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疾病(共10篇)
下肢动脉疾病 篇1
彩色多普勒超声因其具有无痛、无创、无副作用、可重复、价廉等优点目前已成为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首选方法, 本研究选取87条拟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血管同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血管成像, 探讨彩色及频谱多普勒技术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价值[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2例患者, 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 男35例, 女17例, 年龄26~82岁, 平均年龄56岁。大部分患者以下肢发凉、发麻、无力、疼痛就诊, 少数患者因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足趾坏疸就诊。所有患者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后经CT血管成像。
1.2 仪器与方法
ATL HDI 50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GEVoluson 730彩色超声诊断仪, L12-5、SP 6-12宽频线阵探头, 调整仪器设置, 取样角度<60°。患者先取仰卧位, 双下肢外展外旋, 从腹股沟韧带下方扫查股总动脉, 股浅动脉, 如需要再向上扫查髂外动脉, 然后患者俯卧位, 扫查ā动脉, 坐起扫查胫后动脉、足背动脉。二维超声测量管腔内径、观察血管壁是否光滑、管腔内是否有栓子或斑块, 彩色多普勒观察血流充盈情况, 频谱多普勒测量血流峰速、区分频谱类型。
2 结果
见表1。
彩超特征: (1) 动脉硬化和/或闭塞症:发生在大、中动脉, 呈双侧发病。二维超声显示管壁增厚, 不光滑, 管腔内可见强、混合或弱回声斑块,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 :彩色血流充盈缺损、血流束变细, 狭窄处呈五彩镶嵌样血流, 频谱多谱勒显示狭窄处血流速度增快、狭窄下游呈阻塞样频谱, (频谱单向、频带增宽、舒张期有连续较高速血流) 。 (2) 动脉栓塞:急性栓塞可发生于任何动脉, 栓子多来源于心脏, 常见于房颤脱落的栓子[2]。慢性栓塞多见于动脉硬化所形成的血栓, 二维超声显示管壁光滑, 管腔内可见弱回声栓子, 若病史较长, 栓子回声可增强, 且向远端血管蔓延, CDFI:彩色血流突然中断, 中断处呈五彩镶嵌样血流, 下游无血流充填。病变时间长下游可见侧枝循环形成, 慢性血栓管腔内可见细小血流束。 (3)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生于中、小动脉及末梢血管, 多动、静脉同时累及, 二维超声显示动脉管壁呈节段性改变, 内膜不均匀弥漫性增厚, 管壁可见颗粒状强回声。CDFI:彩色血流粗细不等, 呈节段性明暗变化, 或呈“串珠样”改变, 频谱显示血流速度减低, 舒张期反向血流消失, 呈单向低速连续性频谱。完全闭塞则远端动脉不能探及血流信号。
3 讨论
下肢动脉病变常是导致截肢的主要原因, 及早诊断治疗非常重要。其主要包括:动脉硬化样改变 (和/或动脉硬化闭塞症) 、动脉栓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彩色多普勒超声因其无痛、无创、无副作用、可重复、价廉等优点, 被称为“无创伤性血管造影”已被广泛应用于下肢动脉性疾病的探察, 可作为首诊选择的辅助检查, 与CT及磁共振血管成像相比, 在本研究中, 具有较高的阳性符合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鉴别动脉闭塞的原因, 直观显示血管腔内斑块情况、栓子部位, 但在某些深部大血管病变, 由于受扫查范围限制, 比如髂外及髂总动脉病变, 位置较深, 且受盆腔气体等影响, 显示不清, 不易探察到血管病变的直接征象, 易出现假阴性[3]。CT及磁共振血管成像可以全面观察肢体血管的整体框架, 对深部大血管病变一目了然, 从这一点看, 彩色多普勒超声仍然不能完全取代CT及磁共振血管成像。
超声检查时, 对于髂总及髂外动脉, 因盆腹腔气体干扰影响检查, 因此超声提示股总动脉以上水平狭窄时, 应做CT血管成像。
本研究中一例腘动脉栓塞, 超声漏诊, CT血管成像该腘动脉变异为两条, 超声扫查漏掉有栓子的腘动脉;超声对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诊断, 由于该病阶段累及中小动脉, 因此如果超声扫查不细致, 有可能漏掉发病的节段, 造成漏诊。
摘要:目的 探讨彩色及频谱多普勒技术在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 对52例87条临床拟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血管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并与CT血管成像对照。结果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以直观地显示动脉管壁情况、管腔回声及血流充盈情况, 频谱多普勒可以显示血流动力学改变。诊断的准确率, 动脉硬化和闭塞症100%;动脉栓塞9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84%。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是一种敏感、准确、方便的诊断方法。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
参考文献
[1]唐杰, 温朝阳.腹部和外周血管彩色多普勒诊断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任卫东, 唐力.血管超声诊断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
[3]马文青, 纪东露, 孙勇.超声诊断在下肢动脉病变中的应用[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3, 4 (9) :662-664.
下肢动脉硬化栓塞怎样治疗 篇2
我患左下肢动脉硬化并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及胫后静脉部分栓塞。服华法林纳等药有所好转,但肿胀、灼热、皮肤色素沉着却未排除。请问:这种病应该如何治疗?
