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血管血栓

2024-06-05

下肢血管血栓(共7篇)

下肢血管血栓 篇1

下肢静脉血栓属于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局部疼痛, 行走时痛疼加剧。患者若不及时诊断, 不仅不利于后期治疗, 同时会产生一定的后遗症, 影响其个人生活。而目前对于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主要采用传统的静脉造影。该方法不仅操作相对复杂, 并且有较高的漏诊率和误诊率。因此, 临床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更好的诊断方法来克服以上问题。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血管超声诊断技术凭借其简单、快速、有效等优势, 被越来越多的医患所认可。因此, 本文通过2010—2013年本院收治并确诊的120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来具体介绍血管超声诊断在临床下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已确诊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120例, 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观察组男23例, 女37例;年龄33~67岁, 平均 (48.0±4.6) 岁;病程4d~2年;主要临床表现:肿胀27例, 下肢疼痛25例, 行走困难5例, 皮肤颜色明显改变并伴有皮温升高3例。对照组男24例, 女36例;年龄34~63岁, 平均 (45.0±5.2) 岁;病程7d~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查方法

1.2.1 观察组采用本院购置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进行诊断研究, 采用频率为6.5~12.5MHz。具体诊断方法:令患者平卧位或者侧卧位, 并对其各个血管进行常规检查及扫描, 再利用探头在患者骼总静脉逆行观察, 随后依次观察髂外静脉等相关血管, 若发现异常血管, 首先跟踪该血管的血流走向和部位, 同时记录患者血管直径、管壁厚度等基本信息, 并关注血栓位置、大小、厚度等重要信息, 以便后期治疗。

1.2.2 对照组采用常规诊断方法:血管造影。

1.3 评价指标

(1) 观察组与对照组诊断结果与临床确诊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对观察组的诊断结果进行具体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确诊率高于对照组, 漏诊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为临床血管常见疾病之一, 好发于老年人[1]。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小腿疼痛、肿胀、皮肤紫绀等。若不及时治疗, 有可能进展为肺栓塞等一系列疾病。但是, 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的不一定全是静脉血栓。因此, 如何有效、正确诊断出疾病, 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目前, 多数医院主要还是使用血管常规造影技术, 然而这一技术对某些隐匿性强的自发性出血易误诊为血管栓塞。同时, 对于造影结果观察不细或者临床经验不足的医生, 又容易造成血管栓塞的漏诊[2]。因此, 为了让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与治疗, 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开始用无创超声的方法对下肢静脉血栓进行诊断。其中, 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以操作简单、安全, 准确率高、可循环使用等优点, 逐步成为最受欢迎的诊断措施。众所周知, 血栓的回声在一定程度上与病程进展密切相关, 即不同病程阶段的回声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血栓的回声随着血栓形成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强烈, 且不均匀。考虑血栓形成前期病理表现较低, 因此应用探头对静脉进行压迫观察具有重要诊断意义。此外, 静脉血流的频谱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为静脉壁是否损伤提供诊断依据。

也有文献报道, 血管超声诊断存在一定的误诊率。正如印建国等[3]对兰州总医院诊断科进行误诊病例统计分析, 在3年中出现的12例误诊中, 血管超声就有8例。而导致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 (1) 血管超声检测方法的局限性, 操作者往往只是通过几个点的检测得出诊断结果。 (2) 某些医生对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掌握不足, 仅根据血管超声提示血流缓慢或回声减弱或单独依靠血管超声, 而不结合其他病理结果。这些都会导致不必要的误诊, 漏诊。因此, 正确诊断方法是在下肢静脉血栓进行超声诊断前, 进行常规二维超声检测以便对血管的基本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 再进一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对血管内具体血流情况进行深入观察, 并结合乏氏实验和探头加压等方法, 得出更加可靠的数据, 从而对该临床表现做出正确的诊断。通过血管超声对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诊断时, 常能发现, 某些患者血管壁虽然有增厚且血流明显阻滞, 但诊断结果却显示无或低回声。此时若用探头进行加压实验, 能使血流信号增强, 从而减少漏诊率。而对于不同病变时期的患者, 其超声诊断结果也同样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正如本研究中漏诊的2例病例, 均为早期患者, 因早期患者的血管病变程度轻, 超声诊断结果与正常人的较接近, 回声较明显, 因此易造成漏诊。王卓群等[4]对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的超声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发现, 超声诊断在急性期患者中的确诊率要高于慢性期患者的确诊率。这意味着不仅只依靠诊断数据, 同时还需要结合临床上其他表征, 尤其是病理分析, 从而提高诊断符合率, 减少不必要的漏诊、误诊。

