kg, 常规吸氧给予SpO2、BP、ECG等监测。神经刺激仪为B·Braun公司Stimuplex及22G绝缘针 (100mm) 。

1.3 方法

开放静脉, 静脉注入力月西0.1mg/kg。患儿取侧卧位, 患肢在上, 屈髋屈膝, 健侧在下, 伸直位在髂后上棘和大转子间作一直线, 该直线中点的垂线, 与骶裂孔与大转子连线交点作为穿刺点。股神经穿刺点定于股动脉外侧, 腹股沟韧带下缘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 连接神经刺激仪, 设置电流0.35mA, 垂直皮肤缓慢进针, 直至引发坐骨神经支配的肌肉颤抽 (趾屈或背屈) , 注入0.25%罗哌卡因1.2ml/kg, 分两部分药物, 一半剂量注入坐骨神经处, 一半剂量注入股神经处。肥胖者适当减量, 最大剂量不超过4mg/kg。注药前回抽无血缓慢注入, 每2ml回抽1次。如注药阻力大应该调整刺激针位置, 避免神经损伤。术中呼吸、循环稳定, 术毕苏醒完全。随访5~8h麻醉作用消退。其中15例达10h以上, 次日消退, 运动功能正常。

1.4 效果评价

根据神经阻滞效果评级标准[2]分Ⅳ个等级。Ⅰ级:阻滞范围完善, 患者无痛、安静, 肌松满意, 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Ⅱ级:阻滞范围欠完善, 肌松效果欠满意, 患者有疼痛表情。Ⅲ级:阻滞范围不完善, 疼痛较明显, 肌松效果较差, 患者出现呻吟、躁动, 辅助用药后, 情况有所改善, 但不够理想, 勉强完成手术。Ⅳ级:麻醉失败, 需改用其他麻醉方法后才能完成手术。本组73例, Ⅰ级70例, 占95.9%, Ⅲ级3例, 占4.1%, 无阻滞失败病例。

2 结果

73例患儿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坐骨神经+股神经阻滞成功完成手术, 70例镇痛完全, 达到Ⅰ级标准。3例为Ⅲ级。全部病例中有4例出现局部麻木感, 1个月后恢复。术中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 术后均未出现尿潴留、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等, 也未发现有其他神经症状。所有病例定期随访3个月~1年, 最长达2年, 均未发现有并发症。

3 讨论

本组患儿有3例阻滞不全, 占4.1%, 给予少量氯胺酮完成手术。可能因为阻滞过程中药物扩散不均, 对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等阻滞不全所致[3]。操作中笔者体会到, 虽然神经刺激仪无需患儿合作[4], 但神经刺激仪电流引起肌群收缩时可导致的患儿不适, 容易造成精神紧张。术前适当应用镇静药对减轻患儿的不适有利。其次, 因小儿神经发育不完善, 结缔组织疏松, 神经细、轴突膜薄, 刺激仪电流不易过大, 以不超过0.35mA为宜, 同时还可以防损伤神经[5]。如果刺激电流过大, 在臂丛神经或腰丛神经阻滞时, 穿刺针针尖在神经鞘外就可产生刺激, 容易造成神经阻滞失败[4]。在操作过程中动作应轻柔, 反复回抽无血方可注入局麻药。罗哌卡因具有明显运动与感觉分离的特点, 能使小儿在无痛的情况下较早的活动肢体[6]。术前充分评估, 术中严密观察是保证安全的关键。总之, 单侧下肢手术采用单侧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阻滞是一种简易、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尤其适用于高危或有椎管内麻醉禁忌证的患者, 与全身麻醉和其他麻醉方法相比, 它明显减少了手术费用, 特别是在保持患儿术后的活动能力, 防止呼吸系统并发症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薛富善, 主编.麻醉科特色治疗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54.

[2]张苏展, 柳子明, 主编.临床麻醉管理与技术规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158.

[3]马刚, 马汉祥.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0:32 (7) :801.