萍乡市·皮××
皮××同志:
来信诉说你左下肢动脉硬化,且同侧下肢深部静脉栓塞。通过服用华法林纳等药物似觉有所好转,但左下肢仍有肿胀、灼热、色素沉着等症状。根据所叙情况,你还应检查血糖、血脂、血黏度,检查是否有其他慢性病。就血管本身的病变而言,左下肢似属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灶,可服用他汀类调血脂药(如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等),以延缓或抑制病变的进展,防止斑块脱落引起动脉栓塞。至于深部静脉血栓的形成,要是在急性期,可用尿激酶等药物进行溶栓治疗,但你患此病已时间较长,栓塞部位可能已机化,溶栓治疗已不宜也解决不了问题。因此建议你:①平日可服用拜阿司匹林片100mg/天,潘生丁25mg(1片)次、3次/天;如血脂高则应加服他汀类调脂药物,以防血栓塞形成。②平日休息或睡眠可适当抬高一点患肢,以助静脉血液回流。如下肢有小肿,可适当服用点利尿消肿药至水肿消退即停。③有条件应到三级甲等医院的血管外科就诊复查,做血管造影,看有否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下肢动脉疾病 篇3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病例,男22例,女9例;年龄38~80岁,平均年龄59岁,其中动脉硬化闭塞10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9例,糖尿病所致动脉闭塞5例,风湿性心脏病附壁栓子脱落3例,房颤2例,外伤性动脉狭窄并血栓1例,动脉炎1例,急性发病10例,慢性发病21例。急性发病主要表现病症是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甚至逐渐消失,下肢会出现肿痛、溃疡,皮肤发绀,感觉及运动异常等症状。慢性发病临床表现为患肢静息痛,皮温低,间歇性跛行等。患者病变部位位于髂总动脉8例,髂外动脉5例,股浅动脉10例,腘动脉4例,胫前动脉4例。
1.2 方法
患者进入治疗室,常规行消毒、铺巾、局麻,选择健侧股动脉作为穿刺动脉,采用Seldinger穿刺成功后在DSA监视下将猪尾导管置于腹主动脉分叉上方行双侧髂、股动脉造影或端孔导管行对侧髂动脉选择插管造影送至病变近端,明确血栓部位及血管狭窄程度、侧支循环情况,后先用肝3000~5000U抗凝,再用导丝以及导管配合机械贯通闭塞血管,再交换多侧孔的溶栓导管,术中使溶栓导管尽可能的靠近血栓,侧孔埋入血栓近心段内溶栓,逐渐的推进导管或导丝,达到逐层溶栓[1]的目的,避免UK进入到侧支动脉,影响溶栓疗效,增加副作用。用先经导管注入尿激酶25~50万U,再造影了解再通情况。开通不理想者保留溶栓导管5~7天,用微量泵缓慢推注尿激酶溶栓,首日尿激酶用150万~200万IU,以后每日用微量泵50万~100万IU,溶栓药物的用量根据凝血功能测定来进行一定的调整,APTT维持在正常值的1.5~3倍,PT值维持在正常值的1.5~2.0倍,活动度维持在30%[2]。同时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1000ml/d,罂粟碱60mg/d,丹参20ml/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4ml,每日2次,在此期间,要密切检测凝血功能防止出血,注意溶栓开始后3h进行造影,后间隔4~6h来造影判断血栓溶解程序及血管再通情况。经过这些治疗大部分能开通,且血供恢复较好,但部分病例开通后发现血管有阶段性狭窄>50%者,可以采用超硬导丝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球囊导管扩张成形术(PTA),后再造影观察效果,若残余狭窄<50%者为扩张成功的标准,球囊大小的选择原则是与狭窄近端的动脉直径相同或稍大1mm,长度能完全覆盖狭窄段及其两端5mm为宜,球囊在扩张狭窄段疗效欠佳,或发现再狭窄>50%者,可根据需要采用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术后停用肝素,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潘生丁150 mg/d3~6个月,并积极有效的治疗原发性疾病。我科31例血管造影闭塞患者中,20例置入溶栓导管单纯溶栓治疗,溶栓加球囊扩张9例,2例行支架置入术治疗。
2 结果
20例溶栓后血管基本开通,11例溶栓后血管未充分开通,其中9例血管节段性狭窄>70%,2例血管节段性狭窄<50%,可以不做处理,但对于狭窄>70%者,用球囊导管成形术后5例血管狭窄完全消失,1例血管残余狭窄20%,3例反复扩张后改变不明显,其中1例血管狭窄范围较长达10cm,无法行支架置入术,后部分下肢出现坏疽进行外科截肢治疗,另2例行支架置入术,支架置入后几乎完全开通。所选病例中除1例血管闭塞段较长无法行支架置入术截肢外,20例单纯溶栓及5例溶栓配合球囊导管扩张成形术、2例溶栓配合球囊导管扩张成形术支架置入术后血管开通90~100%,临床症状基本消失,3例好转,临床检查患者症状均有减轻,手术效果与发病时间长短、有无狭窄有关,所有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3.1 各种介入治疗方法适应症选择
介入方法将导管置入病变部位进行动脉溶栓治疗有极大优越性,但仅急性动脉血栓效果较好,下肢动脉栓塞不是单纯血栓形成,常伴有陈旧性斑块及血管狭窄,对病程相对较长的伴有陈旧性斑块及狭窄的患者改善症状作用有限。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对大血管开通后节段性狭窄>50%的,且导丝和球囊能安全通过狭窄段血管疗效较好。对于偏侧性、外压性或小动脉狭窄,且导丝及球囊不能通过狭窄段的病例效果差。支架置入术常用于动脉溶栓及球囊扩张成形术后动脉狭窄、闭塞无效、疗效欠佳大血管节段性狭窄仍>50%的,可用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但对于年轻患者、PTA时发生粥样斑块脱落,发生血管闭塞、偏侧性狭窄及外压性狭窄、活动性关节区域的动脉狭窄和无临床症状的动脉狭窄相对禁忌。可见尽管综合介入治疗下肢动脉栓塞效果显著,但掌握特定的适应症比较重要。
3.2 综合介入治疗方法特点
下肢动脉栓塞是血栓脱落向远端动脉流动,造成动脉管腔堵塞,导致肢体缺血的一种疾病,尽早的诊治措施非常关键。对于下肢动脉栓塞的治疗:①从股动脉切开经Fogarty导管手术取栓效果不理想,同时,取栓时有可能会造成动脉内膜不同程度的损伤,容易引发新的血栓。②外科治疗术,因其手术创伤大,且后者常在短期内闭塞。③静脉溶栓滴注剂量小时效果不明显,剂量大又容易发生致命的大出血。综合介入治疗术首先将导管插入阻塞的动脉内并且注入溶栓药物进行局部溶栓的方法,导管尖端直接接触血栓面或插入到血栓内部,进而扩大了药物与血栓的接触面积,防止药物从侧支血管流出,确保局部所用药物的浓度和效果,从而也有效的避免了全身用药量过大,血液纤溶亢进,出血较多的危险情况发生。随后可通过造影来直接判断治疗效果,置管溶栓术复查造影的时候,当狭窄程度比较大时可以对管腔的狭窄部位进行球囊的扩张,如果PTA手术后血管狭窄没有完全再通时,可以支架的置入,实践证明,综合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闭塞性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分析31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经导管动脉内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以及选择性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除了1例下肢动脉栓塞狭窄范围较长治疗失败后截肢以外,其它的病例经过综合介入治疗后都可以开通,临床病症消失或者转好。11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有1例在原狭窄部位再次发生狭窄,再狭窄发生率约为9%。结论 经过导管动脉溶栓、PTA以及选择性支架置入为主的综合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安全、有效,但是需要严格的掌握到它的所有适应证。
关键词:介入治疗,下肢,动脉栓塞疾病
参考文献
[1]罗鹏飞,邵培坚,陈晓明,等.下肢动脉血栓闭塞的导管溶栓治疗[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28:485-486.