结合本研究结果, 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在诊断静脉血栓过程中, 不仅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无创的优点, 同时还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及声像图特征, 为后期的诊断治疗提供了很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曹晓林, 李俊来, 高怡, 等.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诊断价值[J].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 2012, 14 (1) :41-42.

[2] 李俊来, 曹晓林, 余美琴, 等.提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效率的策略研究[J].中国医学超声杂志, 2013, 10 (2) :134-138.

[3] 印建国, 刘晓红, 王志宏, 等.误诊为下肢静脉血栓疾病12例分析[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3, 34 (6) :571-572.

[4] 王卓群, 郑玉飞, 朱丽丽, 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的比较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2 (11) :1942-1945.

下肢血管血栓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共接收了116例糖尿病超声检查患者,将其作为实验组,共有男性患者67例,女性患者49例,最小患者45岁,最大患者79岁,患者病程2~18年。同期选取了健康体检者116例,有男性71例,女性46例,最小43岁,最大81岁,两组的一般性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性,能够对比分析。

1.2 检查方法

采用DW-C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阴线性探头,探头频率5-10 MHz,动态范围:0-150d B,帧频:9-508fps扫描范围:5%~100%。研究对象分别取仰卧位、俯卧位和坐位,自下肢动脉起始处开始,沿着两侧下肢血管走向进行扫描,对研究对象的动脉血管管壁、IMT、血管内径、斑块形态、血流分布、回声特点等进行全面观察与记录。随后对研究对象的血流充盈状态进行检查,以脉冲多普勒行频谱形态进行扫描,对研究对象股动脉峰值、腘动脉峰值和足背动脉峰值进行检测和记录。以IMT大于1.0 mm作为下肢动脉血管管壁增厚标准。

1.3 评定标准

以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分会编写的《血管超声检查指南》作为本次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核心评判依据。

病变:血管内膜增厚、连续性不强,IMT大于1.0 mm,血管内壁出现斑块,官腔变窄,真实堵塞不通。

正常:血管内膜厚度正常,连续性好,IMT未超过1.0mm,彩超声像图显示各血管管腔内层流丰富、频谱显示为常态三相波。

1.4 统计方法

采用最新的统计学处理软件对所获取数据加以分析,计量数据以表示,计数数据以t检验表达,以P<0.05表示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结果显示,平均内中膜厚度(IMT)比正常组高出许多,踝臂指数(ABI)、动脉内径比正常组低出许多,两组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两组的股动脉峰值、腘动脉峰值和足背动脉峰值存在统计学差异性,实验组比正常组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下肢动脉病变是糖尿病的合并症之一,患者的病变以动脉为主,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病理机制,轻度患者症状较轻,尚能活动,严重患者无法行走,需要截肢,所以危害性比较大,临床中需要尽早确诊,及时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

根据研究显示,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发病是因为糖尿病患者晚期糖基化最终产物积累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由于血糖持续处于较高状态,在体内不断积累,导致了平滑细胞增生、IMT增厚、血管弹性变化等等情况出现。SMC以及单核巨噬细胞因为侵入型脂肪出现了斑块,血管变窄,导致了相关部位的病变。