[4]薛富善, 主编.麻醉科特色治疗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61.

[5]寿红艳, 郭献阳, 李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用于小儿下肢手术[J].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7, 37 (4) :372-375.

小儿下肢手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氯普鲁卡因小儿骶管麻醉下行下肢或会阴部手术的患儿, 排除对酯类局麻药过敏、有血液病及凝血功能障碍、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手术时间在1 h以上、骶管阻滞无效、有精神疾病。其中男51例, 女33例, 年龄3~8 (5.7±1.6) 岁;体质量16~24 (19.9±3.5) kg。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2例。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患儿禁食6h, 禁饮4h, 并在手术前0.5h常规给予肌内注射0.015mg/kg阿托品, 进入手术室之后给予其肌内注射5mg/kg的氯胺酮进行基础麻醉, 开放静脉通路, 接无创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护仪, 并常规给予其3L/min的面罩供氧。患儿取左侧卧位, 首先将两侧骶角摸清, 穿刺点为其连线的正中点;然后进行常规消毒, 从穿刺点垂直进针, 突破骶尾韧带之后针干向尾侧倾倒, 角度与皮肤平面呈30°~45°前进2~3mm。有明显突破感之后回抽无血、无脑脊液[1~3]。观察组患儿注入1.5%的盐酸氯普鲁卡因, 按12~15mg/kg计算;对照组患儿骶管内注射1ml/kg (含1∶20万肾上腺素) 的利多卡因, 总量在25ml以下[4]。测试平面符合手术要求之后开始对其行下肢或会阴部手术, 术中根据需要追加1mg/kg氯胺酮。

1.3 观察指标

对患儿麻醉后感觉神经组织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等进行测定, 同时将麻醉前5 (T1) 、麻醉后10min (T2) 、术后30min (T3) 各时点的呼吸、血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记录下来, 运用针刺法测定麻醉效果, 20s对起效、疼痛消失、阻滞平面测定1次。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

观察组患儿的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平面固定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在麻醉持续时间方面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各时间点的生命体征变化

2组患儿各时间点的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儿在T2、T3时间点的MAP较T1均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T1比较, *P<0.05

3 讨论

氯普鲁卡因属于酯类局麻药, 氯普鲁卡因的药理作用与普鲁卡因相似, 其脂溶性高, 与蛋白结合迅速, 代谢及水解也较快, 毒性小, 起效的潜伏期短。麻醉效能与利多卡因相似, 但其穿透力强, 阻滞效果较完善, 在血浆内水解或胆碱酯酶分解中代谢, 由于儿童血浆内具有极高的假性胆碱脂酶水平, 因此持续用药具有较小的毒性, 同时具有较快的起效速度和代谢速度、较大的安全范围等, 可以安全用于小儿[5]。本研究结果表明, 小儿骶管麻醉下行下肢或会阴部手术能够极大缩短患儿的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平面固定时间, 切实可行, 值得在临床广为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氯普鲁卡因骶管麻醉下行小儿下肢或会阴部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84例小儿骶管麻醉下行下肢或会阴部手术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平面固定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麻醉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儿各时间点的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儿在T2、T3时间点的MAP均较T1明显降低,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小儿氯普鲁卡因骶管麻醉下行下肢或会阴部手术切实可行。

关键词:氯普鲁卡因,骶管麻醉, 小儿,下肢手术,会阴部手术

参考文献

[1] 张甲平, 王德彬, 王冰.两种骶管阻滞复合氯氨酮全麻在婴幼儿手术中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3, 2:171.

[2] 季蒙, 肖维民, 沈七襄.0.2%罗哌卡因用于上胸段硬膜外麻醉时对肺功能影响[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0, 20 (5) :442.

[3] 金珏, 马伟, 于布为.氯普鲁卡因与利多卡因用于硬膜外阻滞的比较[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2012, 22:343-347.

[4] 朱旭, 游卓玉, 阙衍梅.盐酸氯普鲁卡因复合布比卡因在肛肠病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肛肠病杂志, 2008, 24:31-32.