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怎么治疗 篇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动脉粥样化在下肢的表现,其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肢体缺血的发展速度和程度。
早期患者仅感觉患肢皮温降低、怕冷,或轻度麻木,逐渐会出现间歇性跛行期,以及行走小腿易疲劳,会有肌肉痉挛、疼痛,休息后,会有所缓解,进一步发展,即使在休息时也会感到疼痛。发展至动脉闭塞期,会有皮肤温度降低、呈暗紫色,并且容易发生感染并向上发展,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与心脑血管硬化相类似,大多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的总胆固醇、甘油三脂、β-脂蛋白均高于正常;此外,糖尿病患者并发这种病的也比较多;吸烟与动脉硬化性闭塞的发生和发展也有很密切的关系。
动脉硬化性闭塞早期患者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这类病人约有40%-50%伴有高血压,故应同时治疗高血压。可适度使用血管扩张药物:中草药制剂可选用复方丹参、红花等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可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毫升放入500毫升低分子右旋糖酐作静脉滴注,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对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支循环有一定作用。
对重症患者可进行手术治疗。当出现间歇性跛行,或有严重静息痛、足趾溃疡及坏疽时,经动脉造影证实血管管径小于正常的50%时,需手术治疗。一般可选用较简单且危险性较小的手术方式,如采用人造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作旁路移植术,在闭塞动脉的近远端作桥式端一侧吻合,以重建动脉血流。近年来,国内外均已开展经皮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特别是髂动脉短段狭窄,尤为见效。
慢性前列腺炎与早泄有关吗
我性生活中有射精过早问题,检查还发现患有前列腺炎。有人说前列腺炎可以引起早泄,请问该怎么办。清华大学玉泉医院主任医师马晓年
有些书上会说到早泄与慢性前列腺炎有关,可根据我的临床经验,“早泄与慢性前列腺炎基本无关。”因为在丰富的临床案例中找不到这样的典型情况:比如说平时性交5分钟射精,得了前列腺炎就变短早泄了,吃了消炎药又恢复了,前列腺炎复发又变短了成早泄了,如此反反复复。此外,尽管慢性前列腺炎的抗生素治疗可减轻下尿道症状,可几乎没有什么发表的资料提示同时平行地改善了早泄和其他性功能障碍的症状。也就是说慢性前列腺炎会引起早泄的说法缺乏依据,我也询问过许多正规的男科医生同行,回答也说没有见过或很难见到。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对早泄会过分拿慢性前列腺炎说事,给予过度治疗,而事实上这样并不可能解决或改善射精过快的问题,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对病人是不利的,比如药物会有副作用,还有耐药问题等。
早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少早泄的病因很难找到。病人应找正规医院有经验的医生治疗,同时应有良好心态、理性对待,不可乱求医、随意采用不科学的治疗方法,否则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脂肪酸有“饱和”和“不饱和”的区别
预防心脑血管病提到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可我还没有理解,请予以解释。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施水泉
脂肪酸是脂类的关键成分,也是人体主要能量来源之一。脂肪酸有“饱和”、“不饱和”的区别,后者在化学结构中有一个或者多个“氢键”还没有饱和。
人的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多存在于动物脂肪及乳脂中,这些食物也富含胆固醇,故进食较多的饱和脂肪酸也必然进食较多的胆固醇。简单地说,饱和脂肪酸就是硬脂酸(十八烷酸)、软脂酸(十六烷酸)为主的脂肪酸,这两种脂肪酸在常温下都是白色固体状。因此,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脂也是白色固体状,比如牛油、羊油和猪油,都是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的油脂。
不饱和脂肪酸就是含有油酸(十八碳烯酸)、亚油酸(十八碳二烯酸)、亚麻酸(十八碳三烯酸)的脂肪酸。这些不饱和脂肪酸常温下都是液体透明状,所以,富含这些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比如各种植物油(菜籽油、茶籽油、大豆油、橄榄油),常温下也都是透明液体状。
相对来说,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植物油对身体更健康些,能够软化血管、疏通血栓。但不饱和脂肪酸也有很高的热量,吃得过多会造成热量过剩,引起肥胖和其他慢性病。并且,有些不饱和脂肪酸过多,容易在人体内被氧化成过氧化脂,在体内积存引起脑血栓、心肌梗死和肿瘤等病症。饱和脂肪酸更容易加剧血管硬化,但饱和脂肪酸也不是完全有害,正确的做法是两者都要兼顾,不能偏重。对于本身就有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应该以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为主!
乳腺增生与情绪有关
看到很多报道说,现在患乳腺增生的人多,有人说这会癌变,感觉有点害怕,请问该怎么预防?