此次研究中,我们为糖尿病患者使用了超声诊断,发现大多数的患者都有动脉硬化以及下肢血管内膜持续弱化等情况存在,患者的血管官腔有斑块,结构和性质有了变化,管壁的反射增厚,内壁不规则,血流动力学发生了改变,说明患者的血管发生了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症状相符合。下肢动脉走向清晰,彩色多普勒效果突出,在此次研究中我们也对患者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均有斑块以及血管内膜不光滑的表现,而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主要动脉就是足背动脉、腘动脉和足动脉。在此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的结果显示,平均内中膜厚度(IMT)比正常组高出许多,踝臂指数(ABI)、动脉内径比正常组低出许多,两组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两组的股动脉峰值、腘动脉峰值和足背动脉峰值存在统计学差异性,实验组比正常组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踝臂指数和动脉内径是糖尿病动脉病变的主要指标,由于斑块的出现,管壁沉积,下肢动脉变得狭窄,患者的血管内径减小,平均内中膜厚度是评价患者动脉硬化程度的一个关键指标,它能够通过超声检查了解患者的病变情况,给临床治疗和病情分析提供有利的依据。

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实验组患者的股动脉峰值、腘动脉峰值和足背动脉峰值都要远远低于正常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流速下降说明患者的下肢病变部位已经有斑块出现了,官腔变得狭窄。糖尿病下肢病变患者接受超声检查后,发现其远端小动脉斑块比较多,回声较强,足背动脉斑块要多于胫前动脉、股动脉和腘动脉,最少的就是股动脉。腘动脉与股动脉斑块以单发性和弥漫性为主,IMT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厚;足背动脉、胫前后动脉的IMT连续性不好,斑块分布表现为弥漫性。

现代社会发展后,因为大家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我国目前老龄化社会结果比较快速,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早期的确诊和发病前的预防是关键,该疾病应该以预防为主。现在临床中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方法比较多,血管造影、核磁共振等等都是比较常用的诊断方法,这些诊断方法都有着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比如我们使用较多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测,对动脉管壁厚度以及血管狭窄程度无法进行合理的评价,核磁共振的价格过高,多层螺旋CT会有放射性伤害。彩色多普勒对血流走向的观察比较清晰,可以有效的了解患者动脉峰值、流速等等数据,这样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诊断结。官腔闭塞无血流显示,因此其优势明显,这也是我们推介使用该种诊断方式的重要原因。

根据本文探讨分析。我们了解到,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是非常危险的疾病,需要尽早确诊和治疗,而诊断的手段较多,超声诊断是非常重要和有一定优势的方式,能够给糖尿病下肢病变诊断提供参考。除了为患者提供诊断和治疗之外,我们也应该叮嘱患者调整作息和饮食,合理规范生活习惯,指导患者预防方法,这样能够有效的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避免患者的病情快速恶化,降低患者的病变程度,改善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申琳.探究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及相关原因[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3):197-198.

[2]陈鹤.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J].现代临床医学.2013(2):18-19.

[3]千小川,陈克非.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3(12):67-69.

[4]陈敏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3):38-39.

[5]应虹,杨月娥,王慧,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价值[J].海南医学.2014(10):131-132.

[6]李绍军,云芳,王宁.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超声诊断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6):1047-1048.

[7]乔治斌,高洁,张晓玲.血管回声追踪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股动脉弹性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2(8):56.

[8]李朝军.应用超声技术研究Ⅱ型糖尿病患者心脏-血管耦联[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2(9):56-57.

下肢血管血栓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下肢均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压痛及活动受限等症状,且均在我院进行彩超检查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男61例,女39例;患者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31岁,平均年龄(50.3±9.9)岁;病程约6 h~29个月,平均为(15.1±4.8)个月;患者分别经手术治疗(25例),X线静脉造影(29例),多层螺旋CT静脉成像(21例),溶栓、抗凝治疗(25例)后确诊。

1.2 方法

1.2.1 超声仪器的选择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线阵探头频率选择6~10 MHz,壁滤波选择50~100 Hz;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凸阵探头频率选择3.5~8 MHz。