小儿下肢手术 篇5

关键词:双下肢悬吊,皮肤牵引,小儿,股骨骨折

小儿股骨骨折是由于产伤、撞伤、打击等直接外力或扭转、高处跌落等间接外力造成的股骨骨折,如治疗不及时则很容易造成患儿肢体残疾和功能障碍[1]。双下肢悬吊皮肤牵引是常用于小儿股骨骨折的治疗方法之一,具有创伤小、预后好的优点。在给予患者双下肢悬吊皮肤牵引期间,护理尤为重要,护理质量的好坏是治疗成败的关键。现将我院2011年6月至2014年7月采用双下肢悬吊皮肤牵引治疗小儿股骨骨折的36例患儿护理效果的治疗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4年7月采用双下肢悬吊皮肤牵引治疗小儿股骨骨折的3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性17例,女性19例,年龄5个月~4岁3个月,平均年龄(2.6±0.4)岁。36例患儿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长斜形骨折17例,短斜形骨折14例,螺旋形骨折5例。14例跌伤,13例坠落伤,6例车祸伤,3例重物压伤。

1.2治疗方法:36例患儿均采用双下肢悬吊皮肤牵引治疗,牵引重量范围为1.5~2.5 kg,具体方法如下:牵引前先用肥皂水擦拭患儿双下肢皮肤后用温水洗净,涂滑石粉增加胶布粘贴度,患儿平卧,双下肢向外,并在双下肢大腿两侧贴宽5 cm长至患儿足底的橡胶布,用胶布绕圈固定前端,足底处胶布垫一块正方形薄板,薄板中间钻小孔,将绷带从小孔穿过后固定在烤灯架上,胶布固定应松紧适宜,保证牵引效果,避免血液循环受,确保双下肢同时牵引,以免引起患肢外旋畸形,悬吊高度以臀部离床1 cm为宜,双下肢应与床面垂直。牵引治疗过程中每3~5 d做一次床头透视或X线检查,牵引治疗1周后配合使用小夹板外固定,牵引时间2~3周,住院时间30~45 d。

2结果

36例患儿经过精心护理均获得明显治疗效果,患儿肌肉紧张度得到缓解,骨折部位愈合情况好,出院后1~6个月随访,36例患儿双下肢均活动自如,未出现跛行、成角畸形和双下肢长度不一致等情况。

3讨论

发生股骨骨折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明显肿胀、压痛、触痛和活动受限,在给予患者双下肢悬吊皮肤牵引期间,护理尤为重要,护理质量的好坏是治疗成败的关键[2]。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牵引护理:维持一定的力线和方向进行牵引,避免患肢内收引起成角畸形[3],适择能让患儿双侧大腿周围能有小范围活动空隙的被子和尿枕盖在患儿腹部及垫在患儿会阴部,避免过大影响牵引线,牵引重量以能够挹起患儿双下肢、臀部微微离床为宜,避免牵引量过大引起断端分离,影响患儿骨伤愈合和大小便的护理;避免牵引量过小无法令患儿臀部离开床面,影响牵引作用发挥和骨折复位,严禁患儿家长随意调整牵引重量。密切观察患儿悬吊期间的病情变化,可对照健侧肤色、肤温了解患儿皮肤肿胀情况;手指按压患儿患肢趾甲检查血液循环情况,如1 s内恢复至正色颜色表示血运正常;用棉签触及患儿患肢各个足趾观察患儿感觉反应;扪足背动脉搏动了解患儿动脉搏动情况;每天按摩脚趾,增加患儿肌肉力量。各项操作应动作轻柔,避免骨折再次出现损伤,密切观察皮牵引胶布,发现松脱或移位应及时处理,保持悬吊双下肢与床面垂直,确保患儿知适当的臀部离床距离。②皮肤护理:幼儿皮肤娇嫩,固定胶布粘贴部位的皮肤如没有细心护理,经过几周时间很容易出现胶布松脱或皮肤过敏,在粘贴胶布前一定注意清洁皮肤、擦干后粘帖,保持胶布平整,避免因为胶布与肢体皮肤产生空隙而出现水泡或粘拉伤,如发现水泡应及时在无菌操作下用注射器将水泡液抽尽后涂红汞。悬吊牵引期间注意及时更换尿布并清理床床,保持患儿臀部干燥,在大腿内、外两侧粘贴胶布的中间放一层纱布,减少胶布与小儿皮肤大面积接触引起的损伤。在踝关节、膝关节、大粗隆等骨突处垫软枕,定时按摩,避免皮肤长期受压发生溃烂和褥疮。观察皮肤与胶布粘贴处的皮肤完好性,如出现皮炎等皮肤问题可外擦皮炎平霜,一般3 d可消退,如粘贴部位皮肤出现无破溃的皮肤红肿可用棉签蘸松节擦试粘胶。③心理护理:患儿因疼痛、活动不便等原因表现出哭闹不安、拒绝治疗等行为,护士应以亲切和蔼的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各项操作应稳、准、轻,避免反复操作,可适当给患儿平时喜爱的玩具进行安抚[4]。④饮食护理:根据患儿年龄大小给予丰富的蛋白质、糖、脂护和维生素等营养丰富食物,注意食具清洁,进食时头部应垫高并偏向一侧,避免过快过饱造成呛咳、呕吐甚至窒息。⑤安全护理: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避免在患儿接触范围内摆放开水瓶、剪刀等危险用品。