乳腺增生是指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可认为良性乳腺增生和“癌前病变”的增生之间,有很多不确定性,主要因为:两者发病因素相似,都可由内分泌失调引起,雌激素水平过高会引起这两种疾病:两者表现相似,都以肿块为主,可呈多发状。另外,乳腺增生与乳癌可以同时发生,少部分乳腺增生是乳癌前身,一般只有重度非典型增生和部分囊性增生病可能是乳癌的癌前病变。
目前患乳腺增生的人确实很多,虽然癌变的概率只有1%~2%,但乳腺癌也呈高发趋势,做好预防很有必要。导致乳腺增生的一大原因是精神压力太大,人体内分泌失谪。女人老是闷闷不乐,就可能得,所以乳腺增生可以说是个情绪病。用中医的理论讲,这种状况是因为人处于心情郁闷、气血不畅、肝气郁结的状态。肝经过乳房,情志不调、肝气不舒、气血不畅容易导致乳腺癌:情绪变化影响内分泌功能,造成内分泌失调,引起细胞分裂失控,出现癌变:长期情绪低落、精神上受到重大刺激等不良因素会抑制卵巢排卵,使大脑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易患癌,消极情绪不仅会助长癌症,恶劣的情绪还会间接影响治疗。
预防乳腺增生和乳腺癌首先要从健康生活方式做起。重视心理平衡、调节情绪:适当运动、合理膳食,防止肥胖,还应重视的是乳腺增生和乳腺癌都与内分泌失调有关,注意不要摄入过多雌激素,如不要选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有些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比较严重,采用激素替代疗法应请有经验医生诊治、处方。此外还应学会自我检查,并定期请专科医生进行乳房体检,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
下肢动脉疾病 篇5
资料与方法
近2年收治经血管造影 (DSA) 证实的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患者56例, 狭窄程度≥Ⅲ级的126支病变血管, 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与血管造影 (DSA) 检查对照结果:狭窄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42例, 血管闭塞性脉管炎9例, 大动脉炎2例, 动脉血栓3例。
仪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3~12 MHz线阵探头, 取样容积 (SV) 3mm, 壁滤波设置为50 Hz, 声束与血流方向夹角<60°, 患者取仰卧位及俯卧。以56例下肢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从腹股沟区由上至下依次检测股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观察血管分布情况、血管走行、血管内径、血管内-中膜的厚度;观察血管管腔内有无斑块、狭窄、闭塞;观察狭窄处原始管径、狭窄处残余管径、狭窄处远段管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管血流充盈情况;观察多普勒频谱形态, 并检测血流动力学各参数的变化。彩色超声采集数据包括狭窄处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 狭窄处远段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 阻力指数, 其中内-中膜局部增厚>1.5 mm为斑块;对于动脉狭窄用5级分法:Ⅰ级:内径缩小0~19%;Ⅱ级:内径缩小20%~49%;Ⅲ级:内径缩小50%~74%;Ⅳ级:内径缩小75%~99%;Ⅴ级:闭塞。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中、重度狭窄。轻度狭窄:管腔内径<50%, 狭窄处PSV 1.5~2.0 m/s;中度狭窄:管腔内径50%~75%, 狭窄处PSV 2.0~4.0 m/s;重度狭窄:管腔内径>75%, 狭窄处PSV>4.0 m/s或较低速血流;闭塞:管腔不能探及血流信号。判断狭窄程度, 然后以DSA诊断为标准对照检查结果,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诊断的敏感特异性及符合率。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的敏感特异性、符合率分别为94%和98.5%, 诊断准确率94.6%, 与血管造影 (DSA)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血管造影是目前诊断血管闭塞性病变的金标准, 但它具有费用昂贵、创伤性的特点, 难以被广大患者及医务人员接受。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下肢动脉狭窄性疾病是一种快速、敏感的诊断方法, 随着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患发病率的增高, 下肢动脉狭窄、闭塞已成为临床常见的并发症, 早期发现下肢动脉病变, 治疗方案简单, 预后良好[2]。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无创、重复性好、简便、易行、费用低等优点。随着彩色多普勒在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逐步成熟, 能发现下肢动脉早期病变, 也能对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进行判断。
高频彩色多普勒能清晰的显示血管解剖结构的二维切面图像、内膜厚度、管壁的层次结构, 观察管腔内有无异常回声, 回声的部位、形态、大小及性质, 测量管径及截面积, 判断狭窄的程度及阻塞的范围;彩色多普勒观察血管内血流的充盈状态, 有无充盈缺损, 边缘是否整齐, 有无超声血流变细, 以不同的颜色显示血流方向, 以不同的颜色饱和度显示血流速度, 能直观形象地显示血管有无狭窄及有无异常通道及血流速度、方向及范围[3];脉冲多普勒参数:有无频带增宽及频窗消失, 有无节段性动脉血流速度增快、变慢, 频谱的方向及参数, 狭窄处峰值流速, 狭窄处峰值流速与近侧正常动脉段峰值流速之比, 各方面相互结合综合分析, 结论准确、可靠。
综上所述,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显示动脉病变的部位和狭窄程度, 从而判断病程及是否适宜保守或手术治疗, 也可动态观察手术及药物治疗的效果, 检测患者长期随访病情的变化, 为临床提供较为科学的临床依据。因而超声对于动脉狭窄、闭塞的诊断是首选的简便而有效的检查方法。特别是对于血管管腔内斑块及血栓的性质, DSA检查只能区分狭窄程度及范围, 不能区分是陈旧性还是急性期, 而CDU可根据斑块及血栓回声性质来判定, 是陈旧性还是急性期, 对于疾病不同阶段的治疗, 起指导性作用, 在这方面更优于DSA检查[4]。众所周知糖尿病患者的最常见并发症就是全身中、小血管受累, 本研究发现糖尿病并发症患者的下肢动脉斑块常累及多组血管, 以膝关节以下动脉多见, 多呈弥漫性、多发性, 闭塞以胫前动脉最常见, 狭窄以足背动脉多见, 这是由于足背动脉及胫前动脉管径较细, 管壁增厚时, 斑块形成后容易引起血流不畅而最终导致闭塞, 而且可随病程的变化, 连续观察病情进展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出敏感度, 准确率均较高, 故其在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中价值是十分显著, 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做血管超声检查, 以为早期发现下肢血管病变提供依据。扫查时必须根据血管走形、分布特点依次逐个追踪观察, 特别是细小动脉, 以免漏诊、误诊。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疾病进行诊断。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疾病诊断准确率94.6%, 与血管造影 (DSA)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疾病具有无创、简便、价格低廉等优点。
关键词: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超声多普勒
参考文献
[1]周永昌, 郭万学, 等.超声医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803-804.