1.2.2 检查方法

患者的取样容积为其血管内径容积的1/2~2/3,置于血管中央,其声束与血流方向夹角≤60°。患者可取仰卧位或坐位进行检查,将下肢外展、外旋,用线阵探头从腹股沟处开始扫查下腔静脉,首先确定股总静脉,再依次向下扫查股浅静脉、股深静脉及大隐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胫前静脉、腓静脉、小腿肌肉静脉丛等;检查医师采用二维灰阶超声对患者的静脉走向、管壁、静脉瓣及管腔的回声进行仔细观察并予以加压,观察其管腔有无出现压瘪或消失的状况;用彩超检测管腔血流充盈及流向情况、多普勒频谱改变及有无侧支循环形成,观察远端肢体挤压试验对血流频谱的影响等[2]。若患者的股总静脉回声异常,则用凸阵探头逆行依次扫查患者患侧的髂外静脉、髂内静脉和髂总静脉,并将扫查结果与健侧对比。若双侧均有异常,则再向上逆行扫查至下腔静脉,其方法与下肢静脉的检查方法一致。检查时注意观察患者的腹部大血管管腔有无血栓、瘤栓、静脉炎性粘连等病变发生。

2 结果

2.1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超声声像图特点

超声检查结果显示,100例患者中有61例患者处于急性期,21例患者处于亚急性期,18例患者处于慢性期。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处于急性期的超声声像图征象为管腔内可探及无回声或低回声,探头略加压管腔未出现压瘪状况;血栓边界规则光滑,血栓稳定性差,出现漂浮状况;血管管径变宽,血流信号减少,甚至消失;脉冲多普勒未引出频谱;且无侧支循环形成;远端肢体挤压试验均未见反应。而39例处于下肢深静脉血栓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的患者,管腔内可探及不均匀、增强的回声,管腔用超声探头加压后出现压瘪甚至消失;血栓边界不规则,但较为稳定;彩超检测管腔血流呈条状血流束;脉冲多普勒可引出连续的低速频谱;远端肢体挤压试验可见有反向血流。

2.2 腹部大血管异常超声声像图特点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腹部大血管扫查时多见血栓、栓瘤、髂静脉炎性粘连及左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等占位性病变存在于患者的髂静脉和(或)下腔静脉内,见表1。腹部大血管发生病变者其髂静脉和(或)下腔静脉内可探及实性低回声;患者左髂总静脉近端内径扩张不明显,但远端有明显扩张;彩超检测管腔血流显示有充盈缺损状况出现;脉冲多普勒可引出连续的低速频谱。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并伴有继发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一种疾病,目前临床上并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手段,因此,早期诊断对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阔,而且检测技术也有突破性进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技术可对患者病情进行实时动态监测,而且其无痛、无创、重复性好,灵敏度及特异度高,可以快速进行床边检查,亦可以做相关监测及高危患者的筛查等,使其成为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但检查者在为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时,要注意对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管进行准确定位,掌握其正常的体表投影及血流频谱,并且能够合理配合使用线阵及凸阵探头及选择恰当的壁滤波频率等。

综上所述,下肢深静脉联合腹部大血管彩超诊断深静脉血栓,能够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检出率,并且通过配合腹部大血管彩超检查还能够发现导致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和参考,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卜锐,邢豫宾,程映,等.下肢深静脉联合腹部大血管彩超诊断深静脉血栓的价值[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2,33(8):88-91.

下肢血管血栓 篇4

所有病例均为2007-10~2008-12本院中西医结合科住院患者, 均有不同程度的肢端发凉、怕冷、间歇跛行、休息痛、动脉搏动减弱等症状体征, 符合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共4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 对照组20例。治疗组中男性11例, 女性9例;年龄<70岁者2例, >70岁者18例。对照组中男性10例, 女性10例;年龄<70岁者5例, >70岁者15例。两组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在常规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 治疗组给予波立维片 (杭州民生赛诺菲制药公司, 批号:2259) 75mg口服, 每日1次, 联用血栓通注射液 (广西梧州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07035601) 45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 每日1次。对照组仅给予波立维片 (同上) 。两组疗程均为21天。其他基础治疗诸如控制血压、纠正电解质紊乱等两组相同。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活血中药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应用日本欧姆龙科林公司生产的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VP-1000在室温下测定踝臂指数 (ABI) , 均以右侧的测定值为标准进入统计计算。