总之,小儿股骨骨折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悬吊皮肤牵引期间患儿不能自由活动,护理尤其重要,此次治疗的36例患儿经过精心护理均获得明显治疗效果,无并发症发生,并已恢复正常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宫伟,李炳钻,王建嗣,等.改良式悬吊皮肤牵引治疗婴幼儿股骨干骨折[C]./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3:196-198.

[2]何海潮,陈祥云,张华良,等.胫腓骨远端悬吊骨牵引治疗幼儿股骨干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13,15(5):685-686.

[3]郭鹏飞.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结合悬吊牵引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102-103.

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麻醉体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高龄骨科择期、急症手术患者,男46例,女22例,年龄65岁~93岁,ASAⅡ~Ⅲ级;合并原发性高血压Ⅱ~Ⅲ期34例,脑梗死13例,冠心病25例,合并有不同程度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炎15例;心电图示ST-T不同程度改变25例,1例显示完全性右束支和左前束支传导阻滞,3例房颤;全髋置换术40例,单侧关节置换术2例,股骨颈、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0例,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6例。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 min肌注地西泮0.1~0.2 mg/kg,东莨菪碱0.2~0.3 mg.入室后,侧卧位,患侧在下,把床头侧稍抬高,选择L2~3间隙穿刺,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腰麻针,等待脑脊液流出,推入10%葡萄糖注射液1 m L+0.75%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1.5~2.0 m L+盐酸麻黄碱注射液0.5 m L.退出腰麻针,硬膜外向头侧置管退针固定导管,开放静脉通路,侧卧15 min~20 min,麻醉平面固定,摆手术体位,接心电监护仪。62例硬膜外穿刺成功;6例硬膜外穿刺困难,改为腰麻。术中常规吸氧,心电监护,术中输入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出血多时,输入缩合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适量输入全血,心脏功能差的,输入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基本平稳,有10例血压降低,静注盐酸麻黄碱注射液10 mg,加快输液速度后,血压回升。大部分患者均在单侧腰麻下顺利完成手术,有5例因手术时间长,或者肌肉松弛差,要求硬膜外给药。手术历时120 min~200 min,麻醉效果满意,阻滞平面最高达T11.手术结束,生命体征平稳,护送回病房,常规吸氧,去枕平卧6 h.

2 结果

随访3 d,有1例头痛,平卧3 d,加大输液量后好转,其余无并发症。

3 讨论

上一篇:辐射改性新材料下一篇:油田架空线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