[2]唐杰, 董宝玮, 徐建宏, 等.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1995, 4 (1) :22.
[3]曹永吉, 李卫东.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形态学特点研究[M].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4, 12 (2) :107-109.
下肢动脉疾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2011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临床诊断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4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 (54.8±10.9) 岁, 所有研究对象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并接受CTA检查, 于CTA检查前或后2周内行DSA检查。其中临床诊断为糖尿病性脉管炎32例, 动脉硬化闭塞症20例, 血栓性脉管炎9例, 大动脉炎3例。所有患者经临床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将检查结果根据接受CT检测技术分为两组:CTA组和DSA组。
1.2 检测仪器
本研究应用多层螺旋CT设备为荷兰的PHILIPS MX8000 IDT 16CT机, 专用高压注射器为VISTRON CT, 应用非离子碘对比剂为碘海醇 (购自江苏扬子江药业, 剂型为350 mg I/ml) 。应用HP xw8000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
1.3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CT扫描范围从肾动脉水平至足底。患者取仰卧位, 采用足先进, 扫描时将患者的脚固定为内翻位置。CT扫描参数为:扫描层厚为1 mm, 重建层厚为1 mm, 准直器宽度0.75 mm, 管球转速为0.5 r/s。扫描条件:电压120 k V, 电流250 m As, 重建函数选用CHEST/STAND。1.4狭窄程度分级评估动脉狭窄评估标准参考Rubin等级分为5级: (1) Ⅰ级:动脉无狭窄, 狭窄程度为0; (2) Ⅱ级:轻度狭窄, 狭窄程度小于50%; (3) Ⅲ级:中度狭窄, 狭窄程度在50%~74%; (4) Ⅳ级:重度狭窄, 狭窄程度在75%~99%; (5) Ⅴ级:闭塞, 狭窄程度为100%。如果某个节段狭窄不止一处, 按狭窄级别最高的定义分类。评价范围包括:下肢动脉血管的连续性、病变的分级、钙化程度及管壁的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狭窄程度分级检出比较
在检测542个节段中, DSA共检测出病变节段共208个, 其中轻度狭窄38个, 中度狭窄36个, 重度狭窄32个, 闭塞102个;而CTA共检测出病变节段共201个, 检出率96.63%, 其中轻度狭窄41个, 中度狭窄34个, 重度狭窄33个, 闭塞93个。CTA组的各种狭窄程度分级节段数与DSA组无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1。
个 (%)
2.2 CTA检查的检出率及其预测率分析
以DSA作为“金标准”, 分析CTA检查的检出率为96.63% (201/208) , 而CTA检查阳性预测率为94.71%, 阴性预测率为98.80% (330/334) , 见表2。
个
3 讨论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是一类由多种原发疾病引起的外周动脉严重狭窄甚至闭塞为主要病理病变的脉管系统疾病, 临床发现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疾病都会引起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5]。临床上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关键是早期发现, 尽快予以血管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因此, 准确的判断及评价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程度对于术前准备尤为重要, 目前公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是诊断血管病变的“金标准”, 在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 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其具有能反映血管形态的动态信息、直径细小血管的分辨率高等特点, 然而DSA是有创性检查, 操作的并发症较多, 如远端血管栓塞、穿刺部位血肿、加重下肢缺血症状等;同时DSA显示管壁的结构较差, 难以准确反映动脉内的偏心性斑块病变情况;视野小, 不利于整体系统地观察图像, 因而限制了DSA在临床上的应用[7]。而近年来临床逐渐推广应用CTA作为动脉性疾病诊断的影像学方法, 由于CTA具有无创、操作简便、可获得较完整的靶血管图像信息, 并可使病变范围、部位、程度得以准确显示, 因此, 能为临床判定手术适应证和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更便捷有效的影像学资料[8]。然而目前尚无充分的临床研究阐述CTA与DSA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因此, 本研究以此为研究出发点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 CTA与DSA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不同狭窄程度的检出率是相似的, 无统计学差异, 而以DSA作为“金标准”, 分析CTA的检出率为96.63%, 表明CTA的检出率也较高。因此, 两种检查方法对于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敏感性基本相同。而CTA检查的阳性预测率与阴性预测率分别为94.71%及98.80%, 表明CTA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诊断准确率高, 且漏诊率较低。因此, 本研究认为CTA对于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和DSA有相同的可靠性, 应为首选,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魏巍巍, 刘翠红, 许维亮, 等.16层螺旋CT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7, 5 (2) :110-112.
[2]Hristov D, Adler J R, Gibbs I C, et al.Frameless image guided robotic radiosurgery of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localized on spatially correlated digital subtraction and C-arm CT angiographyimages[J].J Neurointerv Surg, 2010, 2 (3) :252-254.
[3]杨素君, 李华, 赵斗贵, 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9, 25 (9) :1322-1324.
[4]Saba L, Mallarini G.Differences between MIP and MPR techniques in the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degree measurement.Evaluation using multi-detector-row CT angiograph[J].Minerva Cardioangiol, 2008, 56 (1) :21-27.
[5]Hideki O, Kei T, Kazumasa I.MDCT Compared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fo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Importance of Reviewing Cross-Sectional Images [J].AJR, 2004, 156 (182) :201-209.
[6]王维明, 曹晔, 陈彤, 等.MSCTA血管成像在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价值[J].宁夏医学杂志, 2010, 32 (1) :56-58.