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 均采用SPSS 11.0软件包处理。

3 结果

见表1。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足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踝臂指数是通过对患者上下肢动脉血压比较来反应患者外周血管病变情况。本文结果表明, 血栓通注射液能改善患者踝臂指数水平, 作用优于单用波利维片治疗。这与血栓通注射液能抑制特异性血小板聚集,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黏滞度、抗血栓, 清除自由基等作用有关[1]。但本研究观察例数较少, 有待大样本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下肢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7年1月-2009年1月收治33例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患者均为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男21例, 女12例, 年龄34岁~76岁, 平均年龄49.5岁, 住院天数10 d~25 d, 均行非手术治疗。患肢胀痛, 广泛性肿胀, 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 B超显示股静脉和 (或) 静脉内径增宽, 血流信号显示不明显。所有患者均给予患肢下肢抬高、制动, 使用肝素及阿司匹林抗凝、改善循环等治疗, 好转后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1)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安慰患者, 鼓励其说出心中的感受, 告知每项治疗的目的和意义, 使其正确对待疾病, 保持乐观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同时配合社会支持系统共同参与, 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 帮助患者消除或减轻焦虑恐惧和悲观情绪, 勿让其感到孤独, 多沟通交流,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2) 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 要关心、体贴、同情患者, 动作要稳、准、轻、快, 以增加患者的信赖, 带给患者心理安慰。说话语气要温和, 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 同时要尊重患者的人格, “以病人为中心”, 满足患者的需要, 多花时间与患者交流, 并随时向患者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1]。

2.2 一般护理

嘱患者卧床休息, 并抬高患肢, 肢体位置高于心脏水平20 cm~30 cm, 同时膝关节微屈15°[2], 肿胀明显时, 可适当使用利尿剂, 以减轻肢体肿胀。当全身症状和局部压痛得到缓解后, 即可进行轻度的活动。在患者起床活动时, 要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3、4], 这对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2.3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早期有无下肢肿胀和胀痛, 有无广泛的浅静脉扩张, 小腿营养是否改变。尤其注意患肢皮肤颜色、温度与对侧肢体相比有无改变, 肢体远端动脉搏动有无减弱, 有无压痛的条索状物。因病程如继续发展, 肢体极度肿胀, 对下肢动脉造成压迫以及动脉痉挛, 导致下肢动脉血供障碍, 出现足部动脉搏动消失, 进而小腿和足部出现水疱, 皮肤温度明显降低呈青紫色, 若不及时处理, 可发生静脉性坏疽, 后果将不堪设想。故要严密监测患肢皮肤温度、颜色以及患肢末梢血液循环。

2.4 药物护理

患者行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抗凝及改善循环等治疗, 故应严格掌握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时, 不能用于肌肉注射, 只能皮下注射。患者取卧位, 注射部位为前外侧或后外侧腹壁的皮下细胞组织内, 左右交替, 注射针应垂直, 完全插入注射者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的皮肤皱褶内, 注意不要水平插入。在整个注射过程中, 应维持皮肤皱褶的存在。在用药期间, 必须监测血小板计数, 以防止全身及各脏器出血的危险性。静脉使用一般改善微循环药物, 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如脉搏、体温、呼吸频率和血压、出血倾向等。一旦出现出血症状应立即停药, 按出血情况和血液丧失情况补充新鲜全血。注意肝素和口服抗凝血药不宜与大剂量的尿激酶同时使用, 以免造成出血危险性增加。

2.5 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制动、血液高凝状态的关系十分密切, 因此, 要及早活动下肢, 经常做四肢的主动运动和早期离床活动。另外要定期到门诊复查, 以了解疾病的恢复情况。