[7]李天然, 钱根年, 郑青雨, 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 2005, 3 (3) :34-36.
下肢动脉疾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抽样患者为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我院就诊的84例患有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病例,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 女17例;年龄39~82岁, 平均61.4岁;患糖尿病时间1~15年, 平均5.2年;治疗组患者中男23例, 女19例;年龄37~83岁, 平均62.1岁;患糖尿病时间1~13年, 平均5.6年。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钙, 每次0.4mL, 每天1次;治疗组: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钙, 每次0.4mL, 每天1次, 静脉滴注奥扎格雷钠, 每次800mg, 每天一次。对两组患者下肢静脉疾病治疗效果、实验室生化检测指标改善幅度、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
1.3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患者自觉下肢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等症状表现已经明显减轻或彻底消失, 皮肤的颜色已经由原来的青紫晦暗逐步转为红润或正常颜色, 皮肤的温度回升幅度明显或已经达到正常水平;有效: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表现有所好转, 皮肤的颜色和温度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无效:患者自觉症状表现没有任何改善, 皮肤的颜色和温度与治疗前比较也没有任何变化[2]。
1.4 数据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 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 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 P<0.05表现差异具有显著性, 统计学意义明显。
2 结果
2.1 下肢动脉疾病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糖尿病下肢静脉疾病治疗效果为:显效13例, 有效18例, 无效11例, 治疗总有效率73.9%;治疗组患者糖尿病下肢静脉疾病治疗效果为:显效17例, 有效2例, 无效3例, 治疗总有效率92.9%。两组患者糖尿病下肢静脉疾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1。
[n/ (%) ]
2.2 实验室生化指标改善情况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TG水平分别为 (1.73±0.95) mmol/L和 (1.56±0.41) mmol/L, 组内比较差异显著 (P<0.05) ;TC水平分别为 (6.42±1.42) mmol/L和 (5.17±1.26) mmol/L, 组内比较差异显著 (P<0.05) ;Cr水平分别为 (201.53±34.76) mmol/L和 (152.84±31.65) mmol/L, 组内比较差异显著 (P<0.05) ;ALT水平分别为 (52.18±9.75) U/L和 (39.72±11.44) U/L, 组内比较差异显著 (P<0.05)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TG水平分别为 (1.72±0.58) mmol/L和 (1.23±0.44) mmol/L, 组内比较差异显著 (P<0.05) ;TC水平分别为 (6.28±1.53) mmol/L和 (4.69±1.06) mmol/L, 组内比较差异显著 (P<0.05) ;Cr水平分别为 (198.73±35.28) mmol/L和 (104.92±36.27) mmol/L, 组内比较差异显著 (P<0.05) ;ALT水平分别为 (53.26±9.84) U/L和 (31.78±8.38) U/L, 组内比较差异显著 (P<0.05) 。两组上述实验室生化指标治疗前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2.3 不良反应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恶心、胃部不适等不良反应的人数为10例,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3.8%;治疗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恶心、胃部不适等不良反应的人数为2例,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8%。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3 讨论
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是临床的一种高效、高选择性的血栓酶合成酶抑制剂, 主要可以通过对血栓烷产生抑制, 对前列环素的生成进行促进, 从而对两者间的平衡失调起到改善作用, 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的作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此前在临床上多被用于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通过上述作用使患者的脑血管扩张, 使患者的脑血流量明显增加, 从而使凝血过程受到明显抑制, 使已形成的血栓能够靠血液平衡关系的破坏而自行进行溶解, 最终达到对脑血栓进行治疗的目的[3]。低分子肝素钙主要具有相对较高的抗Xa因子和抗Ⅱa固子活性的作用, 对机体的凝血过程具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 对血小板粘附、聚集, 血液粘稠度的降低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从而达到更加持续, 更加快速的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低分子肝素钙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抗凝血酶活化纤维蛋白酶的一个非常中的前活化因子, 对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具有明显的分解作用, 使血液的粘稠度和血脂水平明显降低[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应用奥扎格雷钠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对患有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用低分子肝素钙, 并可以使实验室生化检测指标的改善幅度进一步提高, 降低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对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蕾, 李晓岚, 马耘, 等.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因素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9, 28 (19) :850-851.
[2]王爱红, 许樟荣, 王玉珍, 等.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的糖尿病患者有更高的大血管病危险性4615病例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9, 26 (13) :1138-1139.
[3]许樟荣, 敬华.糖尿病与周围血管病变[M]//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编写.糖尿病足国际临床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123-124.