3 讨论

静脉血栓多见于下肢骨折, 活动受限容易发病, 如未及时治疗, 将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 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 甚至致残。我科患者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主动关心患者的生活和心理需要, 严密观察病情, 给予卧床休息、患肢制动、抗凝溶栓等治疗, 用药过程中, 准确掌握药物的使用方法和用药原则, 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非手术治疗期间的护理经验。方法对我科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3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院患者治愈率为32.5%, 好转率为59.7%。结论为了使疾病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护理上应重视患肢的护理, 加强用药观察, 做好心理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

关键词: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非手术治疗观察,护理

参考文献

[1]满力, 姜世昌.心理护理发展现状及展望[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1) :77

[2]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2, 17 (5) :399~401

[3]罗琼, 蒋玲.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J].医学文选, 2005, 24 (5) :805~806

下肢血管血栓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6例脑血栓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确诊, 符合脑出血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41例, 女性患者35例;患者年龄50~89岁, 平均 (61.3±9.2) 岁;患者的病程在1.5~12年, 平均4.5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在对患者进行分组时患者及家属是知情同意的, 获得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许可。

1.2 临床诊断标准:

经过颅脑CT检查显示, 患者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为语言障碍、活动障碍、视觉障碍、下肢水肿等;彩超检查显示, 均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护理方法:

对患者施行护理, 其主要内容包括脑血栓的护理工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工作以及生活护理指导等。

1.3.1 脑血栓的护理。

(1) 心理护理:脑血栓患者发病突然, 患者多出现机体功能异常, 如不能言语、偏瘫等, 语言沟通障碍, 生活自理程度较低。因此患者的情绪波动往往较大, 出现愤怒暴躁、悲观失望、焦虑、拒绝治疗等心理状态。护理工作者应充分理解患者的痛苦, 以最大的热情与耐心关爱患者, 努力克服沟通障碍, 并且做到不急躁、不粗暴, 引导患者适应目前的病情, 以免病情波动。努力为患者营造安静、清洁、舒适、方便的生活修养环境, 有助于患者恢复。脑血栓患者的恢复期较长, 需要患者积极配合, 鼓足康复的勇气, 医护人员应努力探讨新型护理方案, 向患者介绍恢复技巧, 弥补患者在运动、语言、思维等方面的障碍, 避免出现沮丧、愤怒等异常心理。出现心理问题, 要及时疏导。当患者出现伴发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 无疑会产生新的心理负担, 担心病情加重, 应及时告知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脑血栓常见的伴发病症, 通过及时治疗与精心护理, 可以恢复, 不会对肢体造成永久损伤, 以免患者产生绝望等心理。 (2) 语言功能的恢复:脑血栓患者常并发语言功能障碍, 导致患者正常的交流被阻断, 产生与世隔绝的抑郁、自卑、烦躁等感情。护理工作中应尽量减少复杂的语言环境, 力争使患者依靠简单的言语或手势既可表词达意。除此之外, 多与患者交流, 训练指导患者发音, 由简单到复杂, 使患者循序渐进地恢复语言功能。 (3) 肢体功能的恢复:脑血栓患者可出现偏瘫或部分肢体不能运动或运动不畅等现象, 导致患者必须长时间卧床, 保持一个姿势。首先要注意勤为患者翻身, 活动肢体, 以免患者长期卧床生出褥疮。其次, 要保持患者身体清洁, 定期为患者用热毛巾擦拭, 如有伤口应及时换药并保持清洁。第三, 为了防止患者长期不运动导致关节僵硬、肌肉萎缩, 应为患者进行被动按摩, 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 可指导患者学习按摩动作, 以促进血液循环[5,6]。应当注意患者的肢体末端是按摩的重点区域, 原因是脑血栓患者的血流缓慢、黏度较大, 肢体末端容易血液循环不畅, 严重者就会发生肢体末端血栓。 (4) 呼吸的护理:保证患者呼吸顺畅, 若有痰及时吸出[7,8]。

1.3.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1) 生命体征监测:脑血栓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病情较危重, 患者的脏器功能较低, 因此要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动态监测, 主要有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血压、血糖等。 (2) 患者接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时, 应将患肢稍作抬高, 以免静脉回流不畅导致疼痛及肿胀。每日测量腿围, 并记录, 密切观察患肢肤色、血供情况及注射部位有无异常等。由于患肢血流不畅, 可能出现坏死区域, 尤其是患者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 对患肢皮肤等组织的损害较大, 应保持患肢清洁, 以免发生感染。当肢体出现疲劳时, 可缓慢更换体位, 避免剧烈活动或按摩, 可进行足部轻微背屈运动, 以免栓子脱落造成更大的危害。 (3) 重要脏器栓塞的预防:若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栓子脱落, 随血液流动到心、肺、脑等重要器官, 可能导致该器官发生栓塞, 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其中肺栓塞的危害最大, 可造成猝死。因此在对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治疗时, 应严格避免剧烈运动, 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出现胸闷、咳嗽、烦躁、呼吸困难等, 立即将患者平卧, 给予氧气, 并通知医师进行抢救。 (4) 康复护理及出院指导:在患者住院治疗的后期开始启动康复护理, 在此期间患者的血栓情况得到改善, 但是仍旧无法下床活动, 所以患者的康复护理应以被动活动及体位干预为主。令患者在卧床接受治疗期间肢体处于功能位, 在血栓被处理后开始缓慢被动活动患肢, 以免患肢肌肉萎缩、关节活动障碍。在患者出院后, 应用弹力绷带或穿着弹力袜, 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风险。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 遵医嘱服用抗凝药或血管扩张药物。但服药期间要密切注意患者的情况, 出现不适立即来院复查。避免烟酒, 切勿劳累, 保持健康的作息规律, 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在饮食上应以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主, 多食用降低血脂的食物, 食用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素的水果、新鲜蔬菜, 保持大便畅通, 多饮水以降低血液黏稠度。

2 结果

经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 76例患者均恢复良好, 下肢深静脉血栓消除, 与此同时, 患者的脑血栓病情均未恶化, 且均有所好转, 患者满意度为100%。

3 讨论

当血液中的各种栓子 (如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心脏内的附壁血栓、脂肪、空气、肿瘤细胞、纤维软骨等) 随血流进入脑动脉, 造成血管阻塞, 且支偿功能不足时, 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即为脑栓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类, 常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病, 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其后遗症较多, 有继发性静脉曲张、下肢水肿、色素沉着、皮炎、郁滞性溃疡等。脑血栓伴下肢深筋脉血栓形成的患者, 需要进行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是把双刃剑, 也存在很高的出血风险, 出血也是极为危险的一类病情, 因此, 在护理时对于出血倾向的密切观察显得尤为重要。观察静脉穿刺点有无渗血、出血。在溶栓治疗期间每日查房时对患者的皮肤、黏膜、牙龈等仔细观察是否有出血点。观察患者粪便、尿样中有无隐血。定期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出院后患者应注意改变生活细节, 避免长期保持一个姿势不运动, 避免穿着高跟鞋或过紧的鞋子, 避免穿戴紧身衣物 (压力裤除外) 或过紧的腰带, 以避免阻碍血液循环。压力裤、压力袜、压力带等产品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恢复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其原理是对下肢差生自下而上的梯度压力, 这种压力经由肌肉传递到静脉血管, 可起到改善静脉血液循环的作用, 对抗血管内的静脉高压状态, 减轻淤血。我院对脑血栓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施行多种侧重点的综合护理,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彩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吉林医学, 2010, 31 (6) :797-799.

[2]刘莹菁.脑血栓后并发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社区干预与护理[J].医学信息, 2012, 25 (12) :3756-3758.

[3]郑云霞, 张洁, 徐兴香.脑出血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J].中国医疗前沿, 2011, 6 (13) :82-84.

[4]张杰.一例脑出血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患者的护理[J].天津护理, 2010, 17 (6) :357-359.