下肢动脉疾病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5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90例,按照数字抽签法,将这90例患者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共46例,一组为对照组共44例。
实验组患者的年龄在32~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09± 9.71)岁,糖尿病病程在1~18年之间,平均糖尿病病程为(12.02±3.23)年,平均空腹血糖为(6.92±1.52) mmol/L男性和女性的分布比例为26:20。
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在33~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10± 9.66)岁,糖尿病病程在1~17年之间,平均糖尿病病程为(16.22±3.32)年,平均空腹血糖为(6.69±1.53) mmol/L男性和女性的分布比例为24:20。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确诊为糖尿病患者;2所有患者均经相关的临床诊断确诊为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疾病患者;3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该次研究,对该次研究的目的具有知情权。
排除标准:1心肝肾功能出现严重损伤或者病变的患者;2经检查血液、神经系统异常的患者;3正在使用其他抗凝药物的患者;4伴有其他严重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5相关药物治疗禁忌的患者。
经确认,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1对照组患者采取低分子肝素钙进行临床治疗给予患者常规的降糖、降压、降脂治疗后,为患者皮下注射0.3 m L/次的低分子肝素钙,每日两次,持续治疗21 d,治疗过程中,如果发现出血或者存在明显的出血倾向时,应立即停止治疗,并进行随访观察,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决定治疗方案[1]。
2实验组患者采取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进行临床治疗,低分子肝素钙使用方法同对照组相同,在此基础上,为患者静脉注射80 mg/次的奥扎格雷钠溶液, 1次/d,持续治疗14 d[2],注射过程中加入250 m L的氯化钠溶液,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体征变化进行密切的关注,以保证患者在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可及时对患者进行救治。
1.3观察指标
对经不同治疗后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率及治疗前后的腘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进行观察,治疗总有效率越高,不良反应率越低, 治疗后的腘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越大,代表患者的治疗效果越好。
该研究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三项,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具体的评价指标如下[3]。
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踝肱指数恢复正常或者改善幅度在2级以上则视为显效。
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踝肱指数未恢复正常但改善幅度在1级以上则视为有效。
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改善或者踝肱指数没有变化则视为无效。
1.4数据处理
对经不同治疗后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率及治疗前后的腘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95%作为可信区,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率使用计数资料百分比(%)表示,采用 χ2检验,治疗前后的腘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使用计量资料(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总有效率
该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显效例数为26例,无效例数为3例,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显效例数为16例,无效例数为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较,*P<0.05。
2.2腘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
该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治疗前的左右腘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左右腘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分别为(59.73±23.14) cm/s、(57.95±24.61) cm/s,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左右腘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分别为(54.66±24.11) cm/s、(51.16±23.22) 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相较,*P<0.05。
2.3不良反应发生率
该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例数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经治疗后3例患者出现肠道不适,1例患者出现皮肤瘀斑情况,共4例,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4例患者出现肠道不适,1例患者出现皮肤瘀斑情况,2例患者出现尿潜血情况,1例患者出现ATPP延长情况,共8例,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18%。
3讨论
导致下肢动脉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使动脉闭塞和下肢组织供血不足,进而引发下肢坏死性疾病,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是糖尿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病情较为严重的表现[4]。 目前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手段是内科药物,但是单纯的抗凝药物治疗,目前并没有取得令人完全满意的疗效[5], 且关于抗凝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病变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成为临床探讨的重要议题[6]。
低分子肝素钙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抗凝药物,通过激活抗凝酶Ⅲ的活性,从而加速血液的流动,抑制和改善血液高度凝聚的状态,促进血液的流动,最终发挥显著的抗凝作用[7]。 但是受药物差异和患者体质的影响,单纯的抗凝药物治疗存在疗效欠佳、不良反应情况较多等临床局限性,不是治疗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疾病最为理想的药物[8]。
相关的临床资料表明[9],在抗凝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奥扎格雷钠是临床常见的血栓烷酶抑制剂,可以有效阻断血栓烷A2的生成,并且该药物可以促进内皮细胞中前列腺素在细胞内合成PGI2,进而缓解细胞中血栓烷A2和PGI2不平衡的情况,有效减少了血栓形成的可能,抑制了血小板的凝聚[10]。 除此之外,奥扎格雷钠使用后的临床不良反应情况较少,具有一定的安全性[11]。
奥扎格雷钠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使用对治疗其他血栓性疾病,例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也具有显著的疗效[12],并且按照常规剂量使用即可,但是常规剂量是否对糖尿病足、慢性血管疾病合适,目前还不能作出一个确切的判断,还需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证实[13]。
PSV(腘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和ABI(踝肱指数)是反映下肢血液供应状况的常用指标,且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当患者的血液供应情况有所改善时,腘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就会有所提高[14],当踝肱指数低于0.8预示着中度疾病,低于0.5预示着重度疾病,临界值在0.97~0.9之间[15]。
该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为93.48%,对照组为77.27%,且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例数少于对照组,PSV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下肢动脉疾病 篇9
【摘要】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治疗下肢动脉硬化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65例下肢动脉硬化患者,采取常规治疗配合静脉输注前列地尔,每次1次,每次10μg溶入100ml生理盐水,1个疗程为4周,完成1个疗程后对以上参数进行观察统计,对治疗前后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65例患者的临床症状都有所改善,歇性跛行、疼痛感、麻木及冷感的总有效率为89.4%、87.5%、81.3%、85.7%,与治疗前相比,最大行走距离、ABI以及足背动脉血流量参数都存在差异显著,P<0.05,改善效果明显。
【关键词】前列地尔 下肢动脉硬化 间歇性跛行
下肢动脉硬化属于退行性病变,其临床多表现为动脉官腔闭塞或狭窄、动脉增厚变硬伴钙化、肢体麻木发冷、肢体缺血、趾足坏死或溃疡以及间歇性跛行等,病情严重的患者神志需要截肢。其发病的原理主要是出现细胞纤维基质、组织碎片以及脂质的异常沉积,导致在动脉中层与内膜发生增生而形成的复杂病理变化,从而引发了周围多种血管疾病。为了减少该病症带来的危害,减少截肢,必须控制病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本文主要是探讨前列地尔在下肢动脉硬化中的应用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到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65例动脉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5例,女30例,年龄为35~69岁,平均年龄为54.5±1.2岁。所有患者均存在疼痛、麻木以及间歇性跛行等临床表现,经彩超检查证实存在下肢血管病變,所有患者均不存在出血性疾病、出血性倾向以及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情况。
1.2 方法
在采取治疗方案前先对患者进行观察评估,主要包括主观症状、足背动脉血流量、ABI以及最大行走距离等。治疗方案为常规治疗配合静脉输注前列地尔。常规治疗主要有控制饮食,保证低盐、低脂,控制血糖、血压、血脂。静脉输注前列地尔每次1次,每次10μg溶入100ml生理盐水,1个疗程为4周。完成1个疗程后对以上参数进行观察统计,对治疗前后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评价标准及统计方法
评价的症状包括间歇性跛行、疼痛感、麻木及冷感,根据轻重程度分为0~4分,其中间歇性跛行>500m为0分,400~499m为1分,300~399m为2分,200~299m为3分,<100m为4分;疼痛感无为0分,偶有为1分,经常性可忍耐为2分,经常性不可忍耐为3分,持续性为4分;麻木感无为0分,偶有为1分,经常性为2分,伴其他异常为3分,持续难受为4分;冷感无为0分,一般根据实际情况为1~3分,明显为4分。对比治疗前后,效果显效为评分下降大于1分,有效为下降1分,无效为评分上升,总有效率为显效与有效之和。对获得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处理,计算资料以表示,组间的比较以t检验,计算资料用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65例患者的临床症状都有所改善,其症状变化及参数变化如下表1和表2.