[5]张玉洁.空气压力疗法对脑血栓恢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12) :79-81.

[6]马华, 乔莉娜, 石彩娟, 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的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 2010, 5 (1) :20-22.

[7]夏亚林, 全丽芳, 潘寄春.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的并发症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9) :20.

介入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探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78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被诊断为下肢静脉血栓,其临床表现为:患肢胀痛、肿胀、静脉曲张、静脉性跛行、静脉性溃疡。其中有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在20~80岁,平均年龄为(46.2±5.3)岁,其患病的原因有生产、肿瘤、长期卧床、合并肾病、外伤、口服避孕药、白塞氏病等,其中一半以上患者患病原因不明。其中有70例为左下肢静脉血栓,有8例为右下肢静脉血栓,其发病时间在6h~30d。

1.2 方法:

应用多普勒超声对患者进行检查,对患者的血栓进行判断,主要依据的是静脉的血流信号、管腔内回声、可压缩性;对患者的下肢静脉进行造影[2]。患者在成功插管后,进行溶栓,主要的药物为尿激酶50万U及50mL生理盐水混合液。溶栓时间为20~30min之间,在溶栓后,将导管保留,将100~150万U尿激酶应用微量泵持续进行间断注射造影5~7d,直到全段开通为止,如果患者持续进行了48h的溶栓后没有溶开要停止,给予患者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肝素钠,其剂量为5000U,在12h内交替用药,使得治疗持续,在治疗7d后,患者要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患者每日服用2.5mg华法令,并给予患者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其治疗时间为3~6个月,同时要对患者的基础病进行治疗[3]。

1.3 疗效判定标准:

对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当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血管通畅,管腔残留狭窄小于30%时,视为治愈,当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血管有部分通畅,管腔残留狭窄大于30%,且小于70%视为显效;当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闭塞管腔开通,然而残留狭窄大于70%或侧枝循环增多明显视为有效;当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逐渐恶化则视为无效。总有效率为痊愈、显效及有效构成。对患者在治疗前后的静脉通畅率进行对比[4]。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包对研究中所涉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当P<0.05时,表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的结果:

在78例患者中,痊愈的例数为15例(19.23%),显效例数为43例(55.13%),有效例数为15例(19.23%),无效例数为5例(6.41%),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59%。

2.2 静脉通畅率结果:

通过造影检测可知,在溶栓前患者的评分为(9.42±2.67)分,在溶栓后,患者的静脉通畅评分为(4.52±2.19)分,对比治疗前后的静脉通畅率,有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

所有患者在治疗后,有局部血肿和渗血的情况,有轻微的腰痛,没有呼吸困难、大出血等严重的症状,没有致命性肺栓塞情况发生。

3 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作为一种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在临床上导致致病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脉管炎、糖尿病、心脏病、长期卧床等。在近些年来,其发病率也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在临床治疗中一般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而随着医学的发展,介入治疗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为其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提供了可靠的治疗方法。经导管溶栓术对溶栓效果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将血栓处插入导管,将尿激酶应用微量泵持续注射,将局部的药物浓度维持到一定的高度,使其血栓可以迅速溶解,将患肢近端深静脉瓣膜可以很好的保存,使其下肢静脉瓣膜功能可以保持[5]。同时,血栓的溶解过程中,可以将侧肢更多的开放,对静脉回流有改善作用,将静脉压降低,将患者水肿和胀痛的症状加以缓解,对患者肌肉泵功能恢复均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结果中显示: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3.59%;对比治疗前后的静脉通畅率,有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没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其治疗效果明显,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晓东,王一民,张昌立,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介入治疗[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21(2):178-179,181.

[2]黄格,雷淑娟.下肢静脉栓塞介入治疗后予尿激酶溶栓的护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10):471-472.

[3]刘耀辉.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术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导刊,2012(z1):251.

[4]姜永滨,方太忠,周福林,等.介入治疗下溶栓药物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的临床疗效[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9):919-920.

上一篇:要素特点下一篇:内控活动