3 讨论
对于下肢动脉硬化的治疗,在血管外科采取的方法主要是介入治疗和手术,手术并不是最好的方式,大部分患者可以通过相关手段将病情稳定在间歇性跛行阶段,有些无手术条件患者或是手术后的部分症状还是需要进行血管扩展药物治疗。前列地尔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血管扩张剂,它是一种内源性物质,大部分细胞都有合成能力,可以在局部发挥作用后迅速失活。前列地尔是通过抑制血小板释放血栓烷A2,以及改变血栓烷A2和前列环素的比例,实现控制血小板聚集的目的。前列地尔还可对神经末梢起到抑制作用,抑制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通过舒张血管平滑肌细胞、扩张血管床来实现舒张血管的作用。前列地尔因其具有增强细胞变性能力、扩展血管床、保护细胞以及抗血小板凝聚等生理药理作用而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在目前主要用于治疗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相关疾病、动脉硬化闭塞症、心理衰竭、肝炎以及胰腺炎等。
在本组研究中,65例患者均采用基础治疗与前列地尔治疗相结合方式,在1个疗程后,所有患者在间歇性跛行、麻木和疼痛等临床症状上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硬化斑块消退,体征得到好转,同时,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参数如最大行走距离、ABI以及足背动脉血流量等都得到了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存在显著差异。综上所述,前列地尔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的临床应用上有着显著效果,能有效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药也是安全用药选择之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柳明 王缉胜 罗家林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价值[J] 广西医学 2013.5
[2] 朱其恩 付国宝 温阳通里方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60例[J] 陕西中医 2013.6
[3] 李天兵 曾春雨 池祥波 王红勇 前列地尔对冠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其血浆内源性sRAGE、esRAGE和cRAGE水平的影响研究[J] 医学研究杂志 2013.5
下肢动脉疾病 篇10
关键词:奥扎格雷钠,低分子肝素钙,糖尿病
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且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据调查显示, 22%~46%的糖尿病患者会并发下肢体血管病变, 这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它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1]。而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一般都要服用抗凝药物做为相对应地治疗。本文选取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患有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 共91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比分析奥扎格雷钠和低分子肝素钙这两种抗凝药物在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中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患有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 共91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随机分为2组, 一组为治疗组, 患者45例, 其中男性患者26例, 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在38~81岁, 平均年龄 (61.2±4.2) 岁;病程在4个月至1年, 平均病程为 (5.7±1.6) 年。该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方式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另一组为对照组, 患者46例, 其中男性患者为24例, 女性患者为22例;患者年龄在36~80岁, 平均年龄 (60.8±3.8) 岁;病程在5个月至1年, 平均病程在 (6.2±1.6) 年;该组采用奥扎格雷钠的治疗方式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且2组患者均符合糖尿病PAD的诊断标准, 均确诊患有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对比2组的一般资料数据,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组之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对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进行治疗, 每天1次, 每次使用0.4 m L;对照组:对患者采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进行治疗, 每天1次, 每次使用0.4 m L。2组在进行了3周的治疗之后, 对其患者的疗效对比。
1.3 评判标准。
显效: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彻底消失, 下肢皮肤颜色趋于正常, 皮肤温度有明显回升迹象;有效: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 下肢皮肤颜色和温度有明显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善;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消失。
1.4 数据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卡方检验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进行3周的治疗之后, 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其中, 治疗组显效16例 (35.6%) , 有效27例 (60.0%) , 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显效12例 (26.1%) , 有效22例 (47.9%) , 总有效率为74.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 导致各种组织, 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并且, 糖尿病非常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的产生, 而下肢动脉疾病史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 适应证为:在外科手术中, 用于静脉血栓形成中度或高度危险的情况, 预防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治疗已形成的深静脉血栓, 如脑卒中、心肌梗死等病症[2]。而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患者, 其不管接不接受手术治疗, 都必须注射抗凝药物, 因此, 探究哪种抗凝药物对其功效最大, 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据本文的研究中可以发现, 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比奥扎格雷钠注射液在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中的疗效显著。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要比对照组的总有效率要高出许多。
低分子肝素钙主要起到抗XA因子和抗Ⅱa固子活性的作用, 可以有效的帮助人体在凝血的过程中起抑制作用[3]。它能积极且有效的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液黏稠起预防作用, 从而快速的帮助人体中抗血栓的形成。其药物在临床医学中运用广泛。除此之外, 它还具有分解纤维蛋白质和纤维蛋白的作用, 可以明显降低人体血液的黏稠度和血脂水平[4]。
奥扎格雷钠主要是通过抑制血栓烷A2 (TXA2) 的产生及促进前列环素 (PGI2) 的生成而改善二者间的平衡失调。它也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作用。其代谢物几乎没有药理活性, 如:在连续静脉注射时, 2 h内达到血浓稳定状态;受试者半衰期最长为1.93 h, 血药浓度可测到停药后3 h;其药物大部分在24 h内排泄, 停药24 h几乎全部药物经尿排出体外。但在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中, 疗效明显要差于低分子肝素钙。综上所述, 低分子肝素钙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中, 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
参考文献
[1]汪伟峰.奥扎格雷钠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6) :99.
[2]顾雪明, 叶军, 刘宏, 等.奥扎格雷钠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J].世界临床药物, 2012, 33 (7) :412-415.
[3]刘建月.低分子肝素钙联用奥扎格雷钠治疗老年糖尿病并下肢严重动脉狭窄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14) :3898-3900.
【下肢动脉疾病】推荐阅读: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11-09
下肢动脉血栓11-29
双下肢动脉栓塞07-10
急性下肢动脉闭塞10-08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10-24
糖尿病下肢动脉12-04
下肢动脉血管病变10-20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05-12
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12-05
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